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可以是个人的成就,也可以是团队的合作,通过描述和总结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某种价值和意义。接下来是一些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xx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xx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xx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这是梁益建的真实身份,然而,让他感到最亲切的称谓,却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梁爸爸”。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这是梁益建作为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梁益建显得有些低调:“我就是个给病人看病的普通小医生。
梁益建:“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医院骨科大夫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利落平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并不高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病房里的患者们觉得,梁益建是个和缓平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平均每个人的调整时间30分钟。面对媒体的采访,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大辩若讷,“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
三医院1号住院楼2楼,带着脊柱牵引支架的于建红,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转角通往医生办公室的小平台上,静静地呼、吸。病区的空气混杂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种药味,并不算清新,他却视为珍宝。
几个多月前,一辆小汽车飞驰在河北沧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于建红瘫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车后座,大口地吸着氧气,生命的气息随着时间流逝,似乎正一丝丝地没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见。因为40年脊柱侧弯而变形的胸腔,压迫着于建红肺部的呼吸空间,“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岁的父母、媳妇周大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为了“活命”,从20xx年就出现呼吸困难的于建红已经辗转在河北、北京求医2年,跑过很多家大医院。“这是命运的事,回家好好休养”,医生的这句话于建红听过很多遍。尽管呼吸对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执拗地在网上搜索,不甘心地试图叩开命运之门。当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时,他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红的爱人周大姐试探着向梁益建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咨询,立即收到了回复。8月7日,于建红最新的血气分析数据被一一发到梁益建的手机上,“我的氧分压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压低于60mmhg,已经意味着呼吸衰竭。紧紧捏着手机的周大姐,反复翻着手机,一条短信点亮了屏幕,这是于建红期盼了2年的回复——“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点从沧州出发,一天之后,已经陷入半昏迷的于建红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立即进入骨科icu。2天后,于建红情况好转,进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来”的于建红,“活命”几率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现在上下楼梯都没问题,聊天更是没有问题”。
梁益建:“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于建红和病友们互相打气时,常常会聊到一个已经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岁、重庆壁山小伙子肖强。肖强的脊柱曾有三个严重畸形: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侧弯畸形、严重脊柱旋转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侧弯达到了190度,被媒体称为世界罕见。肖强也和很多病友一样,因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脏等脏器已经受到严重积压,呼吸越来越困难。如果再得不到治疗,他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
从20xx年起,肖强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获救的希望,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拜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脊柱专家,“在北京求治时,为了节约钱,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门诊大厅里。”然而,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肖强都被拒绝。在北京某医院,肖强曾住院15天,最后专家仍告诉他无法手术,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经过努力寻找,20xx年3月27日,没有放弃的肖强找到了梁益建。
20xx年4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手术,20xx年7月进行胸廓成形手术,20xx年3月进行脊柱矫形手术,20xx年9月出院……如今,肖强仍把每一次治疗节点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对自己非常重要。距离出院已经一年有余,肖强除不能弯腰外,生活与普通人无异,此前出现的腰疼、呼吸疼等问题也在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肖强的女儿出生了,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的电话报喜。
