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范文范本6:以下是一篇精选的范文范本,具有鲜明的思想和宏大的视野,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受益。
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32页“猜数游戏”
1、使学生掌握得数是6、7的加减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抽象出得数是6、7的加减法的过程,能够正确地计算得数是6、7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与动手操作活动中学会得数是“6”和“7”的加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的参与到讨论得数是6、7的加减法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6”、“7”的加减法。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磁扣磁板挂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能说说你们喜欢做什么游戏吗?今天教师也要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你们欢迎我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师:对于能够积极参加游戏并遵守游戏规则的同学老师将会奖励他一枚笑脸,谁得到的笑脸最多,谁就是今天游戏的获胜者。
师: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1、能认真听老师提出的要求。
2、能倾听小朋友们的发言。
3、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说话完整。听清楚游戏规则了吗?好,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单手猜数的游戏。
1、数数。
师:请同学们数出我在黑板上贴了多少枚棋子?(师贴,生数)。
师:好,现在我从中拿出一部分,谁来猜猜我手中有多少枚棋子?
(学生或许猜多了或者是少了,教师给予相应的“多了”或“少了”的提示)。
师:他猜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一起来数数。(师在黑板上贴出来)。
2、拆分“2”与“4”
生:左边摆了2枚,右边摆了4枚,一共摆了6枚。
师:根据这个你能列出2个加法算式吗?
生:2+4=64+2=6(板书2+4=64+2=6)。
师:那么如果老师把这6枚棋子贴在黑板上2枚,谁知道我手中握着几枚?
生:4枚。
师:你怎么肯定是4枚?
生:因为一共是6枚,减掉黑板上的2枚,所以手中就有4枚了。
师: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
生:6-2=4(板书6-2=4)。
师:如果我在黑板上贴了4枚,谁知道我手中又有多少枚呢?
生:2枚。
师:你怎么知道是2枚呢?用减法算式表示呢?
生:6-4=2(板书6-4=2)。
3、学生带领做游戏。
师:你向大家说你是怎么摆的,一共摆了多少个?
师:谁能根据他摆的棋子列出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呢?
生答师板书。
4、全体动手操作。
师:刚才老师用这6枚棋子摆出一种方法,又找了一名同学也来摆出了一种方法,并且都列出了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你们也想亲自来摆一摆吗?好,那就拿出你们手中的学具,边摆边想,看看这6枚棋子还能摆出哪几种方法,并把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记录下来。
生动手操作,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的板书。
5、小结:
刚才我们把6枚棋子分成两堆,摆出了四种不同的方法,除了左右摆一样多的情况下可以列出一加一减两个算式,其余每种分法都可以列出四种算式。
1、编故事。
师:看到同学们表现的这么出色,老师决定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作为奖励。有一天,一只老鼠太饿了,就到处找吃的,正巧他经过一片土豆地,看到满地的土豆他高兴极了,于是他找来了一个大袋子装了7个土豆就往家跑,不料袋子是个漏的,土豆“啪啪”掉出来2个。(师边讲故事边贴板画,并注明7个)。
2、根据故事列算式。
生:5+2=72+5=77-5=27-2=5。
(板书:5+2=72+5=77-5=27-2=5)。
师:同学们继续发挥想象,接下来有可能又会怎么样呢?
生:又掉下去一个。
师:你还能列出四个算式吗?
师:如果继续跑下去,结果会怎么样?
生:可能到家时就都掉没了。
师:是啊,那你还能列出四个算式吗?
