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包公审驴的故事范文(18篇)

包公审驴的故事范文(18篇)



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不经意的瞬间,我们是否记得记录下来?总结不仅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还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目标。大家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总结范文,相信会有一些收获。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一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二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音乐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意。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列小标题。

(五)、观看短片,深入回顾。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换驴(小偷)告驴(刘五)。

审驴(包公:饿驴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驴,跟踪驴)找到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三

小学生作文大全。

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

[1][2][3]下一页。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四

包公是个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家喻户晓的好官,那出《铡美案》,好多人都会哼几句。但有一个案子,却让他愁上眉头,因为原告来者不善。

那时,朝中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深得皇上信任。这老太监听说包公名声大噪,很是不爽,就想了个歪点子,想让包公出洋相,扫包公的威风,臊包公的脸皮子。

这天,这个老太监叫人捉住一只差不多跟猫一样大的老鼠,将它的尾巴切了,血淋淋地关在笼子里,亲自送到包公跟前道:“这只大老鼠,自以为本事比猫还大,横行霸道,欺东霸西,居然潜入皇宫,窜进我家,偷吃了金馔玉肴不说,还咬坏了当今皇上御赐给我的金袍玉带。请大人明察公审,看这只可恶的老鼠该当何罪?”

这不是故意来挑衅吗?包公愁上了眉头。

包公是个正派人,对这种割卵求荣的太监,打心眼里就讨厌。何况这批人,平时胡作非为、仗势欺人,他也早就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他们的老底,让太监们出丑。因此包公一听这老太监要告老鼠的话,就明白是咋回事——不过是城隍娘娘怀胎,心头有鬼罢了。包公一点也不推辞,欣然接下案子。

老太监心中大喜,他想,看包公你如何收场。

包公把惊堂木一拍,一声大吼:“王朝、马汉,速速前来,将罪犯带上公堂!”

这声势,像要审大案要案。随着一声吆喝,王朝、马汉早把那只装在笼子里的老鼠带上公堂。原告老太监是朝中有身份的人,因此特给他设了个座儿。

包公斜睨了一眼那老鼠,手上一用力,把惊堂木狠狠一拍,大声喝道:“大胆老鼠,仰仗谁的势力,竟擅入皇宫,又潜入民房,吸尽民脂民膏不说,还敢咬坏公公的金袍玉带,真是罪大恶极。现在原告在此,本官法纪森严,定严惩不贷!”

听着包公在那儿装腔作势,老太监怎么听也不是味儿,这不是指着冬瓜骂葫芦,月亮坝里谈秃子吗?好你个包拯,还真看不出你的胆呢。本公公可不是停妻娶妻的陈世美!

老太监还在想,突然又是一声惊堂木拍案,只见笼中老鼠受惊,抓腮挠腿,上蹿下跳。

包公字正腔圆,开始正儿八百地宣判:“被告老鼠,现原告举证在此,你咬坏公公玉带金袍一事,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你还有什么话可以辩解?”

老鼠会有什么话辩解?真是天下奇闻。

“被告老鼠,既然你不辩解,本官现在宣判——”

老太监在一旁好笑,包龙图呵包龙图,你装怪也装得太认真了罢,看你如何下台!

包公宣判道:“尔这鼠辈所为,已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不把你处以极刑——五马分尸不能泄恨。姑且看在公公面上,判处你阉刑,割断你的情根,叫你来世成为五官不齐、六根不全不人畜不畜的混帐东西。王朝、马汉,大刑侍候,将罪犯带下去实施阉刑!”

宣判完,包公走下台,对老太监深深一揖,然后道:“请问公公千岁,本官判得公正与否?量刑是否妥当?如有不妥,万请公公指正一二。”

老太监此时是猴子爬到黄莲树,讨到的是苦果子。他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忙不迭点头道:“大人英明,判得公正!难怪天下人都说你是我大宋第一好官哟!”

