一、职业人格的含义与特征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及心理面貌[1]。职业人格是个体健康人格在职业领域中的自然要求和具体表现,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的要求,又体现了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职业态度的塑造和职业准备的完成,最终都表现为职业人格的形成。职业人格是个体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最核心的基本素质。
职业人格是人格的下位概念,是职业化了的人格,因此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动力性等人格的基本特征。但与一般的人格相比,职业人格还具有职业性、主体性、发展性等特征。
职业人格受职业的制约,具有职业性表征是职业人格区别于一般人格的主要特点。职业人格与特定职业的职业规范相联系,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不同的职业人格。职业人格与职业紧密联系的特点决定了职业人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职业人格是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心理品质做出的职业性规定,其主体是人,因而具有主体性。尽管职业人格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但其形成并非从业者单方面受制于社会职业而被动机械地实现对职业的适应和顺从。相反,职业人格是人这一职业活动的主体能动作用于客观职业环境的产物。人能意识到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人类的智慧主动适应和改造社会职业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完美结合。“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之所在是:人可以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获得新的生命”[2]31。在主动的有意识的职业活动中,人能收获劳动和创造的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达成与职业的和谐互动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并超越自我,提升职业人格,成就新的自我,职业也会因人的能动作用而得到变革与发展。
人的发展性决定了人格和职业人格的发展性。职业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先天和后天的“结晶”,是个体在具备遗传和成熟因素所提供的生理前提下,在后天的现实的职业环境中以理想的职业人格为目标,通过不断的职业实践逐渐养成和发展的。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理想的职业人格的要求,而从业者已有的现实的职业人格并非恰好都符合这一要求,但人本质上具有可反身性、可自控性、可受授性、可暗示性、可超越性[2]417-420,当理想的要求和现有的发展水平产生矛盾的时候,这些与人的自我意识紧密相关的特性使人自觉地利用并创造各种可能的和现实的条件,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塑造,朝理想的职业人格迈进,最终实现内在人格与外在职业要求的和谐统一。
二、职业人格培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受“能力本位”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出现了“唯技能”“唯就业”的倾向,而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复杂的职业环境出发,着眼个体的完整发展,指向主体的自我实现的职业人格培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人格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职业活动的需求和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或可协调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矛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和谐一致。
(一)职业人格契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性必然是第一性的。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或本体价值反映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尤其是对人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发展需要的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内在价值是技术价值、实践价值、解放价值的辩证统一[3]。技术价值是基础,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具理性满足其技术需求,实践价值是技术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反映的是职业教育对学生主体交往理性的满足,解放价值是对技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反思和超越,通过锻造学生的批判理性激发其解放兴趣。“锻造学生的批判理性”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主体意识和价值反思意识、合作交往意识。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培育强调职业主体通过职业实践,在交往合作中体验内化生成,它关注学生在技术操作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的能力和建构自己的职业情感的能力,重视学生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契合职业教育的技术价值和交往价值。职业人格的主体性特征内在地蕴含着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立的、自由的人的主体性诉求,职业人格培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技术责任意识的培养,明确自身的伦理担当;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反思能力,使他们明确自身的独特价值,在技术活动中释放与实现技术主体的人性力量,自觉地将内在的人性诉求渗透在技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使技术活动的开展符合人的内在本性。职业人格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4]的价值追求契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二)职业人格指向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过程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有研究者通过职业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分析,将职业教育目的划分为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三个层级,其中基础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即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专业定向性的基本职业能力;高级目的是关注人的生长,即非专业定向性综合职业能力;终极目的是关注人的生成,即培育真善美统一的人格[5]。职业人格具有发展性,其生成是职业主体内部生理机制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发生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作用于主体,经由主体的认知、思维、实践等活动形成主体认同,进而达成自觉实践,并不断调整、提升,最终升华成职业人格。职业人格的生成必须经历由职业知识、技能等认知性职业要素向内生性职业素质的内化,内生性职业素质向外显性职业行为的外化,职业素质向职业人格的升华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包含职业主体的基本专业能力、基本综合能力、基本社会能力等关注人的“生成”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包含职业主体的综合职业胜任能力、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关注人的“生长”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包含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个体自我完善目标的实现,即求真、至善、臻美的人格“生成”。由此可见,职业人格培育与现代职业教育关注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的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职业人格是现代生产方式对职业人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新的分工体系和新的生产方式趋向易变、灵活,只要求劳动者掌握某一简单职业技能即可的传统的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已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涌现的新岗位、新职业需要劳动者不再固守僵化的程序,而是讲究优化组合。现代社会从业者更换职业的频率越来越高意味着单一的职业技能不再适应这一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超过能力的概念范畴,从业者的自主性或独立性已逐渐被列为首位。劳动者必须具备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系统看待事物、运用技术等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在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性品质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现代生产方式对职业人的要求的重心已由职业技能转向更具全面性、整体性的素质和能力,即要求职业人具备健全的职业人格。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担负起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完满职业人的重任。
(四)职业人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
职业人格是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体,其中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将模糊的职业意识转化为清晰的职业目标,深入理解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而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唤起学生对职业活动中真善美的追求,确保学生的职业生涯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技工学校的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目前技工学校的生源很复杂。由于高中、大专和大学的连年扩招及初中毕业生的下降使技工学校的招生工作陷入了有史以来的低谷。基本上已经是无学分入门,只要报名就可以入学这使技工学校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大部分技校生从小就学习基础差,常常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对前途缺乏信心,得过且过,缺乏上进心。他们的父母对他们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对他们的现状束手无策。因此,老师工作责任大、难度大。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较大的耐心。针对技校学生的这种状况,老师工作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寻找教育的突破口
教师需要有母亲对孩子般的温存,和父亲般的严格。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正处于向成人发展的阶段。已经能够观察身边的事物,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的观察又常常是片面的、孤立的。他们的思想是不成熟的。他们的情感体验是单一的,他们的思维方法是不稳定的。正因为如此,对于老师一般的、刻板的教育方式是不屑于接受的。
在我接班之始,就对全班学生逐一进行家访,把握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通过同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爱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途径,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工作中以“爱”字当头,启发教育学生。我班有位同学刚来学校时不爱说话,学习在班里排二十多名。一次我找她谈话,她不假思索的对我说:老师我叫您妈好吗?我说可以。家访中得知,她从小被遗弃,是好心的爷爷奶奶收养了她,但他们之间却根本没有血缘关系,只是怕伤害她的自尊心,一直没告诉她。她从小学到初中都在私立学校上学,虽然她家经济条件好,但她缺少的是一种父爱、母爱。她住校期间,我就更多地关心她——她有病了,我去宿舍给她量体温、送药、买吃的;天冷了,嘱咐她要多加衣服,我以对待女儿的细心来关怀她。放寒假后,我去她家看她,她去车站接我,看见我一下车,就扑到我怀里,抱着我叫:“妈,我想死您了!”我们边走边聊,她告诉我在家帮助爷爷奶奶干家务,写作业,没到外边玩儿,非常听我的话。我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儿呢!”生活上的关心,带来了她学习和思想的进步,两年来,每次考试后,她都要跟我谈论成绩,最终她进入全班前五名,成为班里的宣传委员,得到大家的拥护,被同学们评为进步生、优秀值周生、优秀团员。
常言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针对我班入学状况,我认为带这样的班,感情的沟通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基础。感情沟通创造一个学生接纳老师教育的环境。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从接近老师到听老师的话。因此,老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亲近他们,与他们沟通。
王小朋同学是从外省转入我班的一名插班生。生性好动,喜欢体育,但纪律散漫,上课说话、不穿校服、经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平时是小错不断、大错常有。由于吸烟违反校纪校规,已经有过处分,起初,我与他谈话。总对他严格批评,然后让他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反思自己找差距,但效果都不大。
经过调查,我了解到,他对别人缺乏信任,对自己也缺乏信心。许多时候,他们会觉得:我就这样,改不了了,“破罐破摔”。于是我改变方法,对他们的进步要给予诚恳的鼓励并寄予期待。称赞他所取得的每一个细小的成功;表扬他取得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这就会给学生送去一缕阳光。心理研究证明:夸奖的言语常被人无意中记在心上,即使不能从理性上加以解释,仍然具有支持和鼓励的力量。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外来的教育主体的期望,可以转化成一股巨大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主体对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因此,在转变技校生过程中,鼓励和期待起着建设性作用,是一种赏识教育;而惩罚和抱怨,起破坏作用。
二、重视养成教育,加强班级管理
养成教育,小者说就是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大者说,就是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点点滴滴中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
三、制定班级目标、规划个人职业未来
制定班级奋斗目标是班主任主导作用发挥的重要内容。班级是一个小社会环境的缩影,班集体就要给学生创造适应他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因此正确分析这个社会群体,班主任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现在带的2007年入学的城轨检修班,全班37人,男生30人,占全班81%,他们中吸烟的占90%,留长发的占20%;女生7人,占全班的19%,学习基础差的占70%,100%都是登记入学,语言不文明的占40%,整体反映四差:第一,纪律观念差;第二,学习基础差;第三,是非观念差;第四,集体观念差。学生专业水平差别很大,参差不齐,难于管理。针对这样的班,分析、制定管理目标迫在眉睫,做到心中有数,尽快引导学生进入正轨,达到管理目的。
四、感悟
关键词:职业教育 理念 发展策略
目前,在我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中,中职、高职都只占到接近一半的比例。而且,由于不少低分学生把上职业院校作为不得已选择,职业院校的生源和学生的学习意愿都不高。这些都制约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职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却很受重视,被西方一些人喻为“使社会走向博雅的杠杆”。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认为,职业教育能使国家的资源利用者、开发者、管理者的技能不断更新,能使整个社会的技术含量、智能含量和精神价值含量不断提升,能使一个国家的整体民族素质不断提高。因此,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在不断更新理念中发展壮大,引领了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
2012年7月,我有幸赴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基洛纳市Okanagan College,进行了为期六周的访问学习。在此期间,我体会到了不同的职业教育理念、方法与成果,可以说感受颇深。
1.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可作如下界定:它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在加拿大,没有把职业教育仅仅看成一种单一的职业培训,而是把它当成联系社会和基础教育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去不断构建。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职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特殊态度、行为和特征,而且要继续发展所有在基础教育中已经形成的、为社会所认同的优良个性特征。同时,职业教育也是对基础教育所学到的内容的继续和深化。
确立大职业教育观念
加拿大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学制和课程要灵
活多样,并且要开展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以使全体社会公民都能根据自身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尤其要使失业者和各种处境不利的群体(包括妇女、儿童、早期辍学者、残疾人、农村贫民以及战争冲突结束后的流离失所者和复员军人)都有机会接受正规或非正规的职业教育。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可以使所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减少失业人数,增强社会凝聚力,保证社会安定。
在此次培训期间,一位专门从事对家庭妇女再就业的培训人员给我们讲解了政府对这一块人群的扶持情况。加拿大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针对家庭妇女的免费技术培训,首先让她们试学习多种技能,再从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技能专职培训,培训合格后发技能证书,从而再就业,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一点很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借鉴。
2.教学方法
我们此次培训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点
教学形式新颖
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
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独到
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学习日常生活用语,教师会很快将教室变成演练场所,当场模拟教学,生动有趣,效果很好。
不固定教材
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每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3.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发展经济既需要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能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有赖于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短缺、劳动者素质低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就必须从教育人手,特别要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培养出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高素质劳动者。2l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使职业教育在2l世纪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认识上我们必须有一个大转变,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战略位置。
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举的制度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不少低分学生把上职业院校作为不得已选择,职业院校的生源和学生的学习意愿都不高。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比高职教育低一等。这些观念都制约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加拿大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高等教育University与职业教育College并重,多数University与College实行完全学分制,并且部分课程的学分是互通、互认的。College可以选择一些以后转读University深造的课程。由于College的学生就业上比University有优势,不少University的学生毕业后反过来再到College学应用课程,拿职业资格证书。这种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布局合理、相通互融,整个体系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有效的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校企合作是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其形式多样。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我们此次的学习中,校方为我们介绍了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职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借鉴国外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教室与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遇到实际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专业课教师,要通过实践技能培训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对于实践课的教师,要通过教育学、教学法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
4.结束语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必然要如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建立和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EB/OL].http:///zong-he-293/2006-3-23.
