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优秀17篇)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优秀17篇)



优秀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下是一些关于优秀学生的学习技巧和学习习惯的介绍,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启发。

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时,充分肯定广大青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深情称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殷切嘱托新时代青年“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其言谆谆、其情切切。新时代的青年人用事实和行动证明,他们没有“掉链子”、不是“娇滴滴的一代”,而是堪当大任,能够与人民齐开拓、同祖国共奋进的一代。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用“理想信念”彰显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梦想,她时刻指引着我们青年一代在任何时刻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勇于开拓,顽强拼搏。十九大号召青年以“奋斗的青春”谱人生华章,以“灵魂的归巢”追中国梦想,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决战脱贫攻坚蹄疾步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新时代的青年唯有坚定理想、坚守初心,将激情青春融入伟大时代的生动实践中,才能“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只有坚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理想信念,才能迎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想境界。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用“拼搏奋斗”收获青春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任何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要变成现实,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七十一载春华秋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凯歌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这万山红遍的新时代,要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奋斗姿态,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当实干家,用奋斗把青春梦想耕种于祖国沃土,在火热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收获青春成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坚守奉献”诠释青春担当。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艰难险阻,唯有迎难而上,坚守奉献。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坚守奉献,这些曾经父母眼中的孩子,已然长大,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在自己所学领域中突破创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90后”、甚至“00后”占整个队伍的三分之一左右,身为新一代的青年,他们在自身“努力后”“奋斗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不管前路多艰,始终坚守奉献在抗疫的最前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工作者,唯有脚踏实地,把信仰与奋斗写在前行的征途上,经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扎根基层,建功田埂,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我是一名从事金融工作的90后基层青年员工,看到报道后,有许多感悟想与青年朋友们分享。

第一感觉就是如果能够认真思考和总结这些工作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对于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的解决就一定大有裨益。我的感悟可概括为“四二一”。

“四”是指做好基层工作的四个要点:一是有兴趣、有热情;二是要有韧性、有耐力;三是要具备组织能力,协调合适的人去干合适的事;四是要勇担使命。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用旧办法解决不了的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是视而不见还是锐意改革,总书记给了我们答案:要敢于负责,大胆创新,不要怕丢官。

“二”是指做好基层工作的两种重要方法:一是重视调研,习近平刚到正定县的时候连着三个月班子成员没怎么见到他,在这期间他跑遍了正定的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二是重视人才,在基层工作中有许多专业的岗位需要专业的人才,重视人才其实就是重视知识。工作中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等都需要专业的人才、专业的知识来实现。

“一”是指在基层工作中要守护的一颗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报道中可以看出习近平从到正定县时起就已经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读后感范文

《朋友们》是由杨·库格尔执导,martinkiefer、马龙·基特尔、rosebender主演的一部短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读后感范文十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是以采访的方式记录了习总书记对于大学生们的一些寄语和鼓励,时间从1983年一直到2019年,习总书记的平易近人和对大学生们的谆谆教诲让许多大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习总书记到中央工作之前的内容,主要侧重于的是鼓励大学生们回乡建设家乡、造福桑梓。他说,“如果毕业以后在外地工作,希望同学们能尽量想办法和家乡挂钩,为家乡做贡献。如果能回家乡工作,政府将尽可能地为同学们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在各方面给予支持。”这体现了习总书记对人才的重视和珍爱,使大学生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与肩负的责任。

习总书记的话让我更能体会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从家乡走出去,是家乡的骄傲,也是家乡的希望,我们在外面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更要心系家乡、心怀故乡。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回来,无论是大学生对家乡、留学生对祖国,无论是最后回“家”,还是决定留在外面;“家乡”永远都应该是我们最深的牵挂,建设“家乡”永远都应该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习总书记到中央工作之后的内容主要是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他嘱咐大学生们“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习总书记说:“选择到社会最需要,到党、祖国、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要从小事做起,最后做成大事。”就像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学生们化身志愿者,也与医务工作者们一起战疫,为国家尽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身为大学生,我们要能文能武、德才兼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在学习上,要脚踏实地的打牢知识基础,并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知识与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看清其背后的本质,以最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而在以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习成长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联系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宏樑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了“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内蒙古大学留校学生时,再次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跨越34年的时间长河,“行循自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中始终不变的核心“关键词”,是总书记送给不同时代青年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长箴言与人生信条,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循何自然?如何循自然?《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故事在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细节中给了我们答案。

“行循自然”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告诉我们要“行”,要积极投身实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大学生朋友们交流时一直倡导的:扎根基层,深入实践。另一层含义是提醒我们“循自然而行”,“行”固然重要,但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即循“自然”,如何“循自然而行”?必须要对“自然”的含义有一个准确深刻的理解。“自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脉络。在传统思想中,“自然”一词源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代表了一种天然的,自由发展的状态。“行循自然”恰恰契合接续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表达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代表行事无所作为,而是应当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主政时所告诫大学生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办法迈。”迈步前进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了解现状,顺应自然后的“谋定而后动”,这就是“行循自然”的生动体现。

“行循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自然”,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规律”相呼应,即物质运动中固定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行循自然”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只有对客观规律认识足够深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深刻的感知自然,理解自然之道,才能在实践中如鱼得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系统学习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方能“行循自然”。

“行循自然”,要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

实践体验区别于知识习得,更为真实、可靠、深刻。“循自然”不能只学习来自书本的“自然”,更要亲身实践,在真实的个人体验中触碰“自然”。正如总书记所说:“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探机理、炼真知。无论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强调实践和调研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多参加实践和调研,深入基层。在仰朝黄土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活的无字书中思悟了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明悟了关于群众、实际的“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3个月里跑遍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真正了解问题,然后再开会决策。“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青年唯有置身在实践中“服水土”,方能全面真实把握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事物发展自然状态,而后方能探求机理、淬炼真知。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找苦吃、勇创新。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古语有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最真实的体验,要从最基层的一线中来,要从思考与创新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讲:“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在基层摸爬滚打后,终会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大学生“要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立足岗位,大胆创新,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用他“找苦吃”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范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往“实”里走、往“苦”里走,树立“掀开锅”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在“自找苦吃”中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人在一线、志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实践中求真知、寻规律。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明志向、勇担当。“志存高远”是“行循自然”的先决条件与方向指引,“脚踏实地”是“行循自然”的表现内容和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年轻一代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路,否则只能牢骚满腹、空悲叹。”新时代在赋予了当代青年全新的际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挑战,新青年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树立高远志向,担当时代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力”和“三精神”,锤炼坚韧的忍耐力、精准的直觉力、果断的行动力,在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的养成中找准“循自然”的方向,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人民群众需要联系起来,把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让青春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焕发绚丽色彩。

“行循自然”,既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一种“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淡然洒脱人生态度。阅读《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品味25篇访谈稿,我们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无论身处任何境地都始终从容不迫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看到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怀有的耐心引导与悉心关怀,可以看到了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以“行循自然”生活态度找准人生定位的殷切希望。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人生的全过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行循自然”绝非不作为、懈怠、沉沦、随波逐流,它所强调的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的迷茫能够始终坚定内心,在孜孜不倦学习、静心钻研理论、积极掌握技能、竭力提升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认识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合乎规律,认识事物本质,妥当解决问题,达到期望目标。总书记说:“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行循自然”的生活态度,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选择、全力拼搏、竭力付出后的“争其必然、得之坦然”,是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辛勤中获得提升、在过程里寻觅青春无限可能、享受过程而无惧失败的“失之淡然、顺其自然”。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生活的困境与逆境之中,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总书记提起自己下乡经历中的“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回忆起自己冬天起粪的经历:“起粪的时候弄得满身既有汗水又有粪尿,混在一起,又湿又臭,冷风一吹,全身冰凉。粪池里不仅脏,还散发许多恶臭的有害气体,令人窒息,越到后面越难受,既考验体力也考验毅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总书记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不惧怕苦难,反而把苦难当作促进成长的宝贵财富,强调要“自找苦吃”“要有韧性、有耐力,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书中6次提到了总书记的“温和”,总书记的笑容与温和是历经沧桑风霜的处变不惊,是始终坚持的待人和善、遇事沉着、踏实稳重的人格魅力,如春风般涤荡人心。在总书记的教导下,福建闽清籍无双臂残疾学生黄道亮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米玛次仁克服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志扎根西藏,四次驻村吃“苦”。他们把困苦当作平常,乐观面对苦难,从容不迫生活,展现了无惧风雨的“自然”生活态度,树立了逆境中奋起搏击的青年奋斗者榜样。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接力棒传递到了青年手中。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总书记“行循自然”的嘱托,在“学知识、长才干、明真理”之“行”中“循自然”,在“循自然”的哲学感召中以青春之“行”、坚毅之“行”成长成才,直面人生曲折,笑对风雨坎坷,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彰显青春力量、实现个人价值,让青春之光照亮伟大复兴梦想的前进道路。

读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后,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通过表面的东西看背后的机遇,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实实在在写调研报告”。作为一名河北农业大学的本科生,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嘱托,向曹兵海学长学习——实实在在、迈稳步子、夯实根基,面向未来,踏实前行。

知行合一前途可期。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大一学生刘美萍。

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河北农大正定籍学子暑期回乡搞社会调研,鼓励广大青年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指出学东西要学无止境,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是有用武之地的。学习的同时要想办法应用,在应用中再总结,再用于学习。

21世纪的国际竞争,人才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真正的人才。我校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山35年,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书写在太行山上,造福一方百姓,激励万千学子。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我们应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将自身力量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洪流中,脚踏实地,前途可期。

一枝一叶总关情。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一学生张怡。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中,习总书记对青年的亲切和热情始终令我难忘。1983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为河北农业大学进行农村调研的同学们做完动员指导后请大家吃了顿肉包子。在去往饭店的路上,他与大家聊得十分融洽;席间,他更是一点架子也没有,热情招呼大家,细心关照每一位同学。

这段采访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令我很有感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心系百姓,贴近百姓,以真情服务人民,用真心打动民心,生动地诠释了“近民、爱民、为民、敬民”8个大字。

培养战略眼光、科学精神。

河北农业大学经理管理学院大一学生蔡鑫。

青春于大学生来说,充满着朝气与希望、拼搏与干劲,在确立人生目标之际,难免会有些迷茫。在阅读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后,我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们当代大学生若想跟上时代的浪潮,必须培养战略眼光、科学精神,练就坚韧品格。特别是大学求知之程,要脚踏实地,对知识、对学术不懈追求,将个人命运融入祖国未来蓝图中。

回头看向前进精神代代传。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一学生李美慧。

回头看,精神良开端。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邀请曹兵海等大学生做农村调研,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正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借鉴学习的。

向前进,精神代代传。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更要传承求实求真、冲锋陷阵的进取精神,在今后的日子里,放飞梦想,书写青春,做时代前列的开拓者。

以前总是从新闻上了解习总书记,印象中习总书记始终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和蔼可亲的长辈形象。这次从书籍中认识习总书记,他依然是那个和蔼可亲的模样,只是通过了解他与大学生的交流,习总书记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更加饱满。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书中的习总书记我觉得就是“接地气”,首先是第一章中习总书记与大学生交流时穿着一件海蓝色的短袖衬衫,干净整齐,发型精干,与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顿时我的脑海里就映出了习总书记笑盈盈的面孔,感觉非常亲切。还有就是习总书记请大家吃肉包子时只顾着忙活大家,自己都顾不上吃,让人感受到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辈形象,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另外习总书记看望内蒙古大学学生们时亲切地问候同学们假期还在学校做什么,在与韩习同学交流时,语言亲切,在听到同学支教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如同家中的长辈关心自家的孩子一样,寥寥几句话也能感受到习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对大学生参与支教事业的肯定。“接地气”更是体现了习总书记深入群众,真正践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那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更要学会“接地气”,从点滴小事做起,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工作,我们都要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多干事干实事,不负总书记的嘱托,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出艳丽的青春之花。

时代赋予青年更多的机遇,同时青年也肩负着更崇高、更伟大的历史使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带来严峻考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因此,青年大学生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用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大潮,才能不负青春韶华,成就精彩人生。

习总书记关注青年成长,我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勇于砥砺奋斗,具备扎实学识,才可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我认为,我们在自己的学业上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不荒废宝贵的青春年华。当代大学生应从吃苦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落到实处,与自身成才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我们还要进一步体会、领悟、应用习总书记的精神,更好地积极实践探索,为成为有理想、有责任的北建人而努力奋斗,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说,干好基层工作要做到四点,一是要有兴趣、有热情;二是要有韧性、有耐力;三是要有一点儿组织能力;四是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作为共青团的基层团干部,干好团的基层建设工作,也必须要做到有热情、有干劲儿、有能力、有担当。

