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初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三)关于练习。
1.此题目的是要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含义。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此题目的是要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vcd片段。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找出具体语句。
明确:
“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在失败时,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2)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三、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延伸体会:傅雷在此时用了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儿子的赞赏与自豪。试想像,在生活中别人或自己获得成功时,你是怎样的感受?)。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五、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去理解。
学生找出文中语句: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六、学生参照第1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
七、总结:
八、布置课后练习:
1、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2、尝试给亲友、师长写一封友好交流的信。
1.了解书信的格式。
问:你知道写书信运用什么样的格式吗?
问:那信封的填写格式呢?
答: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一般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问:信的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答:(1)称呼(2)问候语(3)正文(4)祝颂语(5)具名和日期
问:(图片展示)你认识这个人吗?
答:世界级钢琴大师傅聪。
二、学习过程。
1、展示教学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2、简介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
(图片展示《傅雷家书》)这是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1966年六月。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
3、第一关:(1)“字词关”
庸碌谀词扶掖枘凿相契廓然无累涕泗横流羲皇上人灰烬。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凭吊:谀词:廓然无累:重蹈覆辙:自知之明:气吞斗牛:涕泗横流:大惊小怪:
问: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处于什么精神状态时?
答: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问:第二封信,写在儿子什么精神状态时?
答: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5、第二关:“比较阅读关”
问: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而写的?
答:第一封:消沉苦闷之时。
答:第二封:欣喜成功之时。
问:作者写这两封家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分小组讨论)。
答:第一封: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答:第二封: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问:从原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答:第一封:“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精神消沉”一词体现出来。
答:第二封:
问:这两封家书,作者分别以什么样的风格展现出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答:第一封: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的鼓励。第二封:满怀欣喜、激情洋溢的勉励。
6、研读第一则。
问: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提示: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
答: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全班朗读: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答:精神消沉、苦闷。
答:反问和排比。慈爱、善于理解、舐犊情深。
(朗读,正音,释义: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问:“高潮”和“低潮”各指什么?
答:高潮:消沉、苦闷、失败……低潮:欣喜、欢乐、成功……。
(朗读: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问:“克利斯朵夫”是谁?
答: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主人公。他一生与音乐为伴,在生活中到处碰壁,始终是一名孤独的反抗者。
问:举克利斯朵夫的例子是想说明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举克利斯朵夫的例子而不举其他人的?
答: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一样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傅雷的翻译的,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塑造的,是父子二人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傅聪从小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勉(见下一封信)。作者举他的例子更容易被儿子接受。
答: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比喻论证。
(朗读: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ruin,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问:当做“心灵的灰烬”看,是怎样看?
答:灰烬是曾经燃烧的火,现在已经熄灭。心灵的灰烬,就是已经平息的心灵之火,即对痛苦处之泰然的情绪,达观而平静的胸怀。
(朗读: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ruin,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问:“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答: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7.小结。
问:面对儿子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他提出了哪些忠告?
答:1.高潮不过分紧张,低潮不过分颓废,心理相当平衡。他还用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2.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3.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问:用一句话概括这封信的内容。
答:希望儿子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
这两封家书,第一封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高峰。两封信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法引导。
节选的这两封倾注了浓烈的父子深情又饱含着人生哲理的家信,阅读时,需要用心灵去感悟,一面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期望和忠告,一面感受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领悟。对于文中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可以通过尽可能多地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加以分析、领会。另外,课外阅读《傅雷家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及《贝多芬传》等名著,有助于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审美鉴赏。
舐犊情深的父爱美。
(四)重难点突破。
1.阅读课文节选的两封信回答,两封信中分别表明了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析】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读文章后,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并进行简明扼要地概括。
【参考答案】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
第二封信里,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高峰。
2.比较两封信,思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析】此题不仅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更进一步地要求学生做到能够从众多信息中求同辨异。就本文而言,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坚强”一词含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两封信形式上独立成篇,其实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之中始终有一条主旋律,即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坚强在本文中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第一封信里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说的都是这方面的道理。
3.第一封信中用了不少比喻,找出来,试分析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析】此题重点不在于辨别比喻句,而在于充分理解运用比喻在表达效果上的好处。
【参考答案】作者在劝慰儿子对情绪上的跌宕要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时,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进行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
又如,作者劝慰儿子要“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时,把对待感情的创伤,比作“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4、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自由、合作和探究。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两封信的情感。
2、研读第一封信。
二、导入。
从游子思乡的诗词导入。
在以前,通讯工具并不象现在这么发达,书信则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他的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信,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
三、整体感知。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
谀词扶掖。
大惊小怪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封信,从“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重点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书,是写与儿子成功之际。“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作用:
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四、研读第一封信。
再次阅读第一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提示学生: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明确]。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确]。
首先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明确]。
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4、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五、小结。
著名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先研读下一封信。
六、作业。
摘抄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七、板书。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
谀词扶掖。
大惊小怪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坚强、勇敢。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第二封信。
2、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二、导入。
三、研读第二封信。
[明确]。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提示: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明确]。
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
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欣赏艺术的喜悦;“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明确]。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明确]。
原文中,找到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
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
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在傅雷看来,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但最高境界,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5、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明确]。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四、拓展部分。
拓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多重?
