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他们的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小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诵读、探究。
一课时。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设想】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
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鉴赏姑娘的形象。
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始,她善良、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情,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派诗人。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仿朗诵(2~3人)。
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6个,主要是3个。
(1)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2)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5)姑娘。“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6)“我”。
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五、朗诵指导。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六、阅读拓展。
(略)。
七、练习作业。
背诵本诗,并以“我为‘丁香姑娘’画像”为题,写一段文字。
2.通过分析“姑娘”的形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本诗读起来很美,学生很喜欢,但是诗歌的主旨却非常隐晦。教师若不加以指导,学生很难理解到“丁香般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即美丽的、虚无缥缈的难以追寻的理想。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呢?我想从一句诗,即“我想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入手进行解决。在此句诗中包含着两个问题:1、作者希望逢着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2、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的是这样一个姑娘?第一个问题指向“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二个问题直指本诗的主题。通过分析作者与这一姑娘的相似点就可以把握本诗的主旨与情感。另外,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联系屈原的“香草美人喻”,指出这一首诗歌它的古典及浪漫之处。
1课时。
导入:我们通常都会觉得古典诗词很美,特别读到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时,总能在这些诗词中找到心灵相通之处,不禁感叹它们怎能如此贴合我心。可是,对待现代诗歌就不是如此了,总觉得它们好像还欠了一点火候,但我想在你读了《雨巷》,结识了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之后,就不会这样说了。因为这首诗,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成为现代新诗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深情朗诵诗歌,并思考幻灯片上的问题:
1.这首诗很美,美在何处?
(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最后总结:)。
这首诗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全诗押“ang”韵,其中如“悠长悠长”,“丁香一样的”“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词语和短语的反复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音乐美;另外有些音节响亮的词语的点缀,比如“冷漠,凄清,又惆怅”。
这首诗有意境美,这个故事发生在江南的一个雨巷里。在这条狭长幽静的雨巷中,“我”撑着一把油纸伞邂逅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的容貌、深情、动作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惹人怜爱。
这首诗有结构美。从开头的在雨巷中的期待,到中间的美丽邂逅,再到擦肩而过,最后到姑娘离去后的失落,故事很完整,诗歌首尾照应,读起来有一种回环的美。
这是这首诗歌初读后的感受,也是它一经口诵读就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它的理由。
2.可是,我想你们在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一定还会有很多疑问。我想请同学们再谈谈不理解的地方。
同学提问: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教师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
“我”喜欢的这个姑娘有什么特点?
我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
分析“姑娘”的人物形象。
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哀怨、彷徨,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让学生看有关丁香的图片,了解它的颜色和形状,扣住“美丽”来讲;
总结:丁香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意象,就如明月、梅花等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一样。
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
通过了解古代诗歌来把握“丁香”在诗中的含义。
丁香的诗歌: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共同点:丁香有结,和“愁”有关。
2.姑娘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还有什么?
美丽、迷茫、孤独。
3.那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作者有哪些特点?
孤独、彷徨、寂寞、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总结:作者执着追求的是一个能理解他、与之心心相印的姑娘。
“飘”让人感觉到虚无缥缈,给人的感觉很奇妙,让人感觉到这个姑娘好像不真实,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教师总结“姑娘”的形象特点:
美丽、忧愁,与人擦肩而过,又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具备这些特点的会是什么呢?
