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医学检验疾病综述范文大全(热门8篇)

医学检验疾病综述范文大全(热门8篇)



医学检验疾病综述范文大全 第1篇

关键词:骨髓检验报告;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骨髓检验报告的书写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血液学检验》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常见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的诊断、协助诊断和疗效观察过程中,临床医师需要反复抽取患者的骨髓送血液科进行骨髓检查,每次检查后检验医师都要填写骨髓检验报告,供临床医师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直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出院为止。因此,骨髓检验报告单的填写质量要求非常高,一份良好的骨髓检验报告单是骨髓细胞特征的全部再现,是检验医师骨髓检验技术和对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能力的高度体现,检验医师不仅需要较强的识别骨髓细胞形态的能力,写一份合格的骨髓检验报告更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骨髓检验报告的书写常感到非常困难,为了上好这一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结合学生实际与临床实际,对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探索出了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里写好一份骨髓检验报告,并让学生通过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全面熟悉、掌握贫血及白血病等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学会分析骨髓象,掌握相关骨髓检验技术,并正确为常见血液病下诊断。现将教学方法交流如下。

1.总结出一套骨髓检验报告基本书写模板,要求学生根据所检验的血液病的血象和骨髓象特征,按照模板认真填写

根据教材及临床实际,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具有一定规律,但对初学者学生来说,要写好一份骨髓检验报告单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让学生在课时数少的情况下尽快掌握书写技巧,笔者为学生总结出了一套骨髓检验报告单书写基本模板,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按照模板要求认真分析骨髓象,填写不缺项。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计划、有条理地去分析骨髓象,书写报告单,减少了学生走弯路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骨髓象书写基本格式

①取材满意、涂片染色良好。

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红比值。

③粒系细胞增生程度,所占比值,以哪1-2阶段的细胞为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④红系细胞增生程度,所占比值,以哪1-2阶段的细胞为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成熟红细胞形态特点。

⑤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比值、形态特征。

⑥全片见到巨核细胞多少个,以哪1-2阶段细胞为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点。血小板分布及形态特点。

⑦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常见贫血的骨髓象书写格式

在报告基本格式的基础上,把“4、与3、”对换位置,并要求学生要特别重点描述幼红细胞形态改变,以及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特点,因为不同的贫血,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形态都会出现不同的形态改变,这样有助于贫血的分类和诊断。

常见白血病的骨髓象书写格式

在报告基本格式的基础上,根据白血病发生在哪个系,就将哪个系的白血病细胞改变情况放在第3条描写,第2条不用填写粒红比值,未发生白血病改变的其他系细胞受抑制。

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书写格式:

①取材满意、涂片染色良好。

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③淋巴系细胞增生极度活跃,以原始淋巴细胞为主,占65%,幼稚淋巴细胞占29%,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核型规则,细胞核染色质较粗,核仁1-2个,不太清楚,胞浆量少,退化细胞较多。

④红系及粒系细胞受抑制,细胞形态基本正常。

⑤全片见巨核细胞2个,血小板少见,形态基本正常。

⑥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2.认真批改学生写的骨髓检验报告,找出问题,并及时在课堂上讲评,指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一般情况下,就算是照着模板写报告,学生前几次所写的报告都会出现不少问题。如,常有一些学生在报告中没有描述成熟红细胞形态特点,血小板分布和形态,出现粒红比值计算结果错误,忽略第一条“取材满意、涂片染色良好”及最后一条“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等。也会出现不知怎样描述异常幼红细胞形态特点和白血病细胞形态特点,难下诊断等问题。还会在报告文字描述中用一些口水话,写错字、涂改字等。因此,每次学生交来的骨髓检验报告,笔者都会认真批改,在报告上注明错误的地方,并把正确的答案也批在报告上。然后统计分析学生出现哪些问题,某种问题出现人数有多少等情况。在下一次的课堂上,笔者就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一一讲评,对学生每一次的进步都给予表扬。而且,每一次讲评都做到讲深讲透。

骨髓检验报告中学生问题分析:

不填取材满意、涂片染色良好

这一条有的学生会不写,他们认为没必要,但笔者要求一定要写。因为这一条包含的意义在于检验医师应该首先检查临床医师送检的骨髓片是否是成功抽取的骨髓涂片,如果取材满意,才有对骨髓象进行分析的价值。随后检验医师对骨髓涂片要进行瑞特染色,染色良好的片子,骨髓细胞形态才好识别,才能有效分类骨髓细胞。因此,这一条的书写,可提醒学生要重视以上问题,对初学者来说是必须的。

粒红比值算错

粒红比值是指检验医师所分类的骨髓细胞中全部粒系细胞数除以全部红系细胞数所得的值,这个值可以反映骨髓中粒系细胞和红系细胞所占比例是否在正常范围,表达方式以正常骨髓粒红比值为例,粒:红=2-4:1,有的同学会写成粒红比值1:2-4,这样一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一般是学生粗心大意和理解错误的结果,必须给予纠正,并说明道理。

漏填成熟红细胞形态特点

成熟红细胞形态变化,在常见贫血的诊断中具有较大意义,不同的贫血,成熟红细胞形态会发生不同的改变。如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中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大细胞为主,红细胞中央淡染区不明显。因此,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成熟红细胞形态描述。

漏填血小板分布及形态特点

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形态的异常,会影响机体止血和凝血的功能,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粘膜容易出血,或出血不止。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常见白血病等患者的骨髓中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或形态异常,检验医师对骨髓中血小板分布情况和形态改变的描述,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患者出血原因,出血程度分析等参考依据,因此也很重要,要求学生不能省略或遗漏。

