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合集11篇)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合集11篇)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1篇

我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自去年11月份启动以来,在市综治办等成员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级妇联组织的共同工作下,我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逐步展开,初见成效。我代表市创建“平安家庭”活动领导小组,对一年来我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会议精神,深化我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谈几点意见。

一、全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基本情况: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平安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推进,在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中各级创建“平安家庭”活动领导小组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打造和谐抚顺、平安抚顺和法治抚顺的目标,按照中央和省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协调推进,确保“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推进维护全市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载体,为确保“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扎实有序地开展,着力抓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建立机构,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综治办、市妇联领导为组长,七个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抚顺市创建“平安家庭”活动领导小组,对创建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并按照部门职能对“平安家庭”创建工作进行责任分工。各县区也相应成立了创建“平安家庭”工作领导机构。二是,明确任务,全面部署。市妇联与市综治办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平安家庭”创建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围绕“振兴抚顺,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抚顺”这个大局,明确提出了我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三是,示范推动,分类指导。每个县区确定二个示范社区(村)先行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探索创建活动的方法、途径,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和做法,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全市创建活动的整体推进。四是,落实目标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妇联组织把“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体系,定期检查推动,同步考核评估,使“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纳入全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主体。

(二)多部门联动,协调推进,形成创建工作的社会合力。

创建活动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多部门联动凝聚创建工作合力。在创建活动中市综治办,市妇联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协调成员单位共同开展创建活动,公安机关积极开展治安整治活动,充分利用“110”报警平台,做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为社区、家庭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司法行政部门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对弱势群体实行法律服务;民政部门积极支持社区(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家庭成员学法、守法、倡扬美德;广播电视局、报社分别设立专栏,宣传“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各级妇联组织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在各成员单位的密切合作和大力支持下,已初步形成多部门共同推进,共同开展创建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载体、突出特色,增强创建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为使“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在全市叫响,通过宣传发动,试点带动,活动拉动,努力营造“平安家庭”创建的浓厚氛围。一是,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先导,着力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素质和平安意识。在全国、省妇联开展的法制宣传年和“五五”普法启动仪式后,及时召开了全市宣传贯彻《妇女法》法制宣传年启动会议,并成立了妇女法律帮助中心,与五家律师事务所签状、授匾,建立帮教基地。同时组织全市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加省《妇女法》知识答题活动,在各级妇联精心组织下,全市有20000多人参加知识竞赛活动,并荣获了省《妇女法》知识竞赛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的好成绩。巾帼维权自愿者法律知识宣讲团在创建活动中带头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到乡、村、街道和社区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在她们的带动下,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结合实际,创造了村户联建,楼院联创的宣传活动方式,用自编、自演节目进村、进家巡回演出,大力宣传“平安家庭”创建重要意义,使“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以家庭为依托构筑平安家庭建设第一道防线,营造平安和谐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创建活动中各级妇联组织,将创建活动与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村)相结合,在全市开展了“零家庭暴力社区(村)”创建活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村)活动意见》。各社区(村)分别在社区(村)警务室设投诉点,妇女维权和法律宣传站、治安信息员、巡逻队等,形成了预防为主,调解为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干预制止家庭暴力的工作格局。市妇联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向全市妇女提出“知荣辱,讲文明,巾帼共建和谐社会”倡议,增强广大妇女的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自身的文明带动家庭文明。开展“家庭教育乡村、社区巡讲”活动,母子同课堂等贴近生活的宣传教育形式,进一步引导广大家长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理念,营造了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环境,促进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以关爱、帮扶为重点,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为使“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赢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宣传发动、试点带动方式,开展对特殊家庭和特殊人群进行重点帮助。针对棚改新区特点,及时在全市召开了“创和谐文明社区,建温馨美好家园”推进会,为贫困家庭送温暖、捐款、捐物,同时在棚改新区组织专场用工洽谈会,为下岗妇女提供就业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如“三八妇女节”、“中秋”等节日,走访慰问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救助站等,为她们送去慰问品和生活用品。对在押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家庭进行定期回访,解决她们改造中的后顾之忧,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在各级妇联组织共同推动下,全市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综治部门和妇联牵头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推进,广大家庭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刚刚起步一年,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是:活动发展不平衡,农村滞后于城区;认识有差距,宣传不到位,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估、经费保障措施等等。这些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深入推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意见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动员广大家庭参与平安建设的重要工作载体;是深化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抚顺的基础工程;是把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为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现场推进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市“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经市创建“平安家庭”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对下一步全市深入推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围绕大局,进一步明确“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当前,全市上下正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振兴与发展”的主题,大力推进平安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抚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大局来谋划和推进。

一要把握“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动员广大家庭参与平安建设,以家庭平安促进社会稳定,以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积“小安”为“大安”,夯实全市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按照这一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振兴抚顺,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抚顺这个大局,进一步推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树立“一个理念”,做到“四个到位”:即树立“平安建设,家庭为基,构建和谐,家庭为先”的理念。努力做到强化目标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强化宣传舆论,组织动员到位;强化基层网络,队伍建设到位;强化工作机制,有效管理到位。全市各级综治、妇联组织要积极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进一步做好“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把“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做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要明确“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根据全市平安建设总体规划,概括起来是:围绕“一条主线”、营造“两个环境”、实施“三项行动”、达到“四进家庭”和“四无目标”、增强“五个意识”。即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抚顺,共筑平安家园”这一主线;千方百计营造安全和睦、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和诚信友爱、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实施千万家庭参与“学法用法行动”、“防犯罪、保安全、促稳定行动”、“反暴力、讲平等、树新风行动”,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推进普法宣传、治安防范、纠纷化解、维权服务“四进家庭”,达到“无、无、无家暴、无犯罪”家庭占家庭总数90%以上,法律知识普及面占家庭总数90%的目标;增强广大家庭成员的学法守法意识,安全防犯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以上五个方面,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各县区妇联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结合本地实际,贴近广大家庭,进一步细化创建责任,量化目标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增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要着眼于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家庭平安的突出问题。“平安家庭三项行动”,是针对我市影响广大家庭和谐平安的突出问题,确定的重点工作内容。根据当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构建和谐抚顺的迫切需要,各级妇联要结合本地实际,深度推进“平安家庭三项行动”,进一步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家庭成员从自身做起,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倡扬美德、净化家风和社会风气上下功夫;二是要坚持普法入户到人,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引导广大家庭成员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在提高每个家庭成员法律素质和意识上下功夫;三是要强化“四防”(防毒、防赌、防犯罪、防暴力)措施和三支队伍建设,组织广大家庭参与群防群治,消除安全隐患,在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上下功夫;四是要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在有效化解矛盾、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上下功夫;五是要动员社会扶贫济困,引导广大家庭急难互助,关爱困难群体,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在为贫困妇女、儿童办实事上下功夫。各级妇联组织要抓住这些重点,立足家庭,多措并举,有的放矢地开展创建活动。要把“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与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相结合;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相结合;与创建和谐家庭活动相结合;与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村)”活动相结合;与维权相结合,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创新方法,注重实效。进一步激发广大家庭成员争创“平安家庭”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精神,凝聚全市百万家庭之力,共同打造平安家园。

