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14篇)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14篇)



范文是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总结而产生的一种示范性文本。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中国古代文学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强调厚重传统,又要借鉴日新的理论,同时面临课时压缩的现实。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近五年,我尝试在授课中增加学生专题讲解环节:首先,在总体上对学生提出格式要求,进行文献检索和写作方法指导;其次,每次安排任务时再给出若干选题参考。从学生学习成绩和反馈意见来看,效果显著。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又受到课时压缩、评估考核等限制,难以充分发挥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的作用。为需求突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学生专题讲解”,贯彻自主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本文将结合“学生专题讲解”具体操作过程,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挑战,分析“学生专题讲解”的效果。

以来,我尝试在我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进行局部变革,具体措施有:每学期为学生开列课程阅读书目;增加论文写作次数,不少于三次;进行课堂专题讨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专题讲解”,所有同学每学期必须参与一次,分数纳入平时成绩体系。每次两学时的教学单元中,抽出20分钟安排学生做专题讲解,专题从该教学单元内选取,锻炼了学生,又不影响教学进度,可谓带着脚镣跳舞。

二、学生专题讲解的课堂实践。

在整个活动开展之前,我在总体上有所指导,主要是如何查阅资料,文章格式要求,以及文章结构例解,提供给学生学习经验,授人以渔。正符合自主学习要求的客观条件,供给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每次课上布置下次课相关专题若干,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挑选一个选题,也可在相关章节范围内自行选题,写出格式完整的学术论文。下次课上每人用十分钟时间讲述论文,我再进行点评或展开探讨。

(一)写作方法指导。

1、资料查阅。

拉尔夫?泰勒提到有效学习的10个条件,“学习者在尝试他所学习的新行为时,应该得到某种指导”,“学习者应该有足够的.和适当的从事这项工作的材料”[1]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是满足个别化学习的前提条件。

(1)资料主要来源。

首先是阅读教材等通论性著作,大体明确该专题的背景及脉络,并按图索骥查找提到的相关文献。每学期,我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文学相关断代阅读书目,还有几套丛书。张燕瑾、吕薇芬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北京出版社出版,共10卷12分册,文献索引较为详备。傅璇琮、蒋寅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5月出版。共七卷,每卷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文学的基本内容;中编为文学与社会文化;下编为文学的基本文献。着眼于“一代有一代之胜”,力求打通文学与文献、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界限,涉及文学与社会政治、宗教、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术、门阀、都市、民族、地域文化、科举制度、女性创作的诸多方面,能有效开启学生思路。黄霖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201月,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分《总论卷》、《诗学卷》、《词学卷》、《散文卷》、《小说卷》、《戏曲卷》、《文论卷》七卷,梳理了20世纪中国古代各体文学学术研究的历史轨迹、范式转变和研究实绩,总结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路”、“基本方法”,以文体为脉络,揭示一定规律性。此外还有研究性教材,如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列“乐府与无言”、“唐音宋调”、“小说与戏曲”等专题,多遴选名家文章,并设“延伸阅读”,“研究思考”等模块。断代文学史如中国社科院编写断代系列,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等。还有某一文体研究著作:严迪昌《清诗史》,朱则杰《清诗史》。或者具体作家作品研究专著。

其次是研究论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是专业内翘楚,且多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学科和前辈名家介绍,引学生企慕,热爱此学科,甚至终身以之为业。《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有“名家治学”,如朱则杰治清诗,“美国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方法”,都给我们直接启发。他如各高校学报之人文社会科学版,各省市社科院之“社会科学”、“学刊”。

重点应该是原著,也许学生暂时不能充分阅读。具体文献及版本可参照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附录之研修书目。

(2)资料查询途径。

首先是利用图书馆藏书及学术期刊。其次是网络电子资源。从校园网图书馆主页,可以查询学校统一付费的镜像资源:中文期刊、学位论文及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有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图书全文数据库中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等;甚至还有多媒体数据库和四库全书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较之纸质图书,好处在于资源丰富,检索方便,省却爬梳之苦。此外还有互联网网页信息资料,也可甄别采用,如《全唐诗》、《全宋词》都有网络检索版,《全元曲》有箫尧艺文网可全文检索。

2、文稿格式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的论文【】

通常来讲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中文专业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该门专业课程从本质上讲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宽泛,不仅涵括史学知识,同时还涵括文学知识,甚至是哲学知识也包含在内。课程从内容上讲可以说是我国上下三千年的文学知识综合体,不仅含有较为丰富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含有众多的文学形式。因而可以说该门专业课程对于提高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演变过程和相应的文体发展的有效理解。其二是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及较多的文学形式进行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状态,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文学知识对于后世的实际影响价值。其三是通过对于古代文学的实际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帮助学生具备崇高的文学情怀,并促进学生将这种文学素养以及文学情怀实际的应用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进而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教学方法之启发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首先要从启发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启发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依据学生学习客观规律以及教学任务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处于主体学习地位,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而帮助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实际遇到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调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良好启发与引导,通过应用该种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文学知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将文学思维给与有效拓展。如果将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比喻的话,启发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启发下让学生自主开启文学的学习大门。例如教师在讲解“《诗经王风》”中可以就“悠悠苍天而此何人哉”这句话向学生进行提问,而之所以专门针对该句话提问的原因在于:对于“何人”的了解是掌握文章思想主题的关键所在[1]。而教师在提出该问题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解读并对在解读之后阐述对“何人”的个人见解。通过这种启发提问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读方向并最终获得文学知识。

