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精选13篇)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精选13篇)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1篇

卫生行政处罚是卫生行政部门对违反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实施的法律制裁。从卫生行政部门角度而言,卫生行政处罚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从受处罚的当事人角度而言,卫生行政处罚是其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而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因此,卫生行政处罚案卷的质量能够反映出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监督员的办案能力和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卫生行政处罚行为,推进本市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监督员依法行政办案能力,我们将常州市2005年度食品卫生、医政执法、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等各专业卫生行政处罚案卷进行了认真审阅与分析,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市2005年共承办各类卫生行政处罚案件815件。按执法专业分类,食品卫生处罚案卷612件,占75.09%;医政执法案卷114件,占13.99%;公共场所处罚案卷55件,占6.75%;消毒产品案卷9件,占1.10%;职业卫生处罚案卷7件,占0.86%;化妆品案件6件,占0.74%;涉水产品处罚案卷5件,占0.61%;其它类别案件7件,占O.86%;按办案程序分类,简易程序253件,占31.04%,一般程序557件,占68.34%,听证程序5件,占o.61%。我们组织法律、食品卫生、医政执法等各专业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对案卷严格按照《常州市卫生监督所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定标准(试行)》进行评分定级。该评定标准根据《_行政处罚法》、《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以及本市政府法制部门对行政处罚案卷考核评议要求制定,由文书择用、处罚对象认定、处罚程序、证据收集、法律适用、裁量适当、案卷装订8项内容组成,8项内容又各自细化为若干小标准。案卷整体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甲级案卷,在80~89分为乙级案卷,60~79分为丙级案卷,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案卷。处罚程序、证据收集、法律适用、文书质量4项有扣分的不得评为甲级案卷;处罚对象认定、处罚程序、法律适用错误的则评为不合格案卷。对案卷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则由数位专家和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分析,得出最终结果。

2 结果

经过打分评定,甲级案卷645份,占79.14%;乙级案卷112份,占13.74%;不合格案卷58份,占7.12%;无丙级案卷。常州市卫生监督所承办的126份卫生行政处罚案卷中,甲级案卷有121份,占%.03%;乙级案卷2份,占1.59%;不合格案卷3份,占2.38%;所辖2市5区卫生监督所承办的689份卫生行政处罚案卷中,甲级案卷有524份,占76.05%;乙级案卷110份,占15.97%;不合格案卷55份,占7.98%。

3 讨论

2005年本市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数达815件,较2004年的648件增加了20.5%,案件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本市卫生监督部门和卫生监督员的办案能力有明显提高,处罚案卷质量也得到了本市司法部门以及政府法制部门的肯定,执法程序完备规范,适用法律准确,处罚裁量适当,证据收集形式丰富多样,执法文书符合_执法文书规范要求。

3.1 执法领域拓展

2005年卫生执法重心由传统的公共卫生向医政执法逐渐转移。2003年以前,本市没有开展医政方面的处罚,2004年仅有18件,且多以警告、责令整改为主,2005年度处罚案卷中虽仍以食品卫生为代表的公共卫生领域为主,但医政执法案件有114件,占案例总数的13.99%,执法依据涵盖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且案例具有一定质量,开拓了卫生行政执法新领域,积累了一定办案经验,为开拓医政领域执法奠定了基础。

3.2 处罚力度加大

卫生行政处罚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日益明显。由于部分卫生法律法规滞后、缺乏可操作性,执法对象日益复杂等原因,卫生行政处罚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障碍,操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根据案卷的质量分析,一些案卷的当事人拒绝在笔录上签字,一些案卷在调查取证时已不能收集到违法事实的直接证据,而案件承办人员都能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2005年全市卫生行政执法处罚(没收)金额达152万元,较2004年罚没款129.2万元增长15.38%。说明虽然面临的执法情势日渐复杂,但卫生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办案能力在不断提高,卫生执法力度在不断加大。

3.3 案卷质量较高

从2005年年初,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对卫生监督员进行办案如何取证、固证、案件点评等培训,建立和规范卫生行政执法程序的制度,加强文书制作考核等”。所以,757件甲乙级案卷基本能做到对受处罚主体资格有工商营业执照、当事人身份证等复印件进行确认;处罚程序在文书中固定,每个运作程序严格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证据形式丰富,有书证、物证(或照片)、证人证言、检测报告等;法律条款适用准确;文书择用正确。在2005年度本市政府法制部门和省卫生监督所案卷质量评比中获得较好成绩,得到了本市政府法制部门和省卫生监督所案卷质量评议组的肯定。尽管办案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但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①案卷中各种文书制作质量有待提高。一是案由表述不规范,未按_工作规范要求书写案由,如在个人卫生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案例中,将案由书写为某某工作人员不穿工作服上岗案;二是在法律文书中使用口语化的用语,未使用法律、法规、规章中的用语,三是文书中出现错别字、涂改处未经当事人确认;四是表述过于笼统不客观具体等。②欠缺对当事入主体资格的确认。在对处罚对象的主体认定方面,程序不够完备,缺乏相应证据材料,有些案卷出现主体认定错误,如在无证生产经营的违法行为中,将当事人打出的字号认定为当事人,而不是将无证生产经营行为的负责人认定为当事人,这些案卷则被判为不合格案卷。③少数案卷证据单薄、未形成证据链。部分处罚案例对违法事实的认定仅有现场笔录和询问笔录予以支持,证据形式单一,证明力相对较弱。甚至出现了某案卷以鉴定结论作为主要证据定性违法事实为食物中毒肇事,案卷中未见采样记录的情况及其它相关证据。④适用法律、法规不具体。评定过程中发现有少数处罚案卷在适用法律、法规时,不能具体适用到款、项,而只是适用到条,为行政处罚被司法部门撤销埋下隐患。⑤合议较为简单,合议过程流于形式。部分处罚案卷合议形式化,走过场,案件讨论记录过于简单化,不能真实反映讨论的过程和与会人员每个人的真实意见。如当事人陈述申辩后减轻行政处罚的,在再次合议的过程中不能体现出减轻处罚的理由和依据。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2篇

高考前夕,“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离开了他终身热爱的稻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们哀悼之、纪念之、缅怀之。

那天,面对着视频中送别袁老的镜头,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泪,开始思考学习的意义,高考的价值;开始思考职业的选择,人生的目标。

袁隆平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从中让我看到了自己,懂得了理想,明白了责任。

我们明白了:今天,我们处在“可为”的时代。

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前辈为我们打下了江山,为我们摆脱了贫穷,为我们铺设了走向未来的“新征程”。

我们——“可为”!

青春情怀,是我们“可为”必须拥有的素养。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父亲大学毕业,母亲为英文教师。以这样的家庭“起点”,以学霸的“资本”,他,竟然选择了“农业”作为人生的追求与理想,且为之奋斗一辈子。因为,他有青春情怀。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青春,就该去亲历社会,去尝试、去实践;青春,就该有自信、有自我;青春,就该有责任,有担当。

实践出真知,是我们“可为”必须明白的真谛。

“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面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袁隆平的这段话语,是对实践价值、实践成败的最好诠释。

我们还明白了:今天,我们处在“有为”的时代。

面对未知的世界,面对科学的天地,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我们——“有为”!

我们生活在“有为”的现实生活中:“杂交水稻”成就了我们大国立本的基石;“两弹一星”奠定了我们“平视”这个世界的资本。

只要我们具有“有为”的情态、心态,就会发现“有为”的天地,就会感知“有为”的社会,就会投身“有为”的事业。

小到“一粒米”、大到“一颗弹”,前辈们“有为”的成就是最好的“样本”,最有价值的“楷模”。今天,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奋进”的时代。我们是站在前辈肩膀上的一代,这是一种幸运,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你们的“禾下乘凉梦”,我们去实现!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3篇

大观园落成,题名是个大事。为了给一座桥上的亭子命名,贾府内才子才女各显神通。有人拉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要么“翼然”,要么“泻玉”,好不风雅;但是,最后贾政却选择了贾宝玉的“沁芳”二字。何也?我觉得当然有老子对儿子的偏爱,但是从客观来看,这个选择也是可取的。

“沁芳”二字出自何典?有何来历?哪位名家题过?

