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一个承载着教育和培养人才使命的地方,它是社会成员接受正规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在学校中学习、成长过。小编为大家筛选了一些优秀的学校学习视频教程,供大家学习参考。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小学教学质量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对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怎样强化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就是一项十分值得研究的工作。特别是在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工作作为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和难点环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适当运用激励机制进行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发挥激励机制在班级中的积极作用,使班级更好地提升管理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针对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展开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激励机制作为当前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应该引起广大教学管理者和工作者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实现科学化管理。[1]基于此,本文就将对农村小学学校的管理展开研究,全面分析在这个背景中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以期提升我国小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经过笔者对当前我国实际教学情况的有效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小学学校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为此,我们更应该清楚认识问题所在,从而更准确有效地解决问题。
1.1体制不健全、管理理念缺失。
1.2缺乏专业的管理机制。
在整个激励机制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物质激励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力量。或者在班级中建立起班级优秀墙的板块,对于有着优秀表现的学生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7]每个班级中的学生家庭情况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班级中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在激励机制的应用过程中,班主任或是任课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奖学金的方式给予这类学生特殊的奖励或资助,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和物质奖励相对应的就应该是精神鼓励,精神奖励对于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来说更有效果,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还是比较强的,这个时候,教师掌握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将对学生提升学习自信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发掘自身的发展潜能。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采用颁发证书的方式进行鼓励,并授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和广大家长进行相应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这种方式,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以更好的掌握,这对于今后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家长教育工作都将产生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通过两种制度的有效结合,将对学生产生更好的帮助和影响。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采用激励方式,学生就会膨胀,对于成绩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在执行激励机制的同时,适当地对学生实行惩罚制度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有效的督促作用,对于能力提升和发展将产生重要帮助和影响。
通过上文的研究,确定在我国的农村小学学校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问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可以说学校的管理包含了方方面面,管理者在实际进行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校实现有效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小学学校的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工作作为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和难点环节,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适当运用激励机制对教学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发挥激励机制在班级中的积极作用,使班级管理成效得以提升。激励理论作为当前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引起广大教学管理者和工作者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总而言之,在我国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更应该加强对激励机制的全面认识和应用,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不断研究和探索全新的管理方式和策略,为今后取得更好的管理成效和育人成效奠定坚实基础。
[1]汤辉.浅论当今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激励[j].中外交流,2017.52(2):78.
[6]白音忠.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6.161(35):38.
如今,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进入转型期,作为中学校长,必须依照国家战略方向,切实落实对学校的管理革新。从经验上来看,校长在管理上大胆简政和放权,并没有弱化校长的“权威”,反而使管理更专业、更集中、更高效。过去,大多数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胆子小,不敢创新,总怕被扣上“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帽子,总怕有人说自己的`管理不公平,总怕改革管理会引发教师队伍的“动荡”,总怕被上级给个“管理混乱”的评定,还怕教师们教学“自由度”过高偏离方向……总之,“无为而治”“萧规曹随”是大多校长的优选。故而,从教学、教研到考核、评比,以至衣食住行,无不层层管、交叉管、动态管。学校像一部机器在运转,学校的教育像生产线,教师都是一个风格,学生都是一个“品种”。就比如搞教研,要求全体教师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参加,不管教什么学科,不管你有没有课要上,必须“双、规”教研——有多大的效果呢?所以,我认为应该对管理制度进行大“清理”,将一些不科学的、陈旧的制度废止,将一些可有可无的制度冷藏。还说教研,每学科的教研活动都放权到科。如,英语学科的教研活动由英语教研组组织实施。将教研活动的管理权下放到年级。如,班级管理、德育方面的教研活动完全放权给年级主任。校长不再审批、组织,如何研究、什么时间研究、研究什么,都由一线教师自己定。又比如教学,不再像以往搞规划式教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由自己做主,按自己的特长来、按学科的特征来、按学生的实情来。校长做什么?服务、考核和监督,给教师提供条件,能者上庸者下。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班班通的普及,智慧校园如火如荼的在各地铺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新高考新课改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无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求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素质,科学有效的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借助网络工具,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增强其发展效果。
网络环境;教学管理;改革措施。
借助于网络环境,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方式,逐渐优化其发展体系,提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提升其工作的可靠性。
在网络环境下,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应用各类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发挥现代先进技术的作用,提升其工作质量。
第一,在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中,学校管理人员需要建设学籍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籍进行管理,并融合综合管理学生入学信息、奖励信息与处分信息、军训信息等,提升数据信息管理的可靠性。在学生成绩管理中,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可借助网络中的任意终端,通过集成信息系统平台,自动生成学生考试成绩,并系统统计学生的考试情况,将其自动生成成绩表格等,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第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教学计划系统。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将教务系统作为重要平台,针对教学流程等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并根据新高考的课程设置要求,开发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走班选课系统,并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课程,提升选课工作质量,并对子系统数据进行全面的管理。
第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设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师管理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的职务信息、科研成果信息、论文及期刊等著作信息等,保证可以自动生成教师的基本信息。同时,还应该包含教师的课程计划、利用数据信息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的计算与总结,明确教师的工作量与教学水平,准确评估教师的教学情况,提升分析数据与统计数据的工作质量。
第四,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设适合学校实际的排课管理系统,主要针对老师的排课情况进行统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更具课程教学时空等,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修改,并对接到选课平台,合理优化课程设置与师资调配,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全面优化排课系统的使用体系。
第五,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设适合学校实际的考务管理系统与试题管理系统。现代化网络教学管理方式,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对考务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试题选择中存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选择问题,提升教学管理工作水平,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第六,学校教学、德育部门的管理人员要根据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设适合学校的用户管理与信息交流平台。随着4g的覆盖跟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借助微信、手机登等渠道进行家校联系,获取学生在校的动态。因此,教学管理技术人员必要建立属于学校的专门网络平台。要求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老师与学校在网络平台中开展信息交流与常见问题问答等活动,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与管理,提升现代化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科学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升信息教学技术的应用质量,发挥系统建设的作用。
第一,在网络环境中,学校需要引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信息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可以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科学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学习各类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二,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对教师进行阶段性的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提升教师的教学可靠性。首先,引导教师养成电子备课习惯,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要求与特点等,在网络系统中搜索各类教学资料,以此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在教师备课中,需要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完善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引导教师建设网络教学系统,要求教师将课堂讲解情况录制下来,并发布在网络系统中,保证学生在网络中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科学制定学习计划与学习进度控制方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学、德育部门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类网络学习资源,在网络系统中形成交互界面,利用便捷的方式对其进行教学。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网络环境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保证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符合相关规定,逐渐提升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工作可靠性。对于学生管理工作面言,管理者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可以提升教學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人员必视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建设个性化学生管理系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工作方式,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
(1)财务数据前后期口径不一致或刻意粉饰报表数据,使财务分析失去了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的数据基础。财务分析大多是基于报表数据进行分析,而分析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对比。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原因使得财务政策和账务处理方法不连续,影响数据的可比性,比如学校财务人员的更换致使账务处理方法不统一,或者同一个财务人员对不同时期的同类支出归类口径不一致。极端的情况是主观故意对报表数据进行粉饰,严重损害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致使财务分析出现偏差。
