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总结和总结,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总结时要客观公正,不要过于自我标榜或自卑。多参加语文活动,可以增强语文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练习五(教材第46-47页第1-5题)。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2、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口算卡片练习:教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读题后报出答案。
二、进行练习。
1、第1题。
(1)课件依次出示第1题的四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每题要说清楚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
(2)让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3)汇报交流,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再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2、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图,引导学生弄懂题目的意思。提问:怎样可以知道小鸡的家在哪里呢?让学生理解:先要算出小鸡口衔的算式的得数,再把这些算式与相应的房子连起来。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集体反馈,课件进行演示。
3、第3题。
(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写出结果。
(2)比较,说说每组中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重点体会:一个数加0和一个数减0都得原来的数。
第二组重点体会:看清运算符号并认真计算的重要性。
第三组重点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得数不变。
4、第4题。
(1)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中画了什么。
(3)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后进行交流。
(4)根据图上画的,你还能提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5)学习第二幅主题图。可以直接让学生提问。
5、第5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描一描,并写出结果。再在写字本上独立写一写。时间不够,可安排作业。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会写、把词语补充完整、我会选、照样子写词语、选词填空、按要求改写句子、阅读,习作。
考情分析综合分析从基础知识到阅读、到作文,都是紧系书本的,而且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也注重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核,可以说,本试卷检测范围从点到面都一一照顾到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全面检测。《两只乌鸦》故事选材有新意,问题合理,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
成绩统计全班共有33人,参加本次考试的有30人,其中优秀的有15人,良好的有10人,待及格的有5人。王胜凯、刘晓雪、刘景华因病未参加考试。
答卷情况及采取措施。
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鼓励”、“宽裕”“立即”好多同学写错。这是这次出错较高的词语。
第二题把词语补充完整。学生掌握的很好,但是有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无精打采和兴高采烈的“采”会写成彩色的彩了。
第三题选择正确读音,掌握非常好,但是他俩的俩许多同学混淆。(lia)不是(liang)。
第四题照样子写词语。abb类型的词语学生记得比较牢固,都能很好的作答。
第五题三字经内容接龙。袁俊泉、刘硕同学表现不尽人意,根本不能熟练的背诵,所以不能默写出相关内容。
第六题选词填空。关联词选择都会做,但是赞扬和赞许,这两个词理解不是很好,全部做对的同学并不多。
第七题按要求改写句子。比喻句的改写不够熟练。
第八题阅读。本次阅读很能体现学生的读书能力,《两只乌鸦》中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非常好。但是学生的做题情况并不是很好,充分证明读的不够。
第九题作文,生活中哪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测试反思。
反思本次的试卷,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我认为有一下几点还需要去做好:
1、“赞扬”“赞许”的用法还要集中讲解。
2、比喻句的改写,要加强练习。
3、查字典的方法还要继续练习。
4、阅读要掌握住一定的方法,多读,只有读懂了,才能找出每道题的答案,三年级的阅读并不是很难,都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乌鸦兄弟说些什么?要给出忠诚的建议。
补偿练习。
一、我是小机灵。
“不假思索”中的“假”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画。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是()。
二、.我把词语串成句。(把下面词语连成句子,再加标点。)。
(3)送给和不但棒棒糖还仁爱她我们善良。
三、.课文精彩回放。(按课文内容填空。)。
(1)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那掌声,()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使我鼓起勇气()着面对生活。”
(2)女孩()地说:“有了(),应该让别人()。”
(3)学了本单元课文,我又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的英子,()的金吉娅,()的查理……我最想对()说:
四、写出急喜欢的几个比喻句和同学们交流。
文档为doc格式。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区分,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三种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能认识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记住并能运用一些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物质三态及其转化,并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2)通过调查体会化学元素与人类生命活动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密切关系。
(3)通过必要的习题训练,能看懂并理解某些商品标签的数据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2)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撰写论文,发表见解。
(3)通过复习,进一步树立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
[内容标准分析]。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通过本主题的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理解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通过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形态,形成科学的理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呢?