都没有。这是贾宝玉的“原创”,用《魏书·祖茔传》里的话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之风骨”。这两个字虽无出处,却最符合亭子周围“花木映水”的实景。“沁”有“浸润”之意,“沁芳”可以理解为故乡这一方水土,养育了元妃;元妃省亲,也可以有“饮水思源”的新意。亭者,停也。我相信,元妃立于此亭时,人面桃花,倒影桥下水中,内心必是无限感慨的。

当然,借用或化用《醉翁亭记》也不是不好。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灵活运用也算是一种创新。但是“翼然”也好,“泻玉”也罢,都要有“环滁之山”、居高临下之势,这一点恐怕大观园里没有;而且这种居高临下和“省亲”的初衷相悖。贾政选择了贾宝玉的“原创”,真是明智之举。

但是,国人的传统却往往更强调出处、出身、来历……杜甫作诗,后人评价他“无一字无来历”;学术圈里相见,三五句话,就要问你导师是谁?师承哪山哪派?一般文人见面,闻你姓李,则问是否太原李氏?若姓王,则惊曰:莫非琅琊王氏?……人们对你身后的“山头”之所以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山头够大大约足以信任和倚靠。

因此,某些国人往往喜欢靠祖宗,靠名家,靠大师。后来,祖宗、大师、名家被打倒了,过期了,则转而去靠洋大师,洋大家。等而下者,甚至去认洋祖宗。比如,某类人言必称希腊;某类人言必称毕业于某桥某津;某类人动辄某国经验等等。真是把他山之石,运用到了极致,其中不少人也真是得到了大把的好处。

近期一则新闻:屠呦呦落选中科院院士,理由是没有留学背景,没有博士学位,论文分量不够。换种说法,你“沁”到青蒿丛中去了,靠错了山头。而日本近的18位诺奖得主,很多都是毕业于日本的大学,其中有些人一生没出过国留学,甚至都不会说英语。他们靠什么?靠的就是低头研究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自出机杼。

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学习他人和借鉴前人先进经验。而是在强调一点,那就是“独创、独立”精神的重要。我们都知道宋词脱胎于唐诗,这是继承;但是宋词突破了唐诗形式,更是在音韵、意蕴上有了巨大的突破,李清照所谓“别是一家”,这就是“独立”。我们引进的“马列主义”本来也是“洋和尚的经”,但是我们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至今仍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更是引进了无以计数的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先进经验,这些都对我们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党和政府提出发扬传统文化,更是对过去错误思想意识的一次自我纠正。这一切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我们正从他山之石走向自出机杼。

自出机杼就是强调独创、独立。我们独立的北斗系统、鸿蒙系统、航天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神舟十四号的一飞冲天,更是近期紧张复杂形势下,振奋国人的自强独立之_。我们在其他行业和科学各领域也正奋起直追,洋和尚和老祖宗很快就无法给我们更多助力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拿出自信,拿出独立和独创精神,自己去寻路开路。

他山之石,不过是工具;自出机杼,才是目的。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4篇

[关键词]《翰墨全书》刘应李编纂版本

[分类号]

《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简称《翰墨全书》,亦称《翰墨大全》)是元朝前期福建建阳知名学者刘应李编纂、建阳书坊刊印的一部民间交际应用类书,后来又经过他人两次改编,在元明两代多有流传,留下了多种版本。该书主要是为民间人士书写应酬交际文书而编纂的,分类辑录了大量应酬交际类的语词典故、诗词文章以及小简活套、图式、联语。作为一部早期类书,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校勘和辑佚价值,所收资料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学界对该书利用稍多,研究较少。如编纂《全宋词》新本、《全宋诗》、《全宋文》、《全元文》时曾多次利用该书辑佚;或是研究某一问题时从中摘取相关材料;也有学者从该书收录百余种文体来研究类书所反映的文学观念。但从文献学角度对该书进行全面研究尚属空白。了解其编纂、改编、流传情况及不同版本间的异同是合理利用该书的前提。笔者不揣浅陋,在仔细翻阅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后,适当参考郭声波教授《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整理者弁言”,对《翰墨全书》的编纂及其流传、版本系统进行述论,希望对利用该书有所裨益。

1《翰墨全书》编纂的条件与成书

《翰墨全书》编纂的条件

《翰墨全书》编纂成书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除了刘应李个人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外,从其问学者的协助参与、身处发达的区域文化环境以及相关书籍的参照与取材,也是很重要的文化因素。

刘应李出生于福建建阳有名的儒学世家,“数世礼义书诗”,家庭文化环境较好。自幼秉承家学,登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拒绝出仕,与当时的理学传人熊禾、胡庭芳在武夷洪源山中探讨学问、讲学长达12年,学养大增;1287年在莒潭创建化龙书院,聚徒授业,学者云集,并著书立说,所著有《翰墨全书》、《易经精义》、《传道精语》。熊禾亦称刘应李“力学善文,……所造甚深”。刘应李多年讲论学问,拥有一批问学者,他们可以协助刘应李完成《翰墨全书》的编纂工作。

福建是南宋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建阳一带则是福建的核心文化区域。人元后,当地的文化发展基本没有受到宋元易代战争的破坏,加上元政府较少干预,文化事业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南宋时建阳文化发达,书院众多,人才辈出;朱熹晚年长期寓居于此,创办书院,聚徒讲学,创立“闽学”学派,培养传人甚多;名垂青史的“建本”即指建阳刻本。编纂《翰墨全书》这种民间交际应用类书,本来就需要从现成的多种书籍中抄录大量资料。建阳作为文化中心和雕版印刷中心,读书人众多,藏书丰富,书籍的编纂、印刷、流通较为方便,为完成该书的编纂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建阳乡贤祝穆纂成一部南宋全国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宋理宗淳(1241~1252)年间,祝穆又编纂成类书《古今事文类聚》。在《翰墨全书》编纂之前,祝穆的《方舆胜览》与《古今事文类聚》已经成书。刘应李完全可能就地取材,参照《方舆胜览》和《古今事文类聚》编纂《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及其内的《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加上该书全名《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后代学者、藏书家一般都认为“袭其名”、“沿其例”。

宋末元初,基层民众的文化水平缓慢提高,文化需求有所增强。适应民众生活的现实需要,建阳书坊及文人编印了一系列民间类书,有的编者即为建阳及其附近人,如崇安人陈元靓编《事林广记》;其中多有书坊为盈利而编印的类书,如现存元建阳刻本民间交际应用类书《新编事文类聚启札云锦》,其编者及具体编纂时代尚不详,但从其乙集《州郡门》所录北方政区多为金制且较为简略推断,其编纂应在元初,较《翰墨全书》为早。《翰墨全书》与《新编事文类聚启札云锦》的编纂体例多有相似,材料选取多有相同,《翰墨全书》的编纂极有可能参考过此书。

《翰墨全书》大量采摘事类(语词典故)与文类(诗词、文章)编纂而成,故而宋人编纂的类书如《锦绣万花谷》、《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新编翰苑新书》、《全芳备祖》等,宋人诗文总集如《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等以及宋人如朱熹、司马光等的诗文别集当为其取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翰墨全书》的成书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5篇

红心向党,大有可为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这是当今亿万中国人的人生写照。而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一代,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在迎来建党百年之际,我们抚今追昔,回顾先辈的奋斗、牺牲,敬仰无数英雄人物与时代楷模的事迹,怎能不激情满怀、热血澎湃?而且当我们过节度假,享受旅游与美食带来的快乐,我们难道不心怀感恩?当我们流连于B站的弹幕,难道我们能够忘记那些感人的红色歌曲和红色篇章?

有人说,我们是蜜罐里泡大的一代,是有着独立个性的“网生代”,对我们能否继承光荣传统、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表示怀疑。更有人拿我们在微信群的“火星文”说事,认为我们已经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不一定接受前辈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我要说,这是对我们的偏见和臆测。就拿B站来说吧,我们为什么对一个名字叫《日共血泪史》的视频狂发弹幕点赞?而对另一个老套的讲述近现代史的长达2小时的视频不感兴趣?这恰恰说明,我们认同“主旋律”,但有我们的兴趣爱好与表达方式。我们对漫画与动画以及各种具有网感的语言更青睐。换一句话说,我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但我们有自己爱的方式。尽管我们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可我们的血脉与灵魂确实已经融入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就是红色文化。

如果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看得更远,在先辈开创的道路上前进而走得更远,那么,这不仅是我们的幸运,还是我们的使命。俗语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却不能在大树下“躺平”,失去奋斗的志向和动力。那样,我们将不幸成为“垮掉的一代”,将愧对历史、愧对先辈。今天我们参加高考,绝不是为了“躺平”,而是为了让自己将来有一番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为”的条件,实现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有为”的目标。我们必须掌握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成为新时代的钱学森、黄大年……

请那些担忧我们“胸无大志”的人们放心吧!我们是红心向党的新青年,我们必将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方向,把我们可爱的国家建设得加繁荣富强。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6篇