(三)强化宣传,进一步优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社会环境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创建活动氛围,一要抓好主流媒体宣传形成声势。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站、报刊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平安家庭”强势宣传,大造“平安家庭”创建舆论,宣传“平安家庭”典型和创建工作经验,提高群众对活动的知晓率。二要抓好进村、进社区宣传,入户到人。要通过印发“平安家庭”知识宣传资料、家长学校培训等宣传手段,把“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意义、内容、要求和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宣传到社区、村屯和千家万户,便于广大家庭成员学习掌握和实践。三要抓好各种主题活动宣传,吸引群众参与。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平安家庭”创建主题活动。使广大群众和家庭成员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参与创建“平安家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完善机制,进一步促进“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2篇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及社会现状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以暴力或非暴力等手段对家庭成员实施身体、精神、性等方面的伤害与摧残的各种行为。与其他暴力相比,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不法侵害行为,具有手段多样化、隐蔽性、多发性、举证难等特征。

二、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导致家庭暴力产生且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市场压力、施暴者的文化素养较低、社会防范控制体系乏力等,既有传统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经济、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同时与婚姻当事人自身息息相关,不仅严重摧残着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为家庭、社会造成了一系列恶果。

第一,严重摧残妇女的身心,阻碍妇女的发展。

第二,导致女性以暴制暴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诱发离异的增多,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妇女最大的痛苦是离婚,而其中遭受家庭暴力而离婚的最多。

第四,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于生活在家庭暴力现象家庭中的青少年来讲,家庭成为他们感染暴力的学校,埋下了不健康的种子。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易逃学、抽烟、吸毒、行动具有攻击性。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措施

男女生理上、体力上的差异是造物主的安排,是永远存在的。这为男性使用家庭暴力解决家庭矛盾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这种物质基础加上夫权思想及相应的文化氛围误导,家庭暴力必然发生。因此,家庭暴力有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家庭暴力的思想基础,但不能杜绝它。为了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项法律措施:

第一,建立反家庭暴力的具体法规。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制止家庭暴力主要是依靠法律,没有法律作后盾,要消除家庭暴力是难以想象的。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的包括《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第一部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也已于2011年起草完成,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第二,密织维护妇女权益之网。家庭暴力是家庭不稳定、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教育力度和打击力度,将它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开展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要从舆论、道德到法律、机制,从司法、社区、单位到家庭编织一个严密维护妇女权益之网。要健全社会控制机制,防微杜渐。单位对职工中的家庭暴力不能坐视不管;社区要设置相应机构专门管理家庭事端;执法机构要重视家庭暴力的处理,完善执法监督系统;报刊、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要加强对保护妇女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将一些对妇女施暴的家庭暴力案件曝光,增强公众监督作用,增强群众维护妇女权益的自觉性和责任性;加强各级政府中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协调和督促职能,各级妇联做好广大妇女的娘家,有效地为受害妇女伸张正义,讨回公道,优化家庭氛围,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创造有利环境,促使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和睦。最终形成一个社会、社区、执法、妇联、家庭齐抓共管的社会网络。

第三,女性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暴抗暴意识。勇于抗暴是消灭暴力的唯一出路。同时记住,与你并肩战斗的还有舆论和法律,有妇联和全社会的正义之士的良知。家庭暴力与其他暴力一样,法律是要对施暴者绳之以法的。寻求法律保护行动本身也是妇女抗暴意识的一种表现。

第四,消除家庭暴力标本兼治。惩治家庭暴力罪犯,救助被害妇女是家庭暴力发生后社会应该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虽然很重要,但只能说是在治标,还不是治本。家庭暴力行为实质上是男女平等意识在行动上的反映,实现男女平等才是治本。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是反家庭暴力的最好物质基础,同时要在全社会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让男女平等国策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国策一样深入人心。

四、杜绝和惩治家庭暴力的对策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框架来制止和处罚家庭暴力行为。我国现有关于维护妇女、老人、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要消除家庭暴力就是要逐步完善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进《反家庭暴力法》立法进程,为受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

其次,建立多层次多机构的社会支持体系。一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等组织的调解作用;二是要强调执法机关及时介入,有效制止的职责;三是要建立类似于国外妇女庇护所性质的社会救助机构。以帮助受害人及时摆脱家庭暴力。

再次,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树立良好风尚。一方面借助舆论的力量,倡导良好的婚姻道德风尚等以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对妇女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使她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从根本上摆脱家庭暴力。

最后,加快推进《反家庭暴力法》立法进程。出台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将解决目前国家层面有关法律规定不够统一、法律责任不够明确、救助措施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够强、相互衔接不到位,以及地方立法层级较低、效力有限等问题,使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获得更好的保护。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无论社会处于何种动荡和暴力当中,家庭都应当是充满亲情的相互扶助和呵护的温馨之地,是远离暴力的安全港湾。预防、制止和整治家庭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由于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对它的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惩罚和救济并举,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晨,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1995),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6

[2]周斌,专家建议我国尽快制定家庭暴力防止法,法制日报,

[3]扬大文,新婚姻法的释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蓝向东,反家庭暴力若干问题探讨,2002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3篇