忽略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有些寄生虫病如疟疾、弓形虫病等,在骨髓中可发现相应的虫体或寄生虫滋养体等,如果是血液病合并寄生虫感染患者,发现寄生虫就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有些血液病可在骨髓中发现特殊异常细胞及病理细胞,如骨髓癌转移、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如在骨髓中发现异常的癌细胞、特殊形态的戈谢细胞及尼曼匹克细胞,对相应的疾病有绝对的诊断意义。因此,写这一条,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在观察分析骨髓象时要同时注意观察骨髓中是否存在寄生虫,是否存在特殊异常细胞,不管有没有,都要给临床医师一个明确的回答。

异常幼红细胞形态特点和白血病细胞形态特点描述不清

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识别细胞能力不足,二是没有掌握相关血液病的骨髓象特征,看不出特点,抓不住重点,不知该怎样描述。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便结合相应血液病骨髓象进行认真分析,如典型的缺铁性贫血骨髓象幼红细胞改变特点为,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量少,胞浆边缘不整齐、嗜碱性,中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深染。同时加强骨髓细胞形态学改变投影演示、版图描绘、显微镜下指导,提高学生识别骨髓细胞能力及对血液病骨髓象特征掌握程度。

正确下诊断困难

每一份骨髓检验报告都需要下一个诊断意见,为临床医师提出细胞学诊断意见或可供临床参考的意见。骨髓检查诊断疾病的性质一般分为明确诊断、符合诊断、提示性诊断和排出性诊断等,不同的血液病应该以不同的方式下不同的诊断,这需要检验人员具有较高的检验技术、较丰富的临床知识、以及将检验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的能力。对于初学者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困难。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各种白血病,通过骨髓检查可作出明确性诊断,缺铁性贫血只能做出符合性诊断等。但通过反复实验、修改报告,反复讲解相应血液病的诊断要点后,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常见血液病的诊断方法。

在报告文字描述中用一些口水话,写错字、涂改字

骨髓检验报告要求内容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使用书面、专业语言,而且不能有任何涂改痕迹,因此对学生报告中出现口水话、写错字、涂改字等现象,笔者要求一定要改正,要求学生反复书写、反复修改报告,直到满意为止。并将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学期考试总成绩。

3.特别讲解常用化学染色在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常用化学染色有过氧化物酶染色(POX)、特异性酯酶染色(SE)、非特异性酯酶染色(α-NAE)及氟化钠抑制实验,铁染色等。如POX、SE和α-NAE及氟化钠抑制实验对常见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铁染色,对缺铁性贫血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等。因此,要求学生在骨髓检验报告单中,做了化学染色的,必须填写化学染色结果。

4.强调血片检查在骨髓检验中的作用

许多血液病不仅骨髓象发生改变,而且血象也有相应改变。如常见急性白血病,不仅骨髓象可见到大量原始、幼稚白血病细胞,血片中也可查到大量一般绝对见不到的异常原始、幼稚细胞。因此,血涂片的检查和描写对血液病的诊断也很重要,学生也需要重视。

骨髓检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骨髓象、血象、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诊断意见及建议。笔者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反复教学,学生可在毕业前基本掌握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检验报告书写方法,并正确下诊断,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疾病综述范文大全 第2篇

[关键词] 银屑病; 中医体质; 个体化防治; 思路与方法

中医体质理论源于《内经》,历代医家多有发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当代医家对体质学说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独具中医特色的理论,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顽固性、难治性、慢性皮肤病。学界普遍认为其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基因改变及多阶段发展的复杂病变过程。其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方兴未艾,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及体质学说对银屑病开展中医体质研究及其相关因素关联性分析,有望为银屑病的防治研究另辟蹊径。本文旨对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意义、路线及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作一简要概述。

1 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渊源 《灵枢・论痛》:“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理之疏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素问・逆调论》:“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上述条文所提的“素”与“质”,即中医体质学理论的最早论述。张仲景《伤寒论》所述喘家、淋家、汗家等表示各种宿疾的体质特点,并认为体质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发病方面,还体现于疾病的发展及治疗诸方面,同时也充分强调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预后中的重要作用,为后世“辨体论治”思想埋下了伏笔。王叔和《脉经》明确指出不同“性气”或“形性”的人,因禀性不同,脉象上有迟、速、大、小、长、短之别,虽无“体质”之名,实为中医体质理论的重要内容。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中云:“人有察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较早地描述了皮肤病中过敏体质对漆过敏的现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云:“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对小儿体质特点的概括,用药强调:“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疮”等,此则以小儿脾弱的体质特征所立的治则与治法[1]。金元四大家从体质影响疾病易感性做了不同的阐述,以及明清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等在著述中对体质特点的论述,乃近代体质学说发展之滥觞。历代医家不仅重视体质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把人体体质特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而更有效地指导辨证处方用药。

体质学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从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如1982年,王琦编著的《中医体质学说》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这一概念,中医体质学说即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2]。并概括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3]。王琦等[4]提出人体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及分类方法,为中医体质研究开创了新篇章,同时也为体质学说在各科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皮肤科体质学说的研究方面也有一定得发展,如谢氏等[5]对97名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发现平和质、湿热质、气郁质人数较多,共占总数的,其中平和质PASI评分最低,湿热质、气郁质患寻常型银屑病的机率较其他体质类型高,且发病时多表现为血热型,病情较重,平和质虽也可患病,但多表现为血燥型,病情较轻。

2 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体质分类标准逐步客观化,中医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辨证与辨体结合用药、运用体质学说指导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如中医体质特点与疾病特征、实验室检查、临床实验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有益地结合,探索其关联性,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多条途径,为更多的临床学科开展疾病体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研究方向。

