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初中美术;素描教学;技巧分析;
在古汉语当中,素指一种颜色,而描是临摹的意思,素描就是用一种颜色临摹事物。在现代汉语中,素描指单纯用线条速写、不加色彩的画。作为绘画的基础,素描体现着绘画者的所看和所想。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中,他们既有儿童的特点,又具备青少年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方面要防止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初中教学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初中美术课程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前我国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美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而且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教师要重视美术教学,为学生打好美术基础。初中美术和小学美术相比,学习难度更大,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绘画能力。素描是绘画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素描让学生掌握光影的处理技巧和线描的绘画方式[1]。基于素描在美术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分析初中美术素描教学技巧,希望能够为广大注重美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一、初中美术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重视程度不高
在原先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学校更注重应试考试科目的教学,对于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创新也倾向于应试考试科目,美术教师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往往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性,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很少拓展与美术相关的课外知识,教学时照本宣科,除了播放教学视频,就是让学
二、素描写生训练技巧分析
1. 人物素描
在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多彩的校园生活》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观察,用相机拍摄周围学生的照片,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脸型、表情和发饰特征,掌握人物素描的方法。首先,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素描,因此教师在开展人物素描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观察人物特征和酝酿自身绘画情绪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依据绘画对象的气质、五官等,考虑应该如何展现其特征。学生先在脑海中形成最终的绘画成果,做到胸有成竹,下笔绘画时才能够做到流畅,切忌仓促作画。
其次,加强构图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在图中的位置是否合适,考虑是否要在人物前方留白,这是决定整幅人物素描在观感上是否舒服的关键。完成构图之后,学生要通过对整体的观察,结合运用辅助线的方式,确定绘画对象在图纸中的大致位置,勾勒出雏形,确定基本的人物脸部轮廓形象。这一过程与剪纸艺术类似,剪纸艺人将剪纸对象沿外轮廓剪下,尽管没有细化内部的结构,但是人们依然能够确定其对象是何物。
最后,确定人物脸部“三庭五眼”比例关系,在绘画过程当中不断调整细节,强调明暗交界线是决定头部深度和体积的关键。根据绘画对象的容貌特征,可以先决定颧骨的交界线。尽管和其他地方相比,颧骨的受光不是很明显,但是要尽量保持其与暗部之间的对称。教师要让学生观察整个人物肖像中哪一个特征最明显,以此为切入点,从眉眼颧骨处开始,抓住人物面部的特征对其进行描绘,并切忌反复刻画,避免画面出现不协调的关系。学生可以根据绘画对象的特征,安排绘画的顺序。如,有些学生面部的颧骨比较突出,有些学生的眼睛比较有神……学生可以以此为基础,将其列为首要描绘对象,将其他的部分作为次要描绘对象。
除步骤要科学外,还需要加强人物头像素描的细节描绘。如头发的表现,虽然中国人的头发的固有色是黑色,但这种黑色不是漆黑一片,同样有明暗对比。附着于颅骨上的头发,要依照颅骨的形状考虑其结构。在绘画中,学生要注意将头发的蓬松感表现出来,让头发富有质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卫生纸擦拭画中的头发,营造一种虚的状态,让头发呈现出松弛的感觉,避免死板。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一幅画的好坏并不在于对某一处细节的刻画,而是画作的整体感和完整感。因此,在人物素描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由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从而使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教师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描绘对象,从最突出处带动次明部。在刻画眼部时,学生要注意眼轮匝肌之间的关系,画嘴时考虑到口轮匝肌之间的关系,画鼻时考虑到鼻骨、鼻翼和脸颊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考虑这些五官在整个面部的比例关系。在绘画时,对于每一处细节的刻画,学生都要结合整体考虑,分清主次。在调整阶段,除了要画得逼真,还要注意形神兼备,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因此,在练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开展人物眉、眼、嘴和情绪变化上的练习,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的机械式描绘,从而让肖像画变得更加生动自然[2]。
2. 风景素描
在《美丽的校园》一课中,教材要求通过了解取景、构图、透视的知识,让学生学会素描写生的方法,尤其是对线条的表现。在景物写生时,学生容易出现生搬硬套、不分主次等问题,画面显得生硬呆板,缺乏空间感和层次感。
(1)取景是风景素描成功的关键
风景写生和人物写生不同,最关键的绘画技巧在于取景,取景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初中生由于刚刚接触素描,因此在取景上往往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除了要注重相关技法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寻找到适合表现的景物。取景并不是让学生将景物完全“搬”到纸上,而是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处理,也就是构图。取景构图可以借助取景框。学生在风景写生中容易照搬景物,导致构图组织结构不明。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风景写生的主体,将其置于前景或中景的位置;远景作为烘托,只是次要描绘的部分;同时,注重前后之间的空间性。在风景素描中,空间感需要依赖远、中、近景之间的关系体现,这一环节往往也是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和重点。
(2)线条是风景素描最重要的表达方法
写生课课时有限,以线为主、明暗为辅的风景素描既能节约学生的作画时间,又能体现线条的神韵。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线条之间的疏密变化,让其形成疏密有致的黑白关系,以突出画面中主次、虚实、前后的关系。在一幅风景画中,景物的疏密、大小、位置以及明暗关系,都要达到良好的平衡,一旦分配不均,就会形成视觉上的失衡。优秀的风景写生不仅要画面丰富,而且在整体上要做到统一。因此,在刻画细节的同时,学生要联系整体,让整体中有细节,在细节中有整体。风景素描并不仅仅只有静,也要突出动的因素,处理好动静之间的关系,才能让风景素描显得更有生机。风景素描经常以线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因此,对线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线描相对于其他绘画手段来说更加简单有力。教师要让学生用线条表现景色之间的比例和姿态,以线造型,用简单的线条表现景物的轮廓、体积和彼此之间的明暗关系。通过线条的合理组织,学生能够表现出景物的氛围和画面的结构,体现出画面中色调和明暗之间的过渡与对比关系,体现出光影、体积、空间、透视等要素。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组织关系和空间结构,正确处理线条的排列方向和疏密程度,让线条有组织地形成明暗关系和疏密对比。没有组织的线条,只会让画面显得杂乱无章。学生根据不同景物的描绘需求,让线条之间形成疏密对比、粗细对比、刚柔对比、节奏对比,可以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的质感。线的对比要从整体的结构入手,避免刻意营造,造成画面比例失调。线条并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术,同时也体现出绘画者的艺术修养、趣味等。线条的表现是绘画者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线条的力度和节奏,通过不同线条的变化,让整体画面有更强的情感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绘画工具,了解工具的特色,熟悉每一种工具的使用方式,发挥出个人的创造力,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线条语言,从而在绘画中体现出独特的绘画个性。