2、教学方法之情境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可以从情境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一些生动的场景氛围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文学知识并促进学生实际心理机能获得良好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情感感悟,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文学审美进行有效拔高和良好陶冶。例如教师在讲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歌时就可以进行文学情境的有效创设,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进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知诗歌内在情感,同时通过动人旋律在大脑中勾勒出诗歌联想画面,而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感感知则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2]。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庄子的名作“《逍遥游》”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漫画课件来创设文学情境,学生通过这种漫画课件的形式犹如置身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将文学知识更加的形象具体化。总结来讲无论是利用音乐还是多媒体来进行文学情境的实际创设都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有效深层次获取。

3、教学方法之表演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从表演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表演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将学生放置于实际的文学情节演绎中进行促进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则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挥文学想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高文学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进行角色划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自身对于该文学作品的实际理解来进行文学表演,而具体的情节设置以及演绎道具都需要学生进行实际准备,而学生在该种文学演绎过程中也会直接加深对于文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自己的一些文学想法添加其中[3]。再比如教师在讲解“《红楼梦》”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利用上述表演教学方式来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总结来讲通过表演教学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有效理解还能最大化提高其创新意识。

综上分析可知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看重文化的良好传承,而作为实现文化良好传承的中文专业则逐渐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性关注。而作为中文专业中较为重要的古代文学课程而言,良好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有效的促进该门课程教学实际目标的有效实现,通过利用启发式以及情境式和演讲式、表演式以及研究式这五种教学方法进而真正的促进中文专业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的有效掌握,为其今后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张海楠。对开放教育专科《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80-82.

[2]王自红。民族地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升本后的四川民族学院汉语文系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111-113.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医学人文精神论文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在医学教育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是整个医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老百姓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积累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只有将这两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指导大纲以及考核的制度,将人文精神引入临床医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进临床医学中去,最终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医学模式也已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老百姓对医疗卫生体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人文素质,达到“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并对现代医学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医学人文精神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医学实践中。而临床医学又是医学人文精神渗透最集中的医学实践领域。医学人文精神要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指的就是在医学实践中要注重人性化。医学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践履性和非实体性。践履性就是说只要在医学踏足过的地方,就要表现出对人的关怀,并保证它在医学实践中体现出人性,医学人文的非实体性是说它并不存在具体的功利通途。

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医学的进步,都要求医务人员既要精通专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并将两者充分融合,共同发展,才能让医学人文的力量在临床医学中使医务人员实现自身的生命和职业价值。同时,我们的医务人员不单单只是维护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还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负责。因此没有好的医学人文精神,未来的医务人员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现代社会的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代医学人性的冷漠导致的。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医疗思想。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患者身体上出现的病变,帮他们消除痛苦,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时机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来减轻患者的痛苦。运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手段来对患者进行身体治疗,其中也要正确的处理好医疗过程中的伦理社会问题,用以维护患者的基本权益。

1、基本的人文关怀要从望闻问切入手。

望闻问切是医疗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也是表现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最佳途径。患者来就诊不仅仅只是想缓解身体上的疼痛,还想从医生这里得到宽慰,减轻心理负担。如果医生在询问病情的时候,不重视患者的陈述,查体简单,或者不为患者答疑解难等,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受尊重的感觉。而且如果没有仔细询问患病的细节,也有可能对以后的治疗产生影响。所以,医生的语言、行为要使患者感到亲切,使患者心情放松,能够更好地与医生进行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2、要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做到换位思考。

尊重患者的隐私,维护患者的基本权益,这是当代社会每一个医生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想”和“做”之间不一定对等,这就要求医生常常要换位思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真正意义上的维护好患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隐私,避免因为隐私泄露而产生心理负担,进而影响到以后的治疗。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病历书写。

“见病不见人,懂病不懂人,治病不治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为改善这种情况,应该建议医生不要单单撰写常规的病历,还要时刻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状态,以此来书写人文病历,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用心感受、感悟生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在书写病历时,应该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书写,并保证病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患者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4、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现如今,医疗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丰富,可供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案也层出不穷,所以,怎样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时,医生一方面要考虑到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到患者本身的经济实力。做到既不会使疾病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不会过度的进行治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在治疗阶段,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医疗技术对患者机体的副作用和损伤,并且不滥用高新技术。这大大体现了一个医生的责任心和医德。