在“我能治”几个字之中,有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风险。国际脊柱侧弯学会委员(srsmember)陶惠人说,脊柱侧弯手术,医生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问题等风险,“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在医学范畴内,手术出血超过两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侧弯手术及肝肾移植手术。”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青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他又将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据公开报道,20xx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千例。另据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统计,20xx年至20xx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智善公益基金会与全国20余家公立医院具有合作关系,“三医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时间长。”作为在全国范围长期救助家庭贫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说,“梁益建的勇气来自于对医学事业的敬重与执着。”苗强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于探索医学高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据悉,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xx年2月,梁益建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每一天不断发生的工作细节中,梁益建的“勇气”源自对己对人的“严格”。
“严格”是对时间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点睡觉,而午夜12点之后是他的练拳时间。梁益建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早上7点半,梁益建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7点45分,当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里已经热闹起来。36位医生护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钟后开始。
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时间为上午8时。“梁主任每天早上7点30分就会抵达病区,医生、护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护士长陈澜在内,每日上午7时50分参加交班的医生、护士超过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钟的工作时间计算,骨科的医生护士每天共额外投入5小时为患者服务。医生护士额外的时间投入,一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要小心。”梁益建说。
梁益建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xx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被称为“劳模”的汪飞,2年半前加入小组,家住医院对面的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当天有手术,晚上10点就会到骨科icu转一圈,看看做完手术病人的情况,然后发条短信给梁益建,“我不来看,主任也会来看。”
“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
“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宽慰,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更有效。
上午9时,骨科医生的大办公室里,8个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着沙发边依次站着。骨科的医护人员给他们取了个“萌萌哒”的名字——“天线宝宝”。待梁益建从病区查完房,拿着盛满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纸盒子走进办公室时,大家微笑着,眼神随着梁益建的身形移动。来自云南的张映清排在队首,梁益建从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号的扳手,开始拧动她身上固定支撑杆与头盆环的螺母。张映清紧咬着牙关,紧绷着,尽量不让身体发抖。她的头部、腰部分别套着一个钢环,用四根高过头顶的支撑杆连接固定。通过头盆环的牵引,让弯曲的脊柱慢慢拉撑。为了将头盆环固定在脑袋上,钢环上的每根钉子都穿过了头皮。
梁益建迅速翻动着手腕,尽量让拧动的速度变快。每调一颗,梁益建便后退半步,双手插进白大褂的口袋,猫着腰,伸着脖子,观察张映清的牵引架是否平衡。嘴里看似随意地询问着张映清的情况,“现在能爬几楼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两个鸡蛋吃没有?”梁益建指了指张映清,面向办公室里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帅的。”张映清双手攀着头盆环,腼腆地笑了。
私下里,常有“天线宝宝”喊梁益建“梁爸爸”。在梁益建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位哈尔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院,发帖感谢梁益建,“您不仅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更像是我们的爸爸……对于梁爸爸,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病友圈内传言,“梁爸爸”收了个病友做干女儿,让好多病友羡慕。有人向梁益建求证,被直接驳回,“他们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样。”平日里送些牛奶、鸡蛋已是常事,梁益建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
