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可以为企业、组织或项目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以支持决策和改进工作。总之,以下调研报告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调研报告的写作要点和技巧。
局党组多次研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认真对标对表,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股室,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由分管领导牵头,各股室负责人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1、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工作。建立村委会及时更新各项政策以及财务、项目、各项救助等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心里敞亮,把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件大事来抓。
2、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居)规民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居环境整治、扫黑除恶、信访维稳、保护环境、开展生态环境自治管理、移风易俗、厚养薄葬、节地生态安葬、厉行节约等写入村(居)规民约。用村规民约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指导调整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成员,并切实履行职责,健全村(居)民自治制度,拓宽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3、深化“一事一办”改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配合县委组织在全县200个村(居)建立村级“一门式”公共服务平台,制定村级服务事项清单,对村级操作员开展培训,打通联系服务对象“最后一公里”,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4、规范村(社区)证明清理治理。为贯彻落实《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民政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改进和规范全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县实际,就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出具证明专项清理整治行动,xx县民政局联合6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的事项,并将《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第一批)》在村(社区)服务大厅、村(居)公示栏等醒目位置张贴、公布。县政府各部门也积极对照清单进行了排查清理整治,第一时间落实了该项工作。逐步建立起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社区万能章”、“社区成为证明大本营”等现象。
1、自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启动以来,我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超前谋划,精心组织,严格资格审查,依法规范操作,全县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平稳有序、风清气正、高质高效。全县村(社区)199个,共选举产生村(居)委会委员846名,其中村委会委员760名、居委会委员86名。新一届村(居)委会班子结构大幅优化,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其中村(居)委会主任199名、副主任46名,女性委员252名(村委会202名、居委会50名),35岁及以下人数224人,大专以上学历310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100%,全面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和组织意图。
2、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干部基层治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组织全县新当选村(社区)干部参加县委组织部和县民政局共同举办的村(社区)“两委”成员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综合能力,全面加强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1、高标准、高质量完成20xx年度全县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任务。一是制定《xx县20xx年度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启动20xx年度乡镇边界线联检,牛(田)招(携)线、万(崇)湖(坪)线、招(携)金(竹)线、增(田)南(村)线、龚(坊)湖(溪)线,5条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9个界线三交点(起止点)。
界桩及11个双面界桩进行联合检查,及时上报了联检工作报告等成果材料。三是配合做好了抚州市赣州市宜(黄)宁(都)行政区域界线的`联合检查工作。
2、积极做好《江西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区划地名深化研究年活动的通知》(x民电[20xx]23号)要求部署,我局立即邀请党史办、地方志办、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精干力量和老专家组织讨论、选题、调研,最后选定中央红军大湖坪整编旧址、红三军团驻地——xx县湖坪乡湖坪村国宝公祠,全省首家以红军标语为主题的博物馆。进行历史学、古建筑学和艺术史的价值和红色革命斗争史的遗存、地名文化保护研究等各方面进行调研。经过一个月的调研,高质量完成了《红旗红标映古村——xx县湖坪乡湖坪村地名调研》报告。
一是完成了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提补工作;二是按时足额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资金;三是按时足额发放高龄(80-99岁)补贴及百岁老人长寿补贴;四是实现特困供养人员有意愿集中供养的已全部入住龙源老年公寓;五是推进低收入家庭救助帮扶试点工作。
目前,我县有专业社工人才28人,开展社区活动110多场,服务人次7800余人,为各乡镇的矛盾纠纷化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每个乡镇都设有志愿服务站。今年开展的主要志愿服务活动有:防溺水巡河保安全志愿服务活动、疫苗接种宣传活动、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等,为我县的社会稳定和安全起到了促进和巩固作用。
1、我县于2016年成立xx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20xx年7月更名为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县、乡(镇)、村(居)三级关爱保护队伍,确保每个乡镇有一名以上儿童督导员,每个行政村(居委会)有一名儿童主任。目前,我县乡镇有儿童督导员22人,村(居)儿童主任216人。在县民政局事务服务中心增挂“xx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新建了xx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筑面积2157,现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内部装修基本完成。
2、全面落实基本生活保障。一是保障了孤儿基本生活。2013年起将符合孤儿保障条件的儿童全部纳入孤儿保障,20xx年1月起,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也纳入了孤儿保障。目前全县孤儿19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25人,20xx年1月起,为15名残疾孤儿、残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落实了照料护理补贴每人每月1200元。二是助力了孤儿教育。2019年开始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将全日制在校大中专生孤儿纳入救助范围,现有7人享受了“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每年补助1万元。三是加强困难儿童生活保障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儿童纳入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保障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儿童全部纳入保障和救助范围。目前全县儿童享受城市低保289人,农村低保2324人,临时救助12人,特别救助3人,城市特困2人、农村特困5人、残疾人生活补贴327人,护理补贴279人。
20xx年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存在差距,我局将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加大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力度,为xx的试点工作贡献民政的力量。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中间层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旨在突出其承上启下、以城带乡的辐射作用。全会还把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两项工作均成为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的工作,且两者紧密相关、息息相通。因此,可以“枫桥经验”为特色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是“枫桥经验”不变的精神品格。进入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经从单纯的矛盾化解的经验拓展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从政法综治战线的经验拓展为贯穿社会治理各领域的经验,从乡村治理的经验拓展为城乡社区治理的经验。以2018年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年周年暨***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纪念大会作为里程碑,“枫桥经验”从地方经验向中国经验跨越。纪念大会结束后,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先后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等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献。据不完全统计,习总书记先后50多次强调“枫桥经验”,要求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可以说,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经从“一镇之计”上升为“一国之策”,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决策依据,成为了“中国之治”制度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可以充分利用“枫桥经验”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最大特色,是“坚持五个根本”,即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坚持把自治、法治、德治作为根本方式,努力构建基层社会善治新体系;坚持把预测预警预防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打造矛盾风险防控新模式;坚持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根本支撑,努力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这“坚持五个根本”高度概括了“枫桥经验”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核心要义。
二
新时代“枫桥经验”
新时代“枫桥经验”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范畴,适用于社会治理的各个层级。因此,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是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范畴属性看,二者具有一致性。新时代“枫桥经验”被界定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社会治理方案没有层级的限定,也适用于市域。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层面的具体实施,重点针对社会治理领域,而非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所以两者属性基本一致,都属于社会治理范畴。
从功能价值看,二者具有相似性。“枫桥经验”的核心功能是就地预防化解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社会治理的最重要功能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包含十三个制度体系,其中第八个制度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即“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可见,社会治理的功能与“枫桥经验”基本相同,都是防范化解矛盾风险。而且作为市域层面的社会治理,拥有解决社会治理中较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能更有效地把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控制在市域,避免矛盾向更高层级上交。
从方式方法看,二者具有同一性。无论是新“枫桥经验”,还是市域社会治理,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或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化“四化同步”。这些方式方法是传统社会治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也构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
三
坚持“枫桥经验”特色。
因此,可充分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五大特色,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尽早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征、时代特点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1.坚持“党建统领”,加大市域社会治理的统筹协调。从实践针对性来看,目前地级市的统筹能力相对较弱,相较于拥有完整立法权、系统规划能力和强大人财物统筹能力的国家治理、省域治理,以及相较于一直保持良好联动传统、相对紧密推动的县域治理、镇域治理,市域层级处于较为尴尬的层级,其“中间层级”有时甚至变成“悬浮层级”。本次中央强调市域治理,其政策意图就是要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统筹功能、资源和力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一市一地的现代化助推省域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2.坚持“人民主体”,突出市域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枫桥经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验,把“枫桥经验”与市域社会治理相结合,可以使市域社会治理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枫桥经验”已经从乡村社会治理延伸到市域社会治理,其中包含了城市治理。城市治理比乡村治理更能集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多元化治理主体,更有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共体。
3.坚持“三治融合”,强调市域社会治理的综合施策。“三治融合”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倡导的基本方法。在治理情境更为复杂的市域层面,恰恰需要多样化的治理方法,以达到综合施策的效果。为了让“三治融合”更富有操作性、更好贯彻落实,要充分利用好地级市新获得的立法权,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三治”的各自范围、边界、清单,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推动“三治融合”中的各自职责,不断完善市域社会善治新体系。
4.坚持“预测预防”,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的源头治理。“枫桥经验”提倡“立足于早,立足于小,立足于激化前”解决矛盾。市域层级有着相对较强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有着相对整合的信息功能平台,有着相对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能够把好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能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和风险防范在基层,控制在市域。
5.坚持“基层基础”,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重心下沉。市域社会治理的重心依然在基层。要突出基层基础导向,从基层最小单元、最小细胞抓起,推动重心向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要充分发挥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作用,真正实现市、县、镇三级联动和事前、事中和事后三环相扣,不断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要把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理念在市域治理情境中拓展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信访不出县,上访不出市”,牢牢守住市域安全稳定底线,有效防止矛盾风险向上传导、向外溢出。
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重大风险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xx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和“重要窗口”建设添彩。
(一)健全政治安全体系。坚持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深入开展反恐怖反分裂斗争,巩固提升路地警务融合改革、人员密集场所“四联三防”建设、“xx”快速反应圈建设等工作。深化反邪教斗争,扎实推进“关爱之家”规范化建设。推进全市“智慧防线”建设,提升人民防线智慧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和合化解体系。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推动社会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活动、重大敏感案(事)件“应评尽评”。总结提升推广我市防疫维稳工作经验。健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机制,实行信访积案和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包案化解”。深化诉源治理,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调联动,全力打造调解工作xx品牌。
(三)健全经济金融涉稳风险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健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风险回溯、打击经济犯罪联席会议等机制,创新推动防控措施向前端治理延伸。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政法机关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一)深化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项目化推进扫黑除恶,深入开展十大行业乱象整治,出台落实长效性、规范性的综合防控措施。持续推进“扫黄打非”“缉枪治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专项打击整治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挂牌整治机制,完善落实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安全防范措施,推动各类治安案件不断下降,社会治安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二)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控一体的“大防控”格局。健全“精密智巡”机制,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基础管理制度,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网格等基础要素的精准掌控。完善市级统一指挥、合成作战、专业研判、分类打击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成作战平台,提高对大要案、多发性案件的防范打击能力。健全网格综合治理体系,坚决打击遏制各类网络违法犯罪。
(三)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举措,健全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重点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怀帮扶体系。深入推进预防“民转刑”全民大行动,“民转刑”命案得到有效防范。
(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十大标志工程、百个重点项目、千个样本点位”的“十百千”工程,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聚焦深化治理体制性机制性难题、基层基础工作短板、影响市域安全突出问题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具有xx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全民参与,乡村联动、三治融合,全科网格、责任捆绑,源头管事、就地了事”的xx版新时代枫桥经验。到2022年,达到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要求。
(二)推进“一四一”工程。构建市级统筹、县级实施、乡镇(街道)主抓的工作运作机制。加强县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规范提升乡镇(街道)“基层治理x台”运作管理。总结推广抗击疫情网格管理经验做法,严格落实全科网格地方标准,持续深化网格责任捆绑制度,强力推进“党建+网格”工作,健全完善专职网格员职业保障。
(三)推进“两智融合”。一方面,依靠群众智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完善民主协商体制,全面落实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协商,画好“同心圆”。探索“群团+”工作模式,培育壮大一批社会治理领域的社会组织。健全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另一方面,突出智慧治城,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能效。加快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广应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协同应用系统,实施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推进xx市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城市大脑提升雪亮工程整体效能,加快推进网格地图和标准地址库建设,建立社会治理风险监测预测模型,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
(四)推进“三治融合”。加大“三治融合”模式建设推广力度,推广运用“三化十二制”“民主协商议事制度”“社区治理委员会”等社会多元参与机制,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建设,推动法治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充分挖掘“和合文化”“垦荒精神”等优秀文化资源,建成一大批“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探索完善执法司法公正评价制度,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一)规范提升大平安建设机制。加强党委对平安xx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健全风险共防、难题共破、责任共担的部门协作“大联动”机制。完善市县乡三级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坚持和完善平安建设定期通报、重点约谈、挂牌整治等制度,完善常态化平安暗访机制,加大考评结果运用,切实发挥平安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二)规范提升精准化行业监管体制。深化基层和系统平安创建工作。加强“智慧消防”建设,全面排查整治各类火灾隐患。持续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整治行动,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完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全面摸排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风险,促进多类事故持续下降。重拳整治“三无船舶”“两船”等隐患,深入实施海上“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环境安全管理体制,提升技术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落实防汛防台抢险救灾措施,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规范提升平安队伍建设。实施以“凝心聚力工程”“战斗堡垒工程”“雁阵领航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品牌创优工程”等“五大工程”为主要载体的政法队伍建设。推动乡镇(街道)党组织配齐配强政法委员,完善司法辅助人员、警务辅助人员、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健全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等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的政策,完善社会治理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平安巡防队、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推动平安建设力量下沉到基层,进一步提高平安建设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晋城、法治晋城,按照政协晋城市委员会2020年度协商计划安排,2020年11月—12月,由市政协副主席崔守安带队,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对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去年12月3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召开,部署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会后,我市对标一流,迅速行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央、省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市连续八年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名列全省第一,三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的优势,提出创建试点城市目标。有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申报,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今年5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市以“三零”单位创建为抓手,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紧盯治理难题,聚焦基层基础,突出晋城特色,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形成了党建联片共建、矛盾联调共治、信息联通共享、部门联手共创、城乡联动共赢的互联共建态势,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暨“雪亮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从进展情况看:。
一是制定了明确细化的目标体系。坚持市委统一领导,出台了三个指导性文件:《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晋城市委平安晋城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任务分解表》。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对照各项目标任务,逐条细化工作措施,印发了工作方案,建立了目标评价体系。目前,市县两级已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市平安建设考评和市委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与各级表彰奖励、干部提拔使用、晋升晋级、文明单位创建挂钩,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今年5月20日我市召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动员部署大会。市委书记张志川作动员讲话,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晋城经验”、提供“晋城样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石云峰就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安排部署。9月11日我市组织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观摩交流会和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任务落实,完成工作进度。成立了市委党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了党校教育。同时,还召开3次建言献策座谈会、7场“法学沙龙”。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就试点中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深入研讨、开展交流,提出工作建议。当前,全市目标导向明确,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形成了有效运转的责任链条。按照市委关于试点城市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双轮驱动、双创并重”的要求,我市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根据工作需要,我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组,在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试点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党建引领工作推进小组、法治工作推进小组、德治工作推进小组、自治工作推进小组、智能化工作推进小组。各县(市、区)按照市委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目前市、县“一办五组”工作专班都已按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要求,发挥牵头作用,加快组织实施。为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建立了试点工作联络员报告制度和督办制度。同时注重宣传推动,在主流新闻媒体和“一网两微三号”晋城政法新媒体宣传群组开设市域社会治理专栏,反映工作进展,总结特色经验,创造良好氛围。
三是推出了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在自治方面,城区洞头村、陵川县小召村、沁水县下沃泉村等,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村民议事、民情恳谈等基层民主协商活动。在法治方面,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沁水县龙港镇派出所、城区白水街派出所、阳城县凤城镇派出所、高平市城南派出所争先进、创亮点,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陵川县县城老干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发挥离退休干部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32年服务平安陵川建设,受到中组部表彰。沁水县组建了以县矛盾调解中心为龙头、区域调委会为依托,乡、村两级调委会为前沿,有关调解室为补充的人民调解网络,“司法确认”和“调援对接”机制调动了调解纠纷的主动性积极性。泽州县川底法庭建立和事佬工作室,开展诉前调解,打造“川底模式”。在德治方面,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重视道德教化作用,坚持以德治村,坚守和谐之道。城区黄城社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打造陈廷敬文化品牌,为社区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创新开发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智能化工作平台。“雪亮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已接入7720路一类监控视频、4000路二、三类监控视频,联通了视联网,具备省、市、县、乡视频会议功能。市大数据局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的智慧政务、智慧停车等16个集成建设项目,获2019—2020年度数字政府建设卓越实践奖。高平市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支撑,打造出县域社会治理“高平新样本”。城区实行全科网格管理,划分网格682个,为每个网格落实了每年6000元的绩效补贴,提高了网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心治方面,泽州县实施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实现一般人员不脱节、重点人员不失控两个确保,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提高,社会治安案件连年下降。
我市在试点工作中激发了活力,取得明显进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党建引领有待加强。有的党组织党建理念和工作方式陈旧,不适应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工作机制不适应治理需要,街道社区和农村统筹协调能力弱,共治共建未形成常态;有的工作行政化、停滞化、务虚化倾向严重,创建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强。
2.治理主体参与不够。政府职能部门民主决策不够到位,依法行政仍有差距,提供的公共产品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行业监管存在失位缺位现象,齐抓共管矛盾风险机制未形成常态;群团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全市1100多个社会组织整体上发育不健全,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治安维稳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不够明显;青年参与缺乏支持。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滞后于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热情,还没有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的空间,对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关部门对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在经费保障、业务培训、孵化支持、联系对接等方面缺少有效举措;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成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网络问政刚刚起步。如何有效引导各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也成为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3.多元解纷尚未形成。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社会普遍关心、支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氛围不浓,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志愿者占人口比重较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信访不信法”的社会心态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各部门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定位和职责散见于各级各类文件中,纠纷解决的工作机制、程序设置及资源配置等具体规定多是基于各县(市、区)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多元纠纷化解途径、化解流程、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等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调解工作发展不均衡。司法调解发展迅速且相对规范,行政调解较为被动且实效不强,人民调解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调解尚在探索起步中。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民调解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的,整体年龄偏大,政策法律素质不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现象明显。调解经费保障落实难,有预算无经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人案矛盾非常突出。全市法院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73件,阳城法院人均结案276件,反映出诉前调解还有很大空间。潜在矛盾风险还很突出。我市房地产领域的违规预售和延迟交房风险、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处在集中爆发期,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信访积案化解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在更高层面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提前布局解决问题。