结语
素描已经渗透初中美术教材的多个领域,是其他美术门类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素描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素描对于美术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要注重技术的教学,而且要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到美术创作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美术水平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裴志刚.谈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素描教学[J].考试周刊。2013(19):174.
[2]罗慧娟初中美术教学中素描写生训练技巧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163.生临摹作品,对于学生绘画能力的要求不高,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随意。这对学生的素描认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素描的学生来说,不利于其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素描知识。
2. 缺乏正确的认知
由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于美术教学的忽视,一些学生对于美术学习不够重视,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随意完成美术作业。一些学生虽然对美术学习热情比较高,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是由于其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习成效并不理想。在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部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再加上学校安排给美术课程的课时比较少,所以美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机会也比较少,学生难以体验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因此学习热情不高,美术教学的美育作用难以体现出来。
关键词:分类思想;初中数学;数学教学
一、 分类思想及其意义
分类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划分。同一事物因分类标准不同,其分类会出现很大差异。例如在初中数学中三角形按照角可分为直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按照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所以对于每一个数学对象的分类应该注意其分类规则。分类思想在数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进行解题时有重要作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能够经常运用到,所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中的体现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分类思想教学内容,而初中教学大纲中更是明确指出要求学生“会按照角的大小和边长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会将四边形分类”、“会把给出的实数分类”。在初中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依托于分类思想。例如:代数式分为无理式和有理式,有理式分为分式和整式,整式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代数方程分为无理方程和有理方程,有理方程分为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整式方程分为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和高次方程。在初中数学的几何学中体现为:小于平角的角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平行和相交,相交的两条直线分为垂直和斜交。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斜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四边形分为一般四边形与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点跟圆的位置关系:点在圆外,点在圆上和点在圆内。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离、相切和相交。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含、外离、相交和相切,相切包括内切和外切。丨a丨=a(a>0),丨a丨=a(a=0),丨a丨=-a(a0时,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当b2_4ac=0时,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当b2-4ac
三、 分类教学思想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与培养
1、 渗透分类思想,养成分类意识
我们要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其他事物分类的认识基础,将生活中的分类思想迁移到数学教学中,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分类思想教育,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机会,例如数的分类,绝对值的意义及不等式的性质等。
例如在学习过负数和有理数后,依据不同标准,让学生对数进行分类,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分类标准,有理数可分整数与分数,也可以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当a可表示任何一个数时,a可分为正数、负数和零,联系到绝对值的意义,当a>0时,丨a丨=a,当a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一个分类思想问题来反复联系,强化学生对于分类思想的意识,例如在有理数这一问题上,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要求的分类标准准确快速进行分类,如果对于分类标准模糊不清往往会造成分类出现重复,遗漏,如有的学生把有理数分为正数、负数和整数,这就是对于分类标准把握不清所造成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分类思想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分类讨论过后得出的结果才是正确的,否则很容易出现遗漏和错误,在解题过程中,分类思想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强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4]。
2、 学习分类方法,有目的地组织分类思想训练
分类即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后,进行的不重复不遗漏的划分。对于初中学生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尤为重要。第一,依据数学概念分类。很多数学概念是分类得出的,所以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按照分类思想进行解题。例如:当a为何值时,函数y=(a+3)x2a+1+4x-5(x不等于0)为一次函数?分析:需要依据一次函数的概念进行解题。第二,依据数学法则、特殊规定和数学性质进行分类。例如:(1997-x)X=1(指数为x)则x=?分析:因a0=1(a不等于0),11=1,(-1)2=1,所以x=0或1996或1998。第三,依据图形特征或互相间的关系分类。例如: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切和直线与圆相交。例题: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底边长为a则腰上的高是多少?分析:依据图形特征,可将等腰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类作图,即可明确解题思路。第四,几何图形中点和线的不同位置进行分类。这一分类在证明圆周角定理时得到印证[5]。针对这几点分类学习方法,可以有目的的做出分类思想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将分类思想训练一步步渗透到教学中,并以此为教学目的并设计教学教案。
3、 引导分类讨论,提高学生分类思想素质
