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整体护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技术服务,而对医护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于是整体护理的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了整体护理的特点以及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整体护理;临床实践;基本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医学―心理模式转变,护理不再是单一的围绕着患者的疾病,而是有着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护理人员正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努力为患者实施身心两方面的整体护理。
1.整体护理的概念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称护理观念,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
2.整体护理的特点
以病人为服务对象开展护理工作。
在护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病人的病种病情、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的不同,制定既对“病”又对“人”的全方位护理计划,使护理工作作到“因人施护,区别对待”,兼具辅助治疗作用,真正作到“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
重视社会生活和环境因素对疾病变化的影响。
注意调动病人或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在治疗病人的疾病,解决服务对象健康问题过程中,向其传授防病知识,预防疾病的.发生。
以护理理念作为护理工作的行为准则。
护理工作按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环节组成科学的护理程序进行,同时通过填写各种标准的表格使整个护理过程规范化。
通过对护理工作的评估、评价促进护理质量提高和护理过程的规范。
3.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对策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按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全面护理病人,确保病人得到优质护理的原则。
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树立“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观念,改变过去护士只关心疾病不关心病人,只执行医嘱不运用护理知识进行全面护理的模式,护士除配合治疗外,还要强化基础护理,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精神护理、心理护理,指导病人如何尽快恢复健康。
制定护理哲理及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
首先制定全院护理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即引导护理服务的护理哲理。
其次是制定适应整体护理模式的管理制度和护士,职责增加主动护理内容,并根据护士职责对护士的日常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帮助护士在专业上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严格执行护理程序。
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评估。
病人住院后,护士通过讯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检查等手段,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存在的健康问题,收集资料,发现和确认病人的健康问题。
其次,诊断。
护士根据评估资料,确定能用护理手段解决的病人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再次,计划。
护士根据护理诊断,设计预期目标和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制定护理计划和护理教育计划。
最后,实施、评价。
由各班护士按护理计划的预定护理措施进行落实,并做好护理记录。
定期对护理效果和护理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整体护理是一种观念,观念的延伸就是整体医疗。
尽管护理人员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培训,整体护理理念也不是朝夕就能领悟的,无论是医院的领导、医生还是护理管理者、护士,都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工作的信念和价值观。
以病人为中心,用系统的、整体的方法来进行护理临床实践管理、教育改革,这才是整体护理的真谛。
整体护理不仅是护理学科的转变,也是医院及至整个医疗机构应向社会做出的承诺。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M].东南大学出版社,,3.
[3]王晓璐,王丽媛.系统论在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与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7(4A):539.
[4]陈丽琴,张建红,王蕾;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整体护理的需要[J];实用医技杂志;1995年05期.
藏民族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支新秀,它既有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又有千百年藏医在藏民间广泛使用的临床经验。
藏医学的发展相对而言很缓慢,20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医学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近年来,藏医院的逐步发展和藏医整体护理的规范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距现代护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藏民族医的重视和发展,以及随着现代整体护理和藏医护理之间的相互渗透,许多新方法,新技术,新操作、新成果逐渐被用到藏医护理研究中来,藏医护理必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藏文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5-101.
[2]宇妥・元丹贡布.马世林,罗达尚,毛继祖,等译.四部医典・汉文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3-55.
[3]殷磊. 护理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3-40,55-75,404-433.
[4]张树森.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65.