4.信息共享还有差距。多年来,相关部门都建有平台,但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共用难、相互流转难,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规划、联动协作,信息平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市法院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诉调对接和繁简分流工作。市检察院依托“12309”检察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市公安系统正在推广建立“立体化信息化治理防控平台、智慧大脑、晋治安app、掌上派出所”为主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司法系统建有统一的指挥平台。市大数据局也建立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但这些平台未执行统一标准,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不完善,社会治理有关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存在困难。在网格化管理中,许多诉求和问题上报到街道或县级指挥中心后,因为事权问题无法及时处置,而指挥中心又无法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导致事件流转不畅通、群众不满意。
5.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在调研中,通过对社会治理组织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社会治理配套设施、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指标的分析,反映最为强烈的是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最需要的是资金和人才。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的支持,远远不能到位。市县两级财政紧张,费随事转的经费投入机制未有效建立,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资金有限。市级财政2019年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82.8万元,2020年安排专项经费85万元,要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行动计划所列项目还有很大困难。从对社区的支持力度看,城区财政每年列专项经费,而其他县相对较差。在社会资金投入方面,由于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和农村服务严重不足。基层自身“造血”功能更是低下。人才制约较为突出。我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000余个,志愿者35万余人,我市也为所有在职党员颁发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证》。但这两支队伍主要是在创文中组建的,如何以常态方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组织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农村骨干人才队伍选、育、管、用“成长链”不健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人难选、人难留问题突出。普遍面临工作人员不足,很难抽出专人开展工作,加之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所限,社会工作者青黄不接。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探索具有晋城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一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锚定目标、先行先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试点建设为牵引,以防范化解市域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坚持统一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试点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衔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使市域社会治理更好体现试点要求和晋城特色;二要按照市委党建“四句话”要求,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厚植市域社会治理优势。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籓篱,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治理合力;三要以良好政治生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环境。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零”单位创建等重点工作,不断促进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山清水秀;四要创新党建模式,增强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在党建引领方面,推进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县级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商圈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驿站,构建“15分钟党建服务圈”,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在街道社区,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和兼职委员制。开展“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在乡镇农村,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大党建格局,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级治理体系。
(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一要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机制,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和发展短板等问题,集中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谋划、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一本源,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明确乡镇推动社会治理具体任务,最大限度将各类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加强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重点对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土地、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旅游、医疗等纠纷多发领域进行排查,及时发现不稳定风险隐患;三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推动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投身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激励补偿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展,让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还要发挥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充分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空间。发挥律师在协调解决社会矛盾、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新媒体网络人士在传达公共意见和利益诉求、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四要坚持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开展美好社区、美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广泛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和经验,以示范创建带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先行先试带动各地普遍创新,形成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开展电视问政和网络问政。加大群众意见在社会治理绩效考评中的权重,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最终评判者。
(三)建设多元解纷平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一要充分认识多元解纷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宣传多元解纷的典型案例和特点优势,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非诉讼方式调解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提高群众认可度;二要完善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司法机关、基层组织及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纠纷化解主体的职责任务。对多元解纷的资源配置、途径渠道、程序设置、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以及多元主体参与调解的渠道、不同调解类型的衔接配合等作出总体设计。探索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调解、仲裁、公证等多元解纷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重视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心理专家、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参与解纷工作;三要建立统一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地区、部门之间技术兼容、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探索提供线上咨询、评估、调解、仲裁、诉讼等专业服务。当前应以各县(市、区)为主体,推动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融合,建设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司法确认、跟踪督办为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一个窗口”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纠纷化解诉求。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或引导政法部门、行政部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法律咨询、心理服务、仲裁、鉴定、公证、评估、保险等调解主体和社会力量入驻中心。建立受理窗口与入驻部门协调对接机制,对有非诉讼方式调解意愿和可能的矛盾纠纷,依据纠纷性质分流至不同调解组织和主体予以化解。对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及时出具调解协议书,如有必要可引导当事人依法申请司法确认,提高调解协议履约率。对调解不成或不适合调解的矛盾,导入仲裁或诉讼程序,构建闭环化解流程,做到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四)注重科技创新支撑,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快速推进。一要有效运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智能化建设上升为重要的治理方式,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新的工具;二要积极推进市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依托全市统一的“一云”“一网”“一中心”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突出在线政务服务、智能便民服务、智能决策指挥、智能政务办公等重点应用,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门户网站、移动app,推动实现“网上办”“掌中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数据应用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雪亮工程”领先优势,加强指挥机制、综合平台和基层网络建设,统一调配市县两级软硬件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三要发挥我市大数据优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在风险防控前置化、矛盾预警智能化、专业服务精细化上出成果。运用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广泛汇聚社情、警情、案情、舆情,发掘和完善新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能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五)加强资金人才保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落实落地。一要以“财政支撑+社会挖潜”强化社区、农村治理资金保障。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工作的要求,将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社区工作者基本报酬、人民调解经费、社会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资金补助、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基层开展社会治理的资金。积极发展根植社区、农村的社会企业,补充资金来源;二要以注册志愿者和进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为依托,组织开展各种社会治理志愿活动。同时发挥新社会组织人员、流动人口、新媒体从业人员等参与社会治理;三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培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对城乡社区工作者和网格管理员队伍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职业保障、表彰奖励,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四要坚持统筹推进,重点攻坚。将创建工作与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中破难题、开新局、创特色,全力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在新赛道上开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创造良好环境。
区委平安王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单位能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建设平安陕西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积极抓好平安创建工作,根据《铜川市王益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2)》的文件精神,组织部高度重视,立足组织部门实际,迅速成立区委组织部平安王益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方案》,夯实措施,多点发力,有效维护全区政治社会稳定,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挥职能作用。一是率先完成镇(街道)政法委员配备工作。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政法委员会《关于推动落实全省乡镇(街道)党组织配备政法委员的工作意见》文件精神,王益区迅速开展1镇、6街道政法委员配备工作,按照干部任免程序,由各镇(街道)党委副书记兼任政法委员,负责本辖区政法及综治维稳工作,此项工作已全面完成。二是将综治维稳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考量标准。在干部酝酿时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选人用人关口,坚持把“对党忠诚”作为领导干部第一政治品质来要求,将“干净干事”作为干部立身之本、创业之基,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建立综治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治各项举措落实不力,导致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坚决做到“一票否决”。同时,按照《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的要求,在职级晋升考察环节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的同时核查信访举报,对发现有问题没有查清的,不得晋升职级,有效防止“带病提拔”。三是纳入目标年度考核体系。区考核办已将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考评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年度任务两项指标纳入2020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
(二)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强化保障落实。按照《关于印发铜川市加强社区基础和服务保障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落实每个社区每年1.5万元党建工作经费,严格执行经费支出审批和标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主导作用,防止党建工作经费“不乱用”,用得其所。二是全面推行网格党小组建设。充分借鉴红旗社区经验,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格党小组建设工作的通知》(铜王组发〔2020〕49号),在全区推进“党建网格”建设,以现有社区网格为基础,依托辖区单位、居民小区、商务楼宇、社会组织等,以单建或共建形式,在每个网格中建立党小组。将20个社区划分为261个责任网格,形成了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网格党小组为主体、网格党员为支撑的三级网格组织管理体系,并将党建工作、民意征集、服务代办、矛盾化解等工作全部下沉到网格,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区20个社区261个网格,单建网格党小组77个,联建53个,辖区单位在职党员、社会组织党员和党员志愿者等共1400余名参与社区网格服务。
三是全面实行“兼职委员”。聚焦破解城市基层党建统筹协调难、资源整合难、工作推进难的问题,在全区推行驻区单位负责人担任社区“兼职委员制”,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交叉任职、人才结对培养等加强组织共建,通过共同开展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等推进活动共联,通过整合盘活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党员“一方隶属、多重管理”的党建共同体,做到组织融入、工作融入、感情融入,真正变“两家人”为“一家亲”。目前,全区已有48家驻区单位到社区担任兼职委员,共同研讨党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重大事项。
(三)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增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
一是持续抓好社会组织党员队伍发展。紧紧围绕“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在年初制定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细化任务目标,层层压实责任,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社会组织党员队伍。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人士、党员参加各类党建主题活动。坚持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双提升、双融入、双服务”为抓手,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在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的同时,开展“党建指导员选派”、“党员微课”、“评星晋级、争创双强”和“党建引领强堡垒、争当先锋作表率”书记讲堂竞赛等主题活动8次。三是制定社会组织党组织“梯形进阶”动态考核管理制度。以“梯形进阶”分级管理制度为着力点,按照党组织制度建设、主题活动开展、党员队伍发展、党组织作用发挥、典型培树等重点内容,对每个星级党组织实施梯形动态分级管理,切实抓实抓细党组织各项工作,使每项工作看得见、推进稳、有成效。
(四)持续深化“六联六送六必看”行动。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为保障全区离退休老干部“学有组织、乐有场所、养有保障、为有平台”,区委老干局在全区离退休干部中持续深化“六联六送六必看”行动,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在云梦堤社区开展“四就近”服务试点工作,成立离退休支部及老年大学分校,为离退休老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照顾、就近发挥作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引导离退休老干部自觉自愿为平安建设献计献策,引导参加居住地所在的社区(村)、周边小区的平安建设义务宣传服务,切实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平安建设参与率、满意率、知晓率。
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保障机制落实还不到位。目前,全区20个社区都根据网格分布和各自工作实际建立了网格党小组,但在落实保障党小组活动经费和阵地建设方面还不到位。二是单位行业系统党建融入属地工作成效不明显。各街道在推进此项工作中缺乏思路,可复制、可借鉴的办法不多,党建联席会议质效不高,兼职委员推行不力,共驻共建活动缺乏载体,双向融入互动格局未有效形成。
一是全面发挥好网格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织密为民服务网络,延伸党建工作触角,真正变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网兜。同时,推进智慧化体系建设,切实整合现有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通壁垒,让管理服务更智慧更有效更便捷,真正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是大力推动单位行业系统党建融入属地工作。针对联建共享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落实好社区“兼职委员”制,完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深化与驻区单位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做、活动共联,着力构建融入式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是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着眼明年换届,加强社区“两委”班子研判,培养接班人,为提升“红旗经验”提供人才保证。着力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结合示范点打造同步推进讲解员队伍建设,为全面提升“红旗经验”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是强化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强化对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的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好“三会一课”制度,不断优化党建工作环境。扎实开展“评星晋级、争创双强”活动,培育党建工作示范点,通过示范点的带动效应,以点带面,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聚焦了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现实,强调了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准了城市的复杂性、异质性、矛盾性,突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有生活、有品位、稳定有序、有活力的宜居宜业城市。
近年来,xx市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例如,20xx年年初市委印发《关于实行“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作为全市“x号改革创新工程”强力推动,逐步形成“一元领导、一体运行、一网覆盖”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套体制机制迅速响应、持续有力地做好疫情防控基础工作;关于“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持续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安全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在发起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基础上推出诸多志愿服务品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共有xxxx支志愿团队的xxxxxx名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管控、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工作中,等等。但是,与全国的基本情况一样,xx市的市域社会治理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提升。
城市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能力、居民素质、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既面临全球化的总体竞争,又面临本区域的复杂性,一定要处理好“系统化治理与单项问题解决的关系”“政治逻辑、市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党建引领与社会建构的关系”“城市整体与局部的权责关系”“政治、德治、法治、x与智治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的示范样本,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链接未来。
第一,做好符合市域特性的顶层设计,建成现代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的特性把握不清、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认识不足。要确定党委领导下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体制与机制,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势能,建构符合直辖市特质的统领全局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形成总体改革的浩大声势,发挥总体推进的巨大能量。要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进行全域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明确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确立市域社会治理的战略路线,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系统化、有步骤地推进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发挥直辖市立法权优势,改革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深入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市的成熟做法并上升为制度规范,鼓励全市各领域、基层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第二,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作用,补齐社会治理的“社会短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总模型。从现实来看,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域社会治理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一核、两化、三步走”的路线,其中,“一核”是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统筹各层次、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两化”是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政治化和社会化,特别是将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充分融合起来;“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是维持基层秩序,第二步是引导社会、培育社会、撬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迈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第三步。
要在党建引领下做好对社会力量的“赋权增能”。近年来,xx市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是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能力仍然有待提升。要下大力气,培育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工作者和居民参与能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扩大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服务专项的范围,对准居民需求,撬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分类确权”,建构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在大多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不清,各个部门散兵作战,诸多权责分散而缺乏整合。据统计,城市治理至少由九类部门牵头: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部门、住建部门、爱卫办、城管部门、食安办等,分别牵头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建设、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小区治理、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理、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等。单就社区治理一项工作,就有四十多个党政群部门与之有关。如果各个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则不利于总体落实社会治理的理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要求,市域社会治理亟需全面梳理涉及社会治理的党政群部门权责,根据不同层级的特点分类确权,明确市级、区级、街镇三个层面的“有差异的”职能,推动基层“属地责任”转向“有限责任”,严格执行“权责清单”。推动政府与基层社会(社区)的权责体系改革,街道(乡镇)转向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主责,统一调度、安排行政执法力量,探索上级部门在区市一把手委托下“联合检查”“联合考核”,避免多头领导、职责交叉。推出并严格执行“社区准入制”,为社区减负,使基层工作聚焦社会治理。
第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治理。城市之治最终要落地于社区,而社区之治往往要落脚于小区。不同的小区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利益诉求,一套止步于社区层面的治理模式不能面对情况复杂的小区,社会治理重心势必下移至最微观的治理单元,以小区治理为重心撬动整体社会治理改革,推进小区分类治理。与此同时,要破除过度的行政依赖和市场依赖,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全能主义,引入“社区需求导向”机制,更多地推广项目制的方式,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第五,动态掌握“国家需求和居民需求”,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是抓准国家与社会的“两维需求”,在此基础上把脉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市民就业、居住、安全、环境、交往、x等六大需求无意识、缺乏认知,一些决策和行政过程存在“代理主义”,因而在治理过程中失焦、失聪、失效,做无用功。要真正理解“坚持人民性”的意义,将政治话语转换成实际行动,以人民性统领社会治理,通过大调研、大数据等技术动态、精准地掌握居民需求,全面梳理社会治理的供需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供需平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聚焦了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现实,强调了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准了城市的复杂性、异质性、矛盾性,突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有生活、有品位、稳定有序、有活力的宜居宜业城市。
近年来,xx市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例如,20xx年年初市委印发《关于实行“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作为全市“x号改革创新工程”强力推动,逐步形成“一元领导、一体运行、一网覆盖”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套体制机制迅速响应、持续有力地做好疫情防控基础工作;关于“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持续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安全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在发起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基础上推出诸多志愿服务品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共有xxxx支志愿团队的xxxxxx名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管控、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工作中,等等。但是,与全国的基本情况一样,xx市的市域社会治理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提升。
城市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能力、居民素质、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既面临全球化的总体竞争,又面临本区域的复杂性,一定要处理好“系统化治理与单项问题解决的关系”“政治逻辑、市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党建引领与社会建构的关系”“城市整体与局部的权责关系”“政治、德治、法治、x与智治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的示范样本,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链接未来。