8年多前,梁益建正是凭借一颗同情心,发现、治愈了职业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xx年2月,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盐源县做医疗支援。在泸沽湖畔的一家租车店遇到一个胸口近乎贴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头就往下栽,脊柱严重畸形,走路时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梁益建眼里的伍才林保持着一种“很痛苦的姿势”。当了多年骨科医生,第一次见到“驼”得这么严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度。”梁益建围着对方打量几圈,说了句“我可以做手术让你站起来”。
见伍才林不相信,梁益建要来纸笔,边画边讲能让他站起来的原理。磨了40分钟,才让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杆走路的希望。电话征得院长赵聪同意后,同年5月,梁益建将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这个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驼背”平躺着被推出手术室,康复后身高达到178公分。伍才林给自己改名“伍才立”,铭记人生的转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70万元,在泸沽湖草海修了一栋两层的农家乐出租,当起了小老板。
手术改变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让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梁益建”。短时间内,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拥而至。梁益建的职业生涯由此转折,从一名普通骨科医生转而主攻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90个“天线宝宝”正在接受牵引,等待手术,还有61个患者排队等着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
疼痛、挣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过的。有人说,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治疗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在梁益建的带动下,参与了解患者经历的人并不局限于医生,更包括了医生的朋友、医院、公益组织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疗的效果,也在这些成员的深度参与之下拓展延伸。
26岁的女大学生王丛歌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和心脏病,侧弯度数达到140度,身高仅有1.3米,手术费用需要16万元。由于家庭困难,入院不久,有热心病友告诉王丛歌:如果担心手术费,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会申请帮助。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传达的信息。原来,为了给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团队从20xx年开始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会于20xx年10月在民政部登记设立,截至20xx年10月27日的数据显示,该基金会已向全国各地960位家庭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赠手术费2899.4万元。根据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的介绍,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20xx年11月至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额达558.8万元人民币。此外,基金会目前已确定对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为什么将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除了基于医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一背景外,事实上苗强更愿意分享一个故事。
20xx年11月,为了让更多脊柱畸形患者获得实际帮助,苗强曾挨家拜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有条件进行脊柱矫形手术的医院,并建立联系。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联系后,苗强每年会到成都三四次,与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与病友聊天,“哪有一个医生,做了一天手术下来还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苗强所见,梁益建对患者极为照顾,苦、痛、希望交织着的病房里,医生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变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伍才林,不仅挺直了脊梁看见泸沽湖的蓝天白云,还跟家人盖了二层农家乐当起老板;脊柱弯曲达153°的小伙子刘仁富顺利完成了手术,开始在资阳学习理发;曾经呼吸困难多次经历抢救的肖强,如今也已成家并有了可爱的女儿……自称为“小医生”的梁益建曾说:“我的病人,首先要让他们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这些曾被告知“无法治愈”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的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让脊柱畸形患者不仅“活了”,还能拥抱人生未来的更多精彩。
20xx年的夏天,被所有中国人所铭记的一个夏天,在这个夏天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苏炳添成功出圈,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取得了半决赛的第一名,成为第一名站在奥运会百米赛场上的黄种人,被中国人民骄傲的称为“苏神”,那为何苏炳添能被称为“苏神”呢?让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苏炳添成功突破了黄种人的速度极限,曾经黄种人100米比赛得最佳成绩是9秒91,很多年以来,从未有一名黄种人打破过这个纪录,而苏炳添打破了这个纪录,跑出了9秒83的成绩,成为了100米赛场上黄种人的巅峰。他也是第一个站在奥运会100米比赛决赛上的黄种人,亚洲人,中国人,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单单凭借这一点,他就有资格被称为“苏神”,而他却不仅仅只是这一方面,他的速度仅仅是他“成神”之路的一部分。
