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沟通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顺课文;教师准备一些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带着“我”的世界走向“他们”的世界。
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你们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从早上睁开眼睛到现在,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进入了你的眼帘?小结揭题:是啊,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美好的一切,他们看不见!他们看不到美丽的鲜花,他们看不到妈妈的脸庞,他们也看不到镜子里自己的模样,他们的世界是由指尖开始的。(板书:指尖的世界)因为他们是一群盲孩子。
二、初入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1、由“盲孩子”联想到什么?
2、预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盲孩子学校生活的哪些方面?
3、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感受到孩子们在盲人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幸福)。
三、深入文本,精读感悟,在品味中碰撞心灵,交流情感。
理解课题,再读重点,扩展想象,丰富文本内容,感知“指尖的世界”。
1、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他们的世界由指尖开始”?理解“触摸”。
2、文中讲了孩子们指尖世界的哪些片段?
3、启发想象:在指尖的世界里,他们还可能做些什么?
小结:是的,在学校里,他们用触摸来读书,写字,弹琴,画画,摆弄玩具,用触摸来指导自己行走,感受友谊:在家里,他们可能用触摸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睛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个性品读,赏词析句,体验盲童生活,引发情感共鸣,走进“心灵的世界”。
1、引读: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生命跃动的画卷,文中的哪一个场景最打动你?读一读,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2、组织读书交流。
交流中品读词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有选择地指导理解)。
词语理解:凹凸陶醉完美色彩斑斓等“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识记“凹凸”,重点指导写法;体验“触摸”,想象神态、动作、心理。“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读出“陶醉”,感受“完美”。
3、小结谈话:世界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盲孩子除了学会用指尖去触摸,还会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闻,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
联系上下文,全面了解学校生活,品味文字背后的意蕴,解读“爱的世界”。
1、承上:是谁给了他们这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建学校的人,学校的老师,工作人员——“善良的人们”)。
2、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学校美设施好想得细致周到老师好)是啊,“这个偏僻的世界不断地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失去光明的心灵”,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许多孩子世界中最鲜亮的部分”。
3、你觉得善良的人们除了给盲孩子提供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生活上帮助,还给了他们什么更宝贵的东西?(信心,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培育“美好的心灵”)读解:。“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4、师生小结: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他人的爱心,盲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同样让他们拥有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四、走出文本,拓展升华,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是围绕“乐趣”安排了一下五篇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这五篇课文,其中《养花》《古诗二首》和《山中杂记》要求精读,《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要求略读,这五篇课文涵盖劳动之趣、田园之趣、动物之趣、游戏之趣,同时蕴含着辛苦之乐、农家之乐、和谐之乐、学习之乐、群居之乐。本单元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乐趣”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中有许多趣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享受生活之趣,热爱自然,就能体会自然之乐。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不同经历和不同的心理感受对抒发自己情感的作用。并通过作家绘声绘色地描写理解“乐趣”的含义。
2.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学习选择小事例“以小见大”以突出人物情感。
3.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写自读笔记,学习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选材的方法。学习本文语言自然朴素的方法。3.独立自主学字词。认字3个,写字2个。
4.理解“计较、奇花异草、置之不理、秉烛夜游”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2.写自读笔记,学习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选材的方法。3.学习本文语言自然朴素的方法。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了解作品,了解文章内容,自学生字词。)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
柏合学校教学案设计。
1.学习本课3个生字;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1.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
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师:课文的相关写作背景,课堂练习题。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2.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
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理解作者平和心态以及从大自然得到的乐趣。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无数像“桥边的老人”一样的无辜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那些经历了战争又有幸能活下来的人,特别是那些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战士,在战后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否有人关注呢?让我们走近伯尔,走进《在桥边》。
二、作者简介。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这段经历为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一、整体感知。
1、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明确: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战争之后(二战之后)。
2、“我”是谁?“我”为什么坐在桥边?
明确:猜测——“我”是负伤的战士或百姓。
他们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三、重点研读[ks5u]。
1、对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我”满意吗?为什么?请说出理由。
明确:不满意。
这份工作单调、枯燥、乏味。(找出原文)。
“我”虽然对现状不满,但为了生存,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数错,“乱数”,使得数字不准确。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我就用五位数来表示我的慷慨。”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明确:对“他们”的不满。
3、“他们”是谁?“我”为什么对他们感到不满?