是美丽的又让人感觉到飘渺的理想。如果“姑娘”象征理想的化,那么,“我”则象征着不断追求理想同时有感到茫然的青年。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及内心的苦闷迷茫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雨巷——黑暗而沉闷的社会大环境与内心苦闷的小环境)。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独具特色、颇有影响的诗人,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员,左联成员,曾被日本宪兵拘捕入狱,曾对大革命寄以美好的愿望。因发表《雨巷》,人们称他为“雨巷诗人”。诗人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隐居乡下时写的,《雨巷》可视为此时他的代表作。它在低沉的氛围里抒发了沉重的情绪。它的深层含义表现的是诗人对爱情、理想、光明等美好事物有所追求而不可得,对黑暗统治有所不满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境与幻灭情绪。
作者在此诗歌中沿袭了诗歌中浪漫主义的手法,将屈原的“香草美人喻”暗含其中,此诗既是对古典手法的传承,又有创新之处。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雨巷》)(教师板书)。
二、精读品味。
(一)听了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呢?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三、探寻诗歌主旨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表现男子追寻、等待姑娘不得而苦闷的诗,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2.代表发言。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前面也学习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四、感受诗歌艺术美。
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对本诗的艺术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诗的艺术美表现如下:
(一)、音乐美:
1、诗歌的节奏美:继承重章叠句的传统,形成诗歌回还往复的节奏美;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二)、象征性。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忧郁、哀怨,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迪呢?我想通过读这首诗使我们更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段关于学习的论述,不管环境如何颓圮、艰难,道路如何狭窄、悠长,统治阶级如何反动、落后,我们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怅,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然我们不能只读诗,还要学历史,学伦理,学习各门科学知识,尤其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六、拓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这节课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你应该怎么做?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七、背诵这首诗,整体感知。板书:雨巷。
意象: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过)篱墙(走尽)雨巷。
爱情诗。
音乐美。
意境:彷徨男子(等待)迷茫梦(正)希望(逢着)理想。
政治诗。
象征性。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求: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
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彷徨()寂寥()惆怅()颓圮()彳亍()。
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2、总结该诗在语音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3、背诵《雨巷》。
4、再读,读出感情,理解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自读,交流读的感觉,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2)听名家读,交流感受。
(3)探究: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参考答案:
1、略。
2、押韵、节奏缓慢、反复(反复手法的运用巧妙拉长诗歌的内在情感,使情感的表达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增添诗歌的音乐美。)。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诵读、探究。
一课时。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文档为doc格式。
。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习xx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雨巷》)(教师板书)。
二、精读品味。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三、探寻诗歌主旨。
2.代表发言。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1.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献给贝多芬。
郑敏。
人们都在痛苦里哀诉。
唯有你在痛苦里生长。
在一切的冲突矛盾中从不忘。
将充满希望的主题灿烂导出。
你的热情像天边滚来的雷响。
你的声音像海底喷出的巨浪。
你的心在黑暗里也看得见善良。
在苦痛的洪流里永不迷失方向。
随着躯体的聋黯你乃像。
一座幽闭在硬壳里的火山。
在不可见的深处热流旋转。
于是自辽远的朦胧降临。
你心中。
神的宏亮的言语。
霎那间千万声音合唱圣曲。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从“痛苦”“矛盾”“黑暗”“聋黯”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贝多芬身躯的残疾和内心的苦痛。
b.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写人们生活的苦难和贝多芬在痛苦中奋争的信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
c.第二节中的“善良”“永不迷失方向”是贝多芬在音乐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动力和航向。
d.第三节中的“旋转”“降临”“霎那间”形象地表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过程。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深沉隽永,而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又给读者以诚挚亲切和热情洋溢之感,全诗充满了崇敬和赞美之情。
b.第一节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贝多芬对待挫折和不幸的态度,不仅超脱痛苦,还能将其渗透到音乐中去,使之升华。
c.第二节用“天边滚来的雷响”和“海底喷出的巨浪”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贝多芬生命热情的巨大声势。
d.第三节中“随着躯体的聋黯……硬壳里的火山”一句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表现贝多芬为摆脱痛苦奋力挣扎的情形。
3.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三弦。
沈尹默。
中午时候,
火一样的太阳,
没法去遮拦,
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
只有悠悠风来,
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
半院子绿茸茸的细草,
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
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
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
双手抱着头,
他不声不响。
a.诗中的“不能隔断”四个字把三弦声的美与力推向了极至:这声浪从土墙的阻拦下“鼓荡”出来,飞到墙外老年人的心中。
b.诗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优美的三弦声反衬老年人的悲苦,正是这种不和谐给本诗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c.诗歌巧思独运,三组景物依次呈现,由长街写到残院,由残院写到老年人,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
d.诗的音乐美令人称道,词语叠用让人听来如闻三弦弹拨,十分和谐入耳。
4.对何其芳的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河
我散步的伴侣,我的河,
你在歌唱着什么?