水书记述了水族先民生产生活战天斗地趋吉避凶生生不息的历史,是水族先民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的全息缩影,是水族先民的生存智慧,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社会学家岑家梧教授是水书研究的专家,他通过对水书字体表意与甲骨文比较研究后指出:“1.水书为一种巫术用书。 2.水书制造之年代极为古远。 3.水书制造之地点,初在西北一带。 4.水书由北方次第传入江西。 5.水书初传入江西水家后,水家由江西迁入黔省,乃携之俱来。 6.水书系一种被压迫民族所用之文字。 水书与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间,当有若干姻缘关系,亦可断言也。”

水书从创始到今天,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水书的发展反映了水书与中原文化同源、分化、发展、吸收、逐步融合,并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合的轨迹。很多专家认为,水书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是水族的百科全书。

现在通常所说的水书,一般泛指《正七卷》、《春寅卷》、《亥子卷》、《丑牛卷》、《甲己卷》、《黑书》六大系列在内的中国古代精典,书中分为无数分卷、分册,如断凶点吉——《分割卷》;祈求美满——《婚嫁卷》;居安乐业——《营造卷》;寄托亡灵庇佑——《丧葬卷》;悼念祖宗恩德——《祭祖卷》;渺茫中探索希望——《壬辰卷》;祈求神灵查凶吉——《占卜卷》;树立精神防护墙——《挡卷》、攻守要秘——《黑书》等等(《中国水族文化研究》潘朝霖、韦宗林著)。这些分卷分册中著有数万短句(水书先生称为家或言)点凶测吉等具体内容。《水书》不仅是测吉避凶、消灾拒鬼、算过去、卜末来以及记录各种祭祀要诀的古代要笈;同时也是穿插天文、历法、天象、宗教、哲学、美术等内容于其中的重要文化宝库。

水书的文字符号体系独特,既有类似甲骨文、金文的一种汉字,也有众多的象形文字符号,还有段落表义的图画文字,文本不能独立表达意义,而要依靠水书先生据水书所载相关条目,结合口传内容做出解释才能具有意义。因此,几千年来水书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水书先生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它是水族古文字抄本和口传心授文化传承的结合。

1986年出版的《水族简史》称水书有400多个字,而《中国水族文化研究》称有500多个字。但水书还有许多异体字,主要集中在天干地支、春夏秋冬、九星等单字上,按水学专家潘朝霖的保守推测,“如果每个水文字单字至少有一个异体字计算,那么水文字总量约有1600个”。

水书还揭示了水族与中原汉族的渊源。由贵州当地水书先生对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个符号进行辨认、识读,已破译出一半以上的符号含义,在现存的水书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与夏陶符号相同的文字。有关专家推测,利用水书中的记载破译部分夏陶符号,表明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字可能是夏文化遗存的一脉,并将有助于揭开困扰考古界40多年的二里头遗址“夏都”千古之谜。说明水书与甲骨文、金文具有“姻缘关系”,水族至少在夏商时期与汉民族的发展是并列的,水族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之后由于民族大迁徙活动,睢人南迁,使水族语言文化由同源而分化,最后出现吸收融合的现象。

水族文化的“活宝库”

千百年来,经过历史的过滤和水族文化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水族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民居建筑、图腾崇拜、丧葬造屋、生活起居、歌舞服饰等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点,但这些文化的元素都离不开水书。

端节、卯节等重大节庆要靠水历测算,红白喜事、祭祀祖先、驱邪避鬼要依靠水书择定吉凶。水族崇拜石神,对鱼、马更有特殊情结,水族民间家家养鱼,节庆餐桌必须有鱼,上等的菜就是“鱼包韭菜”,贵宾来时必不可少;马的饲养也是水族文化的特征之一,这是在过去交通不便的环境下,马可作交通工具,但更重要的是端节赛马和人死后以马殉葬的需要,中等以上的人家,老人过世都要杀马相送,让他在极乐世界里能和阳间人一样幸福。除了牛马等大牲畜,水族人还将小猪和稀饭作为待客的最高礼节,贵宾来了,主人都要宰杀小猪,煮上稀饭、糯米饭待客,这是最上等的接待规格了。水族的石碑、马尾绣等各类精美图案、民居建筑和衣着服饰等,都能充分反映水族的文化根系和图腾崇拜,这些文化元素都可以在水书和水族民间的神话传说中找到历史印迹,都是通过水书和水语一代代传承下来,并沿袭至今。

千百年来,水书以其神秘的文字结构和特殊的用途,依靠手抄、口传而成活并沿袭流传至今,保留着水族远古文明的信息,至今在水族民间仍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水书,一个仅有数百个单字的文字体系,衍生为一种神秘独特的远古文化并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和文明史,其独特魅力不得不令诸多学者叹服。

2006年6月,水书连同水族的端节、马尾绣一起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书研究方兴未艾

水书是水族固有的特殊文化,能够经历风霜雪雨流传至今,本身就显现它强大的生命力。水书储存的信息量,蕴含了水族文化的方方面面,透过它,可以穿越时空,探索水族社会发展的线索,追溯水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揭开诸多关于水族的未解之谜。

史继忠教授在《触摸夜郎魂》著作中就指出:“在夜郎的故土上确实产生了两种文字,一是水书,二是彝文。”“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被称为‘文字幼儿’的是水书与纳西族的东巴文……作为历史的活化石,水书提供了文字起源的生动材料,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造字方法,以及汉族与水族文化的交融过程。”这种象形文字还兼有画图文字,极具研究价值。

自晚清莫友芝著《红崖古刻歌》对水书关注起,世人对水书的关注和研究已有150余年的历史。20世纪20—30年代,《贵州通志》、《都匀县志稿》、《三合县志稿》等地方志中也有独立篇目对水书进行介绍。40年代,岑家梧、李芳桂等学者,先后深入水族地区进行研究。80年代后,周有光、聂鸿音等学者从水族语言、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探索了水书文化。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7篇

陈梦家先生不同意“叀”与“隹”是等同于“惟”的语气词用法,而认为是介词,认为两字在卜辞中的用法是有区别的:“叀”用于正面,“隹”用于反面[7](P102)。我们认为陈氏之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仍然不够全面,尤其指为介词,更不可从。孟世凯先生指为语助词,认为用法相同,但叀多用于吉福之辞,而隹多用于不吉之辞[8]。孟氏之说,自是一家之言,不过我们认为,用“吉福”和“不吉”来分别二字,尚恐不能尽意。因为卜辞中用“叀”者不见得全为吉福之意,而用“隹”者也不见得都是凶祸之意。

我们认为,“叀”和“隹”的用法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差异之处。试申论如下:

一、“叀”

“叀”字甲骨文早期多作

形( ̄由 ),晚期字形多作

形(叀),也有少数前后两形互见于一期甚至同版的情况,如:

1.贞: ̄由 王往伐工口 ?贞:叀弓口 乎伐工口 ?贞:叀师般乎伐?贞:叀子画乎伐?(合集6209)

该辞第一问“叀”字作“ ̄由 ”,后几问皆作“叀”形。研究者有以此为据分释为“ ̄由 ”和“叀”两字,如释前者为“甫”,后者为“叀”[2](P32)。其实两者为一字之前后变体,不必强分。今为行文方便起见,统一隶定为“叀”字。

然则“叀”者何意也?《说文叀部》云:“叀,專小谨也。从幺省屮财见也,屮亦声。”徐铉曰:“职缘切。”《说文》中还例举了“叀”的两个古文字形,但与甲骨文、金文“叀”字字形不合。甲骨文、金文之“叀”,并不从幺,盖《说文》之言缪矣,其字形盖依小篆说之,其义解亦非造字本义,其音读亦不可从。