明确: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第一段“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他们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即便这些是虚假的数字,他们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图作出些“政绩”,并不真正关心人的生存状况。
4、“我”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那么,“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找出相关语段。
明确:想要爱情。(心爱的姑娘)。
5、当心爱的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课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6、师: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讽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比较欢快。
齐读,感受"我"的欢乐。
7、小结:“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四、齐读课文,感受情节的“摇摆”。
1、在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
2、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明确: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4、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5、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
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6、小结: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五、主题探究。
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明确: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揭示了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小结1: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或小结2: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明确: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b)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
c)“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
d)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明确:这些细节的充实,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深切的了解。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作者通过这个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审题,恰当选题,运用典型、新颖的材料把题目补充完整,进行习作。
2.能运用本单元学习的习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能中心明确,行文流畅,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为文章增添色彩,吸引读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认真审题,恰当选题,运用典型、新颖的材料把题目补充完整,进行习作。
难点:能中心明确,行文流畅,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搜集哪些事情让生活更美好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明天会更好》音频、微课《美好生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明天会更好》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是美好的,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想过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学生自由回答)是啊,生活中,听听音乐会让心情放松,愉快;种种花,把种子种下去,等待发芽、长大,会有成就感;旅旅游看看美景,会增长见识。如何用笔镌刻它,化为笔下灵动的文字,记录这美好生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半命题作文: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二、小组合作,审题指导。
1.回忆你生活中的美好画面,想一想,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学生组内自由交流:(展示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美食、旅行、梦想、创意、集邮、阅读、种花、诚信……。
2.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件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组内自由交流:
师引导点拨:本次习作,其实就是把我们生活中的经历、感悟,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写下来,能表现生活的内涵,同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写法引领,明确思路。
师引导点拨:
1.立意选材,新颖、典型。
半命题作文立意选材范围广,要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选择新颖、典型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吸引读者。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如:从家庭考虑,可选择美食、亲情、母爱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友谊、师爱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谦让、诚信、爱心、宽容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阅读、集邮、梦想、创意等。
2.开篇点题,结尾扣题。
开篇点出文章主题,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你要写什么。结尾要扣到主题上,首尾呼应,使中心更明确。
3.行文过程,切入点要小。
习作时切入点越小越好,这样能小中见大。从自我生活实际中选择拟题,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4.描写事例,生动具体。
习作时围绕中心,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为文章增添色彩,吸引读者。达到中心明确、行文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回顾课文,学以致用。
1.回顾课文《竹节人》第一部分“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点出主题“斗竹节人”让生活更美好。接着写出“我们”制作竹节人的过程,“斗竹节人”的乐趣,表现了“我们”对“斗竹节人”游戏的入迷。
2.仿照《竹节人》的写法,小组合作交流你选择的事例。
五、明确要求,例文导航。
1.欣赏微课《美好生活》开阔学生的习作思路,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
2习作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美食、旅行、梦想、创意、集邮、阅读、种花、诚信……写作视角要与众不同,突出一个“更”字。
(2)能结合具体事例,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用心想好后再写,要认真书写,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4)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3.例文赏析:
谦让让生活更美好。
傍晚,一抹黑色出现,静静蚕食着天空,路灯逐渐亮了,像是家人对孩子的呼唤,柔和的亮着,指引回家的路。
我和妍骑车穿过一辆又一辆自行车,以极快的速度向家驶去。
到了回家的路口,我向妍道别,然后回过头无奈的看着连续不断的汽车,像窜流不息的小溪一样流过。我粗略地数了一下,竟有三十多辆。
终于看见一条大一点的车缝,我眼睛一亮,正要冲过去,一辆汽车在我鼻前呼啸而过。我目瞪口呆,轻抚着胸口,在那里,我的心脏正急促的跳着……我苦笑不得,继续等待。
突然,一辆车的速度慢了下来,无视后边拼命鸣笛的车龙停了下来。窗玻璃被旋开,一位阿姨扭过头对我说:“小妹妹,你等很久了,你先过吧!”从没想过这种事真的会发生在我身边,我原以为,这座城市,已经被冷漠吞噬了。我惊讶地问她:“为什么?”那位阿姨却笑着说:“曾经,我也像你一样,常常被前面的车堵得不行,直到有一天,一辆车很谦让地让我先过。”
我突然感觉,城市的空气里多了些温度。我向她道过谢,继续向家前行。很快,我坐在了沙发上。回想起那句话,心口暖暖地充满着一种叫感动的东西。
第二天,我骑车去上学。我和另一辆自行车被堵在一条小路上。小径很窄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于是,我偏过头,轻声地对我旁边的人说:“你先过吧。”他感激地看了我一眼就迅速地骑了过去。原来我也可以让人感动啊,想着想着不禁轻笑了出来。我开始觉得,这座城市很温暖,很可爱,很美好。
谦让,让生活更美好!
六、实战演习,作业设计。
完成习作: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温馨提示: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5)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1、能按要求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或者自己做一个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良好习惯。
2、能将自己的实验观察情况说说,并在中写清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记录,在中写清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了不少有趣的实验,前几天,老师也请大家注意观察科学课上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的经过和结果,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动手操作,并做好记录。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实验记录。
二、交流实验记录。
1、拿出记录,回忆实验情景,和同桌说一说实验的经过和结果。
2、推荐部分学生在班级交流。
三、明确要求,完成初稿。
1、明确习作要求:边实验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2、确定材料。完成习作初稿。
四、交流初稿,师生点评。
1、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评析。
2、同桌互评。
3、学生修改习作。
习作4记一次实验。
实验步骤清晰。
实验结果清楚。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能结合重点词句,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一、引入揭题。
1、故事引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一个夏天的晚上,有一家人坐在院子的大树下边乘凉边谈话,忽然谈到房子的风水问题,大儿子说:“哎呀,我们这个房子结构太不好了,四面都是高墙,中间一棵树,树就是木,这加起来不就是困难的困吗?难怪我找工作呀、做生意呀处处碰壁,不行,明天我要把这棵树砍掉,不能让咱们天天生活在困难之中。”家人一听,觉得有理,就都同意了。第二天,他们就把这棵树给砍掉了,个个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就可以摆脱困境,这家的老二看着院中砍掉的大树,越看越别扭,想了一会儿,忽然大声说道:“哎呀,不好,这下更糟了。”
我想问问大家,怎么更遭了呢?(板书:囚)原来是困难的困,遇到困难还可以克服,可现在变成囚。“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会意字,就像一个人被关在四面密封的高墙之中,目之所及都是那狭窄的四角的天空。
3、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家赵丽宏纯真的童年时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打开书69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文中的这些词你会读吗?
