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诗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我们来共同欣赏吧。课件播放,师有感情地朗读。(《归侨》作者:青勃)
2、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轻声齐读这首诗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
3、是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难舍故土。旅居海外的华侨,总有一颗至死不渝的赤子心,一腔汹涌澎湃的报国血。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钱学森》,和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心灵相约吧。
二、默读课文,划出感动的语句,写阅读感受。
指名交流,教师评价补充。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有句俗语说:言为心声。学习这篇文章,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就找到了通向钱学森爷爷心灵的在最佳道路。现在,就请同学们细心阅读课文,画出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句子,轻轻读几遍。
生读,画,再轻读。
2.让我们和钱学森第一次心灵交流吧:
大屏幕出示:
善于读书的同学,你找到钱学森的回答吗?生答。
投影出示下面一段话:
让生齐读这句画。
师: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周恩来少年读书时的一句名言,
生脱口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钱学森的这句话,是何等的相似啊!因为这两句话,都表现了——---强烈的报国心!
钱学森说这句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情呢,谁能在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词语。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所以,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当他踏上归途,在轮船中眺望即将祖国,他是多么希望——让生接读(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壁舱啊!)。
板书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优厚的待遇,幸福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
当时的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境况啊!老师搜集了一个资料:大屏幕投影:(补充资料)
师;这就是我们可敬的科学家,这就是当时的工作条件。
4、让我们和钱学森进行第二次心灵对话吧大屏幕投影:
钱学森,祖国刚解放,回到祖国,你不会有优厚的待遇,更重要的是,贫穷、落后的中国不会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给您,这样搞科研会遇到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啊。你还是别回去了,通过其他方式为祖国做贡献吧。
钱学森怎么回答我们呢?
生答。
投影出示: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大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同学们,这段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师生共同有感情的读。
生答。
对父母的思念,报效祖国的深情,无时不牵动着钱学森,所以,当他踏上归途,在轮船甲板眺望,他是多么希望——让生接读(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壁舱啊!)
让生再次充满感情的接读。
板书:赤子情深报效祖国
5.既然父母那么想你,祖国那么需要你,钱学森,你赶快回来吧。会那么容易吗,善于发现的同学,你从哪知道的,请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告诉我。
生答
投影出示: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善于感悟的同学,你读懂了什么?
钱学森的作用果然巨大,所以,那个美国军官后来还有一句话,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去。
所以,当他乘船归来,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师再次引读:生: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壁舱啊!
板书:百般磨难终回祖国
7.钱学森回到祖国,马上开始了科学研究,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师板书:导弹之父贡献卓越
同学们,钱学森的殷殷赤子心,拳拳报国志,感动无数中国人。斯人已逝,让我们去读读他的故事,学习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钱学森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怎样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他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且深刻感悟他那高大的形象?教学前,我认真研读教材,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再三权衡,最终决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人物的深层对话。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课外资料的补充恰到好处。 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钱学森和外国留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情怀时,补充了钱学森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以及钱学森的母亲在病床前写下的一首诗,透过饱含深情的文字,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了钱学森的内心世界。因有了这些资料的合理补充,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体验是深刻的,感情是自然的,这从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可见一斑。恰当补充课外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克服了文本的不足。 第二,紧扣“爱国”这一中心,重点突出。 一篇文章最忌讳的就是支离破碎的分析,教学时,我没有一段一段地教,而是抓住“爱国”这一中心,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的魂牵梦绕之情。学生在一遍一遍诵读,一次一次自主表达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语言,走进了文本,更一步步体验文中的情感主线——钱学森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难点——理解钱学森的两句话,进行朗读品味,体会钱学森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三、朗读指导方法多样。 在指导朗读钱学森的两句话的过程中,我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用教师的鼓励、引导,让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和抓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方法展开,极好地帮助学生感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浑然天成,不留痕迹。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采用了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读等朗读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感受钱学森的浓浓爱国情怀,给学生的情感之火再添“干柴”。 第三,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9课《钱学森》,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历尽艰辛才回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以及发射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教材有两个突出特点:
1、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也能够烘托人物的特点。
2、本文的写作思路较为清晰“留学、回国、贡献”,但是作者采取的是倒叙的写作顺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有别于一般文章。
同时,这次教学中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语言描绘表达人物特点”“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倒叙”等,顺着这条主线,文章“坎坷回国路”的处理就可以换个方法,这也是侧面描写,这也是烘托人物的爱国品质的,如果抓住了这点,那就完整许多。
语文就是一门充满遗憾美的教学,在这次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对于本文的认识和钻研还不够深,对于教法的研究不够透彻,课前预设不够准确……在遗憾中我反思,在反思中我又有了收获。反思,真的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
今天自己也上了《钱学森》这篇课文。感觉自己也走进了单纯感悟人物形象的圈圈。其它方面的内容都扔掉了。课上得很单薄!
