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矿工上井冈》讲述了水口山工人百年工运的传奇故事、生动诠释了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先锋作用和历史担当。电影中的主角宋乔生,从一个懵懂矿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最后在党的号召下,带领800多名矿工走上了井冈山,成为早期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观后感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篇一: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观后感范文
血色,是铁锤与镰刀碰撞出的星星之火;血色,是铁锤与镰刀砸向旧中国黑暗社会喷发的烈焰;血色,是工人阶级听党话跟党走力挽狂澜救中华民族于苦难的满腔热血;血色,是革命先烈染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鲜艳的五星红旗。
取材于近百年水口山工人大罢工和武装起义历史事件的故事影片《八百矿工上井冈》(以下简称“本片”),用理性的构图、大剧组才敢用的灯光光效、还原历史的置景、民国特色的服装、真实的化妆、大胆的画幅变化、震撼的音乐等等带你走进上世纪二十年代湖南工人运动的红色记忆。
就本片整体色调的定调而言,本片跳出了常规导演阐述的色彩定调。常规导演阐述影片色彩定调是根据影片题材、内容、故事发生的年代、地域属性、主人公的生活环境等等各方面因素。如,同样是儿童片、年代片,战争中的儿童片色彩定调一般会选择略偏深色的色调,而和平年代的儿童片则会选择快乐的略偏金色与红色之间。既保留了主人公的真实色彩,又兼顾了故事发生的年代或环境的需要。本片根据剧情的展开,先后运用了灰色、蓝色、橙色、红色的色调来讲述故事。其实,红色才是本片的主导色彩,大胆融合灰色、蓝色、橙色,构成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承担起导演在影像层面上赋予影片主题表现的任务。
就本片构图而言。首先,导演在画幅上就与众不同,全片分为黑暗、黎明、曙光、烈日、乌云、艳阳天、上井冈七个篇章。影片根据篇章的不同,由一个约占1/4画幅的狭小画幅,映射旧中国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暗无天日的社会底层,受尽“把头制”“监工制”等封建买办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随着影片的推进,水口山的矿工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而画面构图由开始的1/4到以每秒增加一帧画幅逐步展开。而每一章节的开始更是在前一个章节画幅基础上大幅度增加,到结尾达到满幅构图。这种构图方法虽然不是当今主流,但在之前已有成功的案例,如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在影片开头的长镜头画面也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利用不同的画幅比例来展现出时代感的意义;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中,大胆利用了创新性的圆形画幅,以窥视的视角跟随着李雪莲上访的路线不断更新自己的画幅画面;《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是德国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盛行一时的夸张奇异风格电影的代表作,它通过银幕展示了各种表现主义技术,呈现了一幅德国社会的黑暗镜像,其影响力波及战后美国黑色电影、同时代的哥特乐队等。上述影片通过画幅的变化传递导演对作品的理解,以达到影片形式服务影片内容的体现。
构图上更是严谨苛刻。不论是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等,无一不是精益求精。摄影师在对焦点的把控上和整个画面的设计中都秉承为故事服务,为内容服务的宗旨。在与灯光师的配合下,画面构图完美地呈现给观众,用画面诠释作品的内涵。
就美术而言,不论是美术本身,还是美术大组下的置景、道具、服装、化妆,处处以历史真相还原为准则。为撰写本文,我除了全程仔细观看影片外,还多次看了预告片和剧照,美术功不可没。如,为了还原历史,专门搭建水口山矿区的矿井、矿工棚屋、小道、矿体等等;还原了旧矿主、旧政府等办公场所。在道具上,大到象征意义鲜明的锤子、镰刀,小到一条横幅、小旗、头发饰品,都是经过拍摄前查阅大量史料后精心制作。尤其是战争场面的置景,为了逼真,搭建的简易工棚的烧毁和炸点的燃烧都是真材实料的燃烧。
为了真实再现水口山大罢工和战争场面,在灯光上也是给足了力。本片单灯光组人员就有15个人,是一般小剧组的三个灯光组配置。在灯光功率上的配置上,更是下了血本,绝不迁就,为了拍摄的需要临时在上海调配大功率灯光。在灯光运用上,大胆运用侧光源作为主光源刻画人物,把主人公的人物轮廓和特征清晰表现出来,给人物带来非常明显的立体感,让人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这种用光形式在本片中为主流用光。如江水饰演的雷猛子角色在矿区外、矿井内等等。