第一,做好符合市域特性的顶层设计,建成现代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的特性把握不清、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认识不足。要确定党委领导下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体制与机制,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势能,建构符合直辖市特质的统领全局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形成总体改革的浩大声势,发挥总体推进的巨大能量。要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进行全域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明确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确立市域社会治理的战略路线,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系统化、有步骤地推进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发挥直辖市立法权优势,改革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深入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市的成熟做法并上升为制度规范,鼓励全市各领域、基层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第二,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作用,补齐社会治理的“社会短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总模型。从现实来看,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域社会治理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一核、两化、三步走”的路线,其中,“一核”是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统筹各层次、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两化”是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政治化和社会化,特别是将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充分融合起来;“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是维持基层秩序,第二步是引导社会、培育社会、撬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迈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第三步。
要在党建引领下做好对社会力量的“赋权增能”。近年来,xx市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是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能力仍然有待提升。要下大力气,培育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工作者和居民参与能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扩大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服务专项的范围,对准居民需求,撬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分类确权”,建构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在大多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不清,各个部门散兵作战,诸多权责分散而缺乏整合。据统计,城市治理至少由九类部门牵头: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部门、住建部门、爱卫办、城管部门、食安办等,分别牵头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建设、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小区治理、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理、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等。单就社区治理一项工作,就有四十多个党政群部门与之有关。如果各个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则不利于总体落实社会治理的理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要求,市域社会治理亟需全面梳理涉及社会治理的党政群部门权责,根据不同层级的特点分类确权,明确市级、区级、街镇三个层面的“有差异的”职能,推动基层“属地责任”转向“有限责任”,严格执行“权责清单”。推动政府与基层社会(社区)的权责体系改革,街道(乡镇)转向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主责,统一调度、安排行政执法力量,探索上级部门在区市一把手委托下“联合检查”“联合考核”,避免多头领导、职责交叉。推出并严格执行“社区准入制”,为社区减负,使基层工作聚焦社会治理。
第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治理。城市之治最终要落地于社区,而社区之治往往要落脚于小区。不同的小区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利益诉求,一套止步于社区层面的治理模式不能面对情况复杂的小区,社会治理重心势必下移至最微观的治理单元,以小区治理为重心撬动整体社会治理改革,推进小区分类治理。与此同时,要破除过度的行政依赖和市场依赖,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全能主义,引入“社区需求导向”机制,更多地推广项目制的方式,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第五,动态掌握“国家需求和居民需求”,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是抓准国家与社会的“两维需求”,在此基础上把脉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市民就业、居住、安全、环境、交往、x等六大需求无意识、缺乏认知,一些决策和行政过程存在“代理主义”,因而在治理过程中失焦、失聪、失效,做无用功。要真正理解“坚持人民性”的意义,将政治话语转换成实际行动,以人民性统领社会治理,通过大调研、大数据等技术动态、精准地掌握居民需求,全面梳理社会治理的供需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供需平衡”。
通过这些年来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我认为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其它工作都无从谈起。中央明确提出“抓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宾县历届党委政府一致认为:抓不好稳定工作,是对党、对事业不负责任,也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只有抓好稳定工作,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做到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
基于上述认识,**镇把维护稳定作为镇党委、镇政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针对新时期稳定工作既要有效解决群众的现实困难,又要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要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实际,针对过去稳定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成效不明显的弊端,我们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系统的办法,全面推进稳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几点做法及建议:
今后,我们应本着“服务居民、凝聚人心、强基固本、加快发展”的宗旨,按照“休闲有去处、活动有场所、愁事能解、难事能帮”的原则,以便民、为民、富民、安民为目标,大胆改革城镇管理体制,经过反复调研,并广辟筹资渠道,新成立了功能齐全的成了社会事务服务管理中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型社区。在政府职能向社区延伸上,本着“小社区,大服务”的思路,组织民政、劳动、公安、计生等职能部门进驻社区,开展扶贫济困、就业安置、民事调解、医疗保健、政策咨询等便民利民活动,使部门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党组织覆盖社区,政府职能延伸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配套社区,使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了,群众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解决的速度快了,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不进大院进小院,不找政府找社区”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逐步使社区成为教育群众的前沿阵地。一方面,依托中小学校的场地和人员优势,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育居民、服务居民,提高了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发挥社区文化阵地作用,组建晨练队、秧歌队、合唱队、诗歌协会、书画协会等文体团体,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成立扶危济困的基础平台。在完善社区文教、便民、治安、救助、就业、卫生、环境、法律八大服务体系基础上,广辟门路开展了以党员干部就业指导“一助一”、在职党员扶贫解困“一帮一”、先进分子志愿助残“一联一”、居民百姓善待老人“一赠一”、单位便民利民“一对一”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使群众在生活中感受党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积极改革信访工作体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努力构筑信访工作大格局。针对**镇因哈东新城建设信访量大,矛盾突出的现状。坚持“两条线”、“三个依靠”的工作机制努力化解、减少社会矛盾。“两条线”即:一条是遗留问题及政府自身的社会矛盾;一条是新城建设维稳。“三个依靠”即依靠新城建设指挥部,化解一切可以化解的矛盾;依靠各村各单位排查化解辖区社会矛盾;依靠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化解社区内各类矛盾。组建新城建设信访维稳工作专项工作组,集中解决各类新城建设中引发的各类矛盾。政府自身实行案件集中与分类相结合的矛盾调处工作机制,设立信访接待室,案件集中受理,按职责分到各对应相关负责人,建立包案制度,一包到底,限期将案件处理情况汇总到信访接待室。努力创造小案不出村(社区),要案不出镇,大案不出县的工作局面。过去信访部门人员不够、经费不足、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不仅无法应对日益严峻的信访形势,而且很难协调处理各类信访问题,导致信访工作陷入被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信访力量,集中解决信访问题,全力应对信访高发势头。二是实施“六联责任单”,强化责任落实。责任不落实、落不实,是信访问题久拖不决、小事拖大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今后是否能够实行信访“六联责任单”,对一些重大信访问题和复杂疑难问题,由县信访办代县信访领导小组下达一式份的群众信访问题处理通知单,分送发案部门主管县领导份,信访人份,县委办、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各份,信访办备存份,镇领导通知单附信访人反映问题原件,信访人通知单附主管镇领导、发案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以此来推动信访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我们应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稳定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统领,狠抓了各项基础性工作。一是以社区为基础,完善城镇治安防控网络。按照干部出机关、警务进社区、巡防上街面、联防成网络的思路,全力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构建社区警务体系;按照专群结合、群众为主的要求,在社区建立了专职治安员为主体的群防群治体系;按照抓薄弱、抓盲区的要求,在县城出城口建立功能完备的警务工作站治安卡点,构建了城乡共防体系。从而形成了广覆盖、全天候、立体化的防控格局。
。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的坚强领导下,中心管委会深入推进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工作,在推进乡镇赋权赋能,强化乡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取得一定成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稳步推进乡镇赋权工作。做好事项下放,按照省市要求,依法将97项赋予首批县级审批服务执法权限赋予到乡镇。做好业务培训,2月23日,组织11个乡镇以及20个有关县直单位分管领导,召开赋权工作推进会,要求各部门加大与乡镇的对接力度,做好赋权事项的.业务培训工作,确保乡镇接得住、做得好。
二是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建设。全县92个村(社区)均建设好了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实现全覆盖,切实补齐了基层服务短板。
三是延伸“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20xx年6月,全县11个乡镇“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已全部部署完成,评价器、高拍仪等服务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实现“一窗受理”。
四是开展“全市通办”改革。在吉安市“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全市通办”系统,打通县乡办事渠道。目前,已将住院费用报销、社会保险费缴纳、异地就医备案等56项服务事项已部署到“全市通办”系统,下沉至乡镇办理,实现市县乡三级联办。
五是探索政务服务事项前置到村。加强基础建设,强化村便民服务阵地建设,提升软件网络环境和硬件基础设施。目前,马埠镇已将第一批医保缴费、门诊特殊慢性病申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参保等19项高频民生事项前置到各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办理,切实解决边远村居群众办事难点。
乡镇政务服务能力还有欠缺。部分乡镇办事大厅服务能力需加强,群众办事体验度不高。
全面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三化建设弥补基层服务短板。加强办事流程一体化建设,规范乡镇政务服务中心事项进驻工作,强化乡镇赋权事项落地,统一制定赋权事项办事流程。建设一流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对基层政务服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交流,强化工作指导,确保做到政策熟悉,业务高效有序办理,不断提升乡镇公共服务职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xx省xx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省委提出的“建设和谐xx”目标,深化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奋力打造社会治理强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x。
一、强化系统理念,健全社会治理体制。
高效、现代化的社会治理需要健全、顺畅、管用的治理机制,必须强化党建引领、清晰治理权责、凝聚各方合力。
政治引领要更强。xx市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出台若干贯彻措施,推动党的全面领导、绝对领导落到实处。完善市县乡三级党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定期议事、督导、考评等运行制度,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治理权责要更清。建立市县政府每年列出社会治理目标计划制度,将工作任务清单化、项目化。建立规范的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清单,完善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加强乡镇(街道)与县直部门协调配合,拧紧压实属地主体责任、部门牵头主管责任和配合责任。制定新形势下深化涉稳问题分类归口处置机制,从制度层面破解地方和部门责任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
社会协同要更优。发挥群团组织助推作用,建立完善市域、县域内党领导社会组织制度,加大对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的支持。完善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运行机制,联建“一站式”矛盾多元化解、网格化管理服务等工作平台,整合平安志愿者联合会、社会公益组织协会等社会组织,实现市县两级综治中心“组团式”运行服务。
公众参与要更广。建立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制度,推行“群众纠纷群众解、群众矛盾群众调、群众事务群众商”机制,让群众参与到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决策中。大力创新网上群众工作机制,搭建互动灵活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鼓励群众及时反映自身诉求、报送身边隐患、表达监督意见。
二、强化底线思维,防范化解社会风险。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市域社会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不断增加,安全稳定形势严峻复杂,必须树牢底线思维,将各类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在市域。
提升防范政治安全风险水平。xx市落实市域内各级党委(党组)相关责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各类渗透破坏活动。健全完善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等时期安保维稳机制,强化风险研判预警。加强市县两级反恐怖机构力量建设,强化重点目标分类分级管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市县两级党委定期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健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追究机制,防范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密切关注新技术和新业态,防范相关风险向经济社会运行和政治安全领域传导。
提升防范社会治安风险水平。抓好反有组织犯罪法实施和宣传,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走深走实。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社会面防控,强化警务与网格管理联动、联防。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领域的突出违法犯罪,纵深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安全。
提升防范社会矛盾风险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列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一级指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高标准、全覆盖打造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地”化解矛盾纠纷。健全矛盾纠纷分类归口处置机制,解决好涉众型经济案件、涉房地产等领域和特定利益群体的信访维稳问题。
提升防范公共安全风险水平。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完善改进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机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建立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任务清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学校、幼儿园、医院、超市等公共场所安全防控和隐患治理,防范化解道路交通、消防、突发自然灾害等领域公共安全风险隐患。
提升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水平。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清理网络违法违规信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处理重大敏感事案件时,做好依法处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工作,严防网络负面舆情发生。
三、强化实效导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安则天下安,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必须坚持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夯实基层基础。
基层社会治理要有法度。xx市开展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活动,选优配强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司法所长等基层政法骨干队伍,提升基层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落实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制度,监督基层政法单位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抓实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动基层综治中心深入融合专业性力量,集成调解、仲裁、诉讼、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功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基层社会治理要有温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本地主流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主阵地作用,讲好新时代社会治理故事。设立专项资金,定期表彰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规范完善见义勇为及时评先表彰奖励机制。聚焦农民建房、邻里纠纷调解等“关键小事”,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安全指数。在全社会倡导共建共治共享“大平安”的理念,维护公序良俗。
基层社会治理要有深度。加强村(社区)组织规范化建设,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移”原则,建立村(社区)权责事项清单,规范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事项。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经常性入户走访机制,提升村(社区)组织、动员、服务群众能力水平。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配强网格力量,推动城区网格员定人、定岗、定责专职化,并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推动社会治理走深走实。加强智慧治理建设,突出数字赋能,推动数据整合共享,打造一体化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以便捷、高效、精准的数字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的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激发社会活力与推进智能化建设双轮驱动,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坚持党政主导。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深改组会议每年定期听取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工作汇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针对社会治理热点、难点、亮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帮助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升级。
二是抓好统筹结合。注重将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决策部署和市域社会治理相结合,注重将社会治理工作与平安创建、文明创建、精准扶贫、“放管服”改革、民生工程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
三是注重改革创新。市委、市政府相继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实施意见等四个文件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推动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
一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芜湖市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市综治委专门召开了现场推进会,推动建立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使大量社会稳定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源头化解。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处服务。近三年来,全市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年均调解矛盾纠纷约4.5万件,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积极培育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新成立反邪教、禁毒、心理危机干预、平安信使群防群治志愿者、物业纠纷调处、**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等6家公益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源头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定期组织心理专家、村居干部、公安民警等对等重点人员开展全面深入筛查和心理风险评估,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视专栏、微信公众号,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防范治安风险。
一是推进社会治安基础大数据建设。依托综治组织统筹协调的职能优势,坚决打破各部门信息壁垒,持续推进基础大数据建设应用。全面整合现有的云计算平台、综治“9+x”平台、网格化平台等各类政法综治维稳专业数据资源,构建扁平化、实战化、专业化的智能分析平台。
二是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据联网应用,全市已建成各类视频监控探头近10万个,基本实现对交通要道、重点地区、复杂场所、居民聚居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全覆盖。
三是有效管控公共安全风险。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展危险场所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应用。建立加强热点区域人流量监测机制,依托全市智慧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加强对重要时段热点区域人流量监测,有效预防了拥挤踩踏等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是推进政法综治业务智能化应用。我市政法机关不断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实践。审判机关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实现庭审语音自动转写,庭审笔录完整度达95%,庭审时间缩短20%;检察机关通过语音多媒体示证系统,实现示证材料灵活展示、示证过程全程留痕;公安机关在全国首创综合运用识别、声纹和指纹“三合一”技术,探索“实名实人身份认证”项目建设,加快实现“全程数据跑,居民一趟不跑”。
一是推进四级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按照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综治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行一体化运作,建立网格化巡查、报告、解决、督查的闭环运行体系。完善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等工作机制,让基层综治中心成为政府治理社会、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
二是开展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群防群治工作的意见》,通过完善举报奖励等激励机制,有效将城乡群众发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工作中,全市共建立各类社会治安辅助力量3.4万人。
三是积极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政治为统领,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把基层党建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自治为基础,把基层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以法治为保障,发挥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以德治为引领,促进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以智治为支撑,不断拓展网上公共服务领域和内容,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承上启下的一环,是统筹城市与乡村治理的关键。党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事业的鲜明特征和最大优势,是统筹解决市域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政治保障与组织依托。**区围绕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基层创新,形成了一些重要经验,亟待认真总结、深入剖析,为形成更加成熟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提供基础支撑。
1.政治引领具体化。**区坚持把讲政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第一要求,建立基层党建责任清单,推动党建工作重心向社会治理领域转移。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发挥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组织群众表率作用,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加强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群众凝聚力和号召力。
2.组织引领网格化。加强“网格化党建”工作,“点、线、片、面”结合,科学布局网格,织密基层党组织体系,实现党建网格全域覆盖。将人、物、地、事、情、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确保发现问题在网格、服务群众在网格、化解矛盾在网格。抓好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打造“红色党建联盟”,实现区域党建+治理的协同。创新“掌上云社区”把网络空间变成党的工作空间。
3.机制引领系统化。**区创新基层党组织引领治理模式,探索“红色物业”与“三社联动”的结合,形成党组织主导,以居民骨干为主,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和业委会共同参与的“五方共治”工作格局。依托网格治理精准化、智能化优势,及时发现、上报、处理问题,突出“早、快、实”,及时就地化解矛盾。提高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和主要负责人综合考核中基层社会治理指标的权重,将群众满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4.能力引领精准化。**区实施“头雁强翼”工程,选拔大批优秀干部到基层任职,把产业带头人、创业精英等积极分子,放到一线党组织重要岗位锻炼培养。将应急管理、矛盾化解等能力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重点培训内容,精准提升专业能力。建立掌上云社区培训平台,运用区块链积分制,激励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1.对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缺少发挥党组织政治引导作用的意识,或完全放手让其他治理主体“自由发挥”,导致部分基层社会治理失序,或缺乏多元治理思维,唱“独角戏”,致使基层社会治理缺少生机。
基层各领域、各部门党组织融合共建力度不够,资源与力量分割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互联网+党建”还存在技术瓶颈,信息化平台整合能力不足。
3.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机制有待创新。党组织领导多元参与、多元共治机制尚不成熟;
一些党组织柔性引导渠道不畅通,参与矛盾化解、利益协调等深层问题的长效机制欠缺。
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农村党员能力素质不够高;
网格党建工作人员对治理新模式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不够强。
(一)转变思维,科学把握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内涵。辩证认识党建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对方向性领域加以引领,准确把握和调整党建对社会治理引领的“度”。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三事分流”制度,区分大事、小事和私事,有效引导政府部门协同解决辖区“大事”,引导辖区社会力量参与共治解决“小事”,引导基层群众自治解决“私事”,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二)强化共建,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建立区县党组织管总、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区(村)党组织执行、网格党组织“微操作”的四级联动组织机构。依托网格化党建,实现各部门党组织干部职工的交叉任职,建立常态化信息交流和人员互动机制。进一步织密网格化党建中的“网”,既要注重实体空间的网格化治理,也要探索虚拟空间的网格化治理,把党组织触角充分延伸到社会末梢神经。全面推行建设基层“大党工委”,建设“红色党建联盟”,逐步形成区域化党建联盟圈、协同圈、朋友圈。
(三)加强共治,实现党建与市域社会治理的有效融合。赋予网格化综合治理服务中心部分财权、人权、事权,增强网格化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和服务能力。打造涵盖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各层级的综合性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依法有序推动人口、住房、就业等数据端口与综合信息平台的对接。优化线上线下双网融合模式,探索以政府购买方式,将部分社会治理业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实现共享,全面激发市域社会治理活力。推动各类组织和机构的党建融合发展,充分发掘和引导基层各类组织中的精英、专业人员等人才,为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献智献力。建立各类组织的“契约合作”机制,强化责任共担、资源整合、利益共享。拓展“网格化党建+治理”范围和领域,形成教育联管、治安联防、群众互助、环境联治、文明联创等大治理、大服务、大共享格局。
(五)加强人才和科技支撑,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抓关键少数,重点培养一批党性强、业务精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拓展引才渠道,内育外引,打造具备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本领的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选优配备基层党组织党建专职人员,在编制和岗位设置上形成制度化安排。加强网格长和网格员队伍建设,将其工资交由社区考核发放,择优者选拔为社区干部,拓宽上升渠道。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基层干部科技支撑智能治理的培训。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的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激发社会活力与推进智能化建设双轮驱动,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坚持党政主导。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深改组会议每年定期听取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工作汇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针对社会治理热点、难点、亮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帮助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升级。
二是抓好统筹结合。注重将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决策部署和市域社会治理相结合,注重将社会治理工作与平安创建、文明创建、精准扶贫、“放管服”改革、民生工程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
三是注重改革创新。市委、市政府相继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实施意见等四个文件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推动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
一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芜湖市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市综治委专门召开了现场推进会,推动建立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使大量社会稳定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源头化解。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处服务。近三年来,全市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年均调解矛盾纠纷约4.5万件,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积极培育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新成立反邪教、禁毒、心理危机干预、平安信使群防群治志愿者、物业纠纷调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等6家公益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源头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定期组织心理专家、村居干部、公安民警等对等重点人员开展全面深入筛查和心理风险评估,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视专栏、微信公众号,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防范治安风险。