包公双手一拱道:“多谢公公,下官敢不认真?要不是我投鼠忌器,看在公公的面子上,一刀把这恶大恶极的老鼠剐了,现在只好处个阉刑,真是便宜了它!”

老太监哪还敢说什么,忙喊备轿回去,包公却拦住他说:“公公勿忙走,待验过了刑再走不迟!”

老太监在那儿脸红一阵白一阵,周身像是十个猫儿在抓,额上滚下豆大的汗,半晌才悟过来道:“别,别啦,我还有事。”

说完比老鼠溜得还快。

包公哈哈哈的笑声,老太监听在耳朵里,比那只受刑的老鼠还难受。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五

包拯是宋朝的一位官员,他非常聪明,任何复杂的案子都难不倒他,人们都叫他“包公”。

在包公所管的地方,有户贫穷的人家,家里有生病的父亲和母亲,还有一个小孩。为了赚钱给父母买药,小孩每天一早就起床,提着一篮子油条去集市上卖。他总是一边跑,一边叫卖:“卖油条!卖油条!又香又脆的油条,两枚铜钱一根。”

一天,这个孩子把油条全卖完后,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数钱。被他数过的铜钱,沾上了他手上的油,变得亮闪闪的。

看着这些钱,小孩可高兴了,心想:正好一百个铜钱,今天可以给父亲和母亲买药了。因为叫卖了一个上午,小孩感到很累,便靠在石头上休息,没多久就睡着了。

小孩,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他睁开眼睛一看,遭了,篮子里的铜钱全都不见了。他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时候,包公正好从这里经过。他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孩子,你为什么哭呀?”

小孩哭着对包公说:“呜呜……我卖油条赚来的钱不见了。”

“钱去哪里了?”包公问。

“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就发现钱不见了。”

包公想了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让我来审问这块石头,见它把钱还给你吧!”

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

只见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啊石头,是不是你偷了小孩的铜钱?”见石头不说话,包公又问:“石头啊石头,是不是你偷了小孩的铜钱?快说!快说!”

可石头还是一声不吭,因为石头是不会说话的呀!没想到包公仍然继续问:“石头,你再不说实话,我就打烂你的头。”

石头还是没说一句话。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噼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还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一边偷笑,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别人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糊涂蛋!”

包公听了,就说:“我还没审完,你们怎么就说我是糊涂蛋呢?现在,我罚你们每个人都拿出一个铜钱来!”说完,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了一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都往盆子里丢铜钱。

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往盆子里丢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包公就叫手下把他给抓了起来。包公指着那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的铜钱!”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

包公说:“小孩卖油条时手上沾上了油,所以他的铜钱上也有油。你们瞧,只有这个人丢下铜钱时,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所以,一定是他偷走了小孩的铜钱。”

小偷听了,急忙把一百个铜钱还给了小孩,并跪下求饶。小孩找回了丢失的铜钱,开心极了。围观的人们赞不绝口地说:“包公真聪明啊!”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六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音乐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意。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列小标题。

(五)、观看短片,深入回顾。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七

xxxx年9月25日―26日,我有幸和另外3位同事在义乌实验小学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名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活动”。

上课开始,李老师先做了一个小游戏,通过出示一些表动作的词语,分别找同学做动作和猜词。词语的出示上是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则进行的。因为这节课采用的是借班上课的形式,做这个课前热身主要是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一下课前的气氛,做好课前的过渡工作。师生相互之间由陌生变熟悉了之后,就问了下孩子们为上课做了那些准备工作。孩子们积极回答,老师点评补充。出示本课的一些比较难读、难写的词语考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然后出示包含有上述词语的课文句子,进行朗读,并相机做出指导。出示“驴”字,然后让孩子们组词。孩子们组词展示。而李老师就分别出示2个字、3个字、4个字、7个字的有关驴的词语:蠢驴、犟驴、驴打滚、驴肝肺、黔驴技穷、卸磨杀驴、驴唇对不上马嘴。这个环节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扩充孩子们的课外语文知识,进行一个知识的积累。我觉得挺好的,每节课如果都能这样适当的给孩子们补充些课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老师的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亮点。在出示课文人物时,不单单是每个人物只有一张十分直观的人物图片,而是多张图片。就包公而言,有电视剧上的角色图片、有戏剧上的包公图片、有画家笔下的包公形象……还配有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音乐,很是感染人。一下子就把包公那种公正严明、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形象渲染了出来。听课的孩子们在这个环节注意力出奇的集中。