护理教育离不开临床,临床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院作为临床教学基地,每年都要接收一定数量的护理本科生进入临床实习。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就临床教学谈几点体会。
我院自以来,每年都要接收一批护理本科生进入临床实习,带教老师虽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普遍学历起点偏低,为适应新的护理教学改革,提高实习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针对现代护理本科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带教计划,以及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根据我院的教学情况,在临床带教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现将实践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建立护理临床教学管理体系,注重带教老师的培养
护理部成立临床教学管理小组 分管教学的护理部领导任组长,下设教学秘书,科室由护士长负责,实行三级管理。科室的带教老师由护士长选出,要求护师以上护理骨干担任。
护理部根据学校的教学实习大纲,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安排实习护生在本院实习的科室和实习的时间,制定出实习生轮转表,并严格执行。接收实习生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又制订出相应详细的带教计划,加以落实。
加强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培养 每年组织教学比赛,定期组织教学观摩。鼓励带教老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多渠道继续进修深造。
2 加强临床带教工作,培养实习生的综合能力
岗前教育
职业道德思想教育 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应明确做一名合格护士的基本条件、义务和要求,在工作中做到“五星”服务。
上岗前教育 护理部对实习护士进行医院基本概况、病区环境、各种规章制度和职责、疾病常规等岗前教育,使实习护士尽快地进入护士角色。
岗前技能培训 进行为期一周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训练。通过正规操作考核后,让护生能尽快适应护理临床工作,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减少护理操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入科培训 由带教老师向其介绍病区环境、病房结构、科室的专业特点、设备的位置等及相关要求以及医护人员和病人的情况等,使护生尽快熟悉工作环境。
一对一的带教方式 每名实习生安排一名带教老师,引导护生多问、多看、多学、多练、多请教,从而自觉获得知识;带教老师起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作用,在放手不放眼的情况下,尽快让护生熟悉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让护生分管病人1~2人,从病人入院到出院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运用沟通技巧熟悉病人的需求,做好适宜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从而进入护士角色,不断加深对整体护理的认识,使护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学习[1]。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护理本科生理论基础强、思维活跃的优势,布置专题,让学生分组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小讲课、个案分析等形式进行讨论、汇报,以此培养和提高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与学双向评定 采取晨会交接班、护理查房、业务学习、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临床教学,随时提问和检查,如出现差错,带教老师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实习结束后,按各科室的特点,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操作及理论测试,签好实习生鉴定;护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价,护理部根据护生对带教老师的带教方法、反馈的意见,作为对科室和带教老师年终考核、晋升评优内容之一[2]。
强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 定期召开护生座谈会表扬和鼓励优秀的护生,对她们的缺点和不足给予耐心教育,对护生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给予及时的解决,促进护理临床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体会
通过实习带教工作,从护生和带教老师两方面有以下几点体会.
护生方面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临床中获取大量信息。
能力的培养提高。
带教老师方面 作为带教老师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迫使自己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同时也促进病房的护理工作,做到教学相长。
4 总结
总之护理教育离不开临床,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临床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工作的态度都会对护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带教老师应该时刻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带好护理本科实习生是我们每一位临床带教老师努力的方向。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院管理必须要经过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基层医院,基层医院很多方面受条件的限制比较落后,因此更应该加大改革才能更好的发展。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部分必然也要改革,基层医院护理管理如何在新形势下找准定位点,来适应医院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成为基层医院护理管理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护理管理 基层医院 改革创新 护理服务
1新形势下基层医院护理管理面临的问题
1.1供求双方在医疗市场中的变化对护理工作产生挑战。
①人们提高了对护理服务水平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水平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需要尽快提高。②社会对医院护理服务的监督作用在不断的增强。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在不断的增强,人们对医疗常识不再是一无所知,人们不断增强的商品意识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所得到的服务与付出经济的一致性,因此社会对医疗护理服务的监督作用也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很容易反映出社会对整个医院的评价,社会对护理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有着更直接,更广泛的监督作用。③随着医药分开管理的实行和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以医务人员为主的卖方市场逐渐向以病人为主的买方市场进行转变,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将面临考验。
1.2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生的变化对护理管理产生挑战。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必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产生变化,原有的价值观和角色标准受到冲击,对于既得利益,工作与报酬的等同人们会更注重,在价值观和角色标准,刻苦性和奉献精神方便护理队伍中的老一辈护理人员与年轻护士都表现出不同,护理管理工作因此产生了一定难度。
1.3护理管理受到传统观念和现有医院管理体制的影响。
医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面临医疗市场的激励竞争,医院要想生存,医院管理者就必须要考虑医院的经济效益在考虑医院社会效益的同时。护理管理因护理部职能受到影响而产生一定的难度。
1.4传统护理管理因护理模式的转变受到挑战。
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心理、生物、社会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也逐渐转变成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单纯重视工作成效的技术管理模式和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护理管理需要适应整体护理模式进行定位,使管理层次不断提高。
2更新观念,改变护理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护理管理机制
为了适应医院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在观念上进行更新,对护理管理的定位点一定要找准,建立科学的新的护理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2.1明确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新形势下刻不容缓,全员都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意识,促进护理人员服务观念的转变。
