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优质17篇)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优质17篇)



人生的道路上,总结是我们行进路上的里程碑。写总结时应尽量客观公正,避免个人情绪和偏见的色彩。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相信您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2020年大年初一,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十科科主任王拱辰刚下夜班,接到通知,便主动请缨,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病区,勇担抗击新冠病毒疫情大连第一机动队队长的重任。“在年初,这个疾病在武汉刚爆发的时候,所有的人包括我们,无论是对这个疾病的了解,还是对这个疾病的防控,都知之甚少。”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士长裴霞说:“我记得特别清楚,他推着呼吸机进来的,看着他,我确实特别特别激动。”这台呼吸机是专门为救治第一例重症患者准备的,虽然用不上最好,但是王拱辰和他的呼吸机一样,给病区带来了希望。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于明芳说:“主任当时就跟我们说‘跟我干没有问题’。”

王拱辰从事传染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9年。从刚踏入临床的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从一个普通医务工作者到科室主任,一心扑在病人救治上。2003年,作为重症救治医师,全程救治了大连市危重症的“非典”病人,为了精准判断非典病情变化,他时刻坚守在患者有创呼吸机旁直到患者病情平稳;2009年,作为应急病区主任,他成功救治出院“甲型h1n1流感”病人27人。可是这一次的病毒,实在太特殊了。“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听到当我们的队员,有发烧的时候,我甚至晚上要做噩梦。”

对每个住院患者进行面对面问诊,亲自给患者进行床边ecg、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这些令普通人费解的专业术语,意味着身为医生的王拱辰,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也意味着他一次次与危险的正面较量,一次次与死亡的零距离博弈。“怕,当然怕,在治疗的选择方面,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在40多天的救治后,经过王拱辰救治的25例新冠肺炎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其中包括辽宁省前3例治愈出院患者,全病区工作人员无一例院内感染。“哪有什么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医生,这也是我们传染病医生应该做的本职工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我要带着护士守护好自己的家园,那么我们就要做好院内的疫情防护工作,包括我们的预检分诊,包括发热病房以及普通病房的防护工作。”

史铁英,大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2020年1月19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到上级通知,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史铁英立即带领全院1848名护士坚守在了抗疫的各个“战线”上。

规划新冠病毒肺炎专门诊区;协调应急物资、调整人员班次;规范发热门诊消毒隔离流程……在医务、院感、住院部、门诊部等各个部门,都能看到史铁英忙碌的身影。

“对我来说,主要是做好人员的培训,调控以及整个布局的调整。培训工作的流程、防护的技能以及咽拭子的采集。”

抗疫以来,史铁英始终保持着斗志。她知道,主帅的精神决定了护理部这支部队的斗志。然而这位在工作中雷厉风行的“铁娘子”,也曾有过难以抉择的时刻。“在1个小时之内报了279名护士积极地申请去武汉,那么对我来说不是要选择谁去武汉,而是选择不让谁去。”

“她握着我的手,当时我发现她已经眼含热泪了,哽咽地跟我说,‘永宁,麻烦你一定要把所有的队员安全地带回来’。”出发前往武汉前,史铁英握着她的手说的这句话,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科护士长刘永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最终,大医援鄂护理团队以在院患者零死亡、出院患者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成绩,给援鄂任务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护士告诉我,‘主任,我下班了’‘主任,我平平安安回来了’。”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三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医药的一次大考。如果说近两百年的中西医碰撞和半个多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分科等,奠定了中医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革,那么从这次“战疫”来看,中医药经受住了百年大考。面对百年不遇疫情,中医药在防控和救治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合中医理论制定中医诊疗方案。在疫情暴发早期,尤其是病因不明确、病理机制有待研究、特效药物和疫苗尚未出现的阶段,中医深入临床一线,通过望闻问切快速发现疾病共性规律,确定诊疗方案,缓解短时间内剧增的医疗系统压力。

制定以“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进行社区疫情防控。“武昌模式”将防控重心前移、下沉至社区,不仅降低了高危人群发病率、遏制轻症病情加重,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实时的数据支撑。

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患者。针对住院病房的危重症患者,实行中西医联合查房、联合会诊制度,在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个体化中药治疗后,重症患者的病亡率下降。

