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是社会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技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以下是一些总结的案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从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现状看,无论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无论是管理队伍和制度建设,还是管理方法和手段都不能适应教育面临的挑战。在当今社会,管理渗透于教育领域的一切方面,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教育科学化的目标相适应,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育管理的创新科学发展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育管理理念的滞后。
从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教育管理理念的滞后已成为教育落后众多因素的根源。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主动研究新情况,陈旧的管理理念保护了落后的管理方式。
当前实行的教育管理组织机构一般是以垂直控制的金字塔型为主,它容易造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管理幅度过小,从而造成组织结构层次重叠,工作效率降低,同时还容易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的隔膜,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教育管理创新精神的凸现,既不利于创新,也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目前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管理制度的内在特性角度来说,一方面,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现实情况是管理制度往往是上级主管部门旨意的复制品。教育主管部门是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造厂”、“加工厂”,脱离各层级管理实体的实际。
目前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人机制的不完善。在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管理主体往往能级不符,能人提不上来,庸人沉不下去,加上对管理队伍的重视不够,降格以求,导致了冗员堆积。严重制约了管理主体潜能的发挥。二是管理思维定势陈旧。由于长期以来,把教育管理单纯地作为行政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遵循“行政服从,执行照办”的工作方法,这从根本上扼制了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涵义。
(一)教育管理创新是指教育管理主体实现的自我改造和变革,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活动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通过创造性活动,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扬弃并获得新的认识和创造新的发展的活动及过程。
(二)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于创设一种新的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技术和手段以激活人的创造力,为善于创新的人提供发挥其作用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管理,求得新发展。当前教育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是要建立和健全教育管理创新体系,创造出良性教育创新管理机制和氛围,以促进教育创新,积极地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公民,不断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三)在国家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管理创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多种多样,它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观念的创新、教育管理组织的创新、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1.教育管理者要尽所能地改善教师待遇。
要把教师的疾苦放在心上,主动关心教职工,及时了解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所需所求,尽可能地帮助其解决诸如家庭住房、子女入学、两地分居、医疗保健等实际困难。教师如果没有了后顾之忧,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
所谓办公条件包括工作时所需要的设施和相应的设备,大到整个学校的建筑环境,小到教师办公室的大小、布置,以及所提供的办公用具、劳动工具和劳保。教育管理要舍得投入资金,重视校园内部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为教师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办公环境。
3.建立宽松灵活的制度环境。
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常规管理内容,是要求全体教师共同遵守的规则。教育管理应该抛弃那些刻板僵化的管理制度,在完成工作任务、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淡化刚性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空间。
(二)注重激励因素,满足教师精神需要,实现更长久、更浓厚、更强烈的管理实效。
1.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经济分配的杠杆作用,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学校内部分配激励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优绩优酬原则,加大对有较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的奖励力度;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适当的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真正起到调动绝大多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
学校根据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合理地设置岗位、聘任职务,同时逐步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自然减员、合理流动、低聘解聘等办法,改变以往的“唯职称决定论”,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使能力强的教师能够低职高聘,不称职的教师也能高职低聘。
3.提供教师职位晋升的机会,拓展教师个体事业发展空间,激发其自我发展欲。
“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认为,工资、福利待遇固然重要,但教师的自身发展更重要。
4.逐步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要求,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考评要坚持“民主、公开、公正、透明”原则,程序要规范。只有这样,才会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
5.要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诸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业务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自身素质高的教师,有高层次的追求,往往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工作热情。自身素质低的则反之。因此,教育管理要积极疏通渠道、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接受高层次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才能的学习机会,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高校教育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只有在高校中合理的科学发展教育管理,最大化地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更科学、更具实效,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郭晓云.创新—教育管理的不竭动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
[3]陈晓虹.双因素理论与高校教师管理[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都相对比较低,所以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如果过于宽松并放纵学生,就很容易另一大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因散漫而荒废学业;但如果管理工作过于严格,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从而限制了学生能力。如何做到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宽严有度的管理,是一个值得管理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2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脱节严重。
高校内部都会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员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这些活动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如今的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内部的这些活动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这种脱节现象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工作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辅导员工作的合理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约束。说到底,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包括观念上的原因也包括体制上的原因。观念上的原因主要是教育与管理之间的联系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体制上的原因主要是有关机构的不合理设置,从而导致的部门之间合作不便便。
1.3职业院校的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
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考核、激励制度,大部分老师认为学生管理只是学生处、班主任的事情。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管理,管理方法没有以引导为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原本是学生们都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但是,职业院校为了培养学生这些品质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学校内的教育展开了强有力的冲击,都说做人要以诚信为本,所以提高诚信教育的时效性任重而道远。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大都是被家长宠着惯着的。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是非常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及时有效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但具体如何来培养就有待商榷了。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教育管理应该主动顺应改革潮流,按照改革要求,创新小学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开创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2.1加强小学教师的管理。
教师在小学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高效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小学管理者必须要改变当前的管理局面,强化教师管理,同时还要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大的晋升空间和成长机会,为小学教育管理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新老教师积极合作、互动、互助,老教师要帮助新教师度过教学适应期,新教师的思想比较活跃,可以帮助老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改进教育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机能,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2改进小学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活动中,管理理念起着指导的作用,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管理者要想提高管理质量,必须要树立新课程理念,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如以校长为代表的小学领导集体要积极参与小学教育管理培训课程,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自我的管理能力。另外要小学教育改革中,管理者要明确学生的地位,遵守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在教育管理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赢得学生的信任感,以便于更好的实施教育管理行为,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如领导集体要了解教师的教育困难和实际情况,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同时还要规范教育管理尺度,要在师生接受范围内实施管理,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教育管理能力。
2.3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小学阶段是学生极为关键的奠基阶段,小学作为开放的系统,应该构建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实施管理行为,以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一、小学教育中,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要具备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自觉、积极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承担教育管理的责任,如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岗前培训,积极倾听有经验教师的课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育管理上,要坚持规范、民主、文明的原则,建造和谐的班集体,以便于更好的实施班级管理。第二,小学教育管理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保证校务向学生和教师公开,如学校管理规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资金流动情况等,让教育管理行动在师生、社会、家长监督下进行,以提升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要注重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小学领导者必须要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还要设置校长信箱等以便于社会、家长可以为教育管理活动献计献策,以此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3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现创新发展是满足当前教育管理需求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师生发展的必要选择。小学实施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变革,要以当前小学教育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具体原因,从教师、学生两个维度认真总结,仔细探索,提出有效的创新发展意见,以优化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促进小学教育管理更好开展,以构建完善的小学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我校“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是底申报,1月正式启动的,至今已走过了两年半的研究历程。在市教科院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回顾这两年多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现在向各位作汇报,汇报的题目是《“链接”创新教育,“刷新”学校形象》。主要从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创新教育的“落脚点”,谈谈怎样“链接”;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实践创新的过程中、研究创新的效益里,说说如何“刷新”。