医院改革的根本就是提高服务质量,也是医院在医疗市场激励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护理管理的核心是护理质量。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者进行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对全体护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育,使他们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意识,明确病人就是上帝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离开了病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护理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要主动为病人服务,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病人。
2.2进行服务创新,树立的护理管理意识要以病人为中心。
基层护理管理者应该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对工作不满意的问题和需求进行了解,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优质、方便和高效的护理服务给病人,在服务上要善于创新。
2.3基层护理管理者在新形势下要做到知识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管理是一门科学,对护理管理实践运用科学的管理知识进行指导才能提高护理管理的效益。对于现代护理管理的知识现代护理管理者必须要进行学习,比如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把经验管理变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的因素在护理管理中必须要重视,学会理解人、关心人和尊重人。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注重结合实际,对于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要善于调动,对护理人员的潜力进行挖掘,使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二,加强协调和沟通能力,加强与科主任及各有关部分的协调和沟通在科主任负责制的情况下,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要主动去争取,取得共识后在管理上实现协调一致。第三,树立信息观。在现代管理中信息是诸要素之一,对于各类医院的护理管理信息现代护理管理者要善于收集,借鉴和指导本单位的护理管理工作。同时对于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信息的反馈也要多注意,对管理工作善于分析和总结,对工作要不断的改进,要改变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第四,改变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基层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要善于调动,对于管理要让护理人员主动参与进去,改变由护理管理者说了算的被动管理模式,让所有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到管理中,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护理管理。
2.4提高护士的素质,树立队伍形象。
新形势下,基层护理管理者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提高护士的素质,对护士的整体素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的提高。对护士进行教育,依靠和提高自己,护理队伍要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尽快提高护理学科水平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使队伍树立新形象。总结,我国目前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应该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根据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转变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以病人为中心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给病人。
参考文献
[1]马英,赵顺玉,熊英.新形势下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思路与措施[J].中国疗养医学,2010
[2]李杰凤.新形势下护理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
[3]王建荣,皮红英,马燕兰,王玉玲,冯志英,魏畅,郭俊艳.新形势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
[4]宋文静.新形势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分析[J].吉林医学,2012
学生临床经验缺乏本专科护生经历高考的锻炼,理论水平相对中专生较高,接受能力强,对于管理学理论学习在理解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现阶段源于我国的实际国情,还有很多学校的护理管理课程的开设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到临床中开展实习教学,因此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护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或者解决医院护理管理中的一个个现实问题,对于没有护理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讲的确有些困难,也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大为降低。
教学方法单一《护理管理学》中包括丰富的管理理论及原理,相对于有限的学时而言信息量非常大,因此教师教学的主要采用讲授法,才能以较高的效率介绍更多的知识,但是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法”,令本来就比较枯燥的理论更加乏味,尤其是长期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懒于思考,学习主动性较差,对于课堂的参与性低,当面对一些案例讨论,需要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很多同学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发言时也表现得很不自信。
教师授课师资不足《护理管理学》作为护理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但需要精通护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学的培训和进修,才能胜任部分章节的授课。加上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因此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整体师资还不足,有些院校还存在一门课程都由一位教师负责讲完的现象,这些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师资单一导致教学风格单一,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对学生而言,教师多样性就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验教学资源匮乏学习《护理管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教学完成全部停留在教室,缺乏临床医院环境支持,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改进措施
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护理管理学》课程价值在于将管理的方法用于护理实践工作中,因此作为护理专业领域的从业者,上至教学领导,下至专业教师,首先应该转换教育思想,按照交叉学科课程的教学规律去设计课程,应该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研究、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大量知识的传授。
注重师资培养该课程属于交叉学科,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懂得管理学,又熟知护理学,还要具备驾驭教学的能力,而客观现实中这三者者兼具的人才往往也是护理专业教学中最缺乏的师资。我们可以从中青年教师中挑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临床综合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担任主讲教师,同时广泛吸取不同背景的教师充实到教学队伍中。过去很多院校主要由基础护理教研室的教师承担《护理管理学》教学,现在可以安排有一定临床管理经验的教师,长期从事医院护理管理实践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参与教学,把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相结合,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中人文资源可以得到很好地利用,例如聘请管理学院的教师负责该课程概论部分的讲授,不仅对学生是一种优势资源的应用,对护理专业教师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机会。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管理学》的教学设计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师注重由“教”向“导”的转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首先需要精心选择案例并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当开展课堂讨论时教师必须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学生则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
