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有了以下五年级教案范文的指导,相信你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计划和活动的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
2、记住文中警句,谚语,格言,明白做人的道理。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符号。
2、理解文中的词语。
3、流利、通顺、正确的朗读课文。
二、指名朗读。
三、分析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举例说明。
文中哪些语句对你的启发最大?你能用现实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吗?
3、讨论、交流。
4、把课文熟读背诵。
1、了解贤文的含义内容及表现形式。
2、对课文中的成语、名言能熟读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谦虚谨慎,听取意见。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背诵课文。
[课外]:
收集一些名言、成语及谚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介绍名人名言导入。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自读。
2、交流了解词语。
三、进行朗读比赛。
1、自己练读课文。读准到读流利。
2、朗读比赛。
四、讨论。
第一自然段: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运用语言材料讨论,领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含义。
第二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讨论议题,再从学生所知道的`名人中举例说明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五、再读课文,联系实践。
1.再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给你启发最大,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吗?
2.交流。
3.小结: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样我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六、熟读。
七、课后收集一些名言或成语或谚语。
教后感: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成语、名言,感悟课文语言,要把读、思、议、悟结合起来,多方位进行感悟训练,以全面吸收语言材料。
教学时可组织朗读比赛活动,从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地朗读,一次一次逐步提高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贤文的含义内容及表现形式。
2、对课文中的成语、名言能熟读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谦虚谨慎,听取意见。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背诵课文。
[课外]:收集一些名言、成语及谚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介绍名人名言导入。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自读。
2、交流了解词语。
三、进行朗读比赛。
1、自己练读课文。读准到读流利。
2、朗读比赛。
四、讨论。
第一自然段: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运用语言材料讨论,领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含义。
第二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讨论议题,再从学生所知道的名人中举例说明“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五、再读课文,联系实践。
1.再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给你启发最大,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吗?
2.交流。
3.小结: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样我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五、熟读。
六、课后收集一些名言或成语或谚语。
教后感: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成语、名言,感悟课文语言,要把读、思、议、悟结合起来,多方位进行感悟训练,以全面吸收语言材料。
教学时可组织朗读比赛活动,从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地朗读,一次一次逐步提高要求。
1、了解贤文的含义内容及表现形式。
2、对课文中的'成语、名言能熟读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背诵课文。
[课外]:收集一些名言、成语及谚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介绍名人名言导入。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自读。
2、交流了解词语。
三、进行朗读比赛。
1、自己练读课文。读准到读流利。
2、朗读比赛。
四、讨论。
第一自然段: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运用语言材料讨论,领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含义。
第二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讨论议题,再从学生所知道的名人中举例说明“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五、再读课文,联系实践。
1.再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给你启发最大,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吗?
2.交流。
3.小结: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样我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五、熟读。
六、课后收集一些名言或成语或谚语。
教后感: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成语、名言,感悟课文语言,要把读、思、议、悟结合起来,多方位进行感悟训练,以全面吸收语言材料。
教学时可组织朗读比赛活动,从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地朗读,一次一次逐步提高要求。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见解。
2、读熟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畅谈自己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谈话导入(略)。
2、解释题意:题中“古今”点明时间范围,“贤”显示文章性质,在此有“深刻”、“有益”之意。这是一篇教导学子趁早立志的文章,应该此称为“志向篇”。
3、本文通过一系列格言和谚语,表达了青年人应该树理想,立大志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
二、指导自学。
1、初读课文,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3、再读课文,再次感受格言和谚语的'文化魅力。
4、画出文章中你喜欢的格言、谚语,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
三、交流感悟。
1、小组之间初步交流对格言、谚语的感悟。
2、师巡视指导,并从小组中找出好的感悟让他们大声朗读。
四、交流名人立大志的故事。
1、小组之间交流。
2、选代表演讲名人故事(可以加上自己他们的评价)。
3、听了许多名人立志的故事,你是否也立下了伟大的志向呢?