设立康复驿站指导恢复期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制定颁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引(试行)》,并在武汉及其他主要城市开设了专门的中医康复门诊,建立了全国恢复期协同工作网络,指导康复工作。

在这次疫情中,从预防、治疗到康复,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科研能力,提升了针对急性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时,中医药可提供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药。尤其是社区防控的“武昌模式”,中医通过快速发现疾病的共性规律,向社区居民大面积发放中药,直接从源头遏制了疫情的蔓延。还有中医康复门诊的开设,为出院后恢复期患者提供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指导,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了体质。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防治理念是非常有意义和值得借鉴的。

解决中医基础理论问题是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前提。传统中医思维整体观重视当下证候,缺乏对疾病全程认识;“调态”治疗重个体化,缺少对群体化的研究过程,缺乏对疾病的规律和共性的提炼和归纳;治未病重视调整状态,缺乏指标的靶向治疗。如何有机结合病和证,实现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模糊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是发展中医药需要思考的突出问题。

对此,我建议,首先在推动中西医结合上下功夫。针对“病证结合”,我们引入“分类—分期—分证”思想,重构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中医诊疗体系,实现中西医结合在“诊断”上的突破;针对“宏观与微观”,我们以“态靶结合”思想指导中医药在现代疾病宏观证候和微观指标中的应用,实现中西医结合在“用药”上的突破。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其次,强化中医科研思路的“六化”,即“难题的课题化,课题的成果化,成果的专利化,专利的产业化,产业的标准化和标准的国际化”。“六化”理念是包括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科研思路,其特点在于问题从临床中来,成果到临床中去,循序渐进,加快成果转化速率,提升中医药的疗效级别。

再次,抓住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科技机遇、政策机遇和此次新冠肺炎抗疫时机,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具体来讲,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教育体系,培养中医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所需要的中医药高级人才;建立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组织开展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互惠互利、共建共享”,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四

这名青年男子叫朱华林,是轨梁厂一名普通的职工。今年4月,他主研并成功开发“钢轨矫直扭矩数字模型”,实现了对钢轨矫直扭矩的自动控制,大大提高了矫直效率,同时降低了电能消耗和设备损耗,在国内同行业中尚属首创。

一名普通的岗位工人,是如何成为技术人才的呢?

朱华林1996年毕业于机电学院轧钢专业,2019年到轨梁厂万能生产线矫直机岗位工作。

矫直机岗位处于重轨生产线的中间位置,对重轨质量控制意义重大。万能生产线的平立复合矫直机是从意大利引进的一套先进设备。面对全新的设备、全新的技术,朱华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遇到不懂的就看书学习,或向专家请教。

爱琢磨,是领导和同事对朱华林最深刻的印象。

玩电脑游戏是很多年轻人的爱好,朱华林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朱华林在玩游戏的同时更注重对电脑知识的学习,思考得更多的是游戏的设置和开发。几年下来,他不仅掌握了常用软件使用,能排除电脑常见故障,而且学会了编程等知识,为开发数字模型打下了基础。

平立复合矫直机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来,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钢轨在长时间连续矫直时,矫直辊的线速度出现了不匹配现象,使各辊之间相互干扰,产生较大的扭矩值,造成矫直机电机电阻出现过热、烧损现象,严重时造成设备直接停机,不能连续生产。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轨梁厂的科研人员和岗位人员采取一次次调整辊径等方法,减少扭矩干扰,但效果并不理想,矫直辊的线速度不匹配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能不能结合计算机数据来控制?”2019年的一天,朱华林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紧接着,他开始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推演。同年底,他撰写了《矫直扭矩干扰浅探》论文,包括图形、表格、计算公式等。这篇论文中提到的“矫直机各辊线速度匹配公式”,引起了轨梁厂领导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

“当得知厂里提供支持,验证我提出的公式时,我高兴坏了,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没有因为我是岗位工人就不重视我的成果。”已过去一年多时间,朱华林讲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兴奋不已。

正是靠着这股钻研的劲头,朱华林和该厂型材首席工程师陶功明,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钢轨生产过程中大量收集数据,反复对数字模型进行分析、模拟试验,成功研制开发出与矫直机线速度相匹配的“钢轨矫直扭矩数字模型”。

