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积累和总结多个作品的精华,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学习素材库。3.范文范本的选择是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行的,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例子。
1、《詹天佑》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者要挟嘲笑,克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0公里,是联系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3、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事迹,修筑京张铁路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作者依次写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事,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4、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八达岭:中部凿井法。青龙桥路段:设计“人”字形线路,要求会画示意图。
6、新词释义:测绘:测量和绘图的总称。竣工:工程结束、完工。赞叹不已:已,止、完。不断地称赞。
7、近义词:阻挠—阻止开凿—开掘藐视—蔑视赞叹—称赞勉励—鼓励回击―还击
8、反义词:藐视—重视勉励—打击缩短—延长
9、关于爱国的'成语:忠心耿耿精忠报国赤心报国忠贞不渝赤胆忠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通过改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1、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将剧本改写成故事。
2、了解人物性格,引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负荆请罪》的剧本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集体交流,明确要求。
将《负荆请罪》改写为故事。
二、指导。
1、了解什么是改写。
2、回顾剧本《负荆请罪》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引导改写。
(1)先列一个提纲,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刻画人物,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a、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b、引导学生将原作内容进行揣摩,如何表达出来。
c、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原作中省略的没有表现的内容,使人物丰满起来。
三、学生讨论交流。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2、人物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四、学生自由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习作。
1、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欣赏习作:习作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
3、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是怎样写具体的?
4、提出修改建议。
二、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欣赏的习作,找自己习作的精彩之处、不足之处。
2、检查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改写要求。
3、进行修改。
4、小组内交流、评议。
5、再次自行修改。
三、抄写习作。
将自己的习作抄写在本山。
第三课时。
一、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1、小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2、推荐小组优秀文章。
二、全班交流优秀文章。
1、学生朗读优秀文章。
2、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推荐优秀文章,共同欣赏。
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出示生字词,小组合作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懂得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一、复习探究。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匆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重点字词。听写重点词语。强化记忆,识记字词。
二、合作交流。
1、试答追问。
学习交流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2、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3、交流体会文章的后两个自然段。
4、交流名言警句。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体会有感情的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背诵。
3、分小组朗读比赛。感情朗读、背诵片段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四、巩固延伸。
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
2、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
(学生大胆猜想)。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学生自由朗读)。
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是啊,告诉我们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对了,以后碰到问号的时候就要读出“问”的感觉。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到文章中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
同学们都读完了,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你想象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出示要求:
1、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同学们能不能讲出自己的一些和时间有关系的故事。
(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举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一段话应该怎样读呢?(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适时恰当的评价。)。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象到了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了解课文的几处对比描写的作用。
3.认识4个字,学会7个生字。
嚼、(嚼子)、(嚼舌)、(咬文嚼字)。
帽、(帽子)、(草帽)、(衣帽整齐)。
剖、(解剖)、(剖析)、(剖腹藏珠)。
辍、(辍学)、(辍笔)、(笔耕不辍)。
1.教材特点:
课文讲了“我”画了一幅“蛇肚子里的象”的画,可是却无法让大人们的理解。而当我不再和他们研究图画转而谈论大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都很高兴。作者通过这样简单的一件事,对“缺乏同情心和理解力的不可理喻的大人们”的委婉的批评。
本课节选自法国飞行员(注意,不是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写的《小王子》,这是一部哲理童话。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教学突破点:
教学时以这两幅图画的产生以及围绕它们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为为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清楚有序进行表述的。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学们,《蛇肚子里的象》这篇文章是一位法国作家的作品,谁能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在读时要注意法国人说话的特点和语气。
2.同学们评议读得怎么样。
(二)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在把文章读流利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要内。
容;观察作者画的这两幅画,谈谈你的看法。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后习题,试着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着给文章分段。
2.根据时间顺序可以给文章分为两段:
第一段(1—4)“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可大人们都不能理解。
第二段(5)“我”迎合大人们的视觉,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接受。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请两名同学分别来读文章的两个部分,试着概括其主要内容。
(二)理解课文。
1.精读文章进行学习,将其中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语句找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其中的含义。(结合书后第二题所给出的重点句子)。
2.含义深刻的句子:
分别从孩子和大人的两个角度来体会他们不同的看法。
3.在读这个故事时,可以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小组讨论。
1.讨论书后的“讨论”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2.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形象、身份、特点,在读到评论性的语言时要读得沉稳、深刻。
3.体会这个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整篇文章有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板书设计:
蛇肚子里的蛇。
自己的角度、不被理解。
大人的角度、被人接受。
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自由化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难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草原》影像资料。
2、生字与组词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有人这样描述:草原的空气无比新鲜,天空分外明朗。放眼望去,小丘美如画,羊群白似雪,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上的人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浓郁的风情怎不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吧!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自读自悟。
三、布置自学。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
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