这节课的结束部分,李老师设计了让王五给包公送锦旗。这部分属于情感升华部分,按一般常理,对这部分的处理,绝大多数老师会直接总结包公的人物形象,而李老师别具匠心,通过送锦旗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总结。他叫了3个孩子上台,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铁面无私。”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天下无敌。”最后一个孩子写的是“包公审驴,当机立断,聪明过人。”李老师看了看黑板上孩子所写的内容,他让孩子们说说最喜欢哪个赠言,为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把第一个赠言排除了。本文内容并不是表现包大人的铁面无私的。在讨论中孩子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好!

听完课,不得不被他幽默机智的语言、灵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扎实的语文训练所折服。他在教学后和老师们共享了他的教学研究――“情理课堂”的教学思想,使在场的语文老师受益颇多。他认为“情理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成分,力求课堂教学活动入情入理、情理相融。更形象地说,以理为骨、以情为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骨肉丰满。”在“情理课堂”中我们要做到“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凸显情趣、注重文理、注重学理、传授道理”这六点,让我们又重新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了深一步的了解。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学习、多反思,让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成为我教学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教学前进的方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八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大声快速读课文。

2、找出文中生字和新词语,做上标记。

3、用-----画出描写主人公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4、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开展)。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文大意。

(三、师生共学,积词学句。

(四、整体感知,细知文义。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后练习,深化学习。

1、摘抄生字新词,比一比看谁记得快。

2、你来当导演:

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小组演一演。

3、包公用的计谋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六、设计思想。

这堂课我基本上是按照“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模式”设计的。

这次教学我选择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想完成两项重点目标: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二、让学生掌握熟练地阅读方法。从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促使他们去自学。因为自从给五二班代课以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孩子心理太压抑了。长期的老师代办教学让学生形成了课堂等待。致使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沉默。这种状况让我时常发慌,但却不能发火。孩子们已经被太多的要求下的惜语如金,我们只有慢慢的去引导,师生共同去实践。加之学生作业中错字别字,语言不通等等问题,都给我们指出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严重的有问题。因此我从一开始就将注重基础,培养自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学习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方法,让我真切的看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魅力。更加坚信了我“重基础,养自学”教学思路。

在对课文的理解方面,这节课我注重的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我认为只要学生能大体知道文章的故事梗概就已经成功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环节基本上使学生完成的。从学生的回答来看70%学生掌握了课文大意。

七、课后反思。

示课活动已结束,但是那一课的教学情境仍然历历在目。我觉得在四方面有所进步:1、能相信学生,敢于给学生放手学习的机会。2、基本掌握了魏书生六步教学的过程。3、导学比较自然轻松,教学过程流畅。4、掌握了制作课件的相关方法,能独立完成课件的制作。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1、形式过重,实效不强。2、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课堂阅读不够深入。3、朗读指导力度和方法比较欠缺。4、导课环节过于费时,效果不佳。5、注重了课件的应用,忽视了板书的设计。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九

这是智谋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讲述了包拯的智胜故事,说明了智慧的重要性,给人深刻的启示。学习本课,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包公这位历史人物,还要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

来自 fAnWen.cHazidiAn.cOm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激qing澎湃,越是沉闷的课堂越会让他们反映迟钝,无生气。

三、设计意图:

(一)开篇利用包公的脸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唤起他们的积极性。

(二)通过听故事,培养学生的听力、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通过自读,力图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分析1-2自然段,让学生了解盗贼换驴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2、从包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感悟。

2、教师引导。

3、小组合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

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一(包公的脸谱)。

教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同学们认真地看看他是谁呢?

