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20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20篇)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需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总结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写作规范。阅读以下精选总结范文,对自己的总结能力进行评估和提升,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一

通过为期3天的培训训练及前期开展的关于民族工作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的相关学习,使我进一步深化了对民族工作的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经济社会进展的需要。民族语言授课中学校校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训练,是时代进展的需要,也是少数民族自身进展的需要,有利于传播现代科学文化学问,有利于人与人的沟通沟通,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进展和中国梦的实现。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训练工,我将从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做好民族工作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和推动工作,仔细落实校党委关于民族工作的相关要求。始终坚持以服务为本,做师生满足的“贴心人”为目标,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依托,乐观主动宣扬党的民族政策和我区民族训练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厚校内文化气氛,训练引导广阔师生增加“四个意识”,坚决“四个自信”,进一步铸牢“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交融,同心共筑中国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以中国为主体地区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的经济活动和心理素质的民族情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各个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

1.辉煌成就诠释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等方面,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提供了思想引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在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伟大旗帜,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问题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国家的社会问题、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实施干扰破坏的背景下,我国长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世界上稳固树立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样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雄厚社会基础。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2.宝贵经验提供历史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些宝贵经验,是我们党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光芒,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不动摇提供了参照和动力。这些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为我们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不断加强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这些宝贵经验,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律,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遵循。这些宝贵经验,承载着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智慧。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宝贵经验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创造性地用好这些宝贵经验,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的水平。

3.基本规律启迪历史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方法指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多元一体基本特征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历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四个“共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

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推动全社会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个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和基本规律,把这一共识转化为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动力,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4.重点任务指明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重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具体途径和努力方向。

这些任务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必须坚持总体把握、整体推进。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核心。我们要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念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举全国之力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大力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始终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脉,成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各族人民生活的根本价值导向。我们要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我们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来抓,将其全面融入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确保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统编统审统用三科教材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强调要重点编好中小学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编、统审、统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固本工程。

三科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使用三科教材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国家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全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更能保证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文化基础,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祖国大统一的局面,共同创建了新中国,在中国整个历史演进的长河中,造就了中华各民族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三科教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体现各民族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共同底色。

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提质工程。

相比此前的“一纲多本”教材,统编三科教材始终贯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条主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更加强化国家认同,引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更加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满足了人们对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适应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必然、时代所需,为新时代西藏做好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适应了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供了新时代增进西藏各族人民"五个认同"的行动载体,凝聚了新时代西藏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的精神伟力,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现实角度来看,必须要警醒面对与达赖集团进行反分裂斗争特殊矛盾的挑战;从思想角度来看,必须要密切关注信息时代人们思想多元化的挑战;从学术角度来看,亟待有更多阐释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的研究,形成更为系统、更为精准的学理体系。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历史基础和语言基础,同时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探究,以期为涉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些思考与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将长期存在。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仍然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和睦、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各民族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统一的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统一的法治和道德规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最大光荣,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被各族人民理解和接受,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得到各族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定要让各个民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共同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保证各民族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坚强的思想保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三

通过系统丰富的培训训练,我深刻熟悉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此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使命的熟悉,为更好地担当和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任务夯实基础。同时,对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训练的重大意义和要求等有了更加全面精确的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训练,使同学不断增加“四个自信”;对我校参与出国(境)学习沟通的老师、同学加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训练,增“五个认同”信念;把中华文化认同训练融入到来华留同学的日常管理和训练中,向他们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准聚焦巩固和进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永久在路上”的精气神,分散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气,坚决不移走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富强进展”之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四

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中,各位专家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化精辟的讲解和阐释,通过学习,我的思想熟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在同学培育过程中,我院以主题团日活动、校内文化系列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依托,加强对同学的思想引领,坚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学。而辅导员,是培育同学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力气,我们应当在实际工作中要秉持“重在平常、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把这“四个重在”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分散磅礴的精神力气。

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立足实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才智和力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将中华民族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公认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是代表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名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和各民族关系的认知。具体来说,从哪里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原因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流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的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的基础、精神力量的灵魂。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形象上是大家庭与家庭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大家庭的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每个家庭依赖大家庭,每个家庭。

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核心内涵予以强调。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