出示:饲养宁可惊惶不安饼干屑窸窸窣窣威风凛凛。
2、谁来说说“我”和妹妹为什么想养蚂蚁?
出示:童年时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可以从小养大。
3、兄妹俩几次养蚂蚁?每次养蚂蚁的结果如何?
4、根据刚才的回答,完成这样一个练习,
出示:“我”和妹妹想养蚂蚁是因为()第一次(),结果()。第二次(),结果()。
5、哪几自然段是写兄妹俩第一次囚蚁?第二次呢?
6、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兄妹俩的第一次囚蚁。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次囚蚁。
1、默读2、3、4自然段,我们是怎样养蚂蚁的?边读边勾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出示: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15只蚂蚁,再旋紧瓶盖。
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哪个词让你强烈的感受到这是在“囚”蚁?(点红旋紧瓶盖)。
“旋紧瓶盖”,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动作,对15只蚂蚁意味着什么?
2、除了这个词,还有一个词也让我们为蚂蚁感到担心,谁找到了?(点红药瓶)。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蚂蚁受不了?(指名说)。
出示:我和妹妹兴致勃勃的观察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的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
哪些词语触动了你?
引导学生抓住“不停地”、“急急忙忙地”、“上下来回地”,体会蚂蚁的难受和焦急。
相机引导1、你们知道蚂蚁的触须有什么作用吗?它们可能在相互说些什么?
相机引导2、蚂蚁在瓶子里急急忙忙地、上下来回地干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当时难受、焦急的心情。
师述: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药味还是那么浓烈,它们现在不仅仅是难受了,而是十分痛苦。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名说)。
5、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蚂蚁的痛苦?
引导学生抓住“惊惶不安”“奔跑”“大声喊叫”体会蚂蚁害怕、恐惧的心情。
相机引导1、什么叫“惊惶不安”?它们为什么“惊惶不安”?
相机引导2、蚂蚁们此时为什么喊叫?在喊叫什么?
6、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中的三个词与上句话中的三个词有什么联系:刚开始蚂蚁们急急忙忙地在寻找出口,发现找不到,所以现在变得(),刚开始蚂蚁在药瓶中不舒服很难受,来回地走动,而现在是十分痛苦,所以在(),刚开始它们用触角传递信息,说着、交流着、询问着,而现在发现生命受到了威胁,所以在()。
读着这些词,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蚂蚁此时怎么样的心里?
7、指导学生读出蚂蚁惊慌害怕的心情。
师述:可惜蚂蚁的呐喊呼救,蚂蚁的害怕恐惧,对于当时年仅五岁的我来说,听不见也不明白,这是在养蚂蚁吗?这分明是在囚蚁。
(二)学习第二次囚蚁。
请大家默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第二次兄妹俩又是怎么养蚂蚁的?边勾画句子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默读5——7自然段。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扎洞眼、剪稻草、放饼干屑、贴着耳朵听。
3、从兄妹俩为蚂蚁做的这一件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指名说)。
4、这次,兄妹俩为蚂蚁付出了真心与努力,算不算囚蚁呢?(指名说)。
5、谁用一句话告诉我蚂蚁后来的结果?出示句子: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全都逃得无影无踪。
这句话中的“全都”和“无影无踪”给你怎样的感受?
比较句子: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逃走了。
7、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你会怎么选择?对你来说,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8、我们来看看蚂蚁们的真实想法。出示: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的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请大家读读这句话。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3.通过阅读“词句段运用”,学会巧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和巧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具体,学会巧用“……”、“——”等标点符号,为文章添色彩。
4.通过阅读“例句”,学会介绍事物时,运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5.理解并背诵《春日》,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3.能理解背诵《春日》。
难点:
1.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使语言生动具体,学会巧用标点符号,为文章添色彩。
2.学会运用“一是……二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主动预习,查阅诗人朱熹的相关资料,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
2.教师准备《春光美》音频,微课《春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交流平台,学习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回顾课文,如:带着“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2.谁来说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3.学习《竹节人》,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回顾课文,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相关联的段落应该仔细阅读,反复阅读,而关联性不强的段落,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如: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师总结:读书时,同学们应该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材料。
三、词句段运用,学习习作。
生活中总有美好的瞬间,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怎样留住这些瞬间,定格这份精彩呢?请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思考:
1.你喜欢哪个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情景,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交流:
(1)第一个片段,作者抓住“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4个关键词语,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气氛。
(2)第二个片段,作者抓住“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探过来”4个关键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观战人入迷的情景。
(3)第三个片段,作者通过“上前、后退、叽里咕噜、闪着异样的光、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吁了口气”等关键词,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比喻修辞,巧用“……”“——”,写出罗丹塑像时的认真态度和入迷的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描写场面时,可以采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这样可以使内容生动具体,吸引读者。还可以巧用标点符号,来增添文章的色彩。
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类似的情景,运用所学方法,来写一写吧!推荐优秀的片段,投影仪展示,欣赏佳作。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总结:介绍说明事物时,采用“一是……二是……三是……”的表达方式,说明理由,表达观点,可以使语言条理清楚,观点明确。
四、小试牛刀,举一反三。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
五、日积月累,理解背诵。
1.播放微课《春日》在欣赏春光美的同时,理解背诵古诗。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这其实是一首哲理诗。
3.小组竞赛,背诵古诗《春日》。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学习了更多的写作方法,还背诵了《春日》,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能大胆运用本节课所学——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巧用表达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同时,也能引用古诗《春日》,来给我们的文章增添色彩。
2.布置作业:把本节课自己喜欢的片段,整理到阅读笔记本上,多读几遍,学会多积累、巧运用。
导入新课: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一千多年前,一个天涯歌女为白居易弹奏了一曲琵琶,成为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白居易因此而作的《琵琶行》更是成为了描写音乐的典范。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来了解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第1课时。