想来想去,如果要实现读写结合,那也只能是在本文写作的某一个点上和感受课文内容结合。不可能把本文的写作特色全给学生。那么哪个点才利于读写结合呢?想来想去,觉得本文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可以和感受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即首先抓住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品质,然后引导学生感受抓住人物语言描写的写作特色。
《钱学森》是一篇记叙人物事迹的文章,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课文语言简洁、朴素。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重要写作特色。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烘托了人物的特点。文章写作思路较为清晰,作者采取倒叙的写作顺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避免得意而忘言,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课堂上和谐统一?根据课文特点,我从领悟人文内涵入手,直接以人物语言为切入点,以朗读训练为抓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穿插写作方法感悟这一主线,“语言描绘表达人物特点”、“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倒叙”等,研究文本的语文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相机进行言语训练,设计了“精读语言,读出拳拳报国之心”、“ 感受对比,读出浓浓爱国之情”、“ 表达阅读感受,深化文本理解”等几个板块。
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并体会他说话时的心理活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2、适度拓展,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如课文第五节美国海军将领的一段话对理解钱学森的拳拳报国心很重要,但考虑事件从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这时我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我宁死也要回国》,补充说明美国当局运用了一切手段,恐吓、阻拦、软禁、坐牢……不让钱学森回国的这段历史。适当的扩展,延伸,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再朗读钱学森对留学生的话,感受更真切,随着一次次地读,心灵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击提升了对钱学森的情感认识。
3、国内外生活,工作条件的对比,留学生的劝和他坚决的回,美国当局的威逼利诱和他想尽一切办法的回,理解钱学森回国的执着。
4、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当钱学森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写什么呢?在写后交流时,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朗读时,是那么地有感情,真可谓是声情并茂。看到学生那么的动情,我知道学生们真正地走进了文本,与主人公的爱国之情产生了共鸣,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
然而,课堂上总是留有遗憾。本节课对于“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学习机会还不是很均等。个别“学困生”在思考、发言等方面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多点耐心,多点指导。
《钱学森》主要讲述的是钱学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曲折人生。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钱学森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万万不可缺少的东西,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心中永不可磨灭的信念!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无声的美丽。
钱学森——两弹元勋,1949年就开始定居在美国,那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无可比拟和难以想象的幸福生活,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宽敞巨大的花园,一幢华丽精致的洋房,体面豪华的跑车,湛蓝如碧的游泳池,待遇优厚的薪水,美国政府想尽了一切办法阻止钱学森回国,但钱学森心中只有祖国,有着要为国家奉献的不可毁灭的信仰,这是影片《钱学森》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思考!
可现在人的信仰在哪里呢?
过去的信仰——坚贞,现在的信仰——毁灭。过去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纯真朴实。不必说见义勇为好少年、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雷锋式的好战士王杰,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见证了信仰的崇高!也不必说《今天我休息》中助人为乐的好警察马天民,爱岗敬业的首都售票员,勤劳善良的人们留下一个个美名,单单就是一个雷锋就为人们留下了一件又一件数不清的好事。见证了信仰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可现在呢?人们普遍心中只有自己,只有私心,只有利益!