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谈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说明时光飞逝或劝人惜时的词句。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1、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1、师准备老北京过春节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2、学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等图片,资料。
3、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好本课的导学稿。
4、ppt课件。
一、课前三分钟:
难忘的寒假生活。
二、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师小结学生发言导入、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中重难点词语(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并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默读课文,完善导学稿,做好小组内交流的准备。
(自学内容以导学稿为蓝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自学完成)。
2、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引导归纳: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描写,展示朗读。
(重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认真阅读文后“阅读链接”,思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与何不同。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相机点拨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方面来体会。
3、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运用自己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的情景。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继续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虚实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并把这件事写好。在写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对小学生来说,选择典型事例,要着眼于小事,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义的小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
(二)通过几件事写人。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以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一种品质;二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多种品质。要注意:用几件事写人,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着重于某几点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详写;有的事略写;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完整,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简单。通过几件事写人,同样要对人物进行必要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的描写。
(三)学会刻画人物。
写人的文章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1.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事业,避免行文死板。
3.动作描写。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小学生作文时,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活“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此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上下功夫,这样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除了用“我想”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问题,引入所想的内容。
(2)使用假设,流露心理活动。
(3)字里行间,流露着“想”。
(4)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里,“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小学生的继续文不感人,平淡乏味,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记事的记叙文可分两种:写事和写活动。
(一)怎样写事。
一是把“经过”部分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按照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写得清楚。写的时候多文几个“后来怎样”,文章就具体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详略,有所侧重。对一些重要的过程、场面要细致描绘,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三是对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写具体。
(二)怎样写活动活动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过程的。搞什么活动?为什么搞活动?则眼搞活动?活动的结果怎样?都要写清楚。写活动也要求写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在整个活动当中,不是写一个人,二是写一群人;不是用一两件事来写人物,而是通过写一个活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活动的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写活动的文章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活动的经过,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写“参观”活动,就要用“观一处,感一处”的方法。写整个活动的过程,要用顺叙法,即按活动的先后顺序,把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的经过和结果依次写出来。
首先,景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景物指提供人观赏的风景、建筑等;广义的景物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自然环境和身会环境。换句话说,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风光、建筑物、动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这是写景记叙文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主要区别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有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介绍、环境描写,但它们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内容,是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为渲染气氛服务的。同理,写景记叙文里也有写人叙事的内容,但都是为写景服务的。
其次,写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感情抒发表达出来的。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即所谓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写景表达出来,即所谓寓请于景;还可以在景物描写中蕴涵自己的主观感受,即所谓情景交融。要注意景物描写必须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无目的地写景。
(一)要写出有特色的景物。
一般来说,景物是各有特色的。同样都是公园,但每个公园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例如,北海公园的白塔、九龙壁、颐和园的香阁、十七孔桥;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紫竹院公园的竹子;香山公园的红叶等。同样是山,我国的四大名山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同样是水,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文明数千载。或烟波浩渺、横无涯际;或奔腾咆哮、气势磅礴。这些景色都以其特有的鲜明的特点闻名于世,只有把它们的独特之处描绘出来,才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要学会观察。
写景作文和看图作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观察作为写作的前提。观察景物与观察图画不同,观察景物要确定观察点,也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观赏庐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获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
(三)要借助想象和联想。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描绘,折旧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即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其中,联想是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可以冲决空间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内在特征。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既写出了庐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四)写景要抒情。
写景,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观。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正所谓“情随物迁,辞以情发”。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情是景的产物。因此,要求小学生不要单纯写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无病呻吟。
状物作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所谓状物,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物体的特征、形态、色彩、质地等。这个物还应该包括动物、植物等类。由于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状物的方法也不一样。
(一)怎样写物品。
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席位的区别,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蛛蛛物品的特点写,就是抓住了这一物品是区别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1)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
(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后写内里的顺序。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样写动物。