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想一想。
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
二、想想做做。
1、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
(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先填写,然后交流。
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
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
4、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
5、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2、研究讨论。
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
3、试一试。
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想想做做。
1、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
3、独立完成。
4、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独立完成。
6、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题。
1、引导看图。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4、想一想。
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
二、想想做做。
1、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
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
3、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
4、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
6、独立练习。
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
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
7、看线段填分数。
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
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
8.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写。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戏: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引导题图。
出示题图,引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一)我用圆片分一分。
(二)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
3×3=9(个)。
3、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
2、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
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说说该怎么列式?
第二小题如上处理。
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3、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
4、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
5、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课时练习四。
一、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二、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
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四.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先读题,再讨论:
你是怎么想的?
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
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
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
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
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
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
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
十、思考题: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
十一、你知道吗?
读一读,做一做。
板书:教学心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哪种电话的用户多?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
(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与19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
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
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
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课题一: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2、探究计算。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课题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10和79和38和520和15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1/9+1/101/4+1/71/5+1/8。
1/2-1/31/9-1/101/4-1/7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1/108/92/259/2011/137/15。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1/10+3/72/9+1/3。
5/8-1/53/5-1/21-1/9。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
1/()+1/()+1/()=1。
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安排在“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因为硅是地壳的基本骨干元素,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含硅元素的材料制品大都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硅酸盐工业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介绍硅及其化合物,体现了硅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也突出了它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科学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硅及其化合物性质也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轻,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保护和培养。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尝试联系生活实际及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物质的化学性质;从微观结构去深化对性质和用途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我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硅单质及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认识硅及二氧化硅的广泛用途,探索非金属的性质和非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归纳比较的能力。通过“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体验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实验解决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本及课件中大量的精美图片、实物、相应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魅力及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社会观,关心环境,资源再生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因为在一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清楚非金属的所有的性质,所以要有所侧重,其中二氧化硅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同时也由点到面,学会把非金属之间性质进行比较,并了解非金属的性质和非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所在。我通过模型、课件、教科书中的彩图和插图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特点来实现难点的突破,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法: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应当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采用情境激学即创设学生熟悉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熟悉的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了解硅酸的化学性质;充分应用课件、插图等,并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碳和硅的性质比较,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同时教学中注意始终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在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之始,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国多媒体产业的发源地。”作为本节课的开篇语,多数学生听说过美国的硅谷,但是对这样一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什么被叫做“硅谷”可能并不十分清楚,所以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人们之所以用硅来作为高科技的代名词,是因为它在电子工业及材料科学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芯片、电子身份证、传导电话的光缆、玻璃、陶瓷、水泥等,你能想象得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学生的浓厚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了,至此进入今天的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就来讨论第四章的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接着带领学生看书本p62图4-1,同时阅读课本第一段内容,了解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及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从而初步了解为什么硅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2、复习旧知,由此及彼。