摘要:
目的总结高血压病患者临床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析本科98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资料。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药物的合理应用及护理措施。结果98例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高血压病人应正确治疗和有效护理,自我监测血压对稳定病情有积极作用[1]。
关键词:
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患病率高,可引发严重心、脑、肾并发症[2]。为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伴随血压升高而增加。高血压危害人类健康,积极治疗和有效护理,做好健康教育,提高生活质量。就本科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98例临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98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37例;年龄30~78岁,高血压1级13例,高血压II级62例,高血压III级23例。患者收缩压在140mmHg~220mmHg,舒张压90mmHg~120mmHg。
诊断标准。
根据WHO高血压诊断标准,一般情况下,理想的血压为120/80mmHg(1mmHg=),正常血压为130/85mmHg以下,130~139/85~89mmHg为临界高血压;140~159/90~99mmHg为高血压病Ⅰ级,160~179/100~109mmHg为高血压Ⅱ级,180/110mmHg以上为高血压Ⅲ级,
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高血压经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共同存在,例如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3]。改善生活行为;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减少脂肪摄入,补充钙和钾盐。戒烟酒,增加运动。血压控制个体化:选择合适药物和剂量,获得最佳疗效。高血压患者无合并症发生可以单独使用降压药物或联合使用两种降压药物。降压药物种类有: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通道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_;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后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继发性高血压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切除肿瘤后血压可降至正常[4];肾血管性高血压通过介入治疗扩张肾动脉。不适宜手术高血压患者针对病因应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或者联合用药。降至安全范围。
2护理
提供安静环境。
高血压病人不限制体力活动,不可从事重体力劳动。血压过高,症状重或合并并发症的患者要卧床休息。保持病房整洁、安静,光线柔和,减少探视人员。避免过度兴奋,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护理人员操作相对集中,动作轻柔,减少干扰[5]。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减少进食动物脂肪、内脏、鱼子、甲壳类动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体重超标者控制体重,限制每日热量的摄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少食零食、细嚼慢咽,避免过饱、避免狼吞虎咽[6]。告诫患者戒烟酒。
心理护理。
高血压患者有焦虑、郁闷、情绪激动等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耐心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可以加重血压上升,不良心理促成心血管疾病发生[7]。劝导患者养成豁达、开朗性格,有利于血压平稳。护理人员多与患者交谈沟通,掌握患者生活习惯、心理变化特征,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解除恐惧心理。患者产生忧郁心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表情变化,选择谈话内容,做好疾病宣教。使患者熟知心理变化影响血压。不利于治疗高血压,患者心理放松。护理人员使患者了解高血压发病原因、症状、药物治疗相关知识[8]。
并发症的护理。
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疾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遵医嘱给予降颅压、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治疗。抽搐发作,吸氧、必要时给予镇静剂。监测血压变化:仔细观察患者血压变化,血压上升过高,剧烈头痛、呕吐、大汗、视力模糊、面色改变,神志改变、肢体活动障碍等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及时诊断,治疗。
做好健康教育。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落实到实际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内容制定标准的护理计划。责任制护士分工完成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有针对性健康教育。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少使用医学术语。根据患者文化差异不同,由浅入深,反复讲解,直到理解记忆[9]。
做好基础健康宣教。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长期高血压能诱发高血压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慢性肾功能衰竭等高危疾病。护理人员向家属和患者介绍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诱发因素。患者了解自己病情,为延缓高血压病对主要脏器心、脑、肾损伤,血压一定保持稳定。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长时间工作后自己适当放松和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保持平和心态,遇事沉着冷静。减少情绪激动和过分焦虑[10]。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控制食盐摄入量,低钠饮食。控制体重,不能暴饮暴食,高血压患者低钠、低脂肪饮食为主。多食水果、蔬菜,高血压患者,可以防止便秘。补充蛋白质。体重超过正常标准,减轻体重。可以减少心脏负担。高血压病人长期用药,用药时注意以下问题: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尽量口服降压药物;高血压病人口服降压药物药理作用不同,降压效果不同。了解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发生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坚持长期用药,血压降至正常。维持一定剂量,避免血压上升,出现并发症。
3讨论
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病人了解自己病情和相关高血压知识。提高预防保健能力。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医护和患者关系融洽[11]。体现护士价值。健康教育实施,解除患者忧郁、焦虑不良心理。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浅议[J].辽宁中医杂志,,05:924-925.
[2]刘艳丽,陈文超,王淑平.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2:114-115.
[3]郭华.浅谈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02:143-144.
[4]黄群.浅谈中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8:164.
[5]萨达提,吕梅.高血压病人临床护理的体会[J].新疆医学,,10:126-127.
[6]陈xu辉,杨洪玉.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87:185-186.
[7]陶桂梅.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11:105-106.
[8]李红梅,王双燕,刘文艳,等.高血压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2:185-186.
[9]宫亚男.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A].中华高血压杂志社.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论文综合刊[C].中华高血压杂志社:2015:2.
[10]斯琴塔娜.浅谈高血压病人的蒙医临床护理及健康指导[J].中华民族医药杂志,2014,07:78-79.
[11]斯琴塔娜.浅谈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指导[J].内蒙古中医药,2014,25:86.