今年5月中旬,我担任了长征三号乙遥六十八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副书记,配合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在发射场完成火箭发射的各项准备工作。本次任务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组网工程的收官之战,世人瞩目。我和发射队全体同志秉承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全面克服疫情防控和发射前出现的技术问题等各种风险考验,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精心操作,细致判读,取得了“北斗收官”任务的圆满成功,为如期实现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作出了贡献。

这次工作经历使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青年担当,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回顾过去,3年以来,一院团委先后择优选派20名团委书记、多名团干部赴发射场承担长二丙、长三甲系列、长征十一号等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和政工工作,努力践行着总书记“干好基层工作”的要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的主题。

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吴清扬。

近日一直在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深深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深切关怀、殷殷厚望。习总书记曾勉励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我意识到,只有躬身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中国现实问题宏大而复杂,具体又真实,需要我们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关注基层群众的心声,特别思考理论如何联系实际。作为在校学生,我今后要主动从校园走进基层,深入群众生产一线,从无字句处读书。

把所学转化为行动。

山东大学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冠杰。

习总书记在分享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亲身经历时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成为一个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正是我们一代中国青年一直孜孜以求的。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宝贵的理论财富,今天的中国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不断与时俱进,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实践是滋养其成长的重要土壤。对于中国青年,实践就是要从虚无缥缈的自以为是之高点走下来,脚踏实地地走入基层走入群众走到老百姓中间去,去做实事。

大四时,我报名了山东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选择到山西的大山中支教一年。在此之前,我的所谓实践都是空想。而这一年真正的支教实践带给我的则是全方位的升华。这一年里,我会为孩子们学习上的进步而感到喜悦,也会为他们的不上进而着急,更会为他们原生家庭的各种不幸而感到悲伤。我真正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家庭等待着我们去帮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肩负的是让更多人过得更好的重任。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我和团队的伙伴们共同开展活动,带孩子们看外面的世界,为孩子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积极联系学校为孩子们捐衣捐物。我们在“把所学转化为行动”的理念指导下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奉献着。

习总书记的话里所传递的精神是一根指挥棒,指挥着有远大理想的中国青年脚踏实地做实事,引领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扎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9年全国“青马工程”学员、西藏大学2017级本科生韩娜。

2017年9月,我成为一名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我不仅成为西藏的学生,并且在日后将成为一名西藏培养的人民教师,我备感激动与荣幸。

大一暑假,作为学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总队的学生代表,我参加2018年西藏大学“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走访了西藏的红色遗址遗迹。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我了解到旧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与腐朽,深刻体会到旧西藏农奴对民主改革的迫切期望;在藏族老阿妈激动的泪水里,我们也真真切切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西藏各族人民保卫西藏、建设西藏所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011年总书记来到西藏大学,勉励我们扎根西藏;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告诉我们,“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2017年总书记给玉麦乡卓嘎央宗两姐妹回信,号召我们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做幸福家园的建设者;2020年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藏大医学院的学兄学姐回信,希望我们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无论什么时刻,总书记的心都与西藏人民紧紧连在一起,与我们青年大学生紧紧连在一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理想,到广阔的农牧区施展才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建功立业。

把中国故事传播给身边的人。

华侨大学“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队队长、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陈雅华(老挝)。

习总书记说,“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可以说是面向所有华文学院的留学生。我们一直把认真学好汉语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作为学习的重点,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

华文学院每年都会开展一项特别的社会实践活动——“华文星火”计划,让留学生把中国文化带回本国,让本国的中小学生能够通过留学生的讲解与介绍,从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比如在寒假,“华文星火”计划是让各国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春节。参加实践活动的留学生们,先要通过学院的甄选,然后进入专门的文化培训课程,把留学生的文化基础打好了,才能让他们到本国进行实践。

作为一名华裔留学生,能够真实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把自己看到的中国故事传播给身边的人是一份责任。

争做勇担时代使命的青年。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2020届毕业生朱迪。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考察,他对同学们说:“我看到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健康、聪明,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充满正能量,我就高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我深刻体会到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作为“抗疫一代”的青年,我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站了起来。在寒假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我所在的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迅速行动起来,开展“关爱最美逆行者子女”线上辅导活动,我担任一名高三孩子的数学辅导老师。我很自豪,虽然自己不能去抗疫一线,但依旧可以以书为盾,守住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后方!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投身到抗疫工作中去,有的做社区志愿者,有的参与生产分配医疗物资,还有的人组织募捐……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青年榜样。

今年8月,我作为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将奔赴内蒙古准格尔旗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孩子们立志成才是我们支教的价值所在,我们支教的故事也会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去思考,去践行。

基层青年干部要立志做大事。

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员会团支部徐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的“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对我启发很大。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处在最朝气蓬勃的时期,志向就像是车辆的方向盘和发动机,为人生道路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方向对、动力足才能干成一番事业。基层青年干部年富力强,长期工作在为人民服务的一线,要时刻牢记做大事不等同于做大官,立志做大事是践行执政为民的初心;时刻牢记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做大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大事。青年干部立志做大事,才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练好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功”

2019年全国“青马工程”学员、中央民族大学2017级本科生曾俊淇。

回顾“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一年多来的培养过程,我对于如何练好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功”这一重要问题也有了更加进一步、更为深一层的理解与认识。

一是要以政治锻造为导向,把准目标任务。一年多来,我坚持组织推动与个人主动相结合,师长引领与朋辈交流相促进,集中“输入”与尝试“输出”相统一,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经典著作逐篇逐段认真研读、逐字逐句反复体悟,扎扎实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增强用思想感召青年、用真理凝聚青年的能力和定力。

二是要以学懂弄通为遵循,夯实素养积淀。在“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集中培训期间,“辞藻代替不了思想,排比说服不了逻辑”这句话在同学们当中引起广泛共鸣。习总书记也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要口号式的记忆背诵,要内化为真正的核心思想”。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三是要以实干担当为抓手,拓宽路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亲身经历叮嘱我们,“打破怀疑、坚定信念最好的途径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只有积极投身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洪流中去体察世间冷暖、体会民众忧乐、体悟现实矛盾,才能真正明白我们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专业2020届硕士毕业生沈彬彬。

习总书记到暨南大学考察时,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这不由地让我回想起曾先后在泰国和德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往事。

2016年,我志愿赴泰国北部清莱山区一所华文学校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在泰国支教期间,这所学校是泰国北部第一所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学校,是泰国北部第一所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学校。每当看到学生们能熟练地吟诵《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以及唐诗宋词等篇章时,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到。从这所学校毕业出去的优秀学长学姐,有活跃在泰国旅游界的“中泰双语导游”,有成功地被华侨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录取的大学生,他们每年会回学校担任支教老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我又奔赴德国北威州一所高级文理中学担任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这是一所百年老校。该校自1994年起开设汉语课程,是当地唯一开设高级汉语必修课和设有汉语高中毕业会考科目的学校,近年来每年组织学生来华交流学习。2014年3月,习总书记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彭丽媛教授曾参观该校并旁听中文课。受此影响,该校组建了全德国第一个中文合唱团。我曾采访过我的德国学生,为什么会选择学习汉语?他们告诉我,彭丽媛教授此前访问该校,并和同学们进行了热情的交流,这让他们备感荣幸,也激发了他们更多了解中国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通过学习中文,他们有机会赴中国游学,从而有机会游历中国壮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结识新的中国朋友,切身体会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

暨南大学团委书记张高祥。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共青团干部,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锻炼优良作风,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的自觉行动。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2020届毕业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杨哲瀚。

习总书记勉励我们好好学习,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自那时起,我的内心就生长出一种力量、一种信念:要努力,要实实在在为祖国、为人民做些事情。当我看到学校团委发布的关于西部计划项目号召时,第一时间确认了报名的意愿。站在西藏这片热土,我看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与豪爽,也感受到了很多群众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我要将暨南精神带到崭新的工作中,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西藏同胞更好地建设美好家园。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田鹏宇。

总书记来到暨南大学考察,为每一位学生工作者和普通学生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要多举办、多参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项目。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朋友们要相互关爱、扶持,在校园里要做沟通海峡两岸甚至是世界的“青年桥”。出了校园要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为祖国守好文化教育领域的“南大门”,搭建一座促进两岸沟通的桥梁,点亮一座照亮全球的文化灯塔。

北京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18届博士毕业生刘晓兰。

我毕业后到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工作中努力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打造思政课堂品牌活动,与同学们教学相长。我认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会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努力成为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娇。

我去年转入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后,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已不仅限于其理论本身,更被其理论视野、精神魅力、现实关照、实践引领等各个方面深深吸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转化到实践探索当中。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黄思宁。

习总书记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参加殷夫班实践活动中回顾思考,我尝试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寻访的烈士,无论是殷夫还是陈望道、刘宗歆,他们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去改造社会。因此,我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转化出自己的信念和思考,去探索我们的国家,理解我们的文化,知远行深,以青年人的朝气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用理论指导行动,担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一代的使命。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宋芷慧。

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个人价值、小我融入大我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更是我们心中的一团火,一个信仰与信念,让我们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学好马克思主义,将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学习进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华侨大学2017级国际学院金融专业学生王紫君。

我身边也有来自香港澳门的学生和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海外华人,我也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能感染身边的港澳台侨学生。作为学院境内外生交流部的副部长,我们定期组织交流会,让大家分享自己国家的文化、语言、传统风俗。习总书记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更是激励着我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2019级学生柯敬辉(缅甸)。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5000多万海外同胞,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独特优势,改革开放有海外同胞的一份功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多国家与中国携手同行。作为当代缅甸华裔青年,在短短的一年大学生涯里,我通过参加各种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把我们缅甸优秀的文化传播给中国人,我希望以后能继续做中国和缅甸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学生林以萱。

习总书记勉励我们港澳台侨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这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殷切的嘱托,体现了总书记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一名在集美大学学习的台湾学生,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认同。我们作为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将会更加积极地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争取早日成才,努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2019级学生刘淑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说道“在大陆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在这里就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很多新的业态,适合青年人的就业机会很多,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在大陆求学的港澳台学生留在大陆发展。我作为一名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期间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的培养,深刻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日益富强,我定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将来能留在大陆就业,为社会作出贡献。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石展。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我们要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克服困难,战胜风险。就像我们正在开展中的暑期社会实践。平时我们往往只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这次活动,我们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经历;通过对老党员、思政课教师、大学生党团员的访谈,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实践使我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

这两天重读结集出版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眼前似乎又重现了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大学考察、深情寄语青年学子的场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的嘱托言犹在耳,不仅是对青年学子的更高要求,也是对高校工作者的更高期许。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每一次与高校青年的互动与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将当代青年与中华文明的繁荣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他们将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也让我对自己高校教师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更深入的思考:身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正在塑造新时代建设者、接班人的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站在接触青年大学生的第一线,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都值得我们在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中去全情投入、孜孜以求,用陪伴去点亮潜藏于青年学子内心的主人翁意识,用真心去唤醒厚植于他们脊梁中的家国情怀,汇聚磅礴的青春正能量,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是一本鲜活的读本,认真研读能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充分信任与殷切希望;亦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进一步探索用有温度、有深度、有获得感、有存在感的方式去引导、助力当代青年成长、成才。

近日我阅读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该书以采访的形式,讲述了1983年至2019年间,习总书记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

虽然现在的我有些迷茫,但我不会选择畏惧和放弃,而是沉下心来,抱着乐于吃苦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虽然学生工作很辛苦,但同样很充实,最后我想引用一句书中习总书记说的话时刻提醒自己,希望自己在做事情时可以拥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凤凰涅磐的决心”。

在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时,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倡青年要“自找苦吃”,作为一名高校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想这就是鼓励我们要敢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直面挑战、奋起直追。

当前,创新范式的演变正在经历第三个主要阶段,即:“科学、技术的创新-系统创新-使命驱动的创新”,这一演变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创新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转变,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有组织的兵团模式在创新过程中从注重速度到战略方向的转变。过去五年中,我所在的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面向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新需求中,始终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构建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学术生态链,聚焦多学科交叉和协同新模式,有组织地构建了兵团模式服务区域创新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不断延展学院作为创新主体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属性。

创新浪潮,奔涌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战略发展需求,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精神内核,始终不忘科技创新初心,时刻牢记驱动发展使命,在实现祖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征程上奋笔书写自己的光荣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怀青年成长、发展,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与大学生朋友们交往、交流、交心中,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榜样,也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道路。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成长周期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周期正相契合,我们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二是厚植人民情怀。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总书记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我们也要从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出发,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三是矢志艰苦奋斗。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机关年轻干部,特别是刚走出“象牙塔”的“三门”干部,需要多到基层去磨炼、去“接地气”、去“自找苦吃”,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要将学习系列专题报道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养宏观视野、提高政治站位,找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在党治国理政全局中的位置,当好助手和后备军,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在创新进取中推动新时代共青团事业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