剪影的运用与色彩的搭配,也是本片一道亮丽的特色。如矿工们望着自己的简易工棚茅屋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后被迫背井离乡走向井冈山的一幕;结尾红旗舞动走向革命圣地延安时,都运用了剪影营造气氛。
音乐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是烘托电影效果的重要工具,更是与电影骨肉相连的灵魂。本片为了诠释导演的创作意图,先后请了4位电影音乐制作人为本片制作音乐,前三位因没有达到导演的理想要求而放弃。为了贴近历史、还原历史,还大胆购买一段版权音乐,让观众更加容易接受,使作品接地气,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情绪、营造氛围、衔接剧情、推动情节发展中辅助导演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
综上所述,本片在导演的带领下,由编剧、摄影、灯光、美术、服装、化妆、演员、音乐、职员、后期等各个方面协同作战,完美地将艺术感觉的和谐统一呈现给观众。
“黑夜茫茫盼天亮,劳工何日见太阳?”上世纪初,在封建官僚和帝国主义双重剥削掠夺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矿工们日夜盼望着自己的救星。1922年12月5日,在中共湘区委和毛泽东的领导下,震惊全国的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爆发。
根据水口山工人罢工创作的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于2023年7月上映。欣赏完这部影片,如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观众的心理并不为过。而电影情节所呈现的黑暗、黎明、曙光、烈日、乌云、艳阳天、上井冈篇章,也是宋乔生等矿工们的成长篇章。纵观这部电影,笔者认为这部电影所传扬的“信仰的力量”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越其自身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剧中主人公宋乔生可亲可敬,他是人,不是神,刚开始,空有一身武艺却胆小怕事,不敢反抗,后来在共产党领导下,发挥自身优势,勇敢站出来维护工人权益,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带领工人们上井冈。这也正如影片中一段段背景音乐一样,从低沉到激烈、振奋、艳阳天。饰演宋乔生的演员表演是成功的,他把宋乔生的胆小、无奈、憋屈、觉醒、抗争、执着无畏、冲锋在前等人物形象演得有血有肉,贴近观众。
看完这部电影,作为影视编剧,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其一:题材抓得准,这部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工人运动史诗电影。把小人物的成长构建在革命历史事件中,生动诠释了个人与集体和国家的命运是分不开的。
其二:构思巧妙,这部电影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故事通过黑暗、黎明、曙光、烈日、乌云、艳阳天、上井冈一幕幕展开,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工人运动领导者宋乔生等人物形象,艺术地再现了上世纪初工人阶级成长发展史。
其三:向观众传递了信仰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没有共产党的指引,即使有一身功夫的宋乔生也在黑暗中受压迫和剥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成立,宋乔生从一个不敢反抗的懵懂矿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冲锋在前,在艰难困苦中,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带领800多名矿工上了井冈山。
于编剧而言,就是要把正能量的价值观传递给观众,否则,影片拍得再好,也毫无传播价值。《八百矿工上井冈》这部电影拍摄手法独特,音乐与情景交融,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很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目标奋斗。
衡阳是一个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厚的城市,而其中常宁的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地方。这个在2021年经过全面重建、陈展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的纪念馆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衡阳人民面前,我已经参观学习过3次,每一次都会被水口山工人们的革命激情和斗志所感动。这次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通过电影的情节又重温了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收获了不一样的感动。
一群人——辛勤劳作,矿井求生