我这是多么无意识的话啊,
但是我知道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
你从我们居住的小市镇流过。
我们在你的水里洗衣服、洗脚。
我们在沉默的群山中间听着你,
像听着大地的脉搏。
我爱人的歌,也爱自然的歌,
我知道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
a.第一诗节,描写了流淌的河水,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b.第二诗节,进一步写河与“我们”的关系,更真切地更直接地抒发了对河的赞美。
c.结尾两行诗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对山水的热爱。
d.“我知道”两句诗,饱含丰富的哲理,引起人们深深的联想。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红叶。
沙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吹拂、树叶稀疏之状。
b.轻轻的一个“噢”字,便自然顺畅地引出了诗人的一番领悟。
c.“绿色”常象征生命蓬蓬勃勃,“热血”则常使人想到流血牺牲,两者相去甚远,似乎不能相提并论,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枫叶中发现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思想境界,不再是单纯的咏物写景了。
d.“经霜”一词语涉双关,它既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比喻诗人人生历程中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等考验。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对“红叶”的领悟分两点:第一点是说“秋天到了”;第二点是诗人的最新感受,即“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两点如鸟之双翼,大大升华了诗的思想境界。
b.此诗写的是自然界的一个镜头,所抒发的是诗人瞬间的一种感受,所见者小,而所寓者大。
c.《红叶》颇有古人绝句、小令般的风姿,这一点实属不易,但更难得的是诗中有迥异于前人的新发现。
d.沙白写诗,很讲究精炼,其诗歌语言常节省到“字不得减”的地步。但只有在节省语言的同时充实诗的意蕴,才能打动读者。《红叶》就是这样的范例。
6.对下面舒婷的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留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为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和孤寂的心情。
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
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7.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完成(1)(2)题。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1)下面对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欺压,有“扬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2)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30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势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过去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d.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守,平淡中见深远。
参考答案:
1.d2.(1)b(2)d。
3.b(不是反衬,而是共鸣)4.b。
5.(1)a(“吹拂”改“劲吹”)。
(2)a(升华诗的思想境界的是第二点)。
6.a(强调的是信念与责任)。
7.(1)a(不是“心甘情愿”)(2)c(同情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文件)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望舒先生80年前《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幻灯片)。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余光中)。
何为意象?(生明确: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
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曰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幻灯片):丁香花图片。
(幻灯片):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讨论在纸上写,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出示幻灯片)。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尚不可(幻灯片)(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幻灯片)(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幻灯片)。
答: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想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讨论写纸上等待提问)。
例:(1)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原名《妻妾成群》,改后的名称作用:一株生命的花朵在红墙深院中逐渐枯萎,主题得到突出。
(2)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
(3)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4)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对比《回娘家》歌)。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木兰花》中“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一句就用得巧妙,以三月下个不停的雨水来比喻绵绵不绝的离愁,两句叠加,形象深切地表现出心中的悲伤之情,以雨写愁,也很巧妙。)。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情。
与由。
情境。
合生。
六、归纳小结(幻灯片)。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同学们发挥想象,学写一首小诗《思念》。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教学步骤】。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师配乐朗诵。