在同年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

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为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7月1日,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旌旗飘扬,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近代以后,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民族形成了追求团结统一的强大内生动力,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回望过去,各民族共同谱写了文成公主进藏、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在近代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共同培育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证明,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之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儿女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

1.辉煌成就诠释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等方面,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提供了思想引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在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伟大旗帜,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问题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国家的社会问题、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实施干扰破坏的背景下,我国长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世界上稳固树立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样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雄厚社会基础。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2.宝贵经验提供历史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些宝贵经验,是我们党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光芒,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不动摇提供了参照和动力。这些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为我们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不断加强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这些宝贵经验,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律,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遵循。这些宝贵经验,承载着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智慧。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宝贵经验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创造性地用好这些宝贵经验,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的水平。

3.基本规律启迪历史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方法指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多元一体基本特征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历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四个“共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

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推动全社会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个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和基本规律,把这一共识转化为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动力,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4.重点任务指明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重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具体途径和努力方向。

这些任务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必须坚持总体把握、整体推进。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核心。我们要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念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举全国之力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大力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始终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脉,成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各族人民生活的根本价值导向。我们要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我们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来抓,将其全面融入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确保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统编统审统用三科教材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强调要重点编好中小学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编、统审、统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固本工程。

三科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使用三科教材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国家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全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更能保证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文化基础,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祖国大统一的局面,共同创建了新中国,在中国整个历史演进的长河中,造就了中华各民族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三科教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体现各民族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共同底色。

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提质工程。

相比此前的“一纲多本”教材,统编三科教材始终贯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条主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更加强化国家认同,引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更加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满足了人们对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适应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和各民族关系的认知。具体来说,从哪里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原因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流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的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的基础、精神力量的灵魂。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形象上是大家庭与家庭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大家庭的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每个家庭依赖大家庭,每个家庭。

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将长期存在。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仍然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和睦、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各民族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统一的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统一的法治和道德规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最大光荣,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被各族人民理解和接受,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得到各族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定要让各个民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共同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保证各民族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坚强的思想保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必然、时代所需,为新时代西藏做好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适应了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供了新时代增进西藏各族人民"五个认同"的行动载体,凝聚了新时代西藏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的精神伟力,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现实角度来看,必须要警醒面对与达赖集团进行反分裂斗争特殊矛盾的挑战;从思想角度来看,必须要密切关注信息时代人们思想多元化的挑战;从学术角度来看,亟待有更多阐释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的研究,形成更为系统、更为精准的学理体系。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历史基础和语言基础,同时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探究,以期为涉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些思考与依据。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各个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中指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六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公平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2021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白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需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民族问题中,我们要有政治站位,要保持糊涂的熟悉,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方向上要跟进,加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政策上跟进,以公民个体身份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措施上跟进,促进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交融,构建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要明确基层党组织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组织基础,要深化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我们要抓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中华民族大团结是生命线的任务,把握城市民族工作的将来,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科技实力显著增加,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百年大计,训练为本。新时代训练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人民老师,要做有“抱负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同学、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要坚决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意识形态。不忘责任担当,仔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培育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执教;培育良好心态,做好同学的领路人;培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

本次培训学习虽已结束,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思想以及坚持良好师德师风的责任担当已经入脑入心,在我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生根发芽。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要坚持正确思想的引领,要守住自己职业的底线,引导同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八

此次和全校2000多名教职工一起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训练,收获很大。讲课老师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具体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演化、变化,从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问题”的极端简单性,深刻了解了世界视角下民族问题的极端严峻性,糊涂熟悉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交汇的中华民族历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充分熟悉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进展共同体,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富强进展的历史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训练,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训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训练作用,落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全校师生要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正能量向内工大美妙的将来进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九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训练之际,学校举办这次集中学习培训,恰逢其时。这次培训,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思想熟悉,全面精确落实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高校的党员干部,我们要连续深化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殊是贯穿其中的重大原则,坚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保证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切实提高民族政策理论水平,提高民族工作的意识和力量,自觉做到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要通过加强政治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训练,精确把握高等训练进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同学成长规律,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有效结合起来,站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做好民族人才培育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虽居内陆却有着“塞上江南”的美称。在这里,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福建与宁夏是对口帮扶关系,福建为宁夏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1996年福建与宁夏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时,福建省不断加深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支援工作,把改善民生作为援宁工作的重点;将宁夏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福建的产业、人才和技术优势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福建对宁夏的支援促进了宁夏的经济发展,加深了两地人民之间的感情,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22年,是福建与宁夏牵手协作、共赴小康的时间里程。从一点一滴到涓涓细流,从滴水穿石到海纳百川,福建和宁夏的故事,深深扎根在六盘山下的沟沟岔岔、角角落落,印刻在宁夏人民心里。

