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分为三个独立篇章,以平凡人的视角出发,在时代洪流中呈现国家发展,彰显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观后感范文3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这是今年上映的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公益电影,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中国青年努力、坚强、勇敢、奉献、正直的青春,影片非常感人,同时带给观众很大的触动和感想。《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影片分为三个部分:旗帜、看见和寻找。
“旗帜”这一个部分影片讲述的故事是1955年,广大青年在共青团的号召下自愿去东北开垦荒地,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东北冰天雪地,到处寸草不生,就像一片冰雪覆盖的荒原,有时候,放在外面装了种子的麻袋都会被冻烂,在这里,不仅自然条件恶劣,还经常有野狼袭击居民,经常有来此开荒的人们因野狼和气候寒冷而失去宝贵的生命,但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自愿来“北大荒”开垦荒地的中国青年没有退缩,他们知道,在冰雪覆盖下面的是肥沃的黑土地,他们坚定着要把“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信念,坚定着要给后代造福,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坚持和勇敢,在东北长久住下了,他们在肥沃的黑土地上挥洒热血与青春,播撒下一粒粒种子,终于,在一代代中国青年的努力和坚持下,“北大荒”终于变成了“北大仓”。谢谢你们,那些逆风而行的奋斗在祖国最需要地方的中国青年们,你们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英雄,因为有了你们的付出,才有了今天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第二部分“看见”讲述的故事是摇滚乐队的青年许小东在乐队解散之后,去西部的云舍村代替他妹妹支教的故事,云舍村在一片荒野中,这里风沙肆虐,因为气候条件恶劣,云舍村几乎没有多少植物,所以外面的老师也一般不会想进来,这里的孩子往往一停课就是半年。青年许小东在支教的过程中,他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一扇大门,理想的光芒射进孩子们的心中,孩子们重新拾起了对未来美好的渴望,同时,许小东老师也被努力好学、单纯善良的孩子们深深感动,因而在后面他的音乐梦又能复燃,想要离职时,又决定留了下来,他决定要带孩子们去城市参加中小学音乐比赛,于是,他带领云舍村的孩子们学习各种乐器,成立了摇滚乐队,在许老师和孩子们日复一日的努力练习下,孩子们终于盼到了城里参加比赛的那一天,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高楼,看到和自己生活中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们怯怯的眼神里流露出喜悦、激动和些许不安,我知道,当孩子们看到外面世界的那一刻,他们的心门被打开了,从此他们的眼更亮了,从此,远方这一形象在他们心中更加清晰了。最让我感动的是云舍村小学这支摇滚乐队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当小女孩嘹亮空灵的歌声响起,许老师写的《看见》这首歌歌词句句入心,歌词唱出了山村孩子对于远方的向往,对于理想和未来的渴望,让人听着听着,不觉掉下眼泪来。是音乐改变了孩子们,是支教老师改变了孩子们,在此,我要向所有给山村贫困孩子带来光的支教老师们致敬,谢谢你们,可爱的中国青年,因为你们,用爱唤醒了一个个蒙沙的中国未来希望。
第三部分是“寻找”,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父亲为了感恩林先生对于自己孩子的资助,而在城市中各处寻找林先生踪迹,然而始终没有找到林先生,这份感动最后传递到了整个城市的故事。原来,林先生也是一位曾经被资助过的人士,所以他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他帮助了许许多的人,却没有给资助者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因为他不想给受资助者带来任何压力和负担,林先生这样纯粹的奉献精神非常让人动容。在这一部分影片内容中,我也被主人公记者正直、热情的精神所打动。我想,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爱心传递者,所以也让生活在社会阴冷角落的人感受到爱和温暖,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环境也更加美好。
观看了《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这一部公益电影,我收获到了很多感动,同时,这部电影也映照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会学习和发扬我们中国青年的各种优秀品质,投身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投身于努力、坚强、勇敢和爱的传递中。