三、结语。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探索这个世界的主要观念。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使得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往往忽视了医学人文精神对整个医学领域的影响。由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医患冲突、医学伦理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在临床医学中重视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才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2]任华玉,朴金花,孙福川等。临床医学中人文精神再激活的机制倡——兼论知情同意实现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困境及其突围[j].医学与哲学,2013,34(21):30-33.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忠义一方面指的是忠贞义烈,在《后汉书恒典传》之中写到献帝即位,三公奏前与何进某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在我国古代唐朝时期崔融的《西征军行遇风》之中,他言道,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忠义另一方面指的忠臣义士,在《后汉书臧传》之中曾写道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明·无名氏《鸣凤记·拜谒忠灵》中曾经写道“忠义关心,奸邪触目,莫非感慨。”明朝的钱谦益在《袁可立父淮加赠奉直大夫尚宝司少卿》曾说过“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的话,虽然钱谦益违背了忠心,投向了清朝,受到人们的唾弃,但是其话语确实真正描写了忠心的含义,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曾写道:“明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这里面指的是明朝末期,政治腐朽,在当时社会的大臣已经缺少了对皇朝的忠心,以至危局,政权丧失在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与满清的铁骑之中,导致覆灭,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也说明了忠义思想在维护皇权统治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明史》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大肆屠杀功臣,就是怀疑手底下诸将,如徐达,李文忠,冯胜,蓝玉,傅友德等人对皇权的忠心,最终导致杀戮,历朝历代的封建皇朝也不免这样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局面。

而在这其中,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古代文学作品之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之中,忠心也有着另一面反面的作用,比如在水浒传之中,虽然宋江等梁山好汉把行动宗旨立为替天行道,并立下了聚义厅的牌匾,但是却仅仅的局限在了愚忠的范围之内,虽然宋江最后的招安得到了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认可,但是他却给梁山众好汉带了了死亡,虽然忠心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宋江却对当时宋朝末期奸臣当道,乌烟瘴气的朝堂环境缺少一个清醒的认识,最后把梁山带的走向了失败,在小说后期,宋江已经完全的沦为了朝廷的鹰犬,他不惜牺牲广大梁山兄弟,比如林冲,扈三娘,孙立等人,也要征服同时农民起义军的方腊,田虎,王庆等人。最终变成了愚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最后宋江也没有意识到他所谓忠心的局限性,他过于相信朝廷,相信皇帝,但是宋徽宗及蔡京、高俅、童贯等人却仍把他认为是盗匪,最终以毒酒的这种稍微仁慈的方式将他杀害,而可怜又可恨的宋江就是到临死前也没有醒悟过来,竟然将一生忠于他的李逵杀死,可见愚忠之害人,但是在梁山之中也不乏有“聪明者”的存在,李逵和鲁智深虽然都被大家认为是粗汉的存在,并且都不存在像宋江那样所谓的对宋皇朝的忠心耿耿,但是鲁智深却与李逵的命运不相同,他在认清之后,毅然的做出了选择,选择了就算出家再次当和尚,也要远离那种他认为恶心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忠于本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它不同于常人的,可以在一方面说,他在征方腊之前认识到了本是农民起义军却在互相残杀,最终收渔翁之利的却还是腐朽的朝廷与贪官。可以说,从这一方面来讲,鲁智深拥有着现代人的思维,做到了思想上的“穿越”。所以说,忠心既有优点,也有弊端,值得我们从古代史籍以及文学小说之中体会出其经典思想“忠心”的真正含义,并加之以自己的观点,分析品味。

在三国演义之中,关羽可谓是“义”之人,他作为忠心的代表,也无时不刻在感染着其他人,关羽为什么要有如此的忠心,我们可以细究这个问题,从西汉初年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当时社会上这种忠义的思想就被人们所称颂,汉武帝时期,著名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即提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为主体的新儒学,经过汉朝时期封建统治者的历代推崇宣扬,忠君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思想的核心主流,而私学的创办也为其提供了基础,在这里,我们无法去探究关羽受到了多少私学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在小说之中看出,关羽自幼熟读《春秋》,素知忠义,他在桃园与刘备,张飞等三人义结为三兄弟,并在以后他们三个人互相扶持,虽然事业受到挫折,但是其情感其忠义却为历代所敬仰,被人们崇拜。

但是,在这本书中,再后来的叙事描写之中,也创造了忠义的最高境界,刘备与关羽因为与曹操作战失败而分散,关羽沦落曹营,但曹操却给之以厚待,关羽为了感谢曹操的厚待,既是出于义气,他为曹操诛颜良,斩文丑,立下奇功,算是报答了曹操,但是在得知故主刘备的消息之后,关羽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冒着生命危险与曹营其他将领对他的有色眼镜去投奔故主,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加以照顾,并抛开曹操给的锦衣玉食,投奔实力弱小的故主刘备,真正的做到了忠义,虽然这本小说的作者罗贯中是明代人,但是在当时封建的环境下,我认为这种忠义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传承,虽然“忠”中有很大的愚忠成分,这点在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但是他却从古至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即对现在社会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思想的铺垫作用,虽然古代之精神与现在与很多地方不相符,但在这里,我要借鉴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故忠义在古代不可或缺。