课文内容预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与名师对话》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白居易,学习琵琶行的课文内容。
预习检查:
白居易,()时期的()()。
简介白居易生平。
2、关于“行”“序”
3、基础梳理:(字音检查)。
铮铮然,商贾,恬然,贬谪,霓裳,六幺,荻花,乍破,慢捻,幽咽,迸裂,嘈嘈,
间关,虾蟆,名属,教坊,红绡,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第2课时。
问题一:《琵琶行》这首叙事抒情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复述故事来理清本诗的思路。
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小序,理解故事的梗概。
1、本诗开篇有一段小序,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为全诗定下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请找出序文和诗正文两相对应的地方。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3、思考:请学生以诗歌的语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浔阳江头夜送客。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小结: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她作了一首诗。
设计意图:本诗音乐描写是全诗最精彩的,让学生理解诗中音乐的特点及弹凑者的心境。
师生活动:从诗中找出琵琶女的三次演奏,重点赏析诗人描写的第二次演奏。
1、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听到琵琶女的演奏的?这样的情景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在江边送别友人时写的。第一段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2、诗人在诗中一共写了琵琶女的几次弹奏?分别是那几次?诗人有何感受?
明确:共三次演奏: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闻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3、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琵琶女的第一次和第三次演奏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来写,诗人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来写音乐的美妙。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听到琵琶声,主人忘了回去,客人忘了出发,满座客人都掩面而泣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4、诗人是怎样描写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的?
明确:“转轴拨弦、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从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的动作来写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和诗人良好的音乐修养;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听众的沉醉和环境的寂静来从侧面烘托乐曲的艺术魅力,突出琵琶女技艺高超。
明确:如急雨——粗重急促;如私语——轻微细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如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如银瓶乍破——激越雄壮;如铁骑突出——高亢激昂;如裂帛——短促急迫。
特点: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形象的比喻,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婉转,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补充:除比喻手法外;还有摹声手法;通感,以及直接描写。
(这首诗歌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一个故事:有人将一副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演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一样。可见他在本诗中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明确:低沉抑郁——轻快舒缓——低沉暂停——激越高亢——戛然而止。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问题三:音乐能将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师生活动: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遭遇,找出遭遇的共同点,解读诗人之泪。
明确:琵琶女: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青春年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心境:饱受冷落的孤寂。
诗人: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课文歌曲、与课文内容一致的雪景动画、课文图画(“小画家”的“图案”空出,以便同学粘贴小动物的脚印图、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了解哪些动物也来雪地“画画”,哪些动物也冬眠。(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的时候,你们喜欢玩什么?(堆雪人、打雪仗、看自己在雪地里的脚印。)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心情?(非常快乐、开心、高兴等。)有四个调皮的小家伙,一看见下雪了,也跑出来玩了,你们看看,认识他们吗?(贴图:小鸡,小鸭,小狗,小马。)。
师:小鸭还悄悄地告诉我,它们可不是普通的小动物,它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运用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关注儿童的经验世界,尊重学生主体,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初识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学生分组读文,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在读文中识字。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读,掌握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合作交流,趣味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教师指名读生字。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笔画“横折弯钩”。
(4)学生齐读生字。
2.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我相信,大家肯定有很多记住这些生字的好办法。那么,就请你把自己的好办法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吧!看谁记的字最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识字、记字,再互相考一考。)。
3.教师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1)谁愿意把你记字的办法说给大家听?(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2)教师指名读字卡。
(3)开火车读字卡。
(4)男女生赛读字卡。
(5)“猜字”游戏。(一人指字,大家做口形或动作,一人猜字。)。
(6)“找字”游戏。(一人读字,大家举起相应的字卡。)。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教学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注意识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也了解了字义,增长了知识。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大家评价。
2.同桌互听互读。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使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指导写字,养成习惯。
出示要写的字“竹”“牙”“马”“用”“几”。
1.教师指导笔顺,学生书空。
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竹”“马”“几”,指导笔顺“横折弯钩”。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第二课时。
一、听歌导入,复习检查。
1.播放歌曲《雪地里的小画家》。
2.出示课件、依次检查生字,认读词语。
3.指名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听课文歌曲再次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用学唱歌曲激励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教学策略。
二、逐句学习,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找找这篇课文共几句话。
(一)学习第1、2句。
1.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读第1句,体会感叹号的读法。引导学生读出喜悦、惊喜的心情。指名读。
2.第2句联系课文和实际情况重点理解“一群”。(小鸡来了是不是“一群”?小狗来了是不是“一群”?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都来了是不是“一群”?)。
(二)学习第3句。
1.播放课件:白雪纷纷扬扬落下,伴随着美妙的轻音乐,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分别在雪地留下清晰的“脚印”,学生看后再读文。