今年4月,“钢轨矫直扭矩数字模型”经过多次上线调试,成功实现了矫直扭矩调整的计算机数字模型控制,解除了人工调整扭矩时因画面显示工艺参数不真实而无法准确判断故障的难题,确保了计算机操作画面上的显示参数就是实际值。参照实际值,工程技术人员和岗位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判断矫直工艺对钢轨质量的影响,从而快速进行调整,使设备得到保护,保证矫直机电机无过热现象,有效延长矫直机电机及传动机械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和钢轨矫直效率,实现了钢轨矫直生产高效率、低成本。

今年初,轨梁厂本着“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成立“首席工程师研发团队”,朱华林成为其中一员。

当兴趣爱好与工作结合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如今,朱华林不仅要在生产现场收集设备运行数据,还要通过电脑软件对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参与研究的项目有四五项。

“加入‘首席工程师研发团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好机会,我没有理由不努力。”从朱华林不多的言语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他在本职工作中的不懈追求。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五

姬,2019年任鲁桥镇科协办公室主任。两年来,该同志通过政策推动、利益驱动、示范带动等措施,全镇的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训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2019、2019年,全镇共引进有关人才56人,组织科技培训15期、83个班,参训人数近万人。人才的引进与科技培训成果显著:全镇形成1.8万亩乌鳢养殖基地,3000亩湖蟹养殖基地,1000亩泥鳅养殖基地,6000亩芦笋种植基地,3500亩杞柳种植基地,50亩番鸭育种基地,100亩双孢菇种植基地。1998年,被省科协命名为“省科普示范基地”。

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是科普工作由虚向实转化的重要载体。为此,姬把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全镇科技工作全面推广的基石。

首先,审时度势把握市场走向,强化政策引导。该同志每年两次组织力量进村入户调研分析,面向市场,提出对策。202019年底,通过考察,引进了双孢菇等食用菌种植,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租赁100亩土地包费租给群众发展双孢菇种植。镇农技站、农经站、水利站等部门的同志在姬带领下发展双孢菇种植。目前,全镇共发展大棚86个。202019年初,在渔业养殖效益走低的形势下,姬协调人员与韩国客商合资,引进优质泥鳅,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占地600亩的泥鳅养殖场。

其次,多层次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引导。一是建立科技示范与周围农户结对子,进行传、帮、带,有效地调动了农户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二是成立技术顾问组。姬聘请山农大动科院的教授、江苏双孢菇种植大户、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组成技术顾问组,以专家为依托,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服务,所以在品种引进、技术培训及试验示范项目等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六次,受训人员1600余人。

第三是引进人才,多渠道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强化市场引导。两年来,姬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人才56人,不断充实到科技示范基地中,成为了基地的科技骨干。同时,组织成立了乌鳢养殖协会、芦笋种植协会和渔业总支麻鸭养殖协会,不定期地向全镇农户发布产品信息,供农民作市场决策参考。在产品销售方面,协同县有关部门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失。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六

自1978年考取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李玉就踏上了菌物研究的拓荒之路。

李玉和团队深入全国所有省市区开展菌物资源调查,系统开展菌类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等基础研究,获得1.2万份标本与菌株。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2/3,发现并命名36个黏菌新种,开创了我国黏菌分类学研究的新领域。

除此之外,李玉等人还完成《中国真菌志—香菇卷》编研,制作了全球98%以上的黏菌分子生物学标本,建成了我国首个菌类种质资源库。

由于我国菌物学研究起步晚,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因此李玉对于人才培养一直牵肠挂肚。

他和弟子们挑起了建设我国第一个菌物专业的重担,在一堆废旧的物资中拣回了这个专业所需的仪器设备,并较短时间内在吉林农业大学设立了菌类作物自主设置博士授权学科和硕士授权学科。30多年来,他累计培养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上百人,大部分已经成长为菌物产业的领军人才或骨干力量。

李玉又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

为食用菌产业打好根基。

在披荆斩棘的科研道路上,有人问:“你们老研究这些菌有什么用?谁关心多一种少一种?就不能研究点儿让百姓挣钱的事吗?”