一、把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肩负着民族创新的特殊使命,因而,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而能否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而教师的这种精神、意识与能力又完全取决于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是否创新。
自20底接题以来,我校就形成了“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的共识,明确提出了“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阶梯、把课题研究作为培养教师队伍的机制、把课题研究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手段、把课题研究中的创新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的研究口号。把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
一是理念,学校办学理念的的创新;二是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三是信念,学生求学信念的创新。
1、学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力争提升一档品味。
在思维上创新。
学校能否与时俱进,办学理念很关键。学校如何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我们觉得过去的办学理念缺少特色,于是将办学理念创新为与教育方针紧密吻合的十六个字。即:修德为先、启智为要、强体为本、成才为上。德、智、体浑然一体,构成办学主体行为。”德“,要修;”智“,要启;”体“,要强,缺一不可,而”成才“是目的,有鉴于此,我们于年底就把当时有着32年办学历史的长冲中学的办学理念作了大胆创新,集中为八个字:修德、启智、强体、成才。
在运行中创新。再好的办学理念不付诸实践不行,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办学理念?我们主要采用了”三合一“的办法来强化师生的理念。
一是”天天看“――将八个大字的办学理念铸成两米见方的大红烤漆字,高耸在教学楼顶上,醒目、耀眼,师生无时不在关注它、谈论它、践行它。
二是”时时唱“――我们把办学理念写进了《民族兴旺我担当》的校歌。通过对两小节歌词的反复吟唱,强化师生的理念行为。如:毕升故里大道旁,青纱环绕碧罗帐--长冲中学我的向往,长冲中学我的希望--清晨的阳光,傍晚的`灯光--莘莘学子书声琅--修德、启智、强体、成才--民族的兴旺,我担当!国家的富强,我担当!并把她作为初一新生进校必学歌曲,五四或十一、元旦歌咏的必唱歌曲,艺术人才选拔必测歌曲。可以说,在长冲中学近师生中,第一会唱的是国歌,第二会唱的就是校歌了。
三是”周周讲“――我们规定国旗下讲话内容,无论哪个领导讲话,必须紧紧围绕办学理念的八个字来拓展,结合校本实际去生发,并收集整理编印成册,使办学理念的观念意识不仅物化为资料、更内化为行为。
此外,我们还在”校园之声“广播台开辟了”化理念为行动"的专栏,在《山茶花》文学社刊内设置办学理念实践专页。
总之,近两年,我校的办学理念不仅有形可见,有声可听,而且有更多的人在用心内化,努力践行。
2、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彻底消除三个误解。
一是科研创新“神秘论”。他们虽然向往上进,也崇尚创新,羡慕别人的成果,同时又觉得创新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徘徊在创新的门口。
二是创新“冒险论”,他们认为,科研创新是形式,有违常规,是“花拳秀腿”,“好看不好吃”,他们贪图安逸,墨守陈规,不会用心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上课,复习,也不懂得如何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应考,更不会考虑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种人是抵制创新的。
三是常规与创新“冲突论”,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不懂常规与教研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他们认为科研影响日常教学,创新破坏常规秩序,不可否认,科研创新需要花一定时间和精力,创新必然要打破传统,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功”,创新会让教师从新的高度去审视常规,提高效益。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教师的误解,学校不断借助外力、挖掘内力,利用外派参观学习,利用周六举办创新论坛、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讲座,校长、副校长带头讲创新理论、教研组长、实验教师跟班谈认识,两年来,已举办讲座9期,54人为创新进行了讲析,外派学习63人次,印发创新学习资料16期,基本上消除了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误解。
3、学生求学信念的创新,必须树立四种信念。
虽然好奇心是创新的首要成分,自信心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少研究成果和经验表明,一个人将来创造力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阶段创造力发展的状况,而学生求学过程尤为关键的是四种与信念直接相关的内容。一是自信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会”;二是自爱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愿”;三是自觉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能”;四是自主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敢”。既要从本质上培养学生的智力创新能力,让他们获取成功的学习经验;更要从道德层面上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失败的痛苦,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把创新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是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创新。立项时的“实验”二字在去年10月的市教科院会议上,改为了“实践”,这就意味着,初中创新教育应全方位,大面积地投入到实践之中,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践行创新,不让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落空,针对实践中的“实”字,我校课题组明确提出了“五不空”,一是在实践的时空上不留空白;二是在实践阵地上不放空炮;三是在实践的机制上不说空话;四是在实践的关键处不挂空档;五是在实践的进程中不行空路。
1、在实践的时空上不留空白。
我校实践创新教育的时段,大至分为四个阶段。
(1)开题起步阶段(2002.12~.7)。
我们以学科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申报立项,当时确立了六个学科共8个子课题为创新研究项目,并确立了在六个班开展实验,还成立了科研处,确定双周六上午为创新教育学习研究固定时间,形成了系统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运行阶段(2003.3~.7)。
根据学科与课型的不同,不断地实践,反复地探索,创新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的个性化作文指导:启发――激趣――引导――动笔――互评,精读课文教学的“导――悟――创――评”;数学课思维为主线的“准备――发现――探究――质疑――应用――延伸”;物理课的八步教学模式:设疑――操作――观察――小结――质疑――讨论――解疑――归纳;化学课的问(激活思维)――动(多维互动)――探(探索求知)――导(归纳引导)――创(应用迁移);音乐课的兴趣感知――模仿感悟――参与体验――创新展现等。课题实验涵盖了大多数学科,涉及到绝大多数教师。
(3)全面实践阶段(2004.9~.7)。
是全面推行、全员参与,全方位实践阶段。即在全体教师中推广模式,通过讲、说创新研讨课,写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论文,召开学科创新说课听课研讨会,举办创新论坛、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讲座,不断调整完善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全面摸索新的创新策略。
(4)攻坚结题阶段(2005.8~12),随着实践的深入,借助研讨会召开,利用省级新课题立项,我们发现学科创新中的国家级课程、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活动性课程、展示型课程、研究性课程之间是有共性的,相对学科型课程内容而言,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束缚,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这三类课程均以活动贯穿始终,并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尝试过程,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大这三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力度,另一方面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带动学科课的研究,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随着创新课题深入开展,开放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给了“自主、合作、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空间,我们相信,到结题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获知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评价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开放性,会成为创新性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
我校实践创新教育的空间可谓面面俱到:
一是科科有课题。语文有“作文个性化与阅读个性化”、“生活源泉与个性化发展。”数学有“探究式学习研究与实验”、“课堂教学中求异思维研究”、“英语课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物理合作学习研究”、“政治实践途径研究”、“音乐地方特色研究”、“美术乡土教材研究”等。
二是班班有研究。开题之初,我们只确定在三个年级共六个班中开展实验;实验运行阶段,就扩大到八个班;到今年初,已发展到全校24个班。
三是人人都实践。创新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我校107个任课教师都参与其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子课题,个个都有整套的方案计划、实践过程记录、阶段总结与反思,呈现在与会者面前虽然难免有些粗糙、简单,但仍能反映出我校实践创新教育教学的整体状况。
2、在实践的主阵地上不放空炮。
勿庸置疑,创新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让创新实践在主阵地上放空炮,我们的主要作法是三条: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
如文科教师巧用“三境”培养创新: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流情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思维。
又如理科教师培养创新学生的“三性”:有的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有的采用“一题简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有的采用“一题优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2)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
主要是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三类创新性思维:
如理科主要采用“大脑激荡法”、“反问法”、“分散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文科主要采用“图像法”、“变换法”、“情境法”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综合学科主要采用“设想法”“追踪法”“类比法”训练直觉思维。
(3)以个性化发展为重心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如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作文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理科实验个性化,信息技术个性化,综合实践个性化,体音美特长个性化训练等都收到了较好效果。
3、在实践机制上不说空话。
(1)增设保障机制。首先是组织保障。自20春季起,学校增设了科研处,配备了一名主任,落实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其次是时间保障。常规教学本来就时间紧,要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为此,我们将周六定为课题研究时间,平时每周一次,忙时间周一次,要么“充电”:集中学业务,举办专题讲座;要么“放电”:说课、评课、写论文、搞制作。三是资金保障。除了围绕科研课题增设文本论文、报告,电子课件、演示等奖励项目外,还对周六参加专业学习的给予补助。
(2)完善管理机制。学校过去对课题研究停留在表面说教状态,没有从管理上真正落实,自申请立项创新教育后,我们充实了对教师综合考核的指标,增设了课题研究项目,分配了过程量化分数。
(3)调整评价机制。一是对教师的评价:由刚性变成弹性,课题内容由缺失到充实,由只以考试成绩定论到既有定论又有评论,即每学期在学生中进行一次教师教育教学综合情况调查,反馈情况分析评价;二是对程序的评价:由轻过程重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和谐统一,分值上统筹兼顾;三是对学生的评价: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只重视显性到显性隐性结合,既重视直观显性的考试成绩,又重视隐性的品德行为的成长过程,设成长记录袋,填综合素质卡,上文明进步榜,如胡自琴,吴又红等一批教师长期重视学生隐性评价,一月一次红榜表彰,形成了班风好,学风纯的班务特色。
4、在实践的关键处不挂空档。
(1)外派学习时不放过每一次机遇。近两年,我们先后派出86人次赴北京、武汉、黄冈、武穴、罗田、孝感、黄梅、蕲春观摩学习,参加研讨会。
(2)内部培训时不遗漏每一个环节。从讲课、说课、评课到撰写论文、举办讲座,环环相扣。
(3)巧借东风时不吝惜每一回投入。创市级示范时,添置了多媒体;申报立项后,购置了摄像机;最近又全部上了网。另外还从北京邮购教学光盘,到省教所购置创新专业书,每年为阅览室订图书近万元。
(4)说课评时不停留在恭维奉承状态。
(5)教学反思时不固步自封在经验成绩里。
5、在实践的进程中不行空路。
无论是学校层面、实验班级还是参与实践的每一位教师,自开展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来,一路上不断地从认识――实践到再认识――再实践,内化创新认识,外化创新方法,物化创新成果。沿途拾起一串串“创新”果实:方案、报告、论文、案例、记录、反思、总结、证书。
三、把创新教育的“落脚点”放在研究创新的效益里。
科研创新教育研究给我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声誉不断提升,学校影响不断扩大,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会学习,会探究,会创造,会展现自我的优秀学生在不断涌现。
1、学校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近几年来学校理念创新,育人环境创新,教师教法创新,学生学法创新,可谓与时俱进。
2、学校影响越来越大。
2003年初立项实验以来,学校步入快速良性发展轨道,2003年底学校步入黄冈市第23所、英山第一所农村示范初中行列。去年底,学校还被评为黄冈市普通初中先进单位,技术装备同时还获得黄冈市人事局、教育局颁发的先进单位。
图片新闻、《推管理经验,展示范风采》的办学事迹多次上了《黄冈报》、《鄂东晚报》。
3、学校科研成果越来越多。
4、教师整体素质越来越高。
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创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带来了水平的提高。校长获全省优秀教师和全县“十佳校长”称号,20多名教师获省市级骨干教师称号,1人获得全省综合实践先进个人,3人夺得黄冈说课一等奖,教师的论文在刊物发表和评奖的36篇,优质课、课件获市以上级奖的22节、件。
5、学生创新能力越来越强。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在新的大环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教学氛围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潜能得到释放,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的天性也得到自由发展。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人次,省级奖54人次,去年全市优秀艺术人才比赛,我校获奖占全县三分之一,学生彭湃等多篇作文发表在《中学生优秀作文逊上,尤其是在最近的第十四届茶叶节《茶乡放歌》全市征文中,一(8)学生王爽夺得初中组唯一一等奖(奖金500元),学生屡屡在全县运动会、艺术节、演讲赛等多项活动中获奖。
几点困惑。
困惑之一:创新课题研究与实践在农村初中受到一定的局限,它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作为后盾支撑,由于财力上的困难,难免受到限制。
困惑之二: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和中考压力对“创新”课题实践势必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合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作较深层次的研究。
困惑之三:由于目前正处于学生高峰期,班额过大,也是制约开展课题全方位研究的一大因素,因而如何加强教师的调控能力也是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创新决定未来”。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时代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是教育的希望所在。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注人生机和活力,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创新。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指导和兄弟学校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创新教育必将开出灿烂之花。