2.启发学生:你们读懂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动物踩出的脚印形状,指四名同学在准备好的课文图画贴上合适的脚印图案。
4.指导学生读课文第3句。
5.为什么他们画出的脚印不一样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教师适时点拨。(他们脚的形状不同所以踩出的脚印也不同,小鸡是爪子,所以踩出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爪有厚厚的肉垫,所以踩出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中间有脚蹼,所以踩出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蹄子踩出的脚印像月牙。)。
6.拓展教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还能画竹叶、枫叶、梅花和月牙?请你当小诗人来编一编、写一写。
(三)学习第4句。
1.孩子们,如果我们想画画要用笔和颜料画很长时间对不对?小动物们却不用,现在让我们齐读第4句,看看他们是怎样画得又快又好的。
2.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小动物们画画非常简单,而且画得又快又好。(学生自由回答: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等。)。
3.朗读这句话,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4.指导读法:在轻快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心情及几步就能画成一幅画的自豪感。
(指名读、齐读、比读、表演读)。
(四)学习第5句。
1.这些小动物们的画画得这么好,让人看着真喜欢。可是有一只小动物却没有来参加,你们知道是谁吗?(青蛙)。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齐读第5句。
3.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五)学习第6句。
1.青蛙为什么没来参加呢?他去串门了?还是在吃饭?(他在洞里睡着啦。)。
2.青蛙真懒,大家都在画画儿,他居然睡觉,我们快去叫醒他,好吗?(不行,他正在冬眠。)。
3.教师指名回答,适时点拨:什么是冬眠?还有哪些动物需要冬眠?(蛇、刺猬等动物也冬眠,借此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逐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童真童趣,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并理解课文。
三、回顾全文,熟读成诵。
1.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播放课件,学生根据情境背诵课文。
3.学生自编动作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习、在表演中学习,学生用动作呈现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展语言。
四、总结全文,学唱歌曲。
1.说一说: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画一画:动手画,感知本课或学生知道的其他“小画家”的作品。
3.写一写:找到其他冬眠的小动物,按课文最后两句仿写诗句。
4.想一想:(1)雪地里还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他们会画出怎样的作品?
(2)还有哪些小动物没参加?为什么?
5.唱一唱:学唱《雪地里的小画家》。
设计意图:儿童好奇、好胜、好动,动手操作是儿童欢迎的教学形式,为此,在学生领悟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小画家”们的作品,重温课文内容;通过拓展仿写儿歌,培养说话写话能力;启发思考,突破课文难点;学唱歌曲,兑现课前诺言,养成良好的习惯。
1、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从三个人争画中,你觉得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体会三个人之间的情感。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谁和谁争画?他们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
2.简单交流上述问题。
二、学前准备。
根据自己了解的材料,讲一讲对毛泽东、齐白石和郭沫若的了解。为读懂课文做一个铺垫。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谁和谁争画?课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感悟。
3.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讨论时与同学、老师研究。
四、再读课文。
1.思考:三人争画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组织学生讨论,解疑。达到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五、小结。
1.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老师小结:从毛泽东、郭沫若、齐白石争画这篇文章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三位大家的知识渊博,才思敏捷,不愧当代的伟大人物。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到理解。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诵读。
六、作业。
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写好7个生字。
2、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文想象感悟。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纯真和无知,体会成长的快乐。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认识12个生字,写好7个生字。读好长句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读好长句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诗歌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分析诗歌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理解浪漫主义诗作想像瑰丽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内在线索,体会诗歌铿锵激昂、节奏鲜明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情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理想和幸福快乐的自由自在的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云雀意象的含义;诵读、传情达意。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出自哪里?意思是什么?
出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表面上说,冬天来了,那春天马上就会到来,实质上指熬过了痛苦与艰难,就将迎来美好的春天,光明的前途。这句话告诉了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向上,永不放弃。
今天,我们共同领略诗人另一名篇《致云雀》。
2.作者简介: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才华横溢,诗艺精湛,与拜伦、济慈并称于世。在狂热的革命思潮中长大的雪莱深受自由与激进派思想的影响,信奉革命方式*腐朽的政府,坚信只有不断进行社会改革,才能真正根除罪恶的社会根源,所以他把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暴政的憎恶都深深地融汇于诗作当中。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
3.写作背景:据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两年后,诗人便不幸辞世,这首诗被人们公认为雪莱的“好诗”。
二、诵读感知。
1.播放朗诵视频,感知内容。
2.你觉得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快、清丽、诚挚、热切。诗歌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朝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全诗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3.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致云雀》为人们刻画了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美好的理想形象:那冲霄而上的大自然的精灵,在天空上向人间唱着优美的歌曲。诗歌歌咏了一种小鸟——云雀,它构巢于地却狂喜,高飞,狂喜歌唱,直冲云霄,摆脱所有的来自于大地的约束,人们只能听它的歌声。正是这种小鸟触动了诗人的诗情。开篇呼告:“你好啊!快乐的精灵!”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尽情挥洒而出,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此后,作者以优美流畅的语言,新奇的比喻来赞美心中可爱的精灵。最后,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全诗虽未曾直白或详尽地记述云雀的形态和行动,但句句紧扣云雀的特点,以美而不俗的文笔写尽云雀的神韵和作者倾注它身上的感情。
4.诗歌分哪几个层次来写的?请画出全诗的结构图(思维导图)。
诗歌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2节: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3-6节:极力赞美云雀丰沛四溢的歌声。
7节:过渡,以问句“什么和你最为相似”转换抒情语调。
8-12节:揭示云雀的本质,字里行间寄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13——16节::以设问、反问句式,强调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浮华的贫乏,都比不上云雀的歌声,探讨云雀歌声美的根源。
20——21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渴望学会云雀的欢欣,向全世界泼洒欢乐、希望与爱!