近期,共青团中央举办了“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征文大赛,广大共青团员、共青团干部踊跃投稿,深情回顾了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表达了跟党奋进新征程、青春建功新时代的心声。即日起,专栏择优选登优秀来稿。

——————————。

2020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中国青年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采访实录共25篇。2022年3月,与这25篇采访实录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第26至50篇系列采访实录正在陆续刊发中,再次掀起了“青年大学习”热潮,成为青年学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作为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干部,要主动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汲取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大学生朋友交流的语言智慧和思想伟力,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锤炼过硬本领。

通过认真研读、内化思考,《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采访实录让我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极富个人魅力的语言艺术、语言风格。其主要表现为多运用简洁朴实的成语、谚语、俚语回应青年的关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多引用中外典故、名人故事、经典诗句向青年阐释现实问题和难题,提纲挈领、发人深省;多使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达对青年的关心关爱,意蕴丰富、幽默生动。与此同时,与时俱进地加入一些流行热词,强化语言时代感召力,使得青年喜欢听、听得进、听得懂。这为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干部在与青年大学生交谈交流时,应该说什么话、怎样去说话提供了实践指引。

团干部说话要“有理有据”,提升思想引领的话语力度。自古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的七年插队生活中,带着问题看书、思考,经历了“生活关”“劳动关”的考验,最终真正树立起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真知”。他刚到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3个月里跑遍了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去真正了解问题;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主持规划时,组织课题组外出考察、发动市民参与“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等活动,用科学谋划切实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学生,对他们所面临的思想困惑、学业压力、毕业求职、人际交往等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判与总结,树立符合国情社情和青年群体习惯的话语思维,将理论思想的深刻内涵转化成“中国话”“现代话”“大众话”“青年话”,使得青年听得懂、记得住,实现对青年的有效疏导。

团干部说话要“有根有魂”,提升思想引领的话语厚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珍贵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民族精神,是引领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沃土。在浙江大学的形势政策报告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古代和近代的15位浙江籍文化名人,分析了浙江人精神品质的文化渊源,让在场学生惊叹浙江原来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北京大学的师生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礼记》《诫子书》中的名句,拈来刘禹锡、蔡元培的名诗名言,阐释“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重要性,引导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和青年进行语言交流,除了要有向上延伸的政治性、理论性外,还要有向下扎根的文化性。我们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精髓,将成语典故、诗词歌赋、谚语俚语积极转化为自身的话语资源,并赋予崭新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用中国历史、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向青年传播中国声音、传递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团干部说话要“有情有感”,提升思想引领的话语温度。语言交流少不了平等关照与互动,少不了情感碰撞与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完中国政法大学主题团日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情欢送,当同学们高喊:“总书记,注意身体!”总书记回应道:“好的,你们也要好好学习。”如同亲密好友一般,一问一答,情暖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察时,曾特意抽出时间到图书馆看望自习室的同学,和蔼可亲地询问“刚上大学,生活习惯不习惯”“会不会想家,有没有经常和爸爸妈妈通电话”,如同家中长辈一般,一字一句,关怀备至。平日里高瞻远瞩的国家领导人是如此亲切温暖,始终关注关心着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从习近平总书记和青年的每一次对话交流,我们可以看出,饱含真情实感的对话式、生活式的语言表达可以打动话语对象,引起情感认同。我们要充分利用“与青年同向,与青春同行”的身份优势,善于从青年学生的视角出发,准确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忧所盼,注重对话交流,用“以情动人”的方式靠近他们、感染他们,构建起信任的桥梁。

团干部说话要“有趣有味”,提升思想引领的话语效度。在语言交流中恰当使用表达技巧,可以有效引发话语对象的兴趣,传递话语信息。习近平总书记曾嘱咐同学们“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用“穿衣服、扣扣子”这一形象比喻勉励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华中科技大学接受学生邀请发表即兴讲话的时候,和蔼地说,“刚才这位主持人让我讲话,现在最流行的词就是‘被’,这次我算不算‘被’讲话?”一句话活跃了现场气氛、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此外,他曾多次举过举重运动员的例子,以此教导青年“事情是一件一件做起来的,本事是一点儿一点儿长起来的”。从习总书记身上我们学习到要十分重视并灵活使用语言表达技巧,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方法让话语“富灵气”,用贴合时代特点和青年群体的流行热词让话语“蕴生气”,用贴近生活的小故事、真素材让话语“接地气”,在时代语境下将原本高深、严肃、枯燥的话语转化成简洁、趣味、生动的表达,增强话语表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为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干部,我们要深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关注关心关爱的温暖记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交往交流交心的真情故事,深刻践行引领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初心与使命。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运用语言的力度、厚度、温度、效度来引领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培育中国文化的坚守者、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中国精神的弘扬者、中国力量的贡献者,教育引导当代青年坚定与时代同向同行!

读了《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这篇专访,我触动很大。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两点认识:

一是“自找苦吃”要吃得苦中苦。在学校党组织、学生组织和社团任职期间,我总是保持最后一个离开,搬桌椅、拉横幅、贴海报,要把物资整理完毕、场地收拾干净;作为一名党员,我深知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担任辅导员平时要管理200多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但从来没有一刻放弃学习,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不管睡多晚都必须至少看一个小时的理论书籍。正是这种“自讨苦吃”,让我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

二是“自找苦吃”要走出“象牙塔”。走出舒适圈,到社会中去实践去锻炼。在2017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研修营,到梁家河重温总书记当年插队的知青岁月。2019年参加中组部、教育部和团中央共同举办的高校青年党员骨干培训班,在河南新乡学习“先进群体”的精神,他们的“吃苦精神”让我感受到了这些优秀共产党员们都是在为人民幸福奋斗。

在我看来,我所有的“自找的苦”,都是我人生中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让我成为现在更优秀的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在支教工作中将“自讨苦吃”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南通大学第22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孙蕊。

去年我正式成为南通大学第22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要在2020年奔赴青海贵德,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当然,我会遇到一些“反对”的声音,说一个女孩子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吃苦,自己找罪受。但在我看来,这份“自讨苦吃”,我吃的心甘情愿,吃的无怨无悔。

正如总书记所说,大学生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干货。支教一年,也是我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实践学习,给自己停下来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去考虑自己之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去走。我已做好将汗水挥洒在祖国的崇山峻岭间、将梦想书写在大地的绿水青山边的准备,在支教工作中将“自讨苦吃”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在最能吃苦的年纪来一次“青春实践”

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三支队机动二大队八中队政治指导员刘大君。

细细品读《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三)》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军旅感悟,我想说:自找苦吃,苦亦实苦,先苦后甜。

从学生转变成军人,我和许许多多学生兵一样经历了水土不服、破茧成蝶。在军营这所实践大课堂中,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处世、学做人、学自理……入伍12年来,在各级组织的培养和帮助下,我从一个起初说话脸红、不善言辞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了一名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的上尉政治指导员。去年,我还荣获了总队优秀“四会”政治教员。

入伍以来,面对着一茬茬朝气蓬勃的年轻战友,我每天都在与“军人青春”这个话题打交道。我深切体会到:有一种青春,只有军营能给你。而且,军人的青春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家国与边关。

这几天,“最后50米军旅路”的一篇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当兵34年、当班长30年,6次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带出300多名优秀导弹操作号手,“八一勋章”获得者、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光荣退出现役了!从国旗杆到营门口之间的50米,王忠心走了34年,却迟迟迈不开腿再踏出去一步。34年啊,他把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和千千万万个王忠心一样,无数热血男儿把青春献给了军营,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用责任和担当书写着别样的青春色彩。

基层摔打是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山东省潍坊市坊城街道办事处、临朐县寺头镇团委许明虎。

看完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习书记与我们聊如何做好基层工作》一文,深受启发。

基层历练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2014年我被确诊为圆锥角膜,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近视2000多度。像这样的疾病,百万个人里才会有一例。虽然病痛缠身,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的梦想。我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参加高考,并顺利考上大学。

上大学时,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连续四年到贫困村驻村扶贫。毕业后,我放弃了去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留在了基层工作,从一名大学生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一名基层团干部、一位公益组织的负责人。

报道中提到,总书记指出实现由大学生到基层行政干部的转变,一定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即要有忍耐力、直觉力和行政力。作为基层的行政干部,一定要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对此我感触很深。来到基层后,“事非经过不知难,挑担方知肩上重”,基层往往矛盾和困难较为集中,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会不断得到锤炼,增强抗击打能力,练就一双铁脚板。

看完系列报道的《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一文,我同样感触颇深。作为95后的新青年,我们要到农村、到基层去找苦吃,在基层中摸爬滚打,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虽然自己身为残疾人,但更要用自己的行动去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力量。沉下心来,俯下身来,读好“无字书”,进好“百家门”,行好“万里路”,接过责任的接力棒。在基层实践中砥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品质,在基层这块沃土中实干、苦干,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迈开坚实的步子。

到基层摔打,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1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已然淡定,但“振兴中华”的青春壮歌却一脉相传,回响不绝。我们是幸运者,面对新世纪,我们责任更重大。

学习五四精神,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灵魂,是力量之源,是前进之灯。面对多元思想交织、各种利益诱惑,青年要牢记心中理想信念,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理想信念上的坚定,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五四精神激励自己前行。

学习五四精神,要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本领过硬,才能真正担当起重任,推进各项事业。对于青年而言,必须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勤加修炼,坚持把根扎深扎实,练就过硬的本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弘扬五四精神。

学习五四精神,要追求进步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青年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深刻理解创新精神,奋力投身创新实践,改革才会有新突破,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各项工作才能出“新招”。当代青年既要选择自己的兴趣,激活自己的思维,发掘自己的潜能,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做到这些,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形成,我们也才能够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五四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五四运动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其精神仍在影响着我们。我们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继续弘扬五四精神,激扬奋斗青春。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我们伟大的共产党,迎来她90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回首往昔,在我们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祖国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困境中走出来,因为祖国心中有我们,有人民!祖国用伟岸身躯来保护我们,我们也要回报于祖国:永远爱你,保卫你。

史蒂夫·霍金,那个在轮椅上以一种奇怪姿势坐着,身体只有极少部分可以动的男人,却在思考着我们的宇宙。

在他之前,还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去认识这个宇宙,尽管我们对于这个宇宙来说甚至连大海里的一滴水都算不上。

这本书给我的感慨不仅仅是惊讶于宇宙的神奇,还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平时对物理数学不屑一顾的我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就碰了钉子。

我臣服于他们天马行空但却又切合实际的猜想。

举个例子,你也许从没思考过速度这个问题,至少是深入地思考过。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猜想。

不得不说,世界很神奇,而这些科学家却更为厉害,从这些平常的事件中发现神奇。

也许你会觉得有些糊涂了现在。

不过还有更玄的呢!

在众多科幻电影、图片中,黑洞都被幻想成了一个洞,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觉得黑洞依然是一个球状的,是质量无比大,密度无比大的球状,那是恒星的最终结局,并且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物体的引力由它的质量和密度决定。对于恒星坍缩而成的黑洞那么它的引力自然是无比的大!