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来决定的,请学生画出硅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硅原子的最外层是四个电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中硅原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所以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这时教师请学生再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出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学生也很快能够发现碳和硅相邻。通过比较碳和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会发现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最外层均有四个电子,由此知道两者的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接着教师提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虽然相同,但是二者的电子层数并不相同,所以二者的性质也有不同之处。并向学生介绍:碳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而硅是构成岩石和许多矿物的基本元素,硅还可以可用来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以及太阳能电池、光电池等。接着提出问题“硅的这些用途是利用了硅的什么性质?”通过“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习模式提示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可看出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旁边,所以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接着再请学生思考:碳和硅这两种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回忆出碳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既有游离态(如金刚石、石墨等),也有化合态(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这时可以带领学生看书p62的最后一段,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氧化物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接着提问:碳和硅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带领学生看“资料卡片”,使学生明白:碳和硅都是亲氧元素,但是硅的亲氧能力更强,所以在自然界中它总是与氧相互化合的。
带状或层状的称为玛瑙。接着学生可通过观察水晶、玛瑙等外观知道二氧化硅的部分物理性质,如sio2质硬、不溶于水等,此时可再通过课本插图和课件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硅的其他重要用途如制作玻璃、石英钟表、石英坩埚、光导纤维等。
接着再请学生思考:二氧化硅的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联系二氧化硅的存在和应用学生可以很快推测出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教师在肯定学生推测的基础上,继续追问“二氧化硅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依据已有的“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习模式学生会知道这同样是由二氧化硅的结构来决定的。此时教师可通过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并结合书本p63的“科学视野”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并告诉学生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加上二氧化硅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从古到今都被人类广泛的应用着,这也是为什么将硅元素称作“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原因。对于二氧化硅的结构,从教学要求上仅对学生作一般介绍,不作拓展。
对于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可联系学生熟悉的二氧化碳作对比来介绍。通过对比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可启发学生根据si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回忆酸性氧化物的典型性质如co2可与水反应、与酸反应、与碱反应以及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等,据此学生自然会认为二氧化硅也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此时可提出问题“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依据由“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学生马上会想到既然碳和硅的原子结构不完全相同,那么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结构会不会也有不同之处呢?这时教师可再向学生展示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模型,从而使学生明白二氧化硅的性质与二氧化碳不完全相同。那么究竟不同在哪里呢?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可让学生阅读课本p64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从硅的亲氧性大,得出常温下sio2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加热的条件下,sio2才能与碱性氧化物如氧化钙起反应生成硅酸钙,等等。同时根据实验室盛装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是玻璃塞引导学生思考,得出sio2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结论。并向学生介绍虽然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也有唯一能与sio2反应的酸是hf。据此学生可水到渠成地完成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性质对比的表格,并对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一个较全面的理解。通过这样一步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某些物质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各自的特性,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我也向学生指出:化学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人类与化学科学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严峻。二氧化硅为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它给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隧道开凿,石英粉加工等工作环境下易形成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人长期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就会患硅肺病(旧称矽肺)。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化学的功与过,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介绍硅酸时,可请学生思考:二氧化硅不能直接和水化合生成硅酸,那么怎样来制备硅酸呢?此时教师可告诉学生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联系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学生可能会想到通过盐酸等熟悉的强酸和硅酸盐反应来制取硅酸。这时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4-1],即在饱和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仔细观察变化过程及现象。通过实验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硅酸的制取方法,还可使学生观察到硅酸还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弱酸,这也是硅酸的特性。接着教师再通过一个补充实验: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白色胶状沉淀的生成,不仅更好地了解硅酸不溶于水,还加深了对h2sio3的酸性弱于碳酸的认识。
3、课堂小结。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之后,请学生思考小结学习这些知识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如充分利用资源(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实物如水晶、玛瑙等),巧用对比联系(碳和硅、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比较),注重学习方法的生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习模式的建立)等,通过多种活动,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非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为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4、个人的认识和思考。本节课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教师通过课本的充分利用、实物展示、学生实验以及课件演示的补充内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化学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而且能更全面地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在本堂课结束时,可请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下一节课进行交流。让学生运用互联网手段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去经历、体验、感悟,不仅开阔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学问的热情,并能充分享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勇于探究新事物不无裨益。
二年级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协助。因此,在课前教师事先对各类书籍进行一番查阅,为学生列出相关阅读书目,制作《有趣的动物、植物》资料卡就很有必要。
另外,介绍有多种方式,如有层次地加以渗透、指导,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质量。由此,本设计由浅入深地安排了“资料交流――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勇闯‘口才关’――运用‘自我介绍法’来介绍”等三个环节。
二、学习目标。
(一)在老师或家长的协助下,初步学习如何搜集资料、处理资料。
(二)能用“图示讲解法”、“自我介绍法”和“故事扮演法”来介绍自己搜集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
(三)能对别人讲述的内容进行简单、有礼的评价。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事先到新华书店、校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列出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
(二)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书目查找自己感觉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家长协助下通过上网获取资料,随后完成《有趣的动物、植物》资料卡.
四、教学流程。
(一)资料交流――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
师:森林里要举办有趣的动物、植物评比大会(板书:有趣的动物、植物),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你们搜集的材料中哪一种动物或植物最有资格参赛呢!带上资料卡上台来向大家推荐一下吧!