过去的信仰——温暖的阳光,现在的信仰——有毒的空气。曾经人们心中崇高的信仰哪里去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淡化了人们的勤劳朴实,另一面的邪恶天性慢慢不加显示的显露出来。信仰在哪里?人们不由得慨叹!从小至大信任危机无处不在,儿童的奶粉有三聚氰胺,人们食用的蔬菜都是用化肥农药催生而成,注水鸡鸭,假牛肉鸭血,有毒的猪肉,刚刚建好的房子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豆腐渣工程,城市上空空气污浊,树木变成一个个树桩孤独的矗立着,黑心医生坑病人,没素质的老师将祖国的花朵变作生财有道的玩偶,保健品的铅超标达几百倍,贪污腐化成风!
我想问:“像钱学森那样崇高的信仰何在?”
今天,我怀着万分激动和崇敬的心情,看完了动人心魄的电影《钱学森》。由于在我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专家组工作,不方便看电影,从网上把电影考了下来。由于网路问题,时断时续,但由于深刻、感人、精彩的内容,吸引我用两个半小时看完了实际上只有98分钟的电影。
从影片中,我不仅基本了解了科学家钱学森,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一、任何人都应该记住:报效自己的祖国
在民国时期,钱老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继续学习,攻读研究生学位。在他年仅31岁时,担任助理教授,才华已经显露。两年后即33岁时被聘为副教授。又两年后即35岁时被聘为教授。这时的他,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家庭幸福,事业如日中天。在美国军界、科学界,其地位举足轻重,已是闻名全球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拟回国的消息时,加州理工学院院长、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以及杜布里奇先生都极力恳请他留下,争取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杜布里奇,曾把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问他:“你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回到尚处在农耕社会的中国,能做什么呢?中国的航空科技,可是一片空白啊。”杜布里奇所说,确实有其客观性。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实是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可是,钱学森先生深知祖国特别需要他。面对“你在那儿种苹果吗”的诘问,他回答到:“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当我看到这里时,深深地被钱先生所感动。
钱老的另一句话也让我深深感动:“我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
他报国情怀真挚,决心坚决。尽管被关了起来,他也从未动摇过。后来被释放,但仍然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久。最为可贵的是:面对美方的软硬兼施,他都从没有动摇过回国报效祖国的信念。他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钱学森回国后,更加了解了当时中国科技的落后。可以说,当时真是一穷二白,连肚子都吃不饱,更别谈基本的科研条件了。但是,钱先生没有一味埋怨,而是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他及一大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终于在1960年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合一”顺利完成。有时候我在想: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里的“从此”,应当是1949年10月1日,还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日?尽管我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想透,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才使得列强不再敢侵略中国,才奠定了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基础。那一刻起,中国人终于可以昂起头、挺起胸了!
二、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要尽量做为自己祖国的发展产生较大效应的工作。
钱老根据自己的特长、能力结构和新中国当时的急需,选择了导弹行业,使中华民族从此雄起。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应当以钱老为榜样,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祖国所需,选择那些能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的研究方向,并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
三、遇到困难要不屈不铙
钱老是一位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家。他面对困难时,特别是遇到失败时,仍然很乐观。东风二号不幸发射失败。当时,许多人都灰心丧气。钱老却安慰大家:“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一个‘东二’吗!今天它掉下来了,明天咱再给它射上去!”在钱老的鼓励和带领下,同志们积极努力工作,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解决了相关难题。下一次发射,终于成功了。
四、讲求科学,实事求是
钱老做为院长,有句话,使我印象深刻:“不求单项技术的先进性,只求总体系统的协调性。”该句话,不仅仅适合于导弹系统工程的技术总指挥、总协调,实际上,对于我们今天国家的发展、单位的发展、单位内部门的发展,对于因陋就简地开创相关事业,都有参考价值。
钱老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组织者,也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系统论专家。
五、执政党和政府一定要爱惜人才
在一个社会有机体内,虽然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真正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的人,应当是人类中的一部分精英。精英即人才。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应当受到尊敬。
在电影中,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卡门又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该话反映了冯·卡门先生做为一个美国人,对美国的“爱国情感”,无可指责,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军官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能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而目前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待遇虽然提高了许多,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科学工作者的待遇不如“剃头匠、炸油条的、卖羊肉串的”等情况。在一些科研单位,不按照科研工作的特殊规律进行管理、不尊重知识分子人格等情况也确实存在。
结束语:
钱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他用毕生精力谱写了热爱祖国的英雄篇章!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
中国“科技人”,应当不畏艰险、奋发图强,在科技高峰上努力攀登,为伟大祖国的更加强大,尽心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钱老的事迹,让我想起了无数民族英雄。如:司马迁虽被宫刑,仍秉笔直书;岳飞虽遭诬陷,仍精忠报国;文天祥身陷囹圄,仍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虎门销烟,不怕贬谪;邓世昌为国捐躯,浩气长存;……!钱老虽被软禁,仍心怀祖国,献身终生!