银屑病为皮肤科常见病,发病因素复杂,治疗棘手,通过对银屑病患者体质研究探索该病患人群体质分类、影响因素、形态结构、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科学规律,更好地运用辨病、辨体、辨证三维有机结合的中医特色诊疗模式,为疾病诊治、缓解期调养、高危易感人群预防提供有益的指导。贯彻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疾病防治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同时,借助现代科学中的生理学、临床流行病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病因学等,实现中医体质多学科交叉研究,延伸其研究范围,促进其与科学前沿的对接。

多学科交叉、多层面研究、多中心观察的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必定给银屑病的防治带来广阔的前景,笔者认为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①在学术思想上深化“病理体质学说”、“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辨质调养”等理论在皮肤科疾病中的运用;②在全国范围内将实现大规模的银屑病中医病理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引入多种相关因素,开展分层次、多中心、纵横结合的综合流调策略,尽量做到调查数据真实、客观、典型、可重复性;③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及早期实验室诊断等条目引入银屑病易感相关因素的分析中,以期提供发病微观层面的实验室依据;④计划制定有中医特色的银屑病个性化的防治调养方案及健康管理模式,积极面向临床推广,方便医护人员,造福广大患者。

3 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的思路 当前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主要为:中医体质与证得关系研究、体质与疾病相关研究、体质与药物治疗及调体研究、体质与防治保健研究四个方面。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流行病学调查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诊断学术语规范》等文献,并结合历代文献调查结果及征询专家意见,拟订的《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参照王琦编制的《中医九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制定《体质分型设计表》、《银屑病中医病理体质调查表》、《银屑病中医病理体质积分评价表》。在国内选取9大调查区域,分属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南地区、云贵川地区、两广地区、青藏新疆高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台湾海南海岛地区等9大中心,每个中心选取1-2家医院筛选不同类型银屑病患者150-200例,展开银屑病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通过中医四诊资料及皮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统计银屑病患病体质类型的特异性。

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对银屑病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电话等)、发病相关因素(既往病史、家族史、病程、发病缓急)、患病症状体征(皮疹形态、数目、大小、色泽、部位、自觉症状)、舌脉、皮肤专科检查、中医辨证分型、西医分类分期、辅助检查(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组织病理)、药物治疗情况、体质类型等条目的统计。应用统计软件对《银屑病流行病学数据库》中数据条目进行统计学处理,先进行指标的频数分析,所有相关因素、症状、舌脉等条目均变换为分类变量(0、1),删除出现频率小于5%或虽大于5%但辨证意义不大的条目,保留30个常变量。分析频数较高的发病相关因素与银屑病中医病理体质的关联性,分析总结银屑病易感危险因素及其权重系数。对所收集的中医症状及体质分析条目等进行系统聚类法样品聚类分析,列出各聚类症状、舌脉、体质指标频数及百分比分布,结合中医理论确定各聚类类别的中医证型和中医病理体质。

典型银屑病体质微观层面研究 采集银屑病患者皮损或血液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基因芯片等蛋白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银屑病特异蛋白、易感基因、miRNA、炎性细胞因子网络等方面的检测,或采用皮肤屏障仪检测银屑病皮肤屏障指标等,并将银屑病病症特点、相关易感因素与实验室微观层面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其关联性。

个性化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根据上述流行病学研究、中医体质调查及银屑病发病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并结合微观层面实验室数据,综合分析,适当取舍,制定出初步的规范、量化、操作性强的银屑病中医病理体质诊断标准和银屑病有中医学特色的个性化综合防治方案,同时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广泛实用的银屑病健康管理体系。

4 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虽然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及其应用有广阔的前景,然而在实际当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①中医体质分类涉及因素众多,需要建立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遗传背景、社会心理因素、生活环境差异、职业因素、地域因素、饮食因素、形体气质因素等,所以目前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尚存争议,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相对科学化、规范化的国家标准;②银屑病体质病理学研究为使具有典型性,需要经过多层次、分区域、按病程、大规模、跟踪式的调查研究,需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③制定《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和《中医体质量化表》,并在不同地区完成一定数量的病例统计,以及后期进行数理统计,全过程需要精细操作和复杂统计;④研究探索银屑病与体质的相关性,从而指导银屑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发病患者的个体化诊疗及缓解期患者的辨体调养,加强该病的防治的可操作性,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银屑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成果转化,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其周期长、难度大。

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居处环境的恶化,银屑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随着银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工作的深入,从多角度、分层次、多中心、微宏、纵横等方面研究银屑病发病及防治成为当前及今后临床及实验研究的主方向。制定银屑病个性化的防治调养方案及健康管理模式,对广大银屑病患者控制病情、预防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晨群.钱乙对小儿病辨证用药的特点[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2):1813-14.

[2]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7-8.

[3] 杨靖,邢彤,李春禄等.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N].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6(4):60-63.

医学检验疾病综述范文大全 第3篇

一、背景

2004年我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线运行,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入崭新阶段。截至2008年底,我市疾病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良好,疫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疫情报告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大部分县(区)硬件设施配置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疫情网络运行稳定,大疫情报告和各专病报告系统工作正常,并能对日常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与反馈。2008年,全市网络直报综合质量指标全面达标,居全省第一,其中网络直报报告及时率,审核及时率,江西省“零”报告系统日平均执行率99%,全年无重卡,网络直报单位运转率达100%。

2009年是我市传染病实现网络直报的第六年,为了进一步巩固成绩,及时发现网络直报工作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及时有效,市卫生局拟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的

通过现场督导检查,了解基层网络直报实际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网络直报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依据

《_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_第37号部长令)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6月2日)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6年1月1日)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_第41号部长令)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

《南昌市传染病监测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程序》(2009年修改版)

四、检查对象

全市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五、检查方式及范围

(一)检查方式

由市卫生局组织市、县疾控中心有关专业人员对辖区各类机构进行抽查。

(二)检查范围

本次现场督导检查内容主要针对2009年开展,部分内容将涉及2008年(见本方案有关规定)。

被检查的单位主要有: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省级综合医院、市级医院、县(区)综合医院为必检单位,另随机抽取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每一县(区)总检查单位不少于4家。