一是推进社会治安基础大数据建设。依托综治组织统筹协调的职能优势,坚决打破各部门信息壁垒,持续推进基础大数据建设应用。全面整合现有的云计算平台、综治“9+x”平台、网格化平台等各类政法综治维稳专业数据资源,构建扁平化、实战化、专业化的智能分析平台。
二是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据联网应用,全市已建成各类视频监控探头近10万个,基本实现对交通要道、重点地区、复杂场所、居民聚居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全覆盖。
三是有效管控公共安全风险。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展危险场所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应用。建立加强热点区域人流量监测机制,依托全市智慧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加强对重要时段热点区域人流量监测,有效预防了拥挤踩踏等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是推进政法综治业务智能化应用。我市政法机关不断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实践。审判机关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实现庭审语音自动转写,庭审笔录完整度达95%,庭审时间缩短20%;检察机关通过语音多媒体示证系统,实现示证材料灵活展示、示证过程全程留痕;公安机关在全国首创综合运用识别、声纹和指纹“三合一”技术,探索“实名实人身份认证”项目建设,加快实现“全程数据跑,居民一趟不跑”。
一是推进四级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按照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综治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行一体化运作,建立网格化巡查、报告、解决、督查的闭环运行体系。完善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等工作机制,让基层综治中心成为政府治理社会、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
二是开展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群防群治工作的意见》,通过完善举报奖励等激励机制,有效将城乡群众发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工作中,全市共建立各类社会治安辅助力量3.4万人。
三是积极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政治为统领,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把基层党建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自治为基础,把基层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以法治为保障,发挥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以德治为引领,促进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以智治为支撑,不断拓展网上公共服务领域和内容,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晋城、法治晋城,按照政协晋城市委员会2020年度协商计划安排,2020年11月—12月,由市政协副**崔守安带队,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对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去年12月3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召开,部署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会后,我市对标一流,迅速行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央、省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市连续八年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名列全省第一,三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的优势,提出创建试点城市目标。有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申报,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今年5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市以“三零”单位创建为抓手,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紧盯治理难题,聚焦基层基础,突出晋城特色,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形成了党建联片共建、矛盾联调共治、信息联通共享、部门联手共创、城乡联动共赢的互联共建态势,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暨“雪亮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从进展情况看:。
一是制定了明确细化的目标体系。坚持市委统一领导,出台了三个指导性文件:《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晋城市委平安晋城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任务分解表》。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对照各项目标任务,逐条细化工作措施,印发了工作方案,建立了目标评价体系。目前,市县两级已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市平安建设考评和市委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与各级表彰奖励、干部提拔使用、晋升晋级、文明单位创建挂钩,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今年5月20日我市召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动员部署大会。市委书记张志川作动员讲话,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晋城经验”、提供“晋城样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石云峰就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安排部署。9月11日我市组织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观摩交流会和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任务落实,完成工作进度。成立了市委党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了党校教育。同时,还召开3次建言献策座谈会、7场“法学沙龙”。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就试点中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深入研讨、开展交流,提出工作建议。当前,全市目标导向明确,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形成了有效运转的责任链条。按照市委关于试点城市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双轮驱动、双创并重”的要求,我市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根据工作需要,我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组,在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试点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党建引领工作推进小组、法治工作推进小组、德治工作推进小组、自治工作推进小组、智能化工作推进小组。各县(市、区)按照市委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目前市、县“一办五组”工作专班都已按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要求,发挥牵头作用,加快组织实施。为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建立了试点工作联络员报告制度和督办制度。同时注重宣传推动,在主流新闻媒体和“一网两微三号”晋城政法新媒体宣传群组开设市域社会治理专栏,反映工作进展,总结特色经验,创造良好氛围。
三是推出了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在自治方面,城区洞头村、陵川县小召村、沁水县下沃泉村等,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村民议事、民情恳谈等基层民主协商活动。在法治方面,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沁水县龙港镇派出所、城区白水街派出所、阳城县凤城镇派出所、高平市城南派出所争先进、创亮点,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陵川县县城老干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发挥离退休干部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32年服务平安陵川建设,受到中组部表彰。沁水县组建了以县矛盾调解中心为龙头、区域调委会为依托,乡、村两级调委会为前沿,有关调解室为补充的人民调解网络,“司法确认”和“调援对接”机制调动了调解纠纷的主动性积极性。泽州县川底法庭建立和事佬工作室,开展诉前调解,打造“川底模式”。在德治方面,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重视道德教化作用,坚持以德治村,坚守和谐之道。城区黄城社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打造陈廷敬文化品牌,为社区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创新开发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智能化工作平台。“雪亮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已接入7720路一类监控视频、4000路二、三类监控视频,联通了视联网,具备省、市、县、乡视频会议功能。市大数据局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的智慧政务、智慧停车等16个集成建设项目,获2019—2020年度数字政府建设卓越实践奖。高平市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支撑,打造出县域社会治理“高平新样本”。城区实行全科网格管理,划分网格682个,为每个网格落实了每年6000元的绩效补贴,提高了网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心治方面,泽州县实施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实现一般人员不脱节、重点人员不失控两个确保,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提高,社会治安案件连年下降。
我市在试点工作中激发了活力,取得明显进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党建引领有待加强。有的党组织党建理念和工作方式陈旧,不适应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工作机制不适应治理需要,街道社区和农村统筹协调能力弱,共治共建未形成常态;有的工作行政化、停滞化、务虚化倾向严重,创建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强。
2.治理主体参与不够。政府职能部门民主决策不够到位,依法行政仍有差距,提供的公共产品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行业监管存在失位缺位现象,齐抓共管矛盾风险机制未形成常态;群团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全市1100多个社会组织整体上发育不健全,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治安维稳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不够明显;青年参与缺乏支持。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滞后于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热情,还没有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的空间,对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关部门对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在经费保障、业务培训、孵化支持、联系对接等方面缺少有效举措;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成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网络问政刚刚起步。如何有效引导各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也成为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3.多元解纷尚未形成。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社会普遍关心、支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氛围不浓,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志愿者占人口比重较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信访不信法”的社会心态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各部门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定位和职责散见于各级各类文件中,纠纷解决的工作机制、程序设置及资源配置等具体规定多是基于各县(市、区)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多元纠纷化解途径、化解流程、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等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调解工作发展不均衡。司法调解发展迅速且相对规范,行政调解较为被动且实效不强,人民调解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调解尚在探索起步中。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民调解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的,整体年龄偏大,政策法律素质不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现象明显。调解经费保障落实难,有预算无经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人案矛盾非常突出。全市法院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73件,阳城法院人均结案276件,反映出诉前调解还有很大空间。潜在矛盾风险还很突出。我市房地产领域的违规预售和延迟交房风险、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处在集中爆发期,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信访积案化解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在更高层面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提前布局解决问题。
4.信息共享还有差距。多年来,相关部门都建有平台,但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共用难、相互流转难,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规划、联动协作,信息平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市法院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诉调对接和繁简分流工作。市检察院依托“12309”检察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市公安系统正在推广建立“立体化信息化治理防控平台、智慧大脑、晋治安app、掌上派出所”为主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司法系统建有统一的指挥平台。市大数据局也建立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但这些平台未执行统一标准,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不完善,社会治理有关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存在困难。在网格化管理中,许多诉求和问题上报到街道或县级指挥中心后,因为事权问题无法及时处置,而指挥中心又无法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导致事件流转不畅通、群众不满意。
5.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在调研中,通过对社会治理组织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社会治理配套设施、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指标的分析,反映最为强烈的是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最需要的是资金和人才。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的支持,远远不能到位。市县两级财政紧张,费随事转的经费投入机制未有效建立,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资金有限。市级财政2019年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82.8万元,2020年安排专项经费85万元,要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行动计划所列项目还有很大困难。从对社区的支持力度看,城区财政每年列专项经费,而其他县相对较差。在社会资金投入方面,由于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和农村服务严重不足。基层自身“造血”功能更是低下。人才制约较为突出。我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000余个,志愿者35万余人,我市也为所有在职党员颁发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证》。但这两支队伍主要是在创文中组建的,如何以常态方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组织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农村骨干人才队伍选、育、管、用“成长链”不健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人难选、人难留问题突出。普遍面临工作人员不足,很难抽出专人开展工作,加之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所限,社会工作者青黄不接。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探索具有晋城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一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锚定目标、先行先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试点建设为牵引,以防范化解市域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坚持统一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试点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衔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使市域社会治理更好体现试点要求和晋城特色;二要按照市委党建“四句话”要求,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厚植市域社会治理优势。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籓篱,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治理合力;三要以良好政治生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环境。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零”单位创建等重点工作,不断促进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山清水秀;四要创新党建模式,增强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在党建引领方面,推进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县级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商圈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驿站,构建“15分钟党建服务圈”,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在街道社区,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和兼职委员制。开展“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在乡镇农村,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大党建格局,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级治理体系。
(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一要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机制,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和发展短板等问题,集中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谋划、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一本源,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明确乡镇推动社会治理具体任务,最大限度将各类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加强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重点对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土地、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旅游、医疗等纠纷多发领域进行排查,及时发现不稳定风险隐患;三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推动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投身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激励补偿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展,让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还要发挥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充分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空间。发挥律师在协调解决社会矛盾、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新媒体网络人士在传达公共意见和利益诉求、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四要坚持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开展美好社区、美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广泛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和经验,以示范创建带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先行先试带动各地普遍创新,形成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开展电视问政和网络问政。加大群众意见在社会治理绩效考评中的权重,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最终评判者。
(三)建设多元解纷平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一要充分认识多元解纷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宣传多元解纷的典型案例和特点优势,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非诉讼方式调解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提高群众认可度;二要完善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司法机关、基层组织及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纠纷化解主体的职责任务。对多元解纷的资源配置、途径渠道、程序设置、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以及多元主体参与调解的渠道、不同调解类型的衔接配合等作出总体设计。探索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调解、仲裁、公证等多元解纷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重视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心理专家、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参与解纷工作;三要建立统一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地区、部门之间技术兼容、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探索提供线上咨询、评估、调解、仲裁、诉讼等专业服务。当前应以各县(市、区)为主体,推动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融合,建设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司法确认、跟踪督办为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一个窗口”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纠纷化解诉求。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或引导政法部门、行政部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法律咨询、心理服务、仲裁、鉴定、公证、评估、保险等调解主体和社会力量入驻中心。建立受理窗口与入驻部门协调对接机制,对有非诉讼方式调解意愿和可能的矛盾纠纷,依据纠纷性质分流至不同调解组织和主体予以化解。对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及时出具调解协议书,如有必要可引导当事人依法申请司法确认,提高调解协议履约率。对调解不成或不适合调解的矛盾,导入仲裁或诉讼程序,构建闭环化解流程,做到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四)注重科技创新支撑,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快速推进。一要有效运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智能化建设上升为重要的治理方式,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新的工具;二要积极推进市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依托全市统一的“一云”“一网”“一中心”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突出在线政务服务、智能便民服务、智能决策指挥、智能政务办公等重点应用,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门户网站、移动app,推动实现“网上办”“掌中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数据应用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雪亮工程”领先优势,加强指挥机制、综合平台和基层网络建设,统一调配市县两级软硬件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三要发挥我市大数据优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在风险防控前置化、矛盾预警智能化、专业服务精细化上出成果。运用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广泛汇聚社情、警情、案情、舆情,发掘和完善新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能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五)加强资金人才保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落实落地。一要以“财政支撑+社会挖潜”强化社区、农村治理资金保障。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工作的要求,将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社区工作者基本报酬、人民调解经费、社会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资金补助、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基层开展社会治理的资金。积极发展根植社区、农村的社会企业,补充资金来源;二要以注册志愿者和进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为依托,组织开展各种社会治理志愿活动。同时发挥新社会组织人员、流动人口、新媒体从业人员等参与社会治理;三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培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对城乡社区工作者和网格管理员队伍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职业保障、表彰奖励,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四要坚持统筹推进,重点攻坚。将创建工作与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中破难题、开新局、创特色,全力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在新赛道上开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创造良好环境。
日前,我市出台《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将以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承德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今年全面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21年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基本成型,到2022年5月底前,全面完成国家和省试点任务,平安承德、法治承德建设跃上新台阶,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五个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在社会治理中的权责关系,构建市级统筹主导、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抓好落实、村(社区)源头治理的工作架构。完善网络民意收集机制和协商互动机制,使议事协商有序化、制度化,以共商促共治。健全开放多元、互利共赢、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网状治理模式。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打造推进社会治理新的增长点。
实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心理服务疏解干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公共安全防控保障“五项工程”。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各类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注重防范化解非法吸储、非法集资等涉众型金融风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次生风险。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好信访问题,力促案结事了“减存量”,压实首接首办信访责任“控增量”,坚决遏制越级信访“防变量”,推行领导干部每月下基层大接访制度,最大限度地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当地“降总量”。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机制,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坚持“打、防、管、控、建”并举,着力治乱点、补短板、消隐患,加快推进立体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基础防范和源头管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水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和“全周期管理”意识,把好公共安全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提高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和水平。
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作用。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凝聚市域社会治理的合力;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的定力;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内力;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激发市域社会治理的活力;发挥“智治”支撑作用,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动力。
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重大风险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xx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和“重要窗口”建设添彩。
(一)健全政治安全体系。坚持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深入开展反恐怖反分裂斗争,巩固提升路地警务融合改革、人员密集场所“四联三防”建设、“xx”快速反应圈建设等工作。深化反邪教斗争,扎实推进“关爱之家”规范化建设。推进全市“智慧防线”建设,提升人民防线智慧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和合化解体系。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推动社会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活动、重大敏感案(事)件“应评尽评”。总结提升推广我市防疫维稳工作经验。健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机制,实行信访积案和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包案化解”。深化诉源治理,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调联动,全力打造调解工作xx品牌。
(三)健全经济金融涉稳风险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健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风险回溯、打击经济犯罪联席会议等机制,创新推动防控措施向前端治理延伸。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政法机关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一)深化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项目化推进扫黑除恶,深入开展十大行业乱象整治,出台落实长效性、规范性的综合防控措施。持续推进“扫黄打非”“缉枪治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专项打击整治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挂牌整治机制,完善落实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安全防范措施,推动各类治安案件不断下降,社会治安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二)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控一体的“大防控”格局。健全“精密智巡”机制,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基础管理制度,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网格等基础要素的精准掌控。完善市级统一指挥、合成作战、专业研判、分类打击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成作战平台,提高对大要案、多发性案件的防范打击能力。健全网格综合治理体系,坚决打击遏制各类网络违法犯罪。
(三)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举措,健全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重点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怀帮扶体系。深入推进预防“民转刑”全民大行动,“民转刑”命案得到有效防范。