(一)家庭方面

1、家长教育理念与学历、职业类型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内容也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情商、财商等作为其延伸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是,在安置区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不容乐观,对其理解和实施是片面和缓慢的。调研结果显示:安置区81%的家长侧重于孩子文化知识学习,仅有19%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66%的家长认为孩子综合素质开发包括:智力、情商、心理、体能,仅有8%的家长认为还包括审美;86%的家长鼓励孩子的方式是言语鼓励和奖励,14%的家长持不在意态度;81%的家长批评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体罚,19%的家长采取言语教育、换位思考、创设情境等方式;对于教育孩子的困惑问题,56%的家长认为是孩子接受方式、自己普通话和外语发音不标准、孩子逆反心理,18%的家长认为是多动、调皮、上网、打架等不良嗜好,5%认为是早恋;71%学历为初高中的家长未给孩子制定详细科学的成长计划,27%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家长采取放养式的教育观念,仅有2%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家长为孩子实施过相应的成长计划。例如,访谈四年级D学生的家长,了解到她的教育程度为小学,平时管教孩子的方式多为打骂、体罚,很少也无力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她的教育观念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孩子提的要求都会尽力满足;学习好书本知识就足够了,其他方面了解就行,甚至孩子酷爱的排球运动也被家长看做丧志。总的来说,回迁居民教育背景多为中学程度,大多为再就业人员和工厂职工,受职业类型和收入的影响,教育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大于10%。他们的教育理念较为传统、落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综合素质的完整内容,因此家庭教育实际中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处于较为片面的状态。2、亲子教育的广度、频度与深度。回迁户多为失地农民,远离之前赖以为生的土地,适应全新的城镇化生活对他们技能、心理上都是不小的挑战。为了扎根新环境,大多数失地农民选择技能培训,往往夫妻二人共同再就业活跃于夜市,或是成为附近工厂的职工,另外一部分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这样导致严峻的留守、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双职工家庭、失地农民再就业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基本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互动,亲子教育状况堪忧。广度上,79%的家长坦诚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亲子互动,15%的家长认为亲子教育是辅导作业和旅游,仅有6%认为亲子活动应该全面,包括:角色互换、作业互动、做家务、户外活动、游戏、田园体验等。亲子活动一般选择游乐场、动植物园、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尚缺少美术馆、职业体验场所,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部分家长意识不足外,很大程度上因为相关配套设施欠完善。家庭藏书按比重依次分为作业辅导类、科学探险类、文体类、艺术类,从家长为孩子挑选的书籍来看,多数家长观念还属于传统型教育,往往造成孩子文艺失衡、审美能力较弱、情商较低等问题。访谈一至六年级学生家庭藏书来看,科技类、作业辅导类图书占家庭藏书总数的76%,体育、艺术类图书不到3%,其他21%为报纸和杂志。从频度上看,多数家长忙于生计,无暇辅导孩子的学习,更不用说详细的教育计划。家长平均每天指导孩子学习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为13%,1-3小时的为77%,3小时以上的仅为10%,数据显示亲子教育频度与家长职业类型、学历紧密相关。从深度上看,多数家长直接告诉答案,缺乏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法单一,系统性欠缺。以上从广度、频度、深度三个维度分别探讨了安置区家庭亲子教育状况,表明亲子教育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总体水平。3、家庭和谐程度。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中占整个安置区家庭户数的24%。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学习状况较差、心理较敏感、情感较脆弱,更容易出现暴戾、冲动、等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表现,这些问题在其他家庭中出现的几率要小得多。孩子的性格缺点一方面来自遗传,多半原因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有无法推卸的责任。调查走访发现,安置区的留守儿童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他们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父母一般两三个月回家一次,相对于大山里的留守儿童一年见不上父母一次的痛楚,他们显然是幸福的。可是这种幸福局限在物质上,父爱母爱的呵护却显得弥足珍贵。这部分孩子很多不理解父母,有些甚至怨恨,他们的孤独和思念压抑着,总要找到方式发泄出去。在缺少父母监管、自身自控能力不强和朋辈的鼓动下,他们往往禁不住诱惑,最终导致不好的后果。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目睹父母离婚前整日无休止的争吵,极度缺乏安全感,心灵已经受到伤害,留下阴影。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父母为什么分开,但他们心底默认自己是被“抛弃”的,因此出现抵触、反抗、叛逆的几率比一般家庭的孩子高出很多。可见,家庭的和谐完整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坚实基础,在父母的悉心照料和教育下,孩子学业成绩、身心发展、道德情操、审美能力才会全面均衡。相反,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相对较差。

(二)学校方面

(三)社会方面

五个安置区周边盈利性辅导机构林立,作业班、托管班、辅导班总数超过90家,其中80%为作业班。但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它们的办学执照不齐全,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开设科目及课程安排没有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来执行,内容多科学知识,武术、跆拳道、舞蹈、美术相对较少。88%的家长为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目的还是复习巩固文化知识,8%的家长为培养孩子兴趣和人际交往能力,4%家长为从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家长向笔者坦言,由于知识能力有限,他们在辅导孩子作业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求助于周边的辅导班。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刺激生产有一定的时间差。这样的环境就强化了家长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需求和家庭教育的短板,也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态度。

(四)结语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学;安全感;出生次序;大学生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age Students’ Sense of Safety and their Birth Order

WANG Rui Ding Ling-ling

(Anhui,Wannan Medical Collage,Wuhu Anhui 241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at if the birth order of individuals could play a certainly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safty which they acquired after they born passing the Scale of Safty(SQ).Methods:By means of wielding SPSS and using the Scale of Safty(SQ) to test the security index of informants according to using sampling survey for 1000 infrmants,Results:It indicates that the security index of the child who born in the middle in the same family is highest,the average of it is ,then the average of the first born in the same family and the only chid is respectively,while the lowest security index belongs to the child who bored the latest in the same family,the average is to analysis of variance,the birth order of an individual is mak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the sense of security(P=;).Deeply,b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plying, it shows that the security index between some groups of date is also mak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each other whatever how to example,the comparison of security index between the first child and the latest child born in the same family without previous differences(p=;).Conclusion:the birth order of individuals does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safty which they acquired.

