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体例主体内容特点引言权威期刊
科技的发展给法律带来了无尽的挑战,技术始终是促进版权制度发展的催化剂,数字技术为作品复制和传播带来的进步性,就如同四大发明的印刷术相比手工抄写一样的深刻和明显。是数字网络技术的进步性给著作权法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冲击,信息网络传播权由此而得以产生。
回顾著作权法发展历史,自英国1710年的安娜法案始,著作权法历经印刷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三次重大飞跃。数字技术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总称,迄今为止,经过三个发展阶段。七十年代中期,个人计算机发展起来,进入数字技术的第一阶段。著作权领域最先讨论的问题是,个人计算机上的目标程序是不是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以及操作系统、用户界面、数据库、反向工程、电子游戏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八十年代中期,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得到发展,进入数字技术的第二阶段,多媒体产品和数据库是不是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开始成为著作权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这时多媒体技术尚未与网络技术结合。九十年代以后,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数字技术发展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数字通讯网络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硬件设施,而且取决于作品及其相关信息等组成的通信内容,即数字化的文字作品和音乐作品、电影作品、软件、多媒体、数据库,等等,可以通讯内容的网络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数字技术在网络上的应用,使得通过计算机网络能把作品讯捷、方便、廉价、容量惊人而且质量几乎完美地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可以使公众中的成员在个人选择的地点和时间获得作品。在交互性传输中,信息传输的范围、程度及信息的使用方式是由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双方共同决定。这给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版权制度与技术发展之间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每当有一次技术突破的时候,版权制度总是要或迟或早地作出反应。纵观著作权法的历史沿革,,著作权法始终处于对科学技术的挑战予以应战的过程中。如何规范作品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行为,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而不致使因特网成为盗匪横行的“盗版天堂”,成为了世界知识产权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由此而产生。
早在1994年12月28日,美国发生USvsLaMacchia——案,一名大学生在互联网络上提供秘密的电子公告牌地址,未经版权人许可,将已出版的、享有版权的商用计算机程序的复制件提供给网络上的用户。1995年在瑞典也发生了类似的案例。几个学生从ADOBE和儿个其他的出版商那里将为数众多的享有版权的计算机程序下载,送到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技术学院的互联网络服务器上,以供互联网络上全世界范围的用户卸载和复制。这种在计算机网络上通过数字传输提供作品的复制件的行为,在现行的各国版权法和国际版权公约中,显然都没有现成的直接规范的依据。对此,目前版权研究界主要有两派意见:其一,将传统的版权领域中的若十概念(主要是复制、发行、出租、公众传播)扩展以对该行为进行规范,该行为或是复制,或是发行,或是出租,或是公众传播;其二,设立数字传输权来进行规范。第一种意见主张把数字传输的版权意义融入传统的版权制度体系之中,第二种意见主张依据新的数字传输技术而设置专门的权利,即信息网络传播权。
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及《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设立信息网络传播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终否定了国际社会几种通过试图通过原有权利的扩张解决对网络传播进行规范的尝试。1996年12月2日至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瑞士召开了“关于著作权及邻接权问题的外交会议”(经下简称“外交会议”),通过了两个被称为“因特网条约”的国际条约,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IPOCopyrightTreaty,缩写为《WCT》,以下简称《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IPOPTreaty,缩写为《WPPT》,以下简称《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信息网络传播权当属于传播权的内容之一。传播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专有权,是首先由欧盟提出的。这项提议最终被接受,并写入两个条约中。不过,就作品所享有的传播权与表演及唱片所享有的传播权,在两个条约中是不相同的。作品传播权体现在《版权条约》第8条中。表演传播权体现在《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0条、第15条中;唱片传播权体现在后一条第14条与第15条中。以下具体分析。
(三)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传统的向公众传播权的关系《版权条约》继续沿用了《伯尔尼公约》的“向公众传播”这个概念并,将这个概念进一步扩大到网络环境下的作品使用,《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中使用的是“提供已录制表演的权利”和“提供录音制品的权利”。《版权条约》中向公众传播权不仅仅指网络指网络传播的权利,还应该包括其他传统的向公众传播的权利,这在该条约的第8条中规定得很清楚,这条一方面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明确的含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传统的向公众传播权的关系,即他们都包含在大的传播权之中,但新的权利与传统权利并不交叉,也不得影响传统权利的实施,根据保国实施或者即将实施这两个条约的情况来看,各国依据各自的立法体系,将新权利做了不同的处理。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对策
