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酒桌文化研讨材料范文(必备4篇)

酒桌文化研讨材料范文(必备4篇)



酒桌文化研讨材料范文 第1篇

餐桌礼仪备受关注

当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外来美食及文化

甚至走出国门

将耳濡目染的餐桌礼仪运用于斯

你可能发现,那些知识远远不够

如何优雅地吃一块牛排

仅仅是餐桌礼仪的冰山一角

但或许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

从餐桌延伸出去的礼仪标准

不仅仅在于对待饮食的态度

一块牛排

酒桌文化研讨材料范文 第2篇

中国酒文化,古代远比现在丰富得多。如宋代的葡萄酒米酒、坡喜欢的蜂蜜酒、洞庭山的柑橘酒、海南岛的椰子酒、黄庭坚咏叹过的荔枝绿酒举不胜举……宋代人张能臣《酒名记》中一次举出二百多种名酒,遍及湖广川陕,品列之丰富可见一斑。

由于清代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烧酒(蒸馏白酒)开始取代原有的米酒、水果酒成为时尚。这是中国史上酒文化的一次重要革命,对于革命,既然有创新,自然有破坏,中国的低度发酵酒文化慢慢衰落下去。解放后,中国白酒迎来了第二次革命,它打破了传统酒文化重意境不重技法的缺失,利用化工科技将传统工艺加以解剖,以此建立香型体系。同时,蒸馏酒的香型变成了粮食酒风格的唯一标准,低度发酵酒、配制酒、再次被打击,十多亿中国人几乎完全被发配到由香型控制的高度白酒世界。

时代的偶然产物――香型(二标)

现在,大家对中国白酒香型的区分习以为常了,茅台是浓香型之首,五粮液是酱香型之首,汾酒是清香型之首,酒桌上提鼻一闻,就知杯中物属于何种香系。然而,香型这一概念在中国几千年酒文化中仅仅诞生不到50年。在这50年里,它既第一搭建了白酒工艺的化工谱系,又对中国酒文化的丰富性造成毁灭性打击。

其实,香型这一概念是一个时代的偶然产物,中国白酒因为这一偶然,从人文归属逐步踏上了工业化道路。

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白酒没有香型一说。即使是建国后的第一、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评出了泸州老窖、茅台、汾酒西风等几大名酒时,也没有区分香型。

由于由于不分香型评比,1963年的第二届评酒会就产生了一个插曲,香港的一家报纸率先报道了评比结果。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茅台。当时,总理正在国外访问,新闻会上,用茅台酒招待外宾时,就有外国记者提起了这次白酒的评比结果。

回国后,亲自过问了此事,当时还没有公布最终结果,他要求有关部门重新评比,尽管换了专家,结果还是一样,也正因为有了此插曲,才有了政治和技术“双工作组”进驻了茅台。工作组经过工艺查定、酒的成分分析,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得出了“茅台酒是由酱香、醇甜、窖底香三种基础酒组成,窖底香中酒的主体成分是己酸乙酯”的科技成果。这个结果是中国人利用化学成分区分白酒烈性的开始。不久以后,入住其他酒厂的工作组也拿出了研究成果,确定了浓香型、清香型等白酒的化学基础。中国白酒的香型体系初步诞生。在此之前,中国人通过源产地的不同、感性的诗文描述、酿酒的原料差别来区分白酒。

上世纪70年代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专家们评选佳酿的标准不再是百花齐放、兼容并蓄,而是着重看酒品是否够突出自己所属的香型。作为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在这一届名落孙山。原因是西方酒被划为“清香型”白酒,然而在评审过程中,由于口味与“清香型”相差甚远而落选。当时,这件事轰动了陕西省,惊动了省长和省委书记。结果又是一群专家进驻西凤酒长,经过十年化工分析和行政博弈,西凤酒终于独创出一个“凤香型”。随后,董酒成了“董香型”、老白干成了“老白干香型”。中国白酒又从化工上大一统走向文化标新立异时代。

在全世界的酒精饮品中,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化工分解强行在老百姓中推行。葡萄酒分为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甜葡萄酒、干葡萄酒,这都是我们用肉眼、用味觉一下子能分辨的。威士忌分为纯麦威士忌、调和威士忌,这是看原料纯不纯。而香型,是工业化和行政化的产物,而不是人文和历史的产物。以香型作为标准,只能使中国人喝的酒品越来越趋同。