(2)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时片面的注重相关指标的计算,使财务分析流于形式。尽管财务分析现在已经成为了学校财务人员的常规工作,但是仅仅停留在指标计算层面而不进行深入分析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既不利于学校管理者理解,也不能发挥财务分析的真实效用,从而使得财务分析变成走过场。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财务人员与学校管理者日常沟通不足,致使财务人员进行分析时目标不明确,泛泛而谈或者只是按部就班罗列指标的计算过程。第二,学校管理层对财务分析不重视,挫伤财务人员积极性,或者财务人员本身重视程度不够,仅仅是应付了事,从而使财务分析流于形式。
(3)分析过程中缺乏整体意识,将各个指标割裂开来,从而错过了发现问题的机会。财务分析是一个严密的数据分析和比对过程,不仅要求就各项指标单独进行横向、纵向的分析对比,也要求对一系列关联指标进行分析比对,更要注重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很多时候,从单个指标本身来看并不能发现问题,而把有关联关系的一类指标放在一起比对或者从整体上来看待,就能发现端倪。
(4)财务分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很好的发挥效用。财务分析对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分析发挥的效用却不尽如人意。导致财务分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重视程度不够之外,还包括:第一,财务人员进行分析时局限于对自身数据的分析,忽略了同规模学校间的比较,忽略了与预算数据的比较,使财务分析本身具有缺陷性。第二,财务分析始终停留在事后分析的层面上,抑制了其加强过程控制、进行预测谋划的效用的发挥,使得分析对管理层的帮助大打折扣。第三,缺乏有效的追踪机制,使得财务分析中提及的问题未得到重视,或即便得到重视但是未改进落实。
二、财务分析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效用的关键点。
(1)学校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对财务分析中提出的问题加以关注,及时落实改进措施,提高财务分析利用率。学校管理层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是财务分析发挥其效用的根本保障。学校管理层对财务分析中指出的问题加以关注,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整改责任落实到人,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财务分析的利用率,切实发挥财务分析的效用,还能对财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同时带动学校其他人员重视对财务分析的使用,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财务人员也应当从根本上予以重视,使财务分析不但能够总结过去、揭示问题、提出建议,还能够立足当下,对正在发生的各项支出进行预算控制,强化事中监管,同时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趋势预测、推进超前谋划,从财务分析本身的角度不断改进完善,为财务分析发挥其效用夯实基础。
(2)规范财务操作,保持政策和处理方法的连续性,统一口径,确保数据可靠、可比、有效。学校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具有可比性对于财务分析而言是不可动摇的根基。要保障学校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且可比,一方面,学校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经办人员都应当增强法律意识,以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获取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财务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财务操作,使账面上反映的数据都真实有效;另一方面,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应当保持会计处理方法的连续性,通过建立备案表等方式,对不同期间的同类业务进行归类口径的统一,这里应当要注意两点:第一,在判别是否属于同类业务时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二,对推行财务集中核算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其优势,通过开展学习交流,共同探讨,逐步统一,进而实现地区范围内的财务数据可比性,为财务分析提供新的对比参照。
(3)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注意从全面、整体的角度去把握,确保财务分析益于理解,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提出的对策切实有效。第一,做到计算与分析并重,统筹兼顾。简单罗列指标的计算过程,而不加以诠释,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不易理解,更难发现问题。可以说,分析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计算的重要程度,甚至远比后者来的重要。一份有效的财务分析应当是在计算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一针见血地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专业的建议,让学校管理层在阅读时能够一目了然,明白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从财务分析中获取可以解决问题的专业性建议。第二,点面结合,系统性、综合性地看待各个指标,挖掘各项指标背后的关联关系。各项指标间往往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就单个指标来分析能够就某一个角度来了解学校运营的一个方面,只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看待各项指标,才能全面了解学校运营状况,也不容易遗漏潜在问题的细微表现。第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相结合,建立财务分析循环体系。财务分析是一个包含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总结三个部分的完整体系,只有改变传统的只重事后分析的观念,突出事前、事中的功能,才能够精准到位地指出问题,科学有效地提出对策。第四,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力求充分挖掘数据背后潜藏的问题。除了常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趋势分析方法之外,尤其要充分利用图解分析法。尽管图解分析法并不算一种独立的财务分析方法,但是毋庸置疑,它是将其他分析方式表达的直观生动、简单明了的有力工具。
(4)学校管理层要加强与财务人员的沟通,并逐步建立完善后续跟踪机制,保障财务分析切实发挥效用。财务分析的执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层与财务人员的沟通程度,这不仅是因为财务人员是财务分析的提供者,最了解财务分析所要传达的意思以及措施落实后所要达到的效果,还因为在措施实施后,财务人员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校的各项支出情况发生的变动,为财务分析对策的落实保驾护航。同时,学校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后续跟踪机制,对财务分析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如有执行不力的情况应当追究责任,如果在执行中遇到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向学校管理层、财务人员反馈。
三、结语。
对于学校的财务分析而言,从结构的完整性来考虑至少应当包括经费收支情况梳理、经费支出情况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总结、建议等部分。经费收支情况梳理主要是对学校的收入来源、组成等进行梳理,对支出的情况进行总的概述;经费支出情况分析则是针对实际发生的支出,从横向、纵向的角度对总体、分部进行深入分析,在罗列指标的同时分析原因,揭示问题;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主要是以预算为基准数据,结合时间进度及学校当年的计划安排来对学校预算执行进度等情况进行监控;总结部分是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结论性的描述,将发现的问题梳理出来,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建议部分是针对总结部分中梳理出来的问题结合实际,向学校管理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作者:陈昕晗单位: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会计服务中心。
目前,一些活跃在小学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依然把教学质量管理视作为学校管理层的https:///事。认为管理是学校领导层需要考虑的事,作为一名教师,上好课,带好班就已经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导致了小学教学管理上的滞后。管理学生的过程就是教学管理,上课时使用教学设备,响应校园文化建设等,这些都是教学管理的内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学活动安排是否合理公平,班级间活动是否能凝聚起学生集体荣誉感,校际比赛里,学生是否能踊跃参与,体现个人与班级间配合与协作,这些都是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要更新应从读懂00后入手,学校是由班级组成的,教师则是班级管理的领头人。00后生长的环境如何,学生普遍喜欢阅读的书籍,从事的课外活动,对教师对父母对同学的观念意识,00后的兴趣爱好,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如多是独生子女的00后对于以往“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式生活没有太多概念,对于手机、平板、网络却熟练至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从00后熟悉的事物中入手,用学生关注的动漫形象作为教学活动道具,鼓励学生通过邮件,通过网络,通过班级主页进行心声表达。教师只有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中,才能用学生的思维体验一个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是否有趣,是否能真正让00后有所提高。
教学管理最大的推动者是教师,做好教学管理则需要全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在进行小学教学管理时,要调动校园内各方面的力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到良好的教育氛围。00后的家长大部分都是接触新生事物较多的青年人,重视教育,重视进修,愿意响应学校发起的活动。利用校园网进行家校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小学教学管理,如联系学校周边商场、公共领域等开展教学体验活动,让学生实打实地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利用平等的交流机会建立起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意见,让家长来提出亲子教育项目的点子,并联合一切资源去实践,打下教育改革的群众基础。
教学环境是教学管理的基础。教学环境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种。硬环境是指教学设施,校园建议,硬件配备,教学器材与教学场地等。这些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的基础投入,也是决定一座学校硬实力的前提。软环境则是指为教职员工所提供的校园氛围,是否构建起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工作中是否能全身心投入,外界环境与社会的干扰是否能及时清除,学生与教师是否能在一个平等自由的校园环境里感受自身价值的提升。这些都属于教学软环境,也是决定学生核心竞争力,决定学校校风、学风的关键因素。制订合理的绩效考核系统,鼓励教师教学创新,为教师提供进修与培训的机会。合理制订教学管理目标,如以全局观为基础,在作业布置作业设计方面突出学校特色,重作业质量而非作业数量,体现各学科作业的均衡设计与灵活完成。只有发动起教师的主动性,带动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小学教学管理一呼百应,管好00后,教好00后。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教学管理时,应立足于00后的自身特点,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更新教学观念,扎根00后现实情况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才能读懂00后,管好00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民办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使其在教师管理方面的改革走在了公办学校的前列,民办学校教师展示的精神风貌预示着我国未来教师工作的新趋向,蕴含着新世纪教师资源开发的良好前景。笔者就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市场化特点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流动的灵活性。当公办学校的老师一旦跨进私立学校的大门,就等于已走进了民办教育这个大市场,受聘于哪个学校完全由老师自己决定,不象公立学校那样调动起来有很多麻烦。这种流动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师自带档案和工作实绩、业务水平的证明材料以及自荐书去寻找自己向往的学校,寻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二是民办学校根据本校年级、班级、学科的需要情况招聘老师,而不象公立学校那样上面分什么人就得用什么人,即使实行了“三制”改革,也同样无法解决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科目老师紧缺,有些科目老师多余的问题。三是民办学校与老师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建立起劳动关系,双方在合同期满以后,如果对对方的管理或工作不满意,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另寻学校或另聘老师。这种灵活的用人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地发挥老师的自身价值,开发老师资源,另一方面又为民办学校的管理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办学效率。
二、竞争的风险性。当公办学校的老师一旦跨进民办学校的大门,就意味着他(她)扔掉了“铁饭碗”、扔掉了“稳定”。也意味着其职业生涯发生了质的变化,民办学校工资较高,机制比较灵活,竞争也很激烈。一是聘任的优胜劣汰。到民办学校去应聘教师一般要过“三关”。第一关是初选关,即审查所有显示你业务水平、工作实绩、教育教学能力的证件。这一关就很不容易过,在上千名的应聘者中,学校只能选中百分之几,强强相遇,能选中的一般都是优中之优。第二关是上课关,即民办学校在审查完个人资料后,认为你还可以,就通知你来校上公开课,听课的人一般都是本校水平高的老师或聘请来的名校名师,他们都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评判的,这一关过起来更难,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教学本领是过不来的`。第三关是面试关,大多是学校的领导与应聘者当面交谈,提出的问题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应聘者对教师职业和民办学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有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过了这三关以后,才签订聘用合同;你才能成为民办学校的试用教师。二是工作的优胜劣汰。当你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发觉竞争更加激烈,招聘进来的老师各有所长、各有所能,工作起来大多数很出色。如果你在工作中始终上不去,你就会被淘汰。大多数民办学校与老师签订的是三到五年的合同,在合同期内,如果你的工作让学校满意,那么合同期满后将继续留校。如果你的工作不太让人满意,你将参加新一轮的招聘竞争。在合同期内,如果你有工作失误、违规违法等现象,将会被辞退。职业的风险性一方面增加了教师工作的压力,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1][2][3]。
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改进教学管理需规范学校课程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嘉兴教育以理念变革、实践路径、指导与管理机制等为抓手,区域推进学校教学管理改进,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实践转型,旨在形成区域学校“指导性”教学管理新样态。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的颁布,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与改进学校教学管理,真正体现育人为本的优质管理,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嘉兴市从区域层面,以创新管理为举措,把追求管理的精致化、效益化,努力实现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作为战略目标,并以区域“改进学校教学管理”省教改试点项目作为市域基础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地、市级教育行政与业务部门联手,市、县二级教研部门联动,聚焦中小学当前学校教学管理的难点问题,整体推进学校从“控制性管理”向“指导性管理”的转型,为新时代学校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赋能。