5.学生合作配乐朗诵,音乐背景《清晨》。
三、合作探究。
1.分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分为若干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第一大组:云雀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第二大组:表现云雀形象采用的写作手法。
2.云雀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云雀又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自然清新,雪莱的作品也是简单不做作,挣脱技巧的束缚,自然而然地放歌。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雪莱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
3.表现云雀形象采用的写作手法。
比喻: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对比: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致云雀》以壮美的激情、辽阔的境界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手法为诗人赢得极高声誉,诗中的云雀倾注了诗人雪莱高贵的灵魂,人格化的云雀,成为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四、总结延伸。
1.课文总结: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全诗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2.延伸拓展:《致云雀》作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以至比雪莱年长22岁,同样写过云雀的前辈大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读后也不能不自叹弗如。阅读华兹华斯《致云雀》,说说华兹华斯为什么自叹弗如。
致云雀(华兹华斯)。
一
带我上,云雀!带我上云霄!
因为,你的歌声充满了力量;
带我上,云雀!带我上云霄!
唱呀唱,唱呀唱,
唱得你周围的云天一片回响;
你呀,把我激励,把我引导,
帮我找到那你我神往的地方。
我曾走过一个个凄凉的荒原,
今天,我的心儿已感到疲倦;
要是我能有一副仙女的翅膀,
那我现在就要飞到你的身旁。
你周身都是如痴如狂的欢乐,
超凡的喜悦充满了你唱的歌;
请激励我,引导我上了再上,
带我到你天上设盛宴的地方!
你呀,欢乐得就象清晨,
笑个不停,嘲弄个不停;
你有个可供休息的情爱之窝,
所以,尽管你根本不算懒惰,
醉酒似的云雀,你也决不想。
使自己像我这样地东游西荡。
快乐的生灵啊,快乐的生灵!
你的性灵象一股湍急的山泉——。
倾泻出对那至高主宰的颂赞,
但愿高兴和欢乐追随着我们!
啊,我的旅途,它畸岖不平,
穿过荆棘丛生的灰蒙蒙荒野,
但是听见你或你同类的声音——。
一派天上的无忧无虑和喜悦,
我就安天乐命地撑着往前走,
并把生命结束后的狂喜等候。
二
天上游客,云间歌手,
你因它充满忧愁而鄙弃人间?
抑或你奋翼凌云的时候,
地上露巢仍牵系你的心和眼?
你现在能自由进入的窝,安顿过。
你励举的双翼,还孕育了你的歌!
让夜莺安于她的阴阴林木,
风日流丽之地才适于你飞举,
从那里你的音乐之涛泻向人间;
凭天乡灵浪,发智者心泉,
你清醒高翔,不是迷惘流浪,
忠于有缘之乡,不管人间天上。
提示:华兹华斯诗中的云雀在地面有个为爱和安憩筑下的巢,而雪莱的云雀鄙弃地面、向上复向上,这正显示了两位诗人境界的不同。华兹华斯在法国*初期曾强烈同情革命,但后来变得极为保守,成为领取英国宫廷津贴的桂冠诗人。雪莱曾致诗华兹华斯“但愿你改弦易辙”。
听,听,云雀在天堂的大门上唱歌。
生平:
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等。
二、创作背景。
插上科技的翅膀。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粮食严重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国家科技奖后,记者为介绍他的先进事迹所做的人物报道。
三、常识。
1.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2.袁隆平。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特等发明奖;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科技奖。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诗歌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分析诗歌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理解浪漫主义诗作想像瑰丽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内在线索,体会诗歌铿锵激昂、节奏鲜明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情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理想和幸福快乐的自由自在的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云雀意象的含义;诵读、传情达意。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出自哪里?意思是什么?