TIPS中国白酒的主要香型有:

浓香型: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水井坊

酱香型:茅台、郎酒

清香型:汾酒、二锅头

米香型:桂林三花酒

兼香型:白沙液

豉香型:玉冰烧

凤香型:西凤酒

高度白酒的附属品――餐酒不分家(二标)

电视剧里经常有塞外大侠,在风沙漫漫、哈气成霜之地仗剑痛饮。但愿他喝的是清香型白酒,如56度的红星或牛栏山二锅头。如果他喝的是茅台、五粮液,如此浓郁丰富的香气,又每个吃食,很快就要腻味得难受。

所以说,全世界没有一种酒像中国白酒这么离不开餐桌。德国人在办公室喝啤酒、法国人在献血站喝葡萄酒、俄国人在马路中间喝伏特加,而中国人只在餐桌上喝白酒。这种情况在白酒彻底淘汰发酵酒水果酒之前是不存在的,从《水浒传》、《红楼梦》就能看出来,武松打老虎、打蒋门神之前喝酒都没吃东西,贾府的小姐太太们没事也要温点小酒吃一下。然而当低度酒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两次革命之后,被香型锁死的蒸馏白酒又彻底被餐桌套牢了。

于是,中国人喝酒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在餐桌上合理利用食物使自己喝得更Hi,酒量更强呢?其实很简单,你牢记哪些食材具有非常的醒酒功效,当别人懵懂痛饮时,你却能夹菜解酒。

酒桌上必点的肉食

•螺肉和蚌肉,用田螺、河蚌、大葱、豆豉各适量,将田螺捣碎,河蚌取肉,与大葱、豆豉共煮,饮汁液,解酒效果奇佳。

•鸭肉,酒后一碗老鸭汤,可以解燥渴、缓头晕,就醒后不会厌食。

•泥鳅,泥鳅可温肾助阳、解酒消渴,缓解酒精吸收。

酒桌上必点的蔬菜

•芹菜,餐前吃点芹菜、花生、腐竹的什锦拼盘,是一场酒局好的开始。

•菠菜,民间有一著名菠菜解酒方,取菠菜300克,生姜23克,猪血100克,酱油15克,麻油3克,精盐2克,醋、味精、花椒油各适量,将菠菜带根洗净切成5厘米长的段,于滚水中焯2分钟捞出,沥去水分,装盘抖散。猪血切片爆炒,与菠菜混匀。待凉后,加入生姜汁。

•莲藕,将藕洗净削皮切成薄片100―200克,放入滚沸的开水中煎煮片刻捞出,待凉后一次食完。

•香菜,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将香菜焯水,加入香油、食盐,作为解酒凉菜,后者将香菜切碎,煮汤当茶饮以解酒毒。

酒桌上必点的豆类

•绿豆和赤豆,红豆汤、赤豆汤、豆芽都有解酒作用,酒桌上要关照。

•豆腐,豆腐解酒的良方很多,最著名的是石膏豆腐汤,生石膏50克,水煮1小时后去渣,加入豆腐50克,再以少许食盐调味,煮熟食用,有解酒奇效。更简便的方法,可以醋煎鲜豆腐食用,能起到醒酒生津的功效。

酒桌上必点的水果

•柿子:柿子在水果中解酒效果首屈一指。有实验表明,酒后食用柿子,呼出的究竟浓度可减少70%。最佳解酒方法:去皮去核,与200克高丽菜一起榨汁,再加入柠檬汁饮用后即可解酒。

•香蕉:香蕉除了生食可以解酒,也可将香蕉果肉碾碎加入茶水中,加糖调服可解酒后燥热。

•柑子:柑子可生食解酒,也可剥皮榨汁和蜂蜜一起服用,一般人喝两杯,缓解醉酒效果奇佳。

•荸荠:对于高粱酒等烈性酒致醉者,克取荸荠10个,洗净捣成泥状,用纱布包裹压榨出汁饮服,解酒效果立竿见影。

酒桌上的食材禁忌

•少吃牛肉。牛肉甘温,补气助火;白酒大温,与牛肉搭配则如火上浇油,容易引发炎症。

•不宜吃核桃。一旦两者同吃同饮,容易导致血热,甚至可能导致咯血。有咯血史的人更应当特别注意。

•碳酸汽水。和白酒时配碳酸汽水会刺激胃粘膜,减少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导致急性胃肠炎、胃溃疡等病的发生。二锅头兑雪碧虽然不上头,却不宜多饮。