所谓指导性管理,强调的是管理过程中的指导。与控制性管理相比,指导性管理在管理特点、管理策略、管理行为和关注点上都有着明显不同。在管理特点上,控制性管理以事为本、重视计划与计划的实施,而指导性管理以人为本,重视教师的能力与成就感。在管理策略上,控制性管理要求下级服从,通过执行管理者的意志来提高系统工作效能,而指导性管理重在激发教师的内驱力,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来提高系统工作效能。在管理行为上,控制性管理强调建立规章,定期检查,量化评价,利益挂钩,以自上而下的督促与评价为主,而指导性管理强调确定方向,条件支持,能力立意,激励进步,以将心比心的携手相助为主。在管理关注点上,控制性管理关注结果,重视显性指标是否达到要求;而指导性管理关注过程,将过程中的方法与细节转化为指导教师的素材。总之,指导性管理注重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弱化考评意识,重在突出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
浙江省2019年初中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指导性管理对教学评一致性、职业认同、教师满意度和教师研修发展等都有促进作用,而控制性管理对这些涉及教师教学、发展与体验的指数有“破坏”作用;指导性管理对认知激发、讲授教学策略有促进作用,但控制性管理对课堂控制、认知激发策略也有促进作用。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嘉兴市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因各县(市、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在教学管理的目标定位与管理过程上必然存在着差异,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也会有所不同。控制性管理许多时候会制约学校教学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校的基础条件,从而降低学校教学管理的效能,而指导性管理则会显示其灵活多样的特点,会更加体现基于问题解决的管理理念与行动,从而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行动的变革。
指导学校改进教学管理是区域教育管理与教研工作的重要职能。从嘉兴市域层面来看,区域整体推进学校教学管理要求在树立“指导性管理”理念的同时,需要我们以项目组织教研,确立一批义务教育“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试点学校”,积极探索学校向“指导性管理”转型的实践路径,并将重点落在嘉兴市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校本研修管理、学校课程管理与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上,从而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内容的具体化。通过项目研究和实施,形成一批嘉兴市域内“改进教学管理”的典型学校、积累一批教学管理改进的典型案例和可推广的区域经验。同时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首先,我们要科学理解质量内涵。当前,片面理解教育质量,将教育质量简单等同于学生学业成绩或升学情况,是基础教育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因此,着眼质量,需要通过项目区域推进,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实践转型。我们的主要实践路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常规管理中的“指導”,指向课程教学的过程型质量。
所谓过程型质量反映的是学校提供的课程的水平,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学活动的规范与有效性等。而教学常规是教学过程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其管理中的“指导性”,更多的应指向教学过程性质量,能够有利于学校教学管理者在教学质量提升上探索策略与路径。从嘉兴市域层面,我们则积极组织研讨探索以教学常规为核心的“指导性管理”的指导策略活动。比如,通过专家经验介绍、组织现场观摩会等形式,针对学校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和学习指导等教学常规方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试行)》和《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的有效措施,研究、继承和创新“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常规,推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从刚性行政管理转向指导性管理。
(二)学校课程管理中的“指导”,指向课程应用的结果型质量。
结果型质量反映为学生的学习结果,如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和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结果型质量依赖于学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五育”并举,规划和开足开齐开好每一门课程。学校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往往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其管理中的“指导性”更多着眼于课程应用的质量。我们从嘉兴市域层面引导各县区积极探索区域学校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与课程管理路径,研究和实施“基于学校管理哲学”的学校课程体系架构,从而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课程管理水平。同时,为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课程效能,我们通过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相关文件精神,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四个评价,进一步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测制度,区域推进中小学建立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每一门课程应用的结果型质量。
(三)校本研修管理中的“指导”,指向教师发展的结构型质量。
结构型质量反映的是区域内学校的规划布局、教育发展的均衡状态、师资队伍与经费等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它是从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教育质量发展态势的评估,是区域教育质量的核心体现。单从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层面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教学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本教研。从嘉兴市域层面,我们旨在带动下辖区域、试点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们,鼓励他们努力探索校本研修的指导性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经验,从而提升全市范围内的校本研修质量。如南湖区开展的“基于学校分管校长(领导)教学管理能力提升”项目,嘉善县开展的“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研训效能提升”项目,均是很好地探索区域推进校本研修指导性管理的实践项目。
为确保有序推进“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试点项目,指导和帮助学校改进教学管理,我们从市域层面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保障学校管理行动的真正落实。实践中,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个维度的工作机制。
(一)区域省试点项目统领,分层探索子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嘉兴市在区域推进教学管理创新与学校质量建设的行动实践中,采取总分结合,分层推动的方式,即:地市级层面开展相对宏观的总项目的设计与引领;各县(市、区)层面协作和支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子项目研究;学校层面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相对微观的项目实践。这是从嘉兴区域层面汇聚资源,建设区域校际共享机制。同时,将每个县(市、区)、每所实验学校的优质资源进行集聚,构建多层次、多形态、多类别的广域性课程资源库,以共享跨区、跨类、跨学科的课程资源。比如,秀洲区基于学历课堂转型的教学常规改革项目,结合浙江省“一年监测二年改进”的要求,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研究课堂教学中影响课堂学与教效益的主要因素,建立该区域“学教方式变革”的课堂新常规,并通过延伸至备课与作业的教学常规改革,区域探索和推进“备课—课堂—作业”一致性的教学常规改革,形成和总结区域教学常规改革与管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实践的新样态。
(二)区域专业指导力量统筹,指导与服务突出目标导向。
嘉兴市积极探索区域推动“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指导服务机制,以目标管理为手段,通过项目研究与实施,整合市域力量,形成了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市域一体化联动推进,嘉兴教育学院开展教研、培训和科研一体化协同管理与指导,区域推进项目的实施与管理的实践。切实保障项目的深入有效推进。嘉兴教育学院首先建立了“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嘉兴市“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试点项目的工作。其次,建立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指导专家、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嘉兴教育学院领导及学科教研员、嘉兴各县(市、区)研训中心主任等各方力量组成的项目指导工作小组,初步建立起包括由“嘉兴教育学院统筹指导—各县(市、区)研训中心组织协调—试点学校实践”市域一体化三级体系的工作机制。再次,利用嘉兴教育学院集教研、培训和科研三位一体的体制优势,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密切分工,建立起“研训一体”的指导与工作机制。其中,作为项目改进指导与服务的主要职能处室——义务教育教学研究处,充分发挥其教研支撑作用,着力推动区域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组等教师研修组织建设和管理职能研究,加强校本研修策划与设计指导,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和提高教研组长的管理、策划与指导能力。
(三)项目试点学校区域联动,搭建合作共研交流平台。
在顶层设计中,我们搭建了跨区域、跨类别学校的广域性合作平台,创建行政推动、专业驱动、学校主动发展“三位一体”的内生动力机制,通过实施合作办学、课程共建、教研互助、教师发展的“四大计划”,全面实现共同体学校在办学理念、育人文化、课程师资、质量特色等方面的协同提高。比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整合了“镇村教育品质提升”工程、“新优质学校”培育、“初中强校提质”工程、“数字化精准教学”学校、“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活动,及时发现典型经验,并指导进一步进行教学管理转型的实践,如平湖市广陈中学分层教学管理经验、海盐县实验中学数字化精准教学经验、桐乡市高桥新优质学校管理经验等。同时,我们通过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组织开展了“新优质学校”“抗逆学校”的管理经验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提炼共性和特色,以此发挥以点带面、共同繁荣的示范辐射效应,实现区域内教学管理课程资源的校际互动、学科互通和研发互助。同時,也实现了共同体内课程的“和而不同”,从而有效推动教学管理的改进。
总之,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精神,需要我们区域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面对新的形势,如何真正实现学校教学管理从“控制型”走向“指导型”?我们教研部门要着眼质量,以项目组织教研,通过市域一体化整体联动,在区域中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的整体转型与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持续的研究、实践与探索。
当下众多学校都严抓管理,各个学校对其教学方法、课堂纪律、教学安排都有严格的要求,甚至不断更新、填充校园制度以加强管理,并希望借助管理方式的严肃细致来达成教育目标。但是在这样的严格管理中有些学校教学效果有时却因为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而备受非议。可见,在严格的教学管理下,依然存在很多原则上的问题需要我们发现。
1.1缺乏创新、不重视教学研究。
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效果做出要求,追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成绩,重视基础理论和现有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更深一步的教学研究。从学校角度来看,很多学校比起教师的科研成果更重视学生的实际成绩和课堂教学。从教师角度看,学校的忽视也造成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内容懒于创新和缺乏上进心的局面,对教学研究漫不经心,很难融入深层次的教学领域中去,即便在研究中也照搬前人研究成果,没有脚踏实地地从现角度出发去进行针对性研究。不仅如此,在学校和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往往很少涉及探索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只为了考试而将教材中的内容灌输到学生闹钟,这会大大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
1.2学科教学与人文教学比例失调。
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智力、能力以及人格统一的学生,但是从眼下的教学管理不难看出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要求远远大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精力也集中在知识学习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往往局限于“不出大事就可以”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于现在的学生人格培养缺乏信心,认为现在的孩子“难管”,为了避免师生冲突而避开人文培养,这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情况,主要与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考试、就业等生存压力下,教师更注重学生各学科的成绩,认为学校主要是学习的地方,而忽视了“教书”与“育人”的平衡,这种缺失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落实中的不足。
1.3教学管理的前瞻性不足。
教学管理也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前瞻性可以为教学管理带来新的方向,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实施教育的最主要基地,它肩负着保障学生未来成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但是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却没有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只照顾眼前的既得利益,注重升学率和校园形象建设。尽管升学率和学校建设当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过度追求这两点而牺牲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追逐效益和一时风光而迷失方向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学校发展中没有长远的战略思想,发展速度和表面成效,不但不利于学校的前途,更影响到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和学校的威望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管理制度是学校实行管理的依据,也是规范学校各部运行的依据所在,但是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使教学管理失去了科学的制度指导。比如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过于严格或者松散,前者虽然是在追求教学效率但是却给师生带来过重的压力,让本应该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变的沉闷。而后者虽然在解放学生的天性,但是却弱化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职能。不仅如此,一些学校各个部分的管理制度发展不均衡,有些涉及学生成绩环节的建设随时在调整和更新,而诸如后勤等相关制度建设往往疏于管理,制度落实也草草了之,这直接导致学生校园生活的不便,无法保障学生学习的后勤工作。