(指名三位同学交流资料。要求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生边说边指着资料卡里的动物或植物“肖像”,讲清楚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我向大家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是谁;其二,这种动物或植物有趣在什么地方。)。
(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即可。师根据学生的推选,在黑板上贴出该动物或植物的资料卡。)。
师:还有许多有趣的动物、植物等着小朋友们来推荐呢,快拿出资料卡将自己搜集到的有趣的动物、植物推荐给组内的小朋友吧,记着,边指图边讲解。然后大家评一评,哪一种动物或植物最有趣。
(生组内交流评议。)。
师:把你们组推荐的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请到黑板上来吧!它们将成为此次评比大会的候选人(将推荐出的最有趣的动物、植物贴到黑板上)。
[评:此环节的训练目标是“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先指名三位同学介绍,从中穿插教师的指导,随后再组内介绍,落实教学目标。此环节学生“评”的目标主要侧重于“谁讲的内容比较有趣”。
(二)勇闯“口才关”――运用“自我介绍法”来介绍。
师:以上这些动物、植物很荣幸地成为了此次评比大会的候选人。不过,要想最终胜出,夺得“最有趣的动物”、“最有趣的植物”这两顶冠冠,还须过我的“口才关”与“表演关”。请看“口才关”提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将本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说一段话,要求说的过程中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准备时间3分钟,其他组员可帮助排练。
(生排练,师计时。)。
[1][2]下一页。
师:出色的自我介绍能给评委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下面有请代表们上场。此关将录选四名进入下一关的比赛。请在座的各位小评委评选时要认真、公正。
(代表们分别替自己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后,由台下同学评出优胜选手四名,进入下一关“表演关”。)。
[评:从“图示讲解法”到“自我介绍法”,学生的语言进行了一次转换。“自我介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陌生,但如何配上相应的动作,使之听起来更生动,也需要多创造机会练习运用才行。此环节学生的“评”侧重于“谁说得好”。
(三)决战“表演关”――试用“故事表演法”来介绍。
师:恭喜以上四位选手,你们为你们组和你们推荐的动物、植物赢得了下一关“表演关”的参赛资格。下面,请看表演关提示――请根据本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植物的特点编一个故事,并合作表演出来。准备时间3分钟。其他两组同学为本关评委,在他们排练时,可观看、提问。
生2(演小白兔):哎哟,是谁在打我?
生1(旁白):躺在地上的大“香肠”不好意思地说――。
生3(演大“香肠”):是我,小白兔!
生2(演小白兔):我跟你又不认识,干嘛无缘无故地砸人家的头?
生3(演大“香肠”):小白兔,对不起!我是太熟了才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你的。我告诉你吧,人们因为我长得太像香肠,所以就叫我‘香肠’。我有十二斤重,可以摘下来当蔬菜吃,一家三口吃一天也吃不完。小白兔,你如果想吃我,就得叫全家人来才搬得动呢!生1(旁白):小白兔听了“香肠”的话,真的跑回家,叫来了它的哥哥姐姐们。它们一起骑着三轮车,把大“香肠”运回了家。
教材分析:
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除一个语文园地外,一共选入四篇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积累生动的语言;三是拓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建议: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祖国优秀文化热爱之情。
文本充分话,通过朗读、讨论、复述课文等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想象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营造阅读氛围。
营造神话阅读氛围,教师适当推荐课外的童话神话类读物,阅读提前。
提供阅读书目: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西游记》《白蛇传》。
《封神榜》《孟姜女哭长城》。
《宝莲灯》《八仙故事》。
《女娲造人》《田螺姑娘》。
《盘古化生万物》《三戏海龙王》。
《精卫填海》《牛郎织女》。
《愚公移山》《嫦娥奔月》。
教学过程:
1、在故事讲解中理解诗意。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前者蕴含着一个节日,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传说中隔着“天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乞巧意思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嫦娥》一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
建议把学古诗和阅读神话故事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意境和情境,在有关的情境中理解事情,表达感情。
2、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为了迁移而学。
《西门豹》这一课,不论是从篇幅还是从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非常之大。那我们本着让“文”为学生服务,文让学生读懂即可的原则。教学时,花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把这个故事与同学们合作一起演一演,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课文内容学生易于理解。分成两块教学:(1)做一份调查报告,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烯少的原因(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2)把问题的设计尽量贴近三年级的学生,“西门豹不是权利很大吗?派兵把官绅、巫婆抓起来不就行了吗?”西门豹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方法妙在哪?(3)设想一下,岸上的人看到事情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对像说一说。(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来定)。
3、《女娲补天》:抓住夸张的想象力,抓住想象的大胆和神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们的情感也附着在他(她)的身上。一方面是神奇、夸张的想象,一方面是表达造福人类,让世界更美好的思想感情。借助想象能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得到感悟。
体会神奇、夸张的想象力:
从两方面去引导:作者描写的夸张(天塌、地裂、烈炎、洪水……);女娲的神力(创造人类、神火冶炼五彩石、补天……)。
女娲找石头: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女娲找五彩石找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找得很辛苦。
生:我觉得她找五彩石历尽千辛万苦。
师:哪些词让你感觉到了这种艰辛?拿笔把它圈出来,再读读,试读时强调这些词儿,读出她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这些五彩石。
指名学生读,读好“忙了几天几夜”“又找啊找啊”“终于”这三部分。
生:天黑了,女娲来到一片树林里,她找啊找,看到了一块红石头,她高兴极了!