[2] 薛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特点[J]上海教育,,26—28.
[3] 李文时.加拿大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 青海交通科技,2006,(6).
在我们的工作中,真的很少有所谓的大事,每天都是由小事组成的。如果总是忽略不应该忽略的小事和小细节,那么应对下面的小事显然是不成功的。近年来,随着建设精品银行理念的推广,我们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如果我们保持一颗平凡的心,永远保持忠诚、正直、期望、乐观、感恩,保证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处理的工作没有错误,那么我们就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当我们能够更好的服务客户,得到客户的认可,只有有了很大的差异,才能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激发生活的潜力,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提高自己的素质,实现完美的人生。
杜威为什么如此重视职业教育呢?这与他的政治观和认识论是分不开的。从政治上看,杜威把职业教育视为调和阶级矛盾、调和个人与社会的工具。用他的话说:“我们大部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每一个人必须有一职业,有一工作,有事可做的世界。”否则就,’j良可能对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危险”,就会“唤起那些在别人指挥下工作的人对现状不满或超越身份的奢望.③”从认识论上看,经验论乃是其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即经验只能从做中获得。此外,杜威强调职业教育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杜威在他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谈到“目前有意识地强调职业教育”的问题时,列举了五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他写道:“一个人利用时间和才能担负社会的职责,现在比过去更受一般人承认了”,因此,“民主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和“责任感”要求“无论男女,都能有所作为,报答社会对他们理智方面和经验方面的支持.@”其次,他指出,由现代社会化的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的发生”,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引发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同日新月异的工业生活联系起来.。第三,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智力方面的可能性”成倍地增加了,所以,“需要有一种教育,使工人了解他们职业的科学和社会的基础,以及他们职业的意义。⑧”第四,由于科学知识的研究“更属实验性质,更少依靠书本的传统,更少和推理的辩证方法相联,更少与符号相联”,因而,学校应把实验室与工厂车间结合起来,重视激发学生“更为活跃的兴趣”,“有更多的机会去熟悉产生知识的方法⑨”.最后,杜威强调指出:“近代心理学揭示了学习不是一种现成的、单纯的诉诸心智的工作,而
是一种要求学生从事探索、实验与尝试的活动.。”
从以上五方面可以看出,杜威确实是把职业教育间题放在现代工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的。因此,与其说他在讨论职业教育问题,不如说他主要关注的是整个教育的改革问题。他指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无视社会工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现代职业教育就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他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谋生、就业的前景与适应性的增强上,而且还在于它能“改变传统的、读书学校”,并利用工业的各种因索使学校生活更富有生气、更富有现实意义.杜威断言:“随着当代经济生活中经济因家的日益重要,一方面,教育须揭示职业的科学内容和社会意义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另一方面,学校的学习若要继续象传统教育那徉与沸腾的工业
生活隔离开来,仅靠‘书本的传统’和‘推理的方法’进行学习肯定是行不通的。。”改革传统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这就是杜威提出、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原因所在。
杜威重视职业教育,但又反对设置“特别的学校”来施行职业教育.杜威认为“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
备。。”那么怎祥进行职业教育呢?在他看来:“唯一可供选择的办法,就是使一切早期的职业准备都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不宜“过早的”、“直接地’,进行职业定向。
此外,组织职业教学的方法必须采用“主动的作业”的方法.杜威指出:“通过作业进行的训练,是为职业进行的唯一适当的训练.。”因为,“通过作业进行的教育所结合进去的有利学习的因素比任何其它方法都要多.。”什么是杜威的“主动作业”的方法呢?它实际正是一种组织知识的方法,即通过某种职业(作业)来组织知识进行教学。用杜威的话说:“一种职业也必须是信息和观念的组织原则.是知识和智力发展的组织原则。职业给我们一个轴心,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来,它使种种经验、事实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这种“主动的作业”的方法显然要比那种“刻板的、表面的、无趣味的”,“有意为了纯粹抽象的目的”而组织教学的方法好得多.。
为了实施“主动作业”的方法,杜威提出了一系列“主动作业”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就是:金工、铣、刨、木工、制图、园艺、印刷、纺织、绘画、烹饪、皮革制作以及一些技能性较强的科目如:车、钳、锯、铿、切、割、穿、刺等.
从杜威的阐述看,采用这些作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学校采用这些作业是为了使“儿童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第二,“学校里所从事的各种典型的作业是摆脱了经济压力的,其目的不在于生产成品的经济价值,而是要发展儿童的社会的能力和洞察力。,”第三,学校采用这些作业不应当仅仅为了使学生能学到较好的专门技术,“而是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作为引导儿童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使由此获得的科学能力作为今后“自由
而主动地参加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很显然,所谓“主动的作业”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从做中学”的方法。用杜威的话说,这种方法既有别于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有别于单纯为了获得实际经济利益,或仅仅为了使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学生学得一技之长的狭隘职业训练的方法。采用主动作业的方法,是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是为了扩大“学习科学的机会的可能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洞察力”。
以上就是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的主要思想。我们认为,若摒弃其唯心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的政治目的,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的许多见解是有价值的,对我国正在大力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传统的职业教育着眼于个人终身从事一种固定职业的就业准备。杜威对此深恶痛绝.因为这种做法也许能培养呆板的机械的技能,但却会损害职业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削弱对未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克服这一缺陷.因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的流动性必然增大,为生计准备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人在一生中的工作过程中将有几种不同的职业。“在有些国家里,靠工资生活的人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有半数在本世纪初期还未出现。’,。即使不存
在职业流动问题,传统职业教育本身就存在使人过早专业化而导致人格分裂的缺陷。因而职业教育的未来取向是:为人们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够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专业实践.“这种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池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种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
第二,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中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杜威反对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仅仅属于金钱性质”,“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的东西。他认为若把职业教育解释为“工艺教育”,解释为“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那将是十分危险的,职业技能的获得应有
一个广泛的文化知识背景.因为狭隘的技能在技能本身以外没有其他用处。”任何技能如果能加深知识和完善判断,就容易在新的情境中被应用,并受个人的控制.’,匀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中若注意职业技能的文化背景,反倒更具有职业效能,文化因素不是对职业因素起阻碍作用,而是起促进作用。因而职业技能与文化修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杜威的这一理想在二十世纪的今天正逐步实现,当前世界各国出现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就是一个例证.“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是
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使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现代青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观念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技能与文化修养的和谐统一。从目前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比较中可见,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说其文化基础较普通高中生差些。这既有生源的质量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问题。此外,职业学校的专业性较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较难适应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导致职业流动性增强的情况.因此,世界各国在职业学校的改革中出现了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目的是为了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样,普通高中生虽然知识面比较广、文化基础好,但如不进行必要的基础职业培训,毕业后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训练科目,走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路子,也势属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观念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匀杜威正确地指出,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加以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当前,在职业教育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格局尚未打破之时,普通教育学校与职业学校并存,职业学校在学校结构中保持适当比重的政策可能还要保持一段时间。但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都将不再象以往那样“纯”了.