1.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包括昆虫)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是按顺序:先整体一再局部一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要注意提醒小学生“像——”、“犹如——”、“仿佛——”等喻词的使用。
2.写习性。
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这些是小动物的动态方面。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
小动物也感情、情绪,这要靠小学生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实际上也就写出了小学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样写植物。
提起植物,小学生的脑海力会出现许多花草树木的样子,但是要将平时熟悉的植物写成作文,很多同学却感到很难,有的觉得无话可写,有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怎样才能写好植物呢?首先,写前要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做观察记录。观察时,先看整体的形状(外形)特征;再看颜色、枝叶的细部特征及生长环境,并把所看到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其次,安排好写作顺序。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果等为序,并突出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衰亡,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优秀课件的评价标准:
1、教学设计:精心的设计是优秀结果的保证,没有正确完整的设计后续一切都象散沙一样无法凝聚,缺少灵魂。
2、生动性: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多媒体手段充分地结合起来,带给学生最易理解的方式。
3、交互性: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和记忆。
4、方便性:好的`导航可以扫除非教学因素的学习障碍,不让学习者迷失在技术障碍中,始终能便捷地访问。
5、自由性:自由学习是课件的一大特色,学员任何时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位置和进度,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
6、个性化学习:提供多种模式和习惯的选择,让每门课给每个学习者带来最贴心的学习感受。
7、评估:检查学习效果是必须的手段,没有评估可能会很容易放弃学习。
更重要的是,一个优秀的课件,采用的形式其产生的效果应该是高于传统教材的,也就是说,如果连传统教材的效果都没有达到,那也就没有必要做成课件了。
优秀的课件必须充分体现教授的教学思想,否则不仅普通教师和教学名师没有区别,而且教师和放映员没有区别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本课是“义教”第十册教材第六组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复习巩固,为进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主要处理内容,因此确定以下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四、说编者意图。
1、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习“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法。
《大纲》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围绕中心(杰出、爱国)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处理“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这一内容时,采用以读代讲法;处理“勘探线路”这一内容时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处理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内容时,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六、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简介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有关詹天佑的哪些内容。
2、读边画出受感动的地方。
3、检查。
(三)讲研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讲了什么。
2、分别说一说这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出示幻灯:“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这句话和“这是一条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2)从“第一条”、“完全”、“我国”等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学习“当时”的情况部分。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
(1)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受到帝国义阻挠和要挟?
(2)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2、教师引读,初步理解内容。
3、出示幻灯:“消息一传出,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1)带点的词说明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再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学习“勘测线路”这部分内容。
1、默读本段内容,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2、同位交流看法,说说句子的意思。
3、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4、检查。
(1)交流。
(2)投影:a.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出身工程人员之口。”b.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失掉信心。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两个句子的认识。
5、朗读。
6、总结学法。
自学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2、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陡坡的问题的?3、学生自学,讨论,画示意图。4、检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1、京张铁路提前峻工的原因是什么?2、外宾看到这项伟大工程时会怎样赞叹?3、再读,体会。
(四)说说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概括中心思想,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达的。
八、说板书。
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否则”、“赞叹不已”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的思路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会用“否则”、“赞叹不已”造句。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板书课题《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后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1881年,年仅21岁的詹天佑抛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了祖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刚刚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顺利地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他又设计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19,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对照生字表自己识字。对于字音不好掌握的字要多读几遍,字形复杂的字要自己想办法记住它。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生字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挠”读n2o,不读r2o;“竣”读j)n,不读z)n;“要挟”读y1oxi6,不读y4oxi2。这几个字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不要读错。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本课共有6个生字。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找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选择出每个生字的正确意思。
3.课堂讨论重点生字的识记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生字的字形,然后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有些字可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如:
利用比较的方法既可以很快记住生字,又能帮助学生复习熟字,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方法。
(2)“庸”字比较难写,教师对这个字要加强笔画笔顺的指导。这个字可以分两部分来记,“广”和“”。在书写“”要注意笔顺:。
(四)理解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以“杰出”为例,“杰出”一词的意思是才能、成就出众,超过一般人。在课文中杰出的人指的就是詹天佑,理解了杰出一词的意思能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扫清障碍。
以“要挟”为例,“要挟”的意思是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之后,还应让学生找到“要挟”一词所在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结合上下文对这个词做进一步的理解。在课文中“要挟”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当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科学技术落后、缺乏科技人才的弱点,强迫清政府放弃修筑权,以此来达到他们通过控制铁路来控制中国经济、交通、运输等命脉的卑鄙目的。
以“周密”为例,“周密”的意思是周到而细密。一般指考虑问题、做计划或方案时,想得周到而细密,没有疏漏和错误。而文中詹天佑就是一个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做事周密的人,“周密”也表现了詹天佑的杰出之处。
以“赞叹不已”为例,这个词的意思是连连称赞,不住地说一些称赞的话,表示称赞的程度很深。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前文讲到帝国主义者要挟清政府,嘲笑中国人民,而詹天佑带领设计、修建的铁路却在今天让外宾赞叹不已,通过今昔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内在的情感。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表明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憾。
藐视:轻视、小看。表明外国人、帝国主义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嘲笑:指不怀好意地取笑别人。表明帝国主义对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政府无能的状况幸灾乐祸。