22年,闽宁双方建立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一年一度的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从未间断,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真心奉献,数以万计的闽商在宁创新创业,数万名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那些人和事组成历史中的一个个章节,幻化在时光的长河里,共同绘就闽宁协作的鸿篇巨著。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加强共同体理念,携手共向未来。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且有义务去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从行动上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奋斗。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将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作为新时代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奋斗,顺应时代潮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青春的华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一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村、一河、一社区的行程背后,饱含着对宁夏的深情牵挂,更蕴含着高质量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的发展密码。

一村镌刻“量身定制”、“山”“海”携手的“脱贫密码”,激励我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下苦功夫、啃硬骨头。历史的回望,总是给人最深情的感动。1997年,作为福建省委副书记、同时也是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__来到宁夏这片“贫瘠之地”,找准了遏制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水资源缺乏。于是他主导抓井窖工程以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鼓励小圆井抽水灌溉以解决产业用水问题……水,滋养起宁夏大地的勃勃生机,也浇灌出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花。弘德村“量体裁衣、量身定制”,走出了自己的脱贫路:移民人口多,便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发展种植业;留守村民多,便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激活村民内生动力;结合宁夏特色创建扶贫车间,解决就业难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东西协作、沿海城市帮助内陆城市等政策红利得以充分释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事艰而任重,然行则将至、做则必成,扶贫干部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对标对表决策部署,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实施精准扶贫策略,不折不扣地完成“硬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河彰显组好“加法”、做好“减法”的“生态密码”,警醒我们在生态环境大课堂守牢底线、亮明红线。九曲黄河,大国血脉,__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4次考察黄河,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基调。从“人定胜天”的思路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从过度开发到助力“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创建,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在国际社会中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组好“加法”,加快污染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生态+”产业链,发挥生态文明价值,也要做好“减法”,减掉重发展不重生态的错误思想,减掉对生态破坏行为的懈怠纵容,加大生态污染惩治力度,把牢遏制生态污染的每一道“关口”。

一社区铭记凝心聚力、共同繁荣的“团结密码”,鼓舞我们在民族团结大舞台同声相应、同心奋进。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金花园社区,“七彩家园”“七星服务”“四治融合”等一系列社区治理、服务的创新机制,让和谐家园遍开民族团结花。在这里,“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注脚,也是党对各族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既是最广泛最根本的共识,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全体中华儿女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唱响携手团结奋斗、并肩繁荣发展的民族关系主旋律,凝聚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

人间万事出艰辛,行程万里见初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圆千年之梦、抓牢抓细生态文明建设谋大局发展、切实促进民族团结暖万家灯火,正是中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奋力书写的恢弘史诗和时代画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二

“请问您鼻子是否受过外伤?”“请问您鼻子做过手术吗?”“请问您有鼻炎吗?”“我要给您通过鼻腔采样做核酸,您可能会有点不舒服,但很快就会好了,您尽量配合、不要躲,一下就会好!”“如果有不舒服请举手示意我,但千万不要动啊!”有这样一群人,每天要重复几百次的问询,要做几百次的操作,而且要尽量一次性成功采样,这就是包医一附院核酸检测点的工作人员,他们全年365天始终坚持着这份工作!

身穿连体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双层手套、鞋套和护目镜,无论高温酷暑还是严寒冰雪,裹得像太空人的她们都必须“与世隔绝”、必须“高度集中”、必须“稳、准、快”,汗水湿透衣襟、雾气弥漫在护目镜上、汗珠浸透了头发,早已顾不上精心打扮的妆容和发型,长时间闷在层层防护服里导致呼吸不畅、胸闷头晕、手足发白、眼罩勒痕已是常态,尤其冬天温度低,室外从早到晚工作下来,常常冻透全身僵硬,但在她们心中深刻意识到面临的可能就是“隐藏的病毒”,采样时要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危险时刻存在。