我又想起了中国一句铭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钱老虽然故去,但他的英魂长存!
钱老----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上周和学生一起观看电影《钱学森》,电影一开始展现的是一九八零年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宏大场面——场面宏大,令人振奋;然后是电视台报道钱学森逝世的消息,简单追溯钱学森的丰功伟绩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历程,特别是如何冲破阻挠回到祖国的,接着镜头切换在钱学森(陈坤饰)和蒋英(张雨绮饰)远渡重洋,回归祖国的轮船甲板上,之后镜头变换在一九四七年的上海,兰心大剧院:至此,电影主体部分才开始。
果然,我的担心却变成了现实,四五分钟后,四顾同学们,大家在交头接耳,没有了一开始看电影时正襟危坐、神情专注的情形!
那《钱学森》这部电影的主体部分是怎么展开的呢?
钱学森与蒋英在剧院见面——钱学森携妻子赴美国留学——钱学森提出回国,遭受不公正待遇——回国主持导弹研制工作——研制大型运载火箭——苍苍暮年,与蒋英携手漫步在林荫道上——病逝。
我觉得首先是靠叙述的故事。可中国的电影恰恰不善于叙述故事,尤其是张艺谋后期的大制作基本不存在故事。幸好近期徐铮拍摄的《人在旅途之泰囧》,还能讲故事。那如何让电影有故事?如果能把电影中的主人公首先看成一个普通人,那必定有好多关于他的故事。钱学森到底是怎样的性格?有没有怪脾气?有没有不好的生活习惯?他与妻子之间有没有一些矛盾,甚至是情感纠葛?他怎么教育孩子?他说过过头的话吗?他做错过事吗?在他身上,有没有一些让人发笑的事情?我想导演们如果能这样来考虑人物,肯定会让电影作品满是使观众沉浸其中并津津乐道的故事。
中国电影人物的类型化依然是阻碍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根本因素,因为它代表了电影创作者对人的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对人的认识的深度和高度是衡量一个导演是否精通电影艺术的根本所在。无论是娱乐片,还是艺术片,只要想得到观众的喜爱,就必须在探究人性、发现人性上有自己的突破,因为所有艺术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发现的艺术!
另外,电影若想打动观众,应多用一些实力派演员。因为实力派演员靠的的是对电影人物的深层把握或者说独特感悟来表演人物的。演好一个角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演人物有所发现的过程,而这种发现必须首先属于演员的,否则就会让观众倒胃口。显然,陈坤和张雨绮,尤其是张雨绮,在这方面还很不够,只靠一张脸,几个眼神,几个招牌动作,是不能走入观众心灵深处的!
