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既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落实省委、市委和县委'因村派人精准'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强化基层工作力量的现实需要,是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驻村帮扶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驻村帮扶工作的发展
由于建国初年为发展城市经济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滞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为此,党和国家将“村”作为扶贫工作开展的首要对象,针对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开展了一系列反贫困的工作,目前工作的开展已经经历了大规模贫困缓解、区域反贫困、xx扶贫攻坚、整村反贫困和集中连片地区反贫困五个发展时期。对于贫困村尤其是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实施扶贫工作也成为了国家扶贫政策开展的重点。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的扶贫政策与经济开发主要实施对象主要是由县一级为工作单位。随后实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1994年的“八七”贫困政策,在县一级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将政策实施对象重点转向了农村,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以期在均衡城乡发展,带动农村走向脱贫致富之路,许多扶贫政策都已经进一步落实到了村一级。政策在落实到村一级层面时更细节化,更具体化,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20xx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湘西的过程中,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随后全国各地开始开展相应的工作,截止今日,已有12.8万个贫困村开始了“精准扶贫”战略,并且逐步开展了“驻村帮扶”工作。
二、驻村帮扶工作及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上述所言,“驻村帮扶”工作已逐步开展,但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完备
1.省级制度建设不完备。中国地大物博,各省情况不同,目前各省仍是根据中央制定的统一政策实施驻村帮扶政策,仍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政策细节。例如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省尚未制定统一的扶贫制度、尚未统一管理扶贫资金、尚未统一培养扶贫干部、尚未统一进行驻村扶贫干部的考核。正是因为省一级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细节,导致地方在实施上只能随机而动,不具规范性。
2.地级市制度出台不明确。地级市作为驻村帮扶工作开展的中间环节,当地政府根据自身地级市的特色,也进行了一些工作的统筹,例如对于扶贫资金的统筹分配。但是地级市在扶贫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尚未明确规定,仍沿袭传统扶贫模式,对于新时期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不到位。
3.基层制度设计不合理。基层组织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主要实施机构,在扶贫制度上仍然属于跟随省市的脚步,未寻找自身地方特色,对于在扶贫工作开展中遇到的一些难题难以准确开展,對于个人工作规范制定不合理。
(二)基础工作不扎实
1.对于帮扶对象定位不准确。自扶贫工作开展后,各县市开始迅速落实贫困村,各村又开始迅速落实贫困户,并建立档案。但由于各地对于扶贫工作开展较为仓促,为了迅速完成上级留下的指标,各地在贫困对象的界定与识别上比较模糊、草率,尚未进行长期的考核,未实现“精准”这一指标。且大多扶贫工作者尚未深入基层,对于提交上来的贫困对象尚未认真考察,导致帮扶对象识别“失准”。
2.驻村工作人员工作过于激进。政府为了进一步迅速落实进一步的扶贫工作,建立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实施“包村制”。但是由于驻村工作人员属于上级分配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工作人员,大多不是本村人员,对于村里的情况不熟悉,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较为激进,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
3.基层组织工作实施力度小。目前农村建设日益完善,但是不得不承认许多村仍然存在党组织建设不完备的情形,相应地,很多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村中许多重大事件仍把持在宗族等传统势力中。
(三)统筹机制不合理
扶贫工作的统筹机制分为三个方面,包括规划、资金、项目。在规划上,各贫困村存在虚高的情况,未考虑到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实施过程则屡遇困境。在资金上,各地区在资金的统筹上存在不到位、不平衡等现象。在项目上,目前各村对于扶贫资金的运用上仍采用传统形式,没有落实到适合的项目上。
(四)利益协调不均衡
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这其中交杂着村庄的各种利益网络。因此扶贫一大重点、难点在于平衡各种利益。只有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保证扶贫政策地有效实施。换言之,扶贫工作涉及部门繁杂,包括农业、财政、组织、民政等多个部分,要想完成各式部门的工作需求,考量村工作的各个层面,需要驻村帮扶工作了解大量工作细则,客观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五)科学管理不全面
目前,政府对驻村帮扶工作人员的管理尚不全面。扶贫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需要了解农业、财政、组织、民政等各个部门的工作细则,对于工作难免出现懈怠的'情况。另外,政府对于扶贫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不规范,管理较为松散。在绩效考核方面,重视表面工作、软件工作较多,相应的考核比重也较大;重视数据考核,要求每年固定减贫指标,给驻村工作组带来压力;考核指标设计稍欠合理。
三、驻村帮扶工作及管理的改善策略
(一)核心政策亟需出台
按照中央关于精准扶贫和驻村扶贫工作的要求,需要在现有《方案》和《意见》的基础上,出台核心政策以进一步完善驻村扶贫制度建设。
1.完善驻村帮扶工作人员的工作细则及考核机制,保证工作人员工作真正到位。
2.将扶贫工作中的扶贫资金纳入地方财政管理体系,确保任何一笔资金都用到实处,不能影响其他经济工作的开展。
3.对贫困村的发展进行整合规划。对于贫困村、贫困户的扶植不能仅限于发放低保资金,应该发展适合村庄的项目,实施“以工代赈”,让每个人都能能做到“以劳动换救济”。
4.重视扶贫工作,实现共同富裕。无论是省级单位、市级单位、县级单位还是基层组织,都应该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基础工作必须扎实
在驻村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基础工作,尤其是前期的“精准定位”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工作人员在“识别”贫困村、贫困户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长期工作,融入实地,做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驻村工作已基本成形,各县市也要结合驻村工作实际予以适当微调,对弱势单位增加帮扶力量,并在资金安排、项目安排中予以政策性倾斜,确保驻村工作队之间的差距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切勿造成扶贫工作过于明显的倾向性,导致群众的不满。
(三)统筹机制必须落实