寒冷的冬日有一位肢体瘫痪无法行动的老人来做新冠核酸鼻咽拭子检测,我们的工作人员就钻进空间狭小的面包车里,跪在担架旁蜷着身子为患者测体温并与其沟通,老人耳背无法配合采样,又找来同事有的为老人展示采样棉签和示意图,有的为老人撤去枕头摆体位,有的趴在老人耳朵前安慰老人不要紧张,小小的面包车里挤满了白色的“太空人”,成功采样后老人和家属都伸出了大拇指。还有一次是为抓捕的通缉犯做核酸检测,当棉签刚插入鼻腔时,犯人就开始躁动、咳嗽、揉鼻子、打喷嚏,怒目而视,甚至要动手打人,陪同的警察及时制止了犯人的举动,护士当机立断立马停止采样,以免患者剧烈抵抗导致棉签断裂鼻腔中,随即仍然近距离的再次耐心给他讲解检测方法和流程并安抚他的情绪,鼓励他配合采样,第二次顺利完成采样,犯人临走还连声谢谢。来我院就诊的蒙古族患者也不在少数,有一次从达茂来包头就诊的说蒙语的患者,用仅能表达的汉语问到核酸检测点,却听不懂工作人员与之沟通的话语,手舞足蹈一番还是不太明白,后来灵机一动从其他岗位找来会蒙语的同事帮忙翻译解释后,患者顺利配合完成了检测,做完还露出了笑容!昨日还为从满洲里来包头的王女士做了核酸检测,整个过程中,王女士紧张的全身发抖,冰冷的双手抓住护士的胳膊久久不能松开,原来王女士来儿子家看孙子,因从满洲里来包头,担心自己会影响孩子,从下了飞机就来医院排队等候检测,当了解了她的顾虑担忧后边安慰边转移注意力,就在她不经意间完成了采样,王女士这才缓缓松开了手,直到拿上阴性检测结果才放心的拖着行李去了儿子家。

在疫情防控当前,我区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时刻牵动着人心,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疫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清当前疫情形势,采取更加坚决果断的措施,严格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外地返包及住院、陪护者为做到“应减尽检”,进一步增加了核酸检测工作的力度强度,尤其近期气温骤降,也增加了核酸检测的难度,包医一附院现已开通全年365天正常开诊为广大患者就医提供便捷,智慧医院也提供了“一键服务”,减少了排队等候、挂号收费的烦恼。“一根棉签”是阻隔病毒的屏障,却也是拉近医护与患者距离的途径,为患者高效采样检测核酸,及时排查病毒,和众多岗位的工作者一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职责与使命,在不断的总结提高的同时,借鉴其他医院、地区核酸检测工作的流程和经验,推动新冠核酸检测工作有序持续开展,在点滴工作中,本着为患者着想,以大局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并将敬业奉献的精神继续发扬传承。

我们坚信,在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下,在医院领导的安排部署下,以及工作者忘我拼搏、自我牺牲、奋勇当先的表率下,核酸检测点会继续为患者、为医院乃至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坚信,在这份努力下定会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

1.辉煌成就诠释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等方面,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提供了思想引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在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伟大旗帜,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问题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国家的社会问题、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实施干扰破坏的背景下,我国长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世界上稳固树立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样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雄厚社会基础。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2.宝贵经验提供历史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些宝贵经验,是我们党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光芒,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不动摇提供了参照和动力。这些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为我们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不断加强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这些宝贵经验,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律,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遵循。这些宝贵经验,承载着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智慧。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宝贵经验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创造性地用好这些宝贵经验,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的水平。

3.基本规律启迪历史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方法指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多元一体基本特征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历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四个“共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

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推动全社会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个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和基本规律,把这一共识转化为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动力,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4.重点任务指明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重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具体途径和努力方向。

这些任务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必须坚持总体把握、整体推进。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核心。我们要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念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举全国之力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大力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始终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脉,成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各族人民生活的根本价值导向。我们要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我们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来抓,将其全面融入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确保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四

“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朝开创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中原地区以“书同文、车同轨”为象征的国家统一进程,展开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这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原因所在。

我国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难中没有四分五裂,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维护、激发和加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丰厚遗产,集中体现为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巨大优势,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维护、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素和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进中华文化建设中实现升华,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五

我们,21世纪的小主人,祖国的花朵,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欢乐成长。我们要争做民族团结小公民。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不朽的灵魂!