第三,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杜威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提出了许多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大力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所谓“主动作业”、“从做中学”并不能解决职业学校的教学问题。但杜威意在抨击传统的课程观和“静听”式的教学方法.他尖锐指出:“我们学校的各种方法以及绝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从旧时代承袭下来的.……这种教育大体上只能投合人性的理智方面,投合我们研究、积累和掌握学术的愿望,而不是投合我们的制造、做、创造、生产的冲动和倾向.”.结果造成了教育的严重后果,“学校的教材和学生的需要、目的脱离,仅仅变成供人记忆、在需要时背出来的东西.峋杜威要做的变革就是变“符号和文字”式的教材为活动课程,变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书本降到次要的地位,活动是主要的,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杜威的这些见解对我们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职业学校的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教学,重视综合职业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不无启示的。我们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就必须突破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唯一场所的旧观念,将职业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多种形式、多种规格、多种场所办职教。这样才能极
大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才能为不断变革的社会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人才。探究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还有借鉴意义.虽然杜威职业教育思想中有不少不足之处,有些不足之处甚至还是致命的,但他职业教育思想中的精华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的三个间题:职业训练与文化修养的背离;职业与个人发展的对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脱离,杜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他并未能实现他的职业教育理想,但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理论所反映的总体精神,对每个时代的教育决策者、教育实践者和教育改革者的启示绝不是枝节的.而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与实际意义的.
1.《民主i义与教育》.杜成芳.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326、322、323、324页。
2.同上.第329至331页.
3.转引自《教育研充与实验》88年第3期.第45页。
4.《民主主义与教育》.第325、326页.
5.《杜成教育论著选》,上海师大、杭州大学软育系编,1977年8月版,第42、45页.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第106、259页。
7.《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72至274页.
8.《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瑞士,查尔斯·赫梅尔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172页.
9.《学会生存》.第257页。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作为职教人才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专业也得到空前发展。文章从当前部分高校职业技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改革职业技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仅仅是培养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者,它更侧重培养具有教学、科研、管理能力与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人才。有研究者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归纳为以下几点:学术型、理论应用人才;具有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才;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机构、企事业单位服务的人才[1]。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注重的是高层次、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而各级各类学校确立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课程设置上,才可能通过其课程内容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综合应用性知识,培养出实用的人才。但是,现在许多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突出其培养目标,不同学校的课程区别度不大,课程开发的深度不够,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人才质量。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本研究选取了国内三所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高校,分别代表了师范院校、农林院校、理工院校。另外,也相应地查阅了其他高校的情况,通过分析和研究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发现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并没完全根据培养目标来相应地开设课程。
(一)课程结构
1.公共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通过分析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发现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共课很多,选修课则比较少,而且所谓的选修课也很难真正地实现选修。尤其是理工、农林类院校,教育学并不是学校的强势学科,实行的是小规模招生,加上师资有限,给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不多,导致最后是所有人都上一样的课。因为学校考虑到若不统一安排到一起上,则某些课无人选或只有个别人选。这样,不管是本科是否学教育,所选修的课程都是一样的。另一种情况是选修课虽然已达到一定比例,但是实质上只是将专业基础课从原有的必修课转到了选修课,并没真正多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2.通识课多,专业课少。现在部分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和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公共课是一起上的,如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课程,这种情况存在于部分非师范类院校。其实针对本科学教育的学生来说,这些课程显然是重复开设,调动不了上课的积极性。而且在研究生阶段,原本就该对所学领域有比较深入的认识,那就该了解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学。再不停地学一些通识性的课程就有点像本科生培养模式了。
3.忽视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很多会进入学校当教师,那么仅仅掌握些职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训练。而且考虑到此专业目前不太好就业的现状,要注重拓宽学生就业出路,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创业课等课程,引导学生在找工作时有更广阔的视野,具备更好的应聘技巧甚至敢于自主创业。但是部分学校往往思想观念没转过来,认为研究生就该专注于学术,多出些论文、多参与课题,其他的事情就没那么重要了。
(二)课程内容
1.理工科与农林类院校未凸显学校特色,缺乏校本课程开设。这些学校拥有工程技术和专业背景,原本是可以通过教材开发、课程设置的与众不同培养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不过还是很少有学校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这样模仿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但体现不了学校特色,而且由于在师资配置上没有师范院校齐全,很难像师范院校那样将各种学科知识讲深讲透。
2.前沿性知识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介绍本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这样学生能掌握本学科最新理念,而且在论文写作时,能选择本学科内有重要学术价值、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决策提供借鉴的问题作为选题。但是现在有些课程内容陈旧,很少开设国际比较教育、教育市场化改革等课程。
3.跨学科课程少,局限于教育课程。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要分析教育问题,一定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但是在国内,跨学科课程虽引起了重视,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而且培养方案缺乏系统规划,此类课程开设的少之又少。综上可见,如此课程设置不利于复合型、实干型特色人才的培养,学生就算在各门课程考试中拿到高分,毕业时也依然很难适应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岗位的要求;到中小学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实习训练,教学技能比不上师范类专业对口的学生;到辅导机构担任咨询、服务职务也基本上是边做边学;对于自主创业,也要靠家庭、朋友帮助及自己慢慢摸索。还有的学生进企业工作,所用完全跟学校学的课程沾不上边。纵观国外的课程设置,比如美国,不难发现他们特别注重综合性课程的开设,课程设置不会局限于教育学,而是既有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及方法论等人文学科课程,也有行为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还加入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类课程,使得整个课程体系表现得比较完善而多样[2]。而且注重研讨课、实践课的开发,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妨效仿国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注意教育是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是更需要应用技能的,突破普通教育改革的思路,设置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路
(一)创新课程设置理念
对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大家明白选修课程的重要性。鼓励教师投入到选修课程的开发,督促教师认真上好每堂选修课,而不是将课“摆”在那,教师却从不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对学生也要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将选修课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真对待。
(二)参考职业学校、企业、行业的意见
可从职业学校、职教集团调研开始,进行人才结构、人才需求状况、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等的调查,形成能力要求体系,从而确定课程结构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最后依此完善培养方案。地方高校更要了解当地产业结构、教育区域发展情况,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信息,培养能有助于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
(三)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一方面要考虑到跨专业学生的情况,开设些基础性的教育理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开设些经、史、哲、工商、管理等多样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进行选择。
(四)注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回顾;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推动其发展的后备军,因此对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概况
笔者以“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现状与培养模式”“培养问题”“课程设置”“创新能力”“专业导师队伍建设”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有关论文的发表开始于2004年,论文共计48篇,其中包含硕士论文5篇。从研究主题和内容来看,大多着眼于培养现状、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培养问题的研究,对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建设及就业现状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一)研究生培养成果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1]具体如下:1.培养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增加。从1988年首招2名研究生开始,到2016年每年大约招收500名,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培养了更多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招生硕士点增加。从1988年建立第一个硕士点开始,至今我国已有48个硕士点。[2]硕士点越来越多了,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有了新的研究基础、动力,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2.培养方式不断改进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其他专业研究生,它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涵养,又具有实操经验。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学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很快,这种快速粗放式的发展造成了研究生的培养缺乏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因此,一些高校就着力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突破,[1]由原来的零基础、零经验到后来的“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再到后来的培养具备“双师型”素质的研究生,其培养方式在不断地改进。3.建立了相应的研讨组织随着研究生招收人数的增加和硕士点的扩大,亟须建立一个大型的研讨组织,以使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更上一层楼。我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举办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会议以研讨会的形式,及时总结交流有关硕士研究生教育、学习的经验,协同处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遇到的困难。4.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日趋规范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比较稳定,分布也比较均匀。从培养计划来看,各培养单位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形式有课堂导师讲授、小组讨论、参与学术研讨会、开展课题专项研究等。这表明各培养单位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使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日趋规范、合理,这也比较符合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大趋势。
(二)培养问题归纳
因为研究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培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弹性公共课所占比例偏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比较特殊,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入,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不扎实,[4]高校针对职教硕士研究生又开设了一些公共课,如公共政治、公共英语等,这些课程是必须学习的,但由于这两门公共课的课时占据了研究生课时的三分之一,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一致。据了解,大部分高校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是采用“公共学位课+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的模式,[3]且选修课程开设范围较窄,课程少,不同学科间的选修也有严格的限制,很少从研究生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2.培养方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学科特色,培养方式比较单一,与其他专业比较没有自身优势,基本上采取专业课程学习加学位论文训练的方法,有时会要求学生参加本专业的年会和相关的学术会议讨论等。很显然,这种培养方法是不合理的。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师资水平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使得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讲课方式、教授内容、考核评价上没有创新。授课形式依然采用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灌输方式。虽然大部分高校要求研究生教学采取“作报告”、“讨论式”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硕士研究生对老师所讲授的陈旧的知识并不感兴趣。3.导师精力有限,指导不足导师投入精力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明显不足,往往出现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更多名硕士生的现象,导师除了担任课程教师以外,还要出国访学,平时课题多、会议多,导师精力有限,自然而然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对硕士研究生要求也比较松。据调查,很少有导师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超过2小时的,超过3小时的几乎没有,这说明导师事务繁重,缺少时间甚至没有时间给予硕士研究生更多的指导。4.科研训练、专业实践不足科研能力的提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其三年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衡量研究生真实水平的一个指标。在我国,一般学生学习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兴趣不高,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接触职业技术教育学,大部分又是跨专业学习教育学知识,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了解甚少,而且针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也不足,偶尔进行研究训练,缺少学术交流的机会,尤其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即便是参与导师课题项目,自由发挥和创新的空间也不大。5.招生方式、学制年限过于统一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采用全国统一考试的办法,统招偏重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考查,大多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容易识记,便于考学,导致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生大多数愿意跨专业报考或是自愿接受调剂,以达到自己被录取的目的,并不是有志于职业教育的学习研修。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年限多为两年半到三年,学制设置缺乏弹性,也没有考虑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的学制设置方面过于僵化,缺乏对研究生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和计划,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更不能适应其个人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和知识能力拓展的要求。6.评价考核没有发挥反馈作用现行的评价指标、标准过于单一。在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主要分为责任导师的评价和任课教师的评价,基本上没有其它人员参与评价。考核方式一般采取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形式,程序较统一,基本上是按照学校规定履行考试制度,通过划重点、死记硬背、短时突击的形式,学生便能通过考试。虽然这种考核方式相对比较公平,也便于学校管理,但是却忽视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改进建议