各地要按照“上级扶持政策不变、单位资金项目管理权限不变、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的要求,对于财政支出中的扶贫资金应该统筹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职能部门资金为主导,以扶贫部门资金为引导,以其他部门资金为配套,采取源头整合、统筹安排、合理调剂和集中分配的模式,统筹安排扶贫开發的资金资源,要结合贫困村规划,统一规划、统一项目、统一安排、统一实施和统一管理,全面实现扶贫开发项目统筹发展。
(四)利益分配必须平衡各主体
驻村帮扶工作所面向的对象是整个村,属于一个整体,而在一个村庄中涉及到各股利益主体,因此在工作开展中要实现利益均衡,绝不能因私人原因偏向任何一方,牺牲其他人的利益,这就要求需要做到:
1.加大组织力度。对于各个方向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况,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应该在了解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统合各部门意见,统一分配扶贫项目,确保各贫困户都能享受扶贫政策,贫困村在经济、文化等全方位脱贫。
2.协调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各方主体,充分考量村与村、村与镇、村与县、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关系,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管理工作必须完备
驻村扶贫工作设立的初衷在于实现扶贫工作的科学化管理。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面向在于扶贫工作的公开化,实现政务公开,让工作在“阳光下”开展。要想保证工作透明化,就要做到两个方面:建立监督机制与实时公开工作信息。各点的驻村帮扶工作可以实时在村务公开栏公开,保障村民了解工作状态与内容。而监督工作的开展则要设立专门的信息接收平台,随时接受村民的反馈与建议,上级政府也应该随时不定期考核各点工作的情形,保障驻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与工作进展,确保驻村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语
在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驻村帮扶工作是工作开展的主要部分。面对驻村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组织及工作人员应该做出相应地调整与改善。只有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才能有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实现新时期农村的伟大振兴。
日前,金寨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调研。从调研中了解到,金寨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以扶贫规划编制为引领,积极推进“5+1”项目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发挥广大干群的积极性,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注重整体推进与精准发力,逐步形成了多方合力、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农村低收入人口从2011年到2013年减少6.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5431元增加到2013年7146元,年均增长14.7%。但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全县贫困村多在深山、库区一线,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从调研中了解到,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如燕子河镇有22个组不通公路,部分村民组依赖霍山县台区供电,村小学教学条件差,道路坡陡弯急、通而不畅,电压不稳、供电质量差,教学设备差、师资力量弱,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桃岭乡金桥村20个组居住库区一线,生产生活资料相对匮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难以发展产业。
(二)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
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多在深山库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影响了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如贫困村扶贫资金补助每年只有50万元,只有15%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解决稍大点的工程需要,成效不显著;产业开发补助每户平均1500-2000元,可谓杯水车薪。
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四是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一些养殖业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单打独干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且收入构成不合理,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
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40%以上,如燕子河镇金冲村高血压患者多,且因中风、偏瘫使家庭贫困。“因教返贫”的现象仍是常态,中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为此,建议:
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要加快发展八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蚕桑等见效快、持续增收的产业化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将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分步实施,解决少数发展养猪等功利产业项目、产业项目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探索建立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项目,解决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产业发展单打一的问题。
二要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扶贫。
一是做好项目精准。集中项目资金,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实行连片集中帮扶。要善于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方法,加大贫困户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
二是强化精准到户。认真开展贫困人口界定和统计工作,摸清现有贫困人口规模、分布、构成和特点等基本情况,因户制宜,分类指导,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运作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提高扶持标准,引导和鼓励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因残疾、疾病致贫或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纳入社会保障,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确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学有所教。加强教育和引导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致贫的贫困户,激发、激活他们过上好生活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