生:天刚亮,女娲又来到了悬崖边,这里乱石成堆,女娲一块一块地搬开乱石,寻找起来。
生:女娲来到溪水畔,溪水哗哗地流淌,冲刷着溪底的沙石,突然,女娲眼睛一亮,她看到了她正要找的蓝石头,她喜出望外,心里想,人们有救了,太好了。
生:为了找全石头,女娲顾不得休息,她又来到了一眼泉水旁……。
师:是啊,为了早点找齐五彩石,为了早点让人们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女娲历尽辛苦,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齐再读这两句话。
展开的教学过程有清晰的层次感:自读初步感悟;聚焦词语诵读;想象情景再读。
4、《夸父追日》放手让学生自学:
(1)自学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的神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即可。
本单元结束,进行神话传说读书会:
1、把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搜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故事大王”,为学生授予荣誉称号。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把语文园地八口语交流、习作以及成语故事这三块融于其中,减少了课时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一举多得。
1、自己读一读和图书有关的三组词语。
(1)自己读,借助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娃娃。
(2)说说这几组词表示的都是什么的呢?
2、你还能说出哪些书的名字呢?
(师:小朋友,除了书上说的这些书外,你还知道哪些书吗?)
1、指导自读词宝宝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课文中的词宝宝读一读
2、同桌互读
师:同桌读一读,看是否把字都读准确了。
3、全班一起来认读词宝宝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宝宝。
4、玩一玩猜游戏
师:小朋友,你们把词宝宝都读得很好,现在我要来看看你们是不是也能把安娃娃读得很呢?我们一起来玩玩猜字游戏。
5、小组合作学写生字娃娃
师:小朋友,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观察田字格里的每一个字娃娃,并一起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很好的`记住它们。
6、师范写,生练习
1、每一本书的封面都是精心设计的,自己拿出一本书,看看封面上都有什么呢?
2、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名字、作者,一般都会注明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跟同桌小伙伴介绍你手中那相书的封面。
3、我们再来看看封底都有些什么呢?
4、师小结:是啊,虽然每本书的封面和封底都不完全一样,但是一般情况下都要写清书名、作者、出版社、发行单位、责任编辑、书号和定价等。同学们买书和看书的时候,应先了解一下这些基本情况。尤其是有些盗版的图书,这些内容一般都标的不是很清楚,大家不要购买。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到目录,看看你能从这里面了解到哪些知识呢?
2、学会看一本书的目录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使我们很快的查找到相关的内容。
3、和小伙伴一起互相看看对方同学的目录,互相考一考怎样通过目录很快的查找相关内容。
1、课上还有几分钟的时间,留给小朋友看书,一会给大家说说你这几分钟的收获?
2、请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几分钟就读懂了这么多的知识。如果平时我们能把这些零散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你读的书一定会越来越多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的。
学会把图书进行分类的教学设计
1、大家想一想,怎样给图书进行分类呢?(小组讨论学习)
2、师小结:图书分类摆放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的。每个同学的书不同,
家庭情况也不同,具体怎样分好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没有进行图书分类的同学回去要做一做,已经进行分类的同学可把自己的好办法介绍给更多的同学,并要坚持下去。
1、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看的书,能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吗?