1.课程设置弹性化课程的设置可以参考国外的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模块”课的课程结构。[5]设置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端正价值观;设置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模块”课的设置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同的培养计划设置不同的课程,以使课程的设置具有弹性。职业教育学研究生除了要具有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之外,更应注重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学习相结合,在实践锻炼方面的要求要高于其他学科。此外还应开设实践锻炼课,使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实际操作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2.培养方式多样化招生及学制。针对专业特性,应招收一些有职业经验的人,弱化笔试成绩。复试时,学校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多样化的题型,从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此外,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为了满足服务社会的需要,学制可灵活设置,依据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方向、研究兴趣、课程作业及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学制可定为2年,研究生若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可延长一些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三年。教学方法。目前,“填鸭式”的培养方式缺乏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应有的教学特色,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合理而有效的做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扩大学生研究和交流的范围;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与企业进行合作,增加研究生接受校外教育的机会,实现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设计,同时也给研究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譬如,参与校外或研究机构的课题,跟随职业指导师参与案例等。3.导师队伍革新化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队伍已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缺乏实践经验、精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应改革导师队伍。[1]对导师队伍进行革新,不仅可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破除“科研门户、等级地位”的弊端,还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强化对研究生的指导。我国高校可以采取一名责任导师和其他导师共同组成导师小组的方式,还可以聘请校外兼职导师,聘请在企业有教学、管理、生产经验的一线专家担任研究生的职业导师,聘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指导经验的学者担任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导师,职业院校研究人员到学校担任研究生的职业导师,让职业导师和高校导师一起参与研究生的培养。4.科研训练系统化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术训练,因此,应加大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能力训练的力度。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来校对研究生进行培训,在专家的带领下开展专题研究,同时鼓励研究生与专家多交流。研究生自身也可以在高职院校实习,通过实际锻炼,发现自己的缺陷,再经过调研、反思总结自己的不足,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培养单位应关注科研动态,及时为硕士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提供机会,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研究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把理论研修和科研训练结合起来,逐步掌握研究方法,培养专业上的钻研精神、治学的严谨态度,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5.评估考核动态化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考核过于僵化、标准单一,高校应改变这种重量不重质、单一的评价方式。对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考核要不断更新,既要考虑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当今社会教育评估的趋势,所以高校应建立动态多元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制定要结合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采取灵活动态的评价方式,注意将平时的社会实践与期中考核结合起来,将平时的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结合起来,导师考评与专业课老师评价结合起来,以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动态化。此外,应严格筛选参与研究生考评的工作人员,每个考评参与者须严格遵守考核标准。只有采取有效而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促进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在培养模式、目标设定、学科设置、就业、创新思维的形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研究人员结构不合理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公共英语 教学改革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成长为和本科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众多高职院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示范校建设为契机,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职业特色越来越鲜明。与高职专业教学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相比,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发展则显得有些滞后,同时也落后于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至今还在沿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为反映社会发展对公共英语的新要求,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一些高职院校在近几年陆续开始自下而上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在继承学科英语教学理论的同时,逐渐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改革效果。以下将以深职院始于2007年的“职业外语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管理、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和改革效果八个方面,介绍该校在基于职教育理念的公共英语教学方面的探索。
一、改革内容
1.教学目标
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既是一门技能课,也是一门文化素质课。公共英语课以英语教学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以听、说、写为主的英语应用能力。因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技能性人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能反映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工作岗位对英语的具体要求。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在继续巩固英语知识和提高英语技能的同时,重点实现两个具体目标:其一,在保证一定阅读、翻译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听说和写作能力,做到学以能用,即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的涉外交流、具备基本的英语写作能力;其二,将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紧密衔接,以职业群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线索,实现公共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2.课程设置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反映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的逻辑规律,也要反映不同阶段的工作岗位对从业者在英语方面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不同阶段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的要求,公共英语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职场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三个阶段,分别为基于所有职业的泛商务英语、基于某一行业典型工作过程的行业英语,和基于完整学科体系的专业英语。同时,公共英语还是一门文化基础课,担当三个功能: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二是为专业学习和形成就业、创业和转岗能力服务;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因此,为了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就业能力的毕业生,需要在上述课程体系中增加语言文化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甚至小语种类的课程,以培养出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鉴于职业间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高职公共英语的课程不宜做统一要求,可采用必修+指定选修+任意选修的模式进行,职场英语和行业英语必修,与英语相关度高的专业可指定一定数量外语类课程让学生选修,另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英语类、素质类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如图1所示)。
图 1 课程设置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要协调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跨文化意识及学习策略培养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师讲解和课外学生自学的关系,以及中外教师之间的配合,最终建立一种“课内中外教师协作授课+ 课外学生自主学习+ 适当辅导”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大班主要是提纲挈领地讲解课文语言点和文化点、训练学习策略和布置课外作业,小班听说课主要是听说训练和检查课外作业(如图2所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比较好地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逐渐增加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并从三个阶段逐步实现公共英语的工学结合,即课堂教学中与工作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专业教学中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双语教学或把外语课堂搬到实训室,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外语强化训练和集中指导。
图2 教学模式
4.教学评估
从过去的终结性评估为主转变为形成性评估为主,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细化形成性评估的标准,通过形成性评估,帮助学生培养必要的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讲,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前者占总成绩的60%,后者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为形成性评估,反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效果,载体为学习档案袋(Portfolio),包括多媒体大班课中的出勤、作业,小班教学中的发言,课外活动等。期末考试为终结性评估,反映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考试内容包括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在条件成熟时,逐渐融入真实性评估的要素,直至过渡到完全的真实性评估。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来引导高职学生关注英语学习过程,关注英语的应用和与职业的关联(见表1)。
表1教学评估
考试类型 比重 性质 内容 侧重
平时成绩 60% 形成性 学习档案 努力程度
期末考试 40% 终结性 听、说、读、写、译 学习效果
5.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应贯穿公共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化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公共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如何引导、激励、监督学生;另一方面,如何服务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重点是落实学分制,真正做到“宽进严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要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同时要优化管理手段,尽可能多地为教师的教学创造条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具体内容:首先,要积极推进学分制。公共英语占全部学分的10%左右,其中职场英语和行业英语为必修课,没有这两部分的学分不能毕业。考试总评成绩不及格必须重修,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重修费。达到具体教学目标的学生,则可以提前获取学分。其次,教师在满足教学文件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必须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详细的记载和及时的引导,把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措施落实到日常教学的具体环节中。最后,学校有关措施要做相应调整,如联合督导室制订专门针对英语教师的评教标准,以有效促进教学、最大限度减轻教师行政负担为原则。
6.教学环境
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课堂教学和教师引导外,必须有一定的英语学习环境。将使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唱比赛、英语写作大赛等定期化,在此基础上举办英语报刊、英语培优班;建立英语自学中心,为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条件,并改善管理方式,切实提高使用率;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保证所有学生在校期间能有两个学期的外教口语课,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条件成熟时积极走出国门,举办短期国外访学、实习等实践活动。在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增加信息技术在公共英语学习中的应用,配合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7.教学材料
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对传统的学科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在改革之初没有任何现成的教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并联合国内在相关专业实力突出的本科和高职院校陆续开发出版了改革所需的教材――基于“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理念的《新职业英语》。该系列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以语言技能的策略性应用为主,而不是以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主,只是在需要时辅以语言知识的讲解。在内容的排序上,不以语言学科的知识体系按语音、词汇、段落、篇章、文化的顺序排列,而是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融合到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中去。新的教材强调语言技能的实践性,学完后能够听说读写,学以能用,在此过程中可能不太关注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只是适度够用即可。在内容上则强调能反映将来的工作岗位,不仅仅是生活英语或学术英语,而是在工作岗位上用得上的英语,能够学以致用。
8.改革效果
改革近4年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但没有下降还有大幅提高,参加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高于广东省10几个百分点。目前的课程设置已能基本反映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的关联性大大提高。任课教师和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接受学以致用的英语学习思想,听说写为主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很大程度提高。因职业外语教学改革起步早、理论新、效果好,引起了众多兄弟院校及有关机构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比较深远的社会影响。从2009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有10余批兄弟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师专程来校考察职业外语教学改革。学院曾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类教指委等机构的邀请,先后在成都、深圳、厦门、长沙、太原、北京等地做职业外语教学改革报告10余次,累计听众达数千人,《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曾对改革做过专题报道。
二、结束语
姜大源教授在总结世界职业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后认为,工作过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实践与理论整合的路径、手段和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马树超教授和教育部高职高专处范唯处长在联名发表的文章中也指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必须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因此,无论从学术的角度还是行政的角度,职业性都代表着近期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基础课程的公共英语,必须摆脱本科公共英语学科知识结构的影响,顺应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近4年的职业外语教学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证明这一改革方向是正确的。该校所建立的全新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希望能对其他希望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改革的院校有一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中国高教研究[J].2009,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
[8]马树超.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J].教育与职业,2008