无论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还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网络本身的易传播性和透明性使得舆论借助网络的便捷和简单迅速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流。下面就从网络舆情的作用、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四方面出发,展开论述。
一、网络舆论的作用
舆论是反映社会现状最好最直接的表现,是社会的风向标。网络为舆论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便利和广阔的平台,网络舆论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部分社会成员意见的直接反映
特别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它能直接反映一部分网民的态度和心声。无论网络舆论传达的态度是乐观还是消极,所代表的民意都是不可忽视的。
(二)具有整合社会意见的功能
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就曾在作品中指出,舆论具有整合社会意见的功能。网络舆论也不例外,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产生了一种整合力量,使大多数人的意见得以达成一致,使这股意见成为关注焦点。
(三)网络舆论还是社会中的一种“意见气候”
它给人们提供一种参照,使人们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就像人们通过天气预报来安排自己的活动一样,尽管这种导向有时候会产生消极效果,但是它的作用的可观存在的。
1、是一种监督社会的力量。
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网络舆论体现的不仅仅是专业媒体机构的监督能力,还体现了网民的力量。网络舆论的走向会影响到专业媒体机构的报道取向。可以说,在舆论监督方面,网络舆论是一种复合性力量,它将专业媒体与网络公民结合在一起,两者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声势。
2、可以宣泄情绪。
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依旧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人们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并非总是为了参与社会事务,有时仅仅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这也体现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二、网络新闻舆论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往往聚焦在以下方面:
(一)对外关系中的国家、民族利益问题
比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一直是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而且往往会在与这些请问你题相关的网络舆论中会形成较为明显的派别之争。
(二)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社会矛盾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和利益明显分化的突出阶段,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重重。民与官、贫与富的矛盾冲突是最容易引发舆论热潮的。
(三)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得到空前的关注和瞩目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影响,民生方面的任何改革都很容易引起舆论的波动,比如房价问题就是一个持续的民生问题。
(四)道德问题。
随着越来越深程度的容易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市场的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也在经历着一次次地冲击和震荡,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在面临着道德的困惑,此外“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频发,一次次的无声控诉着这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虽然网络舆论在促进信息公开、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促进公民社会参与以及推动社会民主进程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几乎等同,一是一些网民意见表达中使用的语言暴力;二是舆论对当事人形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此外,在网络舆论中总是会出现道德审判,在任何问题上,网民似乎都会习惯性地建立一个道德的框架,并依此形成简单的价值判断,从而对当事人进行道德上的讨伐和声援。看上去,网民好像是正义的化身,在某些方面虽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也变成了对当事人的变相攻击,更不要提一些_直接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三、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对策
应对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把关机制来合理引导和疏通。这个把关机制不仅包括对网络信息的把关,也包括对意见的调控或影响。把关的含义不仅指阻止和过滤,也指促进某些信息更快流动以及更广扩散。要在信息传播方面进行把关,监控信息的、扩散以及循环环节,从源头掌控好对信息的把关,还要在意见传播方面进行把关,实现对网民意见的直接控制,打击网络水军,扶植意见领袖来正确引导民意走向。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公民的话语权得到正真的行使和享有,打破了所谓的精英阶层对话语权的独控,因此网络舆论是普通人参政议政、看法。、抒发情绪最合适的场所,但是网络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必须要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来行使。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把关,不仅有利于网民更好的上网,也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龚淑萍.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4.