而在小说之中,整部小说都以曹操为反面,刘备为正面,但是其实,文章以另一种角度以关羽与曹操的另一细节描述出关羽的忠义,在华容道,曹军大败,关于为了往日曹操对自己的情义而释放了曹操,释放了曹操,却又是仍然忠心耿耿于刘备,使读者感觉到忠义的最高境界,而在其他人物的渲染之中,其他人物也似乎被关于所感染,比如张飞的义释严颜,刘备的为了兴复汉室而讨伐曹操,诸葛亮为了忠于蜀汉而六出祁山最终客死五丈原,甚至在孙权团队,周泰,太史慈,吕蒙等人也是对主公肝脑涂地,舍生忘死,这在另一种角度上烘托出文章的忠义,三国演“义”,在演什么,演的就是义,即忠义,而这个忠义,则是咱们在之前说的那个古代的忠君,忠友,而不是现在的忠于人民,这就是时代的局限。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文章中诸葛亮几乎以一个国师的角度来针对时弊,上述请奏,其实在这其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臣子对国家,对皇帝刘禅的忠心,而这其中的军事,经济,政治,人事等措施也是为了国家考虑,人民考虑,因为它不仅是刘禅的臣子,同时他也是国家的宰相,而且他也是为了报答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的情义,我认为在文章这里,忠义已经超出了君臣的界限,诸葛亮,刘备父子的君臣关系与情义虽然有情感的原因,但我认为,这已经成了古代君臣和谐关系的典范,可以说,在这里文章又将忠义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味人民所传颂。所以,依我之见,这里的忠义是与以往古代帝王将相的正史小说中非常不同的一个地方,在其他小说如水浒传,以及汉书,史记,明史等史书中虽然强调了忠义,但多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味道,但我为什么要强调三国演义的不同呢,就是在这里,忠义达到了一个境界,就是几近达到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的地步。即达到了一个比较和谐的地步,这在高度集权的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也是非常难得与少见的。

为什么许多作品之中凸显出忠义的作用呢,在这其中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封建君主的推崇,但是另一方面,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内核,即与“仁”“德”等并列的“忠”思想,在现在看来,谈起这些虽然有些老土,但是在当时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浪潮的。出师表中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在这其中,我们主要是看到了诸葛亮忠君为民的一面,但是受了时代的限制,这也跑不了有一丝愚忠的色彩,诸葛亮的政治军事建议固然是好的,固然是符合蜀国的发展的,但如果刘禅是个庸君,不是那么一个听话的人,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诸葛亮的主张,或者出于其他的原因与诸葛亮产生激烈的矛盾,相比这个情景又是另一种局面吧。

“忠”这个词在古今之所以有着解释含义上的非常大的不同,这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局限性,时代的局限性影响到了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意识。而主流的社会意识同时也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它影响到了人们以及作家的思想方面上的不同,故而形成了作品上忠义观本质含义的不同,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要树立自己独特的思想角度来分析这个事情,既要从中借鉴,也要学会加以分析,取之糟粕,这才是我们应该做到的,现在有一些人全盘去否定古代所谓的忠义情节,这其实是一种不太明智的表现,从古代的文献中淘出我们现代人需要借鉴的思想,这也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去完成的,我们要借鉴的思想是去用忠的思想去维护自己的朋友的正当利益,这也是处理朋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忠诚乃人之根本,其思想内涵我认为永远不会腐烂,落后,过时。这是从小的角度上来说的,从大的角度上来理解,如果我们在未来工作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刻刻忠于国家,现在我们可能会意识不到其中的重要性,这可能使我们的社会经验所限,但是我们要时时刻刻将它悬于心中,无国即无家,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也是最需要我们做到的。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之中,我们不免会看到体现着“忠义”的思想,这种思想在阅读之时,我们要加以领会,加以辨别,加以分析,分析出古今思想上忠义观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来体会其思想,体会之时,也要在我们未来的为人处事,学习工作之用到,这才是我们阅读这类思想作品之后最大的,得到的价值所在。注释:钱益谦: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探索:一是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二是以解读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四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学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精品。学科内容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教学难度极大。然而,在教授这门课时,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因袭传统。课堂上,教师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唱着“独角戏”,从文学史到作品选,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滔滔不绝,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久而生厌。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下,涵盖了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国学复兴热再次兴起,对文学遗产中思想底蕴的发掘和继承使学生有了学习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古代文学情结”,调动其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并使之产生持久的动力,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的。我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的几年间,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培养其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学期开始,我都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认真地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诵读,可以加深对文学意象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进而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将学生“带回”千百年前,让他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诵读,体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体味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让学生对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深刻的感悟。诵读,可以充分体悟诗歌的语言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可以使之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吟咏朗读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还可以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对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是不容易被察觉的,但却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提高其朗读的感染力,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丰富他们多彩的生活。