更恐怖的是,光是被人们看作粒子或者波,所以光同样也会受到引力的吸引,所以在黑洞连光也无法逃逸,会被强大的引力吸想黑洞。

这篇我觉得根本算不上是读后干,我只是想把我说的一点点写出来,甚至还有许多是错的。

现在每当我翻开《时间简史》我都会颠覆一次我的观点,感觉在接受一次洗礼,人类最高智慧的洗礼!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我和支部的其他成员一起读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读书》,再次走向中国共产党的过去,重温了险的历史。

其次,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党的政权是从枪支中得到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反动,在混乱的时代为人民开辟道路。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刘伯承等元帅制定战略,在无数不眠之夜的灯下领导军队为人民战斗。工农红军自1928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结合了不怕死敌的爱国士兵,他们抛弃头脑流血,不顾一切只为革命的胜利。最难忘的是红军长征,爬雪山,穿过草地,穿过金沙的铁索桥更危险,同样可以征服的饥寒更加痛苦,同样可以忍受。是的,我们牺牲了很多士兵,但我们最终以部队的名义克服了天险,完成了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之路上,只要回顾长征就点燃了精神,照亮了民族。我认为,无论将来我们去哪里,长征都是精神之歌,不断地唱着耳畔。

我们的历史也有创伤,那惨烈的日军30万南京大屠杀至今仍是我们心中抹不去的阴影。1937年日本的侵华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们烧死绑架,他们悲惨无人道的行为没有天理。但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反而发生了事件,在全国和日本鬼子战斗到底。在艰苦的环境下,在被动的局面下,我党充分集中才智,密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经过8年终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其中,有多少优秀的爱国爱党人牺牲,有多少无辜的善良人受害,但中国共产党负责,忍受悲伤,义无反顾。

在党过去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常提及。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我们确实不能一心一意地发展生产力。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历史已经被我们改写在新时期,中国以前没有的速度向世界证明,我们的经济也能像革命一样焕然一新。有理由相信,我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长远战略为核心,以远大目标为航,在未来的百年里谱写更加辉煌的奇迹。

《红旗谱》,这是我国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从父辈的严老祥和朱老巩再到子辈的严志和和朱老忠,无不折射出同乡人,建立在友情之上的同乡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鲁迅对瞿秋白的真诚剖析,而严老祥和朱老巩、严志和和朱老忠不单单是经历了我们现代人中非常“不显眼”的“富贵”,更是共同经历了数不尽的“患难”。

从整本小说来看,我觉得像是在回忆一件事。就如,开篇所说的“那时小虎子才十几岁”,“二十五年后的一个春天”等,我觉得作者是站在时间轴的末端来写这部小说,像是在回忆那些事那些情,却不失当时时代的先锋力量;在彷佛在审视着所谓的“命运”,好像第一代人、第二代人都在经历着似曾相识的坎坷。两岁的距离并不远,却猛然懂得搁在脑子深处的那些曾经的点点、幕幕。每当我们往后看一次,所呆想的,不管是一句歌词还是一个字,都是那样的揪心。眼里看着墨黑的字,感受到有时代痕迹的家庭、朋友、爱情、家乡,抹去那小说中感动的情节,凸显出那种时代的“悲”,或许那是我心中的自己对生命的“悲”吧。

《红旗谱》这部革命著作给我感触颇深,它不仅反映了历史,更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反思。

轻轻合上《围城》的最后一页,内心很平静,夜已悄悄地爬满整个天空。遥望,不知哪儿还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轻轻地守望,相信明天会是个好天气。方鸿渐原来是有梦想的,正如我们的每一个人一般,年少轻狂的我们,按捺不住热血的沸腾,无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规的事物妥协。我们总相信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能驾驭。于是方鸿渐乘上开往法国的航班,开向自认为的一片新天地。几年后,二十七岁的方鸿渐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带着一张作假的文凭,心里是满满的内疚。二十七岁的他仍会天真地想起严父,慈母的失望。仿佛当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锁链断了一般,几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场华丽的美梦,终有醒来的那一刻。方鸿渐意识到了,当他意识到红海早过了时,他就觉悟的认识,他并不能够完全挣脱那条无形的链子。

就如《围城》中所讲“年龄是个自然里程中无法超越的事实。”凡事一经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况是城里城外呢?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去年暑假,我就看过电视剧《围城》,当时还是被里面的一些情节吸引了,引起了我读《围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没有时间,手头也没有这本书。直到这个暑假,我从朋友那里借来这本书后,才慢慢读着。

读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了。方鸿渐这个人,在钱钟书的笔下似乎是一个除了会点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点、一无是处的人。他的文凭是买来的,志大才疏、胸无点墨、性格软弱又好强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假装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时还很虚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给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对爱情执着,有时候往往透着一些可爱。

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亲发现。

在爱情上,方鸿渐也透出他的可爱来。他同事和三个女性交往,既爱这个,又喜欢那个。后来结婚后,居然发出谈恋爱无用的感慨。事业上,方鸿渐是不得志的。处处是别人的棋子,可是方鸿渐却无奈接受,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放弃,表现出坚持的可爱来。

看《围成》这本书的过程中,里面的幽默、讽刺的用语给了我欢乐;看完后,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有深深的感慨。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历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实践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更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可预见和难预见的风险挑战,从历史中得到启发,从历史经验中提取克敌制胜的法宝。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在庆祝我们党百年诞生的重要时刻,在两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重要节点上,我们只有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中吸取不断前进的力量,才能以昂扬的姿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途径,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设党百周年。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有些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在困难面前消极悲观,在诱惑面前不能清洁自己。究其原因,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牢固。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思考、联系实际,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学会对党的忠诚,学会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在真正的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

我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重视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果鼓舞斗志,明确方向,以党的荣耀传统和优秀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以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发智慧,鼓励品格。只有从学习党史中武装自己的头脑,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稳定心灵,保护清白。

从浙江嘉兴南湖畔的一叶红船到今天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中国号巨轮,我们党一个接一个地消除困难,克服一个接一个地挑战,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立足于实际、守正创新,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

目前,我们党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双重挑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反腐败斗争等工作,重视方法创新,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提高目标和实效性。

在为人民谋求幸福的新旅程中,需要跨越很多雪山草坪,需要征服很多娄山关培根口。党和人民的事业等不得缓慢,消极的懈怠不能改变美好的生活。因为遵守旧的,所以自信的话,事业的发展就会当场踏步。我们决不能被现有的成绩蒙蔽眼睛,束缚手脚。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发展逢山开路、遇水桥开拓精神和奋斗志向。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业发展永远不会结束,共产党人的初心决不会改变。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安慰历史,安慰前辈,赢得民心,赢得时代,善于成功,一直不前进。把人民放在心里,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中,考虑大众的想法,解决大众的期待,解决大众的忧虑,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学习党史的效果,最终要回到为人民担心的实践中接受检查,在为人民担当中表现出来。

回顾党的历史,面向吸收经验的未来发展,更加担当。站在两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重要节点上,只有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在党史上回顾初心,坚定信念,勇于创新,我们才能提出正确的党和人民历史答案。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本书中。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仅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廉颇得意极了。可后来,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史记》是一本历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下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许多精彩绝伦的小故事。比如,我们平常在电影、电视、甚至课本上看到的一些故事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西楚霸王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慢慢展现眼前,下面我就说一个让我感受很深的小故事吧。

在《史记》故事里我学了很多很多的道理和知识,知道了许多历史名人。虽然我现在又的地方还看不懂也不明白,但读每一遍都受益匪浅,它将伴我成长,他将是我吸取”营养“的宝库!

书中朱老忠带着儿子重建家园,而且小心翼翼,心惊胆战,因为恶霸冯兰驰亡他之心不死,。严志和的儿子运涛在上城打短工的时候认识了贾老师,从这里开始,运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贾老师说:“就是封建势力、军阀政客们,不能推动社会前进,只能是社会的蟊贼。受苦的人们,工人和农民,就要起来打倒他们,自己起来解放自己。知道吗?”

在这个故事里,我认为春兰是一个人格十分鲜明的人物,她代表了那时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妇女,勇敢的去寻求自己的爱情,是自由恋爱的先锋人物。春兰这个农村女孩,性格开朗、泼辣、热情,热爱劳动,要求进步。运涛走上革命的道路,她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挨了父亲一顿毒打,她始终钟情于运涛,对革命的信心毫不动摇。春兰与运涛的相爱,在当时的农村社会里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她甘愿冒着父亲的毒打,顶住村民的指手画脚妄加非议,向封建世俗礼教发起了挑战。尽管她的生活周围是黑暗的、碰壁的,但她始终是进步的、幸福的。在小说中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十分深刻,运涛教春兰写革命两个字,后来运涛之后去了南方,去参加了真正的抗战,春兰思念他,便在自己衣服上绣上革命两个字,鼓励自己。

那时的南方在斗争上确实比北方有一定的先进性,运涛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国共合作时期参加了国民党,却在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被国民党逮捕。江涛考上了保定第二师范,继他的哥哥之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老师依然是贾老师,在运涛被捕之后,愈加坚定了走革命这条道路,因为只有抗战胜利,他的哥哥才能获得自由。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当然不算完!反革命在武汉大屠杀以后的日子,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的士兵、工人和农民举行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朱德同志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转战湖南。他们在井冈山上会师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工农红军,建设了革命的根据地。今后要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叫无地少地的农民们都有田种!”

当时在官僚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的压迫下,人民的生活愈加艰难,而割头税成了农民爆发反抗的导火索,江涛在贾湘农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如何开展宣传,如何组织队伍,如何开始这个广泛的群众活动。那是因为他深知农民生活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不仅要反割头税,更是在第二师范学校掀起了轩然大波。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在天地间,应当做一番有益于人类的事业。”小说虽是虚构,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看着,我想:是不是当时的人民真的都有一种想创一片新天地的新思潮?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进步。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说明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这也说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人民同时也是智慧的。在不断的斗争中,不断成长,不断壮大。

《红旗谱》的表现对象是从晚清到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民。梁斌在表现农民的革命性时清醒地意识到农民与生俱来的乡土特性。同时,《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小说以锁井镇村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并提炼故事情节,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用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但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工笔细描,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对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的描摹,使作品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科学家史蒂夫霍金的《时间简史》。

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提出的理论。首先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好的环境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听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应该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多多向老师请教,毕竟老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更加丰富的。同时在校学习的期间我们也应该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卢思浩是我一直喜欢的一位现代作家,从他的文章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与经历,我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总得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才能明白一些道理,就像是等到你终于明白一句话的深意时,时间早已经向前一路飞奔,把你甩在了后头,我们好像一路走来都在失去,唯有生活在无声的继续,我其实特别赞同他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

就像他写的时间的答案中所塑造的主人公陈奕浩,他的青春时代被孤独所充斥着,他渴望别人精彩热情的世界,但周围的人没有一个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他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中煎熬着,他原以为他的一生就会一直这样,父母不关心他只有奶奶关心他,他的世界毫无温暖可言,但一次图书馆与梦真的邂逅,似乎给他的世界打开了一扇门,两个经历相同,性情相近的人似乎更能温暖彼此,他们两人相互鼓励,生活于他们两人来说似乎变得色彩斑斓,但梦真的不辞而别使得陈奕浩更加坚定了逃离家乡读书的念头。在大学生活中,陈奕浩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好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同寝室的夏诚,他活泼开朗,他的热情感染着陈奕浩,他热情大方,结交了很多朋友,有很大的志向,有漂亮的女朋友安家宁。再一次聚会中,陈奕浩喝多了,但他认识了另一个世界中的自己于是他放纵自己,但董小满这个后来给他带来幸福的人朝他走了过来,一直劝解他,他们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陈奕浩的心房好像被这个突如其来的人打开了。在后来安家宁和董小满、陈奕浩经常坐到一起聊天。一次陈奕浩的奶奶去世了,他的世界好像在那一刻坍塌了,唯一疼爱他的人也离开了他,他仿佛又陷入了黑暗中得不到救赎,但董小满的一通电话把陈奕浩拉出了黑暗,他们两个人的关心有拉近了一步或许就是在这时陈奕浩内心里开始喜欢董小满,但后来由于陈奕浩没有果断的性格去和董小满表白,董小满因为学业而去了国外,但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时间依旧前行,但他身边的人都有所经历,他们都在磨难中成长,首先是姜睿,他原以为自己的音乐梦会实现,但现实是残酷的,他轻信一个经纪公司,他投资了他的全部积蓄并耗费了自己无限的精力与时间,但结果就是他被骗了,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没有地方可以去,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他的脸上再无往日谈起梦想时的欣喜,他的脸上只剩下了无限的伤悲,最后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踏上了父母为他选的经商之路,不仅是他,夏诚和安家宁他们两个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夏诚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为了自己可以结实更多优秀的商业家,选择和安家宁分手去了国外,他为了自己的事业放弃了爱情,或许这就是书中所谓的成长吧。成长或许就是学着接受,独自一个人向前的同时也必将伴随着失去,分道扬镳带来的孤独与世事无常带来的挫折,生老病死带来的无力感,或许这些都是在成长路上我们所必须经历的,我们无法逃避,无可避免,夏诚或许爱国安家宁,但他为了自己的野心选择放弃真挚的爱情,安家宁或许也曾试着挽留这份感情,但现实就是如此,在你认为一件事会很好完成时会跟你开一个很大的玩笑,成长就是学会接受,一个人向前进的同时也是失去的过程,陈奕浩周围的人包括他似乎都经历着不幸,处于人生低估,但他们没有自怜自爱,依旧热爱生活,最后安家宁告诉陈奕浩其实董小满一直在等他,并且也很喜欢他,然后陈奕浩不顾一切去找董小满,最后他们两个在一起了。

读卢思浩的《时间的答案》我备受感悟,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但既然我们都还能在天亮时醒来,那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认真的生活下去。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而失去本应该拥有的东西,时间永远不会带走我们两样东西,一个是跟自己相处的能力,一个是跟你步调一致的人,我们的在独立的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拼搏奋斗着,从而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停滞不前呢?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我们沐浴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红色经典书籍《红岩》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

“世界上很少有人会从事这个职业的,我们也不指望从这份工作中挣钱,但是我们不必介意,因为能获得很多有趣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比任何一个职业都有意思。”