经近人考释,“叀”字在甲骨文中已借为语气词,音读如今之“惟”,其造字本义或许象纺塼之形。然而罗振玉先生释为鬯[9];王国维先生释为專,即剸字,商承祚先生继而认为即杀牲而祭之意[10];郭沫若先生认为此字用为“惠”字,亦读为“惠”字,为“瞂”字之古文,后又释为中干之伐之本字[11];李旦丘先生依据《说文》释为谨慎之义[12];徐协贞释为古“甫”字[13];朱按,以上诸说并误。孙诒让先生首释此字为“叀”,又疑为“甫”之变体,而推测为“搏执之意”[14];王襄先生释为“古惠字”;又释为“叀”,假借作鬯,复疑“有牵绾之谊”[15];余永梁先生释为“叀”,但释义同王国维先生之说指为“剸”字,义为用牲之法,与卯燎沉同例,又释为断为断首 [16];吴其昌承袭王余之说,认为“叀”字象牲首囊括之状,牲首在囊必先截断,故引申为刑断牲首之杀牲,又引申为击伐诛戮之征伐,更引申为伐牲以祭之祭名[17](P89-93);叶玉森先生释为“叀”,但弥缝各家之说,用分三谊:或用为祭名,或用为專命,或用为搏杀[18];朱芳圃先生认为“叀”为“篿”之初文,“篿”为竹器之圜者[19];孙海波先生认为“叀”本象纺專之形,引申之训为小谨之意,卜辞中假借为“剸杀”之祭[20];王献唐先生也认为“叀”字象纺塼之形,即线锤也;徐中舒先生也释“叀”象纺塼纺线,專有转动之意[21]。朱按,以上诸说释“叀”字为确,析形惟孙海波、王献唐、徐中舒三氏释纺塼近是,而释义均有未安。惟唐兰先生曰:“余按,卜辞习见之 ̄由 (早期)或叀(晚期)字,均为语词”,为肯綮确释。唐氏又云:“卜辞叀鬯同类,疑假叀为鬱。”[2](P32-34,57)则自相矛盾。另唐氏前文称“ ̄由 ”、“叀”为二字,而后文指两者为一字(为语气词,均读为惟),亦自违忤。

关于“叀”的词性,学界看法也颇不一致,以前诸多学者均认为“叀”为实词,至唐兰先生始认为是虚词,指为语词。大多数学者遵从此说,但或称语气词,或称语助词,或称语气助词。但陈梦家先生认为是介词[7](P102),而张玉金先生认为是语气副词[22](P92,193)。管燮初先生认为“叀”在甲骨卜辞中,有些是副词,有些是连词,有些是介词[3](P37-38,41,49);赵诚先生认为“叀”在甲骨卜辞中,有些是助词,有些是连词,有些是介词[23]。我们认为,甲骨文中大多数的“叀”与“隹”一样,应统称为语气词,没有必要作过多的离析分别。

“叀”多用于卜辞中命辞和占辞的肯定句之中,表示一种肯定性的强调推测语气 。如:

2.叀翌日辛酒?弜翌日辛酒?(屯南261)

3.贞:勿ㄓ羌?叀牛?八月。(通别1)

4.其又升示壬示癸,叀牛,又正?其牢,又正?(合集27087)

5.叀黑羊用,有大雨?叀白羊用,有大雨?(合集30022)

上引前三辞中,“叀”与“弜”、“勿”相对,“弜”也是一个同“勿”、“不”相同的否定词,早期用“勿”,晚期多用“弜”。在第4辞中,“叀”又与表示推测语气的“其”并列,第5辞中,两个“叀”字是一种选择的推测语气。可知“叀”是表示肯定的推测语气。

“叀”之用于命辞或占辞的肯定句,有用于句首者,如:

6.贞:叀子渔登于大示?(合集14831)

7.戊戌卜,殼贞:叀成先酒?(合集1351)

8.贞:叀小臣令众黍?(合集12)

9.叀嘉奏,有大雨?叀商奏,有正,有大雨?(合集0032)

也有用于命辞或占辞的肯定句句中者,如:

10.酒叀甲辰于上甲?(合集32362)

11.乙卯卜,殼贞:王叀土方征?(合集6442)

12.乙亥卜,中口 贞曰:其ㄓ于丁叀三牢?九月。(合集23058)

13.甲子卜,旅贞:翌日乙丑力口

叀白牡?(合集26027)

“叀”字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肯定强调的对象也不同,或对主语、或对整个句子(有关事实)、或对前置宾语、或对状语(时间、原因等)、或对补语(牺牲物)。当对宾语作肯定强调之时,“叀”有前置宾语的作用,如上引之11辞。

“叀”用于否定句的情况很少,仅发现有如下二例,且均用于占辞之中,盖其为偶然用之或错误用之如此:

14.戊子卜,殼贞:帝及四月令雨?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王占曰:丁雨?不叀辛?旬丁酉允雨。(合集1438)

15.王占曰:吉。隹甲?不叀丁?(合集248反)

日本学者伊藤道治先生认为甲骨文中的语词“叀”在用法上前后所有变化,即“由强调性的提示变化到以选择或代替为目的提示,而且进一步有祈求的意味。”他还详细考察了第三、四期甲骨文中的祭祀、田猎、征伐、使令卜辞,比较了“其”与语气词“叀”的关系,认为“其字处于优势地位”,“主要行为或主题是用‘其’字来表示的,而当作卜问这个主要行为中的一部分,如行动的担任者、日期、祭祀的对象、种类,为了提示或替代事物时,则用‘叀’。”[24]并举如下几辞为例说明之:

16.丁丑卜,犭大 贞:其求年于河,叀祖丁祝用?贞:叀父甲祝用?(甲3916)

17.壬辰卜,其又兄癸,叀羊,王受祐?(明后2248)

18.己巳卜,犭大 贞:王其田,叀辛亡?己巳卜,犭大 贞:王其田,叀壬亡?己巳卜,犭大 贞:王其田,叀乙亡?(甲3914)

19.丁丑卜,犭大 贞:其用兹卜。异其涉兕同?贞:不同涉?贞:叀马亚涉兕?贞:叀豕涉兕?(甲3916)

伊藤氏此说至确无疑,其“提示”之说与我们认为的“强调”之义相同。不过,伊藤氏在此只提到了“叀”而不及“隹”,实际上,“叀”与“隹”都有这种功能,只不过“叀”表示肯定强调,而“隹”则既表示否定又表示肯定强调的不同罢了(详下)。

今人张玉金先生对“叀”字作了详赡的研究,一一考察了“叀”在卜辞句中的分布,认为“叀”后的词语是兴趣中心之所在,也是心理重音之所在;甲骨卜辞中的“叀”乃是焦点和新信息的辅助标记;“叀”字的基本语气,应该是一种强调语气,它的基本作用,应是对其后的词语的强调;与“勿”、“弜”对意愿的否定相对,“叀”字是对意愿的肯定,有强烈的肯定语气,不在否定句中出现[25]。张氏的强调性意愿肯定语气与我们所说的强调性肯定推测语气也是一致的。不过由于张氏主张“叀”字不在否定句中出现,所以他在其另一书中把上引的《合集》248反“王占曰:吉。隹甲?不叀丁?”断句为:“王占曰:吉!捷,唯甲;不,叀丁。”并解释道:“大王占测说:吉利!可能是在甲日取胜;否则,或许(也希望)在丁日(取胜)。”[22](P116)从逻辑与语法结构来说,也无不可。但是作为否定词的“不”,其后所否定的对象作省略者,于卜辞少见。至于甲骨卜辞句末的“不”也不是省略所否定的对象而单独成句,而是与“乎”一样的句末语气词。另外,张氏对此辞的解释也嫌牵强,因为甲骨卜辞中的“不”从来不作“否则”讲。

二、“隹”

“隹”字甲骨文字作 或 等形,象鸟类之形。对其的考释不象“叀”那样繁复,故无太大争议。《说文隹部》:“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徐铉注曰:“职追切。”段玉裁注:“短尾名隹,别于长尾名鸟。”近人罗振玉先生考云:“卜辞中语词之惟,唯诺之唯,与短尾之隹同为一字,古金文亦然。”[26]是为达诂确释。吴其昌先生认为:“‘隹’者,在卜辞中虽大部用发语之词……但亦有少数处按考其上下文义,必须以祭名解之乃通。”[17](P273)以“发语之词”替代语词或语气词,已属不妥;以“隹大庚”、“隹妣癸”等为祭祀,以“勿隹”连文并指为祭名,更无从考;故其解不如孙海波先生之论平允,孙氏考云:“《说文》‘隹,鸟之短尾总名也。’卜辞用为语词,孳乳为唯,经典亦以惟以维为之。”[27]

甲骨文中,“隹”字之本义用法(即一种鸟名,或指鸟名总称)少见,如:

20.王田梌,往来亡灾?隻隹百卌八,象二。(合集37153)

21.隻隹二百五十,象一,雉二。(合集41802)

是指分别抓获了148、250只鸟儿。也有学者认为有些“隹”在卜辞中是指地名的,或指为“淮夷”[28],也又认为有些“隹”是指人名[29],兹不赘引。其余“隹”字率皆假借用为语气词。另外,“隹”作为语气词,至晚期也有少量从口作“唯”者,如:

22.其唯女司 劦口 正?(合集38729)

23.非唯,大吉。(合集29696)

而罗振玉先生却认为:“然卜辞中亦有从口之唯,亦仅一见耳。”可见其言不确。也有学者认为,至甲骨文晚期“唯”为语气词专字,而“隹”专指其本义“鸟”,二者始有分化[30]。我们认为这一说法不合实际。晚期卜辞中仍大量以“隹”为语气词,而以“唯”为语气词极其少见;且以“隹”为鸟者虽多见于晚期,但往往跟在“隻”(即獲之古文)后,其为鸟义而不为语气词者,极易分别。