五、小结。
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六、作业。
你写过家书吗?如果没有,请你选择一位亲人,给他或她写一封信,说说你一直想告诉他或她的话。如果你曾经写过,把它找出来,重温当时的情景。
七、板书设计。
宠辱不惊。
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成功后的掌声和鲜花。
坚强、赤子之心。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掌握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
学会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
重点。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难点。
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
回顾。
掌握书信格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信后的回信,
读后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一是如何面对挫折,二是如何对待成功。
阅读、思考。
熟悉课文内容。
三、研读第一封家书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
1.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称呼?
2.傅雷是如何劝解儿子的?
宽慰——肯定(两点)——建议。
讨论、交流。
明确主旨,接受教益。
3.傅雷运用比喻和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掌握分寸;平和心态,控制情绪,头脑冷静,理智分析,
四、熟读课文。
教
后
反
思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掌握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
学会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
重点。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难点。
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研读第二封家书儿子面对成功和荣耀的喜悦。
1.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
什么样的感情?
2.信中除了喜悦之情还写了什么?
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主旨,接受教益。
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3.请找出两封信中,傅雷对“坚强”的。
内涵的直接解说。
4.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5.比较两封信中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
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主旨,接受教益。
绪起伏的解说。
二、小结(略)。
三、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教
后
反
思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贯穿本文两则家书的主旋律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的界限,已成为朋友,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学习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并。
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二、过程方法目标:
阅读法、小组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培养学生理智的对待挫折、成功的能力和坚强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二、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准备】。
一、教师阅读《傅雷家书》,了解傅聪所写信的内容,并对傅雷有整体的了解。布置预习作业,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准备一封自己的或记忆深刻的书信。
二、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查找傅雷、傅聪父子的资料,有条件可以欣赏傅聪的钢琴曲磁带。
【教学流程】。
一、导语。
书信,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心灵交流的常见方式。家信,家书则是家人书写的家事、传递私情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著名翻译家傅雷和儿子傅聪的家信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其中究竟书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两则,来共同的学习。
二、学生自主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毕生翻泽巴尔扎克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傅雷一生创造了三个第一,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中国当代翻泽界第一人;培养教育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傅聪;文革中以死抗争的第一名人。其子傅聪早在六十年代就被《时代杂志》赞誉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
2、字词听写: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气吞牛斗。
(找两生板书,其他生在练习本上写并对桌订正,师强调错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仔细朗读、聆听,思考问题以下问题)。
1、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明确: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2、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希望儿子能正确对待情绪上的消沉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吸取前车之b。希望儿子取得巨大成功之时,仍能谦虚,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共同的主旋律:希望儿子无论经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四、研读第一封信。
(一)、明确任务。
1、第一封家书开头称呼什么?为什么这么称呼?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理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3、傅雷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比喻,用意是什么?
4、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要求:
1、浏览全文,学生自主找出能够关键的句子,列出理由,准备发言。
2、组内交流:
小组内学生轮流发言,交流自己的点评,完成相关语句概括。并选派代表准备班内发言。
3、班内交流:
小组代表轮流发言,交流自己组的分析。
(四)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升华。
明确:
1、“聪,亲爱的孩子”。传达父母的温情,关怀儿子精神消沉。
2、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3、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4、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五、拓展延伸。
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六、小结。
著名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自主研读下一封信。
【板书设计】。
宠辱不惊。
坚强。
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成功后的掌声和鲜花。
赤子之心。
【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是,完成了对生字词的掌握,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重点研读了第一封信。基础知识主要是学生课下自主掌握,课上检查为主。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是实现的。研读课文时充分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实现,这一环节所设计的内容及过程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二、过程方法目标:
阅读法、小组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培养学生理智的对待挫折、成功的能力和坚强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二、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准备】。
一、教师阅读《傅雷家书》,了解傅聪所写信的内容,并对傅雷有整体的了解。布置预习作业,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准备一封自己的或记忆深刻的书信。
二、学生完成预习作业。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格式。
2.理解傅雷家书的。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的证据”。
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
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境界,人生的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下面请参考《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格式。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三)关于练习。
1.此题目的是要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含义。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此题目的是要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附: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格式。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掌握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
学会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
重点。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难点。
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
回顾。
掌握书信格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信后的回信,
读后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一是如何面对挫折,二是如何对待成功。
阅读、思考。
熟悉课文内容。
三、研读第一封家书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
1.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称呼?