教学和科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首珩教授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如何进行科研课题申报》的分享讲座,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尤其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有很好的科研能力。这既是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学校的使命,更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声誉的最佳途径。首珩教授采用逐一举例的方式使原本复杂的理论讲解变得简明易懂,不仅从课题的分类、课题的来源、研究的选题、申报书的撰写、课题研究的开展、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等方面来展开阐述,而且为今后教师在申报课题、撰写等方面提出了详细建议与方向。新的历史阶段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教师,必须全方位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引导与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中专学生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殊性、差异性,而且要做到在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前提下,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通过观摩国家级教师素质提升培训成果的展示汇报,同时结合专家们的指导、建议,让我更加明确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怎样上好一堂课,以及如何将课程设计与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对标,也更加懂得了需要运用教育机智来增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快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是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打造精品课、特色课,更好的促进教学相长。
这是一次务实、高效的培训。实用的培训内容、新颖的培训形式、紧张互动的课堂环境,使习惯于老式填鸭培训的老师不适应,给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带来了挑战,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到充实。培训使全体受训教师接触到了新的教学理论,提高了把多种媒体资源应用于教学中的水平,在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及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全新的视角,必将对今后的教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期两天的培训已结束,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巨大的启发。
首先,一个团队想要成功,离不开各成员的全力配合和通力合作,只有充分挖掘各成员的潜能,激发成员的责任心,合理运用各成员的专长,才能建立一支强大的团队。在数字卡片的环节中,开始我们并不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在低头找自己的,如同一盘散沙。所以一轮下来,找出来的数字寥寥无几。这时教练提醒,分工协作。于是我们每人分三张,并把各成员所记住的卡片信息共同分享并分析,改变工作方式之后,效率明显提升很多,并提前一轮完成任务。
其次,在游戏中让我认识到,团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信任是坚固的基石。在汉诺塔环节,我们制定的计划是每个成员记住三步走法,假设当中一位成员一步出错,这局游戏就败局已定。所以这需要每位成员强大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我们团队秉持着这种精神,最终获得了这局游戏的胜利。
短暂的两天培训中,我收获到的不仅是思想的进步和知识的升华,更有幸的是收获了24份友谊。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携手同行。
关键词 高等数学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团队课程评价
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程,是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高等数学的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开展好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教学,使原本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摆脱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数学教学理念必须更新。
一、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应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的特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加强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技能与应用的素质培养与能力训练为目标,坚持突出培养学生的贯通能力、坚持突出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认知基础的适应性、坚持突出与高职整体培养目标体系的适应性、坚持突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坚持突出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坚持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坚持突出数学建模思想。将高等数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数学技术课”三大块。从而满足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内容体系上,以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为主线,突出模块化思想,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原有的单一理论模块的基础上,增加数学模型、数学实验的内容,从而加强了数学的应用功能。案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即让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解决生活、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使数学服务于专业不再成为一句空泛的理论。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原则与“互动、参与、提高”的现代教学思想相融合;增加数学实验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广泛组织数学建模活动,教给学生使用数学软件求解数学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理利用多媒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师生互动,使教学方法多元化,形成了以“启发和参与讨论相结合”、“强调案例教学”、“分类分层”等为代表的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经验,建设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考试系统以及网络课程等完整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为实现学生课外自学提供了必备条件。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指导学生成立了课外社团,拓展教学实践的范围,取得了极其明显的效果。充分利用作业平台,规范化要求学生完成高等数学课程作业,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利用布置思考题与教师富有启发性的答疑等手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科学化的课程标准
遵循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基本保证数学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兼顾三个服务:即服务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彰显工具课的作用;服务于素质教育,彰显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服务于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专业课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能力;二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三是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达到以上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建模训练、必须结合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进行教学。数学是最好的思维体操,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类比思维、发散思维及联想思维等各种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欣赏数学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合理化的教学团队
一项事业的成功来自于团队的力量。教学团队建设是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必须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树立先进的团队理念,建设一个奋进、彰显自我价值、创新的学习型团队。
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组成教学团队,年轻教师是教学团队的生力军,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激情,在全校学生范围内开展数学讲座,数学竞赛,帮助学生成立数学建模协会,积极组织数学建模培训并参加到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去,形成一股数学学习的热潮。注重探索一套师生共赢的发展方案。从而形成集教学、教研、科 研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科研体系。以“做事”促“管理”的团队管理理念,使得团队在“做事”中提升凝聚力。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荣誉的获得能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教研科研工作的热情,同时也找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把数学教学团队发展成了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整体,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注重师资培训是团队建设的关键。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自我培训等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坚持自我培训,整体稳步提升,学习来先进理念、学习最前沿的高职理念以及它们成功的经验。由专业课教师定期进行各专业背景的培训学习,为各专业提供良好的数学基础支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是教师对教学的宽度和深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四、构建规范化的课程评价
规范科学的课程评价是教学的试金石。评价体系要科学合理,建立高等数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必须符合高等数学的学科特点,要遵循教学规律,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减少主观评价。评价的方法和内容需要清晰明了、独立、完善,不同的指标内容不应该有交叉现象的出现,不应该有因果关系的出现,指标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所有的评价指标内容都能够反映出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高等数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学进行不断改进,把高等数学评价指标变成教师工作中更为有力的指导工具。学生是评价体系的主体,学生的评价最具有权威性。
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一定要以设立的理论评价体系为标准,兼顾教学实践环节,要以理论内容作为主导,而且要贴近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评价体系,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评价体系, 必将推动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殷。高等数学教改的几个问题⑴.凉山大学学报,2004, 151-152。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 教育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需求多样化更加明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职业技术学校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坚持“就业导向教学,教学服务就业”的教育理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一、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首先应该面对市场,顺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本着“改造已有仍需专业、开发尚无急需专业”的原则,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学校应该从师资培养、设备更新、教育管理等方面对已有仍需专业进行改进和充实;淘汰市场需求痿缩专业;增设原来学校没有但目前市场急需或近期需要的专业,并拓展各专业的专门化方向,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把专业办成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器。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必须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合作具有两种模式:一是“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确保学校教学、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二是“定向式、定点式”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挂钩实行定向培养培训,面向企业员工青年农民工开展各类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当然,在推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中,学校同时应实行弹性学制,即允许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在一定年限内积累学分达到要求即可获取毕业证书,否则不能保证学校教学、学生修业及企业用工的一体化实施。
二、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其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从学生就业和未来工作需求出发,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对文化课、专业课及实训课进行筛选与整合,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文化课应精简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应用,文化课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专业教学服务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目标选择内容。专业课内容的设置应突破学科本位,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职业分析等方法,对教学内容科学地整合,将有关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进行综合归类,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融合于一体,确定若干个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方向(每一个模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通过一个个训练项目进行教学的),并依据综合化、模块化及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写以就业为导向的校本教材。实训课程应根据行(企)业的人才标准和培养规格来设置,实训的流程应根据岗位的需求和工作的内容来设计。实训的内容应该包含有四大模块:一是基础训练模块,以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岗位实习模块,根据职业岗位面向,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四是社会实践模块,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应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融人到每个训练模块中。
目前,越来越多的职业岗位不仅需要相应的学历,还需要证明岗位适应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三、面向就业需求.创新教学方法
职业技术学校在其课程实施即具体教学中,应该面向学生就业需求,同企业一起创新实施诸如行动导向教学、“一体化”教学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它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教学过程一般分四个环节:一是课前准备,包括教学课件、教学任务书、教学设备及学生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材料、元器件及仪器仪表等方面的准备;二是下达任务,教师简要陈述本次课的任务,并下发任务书(包括主题、时间、注意事项等);三是完成任务,这个环节是行动导向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形成“作品”;四是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点评,找出规律等。学生在通过对行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初步了解某种产品或服务产出的全过程,包括接受订单、确定任务、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加工服务、控制质量、售后服务等,是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职业可能发生的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可见,行动导向教学法最适合于订单培养,它不仅实现学生毕业一出校门即对口上岗的就业意愿,更培养学生从事对口职业所发生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一体化”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室”开展边讲边学、边学边练,寓教于学、寓教于做的直观教学活动,是一种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鲜明的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同时进行,.而且由同一位专业教师承担,实现了基础实验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进的课程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当然,综合职业能力训练有很多方法,教育者可在上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如任务驱动、模块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进行有机组合,并灵活应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职业技术学校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坚决改变传统教育单纯用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或做法,在完善“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将“产出评价”和“社会评价”纳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范畴。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实验实习开出率等三项指标。“产出评价”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学生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二是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社会评价”主要包含用人单位满意率和毕业生满意率两项指标。职业技术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系列调查,包括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所学专业的岗位需要及职业能力要求等;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专业能力调查,同时了解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组织招生就业指导老师进行系统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获得“产出评价”和“社会评价”指标。
职业技术学校只有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坚持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追踪,将信息反馈到专业建设、教学工作中,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针对性,使教学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五、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切实抓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教学服务经济建设,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毕业生就业稳定率高低及就业质量的优劣,与学校教学质量相关之外,同德育工作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密不可分。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就业指导,提高职业素养,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全人教育理念;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重构
