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发言材料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四下基层”即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实现干部作风转变,有效增进民生福祉,助推宁德和福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彰显出科学方法制度的强大实践伟力。
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扎实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找准“下”与“学”、“下”与“干”、“下”与“改”的衔接点靶向发力,全面激发主题教育“持续动力”。
以“讲”促“学”,找准“下”与“学”的衔接深化点,持续激发“学”之“源动力”。习近平同志曾叮嘱宁德干部:“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35年来,宁德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这一好制度、好作风、好传统,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近群众、走进生活。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讲”促“学”,找准“下”与“学”的衔接深化点,持续激发“学”之“源动力”,聚焦“学思想”的要求,充分将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与下基层宣讲、上专题党课等方式衔接联动,通过走近群众、走进生活的深化宣讲,真正“沉”下去,切实“讲”到底,促进“学”得实,推动理论学习常学常新、真信真行。
以“研”促“干”,找准“下”与“干”的衔接转化点,持续激发“干”之“推动力”。35年前,习近平同志来到“老、少、边、岛、穷”的宁德,深入最基层、沉到最一线,寻思路、谋发展,解难题、安民心。35年来,宁德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调查研究下基层”,围绕群众急难愁盼,访民情、解民忧、纾民困,以真调查、真研究、真干事、真解决的作风,为民务实、踏实干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研”促“干”,找准“下”与“干”的衔接转化点,持续激发“干”之“推动力”,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摸清民情民意,找准问题症结,提对解决措施,做实民生实事,真正“沉”下去,切实“研”到根,促进“干”得实,推动干事创业见行见效、走深走实。
以“解”促“改”,找准“下”与“改”的衔接内化点,持续激发“改”之“驱动力”。习近平同志35年前对信访工作的深刻阐释中指出“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解”促“改”,找准“下”与“改”的衔接内化点,持续激发“改”之“驱动力”,聚焦解决群众信访诉求、破解治理难题为突破点,切实对重要信访事项、信访突出问题和疑难复杂问题推行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以现场接访、现场办公、现场解决的方式刀刃向内、长效整改、自我革新,真正“沉”下去,切实“解”到题,促进“改”得实,推动检视整改从严从实、立行立改。
人民江山,根在人民。“四下基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宁德发端,在中华大地传承弘扬、丰富深化发展,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必将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也必将在新征程上散发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也是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35年来,“四下基层”制度依旧焕发着时代气息和巨大生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把“四下基层”作为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不断推进党群干群关系深入。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从“小宣讲”变“大情怀”,让理论学习有“热度”。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第一条,是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要条件。广大党员干部要让党的政策主张成为群众自觉行动,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掌握好群众的需求,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讲,将高深的理论用“方言土语”讲出来,变身群众“小喇叭”,充分利用“村民大舞台”“夜场电影”等创新宣讲方式,将党的新理论新政策以接地气、暖人心、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出来,讲到群众心中,让群众真正听得懂、听进去、用得上。用“小宣讲”讲出为民着想“大情怀”,让理论学习始终根植于民,让党的创新理论和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调查研究下基层,从“小细节”变“大线索”,让直击问题有“准度”。调查研究是一种深入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方法,是实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小细节”着手,从“小细节”挖出“大线索”,坚持实事求是,真心实意地向人民群众求教,真正放低姿态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眼到基层”“耳到基层”“心到基层”,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入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扑下身子干实事,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拿出解决问题的真招、实招、硬招、好招,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解决好群众的“心心念念”,用行动联系群众,敢闯敢干、久久为功,让调查研究直击问题有“准度”。
信访接待下基层,从“小切口”变“大视角”,让矛盾化解有“温度”。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检验党政机关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试金石”,是“四下基层”的重要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小切口”找到“大视角”,主动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多听群众的“抱怨声”“牢骚声”,带着感情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膝促膝长谈,让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愁,我有所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心心相印”,真正把信访工作落实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矛盾纠纷化解有“温度”。
现场办公下基层,从“小问题”变“大民生”,让落实问题有“力度”。现场办公下基层提倡的是“马上就办”,把工作的着力点瞄准在基层一线,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的情怀。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一线工作法”,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实字当头、干字为要,置身其中、躬身入局,在直击现场中直面群众、直视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问题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为民服务在一线、敢于冲锋在一线,深入推动一线工作的开展。勇挑重担、真抓实干、为民解忧,甘做群众的“勤务员”,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真真正正为群众解难题,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党员干部应当深刻领悟“四下基层”中所蕴含的真理智慧,真正做到植根于民,在基层一线察实情、解难题、办实事、谋发展,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点燃政策宣讲“燎原之势”,让党的理论传播“零门槛”。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基层理论宣讲要让广大群众听得进、坐得住,关键要紧贴群众生活实际,将思想深度和趣味气息有机结合,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因此,基层宣讲要紧贴基层身边事,用朴实的言语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让群众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让党的思想理论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要灵活运用宣讲“小技巧”,在开展理论宣讲时,少一些一刀切、一锅煮的“大锅菜”,多一些“私人订制”、入乡随俗的“特色菜”,让群众在欢乐中接受新思想、了解新形势,通过趣味多样的宣讲方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讲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定调查研究“务实之举”,让党的开门问策“零门槛”。