【Key words】Psychology;Safty;Birth order;Collage Student

随着2016年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宽,家庭的形态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如何协调多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成了万千中国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安全感是个体在世的基础性状态,也是关涉个体成长的基础性素质。亲子之爱对个体早期安全感的满足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父母亲的爱与陪伴是个体获得安全感的基本素质[1]。因而父母应当怎样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这是当今社会所需要关注的问题!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2]。个体从外界获得安全感的多少对其整个人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其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亲和以及责任感等等。并且精神分析学派的众多代表同样也肯定了安全感的重要性,并且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切实分析安全感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例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安全感的缺失,会导致焦虑和防御机制[3]。Ω鎏灏踩感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本次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个体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这唯一变量与其安全感的获得是否有一定相关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出生次序对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多数人可以凭直觉感受到长子通常稳重严谨,幼子则调皮叛逆[4]。而最早提出出生次序对个体安全感有一定影响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长子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前过着一段为我独尊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他能受到最大的关注和疼爱,成为家庭的中心,但是当弟弟妹妹出生后,长子的地位便受到威胁,他必须与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爱,与之前的中心地位相对比,长子会感到被冷落。而家中最小的孩子却不同,他没有弟弟、妹妹来争夺父母的爱,所处的环境相对有利,父母及哥哥、姐姐会帮助他,能体会到更多的安全感,还有许多事物可以激发他的野心,同时又没有人从后面攻击他或分散他的注意力[5]。

本研究旨在通过安全感量表(SQ)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感状况以及出生次序是否真的与其安全感的获得有很大影响,从而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建议,便于家长、学校、社会对孩子更好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对象和方法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芜湖高校园区大学生共1000人,有效被试826人,有效率,其中独生子女262人,在不同家庭中出生最早的有314人,排行中间的有45人,而出生最晚的有205人。

方法

采用丛中、安莉娟等人编制的“安全感量表”(SQ),此量表共包括16个项目,两个因子,分别是人际安全感因子与确定控制感因子,每个因子分别由8个项目组成。该量表与人际信任、自我接纳、个人评价及马斯洛的安全―不安全量表(S-I)的相关系数为―,表明有较好的效标效度。人际安全感因子与确定控制感因子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为和,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安全感量表及其因子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表明该量表对于区别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此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和,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SQ量表的记分:A非常符合、B基本符合、C中性或不确定、D基本不符合、E非常不符合,共5个等级,分别记1、2、3、4、5分,得分越高,安全感越高。[6]

数据分析

运用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以及不同家庭出生次序的个体的安全感的多重分析。

2 结果分析

对同一家庭不同出生次序的个体的安全感得分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在家庭同一代中排行中间的个体安全感平均数最高,其次是长子,而独生子女的平均数要略低于长子,并且在家庭同一代中最后出生的个体的安全感平均数最低;而经过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家庭出生次序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P=;)。

对不同家庭出生次序的个体安全感进行多重分析(表2)表明,无论是怎样的配对,各组数据之间的安全感指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例如在家庭中最早出生的孩子与最晚出生的孩子的安全感指数比较为P=(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同一家庭不同出生次序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 本次研究表明,在家庭同一代中排行中间的个体的安全感平均数最高,长子其次,独生子女的平均数略低于长子,而幼子的安全感平均数最低。显然,这样的结果与上述阿德勒的观点全然不同,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参与本次研究的被试具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他们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那时候的中国正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城市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是在父母双方两组家庭期望的目光中成长的,他背负了众人的希望,没有哥哥姐姐的帮助,没有弟弟妹妹的分担,也会格外的感到孤独、寂寞和辛苦,从而致使他的安全感指数没有想象中的高。在同一个家庭中出生最早的孩子也就是长子由于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前基本是处于一个“小霸王”的存在,他们享受着双亲“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宠爱,并且中国家庭自古以来就有将长子视为一个家族的未来的希望的传统,因此他的安全感指数还是相对较高的。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幼子由于出生最晚,一生下来,就开始与哥哥姐姐竞争父母的爱护,并且中国家庭自古对长子的期望就大于幼子,此时幼子会因为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而愤怒,于是从出生起就会将哥哥姐姐视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努力想要超越他们,但由于年龄差的原因,即使能够超越也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他的安全感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孩子。而安全感平均数最高的是在同一代家庭中排行中间的孩子,由于他不像长子那样从出生起就背负着众人的希望,也不会像幼子那样需要承欢膝下,他有更多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走自己喜欢的道路,受他人干扰的阻力也相对而言较小,因此他的安全感较其他兄弟要高。

不同家庭出生次序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 经方差分析表明,个体安全感的多少与其在家庭中出生次序没有明显相关性(P=),但这并不是说出生次序与个体获得安全感的多少毫无干系,也许是它没有直接显现,也许是它的影响较小,需要与其它因素相结合,抑或是本次实验的误差造成的,影响本次实验误差的原因有:1)此次研究被试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一个家庭中通常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拥有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毕竟是少数,这在本次抽样样本中也体现出来,在同一个家庭中排行中间的孩子仅有45人,因此这是抽样造成的误差;2)同样受中国特有的国情影响,城市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然而农村却因为“多子多福”思想的存在,即使是接受罚款也要多生几个孩子,同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20世纪初的中国仍是根生蒂固,于是家庭在对待性别不同的孩子上所使用的教养方式也是有所区别,使得个体安全感的获得也有显著差异,并且也有些家庭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长子或幼子出生好几年后,又养育了一个孩子,造成独子后来又有些长子的性格,而幼子又有中间孩子的性格,因此地域、性别、生活水平这些都可能造成实验的误差。

本次实验的不足之处:1)由于抽样的影响,参与本次实验的被试在分组数量上有很大差异,在同一个家庭中排行中间的孩子仅有45人,而长子却又314人;2)实验被试有其自身的特色,他们都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有明显的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故若将出生次序与来自农村或城市结合起来合并研究它们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效果会更好;3)被试均来自芜湖的各大高校,受地域影响,这些人大多是安徽本地人,地的文化背景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4)对个体安全感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许多,有生物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研究会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建议

个体后天获得安全感的多少对其整个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不可粗心大意,要尽量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即使是在幼子出生后也不能忽视对长子的关心或者一味的溺爱幼子,平时可以带领孩子们多参与户外活动,例如一些亲子游戏,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尊敬老师、友善同学,而社会应当的适当颁布一些政策,减轻家庭抚养负担,让家庭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保障。除此以外,也可加强孩子们自身的联系,建立手足间深厚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16,2:50-56.