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20年代,主角是以宋乔生为代表的一群人,这是一群整天劳作在水口山铅锌矿黑暗矿井里的工人,他们用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开采出的矿石给矿当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些剥削阶级凭此过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而这些整日用生命去劳作的工人们住着最简陋的窝棚、吃着仅可维生的食物,终日辛勤劳动,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还动辄受到鞭打、辱骂、扣工钱等不公平对待,有时就连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是继续如草芥般生存,还是奋起抗争?这是一种选择。所幸有一束光照进他们如矿井般墨黑的生活,给他们带来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可能。
一束光——照亮黑暗,带来希望
这束光,就是共产党人带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智慧与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散发出震撼人心的光芒,驱散了阴霾,带来了希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并多次指示衡阳的党组织以水口山矿为重点,把工人组织起来开展革命运动。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对水口山工人运动非常重视,影片中党团骨干到水口山上演戏剧、成立识字班、开办工人夜校,为大家进行思想启蒙、启发工人觉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片段,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电影中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幕,前来传授知识的老师对宋乔生说:“宋大哥,是爬着走,还是站着走,你自己决定。”宋乔生这帮受尽欺压的工人,终于在这束光的照耀下,在共产党人的引领下站起来,追求一个堂堂正正工人的权力——生命、自由、尊严的权力。
一种信仰——种下火种,走向新生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种在矿工们的内心种下,他们掌握了自己命运的钥匙,秉持着信仰,走向了新生。1922年11月27日,水口山工人组织在康家戏台成立“湖南水口山工人俱乐部”。1922年12月5日,水口山3000余名矿工为争取自身权益,改善待遇,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经过长达23天的顽强斗争,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并在斗争中建立起工人武装队伍,水口山工人们用不屈斗志、智慧勇气在中国工运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不可磨灭的一笔。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这样评价:中国矿山虽多,唯有全部组织的,只有江西之安源及湖南之水口山二处,而水口山铅锌矿的罢工,其雄壮不亚于安源。后来,800多名矿工在共产党员宋乔生的带领下,走上了井冈山,成为早期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之一。
作为衡阳人,水口山工人运动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八百矿工上井冈》这部电影从艺术构思上又重新解读出了新意。电影从黑暗、黎明、曙光、烈日、乌云、艳阳天、上井冈七个篇章逐步推进、谋篇布局,镜头语言更是由凝重的铅灰色的冷基调逐步转化为明亮温暖的暖色调,镜头布局也颇具匠心,随着剧情的推动,画幅比例从窄屏到宽屏,起到了场景变化、深化主题的作用。这种种巧思,不但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也使观众的感情随着剧情起伏,跟着八百矿工重回了那段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感悟到他们从懵懂到觉醒,从黑暗到光明的追光之路上的艰辛与荣光!
以百年前湖南水口山煤矿工人大罢工和武装起义为题材的最新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自上映以来,至今热度不减,观者不绝,好评不断。
在影视市场日渐衰微、不景气受冷落的大环境下,《八百矿工上井冈》异军突起,取得巨大成功,绝非偶然,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主题的凸现,皆有可观者,且耐人寻味。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节节贯穿,而又跌宕起伏,观之者恍惚间置身其中,同悲同喜,共情且震撼,无疑是一大亮点。