作为民族团结小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要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梦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热爱伟大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热爱伟大祖国,就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要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小公民,说一次,讲几次,压根儿不费力,但光会说有什么用?还是要从生活中的大小事体现出来:临夏县莲花码头上一辆准备上渡船的中型客运车因刹车失灵滑入深水中,一齐特大路外交通事故发生了。出事的那一刻,不论是汉族大娘还是少数民族老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没有人召唤,没有人命令,没有悬赏,没有承诺,没有任何世俗的想法,大家仅有一个共同目的——救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将是我们的新世纪的接班人更应当团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子孙义不容辞的职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以中国为主体的民族情结,它具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的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而作出的重要论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至关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结合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悟分享如下。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民族工作取得的各种成绩,都是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地方发展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谋划、推动、落实,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至上,把自身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了要尊重民族多元化的客观事实,更强调了要维护各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更加积极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各项事业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县区、单位建设,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和提升各族干部群众“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意识,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民族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永放异彩。

搞好民族团结工作,就必须加强对民族关系的协调,同时让各部门真正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齐抓共管,既要积极地回应群众的关切,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要引导群众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理性表达诉求,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实际,努力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要抓住机遇,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某某,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改善民生,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造福各族人民。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新时期对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推进民族团结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根据公司党委《关于召开20_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按照民主生活会规定的程序,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_大报告、新《党章》以及上级领导讲话和文件,并对照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分析了问题,查找了不足,梳理了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党的十_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_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司各级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深入学习、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党的十_大精神实质、丰富和根本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_大决策部署上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领会和把握:

(一)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贯穿报告的一条“红线”,也是十_大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二)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四个伟大”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就是要认识到,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就是要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进伟大事业,就是要认识到,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深刻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党的十_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_年到20_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_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我们要切实增强大局观念和宗旨意识,更加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五)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必须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四个意识”落实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上,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情况。始终坚持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政治准则,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坚决维护党中央的绝对权威,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十_届_中全会、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纯洁了党性修养,增强了群众意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做到“四个服从”,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个人从不做损害班子团结之事,对班子成员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对重大决策问题充分发扬民主、集体决策,对不同意见和建议,均会与班子成员充分沟通、达成共识,不断增强班子的合力。

(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坚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工作准则,从自身做起,抓好整改工作,促进了企业文风、会风、作风的转变。一是带头改进文风会风。除全局性会议外,从严控制各类会议,要求尽量采用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严格审核各类文件,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杜绝以文传文、以文套文的现象。二是带头厉行勤俭节约。除重要的公务接待外,其他内部招待一律放在职工食堂,并严格控制用餐标准。明确要求所有会议不搞聚餐,不摆鲜花,不发放任何纪念品,大大压缩了会议开支。三是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深入基层和施工一线调研,认真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坚持轻车简从,不搞多人陪同、接送、不超标准住宿。

(三)廉洁从业情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党性觉悟,提高防腐拒变的警惕性和自觉性,本色做人,廉洁自律。在工作、生活中,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企业财经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三公”消费方面切实做到不搞特殊、不超标准,并自觉接受职工群众与组织的监督。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牢固树立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政治责任意识,自觉接受监督并管好下属,不以权谋私,不向利益伸手。本人没有违规乱发奖金,没有介绍亲属朋友在本企业承包工程,没有违规干预本单位物资、设备招标采购,没有私设“小金库”、“帐外帐”,与协作队伍没有“利益瓜葛”。从来不到高档娱乐场所、高尔夫球场内部公款消费,也从未去过私人会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人用人,没有拉帮结派、甚至买官卖官的问题。

此次民主生活会,共征求对我本人的意见和建议_条,有的是关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建议,有的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意见,有的是改善职工生活的要求,等等。这些意见和建议都非常中肯,特别是对照党的十_大精神,结合上级党委对公司领导班子的反馈意见,通过认真学习、对照检查,我认为自己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需要进行深入地剖析、反思和整改。具体如下:

(一)政治理论学习抓得不够扎实。政治理论学习往往满足于工作需要,加上平时忙于事务性、日常性工作,坐下来潜心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存在以干挤学、以干代学的现象,学习的自觉性和系统性不够强,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运用科学理论解决企业战略问题上思考研究得不深。