这是在《昆虫记》中摘出的法布尔对自我工作的看法,是的,像观察昆虫这一行业确实从事的人寥寥无几,因为从中得不到一分钱,但为什么法布尔会从事这一职业呢?是出于对昆虫的热爱吗?没错,在他的野外实验室中,法布尔就把昆虫当做人类,甚至当作自己的朋友,非常的尊重和喜爱它们,以至于忘我的融入到昆虫的世界去体验昆虫的乐趣。由于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有时法布尔在研究与记载的过程中也不忘用生动的话语把它们形象的比喻一番,比如描写蟋蟀的一句话:“上面一对则是控制码擦得器具,蟋蟀只用了其中4个发音器就能将音乐传到百米之外,可以想象它的声音多么急促。”还有描写蜘蛛的一句话:“这些即将结束生命的‘苦行主义者’不愿死在蜂房里,于是他们自行解决了葬礼,让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可想而知,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是多么深,深到这位“昆虫世界的维吉尔”宁可为昆虫设计一套结婚礼服,也不会动脑筋去参加上流社会的晚宴。

在《昆虫记》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昆虫学,还可以学到昆虫学以外的东西,比如解刨学和化学,法布尔用生动脱俗的语言把几门枯燥乏味的科学描绘的有声有色,而且在他的语言中没有半点虚假,因为他坚持“科学可以被修饰,但不能被修改。”这使我们能在昆虫记中学到真实可靠的科学,而且能把他们好好吸收。而我每每在享受科学的乐趣中,法布尔老人为此付出的艰苦劳动,我却毫无体会。后人总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进步。这使我感受颇深。

《昆虫记》不但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着作,更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它让我了解了为自己喜爱的东西而付出一切去追求的精神,了解了一种追随远离尘嚣世界的高雅情趣,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尊重。

法布尔老人让我了解昆虫世界,而昆虫则让我永远记住法布尔。

《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

伟大的人为什么伟大?因为,你是跪着看他们的,你跪着,别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为你只想当一个汲取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着人生,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人性的弱点、生活的真实性,并入木三分地撕开来并加以展示,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读完《昆虫记》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始终难以忘怀。

《昆虫记》是一本讲述昆虫的书,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着作。《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着,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其中的内容生动有趣,讲述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在他的笔下,有着红蚂蚁、蝉、螳螂、蝈蝈、蟋蟀、蝗虫、大孔雀蝶小条纹蝶、胡蜂、黑腹狼蛛等等众多昆虫。《昆虫记》不仅是一本反映昆虫内心世界的书,也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部巨着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着作注入了灵魂,他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以人性观照虫性,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他的笔下,每一只昆虫都同人类一样有灵性,会说话,会唱歌。胡蜂、苍蝇、蜣螂、蚂蚁、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甚或有些让人讨嫌的昆虫,经过法布尔的细致观察后,显示出生性美好的一面。因而也被视为动物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一个人能耗用一生的时间来观察和研究昆虫,已属不容易,而又将观察的经验写出一本传世之作,更不能不说是奇迹。在《昆虫记》中,反映了法布尔对自然世界的无限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追求。《昆虫记》不仅是一本描写昆虫的着作,更是一本描写生动有趣的故事的书。《昆虫记》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明白了生命从繁衍到死亡,实属艰辛,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对小小的昆虫也增加了许多尊重。《昆虫记》让我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了解了生命。

《昆虫记》看似平平淡淡,但却无时无刻地反映出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少年毛泽东》。

毛泽东他那时是在韶山上的一个小山村出生的,他长大以后人们觉得他顽皮,就叫他石伢子。石伢子觉得自己该上学了,一天就鼓足勇气对爸爸说:“我想上学!”爸爸便把他送进了学堂。出于考虑找来一个识文断句的老先生个他起了个学名:毛泽东。有了学名男伢子要有个表字为“润之”。学了几个月便受不了老先生的蜗牛爬树式的教学进度。从在家帮爸爸耕地的空隙把学过的课文背了下来。自己把课文全部一点一点的学完了并背了下来,显示出了他出色的记忆力。

一次,在一个秋天丰收的下午,毛泽东正在山下放牛,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地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了,毛泽东赶紧帮着毛四阿婆收稻谷。他收完阿婆家的稻谷,自己家的稻谷早被淋湿了,结果回去后被父亲责骂了一顿。

毛泽东宁愿自己家的稻谷被淋湿,也不要让别人家的稻谷被淋湿。这种关心穷苦人的品质多么高尚!,我以后一定处处以毛泽东为榜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到了毛泽东18岁的时候他考上了长沙专门为韶山所建的一所学校,并在那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决心鼓动同学们剪掉了辫子。又过了几年毛泽东又去当了兵,没过半年又回来了。毛泽东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在私塾里就四处借书看,到了长沙还是在图书馆一看就是好长时间。不久毛泽东入了新成立的“新民学会”并是“一师”学友会“文牍”。

不久其中的会员之一罗章龙赴日本学习。这是毛泽东特写七言古诗为罗章龙送行。

这就是毛泽东毛主席的少年时光,那时贫穷与现代社会相比,毛主席从一个小山村,从不识字到了领导中国人站了起来,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啊,让我们学习毛主席那勤学好读的优良品质吧!

轻轻合上《围城》的最后一页,内心很平静,夜已悄悄地爬满整个天空。遥望,不知哪儿还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轻轻地守望,相信明天会是个好天气。方鸿渐原来是有梦想的,正如我们的每一个人一般,年少轻狂的我们,按捺不住热血的沸腾,无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规的事物妥协。我们总相信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能驾驭。于是方鸿渐乘上开往法国的航班,开向自认为的一片新天地。几年后,二十七岁的方鸿渐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带着一张作假的文凭,心里是满满的内疚。二十七岁的他仍会天真地想起严父,慈母的失望。仿佛当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锁链断了一般,几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场华丽的美梦,终有醒来的那一刻。方鸿渐意识到了,当他意识到红海早过了时,他就觉悟的认识,他并不能够完全挣脱那条无形的链子。

就如《围城》中所讲“年龄是个自然里程中无法超越的事实。”凡事一经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况是城里城外呢?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读完《昆虫记》后,轻轻合上书,细细回味着书中的描写,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波澜。

《昆虫记》是一本描写昆虫生活习性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在法布尔的笔下,这些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小昆虫也表现出它们独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门人充当着大门板和守门人的角色,同类来了就让开,异类来了就赶跑它;迷宫蛛的网像一个迷宫,昆虫掉进去就“走”不出来了;蝈蝈儿看起来好像是食素的,其实它们是一群“伪素食者”……这些小生灵在作者的笔下表现的活灵活现,像人一样有了灵性,会唱歌,会跳舞,有欢喜,有悲哀。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这几句描写遂蜂“守门人”的话还记忆犹新:“也许三个月以前,那时它还很年轻的时候,它曾经为了自己和后代们在这里单枪匹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一直到现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没有停下劳动,它还在用它微薄的余力守卫着这个家。它已经不能再做母亲了,可是它依然能够为家人守卫大门,抵挡不速之客。”看完这几句话以后,我被遂蜂“守门人”那对家里人深沉的母爱所震撼了。在它年轻的时候,它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着;在它老了后,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守卫这个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的许多母亲不也是如此吗?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操碎了心,在儿女长大后虽然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帮忙的了,可是心中却仍然装满了沉甸甸的母爱,想要再做点什么。

我再将书中的内容与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一对比,才发现,原来昆虫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何我以前就没发现这一点,而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却发现了?后来我才知道,法布尔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虫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发现了昆虫的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因为《昆虫记》在科学和文学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称为“昆虫的史诗”。为何法布尔能够坚持一生都致力于昆虫研究呢?因为它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昆虫记》让我了解了昆虫,更让我了解了生命;《昆虫记》虽然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却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无比尊重,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去年暑假,我就看过电视剧《围城》,当时还是被里面的一些情节吸引了,引起了我读《围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没有时间,手头也没有这本书。直到这个暑假,我从朋友那里借来这本书后,才慢慢读着。

读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了。方鸿渐这个人,在钱钟书的笔下似乎是一个除了会点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点、一无是处的人。他的文凭是买来的,志大才疏、胸无点墨、性格软弱又好强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假装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时还很虚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给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对爱情执着,有时候往往透着一些可爱。

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亲发现。

在爱情上,方鸿渐也透出他的可爱来。他同事和三个女性交往,既爱这个,又喜欢那个。后来结婚后,居然发出谈恋爱无用的感慨。事业上,方鸿渐是不得志的。处处是别人的棋子,可是方鸿渐却无奈接受,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放弃,表现出坚持的可爱来。

看《围成》这本书的过程中,里面的幽默、讽刺的用语给了我欢乐;看完后,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有深深的感慨。

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宏樑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了“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内蒙古大学留校学生时,再次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跨越34年的时间长河,“行循自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中始终不变的核心“关键词”,是总书记送给不同时代青年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长箴言与人生信条,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循何自然?如何循自然?《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故事在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细节中给了我们答案。

“自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脉络。在传统思想中,“自然”一词源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代表了一种天然的,自由发展的状态。“行循自然”恰恰契合接续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表达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代表行事无所作为,而是应当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主政时所告诫大学生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办法迈。”迈步前进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了解现状,顺应自然后的“谋定而后动”,这就是“行循自然”的生动体现。

“自然”,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规律”相呼应,即物质运动中固定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行循自然”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只有对客观规律认识足够深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深刻的感知自然,理解自然之道,才能在实践中如鱼得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系统学习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方能“行循自然”。

“循自然”不能只学习来自书本的“自然”,更要亲身实践,在真实的个人体验中触碰“自然”。正如总书记所说:“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无论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强调实践和调研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多参加实践和调研,深入基层。在仰朝黄土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活的无字书中思悟了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明悟了关于群众、实际的“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3个月里跑遍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真正了解问题,然后再开会决策。“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青年唯有置身在实践中“服水土”,方能全面真实把握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事物发展自然状态,而后方能探求机理、淬炼真知。

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古语有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最真实的体验,要从最基层的一线中来,要从思考与创新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讲:“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在基层摸爬滚打后,终会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大学生“要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立足岗位,大胆创新,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用他“找苦吃”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范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往“实”里走、往“苦”里走,树立“掀开锅”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在“自找苦吃”中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人在一线、志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实践中求真知、寻规律。

“志存高远”是“行循自然”的先决条件与方向指引,“脚踏实地”是“行循自然”的表现内容和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年轻一代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路,否则只能牢骚满腹、空悲叹。”新时代在赋予了当代青年全新的际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挑战,新青年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树立高远志向,担当时代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力”和“三精神”,锤炼坚韧的忍耐力、精准的直觉力、果断的行动力,在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的养成中找准“循自然”的方向,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人民群众需要联系起来,把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让青春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焕发绚丽色彩。

阅读《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品味25篇访谈稿,我们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无论身处任何境地都始终从容不迫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看到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怀有的耐心引导与悉心关怀,可以看到了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以“行循自然”生活态度找准人生定位的殷切希望。

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行循自然”绝非不作为、懈怠、沉沦、随波逐流,它所强调的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的迷茫能够始终坚定内心,在孜孜不倦学习、静心钻研理论、积极掌握技能、竭力提升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认识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合乎规律,认识事物本质,妥当解决问题,达到期望目标。总书记说:“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行循自然”的生活态度,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选择、全力拼搏、竭力付出后的“争其必然、得之坦然”,是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辛勤中获得提升、在过程里寻觅青春无限可能、享受过程而无惧失败的“失之淡然、顺其自然”。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总书记提起自己下乡经历中的“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回忆起自己冬天起粪的经历:“起粪的时候弄得满身既有汗水又有粪尿,混在一起,又湿又臭,冷风一吹,全身冰凉。粪池里不仅脏,还散发许多恶臭的有害气体,令人窒息,越到后面越难受,既考验体力也考验毅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总书记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不惧怕苦难,反而把苦难当作促进成长的宝贵财富,强调要“自找苦吃”“要有韧性、有耐力,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书中6次提到了总书记的“温和”,总书记的笑容与温和是历经沧桑风霜的处变不惊,是始终坚持的待人和善、遇事沉着、踏实稳重的人格魅力,如春风般涤荡人心。在总书记的教导下,福建闽清籍无双臂残疾学生黄道亮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米玛次仁克服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志扎根西藏,四次驻村吃“苦”。他们把困苦当作平常,乐观面对苦难,从容不迫生活,展现了无惧风雨的“自然”生活态度,树立了逆境中奋起搏击的青年奋斗者榜样。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总书记“行循自然”的嘱托,在“学知识、长才干、明真理”之“行”中“循自然”,在“循自然”的哲学感召中以青春之“行”、坚毅之“行”成长成才,直面人生曲折,笑对风雨坎坷,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彰显青春力量、实现个人价值,让青春之光照亮伟大复兴梦想的前进道路。