虽然学校教学管理在各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管理工作遇到了不可战胜的困难,相反为我们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些启发,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校园建设,将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更加细致和完美,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多方合作调节教学思路。
将教学思路和教学研究更深更广地发展,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教学研究的不断升华才能形成教学质量的质变。对此,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深化课程改革,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取得突破性教研成果的教师进行鼓励。不仅如此,学校也定期组织对教师的培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保障,只有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并落实在课堂上,才能让教学成果突飞猛进。
2.2将素质教育落在教学管理的实处。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从学校内部来看,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全面关怀,解决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让教师亲身体会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提高校园建设的人文性,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为学生服务的基本点出发进行管理,本着为学生未来着想的态度去对学生进行张弛有度的管理,不但要与学生做朋友,还要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这样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塑造的统一。
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学校是教学管理一直要思考的问题。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学校要从长远角度出发,面对眼前的利益进行理智的判断,和谐地处理好学校现阶段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关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将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统一起来,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教学成果上。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以便能够应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2.4研究建立本校教学制度。
有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障教学管理的效果。因此学校要认真对待制度的制定和调整,做到管理制度综合化、现代化和人文化。在综合化方面,管理制度不但要关系到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情况进行考察,更要完善奖罚制度,同时也要涉及后勤等容易被忽视的部门。所谓现代化,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对保守的制度及时进行更替和调整并保持制度的人文特色。而人文化就是指在制定教学制度时,不要过于严肃,而要从师生角度出发,消除师生对制度的恐惧心理。
总而言之,我国的教学管理虽然是校园建设的重点,但是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解决。为此我们要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丰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遵循科学发展观,培养符合时代前进需求的、知识与品性兼具的优秀学生,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就是对学校内部公众关系、外部公众关系及其相关传播沟通事物的管理。
(一)对象分层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分层比较复杂,按照不同的公共关系类型,可以将学校的公共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学校的公共关系可以体现在学校日常业务工作和一些酒宴当中,也可以表现在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做出的相关活动,当然还反应学校长期的发展战略和愿景。
(二)组织主体在学校开展公共关系的过程中,学校既是公共关系的承担主体,又是公共关系的管理主体,换句话说,在学校开展公共关系的过程中,学校的成员都应该承担公共关系的组织管理工作。当然根据学校成员的级别不同,在公共关系当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三)内容分层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是运用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和媒介,对学校与其目标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进行有效管理,提升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发挥绝对的主导地位。
(四)核心方法的选用在公共关系开展过程中,要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目标公众和公共关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可行的调查研究方法,用素质过硬的研究人员,保障调查研究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学校的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一直在不断地提升当中,在以前的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无意识和局部阶段管理的状态,现在已经迈向了意识管理和整合管理阶段。按照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它分为三种模式。
(一)技巧型公共关系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在技巧型公共关系是一种单向型的沟通模式,在公共关系的开展中,注重技巧的运用,所以在开展公共关系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对方的信任、支持,会采用一些相关的技巧和方法。
(二)技术型公共关系管理模式在技术型公共关系的管理模式中,学校管理者作为公共关系的出发者,认为在公共关系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技术的运用,特别是传播沟通技术,比如运用地比较多的技术型公共关系有调查技术、信息宣传和发布技术等。
(三)管理型公共关系管理模式除了上述两种公共关系管理模式外,还存在着一种管理型的公共关系管理模式。管理型公共关系强调在公共关系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要求它参与冲突管理、战略关系协同等其他职能,在管理型公共关系中,管理与沟通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双方互有作用,相互影响。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模式中,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是运用比较普遍,也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符合时代发展和进步的管理模式。
三、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的特征。
(一)从业者角色的转变在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中,从业者的角色比较丰富,管理职能成为从业者的主要特征。从业者的角色不再单纯是某项技术的`专家,而是整个关系的管理者,这对公共关系的从业者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从业者既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技术,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学校高层领导的决策。
(二)内容的细化和深化在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中,其工作内容不断深化和系统化,除了传播管理外,其内容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管理内容,如公共关系管理、形象管理等。
(三)以双赢为主要目的在以往的公共关系模式中,学校作为公共关系的组织者,过分强调自身利益,造成公共关系的开展并不顺利。而在管理型公共关系中,学校不再一味强调自身利益,而是将双赢作为开展公共关系的主要目的。
(一)做好管理内容的分级工作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管理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公共关系管理内容,具有各自的特点及重点,当然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管理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讲,需要将公众关系管理、形象管理、事务管理区别分开,当然在分级的过程中,也需要侧重关注公众关系管理,并通过来个号的事务管理,最终提升学校的良好形象。通过公众关系的管理,可以提升内部公众对学校领导决策和发展方向的理解与支持,还可以提升外部公众对学校的信任与了解。公共关系的管理,强调通过情感管理等方式,来提升公众对学校的情感依赖。通过事物管理,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提升学校的办公效率。在事物管理中,有一项特别的内容,危机管理。在学校面临公众危机的时候,通过事物管理,可以很好地修补学校的公众形象。通过形象管理,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公众对学校的了解和认知,在形象管理中,要强调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文化建设等内容。
(二)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要循序渐进在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求之心切,也不能割裂管理顺序之间的系统关系。一般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要通过科学研究的调查研究,然后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方案制定,确定方案后在进行传播沟通,最后在公共关系的开展进行效果评估。
(三)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关系管理,要注重公共关系管理的核心;整合管理,在公共关系的开展中,要整合各方面的利益组织;工作创新,公共关系的开展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展开工作。
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模式经历了单一到管理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对从业者的角色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方法,提升学校的形象。
作者:徐佩单位:南昌工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学校管理体制也要与时俱进.就目前来看,我国初中学校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学校管理体制的内涵,并针对当前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一、前言。
加强初中学校管理,优化初中教学环境,对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和促进初中教育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准确分析学校管理问题的成因,并探索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更新初中学校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管理部门与管理规范的有机统一.想要准确把握学校管理体制的内涵,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校管理部门和管理规范的概念.学校管理机构可简单划分为决策、执行、咨询和监督反馈机构;管理规范主要是指学校章程,以及学校各部门、不同人员、不同工作的相关规范.将管理机构与规范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学校领导、执行、咨询和监督反馈四部门的体制,将这四部分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学校管理体制.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建立学校管理体制的关键,其建立的总体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学校管理机构来讲,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工作的服务性质、任务,以及难度系数设置相应的部门,并为各个部门制定出不同的管理机制和范围,同时还要不断拓宽学校师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渠道,从而使学校师生对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促进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对于学校规范来看,首先要为学校机构的设置制定相应的规范,然后在为学校各机构设置相关工作规范,最后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出详细的人员规范.另外,还要注意在制定各类规范时,要重点突出主体性原则,规范的制定既要符合学校发展需要,还要满足工作和教育需求,通过各机构的设置以及各种规范的制定,使学校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多师生的接受和认可,从而促进各师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事务和活动的管理和组织中,使各管理机构和规范能够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效果.
1.学校管理制度的落实性较差.当前,很多初中学校都制定了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并且也在根据时代和学校教育需要不断完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导致制度的落实性不断降低.相关管理机构也没有对此制定出合理的奖惩制度,很多管理人员常常会将一些个性情感掺杂到管理工作的执行当中,使得其管理人员往往无法客观准确的去执行管理理念和手段,严重影响了各部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导致一些管理机制的制定只是单纯的为了应对教育部门的检查,而没有发挥实质效果.对此,学校管理者应该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管理制度的落实.一方面,管理者应该对教育思想领导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领导意识;并且要向全校师生和管理工作人员传达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引导各管理人员深入分析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总结出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另外,还要利用各种管理手段和途径转变和统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者应该不断向教师传递现代教育思想,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师的育人观、教学观、价值观等.同时,管理者还要引导学校教师积极的参与到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更新,促进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创新出更加新颖的教育思想和手段.