(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十大标志工程、百个重点项目、千个样本点位”的“十百千”工程,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聚焦深化治理体制性机制性难题、基层基础工作短板、影响市域安全突出问题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具有xx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全民参与,乡村联动、三治融合,全科网格、责任捆绑,源头管事、就地了事”的xx版新时代枫桥经验。到2022年,达到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要求。
(二)推进“一四一”工程。构建市级统筹、县级实施、乡镇(街道)主抓的工作运作机制。加强县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规范提升乡镇(街道)“基层治理x台”运作管理。总结推广抗击疫情网格管理经验做法,严格落实全科网格地方标准,持续深化网格责任捆绑制度,强力推进“党建+网格”工作,健全完善专职网格员职业保障。
(三)推进“两智融合”。一方面,依靠群众智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完善民主协商体制,全面落实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协商,画好“同心圆”。探索“群团+”工作模式,培育壮大一批社会治理领域的社会组织。健全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另一方面,突出智慧治城,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能效。加快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广应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协同应用系统,实施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推进xx市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城市大脑提升雪亮工程整体效能,加快推进网格地图和标准地址库建设,建立社会治理风险监测预测模型,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
(四)推进“三治融合”。加大“三治融合”模式建设推广力度,推广运用“三化十二制”“民主协商议事制度”“社区治理委员会”等社会多元参与机制,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建设,推动法治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充分挖掘“和合文化”“垦荒精神”等优秀文化资源,建成一大批“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探索完善执法司法公正评价制度,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一)规范提升大平安建设机制。加强党委对平安xx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健全风险共防、难题共破、责任共担的部门协作“大联动”机制。完善市县乡三级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坚持和完善平安建设定期通报、重点约谈、挂牌整治等制度,完善常态化平安暗访机制,加大考评结果运用,切实发挥平安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二)规范提升精准化行业监管体制。深化基层和系统平安创建工作。加强“智慧消防”建设,全面排查整治各类火灾隐患。持续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整治行动,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完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全面摸排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风险,促进多类事故持续下降。重拳整治“三无船舶”“两船”等隐患,深入实施海上“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环境安全管理体制,提升技术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落实防汛防台抢险救灾措施,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规范提升平安队伍建设。实施以“凝心聚力工程”“战斗堡垒工程”“雁阵领航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品牌创优工程”等“五大工程”为主要载体的政法队伍建设。推动乡镇(街道)党组织配齐配强政法委员,完善司法辅助人员、警务辅助人员、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健全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等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的政策,完善社会治理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平安巡防队、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推动平安建设力量下沉到基层,进一步提高平安建设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区委平安王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单位能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建设平安陕西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积极抓好平安创建工作,根据《铜川市王益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2)》的文件精神,组织部高度重视,立足组织部门实际,迅速成立区委组织部平安王益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方案》,夯实措施,多点发力,有效维护全区政治社会稳定,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挥职能作用。一是率先完成镇(街道)政法委员配备工作。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政法委员会《关于推动落实全省乡镇(街道)党组织配备政法委员的工作意见》文件精神,王益区迅速开展1镇、6街道政法委员配备工作,按照干部任免程序,由各镇(街道)党委副书记兼任政法委员,负责本辖区政法及综治维稳工作,此项工作已全面完成。二是将综治维稳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考量标准。在干部酝酿时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选人用人关口,坚持把“对党忠诚”作为领导干部第一政治品质来要求,将“干净干事”作为干部立身之本、创业之基,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建立综治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治各项举措落实不力,导致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坚决做到“一票否决”。同时,按照《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的要求,在职级晋升考察环节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的同时核查信访举报,对发现有问题没有查清的,不得晋升职级,有效防止“带病提拔”。三是纳入目标年度考核体系。区考核办已将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考评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年度任务两项指标纳入2020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
(二)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强化保障落实。按照《关于印发铜川市加强社区基础和服务保障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落实每个社区每年1.5万元党建工作经费,严格执行经费支出审批和标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主导作用,防止党建工作经费“不乱用”,用得其所。二是全面推行网格党小组建设。充分借鉴红旗社区经验,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格党小组建设工作的通知》(铜王组发〔2020〕49号),在全区推进“党建网格”建设,以现有社区网格为基础,依托辖区单位、居民小区、商务楼宇、社会组织等,以单建或共建形式,在每个网格中建立党小组。将20个社区划分为261个责任网格,形成了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网格党小组为主体、网格党员为支撑的三级网格组织管理体系,并将党建工作、民意征集、服务代办、矛盾化解等工作全部下沉到网格,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区20个社区261个网格,单建网格党小组77个,联建53个,辖区单位在职党员、社会组织党员和党员志愿者等共1400余名参与社区网格服务。
三是全面实行“兼职委员”。聚焦破解城市基层党建统筹协调难、资源整合难、工作推进难的问题,在全区推行驻区单位负责人担任社区“兼职委员制”,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交叉任职、人才结对培养等加强组织共建,通过共同开展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等推进活动共联,通过整合盘活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党员“一方隶属、多重管理”的党建共同体,做到组织融入、工作融入、感情融入,真正变“两家人”为“一家亲”。目前,全区已有48家驻区单位到社区担任兼职委员,共同研讨党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重大事项。
(三)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增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
一是持续抓好社会组织党员队伍发展。紧紧围绕“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在年初制定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细化任务目标,层层压实责任,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社会组织党员队伍。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人士、党员参加各类党建主题活动。坚持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双提升、双融入、双服务”为抓手,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在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的同时,开展“党建指导员选派”、“党员微课”、“评星晋级、争创双强”和“党建引领强堡垒、争当先锋作表率”书记讲堂竞赛等主题活动8次。三是制定社会组织党组织“梯形进阶”动态考核管理制度。以“梯形进阶”分级管理制度为着力点,按照党组织制度建设、主题活动开展、党员队伍发展、党组织作用发挥、典型培树等重点内容,对每个星级党组织实施梯形动态分级管理,切实抓实抓细党组织各项工作,使每项工作看得见、推进稳、有成效。
(四)持续深化“六联六送六必看”行动。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为保障全区离退休老干部“学有组织、乐有场所、养有保障、为有平台”,区委老干局在全区离退休干部中持续深化“六联六送六必看”行动,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在云梦堤社区开展“四就近”服务试点工作,成立离退休支部及老年大学分校,为离退休老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照顾、就近发挥作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引导离退休老干部自觉自愿为平安建设献计献策,引导参加居住地所在的社区(村)、周边小区的平安建设义务宣传服务,切实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平安建设参与率、满意率、知晓率。
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保障机制落实还不到位。目前,全区20个社区都根据网格分布和各自工作实际建立了网格党小组,但在落实保障党小组活动经费和阵地建设方面还不到位。二是单位行业系统党建融入属地工作成效不明显。各街道在推进此项工作中缺乏思路,可复制、可借鉴的办法不多,党建联席会议质效不高,兼职委员推行不力,共驻共建活动缺乏载体,双向融入互动格局未有效形成。
一是全面发挥好网格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织密为民服务网络,延伸党建工作触角,真正变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网兜。同时,推进智慧化体系建设,切实整合现有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通壁垒,让管理服务更智慧更有效更便捷,真正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是大力推动单位行业系统党建融入属地工作。针对联建共享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落实好社区“兼职委员”制,完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深化与驻区单位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做、活动共联,着力构建融入式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是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着眼明年换届,加强社区“两委”班子研判,培养接班人,为提升“红旗经验”提供人才保证。着力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结合示范点打造同步推进讲解员队伍建设,为全面提升“红旗经验”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是强化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强化对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的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好“三会一课”制度,不断优化党建工作环境。扎实开展“评星晋级、争创双强”活动,培育党建工作示范点,通过示范点的带动效应,以点带面,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聚焦了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现实,强调了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准了城市的复杂性、异质性、矛盾性,突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有生活、有品位、稳定有序、有活力的宜居宜业城市。
近年来,xx市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例如,20xx年年初市委印发《关于实行“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作为全市“x号改革创新工程”强力推动,逐步形成“一元领导、一体运行、一网覆盖”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套体制机制迅速响应、持续有力地做好疫情防控基础工作;关于“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持续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安全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在发起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基础上推出诸多志愿服务品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共有xxxx支志愿团队的xxxxxx名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管控、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工作中,等等。但是,与全国的基本情况一样,xx市的市域社会治理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提升。
城市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能力、居民素质、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既面临全球化的总体竞争,又面临本区域的复杂性,一定要处理好“系统化治理与单项问题解决的关系”“政治逻辑、市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党建引领与社会建构的关系”“城市整体与局部的权责关系”“政治、德治、法治、x与智治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的示范样本,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链接未来。
第一,做好符合市域特性的顶层设计,建成现代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的特性把握不清、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认识不足。要确定党委领导下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体制与机制,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势能,建构符合直辖市特质的统领全局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形成总体改革的浩大声势,发挥总体推进的巨大能量。要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进行全域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明确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确立市域社会治理的战略路线,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系统化、有步骤地推进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发挥直辖市立法权优势,改革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深入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市的成熟做法并上升为制度规范,鼓励全市各领域、基层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第二,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作用,补齐社会治理的“社会短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总模型。从现实来看,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域社会治理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一核、两化、三步走”的路线,其中,“一核”是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统筹各层次、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两化”是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政治化和社会化,特别是将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充分融合起来;“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是维持基层秩序,第二步是引导社会、培育社会、撬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迈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第三步。
要在党建引领下做好对社会力量的“赋权增能”。近年来,xx市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是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能力仍然有待提升。要下大力气,培育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工作者和居民参与能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扩大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服务专项的范围,对准居民需求,撬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分类确权”,建构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在大多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不清,各个部门散兵作战,诸多权责分散而缺乏整合。据统计,城市治理至少由九类部门牵头: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部门、住建部门、爱卫办、城管部门、食安办等,分别牵头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建设、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小区治理、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理、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等。单就社区治理一项工作,就有四十多个党政群部门与之有关。如果各个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则不利于总体落实社会治理的理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要求,市域社会治理亟需全面梳理涉及社会治理的党政群部门权责,根据不同层级的特点分类确权,明确市级、区级、街镇三个层面的“有差异的”职能,推动基层“属地责任”转向“有限责任”,严格执行“权责清单”。推动政府与基层社会(社区)的权责体系改革,街道(乡镇)转向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主责,统一调度、安排行政执法力量,探索上级部门在区市一把手委托下“联合检查”“联合考核”,避免多头领导、职责交叉。推出并严格执行“社区准入制”,为社区减负,使基层工作聚焦社会治理。
第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治理。城市之治最终要落地于社区,而社区之治往往要落脚于小区。不同的小区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利益诉求,一套止步于社区层面的治理模式不能面对情况复杂的小区,社会治理重心势必下移至最微观的治理单元,以小区治理为重心撬动整体社会治理改革,推进小区分类治理。与此同时,要破除过度的行政依赖和市场依赖,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全能主义,引入“社区需求导向”机制,更多地推广项目制的方式,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第五,动态掌握“国家需求和居民需求”,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是抓准国家与社会的“两维需求”,在此基础上把脉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市民就业、居住、安全、环境、交往、x等六大需求无意识、缺乏认知,一些决策和行政过程存在“代理主义”,因而在治理过程中失焦、失聪、失效,做无用功。要真正理解“坚持人民性”的意义,将政治话语转换成实际行动,以人民性统领社会治理,通过大调研、大数据等技术动态、精准地掌握居民需求,全面梳理社会治理的供需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供需平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聚焦了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现实,强调了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准了城市的复杂性、异质性、矛盾性,突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有生活、有品位、稳定有序、有活力的宜居宜业城市。
近年来,xx市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例如,20xx年年初市委印发《关于实行“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作为全市“x号改革创新工程”强力推动,逐步形成“一元领导、一体运行、一网覆盖”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套体制机制迅速响应、持续有力地做好疫情防控基础工作;关于“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持续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安全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在发起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基础上推出诸多志愿服务品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共有xxxx支志愿团队的xxxxxx名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管控、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工作中,等等。但是,与全国的基本情况一样,xx市的市域社会治理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提升。
城市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能力、居民素质、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既面临全球化的总体竞争,又面临本区域的复杂性,一定要处理好“系统化治理与单项问题解决的关系”“政治逻辑、市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党建引领与社会建构的关系”“城市整体与局部的权责关系”“政治、德治、法治、x与智治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的示范样本,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链接未来。
第一,做好符合市域特性的顶层设计,建成现代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的特性把握不清、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认识不足。要确定党委领导下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体制与机制,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势能,建构符合直辖市特质的统领全局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形成总体改革的浩大声势,发挥总体推进的巨大能量。要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进行全域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明确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确立市域社会治理的战略路线,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系统化、有步骤地推进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发挥直辖市立法权优势,改革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深入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市的成熟做法并上升为制度规范,鼓励全市各领域、基层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第二,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作用,补齐社会治理的“社会短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总模型。从现实来看,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域社会治理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一核、两化、三步走”的路线,其中,“一核”是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统筹各层次、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两化”是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政治化和社会化,特别是将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充分融合起来;“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是维持基层秩序,第二步是引导社会、培育社会、撬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迈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第三步。
要在党建引领下做好对社会力量的“赋权增能”。近年来,xx市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是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能力仍然有待提升。要下大力气,培育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工作者和居民参与能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扩大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服务专项的范围,对准居民需求,撬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分类确权”,建构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在大多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不清,各个部门散兵作战,诸多权责分散而缺乏整合。据统计,城市治理至少由九类部门牵头: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部门、住建部门、爱卫办、城管部门、食安办等,分别牵头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建设、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小区治理、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理、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等。单就社区治理一项工作,就有四十多个党政群部门与之有关。如果各个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则不利于总体落实社会治理的理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要求,市域社会治理亟需全面梳理涉及社会治理的党政群部门权责,根据不同层级的特点分类确权,明确市级、区级、街镇三个层面的“有差异的”职能,推动基层“属地责任”转向“有限责任”,严格执行“权责清单”。推动政府与基层社会(社区)的权责体系改革,街道(乡镇)转向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主责,统一调度、安排行政执法力量,探索上级部门在区市一把手委托下“联合检查”“联合考核”,避免多头领导、职责交叉。推出并严格执行“社区准入制”,为社区减负,使基层工作聚焦社会治理。
第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治理。城市之治最终要落地于社区,而社区之治往往要落脚于小区。不同的小区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利益诉求,一套止步于社区层面的治理模式不能面对情况复杂的小区,社会治理重心势必下移至最微观的治理单元,以小区治理为重心撬动整体社会治理改革,推进小区分类治理。与此同时,要破除过度的行政依赖和市场依赖,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全能主义,引入“社区需求导向”机制,更多地推广项目制的方式,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第五,动态掌握“国家需求和居民需求”,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是抓准国家与社会的“两维需求”,在此基础上把脉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市民就业、居住、安全、环境、交往、x等六大需求无意识、缺乏认知,一些决策和行政过程存在“代理主义”,因而在治理过程中失焦、失聪、失效,做无用功。要真正理解“坚持人民性”的意义,将政治话语转换成实际行动,以人民性统领社会治理,通过大调研、大数据等技术动态、精准地掌握居民需求,全面梳理社会治理的供需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供需平衡”。
通过这些年来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我认为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其它工作都无从谈起。中央明确提出“抓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宾县历届党委政府一致认为:抓不好稳定工作,是对党、对事业不负责任,也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只有抓好稳定工作,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做到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
基于上述认识,**镇把维护稳定作为镇党委、镇政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针对新时期稳定工作既要有效解决群众的现实困难,又要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要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实际,针对过去稳定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成效不明显的弊端,我们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系统的办法,全面推进稳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几点做法及建议:
今后,我们应本着“服务居民、凝聚人心、强基固本、加快发展”的宗旨,按照“休闲有去处、活动有场所、愁事能解、难事能帮”的原则,以便民、为民、富民、安民为目标,大胆改革城镇管理体制,经过反复调研,并广辟筹资渠道,新成立了功能齐全的成了社会事务服务管理中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型社区。在政府职能向社区延伸上,本着“小社区,大服务”的思路,组织民政、劳动、公安、计生等职能部门进驻社区,开展扶贫济困、就业安置、民事调解、医疗保健、政策咨询等便民利民活动,使部门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党组织覆盖社区,政府职能延伸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配套社区,使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了,群众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解决的速度快了,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不进大院进小院,不找政府找社区”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逐步使社区成为教育群众的前沿阵地。一方面,依托中小学校的场地和人员优势,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育居民、服务居民,提高了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发挥社区文化阵地作用,组建晨练队、秧歌队、合唱队、诗歌协会、书画协会等文体团体,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成立扶危济困的基础平台。在完善社区文教、便民、治安、救助、就业、卫生、环境、法律八大服务体系基础上,广辟门路开展了以党员干部就业指导“一助一”、在职党员扶贫解困“一帮一”、先进分子志愿助残“一联一”、居民百姓善待老人“一赠一”、单位便民利民“一对一”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使群众在生活中感受党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积极改革信访工作体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努力构筑信访工作大格局。针对**镇因哈东新城建设信访量大,矛盾突出的现状。坚持“两条线”、“三个依靠”的工作机制努力化解、减少社会矛盾。“两条线”即:一条是遗留问题及政府自身的社会矛盾;一条是新城建设维稳。“三个依靠”即依靠新城建设指挥部,化解一切可以化解的矛盾;依靠各村各单位排查化解辖区社会矛盾;依靠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化解社区内各类矛盾。组建新城建设信访维稳工作专项工作组,集中解决各类新城建设中引发的各类矛盾。政府自身实行案件集中与分类相结合的矛盾调处工作机制,设立信访接待室,案件集中受理,按职责分到各对应相关负责人,建立包案制度,一包到底,限期将案件处理情况汇总到信访接待室。努力创造小案不出村(社区),要案不出镇,大案不出县的工作局面。过去信访部门人员不够、经费不足、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不仅无法应对日益严峻的信访形势,而且很难协调处理各类信访问题,导致信访工作陷入被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信访力量,集中解决信访问题,全力应对信访高发势头。二是实施“六联责任单”,强化责任落实。责任不落实、落不实,是信访问题久拖不决、小事拖大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今后是否能够实行信访“六联责任单”,对一些重大信访问题和复杂疑难问题,由县信访办代县信访领导小组下达一式份的群众信访问题处理通知单,分送发案部门主管县领导份,信访人份,县委办、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各份,信访办备存份,镇领导通知单附信访人反映问题原件,信访人通知单附主管镇领导、发案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以此来推动信访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我们应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稳定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统领,狠抓了各项基础性工作。一是以社区为基础,完善城镇治安防控网络。按照干部出机关、警务进社区、巡防上街面、联防成网络的思路,全力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构建社区警务体系;按照专群结合、群众为主的要求,在社区建立了专职治安员为主体的群防群治体系;按照抓薄弱、抓盲区的要求,在县城出城口建立功能完备的警务工作站治安卡点,构建了城乡共防体系。从而形成了广覆盖、全天候、立体化的防控格局。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晋城、法治晋城,按照政协晋城市委员会2020年度协商计划安排,2020年11月—12月,由市政协副主席崔守安带队,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对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去年12月3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召开,部署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会后,我市对标一流,迅速行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央、省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市连续八年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名列全省第一,三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的优势,提出创建试点城市目标。有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申报,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今年5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市以“三零”单位创建为抓手,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紧盯治理难题,聚焦基层基础,突出晋城特色,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形成了党建联片共建、矛盾联调共治、信息联通共享、部门联手共创、城乡联动共赢的互联共建态势,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暨“雪亮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从进展情况看:。