丁香,又名紫丁香,类似于百合。暮春季节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多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
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花为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
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文件)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望舒先生80年前《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幻灯片)。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播放影音文件)。
大家一定等得不耐烦了,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
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
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余光中)。
何为意象?(生明确: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
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曰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幻灯片):丁香花图片。
(幻灯片):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讨论在纸上写,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出示幻灯片)。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尚不可(幻灯片)(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幻灯片)(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幻灯片)。
答: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想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讨论写纸上等待提问)。
例:1、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原名《妻妾成群》,改后的名称作用:一株生命的花朵在红墙深院中逐渐枯萎,主题得到突出。
2、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
3、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更多。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诗歌的意象、情感;形象思维在诗歌中的运用;感受“幽怨、凄美”的美学特征。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情感。
教学难点:形象思维在诗歌中的运用。
课型:新授课。
教法:教师提示,学生动手,动脑。
教学过程:
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雨”字,问:“当同学们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教室一片静默。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还有的同学一脸茫然。只有一个同学回答:“麻烦!”“是啊,就是麻烦,烦燥。除此之外呢?”教室里又是一阵沉默。终于没有人发言。“我出道选择题,当你看到雨这个字的时候,你是高兴还是悲伤还是忧郁?”“忧郁!”同学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它。“是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那么“巷”呢?教室里更加安静,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巷,在北方,被称做小胡同,南方称做弄。就像南北方人一样,南北方的胡同也不尽相同。北方胡同像北方人,直来直去,如果是斜街,就注明。南方的胡同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柯灵的《巷》来回答。”“江南的巷,像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有如古代的少女,优娴贞静。”“江南的小巷,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那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现在请同学回答当你看到“巷”字时的感受。“寂静。”同学们异口同声。“在如此忧郁的天气里,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首先请同学朗诵这首诗。”一个同学起来朗诵。“从这位同学的朗诵中,你能听出作者的感情吗?”没人回答。只好又是选择题。“兴奋、愁怅、哀伤”。学生们做了选择。没有人选择兴奋。那么这种忧郁之情,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物来体现的呢?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事物。
这个过程好像比前几个容易一点,不过也是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油纸伞”“雨巷”“姑娘”“篱墙”。“我们再看看这些东西各有什么特点”。“油纸伞”:“油纸”与“有子”谐音,圆形伞面寓意美满、团圆、平安。竹制伞架寓意节节高升。同学们第一次看到“油纸伞”是在哪部影视中?“《白蛇传》!”“是啊,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多少经典的爱情故事!油纸伞成了恩爱、浪漫的像征。”“作者撑着油纸伞在小巷中彳亍着,想要干什么呢?”同学们笑了,“寻找自己的爱情。”“我们姑且这么认为。”我们再看姑娘这个意象。这个姑娘像“丁香”一样?那丁香是什么样的?学生还是不知道。“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优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了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也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被称做是“愁品”。其实,我觉得紫色本身就是忧郁的.颜色。女孩子穿紫衣服最漂亮,但很少有女孩子能把紫衣服穿出那种美感来。所以,这是一个带着愁绪的身穿紫衣的姑娘,她清幽脱俗,忧愁哀怨。“像我一样。这女孩子也撑一把油纸伞,是不是也在寻找自己的爱情?”这两个忧伤的人在蒙蒙的细雨中相遇,同样的哀怨,同样的找寻,却又是同样的擦肩而过”
从这些意象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怎样的氛围?