一、全人教育理念下
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重构的原则
(一)扬弃性原则
全人教育理念下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重构时,既要抛弃又要保留,既要克服又要继承。扬弃是通过原有职业能力体系与全人教育理念下职业能力体系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职业能力体系的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联系的环节体现了全人教育职业能力体系对原有职业能力体系的发扬、保留和继承,这是“扬”的过程。发展的环节体现了全人教育职业能力体系对原有职业能力体系的抛弃、克服,这是“弃”的过程。在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重构过程中,应在总结本校和其他院校幼师职业能力构建过程中正面、积极的经验,反思学校幼师职业能力构建过程中的教训、问题,结合教育发展、地区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对学前教育的时代要求,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重构出符合全人教育理念下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避免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重构过程中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
(二)整体性原则
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应从部分到整体、从目标到关系、从结构到过程、从等级到网络,重心应从理性到感性、从分析到综合、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应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多个子系统,形成一个网络,了解它们之间如何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同时了解系统在多大程度上可独立、自动地整体运行。[1]
(三)特色性原则
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重构,要体现本校的教育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反映学校办学目标,并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相联系,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全校共识并最终认可。构建具有专业特色、鲜明个性品牌,真正凸显学前教育特点的职业能力体系。
(四)发展性原则
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重构,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个体的专业发展。幼师职业能力重构应从学生全面发展、职业专业化和社会不断进步的角度来考虑,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活动进行反思,并从个人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制订出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朝着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体现当前社会求才、学生个人成才、学校育才多方面的需要。
(五)多元性原则
全人教育包括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判断的建立,人生观的形成;知识、技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获得,理解、思考、推理能力的发展,创造力、新思想和新观点的形成;身体的成长、体能的发展,良好饮食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学生有效、从容地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且能达到融洽相处和彼此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效能和礼仪、沟通的技巧、理解能力、潜能的发挥及领袖才能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学生具有对美、艺术、大自然乃至人生的欣赏能力和对各种艺术、文化修养活动的积极参与能力,以发展学生自身审美素质;个人对自己兴趣、价值、能力和天赋有正确认识,对自己未来职业有计划,做好从校园到工作岗位转变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和心理准备,以及各种职业领域信息的获得;能够认识和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感受他人的情绪,建立自信心、管理人际关系、处理压力等。[2]由此可见,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也应该是多元的。
(六)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即重在开放性而非封闭性、重在适应性而非被动性、重在发展性而非既定性,即要做到与时俱进。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始终处于一种生长、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学生毕业获取工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职业能力是一个培养、实现和继续发展的过程,包含学生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培养职业能力的阶段、搜寻职业岗位实现职业能力的阶段以及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生涯阶段。在不同阶段,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特征是各异的,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结合,是适应性和发展性的集合。
(七)终身性原则
职业能力首先是一种学习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而言,“授人以鱼”就是指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而“授人以渔”则是指学生获取学习的能力。仅仅依靠高等师范教育阶段所获得知识和能力已无法适应和满足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需要,因此,终身学习也应该是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的内在因素之一。
(八)生态性原则
在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培养这个系统中,存在着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他们在同一的动态运行中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维持系统各要素协调均衡发展,以追求和谐平衡为目标。职业能力在强调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的素质的多元性与精神世界的完满,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生命意义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培养出的学生应是一个可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人,从而实现教育引导人、发展人、发展社会的价值功能。同时,一切处于教育实施中的个体都是平等的,包括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资源进行双向建构的平等活动,尊重生命,意味着尊重生命个体的多样性与差异,尊重教师,更要尊重学生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智慧的火花,尊重他们的创造力,这样才意味着对生命的真正尊重。另外,要注意职业能力评价的平衡性。讲究过程评价,却并不否认结果评价的重要性。评价最终指向长远发展,而非眼前的奖励与惩罚。评价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原创过程,感受知识生成的激动与欢欣,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
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的重构
日本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制度也好,理想也好,课程也好,教科书也好,设备也好,方法也好,一切的一切均归之于‘人’――教师。”因此,为培养满足幼儿园需要的合格幼儿教师,幼儿师范院校必须在全人教育理念下重构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它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提出批评,倡导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雇员、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一个政治或经济的工具。全人教育并不是要幼儿师范院校教育放弃自己作为高等教育特殊类别的固有特点,而是在“重技能、抓实践”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塑造与身心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即在幼儿师范院校教育中引进和渗透“全人”教育思想,构建“全人”教育模式。[3]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职业能力的研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学前教育五年制幼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四个维度,四个维度循序渐进、相互映照、紧密联系。
(一)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是指学前教育五年制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每个学生经过幼儿师范院校教育应当达到的各项基本能力。它是学前教育五年制学生就业后能否迅速成长的根本所在。包括:良好的思想素质,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具备基本的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容忍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尊重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支持幼儿学习,促进幼儿认知和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人格的积极性和谐发展,对幼儿的学习发展负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正确地认识儿童和儿童发展,关爱幼儿,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与未来的职业相统一;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能有效地与人沟通,能清楚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比较规范地写作各种应用文体;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并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具有熟练使用现代多媒体设施的能力,能用多媒体获取信息;具有基本的判断推理能力。[4]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学前教育五年制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它是学前教育五年制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前教育五年制学生实现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5]要掌握最新的知识理论动态;掌握幼儿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幼儿教育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掌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所需要的体育、艺术知识;掌握各种教学法知识;掌握组织幼儿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卫生保健基本常识和相关知识;掌握较丰富的幼儿园组织管理的基本常识和知识;掌握基本的幼儿教育科研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对幼儿进行恰当保育、护理的方法;掌握幼儿园管理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与设计的技能;具备良好的幼儿游戏指导与设计的技能;能够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较好地进行幼儿教学活动设计,能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时创设与布置幼儿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会观察、了解、记录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在教学实践中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行为活动;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会促进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会促进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幼儿,会设计探究性的游戏活动,会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导入活动,会运用开放式的问题组织指导活动和结束活动及迁移活动;能与幼儿进行灵活有效的交流、沟通,包括非言语沟通方式的表情动作或体态手势(如微笑、点头、适时的抚摸、搂抱幼儿等);懂得营养学和常见病、传染病和外伤的简易处理知识,维持卫生、健康、安全的教室环境和幼儿园环境;会利用家长和社区等有效的教育资源,完成幼儿园的教学任务;能及时把握时机对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处理;会制订教学计划、开展主题班会;具有良好的与家长沟通、协调的能力,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正确认识家长的作用,要尊重、理解、平等对待家长,很好地为家长服务;会歌唱、即兴伴奏、幼儿舞蹈表演与编排;掌握良好的绘画与手工的能力;能够设计、编导“六一”“十一”“新年”等重要节日的演出活动;设计教具和玩具,会绘画、剪纸、折纸、泥塑等技能技巧;[6]会根据季节变化和教学要求,创设与布置幼儿园的环境,制作幼儿园的教具;会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和行为,学会形成、提炼研究问题,掌握收集资料的正确方法和途径,能够比较规范地写文献综述;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达到国家普通话考试二级甲等以上水平;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及开发幼儿智力,并会制作幼儿园的教学课件,能运用网络化教学资源,具有网上学习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听课评课的能力。
(三)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学前教育五年制学生善于根据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及时反馈,随机应变并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能力。适应能力是学前教育五年制学生保持相对稳定就业的智能条件。它包括:适应环境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人格特征,即积极、主动、自信、灵活、宽容,能勇于面对竞争的压力和工作挫折,善于化解人际沟通中的矛盾,努力改善日常生活的氛围,调节紧张、压抑的情绪等;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与处事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效能和礼仪、沟通的技巧、理解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用道德约束自己的能力;具有抗挫折能力,顽强的毅力,在困难面前能够百折不挠,知难而进;具有合作意识,与同事积极沟通,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分享智慧。
(四)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关系到学前教育五年制学生前途和发展空间。它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长久的持续后劲。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预见能力。学习能力即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是个人发展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的需要。[7]创新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教学材料的能力、教学法变式能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的能力、探索思想教育新形式的能力等的合成[8],同时要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使自己成为未来具有创造性的幼儿教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是个人迎接新世纪、新挑战和职业生涯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创造未来,首先要能面向未来、预测未来、构想未来。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现在预测未来,形成预见能力,这是社会对教育,也是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9]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
[2]石铁峰,黎品良.“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田新蕊,杨保华.高职教育中“全人”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4]郑庆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5]刘冬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定位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6]邓霁岚,周端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
[7]钟雪梅.多维视角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定义及启示[J].红河学院学报,2013(4).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1.制定颁布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美国为例,从1917年联邦政府通过的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最终形成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开始,到1994年的《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近80年的时间由政府的有关职业教育法律(案)达数10部。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案,极大地强化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使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朝政府设计的方向发展。
2.提供经费支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拨款。如美国,政府出台的每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几乎都有一部分内容规定配套专项经费的数额。1965年,为开发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政府通过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上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达亿美元。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新西兰大约70%的职教经费来自政府。二是通过政府促使企业投入。如法国法律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承担至少两项支出:即按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职业培训;按一上年职工工资%的比例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实行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国家干预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目前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新近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都颁布并实施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澳大利亚从90年代开始逐步对各行业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标准,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英国1986年由国家资格委员会创设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的职业领域,在英国境内都得到承认。1992年又实施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该资格既可作为就业的依据,又可作为升大学的依据,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更具灵活性。在法国,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学制和专业不同,法国大学以下有五种证书:农业徒工证书、农业专业能力证书、农业专业技术员证书、职业教育证书、农业高中证书(准备上大学)。