调查研究下基层,就要拿得起来,要在前沿寻找守正创新的答案,将社情民意在一线掌握,让难题在基层破解。众所周知,坐在办公室看“文件”、翻“旧账”、炒“冷饭”,文来文往的调研访不到民情、察不到实情。但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满足于“档案”“材料”,调研出发点动不动就是文件规定、上级安排,这样的调研难以体现地方差异,更难将地方的各项工作实事求是地向前推进。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调查研究时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唯有脚步向下身入基层,才能紧扣群众生产生活的保障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从群众观点中打开思路、启迪思维,在为民服务中站稳人民立场,助推调研工作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同频共振。
保持信访接待“恳切之心”,让党的民主实践“零门槛”。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感情脚步向下,多到矛盾相对集中、问题相对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方去,协调矛盾纠纷,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面对面地倾听群众的诉求,耐心细致地为群众做好政策法规解释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以实际行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事有回音”、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件件有落实”,切实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到“家门口”,交出群众满意的作风答卷。
实施现场办公“有效之策”,让党的真抓实干“零门槛”。现场办公下基层,就要干得成事,在“实”字上出成果,要在前沿传递党情党恩的温暖,将难点堵点在一线打通,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让工作在基层落实。要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运用“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把责任担起来、状态提起来、节奏快起来,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开展“大抓招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攻坚,靠前服务,现场研究、现场分析,把问题解决在一线、落实在一线,深入企业开展帮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困难问题,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鲜明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党员干部应充分借鉴运用“四下基层”的成功经验,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从“声入”到“心入”、“身至”到“心至”、“坐诊”到“出诊”、“关门”到“开门”,张弛有“度”写实四下基层“大文章”。
入乡随俗“有热度”,从“声入”到“心入”聚力于民,让理论政策引领“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中心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既是时代呼唤,也是责任召唤,更是继往开来的现实需要。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开展主题教育,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在往深里走、心里走、实里走中品出“精神富矿”里的“真理味”,在融会贯通中不断做好学习成果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好声音要好传达,党员干部要放下身段说“土腔”,坚持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通讲透,把理论政策宣传清楚宣讲明白,让“小理论”讲成“大情怀”,“书面语”变成“家常话”,把“普通话”译成“土方言”,要变“官方语言”为群众“自觉行动”,学会做“到哪山头唱哪歌”的群众演员,从而引领“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中心思想。
来去有道“有温度”,从“身至”到“心至”问计于民,让调查研究落好“入海得龙、破冰突围”的点睛之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深入基层调研全是办法。习近平同志到任宁德后,仅3个月时间走遍闽东9个县,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科学方法。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接近群众,通过才溪、顺义、天华调查等“解剖麻雀”为当时经济发展找到破题思路、破冰办法、破局对策。党员干部要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到群众中去”察实情,去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量民情、接地气,真正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要“从群众中来”出实招,善于把感性认识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精华,细心地“捉活鱼”,“研”出民生“后半篇文章”;要“回到群众中去”求实效,走好调研成果转化“路线图”,积极搞好“回访问效”“整改落实”,确保调研成果在增进民生福祉中“拨云见月”,成为推广运用的“摆渡之舟”,从而落好“入海得龙、破冰突围”的点睛之笔。
今事今毕“有深度”,从“坐诊”到“出诊”问需于民,让信访接待续写“增进信任、化解民忧”的鱼水深情。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信访接待下基层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体察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窗口。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学会将心比心、用心用情去处理信访问题,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察”人民诉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积案化解、存量消除”为目标,以重复访件和疑难访件化解为突破口,勤用“诉求显微镜”,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近距离闻其“诉衷肠”、察其“掏心窝”,改“坐诊”为“出诊”,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解决为主动上门服务,下好“先手棋”,防止“小事”变“大事”,切忌拖而不决。同时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确保“疑无路”时出现“柳暗花明”的好结果,在新征程上“露出自己这一绝活”,从而续写“增进信任、化解民忧”的鱼水深情。
砥砺笃行“有力度”,从“关门”到“开门”取信于民,让现场办公描绘“穿杨射柳、一箭中的”的实干图景。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既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又倡导“马上就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员干部若想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熟手,就要大力实施“一线工作法”,从会场到现场,把办公桌从“机关大院”搬到“田间地头”,在劈波斩浪中扬帆远航,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增强本领,坚持学以致用、实干担当,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实践斗争中找准存在的问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把实干担当融入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深化“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自觉,培育“功成不必在我”的干事境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以“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不负人民”态度扛起职责使命、组织信任、人民期盼,以高质量履职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而描绘“穿杨射柳、一箭中的”的实干图景。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四下基层”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科学方法,更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服务人民群众、干好实事好事的重要路径,做一名熟悉政策了然于胸、深入群众善于倾听、推动发展为民造福的“热心人”。