2.在教师和校园文化管理上缺乏人文关怀.在教室的管理上,很多学校一般只注重对教师的控制和约束,一味的要求教师服从学校的一切教学安排和计划,而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个人意愿,以及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不仅局限了教师工作过程中的自由度,也为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创新,以及创设教学活动和讲评等方面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教师自身优势和教学潜力的发挥.另外,还有很多学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教师的薪资待遇也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收入差距和物质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教师难以安心教学.同时也由于学校与教师之间往往实行的都是单项沟通,造成部分教师逐渐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不满情绪,并将注意力着重放在个人产业的发展上,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学校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制度.师资力量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也是学校改革和创新的关键力量,要想使教师管理取得显著的成果,就必须要组建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评.对于刚投入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要重点培养教师在备课环节的规范性;对于中年教师,则要注重培养其在教学方案和计划制订方面的创新性,并促进其不断探索出更多新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管理者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渗透到培训和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积极开拓民主参与沟通渠道,以师资为本,实施民主管理模式,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活动中,也有助于提升培训效果.另外,还要适当的提升教师的薪资待遇,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品质,坚持创办和培养出社会大众更加认可的学校和教师,开展师德教育,从而实现依法、廉洁、文明执教,将传统的单项沟通转变成双向沟通,这不仅能促进学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有助于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构建出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3.教育评估工作不科学.目前,初中学校在教育评估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育评估工作重结果轻过程,这样的评估理念,会造成评估人员往往无法准确的把握和控制评估过程和环节,长期以往就会使得学校管理理念逐渐违背教育方针和规律;二是过于注重评估材料,没有对教育工作进行实际考查,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三是往往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估的.主要标准,没有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查和评估.对此,学校应该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机制.首先,要根据本地初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不断改革和创新评估方法,并制订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的评估方案,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综合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也要制订出一套完整的综合考核教师工作的评估方案.当前,很多学校都针对教师工作考核,制订了详细的评估方案,但是考核的重点往往都局限在教学方面,重结果轻过程.学校在评估教师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性质、任务和难以程度,从道德品质、教学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摆脱传统仅以考试成绩去评估教师工作的手段,确保评估工作的公平、科学、客观.
4.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校园安全工作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几年,各地学校频频发生一些危害师生安全的暴力事件,特别是在发生一些自然灾害时,学校也逐渐成为了受灾中的严重地区,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血淋淋的教训警醒着我们,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而是由于一些学校安全隐患发展导致的.但是,就现阶段来讲,很多学校都没有将安全教育提上日程,只是在事故和灾难发生后进行恶补式的安全教育,平时的逃生演习也只是形式化的演练,只是单纯的为了应对相关部门的检查.对此,各初中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应切实抓好安全教育.首先要注重安全细节,对于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及时排除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以及学校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应急方案,学校管理者也要定期的对学校进行安全大检查,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细致、全面.其次,要建立起相应的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安全第一的理念,根据实际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管理目标,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且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四、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初中学校管理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阻碍着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不断提升初中教育水平,优化教育环境,学校管理人员必须要针对目前的管理现状,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与民主意识,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出更加符合时代和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教师的考评和管理工作,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从而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机制,将民主意识贯穿于整个学校管理过程中,从而使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不断提升.
人类生活在一定环境中,时刻与环境保持着互动关系,我国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这都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学校教育发展到今天,似乎也一直没有忘记教育环境的运用和改善,但对环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足,运用的力度也不够。笔者认为,环境就是教育。学校环境教育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感染力,使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启发,得到鼓励,并自觉、自然、自愿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引导个体健康发展。
一、学校环境教育的概念。
学校环境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受教育者个体以外的,由诸如设施、制度、氛围、语言、关系等因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并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综合体。
学校环境教育有别于教育环境,前者注重环境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前瞻性,后者则偏向于辅助性、协同性;学校环境教育着重环境本身对学生的引导、启发、鼓励,重在通过环境感化来促进学生实现其自我价值;教育环境则强调教师对环境的运用、改善并配合其实现教育目标,重在学生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对环境的适应性。换言之,环境这一因素在环境教育和教育环境两种境界中有着地位以及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自然,这种区分有过分简单化的危险,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环境教育与教育环境有着更多的交叉乃至重合,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把两者的积极因素挖掘出来,使其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更多地体现能动性及正相关。
涉及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的理论有很多,场理论的奠基人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即:b=(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个人与环境的适合理论的提出者斯滕认为,个人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积极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1];另外,情景认知论者认为,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景脉络中的,不存在非情景化的学习[2]。以上理论为环境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学校环境教育重视环境在学生自我发展中的主动性、自然性、参照性,强调以友善的环境感化人,特定的学习情景促进人,多变的环境创造人。学校环境教育提倡环境育人,关注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能否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合发挥其教育导向功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对学校环境教育的注意还相当匮乏,甚至还常常因为教育环境的存在而忽略或者等同于环境教育,这必然导致学校环境教育不作为现象的出现,也成为束缚教育效果的一大瓶颈。
三、学校环境教育的分类。
构成学校环境教育的因素有很多,从教育环境内容和方法的角度来看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类:(1)硬环境(2)中性环境(3)软环境。硬环境属物质层面,包括设施、规模、自然环境等表层实体。中性环境属制度层面,包括校纪、班规、奖惩机制等制度规范[3]。软环境属人文层面,包括语言、观念、氛围以及师生互动中的关系等,该层面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人文价值的倾向。以上三类随着社会的`变化呈动态性发展,尤以人文层面为要。
四、学校环境教育的功效。
学校环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环境教育可产生以下功效:
1.定其位。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并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又分为他塑和自塑),学生愿不愿意以及怎样塑造自我,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要看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能否正确界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来作为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环境教育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场理论、个人与环境的适合理论、情景理论以及刺激反应理论等作为其理论基础,通过个体与外在环境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个体进行正相关的刺激和影响,以求个体对自身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从而为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奠定必要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环境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能够正确界定自己的位置并实现重新定位,这一情感认知的获得有别于传统教育,它通过周围具有教育功能的、单个的或者综合的环境因素作用,突发性地或者潜移默化地使置身于环境中的个体惊醒或感悟,从而使角色转变的实现有了极大的可能性。
明确自身在群体中的位置,这只是个体发展有了可能性,可能性的最终实现要通过“明位———定位———明位———定位———”的反复交替。也就是说,先做到知己知彼,明确自身已经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方面的实际,给自己定一个层次面稍高而且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位置,目标实现后,再界定自己的位置并重新定位,如此反复,循序渐进。
总之,学校环境教育正是靠其自身的影响及感召力,使个体感受环境、融入环境并通过个体不断地理性定位,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令人深思的是,学生在明其位以后,是否真的能够按照我们的意图来定位?定位的方向是正向还是反向?假设是正向,那么,什么力量能够使学生释放能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些问题,环境教育的另一功效将会予以诠释。
2.释其能。
学校环境教育从生物形态发展、心理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发展等角度出发,通过静态的、动态的、物理的、精神的环境要素不断地作用于个体,对个体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说,当个体因受突发性事件的影响而对自己丧失信心时,周围的环境便开始与个体发生互作用并发挥教育功能,像催人奋进的校园自然风光,锐意进取的艺术造型及标志物,隽永深刻给人以力量的校歌、校训,团结向上、互帮互学的班风班貌,再加上老师的启发、引导,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失落者的心田,这些环境个素汇合成一种力量感化,鼓励着个体重树信心,战胜自我。这正是个体周围环境通过不同渠道让个体感受到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为满足需要,个体尽可能多地释放自身的能量,同客观现实及环境进行互作用,从而促进个体发展。这样,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学生个体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个人行为由他塑转向自塑或者自愿接受外在因素的帮助,并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性,释放出超乎寻常的能量。总之,学校环境教育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周围环境有凝聚力、感染力、有组织、有目标、有令人产生欲望并显示通过努力可以满足需要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协调自己的行为,通过释放能量,努力去实现环境所赋予的、通过个人理性加工又重新构建的目标,获取在认知和情感上最大的满足,这正是环境教育引导并促使个体释能的体现。