“隹”在卜辞中的用法,要比“叀”灵活的多。它也主要用在卜辞的命辞和占辞之中,可以用在肯定句中,也可以用在否定句中。用在肯定句中,表示一种肯定的推测。如果是对宾语的推测,也有前置宾语的功用。如:

24.戊午卜,殼贞:今者王征土方?王占曰:甲申其有酘吉,其隹甲戌有酘于东。(合集6441)

25.贞:隹帝害我年?贞:不隹帝害我年?(合集10124正)

它也可以用在否定句中,表示一种否定的推测。如:

26.贞:王勿隹土方征?(合集6444)

27.贞:不隹杞祸?(合集7907)

“隹”之用于卜辞命辞占辞之肯定句和否定句,可以用句首,如:

28.丙午卜,隹岳害雨?隹河害雨?隹夒害雨?(屯南2438)

29.贞:方征,隹帝令作我祸?(合集39912)

30.戊申卜,殼贞:勿隹王往?(合集6294)

31.贞:隹父乙它?贞:不隹父乙它?(怀特53)

“隹”之用于卜辞命辞占辞之肯定句和否定句,也可以用于句中。如:

32.今日隹ㄓ于祖丁犬?(合集1831)

33.巳酒伐六牢,隹白豕?(合集995)

34.乙丑卜,殼贞:甲子乙丑王梦牧石麋,不隹祸?隹祐?(合集376正)

35.乙亥[卜,]贞:王隹今十二月敦步?(合集39927)

“隹”子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也表示了它所肯定或否定的强调对象不同。

“隹”用于肯定句,多与“其”连用,如上举之《合集》6087、6441,这种用法大致同于“叀”。用于否定句,多与否定词“勿”、“不”等连用,如:

36.贞:兹雨不隹年祸?(合集10143)

37.贞:王有梦,不隹乎余御祸?(合集376正)

38.贞:叀多臣乎从沚冒戈 ?勿隹多臣乎?(合集619)

39.己丑卜,宾贞:隹娩人?贞:不隹娩人?(合集7851)

“隹”的这种用法,与“其”字在卜辞中的用法大致相同,如:

40.戊寅卜,殼贞:沚冒戈 其来?贞:沚冒戈 不其来?(合集3945正)

41.癸巳卜,争贞:今一月不其雨?(合集12487正)

对于“隹”字的用法,伊藤道治先生也认为前后有些变化:“隹字在第一期卜辞中有强烈的否定意识,与叀字对应而具有提示作用。但是到了第三期、第四期,否定的意识逐渐稀薄而转化成肯定的作用,然后更进一步具有意志、祈求的意味而与 ̄由 、叀变成同义。”并且认为这一变化有宗教意识改变的背景[31]。

我们认为,伊藤先生之论有得有失:其一,“隹”字在第一期卜辞中,确实经常与“叀”对文,表示一种强调性的提示作用,但它并不仅仅表示“强烈的否定意味”,同时也表示“强烈的肯定的意味”(见前文所引所论),此时它要比“叀”的用法灵活的多。其二,到了后期,“隹”字也未完全转化成仅表肯定的程度,未到与“叀”变成同义的地步。虽然后期的“隹”少与“叀”对文并用了,但其自身仍保持着既表肯定又表否定的灵活性,如“非隹火交 ?允隹火交 。”(合集34479)其三,“叀”、“隹”等语气词使用情况的变化,是语言文字本身发展的结果,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是社会原因引起的,但由此而追究其宗教意识变化的缘由,则不免小题大做,不宜遵从。 三、“叀”与“隹”

卜辞中有“叀”与“隹”同版共辞者,可志其异同。如:

42.甲午卜,殼贞:叀王令隹黄?甲午卜,殼贞:令氐隹黄?(合集5044)

43.王占曰:。隹庚?不隹庚?叀丙?(合集5775反)

44.叀用?弜隹?(合集27932)

45.贞:叀王从望乘?贞:勿隹王从望乘?(合集7531)

可见“叀”是与“隹”相对应的一对语气词。两者对文时,“叀”用于肯定,而“隹”用于否定。而尤其能够揭示二者异同关系者,莫显于对贞卜辞。如:

46.辛亥卜,殼贞:王叀阳彘从?辛亥卜,殼贞:王勿隹阳伯彘从?(合集6460正)

47.叀翌甲申立人?不隹翌甲申立人?(合集5516)

48.叀王往?勿隹王往?叀王?勿隹?(合集7352)

49.丙辰卜,争贞:叀齐令比臿?贞:勿隹齐令比臿?(合集13490)

对贞卜辞是甲骨卜辞中的一种特殊的占文句型,一般是一正一反、一肯定一否地占问某事,又往往是刻写在龟甲的左右两侧,形成文辞正反相对、位置左右对称的占卜形式。如上诸辞中,“叀”用于对贞卜辞的前辞即肯定辞,而“隹”用于对贞卜辞的后辞即否定辞,划然分明。至今尚未见有“叀”用于对贞卜辞中否定辞的辞例。

由于“隹”既可以用于肯定句,又可用于否定句,因此,在对贞卜辞中,也有只用“隹”而不用“叀”的,如:

50.丙辰卜,殼贞:帝隹其终兹邑?贞:帝弗隹终兹邑?(合集14210)

51.丙申卜,争贞:王梦隹祸?丙申卜,争贞:王梦不隹祸?(合集10345正)

52.贞:黄孽,隹有害?贞:黄孽,不隹有害?(合集767正)

53.贞:妇婐娩,隹卒?贞:妇婐娩,不隹卒?(合集13958)

当然,对贞卜辞中也有不用“叀”、“隹”等语气词,而只用否定辞的。不过这种不用“叀”、“隹”的对贞卜辞,语气不如用之者更具有某种强调和提示的作用。如:

54.丙辰卜,殼贞:我受黍年?丙辰卜,殼贞:我弗其受黍年?三月。(合集9950正)

55.来乙未帝其令雨?来乙未帝不令雨?(合集14147)

关于“叀”与“隹”两字的用法,杨树达先生曾认为它们有前置宾语的作用[32],杨氏此论至确。以下例子似可为这种用法作注:

56.午卜,宾贞:王叀妇好令征?(合集6559)

57.戊申卜,殼贞:叀黄乎往于长?戊申卜,殼贞:叀师乎往于长?(合集7982)

58.贞:工口

方出,隹我有作祸?不隹我有作祸?(合集715)

59.贞:王叀尸征?贞:王勿隹尸征?贞:王叀龙方伐?贞:王勿隹龙方伐?(合集6476)

我们认为,“叀”、“隹”确有前置宾语的作用,然而这只是其用法的一部分,是其强调性推测语气的辅助或派生用法,即当它们所强调的是宾语时,有前置宾语的作用。除了强调宾语之外,它们还可强调主语(人事)、谓语(动作)、状语(时间)和整个句子等。如:

60.己未卜,殼贞:王叀[今]日往?贞:王勿隹今日往?(合集7351)

61.丙寅贞:叀亚禽以人?叀师般以人?(屯南340)

62.丁卯贞:叀[祷]于河,燎,雨?弜祷,雨?(屯南3567)

63.白牛叀二,有正?白牛叀三,有正?(合集29504)

第一辞为强调状语(时间),第二辞为强调主语(人),第三次为强调谓语(动词),第四辞为强调补语(数词),可见不独宾语可以强调。

在甲骨卜辞中,也有用“叀”、“隹”而不把宾语提前的例子,如:

64.叀伐父乙?十二月。(合集968)

65.癸卯贞:成我来隹受禾?(合集33256)

66.贞:帝隹降摧?贞:帝不隹降催? (合集14171)

67.贞:叀王伐工口

方?贞:勿隹王伐工口

方?(合集614)

此四辞皆动宾结构或主动宾结构,用了“叀”于“隹”,但没有前置宾语,这是在强调谓语动词或整个动宾结构或整个句字。这种情况在甲骨卜辞中还占不小的比例,因此不能把“叀”、“隹”可以前置宾语当作其主要的功能加以强调。

金文中也有“叀”、“隹”,当是甲骨文中“叀”、“隹”的继续。金文中的“隹”更多见,用法更灵活。后世文献中的“隹”这一语气词,通常作“惟”、“维”、“唯”出现,用法一如甲骨文、金文中的“隹”,例子不胜枚举。《尚书皋陶谟》“惟帝其难之”,《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左传》哀公七年“唯君图之”,《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中的“唯”、“惟”、“维”皆是。不过其义项由语气词发展到“独也”、“与也”、“及也”等。我们认为,至少“独也”这一义项是从甲骨文中表强调语气的“隹”转演出来的。