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朋友们:杨·库格尔执导的电影朋友们:1971年法国电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时,充分肯定广大青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深情称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殷切嘱托新时代青年“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其言谆谆、其情切切。新时代的青年人用事实和行动证明,他们没有“掉链子”、不是“娇滴滴的一代”,而是堪当大任,能够与人民齐开拓、同祖国共奋进的一代。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用“理想信念”彰显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梦想,她时刻指引着我们青年一代在任何时刻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勇于开拓,顽强拼搏。十九大号召青年以“奋斗的青春”谱人生华章,以“灵魂的归巢”追中国梦想,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决战脱贫攻坚蹄疾步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新时代的青年唯有坚定理想、坚守初心,将激情青春融入伟大时代的生动实践中,才能“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只有坚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理想信念,才能迎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想境界。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用“拼搏奋斗”收获青春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任何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要变成现实,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七十一载春华秋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凯歌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这万山红遍的新时代,要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奋斗姿态,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当实干家,用奋斗把青春梦想耕种于祖国沃土,在火热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收获青春成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坚守奉献”诠释青春担当。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艰难险阻,唯有迎难而上,坚守奉献。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坚守奉献,这些曾经父母眼中的孩子,已然长大,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在自己所学领域中突破创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90后”、甚至“00后”占整个队伍的三分之一左右,身为新一代的青年,他们在自身“努力后”“奋斗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不管前路多艰,始终坚守奉献在抗疫的最前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工作者,唯有脚踏实地,把信仰与奋斗写在前行的征途上,经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扎根基层,建功田埂,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宏樑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了“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内蒙古大学留校学生时,再次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跨越34年的时间长河,“行循自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中始终不变的核心“关键词”,是总书记送给不同时代青年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长箴言与人生信条,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循何自然?如何循自然?《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故事在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细节中给了我们答案。

“自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脉络。在传统思想中,“自然”一词源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代表了一种天然的,自由发展的状态。“行循自然”恰恰契合接续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表达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代表行事无所作为,而是应当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主政时所告诫大学生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办法迈。”迈步前进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了解现状,顺应自然后的“谋定而后动”,这就是“行循自然”的生动体现。

“自然”,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规律”相呼应,即物质运动中固定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行循自然”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只有对客观规律认识足够深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深刻的感知自然,理解自然之道,才能在实践中如鱼得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系统学习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方能“行循自然”。

“循自然”不能只学习来自书本的“自然”,更要亲身实践,在真实的个人体验中触碰“自然”。正如总书记所说:“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无论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强调实践和调研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多参加实践和调研,深入基层。在仰朝黄土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活的无字书中思悟了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明悟了关于群众、实际的“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3个月里跑遍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真正了解问题,然后再开会决策。“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青年唯有置身在实践中“服水土”,方能全面真实把握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事物发展自然状态,而后方能探求机理、淬炼真知。

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古语有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最真实的体验,要从最基层的一线中来,要从思考与创新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讲:“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在基层摸爬滚打后,终会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大学生“要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立足岗位,大胆创新,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用他“找苦吃”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范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往“实”里走、往“苦”里走,树立“掀开锅”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在“自找苦吃”中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人在一线、志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实践中求真知、寻规律。

“志存高远”是“行循自然”的先决条件与方向指引,“脚踏实地”是“行循自然”的表现内容和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年轻一代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路,否则只能牢骚满腹、空悲叹。”新时代在赋予了当代青年全新的际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挑战,新青年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树立高远志向,担当时代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力”和“三精神”,锤炼坚韧的忍耐力、精准的直觉力、果断的行动力,在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的养成中找准“循自然”的方向,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人民群众需要联系起来,把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让青春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焕发绚丽色彩。

阅读《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品味25篇访谈稿,我们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无论身处任何境地都始终从容不迫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看到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怀有的耐心引导与悉心关怀,可以看到了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以“行循自然”生活态度找准人生定位的殷切希望。

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行循自然”绝非不作为、懈怠、沉沦、随波逐流,它所强调的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的迷茫能够始终坚定内心,在孜孜不倦学习、静心钻研理论、积极掌握技能、竭力提升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认识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合乎规律,认识事物本质,妥当解决问题,达到期望目标。总书记说:“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行循自然”的生活态度,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选择、全力拼搏、竭力付出后的“争其必然、得之坦然”,是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辛勤中获得提升、在过程里寻觅青春无限可能、享受过程而无惧失败的“失之淡然、顺其自然”。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总书记提起自己下乡经历中的“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回忆起自己冬天起粪的经历:“起粪的时候弄得满身既有汗水又有粪尿,混在一起,又湿又臭,冷风一吹,全身冰凉。粪池里不仅脏,还散发许多恶臭的有害气体,令人窒息,越到后面越难受,既考验体力也考验毅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总书记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不惧怕苦难,反而把苦难当作促进成长的宝贵财富,强调要“自找苦吃”“要有韧性、有耐力,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书中6次提到了总书记的“温和”,总书记的笑容与温和是历经沧桑风霜的处变不惊,是始终坚持的待人和善、遇事沉着、踏实稳重的人格魅力,如春风般涤荡人心。在总书记的教导下,福建闽清籍无双臂残疾学生黄道亮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米玛次仁克服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志扎根西藏,四次驻村吃“苦”。他们把困苦当作平常,乐观面对苦难,从容不迫生活,展现了无惧风雨的“自然”生活态度,树立了逆境中奋起搏击的青年奋斗者榜样。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总书记“行循自然”的嘱托,在“学知识、长才干、明真理”之“行”中“循自然”,在“循自然”的哲学感召中以青春之“行”、坚毅之“行”成长成才,直面人生曲折,笑对风雨坎坷,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彰显青春力量、实现个人价值,让青春之光照亮伟大复兴梦想的前进道路。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6点要求。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二是要热爱伟大祖国,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三是要担当时代责任,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要勇于砥砺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五是要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学习紧迫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六是要锤炼品德修为,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切缅怀了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重要要求,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征程中,不断谱写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写读后感,范文

读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一书,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从表面上看问题背后的机遇,解决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写研究报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读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后,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通过表面的东西看背后的机遇,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实实在在写调研报告”。作为一名河北农业大学的本科生,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嘱托,向曹兵海学长学习——实实在在、迈稳步子、夯实根基,面向未来,踏实前行。

知行合一前途可期。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大一学生刘美萍。

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河北农大正定籍学子暑期回乡搞社会调研,鼓励广大青年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指出学东西要学无止境,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是有用武之地的。学习的同时要想办法应用,在应用中再总结,再用于学习。

21世纪的国际竞争,人才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真正的人才。我校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山35年,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书写在太行山上,造福一方百姓,激励万千学子。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我们应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将自身力量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洪流中,脚踏实地,前途可期。

一枝一叶总关情。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一学生张怡。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中,习总书记对青年的亲切和热情始终令我难忘。1983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为河北农业大学进行农村调研的同学们做完动员指导后请大家吃了顿肉包子。在去往饭店的路上,他与大家聊得十分融洽;席间,他更是一点架子也没有,热情招呼大家,细心关照每一位同学。

这段采访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令我很有感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心系百姓,贴近百姓,以真情服务人民,用真心打动民心,生动地诠释了“近民、爱民、为民、敬民”8个大字。

培养战略眼光、科学精神。

河北农业大学经理管理学院大一学生蔡鑫。

青春于大学生来说,充满着朝气与希望、拼搏与干劲,在确立人生目标之际,难免会有些迷茫。在阅读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后,我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们当代大学生若想跟上时代的浪潮,必须培养战略眼光、科学精神,练就坚韧品格。特别是大学求知之程,要脚踏实地,对知识、对学术不懈追求,将个人命运融入祖国未来蓝图中。

回头看向前进精神代代传。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一学生李美慧。

回头看,精神良开端。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邀请曹兵海等大学生做农村调研,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正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借鉴学习的。

向前进,精神代代传。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更要传承求实求真、冲锋陷阵的进取精神,在今后的日子里,放飞梦想,书写青春,做时代前列的开拓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干好基层工作要做到四点,一是要有兴趣、有热情;二是要有韧性、有耐力;三是要有一点儿组织能力;四是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作为共青团的基层团干部,干好团的基层建设工作,也必须要做到有热情、有干劲儿、有能力、有担当。

今年5月中旬,我担任了长征三号乙遥六十八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副书记,配合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在发射场完成火箭发射的各项准备工作。本次任务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组网工程的收官之战,世人瞩目。我和发射队全体同志秉承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全面克服疫情防控和发射前出现的技术问题等各种风险考验,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精心操作,细致判读,取得了“北斗收官”任务的圆满成功,为如期实现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作出了贡献。

这次工作经历使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青年担当,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回顾过去,3年以来,一院团委先后择优选派20名团委书记、多名团干部赴发射场承担长二丙、长三甲系列、长征十一号等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和政工工作,努力践行着总书记“干好基层工作”的要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的主题。

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吴清扬。

近日一直在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深深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深切关怀、殷殷厚望。习总书记曾勉励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我意识到,只有躬身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中国现实问题宏大而复杂,具体又真实,需要我们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关注基层群众的心声,特别思考理论如何联系实际。作为在校学生,我今后要主动从校园走进基层,深入群众生产一线,从无字句处读书。

把所学转化为行动。

山东大学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冠杰。

习总书记在分享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亲身经历时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成为一个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正是我们一代中国青年一直孜孜以求的。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宝贵的理论财富,今天的中国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不断与时俱进,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实践是滋养其成长的重要土壤。对于中国青年,实践就是要从虚无缥缈的自以为是之高点走下来,脚踏实地地走入基层走入群众走到老百姓中间去,去做实事。

大四时,我报名了山东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选择到山西的大山中支教一年。在此之前,我的所谓实践都是空想。而这一年真正的支教实践带给我的则是全方位的升华。这一年里,我会为孩子们学习上的进步而感到喜悦,也会为他们的不上进而着急,更会为他们原生家庭的各种不幸而感到悲伤。我真正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家庭等待着我们去帮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肩负的是让更多人过得更好的重任。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我和团队的伙伴们共同开展活动,带孩子们看外面的世界,为孩子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积极联系学校为孩子们捐衣捐物。我们在“把所学转化为行动”的理念指导下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奉献着。

习总书记的话里所传递的精神是一根指挥棒,指挥着有远大理想的中国青年脚踏实地做实事,引领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扎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9年全国“青马工程”学员、西藏大学2017级本科生韩娜。

2017年9月,我成为一名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我不仅成为西藏的学生,并且在日后将成为一名西藏培养的人民教师,我备感激动与荣幸。

大一暑假,作为学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总队的学生代表,我参加2018年西藏大学“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走访了西藏的红色遗址遗迹。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我了解到旧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与腐朽,深刻体会到旧西藏农奴对民主改革的迫切期望;在藏族老阿妈激动的泪水里,我们也真真切切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西藏各族人民保卫西藏、建设西藏所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011年总书记来到西藏大学,勉励我们扎根西藏;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告诉我们,“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2017年总书记给玉麦乡卓嘎央宗两姐妹回信,号召我们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做幸福家园的建设者;2020年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藏大医学院的学兄学姐回信,希望我们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无论什么时刻,总书记的心都与西藏人民紧紧连在一起,与我们青年大学生紧紧连在一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理想,到广阔的农牧区施展才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建功立业。

把中国故事传播给身边的人。

华侨大学“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队队长、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陈雅华(老挝)。

习总书记说,“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可以说是面向所有华文学院的留学生。我们一直把认真学好汉语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作为学习的重点,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

华文学院每年都会开展一项特别的社会实践活动——“华文星火”计划,让留学生把中国文化带回本国,让本国的中小学生能够通过留学生的讲解与介绍,从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比如在寒假,“华文星火”计划是让各国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春节。参加实践活动的留学生们,先要通过学院的甄选,然后进入专门的文化培训课程,把留学生的文化基础打好了,才能让他们到本国进行实践。

作为一名华裔留学生,能够真实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把自己看到的中国故事传播给身边的人是一份责任。

争做勇担时代使命的青年。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2020届毕业生朱迪。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考察,他对同学们说:“我看到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健康、聪明,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充满正能量,我就高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我深刻体会到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作为“抗疫一代”的青年,我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站了起来。在寒假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我所在的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迅速行动起来,开展“关爱最美逆行者子女”线上辅导活动,我担任一名高三孩子的数学辅导老师。我很自豪,虽然自己不能去抗疫一线,但依旧可以以书为盾,守住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后方!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投身到抗疫工作中去,有的做社区志愿者,有的参与生产分配医疗物资,还有的人组织募捐……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青年榜样。

今年8月,我作为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将奔赴内蒙古准格尔旗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孩子们立志成才是我们支教的价值所在,我们支教的故事也会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去思考,去践行。