附:
2、参考文献:叶瑞祥等主编《创新学习能力论》。
周庆林著《课题研究》。
董奇译编《有效的学生评价》。
李祖超、刘青春等主编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选集》(2003.03)。
执笔:萧本初。
二oo五年五月。
1。执法理念和观念滞后。有的地方重管理轻服务,有的地方只重经济增长不顾生态坏境平衡,有的地方只讲实体不讲程序,有的地方只讲权力不讲责任,有的地方只讲强权压制,不尊重行政相对人的人格尊严以及实体权利、程序权利,简单粗暴执法,野蛮执法,认为只有强制手段才是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现在工作开展得不顺利,是因为力度还不够。有的地方执法中只强调单方行政,不讲合作协商,排斥行政相对人的参与,不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申辩,不依法实施听证,侵害公民合法权益。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缺乏中央层次的专门统一法律法规。目前,在中央层面,没有一部专门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有的同志认为,由于缺乏专门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只能依据国办发[]63号文件、国发[]17号文件等国务院文件以及一些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定,仍然感到底气不足,是“借法执法”,甚至是不合法的。近几年来,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学者多次就城管立法问题提出建议、提案。他们认为,在研究各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基础上,国家层面应当尽快就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制定单行法律、行政法规,就城管执法体制机制、执法主体和人员、执法程序、执法监督和保障等进行统一规定,以增强城管行政执法的规范性、协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目前,虽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但需要顺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的趋势是:
1。社会管理理念趋向强调人本理念、服务理念、法治理念。人本主义管理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一种新型社会管理理念,它的核心在于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正在由片面强调强制管理、单方管理等观念向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依法管理理念转变。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全党全国致力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社会管理方式趋向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关口前移、源头治理。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公共治理”、“善治”等理论产生,提出了多元的、民主的、参与的和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强调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合作,其实质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传统的社会管理特征之一是简单地强调社会控制和政府单一地分配社会资源,现代社会管理发展过程中,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政府可以把更多的职能以多种形式下放给非政府、非盈利性组织承担。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随着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当前的社会问题大多属于利益诉求,必须统筹兼顾,尽可能通过平等的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累积、不激化。
三、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看我国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改进。
1。顺应时代潮流,倡导人本、服务、法治理念。坚持人本理念,就是城管行政执法机关在实施城管行政执法活动过程中,应当积极增进公民权益,尊重和保障城管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利、程序权利,扩大公众参与,充分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与城管行政相对人沟通与合作,采取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文明执法方式,侵害公民权益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赔偿。坚持法治理念,就是城管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依法城管行政、合理城管行政、程序正当、廉洁高效、诚实信用、权责一致,追求公平正义和社会效益,追求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统一。坚持服务理念,城管行政执法应当进行成本和效益核算,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城管行政执法效能,追求合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均衡,致力于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2。重新配置行政权力,科学设定城管职能。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此,有必要重新科学合理划分城管职能。国发[2002]17号文件明确规定,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原则上是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执法效率和政府形象的领域,这是确定城管职责范围的核心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就不要通过城管去解决。要综合考虑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的成熟程度,对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范围作动态调整,有序推进城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通过推行城管公共服务外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民营化等方式,提高城管效益。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作用,分担公共治理的职责。同时,要综合考虑城市管理的法定性、公共性、关联性和效率性等因素,遵循规划、建设和管理相互协调发展的原则,适应行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发展趋势,有加有减,合理确定城市管理执法范围。要上下协同,优化上下职能配置。有的地方市局在对区局的关系上提出用“两把刀加两把米”来协调,“两把刀”就是目标考核、人事安排。“两把米”就是专项经费、业务指导。
要统分结合,在强化高位协调的同时,下移城管执法重心。按照城市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系要求,在强化市政府对城市管理高位协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格局,原则上层级较高的部门主要侧重于政策研究、监督指导和重大执法活动的协调,具体的执法活动主要由基层执法队伍承担。要优化建设、管理与执法的关系,从源头减少城管执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当前,许多地方城市管理公共设施投入不足,集贸市场、停车场、修车洗车点、废旧物品回收站、垃圾处理厂等公共设施的规划不尽合理,增加了城市管理工作难度,从源头上带来了城市社会管理的矛盾。另外,城市管理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信息联络不畅、资源不能共享,相关公安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城管执法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管执法装备常态更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对有关行政机关行使的审批权,该取消的未取消,该行使审批权的不积极履行职责等,都导致城管执法作为管理下游面临许多矛盾。此外,对于目前行政机关内设或者下设的各类技术检测、检验、检疫机构,要创造条件将这类机构从有关行政机关中逐步剥离出来,面向社会广泛提供技术服务。
从我国目前从事旅游行业的实际人数来看,还远远低于实际需要的人数。旅游行业的缺口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旅游方面的管理人才。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关系到旅游行业的未来,如果我国不对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进行发展和创新,就无法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大的力量。我国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上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这跟国外的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相比还有许多缺陷。从美国等国家在旅游管理教育上的成果来看,我国需要深入学习。因此,我国的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需要对国外成果进行吸收,并且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才能够推动我国旅游行业持久而快速地发展和壮大。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关系到我国在旅游行业所具有的竞争实力,也是制约国家和地区在旅游行业上是否能够获得长远进步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国从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入手,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并且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竞争也逐渐激烈起来,怎样在建筑行业中不断显示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地提升建筑的质量和创新意识,是现代建筑行业在实际发展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建筑工程管理作为建筑工程开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其对建筑的质量和建筑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必要性,并就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提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发展。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应该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引起重视,但是由于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围绕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创新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有更大的帮助作用。
一、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必要性。
(一)满足国内实际生产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得到相应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新的发展机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得到更大的发展,就要对工程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从而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保证建筑行业中的先进设备能在建筑行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发展,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不断对建筑行业的收益进行提升,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管理成本和投入成本,对我国生产发展的需求进行更好地满足。
(二)实现科学管理的客观需求。建筑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和研究科学管理理论,将其应用在工程的管理和实践过程中,为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可靠的依据,进一步提高建筑单位的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建筑行业管理水平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争取将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转化,为建筑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动力。建筑单位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对科学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更稳定的基础,并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障。
(三)优化配置施工资源的重要途径。建筑单位在创新工作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对施工人员进行安排和分配,制定出有效的施工人员分配方案,并且在对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单位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在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过程中,还应该对企业单位员工的切实利益进行明确,保证有序地开展工程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一)对建筑企业工程管理观念进行创新。作为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发展情况,对创新管理的理念进行调整和创新,对工程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处理,对项目管理目标进一步确立,其中不仅要包含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和成本目标,同时对安全目标也有所涉及,因此只有将以上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才能保证项目合同中的每个条款都能得到有效地落实。在实际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强对成本、质量和安全问题的管理,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全面提升其在建筑领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创新建筑企业的管理体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想要建立起符合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企业制度,就应该实行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企业、项目和责任进行明确,适当地协调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升工作的整体效率。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发展和强化,创建一个更适合现代发展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避免,同时还能进一步减少经营风险,对施工合同中的执行力度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执行,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工程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建筑企业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并且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出新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其强有力的生命力。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建筑单位想要自身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加强对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和创新,使其保持先进的生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对文化机制的创新,在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建筑企业的影响力,保证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落实。
三、结语。
一直以来建筑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要将加强对创新模式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浩东.建筑工程土建造价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学,,15(2):269.