摘要:
在临床护理中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是在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全新技术,已为广大护理人员最早且最广泛的展开应用,其在效率性(医嘱执行及签名的有效率)、安全性(临床给药下达及患者身份的确定)、便捷性(病房查询、记录书写及健康宣教)等方面已获得初步肯定,但其操作过程中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便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临床护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影响因素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是上世纪90年代由电子计算器与笔记本电脑演化而来,它以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作为基础,以护理人员手持移动式计算机设备为硬件,以区域无线网络予以配合,从而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病房中延伸扩展的终端信息系统。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最早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使用,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已被普遍推广,护理人员可通过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对患者的资料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从而有效提高临床工作的效率性。临床护理人员是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最直接、最主要人员,因此其安全有效的应用此系统对患者信息的正确统计至关重要。本文便对护理人员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分析,现将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汇报如下。
1设施因素
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作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得以正常应用的重要保障,其不足会给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压力与不便。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是否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主要取决于临床硬件设施的是否充足,在硬件设施充足的条件下,护士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程度明显提高。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必须配备条件充足的硬件,由于医院的信息系统存储量较大,如若不及时处理升级,则会引起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医嘱界面处理缓慢,由此同样验证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才能使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时获得更为准确的信息,从而更加完善地为临床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外,护理人员关注的问题还包括无线网络的稳定性、随身携带的便捷性、电池可用时间等等,因此在做好医院网络设施的稳定性保障同时,做好医院硬件设施的维护工作同样重要,比如做好电池寿命的保养、做好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的保护工作、避免PDA的意外丢失或掉落等。
软件设施
临床研究表明,信息系统的功能会直接影响护理人员能否正确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护理人员主要关注的问题集中在系统目录设计是否合理、数据传输的速度是否快捷及系统的可操作性是否强大等等[1]。有临床研究报道,许多护理人员因此系统的目录设计不合理而满意度较低,比如她们需要很多界面去录入临床资料与数据的问题,良好的便于操作的系统更能满足临床护理人员的需求[2]。此外,由于此项系统记录了临床患者的详细信息,因此管理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确保患者的隐私及各项数据资料的稳定性。另外,因为护理人员每日需要收集大量的患者资料信息,因此传输速度或系统的反应速度如果过慢则极易导致信息输入过程中的丢失或中断,导致临床工作效率的下降以及时间的浪费。另外PDA的屏幕大小以及触摸敏感性同样会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产生影响。
2组织因素
上级管理
优秀的团队管理是影响使用新技术的关键,任何领域均是如此。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对于临床护理工作而言属于一种全新的技术,组织因素,如管理者的指导支持、学习环境的营造及组织管理策略均会对护理人员应用此项系统产生影响。软件程序的不完善、工作大环境的改变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均会对护理人员的系统操作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因此,护理管理者需要在各方面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创造便利条件。无形压力在临床中新技术的.应用必然迫使管理者改变原有工作流程,而护理人员也因此需承受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生疏与压力,特别在新技术或新流程所带来的利益或优势尚不明显时。临床研究表明,60%以上的护理人员在使用新技术或新流程时存在无形压力,因此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让护理人员适应工作流程的改变[3]。
3支持因素
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支持同样是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全天候的技术支持在此系统实施的最初几周是可以实现的,但随着设备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陈旧或维修,技术支持的效果也会随之下降。研究表明,护士在初期应用新设备或技术时因得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持或专业培训往往会产生抱怨,因此管理部门需要落实技术支持的顺利实施[4]。
业务培训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没有充分培训的情况下应用新技术或新设备往往会表示不满,因此在临床中新技术设备的实施之前需要管理者提供全面专业的培训,以最大程度促进新系统的实施应用。
4个人因素
涉及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影响的护理人员个人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专项技能及计算机的应用经验等等。研究表明年轻且受教育程度高的新护士对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较高,相反,年长且计算机应用技能较差的老护士则相对评价较低。一般来讲,计算机技能较佳的护理人员更愿意试用计算机进行护理相关记录统计工作,且临床应用效果较好[5]。另外,因为年长护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故对此系统的实施产生影响。
5其他因素
患者态度
有学者通过一对一的访谈办法,对临床十几名患者进行护理人员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患者认为应用此系统可更加便捷准确的获得临床患者的数据信息,且可有效回复护理人员的相关问题,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6]。
医生态度临床护理工作应用移动护理
信息系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态度。研究结果显示医生的评价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护士使用PDA的信心,因此未经医生授权的使用将给护理管理带来难度[7]。