4.实行普职分流英国的义务教育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实行普教与职教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分别为42%和58%。法国的义务教育也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普教职教是在16~19岁这4年逐年分流.重点是在16岁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比例分别为47%和53%。
二、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上述国家和地区,除国家举办职业教育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西德,许多大型企业把执行职业教育法作为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尽的义务,企业提供的职教经费达155亿马克,是各级政府支付额的7倍多。日本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有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机构的职业训练。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冬长夏短,学生不能在漫长的冬季进行农田作业,在短暂的夏季为了抓紧农田作业,就不安排课堂教学,而采用季节制;农村职业中学以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年为对象,利用2~3个冬季,每季有4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为便于农民子弟就近上学,这些学校的位置都距家近,学校规模小但分布广。
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也都十分重视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私立学校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培养技术人员的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有23%是私立学校,韩国这一类的学校甚至超过90%。可以说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是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的改革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逐步超越了传统的“为经济服务的”的思想,而被认为是实现人们“在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上创造公平机会”的途径。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突破了传统狭隘的职业教育观,而逐步确立了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并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观念主导下,职业教育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革。
1.增强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止受训者狭隘的专业化,德国要求获得某一职业资格的受训者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
2.调整专业设置一是针对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的不断出现,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开设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和与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专业,如装潢园艺、农业供应、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农业市场等;二是打破行业、企业界限,以“通用工种”为标准,对工业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进行合并,组成新的综合化专业。如德国已将12种工业电子专业的职业学徒培训合并为4种。
3.改革课程内容一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同时,普遍强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共性知识,为学习者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效能,以及升入高等学校提供更广泛的准备;三是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把这方面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看待;四是更加关注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受训者更有效地运用对外交往的工具。目前,德国、法国、英国等正采取拓宽专业的措施,重新安排培训内容,编制“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为受训者提供更宽的知识面和职业能力。
4.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类型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如韩国从1945年到60年代初,主要是个农业国,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扫盲和基础教育上,职业教育发展较慢且以农业职业教育为主。1960年,全国职业高中279所,其中农业高中129所,占%。60年代初期韩国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职业高中由279所增加到1970年的479所。其中,农业高中减少到123所,而工商等其他职业高中达356所,占%。70~80年代是韩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经济形态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逐步实现在技术密集型基础上的工业和科技升级。因此,该国在持续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以专科学校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1970年还是零,1980年增到万人,1990年增到万人。90年代后,为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时满足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要求,韩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一是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生比例,从1990年的68∶32调整到1995年的50∶50,并通过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等多形式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二是大力发展专科学校和开放大学,1995年这两类学校学生数为1990年的倍。三是鼓励高等专科学校招收在职人员,灵活办学,对劳动者进行更广泛的继续培训。四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升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的成绩与爱好提供多种选择。
四、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一些国家为加强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制定了保护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如英国1948年通过立法规定了学校对毕业生实施就业服务有四项任务:一是传递工作信息;二是给予工作选择指导;三是毕业生职业安置;四是保持与离校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联系。日本对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制订了《就业保障法》,使招工过程成为一个在法律保护下有序的教育竞争过程。通过竟争,企业招到了满意的人才,学校做好了就业服务,学生树立了刻苦的学风,国家收到了职教的投资效益。
五、保护农业职业教育一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农业劳动力和农产品产值所占比重很小,但为了满足本国、本地区居民的农产品需求,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把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保护。
1.明确提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目标如韩国政府198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政府的支持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选拔,通过宣传教育,父母的劝导,让农村青年报名,再通过一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录取;第二步是培养,对选拔录取的对象,通过农业院校或职业中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农渔民后继者。我国台湾地区,70年代初期以培养农业经营者为目标,制定了培养8万“核心农民”的计划,先后在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专科学校试办农场经营管理科。
2.对农业职业教育学生实行优惠政策如我国台湾地区,对要求学农者,由基层农会审查推荐,对其家长实际耕作面积水稻在1公顷以上,蔬菜、花卉公顷以上,毕业后志愿从事农场经营3年以上的学生实行优惠政策:保送农会每期给学生发给奖学金4000新台币;学校组织开展示范作业,收入60%归学生;减免学杂费、实习实验费1/3;毕业前返家实习优先办理贷款;毕业后经营农场1年以上,成绩优良,推荐进入农业专科学校的经营科或农场管理科学习。这些优惠政策,使台湾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生从事农业本行或创办农业企业者逐步增加。
有效沟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
1、理解别人的能力;
2、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能力。要想让我们的沟通有效,我们必须做到知行结合,也就是:注意→了解→接受→行动。
那怎样的沟通才算有效沟通呢?
首先,我们和学生沟通时必须让对方听得进去。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沟通的时机、场合、气氛是否合适。如果说我们不注意身边的环境,只一味的进去我们所谓的沟通,那么最后就可能导致xxx有沟没有通xxx。
其次,我们和学生沟通时,要注意让学生听得乐意。因为只有学生听得乐意,他们会真正地听。那怎么保证让对方听得乐意呢?这就意味着我们沟通前要想好怎么说对方才喜欢听,沟通时哪一部分较容易让对方接受,同时还要注意如何使对方情绪放松。
最后,我们和学生沟通时还要让对方听得合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先说对方有利的,再指出彼此互惠的,最后再提出一些要求。
当然了,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更需要得到的是教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和怜悯。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order to avoid the interference of various wrong ideas, the core position of idea and belief education must be made clear. This article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 and belief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eer planning.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信念教育;途径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idea and belief education;way
基金项目:学生当季就业质量调研与对策研究,孙洪敏(课题编号:13YB07)。
1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现状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富于探索精神,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成长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切身感受着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的好形势,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日前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勉励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_的讲话,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应该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成就小我,铸就民族的辉煌的事业。
2 职业生涯规划为理想信念奠定现实之基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帮助个体从自我探索开始,找到自己的特点、优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担任职务的所有经历进行的规划和预期,这个规划包含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及对职业和组织产生的贡献和个人的成就期望。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体所处的家庭、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根据实际条件具体来安排。因为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有适当的变通性。通俗的讲理想是指由人所设定,指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带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既有现实性又有预见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复合了理想的现实性和预见性,并将理想的实现逐步量化,切入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3 实现理想的前景需要确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①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个人全面了解自己,对职业方向准确定位——确立目标理想,增强职业竞争力,找到更切合自己且易于实现的人生理想。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的进行自我分析,确立人生的方向,从现有成就基础上,提供奋斗的策略,制定更加科学可实现的理想,发现新的职业机遇。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然后通过不断反思和学习,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理想提供了前进的动力。④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体人生规划密不可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生活、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让生活充实有条理,理想愈发丰满。
4 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为信念确立了支撑的依据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同时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层次。通俗的说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牢固的观念。那么怎样笃定信念,实现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简单步骤使理想信念找到现实有效的方法。①首先问一下自己,Who are you(你是什么样的人)?进行自我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性格倾向、教育背景、过往经历等,明晰自己的理想。②然后,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什么)?对理想进行目标展望,包括职业目标、学习目标、收入目标、成就感和名望期望。理想远大丰满了,才更有助于笃定信念,使得自己的小目标的不断实现和超越。③其次,What can you do(你能做什么)?你的专长技能在哪里?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哪些专业相关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判断出你能够做什么。理想必须以现实的能力和经验为基础。④再次,What can support you best(什么是你最好的职业支撑点和职业竞争能力)?你的各种资源和社会关系也许都能够影响你的职业选择和信念支撑点。⑤再其次,What fit you most(面对众多行业和职位,哪个才是最适合你的)?待遇、成就感和压力及劳累强度都不一样,选择最好的并不是合适的,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⑥最后,What can you choose in the end(你能选择什么)?你可以做出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光空有理想,而没有详细规划,没有信念支撑,那么最终会一事无成。
5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理想的有力保证,使理想信念找到现实落脚点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是同个人、家庭和社会结合在一起,和个人追求幸福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和个人人生目标即人生理想结合起来,使理想信念找到现实落脚点。通过下面的简单步骤,可以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①择己所长,一个人一生中不能将所有技能都全部掌握,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分析别人与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同时,首先必须了解自己掌握的技能,选择自己的优势行业。②择己所爱,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从事一项你所喜欢的工作,让工作本身就能带给你一种满足感。把自己放在世界上最恰当的位置,职业生涯也会变得妙趣横生。③择己所利,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职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幸福。明智的选择是在由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和工作付出等变量组成的函数中找出一个最大值。让自己预期收益即个人幸福最大化。④择世所需,在设计职业生涯时,不但要发挥自己的专长,且必须适合环境。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不断演化,职业也不断变化。目光长远,才能够准确预测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再做出选择,使得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助力学生坚定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
目前,不少大学生存在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频繁跳槽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一个人职业理想的形成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主意识发展迅速,掌握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职业前景。此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使他们的职业理想逐步系统化、科学化。
很多时候大学生懂得确立理想信念,却不懂得如何实现理想,致使理想和行动脱节。要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除了要有目标和方向,还要有动力和付诸于行动的规划,而这个规划正可以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科学的定制符合自身发展的步骤和目标。如果说理想是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的灯塔,信念是他们的支撑和坚持,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往灵魂的铺路石、台阶和桥梁。
参考文献:
[1]陈嫦娥.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第二辑[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6).
作为一名教师,班级是我们的家庭,我们是家庭里的家长。我们除了要教育这群孩子外,我们还要注意保护好自己,让自己的骨肉能在一个健全健康的家庭中健康快乐成长。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之外,平时也要对自己进行安全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终身学习是必须的!不管是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其他领域或是能力方面,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快乐学习,学习快乐!我相信态度决定一切!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情,保持良好心态重新出发,在新课改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我将以xxx学高为师,德高为范xxx来要求自己!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相信教育因为有了我们这群年轻的新老师而沸腾起来!因为我们是新鲜的血液!我们充满热情!我们热血沸腾!未来会因为我们的奋斗而变得更加美丽多彩!