学生:包公。

教师:你知道包公是谁吗?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包公是一个政治家,他断案如神……。

教师:出示图二,小结。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包公审驴的故事,教师板书:包公审驴。

(二)抽生读课题。

(三)听老师讲故事。

出示:图三(听的要求)。

1、学生听故事。

2、交流感受。

(四)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图五)。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学习。

3、交流:

(五)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段讲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交流:

学生a:我知道了王五的驴被人偷换成了。

教师:王五原来的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毛色发亮漂亮辔头。

教师:现在呢?

学生:毛色难看漂亮辔头。

教师:这头驴不见了,王五的反映?

学生:先是大吃一惊然后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最后又气又恨,懊恼。

教师:惊慌失措懊恼是什么意思?

学生:略。

教师:王五最后怎么做的?

学生:决定去告这头驴。

2、学习第二段。

出示:自学提示:(图六)。

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

交流:

教师:包公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三句。

教师:包公是怎样审驴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套驴嘴、关驴---打驴----放驴。

引导理解:

套驴嘴、关驴:

教师:哪里知道的?

学生: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指导朗读。

教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他人怎样看?抽生读第4自然段思考。

交流:衙役们—没笑出声来。

其他人---不敢笑。

公堂的威严。

打驴:

教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打的?用波浪线勾画描写驴样子的句子。

抽生读,交流感受:

生:驴已经很可怜了。

教师:包公怎么说的?抽生读,评读。

放驴:

教师:想象此时的驴是什么样的。

学生:略。

教师:包公又怎么说?

学生:末了,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指导朗读,体会。

(六)学习第三段。

交流:

学生:找到了驴,捉住了小偷。

(七)总结。

教师:你觉得包公的办法怎样?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评价包公。

教师: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学生:交流。

(八)作业:下来收集有关智谋的故事。

七、课后反思。

本课的容量大,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都要非常熟悉课文,做到心中有数。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各种读的方式,有自读,有范读,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每一个环节。

我上了这堂课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我没有注意语言,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没有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二是,课件运作的流程不是很流畅,这还需要反复锤炼。三是,没有注意细节,把“闻所未闻”读错了。四是,本来是想给包公的话加小标题,结果由于时间关系讲过了,就没有板书。

八、附:部分课件内容。

自学提示:

1、请默读3-9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勾画包公说的话。

2、思考:包公是怎样审驴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可以分成几个步骤?

包公的话:由于字数多,故打印出来,用实物投影看。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十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抓“宝贝”、“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奇案”等重点词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提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通过学生课本剧的编排,培养学生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包公的资料、表演道具。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

                                             1、在我国戏剧舞台上一直塑造着这样一个人物:面黑如炭,断案如神,刚正不阿,他就是——包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公断案的故事——《》。板书课题。2、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这案子非同一般,包公居然审的是不通人语的——驴,这真是一桩——奇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梳理主要问题,写在黑板上)3、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记事的文章就应该由几部分组成?4、你能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吗?再给每段起一个小标题。快速浏览课文,试分一分。板书:为什么审    怎么审     结果怎样   换驴        审驴        得驴(一)学习第一部分1、为什么要审驴?自读课文第一部分2、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勾出来王五的驴,为什么被称为四条腿的宝贝?王五是怎样对待他的驴?为什么王五会惊慌失措,又气又恨呢?3、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4、勾划出描写王五此时心情、动作的句子,指导朗读。(二)学习第二部分1、包公是怎样审的,找出包公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语句,用波浪线勾下来,读一读。2、自读3-9段,做批注:勾画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3、集体交流,汇报所得,抓住包公的表现。(1)“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办法。(2)“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此,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沉着、足智多谋的品质。(3)“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决不心慈手软。(4)“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一词,抓住“奇案” 奇在哪里?又是怎么审的?这叫“奇审”,审案的人真是“奇人”那。3、小结“审驴”这一部分说一说包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学习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包公:欲擒故纵、假痴不颠,声东击西;王五:将计就计;小偷:偷梁换柱)包公所使用的计谋应用在断案正途,可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作阴谋。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是一个有用之材。2、请你评价一下文中人物:包公、王五、偷驴人。3、表演课本剧。通过理清课文线索,为学生理解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在阅读时注意比较,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王五丢驴时焦急的心情。            激发学生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引导学生认识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方面,不要耍小聪明,应该有大智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复修改,但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还是很担心不能完成预设。前期预习工作做得到位,再之前进行了智慧故事大赛,让学生对我国智慧谋略故事有了了解,对我国古代智谋文化很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预期目标。