3.获其利。
学生的利益体现在方方面面,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从宏观意义上讲,学生的利益在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它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心(指心理)等方面,也有人把综合素质以及能力提高作为权衡学生利益是否受损的一个指标。环境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教育的自然性、适应性,从校园设施到文化氛围再到课堂环境,力求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用环境感化人,能使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学习、展示并提高自我的开放型平台,透过环境教育的一系列环节以及整合效应,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中认识自我,在情景认知中表现自我,在求知、创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符合学生的整体利益。
学校环境教育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而对个人价值观产生作用,发展一种责任感。同时,个体的发展也促进着环境教育自身不断提高品质。人与环境是双向互动、互相影响的。诚然,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存在着环境与个体的冲突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就需要作为环境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的因素———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比较相关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判断价值观的潜力,再结合其他环境因素形成外在的环境教育合力,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并作出抉择,使环境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初中阶段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特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着密切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及生理急速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尚不够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建设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首先,初中阶段学生的进取意识和自制能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矛盾,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艰巨性。其次,初中阶段学生情感的理性认知还没有形成,很多时候都会受制于感性控制,这就使得学校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最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价值观建设方面还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性特征,性格比较强硬或是不善言辞的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之间极易形成对立状态,这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并非是一味地变更学生管理制度,甚至是淡化学校管理的基本内涵,而应当在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更新学校管理理念,从管理模式与管理策略的双重角度实现对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革新。学校环境创设方面,应从和谐、宽松、平等的办学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自我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个性化管理是当前初中学校管理中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个性化管理实现了学生个性差异与教学特色的有效结合,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了足够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根本保障。笔者认为关于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应建立在管理与教育的双重理念之下。初中学校管理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角度提升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工作依赖于教育与管理的共同作用,其中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从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来达到自我管理和约束的目的。
2.从创新管理的角度体现学校管理的专业性与规范化。学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与规范化也可从管理、教育及服务的多重层面得以体现。若是学校管理过分突出管理的执行内涵,而忽视了教育及服务的工作理念,那管理结果势必是不够全面的,缺乏必要的准确性与人性化。可见,学校本身的教育与服务职能也应当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得到落实。
3.突出学校管理中诚信管理的重要性。诚信管理内容是当前初中学校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所缺少的,然而诚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素养和道德诚信观念的树立是尤为重要的。因此,从教学秩序及学校管理的目的出发,诚信管理的内容理应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得以体现。
4.注重开放性管理及个性化管理的实施内涵。当前初中学校管理还强调弹性管理模式在校园管理工作中的落实,这主要表现为学校开放性管理与个性化管理的有效融合。弹性管理的实施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促进学校及家庭教育管理的结合,在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
三、结语。
当前初中学校管理的改革核心在于从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角度出发,构建全新的校园管理体系,促进学生与教师队伍的自主发展。在这一内容改革过程中,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摆在学校管理问题中的重要突破口,遵循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与规范化。不可否认,学校管理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困境,存在的问题也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这就需要学校管理人员时刻树立自身的管理理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的学校管理发展模式,促进校园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个性化管理也是当前初中学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与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体现和谐校园的理念和原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于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而言,其管理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新课改对课程的影响超出了校长素质范畴,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一个地区,乃至国家,教育决定其兴衰,这是决策者和普通老百姓早就形成的共识,这无须多讨论,否则国家怎会加大资金投入。当前,教育的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说明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投入多了,管理好、用好教育经费,必然要有新的机制、体制。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必然要有所提高,这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需要。在笔者看来,学校发展的拐点就在此。当前,应探索新方法、新措施,着力于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教职工业务能力,发挥好学校的服务功能,为国家的持续发展作好人才储备。现笔者就当前学校管理谈一谈学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现阶段,学校通过“普九”,硬件建设基本完成。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学校规模相应扩大,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得到改善,信息技术进入学校,但学校管理相对滞后,这不利于学校发展。具体体现如下:
1.校长队伍思想意识不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现实的确如此。意识要超前,意识决定思想,大部分校长的思想觉悟还处在80年代的水平,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虽然新课标实施多年,但校长们却安于现状,仍然用固有的思想管理学校,跟不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学习意识不浓,不能及时追踪学习和应用当前教改新信息,不能主动管理学校,对学校管理存在“等、靠、要”想法。校长奉献精神缺失,对自己要求少,对教师要求多。以某中心校为例,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支部书记都没有任课,给教职工带来负面影响。这样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不知道这样的学校还有多少?浪费人力资源的情况不胜枚举。校长们疏于调查研究,很少进课堂,这样没有榜样的带动作用,教师处于艰辛之地,反而使带动了教师产生了庸懒之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过是一句空话。
2.校长队伍的专业素养不够。
就其专业素养而言,需要学校管理者具备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监督等专业能力,但是在学校管理中却未必如此,特别是决策能力。部分学校校长的心态却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校的一切发展全靠主管部门,不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作出适时决策。对规划、目标、计划、反馈等学校管理过程不够精。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的规划、目标、计划、总结等全放在档案袋里,教师无从知晓,一切都只是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形式主义严重。教代会、工会等机构都是橡皮图章,一切围绕校长服务,不能反应教师心声,学校和教师严重对立。
管理措施相当于学校的“法”,一个学校的法要科学合理,要和本地、本校的实际相适应,一切都应围绕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不适应新环境、新课改的措施都应更新,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某县出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学校管理试行草案,在某校的教师会议上,对试行草案进行了讨论,充分发扬“民主”,主流民意认为:教师绩效工资为6600元,而各职级、岗位的绩效工资为多少呢?所有教师都是6600元的话,那职称、岗位所确定的30%是多少?大锅饭害了谁?所以讨论细则有什么用。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力的缺失,最关键的`还是以人为本,相信群策群力的智慧,会比少数决策者的智慧要优。在评优、晋级、奖惩等方面偏向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如某校在评优晋级、奖惩等方面的附加工作量,教导副主任0.6个工作量,普通教师15课时,那么教导副主任则应是9课时,但在评优、晋级、奖惩等还要另外再加成绩的0.6(如:成绩是30.15分,另外再加30.15×0.6),教师永远也不能和干部相比,这样的管理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吗?这只能充分说明管理措施滞后对学校管理的危害。
4.经费使用不合理。
当前,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实施,从经费上减轻了家庭负担,客观上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热情。学校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就尤为重要,但现阶段学校的经费支出却不尽如人意。从部分学校的经费开支来看,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支出不合理。大部分经费支出为迎来送往,广大教师戏称为“胀饱”经费。如果查一查,吃饭用去的经费可能占了保障经费的30%还要多,这和新时期的经费使用初衷相悖。主管部门对学校使用经费控制较严,广大学校在使用经费时没有自主权,在维稳、安全等方面捆住了校长的手脚。如有一个学校对危及学生安全的围栏进行了主动改造,但后来却遭到主管部门的训斥。
二、对策。
校长不再是传统的学校监督者和控制者,而是学校发展的服务者,校长必须根据各自的情况选定发展策略。
1.确立发展目标,构设发展愿景。
校长须信奉领导艺术是推动学校开放、互动,是在开放的学校组织的情境中,主动提升的。因此,开放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特征,也是领导艺术提高的要求。信息资源输入是在建立大量创新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学校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把目标作为校长管理的重要方式,作为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作为学校发展的实质内容。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须大胆进行内部管理改革。建立素质评估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将目标管理结果作为评优、晋级主要依据。积极探索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法,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过程的管理。把素质教育列入教学科研,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应用和研究,初步实现教学工作分类目标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目标管理带动教师专业知识并做出相应的贡献,以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作为学校发展的方向。
2.创新管理方式,转变管理重心。