6小结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以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作为基础,以护理人员手持移动式计算机设备为硬件,以区域无线网络予以配合,从而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病房中延伸扩展的终端信息系统。此系统是将护理工作从工作站向患者床旁的有效延伸,可实现患者信息的动态采集,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并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进程。目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国外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本文对其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旨在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海花,朱玲玲,毕越英,等.新生儿ICU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881~883
2王蓉,杨惠云,骆艳妮,等.利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进行护理工作量测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4~17
3魏革,窦建洪,刘晓辉,等.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98~200
4郑娥,冯先琼.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7):63~65
5李森,吴晓英,王泠,等.护士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8(5):18~20
护理程序是现代医学模式、护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新的护理理论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疗服务必须由偏重于考虑人的躯体方面的病变转向同时注意病人的心理损伤和反应,由着眼于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分析转向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把人看作是个体和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一个统一体,用整体的观点指导护理工作。为此,施行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则应运而生。
一、定义
护理程序是以恢复或增进服务对象的健康为目标,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供全面、整体、连贯、系统的护理全过程。
二、结构
护理程序由五个步骤结合而成,即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实施计划、效果评价。
(一)护理估计是护理程序的第一阶段,它的活动主要是收集病人的健康资料、家庭及社会情况,以了解病人的需要、问题、担忧及个人反应。资料要以系统方式来收集,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的结果。
(二)护理诊断在此阶段,把估计中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与解释,由此得出关于病人需要的问题,关心及反应综合而产生的结论。护理诊断确定之后各阶段工作则以它为核心,作为制定计划的依据。
(三)护理计划这个阶段的工作是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减轻或解决护理诊断中提出的各项问题。计划是行为的指南。
(四)实施计划是按计划将各项措施落实于护理工作中,在实施中,护士要继续收集有关病人情况以及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变化的资料。记录是用来说明计划已经执行并作为衡量其有效性的工具。
(五)效果评价是护理程序中的最后一步,这是考核病人的进步以及完成目标的程度,护士有时需要根据病人的进步情况重新收集资料,改进措施及修订计划。
护理程序虽然在文字上分为五个明确的阶段,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因而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有各自的功能作用又相互关联,达到一个共同目标,即增进或恢复病人的健康。这种循环模式贯穿于从病人入院开始直至出院(或转院、转科或死亡)的整个病程中。
三、理论基础
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与护理有关的各学科理论,目前普遍认为有系统论、人的基本需要论、信息交流论和解决问题论等,各个理论相互关联,互相支持。系统论组成了护理程序的工作框架;人的基本需要论为估计患者健康状况、预见患者的需要提供了理论基础;信息交流论赋予护士与患者交流能力和技巧和知识,从而确保护理程序的最佳运行。解决问题论为确认患者健康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及评价效果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护理程序的学说认为,对病人的护理活动应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所谓综合的,是因为护理手段是综合多方面的有关知识,如应用系统观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病人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所谓动态的,系指护理工作是根据病人整个病程各个阶段的不同护理而变动的。所谓决策,是指护理措施是针对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而决定。所谓反馈,是指采取护理措施后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和决定下一步的决策措施。因此,护理程序不仅是一种有逻辑性、合乎科学原理的工作方法,而且还是一个思想方法。
护理人员积极性不高
当前许多县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护理人员编制不足,许多医院普遍存在使用大量聘用护士,一部分护理人员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不是很稳定,因而工作积极性较低;部分工作人员自身吃苦能力较差,服务意识不高,服务理念得不到转变,且缺乏工作责任心;医院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合理,或者是有关的岗位责任制、资金奖励制等不到位,导致护理工作人员缺乏积极钻研业务技术的愿望等,这些都是导致医院管理工作效率较低的重要因素。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导致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许多资历较高的老护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相关护理专业知识比较老化,业务技能也相对落后,且由于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服务意识也相对落后。而一些年资较低,缺乏相关经验的新护理人员,则对基础护理缺乏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对护理文件等的书写也不是很规范;少数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专业素养较差,易导致护理误诊;另外,医院自身的护理工作计划的实施也与其预期计划不符,致使其整体护理的质量降低。
基础护理设备陈旧
许多县级医院由于自身发展不足,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有限,导致其资金投入较少,基础设施无法完善,基础力量较为薄弱。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院自身的发展,进而使其无法真正适应现代化护理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护理管理总体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护理管理水平较低
护理质量管理水平较低,是当前国内许多县级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原因有许多,除上述资金设备不足等硬件设施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相关的护理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具体性,以及护理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所致。
2提高县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对策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业务素质
医院护理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医院必须要:
(1)积极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文化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整体素质;
(2)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护理人员通过自学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学历及业务技能;