六、检查内容

(一)卫生行政部门

1. 本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和完善情况。

2. 是否为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提高疫情报告质量提供必要经费保障条件。

是否下拨用于传染病网络直报、设备更新维护、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技术培训、督导检查等专项工作经费(要求有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

3. 2008年度是否组织开展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的督导检查,有无表彰奖励及处罚(要求有方案、记录及总结)。

4. 是否对辖区医疗机构诊疗记录登记进行统一要求与规范,包括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放射科及检验科登记簿等登记项目统一设置及规范使用,发文并进行现场督导检查(要求制定下发的正式文件及现场督导检查记录)。

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结果均记录于附表1-1。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监测管理工作

建立对异常监控信息的快速反应流程

动态监视本辖区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完成报告卡的审核、查重等各项工作;重点建立对异常监控信息的快速反应流程,包括对异常信息快速确认、处理应对等环节,以书面监控记录及相关的检查核实报告为准。异常信息主要包括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与流行、不明原因肺炎以及本地罕见传染病或其它不明原因发病、死亡等。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管理

(1)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传染病零缺报情况、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重复报告等质量进行检查核实与综合评价,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文字资料为准)。

(2)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综合指数率,以传染病直报系统最近一个月的评价数据为准。

传染病监测资料分析利用与反馈

(1)是否开展传染病监测资料日、周、月、年周期分析;当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或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是否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分析或专题分析报告。

(2)是否及时将常规各项分析报告向辖区报告单位进行反馈(以实际可查的反馈形式为准,如正式发文或网络直报系统反馈)。

2.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开展情况

2008年度是否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检查与评估,对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进行督导检查。要求有方案、检查原始记录、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等总结文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是否开展二次督导检查,以文字资料为准。

2008年度是否开展与传染病网络直报有关的专题调研,要求有调研方案及总结等文档记录。

2008年度是否对同级、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对下级在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或答复,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整改。要求以电话或其它书面记录为准。

3. 培训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培训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情况。本年度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监测资料分析利用、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等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包括对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属地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要求有相关资料和培训会议文档记录。请注重培训知识与内容的更新,要求及时将_下发的有关文件进行培训落实。

4. 网络直报设备配置

网络直报专用台式电脑及笔记本电脑(带无线上网卡)各一台、激光打印机、疫情专用电话。

对各级疾控中心的检查结果均记录于附表1-2。

(三)医疗机构

1.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使用

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设置及规范使用情况。根据_1996年印发的《全市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与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相关要求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登记的有关规定,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感染科、急诊、内科、儿科、皮肤科、住院部等与诊疗传染病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病人登记本,检查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有无漏登和缺项。

(2)检验科室、影像诊断科室登记及反馈机制

检验科室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影像诊断科室(含放射科、B超室等)检查登记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检验科室、影像诊断科室是否建立了异常化验结果必须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的反馈机制(包括门诊和住院)。

检查方法:查阅检验科室、影像诊断科室登记(包括检验室、放射科、B超室电子登记系统),检查项目是否齐全、登记是否完整;反馈机制以反馈记录或医生签字为准。

(3)医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及处理机制

院内指定有关科室及专人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医院接诊的主要传染病,并将分析结果在院内及时通报。

院内应制定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

检查方法:现场查阅相关分析文档及反馈记录、相关的机制与流程。

(4)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院内自查

确定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组成员(含分管院长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等)、周期、自查内容(是否报告、及时报告率)及奖惩等。发现漏报、不及时报告等方面问题时,能够提出针对性处理及整改措施。

检查方法:现场查阅有关自查记录、整改文档及总结(自查组成员签字)。

(5)传染病报告设备

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科室拥有网络直报设备(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网设备、报告专用电话或传真机),操作系统齐全(有防病毒软件),并有专人负责管理网络直报密码。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记录、直报人员进行现场操作。

2. 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

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开展关于《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的专业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及时学习_下发有关传染病诊断、报告、防治管理方面的文件。并注意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培训、考核文档。

3. 传染病报告质量抽查

评价指标包括:传染病报告率、传染病及时报告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准确率、完整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

检查方法:查阅2008-2009年度检查当月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记录,核实传染病报告情况;复印传染病报告卡,核实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与网络直报信息的一致性。

要求:

①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从内、儿、感染等科的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中随机抽查法定传染病病例15例(门诊病例10例,住院病例5例),乡镇级医疗机构抽取5例。若该单位本年度相关记录中,未查到1例法定传染病,请注明门诊量,并注意查明相关原因。

②病例分布应注意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抽查的相同病种不能超过50%。

③病种:仅抽查急性传染病,应注意抽查呼吸道、肠道、虫媒及自然疫源性、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等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如麻疹、流脑、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疟疾、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甲型肝炎、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不含肺结核、乙肝、_、淋病、丙肝。

④住院病例需查阅病案资料,填写病例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

⑤复印10份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从抽查的15例传染病中查找,不足则另行补充,对补充纸质卡片的要求同上。乡镇卫生院复印5份。

对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分别记录于附表1-3、附表1-4。

七、组织与实施

(一)人员安排

本次督导检查分设3个组,每组3人,组长由市疾控中心有关人员担任,组员由市、县(区)疾控中心专家组成。

(二)日程安排

本次督导检查时间初步定于2009年4月13-17日,督导组成员统一培训时间为4月10日上午。各县(区)的行程安排如下表(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检查日期检查单位检查人员