创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发展的策略。创新是变革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学习、发现、生成和建构新的管理体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管理的内在要求。把握时代要求,把特色理论、科学发展观作为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校管理包括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实践。校长要带着问题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管理过程中提高,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觉悟水平。
3.坚持教学相长原则,在交往中发展自己。
在反思、实践、总结中提升自己,走进课堂,加强教学研究,在寻找规律中拓展自我,在尊重中完善自己。现阶段提高管理的有效策略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校长必须自觉地加以实践,只有管理知识和其它知识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超越。
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以下是“学校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品牌名师质量正气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认为不尽然。但是,一个好学校一定有一个或者曾经有一个懂管理、会管理的校长。
34年前,笔者当了一名代课教师;22年前,当了一名农村初中的教导主任;前,任该校校长;8年前,任开封县实验中学校长。34年来,从代课教师到公办教师,从小学到初中,从老师到校长,从农村到县城,经历了教育改革的风风雨雨,也饱尝了当老师和校长的酸甜苦辣,身后留下的是辛勤的汗水和深深的脚印。20年的校长生涯,我对学校管理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一、创品牌文化先行。
全国各地有不少百年老校,且久盛不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所学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余秋雨说:“文化是由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不同的学校,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精神风貌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就造成了学校间的差异(硬件除外)。
我任开封县西姜寨乡第二初级中学的校长。西姜寨乡第二初级中学于1992年建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老师买菜都要到4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学校四周不临村庄学校门前的路是土路雨后泥泞难走。学校教师住房少两人一间小平房办公条件差木质窗户很小玻璃比例不符合要求。除一条主道用炉渣和白灰铺过外操场和其它路面都没有硬化。
我校教师知难而上,没有房子,我们就勒紧腰带,挤出资金自己盖。于是,我们自己设计图纸,老师们把家里的小四轮拖拉机开到学校,到3公里外地河底拉沙土,到开封市木材市场买木材做门窗。我又找来村民帮忙,于是,12套两室一厅一厨的教师住室就盖起来了。同时,我们用同样的办法硬化了一个篮球场。20年过去了,老师现在还住着自己盖的房子。
住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吃的问题,买菜不方便,怎么办?自己种。我们在校园的西北角开辟了3亩菜园,种上辣椒、黄瓜、茄子、萝卜、豆角、西红柿、白菜等,老师们分到的菜吃不完,星期天就带回家给爸妈。为了方便教师,我校还专门为老师建了一个小食堂。到了冬天,学校买回羊肉和锅盔,老师们一放学就能喝上热腾腾的羊肉汤。解决了老师们的吃与住的问题,就解决了老师的后顾之忧。
当时的.西姜寨二中缺老师,全校教职工除了一个后勤主任没担课外,其余老师领导全部担课,我本人除了担任两个班的物理课还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全体领导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不是给我干,而是跟我干。李恒玉老师原定于10月1日结婚,由于怕影响学生上课,就把婚期推到了寒假。朱国强老师的父亲有病住在开封市淮河医院一个多月,他每天夜里学生熄灯后骑着摩托车去医院照顾他父亲,第二天准时回到学校和学生一起上早操,一个多月里没有耽误一节课。仇新艳老师由于担课多,声音有些嘶哑,而且越来越小,我劝她休息他不肯,直到有一天完全失语。王一彬老师和谢利英老师教毕业班的数学,过了春节,谢利英老师歇产假,四个毕业班的数学课由王一彬一人担任,半年过去了,王一彬没有拿学校一分钱,中考数学成绩却高出兄弟学校18分。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条件极其艰苦,在这里,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硬件不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绩是干出来的。学校的发展靠的是老师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文化不是挂在墙上,文化也不是说出来的,文化是做出来的,她需要积淀。
二、做名师业务精良。
西南联大只存在了短短的8年时间,以艰苦的教学条件创造出卓越的成绩,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联大有一批严谨治学的大师级的教授。历史学家陈寅恪,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他的课,旁征博引,指点中西,吸引了冯友兰、朱自清教授旁听。古代文学专家闻一多一个学期只讲了屈原的一首诗《天问》,每节课都是门庭若市。名师出高徒,师弱弟子拙,打仗还需身板硬。没有名师的学校称不上名校,是名师打造了学校的品牌,同时名校也为老师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搭建了平台。
没有一支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想创出学校的牌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名师的成长离不开他本人的努力。一个不思进取,不愿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不会成为名师。名师的成长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还需要领导的支持。
我接任校长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学理论,抓教研等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不放过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还多次把县市教研室的教研员请到学校,指导教学,崔其升校长先后4次到学校指导工作。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因此,我校要求教师读经典,学名师,任小艾、于漪、魏书生、冯恩洪等人的报告以及著作,只要是能找到的或者是能买到的,我们都看了,读了。
教师如果没有对教材的全面的深度把握,就很难驾驭课堂。因此我们要求全体任课教师与学生同做一张卷,每学期都要让全体任课教师做3到5套中招试卷,让老师对答题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
我校提出,听课必评课。我们还主张自我评课,即把自己的课录像,然后观看分析。老师在自评中也成长的很快。
三、上质量注重教改。
有人说没有质量今天过不去,只有质量明天过不去。我认为,没有质量什么时候都过不去。我校提出:以人为本,关注成长;做人与为学并重,传统与现代同行。
目前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不少的怪现象。非教师家庭的孩子补课,老师校长的孩子也补课,教授院长的孩子还补课。农村的孩子补课,城市的孩子也补课,大城市的孩子仍补课。很多大城市的名校开的课程越多,学校周围的补习班就越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一方面是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一方面是考试分数,没有分数进不了好学校。课堂没有解决问题,就到课外去补。问题最终出在课堂,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
改革即创新,创新即走出一条新路。一直沿着别人的脚步走,就永远走不到别人的前面。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探索出了6字教学法。即“学、议、讲、练、评、补”。学:学在教前,学贵独立。
老师讲课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独立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问题应该来自于学生独立的与文本对话中,问题不是老师设计出来的。老师设计的问题不是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不针对学情的问题设计,必然导致牛不喝水强摁头的教学效果。
议:议在疑处,议忌散乱;
讲:讲在关键,讲须精当;
练:练在当堂,练必适量;
评:评在过程,评要随机;
补:补在缺处,补需灵活。
四、树正气奖优罚劣。
以德治国,就是要弘扬正气,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我们提倡无私奉献,但是我们不能强迫老师奉献。
悠悠万事,唯风为大。一个学校要有正气,应该传递正能量,正气的形成需要领导坚持公平、公正,需要领导任人唯贤,需要领导廉洁奉公,需要领导礼贤下士。一个学校,校长一身正气,老师敬业奉献,学生勤奋好学。
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把全体教职工凝聚在一起,学校改革的巨浪就能冲破一切障碍,滚滚向前。
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要求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以教师为核心,把教师看作管理的起点和终点,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在学校管理中,许多校长注重了刚性,忽视了柔性。作为校长应该更看重教师的主体需要和个性价值的实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柔性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柔比刚更有力量,可以说柔胜于刚。柔比刚更能让教师接受和认同。制度文化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对规范教育教学秩序、达成办学目标起着保障作用。然而,单纯用制度约束很难达到最佳管理境界,反而会消蚀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校长要从文化建设的视角,重新审视原有的刚性制度,不妨少一些掷地有声,多一些春风化雨;少一些生冷僵硬,多一些生命关怀;少一些面面俱到,多一些个性张扬;少一些生搬硬套,多一些宽容理解。通过构建柔性制度文化,优化教师乐业、创新和成长的空间,提升他们的主观内驱力和精神境界,进而提升工作的动力。柔比刚更能让教师心存感激。考勤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现在许多学校采取点到、签到及刷卡考勤等,对教师按时出勤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显得简单、粗暴,容易扼杀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校长应本着以人为本、尊重教师、激励教师、发展教师的精神,制定能够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受的柔性考勤制度。在作息时间总体符合上级要求的基础上,更要以人为本,灵活机动。在考勤问题上,既要讲规则,也要讲兑现,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导致组织成员心理不平衡;考勤奖惩要按时兑现,缩短周期,更能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柔比刚更能让教师入脑入心。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学校一切工作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
学校办学个性和特色的打造要结合学校实际,紧扣师生发展的主题,让个性与特色引导和感染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要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劳动,肯定他们的每一份付出。当听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能将下属数落得一无是处,更不能用尖刻的话来嘲讽。校长要首先主动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并主动分担责任。“照人不照己”的批评,只能使教师心里失衡;反思自己,再主动引领反而会给教师信心、力量和方向。
柔比刚更能体现领导艺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在于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任何管理形式都应当体现这样的现代管理理念。执行要刚,更要讲柔,要尊重个体的情感体验,让人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工作。校长的管理方式和态度,往往对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施管理时,校长要将自己置身于情感的磁场中,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激励教师向上的斗志、引导教师的价值追求。即使批评教师,也要注意场合,讲究艺术,不妨婉转一点、和善一点、巧妙一点,真正做到以情动情、以心换心,让教师在态度接受和情感认同中幸福而快乐地工作。
一、校长要成为“研究员”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校长管理应该实事求是,讲究科学,要以求实、平和的心态去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这就要求校长要以“研究员”的态度,运用教育、心理和管理方面的规律,主动地去了解、发现、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处理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的事件、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熟识的朱校长之前调任一所县直属学校。初到新校时他告诉我,这是一所新建的学校,硬件设施好,但软件创设颇具挑战性。他从学校地理位置、师资状况、生源结构、家长群体、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并经充分讨论,提出了“文化兴校,品格立校”的办学思想。据此,他制定了“养成起步,文化引路,大爱育人”的办学思路,确定了“三年起步,五年见效,八年培养一批名师,十年打造一所名校”的办学目标。这种思想成为学校上下的共识,引领着全体教职员工沿着明确的目标前进。至今,这所学校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家长的赞誉、社会的认可。当下,还有相当一部分校长缺乏研究精神,没有去研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或照搬,或拼凑,没有形成适合校本实际的教育思想,无法凝练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也就难以实现对学校的有效领导和管理。因而,校长的研究首先应表现为对办学思想的研究。其次,是对学校师生的研究。学校发展中,教师的发展是根本,学生的发展是归宿。校长要理清管理思路,抓住重点,抓好关键,腾出时间研究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重要问题。比如,对教职工的研究,应具体了解本校教职工的年龄、性别、专业、特长、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等,研究如何调动不同年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何科学评价教师工作,如何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如何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等等。对学生发展的研究,则要从生源状况、班生规模、家庭配合程度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确定教与学的目标,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等等。曾有一个学期,某校不同年级29个学生要求转入我的学校。家长反映,原来学校的教师教书没干劲,孩子有厌学情绪;那所学校的教师则抱怨,学校管理太随意,工作没目标。经了解,我认为关键是校长缺乏对“人”的研究所致。该校的特点是教师队伍中借用教师居多,学生群体中务工和经商人员子女多。校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没有形成个性化办学思路和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而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最终造成了教师无所适从、凝聚力丧失,教育教学效果弱化,家长认可度降低。可见,校长对师生的研究至关重要。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校长具备研究精神,养成研究习惯也会感染教师,引领教师加入研究的领域中。如果教师都能用研究的眼光和态度对待工作,学校教育就会更加科学、有效。