第二,当苏炳添于站在奥运会百米赛场上的时候他已经32岁了,而百米田径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是22-27岁,人的身体机能在成年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降低,而32岁的苏炳添已经是一名老将了,他的身体机能已经与那些年轻的小将拉开了差距,但是他仍然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跑出了9秒83,他的年龄是他的一个很大的劣势,但是他却并没有把这当做劣势,较大的年龄反而成为他实力的积淀,最终一战封神。
第三,苏炳添的身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劣势,他仅仅只有1米72,而田径界又一个不成文的规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身高要在1米80到1米85之间,百米田径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也在1米80以上,而苏炳添的身高距离平均水平还要差上不少,但是他的天赋异禀和不懈努力使得他并没有因为身高的问题而失败,反而成为他身上的闪光点,他曾经因为身高很不被看好,但是他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他可以,他站在了亚洲的巅峰,也站在了世界百米飞人第八名的宝座上,成为了我们心中的“苏神”。相比于刘翔,苏炳添的封神之路无疑是更加励志的,身体素质和年龄上的劣势并没有影响到苏炳添,也使苏炳添的影响力上升到了一个比拟刘翔的高度。
综上所述,苏炳添之所以被称之为“苏神”,并不单单是因为打破了亚洲纪录,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努力的结果,希望未来,苏炳添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新的辉煌。
县沛是一个平凡的教师,在徐州市第三中学教书育人二十年,他用满腔的热情和心血,浇灌着一棵棵弱小的幼苗,最终化成满园桃李。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县沛的执着追求。在学生们的眼里,县沛老师带给他们的除了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更有是爱、鼓励和欣赏。县沛对“爱”有着自己的诠释:教师只有“以爱育爱,以心换心”,学生才会爱老师、爱他人,才能形成一个充满温馨与爱的班集体。
他的学生说:“孙老师带给我的感动,是我终身难忘的记忆。”
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是县沛秉承的理念和执着的追求。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总要召开一个“我爱温馨家园”的主题班会,与学生们在笑声中,一起动手布置心中的家园,编写《班级公约》,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县沛既是一位和蔼的师长,也是一位关怀备至的“保姆”。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天气寒冷,恰好那天没有暖气,学生坐在教室里没多久就感到手脚冰凉。县沛担心学生着凉生病,给已经在家休息的校工打电话,恳请他来学校帮忙调试空调,让学生们在一间暖洋洋的教室里学习。
已经考入西南财经大学的苗嘉昱后来在周记中写道:“他带给我们的感动,不只是教室里温度的上升,更是心里的温暖,如果我们不加倍努力,岂不辜负了他的这些苦心?”苗嘉昱说,她的班主任县沛老师曾给她带来的感动,是她终身难忘的记忆。
他的鼓励让学生刻骨铭心,一位考入苏州大学的同学在周记中写道:“某天晚自习,被单独叫到办公室‘训话’,还不是因为那‘血淋淋’的期中考试成绩。空旷的办公室只有他一个人,在一个小角落写着什么。走近办公桌才发现,桌边墙上贴的满满都是同学们的成绩单,圈圈点点,并与其他班级、其他学校及高校录取分数线做了详细的比较。谈话的内容早已模糊,大概都是些老生常谈,分析失误,寻找突破点等,只有一句话我记得最为真切——‘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你的命运,高考甚至都决定不了你的命运。至少我相信,相信你肯定可以。’从高一到高三,很少有老师表扬我,听到那句话,瞬间热泪盈眶。”
高三即将开学时,一位学生的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县沛因在外地学习,就安排班长组织同学去她家慰问,并在回到学校后立即找她谈心。“老师知道,失去父亲的痛苦是别人无法体会的,也无法替你分担。但你要知道,你现在不是一个人,你还有妈妈,她需要坚强的你和她一起走过这段难捱的日子;你还有老师和高三(1)班全体同学,我们都会和你在一起。”这些真诚的话语重新给了学生力量。他还为这位学生申请了助学金和学费减免,每次考完试后都帮其分析成绩,总结经验教训,后来基础较差的她在高考中取得了339分的好成绩,顺利升入二本院校。
家长说:“如果没有孙老师,孩子哪能考上这么好的学校?”
班上有位男生,接触伊始,县沛就觉得这孩子与其它学生不太一样。后来逐步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对他过问较少,他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县沛联系了他的父亲,让他在孩子身上付出更多一些关爱。
进入高三以后,这位男生在成绩上起起伏伏,每次模拟检测后,县沛都约他父亲见一次面,坐下来分析孩子的情况,商讨下一步的对策。三检时这位学生没有考好,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情绪上有些急躁,县沛采取了严肃批评的态度,说:“如果你不静下心来,平心静气去复习,你是没有希望的,理想就不可能实现。”他还让孩子的父亲也跟孩子谈话鼓劲。这位学生很快调整好状态,结果在高考中取得了学校文科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四川大学。他的父亲感动地说:“如果没有孙老师,孩子哪能考上这么好的学校?”
高考录取发榜后,县沛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她自我介绍是班里一位学生的亲生妈妈,因为离异,孩子从小不在自己身边生活,逐渐失去了联系,孩子心里怨恨她,也不认她这个母亲。她多年来一直在校门口默默地关注着孩子,但从来不敢与儿子联系,怕影响他的情绪,影响他的高考。现在高考结束了,从录取榜上她看到了儿子的名字,在为儿子高兴的同时,也向老师表示感谢。她觉得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应该更懂事了,想让孙老师帮帮她,能让他们母子相认……说着说着,电话那头已泣不成声。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申亮亮,29岁,生前系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20xx年6月1日,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