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吧。
4、指名介绍自己的理想,并说说原因和准备怎么做。
五、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写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六、交流部分学生的小练笔。
七、作业。
1、找寻有关名人立志的故事。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继续在课文上写自己的感悟。
《古今贤文(志向篇)》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a)学会这些古今贤文,会读,会背。
b)理解古今贤文的意思,领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含义。
c)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条名人名言。
出示:
真理的'旅行,是无需入境证的。――法国约里奥。居里。
一切都会过去,只要真理永存。――俄罗斯谚语。
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后的东西是对真理的热爱。――德国歌德。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_____陶行知。
二、学生自学课文,感悟文章中的贤文。
1、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的成语。
五、学生讨论理解,指导背诵。
(1)指导朗读课文。
(2)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这些成语。
(3)学生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自学其他成语2条。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1、 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 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1、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 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5、
1、 细读文章,
2、 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1、 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1、 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 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 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 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 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1、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 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 最后全班齐读。
a:完成练习册。预习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
省略
a)学会这些古今贤文,会读,会背。
b)理解古今贤文的意思,领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含义。
c)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条名人名言。
出示:
真理的旅行,是无需入境证的。——法国约里奥。居里。
一切都会过去,只要真理永存。——俄罗斯谚语。
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后的.东西是对真理的热爱。——德国歌德。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_____陶行知。
二、学生自学课文,感悟文章中的贤文。
1、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的成语。
三、学生讨论理解,指导背诵。
(1)指导朗读课文。
(2)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这些成语。
(3)学生背诵课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自学其他成语2条。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
1、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2、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对不同静物的观察。
教具学具:各种水果、文具、小器皿、写生用具。
1、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
师问:看了这些变化,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多样与统一》。
1、学习知识窗内容:三个苹果的例子。
2、学生活动: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怎样才比较好看。
3、欣赏范画实例:画家是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1、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完成一幅静物写生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取景框,把要写生的对象观察下来。
3、绘画步骤。
(1)摆好静物。
(2)用取景框观察静物。
(3)找出最高点、最底点、左右两侧的界线形成一个三角形。
(4)用笔从前至后逐个描画。
完成一组静物写生。
教师巡回辅导。
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写生工具。
多进行观察和静物写生,锻炼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还可以进行风景写生。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海洋里有一种动物,单是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是什么动物?——对,就是鲸。(板书课题)。
二、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有关鲸的资料?(学生通过预习时查找的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
1、出示本课的生词读一读: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指名读、齐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书写错的字:滤肺(最后一笔是竖)。
3、学生互相解词:
上腭:口腔的上顶部,也称上颌。
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寿命:生存的年限。
四、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1、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从鲸的形体、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来认识鲸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四方面:(1)大(2)不是鱼(3)种类(4—7)习性。
3、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这些特点。
附:板书设计。
四方面:
(1)大。
(2)不是鱼。
(3)种类。
(4—7)习性。
1、了解牙刷的基本构造,学习牙刷的设计理念,创造性地为自己设计一个新颖、好用又美观的牙刷。
2、通过对生活中牙刷的观察,分析和比较牙刷的设计原理。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牙刷。
3、通过对牙刷的设计、创作,让学生更多的关心身边的事,从细微处入手,培养创新设计的大意识。
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牙刷的每个局部的设计原理,就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牙刷的设计要求既美观又实用,尽可能突出以人为本的意识和节约、环保的意识。
牙刷的图片和设计图几张。绘画工具等。
一、提出话题:
1、小调查:“生活中你最离不开的是什么?牙刷、汽车还是电脑?”大多数人都选择牙刷。
2、小知识:人类拥有牙刷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德国考古学家近日挖掘出了欧洲最古老的牙刷,不仅设计精美,而且还“一刷两用”。据美联社11月18日报道,在德国西部城市明登一家废旧的医院,考古学家们挖出了这位欧洲牙刷的“鼻祖”。科学家介绍说,这支牙刷至少已经有250年的历史了,虽然毛已不复存在,但依然能看出整个牙刷的精美和“人性化”:10厘米长的刷柄由动物骨头制成,另一端还雕刻成一个小巧的挖耳勺,独具匠心的设计令人赞叹。
二、欣赏、分析、比较。
1、牙刷的设计处处为人着想看书本上的三组牙刷:
a、你能比较我们三兄弟有哪些地方长得不一样吗?你找到()处?
b、我俩的个头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哪支是大人用的?哪支是小孩用的?
d、为什么牙刷的毛要这样设计?