基层青年干部要立志做大事。

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员会团支部徐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的“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对我启发很大。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处在最朝气蓬勃的时期,志向就像是车辆的方向盘和发动机,为人生道路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方向对、动力足才能干成一番事业。基层青年干部年富力强,长期工作在为人民服务的一线,要时刻牢记做大事不等同于做大官,立志做大事是践行执政为民的初心;时刻牢记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做大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大事。青年干部立志做大事,才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练好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功”

2019年全国“青马工程”学员、中央民族大学2017级本科生曾俊淇。

回顾“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一年多来的培养过程,我对于如何练好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功”这一重要问题也有了更加进一步、更为深一层的理解与认识。

一是要以政治锻造为导向,把准目标任务。一年多来,我坚持组织推动与个人主动相结合,师长引领与朋辈交流相促进,集中“输入”与尝试“输出”相统一,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经典著作逐篇逐段认真研读、逐字逐句反复体悟,扎扎实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增强用思想感召青年、用真理凝聚青年的能力和定力。

二是要以学懂弄通为遵循,夯实素养积淀。在“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集中培训期间,“辞藻代替不了思想,排比说服不了逻辑”这句话在同学们当中引起广泛共鸣。习总书记也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要口号式的记忆背诵,要内化为真正的核心思想”。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三是要以实干担当为抓手,拓宽路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亲身经历叮嘱我们,“打破怀疑、坚定信念最好的途径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只有积极投身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洪流中去体察世间冷暖、体会民众忧乐、体悟现实矛盾,才能真正明白我们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专业2020届硕士毕业生沈彬彬。

习总书记到暨南大学考察时,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这不由地让我回想起曾先后在泰国和德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往事。

2016年,我志愿赴泰国北部清莱山区一所华文学校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在泰国支教期间,这所学校是泰国北部第一所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学校,是泰国北部第一所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学校。每当看到学生们能熟练地吟诵《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以及唐诗宋词等篇章时,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到。从这所学校毕业出去的优秀学长学姐,有活跃在泰国旅游界的“中泰双语导游”,有成功地被华侨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录取的大学生,他们每年会回学校担任支教老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我又奔赴德国北威州一所高级文理中学担任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这是一所百年老校。该校自1994年起开设汉语课程,是当地唯一开设高级汉语必修课和设有汉语高中毕业会考科目的学校,近年来每年组织学生来华交流学习。2014年3月,习总书记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彭丽媛教授曾参观该校并旁听中文课。受此影响,该校组建了全德国第一个中文合唱团。我曾采访过我的德国学生,为什么会选择学习汉语?他们告诉我,彭丽媛教授此前访问该校,并和同学们进行了热情的交流,这让他们备感荣幸,也激发了他们更多了解中国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通过学习中文,他们有机会赴中国游学,从而有机会游历中国壮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结识新的中国朋友,切身体会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

暨南大学团委书记张高祥。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共青团干部,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锻炼优良作风,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的自觉行动。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2020届毕业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杨哲瀚。

习总书记勉励我们好好学习,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自那时起,我的内心就生长出一种力量、一种信念:要努力,要实实在在为祖国、为人民做些事情。当我看到学校团委发布的关于西部计划项目号召时,第一时间确认了报名的意愿。站在西藏这片热土,我看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与豪爽,也感受到了很多群众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我要将暨南精神带到崭新的工作中,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西藏同胞更好地建设美好家园。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田鹏宇。

总书记来到暨南大学考察,为每一位学生工作者和普通学生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要多举办、多参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项目。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朋友们要相互关爱、扶持,在校园里要做沟通海峡两岸甚至是世界的“青年桥”。出了校园要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为祖国守好文化教育领域的“南大门”,搭建一座促进两岸沟通的桥梁,点亮一座照亮全球的文化灯塔。

北京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18届博士毕业生刘晓兰。

我毕业后到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工作中努力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打造思政课堂品牌活动,与同学们教学相长。我认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会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努力成为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娇。

我去年转入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后,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已不仅限于其理论本身,更被其理论视野、精神魅力、现实关照、实践引领等各个方面深深吸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转化到实践探索当中。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黄思宁。

习总书记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参加殷夫班实践活动中回顾思考,我尝试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寻访的烈士,无论是殷夫还是陈望道、刘宗歆,他们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去改造社会。因此,我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转化出自己的信念和思考,去探索我们的国家,理解我们的文化,知远行深,以青年人的朝气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用理论指导行动,担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一代的使命。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宋芷慧。

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个人价值、小我融入大我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更是我们心中的一团火,一个信仰与信念,让我们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学好马克思主义,将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学习进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华侨大学2017级国际学院金融专业学生王紫君。

我身边也有来自香港澳门的学生和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海外华人,我也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能感染身边的港澳台侨学生。作为学院境内外生交流部的副部长,我们定期组织交流会,让大家分享自己国家的文化、语言、传统风俗。习总书记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更是激励着我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2019级学生柯敬辉(缅甸)。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5000多万海外同胞,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独特优势,改革开放有海外同胞的一份功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多国家与中国携手同行。作为当代缅甸华裔青年,在短短的一年大学生涯里,我通过参加各种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把我们缅甸优秀的文化传播给中国人,我希望以后能继续做中国和缅甸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学生林以萱。

习总书记勉励我们港澳台侨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这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殷切的嘱托,体现了总书记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一名在集美大学学习的台湾学生,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认同。我们作为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将会更加积极地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争取早日成才,努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2019级学生刘淑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说道“在大陆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在这里就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很多新的业态,适合青年人的就业机会很多,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在大陆求学的港澳台学生留在大陆发展。我作为一名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期间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的培养,深刻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日益富强,我定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将来能留在大陆就业,为社会作出贡献。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石展。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我们要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克服困难,战胜风险。就像我们正在开展中的暑期社会实践。平时我们往往只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这次活动,我们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经历;通过对老党员、思政课教师、大学生党团员的访谈,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实践使我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

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后感

读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一书,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从表面上看问题背后的机遇,解决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写研究报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读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后,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通过表面的东西看背后的机遇,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实实在在写调研报告”。作为一名河北农业大学的本科生,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嘱托,向曹兵海学长学习——实实在在、迈稳步子、夯实根基,面向未来,踏实前行。

知行合一前途可期。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大一学生刘美萍。

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河北农大正定籍学子暑期回乡搞社会调研,鼓励广大青年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指出学东西要学无止境,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是有用武之地的。学习的同时要想办法应用,在应用中再总结,再用于学习。

21世纪的国际竞争,人才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真正的人才。我校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山35年,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书写在太行山上,造福一方百姓,激励万千学子。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我们应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将自身力量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洪流中,脚踏实地,前途可期。

一枝一叶总关情。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一学生张怡。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中,习总书记对青年的亲切和热情始终令我难忘。1983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为河北农业大学进行农村调研的同学们做完动员指导后请大家吃了顿肉包子。在去往饭店的路上,他与大家聊得十分融洽;席间,他更是一点架子也没有,热情招呼大家,细心关照每一位同学。

这段采访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令我很有感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心系百姓,贴近百姓,以真情服务人民,用真心打动民心,生动地诠释了“近民、爱民、为民、敬民”8个大字。

培养战略眼光、科学精神。

河北农业大学经理管理学院大一学生蔡鑫。

青春于大学生来说,充满着朝气与希望、拼搏与干劲,在确立人生目标之际,难免会有些迷茫。在阅读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后,我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们当代大学生若想跟上时代的浪潮,必须培养战略眼光、科学精神,练就坚韧品格。特别是大学求知之程,要脚踏实地,对知识、对学术不懈追求,将个人命运融入祖国未来蓝图中。

回头看向前进精神代代传。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一学生李美慧。

回头看,精神良开端。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邀请曹兵海等大学生做农村调研,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正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借鉴学习的。

向前进,精神代代传。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更要传承求实求真、冲锋陷阵的进取精神,在今后的日子里,放飞梦想,书写青春,做时代前列的开拓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干好基层工作要做到四点,一是要有兴趣、有热情;二是要有韧性、有耐力;三是要有一点儿组织能力;四是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作为共青团的基层团干部,干好团的基层建设工作,也必须要做到有热情、有干劲儿、有能力、有担当。

今年5月中旬,我担任了长征三号乙遥六十八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副书记,配合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在发射场完成火箭发射的各项准备工作。本次任务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组网工程的收官之战,世人瞩目。我和发射队全体同志秉承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全面克服疫情防控和发射前出现的技术问题等各种风险考验,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精心操作,细致判读,取得了“北斗收官”任务的圆满成功,为如期实现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作出了贡献。

这次工作经历使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青年担当,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回顾过去,3年以来,一院团委先后择优选派20名团委书记、多名团干部赴发射场承担长二丙、长三甲系列、长征十一号等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和政工工作,努力践行着总书记“干好基层工作”的要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的主题。

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吴清扬。

近日一直在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深深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深切关怀、殷殷厚望。习总书记曾勉励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我意识到,只有躬身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中国现实问题宏大而复杂,具体又真实,需要我们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关注基层群众的心声,特别思考理论如何联系实际。作为在校学生,我今后要主动从校园走进基层,深入群众生产一线,从无字句处读书。

把所学转化为行动。

山东大学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冠杰。

习总书记在分享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亲身经历时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成为一个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正是我们一代中国青年一直孜孜以求的。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宝贵的理论财富,今天的中国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不断与时俱进,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实践是滋养其成长的重要土壤。对于中国青年,实践就是要从虚无缥缈的自以为是之高点走下来,脚踏实地地走入基层走入群众走到老百姓中间去,去做实事。

大四时,我报名了山东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选择到山西的大山中支教一年。在此之前,我的所谓实践都是空想。而这一年真正的支教实践带给我的则是全方位的升华。这一年里,我会为孩子们学习上的进步而感到喜悦,也会为他们的不上进而着急,更会为他们原生家庭的各种不幸而感到悲伤。我真正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家庭等待着我们去帮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肩负的是让更多人过得更好的重任。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我和团队的伙伴们共同开展活动,带孩子们看外面的世界,为孩子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积极联系学校为孩子们捐衣捐物。我们在“把所学转化为行动”的理念指导下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奉献着。

习总书记的话里所传递的精神是一根指挥棒,指挥着有远大理想的中国青年脚踏实地做实事,引领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扎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9年全国“青马工程”学员、西藏大学2017级本科生韩娜。

2017年9月,我成为一名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我不仅成为西藏的学生,并且在日后将成为一名西藏培养的人民教师,我备感激动与荣幸。

大一暑假,作为学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总队的学生代表,我参加2018年西藏大学“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走访了西藏的红色遗址遗迹。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我了解到旧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与腐朽,深刻体会到旧西藏农奴对民主改革的迫切期望;在藏族老阿妈激动的泪水里,我们也真真切切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西藏各族人民保卫西藏、建设西藏所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011年总书记来到西藏大学,勉励我们扎根西藏;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告诉我们,“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2017年总书记给玉麦乡卓嘎央宗两姐妹回信,号召我们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做幸福家园的建设者;2020年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藏大医学院的学兄学姐回信,希望我们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无论什么时刻,总书记的心都与西藏人民紧紧连在一起,与我们青年大学生紧紧连在一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理想,到广阔的农牧区施展才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建功立业。

把中国故事传播给身边的人。

华侨大学“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队队长、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陈雅华(老挝)。

习总书记说,“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可以说是面向所有华文学院的留学生。我们一直把认真学好汉语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作为学习的重点,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

华文学院每年都会开展一项特别的社会实践活动——“华文星火”计划,让留学生把中国文化带回本国,让本国的中小学生能够通过留学生的讲解与介绍,从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比如在寒假,“华文星火”计划是让各国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春节。参加实践活动的留学生们,先要通过学院的甄选,然后进入专门的文化培训课程,把留学生的文化基础打好了,才能让他们到本国进行实践。

作为一名华裔留学生,能够真实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把自己看到的中国故事传播给身边的人是一份责任。

争做勇担时代使命的青年。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2020届毕业生朱迪。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考察,他对同学们说:“我看到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健康、聪明,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充满正能量,我就高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我深刻体会到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作为“抗疫一代”的青年,我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站了起来。在寒假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我所在的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迅速行动起来,开展“关爱最美逆行者子女”线上辅导活动,我担任一名高三孩子的数学辅导老师。我很自豪,虽然自己不能去抗疫一线,但依旧可以以书为盾,守住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后方!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投身到抗疫工作中去,有的做社区志愿者,有的参与生产分配医疗物资,还有的人组织募捐……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青年榜样。

今年8月,我作为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将奔赴内蒙古准格尔旗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孩子们立志成才是我们支教的价值所在,我们支教的故事也会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去思考,去践行。

基层青年干部要立志做大事。

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员会团支部徐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的“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对我启发很大。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处在最朝气蓬勃的时期,志向就像是车辆的方向盘和发动机,为人生道路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方向对、动力足才能干成一番事业。基层青年干部年富力强,长期工作在为人民服务的一线,要时刻牢记做大事不等同于做大官,立志做大事是践行执政为民的初心;时刻牢记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做大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大事。青年干部立志做大事,才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练好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功”