二、以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一个审美的过程。好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使其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欣赏这支曲子的情景下,我让学生讨论:苏轼的这首词千百年后为什么还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是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苦闷,还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抑或表现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但仅仅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一是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痛苦、不如意)是绝对的,我们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无缺,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二是苏轼以博大的胸怀对人们发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关怀和抚慰。因此,苏轼这一美好的祝福,才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样的解读,诠释了作品的内在价值,拉近了古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取得了育化心灵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解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中去,触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脉搏,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诗文,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这是非常重要的。讲陶渊明,我告诉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这种文化现象几乎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人格,后人对陶渊明又非常推崇;作为一种观念,它还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代人,你将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呢?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抛弃做官而归隐田园,表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这种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则认为,陶渊明的这种隐逸人格不值得歌颂,这种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面对黑暗和邪恶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说,陶渊明在归隐中心灵得到了安顿,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对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有所启示。假日之际,人们总想离开城市的喧嚣,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越来越糟糕。尽管观点不一,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阐释、作家的评析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鉴于此,我开始尝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改变以课本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强硬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辩论法。经常拿出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在正式讨论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事先布置好讨论的题目,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去查资料,并选出各自的代表发言人,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辩论赛;我也要尽可能多收集资料,猜测学生会运用哪些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并模拟他们争论的情景,以便作必要的调解和补充。每学期我搞两三次这样的讨论。如在讲“先秦文学”中诸子思想时,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问题,孟子主张“人性善”,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讨论之前,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有理有据。事后学生自己说,这次讨论逼着他们看了很多理论书籍,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

比较法。古代文学中很多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家之说介绍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对多种答案及多种思路进行比较选择,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学习王维的山水诗,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唐以前,以及初唐、盛唐时期有关知识分子对山水的关注的资料,从比较分析中鉴赏王维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又如在讲到“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我要求大家对导致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进行详细比较,刘邦作为一个无赖何以夺得天下,项羽既然是一个英雄为何却走向末路?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来总结两人的得与失,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段历史。还可以通过古典文学的现代改编问题,思考古代文学的经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像《别亦难》、《新鸳鸯蝴蝶梦》、《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课堂上欣赏,让学生去寻找原文,从而思考古典文学历久弥新的原因,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长此以往,教学难免单调,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调节。在种种探索性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实施起来最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音响媒体方面,可以运用便于携带的mp3加小音箱。课堂上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在讲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词时,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把他们带进一个哀伤、凄凉的意境,然后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使他们对这首词表现的李煜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史记·项羽本纪》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使学生对楚汉战争的形势、人物个性有更直观、丰富的了解。

声像媒体方面,包括对电视、dvd、电脑、投影仪等的运用。如在讲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古典名着改编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古典文学教学中,不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给教和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等,并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将讲读篇目演示在屏幕上,再配以音乐、画面、朗读、前人的评论等,教师再加上一些疏通与点拨,便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永远不会像今日的某些时尚潮流一样红极一时,但也不会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样成为“明日黄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殿堂,使他们体味到古典文学的永恒馨香,将是对学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帮助,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对局部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阎续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

2、张嘉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1).

3、毛义玲.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文学教育,2007,(10).

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的重塑论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在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有自身价值以及它所在时代的意义。经典历经千年甚至更久一定是经得起批评家和作家的反复解读与诠释,也是与所存在时代的政治等相磨合的。各种各样因素的变幻及排列组合,衍生出了反经典。在古代文学史上经典与反经典是相互依存的。反经典有时可能会影响经典的地位,也有可能是对经典的补充。从这一方面说它们也是辩证统一的。现如今,反经典并不是一味的“反”,不会出现旧时代的极端反经典。所以,现在我们提到经典与反经典,应该顾全古代与现代完全不同的环境,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更好地认识经典与反经典。提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我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大量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不断变化下,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在各种各样的因素下,自然而然也就衍生出了反经典文学。从某方面说,经典与反经典是相互依存,是共生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文学经典的观念,这种观念一直持续至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经典是怎么形成的',历来文学家是如何评判这些经典的,一直是文学批评的核心问题。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不同,人们对经典文学的认识及诠释是不同的,出现了“反经典”现象。毫无疑问,反经典会对经典文学的地位产生一定影响,但也会使经典延伸并得到完善,使经典更具价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反经典的方法是极端的。但是在中国古代中,人们反经典通常并不是很激烈。从这些来看,我们应该意识到经典与反经典并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问题也是当代的文化问题,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经典必定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条件不断地组合、变化渐渐就形成了经典。古代文学的经典早已深入人心。时代不同,人们心中的经典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一提到经典,我的脑海里不自觉就出现了《红楼梦》这部作品。我们常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当然还有很多,这些都是相应时代的标志,我们只能感叹时代不同,文学代表不同。经典必然有它成为经典的价值,它一定能经得起文学家的批判,历史的考验,最终会形成它的语言特色,肯定会有其他文学作品无法企及的价值。除了这些之外,经典文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有些作品价值到现在都无法说明,他们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影响深远。大家都知道,这是陶渊明的作品,他之所以能留下千古名句,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他所处的朝代不清明,他的作品大多表达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流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态度,兼有平淡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的这些情趣理想是文学弟子向往的,这些都奠定了他的经典地位。现代教育中,《论语》一直是小学课本所学的文章之一。四大名著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红楼梦》的价值我们至今没有研究出来,我国现在成立的“红学”一直没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它的内容涉及之广且语言功底深厚,里面的药方也有一定的价值。《桃花源记》语言优美,描写的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诗经》的文学价值也是相当高。这些文学经典往往有相近的地方,他们有着共同的特性。