由于很多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自律性都比较欠缺,那么就需要外界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生、学生的教育管理者以及学校内一些学生会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好这一项系统的工程。传统的部门合作方式一般都是确定让某一部门带头,其他部门来协助之一部门,并成立相应的委员会,这种合作形式的合作效果很差。因为在这种合作形式下,学生会的工作人员都比较松散,只能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但学生行为管理与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非常复杂而且非具体的。这种性质的问题就要求各学生会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从而实现部门之间功能的取长补短。此外,还要合理的转变教育管理的侧重点。把以简单管制为主变为以引导为主;把以教师管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把以管理为主变为以教育为主;把以批评为主变为以激励为主;把以言传说教为主变为身教为主;要把以粗暴管教为主变为以热情服务为主。
有些职业院校虽然开展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但是许多职校学生目标不够明确,学习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因此,职业院校有必要帮助学生设置目标,引导和督促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管理学分制的具体内容是:以学分计量为方法,以学生必须接受的管理、必须要接受的思想教育以及必须要参加的社会活动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制定与内容对应的学分比例,根据学生对内容的完成情况来增减学分,并建立相应的学分档案,这种学生档案与学生的毕业条件相挂钩。学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学分,即教育学分和管理学分。教育学分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而管理学分则反映了学生配合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情况,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去参加他们必须要参加的教育活动。两种学分制度相辅相成,保证了学生的基本发展目标的实现。
2.3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学校可以根据每学期的教育重点确定主题。在教学内容上,与各学期确定的教学主题一致;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循循善诱,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采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座谈式、情景式、辩论式、调研式等等。增加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时效性和趣味性。在思想道德教育考核这一块,应该把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践考核三者相结合。做到不断深化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2.4充分挖掘社会实践资源。
因为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影响的因素太多,且组织过程比较复杂,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这一块都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职校的教学管理者充分利用职校办学特色,走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实训环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培养模式。例如,把实训基地也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这不仅有利于体验教育,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综合培养目的。
2.5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并提高其时效性。
目前的职校学生将会是未来的技术工作者。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做一名纯粹的技术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在未来社会,为了推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社会技术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就更高了。它们更应该成为人文主义的技术工作者,在做好自己技术工作的同时,还要时刻体现自己为社会和人类负责任的精神。所以,对职业院校学生开设人文素质课和开展相关的素质讲座是非常必要的。
3结语。
笔者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职业院校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给出了一些看法和见解。首先分析了目前职业院校内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这些情况和不足进行探讨,并得出了一些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笔者的想法和见解能够被广大职校管理工作者参阅,并给予其一定的启发。帮助职业院校管理工作者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在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中学习和生活,这对学生以及对社会的未来都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程。
参考文献。
[1]龙峰.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5):149.
[3]徐菲.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知音励志,(3):6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导致传统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职业院校也是传统高校的一个分支,如何提高职业院校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具备优良的道德素养、较强的管理能力、较高的专业素质、健康的身体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帮助职业院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不仅要提高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而且需要有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创新;素质。
由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致使我们国内高校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此一来,我们国家教育行业的各个方面都必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将职业院校办得更好更强,是许多职业院校都在思考的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一些有关于职业院校管理的手段与措施,并着重分析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思路与实践。
引论。
位于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理念和学校发展实际有机结合,积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以创立品牌化学校为抓手,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学校的规模从1995年建校之初的10多个班级,猛增到的64个班级;学生人数由1000人,扩展为20的4000余人;教职工由原来的80余人,增加为年的236人。在学校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初中部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均高于周边其他学校,高中部学生在南通市区的期中、期末联考中整体平均分多次排列在第1、第2的位置(除南通中学和南通市一中)。学校努力实现了办学规模与社会影响力同步增长,高中招生录取分数线连年攀高,生源纷至踏来,受到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报道,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天星湖中学的迅速发展、取得骄人的业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原因在于:新任了校级领导班子,确立了“外树学校形象,内提教工素质”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确立了区内乃至南通市区领先的地位,成了市区众多学校竞相学习和仿效的榜样。
天星湖中学的实践表明:学校形象的确立,创造,发展,提高乃是学校进入良性循环的金钥匙。
一、学校形象的涵义。
普遍认为学校的竞争力主要靠考试分数、升学率两大因素,而实际上进入廿一世纪,学校在相互的竞争中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形象的竞争。学校的形象是学校最重要的无形财富,是学校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学校形象是指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对学校总的印象和整体评价,由学校显特征和潜特征两方面构成。显特征主要是指学校名称、规模、考试分数、升学率、广告、包装等;潜特征主要是指学校文化方面的积极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人文环境、创新和开拓精神、服务质量等。
1.良好的企学校形象可以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信赖,获得适宜的外部信誉。为此,学校要重视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所需要的优质和优质服务。为学校教学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2.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满足教职员工的心理需要,激发教职员工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职员工保持积极进取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学校能吸引和保留人才,使之形成“人和、乐业”的内部环境。
3.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确立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信心,增强他们的就读荣誉感,引起社会公众对学校的关注。有助于学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4.以“天星湖中学”有关的各种成绩的取得和相关报导显现在人们眼前的正是“天星湖中学”学校形象的特征。此“中学”,彼“中学”,上学还是要去“天星湖中学”,这是周边地区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天星湖中学”真正的处于生机勃勃发展之境。
良好的学校形象的塑造策略。
学校形象塑造,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决策、规划学校的发展,进行刻意的设计和创造,使之形成鲜明的特色,并借助宣传媒体向外界充分展示的过程。其实质是用学校整体形象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首先建立在提供优异教学质量和优质服务的基础上。但一个能够提供优异教学质量和优质服务的学校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如果只是满足于“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善于树立并维护良好的学校形象策略。但是不能把塑造学校形象狭义地理解为学校形象的“外包装”,而是通过塑造形象寻找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追求更高更好的发展境界,追求真善美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形象有内在观念形象、组织形象、“产品”形象、课程教学形象、文化形象、“品牌”形象、科研形象、社会公共关系形象、特色形象等要素,这就有一个学校形象的整合问题,通过有机结合、优化组合,构建整体学校新形象。学校形象的塑造策略有:
1.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把形象塑造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1)整体性策略和长期性策略。
整体性策略就是把学校各部门的公共关系加以组织,把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加以整合,使之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以达到和谐、自觉、连续;长期性策略就是把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当作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任务,始终不懈地坚持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众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也将发生变化。学校必须不断改进公关工作,不断更新学校形象,充实新的内容,创造出现代化的、更受公众认可的.学校形象。因此,创品牌学校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全力以赴。
2)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
一所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一点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任何学校都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而且从校长到教职工都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进入到这样一个层次,教职工不仅仅是为了工资待遇,更重要的是为了理想的实现来干工作。学校文化理念就是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环境建设体现学校的理念、精神,从而使大家由于价值的认同而产生凝聚力。学校应当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重视学校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潜件建设。
3)办学理念与时代同步。
共同的价值观演绎成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这是一种无形的能动的精神财富。这种特色对内是育人取向并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每一所学校的存在,都要体现时代的律动,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都难保时代活力。如果无视社会在发展,还固守原来理念,就会停滞倒退。因此,“学校理念必须与时代同步”,这是天星湖中学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认识。在办学理念各个方面――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每一方面都在精雕细刻,力求使办学理念达到实践上的完美。
2.营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校园精神,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整体素质;
1)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师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注重强化以德治校,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和稳定工作,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工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稳定、优美、文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逐步形成团结、祥和、奋进的校园人文氛围。重塑教师“四大力量”,即人格力量、智慧力量、爱心力量和民主力量。凝聚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自觉提升师德水平。
3)校园物态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规划中的体育场馆、活动中心、演出场所、人文景点、名人塑像、校园雕塑等是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学校切实加大了投入,统筹规划校区人文景点的建设,尤其在促进校园进一步绿化、美化和亮化方面,逐步体现了这一现代化校园的人文气息。
3.实施“品牌”战略,放大“品牌”效应,造就一批名教师;
教育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是学校形象的竞争,是办学效益的竞争,也是学校育人取向和特色的竞争,诸多竞争制胜之本的综合构成学校的教育核心竞争力。一个知名的教育品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更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整体推进过程。品牌之所以成为品牌,它不会孤立地存在,是由许多资源为依托,具体到教育行业,文化品牌和一些别具风格的教师个人品牌对树立学校品牌尤为重要。
1)学校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策划建设了几个精品工程,如校与《江海晚报》教育版合办“天中杯”征文比赛,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非典时期我校与社会各界做好“共抗非典”的宣传等。这些精品项目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带动了整个宣传工作的进行。今后,学校将争取每年抓好几个精品工程建设,做好“学校品牌”宣传,力求取得较大反响,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2)建设多样化的师资队伍。
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高度重视了自己学校的师资品牌、专业品牌、社会品牌、质量品牌、信誉品牌等,品牌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学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师资,是未来学校品牌的基础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此,学校争取了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实现办学的科学化和专门化,为引进人才创造畅通的渠道和有利的条件,学校先后从南通地区招聘了优秀教师和从其他省市引进了优秀人才,学校拥有了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
同时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其他名校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在大力引进年富力强、具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的基础上,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有名校长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25人,校级骨干教师30人,创建自己的师资品牌。
4.树立质量内涵的观念,走师生共同发展道路,以质量树形象;
加快学校质量内涵建设。走师生共同发展道路,促进南通经济开发区新一轮发展,更好地发挥天星湖中学服务社会的作用。学校开展多种多样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之间能真正实现双向互动,共同提高。加快完成“学校形象设计与塑造”课题的研究,形成我校特色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视觉形象系统,体现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并内化到广大教职员工精神和行为中。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模式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策划。实际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就是质量内涵的提升。一个地区或学校在一时一地可以做出一件出色的事情,但如果其质量内涵不能增强,这个地区或学校就不可能获得稳定的发展。质量内涵的提升关键是要通过管理策划来实现。因此学校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基本上是以一条恰似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双作业线”方式向前推进。即一个是教学工作流程,一个是教师发展流程,这就是构成学校的“双作业线”。因为学校领导层清晰地看到:教师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有人说,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学生,实际上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果一所学校将教师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发展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学生的发展是通过教师的发展来实现的。教师这条作业线是学校每时每刻都要有计划研究如何提高每一位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天星湖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这一点,即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地方。教师的发展不仅是教师一般水平的提高,还要包括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对于学校向心力的提高。
