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不是“喊口号”,而要从每处细节入手,在厉行节约方面不断努力,堵住每个可能存在浪费的漏洞。这个过程,也是培养个人良好节约习惯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有企业过紧日子交流发言稿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过紧日子”这个话题。说到“过紧日子”,可能有些人会想到那些艰苦岁月,其实,在当下这个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
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党和国家提出了“过紧日子”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过紧日子”呢?简单来说,就是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过去那种缺衣少食的日子,而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避免铺张浪费、贪图享乐。
要过好“紧日子”,我们首先要做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笃行者。想想看,我们的前辈们,他们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正是凭借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创造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铺张浪费。无论是办公用品还是公共资源,都要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浪费。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崇尚节约的良好氛围。
其次,我们要甘做人民至上的拥护者。我们带头过紧日子,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我们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在工作中,我们要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以身作则,对子女言传身教,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最后,我们还要善做干事创业的担当者。过紧日子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干事创业,相反,它更是对我们干事创业能力的一种考验。我们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效益,创造出更多的成绩。我们要发扬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带动身边的人一起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当然,过好“紧日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勤俭节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几点建议: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避免盲目攀比和过度消费;二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为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三是要加强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过紧日子”活动的深入开展。
总之,“过紧日子”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让它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度过这个难关,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事实上,过去几年间,“过紧日子”一直都是中央重大会议中的高频词汇之一。
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瑞金的南瓜汤到延安杨家岭的菜园子,从晋冀鲁豫边区的“裤子破布拿来做鞋”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百年党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过去,我们党依靠厉行节俭成功应对了一系列困难困境,今天,我们依然要依靠克勤克俭克服重重挑战。因此,即便是如今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发展最新讲话系列,社会财富积累日渐丰厚,“过紧日子”的弦依然不能松。
“过紧日子”,就是精打细算过日子。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而“习惯过紧日子”,就是在现有的工作上更进一步,继续想办法、出实招,把账算明白、算细致、算长远。目前,一些部门单位已经探索实施了比较好的做法,如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内,党政机关干部带头践行勤俭节约理念,人走关灯、手离关水、下班关机已经成为共识,会场按需提供暖瓶热水,文件资料一律采用双面印刷等。看似都是些小事,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点一滴的节俭行为,最终将通过具体数字反映节约成果。
细微见真章,点滴见品行。“过紧日子”不是“喊口号”,而要从每处细节入手,在厉行节约方面不断努力,堵住每个可能存在浪费的漏洞。这个过程,也是培养个人良好节约习惯的过程。要改变旧习惯培养新习惯,最好的办法是从小事做起,时间久了习惯也会成自然。不管是机关单位风气还是公务人员习惯,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可以说细节决定“过紧日子”的成败。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上,支持科技创新,保障市场主体发展,办好教育、卫生、就业等民生实事,让“真金白银”撬动经济发展最大活力、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从“过紧日子”到“坚持过紧日子”再到“习惯过紧日子”,体现的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政策方针。“过紧日子”并非权宜之计,希望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将“过紧日子”放在心中,养成习惯。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把勤俭节约内化为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丢掉一切不符合“习惯过紧日子”的思想
当前,各地都在审议去年预算执行情况、今年预算安排计划。这个时候,有句话特别值得一说,就是“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这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言犹在耳,现在正是抓落实的时候。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时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些年,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过紧日子”。如今加上了“习惯”两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意味深长。它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有些人开始不习惯了,需要针对性地突出强调一下;二是告诉大家,“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要做好长远打算,党政机关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是一贯的、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落细落实、深入实施,“三公”经费支出被严控和压缩,配多大的办公室、坐什么规格的车、出差住宿就餐标准是多少等都有严格规定。这些年,一直“过紧日子”,于是,有的人觉得“紧日子”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有多少再“紧”的空间?有的人则奉行“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钱少了就“躺平”“休眠”,应付差事。有的人在预算安排上狮子大开口,就算上级“切一刀”,也还留下不少;更有的巧立名目、虚报冒领,甚至套取挪用,变着法把“紧日子”过成“松日子”。这些都与“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相悖,必须尽早丢掉、彻底丢掉。
“过紧日子”并非要少办事、不办事,而是树牢精打细算的节俭之道,把有限资金发挥出更大作用,争取多办事、办好事。这当然要靠节约,绝不允许“大手大脚”“跑冒滴漏”,绝不允许乱拍脑袋、劳民伤财。“关键一招”也得用上。只有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流程、杜绝政出多门,才能既有效压减政府预算资金,又更加高效地履行政府职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40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