三是加强精准培训。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厂企联合、与就业从业相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解决培训大呼隆、学习大众化的问题。
四是精准配置资源。充分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建立社会扶贫信息供求对接平台,探索建立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优惠制度,引导扶贫资源准确投向,促进社会资源精准化配置。
三要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促进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机制。要进一步履行领导职责,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整村推进、结对帮扶的引领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主动性,多元培育社会扶贫主体,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扶贫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充实、稳定扶贫力量,增强扶贫工作统筹协调能力。
二是加大争取力度。要紧紧抓住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加快争取生态补偿力度,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享。加大向上级争取扶贫各项资金争取力度,明确投入重点,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整体作用,给予贫困地区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
三是强化结对帮扶。建立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帮助制订具体的帮扶规划,加强资金、项目和政策的谋划支持和对接。帮扶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协作,统筹各项产业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帮扶合力,真正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益。
四是提高宣传广度深度。要积极宣传推广扶贫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让扶贫事业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作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从乡村的产业生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精神面貌、科学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人才匮乏、农民增收难、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成为待解之题。
困难
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失,青年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呈单向趋势流入城市,特别是中青年劳动力。导致许多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中空,留守农村只有老弱残疾,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有限不能促进产业发展,农田无人耕种,农村住房无人居住...这些问题随处可见。此外,农村地区的基本条件难以留住人才,导致农村青年人才的缺乏,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的缺乏。目前,许多农村干部存在年龄老龄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导致基层管理继承人少,长期只会导致恶性循环。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小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多由第一产业组成。然而,由于农村农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无法形成,整体效率低,收入增长渠道低,小农民收入增长缺乏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仅限于一亩三分田,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观念陈旧等原因,很难吸引领先企业。只有少数领先企业也存在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农村的客观条件给企业的生存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因此,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无法改善,农民无法增加收入,农村振兴战略难以实施。
三是其他地区的发展
式,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乡村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每个农村的情况、发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如只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往往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获得成功之后,便会出现无数人争相模仿,无视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名曰借鉴经验实则生搬硬套,缺乏根据本地特色制定发展战略的创新意识,最终只会出现“昙花一现”短暂效应,无法实现长远目标。
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让年轻人留得住
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基层选人用人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通过“量身定制”的选人用人方法,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鼓励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有的放矢的将专业人才用在“刀刃上”,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解决如何引进人才的问题,还要确保能留住人才。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模式,挖掘地方特色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自古以来,地域差异造成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巨大的差异,推动乡村振兴,还需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挖掘与发扬地方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挖掘人文历史,以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深挖不同乡村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如生态游、农家乐等,丰富创收形式,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提好农民幸福感与满足感。
三是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转变农村固守发展传统农业的观念,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精耕细作上下功夫,紧跟市场需求,引导各村社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的高效农业,持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建立健全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5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