e、牙刷背面的这些部分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这些牙刷的局部设计,了解牙刷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小结:牙刷虽小,学问却挺大。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比较,知道牙刷还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的特点来设计。不仅如此,牙刷的刷头、刷柄、材料等的设计也要人性化、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三、体验表现创新。
1、小组讨论:自己在使用牙刷时发现的问题。
2、围绕发现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案,试着画设计草图。
3、小组可选择比较典型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设计。
4、交流小组的设计初稿,其他同学献计献策,完善设计。
5、欣赏课本中的牙刷设计图,了解设计图的基本环节。
6、仿照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在小组内分工完成讨论稿中的牙刷设计。
四、展示、介绍、评价。
1、分小组展示并且详细介绍自己的设计重点。
2、介绍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创意。
3、教师和学生共同为作品的创造力、发现力、绘制能力打上评价分。
五、拓展延伸。
发现生活中的需求、为有需求的事物展开想象和创新,从中可以获得创造的动力,也许你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发明家、设计师。这样看来,身边的事都不是小事哦。
牙刷虽小,但它的设计却处处为人着想。本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牙刷的结构后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大胆想像,学生设计新颖,想像独特,教学效果很好!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2、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指的是什么。
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万籁俱寂”“烤炙”“莫名其妙”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学习运用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的学习方法;并且写上批注。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1课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读熟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孩子们,我眼前时常浮现出一幅最温馨的画面:天刚黑的时候,我放学归来,看到屋子里的灯亮着听到缝纫机发出“哒哒哒”的声音。灯下母亲正踩着缝纫机干着活,“妈妈”,听到我的喊声,母亲答应一声。温馨至极,幸福满溢。这画面一次次出现在眼前,出现在梦中……我想,这就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最温馨的画面。
你感觉最温馨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人一生中总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美国作家回忆了自己八岁时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偎依在母亲的怀抱里,坐在门廊世界上感受万籁俱寂的乡村夜色时的独特体验。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静谧的世界吧!
出示预习要求:
读熟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读书情况。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回忆我们学习前两篇课文的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的学习方法。
3、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4、默读课文,弄清文章大意。
5、说一说文中“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指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关词句,读一读,了解文中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1、学生运用上节课学习课文的方法,自主学习,找出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感受。
2、小组同学交流。
1、全班交流。
(1)先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2)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带着感受,再读课文。
2、教学预设
四周很静,没有一点儿声音。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的清香。
我下了床,轻手轻脚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一只手拉我挨着她坐下,另一只手就势把我揽在怀里。
我们就这样,谁也没说一句话。
(1)生读句子谈感受:看了这段文字,我感受到了夜的宁静。
生:我感觉和母亲坐在一起,不说话,很温馨。
(2)师:我们经常一句话来形容晚上的安静——夜深……
对,就是夜深人静。夜晚本来就是宁静的,两个人“谁也没有说话”使得宁静变得“无边无际”。
(3)带着理解读这一段,让别人感受到夜的宁静。
也许,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那么宁静——野兔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1)生读句子,谈感受: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到世界一点也不宁静,有许多的动物、植物在晚上也不停止活动。
生:我感觉到了生命的存在。
生:我感觉一切都在生长,我在一分一秒中不断长大,虽然短时间内我没有感觉到。
(2)师:生命的运动,永不停止。宇宙中的星星一直在转动,地球也一直在运动,我们的心脏一直在跳动,血液在流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它在活动,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1)生命是什么?
(3)朗读句子。
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
这句话将我们视线从对生命的想象带回了八岁孩子的那个晚上,带到了无边无际的的宁静中。
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小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1)通过最后一自然段的排比句,说说八岁的孩子对相应的事物分别是什么感情。
星星雪松——被迷住了
小鸟啼鸣——说不出的高兴
母亲的手臂——安全、舒坦
(2)教师总结:rnej这无边无际的宁静,这迷人的夜晚,这美好的感情使八岁的孩子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就是生命。在母子相偎无语时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体味到那“不那么宁静”的生命,因此八岁的那个晚上,那段“待了很久,谁也没有说话”时间就成了作者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1、引导学生回顾全文,配乐诵读课文。
2、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
3、师:孩子们,我们的生活往往是有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组成的,我们应该像作者样,从生活的细节中感悟生活。
其实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当你发现生命力涌动时,你就已经找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1、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的瞬间。
2、用行动创造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研究透镜》,教材安排循序渐进,以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以及透镜的奥秘,为以后学习光学的其他知识做好准备。
这节课以《三毛流浪记》里的情节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希望主动探究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通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先了解透镜镜片的形状特点,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发现有关透镜的奇妙现象,进而引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在寻找到原因就是光的折射之后,进一步的疑问就会出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折射?通过利用自制教具“黑盒子”的演示,学生就能直观的观察到折射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学生对光的折射方面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供帮助。甚至可以激发起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学具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制作简易望远镜。
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铅笔、实验报告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老电影《三毛流浪记》,其中有一个情节非常有意思:三毛流浪到一条小河边,正好肚子很饿,抬头看见河水里有几条鱼,三毛就决定捉几条鱼烤着吃,正好小河边有一根鱼叉,三毛就拿起鱼叉向水里的鱼叉去,但是三毛左叉叉,右叉叉,前叉叉,后叉叉,结果连一片鱼鳞都没叉到。
2、提问:三毛为什么叉不到鱼?他犯了什么错误?要想叉到鱼,三毛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3、学生回答。