4月13日进贤县姜小仙、吴景文、李 芳、青山湖1人

安义县符 艳、胡茂红、东湖区1人

南昌县李 辉、涂正波、新建县1人

4月14日新建县姜小仙、吴景文、李 芳、青山湖1人

湾里区符 艳、胡茂红、东湖区1人

青云谱区李 辉、涂正波、新建县1人

4月15日东湖区姜小仙、吴景文、李 芳、青山湖1人

西湖区符 艳、胡茂红、东湖区1人

青山湖区李 辉、涂正波、新建县1人

4月16 -17日省一、省精、省肿瘤、省血站、市九院、

省中医院、高新区姜小仙、吴景文、李 芳、青山湖1人

省二、市一、省儿童、省人民、市血站、洪都中医院、红谷滩新区符 艳、胡茂红、东湖区1人

省四院、省妇保、省胸院、市二院、市三院、省皮院、市男科、经开区李 辉、涂正波、新建县1人

(三)工作程序

1、到达县(区)卫生局,简要介绍检查方案,明确检查任务及日程安排,听取自查工作汇报;

2、到有关医疗机构现场进行检查,并撰写意见书进行反馈;

3、到县(区)疾控机构进行检查,并就检查组对该区检查意见与建议集中反馈,由组长负责,分管传染病网络直报的领导、科室负责人参加。

(四)备查资料

1.卫生行政部门提供资料清单

(1)本年度用于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督导检查等相关工作专项经费的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

(2)本年度组织开展的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监督检查正式文件、方案、表彰奖励及处罚记录。

(3)制定下发关于规范医疗机构各种临床诊疗登记的相关文件及督导记录。

(4)辖区部分传染病疫情发布原稿。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资料清单

(1)对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实时监控记录及异常监测事件反应处理记录。

(2)对辖区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督导检查工作记录、总结。

(3)对辖区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培训的工作记录、总结。

(4)各类传染病监测数据质量评价及分析利用报告。

3. 医疗机构检查

(1)院内关于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可疑聚集性症候群、不明原因肺炎或不明原因疾病发病、死亡等异常事件的处理机制与流程的文档及相关记录。

(2)院内传染病疫情常规分析、通报有关记录。

(3)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自查工作记录。

(4)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技术培训考核等有关记录。

(5)本年度内、儿、感染等科的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

(6)走访检验科、放射科等临床辅助科室,检查登记本及结果反馈流程。

(7)抽查网络直报人员现场操作演示。

(8)调查内、儿、感染等科室医务人员5名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知晓情况。见附件2。

(五)结果反馈

本次督导检查现场结果由督导组成员以《现场指导意见书》予以反馈;综合评估报告由市卫生局以书面督导评估报告形式予以通报。本次督导检查结果将纳入全市疾病控制工作年终考核评比内容。

附件1

南昌市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及评分表

表1-1 卫生行政部门工作督导检查用表

单位名称:

县(区)卫生局

单位级别:1地市级 2县区级

检查内容检查项目满分评分原则得分

1. 2009年度下拨用于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与管理的专项工作经费(要有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40分) 专项工作经费:①无 ②有20分①否:0分;②是:满分

如有,专项经费总额:【

】万元,占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总额的比例:【 】%20分①5%以下:(实际比例/5)*满分;②5%及以上:满分

2. 2008年度组织开展传染病报告监测报告与管理的专项工作经费(要有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40分) 检查方案:①无 ②有8分①无:0分;②有:满分

参与检查:①无 ②有8分①无:0分;②有:满分

检查总结:①无 ②有8分①无:0分;②有:满分

表彰和奖励:①无 ②有8分①无:0分;②有:满分

处罚:①无 ②有8分①无:0分;②有:满分

3. 统一规范辖区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放射科及检验科登记簿登记项目的设置及使用(20分) 制定下发正式文件:①否 ②是10分①否:0分;②是:10分

组织开展对实际执行效果的督导检查:①否 ②是10分①否:0分;②是:10分

检查单位领导:

检查人:

检查时间:

表1-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督导检查用表

被检查单位领导

检查人

检查时间

附表1-3 各级医疗机构工作督导检查用表

被检查单位领导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医学检验疾病综述范文大全 第4篇

栏目设置

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论坛、专题报道、综述、临床医学、药物与临床、实验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案例、中医中药、药物研究与鉴定、药物质量控制、药品检验、药物经济学、卫生论坛、检验论坛、诊治分析、误诊分析、医学影像技术、医院建设与管理、医药教学、康复论坛;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肿瘤科疾病、血液内分泌疾病;医技检查与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结核病、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老年疾病、骨科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皮肤性病;药学进展、药物制剂、药事管理、呼吸系统用药专栏、神经科药物专栏、循环系统用药专栏、感染科用药专栏、 儿科用药专栏、中药及天然药物专栏、妇产科用药专栏、消化系统用药专栏、泌尿系统用药专栏、精神科用药专栏、五官科用药专栏、皮肤性病科用药专栏、代谢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专栏、男科及泌尿系统用药专栏、抗病毒药物专栏、传染病药物专栏、抗结核病药物专栏、老年病药物专栏、心血管系统药物专栏、中西医结合用药专栏、抗艾滋病及感染性疾病药物专栏、生物制品专栏、抗微生物药物专栏、激素及影响内分泌的药物专栏、用药指南、药事组织、制剂技术、调查研究与分析、临床医学信息学、医院数字化、临床与护理工程、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医学图书与情报、护理园地、医院建设与管理、经验荟萃等.

