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教师温儒敏谈读书心得体会(3篇)

教师温儒敏谈读书心得体会(3篇)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期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书越多,越觉出自己的浅薄无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温儒敏谈读书心得体会3篇,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

教师温儒敏谈读书心得体会1

能有机会接触到这本书还要感谢学校给了老师们很好的读书资源,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摆满了书,感觉随处都是图书馆,一想到以后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还挺开心的。

我现在读书有一个习惯:首先是把书的目录浏览一遍,尤其是对于一些由许多小专题的文章构成的书籍,总喜欢先读那些一眼就被标题吸引的内容,这本书也不例外。

我最先读的是《读书能否少点功利?》,文章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在求学时读书情况、工作后的读书习惯与喜欢的书目、对现在大学生读书现状的分析与建议、对网络电子书的看法以及对增加国学在语文教材中的占比的观点等。其中有部分内容让我想起了自己最初读书的情景。

(一)哭着读完第一本书

在上大学之前我是没有读过任何课外书的,因为学校里要求学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有闲情逸致去看课外书,所以直到大学我对很多古今中外的名着都只是听过名字而没有读过。上大学后时间宽裕了,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关于俞敏洪在大学读了好多书的励志视频,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想着是不是也可以在大学里读很多书,沾染一些文艺气息。说读就读,我到现在都记得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简爱》,当初选择这本书也是很有意思的,我看书名是《简爱》,猜想应该是描述的某种简单的爱吧,是谁对谁的爱呢?很好奇,于是便读起来,这一读才发现,原来简爱是一个人(自己当时都觉得自己挺好笑的,哈哈)。万事开头难,尤其那些外国名着,一个外国名字我就要好久才能记住,例如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先生,我估计看了有一周的时间才记住,所以故事情节根本看不进去。不过我有时候又是一个挺执拗的人,为了跟自己较劲,我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流着眼泪,用了多少长时间已经记不住了,只记得最终“哭”着看完了整本书的那天觉得自己可有成就感了,当时的自己很幼稚,现在想想也有点可爱,还蛮有趣的。

(二)逐渐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

第一本书看完后我又陆续看了很多外国名着,例如《飘》、《茶花女》、《呼啸山庄》等等,但后来发现这些外国名着对我来讲很难读,尤其是那些拗口的外国人名。于是我又转战中国文学,现在还能记得住的有毕淑敏的《血玲珑》、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琼瑶的《水云间》《鬼丈夫》、张松的《爱有时差》……读这些书的时候没有了之前读外国名着的痛苦,甚至有些痴迷,但是读完之后反思自己的收获却发现除了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其他的好像也没有什么了,因此我又继续接触其他类别的书籍……

后来我看了一些励志书籍,每当心情比较糟糕的时候就会给自己灌两碗“鸡汤”,你还别说,偶尔喝点心灵鸡汤对我们还是有一定帮助的。直到现在我逐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籍:现在比较喜欢看教育类书籍,也有可能与专业相关吧,即将步入工作岗位,作为新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经验,而将来代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为了以后工作不至于手忙脚乱,我会看一些班级管理类和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最近在看《非暴力沟通》,这还是去年参加正面管教的培训中贾老师推荐的,读起来有些吃力,需要精读,所以不能着急,慢慢来吧。

当然我也不是只专于专业方面的书籍,偶尔身心疲惫的时候会读一些情感类的书籍,目前比较喜欢的是李筱懿的《先谋生,再谋爱》、《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情商是什么?:关于生活智慧的44个故事》……她的一些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所以读起来会有一种共鸣吧,作为工作学习之余的放松也为何不可。

(三)读书过程中的蠢事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蠢事,最印象深的要数坐车坐过站了。自打读研之后就很少有宅在寝室的时间了,几乎每天都是东奔西走,后来我发现有很多时间都花在坐公交和坐地铁上,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我喜欢上在坐车的时候看书,由此一来我有好几次都坐过了站。例如有一次由于看书坐过站,结果差点耽误学生的上课;还有一次家教结束就赶去北师大参加一个讨论班,结果坐过了两站地,最后又是差点迟到。虽然蠢事办了不少,但现在还是喜欢在坐车的时候看书,很执拗吧。

(四)读书是否要带有功利性?