教育策划必须重视一个地区和一所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设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的选择定位以及一个很好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案是教育策划的前提条件。
学校创造多种活动和交流模式:如校际间的教学比武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教改沙龙、教学开放日等;争取多承办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学科竞赛、科研课题等。利用各种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扩大影响。在承担准备和组织工作中,锻炼教师的能力,同时学校对各方资源的整合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学校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校是传播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教师,更是文化的一个活的载体。因此,学校管理就是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的管理。
一、目前,校园文化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校园精神”说,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通过校园精神、传统的弘扬,创设健康、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
二是“校风”说,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
三是“艺术教育”说,主要研究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素质而进行的各种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效果。
二、管理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的。
古典管理学派法约尔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它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是一个为了达到同一目标而协调集体所做的努力的过程。”决策管理学派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唐纳利等人编著的《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认为:“管理就是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校管理也很不统一。日本久下荣志郎在《现代教育行政学》中认为:“学校管理的概念包括着为达到学校本来的目标的一切行为。”日本安藤尧雄在《学校管理》中提出:“学校管理就是确定一所学校的教育目标,为实现目标创造各种条件,并对教育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肖宗六在《学校管理学》中认为:“学校管理指充分运用办学规律,发挥中小学校内人力、物力、财力诸因素的作用,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的条件,组织和领导学校全体人员,有效地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权变管理学派认为,没有一成个变的、适合各种条件的管理方法和措施,管理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宜的。因此,学校管理的概念可表述为: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里,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各种资源的潜力,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
1.学校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环境既包括社会大环境,也包括学校这个特殊的小环境,它们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尤其是学校这个小环境。
2.学校管理应是全员管理,每一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因此,从管理的动态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人员应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不划分为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
3.学校管理的目标应包括两个目标,一是管理目标,二是教育目标,管理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目标。
三、校园文化既然是师生创造的,那么,一方面校园文化就成为学校师生思想信念的凝聚、精神风貌的象征,另一方面师生的行为规范必然遵循着该校的校园文化。
学校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师生的管理,所以,校园文化对学校管理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最直接的环境,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学校管理总是在已有的校园文化中进行的。学校管理要利用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来发挥管理的计划、控制等职能,保证学校这个机器的协调运转。学校管理要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规章制度来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从而保证师生的行动一致。学校管理要利用校园文化中的宣传标语、黑板报、校训、校风等使师生明确学校的工作目标。学校管理要利用校园文化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各科兴趣小组、学雷锋活动、“读书月”活动、艺术节活动等来教育师生,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管理本身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恩格斯说的,“在一种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堆笨拙的自然工具而已。”正是从这点来讲,学校管理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作用。
2.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工作目标的确定、管理方法和措施的采取。人虽然不能说是环境的产物,但环境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非议的。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有的学校管理者追求奉献、进取,思维方式上能做到整体思维、发散思维;有的学校管理者追求功名、利禄,思维方式上总是局部思维、线性思维。特别是校园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对学校管理者的影响非常深刻。麦格雷戈在《管理理论x或y的抉择--企业的人性面》中提到:“真正的问题在于管理者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改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如何推行的问题,便成为细枝末节的问题。”“管理的理论与管理的观念是第一位的,而管理的政策与具体措施是第二位的,不能本末倒置。”所以,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将是至关重要的。陶行知先生曾讲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议一所学校,先要评议这所学校的校长。”从不同校园文化里走出来的校长将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他们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措施,如有着进取、奉献精神的校长,就会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工作目标,多采取思想沟通、榜样示范方法;如有着功名、利禄思想的校长,可能把分数第一、智育第一作为目标,多采取物质刺激、人治的管理方法。
3.校园文化也影响学校被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从而制约着他们的行为能否去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程度。正如学校管理者的思想受校园文化的影响一样,学校被管理者也毫不例外。很明显,有的学校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视学校的名誉为自己的生命,紧紧地团结在学校的工作目标下,踏实工作;而有的学校教师则金钱至上,给钱就加班,不给钱连一点工作也不多干;还有些学校的教师,包括校级领导,拉帮结派。总之,在不同校园文化中的教师的精神风貌肯定是不一样的,去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程度是绝对有差异的。
四、辩证地看,校园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学校管理这种实践活动创造的。
我们从分析中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管理有着那么重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必须把校园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加强引导、注重建设。
1.加强引导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教育,使师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各种思潮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弘扬社会美德,在生活中做到讲正气,使学校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2.注重建设,建设出大量的群众性组织和文化设施。我们在学生中成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如科技兴趣小组、文学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等,在教师中成立教研组等。通过这些群众性组织,既做到把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活动上来,又可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著的地方,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换,装贴名人画像,营造文化氛围等,使师生无时无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都会说话”。
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奠基阶段,教育管理工作是重要内容,这一阶段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知识开端,还要做好小学生的启蒙工作,这就需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教育管理要不断深化改革任务,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更加全面、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1.1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小学的学生年龄在6~12岁,学生群体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度较高,这就需要在小学教育管理上创新管理理念和教育模式。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和理念通常是由校长决定的,校长的教育观念保守、落后是无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小学管理者的教育管理观念无法及时更新,难以适应这种改革模式,上行下效,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无法及时提高。
1.2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教育管理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为目标,学校需要依据其改革要求树立新的、正确的教育管理目标,尽管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从小学教育管理实际来看,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尚且处在摸索阶段,教育目标不明确,盲目进行教育管理,会导致教育管理出现效率低下等问题。
1.3教育管理流于表面。
小学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知,小学管理者应该立足于校园实情,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将教育管理落实到实处。但在大多数小学,教师的教育管理不符合要求,教育管理者一般有普通教师兼任,教师缺乏教育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弱,导致教育管理流于表面,小学教育管理质量难以有效提高。小学教育管理一般表现为两种,一种是由班主任通过开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种是由小学教育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这两种教育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但由于学生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和教育管理评估存在主观性,会形成评价差异,教师很难从评价中获得有益意见,从而造成教育管理不全面、不深刻,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提高。
xx旅游的开展本身存在较多的优势,但是在其落实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不足,这些不足影响着xx旅游的推广,所以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革尤为重要。
1。1各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地域较为广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加上我国各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地区特色和文化背景,存在着适合自身的经济运行模式,也就造成我国各地区在开展旅游业时呈现出来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模式,部分著名的旅游身份,将旅游业作为提升身份经济的关键行业,那些相对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的省份,在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走了较多的弯路,也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也正是我国目前存在这种地域差异性,影响了我国整个xx旅游行业的发展水平,使得我国整个旅游行业未能实现同步发展。针对这种现状,我国采用了因地区而异的发展策略,对于那些旅游行业相对发达的地区鼓励优先发展xx旅游,那些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可以适当的减少xx旅游的发展步调,并用发达地区带动缓慢的地区,以一带多提升我国整体旅游业发展情况。
出处 FaNweN.CHazIdIAn.cOm
1。2整体水平不够高。
当前我国xx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业自身与很多产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建立完善的旅游体系和旅游功能对我国提升整体旅游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重点就是要提升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把握重点,推动xx旅游业的快速前进,提升xx旅游的水平。但现阶段多数景区已经被开发过,负责人将重点放在景区的盈利上,很少去关注整体景区项目的开展和更新,这种不利于游客与景区旅游的需求,更不利于xx旅游对我国今后旅游业的发展。
1。3xx旅游体系的构建要求。
xx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为了刚好的适应当前游客的需求,也对xx旅游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对信息化维度的需求,xx旅游管理体系自身对信息化维度有着较髙的需求,由于其自身设计的信息面较广,对信息的录人和编码以及设置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其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确保游客信息的安全和资源的.广泛。其次就是对层次化维度的要求,层次化也主要是指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层次,在开展和落实xx旅游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区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不同点,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进行改善和创新,一味的照搬照抄只会影响xx旅游的落实和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根据《x关于印发〈关于在全x推行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双严双优”制度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就在全乡推行以“严把入口、优化结构,严肃处置、优化队伍”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双严双优”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遵循,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加快和谐平安长桥建设步伐,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坚持标准,稳妥慎重。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处置不合格党员做到实事求是,理由充分,经得起检验。
2、扩大民主,公开透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扩大党员群众参与,突出党员群众公认。
3、严格程序,规范操作。认真执行规定,加强审核把关,做到程序不减、环节不漏,材料齐全、手续完备,切实维护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4、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类别、行业、岗位特点,区分情况,突出重点,不搞“一刀切”。
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关口前移,拓宽视野,着力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重点把好三关:
通过群众推荐、群团组织推荐和党员推荐,进一步扩大民主,切实把思想品德较好、能力素质较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推荐出来,纳入党组织视野,实行动态管理。
党支部召开群众大会或群众代表大会,推出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入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发现和培养优秀分子,积极主动向党组织推荐,28周岁以下的青年一般需经团组织推荐;在群众推荐和群团组织推荐的基础上,召开支部大会,从中推选出重点引导对象、培养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
被推荐人必须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有关要求。重视在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群体中推荐优秀分子,重点推荐“双高”人员、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人员、企业生产一线人员,从源头上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二)培育。