[2]金春郊.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报业,2012,16.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与特征
说起网络传播的优势特征,有人把它比喻为:网络媒体擅长的是多兵种合成作战的“大规模立体战”、“闪电战”,而不是单兵种的“游击战”。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其优势在于集多特性于一身,其集合优势所显示出的威力远远超出这些特性的简单相加。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前三类媒体特征不同程度的综合。时间上可即时、随时播报,可长期使用,一经上网可随时查阅;空间上,容量无限大,覆盖全球,使全球性信息海洋真正成为现实;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上,一改此前媒体受众的被动地位,第一次实现了相互间的平等。而这些,其他三类媒体是目前所不能及的。
具体来说,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传播内容的数字化。数字化是互联网传播存在的前提,这一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由于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使网络传播不仅便于复制和传输,而且便于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在文字、声音和图像之间方便地相互转换。数字化又赋予网络“海量”信息。由于互联网特有的超文本和超链接特征,网络信息不仅量大无穷,而且形式丰富多样,网民不仅在网上可以看到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还可以搜索相关报道、相关资料乃至相关网站。由于数字化传播的领先优势,时效性成了网络区分于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特征,特别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速度飞快,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便捷。因此,网络传播可以随时新闻,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连续性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可以随时“刷新”信息,在实效性上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同时,由于数字化传播的特点,网络集中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的综合优势,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手段的有机结合。时下流行的“流媒体”技术,更是把广播、电视节目完整地搬上了网络,以“数字流”的方式向受众传输,接收便捷,选择自由度高。这种多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民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还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面的亲身传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虚拟化个人传播”方式的盛行。
三是传受关系的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围绕新闻事件,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传输,反映着受众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互联网使新闻的传受双方互动交流真正成为了现实。交互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与传播媒体最大的优势之一。尼葛洛庞帝曾对网络作过形象的描绘:“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改变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的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②与其他三类媒体相比,匿名化所带来的平等性特征使得交互性在网上大放异彩,在网上凡有BBS(电子公告板)、聊天室、在线游戏等的任何一处,你会发现都是人来人往,不亦乐乎。网上论坛就是发挥网络互动功能、增强网民参与意识、了解社情民意、加强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也是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交互性同样给网络媒体注入了不少的活力,使其在编读往来方面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互联网的强大的互动功能还催生了互动性新闻。在这网上,受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的_制造者_。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不仅提高了新闻的社会关注度,而且丰富了新闻的内涵。
二、网络传播加速受众分化
网络传播以其巨大的传播优势,极大地推动着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变革。其中,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最大差别还在于传受关系上的嬗变。网络传播加速了受众分化和个人传播的发展趋势。
其次,网络对传播最大的改变首先表现在传受关系上的嬗变。对于受众来说,网络技术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提高了他们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受众的分化趋势是难以避免的。影响受众分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受众接受心理以及媒介形态的变革。而网络传播的发展,不仅是媒介形态上的巨大变革,更拨动了受众心理上最敏感的神经。
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的传播活动,即由传播者主导的面向广大的受众的有组织、大规模的定向活动。大众传媒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又是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者,谁掌握了媒介谁就可以控制信息和舆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持着信息流动的“窗口”。经过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剔除那些被视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而将那些已包含着自身价值观念和主观态度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网络传播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受众上网,犹如进入一个偌大的信息的超级市场,信息不是从传播者那里“推”向接受者,而是由接受者从传播者那里“拉”出来。互联网上的信息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如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资料类型等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上的信息获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选择其中每每一条信息。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从技术上讲,互联网络无非是将世界范围内属于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以及外设联结在一起,实现其相互间的通信。网络传播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共同分享着信息和经验。尼葛洛庞帝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