本课以课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质疑,顺势梳理课文脉络,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上,给出自学提示,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实现个性化阅读。通过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抓住主要内容,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在课堂实施中,对课文的第二部分的设计,仅仅做了教法的设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提出怎样的问题,是否围绕课文主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心里并没有底,但现场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回答让之前的种种顾虑烟消云散,老师并不是主讲,只是引路人,点播者,让孩子充分进行了自我展示,自我学习,自我解读文本才是这节课所要体现的新课标精神。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值得与同行共同探讨改进。

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孩子的能力增强了,心理素质也增强了。老师通过做课,对文本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精心准备一节课效果真的很不错,但节节课这样上,就太累了。在阶梯教室上课听课感觉很爽。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十一

课前谈话:

课堂教学:

一、导入。

刚才我们了解了断案如神的包青天,想看看他是什么样子吗?这就是影视中包青天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包公断案的一个小故事,题目叫做《包公审驴》。教师写课题,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审”,解释驴。

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着重板书。

三、初读:

1、下面你最想干什么?好了,好的,在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咱们看谁读的又准又快?下面开始读吧。

读完的请举手,能通顺的读下来的请把另一只手也举起。

2、及时发现难点也是学习的好习惯,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觉得哪些段落不是很好读?(引导学生重点读,随机提示吭的写法,衙役的写法)。

3、引导:这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哪些角色?(王五、包公、衙役、群众、驴)地点也有变化(市镇门口、公堂、田庄小偷家)。

谁来简要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重点精读。

1、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精彩?找到这一部分,一开始出场的是谁?

2、王五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引导学生来读。

王五的惊慌失措、又气又恨、懊恼极了。

惊慌失措的王五来到大堂上向包公诉苦:……。

看看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王五又气又恨,他说:……。

3、包大人听了王五的申诉之后,是怎么做的?

投影出示:包公了解了案情……。

指名读这句话。

注意把包公的表现读出来。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场景。

你觉得包公怎么样?

生气,威严,严肃。

指名读。

他为什么这样?

教师范读。

分角色读这一部分。

4、教师采访:包公你为什么下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命令?饿驴?

(足智多谋)。

5、衙役们有什么表现?看出什么来?

6、人们呢?投影出示。指名读。

7、这个案件“奇”在什么地方?

五、在这个故事中,除了包公以外,还有一个人也能算得上聪明,他是谁?(分析两者的不同)。

六、当小偷被抓来之后,包公和小偷一定有一番对话,两个人一组设计一段对话。

作业:

课外读一读包公断案的故事。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十二

教材分析:

《包公审驴》是五单元主体课文之一,课文讲述的是宋朝著名清官包拯断案的小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刘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经常看电视,知道这是谁吗?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秉公办案,替民做主。人们称他是“包青天”。

2.你们看过包青天电视剧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交流)。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包公的资料。)课件出示包公资料。

包公,姓包,“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999-1062)字希仁,泸州人(今安徽合肥人)。我国宋代一个著名的清官。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有这头毛驴,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板书:包公审驴)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过渡: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类成三大问题。)(板书:驴子又没犯罪,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结果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列出小标题。)(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3.看来“毛驴”是这个故事中的重要线索!那你能根据这些小标题标出相应的自然段吗?(板书:1-2起因、3-10经过、11-12结果)(过渡:故事的脉络已清晰,文中还有一些生词需要我们去认识积累。)。