[2]阿瑟・S・雷伯,著.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765.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4-296.

[4]龚文进,方欣,陆绮君,黎建斌.出生次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成长;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广义讲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所施加的影响,狭义来讲是家庭成员对孩子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教育的系统工程,儿童家庭教育作为其中的基础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全世界所重视。

一、当前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在当今“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中,中国的儿童家庭教育有以下特点:首先,在生活上的过度溺爱。家庭中儿童的父母家人都会视其为掌上明珠,儿童的衣食起居都被照顾地十分周到,不需要白己去争取物质上的满足,缺少艰苦朴素的美德教育。第二,在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中国的父母大多限制儿童单独外出,这使儿童从小就缺失与同龄人和长辈之间交流的体验。第二,在学习上的过度期望。尤其在当今中国少孩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成绩优异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这给儿童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中国家庭的幸福指数。

二、导致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家庭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一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主要场所,儿童家庭教育的主旨也在于此。影响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理论指导和儿童家庭教育角色扮演等三个方而。

(一)“四二一'’的家庭结构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是指由四位老人、父母二人和一个孩子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产物,是我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情。独生子女会得到来白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更多的时间、精力、物质上的投入,这一方而会给儿童更多的营养,但另一方而易产生溺爱的现象,使得孩子缺乏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缺失在将来社会生活中互帮互助、谦恭有礼的基本素养,此外,受“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传统思想影响,家庭所有投入的焦点在一个孩子身上,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这将有碍儿童健康成长。

(二)儿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国拥有灿烂悠久的文化,通过祖祖辈辈的传承至今。中国的儿童家庭教育理念多来白于老辈人的言传身教和口口相传,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缺乏科学的儿童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易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当,难以满足儿童在成长的需求,它的直接后果是儿童不愿与父母家人进行沟通,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三)儿童家庭教育和教育主体的角色不清

家庭教育是系统教育的基础,它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不同层次共同发生作用。同时,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主体,扮演的角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不仅仅是孩子衣食起居的管理者。首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要收获的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坚强乐观的性格和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和规范,而知识的学习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家庭可以对儿童的科学知识兴趣方而进行培养,辅助学校教育,但家庭不是儿童学习技能的第二课堂,儿童性格脾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家庭教育的任务,并不完全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第二,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生活的照顾事无巨细,对白己的“老师”身份却了解不多,这不利于儿童在家庭中的发育和成长。

三、形成儿童良好家庭教育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形成良好的而家庭教育同样有其基础性和重要性。结合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而谈谈形成良好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在现有的家庭结构下合理安排儿童家庭教育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在短时间内仍会是我国家庭的主要组合方式,对儿童家庭教育做出合理安排,可以避免这种结构的不足。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让儿童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味以孩子为中心。此外,在保证儿童人身安全的基础上,父母家人要给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实践让孩子体会与别人交往、处理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人格,完成基本社会化的过程。

(二)完善科学的儿童家庭教育理论,建设家庭教育服务机构

完善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一方而要向在这方而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备的西方国家学习,将其中有利于良好家庭教育形成的部分加以引用,一方而又要吸收我国在儿童家庭教育方而的优良传统,结合我国家庭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对我国家庭具有普适性的儿童家庭教育理论。此外,在完善科学的家庭理论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的建设,这种服务机构不仅对那些家庭教育出现严重偏差的家庭进行治疗和补救工作,更重要的是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

(三)明确儿童家庭教育和主体的角色身份

首先要明确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础,和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儿童家庭教育以家庭为主要场所,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进行基本社会化过程。而作为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父母在家庭当中要理清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要着重营造有利于儿童独立人格、智力、情感等方而发展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生活中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责任和义务,增强儿童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儿童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雄.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7(2)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6篇

一、充分认识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建设和谐平安的重要基础,是新形势下我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平安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在全乡广泛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特别是广大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以家庭平安促进社会平安,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落实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

(一)目标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五个环境”,即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优美文明的社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和睦美满的家庭环境;进一步增强“五个意识”,即增强家庭成员的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意识、男女平等意识;使更多家庭做好“四防”和实现“四无”,即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无、无、无暴力、无犯罪;使家庭更加健康向上,社区更加优美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任务

1、大力宣传,广泛动员,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

各村、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将创建活动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在全乡上下迅速掀起“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热潮,广泛动员家庭成员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来,努力实现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让创建活动丰富多彩

要在提高家庭成员法律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家庭成员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要在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上下功夫,坚决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努力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理解信任、关心爱护,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团结。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上下功夫,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家庭、社会矛盾,努力防控和杜绝家庭不安全隐患,强化家庭监护人责任,减少辍学学生数量,加强对失足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助教育,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3、总结经验,推出典型,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

各村、各单位在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推出典型,进一步调动广大妇女群众及家庭成员在创建活动中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各单位在创建活动中的创造性,不断提高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工作实效。对各单位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经验,要通过总结研讨、交流沟通、信息通报等形式,及时宣传,互相学习,全面推广。在全乡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庄,结合“十星文明户”创评工作,树立一批全乡“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区和模范家庭,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全面推广先进经验,不断将创建活动引向深入。

三、切实加强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由乡综治办、妇联、派出所、文化站、团委统一组织实施。

(一)成立乡“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综治办。

(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成员单位职责。

乡综治办 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纳入综治工作考评内容,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之中,督促落实社会治安综治治理的相关措施,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难点、热点问题。

乡妇联广泛发动妇女积极参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利用维权热线、基层维权网络、社会化维权机制,积极配合公安等部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不断深化“不让进我家”活动;为妇女儿童和贫困家庭提供法律帮助和公益服务,切实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能力。

派出所深入开展禁毒、防毒、消防等法律知识宣传活动;积极排查整治治安混乱,解决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110”和“妇女维权站”的作用,积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加大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力度,努力做好受害妇女儿童的救助工作。

乡文化站加强舆论宣传,利用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认真做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典型宣传工作,为创建活动营适良好的舆论环境。

乡团委 大力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利用各种青少年维权机构,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7篇

关键词:人的行为 家庭火灾 人员疏散 模拟

安全疏散是指着火建筑物的人员要在火灾发展到威胁人员安全之前到达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和火灾发展同时沿着一条时间线不可逆进行,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的关键是“必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必须小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在实际火灾疏散过程中,安全疏散所需时间中开始疏散所需时间是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因素,而人的行为又受到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住宅建筑内的居民在火灾情况下的行为反应有必要进行仔细的研究。