后世文献中未见“叀”字出现,但有“惠”字。唐兰先生云:“叀古读当如惠,故金文多以叀为惠,而惠从叀声,惠字古用为语辞。”[2](P32-34)文字考释中每有“甲字读如乙字”,是谓以音训义,即训甲字为义字之义。那么依唐氏之言,文献中“惠”字当与甲骨文中“叀”字用法相同,即“叀”与“惠”为古今字,如同“隹”与“惟”、“唯”、“维”为古今字一样。准此,则文献中还是有“叀(惠)”这一语气词之用的。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寺人惠墙伊戾”,服虔注:“惠、伊,皆发声辞。”可知“惠”为语气词,同“叀”一样,只是用之场合有变化,即不再专用于肯定句中,而是同“隹(惟)”一样可用于否定句中。如《尚书酒诰》:“予不惟若兹多诰”,《尚书多方》:“我不惟多诰”,《尚书君奭》:“予不惠若多诰”,几句句型相同,可知“不惠”同“不惟”。《尚书洛诰》中有“惠笃叙,无有遘自疾。”该“惠”字以往学者多注为“顺也”,如蔡沈《尚书集传》。至曾运乾《尚书正读》始曰:惠“读为惟,语词。《酒诰》‘予不惟若兹多诰’,《石经》惟作惠,可证。”杨筠如《尚书覈诂》也认为此“惠”与“惟”声近相同,而认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的“惠”亦当为“惟”,为“惟”之假借。我们认为,曾、杨二氏读“惠”为“惟”至确,只是杨氏不知“惠”、“惟”古已有之,不知甲骨文中已有两者并存的现象,以为“惠”为“惟”之假借,固失之矣。然而究其原因,“惠”之比“惟”毕竟少用,这也难怪人们认为“惠”是“惟”的假借了。今更举如下几例以明示之:《尚书尧典》:“亮采惠畴”,《尚书皋陶谟》:“朕言惠可厎行”,《尚书文侯之命》:“惠康小民无荒宁”,《尚书多方》:“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等,皆是同甲文“叀”一样作语气词的。

总之,“叀”与“隹”是卜辞中常见的语气词。前者多用于肯定句,后者既可用于肯定句,又可用于否定句,皆有一种强调性的推测语气。两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类似于英语中的将来时态的意向,这跟卜辞之命辞和占辞是预先占卜贞问之辞的记录是有关的,而卜辞中的验辞是用不着也绝没有用“叀”、“隹”两字的。有些学者认为,商代未有单纯的语气词,而且语气词也不表示某种特定感情和意图所需的语气。我们认为商代有语气词,只是不象后世语气词数量之多,用法之活而已。甲骨文语法中的“叀”、“隹”、“其”就是这样的语气词,除了用于肯定或否定的辅助性词外,还表示对某事某物的强调、推测语气。

后世文献中仍然活跃着这对语气词,只是“叀”变成了“惠”,“隹”变成了“惟(唯、维)”,而且“惠”字已不象“叀”字在甲骨文中那样只用于肯定句了,也可以用于否定句。至于后世文献如《诗经》、《尚书》、《左传》中,何以多用“惟(唯、惟)”而罕见用“惠”,盖因在甲骨文时代,“隹”就比“叀”用法灵活,功能全面,所以在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多用“隹(唯、惟)”而偶尔用“叀(惠)”,渐渐地,“惟”字致用行世而得传,而“惠”字日见冷落而趋于遁迹了。

[参考文献]

[1]杨树达《 ̄由 》[A]、《隹》[A],《卜辞求义》[M],《杨树达文集》[C]之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70.

[2]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M],北京:辅仁大学影印本1939.

[3]管燮初《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院1953.

[4]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J],《古文字研究》第15辑,北京:中华书局;《甲骨文简明辞典——卜辞分类读本》[Z],北京:中华书局,297.

[5]陈炜湛《甲骨文同义词研究》[A],《古文字学论集》[C]初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6]刘翔、陈抗、陈初生、董琨编著《商周古文字读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

[7]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中华书局1988.

[8]孟世凯《甲骨学小辞典》[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18.

[9]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M]卷中,北京:石印本.

[10]商承祚《福氏所藏甲骨文字考释》[M],南京: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丛刊甲种影印本.

[11]郭沫若《释叀》[A],《金文余释之余》,《金文丛考》[M],《郭沫若全集考古编》[C]第五六卷,北京:科学出版社影印本1983.《卜辞通纂》[M]第37片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C]第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影印本1983.《殷契粹编》[M]“考释”,北京:科学出版社.

[12]李旦丘《铁云藏龟零拾考释》[M],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员会.

[13]徐协贞《殷契通释》[M]卷一,北京:中国书店.

[14]孙诒让《契文举例》[M],楼学礼点校本,山东:齐鲁书社.

[15]王襄《簠室殷契类纂》[Z],天津:天津博物院.《簠室殷契徵文考》[M]“天象”,“典礼”,天津:天津博物院,6.

[16]余永梁《殷虚文字续考》[J],《国学论丛》第一卷第4号,北京:清华研究院.

[17]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诂》[M],台北:艺文印书馆1959.

[18]叶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M],上海:大东书局,46.

[19]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M]卷中,北京:中华书局.

[20]孙海波《甲骨文录》[M]“释文”,开封:河南通志馆.

[21]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A],《古文字学论集》[C]初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22]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4.

[23]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J],《古文字研究》第15辑,北京:中华书局.

[24]伊藤道治《卜辞中“虚词”之性格——以 ̄由 与隹之用例为中心》[J],《古文字研究》第12辑,北京:中华书局.《有关语词“叀”的用法问题》[J],《古文字研究》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

[25]张玉金《甲骨卜辞中的“惠”与“唯”的研究》[J],《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创刊号).

[26]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M],东京:东方学会.

[27]孙海波《甲骨文编》[Z]卷四第八,北京:中华书局

[28]郭沫若《殷契粹编》[M]“考释”,北京:科学出版社;张秉权《殷虚书契丙编考释》[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重印本.

[29]张秉权《殷虚书契丙编考释》[M]第200页。

[30]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Z]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

[31]伊藤道治《卜辞中“虚词”之性格——以 ̄由 与隹之用例为中心》[J],《古文字研究》第12辑,中华书局.

[32]杨树达《甲文中之先置宾辞》,《积微居甲文说》,《杨树达文集》之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ui(叀) & Wei (隹) in oracle inscriptions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8篇

2022高考作文全国甲卷(适用省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题目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移用化用不足夸,独创才是真赢家】

不仅是给匾额题名,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但拿来只是第一部,独创才是真赢家。

直接移用往往造成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洋人为什么厉害?船坚炮利!1889年,两厂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命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室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这是“食洋不化”的例子,吃了不消化,还闹肚子疼,你说何苦来哉?

那就借鉴化用!维新变法化用明治维新,结果百日而亡。辛亥革命化用美国独立战争,结果惨遭窃国。外界环境的水土不服,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也让人可悲可叹!

只有中国_,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东风,建党建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_,才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党人根据情境独创的!建设也是如此。

只有独创的,才是真赢家!

猴子之所以看着丑,是因为长得像人。但有的人只是因为像,竟赢得满堂喝彩!大衣哥朱之文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模仿杨洪基,其实杨洪基尚属二三流,大衣哥又能红多久?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似”就是单纯的移用、化用;这个“学”,才是真正的情景创造!

所以我们要有自主品牌!你有无人机,我有大疆;你有互联网,我有5G;你有GPS,我有北斗;你有海豹,我有战狼!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有着发明创造的民族,今后还将一直发明创造下去。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像我们的邻居日本学习。日本就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先是向大唐,后是向西方,谁先进学谁,博采众长,才能出类拔萃。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改革的勇气,开放的胸怀,还要摆脱历史的包袱。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文明从未中断,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优秀和生命力的体现,但也给我们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那些寻章摘句的掉书袋应该没有什么新意,贾宝玉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可能也是出于一番赤子之心吧!

愿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分发挥国人的聪明才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诚如此,则国之幸甚,民之幸甚!