•浓茶。酒后喝浓茶不仅不能解酒,还对身体有害。

酒局前的准备

一场酒局的状态好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之前的准备。参加酒局前最好先喝一杯酸奶。酸奶容易准备,含有增稠剂,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有利于西施酒精,延缓酒精的吸收。

如果是舍生取义的重要酒局,喝酒之前半小时,最好先喝一杯必奇,这是酒桌上喝不醉的必杀技。必奇属于蒙脱石散,可以黏在胃粘膜上,锁定酒精,有效减缓酒精的吸收。

香型白酒怎么品?(二标)

虽然香型是一个砸碎传统文化的革命式的概念,但是,既然它存在,我们就要学会品尝。在这第一点上,中国白酒和葡萄酒的品尝方式大同小异,无外乎看、闻、尝、回味。

中国白酒看什么呢?很简单,看看它有么有沉淀,颜色浑不浑浊。在酒店里花800元买一瓶五粮液或者水井坊,结果发现酒瓶里有絮状物漂浮,赶紧退钱。但凡有沉淀的白酒绝对有问题。

闻什么?大体来说很简单,酱香型有浓郁的酱料味道;豉香型有清晰的豆豉味道;凤香型有类似凤梨(菠萝)的味道;清香型类似纯净的酒精香(其实并不是);米香型有点发甜的醪糟味;浓香型,你闻一下五粮液或者金六福,这种味就再也难忘。

尝什么?白酒不该有苦味,苦的白酒一定不好。好的白酒通常入口甜、入喉醇厚,越往舌根越淡的一定不是好酒。回味要凛冽而不是辛辣,如一注热泉划过喉咙。

回味什么?因为中国人往往是一口酒一口菜。所以回味要留到三巡五味之后,看这款酒上不上头、口不口渴,好酒通常不致口干头痛。

白酒不能承受之殇――年份酒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抽样调查,销售额前100名的白酒企业中,有近60%推出了年份酒,年销售额不低于50亿元。本着酒越老越好的传统错误认识,人民群众把巨资花费到看不见的白酒年份上。

先不谈白酒是不是越老越好,中国究竟有没有那么多老酒流传于世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还处在计划经济,实行统购统销,每年用于酿酒的粮食是有指标的(优先保障吃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陈年酒存放,量也不会太大。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绝大多数酒厂在市场转轨大潮中都出现过停产或半停产,职工在下岗边缘徘徊,只有茅台、五粮液等极少数企业一直在稳定生产。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今天忽然冒出了每年价值50亿的年份酒,实在可疑。

更关键的是,国内的技术检验部门,没有一家掌握了白酒测龄的技术。所以白酒企业在年份问题上自说自话有恃无恐。这些生产商大都购买极少量的年份稍长的原酒,用来做引子,勾兑存放仅一两年的新酒,而商标上却是时间最长的原酒年份。胆子更大的,甚至想标哪年就是哪年,反正没人管。

其实,对于白酒年份绝非越老越好。

年份酒是一个源自葡萄酒的概念,它是指哪一年天气好,种出来的葡萄好,这一年的酒便更好。并不是说年头越老就越贵。例如1982年波尔多产区气候好,所以这一年的酒比许多60年代、70年代的葡萄酒都要贵。

在中国,年份酒完全是越老越贵。我们平时喝的白酒通常是由不同年份的酒勾兑而成的,既要有新酒的爽冽,又要有陈酒的醇厚,单一的老酒往往香醇有余、口感不足。现在这些所谓的年份同样是勾兑的,而它们却把自己抱住的年代久远,以期卖个好价钱。

所以说,年份酒很大程度上是个伪概念。

你需要的逃酒贴士

A,对于不想喝酒、不必喝酒又不得不去的酒宴,请开车前往。

B:老婆家的亲戚最难缠,躲酒显得不厚道、装醉又太掉份儿。所以出门前要和老婆打好招呼,关键时候让她出面化解,以免醉酒失态。

酒桌文化研讨材料范文 第3篇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餐具摆放的位置主要是为方便用餐,由外而内取用。用过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应会收起用过的餐具。