当好熟悉政策了然于胸的“热心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习近平同志强调:“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把握政策、推进工作、联系群众的能力。”“四下基层”过程中,党员干部是链接方针政策与群众需求的“桥梁纽带”,一头要推动党的惠民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落实,一头要为群众讲政策、想办法、解疑惑,其目的就是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在“家门口”就能优质服务、享受政策红利。因此,对于政策、业务,党员干部要了然于胸、信手拈来,做到“问不倒”“不怕问”,结合实际工作为老百姓“想办法”。同时,对于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认真归纳总结其堵点、难点、矛盾点,做到把脉要准、药方对路,通过不断实践积累服务经验、增强服务群众的工作本领和业务能力。
当好深入群众善于倾听的“热心人”。习近平同志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四下基层”过程中,党员干部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刻道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因此,通过把办公地点切实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老百姓家门口,同乡亲父老坐同一个炕头、同一条板凳,同群众打成一片。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在体察民情的基础上做好民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尤其是要聚焦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面对面”把准发展脉搏,倾听群众诉求,认真采纳群众好观点、好做法,以过硬的业绩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当好推动发展为民造福的“热心人”。党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四下基层”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在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绿色发展过程中,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以百姓心为心,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努力在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关键点”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多做惠民生、暖民心、听民意、聚民力的工作,进一步夯实群众基础。通过热心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真正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增强信心。
经常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有没有因为工作多、事务杂,需要经常设置一些闹铃“提示声”,来提醒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设置“提示声”不仅不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事情,更能提高工作效率、事半功倍。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要为“四下基层”设置好“提示声”,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
用“党声”听“回声”,让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掷地有声”。“四下基层”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第一条,是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要条件。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抓好新时代宣讲队伍建设,形成多层次、广覆盖、专兼结合的理论宣讲员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等平台,开展多样化宣讲活动,为基层一线党员讲解重点知识、分享学习体会。同时,借助“线下讲授+线上微课”的新兴宣讲方式,通过网络等传播手段,打造常常接触、处处学习、时时释疑的远程教育新模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自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起学”,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百姓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
查“呼声”为“笑声”,让调查研究“雁过留声”。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掌握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首先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好调研方案,明确为什么调研、怎么去调研、去哪里调研,切实使调研活动有的放矢、有序进行;调研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不同方法,采访对象感情一定要真挚,只有与群众交真心、动真情,群众才会讲实话、道实情,才能把问题了解清、分析透;最后要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对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深入分析研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事物的本质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获得正确的调查结果。
化“骂声”为“和声”,让信访接待“应声而答”。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直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化解矛盾的窗口。“信访接待下基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广大党员干部一方面需要广开言路、转变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问访”,变干部“坐诊”为主动“出诊”,将信访工作送到群众“家门口”,通过近距离的信访接待,更好倾听群众的诉求并及时回应,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针对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把问题解决一步到位、矛盾化解一步到位、工作落实一步到位,为群众营造更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闻“怨声”为“掌声”,让现场办公“声入人心”。群众的“怨声”是“第一信号”,反映了他们的急难愁困,是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现场办公下基层”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不仅仅拉近了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更是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体现。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利用好“一线工作法”,将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走进群众“家门口”,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对接急难愁盼的“第一当事人”,让问题在一线解决、让服务在一线跟进、让责任在一线落实。听百姓意见、解扰民难题,让一件件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让“现场办公下基层”这一优良传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51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