总之,钱学森世所共仰,可拍电影的把他拍成这个样子,实在不应该!但愿,学校再组织同学们看电影,选择那些能自始至终能吸引同学们观赏的电影。也希望中国的导演多学点东西,拍出让更多观众认可的佳作。再也不要拍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电影:一开始还能振奋人心,可后面大部分时间让同学们慢慢地没了胃口,昏昏越睡!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师在观看了《钱学森》影片后,首先发现的是差距,其次是感触与鞭策。
钱学森同志在美国的生活优越,可他放弃了金钱、地位和名誉,为了祖国建设,他把这一切看得很淡,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便立即决定回国。用他的话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回国后,钱学森同志立刻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在短短的十年中,他成功地引爆了两颗核弹,并发射了“东方红”,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授予“导弹之父”和“航天之父”的称号,使当时落后的中国在这两个领域中突飞猛进,开创了崭新的局面。现在再回想起取得了这些成就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在他决定回国之际就受到美国当局的阻挠,他们诬陷钱学森是间谍,并把他扣留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几个月下来,他的体重下降了十几公斤,但是美国人的迫害没有摧毁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他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在正义人士和中国政府的共国努力下,回到了祖国。他的精神永不泯灭,他的品质永垂千古,他使我感受到,爱国的力量是无穷的。
钱学森老师,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他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独具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教育家。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且成绩卓著。他并不因肩负国家航天工程重任,工作繁忙而放松教学工作。
古人也云严师出高徒,特别是思想上的严格要求,学生就是一块未经雕刻的玉器,能否成为真正的美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决定行动,我们要首先教化他们的思想,然后在经过正确引导,方可使其成为美玉。最后就是要有自己的精神风貌,教师这个职业很特殊,与你打交道的都是一群孩子,也算是天之骄子吧,所以你必须得有自己的独特的精神面貌,简而言之就是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我要像钱老一样,具备那种特别的气质,一种能够教化学生、感化学生的、独有的气质。
他的一生贡献巨大,却拒绝了写传奇、名留千古的机会,淡泊名利……,是党员、干部,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榜样。
4月25日,我从我们学校主页上观看了电影《钱学森》,虽然电影有点卡,但我印象很深刻。电影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优秀电影。钱学森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首先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钱学森选择回到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并不是偶然。其父亲钱均夫和鲁迅是好朋友,同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的学生,其岳父蒋百里是著名军事理论家、国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钱学森的思想受这些人的熏陶和影响,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即便没有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卡麦锡主义”的迫害,钱学森也会回国参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当时国内的环境远不如美国优越,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毕竟是自己的祖国。即使放到今日,我会经常抱怨这个那个的不完善,但始终不能容忍外国人说中国的半点不是,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国心吧。钱学森说无剑可用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这话放到今日,特别是经历了伊拉克,科索沃,利比亚战争之后,以及当前紧张的国际形势,伊朗核问题,南北朝鲜的对峙,以及中国南海问题。更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感谢钱学森等科学家们为中国铸造了那么一把锋利的剑,以免我们哪天遭遇被外敌悬剑在头上却没有能力回击的尴尬困境。
其次是其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面对回国后,航空航天工业一穷二白的零基础,钱学森不为艰难,从亲自辅导学生和抓建设做起,搞出了我们自己的导弹和火箭,给我们的核弹头插上了翅膀,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钱学森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自然与其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密不可分;另外还有时代需要。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专业是火车头,但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看到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空军轰炸无可奈何,回国后最初选的是飞机制造,因为当时材料原因不能制造飞机。后来选择考虑了时代的需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结合。钱学森能力超常,学识渊博。当时他是加州理工最年轻的教授,从事的是美国航空界最为高精尖的研究。在1951年后被软禁的日子里,他终止了空气动力学的探索,转而研究工程控制理论,终于在5年后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工程控制论》。他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样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不仅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的新纪元。归国后由于国家的需要,钱学森由理论研究转为工程技术,实现了从理论到技术的完美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钱学森展现了极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将航天工业当成一个大的系统,由总体设计师到分设计师层层把关,如今中国航天事业仍在沿用钱学森的这些组织方式。
钱学森同志去世也已经三年多了,那么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他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20xx年(1935-1955),回国后在国防科研一线干了20xx年(1955-1981),1980年5月中国首次全程发射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获得成功。此后他把精力集中在了学术理论研究,抓紧人生的最后时光笔耕不辍,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和中国的力学体系;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值得深思,发人深省;“大成智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系统科学理论已经应用到了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观看此部电影后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他对祖国和科学的热爱。他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更让我钦佩。身为大学教师和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我们要学习他严谨的工作作风、献身教育和科学、坚持真理的精神;勇攀高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毅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民族气节;淡薄名利、一心为国的无私奉献品格。
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
今天中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
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出一点绵薄之力。
在美国,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非常优秀。
当他得知,中国解放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急切地想回中国。
他怕自己潜心研究的科技资料被美国人盗取,便用一把火给烧了。
在临行前,美国人又将他逮捕了,几经波折,钱学森才回到中国。
回来后,他不顾辛劳,整日都沉浸在科技研究上。
终于,他发明出了核导弹、火箭……不愧为“中国航天之父”。
影片放完了,我却始终忘不了最后一个镜头:钱学森离开了人世,他为中国的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
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缺少了前辈们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认准目标,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