①红酒杯﹕喝酒时应拿着杯脚,而非杯身,避免手温破坏酒的味道﹔

②水杯﹕喝饮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渍﹔

③白酒杯﹔

④甜品匙﹔

⑤甜品叉﹔

⑥面包碟﹔

⑦牛油刀﹔

⑧鱼叉﹔

⑨大叉(主菜叉)﹔

⑩餐巾﹕大餐巾可对摺成三角形放在膝盖上,抹嘴时,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离开座位时,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应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盘的右边﹔

(11)大刀(主菜刀)﹔

(12)鱼刀﹔

(13)汤匙﹕喝汤时忌发出声音。喝汤后,汤匙不应放在碗中,应把汤匙拿起放在汤碟上。

『入坐礼仪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举办宴会,则男女主人应该分别坐在长餐桌的中间、面对面而坐。身为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请所有宾客入坐,而关于邀请入坐的顺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坐的应该是贵宾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边,贵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手边。

如果没有特别的主客之分,除非有长辈在场,必须礼让他们,否则女士们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坐,一个有礼貌的绅士也应该等女生坐定之后,再行入坐。

外出用餐时,免不了会随身携带包包,这时候应该将包包放在背部与椅背间,而不是随便放在餐桌上或地上。坐定之后要维持端正坐姿,但也不必僵硬到像个木头人,并且注意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遇到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唿一声是绝对必要的,而男士也应该起身表示礼貌,甚至如离开的是隔座的长辈或女士,还必须帮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毕之后,必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的人才能开始离座。

『使用礼仪

有关餐巾的使用问题,必须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开始使用。餐巾摊开后,应该摊平放在大腿上,千万不要放进领口,因为三岁小女孩这样做或许很可爱,但十三岁以后的成人这样做就有点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脏衣服,以及擦掉嘴唇与手的油渍,请不要在忘记带面纸的情况下,拿来擦鼻子,因为这样既不典雅也不卫生。

有些人或许会担心食具的卫生问题,因而用餐巾来擦拭食具,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举动,会造成餐厅或主人的难堪。用餐完毕之后,应该将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离开。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顺序方面,原则是由外而内。要先使用摆在餐盘最外侧的食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毕之后,刀叉并排在盘子中央,服务生会主动来将盘子收走。食具除了用来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来移动食物,因为在正式场合下转动盘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食用礼仪

肉类: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这不但是缺乏气质的表现,而且会让鲜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贝类海鲜:贝类海鲜应该以左手持壳,右手持叉,将其肉挑出来吃。吃鱼片时,可用右手持叉进食,避免使用刀具,因为细嫩的鱼肉很容易就会被切碎而变得难以收拾;遇到一整条鱼的时候,先吃鱼的上层,再用刀叉剔除鱼骨,切忌翻身,吃龙虾时,可用手指去掉虾壳后食用。

水果: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甜点: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饮用礼仪

汤:喝汤时要用汤匙,而不是将整个碗端起来喝,用汤匙喝汤时,汤匙应该由自己这边向外舀,切忌任意搅和热汤或用嘴吹凉。喝汤时避免出声是最起码的礼貌,当汤快喝完时,可将汤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倾斜以便取汤。喝完汤之后,汤匙应该放在汤盘或汤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时,餐厅一定会附上一支小汤匙,它的用途在于搅散糖和奶精,所以尽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汤匙来搅拌自己的饮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来尝甜度,不然保证你一定会得到全桌的注目礼。喝咖啡或茶时,应该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来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来了。喝完之后,小汤匙要放在碟子上。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附加: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酒桌文化研讨材料范文 第4篇

关键词:中日;饮食礼仪;差异;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有史记载以来,自古以来日本饮食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特别是饮食礼仪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较大差异。从中日菜肴命名、待客之道、筷子礼仪、饮酒礼仪等饮食文化的差异,探析形成原因,进一步加深对中日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于增进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日餐桌礼仪文化比较

餐桌是家人聚集的重要场所,既是传统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从中日两国的餐桌礼仪看两国的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中日餐桌文化中各有特色,于细微处见特征,简单的家庭就餐能够显现社会的诸多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一方面,日本的家庭餐桌可以随处让人感受到日本普通家庭饮食礼仪的渗透。

饭桌也是中国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表现。但是饮食文化不仅仅是菜肴本身,更重要的是吃饭过程中的人家关系的表现。中国人在用餐时一般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才能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用餐时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的重要要求。