2、请同学先在小组里介绍。每个同学都要说,说完以后,让同学们说说他们
通过你的介绍听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巡视作具体指导,让孩子说起来,交流起来)
3、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自己这个组同学读过的书汇总向大家说一说。
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自己喜欢看的书。看看谁介绍得最好?大家有关于这本书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你们真了不起!读了这么多的书,知识这么丰富。尤其是今天,
通过大家互相介绍,很多人的读书兴趣更浓了。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都跟书交上朋友,让好书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本单元有三篇讲读课文,古诗《静夜思》《北京》《初冬》,一篇阅读课文《蜘蛛》(课下自学完成)和一个基础训练。
《静夜思》一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客游在外,月夜思乡的独特感受。《北京》一文从几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表达了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初冬》讲的是北方初冬早晨下雾时和雾散以后的景象,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本组课文,要明确以下两项训练重点。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词句训练。词句教学是本册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利用多种教法帮助学生理解词句,使学生从中悟出学法,培养他们理解词句的能力。进而,完成本单元的训练任务,使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说出词语的意思,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会听写词语。
二、加强指导,使朗读、背诵的训练收到实效。本单元的三篇讲读课文都要求朗读和背诵,目的十分明确。因此,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趣。要训练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有目的、有层次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还要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使他们学有所获。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1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环境,感知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以“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问题的讨论聚焦话题,让学生列举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学生通过思考“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年级学生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了解地球环境的某一方面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是他们还不能整体地认识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对于海洋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资源,海洋植物还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
重点:探索、记录、交流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难点: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为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地球圈层图、海洋资源示意图、《神奇的地球家园》视频。
一、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听说过“外星文明”吗?说一说你们了解到的“外星文明”的故事。
学生列举“外星文明”故事,看过的有关“外星人”的影视作品。
教师概括:目前,所有的“外星文明”故事都是虚构的,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播放视频:《神奇的地球家园》。
教师提问:“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设计意图:有关“外星人”“外星文明”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非常多,这也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题材。让学生充分表述他所了解的“外星文明”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明确告知,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也只有地球提供给生命足够的生存条件,凸显地球是宇宙的一个奇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生存条件。
二、探索
(一)讨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预设回答:
1.地球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水。
2.生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生存。
3.动物都需要食物。
4.植物都需要养分。
学生列举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相互补充。生命存在的条件十分苛刻,学生可能会注意到水、空气、温度等,但容易忽视能源、大气层等。
教师补充并汇总,利用班级记录表,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二)画一画我们的地球
学生画图:给学生下发无地球圈层轮廓图,请学生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填写以下内容。
1.地球上的水圈提供生命所需要的水。
2.地球上的大气层为动植物呼吸提供空气。
3.地球上的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利于植物扎根。
4.地球上的岩石、土壤为动物提供栖息地。
5.地球与太阳适宜的距离,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命存在。
6.大气圈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大气圈阻隔了很多有害的辐射。
实际上,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生物圈,还可以包括阳光、臭氧层等与生命紧密相关的事物。把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活动关联起来,把前面梳理好的生存条件进行形象化表达。
阅读资料:
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主要包括大气、水、气候等条件。某一项条件不符,就意味着这颗星球不适合人类生存,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
这个活动进一步了解地球是一颗非常独特的行星。太阳系中,金星和火星的条件与地球比较接近,与太阳的距离也比较相似,即使如此,金星和火星还完全不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设计意图:整个活动层层深入,首先讨论、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然后绘画、标注地球上的生物圈提供的生命存在条件,再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它为生命提供了全部的生存条件。
三、研讨
1.学生利用自己关于“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的画稿汇报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
2.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再说一说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3.讨论:其中某一项条件缺失或改变,会带来什么后果?感受任何一项条件的缺失和改变,都可能使地球上的生命面临灭顶之灾。
(二)学生讨论: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
1.有关温度的`条件。
2.有关呼吸的条件。
3.有关饮食的条件。
4.有关重力的条件。
5.有关避免过度辐射的条件。
6.其他方面的生存条件。
与前面交流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类似于地球的环境条件都必不可少,进一步理解地球是宇宙的奇迹。
设计意图: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汇报、交流。通过设计宇宙空间站,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反过来思考,地球提供一切生命的必需条件,并且自我调节平衡。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拓展
阅读“丰富的海洋资源”图文资料,交流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讨论哪些是我们原先没有想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认识更加完整。学生通常忽视海洋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更容易忽视的是海洋植物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图文资料很好地补充了学生认识的不足。
【板书设计】
地球——宇宙的奇迹
地球
提供的
生存条件
水
空气
适宜的温度
食物
能源
栖息地
……
独特的条件,唯一的星球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这节课的活动记录是画一画我们的地球,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因为空白框比较小,可以画地球的一部分,建议教师先示范画一部分。要求学生主要画出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用文字标注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的条件。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教材第74-75页)。
课时。
第二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数一数、认位置、比一比的知识及加减法的含义。
2、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问题提出的过程,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师:仔细听,你能听到什么?(播放“摸苹果”的歌曲)。
生:秋风姑姑摸苹果。
生:秋风姑姑摸红了苹果摸黄了梨。
2、揭示课题。
师:秋姑姑的本领可真大,不仅摸红了苹果,摸黄了梨,还摸熟了大象伯伯的果园,想去看看吗?我们一起去参观大象伯伯“丰收的果园”。板书课题“丰收的果园”。
二、参观果园,巩固知识。
1、出示第一层情境图。电脑出示5棵苹果树,4棵梨树。
师:走进果园你看到了什么?