师:对于小老鼠这种偷盗行为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师:是啊,我们不能学习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应该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去创造,应该自食其力才是。
师:刚才我们通过做游戏,听故事获得了这么多知识,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看看谁能灵活的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1、完成教科书上的33页第一题,让学生明确图意再去做。
2、夺红旗口算比赛。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口算速度这么快,那你们想不想再来做一个数字游戏,好,先把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依次摆开放在桌子上,我出一个数字,你们就要很快的找出你手中的数字卡片能与我说的数字组合成6的,然后高高的举起来并读出来,看谁的速度最快。
师:同学们知道怎么做游戏了吧?现在你们想不想和同桌小朋友两个人来玩?但是要求和刚才的不同,你们同桌两人手中数字合在一起是7,听懂要求了吗?开始。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
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120÷3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
40×()8360×()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92。
90。
2
练一练。
20)8030)64。
(2)出示例2:
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178÷30=5……28。
5
30)178。
150。
28。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5个30是150,商5。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30)16090)82090)480。
2、p73“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十三第4题。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文件,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着力提高科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重点:
明确实验的目的意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建设符合标准;装备综合配套;管理科学规范;使用注重实效。
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与讨论,精心组织好公开教学活动,突出专题,保证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具体工作:
对照仪器室布置标准,认真完善仪器室的各种制度,使之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按照仪器配备目录标准,进一步整理、摆放各种仪器,尽量做到合理、科学、规范,并使之与帐卡一致。
严格履行借交手续续。借领仪器时,并做好记载。按时归还,归还时认真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爱护仪器,妥善保管。严禁把仪器放到教室里落灰落尘,影响其精密度。加强仪器室卫生。做到经常清扫、擦洗,经常通风换气,保障仪器无霉变现象。
做好期末仪器清查、保管工作。
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采购,申购等工作。
每周组织学生打扫仪器室,并处理好仪器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为了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定期评定学生成绩、优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外,应采取课内外培优措施,制定培优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补差工作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一、思想方面的培优补差。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有效培优补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和晚自习,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1、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一帮一”。
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也就是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也就是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也就是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训练要有多样化。
三、在培优补差中注意几点: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3、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4、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5、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6、要讲究教法。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进行网络,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评讲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四、优生名单。
王金燕。
刘金磊。
方瑞雪。
曾佳颖后进生名单。
崔丽媛。
张美玲刘海玉。
桑心雨林丽艳罗宝俊王凯琪代永娇盖文健陈。
静刘永鑫王亚慧高志新。
李学东。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期的学习资料,特制定本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目的和要求: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透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潜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到达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二、复习资料:
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
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资料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能够了,因此,在总复习中中安排的课时尽量减少,可让学生透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三、时间安排。
2、单元性习题复习:6月8日-6月15日,共6课时,以复习资料为主。
3、综合性复习:6月16日-6月23日,共6课时,以样卷为主。
四、总复习时应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潜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决定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好处,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取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潜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资料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资料,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能够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各单元复习:
1、复习位置与方向时,结合教科书第112页的第1题,能够先让学生用八个方向词语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然后再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怎样识别方向和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看懂简单的路线图。教师能够在图上加几条公共汽车路线,丰富情境的资料;也能够根据本地的实际状况,重新绘制简单的地图,让学生描述。