(二)与职工群众联系不够密切。作为主要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大了抓大事、谋发展、作决策上,思想上对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理解不深刻,虽然经常深入施工一线,但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实际困难。

(三)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够细致。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在工作中能够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但对党风廉政建设强调的多、具体安排的少,提出要求的多、督促检查少,深入细致的抓落实还不够,在个别单位和领导干部中依然存在有超标接待、铺张浪费现象。

(四)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有所松动。工作中有“干累了、歇口气”的想法,特别是面对企业重组带来的影响,有时顾虑比较多,思想不太稳定,比如在_问题上考虑负面因素多,决策上不够果断,致使前期工作推进不快。

五是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有待增强。当前企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作为主要领导,有畏难情绪,敢为人先的劲头不足,尤其是在一些企业发展定位和方向等重大问题上缺乏深入全面的思考。

六是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有所消减。抓工作务求实效的韧劲不足,有时存在“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实效,重宏观、轻微观”的现象,有些部署停留在会议、文件层面上,督促落实不够,推动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大。

针对以上梳理检查出的问题,我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_大精神,牢固树立标杆意识,以“我当标杆、向我看齐”的态度,坚持学在深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努力当先锋、作表率。

(一)加强党性修养,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当先锋、作表率。认真践行“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学深悟透党的十_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在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坚定信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运用先进理论领导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恪守用权为民,在践行党的宗旨上当先锋、作表率。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办好企业为职工的方针,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全力支持工会开展困难帮扶、“三让三不让承诺”活动,切实解决职工困难,努力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让职工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严以用权、用权为民,严格企业决策制度,审议表决企业重大事项,避免决策失误,维护企业和职工利益。

(三)时刻心存敬畏,在倡树良好风气上当先锋、作表率。带头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风肃纪、驰而不息纠正“四风”问题。坚持严字当头,时刻绷紧纪律这根高压线,自觉用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工作纪律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职务消费标准,杜绝超规格接待。

(四)科学谋划工作,在推动改革发展上当先锋、作表率。坚持把做强主业放到宏观市场形势中去思考去谋划,聚焦企业“十三五”发展目标,对照党的十_大精神和上级工作部署,加快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带头解放思想,大力推动企业体制机制、技术、管理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发展中,抓经营、促生产、保安全、保质量、增效益。

(五)坚持求真务实,在勇于担当责任上当先锋、作表率。带头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敢于担当、务实谋事,注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克服急躁、畏难情绪,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谋事能力,抓住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抓住职工普遍关心和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寻求解决之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力度狠抓落实,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_大精神,关键在于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指导实践。我们要以党的十_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谋划好明年工作,努力把学习贯彻党的十_大精神成果转化为加快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具体实践。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_大精神,要在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上下功夫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_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以持之以恒、善作善成的韧劲,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始终沿着党的十_大指引的正确方向阔步前进。要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坚持抓住“关键少数”和抓实基层支部相促进,严格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职工、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堡垒。要固扩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果,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严惩腐败问题,夺取反腐败工作压倒性胜利。

(二)深入学习贯彻十_大精神,要在建设一流现代化企业上下功夫见成效。党的十_大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系统部署,是新时代举旗定向、引领复兴、兴党强国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也是我们建设一流现代化企业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全面对标党的十_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科学审视和谋划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思路举措,切实把党的十_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正确思路和加快发展的战略任务。要坚持把党的十_大精神贯彻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具体抓手和措施,形成建设一流现代化企业的实招硬招。要坚持“三严三实”,以钉钉子精神,抓一件是一件,干一项成一项,朝着建设一流现代化企业方向聚焦发力。