出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表面上说,冬天来了,那春天马上就会到来,实质上指熬过了痛苦与艰难,就将迎来美好的春天,光明的前途。这句话告诉了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向上,永不放弃。
今天,我们共同领略诗人另一名篇《致云雀》。
2、作者简介: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才华横溢,诗艺精湛,与拜伦、济慈并称于世。在狂热的革命思潮中长大的雪莱深受自由与激进派思想的影响,信奉革命方式*腐朽的政府,坚信只有不断进行社会改革,才能真正根除罪恶的社会根源,所以他把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暴政的憎恶都深深地融汇于诗作当中。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
3、写作背景:据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两年后,诗人便不幸辞世,这首诗被人们公()认为雪莱的“好诗”。
二、诵读感知。
1、播放朗诵视频,感知内容。
2、你觉得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快、清丽、诚挚、热切。诗歌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朝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全诗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3、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致云雀》为人们刻画了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美好的理想形象:那冲霄而上的大自然的精灵,在天空上向人间唱着优美的歌曲。诗歌歌咏了一种小鸟——云雀,它构巢于地却狂喜,高飞,狂喜歌唱,直冲云霄,摆脱所有的来自于大地的约束,人们只能听它的歌声。正是这种小鸟触动了诗人的诗情。开篇呼告:“你好啊!快乐的精灵!”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尽情挥洒而出,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此后,作者以优美流畅的语言,新奇的比喻来赞美心中可爱的精灵。最后,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全诗虽未曾直白或详尽地记述云雀的形态和行动,但句句紧扣云雀的特点,以美而不俗的文笔写尽云雀的神韵和作者倾注它身上的感情。
4、诗歌分哪几个层次来写的?请画出全诗的结构图(思维导图)。
诗歌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2节: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3-6节:极力赞美云雀丰沛四溢的歌声。
7节:过渡,以问句“什么和你最为相似”转换抒情语调。
8-12节:揭示云雀的本质,字里行间寄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13——16节::以设问、反问句式,强调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浮华的贫乏,都比不上云雀的歌声,探讨云雀歌声美的根源。
20——21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渴望学会云雀的欢欣,向全世界泼洒欢乐、希望与爱!
5、学生合作配乐朗诵,音乐背景《清晨》。
三、合作探究。
1、分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分为若干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第一大组:云雀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第二大组:表现云雀形象采用的写作手法。
2、云雀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云雀又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自然清新,雪莱的作品也是简单不做作,挣脱技巧的束缚,自然而然地放歌。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雪莱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
3、表现云雀形象采用的写作手法。
比喻: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对比: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致云雀》以壮美的激情、辽阔的境界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手法为诗人赢得极高声誉,诗中的云雀倾注了诗人雪莱高贵的灵魂,人格化的云雀,成为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四、总结延伸。
1、课文总结: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全诗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2、延伸拓展:《致云雀》作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以至比雪莱年长22岁,同样写过云雀的前辈大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读后也不能不自叹弗如。阅读华兹华斯《致云雀》,说说华兹华斯为什么自叹弗如。
致云雀(华兹华斯)。
一
带我上,云雀!带我上云霄!
因为,你的歌声充满了力量;
带我上,云雀!带我上云霄!
唱呀唱,唱呀唱,
唱得你周围的云天一片回响;
你呀,把我激励,把我引导,
帮我找到那你我神往的地方。
我曾走过一个个凄凉的荒原,
今天,我的心儿已感到疲倦;
要是我能有一副仙女的翅膀,
那我现在就要飞到你的身旁。
你周身都是如痴如狂的欢乐,
超凡的喜悦充满了你唱的歌;
请激励我,引导我上了再上,
带我到你天上设盛宴的地方!
你呀,欢乐得就象清晨,
笑个不停,嘲弄个不停;
你有个可供休息的情爱之窝,
所以,尽管你根本不算懒惰,
醉酒似的云雀,你也决不想。
使自己像我这样地东游西荡。
快乐的生灵啊,快乐的生灵!
你的性灵象一股湍急的山泉——。
倾泻出对那至高主宰的颂赞,
但愿高兴和欢乐追随着我们!
啊,我的旅途,它畸岖不平,
穿过荆棘丛生的灰蒙蒙荒野,
但是听见你或你同类的声音——。
一派天上的无忧无虑和喜悦,
我就安天乐命地撑着往前走,
并把生命结束后的狂喜等候。
二
天上游客,云间歌手,
你因它充满忧愁而鄙弃人间?
抑或你奋翼凌云的时候,
地上露巢仍牵系你的心和眼?
你现在能自由进入的窝,安顿过。
你励举的双翼,还孕育了你的歌!
让夜莺安于她的阴阴林木,
风日流丽之地才适于你飞举,
从那里你的音乐之涛泻向人间;
凭天乡灵浪,发智者心泉,
你清醒高翔,不是迷惘流浪,
忠于有缘之乡,不管人间天上。
提示:华兹华斯诗中的云雀在地面有个为爱和安憩筑下的巢,而雪莱的云雀鄙弃地面、向上复向上,这正显示了两位诗人境界的不同。华兹华斯在法国*初期曾强烈同情革命,但后来变得极为保守,成为领取英国宫廷津贴的桂冠诗人。雪莱曾致诗华兹华斯“但愿你改弦易辙”。
听,听,云雀在天堂的大门上唱歌。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7—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3.杜甫诗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交流,你们知道“国宝”指什么吗?(是什么?生:熊猫)对,是我们国家的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然而在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被称为“国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季羡林)回答得非常正确,正是季羡林老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题目是《怀念母亲》。(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走进季羡林。
在了解作者这一个环节中,学生都做了预习,手头有有关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在做汇报时,师应引导学生放下手头资料,口头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季羡林,可以简短,可以只说一点,忌学生照着资料读。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季羡林,那么退去我们刚才所听到的那些耀眼的光环,今天他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出现的,我们要品味的是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
3、生字新词。
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文中的生字词会读了吗?好,那老师就要考一考你们了,同学们来看小黑板。请生读:
真挚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篇目薄暗弃养频来入梦。
沮丧奔丧寝不安席。
心潮腾涌思潮起伏终天之恨。
小结:多音字有奔;薄。
(在讲解多音字的时候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
奔:奔走;急跑;赶忙或赶急事;逃跑--读一声。
直向目的地走去;年纪接近--读四声。
薄:与厚相对应,薄板、薄纸--读bao,二声。
合成词,单薄,浅薄,红颜薄命--读bo,二声。
薄荷、薄荷糖--读bo,四声。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准确,老师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声音可以放开,再响亮一点,好,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2)形。
小结:斑(班);朦胧(月字旁,指景象、事物模模糊糊,这是一个形声字,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汉字,这是一个好方法);篇(下面一横);频(不是少)。
师:同学们现在打开语文书,翻到25页生字表部分,就我们刚才说的这几个字,容易写错的,你在生字表旁边的空白的地方一个字写一个,要求清楚吗?好,开始。(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坐姿,对)。
写完的同学抬头,好,我们现在已经会读会写了,那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小黑板加小三角号标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小结:查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方法。我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都是借助了字典这个工具书来理解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还要将这些词语放在文章里联系上下文做一个深入的理解。
这个环节的增加是为了让学生对相关词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探究环节的抓重点字词理解字词及情感打基础、做准备。
4、课文探究。
1)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请同学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这篇课文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并试着理清课文的层次,划分段落。
2)梳理课文脉络,理清层次。
生:提到了两位,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他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很好,你能告诉大家你从哪找到的吗?