勉励: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鼓励人继续努力去做。
(五)造句训练。
1.弄清词义。
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楚词语的意思。
(1)“赞叹不已”一词的意思是:连连称赞,不住地说一些称赞的话。
(2)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练习造句。
谁看到怎样的景象就赞叹不已。
谁听到怎样的情况就赞叹不已。
谁想到怎样的情景就赞叹不已。
2.让学生用“赞叹不已”造句。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然后用笔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同桌两个同学互相交流,讨论这些画出的难句应如何来读。
3.把通过交流之后能读得流利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读。
4.对于全班集体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来指导。
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长句,学生在朗读时。
1、学习“勘测线路”一节,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2)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让学生充分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评点: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超越。当他们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起来时,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2、学习“开凿隧道”“制服陡坡”两节,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1)、屏幕显示:选读“开凿隧道”或“制服陡坡”其中一节,四人小组讨论:詹天佑是怎样开凿隧道或者设计线路的?请画出简单示意图并加以说明。
(2)、屏幕出现居庸关、八达岭的山势图,请选读“开凿隧道”一节的小组派代表拿示意图到讲台前去介绍詹天佑是怎样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屏幕随即展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方法和中部凿井法的动画,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高度智慧。
教师小结并板书:居庸关:(高)两端凿进法八达岭:(长)中部凿井法。
(3)屏幕出现“人”字形线路,请选读“制服陡坡”一节的小组代表拿示意图到展示台前边展示边介绍。然后屏幕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情形的动画,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教师小结并板书:一推一拉。
(4)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让学生再次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评点:学生与学生进行张扬个性的^对`话。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具体程序如下: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本组教材是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和教材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德国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作者借这个优美感人的故事,既体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怜悯和热爱,又体现了他富厚的想象力和杰出才气。课文语言优美、情感富厚、意境优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质料。依照本课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环境,我确定了以下的讲授目的:
1、学会“茵、蜡、陌”等生字。
正确读准“谱写、幽静、入场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为: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为:贝多芬喜遇知音,寄情乐曲,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基础。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教具准备为课件。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悟后品读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伊始播放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同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引出贝多芬。进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贝多芬。然后总结: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课件出示)。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一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指导“券”的读音和蜡烛中“蜡”的写法。
(三)、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通读文章,小组讨论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读中求悟,悟后品读,解决问题。
1、引出问题:同学们,音乐的旋律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的,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使得心情平静的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起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2、围绕第三自然段来讲解。
就是兄妹俩的谈话,我会这样引导: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有句俗语叫“弹琴知音,谈话知心”那么贝多芬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热爱音乐。我会抓住“那有多好啊”这五个字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家境贫寒,此时,抓住两个“太”子品读家境贫寒,并从课文中找出其他表现家境贫寒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
听到这里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向往和热爱,他的心被这穷兄妹俩触动了!(同时板书“触动”)。
对,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板书“感动”)。
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究竟是什么又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又弹一首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3、出示语段二:“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从这段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
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飞扬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说。
让学生深情的、反复的读这一句话。
有句话叫知音难求,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却遇到了懂得他音乐、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尝不是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呢?他怎能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呢?(同时板书“打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让学生再一次感情朗读。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要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的回答。
贝多芬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学生接着一齐读第八自然段。
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却照不进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爱贝多芬的音乐,懂得他的音乐中的情感,却很难欣赏到他的演奏。面对这知音,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此情此景触动了贝多芬的情思,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情思、这灵感、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键上。
让我们一起来听,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读。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此时,贝多芬究竟在想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体会贝多芬的想法。
(五)、展开联想,学习写法。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英华的表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开导性。我的板书以贝多芬的情绪变革为主线,表现了大音乐家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的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爸爸有哪三个愿望,并根据三个愿望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文中爸爸所说:“要实现这三个愿望还真不太容易呢!”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理解爸爸说话的合理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互相谈谈自己的愿望或梦想。
教学预设:据我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愿望或梦想大多是远大的、崇高的,至少在他们看来是“严肃”的、像“回事儿”的。这多半与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所接受的影响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有关。这是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认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应予注意。因为他们马上就会发现课文中“爸爸”的梦想太有意思了,居然能叫梦想。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给予评价。引入课文。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愿望和梦想,下面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我们的家长有什么愿望和梦想。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效果。
3、带着问题和要求读课文。
(1)用“——”画出爸爸的三个愿望。
(2)作者对爸爸的评价怎样?
