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一渡》是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耗时近3年时间打造,在真实历史事件的框架下,融入艺术化的情节,辅以富有现代科技感的道具,为观众全景式、沉浸式地再现了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征第一渡观后感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长征第一渡》舞台剧展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和深远影响。它以红军集结于于都、渡河出发为开端,通过沉浸式的表演方式,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离别的场景让人心生感慨,妻子送别丈夫、父母送别儿女、恋人在此惜别、于都人民送别红军战士,无不流露出深深的不舍和无尽的思念。毋容置疑,这种伤感中也透露出温馨、坚强和无私奉献的情感。于都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红军,他们付出了一切,为红军战士赶制军装草鞋,将家中最后的粮食送去做军粮,甚至连最后一个儿也送去战场。这种军民鱼水情深让人感动不已。
观看这部舞台剧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洗涤灵魂的旅程。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和自由。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作为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为我们提供了洗涤灵魂的感官体验的同时,更为我们展现了立体而多维度的可爱于都:可敬、可亲、可近、可观、可赏,及可与之缔结各种美好的于都。
于都是可敬的。可敬就在于当面临困局时,一群群“我是于都人”发自内心地呼出“让我来”;可敬就在于当面对牺牲时,更有一群群“我是于都人”发自肺腑地喊出“跟我上”……这些声音,虽有些许稚嫩,却铿锵有力,凝成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
于都是可亲的。为红军送行,于都人民倾其所有,慷慨地献出“三块板”——门板、床板、棺材板,纵是门洞大开、无处栖身、难以安息,也要把亲人红军送抵胜利的彼岸。不光是最后一块板送去了架浮桥,就连最后一碗米也送去了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了做军装,甚至连最后一个儿也送去了当红军。于都人的长征,是最崇高、最无私的奉献。对此,周恩来同志情动不已,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于都是可近的。深挖长征背后的故事,以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老人一生一世的守望为故事原型,融《一句承诺,一生等待的段桂秀》《于都人民真好》《一双绣球草鞋》《榕树情怀》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于都红色故事,《长征第一渡》以其细腻的情感,深刻的人物故事,动人的细节,再现当年的峥嵘岁月,真实可信,带给大家“还原历史”的沉浸式回眸,拉近了人们对于都、红军、长征的了解,演出百余场,好评如潮。
于都是可观的。长征——从于都集结出发。于都河、大榕树,这些见证长征的景物依旧还在;打草鞋、吹唢呐,这些助力长征的技艺仍在传承;“长征大道”“长征源小学”“长征广场”……以“长征”命名的建筑随处可见;《长征组歌》《红军渡长征源》《从此》更是家喻户晓的旋律,于都已成为了一座可观的长征之城。
于都是可赏的。《长征第一渡》充分利用罕有的360度液压机械可翻可转可升降舞台,并借助技术创新,模拟出江河、瀑布、铁索桥、雪山、草地、战火等历史画面,气势磅礴,兼具故事性和艺术欣赏性,带领观众穿梭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让人们仿佛亲临现场,带给大家一场前所未有、“跨越时空”的感官体验,打响长征文化名片的同时,也为人民新增了一处精神栖息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更有一代人的担当。通过《长征第一渡》,我们看到了可爱的于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更需将可爱的于都建设好、发展好,向前进,永远向前进。
从此千里万里
都在这条河边
千年万年
记得那年日月
朝夕之间
一盏星火燎原
生命无畏集结发出黎明的预言
——题记
《长征第一渡》是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耗时近3年时间打造,在真实历史事件的框架下,融入艺术化的情节,辅以富有现代科技感的道具,为观众全景式、沉浸式地再现了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既有宏观的震撼场景,也有细腻的亲情,伟大的爱情,一辈子望穿秋水的守望!每一次观演都震撼心灵,让我久久泪目。
峥嵘革命岁月
“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的深情旁白拉开了于都人民期盼已久的大剧序幕。于都河畔,一位老人手提马灯站在浮桥上默默等待,问道:“你见过他们吗?”用第一人称的角色设置将观众带入长征故事的叙述中。百姓踊跃加入红军,妻送郎、母送子、兄弟相争上战场的情景不断涌现。那些穿梭在舞台上的战士,或站立,或匍匐,或跳跃,或翻滚,他们集聚着、分散着、警惕着、战斗着。在漫天大雪中,他们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艰难险阻无法动摇他们一分一毫;在黑暗笼罩时,他们手拉着手,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群体,炮火连天,不放弃任何一个同伴。变换着状态的他们依然在前进着,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已然忘记了身体上的磨难,我们看到的是外化了的坚毅内心。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于都是壮丽史诗的开篇,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是新时代于都向长征的致敬,更是于都人民献给中国人的精神大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我们脚下的于都红土。《长征第一渡》用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革命形象向观众展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一个个立体的生命,将其自身的真情实感充满舞台,融入舞剧之中,让观众感受他们的信念所带来的震撼。