李玉有些五味杂陈,但也更坚定了信念,“一定要让菌物进入公众的视野,进入科学家的教材,进入大众的读本,进入农民的田间地头,进入企业家的工厂,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

食用菌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专业,近年才发展成为大产业。李玉对比了两组数字: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才5.7万吨,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食用菌产量已近4000万吨。

如今,中国食用菌产量已占全球75%以上,然而,我国是食用菌大国,却不是强国。李玉介绍,目前我国食用菌菌种基本来自荷兰、美国等国,木耳、香菇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就连加工设备也需要进口。“因此,全产业链创新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以创新成果为依托,李玉先后主持完成“973”“948”科研项目50余项,创新和改进了全日光间歇迷雾栽培黑木耳、小孔出耳等8项关键技术,颠覆了食用菌需棚室遮光保湿栽培传统理念,解决了北方食用菌发展中的工程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国家“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的食用菌发展战略,促进了菌物科学的发展及食用菌产业化升级。

李玉认为,食用菌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要的产业环。他和团队建立起食用菌原生质体制备和遗传转化技术体系,选育黑木耳、玉木耳等广适性品种45个;集成创新出两棚制花菇生产、米菇间作、全株高值化利用等9项生产工艺,改变了食用菌产业低水平徘徊的局面,产生经济效益达300亿元。

他们见证了我国食用菌产业从简陋的地沟、菇棚,到花园式的基地;从传统的庭院式生产,到现代化的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过程。

“食用菌产业是我们的根基,应用真菌学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离不开生产一线。”李玉时常对学生说。

国内国外科技扶贫。

“小木耳,大产业。”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这样点评。这正是李玉团队对口科技帮扶的成果。

由科技部牵线李玉团队奔赴柞水县开启了科技扶贫行动。团队为柞水选育的5个木耳移栽品种都实现了大面积推广柞水木耳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两年后柞水县正是依靠木耳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此后为了避免产业总体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发生李玉团队又开始了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木耳冰淇淋、木耳脆片、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等等产品已相继研发成功在柞水木耳全链条产品矩阵已见雏形。

“脱贫攻坚完成后还不是终点,我们得继续帮助当地考虑如何转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玉兴奋地表示。

事实上,李玉自起就开始积极投身全国脱贫攻坚事业,吉林汪清、云南澜沧、浙江庆元、山西临县、贵州铜仁、河北阜平……李玉团队在全国40多个贫困县(市)留下足迹,带领农民精准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60亿菌袋,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

食用菌栽培技术还通过中国援助项目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到达了赞比亚。李玉团队针对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特点,集成创新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食用菌品种8个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帮助当地人民全年都能吃上蘑菇,更是以食用菌改变了赞比亚的种植业结构和种植面貌。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总书记的点赞,肯定了包括木耳在内的食用菌产业在国民经济主战场,特别是在国家精准产业扶贫方面发挥的实实在在的作用,更是中国食用菌产业迈向全新里程的进军号。”李玉的声音愈发铿锵。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七

对于科技这个词语,大家都很熟悉,电脑、电视都是科技的馈赠,自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整个世界就迈入了科技时代;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我们就离开了黑暗并且更加崇拜科技了;牛顿因为树上掉下来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又让科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科技好玩,至少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一是科技本身,支配宇宙的自然规律是充满魅力的;其二,探索科技的过程,揭示自然规律的过程也是趣味无穷的。其三,科学一旦与人生碰撞,在科技与人类社会关系——无论是正面与反面,也是趣味横生的。

科技无处不在,科技让人类无比自豪!