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20xx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装备部队350余架,一直是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大飞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顾诵芬先后担任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副组长和大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20xx年,他牵头论证并提交了《关于把发展大型飞机列为国家标志性重大专项工程的建议》。他基于对军用、民用航空技术相通的规律性认识,提出“军民统筹、大客大运并举”的大飞机发展思路,并得到采纳。20xx年,国家批准设立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20xx年,运20列装部队。20xx年,c919成功首飞。
顾诵芬在航空事业耕耘70载,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政府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顾诵芬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带领的团队走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70余部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年过九旬的顾诵芬仍不断思考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
苏炳添一战打破了三个纪录:
首先,新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现在37年的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男性运动员打进到100米决赛的赛场,绝无仅有,这个意义不亚于当年刘翔闯进奥运会决赛并且夺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曾经有一位日本运动员打进到奥运会男子100米的决赛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个时候是用手计时的时代,跟电子技术时代差的还比较多。
第三,亚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也就是第2届奥运会上,到现在121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亚洲运动员以100米半决赛第1名的身份进入到世界最顶级的百米飞人大战的决赛。
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荣耀,属于伟大的中国,也属于亚洲。年过30的苏炳添,靠着顽强的自律,靠着超强的意志品质,成功的打进到了100米的决赛当中,为全亚洲人长脸。就连中国田径名将刘翔在微博上也发文祝贺苏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决赛时,苏炳添强调,半决赛就是自己的决赛:“对我来说,能够进入决赛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够突破10秒大关,进决赛应该没问题。”
看了比赛,真是激动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一战封神!正像刘翔所赞扬的那样,这是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这也是亚洲奇迹和亚洲速度!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赛场,苏炳添的脑海里都只有一件事:竭尽全力跑出“中国速度”,为祖国添彩!能打破亚洲纪录,打破黄种人的极限,站在东京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所有的梦想都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把半决赛当成决赛。是啊,人生路上关键的每一步都需要这种精神,我要向苏炳添学习,他是我最崇拜的奥运英雄。
叶嘉莹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9月10日,96岁的她例行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坐在轮椅上,她中气十足,调侃自己的头发竟变黑了一些。
她习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但现在,她从家里的沙发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搀扶。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则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写论文、指导学生整理超过2000个小时的讲课录音。
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她讲课的身影。刚回到南开讲课时,她的课,教室里要加座,凳子椅子一直加到了讲台上。还有人靠墙边窗口站着,或坐在地上。数学家陈省身、吴大任夫妇也和学生挤在讲台下。
她在台湾教书时也是这种场面。后来,她带着诗词讲遍了半个地球。
她没有大学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她给幼儿园的孩子讲诗,也给学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妇讲。92岁那年,她挑选了218首古诗词,给儿童作古诗读本,转年又为这些诗词录制了讲解和吟诵。
91岁时,她还在70平方米的住宅里给研究生上课。博士生、硕士生,加上来旁听的人,坐在塑料小矮凳上,每堂课有二三十人。后来,课程和讲座的视频被整理出来放到网上,她一下子成了讲诗词的“网红”。
90后网友评价“这位90岁的老太太讲课有趣”,认为她的书“不卖关子,娓娓道来,文学知识和历史典故很丰富,两口气便读完了三五百页”。
她被称作“穿裙子的‘士’”。她的生日,国内外研究诗词的学者聚在她身边开会,很多大人物都发来贺信。早些年,不喜热闹的她最多与几位好友一起吃个饭。有一年过生日,她负责切蛋糕,南开大学的两任校长母国光和滕维藻坐在旁边。陈省身一定要把给她的祝寿诗藏到生日当天,提前一天到的杨振宁也没得到“剧透”。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她站在那里,就是一个贵族。”诗人席慕蓉形容,叶老师在讲台上像个发光体,是《九歌》中的湘水上的女神。
她要把“自己亲自体会到的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告诉年轻人,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到里面来。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事迹】人物介绍: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xx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20xx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愿望。