4、讲解:三毛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鱼叉叉的位置不对!(出示幻灯片)当光线经过鱼身体的反射进入到三毛眼睛里时,光线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了弯折现象,但是三毛不知道啊,他还是用鱼叉顺着直线方向向鱼叉过去,结果可想而知,鱼是肯定叉不到的。所以三毛应该做的是在看到的鱼位置的后方一点的位置用鱼叉迅速的叉下去,这样才能叉到鱼。
5、讲解:其实,三毛叉鱼这件事讲到了我们科学上一个有关光的特别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什么叫光的折射现象呢(出示幻灯片)?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我们现在就可以体验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展示装水的烧杯和铅笔,将铅笔插进水里,从上面和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6、学生操作,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7、讲解: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多,但是最典型的是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出示幻灯片:课题),了解透镜的知识。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一般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请大家经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观察它们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并将观察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出示幻灯片);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出示幻灯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透明(出示幻灯片)。但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却并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上面所说的特点,就都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谈话: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到。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页,仔细阅读这三组实验的操作方法(出示幻灯片),并且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完成实验,我还有几点小提示给大家(出示幻灯片)。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的幻灯片,并出示结果)。
6、提问:光线通过透镜产生的现象奇妙吧!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7、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光线通过透镜时发生了弯折。
8、提问:发生了怎样的弯折呢?
9、演示实验:揭示光线通过透镜时的弯折现象。(自制教具)。
四、制作望远镜。
1、谈话:透镜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2、学生讨论交流:近视眼镜、老花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出示幻灯片)。
3、谈话:同学们好像对望远镜最感兴趣嘛,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出示幻灯片)。
4、指导学生制作望远镜(阅读课本第25页,出示幻灯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位置)。
5、谈话:如果凸透镜和凹透镜位置反掉了,或者是透镜拿错了,两个都是凸透镜或者两个都是凹透镜(出示幻灯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五、课堂小结。
这次校际教研的主题是“自制教具提升课堂活力”,我就从自制教具这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吧。
本课中使用到自制教具的地方是在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找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之后,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能产生这些奇妙现象呢?为什么穿过玻璃就不行呢?如果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行进路线(穿过凸透镜会聚,穿过凹透镜发散),学生就能一下子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黑盒子”的教具,(介绍“黑盒子”的构造以及各个位置的功能),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教具的使用,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尤其是光线通过透镜时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有所帮助。
这次自制教具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们一定能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自制教具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谢谢!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一)重点。
1、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2、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三)疑点。
1、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2、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四)解决办法。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2)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了我寻找修鞋姑娘,然后写了我的修鞋经历,表现了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品质。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修鞋姑娘的真诚与善良。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作者的修鞋经历,感受修鞋姑娘的真诚,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
从我对修鞋姑娘态度的变化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请你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点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词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划出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点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和修鞋姑娘之间的故事,你对这两个人有怎样的认识?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感情朗读,注意要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特点。
(点评:教学中直奔重点,把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两人的分析比较,进一步体会修鞋姑娘的真诚。)
着眼重点,诱导突破。
找出文中表示我对修鞋姑娘态度变化的词语。从作者的态度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朗读,注意体会感情。
(点评:作者态度的变化从侧面展示了修鞋姑娘美好的内心世界,抓住作者态度变化这条线索,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修鞋姑娘的品质。)
回顾课文,总结学习收获。
课文学完了,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点评:把学语文与学做人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从我这一角度来谈,也可以从修鞋姑娘这一角度来谈,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即可。)
有感情朗读课文。
摘抄课文中最使你受感动的语句。
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既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领悟本文的写作特点。
默读思考,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得的地方?
学生自读自悟,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课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为表现修鞋姑娘的品质,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谈谈本文在写作手法上对自己的启发。
(点评:课文是指导学生写作最佳的范文,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为下面的小练笔做准备。)
1、练习写小片段。要求通过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同学某一方面的特点。
2、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点评:学以致用,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修改小练笔。
预习下一篇课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43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