《我和我的青春》此剧致敬了中国三个时代的青年,北大荒年开发时期,西部大开发时期,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无数热血青年在国家发展困难之际挺身而出,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洪流之中,以满腔热血谱写青春之歌,开辟出广阔的新天地,迎来中国奔向黎明的曙光。今天的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立鸿鹄之志,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青年是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关键力量,新时代需要有志新青年,新时代离不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新时代的中国新青年成长在全新的时空环境中,有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知行合一,履行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才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永远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富朝气、最能创新、最善开拓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
中国青年肩负时代使命。只有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主动担当起祖国和时代赋予的伟大责任,把家国情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担当中作为,在磨砺中成长,在工作实干中推动国家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每一代青年都曾有过迷茫的瞬间,时代不同,人生面临的选择与挑战也不尽相同。《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贯彻“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共青团使命,以青春奋斗为主题,讲述了一群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年轻人面对不同的青春价值选择,胸怀壮志、勇毅前行的故事。影片通过《旗帜》《看见》《寻找》三段不同时代的青春篇章讲述志愿垦荒、西部支教、公益助学三个不同年代的热血青春故事,诠释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际遇和担当,彰显中国青年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精神。
电影第一篇章——《旗帜》,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如何能让全国人民吃饱饭,成为当时最艰巨的任务。1955年,在共青团中央的号召下,全国青年志愿者们不畏零下40度的极端天气,奔赴荒原冻土,战天斗地,凭着坚定的信念将北大荒建设成为北大仓。影片真实还原了当年北大荒艰苦的自然环境,满地积雪,饿狼成群,队员为了守护春耕的种子,不惜与饿狼作斗争,他们奋不顾身、不惜一切的决心,令人动容。但你们信吗?经过几代人七十余年的奋斗耕耘,青年们硬是把荒地变为了粮仓,从曾经的颗粒无收到年产400亿斤,足足为国家贡献了6000多亿斤粮食,至少解决了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充分展现了当年无数青年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担当,他们如同迎风飞扬的旗帜始终引领我们不断奋进。
第二篇章——《看见》,时间定格到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时期,共青团中央又号召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和大学生们去西部支教,电影讲述支教的志愿服务老师许小东来到了偏远山村,这里的孩子们都没有离开过大山,地方口音很重,他教学遇到了困难,有一天上课,只来了三个同学,经过咨询才知道,原来孩子们都去种地了,许小东看到他们在地里干活,感触颇多,这时村主任过来了说着孩子在地里忙的时间,许老师特别惊讶的说道:学习不就耽误了吗?主任的回答更是心酸了些:我们都是农民,这个种地就是最重要的,啥都是得先种地才能去学。许小东决定用他擅长的音乐开始了教学,鼓励他们走出大山,迈向属于自己的未来,最终,许小东以音乐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是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大山,看着高楼大厦,看着广阔的舞台,他们非常怯懦……但孩子们依然用美妙的歌声和惊人的音乐天赋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人会问:一名支教老师能带来那么大的改变吗?他们回答:是我的老师不仅教会了我许多知识,还告诉我山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还会跟你讲,远方的山,脚下的路,即便隔着风沙也可以看见星星,即便身处荒漠,也坚信,越过山丘就是绿洲。
第三篇章——《寻找》,取材自“我恩人删了我微信”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两个暖心有爱的忘年之交,他们怀着感恩之心坚持要找到自己恩人的经历。故事将“志愿服务”细化到平凡人每一次的平凡之举中,通过不断“寻找”,用影像重现这个关于善意循环的故事,将“善”的温暖传递给城市的每一个人,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尽管在理想和现实、利己和利他等方面遇到了思想困惑,但仍坚守初心使命,坚持实事求是,保持清醒头脑,凝聚青春力量接力传递善意与爱心,他们坚信:生逢盛世,但行好事,便是一种不平凡。
以青春之名,书青年之事,咏青春之歌。青春之我,是将奉献写在北大荒大地上的青年志愿垦荒队;青春之我,是将教育带进贫困山区的支教老师;青春之我,是不为利益驱动,抱诚守真的新闻工作者;青春之我们,是教育挽救失足的灵魂,守护千家万户的人民警察。
什么才是最好的青春?我想,我们也得到了答案:只有把个人“小我”奋斗融入时代“大我”潮头,接力奋斗的青春,才是最好的青春;只有奋勇拼搏、砥砺奋斗、无私奉献过的青春,才是最好的青春;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青春,才是最好的青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3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