她的肩头,有家庭的重担;她的背后,有学生的期盼。虽有千斤重担,但她挺起胸膛,毅然挑起了家庭和事业这两份责任,用坚强和挚爱演绎了一个平凡教师感人至深的故事。她就是"感动枣庄教育"十大模范人物、滕州市洪绪镇中心小学教师---张文杰。
1996年7月,天生瘦小的张文杰走上了三尺讲台,工作不到三年,她就凭着一种执著精神,获得了滕州市教学能手称号。20xx年,她和同样做教师的爱人步入婚姻殿堂,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他们在工作中比翼双飞。20xx年1月,正当她们工作、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爱人意外查出重病。晴天霹雳的打击,让张文杰几乎崩溃。怎么办?病重的丈夫需要救治、需要陪护,年已古稀的父母、公婆和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学校的工作还需要料理。放弃工作,专心照顾家庭?可两个人都领国家工资,都不上班,她确实又于心不忍。这时的张文杰心灰意冷,甚至想以死逃避。但生性不服输的张文杰,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强,她用自己柔弱的身体挑起了家庭和事业这两副重担。
从此,她每天医院、家里、学校来回跑,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备课、作业完不成,就带到家里、医院里趁晚上处理,有时丈夫做理疗,她又必须彻夜陪护。疲惫、辛酸、泪水天天围绕着她,可她每天还是面带微笑走进学校、走上课堂。作为班主任的她,总是把班级、把课堂、把学生打理的有声有色。据学校统计,三年的时间,她仅请了1天零2节课的假。她常常说"自己的事要照顾,几十个孩子的成长更不能耽误"。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她作为一名教师的神圣职责。
长时间超负荷的劳作,张文杰得了慢性胃炎,更加瘦弱和憔悴。然而,生活的磨砺让她变得更加成熟,她渐渐感觉到生活的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和美丽。特别是看到丈夫一天一天的好起来,看到父母和公婆欣慰的笑容,听着学生们一声一声的叫着"老师",还有自己一次次激动地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她很庆幸自己当时选择了"坚强"。
因为坚强,也因为有爱,张文杰被群众推选为镇人大代表,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还被授予枣庄市课改标兵、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8月1日,是一个让国人热血沸腾的日子。
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一个黄种人身上——苏炳添。他是我们亚洲之光,是国人的骄傲,是我们中山人的优秀代表。
在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顺利晋级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他也成为了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在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六,他再一次创造了历史。
整个过程,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守在屏幕前,屏住呼吸,紧盯着那张被黑色、白色皮肤人种包围着的面孔,紧盯着那双充满坚毅和信心的眼睛!虽然最终决赛没有拿到奖牌,可是,以32岁的运动员之高龄,以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两次进入10秒大关,已让世界万般惊叹,国人无比沸腾。
苏炳添是广东中山人,出生在古镇,是一个地道的广府仔,从他的身上,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这个没有得到任何奖牌的运动员,却没有让大家感到失望和不快乐,反而是让我们很多人兴奋得一夜难眠。
首先,过程胜于结果,虽然喊了那么多年,但是这一次,却真切地被大家认同。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奖牌,但是苏炳添在赛场上拼尽全力、攥紧拳头,往前冲刺的镜头,他那胸前的红通通的“china”,他那兴奋得大吼大叫的马步和表情……整个过程,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黄种人身上的坚强与斗志,感受到了他为实现这个目标所付出的百倍艰辛与汗水,感受到了他圆梦之后的狂喜和欣慰!人民日报也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致敬中国速度!不是夺得奖牌才值得庆贺,超越自我就能赢得尊崇!
是啊,全身心付出,超越自己,创造新的纪录,本身这个过程已经十分精彩绝伦,给人惊喜,至于结果,问心无愧即可!在生活中,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这样说:“好好努力,只要全力付出了,结果和成绩不重要。”可是,来到真正接受现实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不淡定了,嘴上那么说,心里还是万分看重那个结果。
是啊,我们要言行一致,才能给孩子们做好榜样,既然这么说了,就要这么做。苏炳添的经历,就是最生动鲜活的教育案例:只要认真和艰辛地付出过,享受过程,超越了自我,即便是结果不如期许,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其次,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负能量,哪些东西该大力宣扬,哪些东西该远离唾弃,每个成熟的人心中应该都有一杆秤,都能明辨是非。8月1日晚上,我带着儿子看了苏炳添半决赛跑出9.83秒的那一幕,小家伙激动得上蹿下跳,像个欣喜若狂的猴子,马上催促我赶紧吃完饭,回家去看决赛。在车上的时候,我给他讲了近期发生的事件,有某个明星,刚刚被刑拘了,还没讲完,他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对我笑了起来。我说,哪些是真正的明星,哪些是真正的英雄,哪些人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我们的心里,要十分清楚;每一个人,必定要有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才能立足于社会;必定要凭自己的实力和问心无愧的付出,才能赢得别人真心的尊重。听完我一席话,儿子点点头。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获得第六名。
苏炳添,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榜样。健康自律,训练刻苦,坚忍不拔,胸怀国家荣誉……当前,我们真的不必要去崇拜那些只会蹦蹦跳跳,靠脸蛋、靠流量去赢得灯光和打赏的小鲜肉们,我们的孩子,需要更坚实更勇敢的榜样;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更多的时代英雄和正能量,更多的坚韧意志与人生历练。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正是这个用意与要求!