2.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透过让学生做第112页的第2题,了解学生计算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透过反思自己纠正;还应注意透过必须的练习使学生到达计算熟练。
3.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结合第113页第3题复习口算,结合第4题复习估算和笔算。教师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再透过练习二十五中的有关练习或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全体学生到达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4.复习统计时,让学生分析第113页第5题中的数据,对近年来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发展变化趋势有一个决定;让学生谈谈感想,有什么办法减少沙尘天气,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
5.复习年、月、日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知识,可借助表格进行系统整理时间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计潜力。
6.复习面积时,结合第114页第7题,让学生结合实例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明白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第114页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估计,再合作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让估计得比较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让估计得不够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误差出此刻什么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估计潜力和测量的潜力。
7.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15页的第9、10题外,还可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小数与分母是10和100的分数的联系。
8.复习解决问题时,可结合第115页的第11、12题,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正确列式计算。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到达基本要求。注意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取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不要求一个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六、复习措施:
(一)教师方面:
1、针对各班的学习状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二)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用心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三)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忙他们一齐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带给表现的机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师说数学是一门基础课,我想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吃饭要数学:一个人能吃下多少饭,就煮多少饭;走路要数学:路有远有近,走哪条路可以最快走到要去的地方等等,所以说生活到处都充满着数学。
有一天,我去叔叔家玩,叔叔给了我一大把一元硬币,没告诉我多少钱,我就开心的数了起来,可是硬币有些多,我一个一个地数太慢了,有什么好办法呢?我想了一想,灵机一动想起了老师教我们的加法和乘法算式,我就2个放一堆,放了9堆还多一个,那不是2乘以9再加上1吗,就是19元,我告诉了叔叔多少钱,叔叔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还以为你数不出有多少钱呢!那就把这些钱奖励给你去买东西吧!于是我飞快地跑去超市买了我想要的玩具,然后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1.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正确说出钟面所指的时刻。
几时几分时刻的认读。
1.猜谜语。
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
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2.引出钟表,多媒体显示教科书图,说说各个作息时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3.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认识钟面。
(1)拿出学具钟,仔细观察,议一议: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2)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3)电脑演示验证。
2.认识“分”
(1)多媒体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也叫1分钟。学生观察得出: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也叫1分钟。
(2)结合多媒体演示,学生说出:分针从12走到1、2、??及走一圈各是多少。
学生说出:分针从12走到1、2、??及走一圈各是多少。
(3)体会一分钟有多长。
分组活动,汇报。(数脉搏,做口算,数数,抄生字,跳绳,拍皮球等等。)。
3.认识“时”
(1)钟面演示,学生观察,时针从12走到1是多长时间。学生得出: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
(2)举例说说时针从数几走到数几的时间是1时。
4.了解时、分的关系。
(1)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怎样走,得出:1时=60分。
(2)体会1小时。
翻开书完成填空题。
5.认识整时。
(1)学生尝试回答例1。
(2)观察时针、分针的位置,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
(3)练习:拨出整时。
6.认识几时几分。
(1)多媒体演示:10时和10时15分,引出10时多。
(2)学生任意拨出4时多,讨论:拨出的`时刻是多少?怎样看?
(3)分小组汇报交流。
(4)出示4:45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怎样看出这一时刻,6:05,8:55呢?
(5)师生共同归纳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7.学习时刻的写法。
(1)举例:1时、4时45分,并说明写法。
(2)完成例1、例2钟面的填空。
(3)讨论:6时5分和8时55分怎样写。
1.完成书本“做一做”。
2.找朋友游戏。
3.拨钟练习。
(1)四人小组拨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拨出自己的作息时间。
4.请你当“小裁判”。
判断钟面所指时刻是否正确,并改正。
1.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做自我评价。
2.读儿歌。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1课时)。
第一单元:数一数(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3学生独立观察。
二.汇报。
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根据复习课本身的特征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复习课一般分为揭示目标、再现知识、疏理沟通、深化提高四个阶段,在这里以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部分和教学过程为例:
1、实验引出体积概念。
将不规则铁块用绳子系着放入盛满水的圆柱水槽中,水溢出水槽进入长方体水槽,解释水中现象,揭示立体图形体积概念。
2、明确复习内容。
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在黑板上:(四种立体形图)然后揭示课题: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3、出示学习目标。
(1).学生交流讨论目标。看了这个课题,你认为应复习哪些内容?