《八百矿工上井冈》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在偏远的水口山煤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矿工们为了争取基本的、正当的生存权利,在党组织的动员和指导下,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在全国几十家工会组织的声援下,几次发动工人罢工,最终取得胜利。在这节骨眼上,遭到许克祥反革命军血腥镇压,白色恐怖笼罩之下,罢工运动转入地下,共产党员宋乔生当机立断,带领武装起来的八百多矿工和三百多农民工上了井冈山,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成为井冈山早期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故事情节从“黑暗”起步,经“黎明”而迎来“曙光”而至“烈日”,眼看成功在望,忽然跌落“乌云”之下,从浪峰至波谷,失望之时又走进“艳阳天”,最终毅然决然“上井冈”……场面阔大、震撼人心,接地气,不俗气,非同类题材电影的华而不实,一味追求“高大上”,却忽略了不该忽略的“本真”,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故事情节显然经过精心筹划,不仅大起大落,扣人心弦,而且虚实相生——情节紧贴现实,即矿工生活,而每节标题却是含蓄蕴藉,隐喻耐人寻味,又一线贯穿;多处借助镜头语言,并插入自编歌舞,有效地避免了故事情节的单一化推进,多个角度,多种手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观众如身临其境,真实可感,饱满丰盈,极富感染力。
人物形象高大,或主或次性格鲜明,立体可感,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唤醒时代记忆,是《八百矿工上井冈》的又一亮点。
有了故事情节的紧凑连贯,才有了人物形象的真实可感,有血有肉,元气淋漓,人物形象可圈可点,可歌可泣。
电影里的人物形象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正面人物,主要有宋乔生、江上云、董南轩和夏之华及谢长子、雷猛子等,这是“点”;还有“面”,那就是庞大的矿工群体(包括童工)。主角宋乔生,浓墨重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塑造得非常成功:他有正义感,有号召力,沉着冷静,不像雷猛子那样冲动,讲究策略;接受新思想前,纵有一身功夫,重压之下,也只求“活着”,很有代表性和真实性;一旦觉醒,组织工人纠察队,成立工会组织,直至投身革命,又很有独特性;决战、突围时一马当先,义无反顾,彰显其大情怀,是典型的“这一个”;送外甥随江上云踏上新的革命征程,临别时尽显铁骨柔情,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深入人心,感染力强。反面人物,上至省长,下至水口山矿局的财务总管、科长、大队长,清一色的不作为,特别是水口山矿局的贪官酷吏,一面残酷压榨矿工,草菅人命,另一面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颇具匠心。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正面人物又有主次,主角自然是宋乔生,从普通矿工到矿工代表,到共产党员,到矿工领袖,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反面人物则是一群乌合之众,塑造时有意夸张,凸显其丑恶嘴脸,挖苦、讽刺痛快淋漓,其得意时让人痛心疾首,其落魄时又大快人心。
这是显性的,更有隐性的,正面人物有始终未露面的“毛委员”,像一面旗帜,又像“定海神针”,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大获全胜,如指路明灯引领着江上云、董南轩、夏之华等共产党人开展革命工作;“觐见省长”,虽未露面,却让省长无可奈何,最终只得让步,答应水口山矿工代表提出的全部条件……反面人物有水口山矿局局长,财务总管一句“局长不在”轻描淡写,一直没有露面,却也耐人寻味:局长不在,想来没有好事,上梁不正下梁歪,看看这群下属就再明白不过了……同是隐性,一正一反,截然不同,处理恰到好处。
诠释宏大主题,呼唤责任担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唱响时代强音,是《八百矿工上井冈》的最大亮点。
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又与人物形象共同表现重大主题,在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永不过时,《八百矿工上井冈》在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灵活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又一次唤醒中国历史上工人运动的红色记忆,本色体现工人阶级对党的绝对信任和无限忠诚。更难得的,是通过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工运陷入低潮却又走上井冈获得新生,血淋淋、活生生地诠释了工人阶级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先锋作用与责任担当,也昭示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堪称党史与工人运动史的鲜活教材!