生:苹果树,梨树。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娃娃来说说吗?
生:我看见5棵苹果树,4棵梨树。
师:能一个一个数给同桌听吗?
生:同桌互相数数。
2、出示第二层情境图。
同桌听。
学生讨论。
师:谁有勇气说给大家听。
生:小鸟在树上,小兔在树下。
师:顽皮的小猴在哪里?
生:小猴坐在树叉上。
师:谁能说说三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
生:小猴的上面是小鸟,小猴的下面是小兔。
生:小鸟在最上面,小猴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生:小兔的上面是小猴,小猴的上面是小鸟。
3、出示第三层情境图。
学生说出小动物的前后位置。
三、合作交流,提出问题。
1、师:丰收的果园里不仅有香甜的果实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你发现吗?(学生六人小组充分讨论。)。
2、师:谁想当小博士上来提问题?(出示博士帽)学生轮流戴着博士帽提问,其他学生解答。
3、师:小朋友动动小脑袋就解决了这么多数学问题,想不想动动你的小手呢?伸出左手,伸出右手,听音乐摸耳朵。
学生跟着音乐做课间操。
4、师:大象伯伯的家在大路的左边,小小运输队应该把水果往哪边运呢?往梨树那边运。应该往苹果树那边运。
5、师:有的说“往梨树那边运”,有的说“往苹果树那边运”,到底哪种意见对呢?谁有好办法证实自己的观点?小组商量商量。我们小组的办法是和小小运输队的小动物站一个方向(师示意上讲台),瞧!我的左手在这边,所以梨树这边是左边!
四、联系实际,全课总结。
2、师:我们的大教室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学生交流汇报)。
练习六(教材第52-53页第1-8题)。
课时。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加、减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口算卡片练习:开火车,教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读题后报出答案。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2题。
(1)教师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加起来等于6,并且说出两个算式和得数。
(3)先让学生对老师说,之后学生互说。
(4)再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减等于7,并且说出两个算式和得数。
(5)先让学生对老师说,之后学生互说。
(6)教师拿出两张卡片,用大数减掉小数,让学生说出得数。
2、完成第3题。
(1)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时间2-3分钟。
(2)反馈了解完成了几题,有没有全部做对,错了几道题。
(3)和学生一起分析错例。
3、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学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独立连一连。
(3)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演示和评价。
4、完成第5、6题。
(1)课件依次出示两题的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让学生看着图画列出两到算式,写在书。
(3)汇报交流,说说每题列出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4)集体订正。
5、完成第7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师: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3)要求一共有多少也就是求总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4)让学生口头列出算式,再进行汇报交流。
(5)师:看了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完成第8题。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一读这些形体,发现规律。
(3)猜一猜:1号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形状?
(4)让学生独立发现2号、3号盒子里物体的形状,并进行交流。
(5)反馈,交流正确答案。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应用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小淘气和小明都是体育爱好者,他们来到体育用品商店打算去采购。
看:(投影p82的插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会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1个足球8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生2:1个篮球9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生3:买9个足球,再买9个篮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二、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解决问题一。
1个足球8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乘法算式:8×9或9×8表示9个8。
完成表格,编制8的乘法口诀。
个数123456789。
足球的钱数816。
小组交流,编制八的乘法口诀,其实之前的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口诀中学习了,学生只需要编出: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即可。
2、解决问题二。
1个足球9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乘法算式:9×9表示9个8。
完成表格,编制9的乘法口诀。
个数123456789。
篮球的钱数918。
小组交流,编制八的乘法口诀,其实之前的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口诀中学习了,学生只需要编出:九九八十一即可。
3、如何记忆这些口诀呢?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口诀记忆,根据乘法意义记忆;根据相邻两句间联系记忆。
4、引导学生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看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
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是9、18、27、36.....十位上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多,个位上的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少1.