三、检查生词认读情况(课件展示)。

1、认读书中的认字条和田字格的字。

3.指名学生读,指导学生注意:挣、差、圈(是文中的多音字)辔头耷拉衙役(是文中出现的新词)。

4.画横线的词语需要同学们理解并造句。(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悉心照料)。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词语障碍已清扫,现在我们进行问题闯关。)。

四、细读品味。

1.了解故事的起因--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1)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现在同学们,划出描写两头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读出对驴的喜爱语气。)。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读出惊慌失措、又气又恨的语气。)。

(3)(过渡:看来鉴别一头驴的好坏,只要看一眼毛色就知道了。现在这两头驴差别太大,又是刘五唯一的财产,此时的刘五面对两头毛驴会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教师适当评价。)。

(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是如何审案的呢?请看故事经过。)。

2.细读故事经过--怎样审驴?

(1)默读课文3~10自然段。请同学们勾画出包公审驴的语句。

(2)学生交流重要的句子,教师课件出示。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地关上三天!(面对这位特殊的被告“毛驴”,包公开始也犯难,但经过思考,马上找到了办案的方法,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说明包公很聪明。)。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用劲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十分熟悉驴的本性,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包公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3)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3.齐读故事结果。(疑问三、结果如何)。

(1)(过渡:这头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它能去哪儿呢?)。

(2)学生齐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

(病驴跑回了自己原来的家,刘五的驴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包公断案果真料事如神啊!)。

4、同桌讨论:包公审驴高明在哪里?让我们共同来赞一赞包公吧!

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抓住动物的本能),巧妙地破了案。(教师板书:秉公办案、一丝不苟、与众不同、出神入化、遇事冷静、足智多谋、深思熟虑替民做主)。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是害人害己,要不得的。刘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谋是正当的,可以帮助自己。)。

六、心灵启迪。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不仅要了解包拯这个历史人物,还要从包拯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七、写法指导侧面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包公断案如神)。

八、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刘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气愤地跑到___________。包公运用_____,从______找到突破口,巧妙地______。赞扬了包公办案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作业。

1、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你们想读一读吗?课件出示《包公审石头》的资料。

2、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草帽计》等,读一读这些故事,再次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作者邮箱:sheshuhongm@。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十三

开学不久,我们几位青年教师就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来到了外实校进行跟班学习。通过整整一个星期的学习,大家都有所收获。昨天是我们上汇报课的日子,领导还专程请来了教研室的老师对我们进行指导,同时也邀请来了我的师傅——姚老师。说实话,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想到领导对我们都如此的关心,如果自己不用心的话怎么说得过去呢!

翻遍了课本,发现里面的文章都不是那么好上,正犹豫的时候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就是一节随堂课。”我想也是,这样其实还减轻我的负担。于是我还是照往常一样备课,只是更关注了一些细节问题。

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通俗易懂。在本课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

1、想读:一开课,我便以课题中的“审”字入手,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审问这头驴子?激发他们想读的欲望。

2、要读: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包公审驴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去找审驴的过程,并且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包公怎么样。在反馈时大家都找的很好,并且在概括的时候能准确的说出其过程。

3、会读:首先是要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其充分的思考时间。但在这过程中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我会让孩子们动笔去找重点词句去理解。

但我发觉整节课下来重点并不是很突出,在前面的朗读上花的时间太多,以致后来讲到包公审驴的过程时有些草率,有些匆忙。

课后,教研室的吕老师、王老师和姚老师都分别对我这节课作了指导。首先是板书不规范,可能这跟我平时上课也不注意这点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些环节显得是多余,比如说查字典、换人称朗读,这显得浪费时间而且用意不明白。其次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完全可以联系生活,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刻。

还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完全相信书本,有时应大胆的去质疑。其中吕老师就讲到在这篇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话就有些问题,仔细读了之后发觉确实不够通顺,如果加上几个字意思就清楚多了。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这节课结束了,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前方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希望能通过平时的积累能快速地让自己成长起来。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十四

xxxx年9月25日―26日,我有幸和另外3位同事在义乌实验小学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名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活动”。