由此看来,我们的衣食住行一刻都离不开科技的贡献,相信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也在时时刻刻的对科技的发展以自我的方式探索着,贡献着……我虽然顽皮,但也着实体验了一把科技的滋味:我把一些苏打粉放进被子里,然后加上白醋,这时“火山爆发”了!立刻,白醋冒起了洁白的泡泡。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需要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我曾参加省级科技创新发明活动比赛,荣获二等奖的好成绩,也曾参加市级的科技创新发明活动比赛,也获得了三等奖,这些成绩和老师的辛勤培育是离不开的。参加科技比赛、阅读科技书籍,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精密的机器人,不用燃料的汽车,虚拟的足球赛,高科技信息的传送等等,一个个生动搞笑的现象,越来越激起了我探索科学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科学,传播礼貌,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更要创造新生活。

如今,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可视电视、电脑上网、心脏起搏器,已经不算新鲜了。从1901年发明的真空吸尘器,到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科技在不一样领域里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电子产业、通讯技术的日益普及,纳米技术、超导材料的广泛应用,不久的一天,也许就在你的餐桌上,会出现像太空青椒、人造牛排等生物工程食品。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仅是为了成为科学家,也是为了能适应生活,更为了能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起新世纪,为国家建设,为人类礼貌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工合成胰岛素、断手再植、杂交水稻、爆炸原子弹和氢弹、发射人造卫星和飞船等等,这些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缩短了我国和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差距,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八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瞧,那不就是我们班新来的“大家伙”——等离子多媒体吗?它可是我们老师上课的好帮手哦!

一个银灰色的多功能讲台,里面竟然安装着一台电脑,真是神奇,一个正方形的中央控制器嵌在桌面中间,拉开多功能讲台左面的拉手,里面竟然藏着一个白色的实物展示台,别提多奇怪了!这套多媒体的显示器是一个高50厘米,宽45厘米的49寸的等离子电视,一个黑得发亮的外壳外面还套着一个水晶似的履膜框,真是气派!

它不但外观精致,内部构造新颖,还挺实用,大大提高了我们上课的效率。记得有一次学一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圆明园被毁灭之前是怎么样的,所以觉得这篇课文也没什么意思。谁知上课时裘老师神秘地打开了它,不一会儿,大屏幕上竟然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有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富丽堂皇的宫廷、仙境般的蓬莱瑶台……同学们看得一次又一次地张大了嘴巴!当然学课文也变得津津有味,甚至到了下课还意犹未尽呢!本来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同学,现在也天天盼望上语文课,期待着这个“大家伙”的精彩亮相。

我们班的“大家伙”犹如一位“大神仙”让我们感到神奇。没想到我们农村小学也能用上高科技,同学们还天天盼着用它呢!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九

姬庆军,任鲁桥镇科协办公室主任。两年来,该同志通过政策推动、利益驱动、示范带动等措施,全镇的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训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为此,姬庆军同志把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全镇科技工作全面推广的基石。

首先,审时度势把握市场走向,强化政策引导。该同志每年两次组织力量进村入户调研分析,面向市场,提出对策。20年底,通过考察,引进了双孢菇等食用菌种植,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租赁100亩土地包费租给群众发展双孢菇种植。镇农技站、农经站、水利站等部门的同志在姬庆军同志的带领下发展双孢菇种植。目前,全镇共发展大棚86个。年年初,在渔业养殖效益走低的形势下,姬庆军同志协调人员与韩国客商合资,引进优质泥鳅,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占地600亩的泥鳅养殖场。

其次,多层次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引导。一是建立科技示范与周围农户结对子,进行传、帮、带,有效地调动了农户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二是成立技术顾问组。姬庆军聘请山农大动科院的教授、江苏双孢菇种植大户、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组成技术顾问组,以专家为依托,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服务,所以在品种引进、技术培训及试验示范项目等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六次,受训人员1600余人。

第三是引进人才,多渠道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强化市场引导。两年来,姬庆军同志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人才56人,不断充实到科技示范基地中,成为了基地的科技骨干。同时,组织成立了乌鳢养殖协会、芦笋种植协会和渔业总支麻鸭养殖协会,不定期地向全镇农户发布产品信息,供农民作市场决策参考。在产品销售方面,协同县有关部门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失。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十

在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工作中,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刘弘涛老师获得20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全省共10人)称号。

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旨在选树、宣传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争做贡献。今年8月以来,四川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科技厅、中科院成都分院联合开展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经过推选、公示等环节,刘弘涛等10位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脱贫攻坚一线、科技创新一线的四川科技工作者作为杰出代表脱颖而出,获评“最美科技工作者”。

据介绍,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米兰理工大学世界遗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刘弘涛主持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自2018年开始,刘弘涛加入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作为第68组的首席专家负责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先后赴阿坝州理县、茂县、九寨沟县开展工作。