一是制定了明确细化的目标体系。坚持市委统一领导,出台了三个指导性文件:《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晋城市委平安晋城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任务分解表》。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对照各项目标任务,逐条细化工作措施,印发了工作方案,建立了目标评价体系。目前,市县两级已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市平安建设考评和市委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与各级表彰奖励、干部提拔使用、晋升晋级、文明单位创建挂钩,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今年5月20日我市召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动员部署大会。市委书记张志川作动员讲话,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晋城经验”、提供“晋城样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石云峰就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安排部署。9月11日我市组织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观摩交流会和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任务落实,完成工作进度。成立了市委党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了党校教育。同时,还召开3次建言献策座谈会、7场“法学沙龙”。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就试点中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深入研讨、开展交流,提出工作建议。当前,全市目标导向明确,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形成了有效运转的责任链条。按照市委关于试点城市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双轮驱动、双创并重”的要求,我市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根据工作需要,我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组,在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试点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党建引领工作推进小组、法治工作推进小组、德治工作推进小组、自治工作推进小组、智能化工作推进小组。各县(市、区)按照市委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目前市、县“一办五组”工作专班都已按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要求,发挥牵头作用,加快组织实施。为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建立了试点工作联络员报告制度和督办制度。同时注重宣传推动,在主流新闻媒体和“一网两微三号”晋城政法新媒体宣传群组开设市域社会治理专栏,反映工作进展,总结特色经验,创造良好氛围。
三是推出了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在自治方面,城区洞头村、陵川县小召村、沁水县下沃泉村等,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村民议事、民情恳谈等基层民主协商活动。在法治方面,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沁水县龙港镇派出所、城区白水街派出所、阳城县凤城镇派出所、高平市城南派出所争先进、创亮点,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陵川县县城老干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发挥离退休干部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32年服务平安陵川建设,受到中组部表彰。沁水县组建了以县矛盾调解中心为龙头、区域调委会为依托,乡、村两级调委会为前沿,有关调解室为补充的人民调解网络,“司法确认”和“调援对接”机制调动了调解纠纷的主动性积极性。泽州县川底法庭建立和事佬工作室,开展诉前调解,打造“川底模式”。在德治方面,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重视道德教化作用,坚持以德治村,坚守和谐之道。城区黄城社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打造陈廷敬文化品牌,为社区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创新开发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智能化工作平台。“雪亮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已接入7720路一类监控视频、4000路二、三类监控视频,联通了视联网,具备省、市、县、乡视频会议功能。市大数据局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的智慧政务、智慧停车等16个集成建设项目,获2019—2020年度数字政府建设卓越实践奖。高平市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支撑,打造出县域社会治理“高平新样本”。城区实行全科网格管理,划分网格682个,为每个网格落实了每年6000元的绩效补贴,提高了网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心治方面,泽州县实施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实现一般人员不脱节、重点人员不失控两个确保,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提高,社会治安案件连年下降。
我市在试点工作中激发了活力,取得明显进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党建引领有待加强。有的党组织党建理念和工作方式陈旧,不适应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工作机制不适应治理需要,街道社区和农村统筹协调能力弱,共治共建未形成常态;有的工作行政化、停滞化、务虚化倾向严重,创建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强。
2.治理主体参与不够。政府职能部门民主决策不够到位,依法行政仍有差距,提供的公共产品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行业监管存在失位缺位现象,齐抓共管矛盾风险机制未形成常态;群团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全市1100多个社会组织整体上发育不健全,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治安维稳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不够明显;青年参与缺乏支持。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滞后于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热情,还没有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的空间,对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关部门对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在经费保障、业务培训、孵化支持、联系对接等方面缺少有效举措;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成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网络问政刚刚起步。如何有效引导各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也成为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3.多元解纷尚未形成。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社会普遍关心、支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氛围不浓,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志愿者占人口比重较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信访不信法”的社会心态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各部门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定位和职责散见于各级各类文件中,纠纷解决的工作机制、程序设置及资源配置等具体规定多是基于各县(市、区)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多元纠纷化解途径、化解流程、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等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调解工作发展不均衡。司法调解发展迅速且相对规范,行政调解较为被动且实效不强,人民调解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调解尚在探索起步中。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民调解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的,整体年龄偏大,政策法律素质不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现象明显。调解经费保障落实难,有预算无经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人案矛盾非常突出。全市法院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73件,阳城法院人均结案276件,反映出诉前调解还有很大空间。潜在矛盾风险还很突出。我市房地产领域的违规预售和延迟交房风险、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处在集中爆发期,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信访积案化解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在更高层面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提前布局解决问题。
4.信息共享还有差距。多年来,相关部门都建有平台,但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共用难、相互流转难,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规划、联动协作,信息平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市法院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诉调对接和繁简分流工作。市检察院依托“12309”检察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市公安系统正在推广建立“立体化信息化治理防控平台、智慧大脑、晋治安app、掌上派出所”为主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司法系统建有统一的指挥平台。市大数据局也建立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但这些平台未执行统一标准,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不完善,社会治理有关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存在困难。在网格化管理中,许多诉求和问题上报到街道或县级指挥中心后,因为事权问题无法及时处置,而指挥中心又无法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导致事件流转不畅通、群众不满意。
5.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在调研中,通过对社会治理组织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社会治理配套设施、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指标的分析,反映最为强烈的是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最需要的是资金和人才。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的支持,远远不能到位。市县两级财政紧张,费随事转的经费投入机制未有效建立,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资金有限。市级财政2019年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82.8万元,2020年安排专项经费85万元,要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行动计划所列项目还有很大困难。从对社区的支持力度看,城区财政每年列专项经费,而其他县相对较差。在社会资金投入方面,由于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和农村服务严重不足。基层自身“造血”功能更是低下。人才制约较为突出。我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000余个,志愿者35万余人,我市也为所有在职党员颁发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证》。但这两支队伍主要是在创文中组建的,如何以常态方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组织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农村骨干人才队伍选、育、管、用“成长链”不健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人难选、人难留问题突出。普遍面临工作人员不足,很难抽出专人开展工作,加之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所限,社会工作者青黄不接。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探索具有晋城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一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锚定目标、先行先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试点建设为牵引,以防范化解市域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坚持统一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试点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衔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使市域社会治理更好体现试点要求和晋城特色;二要按照市委党建“四句话”要求,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厚植市域社会治理优势。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籓篱,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治理合力;三要以良好政治生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环境。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零”单位创建等重点工作,不断促进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山清水秀;四要创新党建模式,增强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在党建引领方面,推进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县级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商圈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驿站,构建“15分钟党建服务圈”,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在街道社区,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和兼职委员制。开展“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在乡镇农村,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大党建格局,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级治理体系。
(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一要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机制,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和发展短板等问题,集中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谋划、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一本源,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明确乡镇推动社会治理具体任务,最大限度将各类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加强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重点对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土地、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旅游、医疗等纠纷多发领域进行排查,及时发现不稳定风险隐患;三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推动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投身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激励补偿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展,让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还要发挥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充分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空间。发挥律师在协调解决社会矛盾、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新媒体网络人士在传达公共意见和利益诉求、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四要坚持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开展美好社区、美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广泛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和经验,以示范创建带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先行先试带动各地普遍创新,形成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开展电视问政和网络问政。加大群众意见在社会治理绩效考评中的权重,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最终评判者。
(三)建设多元解纷平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一要充分认识多元解纷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宣传多元解纷的典型案例和特点优势,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非诉讼方式调解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提高群众认可度;二要完善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司法机关、基层组织及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纠纷化解主体的职责任务。对多元解纷的资源配置、途径渠道、程序设置、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以及多元主体参与调解的渠道、不同调解类型的衔接配合等作出总体设计。探索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调解、仲裁、公证等多元解纷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重视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心理专家、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参与解纷工作;三要建立统一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地区、部门之间技术兼容、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探索提供线上咨询、评估、调解、仲裁、诉讼等专业服务。当前应以各县(市、区)为主体,推动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融合,建设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司法确认、跟踪督办为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一个窗口”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纠纷化解诉求。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或引导政法部门、行政部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法律咨询、心理服务、仲裁、鉴定、公证、评估、保险等调解主体和社会力量入驻中心。建立受理窗口与入驻部门协调对接机制,对有非诉讼方式调解意愿和可能的矛盾纠纷,依据纠纷性质分流至不同调解组织和主体予以化解。对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及时出具调解协议书,如有必要可引导当事人依法申请司法确认,提高调解协议履约率。对调解不成或不适合调解的矛盾,导入仲裁或诉讼程序,构建闭环化解流程,做到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四)注重科技创新支撑,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快速推进。一要有效运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智能化建设上升为重要的治理方式,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新的工具;二要积极推进市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依托全市统一的“一云”“一网”“一中心”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突出在线政务服务、智能便民服务、智能决策指挥、智能政务办公等重点应用,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门户网站、移动app,推动实现“网上办”“掌中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数据应用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雪亮工程”领先优势,加强指挥机制、综合平台和基层网络建设,统一调配市县两级软硬件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三要发挥我市大数据优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在风险防控前置化、矛盾预警智能化、专业服务精细化上出成果。运用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广泛汇聚社情、警情、案情、舆情,发掘和完善新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能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五)加强资金人才保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落实落地。一要以“财政支撑+社会挖潜”强化社区、农村治理资金保障。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工作的要求,将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社区工作者基本报酬、人民调解经费、社会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资金补助、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基层开展社会治理的资金。积极发展根植社区、农村的社会企业,补充资金来源;二要以注册志愿者和进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为依托,组织开展各种社会治理志愿活动。同时发挥新社会组织人员、流动人口、新媒体从业人员等参与社会治理;三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培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对城乡社区工作者和网格管理员队伍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职业保障、表彰奖励,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四要坚持统筹推进,重点攻坚。将创建工作与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中破难题、开新局、创特色,全力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在新赛道上开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创造良好环境。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聚焦了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现实,强调了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准了城市的复杂性、异质性、矛盾性,突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有生活、有品位、稳定有序、有活力的宜居宜业城市。
近年来,**市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例如,20**年年初市委印发《关于实行“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作为全市“x号改革创新工程”强力推动,逐步形成“一元领导、一体运行、一网覆盖”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套体制机制迅速响应、持续有力地做好疫情防控基础工作;关于“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持续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安全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在发起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基础上推出诸多志愿服务品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共有****支志愿团队的******名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管控、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工作中,等等。但是,与全国的基本情况一样,**市的市域社会治理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提升。
城市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能力、居民素质、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既面临全球化的总体竞争,又面临本区域的复杂性,一定要处理好“系统化治理与单项问题解决的关系”“政治逻辑、市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党建引领与社会建构的关系”“城市整体与局部的权责关系”“政治、德治、法治、x与智治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的示范样本,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链接未来。
第一,做好符合市域特性的顶层设计,建成现代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的特性把握不清、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认识不足。要确定党委领导下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体制与机制,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势能,建构符合直辖市特质的统领全局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形成总体改革的浩大声势,发挥总体推进的巨大能量。要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进行全域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明确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确立市域社会治理的战略路线,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系统化、有步骤地推进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发挥直辖市立法权优势,改革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深入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市的成熟做法并上升为制度规范,鼓励全市各领域、基层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第二,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作用,补齐社会治理的“社会短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总模型。从现实来看,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域社会治理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一核、两化、三步走”的路线,其中,“一核”是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统筹各层次、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两化”是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政治化和社会化,特别是将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充分融合起来;“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是维持基层秩序,第二步是引导社会、培育社会、撬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迈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第三步。
要在党建引领下做好对社会力量的“赋权增能”。近年来,**市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是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能力仍然有待提升。要下大力气,培育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工作者和居民参与能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扩大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服务专项的范围,对准居民需求,撬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分类确权”,建构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在大多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不清,各个部门散兵作战,诸多权责分散而缺乏整合。据统计,城市治理至少由九类部门牵头: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部门、住建部门、爱卫办、城管部门、食安办等,分别牵头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建设、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小区治理、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理、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等。单就社区治理一项工作,就有四十多个党政群部门与之有关。如果各个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则不利于总体落实社会治理的理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要求,市域社会治理亟需全面梳理涉及社会治理的党政群部门权责,根据不同层级的特点分类确权,明确市级、区级、街镇三个层面的“有差异的”职能,推动基层“属地责任”转向“有限责任”,严格执行“权责清单”。推动政府与基层社会(社区)的权责体系改革,街道(乡镇)转向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主责,统一调度、安排行政执法力量,探索上级部门在区市一把手委托下“联合检查”“联合考核”,避免多头领导、职责交叉。推出并严格执行“社区准入制”,为社区减负,使基层工作聚焦社会治理。
第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治理。城市之治最终要落地于社区,而社区之治往往要落脚于小区。不同的小区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利益诉求,一套止步于社区层面的治理模式不能面对情况复杂的小区,社会治理重心势必下移至最微观的治理单元,以小区治理为重心撬动整体社会治理改革,推进小区分类治理。与此同时,要破除过度的行政依赖和市场依赖,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全能主义,引入“社区需求导向”机制,更多地推广项目制的方式,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第五,动态掌握“国家需求和居民需求”,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是抓准国家与社会的“两维需求”,在此基础上把脉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市民就业、居住、安全、环境、交往、x等六大需求无意识、缺乏认知,一些决策和行政过程存在“代理主义”,因而在治理过程中失焦、失聪、失效,做无用功。要真正理解“坚持人民性”的意义,将政治话语转换成实际行动,以人民性统领社会治理,通过大调研、大数据等技术动态、精准地掌握居民需求,全面梳理社会治理的供需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供需平衡”。
通过这些年来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我认为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其它工作都无从谈起。中央明确提出“抓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宾县历届党委政府一致认为:抓不好稳定工作,是对党、对事业不负责任,也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只有抓好稳定工作,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做到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