二、反经典。

前面提到了经典与反经典相互依存,反经典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形式多样。谈起反经典,会想到李零的《丧家狗》。他在很大程度上个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历史是不可能被复制的。李零的作品从某方面来说消解了孔子身上的神圣感,可是太过主观,既有可取之处,也有过激之处,他没有全面考虑当时的社会形势。还有,我们知道《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他的经典地位是在西汉时得以确定的。很多文学家对这部作品评价很高,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也曾在《史记》中引用刘安的话高度评价屈原,赞美屈原的高尚人格。经典必然会引起争议,与此同时,扬雄第一次在文学史上提出了自己反经典的立场,作了《反离骚》,但他也非常敬佩屈原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同时他觉得屈原很可怜,很同情他的遭遇,可是对他投河自尽不赞同。扬雄对屈原的评判有赞扬也有贬低。从某种程度上说,反经典的出现是政治的需要,有时候是政治的有意推动,从而推行有利于自己的理念。

三、结语。

现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要适度运用文学,这样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古代文学经典与反经典。我们看待经典与反经典,首先要了解传统与现代环境条件的不同。我们在现代的背景下认识传统经典,要两者都考虑到,有辩证的眼光,既不能忽视古代传统下的背景又要重视现代意识。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论文

摘要:

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关键词:

一、诗歌部分。

作为广义的概念,诗歌在中国古代涵盖了古诗、词、曲、民歌等内容。从认知、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来说,古诗、词、曲的实现途径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设计了三个实践教学目标:识记、背诵名篇;理解、鉴赏古诗;对古诗进行文本解读、设计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下面依次谈谈具体操作。

1.识记与背诵。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学号顺序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导老师,按照系部制定的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在两年理论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也依赖于这一前提,二者紧密配合,互为体系的组成部分。一定阶段的内容结束后,老师给出必背篇目,每个小组的成员到本组小组长那里背诵过关,小组长做出详细记录并评分;小组长集中到学习委员那里过关并评分;学习委员的背诵情况则由任课教师直接负责。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不定时不定人数的随机抽查背诵,抽查到的同学的背诵情况若与小组长记录情况不符,本组同学需抽时间接受学习委员的检查过关。这种方法比之期末试卷中的填空默写更能落到实处。此外,职业技能训练中每学期都有古诗背诵的任务。

2.理解与鉴赏。这一目标和实践任务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学生对给出的古诗篇目进行鉴赏,写出书面的小文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老师评改。

3.古诗解读、讲好一首古诗。古诗解读安排在第三学期专业技能训练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分析文本的角度写出书面的文章,小组交流教师评改。诗歌部分结束后,安排时间由各组准备教案,选派一人在课堂上讲一首古代诗词。

4.在识记、理解、鉴赏、深入认识之后,分班组织古诗词朗诵会,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感情上的升华。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期间参赛选手可以请老师指导。班委做好会务工作。朗诵完毕,由学习委员、普通同学、老师组成的评委评分并确定名次,给出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扎实的过关,到综合性活动朗诵古诗词、讲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可以表现的游刃有余,也为他们今后在中小学课堂上讲授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个是语言的隔阂,一个是与政治、道德的紧密联系,都使得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而要集中在课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搞清楚文中的字词、特殊用法、句式等,大体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大家先互相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写法、结构等。

1.课前预习。在每次课前一周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文言字词读法意义、文章大意结构以及相关的问题。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自主学习,并分组整理学习成果。

2.汇报学习成果。用一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解决上述基本问题,采用面对全班讲解的方式,过后老师不再重复,只对缺漏的部分做出补充。

3.提高与升华。解决基本问题之后,针对选文中涉及的观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论辩,如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称霸天下,让学生结合战国历史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树立自己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口头讨论之后,形成文字,在此过程中学习古人立论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点燃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气氛也从之前老师一言堂时的沉闷而变得比较活跃。

三、小说与戏剧部分。

小说和戏剧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很多古代的小说和戏剧也都搬上了现代荧屏。但总体来说,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体操作方面,有细微的差别。

1.小说。

唐传奇、明清小说的故事是学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内容基本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大家互相讲一讲小说所写的故事、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对主题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只对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主题趋向进行总结和点拨。这样就有效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避免了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去叙述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参与其中了,会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2.戏剧。

戏剧部分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比较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它与现代影视在性质、作用上有一致之处,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学生很难直观地去把握古代戏剧的真正面貌。所以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许多古代戏剧唱段、扮相等,虽然主要是京剧,但已经足以让学生对古代戏剧有所认识了。看完之后,就结合影片内容讲解古代戏剧的一些常识,并让学生写观后感。