刘弘涛深入参与四川省科技扶贫工作,带领团队以专业实力和科研精神助力四川省的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他长期深入调研当地文化遗产资源,为理县编制《理县佳山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提出以少数民族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思路。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刘弘涛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形成九寨沟灾后调研专项报告,参与世界遗产地九寨沟藏族村寨的灾害治理、预警监测,最大限度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当地可能造成的损失。基于现场工作基础,刘弘涛申请到了四川省科技厅重点课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课题、科技部十三五课题的支持,开发了“九寨沟村寨预防性保护监测平台”,并申请了多项专利。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一

科技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如果有一个强大的科技体系,那么它一定很强大。放眼望去,现在的世界大国不出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几个国家。而这些国家的科技都是非常强大的。且科技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科技的时代。满天都有飞车,一进家门就有机器人给我们脱衣服、倒水,那么这样的生活是多么舒适、多么惬意、多么方便的。

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上普遍引用的高科技。第一台计算机于1946年的美国诞生后,人们便无法停止对计算机的研究,不断提高它的性能。2020年12月4日,当“九章”量子计算机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诞生后,就标志这计算机业将更上一层楼。这个计算机领先于世界绝大多数的计算机,它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的只需200秒,领先其他计算机近百亿倍。中国从此走上计算机行业的强国。

人们渴望观天,现在就有了天文望远镜。以前的中国,根本无法拿天文望远镜去与别的国家比较。而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天眼”。它坐落于沟壑山岭之间,孤独的望着天空,永不停息。迄今为止,它已经发现了300余颗脉冲星。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不在是落后国,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它已经走向世界巅峰了。

科技引领着时代,科技强则时代进步,则国家富强。我们应该稳扎稳打,好好学习,为科技铺路,为国家争光。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学上需要创新,产业上也要创新。只有学会创新,才能不被潮流落下,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钱钟书先生曾在《论中国诗》一文中提到“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仅仅是因为中国诗一蹴就达顶峰,而后来的诗人多是沿用前人的套路来吟诗作赋,很少有人能够突破前人的束缚而学会创新,所以后来的很多诗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所在,让人觉得空洞、乏味。文学也是如此,一旦有什么掀起了浪潮,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争先恐后的追逐。而这其中更多的是忘却了其本身的价值,盲目追随。事实证明,这些套用别人的东西,不自主创新的东西往往经不过时间的冲刷,就被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见天日。要学会创新,来提高作品的内涵,使之不落于俗套之中。

在中国的动漫市场也可见创新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很显然,上个世纪的动漫也早已不再适用于这个时代的需求。我们不仅要在历史中寻找素材,更要立足于生活,从实践中学会创新。只有那样,才能与外来动漫有底气竞争。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动漫产业必然会在世界的浪潮中被淘汰,跟不上前进的步伐。所以,学会创新,是竞争的必备条件。

在产业中,因为不断创新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企业不在少数。而也有许多企业因固守传统,不懂得去创新,依靠自己原来的东西,完全适应不了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也许曾经辉煌过、灿烂过,但是逐渐走向衰亡是必然的。而国内的很多自主创新企业,如海尔、奇瑞,它们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超过更多的企业,是因为懂得创新的意义所在。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对一个人来说,创新很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新也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不断创新,自力更生,不依靠别国,才能立足于世界不败之林!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三

于敏,蘑菇云下的盖世英雄,是他让氢弹成为了“中国关键词”。

从1961年开始,他隐姓埋名28载,进行氢弹理论探索工作,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仅用26个月就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氢弹试验的成功,创下了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记录。

他常常半跪在地上分析计算纸带,以严谨求真且务实的态度,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优化设计,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与计算能力,实现了氢弹试验结果与计算数据的完全一致。

在那些甘坐冷板凳的日子里,他守护着自己真心热爱的科研事业,不声不响地潜心做着自己的研究。在大西北核试验场,他吟诵《出师表》时怆然涕下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一句“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是他真实而光辉的人生写照。

于老曾于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惊天的事业之下,于老无悔地度过了沉静思索、奉献坚守的一生。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十四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款科技产品能解决你极大部分的问题。