基于上述认识,**镇把维护稳定作为镇党委、镇政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针对新时期稳定工作既要有效解决群众的现实困难,又要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要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实际,针对过去稳定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成效不明显的弊端,我们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系统的办法,全面推进稳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几点做法及建议:
三是成立扶危济困的基础平台在完善社区文教、便民、治安、救助、就业、卫生、环境、法律八大服务体系基础上,广辟门路开展了以党员干部就业指导“一助一”、在职党员扶贫解困“一帮一”、先进分子志愿助残“一联一”、居民百姓善待老人“一赠一”、单位便民利民“一对一”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使群众在生活中感受党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积极改革信访工作体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努力构筑信访工作大格局。针对**镇因哈东新城建设信访量大,矛盾突出的现状。坚持“两条线”、“三个依靠”的工作机制努力化解、减少社会矛盾。“两条线”即:一条是遗留问题及政府自身的社会矛盾;一条是新城建设维稳。“三个依靠”即依靠新城建设指挥部,化解一切可以化解的矛盾;依靠各村各单位排查化解辖区社会矛盾;依靠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化解社区内各类矛盾。组建新城建设信访维稳工作专项工作组,集中解决各类新城建设中引发的各类矛盾。政府自身实行案件集中与分类相结合的矛盾调处工作机制,设立信访接待室,案件集中受理,按职责分到各对应相关负责人,建立包案制度,一包到底,限期将案件处理情况汇总到信访接待室。努力创造小案不出村(社区),要案不出镇,大案不出县的工作局面。过去信访部门人员不够、经费不足、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不仅无法应对日益严峻的信访形势,而且很难协调处理各类信访问题,导致信访工作陷入被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信访力量,集中解决信访问题,全力应对信访高发势头。二是实施“六联责任单”,强化责任落实。责任不落实、落不实,是信访问题久拖不决、小事拖大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今后是否能够实行信访“六联责任单”,对一些重大信访问题和复杂疑难问题,由县信访办代县信访领导小组下达一式份的群众信访问题处理通知单,分送发案部门主管县领导份,信访人份,县委办、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各份,信访办备存份,镇领导通知单附信访人反映问题原件,信访人通知单附主管镇领导、发案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以此来推动信访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我们应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稳定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统领,狠抓了各项基础性工作。一是以社区为基础,完善城镇治安防控网络。按照干部出机关、警务进社区、巡防上街面、联防成网络的思路,全力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构建社区警务体系;按照专群结合、群众为主的要求,在社区建立了专职治安员为主体的群防群治体系;按照抓薄弱、抓盲区的要求,在县城出城口建立功能完备的警务工作站治安卡点,构建了城乡共防体系。从而形成了广覆盖、全天候、立体化的防控格局。
(二)理念困境。
(三)体系困境。
一是权力边界模糊。
二是参与主体单一。
三是科技支撑无序。
(四)服务困境。
(一)以组织现代化为根本保证,优化组织架构、工作流程。
1、筑强组织“引擎”
2、打破条线“壁垒”
一是整合治理力量。
二是整合网格力量。
三是整合执法力量。
1、强化自治基础。
2、强化法治保障。
3、强化德治引领。
(三)以体系现代化为活力源泉,促进主体多元、协同共治。
1、政府权责明界化。
2、参与主体多元化。
3、智能技术高效化。
(四)以服务现代化为价值基石,落实民生为本、服务为先。
1、精细管理增效能。
2、巡办分离显作为。
3、规范服务提水平。
一是组织建设实效化。
二是服务建设效能化。
三是法治建设制度化。
四是功能建设实质化。
治理是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和通过某种方式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聚焦了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现实,强调了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准了城市的复杂性、异质性、矛盾性,突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有生活、有品位、稳定有序、有活力的宜居宜业城市。
近年来,xx市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例如,20xx年年初市委印发《关于实行“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作为全市“x号改革创新工程”强力推动,逐步形成“一元领导、一体运行、一网覆盖”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套体制机制迅速响应、持续有力地做好疫情防控基础工作;关于“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持续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安全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在发起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基础上推出诸多志愿服务品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共有xxxx支志愿团队的xxxxxx名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管控、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工作中,等等。但是,与全国的基本情况一样,xx市的市域社会治理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提升。
城市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能力、居民素质、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既面临全球化的总体竞争,又面临本区域的复杂性,一定要处理好“系统化治理与单项问题解决的关系”“政治逻辑、市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党建引领与社会建构的关系”“城市整体与局部的权责关系”“政治、德治、法治、x与智治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的示范样本,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链接未来。
第一,做好符合市域特性的顶层设计,建成现代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的特性把握不清、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认识不足。要确定党委领导下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体制与机制,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势能,建构符合直辖市特质的统领全局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形成总体改革的浩大声势,发挥总体推进的巨大能量。要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进行全域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明确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确立市域社会治理的战略路线,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系统化、有步骤地推进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发挥直辖市立法权优势,改革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深入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市的成熟做法并上升为制度规范,鼓励全市各领域、基层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第二,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作用,补齐社会治理的“社会短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总模型。从现实来看,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域社会治理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一核、两化、三步走”的路线,其中,“一核”是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统筹各层次、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两化”是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政治化和社会化,特别是将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充分融合起来;“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是维持基层秩序,第二步是引导社会、培育社会、撬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迈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第三步。
要在党建引领下做好对社会力量的“赋权增能”。近年来,xx市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是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能力仍然有待提升。要下大力气,培育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工作者和居民参与能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扩大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服务专项的范围,对准居民需求,撬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分类确权”,建构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在大多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不清,各个部门散兵作战,诸多权责分散而缺乏整合。据统计,城市治理至少由九类部门牵头: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部门、住建部门、爱卫办、城管部门、食安办等,分别牵头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建设、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小区治理、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理、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等。单就社区治理一项工作,就有四十多个党政群部门与之有关。如果各个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则不利于总体落实社会治理的理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要求,市域社会治理亟需全面梳理涉及社会治理的党政群部门权责,根据不同层级的特点分类确权,明确市级、区级、街镇三个层面的“有差异的”职能,推动基层“属地责任”转向“有限责任”,严格执行“权责清单”。推动政府与基层社会(社区)的权责体系改革,街道(乡镇)转向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主责,统一调度、安排行政执法力量,探索上级部门在区市一把手委托下“联合检查”“联合考核”,避免多头领导、职责交叉。推出并严格执行“社区准入制”,为社区减负,使基层工作聚焦社会治理。
第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治理。城市之治最终要落地于社区,而社区之治往往要落脚于小区。不同的小区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利益诉求,一套止步于社区层面的治理模式不能面对情况复杂的小区,社会治理重心势必下移至最微观的治理单元,以小区治理为重心撬动整体社会治理改革,推进小区分类治理。与此同时,要破除过度的行政依赖和市场依赖,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全能主义,引入“社区需求导向”机制,更多地推广项目制的方式,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第五,动态掌握“国家需求和居民需求”,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是抓准国家与社会的“两维需求”,在此基础上把脉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市民就业、居住、安全、环境、交往、x等六大需求无意识、缺乏认知,一些决策和行政过程存在“代理主义”,因而在治理过程中失焦、失聪、失效,做无用功。要真正理解“坚持人民性”的意义,将政治话语转换成实际行动,以人民性统领社会治理,通过大调研、大数据等技术动态、精准地掌握居民需求,全面梳理社会治理的供需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供需平衡”。
通过这些年来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我认为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其它工作都无从谈起。中央明确提出“抓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宾县历届党委政府一致认为:抓不好稳定工作,是对党、对事业不负责任,也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只有抓好稳定工作,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做到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
基于上述认识,**镇把维护稳定作为镇党委、镇政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针对新时期稳定工作既要有效解决群众的现实困难,又要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要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实际,针对过去稳定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成效不明显的弊端,我们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系统的办法,全面推进稳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几点做法及建议:
今后,我们应本着“服务居民、凝聚人心、强基固本、加快发展”的宗旨,按照“休闲有去处、活动有场所、愁事能解、难事能帮”的原则,以便民、为民、富民、安民为目标,大胆改革城镇管理体制,经过反复调研,并广辟筹资渠道,新成立了功能齐全的成了社会事务服务管理中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型社区。在政府职能向社区延伸上,本着“小社区,大服务”的思路,组织民政、劳动、公安、计生等职能部门进驻社区,开展扶贫济困、就业安置、民事调解、医疗保健、政策咨询等便民利民活动,使部门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党组织覆盖社区,政府职能延伸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配套社区,使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了,群众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解决的速度快了,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不进大院进小院,不找政府找社区”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逐步使社区成为教育群众的前沿阵地。一方面,依托中小学校的场地和人员优势,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育居民、服务居民,提高了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发挥社区文化阵地作用,组建晨练队、秧歌队、合唱队、诗歌协会、书画协会等文体团体,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成立扶危济困的基础平台。在完善社区文教、便民、治安、救助、就业、卫生、环境、法律八大服务体系基础上,广辟门路开展了以党员干部就业指导“一助一”、在职党员扶贫解困“一帮一”、先进分子志愿助残“一联一”、居民百姓善待老人“一赠一”、单位便民利民“一对一”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使群众在生活中感受党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积极改革信访工作体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努力构筑信访工作大格局。针对**镇因哈东新城建设信访量大,矛盾突出的现状。坚持“两条线”、“三个依靠”的工作机制努力化解、减少社会矛盾。“两条线”即:一条是遗留问题及政府自身的社会矛盾;一条是新城建设维稳。“三个依靠”即依靠新城建设指挥部,化解一切可以化解的矛盾;依靠各村各单位排查化解辖区社会矛盾;依靠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化解社区内各类矛盾。组建新城建设信访维稳工作专项工作组,集中解决各类新城建设中引发的各类矛盾。政府自身实行案件集中与分类相结合的矛盾调处工作机制,设立信访接待室,案件集中受理,按职责分到各对应相关负责人,建立包案制度,一包到底,限期将案件处理情况汇总到信访接待室。努力创造小案不出村(社区),要案不出镇,大案不出县的工作局面。过去信访部门人员不够、经费不足、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不仅无法应对日益严峻的信访形势,而且很难协调处理各类信访问题,导致信访工作陷入被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信访力量,集中解决信访问题,全力应对信访高发势头。二是实施“六联责任单”,强化责任落实。责任不落实、落不实,是信访问题久拖不决、小事拖大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今后是否能够实行信访“六联责任单”,对一些重大信访问题和复杂疑难问题,由县信访办代县信访领导小组下达一式份的群众信访问题处理通知单,分送发案部门主管县领导份,信访人份,县委办、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各份,信访办备存份,镇领导通知单附信访人反映问题原件,信访人通知单附主管镇领导、发案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以此来推动信访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我们应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稳定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统领,狠抓了各项基础性工作。一是以社区为基础,完善城镇治安防控网络。按照干部出机关、警务进社区、巡防上街面、联防成网络的思路,全力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构建社区警务体系;按照专群结合、群众为主的要求,在社区建立了专职治安员为主体的群防群治体系;按照抓薄弱、抓盲区的要求,在县城出城口建立功能完备的警务工作站治安卡点,构建了城乡共防体系。从而形成了广覆盖、全天候、立体化的防控格局。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晋城、法治晋城,按照政协晋城市委员会2020年度协商计划安排,2020年11月—12月,由市政协副主席崔守安带队,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对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去年12月3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召开,部署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会后,我市对标一流,迅速行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央、省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市连续八年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名列全省第一,三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的优势,提出创建试点城市目标。有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申报,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今年5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市以“三零”单位创建为抓手,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紧盯治理难题,聚焦基层基础,突出晋城特色,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形成了党建联片共建、矛盾联调共治、信息联通共享、部门联手共创、城乡联动共赢的互联共建态势,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暨“雪亮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从进展情况看:。
一是制定了明确细化的目标体系。坚持市委统一领导,出台了三个指导性文件:《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晋城市委平安晋城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任务分解表》。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对照各项目标任务,逐条细化工作措施,印发了工作方案,建立了目标评价体系。目前,市县两级已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市平安建设考评和市委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与各级表彰奖励、干部提拔使用、晋升晋级、文明单位创建挂钩,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今年5月20日我市召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动员部署大会。市委书记张志川作动员讲话,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晋城经验”、提供“晋城样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石云峰就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安排部署。9月11日我市组织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观摩交流会和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任务落实,完成工作进度。成立了市委党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了党校教育。同时,还召开3次建言献策座谈会、7场“法学沙龙”。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就试点中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深入研讨、开展交流,提出工作建议。当前,全市目标导向明确,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形成了有效运转的责任链条。按照市委关于试点城市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双轮驱动、双创并重”的要求,我市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根据工作需要,我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组,在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试点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党建引领工作推进小组、法治工作推进小组、德治工作推进小组、自治工作推进小组、智能化工作推进小组。各县(市、区)按照市委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目前市、县“一办五组”工作专班都已按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要求,发挥牵头作用,加快组织实施。为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建立了试点工作联络员报告制度和督办制度。同时注重宣传推动,在主流新闻媒体和“一网两微三号”晋城政法新媒体宣传群组开设市域社会治理专栏,反映工作进展,总结特色经验,创造良好氛围。
三是推出了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在自治方面,城区洞头村、陵川县小召村、沁水县下沃泉村等,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村民议事、民情恳谈等基层民主协商活动。在法治方面,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沁水县龙港镇派出所、城区白水街派出所、阳城县凤城镇派出所、高平市城南派出所争先进、创亮点,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陵川县县城老干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发挥离退休干部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32年服务平安陵川建设,受到中组部表彰。沁水县组建了以县矛盾调解中心为龙头、区域调委会为依托,乡、村两级调委会为前沿,有关调解室为补充的人民调解网络,“司法确认”和“调援对接”机制调动了调解纠纷的主动性积极性。泽州县川底法庭建立和事佬工作室,开展诉前调解,打造“川底模式”。在德治方面,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重视道德教化作用,坚持以德治村,坚守和谐之道。城区黄城社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打造陈廷敬文化品牌,为社区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创新开发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智能化工作平台。“雪亮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已接入7720路一类监控视频、4000路二、三类监控视频,联通了视联网,具备省、市、县、乡视频会议功能。市大数据局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的智慧政务、智慧停车等16个集成建设项目,获2019—2020年度数字政府建设卓越实践奖。高平市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支撑,打造出县域社会治理“高平新样本”。城区实行全科网格管理,划分网格682个,为每个网格落实了每年6000元的绩效补贴,提高了网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心治方面,泽州县实施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实现一般人员不脱节、重点人员不失控两个确保,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提高,社会治安案件连年下降。
我市在试点工作中激发了活力,取得明显进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党建引领有待加强。有的党组织党建理念和工作方式陈旧,不适应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工作机制不适应治理需要,街道社区和农村统筹协调能力弱,共治共建未形成常态;有的工作行政化、停滞化、务虚化倾向严重,创建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强。
2.治理主体参与不够。政府职能部门民主决策不够到位,依法行政仍有差距,提供的公共产品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行业监管存在失位缺位现象,齐抓共管矛盾风险机制未形成常态;群团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全市1100多个社会组织整体上发育不健全,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治安维稳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不够明显;青年参与缺乏支持。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滞后于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热情,还没有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的空间,对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关部门对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在经费保障、业务培训、孵化支持、联系对接等方面缺少有效举措;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成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网络问政刚刚起步。如何有效引导各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也成为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3.多元解纷尚未形成。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社会普遍关心、支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氛围不浓,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志愿者占人口比重较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信访不信法”的社会心态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各部门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定位和职责散见于各级各类文件中,纠纷解决的工作机制、程序设置及资源配置等具体规定多是基于各县(市、区)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多元纠纷化解途径、化解流程、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等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调解工作发展不均衡。司法调解发展迅速且相对规范,行政调解较为被动且实效不强,人民调解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调解尚在探索起步中。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民调解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的,整体年龄偏大,政策法律素质不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现象明显。调解经费保障落实难,有预算无经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人案矛盾非常突出。全市法院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73件,阳城法院人均结案276件,反映出诉前调解还有很大空间。潜在矛盾风险还很突出。我市房地产领域的违规预售和延迟交房风险、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处在集中爆发期,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信访积案化解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在更高层面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提前布局解决问题。
4.信息共享还有差距。多年来,相关部门都建有平台,但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共用难、相互流转难,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规划、联动协作,信息平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市法院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诉调对接和繁简分流工作。市检察院依托“12309”检察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市公安系统正在推广建立“立体化信息化治理防控平台、智慧大脑、晋治安app、掌上派出所”为主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司法系统建有统一的指挥平台。市大数据局也建立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但这些平台未执行统一标准,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不完善,社会治理有关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存在困难。在网格化管理中,许多诉求和问题上报到街道或县级指挥中心后,因为事权问题无法及时处置,而指挥中心又无法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导致事件流转不畅通、群众不满意。
5.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在调研中,通过对社会治理组织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社会治理配套设施、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指标的分析,反映最为强烈的是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最需要的是资金和人才。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的支持,远远不能到位。市县两级财政紧张,费随事转的经费投入机制未有效建立,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资金有限。市级财政2019年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82.8万元,2020年安排专项经费85万元,要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行动计划所列项目还有很大困难。从对社区的支持力度看,城区财政每年列专项经费,而其他县相对较差。在社会资金投入方面,由于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和农村服务严重不足。基层自身“造血”功能更是低下。人才制约较为突出。我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000余个,志愿者35万余人,我市也为所有在职党员颁发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证》。但这两支队伍主要是在创文中组建的,如何以常态方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组织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农村骨干人才队伍选、育、管、用“成长链”不健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人难选、人难留问题突出。普遍面临工作人员不足,很难抽出专人开展工作,加之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所限,社会工作者青黄不接。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探索具有晋城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一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锚定目标、先行先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试点建设为牵引,以防范化解市域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坚持统一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试点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衔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使市域社会治理更好体现试点要求和晋城特色;二要按照市委党建“四句话”要求,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厚植市域社会治理优势。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籓篱,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治理合力;三要以良好政治生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环境。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零”单位创建等重点工作,不断促进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山清水秀;四要创新党建模式,增强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在党建引领方面,推进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县级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商圈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驿站,构建“15分钟党建服务圈”,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在街道社区,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和兼职委员制。开展“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在乡镇农村,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大党建格局,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级治理体系。