(2).教师归纳总结后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a.理解并掌握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形成知识体系。
b.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c.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以四人一小组自主复习。
2.汇报复习情况: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3.基础训练。
(1)小组互测:教师在练习纸上设计如下表格,要求学生相互提供相关数据后互测。
形体名称已知条件求体积的算式。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2).小组互评。
教师巡视抽查学生演示情况,提出应注意问题。
2.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1).讨论后归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具有统一的求体积公式v=sh。
(2).形成网络:(板书)。
(正方体图)v=a3。
(箭头)(箭头)v=sh。
(长方体图)(圆柱图)v=sh。
v=abh。
(圆锥图)v=1/3sh。
1.综合训练。
(1).我当审判长。
a.一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一定大于它的体积。()。
b.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锥体体积是长方体体积的1/3。()。
c.圆柱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圆柱的底面半径。()。
(2).对号入座。
a.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得到()个小正方体。
b.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和6厘米,以短直角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一个()体,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c.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那么表面积就减少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a.学生演示测出溢出的水在长方体水槽中的高度及长方体的长和宽。
b.学生将铁块拉出水面后,测量圆柱水槽槽囗到水面距离及圆柱的底面直径。
c.集体计算,然后比较计算结果。
2、评价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对照目标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评价。
(2)总结全课。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1)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
(4)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出示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4、小结:(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素材,让学生不仅通过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实际问题体验,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学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的加法。
难点:掌握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ppt。
1、按要求读数。
2、游戏(快速抢答。)。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的合与分掌握得非常好。
1、教学第24页的主题图。
出示气球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数一数有几个红气球和几个绿气球?(指名回答)。
课件演示。(把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合起来。)。
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点子图。(三个红点子和一个绿点子合起来)。
说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数一数把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合起来,一共是几个气球?(指名回答)。
全班一起数气球。
师:3个红气球用几表示?(生:3)1个绿气球用几表示?(生:1)(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师: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合起来一共是4个气球,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板书:3+1=4)。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十”。(说明:“+”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在算式里读作加。)。
领读两遍(3加1等于4。)。
2、“3+1=4”表示什么呢?谁能结合图片再说一说吗?(集体回答)。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让学生先读算式,再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小结: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揭示课题并板书)。
3、教学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列算式。(3+2)。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回答:生1:生2:生3:)。
(板书=5)。
集体读算式。
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数学游戏。
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加法的意义)。
你知道了什么?
加法的意义。
3+1=43+2=5。
加号。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内容是第五单元中继“前后”“上下”之后的第三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和探索中观察、感知“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左右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亲身经历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感知左右,从而体会左右的意义。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早已具有“眼前、背后、头上、脚下”的空间经验,对于前、后、上、下,学生一般不会搞错。但是,人体是左右对称的,如: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左耳、右耳;……在人体的这些外部器官中,左边和右边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识别“左右”比较困难,即使成人有时也不能对“左”和“右”做出快速反应。备课前经过了解,我发现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区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于没有经过刻意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对左、右的反应比较迟缓,大部分学生区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只手会写字,再判断哪边是右边,然后想另外一边是左边。并且,据了解他们以前学做操时,体育老师为了方便教学,与学生面对面站,但所讲解的左右位置与顺序却与学生是一致的,这给学生现在学习左右造成一种误导,左右的相对性在他们的思维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县城附近一所普通农村小学的一年级班,学生共46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6人,有40名学生曾受过一年以上学前教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养之中。由于条件限制,执教时本节课在普通教室进行,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中4人一排作为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里,教师用录音机随意地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上课铃响,录音机关,师生问好。
师:刚才播放的儿歌,同学们喜欢听吗?
生:(愉快地)喜欢。
师:喜欢听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
生1:我举的是右手。
生2:我举的是右手。
师: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生:左手。
师:每个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生争先恐后地说给同桌听。)。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师用红粉笔描出不一样的地方。
(评析开讲设计生动活泼,从学生课堂上经常发生的动作――举手出发,直奔主题,有效组织课堂,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这节课开始就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生1:脚。
师: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生1:这只是左脚,这只是右脚。(边摸边说。)。
生2:还有左耳和右耳。
生3:还有左眼和右眼。
生4:还有左肩和右肩。
……。
(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2.动作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自己的双手。老师喊口令,你们做动作。
(生十分高兴。)。
起立!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评析教师在这里没有花费唇舌去解释“左”和“右”,而是从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体展开活动。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右,从而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人的身体上也有数学。)。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师: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小黑板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师: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师: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生:因为反了一下。
师: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生: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哪个同学愿意和老师对口令?其他同学当裁判。
(学生纷纷举手。)。
师:陈立,陈立,我问你,
尺子的右边是什么?