这款光子芯片外表很普通,和硬币差不多,但是它的厚度让人预料不到,仅仅只是一微米,让人多惊讶。光子芯片会陪伴你一生。从你一出生,它就会被放置在你的手腕内,这个位置非常方便。想要拿掉它,必须经过监护人的同意。

光子芯片这样的科技产品,谁不想要呢?我相信,未来即使没有这样的光子芯片,也会出现更多的高科技!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五

姬xx,2003年任鲁桥镇科协办公室主任。两年来,该通过政策推动、利益驱动、示范带动等措施,全镇的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训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2003、2004年,全镇共引进有关人才56人,组织科技培训15期、83个班,参训人数近万人。人才的引进与科技培训成果显著:全镇形成1.8万亩乌鳢养殖基地,3000亩湖蟹养殖基地,1000亩泥鳅养殖基地,6000亩芦笋种植基地,3500亩杞柳种植基地,50亩番鸭育种基地,100亩双孢菇种植基地。1998年,被省科协命名为“省科普示范基地”。

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是科普工作由虚向实转化的重要载体。为此,姬xx把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全镇科技工作全面推广的基石。

首先,审时度势把握市场走向,强化政策引导。该每年两次组织力量进村入户调研分析,面向市场,提出对策。2003年年底,通过考察,引进了双孢菇等食用菌种植,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租赁100亩土地包费租给群众发展双孢菇种植。镇农技站、农经站、水利站等部门的在姬xx的带领下发展双孢菇种植。目前,全镇共发展大棚86个。2003年年初,在渔业养殖效益走低的形势下,姬xx协调人员与韩国客商合资,引进优质泥鳅,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占地600亩的泥鳅养殖场。

其次,多层次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引导。一是建立科技示范与周围农户结对子,进行传、帮、带,有效地调动了农户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二是成立技术顾问组。姬xx聘请山农大动科院的教授、江苏双孢菇种植大户、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组成技术顾问组,以专家为依托,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服务,所以在品种引进、技术培训及试验示范项目等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六次,受训人员1600余人。

第三是引进人才,多渠道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强化市场引导。两年来,姬xx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人才56人,不断充实到科技示范基地中,成为了基地的科技骨干。同时,组织成立了乌鳢养殖协会、芦笋种植协会和渔业总支麻鸭养殖协会,不定期地向全镇农户发布产品信息,供农民作市场决策参考。在产品销售方面,协同县有关部门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失。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十六

时光匆匆,转眼来昆山六院工作已有11年余。在这段岁月里,见证着昆山六院的发展与荣光,经历着世间的温馨与真情,感动着卫生人的那份执着与坚持。怀着这份浓重的情感,一抹身影总是让我记忆深刻,感激感动之余,更添一份崇敬,她就是看似娇小,实则干练真诚的***科长。

记得和她第一次接触是我在上输液室夜班,有个1岁多的男孩来输液,孩子哭闹家属心疼配合不到位,导致输液过程很不顺畅,头痛心焦之时,当时还是内科护士长的她正巧值班,就赶紧过来帮忙,一边安慰家属一边耐心哄孩子,亲自给孩子输液,看着她镇定自若一针见血,把孩子家属安抚得露出笑颜的时候,我不禁惊讶于她的内心强大与技术高超,更是折服于她和病患及家属沟通技能。怎么也没想到她也不过29岁的年龄,当听说她27岁已经做了护士长,小儿头皮针技术更是院内无人能及时,瞬间肃然起敬。

当我终于有幸在她所管理的科室,和职业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时候内心忍不住窃喜。走近她才发现工作中的护士长对己对人都很严格,在执行三查七对、晨间护理、床头交接班、医患间沟通、病区内对患者家属进行常见病知识科普、患者出院后的回访等方面,她都会亲自带教,事事都要尽力做到最好。她也一直要求我们由于内科患者年龄相对较大,病情也比较复杂多变,24小时一定要不定时巡视,尤其是夜间凌晨的危重患者。当时我有点不以为意,觉着自己工龄比她长,经验比她丰富,也没发生过这类情况。一天科内同事夜班,巡视时突然发现二级护理的老人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即刻告知医生进行抢救,成功挽救了病人生命,事发之时陪伴老人的家属还在酣睡。当她的预言与提醒一次次得以证实的时候,科内所有的医护人员无不对她充满信任、崇敬与折服,她是我们科室真正的风向标和核心力量。