《八百矿工上井冈》,生动地诠释着咱们工人有力量,初心如初,艰难克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演绎着时代最强音,引领着后来者代代传承……
《八百矿工上井冈》描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水口山矿工为争取工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在毛泽东同志和党组织领导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水口山大罢工不仅取得了胜利,并且在斗争中建立起工人阶级武装部队,最后800多矿工在共产党员宋乔生的带领下,走上了井冈山,成为早期井冈山革命队伍的主力之一。
看完电影,我深受触动。这部影片以镜头语言,唤醒人们对工人运动的红色记忆,展现了政治上工人阶级对党的忠诚本色,凸显出水口山工人运动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辉煌成就。
该影片通过黑暗这一篇章,重现了过去在封建剥削制度下,工人阶级受尽苦难,过着暗无天日生活的悲惨过去。“黑夜茫茫盼天亮,劳工何日见太阳?”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的双重掠夺盘剥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矿工们日夜盼望着自己的救星。各幕场景无不让人感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
影片从黎明篇章开始,有了中国老百姓盼望的大救星,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哪里有中国共产党哪里就有光明。
初心如警、使命如山。一艘小红船从衡阳出发逆湘水而上,党组织派出的三位党员不负使命来到了水口山,给水口山矿区送去了曙光,3000名矿工从此有了希望,走向了光明。水口山的历史启示我们:要取得革命成功就必须斗争,要解决困难只有不断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解放了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真正成为了中国的主人。解放初期中国贫困落后,百废待兴,是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斗天战地,掀起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建设巨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在近三四十年内,中国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和幸福的好日子。十八大以后,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举世瞩目的新时代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面向未来我们更要坚定信仰,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复兴谱写新篇章。
拍好一部叫卖的红色基因主旋律电影不容易,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就是这样的“少数”。影片主题突出,讲述的是100年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湖南水口山矿工,在党组织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指导下,为了争取工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并在斗争中建立起工人武装队伍。除了故事传奇,光影色彩、镜头技术、意象场景也让人印象深刻,达到了“一切镜语皆时语”的效果。
一、“光”与“影”推拉交错。整个色调呈现暗黑色,尤其是开篇6分钟的长镜头,直观展示矿区恶劣压抑的环境和矿工极度困窘的生存状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画幅比例由窄而宽、逐渐放大到满屏,营造了一种暗黑恐怖气氛。对比矿井塌方后几次出现的“光”、火光中逃离的矿工百姓,象征矿工求生求尊严意识的觉醒。绞杀猛子的时候,给了“太阳”一个特写,暗示猛子坚信终有云开见月明的那天。猛子就是早期革命的觉醒者,“光”与“影”就是声画蒙太奇矿工坚定信念与艰苦生活的写照。
二、无声为有声烘托。无声的是几次音乐声,如矿工给矿警队谢文斌送羊时拉了一段二胡,是文斌内心的起伏,实际是文斌在“接收”革命信号;为了给大哥谢长子安葬,大嫂卖身筹钱后上吊守节,猛子得知后崩溃,用的是抽搐的嘶哑而不是嘶声裂肺的哭喊,契合猛子武夫和矿工的角色定位,展现了他失去亲人内心的痛苦和“觉醒”,为他后来出头“讨说法”埋下伏笔,塑造了一个柔情硬汉形象。“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大大丰富了电影语言,使得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
三、普通意象不普通。形象被赋予了符号价值之后,就成为了具有表意价值的意象。一是“活”在电影的前面五个章节通过很多人的口中说出,且反复说唱,为后来“争取活”而斗争埋下暗线;二是“镰刀”是本部电影中十分重要的意象,首次以男主角宋乔生打的镰刀型铁出现,“镰刀”象征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重要革命力量,宋乔生恰好是工人身份;磨打“镰刀”就是磨砺宋乔生的革命意志,经过女主角夏之华几次做思想工作和几次见证参与斗争,宋乔生的“镰刀”越打越红亮,暗示宋乔生在党的引导下逐渐找到了对党的信仰;三是夏之华送给宋乔生的“笔”,是他们的情感脉络,暗示革命之下爱情之不易,与“镰刀”一起构成了革命的武器,都是革命宝贵的精神财富——共产党是在革命中锻炼和成熟起来的,但是革命不可避免会有流血和牺牲,经过刀光血火洗礼的共产党,一定要坚强也必须坚强,才能走向胜利。
202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我国工运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偏离。《八百矿工上井冈》充分证明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工人阶级翻身做主人,工运事业逐步走向胜利。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个根本依然没有改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仍然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这部电影也填补了水口山工人运动在中国工运史上电影作品的空白,对于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全片7个章节,创新的结构、创新的画幅、创新的色彩,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交织的叙事和虚实相生的意象表达让这部电影值得一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3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