陈立:尺子的左边是橡皮,
尺子的右边是笔盒。
(这时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都想和老师对口令。)。
师:同学们都很想对口令是不是?那么学老师的样子,同桌的同学互相对口令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同桌的同学互对口令。)。
(提问两个同学,然后每个人说给自己的同桌听。)。
4.找一找。
(出示教材第60页“找一找”挂图。)。
(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这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帮东东解决了困难,现在愿不愿帮老师一个忙。
生:愿意。
师: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师举右手。)。
生1:是右手。
生2:不对,老师举的是左手。
师:有的同学说左手,有的同学说右手,老师举的到底是哪一只手?
(学生七嘴八舌,还是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
师:同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交流一下意见。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结果。
生1:我们组认为老师举的是右手,因为刚才老师用这只手写粉笔字。
师:不错,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确实是用这只手写字。
生2:老师,你举的是右手,因为你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
师:你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个大秘密。
(师转身验证。)。
体验:同桌左边的同学向右转,右边的同学向左转,同时举右手。
师小结:如果面对着面,你的左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左手。
(评析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亲身经历“猜测――验证――数学解释”的过程,从而发现: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2.小游戏。
师:老师和你面对面站着,老师举右手,你也举右手,老师举左手,你也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戏。)。
3.爬楼梯。
师: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
生:右边。
师: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生1:左边。
生2:不对,应该靠右边走。
师: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回到教室。
师: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生:(齐声)右边!
师: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生: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师:对!特别是要做课间操时楼梯比较拥挤,如果相撞就会发生危险。
(评析当观察别人判断左右时,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确定,错误率较高。教师在此及时地让学生到室外实地进行活动,以学生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楚地经历了方向的变化,再次体验“方向不同,左右不同”,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的体现。)。
4.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61页第3题图)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转弯判断。
师:同学们想不想去公园玩?
那我们就坐这辆大客车去吧!(师拿出玩具客车。)。
准备好,要出发了,请同学们判断客车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师在“十字路口图”上演示转弯。)。
生1:客车是往右转。
生2:我认为客车是往左转。
师:现在我们在哪里?
生1:……在教室里。
生2:不对,我们坐在客车上。
师:小组讨论一下,客车到底是往哪边转。
(生组内讨论交流意见。)。
师生共同小结: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以司机为准。
2.小游戏:我是小司机。
师: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
(评析教师适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表演、验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最后的小游戏,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同时这个小游戏的安排,使这节课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下课铃响)。
师:休息的时间到了,请左边一大组的同学起立,再请右边一大组的同学起立,挥挥你们的右手向来听课的老师说声“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误的遗憾。具体分析如下。
1.整节课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我在这一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上课前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因许多陌生的听课老师带来的紧张情绪,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喜欢听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一只手?”两句话很随意地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提高教学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每个环节都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如:摸一摸、动作游戏、对口令等,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度自然。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或出错,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举起右手,让学生说一说我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说左手,有的说右手,这时我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刚才用这只手写粉笔字。”“老师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体验到了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又如:判断客车转弯时到底是向哪边转,由于与客车面对面,有些同学会判断错,我也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提醒学生我们现在坐在哪里?(坐在客车上)再让他们讨论交流,在讨论中他们都想说服对方。最终统一了意见:判断客车往哪边转,要把自己想像成乘车的人。
3.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探索的机会。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学生对“下楼梯时是靠左走还是靠右走”发生争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活动――爬楼梯。在备课时,我只准备在教室中间的过道上模仿上下楼梯,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学生对“左右相对性”的理解程度没有到位,突然想到学生的教室在一楼,平时上下楼梯的机会不是很多,感觉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到真实的环境去体验一下,并且进行这项活动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临时增加了这一个教学环节,结果表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对的,起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又如,我让学生用橡皮、尺子、小刀等学习用具“摆一摆”,然后我问“从左(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数一数),“尺子的左(右)边是什么?”(说一说),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左右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一种)。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内容:
关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家教,共同培养学生。
教学目的:
1、引导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加强对孩子安全教育。
3、建议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们学习和生活。
4、对家长的希望和建议。
教学过程:
一、老师作简要自我介绍。
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决定孩子今后发展方向的关键。对于儿童来讲,父母的形象犹如一面镜子,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们效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点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说,从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三、安全问题。
我们班上有49人,有的同学喜欢在课间互相追逐打闹,你推我拽,一不小心,不是碰着别人,就是被别人碰着,非常容易发生意外,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常常告诉他们什么游戏可以做,什么活动不能做,可是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为了你的孩子的安全,这里请家长予以配合的是:一、在家的安全,请教育孩子不可以玩火,玩水,搞电,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自救和自卫常识。二、路上安全,一定要按时接送孩子,不要让孩子在约定的地点逗留太长的时间,若发现孩子没有接到,家长要立即沿路寻找,避免孩子到危险的地方玩耍。三、学校安全,不要让孩子带危险的玩具进入学校,如一些金属玩具,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在课间或站队时追逐打闹。
四、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学习、生活。
1、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带来益处,现在我们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老师会严格督促他们,在家里,需要家长的督促。他们一放学回到家,就要让他们把当天的作业先完成。做作业的时候,坐姿要端正,不要让他趴在桌子上或是脚翘着,跪着,否则在学校学的好习惯就全忘了,这样我们老师在学校做的都是无用功了。做作业要一心一意,不能让他们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或者写一会儿玩一会儿,这样容易使他们分散注意力,不能专心致志完成一件事,将来功课多了就无法按时完成,这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写完作业,要让他们自己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主要是铅笔要削好,橡皮准备好,不让孩子带刨笔刀到学校,避免不安全隐患。在此还特别提醒一下家长们,不要让孩子把玩具带的来学校,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平时我们家长要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多给他买一些课外书,孩子在书香环境中成长,自然会喜欢看书。孩子喜欢读书,养成读书习惯,可以培养听力、理解力,成为“听话高手”思考力、语言表达得到培养。家长还要注意,小学一年级还是幼儿园的延长教育,所以家长说给他听、念给他听是有必要的,千万不要一概拒绝:“自己看!”
2、家长每天查看孩子作业是否认真,有时还需要念题,家长必须给孩子念一题,做一题,别着急把答案说出来,要让孩子自己边想边做,这样才能提高成绩。家长在孩子读一年级时要牺牲自己的时间,对孩子的作业多给一些关注。做完作业后家长要看一看、检查一下,书写是否工整,一笔一划不马虎,有问题及时纠正,最好签上家长的姓名。切不可将家长签字当作一种形式,它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3、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整天吵架不断、问题成堆的家庭,是肯定不会给孩子好的影响、不会教育好孩子的。所以希望大家回去和家人再多一点沟通,讲明白这一点,即使真的有矛盾,真的会吵起来,也尽可能不要在孩子面前吵。
4、不要因为忙而把家庭教育推在某一个人身上。今天来的可能多数是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还有的是祖父母来——请回去说一声:开家长会一定要父母参加,教育孩子必须是父母双方都要参与的事。曾听到过这样的话:两个人都忙,都顾不上管孩子,一天下来,半个小时跟孩子呆在一起都不可能。我觉得,咱们不说绝对,其实很多时候“忙”是一个借口——也许你忙着喝酒去了,也许忙着打麻将去了,也许忙着自己逛街去了——只要自己愿意,只要自己有责任感,我们还是可以抽出点时间来陪孩子、来引导教育孩子的。
教学内容:
找因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
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
活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写出乘法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11943211。
反馈:
小结: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调学生要有思考,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巩固。
填空。
看l找得快。
课本第5题。
总结。
作业。
教学内容:
找质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与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质数、合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找质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铺垫。
1、找出以下各数的所有因数1、3、6、12、7、15、23。
2、根据以上各数的特点分类。
一、新授。
1、观察讨论: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1和本身的3、7、23。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6、12、15。
2、学生自学课本: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3、讨论交流。
二、巩固。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9、14、3、18、25、5、16、19。
(交流是怎样判断的)。
2、完成书本练习第一题。
3、指名说说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总结。
作业。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2.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结合上题的订正进行提问)。
(1)出示例1(变复习题第2题为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5)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6)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7)列竖式: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教师板书:
(8)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左式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数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9)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10)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为什么能去掉?