生活中的她简单随性真诚热情,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她总能用朴实的言行让我们真切领悟到何为雪中送炭。记得科室有位同事发生家庭矛盾,被赶出家门,她积极说服领导一起去帮忙解决了难题。她也时常会和我谈天说地,海阔天空,成为彼此信任的知己,向她敞开心扉对她倾述生活的过往与迷茫,对于漂泊在外的我们心里暖暖的。她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人。一路提升自身素质,20xx年取得硕士学位,成为我院年龄为数不多的高学历管理人员。从20xx年开始走上行政管理岗位,一直做开荒牛,不断突破自己。先后创建了院感科、病人服务中心、科教科、预防保健科,自身热衷科技工作,20xx-2018年期间每年完成昆山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课题研究一项,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社区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领域取得较好成绩,并在20xx年科协调研报告中荣获三等奖1项(关于基层医院管理融入人文关怀的调研报告)。20xx-2017年间连续评为昆山市卫计委优秀管理人员,而我也有幸追随了9年,见证了她刻苦自律努力奋进的拼搏精神。

在她的努力与引领下,我院的科技教育取得一次次突破,一次次刷新历史。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可以跨出昆山,到苏州、上海等三甲医院进修,邀请上海、苏州三甲医院专家坐诊。引进万方数据库与教考训平台软件用于日常专业学习和三基考核,其中电子专业书籍达一万多册期刊达两千多册,每年更新和增加内容,各科室都能在内网查阅,方便快捷有效。建成了各类教育合作平台,20xx年3月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签订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协议,并于当年12月10日正式授牌;20xx年6月和8月分别与苏大附一院、附二院签署全科医师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协议书,于11月19日完成苏大附一院全科医师社区教育实践基地挂牌;20xx年在全科社区规培基地考核中排名苏州市第二,协助配合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顺利通过国家规培基地考核。在她的指导下我院科研课题也是硕果累累20xx-2017年课题立项25项,其中苏州市级课题3项。陆科长为张浦镇科协委员,自20xx年至今,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甘于奉献,每年下企业社区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从未间断。

年华老去,她依然如初,容颜未改,步履坚定。在我们心里平凡伟大、积极豁达,犹如一位将军带着新兵开疆拓土不知疲倦,为医院为科技教育工作贡献她的光和热。平凡如涓涓细流终汇入大海,成就波澜壮阔一望无垠的胸怀;平凡如水滴石穿驻扎心田,留下点点温暖渐渐燎原的希望。感恩这份缘,感恩让我追随这样的你。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七

有人说,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也有人说,老师是园丁....我听到了许许多多地对各种各样的劳动者的赞美。我想说的是,劳动人都是美的。

没错,我们先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劳动,世界会怎末样?如果没有了劳动,我们就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果没有了劳动,家里就会很乱,如果没有了劳动,世界就会变得一片混乱??这简直无法想象。

在一个假日的早晨,我早早的走在大街上闲逛,我又一次看到了劳动人的身影。是一位清洁工,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他们早已在街道两旁清扫垃圾。望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我不禁想赞美他们。春天,他们迎着春雨,冒着强风去;夏天,他们在烈日下,不停地工作;秋天,他们会遇到落叶铺撒到每一个角落和道路;冬天,他们会遇到大雪,当人们在暖气和和的屋子里,他们却还坚持在雪地里费力地清理。清洁工是美的!

走过街道,在建筑工地里,我看到了攀沿钢铁柱子上的建筑工人。他们是多么强壮,有力,她们又是多么朴实,善良。他们的背已被钢架压斜,她们的容颜早已抹上石灰,但他们还是美的....

同学们,当你还在浪费粮食时,你想过没有,这些粮食可能是农民伯伯早早的起来劳动产生的,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仅要学会劳动,还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这个缤纷的世界。

只有辛勤劳动,才能点燃智慧的熊熊大火;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宝贵的生活、生产知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攀上成功的巅峰。劳动人都是美丽的光芒。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