上课开始,李老师先做了一个小游戏,通过出示一些表动作的词语,分别找同学做动作和猜词。词语的出示上是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则进行的。因为这节课采用的是借班上课的形式,做这个课前热身主要是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一下课前的气氛,做好课前的过渡工作。师生相互之间由陌生变熟悉了之后,就问了下孩子们为上课做了那些准备工作。孩子们积极回答,老师点评补充。出示本课的一些比较难读、难写的词语考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然后出示包含有上述词语的课文句子,进行朗读,并相机做出指导。出示“驴”字,然后让孩子们组词。孩子们组词展示。而李老师就分别出示2个字、3个字、4个字、7个字的有关驴的词语:蠢驴、犟驴、驴打滚、驴肝肺、黔驴技穷、卸磨杀驴、驴唇对不上马嘴。这个环节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扩充孩子们的课外语文知识,进行一个知识的积累。我觉得挺好的,每节课如果都能这样适当的给孩子们补充些课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老师的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亮点。在出示课文人物时,不单单是每个人物只有一张十分直观的人物图片,而是多张图片。就包公而言,有电视剧上的角色图片、有戏剧上的包公图片、有画家笔下的包公形象……还配有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音乐,很是感染人。一下子就把包公那种公正严明、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形象渲染了出来。听课的孩子们在这个环节注意力出奇的集中。

这节课的结束部分,李老师设计了让王五给包公送锦旗。这部分属于情感升华部分,按一般常理,对这部分的处理,绝大多数老师会直接总结包公的人物形象,而李老师别具匠心,通过送锦旗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总结。他叫了3个孩子上台,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铁面无私。”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天下无敌。”最后一个孩子写的是“包公审驴,当机立断,聪明过人。”李老师看了看黑板上孩子所写的内容,他让孩子们说说最喜欢哪个赠言,为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把第一个赠言排除了。本文内容并不是表现包大人的铁面无私的。在讨论中孩子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好!

听完课,不得不被他幽默机智的语言、灵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扎实的语文训练所折服。他在教学后和老师们共享了他的教学研究――“情理课堂”的教学思想,使在场的语文老师受益颇多。他认为“情理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成分,力求课堂教学活动入情入理、情理相融。更形象地说,以理为骨、以情为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骨肉丰满。”在“情理课堂”中我们要做到“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凸显情趣、注重文理、注重学理、传授道理”这六点,让我们又重新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了深一步的了解。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学习、多反思,让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成为我教学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教学前进的方向!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十五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包公的智谋。

2、 熟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描写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

3、 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并试着运用写一个小偷落网的片断。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包公审驴》一课,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通过学习课文,咱们知道了这是一个什么案子?

生:奇案

二、 深入学习,自主探究

师:这件奇案奇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一边仔细读书一边思考并在相应句子的旁边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引导解决重难点

奇在哪里?

预设1:审的是驴而不是人

预设2:小偷没有偷走而是换走驴子 让学生读读相关句子

预设3:小偷审驴(或者说审案)的方法很特别

按照顺序具体让学生找,说,读

第一处:教师概括板书:饿驴三天

第二处:学生概括 痛打饿驴

第三处:放驴寻偷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包公审驴的方法上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说不出来就讨论,生:包公很有智慧

生:小偷最终落网了………

指名2到3名小包公上台,评选最佳小包公

全体同学试着背诵

三、拓展运用:体会写作方法,并试着写作

那么如此足智多谋的包公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语言、动作、神态

文章结尾怎么写的?一起读读。

写,指名朗读

四、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包公审驴》一文,作者运用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足智多谋的包公形象。其实智慧人人都有,只是看用在何处。这节课我们学到这里,感兴趣的小组可以把这篇课文编演成课本剧,也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有关包公的故事。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一件 饿驴三天 包公 语言

奇案 痛打饿驴 智慧 动作

放驴寻偷 神态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十六

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十七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包公审驴的故事篇十八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