注重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对重点引导对象、培养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素质培育和能力素质培养,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提升工作能力。
对重点引导对象,通过结对帮引、示范带动等形式,向他们宣传党的主张,加深对党的认识,增进对党的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对培养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实行教育培训与履职尽责、志愿服务、谈心谈话等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加强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党性观念,端正入党动机。
将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分类施教,提高重点引导和培养对象、入党积极分子的能力素质,按照“先上岗、后入党”的模式,把他们放在艰苦环境和关键岗位、重要岗位上锻炼,让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意志、增强能力、经受考验,着力发挥他们在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要建立教育培训档案,及时做好教育培训相关材料归档工作。
(三)公示票决。
党支部在讨论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要在适当范围内对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并在支部大会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党支部书记对票决的全过程负责,乡党委将派员参加,加强指导。召开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前,可由发展对象、预备党员阐述培养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采取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培养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进行点评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情况。召开支部大会进行票决时,到会有表决权党员必须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的半数。票决对象获同意票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半数的,方可通过。
按照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施治的总体要求,把握政策界限,严格组织程序,切实做到有据有序有效,通过处置少数,警醒一批、教育一片。一般应包括以下步骤:
(一)调查摸底。
在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之前,对党员队伍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摸清党员组织关系,摸清党员日常表现,摸清党员参加组织活动、交纳党费等情况,摸清党员遵纪守法情况,并进行汇总造册,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
(二)界定标准。
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不合格党员是指《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除违纪外,不合格党员其行为主要表现在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漠、工作消极懈怠、组织纪律涣散、道德行为失范等方面。不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由党支部结合实际制定,报上乡党委审批,在召开党员大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三)民主评议。
对党员的民主评议工作,一般以党支部为单位,采取召开支部大会的形式,每年组织一次。评议重点看党员日常表现、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评议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格次。
1、开展“三评”。结合党员先锋创绩、设岗定责等工作,采取自评、互评和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格次对党员进行评议,形成初步评议结果。评议过程要注重群众参与,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
2、调查核实。对被初步评为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党员的,党支部要逐一进行调查、取证、核实,形成调查核实材料,提出初步处置意见。乡党委认为需要时可以直接调查核实,提出初步处置意见。
3、党委预审。党支部将初步评议结果和对基本合格、不合格党员的初步处置意见及其调查核实材料等报乡党委预审。对拟作出劝退、除名处置和党员自行脱党的,还须报县委组织部门预审。预审意见应以书面形式反馈。
(四)支部决议。
经预审同意后,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通报民主评议党员有关情况,将民主评议结果和对基本合格、不合格党员的初步处置意见提交大会讨论,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形成决议。对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决议,需报乡党委审批。支部大会讨论时,到会有表决权党员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的半数,方可召开会议;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半数以上同意,方可形成决议。会前要通知拟处置党员到会,会上本人有权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不能到会的可提供申辩材料。处置决议原则上要由本人签字,对拒不签字或其他原因不能签字的,党支部要在有关材料中予以说明。
(五)审批公示。
党支部将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党员处置决议,连同相关材料一并上报乡党委审批。乡党委集体研究后提出审批意见,在一个月内书面回复。党支部接到审批意见后,要及时通知被处置党员,并通过支部大会或其他方式予以宣布、公示。本人对处置结果有不同意见的,有权按规定向上级党组织提出申诉。
(六)教育帮扶。
对受到限期改正处置的党员,党支部要帮助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通过分类施教、结对帮扶、实践锻炼等方式,促其在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员意识,赢得党员群众认可。教育帮扶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限期改正期满,党支部要及时召开支部大会,根据其表现作出相应的决议并报乡党委审批。对连续两年被评为基本合格党员的,要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
对作出劝退、劝而不退除名处置的和自行脱党的,党支部要定期回访,采取谈心谈话、关心帮扶等方式,做好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相关工作;他们以后提出入党要求并符合党员条件时,可以重新入党。
(七)立卷归档。
处置工作结束后,党支部要做好乡党委批复、支部大会处置决议、调查材料、测评和表决票等相关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对作出劝退、劝而不退除名处置和自行脱党的,要将其相关材料报乡党委保存。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党支部要将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双严双优”制度落实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稳妥实施。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要带头抓研究、抓部署、抓落实、抓推进。要把“双严双优”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2、加强指导,稳妥推进。各党支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发展党员和界定不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和程序,注意听取乡纪检、司法等执纪执法部门的意见,及时研究解决问题。要严格依据政策、标准及程序发展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确保标准不降低、处置不偏倚。要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切实掌握群众反映和动态。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分析研判,出台有操作性的措施办法,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扎实进行。
3、加强宣传,正面引导。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发展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重要意义、具体标准和程序等,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我把班级管理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粗浅探索。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我认为“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班级的管理上适当调整思路,在管理措施方面予以正确的导向,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为的统一性,使学生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面,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强调“唯师是从”,学生时刻听从命令,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使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对于长期生活在鲜花和光环中内心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善意的“挫折”创新教育去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师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班主任只有释放关爱的情感,才能做学生的知心人,学生只有爱你、信任你,才能和你一道成长。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的实施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我采取了如下几点方法:
1.我在班级管理与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各种教育活动。在纪律、劳动、卫生等方面基本做到了学生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例如,制定班规班约,首先在班内充分展开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然后我与班干部共同商议起草,在交全班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力求使班规班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内出现什么问题,我先不急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透彻的分析原因,深刻认识其影响,集体提出处理意见,这样做,既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对学生思想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都大有好处。再如,班委的建立和改组,评先评优工作都严格遵守民主程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积极创设创新氛围。创新教育是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所以,我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激发了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
3.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创造的开始。在班级中我提倡学生质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尊重老师,又不迷信老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同时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我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做了三点:
(1)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
(2)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以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本质特点就是独创性。
(3)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真诚地去尊重课任教师,充分地全方位地搞好创新教育。通过与各任课教师的共同研究、探讨,摸索出一套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教学工具带的全、上课时认真、积极、主动参与者可采取奖励小红旗等方法,期末的评优工作也把此项加进去。我的工作主旨是:用人格感染学生;用诚心去爱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使我的学生不仅有知识更要有思想;不仅有文化各要有品位;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怎样做人。“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讲坛上挥洒汗水,讲坛下勤奋耕耘。品尝着教书育人的甘苦,享受着教学相长的快乐,收获着进取创新的硕果。爱心与责任相伴,执着与使命相拥,我相信:未来的日子,我会用执着的爱写就那份对教育的爱的执着:“春风化雨三十载,三尺讲台系情怀;清贫劳苦浑不怕,只求满野群芳开。”
总之,只要是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我都在试着尝试。
各基层党组织:
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根据全省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有关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20xx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按照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的要求,在抓好党员日常教育培训的同时,对广大党员普遍开展主题教育培训、分类教育培训,确保每名党员年内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xx系统全体党员努力争当“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党员发展对象,党组织关系在系统内各级党组织的所有党员。对流出党员,可采取上门送学、微信教学等形式开展培训,也可依托驻外党组织开展集中培训。
1.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着眼于提高新党员的党性意识、政治素养,端正入党动机,对全系统党员发展对象进行集中培训。
2.全体党员集中轮训。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突出素质提升,能力建设,改进培训方式,创新培训内容,由局党委组织实施,对全系统党员进行集中轮训,确保培训对象全覆盖。党员集中轮训于6月底前分期完成,培训时间每期原则上不少于2天。
1.结合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必修课,学习时长不低于培训时间的1/3。
2.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
3.加强xx红色基因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4.加强对党支部基本职责和工作方法,党支部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的培训。
5.学习宪法、涉水法律法规,学习现代xx实用技能等。
6.开展党建知识应知应会测试。
1.集中培训。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等方式,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开展“四大课堂”。一是党课课堂。广泛开展“领导干部上党课”、“党支部书记上党课”、“优秀党员上党课”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受到教育、提升素质、增强本领。二是电化教育课堂。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微信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三是政治学习课堂。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形式,结合时事政治,在党员中开展专题学习。四是业务学习课堂。在党员及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专题学习。
3.参观考察。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基因培训学院为党员干部提供党建、廉政、红色文化等培训,组织党员开展各种参观学习活动,加强对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4.党员自学。党支部以党小组为单位,向党员提供指导性读书目录,党小组组长组织学习、交流研讨,采取读书笔记检查、阶段汇报等形式检验学习效果。
1.压实工作职责。各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推动xx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的重要内容。要在局党委集中轮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支部党员教育培训计划并抓好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落实。
2.严肃培训纪律。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组织管理,严肃培训要求,严明培训纪律。要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防止以培训名义游山玩水、公款吃喝、滥发纪念品。要安排专人负责,防止培训搞形式、走过场,确保培训全覆盖、受欢迎、有实效。
3.强化监督指导。各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推行党员培训登记、考核和反馈制度,将每个党员的参训情况作为民主评议以及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请于x月x日前报至局党政办,开展情况及时上报。
各位党员:
指点思想。
整体目标。
(1)。
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全面贯彻党的108大、108届4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3个代表”、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动身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宏扬中华文化,努力实现“中国梦”。(2)。
加强党性修养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党章》、党的主旨、党的历史、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良好传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使广大党员增强党的意识、主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加强党性锻炼。(3)。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要加强权利观、党风党纪教育,教育党员干部自觉遵照党章和党内法规,模范遵照宪法和法律法规。要应用正面典型进行宣扬引导,应用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使广大党员承受住各种考验,清正廉洁,1身正气,永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本质。(4)。
加强情势任务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基本路。
线、方针政策、情势任务、时政国情教育。围绕“。
1+8+7”
xxxx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
(1)制定学习培训计划。结合新的情势和任务,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深入研究和掌控党员教育规律,适应党员对学习培训的需求,结合党员思想工作实际,切实制定好各阶段学习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入耳课和参观考察、心得交换和现场互动等相结合的情势组织轮训。