(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一要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机制,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和发展短板等问题,集中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谋划、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一本源,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明确乡镇推动社会治理具体任务,最大限度将各类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加强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重点对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土地、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旅游、医疗等纠纷多发领域进行排查,及时发现不稳定风险隐患;三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推动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投身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激励补偿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展,让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还要发挥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充分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空间。发挥律师在协调解决社会矛盾、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新媒体网络人士在传达公共意见和利益诉求、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四要坚持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开展美好社区、美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广泛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和经验,以示范创建带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先行先试带动各地普遍创新,形成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开展电视问政和网络问政。加大群众意见在社会治理绩效考评中的权重,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最终评判者。
(三)建设多元解纷平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一要充分认识多元解纷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宣传多元解纷的典型案例和特点优势,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非诉讼方式调解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提高群众认可度;二要完善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司法机关、基层组织及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纠纷化解主体的职责任务。对多元解纷的资源配置、途径渠道、程序设置、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以及多元主体参与调解的渠道、不同调解类型的衔接配合等作出总体设计。探索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调解、仲裁、公证等多元解纷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重视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心理专家、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参与解纷工作;三要建立统一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地区、部门之间技术兼容、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探索提供线上咨询、评估、调解、仲裁、诉讼等专业服务。当前应以各县(市、区)为主体,推动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融合,建设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司法确认、跟踪督办为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一个窗口”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纠纷化解诉求。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或引导政法部门、行政部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法律咨询、心理服务、仲裁、鉴定、公证、评估、保险等调解主体和社会力量入驻中心。建立受理窗口与入驻部门协调对接机制,对有非诉讼方式调解意愿和可能的矛盾纠纷,依据纠纷性质分流至不同调解组织和主体予以化解。对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及时出具调解协议书,如有必要可引导当事人依法申请司法确认,提高调解协议履约率。对调解不成或不适合调解的矛盾,导入仲裁或诉讼程序,构建闭环化解流程,做到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四)注重科技创新支撑,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快速推进。一要有效运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智能化建设上升为重要的治理方式,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新的工具;二要积极推进市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依托全市统一的“一云”“一网”“一中心”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突出在线政务服务、智能便民服务、智能决策指挥、智能政务办公等重点应用,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门户网站、移动app,推动实现“网上办”“掌中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数据应用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雪亮工程”领先优势,加强指挥机制、综合平台和基层网络建设,统一调配市县两级软硬件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三要发挥我市大数据优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在风险防控前置化、矛盾预警智能化、专业服务精细化上出成果。运用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广泛汇聚社情、警情、案情、舆情,发掘和完善新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能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五)加强资金人才保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落实落地。一要以“财政支撑+社会挖潜”强化社区、农村治理资金保障。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工作的要求,将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社区工作者基本报酬、人民调解经费、社会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资金补助、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基层开展社会治理的资金。积极发展根植社区、农村的社会企业,补充资金来源;二要以注册志愿者和进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为依托,组织开展各种社会治理志愿活动。同时发挥新社会组织人员、流动人口、新媒体从业人员等参与社会治理;三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培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对城乡社区工作者和网格管理员队伍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职业保障、表彰奖励,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四要坚持统筹推进,重点攻坚。将创建工作与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中破难题、开新局、创特色,全力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在新赛道上开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创造良好环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聚焦了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现实,强调了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准了城市的复杂性、异质性、矛盾性,突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有生活、有品位、稳定有序、有活力的宜居宜业城市。
近年来,xx市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例如,20xx年年初市委印发《关于实行“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作为全市“x号改革创新工程”强力推动,逐步形成“一元领导、一体运行、一网覆盖”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套体制机制迅速响应、持续有力地做好疫情防控基础工作;关于“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持续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安全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在发起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基础上推出诸多志愿服务品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共有xxxx支志愿团队的xxxxxx名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管控、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工作中,等等。但是,与全国的基本情况一样,xx市的市域社会治理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提升。
城市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能力、居民素质、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既面临全球化的总体竞争,又面临本区域的复杂性,一定要处理好“系统化治理与单项问题解决的关系”“政治逻辑、市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党建引领与社会建构的关系”“城市整体与局部的权责关系”“政治、德治、法治、x与智治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的示范样本,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链接未来。
第一,做好符合市域特性的顶层设计,建成现代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的特性把握不清、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认识不足。要确定党委领导下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体制与机制,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势能,建构符合直辖市特质的统领全局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形成总体改革的浩大声势,发挥总体推进的巨大能量。要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进行全域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明确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确立市域社会治理的战略路线,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系统化、有步骤地推进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发挥直辖市立法权优势,改革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深入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市的成熟做法并上升为制度规范,鼓励全市各领域、基层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第二,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作用,补齐社会治理的“社会短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总模型。从现实来看,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域社会治理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一核、两化、三步走”的路线,其中,“一核”是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统筹各层次、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两化”是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政治化和社会化,特别是将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充分融合起来;“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是维持基层秩序,第二步是引导社会、培育社会、撬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迈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第三步。
要在党建引领下做好对社会力量的“赋权增能”。近年来,xx市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是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能力仍然有待提升。要下大力气,培育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工作者和居民参与能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扩大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服务专项的范围,对准居民需求,撬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分类确权”,建构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在大多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不清,各个部门散兵作战,诸多权责分散而缺乏整合。据统计,城市治理至少由九类部门牵头: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部门、住建部门、爱卫办、城管部门、食安办等,分别牵头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建设、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小区治理、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理、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等。单就社区治理一项工作,就有四十多个党政群部门与之有关。如果各个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则不利于总体落实社会治理的理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要求,市域社会治理亟需全面梳理涉及社会治理的党政群部门权责,根据不同层级的特点分类确权,明确市级、区级、街镇三个层面的“有差异的”职能,推动基层“属地责任”转向“有限责任”,严格执行“权责清单”。推动政府与基层社会(社区)的权责体系改革,街道(乡镇)转向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主责,统一调度、安排行政执法力量,探索上级部门在区市一把手委托下“联合检查”“联合考核”,避免多头领导、职责交叉。推出并严格执行“社区准入制”,为社区减负,使基层工作聚焦社会治理。
第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治理。城市之治最终要落地于社区,而社区之治往往要落脚于小区。不同的小区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利益诉求,一套止步于社区层面的治理模式不能面对情况复杂的小区,社会治理重心势必下移至最微观的治理单元,以小区治理为重心撬动整体社会治理改革,推进小区分类治理。与此同时,要破除过度的行政依赖和市场依赖,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全能主义,引入“社区需求导向”机制,更多地推广项目制的方式,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第五,动态掌握“国家需求和居民需求”,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是抓准国家与社会的“两维需求”,在此基础上把脉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市民就业、居住、安全、环境、交往、x等六大需求无意识、缺乏认知,一些决策和行政过程存在“代理主义”,因而在治理过程中失焦、失聪、失效,做无用功。要真正理解“坚持人民性”的意义,将政治话语转换成实际行动,以人民性统领社会治理,通过大调研、大数据等技术动态、精准地掌握居民需求,全面梳理社会治理的供需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供给改革,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供需平衡”。
区委平安王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单位能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建设平安陕西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积极抓好平安创建工作,根据《铜川市王益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2)》的文件精神,组织部高度重视,立足组织部门实际,迅速成立区委组织部平安王益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方案》,夯实措施,多点发力,有效维护全区政治社会稳定,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挥职能作用。一是率先完成镇(街道)政法委员配备工作。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政法委员会《关于推动落实全省乡镇(街道)党组织配备政法委员的工作意见》文件精神,王益区迅速开展1镇、6街道政法委员配备工作,按照干部任免程序,由各镇(街道)党委副书记兼任政法委员,负责本辖区政法及综治维稳工作,此项工作已全面完成。二是将综治维稳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考量标准。在干部酝酿时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选人用人关口,坚持把“对党忠诚”作为领导干部第一政治品质来要求,将“干净干事”作为干部立身之本、创业之基,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建立综治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治各项举措落实不力,导致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坚决做到“一票否决”。同时,按照《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的要求,在职级晋升考察环节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的同时核查信访举报,对发现有问题没有查清的,不得晋升职级,有效防止“带病提拔”。三是纳入目标年度考核体系。区考核办已将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考评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年度任务两项指标纳入2020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
(二)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强化保障落实。按照《关于印发铜川市加强社区基础和服务保障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落实每个社区每年1.5万元党建工作经费,严格执行经费支出审批和标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主导作用,防止党建工作经费“不乱用”,用得其所。二是全面推行网格党小组建设。充分借鉴红旗社区经验,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格党小组建设工作的通知》(铜王组发〔2020〕49号),在全区推进“党建网格”建设,以现有社区网格为基础,依托辖区单位、居民小区、商务楼宇、社会组织等,以单建或共建形式,在每个网格中建立党小组。将20个社区划分为261个责任网格,形成了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网格党小组为主体、网格党员为支撑的三级网格组织管理体系,并将党建工作、民意征集、服务代办、矛盾化解等工作全部下沉到网格,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区20个社区261个网格,单建网格党小组77个,联建53个,辖区单位在职党员、社会组织党员和党员志愿者等共1400余名参与社区网格服务。
三是全面实行“兼职委员”。聚焦破解城市基层党建统筹协调难、资源整合难、工作推进难的问题,在全区推行驻区单位负责人担任社区“兼职委员制”,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交叉任职、人才结对培养等加强组织共建,通过共同开展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等推进活动共联,通过整合盘活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党员“一方隶属、多重管理”的党建共同体,做到组织融入、工作融入、感情融入,真正变“两家人”为“一家亲”。目前,全区已有48家驻区单位到社区担任兼职委员,共同研讨党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重大事项。
(三)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增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
一是持续抓好社会组织党员队伍发展。紧紧围绕“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在年初制定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细化任务目标,层层压实责任,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社会组织党员队伍。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人士、党员参加各类党建主题活动。坚持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双提升、双融入、双服务”为抓手,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在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的同时,开展“党建指导员选派”、“党员微课”、“评星晋级、争创双强”和“党建引领强堡垒、争当先锋作表率”书记讲堂竞赛等主题活动8次。三是制定社会组织党组织“梯形进阶”动态考核管理制度。以“梯形进阶”分级管理制度为着力点,按照党组织制度建设、主题活动开展、党员队伍发展、党组织作用发挥、典型培树等重点内容,对每个星级党组织实施梯形动态分级管理,切实抓实抓细党组织各项工作,使每项工作看得见、推进稳、有成效。
(四)持续深化“六联六送六必看”行动。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为保障全区离退休老干部“学有组织、乐有场所、养有保障、为有平台”,区委老干局在全区离退休干部中持续深化“六联六送六必看”行动,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在云梦堤社区开展“四就近”服务试点工作,成立离退休支部及老年大学分校,为离退休老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照顾、就近发挥作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引导离退休老干部自觉自愿为平安建设献计献策,引导参加居住地所在的社区(村)、周边小区的平安建设义务宣传服务,切实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平安建设参与率、满意率、知晓率。
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保障机制落实还不到位。目前,全区20个社区都根据网格分布和各自工作实际建立了网格党小组,但在落实保障党小组活动经费和阵地建设方面还不到位。二是单位行业系统党建融入属地工作成效不明显。各街道在推进此项工作中缺乏思路,可复制、可借鉴的办法不多,党建联席会议质效不高,兼职委员推行不力,共驻共建活动缺乏载体,双向融入互动格局未有效形成。
一是全面发挥好网格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织密为民服务网络,延伸党建工作触角,真正变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网兜。同时,推进智慧化体系建设,切实整合现有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通壁垒,让管理服务更智慧更有效更便捷,真正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是大力推动单位行业系统党建融入属地工作。针对联建共享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落实好社区“兼职委员”制,完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深化与驻区单位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做、活动共联,着力构建融入式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是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着眼明年换届,加强社区“两委”班子研判,培养接班人,为提升“红旗经验”提供人才保证。着力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结合示范点打造同步推进讲解员队伍建设,为全面提升“红旗经验”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是强化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强化对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的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好“三会一课”制度,不断优化党建工作环境。扎实开展“评星晋级、争创双强”活动,培育党建工作示范点,通过示范点的带动效应,以点带面,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重大风险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xx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和“重要窗口”建设添彩。
(一)健全政治安全体系。坚持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深入开展反恐怖反分裂斗争,巩固提升路地警务融合改革、人员密集场所“四联三防”建设、“xx”快速反应圈建设等工作。深化反邪教斗争,扎实推进“关爱之家”规范化建设。推进全市“智慧防线”建设,提升人民防线智慧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和合化解体系。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推动社会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活动、重大敏感案(事)件“应评尽评”。总结提升推广我市防疫维稳工作经验。健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机制,实行信访积案和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包案化解”。深化诉源治理,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调联动,全力打造调解工作xx品牌。
(三)健全经济金融涉稳风险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健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风险回溯、打击经济犯罪联席会议等机制,创新推动防控措施向前端治理延伸。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政法机关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一)深化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项目化推进扫黑除恶,深入开展十大行业乱象整治,出台落实长效性、规范性的综合防控措施。持续推进“扫黄打非”“缉枪治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专项打击整治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挂牌整治机制,完善落实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安全防范措施,推动各类治安案件不断下降,社会治安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二)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控一体的“大防控”格局。健全“精密智巡”机制,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基础管理制度,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网格等基础要素的精准掌控。完善市级统一指挥、合成作战、专业研判、分类打击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成作战平台,提高对大要案、多发性案件的防范打击能力。健全网格综合治理体系,坚决打击遏制各类网络违法犯罪。
(三)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举措,健全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重点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怀帮扶体系。深入推进预防“民转刑”全民大行动,“民转刑”命案得到有效防范。
(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十大标志工程、百个重点项目、千个样本点位”的“十百千”工程,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聚焦深化治理体制性机制性难题、基层基础工作短板、影响市域安全突出问题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具有xx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全民参与,乡村联动、三治融合,全科网格、责任捆绑,源头管事、就地了事”的xx版新时代枫桥经验。到2022年,达到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要求。
(二)推进“一四一”工程。构建市级统筹、县级实施、乡镇(街道)主抓的工作运作机制。加强县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规范提升乡镇(街道)“基层治理x台”运作管理。总结推广抗击疫情网格管理经验做法,严格落实全科网格地方标准,持续深化网格责任捆绑制度,强力推进“党建+网格”工作,健全完善专职网格员职业保障。
(三)推进“两智融合”。一方面,依靠群众智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完善民主协商体制,全面落实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协商,画好“同心圆”。探索“群团+”工作模式,培育壮大一批社会治理领域的社会组织。健全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另一方面,突出智慧治城,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能效。加快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广应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协同应用系统,实施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推进xx市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城市大脑提升雪亮工程整体效能,加快推进网格地图和标准地址库建设,建立社会治理风险监测预测模型,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
(四)推进“三治融合”。加大“三治融合”模式建设推广力度,推广运用“三化十二制”“民主协商议事制度”“社区治理委员会”等社会多元参与机制,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建设,推动法治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充分挖掘“和合文化”“垦荒精神”等优秀文化资源,建成一大批“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探索完善执法司法公正评价制度,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一)规范提升大平安建设机制。加强党委对平安xx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健全风险共防、难题共破、责任共担的部门协作“大联动”机制。完善市县乡三级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坚持和完善平安建设定期通报、重点约谈、挂牌整治等制度,完善常态化平安暗访机制,加大考评结果运用,切实发挥平安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二)规范提升精准化行业监管体制。深化基层和系统平安创建工作。加强“智慧消防”建设,全面排查整治各类火灾隐患。持续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整治行动,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完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全面摸排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风险,促进多类事故持续下降。重拳整治“三无船舶”“两船”等隐患,深入实施海上“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环境安全管理体制,提升技术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落实防汛防台抢险救灾措施,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规范提升平安队伍建设。实施以“凝心聚力工程”“战斗堡垒工程”“雁阵领航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品牌创优工程”等“五大工程”为主要载体的政法队伍建设。推动乡镇(街道)党组织配齐配强政法委员,完善司法辅助人员、警务辅助人员、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健全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等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的政策,完善社会治理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平安巡防队、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推动平安建设力量下沉到基层,进一步提高平安建设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
时报讯(记者李晓娟)9月29日,海东市召开市委平安海东建设暨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动员部署会。会议传达学习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及市委二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平安海东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伯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桑文俊对全市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工作进行了安排,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潘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佐龙出席会议,市政府副市长白万奎主持会议。
会议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城市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首批试点为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探路的政治责任,坚持高点定位、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各方资源,对标找差、扬长补短,创新实干、先行先试,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亮点。要把握地域特点,切实增强创建市域社会治理国家首批试点城市的针对性,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努力打造一批可借鉴、可示范、可推广的区域性样板。
会议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试点城市政治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拿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过硬担当,落实领导责任、健全组织机构、强化考核督导,对应重视不够、推进不力的地区、行业、领域,要采取通报、约谈、挂牌督办等方式,督促限期整改。要聚焦解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提升复杂局面下的风险抵御力、多元趋势下的矛盾化解力、动态条件下的治安管控力、精细需求下的公共服务力,确保实现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海东贡献,提供新时代地方治理海东样本。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