总的来说分类讨论一般运用在代数式和函数或方程中,主要为根据所给字母取不同值的情况下讨论解决问题,其次就是几何中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进行分别讨论解决[6]。例如:抛物线y=ax2+4ax+t与x轴一个交点为A(-1,0)。(1)D是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是抛物线上的一点,且以AB为一底的梯形ABCD面积为9,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E是第二象限内到x轴y轴的距离比为5:2,如果点E在(1)中的抛物线上且它与点A在此抛物线对称轴的同侧,问: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APE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出理由。分析:第1小题根据不同的取值范围,可以在不同范围内进行讨论,第2小题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在不同位置分类进行讨论解决。
结语:分类讨论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占据很大比重,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逐步渗透,使得学生掌握这种分类思想,使其在解题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同时在分类讨论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并逐渐接受并熟练使用分类思想去解决所遇到问题。同时学生可将分类思想跟其他数学思想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综合处理所遇到问题,拓宽学生思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会有极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彭林,刁卫东.中考数学命题热点与规律探析.中小学数学,2009(1).
[2] 李再湘.中学理科教师科研论文导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
[3] 胡顺才.数学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渗透教学研究.学科教学,2013(6).
[4] 赵光千.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系列研究,2011(11).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物理模型在物理学及其发展中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初中物理教育和教学的特点分析了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本文又把初中物理模型按不同类型逐一分析,最后给出了方法论意义。
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见到,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帮助。物理学研究具有复杂性。怎样发现复杂多变的客观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呢?又如何简单的表达它们呢?人们有幸在漫长地实践活动中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在具体情况下忽略研究对象或过程的次要因素,抓住其本质特征,把复杂的研究对象或现象简化为较为理想化的模型,从而发现和表达物理规律。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1】下面我们逐个加以说明。
(一)物理对象模型——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这种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的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的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的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每时每刻都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理解和刻画。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例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等。
(二)物理条件模型——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比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和阻力都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的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物理过程模型——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四)理想化实验——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物理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2】。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着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五)数学模型——由数字、字母或其它数学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公式、图形或算法。【3】初中物理中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磁感线和电场线。磁感线(电场线)是形象的描述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空间分布的几何线,是一种数学符号。而磁场和电场本身的性质对这些几何线做了一些规定,例如空间各点的电场强度是唯一的规定了电场线不相交。这样就使它们成为形象、简练而准确的描述磁场和电场的数学符号。
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育与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重视对物理模型概念和具体模型(例如上文分析的模型)的讲述,重视对建立物理模型方法的讲授,重视对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意识的增强,重视对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玉胜,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东平县实验中学。
【关键词】物理模型;初中物理教育;简单性原理
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见到,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帮助。物理学研究具有复杂性。怎样发现复杂多变的客观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呢?又如何简单的表达它们呢?人们有幸在漫长地实践活动中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在具体情况下忽略研究对象或过程的次要因素,抓住其本质特征,把复杂的研究对象或现象简化为较为理想化的模型,从而发现和表达物理规律。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下面我们逐个加以说明。
(一)物理对象模型――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这种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的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的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的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每时每刻都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理解和刻画。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例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等。
(二)物理条件模型――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比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和阻力都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的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物理过程模型――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四)理想化实验――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物理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6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