写好高考作文的技巧

1.多积累好句。我比较喜欢看意林,青年文摘,百家讲坛,特别关注之类的书。里面有很多好的文章,我遇到喜欢的就会抄下来,一般都是使人看了能乐观一些的句子,然后会经常读,特别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要知道,我们高中写作文,一般主题都要健康向上的,积累这样的句子,你肯定会有所收获。

2.积累素材,多看书。这里所说的书,既指语文课本,也指课外读物。语文书的很多课文里的故事我们都可以运用在作文里。引用课外读物上的例子能让人耳目一新。

3.注意标题和文章的结构。我写作文最怕写题目和头尾。我记得老师说过,拿到一份作文题目,首先想到的是标题,太普通的不要用,因为你想到的,一般大家都想得到,不是迫不得已,不要用。不新颖的题材,老师很难打高分。

4.多看时政新闻。就不停地看头条。我喜欢看时事新闻,也爱中华文化。所以,我写起议论文来特别得心应手。根据考纲,我们练的一直是任务驱动性作文。所以我经常看头条,让我得到了莫大的好处。在这里,你能看到很多热点实事,更为关键的,是下面的评论,它们可以成为你写作的观点,你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很多信息。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第一,整体的结构。一篇好的作文,就要有一个好的整体结构,也就是在文章的开始到文章的结束,整个文章有一个好的层次和结构,段落之间的转折有很好的连贯性,不要显得过于的生硬,同学们在写作之前,就要在草稿纸上先构思好整体文章的框架。

第二,明显的中心思想。我们写作文就是根据题目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果一篇文章读下来让人找不到一个明显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没有一个主线贯穿其中,那么就不是一篇好的文章,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或者在首段开门见山,或者在尾段明显的表达出来。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9篇

可为与有为

人生在世,有可为,亦有不可为。明知可为而为之者,是谓知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谓勇者。知者有为,如水到渠成,是顺时代之变;而勇者有为,如滴水石穿,系破逆势之障。可为与不可为的反复间,总有有为者辈出,心怀天下,功在千秋。

“可为”是对使命的自觉认识。19上海烈日炎炎似火烧,烧的是人们的身,也烧着了革命烈士们的心。在一只不起眼的小船上,中国_——一支为解放国家、复兴中华的队伍诞生了。她深知那历史的使命,从始至终为国为民,这便是“可为”。“两弹元勋”之一的邓稼先先生,面对美国开出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回国,迅速投身于国家的军事研制中。即使身处艰苦的条件中,缺乏技术经验,也从未后悔。他们这代人有说不完的苦,但身上的担子绝不允许他们有丝毫放松,也从未忘记心中的使命,这亦是“可为”。“可为”是“有为”的前提,青年如吾辈应当志存高远,心系祖国,于是乎“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有为”是对使命的自觉承担。“革命者只有站着死,决不下跪”“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于1927年和1928年,陈延年与陈乔年两兄弟相继牺牲。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多少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才换来如今的和平美满?他们本应平安度过一生,却甘愿为国家安定而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年代的“有为”是无数鲜血换来的。青年如吾辈,虽身处和平年代,却忘不了那个战火硝烟中的人们,我们应当继承他们的“有为”,建设新时代的有为天地。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使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强调“行”和“知”的统一亦是“可为”与“有为”的统一。五十年代的中国,新生伴随着风雨飘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如吾辈虽不用面临战火纷飞,硝烟纷扰,新的困难人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站出来,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古今历来能言者多亦,知行合一者几何?青年如吾辈定当自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承前人之所为,创后人之所为,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10篇

“沁芳”二字,非古人之言,乃当时独创,此地有水有花,又有元妃省亲,所以合情合理,有景有情,妙趣天成。

创新,就是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创作作品,创造产品。

从来没有无中生有、空中楼阁的创新。

也没有泥古不化、生吞活剥的创新。

不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关键在于“破”,要能读书,也要能“破书”,能从历史经验、前人智慧中找到契合现实、符合当下实际的办法,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创造现世的文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也只不过拾人牙慧,能够自出机杼,成为大诗人吗”?

郑板桥前半生都在临摹前人的字体,虽然炉火纯青,但作品并没有进步,有一次他走火入魔,睡觉还在用手划字,划到妻子身上去了,他老婆大怒:“你没有自己的体(身体)吗?”郑板桥恍然大悟,于是从碎石街道得到灵感,独创了自己的体(字体),“乱石铺街”体。

独孤九剑要练成,就要破尽天下所有剑客刀客的剑术和刀法,要破,就要先了解对手的所有招式套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走出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一条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实就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中国的社会矛盾,完成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找到国家和人民的出路。

正确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伟大的作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辉煌的功绩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哲学家们的工作总是在认识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空口谈玄、吟诗作赋、笑傲风月固然美妙,但所有流芳千古的作品都是来自于人间的现实、红尘的烟火、大好的河山、众生的悲欢……无论是文艺、工程还是科学,都不存在空中的楼阁,天降的奇迹。

一切美妙的创造,都是源自于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更是源自于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历史出发,给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明,想要生生不息,永葆青春,不断创新,那就要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在现实中挥毫泼墨,把文章写在大地上。

红旗渠之美,远胜桃花源,三峡大坝之美,远胜大观园。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11篇

先看高考语文江苏卷的三大亮点。

一、稳定

今年的试卷和去年的试卷相比,题型、题量、分值完全相同,和2013年的试卷相比,变化也极其微小。稳定,对今天的考生来说是首要的。如今,各种模拟试卷,都以前一年的试卷为模板不敢稍有变化,在机械化、高强度的反复训练下,学生的答题思路和答题语言基本被格式化了,试卷稍有变化,就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高考语文命题,受非语文的干扰太多,命题稳中有新,需要命题者的高度智慧;稳中不错,也属难能可贵。

二、有梯度

试题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今年的江苏卷,不仅全卷由易到难,而且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题也是由易到难。这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语文是高考第一门考试学科,学生的心理非常紧张,当考生全身心投入到做题中时,紧张的心理才会渐渐消失,试题先易后难,有利于缓解考生的紧张心理,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就会加剧考生的紧张心理,影响考生水平发挥。

三、难度适当

其实评价试卷的难度,没有一定的标准。高考命题有难度要求,如何控制只能凭命题者的经验。据我所知,2015年江苏卷命题组,连审题教师在内只有三位中学教师,且他们来自的学校并不具有样本意义,所以命题人并不真正了解全省考生的水平,要想使命制的试题符合预设的难度,那真是有难度。我说今年的试题难度适当,依据是自己做题的感觉和对照答案的得分情况。今年的江苏卷,比去年的相对容易一些。前六道选择题,估计得满分的学生会有一定的比例。至于作文题的难度,并不完全由试题决定,还受评分标准的影响。如果只要扣住“智慧”写就算切题,那么今年作文题的难度不大。

任何一份试卷都不是完美的,可以改进之处,我在下面的建议中例谈。

一、试卷要变化

前文说稳定是亮点,但是,如果后一年的试卷从题型、题量到赋分,都是前一年试卷的翻版,便是僵化。试题僵化会导致教学僵化。现在,高考试卷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导向已非常严重,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所以我主张试卷要有变化。第一,题型要有变化。比如,语言文字运用连续两年都考选择题,所考知识点与去年完全相同,这是以死题型考活知识,这种考法不能真正考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能力。第二,题量、赋分可在一定范围增减。2015年江苏卷“考试说明”,对语文试卷内容、题量、赋分是这样说的:

1.语言文字运用,约4题15分。

2.古代诗文阅读,约6题37分。

3.现代文阅读

A.文学类文本,约4题20分。

B.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约3题18分。

命题者完全不必死守“考试说明”的题量和分值,应利用“考试说明”中的“约”字,对各项考试内容的题量和赋分做必要的调整。比如,古代诗文阅读“约6题,37分”,扣除名句默写8分不变,余下29分,不必文言文18分,古诗词11分,而可根据所选文言文、古诗词,酌情增减。两篇现代文阅读也一样,可以根据选文,对题量和分值灵活处理。实际上,自2011年以来却没有丝毫变化,都是文学类文本20分,4分题和6分题各两题;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18分,3题各6分。有命题经验的人都知道,题量和赋分定了,就捆住了命题者的手脚,扼杀了命题者的智慧,常常为凑分数而拟答案,制定得分要点。如,2015年江苏卷第12题: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答案是: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具体赋分应该是以分号为界,前后各2分,前一个分句回答题干中的“风格”,后一个分句对应题干中的“简析”;然后又以逗号为界,各1分。

细看整个答案,关键词就是一个“实打实”,这样的答案,为赋分而给要点的痕迹很明显。这样做的结果是削足适履,试题受“考试说明”束缚。如果现代文阅读的分值可以根据选文情况增减的话,命题就灵活得多,答案也会科学合理得多。对照今年和去年的江苏卷,只有“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项内容,和“考试说明”稍有不同:5题,而不是4题。这一点微小的变化也是因题型的变化不得已而为之。2009年到2013年的江苏卷都是4题15分,其中有两道主观题;从2014年开始,这部分的内容全是客观题,不得已变为5题,因为还没有单选题的分值超过3分的。