(2)抓好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教育。集中学习教育是抓好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机关支部通过举行报告会、专题辅导和组织讨论等情势,切实抓好党员的集中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员活动中心的作用,完善设施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境地的场所。加大对活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力度,通过流入地党组织或流出地党组织派专人联系和邮寄资料等方式,将其纳入到教育培训中来积极利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情势,设立党员教育专栏,提倡建立网上党校,探索应用在线学习、手机短信等手段,进1步扩大教育覆盖面。
(3)展开党员专题学习教育活动。针对不同时期党的工作和发展实际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相应的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在教育中,1方面要重视培树不同层面、不同侧面、不同岗位的先进典型,用身旁的人和身旁的事来教育人、鼓励人、鼓舞人;另外一方面要应用反面典型,弄好警示教育,利用反面教材起到昭示、警示作用。
(4)应用“3会1课”进行学习教育。把“3会1课”制度作为提高党员思想理论素养的基本制度,把“3会1课”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课堂,坚持好,落实好。展开领导干部上党课活动,定期为党员、入党积极份子讲党课,围绕党员普遍关注的热门、难点、疑点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解答,使党员思想上遭到启发、理论上得到武装、能力上得到提高。
(5)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在抓好集中教育培训的同时,将大力提倡展开党员读书活动,加强自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撰写学习心得,交换体会,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激起党员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更好地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
根据《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经第x党支部研究,决定创建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党支部,现制定方案如下: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围绕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以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
以创建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党支部为契机,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着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力求达到“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党员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场所功能更加务实管用、工作载体更加丰富多样、制度机制更加健全落实、基础保障更加充分有力”的目标。
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创建工作。
(一)加强日常管理。
1.建好工作台账。建立2018年党建工作台账,根据市直工委印发的2018年市直机关党建工作要点,结合第x党支部实际,制定2018年党建工作台账,统筹安排、抓好落实,确保党支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2.建立工作计划。根据市直工委、局直属机关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制定2018年党建工作计划。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等方面合理计划,统筹安排。
3.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以党课和党员学习日等为载体,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通过组织生活、观看专题片等形式,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
4.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继续实行支部委员带头讲党课、每名党员轮流讲党课的制度,精心安排党课内容,确保党课质量和效果,不断创新“三会一课”的内容以及学习形式。
5.加强党费管理工作。第x党支部将根据《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党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做好党费收缴工作,严格执行党费管理规定,逐步形成党费常态化管理机制。
6.做好党建基础工作。安排专人做好市直工委的“一账、一本、一档、一系统”(即党支部工作台账、党支部工作记事本、党员档案、党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录入工作,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的基础建设。
(二)加强教育管理。
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按时参加上级党组织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按照每名党员每年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32学时;班子成员不少于56学时的标准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三)加强支部党建阵地建设。
1.创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党团活动室。使广大党员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作用发挥有舞台。从设施设备、学习资料、宣传内容、经费落实等方面统筹谋划,打造标准化党团活动室,为党员上党课、谈心谈话、学习交流等活动开展提供活动平台。
2.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党支部在职党员全部参加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加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和市直管道路排涝应急与路面安全作业演练等活动,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到各类志愿服务中,进一步锤炼党员的优秀品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8年3月下旬)。第x党支部对照创建要求,研究制定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动员部署创建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4月上旬-8月上旬)。根据方案安排,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其中,2018年7月中旬-8月上旬准备相关材料,迎接领导小组的中期评估。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8年8月中旬-10月)。2018年10月按照创建标准,对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专项总结,准备申报材料,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
(一)加强管理,精心组织。要把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任务分解到每名支部委员,由支部委员带头落实,细化管理,精心组织;普通党员要积极配合、参与,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二)营造氛围,形成合力。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大力营造学政治、学文化、学业务的浓厚氛围,人人主动参与,个个献计出力,形成团结互动、开拓创新、人尽其才、勇创佳绩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督查,抓好落实。结合各党小组实际,按照总体部署和要求推进工作,把握好重点环节,做好自检总结,提高党支部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我国要想推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的发展,并且对其进行创新,就需要寻求一系列有效的策略。首先,我国需要改变旅游管理教育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其进行全新的诠释。以前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思想是比较被动的,注重理论知识。如今各个学校应该树立积极主动的教育思想,结合理论和实践,并且联系科学研究,提高旅游管理的教育层次。各个学校需要突破学校教育的界限,不再把学校作为旅游管理教育的唯一场所,而是联系社会上各个旅行社、旅游企业和旅游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信息,并且为学生营造更加宽广的实习的平台。其次,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强大的教师队伍,提高旅游管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大多数学校的旅游管理教师的水平阻碍了教育的进步,同时不利于教育的创新。所以,各个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注重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并且给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实际经验和社会见闻,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理论教学的开展。教师是促进旅游管理教育获得发展并且得以创新的实践者,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3.结语。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上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急切需要更加优秀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但是旅游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时间并不长。所以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国各个学校应该不断推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的发展,对旅游管理的教学思想、手段、课程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塑造出更加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为我国旅游行业提供中坚力量,促进我国旅游行业获得长远的进步。
摘要:本文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的主体出发,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线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科教兴国战略一经提出,就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科学与技术是当今企业之间,也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创新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建设应该加强建设由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平台等构成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平台的建设,将会促进企业对社会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促进政府科技部门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1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平台主体。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为依托的孵化基地平台。区域科技创新新服务平台是指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求,以科技集成和共享为目标,结合区域可用资源,建立科技成果共享和利益共享的创新服务平台,具有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综合性和政府主导性等特点。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孵化基地平台,缺乏有效平台的支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一场空谈。企业拥有经济实力、有人才吸引力,也有条件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应当成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推动力,区域内的高新区或技术园区应当联合企业,把创业园、留学生院、国际技术交流中心等各个机构整合起来,发挥孵化基地的带头作用,打造一个国际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综合服务平台。
除此之外,年轻的大学群体也是不可忽视的可利用因素。纵观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等闻名全球的技术创新基地都是以大学为依托建立起来的,首先,大学生群体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大学生年轻大胆地思想更容易在科技方面产生不一样的想法,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支撑对新兴事物的探索和坚持;其次,大学科技园更有活力,对国际信息资源及科研成果关注度较高,创建大学科技园区对促进国际化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更为有利。
(2)促进完善平台网页化、专业化。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关键口还是在服务,只有把服务质量提上去,才能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互联网+“时代,脱离网络的服务很难做到完美,只有结合网络,利用互联网综合更多的合作企业和机构,获得政府支持,掌握信息资源贺动态,才能搭造更坚实的技术信息和服务后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大力引进科技中介机构,促进服务平台朝专业化的道路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创新氛围。
综合性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在两方面,首先是对信息资源的收集,首先明确服务平台覆盖面的宽度和深度,全面调研,明确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其次是尽量扩宽服务对象的空间,始终走在服务对象前头,用国际化视野看发展,在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加强联系,把园区的重点企业往更宽的方向引导,利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完善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系,实现资源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2平台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
(1)服务模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应当是一个共享的服务平台,以共享为核心,突出服务手段和方式,打破政府、市场等的垄断,对投资建设的平台根据需要进行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开放。积极探索先进的、现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先选取和使用经济易行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实现信息成果共享,促进科研合作。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降低创业成本,规避创新风险,为科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服务平台,为从事科技创新的工作人员提供开放和公平的工作环境,让社会共享科技进步成果。
(2)运行机制。创建集信息、市场、人才、知识、管理于一体的自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运行机制主体除了对服务的重视与管理之外,还有需要搭建多个与科技相关的子平台,以维持平台的正常运营,实现资源整合。
首先,是科技基础条件子平台的构建,这也是一切信息和资源的基础。在这个平台内,要科技文献检索中心是必须的,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搜集整理各个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加工,根据需求者方便提供个性化服务。随之建立科技资源数据共享中心,对一些生物标本、实验室和设备仪器等采取开放的态度,与平台人员合理共享,保持与资源保藏机构、合作单位和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联系。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路中心,在区域内实现大型科学仪器的共享,实现网络技术信息分析和数据处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与管理,实现与其他区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同步。
其次,是科技专家咨询子服务平台的构建,开办科技专家咨询服务通道,给科技创新人员增添信心和保障。基础的科技咨询服务大厅,面向广大信息需求者和企业等,满足他们对各种科技信息的检索、求证、咨询和指导,提供科技短信、资讯快报、文献检索、专家调度等多种服务。科技信息辐射中心,主要以技术园区为辐射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用信息化集成的手段,向合作组织和个体户提供示范推广服务,承担信息咨询、人才培训、产业示范、科技推广的职能。科技创新在对新知识、新技术进行探索时,难免会由于缺少经验走弯路,甚至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了专家咨询服务的帮助和辐射中心的引导,有利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有效构建和正常运行。
3结束语。
在时代的征程中,科技和创新是主要的推动力,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大力推行,共享平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服务”也成为了社会越来越多渴求素质人才的要素,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必定会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巨大贡献,扩大区域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针对现阶段中等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当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和完善。
3.1统一规划,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一是统一规划,齐抓共管。学校要建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长远发展的建设规划,并落实专门机构负责;二是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所有场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的模拟仿真实训场所和校园基础数据库、智慧校园。三是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与传统授课相结合,定期组织师生接受最新信息技术的专项培训,使师生都能够重视中职教育信息化。只有校领导重视信息化,才能使教师们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和科研,让学生积极获取信息化知识和能力,因此,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是实现中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3.2工匠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职学校教职员工的“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更新教学理念上。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中职学校人才上的成果并不理想,中职学校教职员工们应当在平时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加强“工匠精神”,他们在课堂上除不断地创新深度融合多元化教学模式,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化抽象为具象,变枯燥为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创新自身信息化能力,并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等方面,只有做到这些,才是我国现代化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回归,才是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核心落脚点。