一九得就,比10小1,二九十八,比20小2,三九二十七,比30小3......
三、背诵记忆口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买球练习课。
8—6。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背诵8、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实际情景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8、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际情景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口诀。
1、齐声背诵8、9的乘法口诀。
2、学生开火车背诵8、9的乘法口诀。
3、点学习中等靠后的学生起来背诵8、9的乘法口诀。
二、练习巩固。
1、笑脸图,下面两行是用过的,上面的四行是没用过的。
用过的:2×9=19或9×2=18。
没用的:4×9=36或9×4=36。
一共有:6×9=54或9×=54。
(考察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应用及背诵情况。)。
2、第二题。先理解题意,再完成问题。
皮球:8元毽子:5元羽毛球:3元网球:9元。
(1)9个皮球多少钱?
(2)9个网球多少钱?
(3)30元买4个网球,够吗?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尽量提简单易解的问题。)。
3、采用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回忆8的乘法口诀。可以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4、计算题。根据学生学过的口诀独立完成此题。注意认真审题,看清楚运算符号。
8×4=4×6=8×2=8×8=。
7×9=6×9=4×9=8×5=。
9×8=7×8=9×9=2×8=。
3×9=2×9=8×7=6+8=。
5、通过“想一想”“算一算”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意义和口诀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够快速正确的进行计算,并巩固口诀。练习时,仔细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然后么根据口诀计算,体验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练习册《买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82、83页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24时计时法学生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24时计时法”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精心选取了大量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素材,通过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辨一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体会时间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钟面等直观教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成功的体验。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展示时间轴,将一日的时间展开,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联系起来,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知道一天有24时,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对两种计时方法进行熟练的转换。
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感悟,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3.感受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正确的将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转换。
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钟面模型,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小视频)播放两个好朋友相约明天7点见面的场景。
2.小结。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探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
2.19时?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他跟我们说的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计时法。
(二)探究24时计时法
1.了解1日是24时:
(1)观察钟面,看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2)介绍:1日为什么是24时。
(3)揭示什么是24时。计时法
2.体验感知24时计时法:
拨一拨,尝试解决三个问题:
a.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小时。
b.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小时。
c.一天是()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圈。
3.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探究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迎新年视频)
新的一天就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因为是一天的开始,所以我们也叫作0时。
(2)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一圈。
(3)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二圈。
(4)小结。
(5)完成表格: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4.拨一拨:
同桌合作,拨出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
5.教学时间轴,探讨今天、昨天、明天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
师描述,学生用不同的计时法记在练习本上。
2.同桌互出一题,同桌完成。
3.辨一辨:
两种计时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总结两种计时法。
4.找一找:
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的?生说一说,教师课件展示一些。
5.用一用:
出示车辆禁行标志:看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今天早上开车在7点20准时到校,可以通过吗?
下午18点回家,可以从这条路上通过吗?
四、拓展延伸
1.介绍古代的计时方法。
2.探讨24时计时手表。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24时计时法:(根据课堂生成板书)
12时计时法: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中国地图,重点词句的出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象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交流:
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我国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再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语。
4、写字:
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进行书写。
五、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通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交流。(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长城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生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那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1)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汇报:
长: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
宽:城墙顶上平整得像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坚固:城墙外沿的垛子有两米多高,长城用巨大条石和城砖筑成……。
作用: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城台,打仗时……。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鼓励学生从所搜集的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2)朗读课文,读出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3)观察插图。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试着介绍长城的雄伟气势。
学生在全班介绍,学生互动评价。
2、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生交流句子。
师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血汗”,补充资料,结合《孟姜女寻夫》的故事及当时的劳动条件,体会劳动的艰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生读。
师:让我们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整合认识,感悟情感。)。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延伸:
1、抄写课后生词。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五、板书:
17.、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的奇迹。
血汗与智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37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