这种“真正的个人化”正适应了当前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阶层的变迁,利益主体的分化,加之消费时代受众对传媒的心理期待升值,造就了价值体系的多元化,进而促进受众需求的分化与多元化。传媒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政治体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就是这种环境中的一分子,“孜孜不倦”地推动着受众继续分化。由于网络为小范围的受众提供了和获取信息以及“发言”的平台,小众传播逐渐成为可能。
再次,网络传播的交互式的特征赋予受众更多的“自由”权利。在转轨与转型同步的社会整体性变迁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化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平衡、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有一个“社会减压阀”,为公众提供交流与呼喊的空间。
虽然大众传播理论中也引入了“反馈”的概念,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来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来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以实现传播的目的。但由于受这种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的局限,大众传播的反馈大多是滞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传受双方不能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而网络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传播,传播者不仅可以在网上面对面地进行传播,而且彼此可以在角色进行互换,传播者可以成为受传者,同样,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网络传播克服了大众传播单向线性传播的局限,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自由的双向的流动,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快捷、自由,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效率。网络传播中的受众是网络传播真正的主体,在网上他们享有与信息者完全相同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一)知晓权(therighttoknow),受众有权通过网络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了解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如利用政府网站对政务进行知情和知察);(二)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网络特有的方式(如BBS、Email、个人网站等)表现出来并加以传播;(三)传媒接近权(),这项权利赋予了传媒向公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受众有权通过网络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如参加网络媒介组织的各类讨论。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病毒防御技术
1、前言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网络病毒通过网络全球互联的方式在各个网络系统内进行传播,进而逐渐变为危害当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最大威胁。世界范围中,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理解普遍包络两种: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网络病毒仅仅只能在计算机网络内存在,即有效使用计算机网络结构以及体系做起建立合适的传播机制、方式与途径,并且病毒针对的核心对象也只是网络层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不论该病毒针对的具体对象是网络还是计算机,若其能够存在与网络层面传播,并产生破坏,就能够将其叫做计算机网络病毒。
2、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模式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种对于计算机技术中的网络技术、网络中的用户的个人信息、用户的公司或者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相关的袭击以及入侵,对用户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关的扰乱与篡改的一组指令的相关代码。最易传播的途径是网络,其次是U盘,再次是光盘,由于硬盘一般在机器内,不会传到其它电脑上,除非是把有毒的硬盘换到其它机器上。传播是通过网络,可以通过系统漏洞,IE,办公软件漏洞,无需运行病毒服务端,直接可以获得最高权限,从而控制对方机器,还有一类网络攻击是在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主机(一般通过网页方式),在被访问的网页中植入病毒或恶意代码,客户通过访问这种页面就会中毒,传播面很大(知名网站的访问量也很大),一天之内(也可能更短)可以传播到全世界。其它的传播模式是通过E-MAIL,在图片中植入木马等方式用得也多,不过危害面比第一种稍小,第一类网络传播途径中,还有一种所谓的“钓鱼”网站,就是不法分子通过收买,自建一个网站,伪造一个某官方网站(一般客户看不出真假),通常是一些游戏、银行、购物网站被仿冒,目的是为了骗取账号密码,赚取钱财或个人隐私!受害面也大[1]。计算机网络病毒愈演愈烈,破坏性与日剧增,越来越猖狂,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在程度上的破坏,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互联网络的应用与发展。
网络病毒的多种传播方式
网络病毒的传播结构分析