再次,苏炳添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人生哲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奇迹总会降临,逆袭迟早发生!一直以来,因为体质和肌肉构成等原因,黄种人都被认为无法在田径100米短跑上跑赢那些黑人和白人,而苏炳添做到了!通过系统而科学的训练,长年的艰苦付出和不断突破,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命和逆袭!无论在哪个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希望,人人皆可通过卓越努力,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此外,从苏炳添成功的人生经历中,除了他个人艰苦的付出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体育人才系统的培养,也可以佐证,基础性、系统性的体育建设十分重要,我们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与培养,从小抓起,抓出实效,无论硬件还有软件,都要加大投入。而现在的“双减”政策,就是要让孩子们从繁重的作业和培训之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给他们一个健康的体魄!
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的孩子们,站上自己或者国家的荣誉台,为自己的人生或我们的国家增添绚烂的光彩!
“我非常期待站在机械臂末端,张开双臂,面向茫茫宇宙。”再度出征的刘伯明信心满满。
20__年9月27日,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如今,刘伯明再上太空。
在航天员大队公寓门口立着8个大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也是刘伯明的执着信念。
20__年“神七”任务中,当翟志刚将要漫步太空时,出现了两个小“意外”:一是开启舱门时遇到了麻烦,翟志刚用力拉了3下,舱门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驶出测控区,舱门必须尽快打开,否则出舱活动就无法进行,“神七”任务的核心目标就无法实现。这时,刘伯明递过来一把开舱辅助工具,他们清楚,使用辅助工具撬开舱门,有可能给舱门密封造成损伤。但无论如何都得出去,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在刘伯明的协助下,翟志刚使用辅助工具,终于打开了连接浩瀚太空的舱门。
然而,紧张的心情还未平复。耳机里突然传来火灾报警声。刘伯明镇定地将国旗递给翟志刚,当翟志刚在舱外展示五星红旗时,他转身飘向轨道舱内检查火灾点。他压低嗓门平静地跟舱外的翟志刚说:“如果起火了,我们也回不去了。程序继续吧。”在他们脑海里,当时想到的只有祖国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使命。
20__年12月,刘伯明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飞行乘组。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远超以往历次载人航天任务。最辛苦的还是模拟失重出舱活动训练。人在加压后的训练服里,每次“举手投足”都十分困难。由于戴着头盔,只能通过腕部反光镜观察,脚隔着厚厚的鞋子没有触觉,更别说攀爬、拧螺丝等更高难度的操作了。
“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幸参与载人航天这个伟大的事业。”刘伯明说。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王xx同学,女,20xx年6月24日出生,是我向阳路小学校五年二班学生。自入学以来,一直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她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她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她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各科成绩优异;她身体健康,勤俭节约,生活朴实,各方面表现非常突出,是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毅力,守纪律,全面发展的优秀小学生。几年来,先后获得8次校奖励,2次区级奖励,4次市级奖励,10次国家级奖励,是我校全体学生的学习楷模,为此,我校特推荐她为出席区级《十佳少年》。具体事迹如下:
她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品德培养,从小就以我国历史名人和现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为榜样,向她们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她能够自觉地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自从入学以来从未有过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出现。因为她表现出色,先后在20xx年被学校评为《文明守纪好少年》,20xx年被评为区级《优秀少先队员》,20xx年被评为校级《十佳少年》。
她爱学习,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她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能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她的知识面比较宽泛,常年课余时间学英语,英语竞赛成绩非常出色。她酷爱读书,她看书时总是废寝忘食、爱不释手。几年来,她阅读了很多有关科普读物、文学名著、写作知识等课外书籍,被学校誉为"读书小状元".她还非常喜欢和美术等课外活动,丰富的业余爱好使她进一步补充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陶冶了情操。由于她刻苦努力,所以得到了丰硕的成果。几年来,她的数学、语文、英语三科总成绩一直是年组第一名,并且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先后获得校级《学习标兵》等5次奖励;获得1次区级《美术作品奖》;获得1次市级《小作家杯》创新作文奖和3次《美术作品》奖;获得5次国家级《双龙杯》美术作品金奖2次《全国第九届小作家杯作文大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
她虽然取得了这样优异的成绩,但她从不骄傲自满,她还在一直追求更高、更好、更完美。在她的带动下,在班级乃至全校掀起了以王惠仪为榜样,比学习、争优秀的学习热潮,使我校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