1 家庭火灾时居民的行为模式

火灾时家庭行为分析

家庭是依靠亲情关系而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成员由于血缘上的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凝聚力较强。当面对危险时,家庭成员一般会选择共同承担。

发生火灾时,惊慌、恐惧情绪是影响安全疏散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也会惊慌、恐惧,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互相信任、互相鼓励和互相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火灾所造成的恐慌。根据Latane的社会影响理论[1](Social impact theory),可以建立家庭成员面对恐慌时反应模式图,如图示。

假设火灾对一个家庭造成的恐慌情绪为P,该家庭共有i个成员,这样火灾所造成的恐慌P就被家庭这个小团体中的i个成员所分担,也就是火灾所造成的恐慌对家庭成员的影响要小于对单个个体所造成的影响。依据安全心理学的原理,面对火灾时,家庭成员清楚彼此间的状况,在心里都会想着如何保证其它家庭成员的安全,彼此鼓励、帮助。这样能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缓解家庭成员的恐慌心理,有利于帮助居民进行安全疏散。

火灾时家庭疏散流程

家庭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紧密和持久的,当一个家庭的某一成员面临困境时,家庭的其他成员往往会竭尽全力的予以帮助。住宅建筑发生火灾时,居民不顾家人而独自逃跑的可能性较小。当一个人先发现火灾时,若其它家庭成员由于某种原因还未意识到发生火灾时,他或她首先会告知家人火情,当所有家庭成员都聚集在一起后,他们会一起逃生。本文将家庭成员在火灾情况下等待、聚集、帮助的现象称之为家庭行为。家庭成员面临火灾进行疏散时包括聚集和疏散两个阶段,如图所示:

2家庭火灾行为模式对疏散时间的影响

家庭疏散时间图

人员疏散时间一般包括火灾被探测到的时间,火灾自动报警启动时间,人员反应的时间和人员在通道上的疏散时间[2]。

在实际的火灾过程中,疏散时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受火源位置、报警设备可靠性、消防管理水平、人员分布特点、待疏散人员的工作状态、人员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人员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3]。探测时间、报警时间根据系统的响应时间可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人员反应时间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很难明确的进行定量分析。特别是对于家庭这样凝聚力很强的群体,即使是面对火灾这样的危险场景,家庭成员也会不离不弃,所以在火灾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居民返回、等待、聚集的现象。结合对家庭行为的具体分析,为了突出家庭疏散时的特点,将ORSET模型进行简化得到家庭疏散时间图:

其中准备应对火灾所需时间和聚集等待所需时间随机性较强,难以量化。家庭行为的复杂性导致了家庭疏散时间的不确定性。

家庭火灾疏散模型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尽可能客观的反应紧急条件下人员疏散的特殊行为,我们应用前人提出的人员疏散二维元胞自动机随机模型进行疏散模拟。该模型在本质上是一种离散的社会力模型[4],是在人员疏散元胞自动机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火灾对人的影响后而得到的适合研究火灾中人员疏散的扩展模型,着重研究人员个体行为对整个疏散过程的影响。针对人员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心理和行为:从众心理和行为、小群体现象、亲情行为等进行了元胞自动机模拟[5]。

在对亲情行为的模拟过程中,选择了家庭成员数目2-5个的四个家庭(为方便分析,左上、右上、左下、右下房间分别为房间1, 2, 3, 4)。通过二维元胞自动机随机模型模拟发现这几个家庭在疏散过程中总是先尽力相聚在一起再进行疏散,出现了现实疏散中普遍存在的“返回”、“等待”等现象。

如图所示。房间1, 3中的小群体成员分别为5个、2个,它们各有一个成员初始时刻在房间外面,而在模拟中看到了“返回”房间的现象,他们直到与各自亲人走到一起才开始一起往房间出口移动;房间2和4中小群体成员人数分别是4个、3个,靠近出口的人员则采取“等待”亲人的办法,亦和亲人聚集到一起后再进行疏散。模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的智能性,合理的再现了实际疏散中的常见现象。当不存在亲情行为时疏散时间为279时间步。当存在亲情行为时,疏散时间为327时间步。这说明亲情行为给整个疏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可以缓解火灾危险对人员造成的恐慌,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凝聚力的存在,使得家庭成员在火灾危险情况下还会出现返回、等待、聚集的现象,从而耽误了宝贵的疏散时间,给整个疏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虽然家庭行为会给安全疏散造成不利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同于火灾情况下由于空间、时间上的原因临时聚集而成的群体对疏散过程的影响,因为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远远强于一般性群体,家庭成员在疏散过程中的互助、互让也是一般性群体所达不到的。

3小结

火灾中的人员疏散涉及到人与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复杂关系。本文着重分析了火灾时人的行为规律。通过火灾时人的群集现象引伸出家庭行为,并着重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火灾时的家庭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火灾时居民的疏散行为不同于其它环境下的人员疏散,居民在逃生时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在逃生时包括聚集和疏散两个阶段。然后,定性的探讨了家庭行为对火灾时人员疏散时间的影响,尽管家庭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人员疏散,但是也有其积极的方面。

参考文献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德安”的奋斗目标,坚持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职能作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以家庭平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

二、活动主题

建平安家庭创和谐

三、目标任务

通过平安村、平安家庭的创建活动,促使村民自觉参与群防群治,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防范、自我发展,实现七无目标:无、无、无暴力、无纠纷、无事故、无、无犯罪。到年底,全乡各村努力实现1个自然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8个“平安家庭”示范户的创建,并抓出成效,以点带面。通过三年努力,全乡各个自然村,实现全乡80%以上的家庭成为“平安家庭”。

四、组织领导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一次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为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由分管领导主抓落实。具体负责各村创建点的工作整体规划、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协调解决创建活动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及时总结并推广典型经验。各村治保调解组织要以“五五”普法宣传为切入点,认真开展化解矛盾纠纷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清除矛盾隐患及反对家庭暴力,预防青少年犯罪。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实现维权和维稳的有机结合,积极履行各自职责。使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到“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来。