(3)积极落实相关的职称晋升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4)发挥好现有的高年资,且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那些主管护师及主任护师的传递作用,让其对现有的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教育,实现新老护理人员的合理搭配和接替。
增加适当的经费投入
当前造成很大一部分县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水平较低的一个原因,即医院自身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的投入有限,导致其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力量薄弱,发展后劲儿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医院相关领导以及管理人员等,应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关护理设备,使其护理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当前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要求。
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制度是相关政策能够有效落实的保证。医院应积极建立、健全相关护理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将其严格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每一处,尤其要重视对护理核心制度的实施。同时,实施岗位责任制,明确各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坚持做到岗岗有人,人人有责,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质量管理系统。此外,管理人员还应积极落实各项奖励法,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加强对护理工作的安全教育,最大程度杜绝护理失误等情况的出现。
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首先,医院要尽量杜绝哪些没有护士职业资格的护理人员从事这份工作,并争取按规定增加适当比例的临床护理人员,既保持护理工作能有条不紊,又能使各科的护士长们能集中精力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及管理思考,全身心投入到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严格规范各项临床护理操作,尤其是对护理文件的书写,应达到真实、及时、准确、客观和完整等要求。积极提高护理人员病历书写以及信息收集与分析等能力,规范各项护理记录。此外,护理管理人员还应随时保持行政查房工作,并坚持每月展开单项检查工作,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整改,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水平。
3结语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对医院信誉、形象以及总体护理服务水平等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近年来,国内许多县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应积极加强对县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现状的分析,并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提高其自身的护理管理水平,促进医院良好发展。
在心内科几位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患者的配合下,我圆满的完成了实习任务。通过本次实习,我学会了心内科基本的问诊方法,查体方式及听诊要点;熟练掌握了给患者做心电图;基本掌握了看心电图的要点;熟悉循环系统病症的基本用药;旁观了运动平板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两份大病历。由于实习时间的宝贵和短暂,对心内的用药还不是很熟练,今后应该完善基础知识,加强对异常心电图的观察和比较。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在内科工作了2个多月,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肿囊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掌握各临床病的起因,但是缺少实际操作,能够知道基本的病理过程,但是缺少更多的学习。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使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临床路径护理是各科护理人员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制定出来的,它浓缩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精华,针对医院的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量身打造从入院至出院全程护理程序和规范。临床路径护理理论涵盖当今社会先进的现代化护理理论,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护理质量、护理延续性,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也使医院护理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
完善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机制完善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机制主要是科室护士长自查,定期抽查、评分,护理部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全医院各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临床路径实施的情况,各科护理人员对临床路径认识的程度,确保临床路径护理在医院的全面实施。及时发现各科室临床路径运行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不断完善临床路径。
采用医学专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疗效采用百分比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组、对照组之间采用卡方检验,治疗组、对照组之间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心情愉快,康复快,对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比较高,护理人员工作比较有序、规范。医院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医院护理管理系统化,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减少护理差错,减轻患者负担,增强了医院护理管理者对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管理水平。
3讨论
临床路径实施规范护理程序,护理效率
临床路径在医院的实施中,制定、完善了护理流程,对护理工作进行全程监控,使护理管理从始末管理走向过程管理。护理人员根据临场路径的内容,在有序照顾好患者外部需要的同时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心理开导和规范指导,弥补了集体健康教育的不足,实现了医院护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医院护理管理系统化,缩短了患者康复时间,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增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提高护理管理的水平