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
他,就是钱学森。
在电影《钱学森》中,倒叙与插叙相结合,讲述着钱学森在美国时期对美国的`科学贡献,钱学森与妻子生活爱情点滴,影片生动再现了钱学森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观看电影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只有“中国导弹之父”,看完电影后,各种感动、敬仰充满脑海,让我们对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肃然起敬。
钱学森临危受命担负起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重任,这些科研项目和科研环境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举步维艰,甚至对美国科学家看来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借助美国先进的科学条件足以让钱学森顺利施展其天才般的科学创造力助其享誉盛名,可是钱学森宁愿“回家种苹果”也不远
忍受美国的不信任和不自由而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此处家国情怀通过中美之间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科学环境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钱学森的家国情怀和通过所学技能报国的执着。
甘肃科研基地漫天黄沙、物质匮乏,正直中国面临三年重大自然灾害时,苏联政府雪上加霜撤走苏联科学家导致科研进程遇到严重阻碍,钱学森带领着中国科研人员和部队战士彻夜奋战,面临着种种现存的和未知的挑战,冲出重围最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而后原子弹、
氢弹和卫星的研制成功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和科研实力,当蘑菇云腾空而起之时,所有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已经无憾于人民、无憾于国家、无憾于人生了!
他们的梦想和执着已经随着蘑菇云和卫星的升腾绽放在了宇宙中,化作了永恒的一幕!
影片中不得不提到的还有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的爱情。
蒋英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富有音乐天分的女子,和钱学森互相支持,相濡以沫。
特别是在钱学森在美国被困期间,蒋英所展现出的冷静和从容,以及回国后全力照顾家庭,无条件支持丈夫事业的责任和担当,都让我对这位夫人充满了尊敬。
钱学森遗体告别会上,蒋英和他脸贴脸的一幕感动了许多人。
这种爱是伟大的,是刻骨铭心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影片的尾声,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在公园散步时这样说过:“中国可以没有蒋英,但不能没有钱学森!”声音柔和,但,这坚如磐石的语气感动了所有的人。
他们把深深的伉俪之情融入到了对祖国的大爱,一个他为了祖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一个她为祖国奉献了无悔的韶华青春。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
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
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
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奋斗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2、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3、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4、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5、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
6、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7、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8、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9、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10、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
11、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12、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13、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4、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15、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16、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17、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18、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19、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20、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21、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22、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23、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4、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25、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26、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27、“nothing is final !!!”(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
今天中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
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出一点绵薄之力。
在美国,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非常优秀。
当他得知,中国解放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急切地想回中国。
他怕自己潜心研究的科技资料被美国人盗取,便用一把火给烧了。
在临行前,美国人又将他逮捕了,几经波折,钱学森才回到中国。
回来后,他不顾辛劳,整日都沉浸在科技研究上。
终于,他发明出了核导弹、火箭……不愧为“中国航天之父”。
影片放完了,我却始终忘不了最后一个镜头:钱学森离开了人世,他为中国的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
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缺少了前辈们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认准目标,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
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
他,就是钱学森。
在电影《钱学森》中,倒叙与插叙相结合,讲述着钱学森在美国时期对美国的科学贡献,钱学森与妻子生活爱情点滴,影片生动再现了钱学森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观看电影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只有“中国导弹之父”,看完电影后,各种感动、敬仰充满脑海,让我们对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肃然起敬。
钱学森临危受命担负起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重任,这些科研项目和科研环境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举步维艰,甚至对美国科学家看来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借助美国先进的科学条件足以让钱学森顺利施展其天才般的科学创造力助其享誉盛名,可是钱学森宁愿“回家种苹果”也不远忍受美国的不信任和不自由而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此处家国情怀通过中美之间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科学环境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钱学森的家国情怀和通过所学技能报国的执着。
甘肃科研基地漫天黄沙、物质匮乏,正直中国面临三年重大自然灾害时,苏联政府雪上加霜撤走苏联科学家导致科研进程遇到严重阻碍,钱学森带领着中国科研人员和部队战士彻夜奋战,面临着种种现存的和未知的挑战,冲出重围最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而后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研制成功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和科研实力,当蘑菇云腾空而起之时,所有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已经无憾于人民、无憾于国家、无憾于人生了!