医学检验疾病综述范文大全 第5篇

【关键词】艾滋病;医疗卫生机构

艾滋病流行是目前社会面临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何能最大限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是做好控制艾滋病流行工作重要环节,针对我市2009――2011年三年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现住址为本市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后简称:HIV/_)病例情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09――2011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有偿/无偿采供血机构)报告现住址为我市HIV/_病例个案资料,为进一步分析病例报告特点将有病例报告机构按其工作性质分为三类,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是临床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专科医疗机构);三是无偿/有偿采供血机构分别统计分析。利用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分类变量统计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

2结果

病例基本概况2009――2011年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报告我市HIV/_病例1372例,其中HIV感染者1002例,_病人370例。

人群分布2009――2011年三年间医疗机构共报告1372例,其中男性824例(),女性548例();平均年龄(±)岁,最小1岁,最大91岁;未婚243例(),已婚有配偶985例(),离异或丧偶137例(),不详7例();文化程度中文盲109例(),小学462例(),初中590例(),高中或中专156例(),大专及以上55例();民族分布共报告有8个民族,其中汉族1102例(),壮族235例(),其它6个民族35例()。

感染途径分布:三年间报告病例中静脉注射88例(),性接触+注射4例(),异性性传播1206 例(),同性性传播17例(),母婴传播17例(),不详34例,(),输血及血制品2例(),其它4例()。

三类机构统计结果三类不同性机构报告病例共报告1372例,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共报告561,占全部病例的;临床医疗机构报告792例,占;采供血系统共报告19例,占。

三类医疗卫生机构报告艾滋病病例年度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和无偿/无偿采供血机构病例报告占当年报告病例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所占当年报告病例比例逐年增加明显与广西其它地市报道相一致[2]。

病例病程阶段结果显示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病程病人的比例明显高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感染途径结果显示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注射吸毒有关病例不论数量和比例都是最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三年报告的97例与吸毒有关的病例中占报告了57例,占了,而采供血机构三年无一例与吸毒有关病例报告;异性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数和比例低于临床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报告病例;同性传播途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的数量和比例远高于临床医疗机构,三年报告的同性途径感染的病例17例中有15例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占。

样品来源分析结果显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的病例主要来源于自愿检测咨询服务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共报告482例,占其所报告病例;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主要来自医疗机构自身服务有关检测内容,如术前/输血前检测、其他就诊者检测、孕产期检查、性病门诊和婚前检查(含涉外婚姻)以上几个检测内容共报告695例,占其报告病例比例;采供血机构则全部来自无偿/有偿献血。

以上差异与三类机构工作性质和服务人群有直接关系。临床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机构面对群体主要有疾病症状就诊的病人,因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时间长、早期艾滋病感染者发病[1]、医务人员诊断能力提高和临床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诊断服务后对有创伤性医疗操作中艾滋病检测力度加强,故医疗机构中发现病例特点有报告数量逐年上升、报告病例中艾滋病病人比例高、样品来源多集中在其承担服务内容和职业分布范围广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家有相关政策在临床医疗机构中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但从结果可以看到实际效果不理想,三年中临床医疗机构只有73例感染者或病人是通过咨询检测发现,仅占其全部报告病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承担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机构,虽然也对外公众开放提供艾滋病检测服务,但工作重心是高危人群和已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家属并主动提供相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报告病例特点是吸毒、同性传播途径病例多、样品来源中以自愿检测咨询服务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为主,随着早年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干预措施落实早期感染病例被发现,所以出现报告病例逐年下降的趋势。

无偿/有偿采供血机构主要职责组织无偿或有偿献血工作,故在采供血机构中发现病例少、样品来源单一、且病程也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主,同时随着国家防艾工作措施落实,在相对固定的献血群体中发现艾滋病病例也呈下降趋势。

医疗卫生机构因各自工作职责不同,服务群体不同,报告病例存在不同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医疗机构职能和服务群体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和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效率。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疾病综述范文大全 第6篇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

关于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和规范县、乡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水平,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要求,凌云县每年都组织开展县、乡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现将2007~2008年凌云县县、乡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凌云县共调查十个医疗卫生机构。县直医疗卫生机构2个,乡(镇)卫生院8个。

2.调查内容

县、乡各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和疫情资料管理、疫情的报告登记制度及执行情况。

3.调查方法

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的要求,对县、乡各医疗单位2007~2008年1~9月份登记的全部门诊日志(内、儿、急诊、呼吸、皮肤性病等科)、全部出入院登记(内、儿、传染科)和化验室登记薄进行全面检查,将被查出的传染病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和化验室传染病确诊阳性结果的病例(病种包括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痢疾、淋病、_)与该院传染病登记本核对,同时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查对,凡没有排除的或网上没有报告的病例均属于漏报病例。

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疫情报告管理情况

各医疗机构均设有疫情管理领导班子和保健科,有专人负责疫情登记、报告、统计和自查等工作,制订有较完善的疫情管理制度及保健科工作规范等。

2.漏报情况

2007~2008年共查出传染病447例,漏报180例,漏报率为,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漏报率分别为和,年度漏报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p>),漏报率相当。见表1。表1 2007~2008年凌云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略)

3.各种传染病漏报情况

本次调查中没有发现甲类传染病,查出乙类传染病9种,漏报率为,丙类传染病4种,漏报率为。各类传染病中,漏报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第1位是_(),第2位为感染性腹泻(),第3位为出血性结膜炎(),第4位为风疹(),第5位为病毒性肝炎()。见表2。表2 2007~2008年凌云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略)

4.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漏报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县级医疗机构漏报率为,乡级漏报率为,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p<),县级漏报率较乡级高;报告及时率县级为100%,乡级为,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p<),县级报告较乡级及时。见表3。表3 2007~2008年凌云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略)