2.傅雷是如何劝解儿子的?
宽慰——肯定(两点)——建议。
讨论、交流。
明确主旨,接受教益。
3.傅雷运用比喻和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掌握分寸;平和心态,控制情绪,头脑冷静,理智分析,
四、熟读课文。
教
后
反
思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14。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掌握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
学会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
重点。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难点。
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研读第二封家书儿子面对成功和荣耀的喜悦。
1.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
什么样的感情?
2.信中除了喜悦之情还写了什么?
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主旨,接受教益。
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3.请找()出两封信中,傅雷对“坚强”的。
内涵的直接解说。
4.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5.比较两封信中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
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主旨,接受教益。
绪起伏的解说。
二、小结(略)。
三、作业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教
后
反
思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步骤(第1课时)。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3.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4.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5.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2课时)。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二颗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9.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三、1、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
3、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4、人生有坦途,更有坎坷,培养学生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的良好心态。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方法:文献法自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三)关于练习。
1。此题目的是要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含义。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此题目的是要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附: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___、父___、你的朋友___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格式。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三)关于练习。
1.此题目的是要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含义。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此题目的是要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附: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封信,很高兴,我们并没有为你前封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害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生也有很大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地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以客观的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955年1月26日。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梳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诃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太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泅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对儿子在音乐会上的成功演出,傅雷感到莫大的幸福与骄傲。
b.既表现了傅雷对艺术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挚爱之情。
c.傅雷觉得儿子的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为祖国增了光,给别人带来欢笑。
d.傅雷的欢乐来自于儿子的成功和儿子为祖国增光、给别人带来欢笑。
20.贯穿整段文字的主旨是傅雷要儿子做一个()的人(2分)。
a.谦卑b.幸福c.成功d.坚强.
21.对本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段文字满怀着欣喜,洋溢着激情。
b.本段文字是傅雷对自己儿子在成功时的谆谆教诲,展现出他的骄傲深情以及殷切期望。
c.傅雷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时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d.本段文字偏重理性,言辞恳切,表现了傅雷对儿子的理解与宽容。
答案:
四、19.c20.d21.d。
“深度体验”式语文就是要将学生“诗性情怀”的激活与建构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价值旨归。因为人是一个诗性的存在。人类如果还能继续存在下去,“诗”就永远不会从人们的心底消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诗性的灵魂,只是在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张扬的现实文化语境里,人的诗性情怀被暂时遮蔽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是要高扬诗性的大旗,激活学生的诗性情怀。
那么,激活和建构学生的诗性情怀是不是只有靠诗呢?不,朱光潜说,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我要说:“语文的本质就是诗性的,它是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性存在。”所以,语文老师理应利用一切语文资源义无反顾地致力于学生诗性情怀的激活与建构,让我们的语文课氤氲着诗性的光辉。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时,我先作了一个调查,结果班级95﹪的学生都不喜欢这篇文章。他们认为,家书应该是那种温情脉脉地嘘寒问暖而不是像傅雷这种板着面孔讲一些大道理。我以为,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诗性情怀”的丢失。
教学中我重点围绕“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赤子”这一话题致力于学生“诗性情怀”的激活与建构。我先鼓励学生从文中去寻求直接或间接写“赤子”的语句,品味“赤子”内涵,学生在文中发现赤子首先是“心灵的纯结”,“不是纯结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引号中为《傅雷家书两则》语)两个反问,语意坚决,可见傅雷对“心灵纯结”的赤子有着怎样的认同和期待?这不是一种家长里短的普通家书,而是心灵相通的灵魂互动。傅雷说:“有这种诗人灵魂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这种吸纳了民族精髓的激情和大气也是“赤子”的应有内涵,学生发现作者在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几句诗时,连用两个感叹号,表明作者在写这几句诗时内心是多么的激动!是啊,整篇文章无处不洋溢着傅雷激情澎湃地言说。这种涵括了对纯结的坚守和激情的阐扬的赤子之心其实就是一种“诗性情怀”,在物质文明遮蔽学生纯真心灵的时候太须要这样的“诗性情怀”来澄明他们的灵魂。然后我让学生去寻求古今中外的“赤子”(贝多芬、苏轼等),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去深度体验这种“诗性情怀”,从而建构学生的“诗情人生”。有学生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这样写到:“通过老师的引导,我真正明白了傅雷的良苦用心,今天的社会多么须要这样纯洁激情的心灵。”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封信,很高兴,我们并没有为你前封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害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生也有很大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地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以客观的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955年1月26日。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梳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诃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太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能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2.会说出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3.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书信。
二、学习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
会说出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
三、流程预设:
自主预习1。
1、作者介绍。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
2、熟悉课文,给下列字正音:
庸碌谀词扶掖枘凿相契廓然无累灰烬涕泗横流羲皇上人。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搀扶;扶助。
枘凿:比喻不调协,格格不入。
廓然无累:指心胸开阔,没有牵挂。
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4、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何作用?