他们的梦想和执着已经随着蘑菇云和卫星的升腾绽放在了宇宙中,化作了永恒的一幕!
影片中不得不提到的还有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的爱情。
蒋英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富有音乐天分的女子,和钱学森互相支持,相濡以沫。
特别是在钱学森在美国被困期间,蒋英所展现出的冷静和从容,以及回国后全力照顾家庭,无条件支持丈夫事业的责任和担当,都让我对这位夫人充满了尊敬。
钱学森遗体告别会上,蒋英和他脸贴脸的一幕感动了许多人。
这种爱是伟大的,是刻骨铭心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影片的尾声,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在公园散步时这样说过:“中国可以没有蒋英,但不能没有钱学森!”声音柔和,但,这坚如磐石的语气感动了所有的人。
他们把深深的伉俪之情融入到了对祖国的大爱,一个他为了祖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一个她为祖国奉献了无悔的韶华青春。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
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
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
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奋斗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钱学森》。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拳拳爱国心。
文章虽然语言简洁,几乎没有过多的细节描述,可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介绍,但是经过精心巧妙设计,便会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便能让学生经历一次酣畅淋漓的爱国主义教育,便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钱学森那颗滚烫的中国心,内心深处也喷涌出炽热的爱国情!下面我简单介绍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紧扣关键词展开教学。
1、以钱学森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为他写的颁奖词导入,揭示课题。
2、利用补全语段填词的方法引出“魂牵梦绕”这个关键词。
3、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句子,感受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爱国情。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富贵不能淫”的爱国情。
1、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课文中钱学森所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段话,找出钱学森说这段话时的背景。
2、出示课外资料,学生通过阅读了解钱学森出国时没有忘记祖国,在美国时更没有忘记祖国,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从而感受他对祖国的“魂牵梦绕”。
3、补充介绍钱学森的话,再一次读悟书中钱学森的语言,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明白钱学森想回到祖国为人民多做点事就意味着他将抛弃——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了解到钱学森的赤子之心不因为荣华富贵而动摇,这就叫做 “富贵不能淫”。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贫贱不能移”的赤子之心。
1、找到课文中钱学森说的另一段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了解钱学森说这段话的背景。
2、通过解读钱学森的愿望,阅读其他留学生规劝他的话语启发学生明白,现在回国搞科研,困难重重,而钱学森仍然意志坚定,感受他对祖国的“魂牵梦绕”。
3、通过抓关键词“日夜盼望”“终于”“应当”重点解读钱学森的话。在此基础上教师激情引读,理解“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句话所饱含的浓浓爱国情。了解虽然祖国贫穷,但这份赤子之心依旧不改,这份对祖国“魂牵梦绕”的深情就可以叫作“贫贱不能移”。
四、精读第5、6自然段,体会“威武不能屈”的拳拳爱国心。
1、抓住“绝不能”解读海军将领的话,通过阅读补充资料感受钱学森回国的艰辛。
2、引导学生感知回国之路受到了种种威胁、阻挠,但是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这样的赤子之心,就叫做“威武不能屈”。
五、情景再现,体会写法。
借用课文插图,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学习课文中“倒叙”的写法。
六、课外延伸,传递爱国情怀。
伴随“我的中国心”的旋律,了解其他爱国人士的回归,反复诵读课文中钱学森说的话,体会他们的拳拳爱国心,理解孟子的千古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后深情呼唤钱学森的名字结束教学。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钱学森说的两段话,体会感悟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因为年纪的因素,学生对这位伟大的“两弹一星”之父并不了解,更无法体会钱学森那5年荆棘密布的坎坷回国路,同时课文的语言非常简洁,对人物的细节刻画并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钱学森伟大的爱国情怀,并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就成了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