生: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师:生齐读“我对这两位母亲……”,再读:要读得整齐,更要读得有感情。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研究,季老对他的亲生母亲这种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下面请同学们看学习要求3。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的时候记得拿起笔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勾画,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要求清楚了吗?好,开始。
师:如果你自学好了,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了。
师:好了,同学们,可以了吗?谁来说一下。
【生读课文相关语句。体会感情。答题思路:通过什么(关键词)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分析:
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见作者多么爱自己的母亲。
b“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恨”,终天之恨。作者当时是什么心理?非常悔恨。他悔恨什么呢?六岁离开,大二弃养,20岁,离开了母亲多少年?十四年,相处时间很短,整整十四年几乎没有见过,当他想见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走了,还没有等到孩子报答恩情母亲就弃养了。他悔,悔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为母亲承担更多的家务,为什么没有替母亲分担更多的忧愁。
灵魂不全:母爱是我们自身灵魂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母爱将会使灵魂残缺。作者将失去的母爱看成是灵魂缺失的一部分,可见失去母亲对作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以至于让作者抱憾终身。同样,一个没有了母亲关心。唠叨的人生活就也就变的毫无意义,一切都变的空虚和寂寞了。
在带学生领会“终天之恨”时,让学生出示自己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师简单点评,有学生出示了《赋得永久的悔》,师重点范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及第五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去世的终身遗恨。
c“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总结: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可是在母亲临终的时候有没有见到作者?没有见上作者一面就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悔恨,充满了痛苦。
(2)朗读:
a,个别生读(悔恨)。
b,生齐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
师:孩子们读的太好了,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主要学习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那份情,那么作者对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情?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6、作业:继续预习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1、(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教师描述:1662年2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郑成功。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有什么问题吗?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爱动脑筋。下面你就确定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问题上网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你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学习。
(在学生上网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了感受和体会,可以打开“自由论坛”这一窗口,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1、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
a、宝岛台湾。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
(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显示学生打开的网页)。
过渡:是啊!宝岛台湾多么美丽、多么富饶,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在明朝期间被荷兰殖民者强占了38年之久。此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1662年,郑成功驻军厦门时,就下定决心收复台湾。听,他在说(网络出示句子)教师范读。
谁也想读一读?指名读;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啊!一起读。(齐读)。
b、收复台湾。
过渡:那郑成功是怎样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呢?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感受体会郑军官兵的`神勇。)。
让我们回到1662年硝烟弥漫的台湾战场,感受一下郑军官兵的神勇。(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并配以文字录音。)。
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引读课文第6自然段:多开心,多痛快呀!曾经残酷奴役台湾同胞的荷兰侵略者们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台湾同胞个个,他们,高山族的酋长也送来,郑成功为了表示感谢,也回赠给他们。
这一天,是台湾的不眠之夜,街头巷尾。
“载歌载舞”什么意思?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载歌载舞?(自由畅谈)。
(如果学生没能就具体事情说,教师引导: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说得真好,大家都能留心生活,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c、建设台湾。
过渡:除了这些内容,你从网上还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呢?
(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显示学生打开的网页)。
d、除了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以外,你还了解到其它关于郑成功的资料吗?(引导学生全面感知郑成功的情况,从而对郑成功其人有正确全面地评价。)。
1、学到这儿,你知道为什么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了吗?
3、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谁来读一读。(网络出示句子)。
4、是啊,这位令世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来,我们一起读。
1、今天,我们运用网络学习了郑成功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在这个网站上可以查找到你需要的内容,大家课后可以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登陆网站学习研究。
“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初步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但他们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这就需要以各种方式来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有老师空洞的讲解,不仅信息少,效果差,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本课知识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还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质疑问难,确定任务——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发情感,延伸学习”的教学模式,让我的教学如虎添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西风颂(节录)。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
明确毁坏着:使枯叶四处逃窜,纷纷躲避。保藏着: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给人类带来生机和希望。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4、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6、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7、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8、吻是灵魂与灵魂相遇在爱人的嘴唇上。嘴唇是一对爱人两个灵魂交会的地方。
九、作业。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象做中心,写一首诗歌。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42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