第一则(1954年10月2日):写于儿子消沉苦闷时,劝尉儿子如何正确地面对感情的创伤,战胜挫折,泰然处之。
第二则(1955年1月26日):写于儿子在音乐上取得巨大成功之时,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正确对待成功。
(1)、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遇到挫折、消沉时要坚强,为什么成功了还要坚强?
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
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坚强”的最高境界是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1.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2.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3.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5.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首先找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1、上这课时注意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尝试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在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教学,因为两则家书虽写作时期不同,内容不同,但贯穿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则是一致的,且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了“坚强”的含义,即消沉失意时要坚强,成功得意时更要坚强,这样对学生来说,所获得的启示更全面。
3、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文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一片精神空间。九年级学生虽然只有14、15岁,对生活的理解有限,社会经验尚少,但经过引导,是能体会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的。我在教学时,即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的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减少学生对久远时代的隔膜。而对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也不亦随便带过,而是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以减少学生对此抽象思想的肤浅理解。
4、尤其让我感触较多的是,当我放下身子与学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伙伴时,我感到自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我尝试与学生同读、同讲、同议、同评、同写,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导他们去放映心灵的电影,去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真诚的爱。当学生头脑中出现了那么多感人的画面时,我真正体会到了理解的重要性。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也从《傅雷家书》中获得启示,利用多种方式与你的孩子交流,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成为他们的朋友。
5、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在此课的学习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积累的重要。课堂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内引外联,激活思维,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4、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自由、合作和探究。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两封信的情感。
2、研读第一封信。
二、导入。
从游子思乡的诗词导入。
在以前,通讯工具并不象现在这么发达,书信则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他的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信,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
三、整体感知。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
谀词扶掖。
大惊小怪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封信,从“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重点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书,是写与儿子成功之际。“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作用:
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四、研读第一封信。
再次阅读第一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提示学生: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明确]。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确]。
首先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明确]。
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4、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五、小结。
著名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先研读下一封信。
六、作业。
摘抄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七、板书。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
谀词扶掖。
大惊小怪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坚强、勇敢。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第二封信。
2、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二、导入。
三、研读第二封信。
[明确]。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提示: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明确]。
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
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欣赏艺术的喜悦;“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明确]。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明确]。
原文中,找到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
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
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在傅雷看来,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但最高境界,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坚强”的含义。
2、第2封信中哲理的阐明。
三、教学时数: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结合。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说明:第一封信内容简单,学生理解较易,教学时宜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
简介人物:傅雷(1908—1966)。
傅聪的有关介绍网站。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的材料。)。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2、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
讨论明确: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教学目标】。
1.理解“坚强”的含义、“父子如朋友”的境界;
2.理解饱含深刻哲理的语句,深化对人生境界的体悟;
3.体会讲道理、抒感情的基本方式。
【教学重点】。
1.理解饱含深刻哲理的语句,深化对人生境界的体悟;
2.掌握比喻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深刻理解“坚强”的内涵;
2.理解饱含深刻哲理的语句,深化对人生境界的体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生之路并非处处坦途,有鲜花,也有坎坷。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我们该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呢?请看一位前辈、一位智者的回答吧。同学们,在你碰到困难时,你周围的人,包括你的父母、亲友,他们是如何帮助你的?当你在学习取得一点成绩时,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呢?那么,先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傅雷家书两则》吧,它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词语学习:
三、理解分析。
1.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学会泰然处之,冷静分析,以免重蹈覆辙。
第二封信:写于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时,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2.找出第一封信中的三个比喻句,说说其含义。
a、“人一辈子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人生的任何挫折都很正常。
b、“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只要泰然处之,保持心理平衡,不至于心灵受伤。
c、“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十分真切地这一种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3.两封信都提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为什么?
原因有三:都是音乐家,经历过挫折;傅聪以约翰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极其相似。用作事实论据,意在告诉傅聪要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越加坚强。
四、探究深化。
1.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哪一个主题词?
“坚强”。
2.傅雷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的。”
“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面对人生挫折,正视现实,不怕失败,以免前车之覆,更能正确对待掌声、赞美,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简言之:即“败不馁,胜不骄”。
3.傅雷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4.说说你对“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的理解。
赤子之心最纯洁、最美好,它无惧孤独,并能创造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五、课堂小结。
傅雷,作为父亲,他是伟大的;傅聪,作为的儿子,他是幸运的',而我们则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爱护他的父亲。这是两封普通而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坚强”。傅雷和傅聪,已超出父子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朋友、知音。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二、三、四;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模仿课文,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写一封信,谈谈对生活的感受;
4.课外阅读《傅雷家书》《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
木子李。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37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