(11)反馈练习:列出0.604+0.8257.58+26.08的竖式和教材第111页“一做”中的题目.(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1)出示例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是求什么的.?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4)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板书:减)。
列出竖式:
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教师提问: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咱们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1、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一、提出问题。
1。公园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如何计算面积?
2。实际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看一看,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
积大小。
(1)方法一:用数方格的方法。
(2)方法二:平移转化。
3.出示课件。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二、合作探索。
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2、交流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4.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三.总结。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1课时)。
第一单元:数一数(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3学生独立观察。
二.汇报。
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准备用印泥……。
生2:我用水彩笔……。
生3:我用纸把它盖住折出边角痕。
……。
2、搬一搬。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汇报: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朋友面目全非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物体的一个面,像这样把物体的一平平的面表示成一平平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揭示课题:认识图形)。
3、认一认。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平面图形,你知道他们是叫什么名字吗?
生:……(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这几种名称)。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了,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天花乱坠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圆没有角。
生2:……。
4、师小结(略)。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分一分。
同桌合作给信封袋里的图形分类,分完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2、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小棒摆出这些平面图形(学生摆的同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演示)。
汇报;你摆出的是什么图形?你是用几根小棒摆出来的?
生:……。
师:有一个图形大家都没摆出来,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圆没法摆出来?
生:圆没有角,小棒是直的,所以……。
3、认一认。
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学生在认的同时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4、找一找。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动手拼图。
生动手拼,拼后展示。
教材:“数学广角”是新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计中,我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有趣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力求使学生在经历日常生活最简单的事例中体验到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也感受到数学思想也是依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是有生命活力的。
课程: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在经历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摆一摆、玩一玩等实践活动中,了解有关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教法。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索。
四、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
多媒体,课件(本校听课和外出交流用的是电子白板的notebook课件,用白板的无限克隆和屏幕遮盖技术能够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讲解起来更为直观)。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喜欢看动画片么?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熟悉的朋友。他是谁呢?
生:灰太狼。
师:他的身后就是神秘的狼堡,想不想进去看看?
生:想。
师:狼堡大门紧闭,原来设了密码的。
(课件补充出示:密码是一个两位数,是由1和2组成的)。
师:看来想进入狼堡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赶紧想想办法。这个密码可能是多少呢?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了不起,十位和个位的数交换位置就得到两个不同的两位数!
2、自主探究新知。
师:我们再去青青草原上看看吧!(课件出示懒羊羊大哭图片)哎呀,懒羊羊被捉走了,狼堡这次换了密码。(课件出示:密码是一个两位数,是由1、2、3组成的)。
(学生汇报)。
生1:133231。
生2:3231231321。
生3:133123321221。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又不重复?
(预设:1.交换位置2.先确定十位,再确定个位。3.连一连4、1和2、3分别组合。)。
小结:看来我们只要有序地去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用聪明和智慧救了懒羊羊,同时你们也学会与同伴合作。
3、巩固练习。
师:现在懒羊羊、喜羊羊和美羊羊打算合影,但是拍一次照片太贵了,所以他们决定两个人照一张,帮他们想想,要照多少张照片呢?(提示我和你,你和我只需要照一张)。
(生上台交流)。
师:大家可真聪明。现在美羊羊又遇到麻烦了,快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帮帮她吧!(课件出示:两件上衣,两条裤子,可以怎么搭配?)。
(生发言)。
4、拓展提高。
师:我们来运用刚才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1、懒羊羊存了好多的好吃的,你来帮他准备下早餐吧。
2、老师从家到学校又好多条路,可以选择,你来说一说,我可以走哪几条路?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关排列和组合的知识,只要你会有顺序地去思考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6、布置作业。
99页练习二十四1、2、3。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72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