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最新《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范文6篇

最新《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范文6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时刻如火如荼,永远镌刻在国人心中。其中,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为中国的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而这一历史巨变,也深深地与电影《横空出世》交织在一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篇一:《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去看了一部电影——《横空出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1960年到1963年的自然灾害,让本来就条件恶劣的戈壁滩更是雪上加霜,粮食从北京运到沙漠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冯指挥员在开会时做出决定,要求在这一段粮食补给供应不上的时期里,军队里的所有人只要有一口饭都先要给科研人员吃。可就在这时,陆光达提出了反对,他说道:“我代表所有科研同行对这条决议提出反对,我相信他们和我想的一样,因为我们科研队需要和部队士兵一起接受考验!”我永远难忘他那坚定有力的目光,也难忘他说的那句话!我感受到了科学家们在最艰苦的时期,尽管忍饥挨饿,但也没有阻挡他们研究原子弹的热情。陆光达等科研人员,以及几百名战士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奉献,团结奋斗,舍小我为大我,才增强了我们这一个伟大民族的国防力量。我们今天才会有这么幸福的生活。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向英雄们学习致敬。从陆光达身上我学到了做人不能自私自利,应该舍小家为大家,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敢于创新。我们要具有“成不骄败不累”的精神。

这部电影对我影响很大,科学家们的奋斗精神,敢于同一切困难作斗争的顽强是多么珍贵啊!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篇二:《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

阵阵轰鸣响,卷起千层浪翻涌,隐隐红光撕裂灰烟,熊熊热气横扫戈壁,有如闪电般击碎土地大地。静寂中596横空出世,替压抑中的国人怒吼出声!

电影《横空出世》就记叙了这样一件关于中国早期研制原子弹的故事,以陆光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以冯石为代表的将士一同为原子弹研制不懈奋斗,终于取得成功。从电影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研制原子弹的困难:从刚开始时苏联专家试验场选地敦煌、不愿让中国掌握大型核武器,最终不经商议突然撤队;到后来自制原子弹材料的限制、资源粮食的匮乏、环境天气的恶劣。士兵不得与家人相见,知分子需得隐得姓埋名,无以归家。他们却能在如此条件下,研制出属于中国的原子弹,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核封锁。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能耐?

是他们的坚持与团结,是将士们在罗布泊寻着水流时的欣喜,是知识分子用算盘敲出的、能铺满罗布泊的稿纸,是将士们连夜驾驶军车运淡水换盐碱水的训练有素,是众人粮食平等不分你我,是恶劣天气中众人一同保护器材的坚持。我忘不了战士们在夜中暴雨下的请愿,他们坚定的请求、长期征战下他们黑黝黝的脸庞布满风尘,眼中的烈火炽热不灭,他们喊着:”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雨夜中立起的旗杆是他们的忠心。我也记得在陆光达因西方媒体报导受到怀疑时,冯石说的“我用脑袋保他!”“如果连陆光达都不能信任,那我们还能信任谁啊?”是了,是他们的团结与坚持、信任与互助,让他们得以成功。

人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那些如今已流涌在华夏血脉中的精神品质仍在现世发光发热,成为了国人的精神道标,成就了中华闻名世界的名声。在国家一声号令下,无数人民为她奋战到底。我倒是认为”596的横空出世”并不完全算是”横空出世”,而是万千人民在压迫中再次振奋的怒吼——是中国精神凝结而成的璀璨结晶!

篇三:《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

一阵飞机的呼啸声,拉开黑白史实资料的帷幕,模糊的画面里,毛主席坚定的身影却无比清晰:“我们也要造原子弹!”

“中国人不怕困难!”在“死亡之海”罗布泊的风沙里,少得可怜的水源就足以让劳累不堪的科研人员看到“不可能”中一点希望的光芒,也让荧幕前的我为之雀跃,但接踵而至的不是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是苏联撤走,研究中断,资料全部被烧毁带来的一次又一次挫折。“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奇迹又一次发生在了中国人民的身上,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原子弹,横空出世了!

影片结束,我心中仍感慨万千,被趾高气扬的日本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在此时挺起了腰杆!原子弹爆破的光辉,凝结着科研人员无数的心血,让生于和平年代的我,看到中华的崛起,真切地为中国而骄傲!