2 中日待客之道文化差异

人际交往是体现文化交流的重要的表现方式,而待客之道则是人家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恐怕是任何文化的国家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了。

中国人宴请客人首先上一些开胃菜小菜,重要的菜通常是放在后面上,因为中国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因而一般烹饪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些日本人因不了解中国的饮食习惯,用开胃菜就填饱了肚子,后来虽上了很多美味佳肴,但因吃不下而叫苦。一般来说,日本人认为将桌上的饭菜全部吃净是向对方表示礼貌,而在中国饭菜的量以客人吃不完剩下为宜。因此,尽管受到款待的日本人已经吃饱,但为了不将饭菜剩下而拼命吃。招待方的中国人则认为,饭菜不足是失礼而继续添菜添饭。虽然都是好意,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让对方满意,但由于彼此不了解对方文化,一方试图尽可能让对方满意,却不得不承受额外的负担,本意是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善意,结果却成为对方负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此外,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请客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2~3小时是下不来的。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即使谁说“去吃饭吧”,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的,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饭通常也只吃一碗500~600日元的面条或盒饭了事,力求简便快捷,时间观念很强。

3 中日用筷礼仪文化差异

就餐工具的使用,是礼仪文化的重要表现。中国和日本都属于筷子文化圈。中日两国虽都使用筷子,但其形状、材质均有差别。中国的筷子较长,前端是圆的,筷身粗细变化不大。所用材料除木头、竹子外,古代名贵的筷子还有玉和象牙制成的。日本的筷子比中国的短,前端细而尖,材质多为木头或竹子,有的还涂有生漆。日本人大都是吃“定食”。即份儿饭,相当于我们的套餐,配备齐全的饭菜汤,都在每个人自己的食盘里,方便取食,用不着长筷子。

除了形状和材质的差异以外,两国人民对筷子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时,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而日本人在吃饭时,筷子一定要整齐横向放在饭碗的前方。因为日餐定食比较多,所以大部分都是横向使用筷子。

中国人一向是家族混用筷子的,并互相用自己的筷子夹菜让菜,这是对客人表示亲切与友好。而日本家庭中对筷子的使用是进行严格区分的,日本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用筷子,绝对不会混用;也没必要互相夹菜让菜,即使有必要给对方夹菜,也会用公用筷子,不会用自己的筷子,因为认为自己的筷子不卫生。

此外,中日两国都禁止用餐时把筷子插在饭中,这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而在日本死者灵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摆成这种形式。对比中日用筷礼仪,很多禁忌也有着相通相似之处。

4 饮酒习俗

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在中日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中日饮酒礼俗的差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从饮用者的角度来看,喝酒的主要是男性。因此,中日酒文化所反映的,很大程度上和中日两国男性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压力有关。

日本的工薪族在下班以后,常常要结伴去“居酒屋”喝酒。这已经成为日本工薪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种社会常见现象,可以说它是日本人减轻工作压力、彼此之间加深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酒桌上,彼此都忘记自己在工作中的身份,在自由无拘束的环境下袒露心声,公司里严肃紧张的气氛完全不见了踪影。在日本的酒席中,经常会出现醉酒后上演丑态的情况。正是由于如此自由的饮酒气氛,加上日本传统社会文化的渗透和保留,在日本,人们对于醉酒后失态的情况格外地宽容。在许多中国人看来,醉酒是有悖于酒礼的行为,酒后失态更是失礼之举。但是日本人似乎对此不以为然,醉酒失态的人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旁观的人也不会因此而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这也是酒文化带来的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

中国的酒,无论品种、数量、质量,都比日本要超出许多,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日本人相比,中国人在饮酒时是讲究节制的,这一点颇符合中国古人所讲的中庸之道。中国人认为酗酒过量会招致酒祸,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主张适量饮酒,酗酒者往往也会受到人们的批评,被认为是有失德行的行为。所以,尽管也有劝酒的,但是相对来说,饮酒者自己还是相对比较克制的,与日本相同或者类似场合比较而言,一般在中国的酒席上相对较少看到酒后失态的情况。对于醉酒者而言,即便是喝醉了耍酒疯也要在家里,否则会招来异样的眼光。而且,特别是对酒后驾车的,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参考文献

1 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12

2 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比较[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3 贾惠萱.中日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卢英顺.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对比[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3)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