2019年全国“青马工程”学员、中央民族大学2017级本科生曾俊淇。

回顾“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一年多来的培养过程,我对于如何练好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功”这一重要问题也有了更加进一步、更为深一层的理解与认识。

一是要以政治锻造为导向,把准目标任务。一年多来,我坚持组织推动与个人主动相结合,师长引领与朋辈交流相促进,集中“输入”与尝试“输出”相统一,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经典著作逐篇逐段认真研读、逐字逐句反复体悟,扎扎实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增强用思想感召青年、用真理凝聚青年的能力和定力。

二是要以学懂弄通为遵循,夯实素养积淀。在“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集中培训期间,“辞藻代替不了思想,排比说服不了逻辑”这句话在同学们当中引起广泛共鸣。习总书记也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要口号式的记忆背诵,要内化为真正的核心思想”。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三是要以实干担当为抓手,拓宽路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亲身经历叮嘱我们,“打破怀疑、坚定信念最好的途径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只有积极投身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洪流中去体察世间冷暖、体会民众忧乐、体悟现实矛盾,才能真正明白我们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专业2020届硕士毕业生沈彬彬。

习总书记到暨南大学考察时,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这不由地让我回想起曾先后在泰国和德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往事。

2016年,我志愿赴泰国北部清莱山区一所华文学校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在泰国支教期间,这所学校是泰国北部第一所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学校,是泰国北部第一所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学校。每当看到学生们能熟练地吟诵《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以及唐诗宋词等篇章时,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到。从这所学校毕业出去的优秀学长学姐,有活跃在泰国旅游界的“中泰双语导游”,有成功地被华侨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录取的大学生,他们每年会回学校担任支教老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我又奔赴德国北威州一所高级文理中学担任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这是一所百年老校。该校自1994年起开设汉语课程,是当地唯一开设高级汉语必修课和设有汉语高中毕业会考科目的学校,近年来每年组织学生来华交流学习。2014年3月,习总书记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彭丽媛教授曾参观该校并旁听中文课。受此影响,该校组建了全德国第一个中文合唱团。我曾采访过我的德国学生,为什么会选择学习汉语?他们告诉我,彭丽媛教授此前访问该校,并和同学们进行了热情的交流,这让他们备感荣幸,也激发了他们更多了解中国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通过学习中文,他们有机会赴中国游学,从而有机会游历中国壮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结识新的中国朋友,切身体会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

暨南大学团委书记张高祥。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共青团干部,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锻炼优良作风,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的自觉行动。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2020届毕业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杨哲瀚。

习总书记勉励我们好好学习,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自那时起,我的内心就生长出一种力量、一种信念:要努力,要实实在在为祖国、为人民做些事情。当我看到学校团委发布的关于西部计划项目号召时,第一时间确认了报名的意愿。站在西藏这片热土,我看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与豪爽,也感受到了很多群众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我要将暨南精神带到崭新的工作中,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西藏同胞更好地建设美好家园。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田鹏宇。

总书记来到暨南大学考察,为每一位学生工作者和普通学生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要多举办、多参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项目。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朋友们要相互关爱、扶持,在校园里要做沟通海峡两岸甚至是世界的“青年桥”。出了校园要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为祖国守好文化教育领域的“南大门”,搭建一座促进两岸沟通的桥梁,点亮一座照亮全球的文化灯塔。

北京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18届博士毕业生刘晓兰。

我毕业后到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工作中努力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打造思政课堂品牌活动,与同学们教学相长。我认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会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努力成为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娇。

我去年转入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后,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已不仅限于其理论本身,更被其理论视野、精神魅力、现实关照、实践引领等各个方面深深吸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转化到实践探索当中。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黄思宁。

习总书记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参加殷夫班实践活动中回顾思考,我尝试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寻访的烈士,无论是殷夫还是陈望道、刘宗歆,他们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去改造社会。因此,我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转化出自己的信念和思考,去探索我们的国家,理解我们的文化,知远行深,以青年人的朝气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用理论指导行动,担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一代的使命。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宋芷慧。

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个人价值、小我融入大我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更是我们心中的一团火,一个信仰与信念,让我们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学好马克思主义,将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学习进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华侨大学2017级国际学院金融专业学生王紫君。

我身边也有来自香港澳门的学生和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海外华人,我也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能感染身边的港澳台侨学生。作为学院境内外生交流部的副部长,我们定期组织交流会,让大家分享自己国家的文化、语言、传统风俗。习总书记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更是激励着我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2019级学生柯敬辉(缅甸)。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5000多万海外同胞,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独特优势,改革开放有海外同胞的一份功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多国家与中国携手同行。作为当代缅甸华裔青年,在短短的一年大学生涯里,我通过参加各种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把我们缅甸优秀的文化传播给中国人,我希望以后能继续做中国和缅甸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学生林以萱。

习总书记勉励我们港澳台侨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这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殷切的嘱托,体现了总书记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一名在集美大学学习的台湾学生,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认同。我们作为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将会更加积极地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争取早日成才,努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2019级学生刘淑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说道“在大陆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在这里就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很多新的业态,适合青年人的就业机会很多,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在大陆求学的港澳台学生留在大陆发展。我作为一名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期间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的培养,深刻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日益富强,我定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将来能留在大陆就业,为社会作出贡献。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石展。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我们要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克服困难,战胜风险。就像我们正在开展中的暑期社会实践。平时我们往往只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这次活动,我们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经历;通过对老党员、思政课教师、大学生党团员的访谈,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实践使我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山谷里的朋友们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山谷里的朋友们》,这本书里记载着一年四季的小动物们的故事。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的有趣。

故事中的大耳朵兔兔的好奇心非常强,总想到外面去看看,它偷偷的跟妈妈出去,结果差点被豹猫吃掉;花松鼠因为父母不给他食物而离家出走,先遇到了猫头鹰,然后又遇到松鼠尾巴,它拒绝了松鼠尾巴,竟然和猫头鹰做朋友;黑狗滑滑鼻是草药爷爷的助手,受伤期间它为了保护草药爷爷的菜园,和豹猫展开了一场恶战,最终,滑滑鼻用自己的勇气赶走了豹猫;小鹿在大雪中和亲人分散了,草药爷爷救了它,还把它送回了家。书中的每个故事都非常的精彩,让我感到动物之间也有真情在。

我感觉山谷里的动物挺可怜的,没有人爱它们,我们应该善待动物,关爱动物。让我们与自然界的“朋友们”友好相处,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山谷里的朋友们》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在为孩子挑选适合她阅读的绘本书,故事书。《山谷里的朋友们》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啦,不仅孩子喜欢,我看是更吸引我。一口气读完了,现在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黄善美。“黄善美动物文学”系列是作家曾获韩国多项大奖及受到韩国教委推荐的动物文学精品选集。面对物欲化的世界,作家以天真的视角、细腻的刻画,描述了平凡生灵的努力和挣扎,让读者在童话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中体验生命情感和自然之美,张扬生命与生俱来的真诚、善良、担当、谅解、宽容和坚忍……引领读者对生命权利和生命本质进行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生命与自然的悲悯情怀。

神秘的日出山谷里,一年四季都有精彩的故事:

大耳朵兔兔偷偷跟着妈妈溜出山谷,他的好奇心却差点害死了妈妈;这本书里有非常好看的插画,可以边读故事,边配合看插画,更生动。

离家出走的花松鼠软软遇到了猫头鹰大叔和松鼠尾巴,天真的软软真的以为猫头鹰会为她找到房子,多亏了尾巴告诉它真相,那就是松鼠是不会跟猫头鹰做朋友的。还带着软软去看了猫头鹰的树洞,满是动物的羽毛和骨头的树洞看得软软很是后怕,它决定离开家,跟着尾巴学习本领。

獐子虎牙和家人走散了,药草爷爷和滑滑鼻两次将虎牙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等到春暖花开,还给它带上足够的粮食,让它回到自己的故乡。

整本书都是很温情的故事情结,在大森林里生活了半辈子的药草爷爷,始终在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森林里的动物们。

这里面的动物们也被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非常的好看。

山谷里的朋友们读后感

《山谷里的朋友们》是一本由韩国作家黄善美写的有趣的故事书。它是由4个小故事组成的。分别讲述了因为好奇心而不得不搬家的大耳朵兔兔、离家出走后经历了生活中真真假假的花松鼠软软、为了保护家园而奋斗的小黑狗滑滑鼻、以及在大雪中由于危险和家人走散的獐子虎牙。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人物,他就是热心肠的药草爷爷了。

这几个故事围绕在一起,通过豹猫、老猫头鹰和雪地里的夹子展现了一幅幅动物在森林里艰难的生活的画面。也进一步的体现出人与动物、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人们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不再砍伐树木,捕食动物。药草爷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但不伤害动物们,还帮助动物们摆脱困境,摧毁捕兽夹。人们都应该向他学习,让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变得友好,而不再是敌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好!

山谷里的朋友们读后感

亲爱的小朋友:写读后感,就是让你读了这篇文章或小说之后,来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别人的感想怎么等代替你呢。所以我想说,要想写出这篇读后感,就一定要认真的去读原文,起码要读两遍。读过以后仔细想想,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这个故事中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样你的读后感就出来了。

作文的开篇就可以点题,我读了一本什么书,书中讲了什么故事(简单概括故事内容),其中哪一个故事或片段让我非常感动,是兔妈妈舍身救大耳朵兔兔的场面,还是松树软软得到松鼠尾巴帮助的场面或者是药草爷爷几十年在森林里帮助小动物们的故事,总之,只要你能抓住一点让你感动的地方,引发出你的感想那就成功了。那么,这一点引发出你什么感想呢,有啥说啥就是了,()当然是正能量的了。比如看到兔妈妈为了保护大耳朵冒着生命危险把豹猫引开,想想自己的妈妈对自己的爱,是不是也能找到让你感动的地方……再比如松鼠尾巴、药草爷爷、小狗滑滑鼻他们帮助别人的行动,是否让你想起自己,自己在帮助别人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做得好的和不足的地方,今后应该怎样做?这样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读后感就非常生动了。祝你成功!

山谷里的朋友们读后感

前两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书店,因为我平时很喜欢小动物,就选择了《山谷里的朋友们》这本书。回家后,我在小区的长廊里就迫不及待的看起来,书里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我现在就把几个最喜欢的小故事和领悟出的道理分享给大家。

在神秘的日落山谷里,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发生:大耳朵兔兔不听妈妈的话,偷偷跟着她,却被豹猫看见,它的好奇心差点害死了妈妈。同学们父母是最疼爱我们的人,如果你的好奇心害死了他们,以后可没人关心你了,所以大家可不要学大耳朵兔兔。离家出走的小花松鼠软软一心想找一个世界最好的房子,终于有一天它遇到了猫头鹰大叔,可是小松鼠没有听信大叔的话,第二天软软遇到了松鼠尾巴,他给了软软一个好房子。软软真的很幸运,它有很多好朋友帮助,只有真正的好朋友才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为了保卫家园受伤的黑狗滑滑鼻,独自和凶恶的豹猫展开了大战,最后滑滑鼻取得了胜利。这只受伤的黑狗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一定成功。

小动物们的生活很艰难,让我们爱护小动物,成为它们信赖的朋友。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它们的优秀品质,并发扬到学习和生活中,做一名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我也希望我的朋友越来越多,像软软和滑滑鼻所有动物一样互相帮助越来越坚强!

山谷里的朋友们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韩国作家黄善美写的书《山谷里的朋友们》。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山谷里的朋友们,它们有大耳朵兔兔,红松鼠软软,小狗滑滑鼻,獐子虎牙和药草爷爷。他们都住在日出山谷的森林里。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精彩的故事。

春天,大耳朵兔兔偷偷跟着妈妈去日出山谷采竹笋,妈妈为了保护大耳朵兔兔差点丢掉了性命。夏天,松鼠尾巴和猫头鹰都在热心帮助红松鼠软软找新家。秋天,小狗滑滑鼻为了保卫家园,勇敢的与豹猫对峙。冬天,獐子虎牙与家人走散,走散后遇险,被小狗滑滑鼻和药草爷爷解救,最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在这些朋友当中,我最喜欢的是药草爷爷,他对动物的爱深深打动了我。当动物们遇到凶狠的豹猫和猎人的套子时,都是药草爷爷解救了它们,并精心的给它们治伤。不止这样,一有时间药草爷爷就会去森林里把猎人下的危险的套子找出来砸烂,不再让它们伤害无辜的动物们。在冬天,药草爷爷会把所有的食物拿出来与可爱的动物们分享,帮助它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友爱互助的故事,我们应该向药草爷爷学习,关爱动物,做动物的朋友,不像猎人一样伤害它们。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