但愿以后的试卷变化更自觉一些,更大一些。最好能在保证考点分布、试卷结构合理的情况下,考无定型,方可促进教务根本。现在极少有教师和学生觉得语文有趣,原因是从高一开始,大小测验都是高考模式,教学围绕考试指挥棒转,高中三年,不计其数的考试,千卷一面,面目可憎,怎么能有趣?语文课上学的是碎片化的知识,语文教师上课最常用的一个词是“找”:找一找细节描写,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找一找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找一找文中有哪几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再看诗歌鉴赏题的题目和答案,哪有一点鉴赏的味道?只有考无定型,那么按题型、套路答题便没了效果,这时,语文教学就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而不是研究题型,研究各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二、减少客观题

从考生的角度来说,客观题(尤其是单选题)并不能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比如2015年江苏卷的第1题,学生若不知“宵衣旰食”是什么意思,也能选对;第6题,文言实词,选对的学生未必能解释“申”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所拟选择项,既要有干扰性,也要有确定性,非常难。如果正确项和错误项都太明显,题目就没有区分度,这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例如,2015年江苏卷的第7题D项,“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误太明显。文章最后一句清清楚楚地写着“而宪来求铭”,显然墓志铭是欧阳宪请张耒写的,而非苏轼让张耒写的,这一题估计极少有学生会错。有时为了增加干扰,命题人会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中而浑然不知。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选择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所给答案是D,D项确实不正确,而C项“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动力乐于应募”也不正确,与之相对应的原文是,“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可见,何灌并不是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而是说水太浅,水运不行,陆运的话用车太多,建议用运费提高麦子的收购价格,就地收麦。

从实际考查效果来说,客观题考查的并不是考生的语文能力而是细心程度。一道题,四个选项,真正有干扰的一般只有两项,如果三个选项都有干扰,还要答案毫无争议,非常难。比如考查辨认病句的题,为了增加干扰性,没有语病的句子也一副病态,总之不像正常的中国人说的话。近两年的江苏卷,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语言文字运用”删去了两道主观题,增加了三道客观题,我觉得这是一种退步。“语言文字运用”如全考主观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能拉开差距。现在报刊上的文章,标点、词语、语法错误比比皆是,命题可以从中选择一些典型的让学生修改,改对得多就多得分,改对得少就少得分,改不出不得分。

三、试题要有趣

试题有趣,考生看到题目如果发出会心一笑,可以缓解考生的紧张心理,有利于考出学生的水平。当年陈寅恪以“孙行者”为上联,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题目就非常有趣,直到现在还有人津津乐道,争论陈先生的答案到底是胡适之、祖冲之还是王引之。

材料要有趣。文言文的材料,凡选传记类的多无趣。今年江苏卷虽然选的是墓志铭,实质和传记差不多。这类文章从内容说大同小异,传主或善治军,建军功;或善治民,有政声;或死得其所,增谥美显;或受冤下狱,死不瞑目。从语言角度来说,常有―堆官职、人名、地名造成阅读障碍,加上受试卷篇幅的限制,命题人常会做必要的删节,结果抽去了血肉,只留下筋骨,即使原本有趣的文章也失去了趣味。现代文也一样,选文一被删,文气和文味都受影响。因此,最好选择不用删的文章。今年江苏卷选的两篇现代文,可读性强,较去年有趣。

题目要有趣。以“语言知识运用”题为例,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段子,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选择合适的作为命题材料,都是很好玩的。例如: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这里的两个“多少”意义不同,可请学生再仿一句,要求仿句中“多少”的意义和原来两句都不同。再比如:

甲:豆腐多少钱?

乙:两块。

甲:两块一块啊?

乙:一块。

甲:一块两块啊?

乙:两块。

甲:到底是两块一块,还是一块两块?

乙:是两块一块。

甲:那就是五毛一块呗。

这段对话非常有意思,它利用“块”既可以作豆腐的量词,也可以作钱的量词,制造歧义构成误会;又利用“两块一块”这一压缩语制造歧义。命题者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材料不够严肃,其实可以用来命制有趣的语言运用题。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12篇

“翼然”一词仅着眼长亭,忽视了“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的清幽之景;“泻玉”一词仅生挪硬用,忽视了“佳木葱茏,奇花灼灼”的背景衬托;“沁芳”二字着眼全局,不事雕琢,以景入诗,方能描摹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山水楼台。写诗赋词、题联造句尚且如此,为人处世、建功立业更应如是。唯有于纷繁意象中探索恰如其分,浑然天成,与景相符的诗句,方能历久弥新,万古流芳。唯有于纵横捭阖间寻求适于环境,贴于现实,忠于自身的方法,方能行稳致远,创造辉煌。

文学作品的产生,取材于旧人先贤,但仍需结合自身,回归自然。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多次强调诗词的创作“须伫兴而就”,直言写词是审美的直觉创造过程。故当吴文英,周密之词企图用繁杂的意象去掩盖“自然之物境”,不断堆砌词藻“创设新境”之时,就觉得乏味而丧失“诗以言志,诗以传情”的应有之义。世间绝妙之词,都是应景而至,兴尽偶得。尽管我们需要从“前人之述”中汲取灵感,但仍然是境界赋予我们的启迪和思辨。正如《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写诗并不局限于诗词创作的理论和方法,而是让其从李杜诗篇中品味诗词境界的自然与独特,方能摆脱俗气刻意,创作出富有感染力,兼具情感的好诗来。

科技的昌明与发展,站在巨人肩膀之上,仍需推陈出新,破而后立。正如屠呦呦以古籍《肘后备急方》为参考,探索出拯救苍生的青蒿素,用中医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正如中国航天事业,从“东方红一号”的微弱声响到如今“北斗”“嫦娥”系列工程的成功发射,我们向深空谱写中国人的追梦征程。他们从来不仅仅局限于“翼然之亭”,也不会直接采用“泻玉”般的拿来主义,他们深耕祖国的热土,从中萌蘖出“沁芳”般的骄傲,用中国实践丈量世界万物,让中国声音响彻大好河山。没有经验,就因地制宜创造经验;前路漫漫,他们擎举着火种毅然奔向远方。

国家的富强与腾飞,要坚定的走中国特色道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百年征程和千秋基业告诉我们与其照抄西方经验,不如根植中华基因,赓续传承中华文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时代的长征路,方能立于民族之林。我们要以历史为鉴,创造属于中华人民的新篇章。

借鉴须有度,适合才是王道。作为新青年,我们理应具有大局意识,不拘泥于一角亭台“翼然”,不必生搬硬套,摆出卖弄文采的“泻玉”姿态。需谨记,“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逐桃花”。唯有静心凝神,结合自身特色,方能于纵横捭阖间看满园“沁芳”。

2015全国甲卷优秀范文 第13篇

今年有两个流行词,一个是“躺平”,一个是“内卷”。

关于“躺平”,最早起源于网友“好心的旅行家”,这位网友自述两年没有工作一直在玩,有钱的时候出租屋里躺,没钱的时候去横店演躺尸继续躺,他说,人生就是换个方式不停地躺躺躺。

那么,“躺平一族”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指年轻人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孩子不消费,维持生存最低标准,拒绝内卷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躺平”之前,另一个词就是“内卷”。就是内部竞争,是指一直重复做着无意义的事情,但获得相同的结果。就像看电影,荧幕的高度是一定的,前排的观众站起来了,后排的观众为了观影就不得不跟着站起来,得到的结果一样,却没人敢坐下来。

如果人人都做“躺平一族”,去拒绝“内卷”,做佛系青年,那是非常可怕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就如大江大海一样,虽然体量最大,但那是由一个个水分子组成的,需要聚集所有水分子的力量,才有浩瀚的江海。

今年又是一个特别年份,是建党一百周年,我们_人走过了一百年历程,想当初中国_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7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为躲避搜查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总共才13人。而这些人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去的,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正是这星星之火,才有了如今的新中国,才有如今的幸福日子。

是啊,当年的_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困难啊,腥风血雨,缺衣少食,抛家舍业,为了救国救民,他们宁可抛头颅,洒热血,克艰攻难,也要有一番作为。而如今在这个大有作为的年代,我们青年应该继承一代代优秀_人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要做可为之事,奋发有为,做出一番事业来。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最能振奋人心:“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这才是一个热血青年的最强音,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眼中有光,奋勇前行,从扫一屋,到扫天下,不做“躺平一族”,拒绝“内卷”,才是我们青年人的作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