讨 论

调查结果表明,凌云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两年共查出447例,漏报率为,高于广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的[1],也高于2005年全国250家医疗机构平均漏报率的[2]。从漏报的病种看,主要是乙类传染病_、病毒性肝炎及丙类传染病的感染性腹泻、出血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腮腺炎,与刘丽华等报告[3]柳州市法定传染病漏报的病种相一致。漏报比较严重的是_、病毒性肝炎,前者为检验室检验发现,检验室检验员根本不知道需要报告疫情,而检验室检验员与临床医生又沟通不够而造成漏报。后者是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法制观念淡薄所致。感染性腹泻、出血性结膜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漏报的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①感染性腹泻、出血性结膜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是按照丙类管理的传染病,临床比较常见,医生意识淡薄,认为不足为奇而不报。②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为慢性传染病,存在同一病人反复就诊的现象,加上门诊病人较多,病人流动量大,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③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主要是检验室与门诊医生相互之间没有衔接好,门诊医生给患者开具检验单后,患者从检验室直接将检验阳性结果带走,而检验室也未将阳性结果及时反馈给门诊医生造成漏报。

从县、乡医疗机构漏报情况看,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漏报情况反而少于个别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主要是这些单位的领导比较重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有健全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有熟悉业务的专业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漏报率较高的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由于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不够完善,落实不到位,临床医生对传染病报告管理不重视,领导督促检查不到位,加上传染病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传染病报告和开展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此,今后必须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法的普及,提高其对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意识。

通过传染病漏报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为搞好县一级法定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和检验室登记的管理制度,统一制订各种表格,并认真做好各项登记工作,同时应建立检验室与门诊沟通制度,使检验室传染病阳性结果能及时反馈到门诊临床医生。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卫生监督机构和疾控机构联合起来对本辖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迟报、漏报、不报)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确保《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黄丽华,林桂新,卓家同,等.广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管理及报告质量情况调查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177-179.

[2]施小明,马家奇,王丽萍,等.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9):493-494.

医学检验疾病综述范文大全 第7篇

关键词:规范管理;_;疫情影响

近年来我国_患病率日益增长,引起各地疾控中心的高度重视,为此,本文将襄阳市2009~2013年_疫情资料进行分析,规范疫情管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疫情数据来源于 _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_,人口资料来源于襄阳市_。

方法 将襄阳市2009~2012年_疫情数据导人Excel系统,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流行强度、地区和年龄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

统计学处理 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问差异性比较采用分析,P

2结果

流行趋势 2009~2013年襄阳市累计报告_3400例,年均发病率为万。其中发病数最多的是隐形_占总发病数的,其次是I期_和Ⅱ期_,3者占发病总数的。2009~2013年之间除隐性_呈上升趋势外,I期_、Ⅱ期_、Ⅲ期_、胎传_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见表 1。

病例分类 2009年临床诊断病例73例,占,下降到2013年的0。实验室诊断病例由2009年上升到2013年的,见表2。

时间分布 2009年报告病例数为964例,年发病率为万,2010年报告病例数为1081例,年发病率为万,有所上升。2011年报告病例数为741例,年发病率为万开始下降,2012年报告病例数为346例,年发病率为万,2013年报告病例数为268例,年发病率为万,见表3。

3讨论

2009~2013年之间_总体发病水平呈下降趋势,除隐性_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外,I期_、Ⅱ期_、Ⅲ期_、胎传_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年发病率为2009年的万,下降到2013年的万。2009年临床诊断病例73例,占,下降到2013年的0。实验室诊断病例由2009年上升到2013年的。2009~2010年_疫情有所上升,可能与当时_严格的传染病漏报制度有关,导致_报告病例数大于实际数[1]。_病例报告质量不高,医生对_分期诊断掌握不够,存在错诊、错报的问题,尤其是将住院患者、术前患者和孕产妇_血清筛查阳性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_错误诊断为I期或Ⅱ期_,产生错分偏倚。此外,由于《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培训不足,部分医疗机构医生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_分期分类选项时,错误地将隐性_填写为一期_,导致I期_报告病例数多于Ⅱ期_[2]。医疗机构各科室均常规开展住院和术前患者、孕产妇的_筛查,而很多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_血清检测阳性者未进行会诊或转诊到皮肤性病科就诊,就直接报告为隐性_,这是导致隐性_的过度诊断与过度报告的主要原因。非皮肤性病科的医生一般未接受过_诊断标准与报告要求的培训,多数医生对_分期与分类不清,这种分期诊断错误导致_病例报告的准确性不足。这些医生在接到实验室_阳性报告后担心漏报,不考虑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和就诊史,就直接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使_报告病例数大于实际数,导致_疫情上升。医疗机构的_实验室检测质量直接影响_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基于实验室诊断的病例报告是最准确的[3]。但仍有不少医疗机构的_实验室存在较多问题,如_检测方法与实验室操作的问题、仪器设备与试剂的问题、质量控制的问题,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皮肤性病防治所难以对医疗机构的_实验室检测进行有效管理与质量控制,从而直接影响_疫情的准确性。有些医疗机构仪器设备不符合要求,如开展 RPR/TRUST,但没有水平旋转仪,使用振荡仪或手工摇晃。有些专科医院仅开展_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而不开展非_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疫情管理人员对_诊断标准和上报要求不熟,疫情管理人员缺乏与临床医生的沟通,见到医生的报卡就上报,不复核、不管正确与否进行上报[4]。2011年后国家逐渐开始重视_上报的准确性,加大了_上报病例的现场核查,减少了_的错报、多报、重复报。_发病率下降到2013年的万,疫情管理质量影响_疫情,实验室检测质量、医生诊断水平、病例报告质量是影响_疫情管理的重要因素。

结果提示应继续加强对医疗机构_实验室检测的认证机制、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医疗机构医生、检验人员、疫情管理人员的_诊断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_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卡和网络录入的审核。加大对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执法检查力度,提高检查的覆盖率,通过法制的手段,规范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小毅,马平.南通市2009~2012年_的流行特征分析[J].交通医学,1006-2440(2013)02-0157-03.