针对这个难点,我适当对文本进行了必要的细节补充,拓展文本的广度,挖掘文本的深度,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把符号化的文字蝶化为学生心灵的体验,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比较,对原本平平淡淡的语言文字理解得全面一些,透彻一些,对文本的感悟也就深刻了。如学生找到课文中“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时,我补充出示了这些资料: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从而学生知道了钱学森出国是为了祖国。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43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钱学森在美国刻苦学习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而在钱学森看来这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像钱学森这样罕见的优秀人才如果留在美国,意味着他将拥有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然而钱学森却说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时我又补充出示了以下资料: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钱学森存了保险金没有,钱学森这样回答: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学生更深刻了体会理解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这句话,钱学森的爱国情也感染了学生。课文第五节美国海军将领的一段话对理解钱学森的拳拳报国心很重要,但考虑事件从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补充:这个“绝”字,此刻变成了种种诱惑,变成了种种阻挠,可是又何止是这些呢?(课件出示补充资料):1950年9月,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听说钱学森要回国,通知移民局:扣留钱学森!他们把钱学森关在一个海岛上。每天晚上,看守人员隔10分钟就进来开一次灯,使他根本不能休息,半个月时间,钱学森的体重下降了近三十斤。 后来,钱学森虽然被保释出来。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仍不放松对他的迫害,他的行动继续受到限制,信件和电话都受到监视和检查。然而,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同学们,像这样的日子、像这样的生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是一年吗?从钱学森提出回国要求到踏上归途,整整五年啊!通过这些细节,学生感悟到当美国当局采用种种手段威逼、阻挠、迫害钱学森时,他那样的勇敢、坚强,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因而读文时便会激情满怀。
除此之外,反复研读课文中钱学森的话语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手段。如通过抓关键词“日夜盼望”“终于”“应当”重点解读钱学森说的第2段话。在此基础上教师激情引读,理解“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句话所饱含的浓浓爱国情。正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到祖国后为人民多做点事”,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正是因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正是因为“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一唱三叹的朗读,让孩子们感受了钱学森火热的爱国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钱学森深切的报国情,更让孩子们体验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这样的读,孩子们从心底深处明白了“我是中国人”这五个字的博大而深刻的内涵,这样的读,给语文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情感的内化。
作为设计的亮点,我用孟子的千古名言来概括钱学森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知道钱学森的赤子之心不因为荣华富贵而动摇这就叫做 “富贵不能淫”。虽然祖国贫穷,但这份赤子之心依旧不改,这份对祖国“魂牵梦绕”的深情就可以叫作“贫贱不能移”。回国之路受到了种种威胁、阻挠,但是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这样的赤子之心,就叫做“威武不能屈”。当学生被钱学森那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爱国情深深感染的时候,在课堂的最后环节中,凄婉深情的小提琴曲《明月千里寄相思》在课堂上缓缓响起,屏幕的图片再现钱学森归国的一幕,教师用优美动人、启人心智的教学语言,如点点音符,拨动学生的爱国心弦。一个个满怀赤子之心的海外游子的图片随着教师深情的描述徐徐推出。最后《我的中国心》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在教室中久久回荡。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他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
吴老师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抓住:“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
教学时,教师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
在课堂上,吴老师先让同学们想像一下钱学森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然后当让孩子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钱学森,面对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是你的话你会想到要回国吗?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
在讨论中使孩子们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孩子们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教学效果很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81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