3.3分层培训,提高教育教学应用能力。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缺乏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的教师,这类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一是引进高层次优秀专业教师;二是按照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教师外派学习,或将其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化能力同步纳入到年度考评、资格认证和职务评审等方面;三是充分重视该校的信息化管理培训,甚至可定期外派专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主管人员接受最新信息化培训,以大力抓好校园信息化建设,从而满足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地发展的需求。
3.4深度融合,创新多元化培养模式。
学校要全方位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一是师生教学活动尽量做到数字化、可视化和协作化,并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形成集备课、教学、答疑、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考核考试与学分认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功能数据库促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通过上述创新模式的深度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
3.5精品课程,打造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
中职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寻找和开发合适的教育教学资源,将有用资源加以整合和分类,建立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优质资源库,再通过信息化、科技化的校园网络和信息中心来加以管理,充分满足师生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校还要立足于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引进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升级网络课程,汇集各项学科素材库和网络优质名师课程,定期更新资源共享课以及微课堂等形式不断地优化信息化资源。
3.6重点采集,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还要不断地完善软件研发和更新,要在重点采集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关键信息上下功夫,逐步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为学校实习、就业、资助工作等提供良好信息数据支持平台。
3.7大胆创新,建设智慧校园。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还应该面向广大师生创新开展平安校园、节能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等智慧校园建设。逐步建成面向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管理的各类应用系统,达到各应用系统的服务融合,真正实现学校工作、学习、生活智慧化。
4结语。
中职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全面信息化,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这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应始终跟随时代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职教育信息化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才能促进中职学校信息化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服务号以及学校手机客户端等以移动智能设备为载体的新应用直接将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主体面向每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可以及时地接收到这些管理和服务信息,并且每个人都能够参与这些信息的互动,而管理者也能够实时地了解到每个人的反应。这一变化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产业发展信息、人才需求信息、新技术发展信息以及学校管理服务信息等重要信息在师生之间的快速、高效传播并及时了解师生的反馈提供了渠道,也让学校、教师、学生能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外界的变化,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得到提高。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师生交流、教师和企业人员交流提供了微信、微博等一系列更加高效、紧密的应用程序,同时也提供了像钉钉、企业微信等针对办公场景的沟通工具,这些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职业教育管理者与企业、教师、学生的联系,可以更加快捷、直观地对职业教育所有参与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2)人与信息的沟通效率得到提高。
由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个人获取互联网信息资源更加方便、快捷,管理者发布、推送信息更加及时、高效。在有着多样化需求的职业教育领域内,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支撑,校企合作、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职业教育环节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恰恰能够协调、统筹这些信息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教师、学生、社会对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方便快捷地参与和使用各项移动互联网平台和应用,每个人都可以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一特点在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上的体现就是每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使用信息化管理所提供的各项管理功能和服务,同样职业教育管理者也能够更加直观便捷地看到每一位用户的体验和反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水平要更上一个台阶。
1.职业教育管理者应当时时关注移动互联网技术。
职业教育管理人员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主体,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更新已有的教育管理观念,加强信息化管理意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迅速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加快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好地为广大职业教育师生和相关人员服务,提高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和效率。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用户”也就是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使用感受。在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听取每一位师生的使用感受,合理改进每一项提高师生体验的举措,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最大限度地方便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特别是加强移动互联网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领域中的应用,建立服务师生的各项管理信息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师生间、相关人员之间快速沟通协调的效率,有力支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3.细化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分类筛选和推送,制定适应的规章制度。
职业教育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特别大,无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都需要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支撑,而对互联网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和审核就是职业教育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在信息资源大爆炸的今天。而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时,首先,要建立起更加科学严谨的信息发布和推送审核机制,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中移动互联网平台使用的流程,更加注重审核质量和效率,正确、科学地发挥移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特点,防止因为操作失误或者审核缺失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掌握程度,规范职业教育管理中各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和操作,科学规避移动互联网技术存在的弊端,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确保移动互联网变革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能有序、高效地运行。
4.注重微创新,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师生的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职业教育管理要注重在已有条件下进行微创新,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使用效率,根据师生以及相关人员的反馈信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这样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变革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要重视新技术、新平台的运用,综合采取各种有效策略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有力支撑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初中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初中教育越来越重视。要想提升初中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需要创新其管理理念,探索出一套顺应时代潮流和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解决初中教育教学管理问题,需要发扬其长处改善其短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原则,以科技发展为依托,在管理工作模式上进行改革。
关键词: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现如今,有的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较为低下,课堂时间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教学主张,以及“以人为本”的教学主张。通过近些年的实践研究,下文将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作出如下的探讨。
一、低效原因剖析。
(一)教学实效较低。
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是一种师生双方互动、并且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在初中教育中,学生普遍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大多变现为学习成绩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较弱,没有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合适等多种原因。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教育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导致教师失去作为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其敷衍的态度来应付教学任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感,从而导致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大幅降低。
(二)教学效果较差。
教师是课堂中重要的一个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的学生,如果让不同的教师教学,教学效果往往会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无法真实把握学生的需求,教师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从而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变低。
二、提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有效对策。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如何努力让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达到最大化,如何使得课堂时间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并且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良好的课堂秩序。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障课堂高效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能。
1.防止学生做无关于课堂的事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积极的投身于课堂教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应该正面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并且通过教学中自身语调的变化来调节课堂气氛,使得学生更加关注于课堂。或者通过进行分阶层教学以及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自身的存在感,真正做到有事可做。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课堂的高效极大原因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安排设计,因此要求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并且减少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低效无用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教师应该心中有数,随机应变,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高效的课堂。
(二)用心进行教学。
将课上好是教师针对课堂而言的不可推却的重要责任之一。任何事情只要是用心做的都会有很好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最为饱满的热情、最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每一节课。面对学生应该用心对待,同时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战胜困难,以一个榜样的形象来激励学生前行。懒惰是人类成功最大的敌人,懒惰的思想将导致懒惰的行为,懒惰的行为将带来极坏的结果。参与初中教育的学生往往素质各有长短,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耐心教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教师,教师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一个教师的职责。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务必具备以下五种能力,即1.掌握并运用教材的能力,2.言谈的能力,3.了解学生以及其学习情况的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除此以外,教师务必注意以下两点。
1.提升课堂讲课能力。教师讲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的目标是将枯燥乏味的课本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以便于学生接受。在此之前,教师务必对教材内容有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取决于教师自身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得体。
2.注重教育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的过程,其本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应该主观的评断任何学生,应该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个体,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施教。传统的教学观念上将教师视为课堂的主体,即课堂的主宰者,这样观念是错误的,教师应该转变这种传统观念,从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生。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
(四)微笑的力量。
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孩子,由于家庭、自身等各种原因,导致每位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应该尽量改变这种现状,让每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来充当小助手,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又能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当然,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班集体的工作,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参与其中,在班级中体现自身的重要性,发挥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师生交流。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俗语:“跳起来摘苹果。”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中,外界务必施加适当的压力,来使人接受训练,磨练人的意志。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的学生往往有畏惧心理,面对人群有恐惧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的帮助学士走出困境,培养其自信心,促进其性格全面健康的发展。例如:在一些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任命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担任班委,促使他们去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逐步培养他们,让学生的性格更加健康。
综上所述,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是初中教育教学出路的未来发展的趋势,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应根据就业需要重点教学。而提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认真用心的进行教学活动。只要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才能最好最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好的就业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2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