在大部分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属于一个固定连接的集合,因此在连接的角度上大部分的存在相同的结构和特点。网络病毒的传播过程大部分都需要载体来帮助传播,例如E-mail。同时网络病毒需要的各种途径和条件又不一样。因此,传播环境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环境结构,随机结构和同构混合。当病毒处于网络内,每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相邻,被感染的概率相同,所以每个节点很容易互相感染,但是每一个节点都没有发生感染,都存在相同且相邻节点也已经被感染。终上所述,网络病毒的传播具有连续性和确定性。该传播模型的基础是生物病毒,通过同构环境的根本特征来进一步设计完成,也可以称这种模型为处于计算机网络环境内的白箱模型,而随机结构的实质是用户原本固定的手段做进一步的信息交流工作。其中涉及到的个体联系特征是各部分相邻节点,这些部分其实是属于计算机网络,大部分产生的联系事件都具有随机性。可以将该模型的设计要求分为预报、描述和分析模型;从客观的角度可以将该模型分为黑箱、灰箱和白箱模型[3]。
入侵监测技术
入侵监测技术是通过监测和管制的方式来实现的,是网络安全防卫技术的关键,通过对入侵监测手段加以掌控,可以使网络安全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入侵监测是一种病毒威胁预警系统,其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的文件和数据流,用来监测网络病毒代码以及其入侵行为。通过分析网络入侵者遗留的信息痕迹,例如登陆记录、失败的网页链接等来比对出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可以通过从网络关键点或日志等文件信息搜集出相关的数据,最后综合分析所搜集到的数据,以此监测出入侵痕迹,从而挖掘出网络或系统中的非安全行为或即将遭到恶意入侵的征兆。
防火墙
防火墙也可称为防护墙,它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系统,位于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之间,采取病毒隔离等技术手段,对计算机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防火墙技术能够对网络的数据信息进行定期监测与修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病毒的入侵行为。如若受到病毒、恶性软件等网络攻击时,也可以采用防火墙的隔离特性对其进行干扰,从而保证网络数据流传送的安全。防火墙除了拥有过滤与网关监测技术以外,还可以采用身份强化功能和数字密钥功能等,能较为有效的预防与抑制网络病毒攻击。
3、网络安全与网络病毒的防御
网络安全测评
网络安全测评是指利用远程的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其更注重于网络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监测。该系统是用来测定网络是否正在受到攻击或受攻击概率的大小的一种技术手段。就安全状况特征性进行比较,该安全系统所存储的单机病毒防御策略,是一种用来确定网络是否正在受到某种入侵或受到某种入侵的概率有多大的技术。对于网络已经受侵或正在受侵的行为,安全测评系统无法进行作业,它只能用来监测系统与网络的安全状态,以此来测定网络是否受到攻击或病毒入侵。防火墙或其他受侵监测系统则可以用来监测正在进行的入侵活动,当攻击者在尝试攻击时,就能监测出网络存在的安全漏洞。安全测评可以随时监测网络的安全,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隐患,网络管理员会第一时间发现安全漏洞或病毒入侵,能迅速修复系统漏洞,及时反馈于用户,确保了网络运行的安全。
邮件发送病毒的防御方案
在很多政府以及科学研究单位的办公系统里,病毒经过出现的地方,都会有使用邮件服务器当作集合的传播地,仅仅在这样的集中内部服务器把病毒杀掉,至于有关的邮件要经过安全过滤,就可以保证内部网络的用户接收到安全并且没有病毒的邮件,加强维护内部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系统的安全性,让用户放心。
局域网病毒的防御方案
对于局域网来说局域网服务器要匹配预防病毒的有关软件,特别是较大型的局域网管理中心,病毒的监控能够让整个网络的病毒可以集中监控,并且在各个分支机构也匹配对应的监控,能够让病毒得到更全面的监控和管辖,特别是对于具有很多服务器或者工作站的网络来说,也可采用软件的自动发送,使管理网络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减轻。
广域网病毒的防御方案
建立在局域网防御基础上的病毒防御系统就是广域网。这是一种针对本地以及远程病毒的查询防御系统,是经过计算病毒的类型、发生次数以及发生地等有关信息的汇报总结,由单机终端病毒防御到局域网的集合监控,广域网的总部管辖系统的防御方案是最终的。经过对于网络传播病毒的特征来分析与探究,使用对应的防御方案,来保证网络的安全和正常的使用,从而使网络发挥自身的优势,制造一个安全又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
4、结束语
在如今的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安全防御领域,可以有效的对病毒进行检查测验的技术还没有特别完善,计算机网络病毒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所以,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与防御的探究依然有必要再提高。
【参考文献】
[1]魏耀斌,张群娇,赵军产.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复杂网络建模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19(08):93-94.
[2]张燕.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中的应用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26):174-17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光纤网络传输;广播电视网络;应用
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呈现出来的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新媒体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的,比如现在流行的数字电视和手机客户端媒体等。收看广播电视是人民群众了解信息咨询和休闲娱乐的传统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网络也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现在人们对于网络传输速度和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广播电视网络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就必须采用更加先进的网络传输技术。光纤网络传播技术是利用光波作为媒体,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光波转变成信号。光纤网络作为重要的信号承载对象,其特点是传输速度快、信号稳定,满足了人们对于网络质量的需求,因此光纤通信技术在众多的领域被广泛使用并被用户普遍所接受。而广播电视网络的信号传输利用了光纤通信网络中的调制和分频的特点,通过光纤网络通信平台将广播电视信号进行高质量的传输,因此在广播电视网络中应用光纤网络传输技术非常有必要。
1光纤网络传输的特性