她和别的孩子不同,因为她右半边脸患有"鲜红斑痣",已经在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治疗了五年,总共有40余次了,每次治疗都很痛苦,但她孩子意志十分坚强,每次她都咬紧牙关,强忍着疼痛不吭一声。每次因治脸耽误的功课,她都要自己补上。她在学习上,就是这样顽强地拼搏着,执着追求着,从未因为治疗而影响学习。她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为了实现理想,她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各种困难。她没有因为脸上有胎记而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更没有对人生悲观失望。她对人生价值有着自己的正确看法。她认为一个人仪表美不算美,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只有有道德,有知识,对人类有贡献,活得才有意义。她能以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为榜样,不怕困难,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用高尚的情操和优异的成绩去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作为一个小女孩能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和承受能力,真是难能可贵!没有人因为她脸上有胎记而小看她,相反,大家都因为她各方面都特别出色,而非常敬重她。
她在生活上坚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到自立自强,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提高自己适应环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她热爱劳动,对班组的各项劳动任务,总是以身作则,脏活累活抢着干,每次劳动在全班她干得最多。每天早晨她都提前到校,带领同学捡室内外的果皮纸屑等。她在家也是一个爱干活的好孩子。她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能帮助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如打扫房间,收拾床、擦地板,洗碗等。在生活中,她处处事事做到自立自强,从不惹父母生气,不为她们添麻烦,深受老师和父母的喜欢,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她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主动帮助班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常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毫不保留地教给她们,用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她们。她们班的韩东晖、陶大鹏、周冰等多名同学,在她的热心帮助下学习成绩都有很大提高。她还与富拉尔基区长青乡前库勒小学五年二班的张欢同学,手拉手,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她先后两次为张欢同学买了本、各种笔,笔袋,文具、书包等各种用品,共计花80多元钱。她多次打电话向张欢同学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使这名同学没有辍学,并且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老师经常把学习困难的同学安排和她同桌,她总是热心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她非常有同情心,虽然她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但她从来没有独生子女那种娇气,不论哪个同学有困难,她都主动帮忙。生活非常朴实,勤俭节约,从不乱花一分钱,不挑吃、不挑穿,她的零钱全部用在了买书上。由于她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社会公德,被学校誉为《文明小主人》光荣称号。
她热爱科学,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她对科学课特别感兴趣,观察记录、实验等她都做得非常认真。她起早贪黑搞小制作,在综合实践课上她做的《潜望镜》、《吹风机》、《微型吸尘器》等都很标准。去年父母领她治脸时,曾去过哈尔滨科技馆,在那里她学到和看到很多平时没有接触到的事物,了解到科学的神奇,对科学产生手浓厚了兴趣,并从小就立志长大当个科学家。
她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学校组织的各学科竞赛,大合唱、画展等活动她都踊跃参加。在一次学校的画展活动中,她们班被选中了8幅画,她自己就占4幅,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她还主动为班级办板报,前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看了她的字都赞不绝口,都以为是哪个美术老师写的艺术字。
她特别爱上体育课,课间操从不缺席,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校和区的田径体育运动大会,体操表演,跳绳等各项活动她都参加,各项体育成绩都在良好以上,身体非常健康。
她的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非常强,在班级担任组长、班长、中队长,五年级时就在学校担任总值周长。她能尽职尽责,努力做好自己负责的每项工作,成为老师的好帮手。每天她组织早、晚自习,把班级管理到老师在和老师不在一个样,班级的各项活动她都能组织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有一次班主任生病不能来上课,她主动领着全班同学上数学课,为大家复习,给大家讲不会的题。每学期末考试完了,她都能主动地到学校,帮助老师上分,抄写点东西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总值周长工作,做得特别出色,她能把20多名值周生安排和调动的合情合理,有条不紊。每周的值周工作计划、检查项目、评比标准、奖旗的发放、值周工作周末总结等她都做到不出现一点纰漏,并且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大家信服,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公认和赞赏,被学校评选为《优秀值周长》。
王惠仪同学就是这样一名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出类拔萃、深受全体师生拥护和喜爱的她学生。她是我校学生中的精英和典范,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相信她在未来的路上将会越走越出色,前景会更加灿灿辉皇。让我们衷心祝愿她展开金色肢膀飞得更高、更远。
xxxx向阳路小学。
20xx年xx月xx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