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还可以被用作教学评估的依据,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我的设计始终贯穿有趣、有效,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至少要做到这两点。下面我点评本节课的三大特色:一是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应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给学生视觉体验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愿望。二是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课前热身、课堂检测、探究实验、学生小组讨论、计算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三是大胆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取舍,并有所测重,同时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目的性很强,确保教学有效、流畅。
而其亮点也有四:一是课题引入较新,二是拔河比赛将学生情绪推向高潮,三是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由各小组形成方案,交流后针对实际问题予以解决,突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受力分析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1、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压力可以用来测量,面积可以用来测量。
2、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计算公式是。
3、什么是力的平衡?平衡状态有哪些?
4、茶壶盖上为什么有个小孔?
(二)置疑体验,引入课题。
师:夏天,同学们经常用吸管喝饮料,请问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
生:是。
生:(使劲吸牛奶)不能。
师:怎样才能将牛奶用吸管吸上来?
生:(思考并讨论)让瓶中进入空气。
师:再思考: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是什么使饮料吸入口中?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大气压强。板书课题。
(三)模拟实验,存在证明。
3、教师演示“覆杯”实验、“喷泉”实验,通过课件展示“铁桶变瘪”实验、“瓶吞蛋”实验、“水中取钱而不湿手”实验,师生一起分析原因。
大气压强存在,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进行了研究,并算出了大气压强的值。
1、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录相,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
2、学生计算760mm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教师检查并给予指导,后交流并指出大气压强p0=1.013×105pa。(也可对水银柱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和大气压对水银柱的支持力,即p0s=g也可推导出大气压强的值)。
3、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学生计算,教师检查并给予指导,后交流约为10米。
4、学生完成教材p88“想想议议”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感悟大气压强产生的压力的大小。
5、探究粗略测大气压强的方案。用课件出示器材塑料挂钩吸盘、弹簧测力计、直尺、注射器、橡胶帽、钩码、线等,学生分组讨论出两种方案。要求写明器材、原理、步骤、表达式以及注意事项。先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后通过投影仪全班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方案改进。
1、大气压强应用视频资源,如吸盘搬运玻璃、抽水机工作原理等。
2、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应用:气压计。
自制气压计从一楼到三楼,管中水柱是上升还是下降?先引导学生对水柱进行受力分析,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瓶内气压对水柱向上的支持力,大气压对水柱向下的压力,水柱受向下的重力而平衡,即p内s==p0s﹢g而瓶内气压对水柱向上的支持力不变,当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大气压对水柱向下的压力减小,水柱的重力增加,表现为水柱升高。
3、介绍森林中鸟的自动给水器、家庭中电热水器等都用到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五)小结巩固(在评价中介绍)。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90第3题、第5题。
(七)板书设计。
存在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
产生原因——空气受重力且具流动性。
气压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p0=1.013×105pa。
气压应用。
《液体的压强》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科书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二节。其主要内容包括体会液体对容器底部、壁部以及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存在的原因并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学生都喜欢看实验和做实验,并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进一步探究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本节课在设计时着重于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本节课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出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验来,通过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践出来的知识往往会印象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一个小实验留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入课题。通过两个小的物理情境和一段视频,让学生亲身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来探讨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学生的实验结论加之教师的引导共同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到此时,学生就对液体压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回到课前遗留问题,学生思考塑料片在什么情况下会下落?什么情况下不会下落?通过思考讨论加深其对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理解。最后在通过帕斯卡实验以及潜水问题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做升华,完成本节课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
(2)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3)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2)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教学资源】。
1.教师:
(2)其他资料:《海神号》视频、课件以及多媒体设备。
2.学生:u形管压强计、水、大量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可乐瓶”实验。
【师引】一个底端开口的饮料瓶,用一个没有孔的塑料片托住底部一起放装有水的容器中,当我松开手之后,塑料片会下落吗?塑料片不会下落,如果给这个饮料瓶里面注入水,大家猜一猜塑料片会下落吗?(边演示实验边引导)。
【学生】不会。
【师】好,我们一起看一看(教师给饮料瓶里面注水)边加边问:“塑料片会下落吗?”
【学生】“不会”
【师】接着看,“塑料片下落了”,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塑料片下落?又是什么原因使塑料片下落了呢?这跟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液体的压强有关,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液体压强的世界,来学习液体压强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3、通过探究活动会使用微小压强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1、用"假想液柱"模型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
2、通过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教学过程。
:。
1、一未装满橙汁的密闭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a),然后反过来倒立在桌面上(如图b),两次放置橙汁对杯底的压强分别是pa和pb,则()。
pb;。
2、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并静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点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在2012年的6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圆满完成了七千米级海试实验,最大下潜深度为7062m,当蛟龙号下潜到7000m的深度时。
1、体验“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前后形成强烈反差,作出猜想引出课题。
2、经历“拔河比赛”,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列举实例佐证自已猜想。
3、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形成,分析大气压强成因。
4、通过课件、视频、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并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5、通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剖析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2、难点: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3、关健点:一是存在证明要做好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二是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可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知识进行推导,得出大气压强的值;讨论粗略测大气压方案应围绕p=f/s展开;分析气压计原理时,应深刻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关系。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工具。
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
表格设计:
(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3)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选方案,推导公式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h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gh。
意识到公式中的h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1)液体内h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实践活动】。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听课是老师之间交流经验的重要方式,通过听课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听课报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听课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线索清晰,教法学法选择合理有效,课堂结构首尾呼应,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容量的新知。
1、教学模式选择合理恰当。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徐老师选择了过去的“设疑、探究、发展”和我教研组现在的科研课题“自主、探究、展示”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中的优点集结,使用到本堂教学中。
2、处处体现出预习的有效性。
学生利用提纲进行自主预习后,学习目的明确,活而不乱;展示环节学生利用预习提纲解说到位,尤其是一个男生在展示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时,思维严谨,提问恰当,如果没有课前的有效预习,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3、难点突破时,教师点拨及时,拓展到位。
在学生讲解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前,教师进行了适当的铺垫,降低了讲解的难度,进行思维的引领,是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展示;得出公示后,及时进行“高度、深度”的易混点拓展,抓住了教学的最佳时机。
1、学生分组展示实验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把器材拿的高一些,以防止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2、建议把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的实验放手由学生完成。
这是一堂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多点开花,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上我具体体现在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猜想做到必须有理论依据上: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ppt课件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义?
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并播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录像,通过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我们又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该实验的实验理念是什么?”让学生得出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让学生观看flash演示,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
在讲授惯性知识点时,我先以开车撞墙的趣图,冰上运动的力与美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着我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两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得出了惯性的定义,并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也具有惯性的录像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这一教学难点。
6、强化惯性利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组织学生观看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动画、录像,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42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