(3)老师的态度怎样?
三、分组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调查一下自己家长的愿望和梦想。让家长谈谈对课文中爸爸的三个愿望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4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让学生画出来。
(1)第一个愿望是吃得下饭。
(2)第二个愿望是睡得着觉。
(3)第三个愿望是笑得出来。
2、爸爸所谈的三个愿望,儿子的想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说说你的感受。
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读出来。
儿子能理解父亲的愿望吗?不能,为什么?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你什么时候吃不下、睡不着或者笑不出来。
3、儿子的做法是怎样的?
写作文批评爸爸。
4、事情的结果怎样?
采访和作文得了全班分;理解了爸爸;希望儿子将来深入体会|彻底明白。
5、你对课文中的爸爸有什么看法?
谈谈你的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教学预设:学生会有理解和不理解两种观点,让学生说说原因,老师不评价对错。
学生谈一谈自己家长对书中爸爸这三个愿望的看法。
老师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爸爸属于中年人,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完成,需要负担全家的生活费用,要照顾老人,孩子。就像我们一样,老人有病我们领着去看,孩子有病我们领着去看,自己有病自己看去。谁有问题都是我们的问题。所以,我赞成爸爸的观点。
三、总结。
儿子的作业得了高分,明白了爸爸不是在随随便便跟自己开玩笑。也许儿子明白的仅止于此,他没有什么发愁的事,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当然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来。不过,随着儿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遇到困难、尝到人生百味时,他一定会理解爸爸的心愿。
作为孩子我们应多体谅家长,多和家长沟通,尊敬家长,共同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爸爸的愿望能够实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材分析:《詹天佑》一文,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最后总结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部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交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起因;接着,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一结果,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第三部分主要写今天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特点等,。
但边读边想、边读边做简单批注,对学生来说仍是难点。
课文所叙述的事件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当地的情况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当时的人和事学生了解甚少,真正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理解重点词语,能做简单批注。
4.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阅读写人的文章。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能做简单批注。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有感情地读,以多种方法辅助读,督促学生读中思考、理解:抓统领全篇的问题,默读批画;抓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理解;抓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自读画图;适时补充资料,把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自主探究与接受性学习有机整合。
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机会,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上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先通过自主读书、标画、批注、画图、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对人物的粗浅认识导向深入、准确的认识,再通过人物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所用的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詹天佑》,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巩固写人叙事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人物所做的事——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在什么情况下修,怎样修,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二、细读理解。
(一)说说詹天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怎样评价他的?(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随机板书:杰出爱国)。
出示自学提示:细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内容,把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疑惑,用词、短语或简练的句子批注在空白处。
(注意:阅读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事件,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去体会人物特点。)。
(二)交流、合作,深入理解、体会。
1.毅然接受任务。
“毅然”怎理解?(果断地、坚决地。)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果断地、坚决地接受任务?(帝国主义国家阻挠,争夺铁路的修筑权,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结合资料深入理解“控制我国的北部”。)。
“要挟”什么意思?(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文中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中国科技落后的弱点,强迫中国答应修筑京张铁路的要求。
)他接受的是一项怎样的任务?(抓住“高山深涧”“悬崖峭壁”来理解)。
小结: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下,在国内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毅然”接受了。
就在这样的行为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拳拳爱国心。
2.开始勘测线路。
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从他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什么?(他严谨的工作态度。
批注“严谨”、“语言”;板书:语言)。
他又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从中,我们又感受到什么?(他身先士卒、不怕困难;时刻想着不能让外国人讥笑我们,不能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批注“身先士卒”“不怕困难”“以国家为重”;板书:行动、心理)。
3.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同学们预习时画出了示意图,请你再细读5、6自然段,确认示意图无误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詹天佑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办法,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詹天佑杰出的创新智慧)。
4.提前竣工。
指导朗读: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教师引读:
当帝国主义国家对铁路的修筑权争夺不休时,他们提出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一家外国报纸则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修筑京张铁路,历经将近4年,在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詹天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你知道他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谈谈。)。
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帝国主义的捣乱等等,作者却只选取了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提前两年竣工这几个片段来写,为什么?(最能突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就叫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特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43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