3.综合性实践活动。

小说、戏剧部分结束以后,布置学生按照分组,每组同学选取古代小说或戏剧中的某个片段或场景,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的舞台剧。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在班上表演并上交剧本。学生通过选题、改编、分派角色到具体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乃至心理活动,不止对戏剧和小说的文体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古老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亲近感。

四、小结。

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同时,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与职业、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实践学习双线并行、互相配合。经过这一系列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古代文学“高山仰止”、望而生畏了,而是从内心里感受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活力,甚至喜欢上古代文学。这正是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发掘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她进入现代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确定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写作选题

在理集材料的过程中,会逐步涌现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待积累的材料比较丰富、充分时,使可以考虑选题的问题了。选题,从其种意义来说,比做题更为重要。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价值和质量,出此一定要慎之义慎。

散文。

辞赋小说戏曲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和代表作家,以人之力,木可能全部掌提,n此,可以从各个历史阶段中选择一个历史阶段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从各种文体中选择一种文体来研究,还可以缩小到诸如研究某一时期的某种文体,甚至还可以再缩小到研究某个流派.以至于单个作家作品c题目愈小,在材料发掘和论述分析方面就能愈加深入细致,对初学论文写作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摘要: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解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胡适的《我的母亲》写得清新质朴,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例如,分析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这些细节,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母亲对“我”、对其他亲人、对自己名誉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感受母亲的思想性格和为人特点,使学生真正窥视到母亲那颗金子般的心灵。这样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建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要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如,把握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材料安排:“相识――相处――离别――思念”,抒发对藤野先生的热爱、感激之情,通篇还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天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审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冰心的《谈生命》,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春水、小树”的视觉形象,体会“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会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法指导》.河池地区教研室主编。

[2]《语文课堂艺术》.河池地区教研室主编。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4]张云岗《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史的美感教育》。

[5]刘伯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6]诸荣会《从优美到崇高》。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活动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且具有交互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实现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受到良好的教育。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掌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片段的前半部分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后半部分则选择了另几处独具特色的景点,如假山池沼、亭台轩榭、花草树木等,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这一课的热情,我在放映片段的同时还配上了古典音乐并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中聆听,在聆听中想象、感受。然后提出问题: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第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欣赏完片段后,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引导、分析、理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亲眼目睹了苏州园林的阵势,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采,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画面,进而对本节文章的脉胳有了更好的.了解,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能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者。多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锻炼,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模仿讲课时片段的顺序,把学校教学楼前面小花园的几处景点放映出来,并加以配乐和讲解说明,使学生犹如进入了美妙画卷畅游现实之中,感受大自然和校园的那份美。这里的景物学生们大都比较熟悉,于是,我就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小花园的总体印象,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最后要求学生模仿《苏州园林》的结构顺序把学校的小花园向大家介绍一下,然后把自己想说的话整理到日记本上,就成了一篇比较成功的说明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应用写作能力,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造势,让古诗词教学更精致唯美。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对唐宋诗词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和爱戴。但由于受年龄和艺术欣赏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古诗词深奥难懂,不易理解,往往不易让学生所接受,学生对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在每一阶段的篇目选取中也是不多,课文中大都是一些经典名篇,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传统的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和理解其涵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唐宋诗词的欣赏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之结合起来,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活起来、动起来,给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名篇佳作供学生自由欣赏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如能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新知,这样学生对平日里感到比较乏味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置身在诗的画卷中,自己手握着画笔,自己去设计、去创造一幅幅美妙而多彩的诗的画卷。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身心健康地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实践创新、不断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具特色、更具风格!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教师、学案、学生、学具是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结构,但是在这些主要的结构中,我们要明确的是,学生是整个教学模式主要受众,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所以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其他的结构都是围绕学生学习产生的。在整个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穿插启发性的教育。学案中教师要融合启发性问题开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课堂中教师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延展性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注重学生性格与情操的发展性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开放性,师生之间关系的开放性。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根据历史材料的数据分析,开放性探究问题不同角度的立场关系。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1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特点。

历史教学的建立出发点是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积累情况,基于这种情况对学生展开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的核心动力是学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激励学生对历史教材自我解读理解的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思想,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独特个人思想。以主动学习为切入点,是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学生之间探究学生等学习模式,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保证历史课堂民主教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课程当中参与教学的过程,并且为其参与的部分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时效性。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尊重学生本身的差异不同,提倡建设新型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历史课堂充满磁性教学的韵味。