[2]Yang Z, Su J, Peng X, et al. A Decline in HIV and Syphilis Epidemics in Chinese Female Sex Workers (2000-2011):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3, 8(12): e82451.

医学检验疾病综述范文大全 第8篇

【摘要】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疾病的认识更不例外,故误诊是医学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对于一些可知可预见性的疾患应尽量避免误诊。从临床实践来看误诊原因无外乎以下几方面:认识不足、思路狭窄、经验主义等。只有掌握综合思维、辩证分析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误诊。

【关键词】综合思维误诊 分析

误诊在医学发展上是无法避免和回避的现象,但应当将误诊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因为误诊轻则延长病程,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重则加快疾病的发展,致人死亡。作为内科学的医生,跟随以下在平时临床诊疗过程中出现的误诊病例谈谈如何以综合思维的思维方法,辩证分析,总结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和手段。我们都知道,在内分泌学专业的发展比其他科目晚,但进展非常迅速。激素分泌细胞和内分泌腺体组成人的内分泌系统。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影响并影响其功能,一种内分泌腺体疾病,常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常以其他系统的体征和症状作为首发表现。如果医生不能用综合思维去做辩证分析,则易导致误诊。请看一下病例:

案例一:女,66岁,主要症状为间歇性心悸,气短3个月,间歇性腹泻2个月。患者3个月前,出现心悸,气短,门诊行心电图检查示有房颤表现,遂收入心内科,按房颤治疗后,房颤消失。但此后上述同样症状发作数次,以同样的诊断并抗心律失常治疗。2周前因间歇性腹泻(与房颤交替出现)1个半月,就诊于消化内科,检查肝功能,腹部B超,肠镜和胃镜未见异常,遂诊断为肠易激综合症,予对症治疗后腹泻仍间断发生,患者无烦躁易怒多食等高代谢症群,检查血压是正常的,体型消瘦,无眼球突出及甲状腺肿大,手颤不明显;甲状腺功能检查:血清T3,T4值显著增加,TSH水平则显著下跌,最终确诊为“淡漠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予抗甲亢治疗后房颤及腹泻消失了,没有反复。

案例二:女,58岁,主要以下肢疼痛无力10年,间歇性腰背疼痛4年来院就诊。曾在骨科专科医院诊为骨质疏松症,行双膝关节封闭治疗,同时补钙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4年前出现腰背部疼痛,行超声检查提示双肾结石,行肾镜手术治疗后,复查超声肾结石消失,但腰背部疼痛症状无明显缓解。患者遂来我院并入住内分泌科治疗,查体双下肢肌力减退,腓肠肌松软。血钙,24小时尿钙和尿磷增加,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血磷降低,血甲状旁腺激素显着增加。结合颈部ECT和CT诊断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腺瘤。予手术切除治疗后上述实验室参数恢复正常,症状显著改善。

案例三:男,68岁,主因食欲不振伴恶心、乏力2月入院。患者两个月前出现厌食、恶心、乏力,时有进食后呕吐症状,在当地一家医院检查发现血清钠显著下降,故诊断为低钠血症,予高渗盐水输液和口服盐胶囊治疗后,血清钠恢复正常上述症状消失。但停止补钠后,上述症状复又出现,同时伴低钠血症。病人多次住院,都是相同的诊断和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来我院入住内分泌科。查体血压低,消瘦体型,皮肤和粘膜略显苍白,体毛稀疏,全身无明显水肿。检查血清钠129mmol / L时,血液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降低,血促性腺激素和雄激素水平降低,促进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也减少,鞍区垂体MRI检查示占位性病变,作进一步检查,最后确诊为垂体瘤,垂体功能减退症。转入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垂体瘤并予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血钠恢复正常,原有症状消失。

上述病例说明,无论是专科医生还是非专科的基层医生,首诊都出现了误诊,延长了患者的病程,多次住院治疗,加重了病情。具体分析误诊原因:(1)在临床工作中对内分泌疾病的认识不足。接诊医生只注重本专业疾病,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不仔细,思维局限,对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综合分析,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如上述病例一中心内科医师,对内分泌疾病认识和理解不足,未能意识到内分泌疾病可以影响身体各系统,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考虑本科疾病,导致误诊。(2)诊断思路狭窄。仅靠患者局部的症状和体征作出诊断,没有深入和详细的鉴别诊断和综合分析,未能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身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误诊。病例三中有些医师只看到低钠血症的表象,忽略表象后隐藏的疾病本质,单纯补钠治疗,不能深入的鉴别低钠血症原因,使病人没有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3)过于依赖经验。凭以往的经验,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不能利用人体各系统、医学各学科的立体交叉联系进行客观的分析。例如,病例一中心内科医师未能将房颤与间歇性腹泻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只考虑本科疾病,导致误诊。(4)相关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更新,逻辑判断能力不足,对罕见和新病种缺乏认识。例如病例二中骨科医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骨质疏松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无法掌握骨质疏松症具体原因并对其进行鉴别诊断,简单的判断骨质疏松是因为缺钙,延误了病情。

总之,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是错综复杂的。对疾病作出的诊断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熟练掌握和运用鉴别诊断是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基础。鉴别诊断不仅需要医生有坚实医学知识基础,掌握医学各学科的临床知识,还应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疾病的误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医生在临床诊断中,无论在认识论或方法论上都存在着缺陷。从认识论上看,只注意单个器官表象的单纯思维、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定向思维、凭过去经验的惯性思维;从方法论上看,循证不全、证据检索不力、思维方法错误以及盲目运用不可靠的证据,未能全面缜密地鉴别诊断,这些都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因素。要克服导致误诊的因素,把临床诊断的误诊最大限度地减少,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就对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经建.深入开展误诊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 1(5) : 1-3.

[2] 黄乔和,周 瑞,周作新,等.循证医学与误诊学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2) : 161-163.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