创新传播形式
当下艺术科技化与科技艺术化已成风潮,舞蹈艺术与科技的联系日益紧密,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长征第一渡》融入艺术化的情节,辅以富有现代科技感的道具。在深度和宽度上都极具震撼。技术上结合声、光、电等多样化的新媒体前沿科技,真实地模拟出雪山、草地等场景,使整体的视觉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舞剧在表达风格、创新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多界面”“深层次”的整体观念。
科技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舞剧本体的表达,同时也拓宽了舞剧传播的媒介。在表现飞夺泸定桥的部分,剧院运用了独有的机电液一体化大规模装置,搭配着巨大的瀑布、铁索桥等道具,通过在舞台和铁索上的展现,将波涛汹涌的自然景观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搬上舞台,不仅真实演绎了长征的艰辛历程,更是呈现了视觉盛宴。在展示红军翻越雪山的情境中,模拟了高峻复杂的雪山,结合飞舞的雪景投影,红军勇士们不断攀爬和滑落,表现出毅力坚韧,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奋斗。最后,舞台重新回到水平位置,象征着战士们克服了雪山这一困境,离胜利又进了一步。
新媒体技术开拓了舞剧中的舞美设计思路,促进舞剧表现方式更创新,越来越多新兴技术与舞剧艺术实践相结合,呈现更精美场景。让观众愿意走进剧场,使舞蹈艺术不再故步自封“闭关”发展,也积蓄了巨大的传播力量。
掩卷沉思,80多年过去了,那段峥嵘岁月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时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长征第一渡》的一帧帧画面引起了我们对往昔的一幕幕回忆。饮水思源,就是要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幸福生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发展路上,我们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迈步新征程,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长征精神是一种深刻而广泛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无畏勇气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令我深感震撼和敬佩。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面对着重重困难和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和信仰,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长征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过很多遍由文字记载的史实,在舞台上生动演绎出来,还是会催人泪下。除了各个感人的小人物情节,再提一点令人惊叹的地方,那就是小小的舞台,竟囊括了江边河畔、沼泽湿地、瀑布雪山。铁索板桥……这不仅是文化的胜地,更是视觉的盛宴!
比如飞夺泸定桥的部分,竟把瀑布与铁索都运用上了,瀑布将湍急的江河完美地演绎了出来,当战士在铁索上攀爬的时候,真令人惊心动魄。再比如爬雪山那一段,舞台还可以360度旋转,这是令我没有想别的,它模拟着复杂险峻的雪山。战士们不段攀爬、不断滑倒,落下,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当枯燥的历史文字,遇到富有创新的现代科技,不仅拉近了人们与历史的距离,更蕴含了无穷的传播力量。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页。第一渡,位于江西省于都县,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见证了红军战士们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长征第一渡》让我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如饥饿、寒冷、疾病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展示了他们的顽强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让我明白了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使我更加坚定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牢记它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努力学习奋发向前,走好我们新一代的长征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40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