(三)深入学习贯彻十_大精神,要在全面建设幸福企业下功夫见成效。党的十_大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_大闭幕会上强调,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全面推进幸福企业建设,不断提升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要实现更加充分、更加均衡的发展,使我们的企业更加富裕、更加强大,经济实力更加强壮,为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要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畅通职工参政议政的渠道,广泛听取职工对各项改革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使企业各项决策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企业各项工作体现广大职工的意愿、体现职工的要求,努力建设更加稳定和谐有序的一流现代化企业。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大家常说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需要文化认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就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是对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全民族中进行文化认同。无论是普及通用语言文字还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十二个方面,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思想的渗透*。我们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应该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就是为实现民族解放、长期抵御外来侵略、各民族之间建立患难与共关系和深厚友情的历史。我们要结合当前阶段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迎风逆行,无不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刚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干部、一名组工干部,更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如果没有一种全民共同使用、全社会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会严重影响不同民族区域、不同语言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时间长了还会淡化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割裂各民族之间的纽带。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和文化认同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表达符号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共同工具。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有利于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在内蒙古,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体现得更加深沉、更加厚重。正是因为这种真诚、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吸引知名的艺术家贾作光和辛沪光从北京、上海到内蒙古工作,并创作了著名的《鄂尔多斯舞》和民族交响乐《嘎达梅林》;乌兰托嘎、德德玛、美丽其格等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艺术家,创作推出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一批草原经典歌曲;国粹京剧以及杂技进入内蒙古以后,产生了蒙派京剧和蒙派杂技;在走西口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二人台和漫翰调这两种在晋陕蒙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特殊艺术形式;名扬海内外的乌力格尔,通过胡尔齐的再创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族群众中广为流传。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和文艺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一个团结奋进的内蒙古。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当今世界的思想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愈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抓好民族文艺创作就成为民族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近年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创作推出的话剧《国家的孩子》、民族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北疆赞歌》、民族舞剧《骑兵》等优秀作品,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2019年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__”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在全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总结成绩经验,分析形势任务,点明方向重点,为我们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中国的70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0年,也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开创新纪元的70年。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最成功的”。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7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70年来,“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几次到民族地区调研、多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收到各族群众许多来信,习近平总书记形象生动、充满感情地总结和回顾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突出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新中国民族工作70年波澜壮阔历程的精辟勾画,是对我国民族工作时代特征的新概括新阐释,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尺幅万里、打通70年,具有一种史诗般的恢弘气势,让全体中华儿女倍受鼓舞、倍感自豪,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决心和勇气。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自信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坚定不移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方针落到实处,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新时代取得新辉煌,巩固好、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贯彻“九个坚持”,推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只有回望来时路,才能走好未来路。习近平总书记从九个方面对新中国70年民族工作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强调: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九个坚持”,涵盖了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探索和创新,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精髓要义,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累累硕果,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我们要倍加珍惜、保持定力,把这“九个坚持”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落实到民族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世界各国治理民族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谈起看待发展变化的“中国视角”时指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的特点,做好民族工作,尤其要观大势、谋长远。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进行了重点回顾,深刻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强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强调“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这些重要论述,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系统地重述了中国历史,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必然规律和内生动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些重要论述,凝聚着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一经提出便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反响和广泛认同。我们要始终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直面机遇和挑战,把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特别是在民族工作领域,“五个并存”阶段性新特征更加凸显,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迫切,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任务更加艰巨,抵御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西化、分化我国的斗争更加尖锐。不怕巨浪高,就怕桨不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着力于历史的长时段,在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的同时,敏锐把握了当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的历史机遇,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的新内涵和历史方位,标志着我们党把民族工作摆在了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抓住机遇、征服挑战,推动民族工作更好地融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开创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明确目标任务,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明确部署,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强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并从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5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做了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要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要顺应我国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的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

保持政治定力,把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70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实践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新中国70年民族工作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点明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最根本的特征,突出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之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表达了各族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共同心声。我们要把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始终牢记于心、贯穿于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推动各级党委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不断推动我国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历史和未来的高度统一。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不断转化为创新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动能、新成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中指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民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民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七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用“石榴籽”一词生动地比喻了民族团结。石榴籽颗粒饱满、颜色鲜红、晶莹剔透,组工干部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凝聚起一股磅礴的力量,才能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

“一颗红心永向党”,像“石榴籽”一样鲜红饱满。石榴籽色泽鲜红,子粒又大又平整,就像一堆红宝石,令人心之向往。红色,是烈火鲜血的原始之色,是党旗国旗的主色,更是组工干部信仰、使命的“忠诚之色”。新时代,组工干部更要擦亮红色的底色,坚持把政治要求放在首位,高举理想信念、走好信念之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夯实政治根基。树立“以己为轻、以党为重,以权为轻、以责为重,以得为轻、以德为重”的组工意识,定准方向盘,拧紧总开关,向党性最严标准、最高要求看齐,矢志不渝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甘为人梯乐开怀”,像“石榴籽”一样晶莹剔透。石榴籽大小不一,但每一颗都珠圆玉润,粒粒生辉。组工干部承担着识人、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责,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工干部必须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挡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一身正气不染纤尘、一心为公不藏私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替别人“嫁衣裳”“架梯子”,把考察、培养、提拔干部的工作做好。“白袍点墨,终不可渝”,组工干部身为管干部的干部,必须要保持一个纯白晶莹的干净之心,重操守、惜名节,时时自重、自省、自警,慎独、慎行、慎微,坚持原则地坚守共产党人的价值高地。