五、活动内容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家庭成员是创建“平安家庭”的主体,需要各自然村居广大村民和各家庭成员的认知,参与和支持,必须把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贯穿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一是认真落实“五五”普法宣传,以活动为载体,突出主题,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每年“三八”妇女维权周,“”土地宣传日,“”国际禁毒日等特殊活动进行集中宣传教育,将创建活动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二是以综治培训为依托,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各自然村居的群众自治组织带动广大家庭参与到活动中来。三是以积极正面的舆论为导向,大力开展社会宣传,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和各家庭成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觉认同。努力实现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

(二)突出工作重点,丰富创建内涵。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要突出三个重点,实施“三项工程”,一是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素质为重点,实施“法制宣传进万家”工程。以“五五”普法为契机,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深入开展家庭学法活动,形成家家争做守法好公民的良好局面。二是以营造和谐村居为重点,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实施“文明新风进万家”工程,将开展卫生家庭、节约家庭、和睦家庭、勤劳家庭等特色纳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不断丰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内涵。大力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敬老爱幼,邻里团结,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矛盾。拒绝黄、赌、毒等不良现象,对家庭的侵蚀和影响,用村庄平安和家庭的平安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三是以努力预防和杜绝村居及家庭的不安全隐患,预防青少年犯罪为重点,着力实施“平安家庭千万家”工程,努力做到相互促进,使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建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村、各单位负责人要针对此次活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将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并将各阶段的活动内容记录在册,上报乡综治办。乡综治办将有针对性地认真总结和推广创建中好做法,好经验,通过示范先行,典型引路等形式推动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严格将各单位的活动成绩列入年终目标考评,进一步促进活动落到实处,使“平安家庭”创建,带动全乡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我乡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活动步骤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9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平安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_、十六届五中全会及我县《关于深入开展“平安××”系列创建活动的意见》,按照县妇联、综治办等对创建“平安家庭”活动的部署和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美德,以家庭的文明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我校就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出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_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立新型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目标,通过广泛、深入、扎实、有效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促进家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家庭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改革和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要立足于激发和调动广大家庭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家庭成员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为改革献技出力。

2、坚持促进社会稳定的原则。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推动社会稳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自觉树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正确处理好社会、家庭、个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维护安定团结的自觉性。

3、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原则。使群众真正成为“文明家庭”的主体,作为群众性活动,必须坚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吸引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要以群众为主体。

4、坚持动态化管理的原则。要适应形势要求,发动群众讨论修改创建标准,提高群众参与创建的自觉性。要定期进行表彰评比,具体名额由民主测评决定。

三、活动内容

1、大力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用_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对广大家庭成员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积极开展与“×××”做斗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引导家庭成员树立家庭美德、社会公道、职业道德意识。

2、大力提高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在广大家庭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要组织广大家庭成员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在城镇要继续开展“家庭读书”活动,组织家庭读书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培养家庭成员的读书兴趣,促进家庭成员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普知识讲座等形式,帮助广大家庭成员掌握科谱实用知识,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

3、大力提高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要在广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中广泛深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健康的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通过家庭文艺演唱会、家庭运动会、家庭技能比赛、家庭文化大院、家庭素质争优赛、家庭角色评选等活动,活跃家庭文化生活,激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使广大家庭在活动中起到开启心智,愉悦身心的目的。在活动中要突出健康教育这个重点,通过讲座、咨询等形式,帮助家庭成员增强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重视合理的科学的体育锻炼,逐渐开辟和建设一批比较固定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不同年龄的群众健身活动骨干。要从各地实际和群众需要出发,制定每年的健身计划,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4、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引导广大家庭成员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崇尚文明,反对愚昧,崇尚进步,反对落后的意识。要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能力,培养好下一代。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教育水平。坚持进行“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教育。要规范道德行为,抵制陈规陋习,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要增强家庭成员的生态意识、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四、评比条件

1、爱国守法,热心公益,群众拥护;

2、学习进步,爱岗敬业,贡献突出;

3、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互助;

4、相信科学,移风易俗,计划生育;

5、廉洁奉公,勤俭持家,保护环境。

五、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使广大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家庭文明程度有较大的进展;群众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有较大的增强。

六、组织领导

“文明家庭”创建要在学校党总支的领导下进行。活动,由学校文明办、办公室搞好协调指导工作。妇联负责“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组织评选工作。

七、创建措施

1、积极协调配合

“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基础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列入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各地要积极主动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相关部门,如民政、广播电视、教育、公安、司法、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体育、环保、工会、共青团、科协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新格局,以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

2、科学规划管理

各处室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创建活动的意见、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要按照县里制定的“文明家庭”评比条件进一步细化,制定出符合本地情况的具体内容,既要突出针对性,又不忽视常规性的要求;既要有可操作性又不过于繁琐。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10篇

国外的安全感理论研究集中在焦虑、人格和需要与安全感的关系(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霍尼,苏黎文,埃里克森,弗洛姆,沙利文,马斯洛,威廉•布列茨等),实证研究集中在创造力、人格和学业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以及教养对安全感的发展影响研究(代表人物有AI-Rihani,Suliman等)。国内的理论研究代表有钟友彬、许又新、江绍伦等,主要集中在安全感与神经症的关系研究。实证研究代表有丛中等人,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发展这个群体,从国内外的理论到实证研究都显示出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格、需要和焦虑等方面的特点都与安全感关系密切,而这些方面都与家庭密切相关。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国外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探讨了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安全感发展的影响,他们的研究都证实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留守儿童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期,缺乏安全感会被种种自我评价方面的情绪所困扰,甚至影响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安全感发展特点的同时,主要探索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影响。

二、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安全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安全感基本状况

以留守儿童安全感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留守儿童安全感上,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多变量统计检验发现,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的主效应显著;从多元方差分析的组间检验来看,年级对自我安全感存在显著的主效应,进一步一元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一年级的自我安全感显著高于二年级,而一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的自我安全感差异不显著。性别对自我安全感存在显著的主效应,男生的自我安全感显著高于女生。