对于这个问题,我与温儒敏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最初我开始读书的目的就是不纯粹的,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多读书,记住好多好多知识,以后可以在他人面前显摆一下,但后来发现,自己读书的过程很痛苦,书中的内容也记不住很多,或者能收获的知识都很浅显没有深层次的思考。然后慢慢地我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读书只为自己开心快乐,喜欢什么就读什么,能记多少就记多少,记不住也没关系,后来发现真的没有记住多少(捂脸)。不过随着实习期间的一些经历,我却发现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不知不觉就运用了之前在书中读到的方法,至于哪本书我已经不知道了……

对此我有了一定的反思:或许读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你读完之后能回忆起多少书中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你读书了,书中的内容就会存入你的潜意识,在未来你需要它们的时候,你的大脑会为你自动调取,至于它来自于哪本书,那已经不重要了。

(五)关于电子书籍谈谈我的看法

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电子书籍逐渐取代了纸质书籍,从温先生的访谈中发现他更倾向于纸质书籍,我觉得这可能与他喜欢的书籍类别有关吧。我比较倾向于电子书籍,原因有两个:一是携带方便,自打备战考研时就开始使用一个读书软件叫做当当读书,一直用到现在,它可以让我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读;二是随心所欲,想读哪本读哪本,我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中喜欢读不同类别的书,这样我可以在手机里随意调取任何种类的书籍,方便。

(六)关于读书我还有一些想法或改变

虽然我很喜欢电子书的阅读,但现在也有些想改变了,尤其对于那些需要精读的书目,真的需要好好的品读,而且有需要的时候还应该做点标注。另一个想改变的地方是:我希望以后可以在读书后把感想写一写,或许适时地沉淀一下自己有助于使自己的思想更充盈。

教师温儒敏谈读书心得体会2

翻开书,第一篇文章就是《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这也应和了温教授一再强调的“阅读很重要”的理念。第一章节开宗明义提出“阅读:快乐至上”的观点,的确,快乐是阅读的源泉。

正如温教授所言,我们“现在那种一切指向高考的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很枯燥、很累人的”,毫无快乐可言。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应付考试,这样应运而生的就是各种阅读技巧和答题套路,哪里还有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由于“他们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即使把学生送进了大学,也不能说是成功的。”想想也确实是这样,我们根本没有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

因为快乐,读书才会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习才会事半功倍。而阅读的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小培养。但是现实的社会大环境不容乐观,一是全民阅读现状堪忧,读书的人少,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更少;二是阅读有太多的功利性,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无意识”误导下,大家“一窝蜂”式地推进儿童阅读。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那些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行推荐给他们的所谓“阅读书目”,孩子可能根本不感兴趣,但迫于考试的压力,又不得不去“阅读”,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更无快乐可言了。

在一个缺少读书氛围的环境里,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有读书习惯?我看关键是先要引发“兴趣”。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当受到的限制越多,由于阅读(主要面对考试)太过功利性,目标过于明确和死板的阅读要求(比如一定要求学生做笔记,或者就是为了提高作文成绩等等),阅读兴趣就递减了。所以无论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老师,包括我们的家长,都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多看一些“闲书”,多看一些学生自己选择的书,给学生一点选择的空间。

让我们乘着改革的春风,适当让孩子们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他们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说不定他们会成长为自己,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教师温儒敏谈读书心得体会3

温儒敏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2012年,教育部聘任温儒敏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从全国调集数十位专家和特级教师,历时5年,编撰一套全新的教材。

他近期频频在网上出现,更多是因为网上传闻他的论断“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后来他在微博澄清,他只说过,这几年高考语文更加要求阅读速度,读得慢就做不完,而选拔考试有15%考生做不完也正常。

最近听他写的书《温儒敏谈读书》是他40多篇谈读书的汇编,里面有些观点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互相印证,都提出多读课外书。

反对所有书都精读,提倡1+X,一篇精度,其他同类型的略读,跳读,甚至猜读。书中他给出了具体提升孩子读书速度的方法,比如,五指并拢从每页中间迅速向下提升孩子的阅读速度。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类型书,如何读,都有自己或者引用他人观点的描述。比如小学1,2年级的孩子读古诗,寓言,童话为主。

这让我改变了之前想让孩子读金庸的想法。孩子现在还不适合,不能照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尹老师女儿圆圆的例子。

此外,他建议父母多了解孩子喜欢看的书,增加对孩子兴趣的了解。

这也对我有启发,我之前不想让孩子看米小圈,觉得比较low,但现在我看了几本米小圈,理解孩子喜欢看是因为米小圈里面的语言很活泼,贴近孩子的想法,是从孩子的角度来描述世界和遇到的问题,不装,说出孩子的心声。

当然米小圈的文学性,思想性是很一般的。但只要它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是很好的媒介。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是需要父母激发TA的阅读兴趣,读TA喜欢的书,不要对内容要求太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