光纤又被称为光缆,其材质是高纯度的玻璃材料,其包层的材质都是玻璃材料,而影响光纤传输性能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光纤本身的材质。光纤传输之所以特殊也是由于材料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由于光纤材料多是由石英制成,而石英的特点就是性能稳定,能够保证信号在其中传输时的稳定性,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传输频带成本,因此非常适合在广播电视网络中使用。一般来说,光纤传输在波长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信号传输中的衰减现象,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光纤内部的内芯也能够保证信号的稳定,因此能够增加信号传输的距离。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广播电视网络用户众多,有时候广播电视网络连接和覆盖的区域距离很远,因此利用光纤网络传播能够有效的避免距离过长而造成的信号质量降低的问题,同时由于光纤网络的维修成本很低,一般很少会出现故障,因此能够降低广电网络的运行维护成本,因此广电网络应该注重光纤网络的应用。
2光纤网络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
由于光纤网络在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的优势明显,因此为了适应有线电视飞速发展的需要,应该对原有的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技术改造。目前来说,无源光网+宽带接入是比较合适的技术方案。特别是作为光纤接入最有前景的宽带PON技术的应用,为网络改造提供了最新技术支持。PON技术是基于以太网技术的EPON技术和具有GBit/S传送能力的GPON技术,通过EPON和HFC网络叠加来进行技术改造。
采用1550nm光纤组网技术
在目前有线电视的网络改造中,一般来说为了适应数字电视发展特点,可以采用1550nm的光纤组网技术。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有线电视发展水平不一,很多地区尤其是县乡一级都存在传输距离过长的问题,因此采用1550nm光波长传输能够很好的解决县到乡村一级的长距离传输问题,由于1550nm光纤的损耗很小,因此能够覆盖更多的光节点。而随着广电网络应用光纤传输的进程不断加快,使用光节点所带的用户数量也越来越少,光节点也在慢慢的向家庭靠拢。因此需要大量的光功率来实现,而1550nm的光功率正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而且1550nm光发射机的结构特点导致了其在载噪比、功率和非线性等方面要优于1490nm传输,同时由于使用了掺铒光放大器,使光功率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光纤组网建设的成本降低,而且1550nm光纤组网技术能够大大降低有源设备的使用数量,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从而给光纤网络的后期维护工作带来一定的便利。
广电网路HFC宽带数据网
HFC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利用的是光纤到服务区,进入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采用的是同轴电缆,HFC宽带也是以光纤作为有线电视传输的主干线,不仅能传输众多的电视节目,还能传输数据信号,具有频带宽、信号抗干扰能力强以及可靠性高的特点。由于干线是光缆,因此传输质量很高,距离也很远。HFC是由前端、光节点和用户组成的。对于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是由前端负责,而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是由光节点负责,广播电视台通过确定小区上网用户的数量来确定光节点。前端和光节点之间的传播是通过光纤网络,而光节点到用户是通过一些信号放大设备和无源分支来对网络进行支配的。在HFC网络中,主要考察的指标包括:载噪比CNR:要求用户端不低于43dB,通常设计为44dB;组合二次差拍比CSO:要求用户端不低于54dB;组合三次差拍比CTB:要求用户端不低于54dB。
利用EPON和HFC网络叠加来进行技术改造
HFC网络是基于CATV发展起来的,目前HFC网络已经引入了无源分光技术,跟HFC网络结构相比,EPON的网络结构也是点到多点的机构,两者基本一致,因此在光纤网络传输中可以考虑HFC和EPON叠加的方式来改造传播技术,传送的方式采用波分复用或分纤传送两种方式。有线电视信号传输利用的是1550nm的光纤,而EPON数据的上下行传输使用过的是1310nm和1490nm来实现的。因此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加快光纤网络的在广电传播中的双向改造步伐,提供给用户更大的带宽,满足用户观看高清视频节目的需要,最终实现光纤到户的目标。针对目前小区是新建小区还是已建成的旧小区,EPON技术在有线电视组网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EPON+LAN技术适用于新建的小区,是为了实现EPON到楼,然后利用五类线进入各个用户。EPON+EOC技术适用于铺设五类线不方便的旧小区,通过改造原有的同轴电缆也能够顺利的接入宽带。
采用星型组网方式分配用户网络
广电总局对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推荐的网络结构就是星型结构,实行的是一户一线制,这样能够很容易实现双向传输,有利于宽带的接入,也能为三网合一创造条件。星型组网方式元器件使用少、信号传输质量高、可靠性强、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同时不同用户之间很少会有互相干扰的现象,当某一用户电视网络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其他的用户,同时采用星型结构的用户分配网络能够更好的与主干网进行接轨,形成更加完整的有线电视传输系统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网络信号传输中采用光纤网络进行传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号传播手段。光纤网络传播通过技术优化,能够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稳定甚至是无损的传输,能够让广播电视用户流畅的收看到高清甚至是超高清的电视节目,而且信号传输稳定可靠,因此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前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行业要积极利用光纤网络传输技术,不断提升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满足人们对广播电视不断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海亮,施玉海,张海峰.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入户IP广播系统技术架构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2015(12):22-24.
[2]张伟,赵林.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20.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6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