篇四:《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

近日,我观看了电影《横空出世》,有感而发,在此一吐为快。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中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苏联看不起当时落后的中国,撤走了科研专家,于是,在美国麻省理工留学归的陆光达来到新疆罗布泊,与冯石带领的部队开始制造原子弹。在这里他们克服了淡水缺少、基地断粮等困难。同风沙、暴雨等自然灾害做斗争。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最终在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在这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计算原子弹参数。当时,陆光达带领团队用算盘、手摇计算器等工具一遍遍演算原子弹参数,却发现算出的结果总是与苏联专家所给的参数有所误差,科学家们疑惑不解,面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最终,陆光达用手摇计算器又重新计算。算了九遍以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苏联专家给出的是错误的参数。

这个片段,引起了我的回忆。记得一次道法课上,老师在教室中抽查昨晚背诵的知识,老师让小陈起来回答,小陈头歪着,目光死死地盯着书本,如一头饿狼看着小羊一般,直到老师再一次点到他的名字,他才慢慢地站起来,缓缓地合上书,如一只从窠巢里掉下来的雏鸟一般,眨着大而无神的双眼,无助地向四周看去。连别人给他报错误答案,他也不知道,真是可笑又可怜。

想到这,我突然明白了:一个国家只有强大起来,才能赢得国际上的尊重;一个人亦是如此,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虽然电影里这个片段让人有些气愤、恼怒,但结尾却能让无数中国人感到自豪。

伴着如打雷一般低沉的声音,黑色的原子弹如一团赤红的火球爆炸开来,慢慢地变成黑色,形成一朵巨大的蘑菇云……

篇五:《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

横空出世,是他的心血结晶,亦是它在亚洲的首次亮相,更是它的安稳富强。

他,是陆光达。一腔热血报国,却因背景问题不被重用,直至冯石的赏识如晨光般刺破茫茫长夜为他带来了用武之地。冯石带着一支英雄部队挺进戈壁滩与以陆光达为首的知识分子会合并开始建造原子弹发射基地。苏联专家撤走又如何?科技手段落后,物资极度匮乏,三年自然灾害又如何?他们最终仍能傲立于这茫茫大漠中,笑看蘑菇云如死神般降临!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他们身体力行,为问题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它,是原子弹。电影提到过,敌国一位下士能在科技水平碾压,手持原子弹的背景下在被战俘后仍能口出狂言,以此能显现它的战略地位之重要。于是,无数人心血就这么凝结出一个它。

它,是新生的中国。它如宛宛上升的明星,在东方升起,但仇视这抹星光的人却不在少数。朝鲜战争打响,无疑为新中国打出坚利的第一枪。但还不够,综合国力与科技创新水平才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无疑,中国原子弹在技术封锁下的问世,给中国带来了和平安稳发展生产力的基础。这就是有和没有与用与不用的本质区别。

横空出世的,只是他们吗?在那个动荡却又拧成一股劲的时代,还有数不胜数的科学家,党人,军民的奉献。屠呦呦的青蒿素,首次结合结晶牛胰岛素,两弹一星,籼形杂交水稻,东方红卫星……哪一项发明创新与科研成果在今天看来不是横空出世?所以,横空出世的实际上是中国人民的心,中国人民的魂;是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与文化自信;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人民的制度,有无穷强大的力量,能使任何事物横空出世。

篇六:《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

“影片里刻画出了一组组可爱的人物们:一面面红旗在戈壁滩上飘扬,来到大戈壁滩的军人们,刚刚从朝鲜战场下来,有十五六岁的娃娃兵,也有年近花甲的老叟;排排桌子敲响的算盘,验算出的稿纸铺满整个罗布泊的学生们;躲进实验楼,穿起白大褂一心钻研核技术的科学家们。来到这里的人们不仅是是为了振兴中华,更多的是为得一口气,争得全世界的尊重。那个年代,中国经济上被封锁,军事上被包围,政治上被孤立,被压得被喘不过气,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人没有气馁的气概,团结一心的力量、不畏艰难的隐忍,让我们搞出了原子弹!挺直了腰杆子!

边唱劳动号子边砸夯的场景,是整部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这段场景,无论是演员们的演绎还是其配乐歌声都极其富有感染力,牵动着我的感情。这个场景一共在电影里出现了两次,而两次所代表的寓意截然不同。第一次冯石将军带着将士们唱着劳动号子,拼尽全力地砸夯,越干越起劲。仿佛他们的夯,夯夯砸在那些强盗的脑袋瓜子上,要把它砸烂!一夯一夯地砸,砸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这种力量随着洪亮的歌声,愈来愈高亢,激荡着人们的魂魄。第二次,是胜利的歌声。科研团队者和战士们围坐一团,共同唱响着激动的时刻,人们一个接着一个站起来,欢呼声、呐喊声……站在岭上,歌声缭绕着整个沙漠,像冉冉升起的红日,正突破地平线,照耀着祖国大地。

在激昂热烈的情绪下,也有十分细腻的情感。陆光达、王茹惠夫妇在早期出于保密原则,他们分家半年之久,在一次不经意间,陆先生闯入家中,但两人也只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离别。终于在上级组织层层审核中,同意王茹惠也加入组织,让他们在一次暴雨抢救物资中相遇了,不知道这次究竟相隔了多久,相思之情也如同暴雨般宣泄出来,两人相拥而泣。后来,两人并肩,一同为原子弹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