(二)家庭各因素与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关系分析

1.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回归分析以家庭环境各维度为自变量,分别对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和安全感总分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家庭环境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作用。在家庭环境的各维度中,亲密性、情感表达、娱乐性和组织性对留守儿童的情绪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矛盾性和控制性对于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亲密性、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则对人际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亲密性、情感表达、成功性和娱乐性则对自我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父母养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回归分析以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分别对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和安全感总分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父母养育方式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作用。由表2结果可知,在父母养育方式的各维度中,父母亲的过度保护对留守儿童的情绪安全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则对人际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过度保护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父亲的惩罚、严厉对自我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过度保护则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3.家庭其它因素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以留守儿童安全感各维度为因变量,分别以父亲受教育水平和父亲职业、母亲受教育水平和母亲职业、经济收入和家庭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考察家庭其它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在家庭其它因素中,父亲教育水平对留守儿童的情绪安全感的主效应显著;父亲职业对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的主效应都显著;母亲受教育水平则对人际安全感的主效应显著;经济收入对情绪安全感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家庭类型对人际安全感的主效应极其显著。

(三)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动因模型

根据前面各种家庭因素对安全感的回归分析,排除效应不显著的变量并对它们的作用方向做出构想,具体如下:在家庭环境上,除了矛盾性和控制性因子起负向作用,其余因子都起正向作用。在父母养育方式上,除了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父亲严厉起正向作用,其余因子都起负向作用;家庭环境各因素对安全感各维度有直接影响根据前面的构想,利用对家庭各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进行路径分析,以检验其理论构想的合理性,为简约模型,删除了影响不显著的路径和对安全感各维度影响不显著的变量。进一步分析各变量对安全感的效应,发现娱乐性对情绪安全感具有最强的直接正效应,为。其次是组织性,直接正效应为。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保护都对情绪安全感有直接的负效应,都为;人际安全感方面,娱乐性对其的总体效应为(其中直接效应为,通过情绪安全感的间接效应为)。亲密性、成功性和母亲情感都对人际安全感具有直接的正效应,分别为、和。组织性、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保护都通过情绪安全感对人际安全感有间接效应,分别为、和。此外,情绪安全感对人际安全感的直接正效应为;就自我安全感而言,成功性对其的总体效应为(其中直接效应为,通过人际安全感的间接效应为)。父亲严厉对其的正效应为。亲密性、娱乐性、组织性、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和母亲保护都通过情绪安全感或人际安全感对其有间接效应,分别为、、、、和。人际安全感对其的直接效应为,情绪安全感对其的总体效应为(其中直接效应为,通过人际安全感的间接效应为)。

三、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发展起主要作用

从性别上来看,留守儿童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安全感,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仅在自我安全感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这与国外的有关研究中女孩比男孩的安全感要强不一致,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中国是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从年级上来看,一年级比二年级更具有自我安全感,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这可能与课程的学习有关,到了二年级,课程难度加大,外加考试的压力,可能导致自信心的降低,到了三年级,状态适应过来了,又恢复了一些自信心,这与相关领域(张文新和李勉媛对自尊的研究)的研究结论一致。从家庭环境来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亲密性,娱乐性,成功性和组织性对安全感各维度有着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来看,家庭氛围愉快欢乐、管理组织有序明显会给孩子带来情绪的安定和幸福。同样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相处、共同娱乐和追求成功的品质对培养孩子与人融洽相处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一家人积极追求成功的行为和意志对孩子自我安全感的培育有直接影响,毕竟自信来源于不断的实践和每一步的成功体验。有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自然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最后有助于积淀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从父母养育方式上看,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保护、过干涉对情绪安全感有着显著的直接负效应,同时对人际和自我安全感有着显著的间接负效应,母亲情感温暖对人际安全感有着显著的直接正效应,父亲严厉对自我安全感有着显著的直接正效应,这说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适当的惩罚、严厉不会对儿童安全感的建立构成不利,还会促进其发展,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产生负效应。另一个就是在中国独生子女多的环境下,尤其要避免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这对于儿童安全感的建立有直接影响。父亲受教育水平与职业类型交互效应不显著,前者对自我安全感的主效应达到显著的水平,后者对总体安全感,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和自我安全感的主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可能与父亲一般是家里的主心骨有关,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更直接的受到父亲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的影响,这会影响到小孩的人际、自信的发展。母亲方面,母亲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类型没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母受教育水平对人际安全感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母亲职业的主效应不显著,这可能与母亲是小孩生活的主要照顾者和陪伴者有关,所以母亲对小孩的影响更突出的表现在人际方面。

家庭安全检测论文范文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要坚持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四届三次党代会和乡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为根本,以“和谐兴乡,创业富民”为目标,调动广大家庭成员在创建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以家庭平安促进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游仙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此次创建活动以家庭为主体,以村、社区为依托,以开展法律道德宣传教育为主线,以促进家庭成员遵纪守法为重点,以创建健康、文明、祥和的家庭环境为目标。通过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四进”家庭,即普法宣传进家庭、文化科学进家庭、道德教育进家庭、安全知识进家庭;努力营造“五个”环境,即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优美文明的社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切实增强家庭成员的“五个”意识,即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意识、男女平等意识;帮助更多家庭做好“六防”,即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防欺诈、防艾滋;实现家庭“六无”,即无、无、无纠纷、无xx、无暴力、无犯罪;不断拓宽社区创建活动面,引导家家户户创建遵纪守法之家、科学文明之家、和睦友善之家、平安稳定之家,使家庭更加和睦美满,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三、“平安家庭”创建标准

(一)认真学习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自身权益,创遵纪守法之家。

(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拒绝xx,远离,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科学文明之家。

(三)家庭成员宽容谦让,夫妻相互忠实,自觉赡养老人,关爱子女,预防和化解各种家庭矛盾,家庭暴力介入率为100%,轻微的家庭暴力要解决在第一时间,无因家庭暴力犯罪,力争实现“零家庭暴力”,创和睦关爱之家。

(四)切实履行子女监管教育,坚决支持子女入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家庭无无故辍学行为。

(五)善待他人,友好相处,加强沟通,互帮互助,妥善处理邻里、亲朋关系,创友善明理之家。

(六)杜绝打架斗殴、杜绝参与集体上访、杜绝盲目维权,自觉同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创平安稳定之家。

四、创建要求

1、大力宣传,广泛动员

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宣传教育,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调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乡掀起“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热潮,通过深入到每个家庭,进行 “平安家庭”创建宣传活动,将创建活动具体化、形象化,使家庭成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觉认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努力实现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确保“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