二、校长要当好“服务员”
我曾多次聆听朱永新教授的讲座。他认为:“从每一个教师到他的课堂,每一个校长到他的教师,每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到他们的学校,都要强化服务意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反思中国教育,也曾发表这样的感想:“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很少强调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今天来看,应该强化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都是通过人的劳动来完成的。校长要让教师安教、乐教、善教,教师要让学生好学、乐学、善学,最需要的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内心世界日益丰富,个性要求日益强烈。因而,校长尤其要注意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关心教师的生活,了解教师的需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舒心的人文环境,从物质、精神、情感各方面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每学年的`人事岗位安排中,我历来强调既要考虑工作的需要,也要照顾教师的家庭实际、个性特点,还要兼顾教师之间的情感关系,尽量使每个年级组和每个班级的教师能合理搭配,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曾有一位老教师,他工作能力强,尤其是班级管理水平高,但由于太有个性,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愿和他配班教学。针对他的个性特点,我们安排年轻教师与他配合,年轻教师尊重他,他也乐意带“徒弟”,双方工作积极性高,效果很好。几年下来,他带出了一批管理能力较强的年轻班主任,培养了多位年轻教学骨干。此外,校长还应有服务学生,服务家长的意识。江苏省南通市的一所小学在开学初,别出心裁地发给每位学生家长一张电话号码记录单,上面写着:尊敬的家长,新的学年又开始了,欢迎您把孩子送到我们的学校。下面是我校全体教职工的电话号码,我们真诚地希望它能为您提供有效的服务。号码录只是一张纸,但就是这张纸,体现了学校把学生放在首位,为学生着想的服务理念。服务学生是校长管理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的内容与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如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全面发展?家长会怎么开,家校联系怎么做能让家长愉悦又有所得?如何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让家长放心……为学生发展服务要求校长要变学生适应学校教育为学校教育适应学生的发展,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校长要做个“协调员”
协调是校长的一种能力,更是校长容人胸怀和管理艺术的体现。当今社会,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越来越多地直接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学校是个小社会,校长在工作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更加需要强化校长的“协调员”角色,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校长的协调职能主要体现在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事之间的匹配。校长与上级领导之间的沟通协调,要在主动、尊重的基础之上积极寻求支持,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遇有不同意见要婉转提出,不可盲从。比如,我听过这样一件事,某地分管副局长上午在当地实验小学考察,下午到一所中心小学调研。调研中,他要求中心小学校长向实验小学学习,建立“红领巾艺术团”。那位校长对于自己学校的师资、生源和其他情况较为了解,是否组建艺术团他心里有谱,也更有发言权。他当面接受了领导的建议,但提出要加以细化。随后,经过行政班子研讨、定位、取舍,他决定建立“红领巾种植园”,并主动和领导汇报沟通,得到理解、认可;再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将“红领巾种植园”办了起来,并使之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亮点。除了外部的协调,事实上,在校内,校长与学校领导班子之间也偶有对决策的不同思路、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处室与处室之间可能因对工作的不理解、对任务落实不协调而引起摩擦,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也会因教学、管理、评价等问题产生矛盾,这都属于正常现象。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层次化的管理手段分别化解,有些则需要校长亲自沟通协调予以解决。在此过程中,校长切不可居高临下,而要以平等、诚恳、宽容的心态进行,要设身处地地体谅对方的难处,不勉为其难,及时消除障碍,取得理解和支持。当前,在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内兄弟学校之间难免存在竞争,甚至引发生源、师资的流动等,但我以为学校之间仍应更多地强调合作的姿态。校长需要有大教育的视野,主动协调与兄弟学校的关系,切不可为自身利益伤害兄弟学校的正当权益,更不可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唯有坦诚相待,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实现双赢,促进均衡发展。
总之,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协调的事情有很多。校长要像钢琴家那样,用十个指头有节奏地相互配合弹好钢琴;要根据钢琴中黑白键的主次,处理好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要深入一线,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协调好内外、上下、左右部门以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全力支持教育、办好学校的合力。
有幸喝过几次功夫茶,亲眼目睹了沏茶的工序:清洗、一泡、二泡、三泡为妙。一杯清茶,清气悠然,品味人生。学校管理与泡工夫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是教师专业发展。只有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规律。教师是个鲜活的生命体,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只有放在适应的环境下才会发光发热,燃烧自己的激情,怒放自己的光彩。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是由各具特色的一个个生命体组成的,这就如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温差,不同品质的茶叶,唯有学校这一泓博大精深的清泉,才能升华教师的灵魂,让其在各自舒展的状态绽开生命的绿叶,成就自己一生的荣耀。
一、洗去铅尘退浮华,方显品相。
品相即看相,来自天南海北的茶叶,必须经过清洗才能退去尘埃,显现其本真的色彩。教师也如此,要想引领教师成长,就必须先进行理念更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洗去教师脑中的铅尘,洗去教师心中那种浮尘,浮澡,浮夸之气,平实地扎根于教育根基上,是教师成长的前提。
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精神,我校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专业读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改前沿风彩》等读本,让教师们从职业道德上明白当下的教师应该怎样走好自己的路,新旧思想更迭时的阵痛就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兆。教师通过学习、反思,都有洗去铅华、锐变重生的感觉。教育发展改革实践证明,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学生、文本进行对话的一段生命历程。所以我们必须以理论作支撑,以活动促发展,组织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找出自己的不足,找准不足的原因,为教学工作谦虚前行作足准备。
一个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成败。学校在狠抓课堂常规教学的同时,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悉心研读教育刊物,并且学校拿出一定资金贴补教师的订刊费用,这大大激发了老师的学习兴趣。学习资料互相补充,充分拓展了教师的学习空间,同时要求教师每周完成500字的读书笔记,“参天大树,始于毫末”,没有一丝一毫的积累,就没有成功的快乐。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老师静下心来,在带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成长。
二、沸点释情展风采,凸显品质。
洗净的茶叶唯有在滚烫的水中才能展现风姿,释放兰香,这就是茶叶的品质。老师亦如此。学校应该是一潭活水,一弯甘泉,教师的活力在这个人生舞台上展露头角,尽显风流。
1.练内功显风流。
活动原本就是生动的,只有活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生活多姿多彩,绝技不练不知其妙,学然后知不足,用然后知其困,创新后知无止境。一个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没有活动提供舞台,它永远是空中楼阁,只有为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构筑交流的平台,大家才能在互助中国共产党同进步,在竞争中国共产党同成长。
近期,我们学校先后举了教师说课比赛、三笔字大比武、争做师德标兵演讲赛,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一大批有才华、有实力的教师涌现出来,因此学校里有了写字冠军老师,电脑高手……光荣称号代替了教师的真实姓名。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老师的专业化发展铺设了道路,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创造了机会。厚积而薄发,正因为在这些活动的历练,才有后来的各级各类奖励花落我校。
2.借教研展风采。
人生是舞台,教师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激情洋溢,活力再现。为了得到家长的赞许,社会的认可,更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学校致力于探索校本研究方式的变革,让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推出了小课题研究项目,把课题的切入点锁定于“小”字上,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均可成为小课题。我校经县教科所审批了五个小课题,涵益了全学科。其操作流程是:确定小课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搜集处理资料——形成成果——推广应用。这种研训模式最大化地引领了老师的专业化成长,也磨炼了一批有钻劲,肯吃苦的中青年骨干老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我校先后有8位老师获得了省、市县级的奖励。
三、贵贱相宜好物华,立足品位。
茶有三、六、九等,无论大红袍,还是三皮灌,只要你给予上好的水,它均能在水中自由伸展,尽显其味。大红袍的尊贵,还是三皮灌的平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是各司其职,各展魅力,在不同的人眼里都是美味佳品。对于学校而言,老师亦是如此,无论你起点多高,文凭多低,只要给足舞台,他们都能舞出人生的妙曲。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根据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近来年,学校努力构建拓展素质型的校园文化体系,真正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乐园。根据县局精神,我校开展了全校诵经典传文明的个性化阅读活动,每周1-2两课时,使用专用教材,并要求老师用常规教学工作对待。一段时间来,在这块精神家园里,涌现出了沈金华、龙金芳等一批爱国学、品经典的个性化老师。为了丰富孩子的阅读,她们不断充实现有教材,丰富教学内容,那琅琅的晨读声感染着每一个听众,那音律整齐,声音婉转的童音回荡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
有学校这块沃土,只要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想方设法地阅读,家校联系来共赏。经典文化的传承就不会是神话,长此久往,我们师生不可能不优言,不可能不雅行。
用经典领着师生穿行在精彩人生的道路上,是我校立定的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学校根据教师队伍的特点,先后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等,每组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分块活动,集中汇报。这些学习型团队的建设,让我们懂得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真正地理解了“术业有专攻”的内涵。
四、茶水和谐尽佳味,铸成品牌。
经过专业沏出的工夫茶,可谓茶水天作之合,茶叶是水中的精灵,水是茶叶的天空,人间百味不过一盏清茶,尽显芳菲。所以才有了红茶的润、绿茶的清、老君眉的尊,这就是茶的品牌。学校的生存内涵发展也是如此。一个有长远规划的学校必定会成为一所有强大生命力的学校。学校在建设和谐校园、经典文化校园的系列活动中,成熟、成就了一大批专业化的教师。学校借教师扬名,教师借学校成功,这种相生相长的道理刻在了每位老师的心坎上。
我校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引领师生重新审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确立了“以文化人,以人为本”的培养核心。力争师生合力打造特色校园,力树品牌学校。
在校园建设方面,主抓了静、动结合,人、物相宜的项目。静态校园方面突出了黑板报和橱窗文化阵地,广泛地吸纳学生、家长的建议,让校园一草一木生情,一砖一墙说话,成为学校“活”的教科书。
动态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评选“十佳少年”“百名优秀少先队员”等方面,不断加强对学生品德、思想、文明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学生,学和行统一,做文明、礼貌的好学生,真正达到诵读经典,以气正德,诗意校园,以雅弘德,健康心理,以和润德的境界。
身在附小的人都说:学校旧了,教师越来越“新”;学校破了,学生越来越“靓”。真的,我们的硬件比不上别人,但是,我们着陆于软实力,我们成就于软实力。近年来,我校获得了各级各类的奖励就是大家的认可,就是我们的骄傲,这也是我们永远为之奋斗的愿景。
学校如水师为茶。学校在成就老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是一弯甘甜的活水,教师在教育的舞台上是一尊价值连城的生命茶,只有茶水相融才能演释出沁人心脾的甘露,只有师生和谐才能书写出学校内涵发展的宏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72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