“众志成城火焰高”,像石榴籽一样抱团簇拥。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变得那样紧密而又结实。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筷子为双,成双方可用,落单者实则无用矣。团结合作是组工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组工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争当团结的模范,多理解同事的难处,多体贴下属的不易,做到公道做事,光明磊落,坚决不搞团团伙伙,以清清爽爽的关系团结每一位同志。要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理念,有容才之量,容人之能、容人之过、容人之异,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广纳天下英才,广开进贤之路,凝心聚力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高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火红的石榴沉甸甸地压满了枝头,一个个圆溜溜的,很是可爱,不禁让人联想,组工干部不正是这一颗颗 “红红火火”的石榴籽吗?红艳饱满、晶莹剔透、团结簇拥,扎根基层,只为让老百姓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八

从学前班到现在,有一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闫_丹和姑_亚。她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她们两个比亲姐妹还要亲。她们两个现在居住到了同一个小区,更加促进了她们的友谊。

_丹是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汉族女孩,她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很爱微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她还是个富有有爱心的孩子,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美_的大自然,更深深的爱着伟大的祖国,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位少先队员,她相信停带的思想是死水,单调的生活是萎靡,偏激的青春是放纵,无梦的人生堕落。所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她总是努力的学习,勤奋的工作,积极的思考,她要以她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来诠释她的大学梦。

_皮亚是一个自信和执着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一个聪明可爱,思维敏捷,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习钻研,学习成绩优秀诚实上进,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她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她不曾屈服过。她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她热爱身边的一切。她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她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课间十分钟,她们总是在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她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工艺品,并一起去书店阅览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她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姑_皮亚有不懂的问题时,闫_丹总会给他耐心的解释,知道她理解、学会为止,使_皮亚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姑__皮亚常常在_丹参加文艺比赛时给予她最大的帮助,在她每次的比赛上姑_皮亚会主动编排舞蹈,陪她一起排练,使_丹在每次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她们总以姐妹相称。当她们只身来到店里时,店里的叔叔阿姨总会问:“你的姐姐/妹妹呢?”但她们总会平淡的回答:“她没有陪我一起来。”由于每次都这样回答,至使那些店里的叔叔阿姨都以为她们真的是一对亲姐妹。

在_丹烦恼时,姑_皮亚总会为她排忧解难,逗她开心。当姑_皮亚犹豫不决时,_丹总会为她作出明确的判断。自从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以后,她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不仅如此她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团结的重要,让他们明白了团结是建设祖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团结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只有全国人民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这些道理是_丹和姑_皮亚让同学们懂得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足为奇的事,一些不足挂齿的事,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不可能自己生产。所以,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幸福的,但人类的团结有虚伪的团结。

不仅人类学会团结,就连小小的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们小小的体形,居然能把超过自己的许多倍的东西搬运。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单靠一朵美_的鲜花,打扮不出美_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各民族也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共同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凝聚团结奋斗的基石。团结固则百业兴。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对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和目标,对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对于各族群众来讲,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民族团结奋斗梦、民族繁荣发展梦。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党的__以来,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正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这更将会让我们复兴路上汇聚起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合则俱荣,分则俱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现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带领下,各族人民必然将扎实奋斗、共襄伟业,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前行,因此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我们复兴路上的最坚实的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二十

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大漠的驼铃声记录着遥远的文明。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批爱国的少数民族为祖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之后千万同胞们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权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个民族能够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的生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所展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深深烙印进了人们心中:忘不了全国各族人民为汶川遇难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树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忘不了国庆节天安门前那56根民族团结柱。这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血浓于水得亲情。

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

回望历史,我们拥有辉煌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书写中华的传奇!展望未来,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仰望同一片蓝天!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