通过对姜大源教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及其理性思考》讲座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我国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
姜大源教授认为,现在职业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这是与普通教育的明显不同之处,但是在强调就业导向的时候,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需求,一个是个性需求。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它就要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所以更要注重个性需求,即注重人本性的目标。因此职业教育不能被动地适应工作岗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应该是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
虽同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精英型”的教育模式为主,以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最根本的区别:
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具有在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从事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
二是学生对职业岗位需求的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
三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职业岗位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复合性特征,需要更多的职业专项技术的学习、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根据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社会经济对高等专门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上找准位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则。严格地讲,职业教育的专业不应该叫做“专业”,它来自于对社会职业群、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或者态度的共同点,是一种用于教育的职业,并非完全照搬社会职业,因此应该是“教育职业”。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经常发生变动,所以职业教育的专业也是在经常发生变动。
“专业”的概念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教育职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应针对不同层次知识基础和不同能力结构的人,因材施教,培养其成为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传授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成材的需求,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不同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尤其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当坚持“规格和特色”的有机统一,必须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一生高度负责,坚持应有的规格标准。
同时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培养质量应该突出这种人才具有的特种技术应用能力。只有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
具体到教师工作就是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合理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坚持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教育、敬业教育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还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行动为导向。行动是一个人有意识、有目标、有反馈的活动,工作是一种行动,学习也是一种行动。工作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是通过工作过程导向实现的;学习要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受体,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职业教育的三要素是学生、教师、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基于主动、自我调节、建构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的学,学生是在主动存在与受动存在之间转换;教师是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指示、描述、启示意义的教,教师是在反应存在与主动存在之间转换,当学生主动存在的时候,教师是反应存在,当学生受动存在的时候,教师主动存在;情境则是基于项目、案例和问题意义的境,情境是整合而存在的。
总之,职业教育改革要实现从结构导向的教学向行动导向的教学的转变,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知识的传授向认识的传授转化,即知识产品的自我再现为目标,变为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为目标;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终端的产品来传授,变为教学内容通过认知的过程来传授;课程材料的取舍由教育者来决定变为,课程材料的取舍或选择有学生参加;认知结果的复制评价为标准变为,认知过程的掌握评价为标准;程式化的知识缺乏动态的适应性变为,个性化的知识具备动态的迁移性。
周三,全体同学接受了一堂预备职业教育课。老师使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现了石化工业学校的各大专业,已经机电一体化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重要比例。随后,在各组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数控车床、普通车床等等,对整个机电一体化有了大致的理解和观察。下午,分成两批分别进行化学实验和数控仿真加工技术的体验。
化学实验是提取硫酸铜。在锥形瓶中加入黑色粉末后,加入15ml稀硫酸,进行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变成深蓝色,倒出来并进行过滤,在蒸发皿上继续加热,直至出现固体颗粒,然后冷却、过滤,最终便成为了硫酸铜。同学们兴奋地将这些晶莹剔透的蓝色晶体装入自制的容器中,作为不虚此行的纪念。
数控仿真加工技术就没有那么简单有趣了。老师对数控的概念进行了简短的讲解,并展示了电脑模拟加工的流程,还传看了已应用数控车床加工好的零件。随后,在老师的一步步指导下,同学们打开软件,选择原料——毛培,确定道具,又进行了复杂的编程,终于,屏幕上的模拟铣床运作起来,先打基础,初步定型,最后进行精细加工,钢花四溅。
五天的劳技结束了。我们仿佛看着一只羽毛未丰的雏鸟逐渐拥有雄鹰凌空的傲然,所有记忆都将成为黑白默片,消失了声音,褪去了色彩,却仍旧看得见汗水折射出晶莹。
很荣幸能加入这个温暖、友爱的大家庭,感谢学校精心组织的此次培训,给我们新进教师带来了营养颇丰的精神食粮,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及做好学生工作指明了方向,干货满满,获益匪浅。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自己的任务及肩负的使命,更加坚定了自己做好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决心。
培训之初,学校党委书记xxx和副校长xx在会上所做的讲话及动员,令人备受鼓舞与启发。首先指出教师应懂得自我加压,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并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其次提出教师应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最后强调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纪律观念。新学期、新气象、新开始,要开好局,也要起好步。下面我将就此次培训内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无论是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灵活巧妙地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每一门课蕴含的育人功能都应发掘出来,可以通过深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此次培训为我们新进教师后续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更为我们新进教师搭建了一个互相了解、加强交流、增进感情的平台。通过培训,我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且有了日后的工作指南,使我对未来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要努力从工匠型教师向事业型教师直至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总之,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不断开拓进取,脚踏实地,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深入学生,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及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努力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用自己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师德、进取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章,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教师人格魅力的构建》等文章,努力使学生、家长能接受我、喜欢我。为了适应新形式,我认真拜读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活化自己的角色》等文章,努力使自己不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参加了在职硕士研究生的考试。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在每周节课的情况下,要安排好自己的条线工作,的确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但在校领导指引、支持下,学科常规性竞赛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这。分管工作思路清晰,做到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教导处安排了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尽量抽出时间,按照计划,落实调研工作,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教师教学竞赛学能积极的配合上课教师作好赛前准备工作,能帮助教师修改论文案例的。学生学科竞赛也能尽自己的力量,进行辅导。
我们的学校无论是环境还是领导、教师都给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团结的好感,所以在这样的集体中工作虽然有时任务较重,但心理上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所以工作上比较主动,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为学校的建设献出微弱的力量。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同志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条线管理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评价学生和教师,如何作好条线管理,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希望大家对本人进行严格地监督,作出批评指正。
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也付出了很多,但我深知自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性情有点急躁,有时对待学生过于严厉,对个别尖子生的转化工作力度不够,对尖子生能力的培养稍嫌不足。在教育科研方面,虽然平时新闻记者了很多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但今年显得笔耕不勤,没有写出什么好的感悟之类的成文东西。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力争改正不足,继续努力提高自已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以我的热心、精心、恒心、爱心、耐心、细心投入到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我们的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已的微薄之力。
人生漫漫征途上,成功的道路无论是平坦大道,还是九曲弯路,唯一去印证的是脚下步履匆匆……
2004年的那个夏天,对于初入刘高职的夏任波来说,曾经茫然过,觉得进入职业学校就意味着失败人生的开始,这时班主任的一番话鼓舞了他:“学问是金饭碗,技能是铜饭碗,这就像人们在穿金戴银的时尚打扮里趋之若鹜。可是,金的总有一天会贬值,而铜的却能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下历久弥坚。”这番话让他化茫然为动力,使他开始了一段在刘高职的新生活。在校五年,他在技能训练中精益求精,不敢有一丝懈怠,多次在省市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不懈的努力,他只是想离校友——全国冠军张卫东更近些,因为他知道,“梦想是自己走出来的,技能成就人生路!”
由于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常州工学院很快便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终于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踏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不满足于自己在校所学的技术,他觉得还要深入系统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技术,他还要继续实现心中的梦想。为此,工作期间,他向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工作之余,他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里,如饥似渴地像海绵一样吸取各种专业知识。为了更好地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工作,他从未停下求知的脚步。
2010年、2011年,他和他的团队合作完成了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合作的“爆破试验用输油管”项目;与常州宝菱重工合作完成“月牙飞剪刀片”项目。期间,他还与常州某医疗器械公司(涉及保密,公司名不予公开)合作研究“人工髋关节球数控电解机械复合加工技术”。经过夜以继日地研究、实验,这一技术艰难地从图纸中“走”了出来,由设想变成了现实!人工髋关节纯粹依赖进口的瓶颈终于被打破了,病患医疗成本得到了有效地降低。该项技术获得了2011常州市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如同生命不是黑白两色的简单组合,而是弥漫着中间的色调——灰,人生的奋斗历程也是欢歌笑语与辛酸泪水交融,和顺境与挫折同在。夏任波说,成功的艰辛只有自己懂得,外人看来的一帆风顺,实则也有无奈。他与实验室一起并肩成长,一起经历逆境,一起接受挑战。人不光只能适应顺境,也要拥有战胜逆境的勇气与耐心。不经历风雨自然无法见得彩虹,不穿透乌云自然无缘仰观晴空,笑对人生的磨难,就会笑迎人生的璀璨烂漫。
经过几年的磨砺,他已经具备了解决数控车工种关键性操作技术及复杂工艺难题的能力。他曾利用数控加工替代电火花成型加工,为常州市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解决了细长型复合阴极侧身开槽技术问题;参与实验室国家级发明专利“用于机械上曲柄压力机的大直径齿轮”、“电化学球面复合抛光装置”、“电解机械复合加工机床用阴极”和“旋转编码器工作起点位置的调整装置及其工作方法”的制作并调试。日前,他又被评为“2010-2012年度常州市有突出贡献技师”,享受政府津贴。
大海惧怕沉寂,所以澎湃;江河惧怕冷漠,所以滔滔;他惧怕平庸,所以他追求卓越。踏上社会才区区几年的他,或许不能成为照亮夜空的明星,但他却可以扮演一回竞技赛场上不倒的勇士。心若在,梦就在,花开不败,他始终坚信:只要怀揣梦想,不畏崎岖,铿锵前行,定能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往光明的未来之窗!
看了《用心做事》这本书,收获很多,感触很多。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有意还是无意,是主动还是冷漠,直接影响工作质量。我觉得只要我努力,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事业,就能对得起自己,进而造福家庭,造福单位。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形式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这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_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中特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并为构建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6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