临床路径注重质量,有利于增强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激发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医院全面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有利于医院护理人员主动建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医院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临床路径护理具有程序化、规范化的特点,护理人员只需按照护理路径执行即可,尤其对于低年资护士,更起到规范护理行为、减少护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高医院护理管理水平。医护人员可以花费更多时间与患者交流,使护患关系密切和睦,增加了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对医院的整体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实施临床路径后,医院各病区对护理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5%提升到99%。本次研究中,实施临床路径后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见,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不但增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责任感,还提高了护理管理的水平和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减轻患者负担,减少差错提高护理质量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征,多有发热、咀嚼受限症状,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一般以冬、春季为主,病情严重时可累计其他腺体组织疾病或脏器的全身性疾病,如胰腺炎、卵巢炎、睾丸炎、脑膜炎等,延长患儿康复进程[1]。该研究在206月―月将介绍腮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并发症、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随机选取年6月―年10月该院流行性腮腺炎患儿50例,均符合流行性腮腺炎疾病诊断标准。按信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男女比例13:12,年龄5~13岁不等,平均(±)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3:12,年龄5~12岁不等,平均(±)岁。对比两组腹泻患儿的基线资料,存在可比性(P>)。
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早期病人。腮腺肿大前7 d至肿大后9 d均具备传染性。②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③流行特征:流行性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病死率较低。全年均可发病,存在明显的散发性,但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④人群易感性:主要为学龄儿童,部分无免疫力成人也会发病[2]。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 d,平均(±)d,多数患儿无前驱症状,少数患儿出现食欲不振、周身不适、肌肉酸痛、头疼、发热等症状。发病1~2 d后可见腮腺肿大,体温也会随之升高。局部皮肤发亮但不红,皮肤温度升高,有明显疼痛感,进食酸性食物后疼痛感加剧。腮腺肿大4~5 d后逐渐消退[3]。
并发症
①神经系统并发症:以脑膜炎最为多见,多发于腮腺肿大4~5 d后,症状多于周内消失。②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后男性,多发于腮腺肿大后6~10 d。③卵巢炎:下腹疼痛,有或无触痛,症状持续3~4 d可消退。④胰腺炎:表现为体温再次升高,伴恶心、呕吐、上中腹部疼痛。
治疗及护理
治疗:抗病毒治疗、激素治疗、对症治疗以及并发症治疗。
临床护理
①对照组:给予访组患儿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健康宣教、并发症预防等护理内容;②给予访组患儿整体护理措施: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开展护理措施,隔离呼吸道,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定时通风;观察患儿体温、神志变化,观察肿胀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了解各个患儿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及酸性等刺激食品,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监测患儿体温变化,若患儿体温小于39℃,则给予冰盐水灌肠、乙醇擦浴、冰袋冷敷等常规物理降温方法,观察并记录降温效果。高热患儿消耗大,鼓励患儿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多饮食。叮嘱患儿卧床休息,出汗时及时为其更换被子、衣服,防止受凉;若患儿腮腺肿胀明显,可给予冷湿敷治疗;对症护理并发症;流行季节向群众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叮嘱群众做好室内通风工作。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统计方法
借助软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
2 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1例并发睾丸炎),低于对照组的(4/16,2例并发睾丸炎,2例并发卵巢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高于对照组的(P<),见表1。
3 护理体会
流行性腮腺炎属于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患儿多表现为腮腺肿胀、头痛、发热。腮腺炎病毒通过人的唾液、鼻咽分泌物等传播。流行性腮腺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明显加重,并且并发症发生率大大提高,做好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及其并发症的护理,可促进疾病康复,改善预后。
有学者[4]为80例腮腺炎患儿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整体护理措施,结果显示,59例治愈,19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该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患儿家属满意度为,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与相关研究结果近似[5]。
整体护理在腮腺炎患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做好对患儿家属的宣教工作,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病程以及疾病转归,可消除患儿家属疑虑[6];积极与小儿沟通,满足其心理需求,保证小儿情绪稳定,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了解其意识变化、瞳孔变化,了解其有无头痛,了解男性患儿有无睾丸肿大或疼痛,发现异常后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对症处理[7],可防止疾病进展[8][9];保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可预防化脓性感染;叮嘱患儿避免食用质硬、酸性、刺激性及糖类食物,可减少腮腺分泌。
为保证整体护理效果,应做好患者的并发症护理工作,护理要点如下:①脑膜炎:观察患儿有无脑炎前驱症状,如意识改变、呕吐、头痛,做好相关记录。若患儿有颅内压增高现象时,持续吸氧(1~2 L/min),遵医嘱为患儿静脉滴注200 g/L甘露醇,并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10]。②睾丸炎:叮嘱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用阴囊袋托护阴囊,避免牵涉痛;叮嘱患儿口服乙底酚,药物剂量为1 mg,3次/d,口服3~5 d;患儿疼痛难耐时,可间歇冷敷睾丸;注意睾丸有无化脓性改变,若存在,及时处理。③胰腺炎:静脉补液,禁食禁饮,仰卧屈膝位,上腹部置冰袋解痉止痛,为腹胀严重患儿行胃肠减压,观察呕吐物的量和性质,做好相关记录。腹痛缓解后,给予少量清淡流质饮食,后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软食、普食[11-12]。
综上所述,流行性腮腺炎为小儿常见病,早诊断、早治疗并给予整体护理措施,可改善患儿预后,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进,陈士新,刘利.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对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19(23):82-83.
[2] 段芳胡.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11(2):246.
[3] 邹长秀.护理干预对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4,29(11):2410-2411.
[4] 徐燕梅,王竹,任燕,等.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整体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9(6):133-134.
[5] 李志群.暴发性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374-375.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6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