2.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历史教师在准备教学学案,在课前的时间段发给学生。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对自己的学习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有目的性的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预习,教师分发给学生的历史学案中会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针对学案中提到的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部分、难点部分做好标识。这样引导性的教学就会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盲目地,那么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通过课前学生利用学案进行的预习,有针对性的将课程中的内容、难点、重要部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心中有了学习的目的性。那么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讲明的是,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明白本篇课程在单元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段历史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之后课堂的教学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做问题讨论,以解决教学中提出的课本基础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学习的模块中,需要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精讲内容,在讨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要求教师能够针对这一难题的疑点进行准确的剖析,抓住问题的要害理清思路,快速的明晰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就是课堂小结,在通过引导教学、小组讨论、自主学习之后,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做一下思路的清理,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历史知识结构,不仅仅能学习到其内在的知识联系,也能够掌握外在的知识形式,这样能给学生一个稳定的历史知识框架,形成有效的历史知识体系,对于以后的历史教学有一定基础作用。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程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掌握程度,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最后一个步骤。为了能够巩固学生的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够培养成求异延伸的主动学习性,需要教师在拟定学生的练习题时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延伸:

(2)教师拟定历史练习题的过程中要掌握题量以及题目内容难易程度,要做到由浅入深的拟题设计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由表入里的,练习题以课堂完成为最佳状态,不要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课业负担。

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引导基础知识的学习进度;

(2)教师指导能力的体现;

(3)教学中创新研究力度的加大。

3、结论。

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教育,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更好的激发,对于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在教学模式当中,为了符合当下的教育制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在课堂之中,虽然在初始阶段会出现一些衔接上的问题,但是经过教师的细心改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代的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脱颖而出,融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将当代的教育模式推进到实践中,使之不再趋于形式化、表面化。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第八中学)。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我国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而作文教学正是这些水平提高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这是值得探索的。

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进行词、句、段、文的训练。对于词语我们可以开展:(1)连词成句;(2)遇景用词;(3)词语辨析;(4)品味词语;(5)成语接龙等等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词语,丰富学生的表达内容,为写作打好基础。对于句子和段,我们可以开展看图说话的训练。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图景让学生用一定的修辞、句式、表达方式来进行表达,由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水平。至于课堂上的小短文练笔更是可以提高学生在语言、结构安排、立意等方面的水平。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真实生动的作文素材。

中考作文其实是以记叙文为主的,四大类型: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内容。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精彩之处,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我手写我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最近的校内外活动,如,运动会、社区活动等,作为写作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这些都是学生经历过的,但是这些经历在学生的头脑中较为模糊,缺乏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日常观察、积累的习惯。

可以通过日记方式让学生记录每天的一件小事、一处景物、一点读书观后感等。真正的写作其实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不光要让学生观察积累,还要让学生学会把积累的素材一点一滴叠加到一起,有效地组合,再进行加工,如此这般,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头脑里才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写作时便会出现“文思泉涌”。

指导学生“泛读”和“精读”“边读边写”,由此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利用范文和身边作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给学生诵读,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使学生找到榜样和信心,从而对写作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

作为间接材料,我们必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以课本为例,鼓励学生多记、多背及时摘抄,分类整理,除了课本还要大量阅读经典名着,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并且边读边做阅读批注辅助记忆。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飞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作文教学死板,不敢创新,写作课堂中往往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对象等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了学生的思维狭窄、僵化、虚假,千人一面。为此,我在上作文课时经常以课本作为写作范本,用课本中的一些文章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散步》中,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文中的母亲、妻子、有任何一方不满意我当时的决定,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改写文章结尾。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和学生谈起他们看过的一些着名影片,一起分析里面的人物性格,引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去观察人物、看待事物,写作中学会独辟蹊径,反弹琵琶。让学生明白无论是生活中的直接素材还是书上的间接材料都是需要再加工的,写人记事不能总是陈年旧事千篇一面,要学会变通、比较、发现和联想,陈旧僵化的作文得不到读者的青睐。

四、写作前的情境引入和初稿完成后的自我修稿。

“语文”本身承载着文化,承载着优雅,承载着美,当学生在构思时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写作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写作佳境,如,播放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一些雅致的图片,让学生身处一定的情境中触发写作情感,感受写作的美妙。当一篇初稿完成时要指导学生先进行自我修稿。学生是写作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基础常规修改和自我品赏。此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小组互读交流、评赏精彩,以此来强化、维持学生的写作热情。

编辑郑淼。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语文。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蕴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漉,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多地以诗意的内容为载体。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只强调它的工具性。如今,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学生课堂上眼神呆滞、表情冷漠的无动于衷的种种,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做?该怎样才能更巧妙地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呢?我以为,唯有进行诗意的教学才好。因为,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教学实践中,我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诗意课堂。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学生心中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教育,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真情去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诗意的氛围。

学生会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诗意,就在心间悄悄发芽……。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为语文课堂氤氲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指引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经常会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肖川先生在文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日臻完满的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风景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就无处不在。

当然,诗意语文的教学依然在探索之中,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和感受,诗意语文的探索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钻研,去体会,去完善。期待着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更加欢快地流淌!

参考文献:

《标准汉语词典》。

《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诗意语文》 王崧舟著。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杨春茂主编。

映日碧荷。

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分析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2]曹文慧: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赵宏丽: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数字影视媒介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相彬:浅析当代影视中的戏曲名著改编[d].中国海洋大学,2011.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