凄清、冷漠、愁怅。
这又能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哀怨、惆怅、迷茫--失望、彷徨。
请看,在诗中出现的事物就叫做诗歌的意像。由诗歌意像的特点或感情营造出来的这种氛围就叫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境又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三点是一一相扣的。
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了作者通过各种意象构成意境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体会了作者失望、迷茫的感情,明白了诗歌的术语:意象、意境。现在留课下作业:
预习《再别康桥》,做练习册1-5题;画出文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王红英。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生齐答:《白蛇传》。
生:肯定更美!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学生踊跃发言: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1、全面复习本册书要求会认的400个生字,要求会写其中的100个生字,并能用常用字组词或者说话。
2、复习巩固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包括: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复习措施:
1、紧扣课后练习和综合复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2、对学生易错易忘的字词进行比较,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3、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自主性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复习需要。复习内容要有阶段性,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4、阅读训练的内容多样,帮助学生建构最基本的阅读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复习资料的准备:
第一部分:汉语拼音。
第二部分:字词的复习。
掌握本册400个生字、7个多音字;辨析形近字、音近字;掌握《词语表》中的词语;搭配词语;将词语分类;辨析近义词与反义词;填上适当的词、选字填空。
第三部分:句子的复习。
认识句子;认识标点符号。会把词语排列成句子。
复习计划。
1、拼音部分。
(1)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声调的读法。
(2)通过各种方式记住要求会认的字。
(3)通过测试检查复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充。
(1)熟读课文。
(2)通过各种方式记住要求会认的字。
(3)多写要求会写的字。
(4)通过测试检查复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充。
(1)熟读课文。
(2)通过各种方式记住要求会认的字。
(3)多写要求会写的字。
(4)通过测试检查复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充。
(1)熟读课文。
(2)通过各种方式记住要求会认的字。
(3)多写要求会写的字。
(4)通过测试检查复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充。
(1)熟读课文。
(2)通过各种方式记住要求会认的字。
(3)多写要求会写的字。
(4)通过测试检查复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充。
(1)熟读课文。
(2)通过各种方式记住要求会认的字。
(3)多写要求会写的字。
(4)通过测试检查复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充。
(1)熟读课文。
(2)通过各种方式记住要求会认的字。
(3)多写要求会写的字。
(4)通过测试检查复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充。
8、口语交际训练。
9、模拟期末考试。
2.通过分析“姑娘”的形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设计】。
本诗读起来很美,学生很喜欢,但是诗歌的主旨却非常隐晦。教师若不加以指导,学生很难理解到“丁香般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即美丽的、虚无缥缈的难以追寻的理想。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呢?我想从一句诗,即“我想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入手进行解决。在此句诗中包含着两个问题:1、作者希望逢着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2、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的是这样一个姑娘?第一个问题指向“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二个问题直指本诗的主题。通过分析作者与这一姑娘的相似点就可以把握本诗的主旨与情感。另外,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联系屈原的“香草美人喻”,指出这一首诗歌它的古典及浪漫之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通常都会觉得古典诗词很美,特别读到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时,总能在这些诗词中找到心灵相通之处,不禁感叹它们怎能如此贴合我心。可是,对待现代诗歌就不是如此了,总觉得它们好像还欠了一点火候,但我想在你读了《雨巷》,结识了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之后,就不会这样说了。因为这首诗,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成为现代新诗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深情朗诵诗歌,并思考幻灯片上的问题:
1.这首诗很美,美在何处?
(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最后总结:)。
这首诗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全诗押“ang”韵,其中如“悠长悠长”,“丁香一样的”“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词语和短语的反复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音乐美;另外有些音节响亮的词语的点缀,比如“冷漠,凄清,又惆怅”。
这首诗有意境美,这个故事发生在江南的一个雨巷里。在这条狭长幽静的雨巷中,“我”撑着一把油纸伞邂逅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的容貌、深情、动作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惹人怜爱。
这首诗有结构美。从开头的在雨巷中的期待,到中间的美丽邂逅,再到擦肩而过,最后到姑娘离去后的失落,故事很完整,诗歌首尾照应,读起来有一种回环的美。
这是这首诗歌初读后的感受,也是它一经口诵读就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它的理由。
2.可是,我想你们在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一定还会有很多疑问。我想请同学们再谈谈不理解的地方。
同学提问: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教师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
“我”喜欢的这个姑娘有什么特点?
我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
分析“姑娘”的人物形象。
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哀怨、彷徨,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一、丁香内涵的解读(搜集丁香花的图片及诗歌)。
让学生看有关丁香的图片,了解它的颜色和形状,扣住“美丽”来讲;
总结:丁香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意象,就如明月、梅花等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一样。
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
通过了解古代诗歌来把握“丁香”在诗中的含义。
丁香的诗歌: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共同点:丁香有结,和“愁”有关。
2.姑娘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还有什么?
美丽、迷茫、孤独。
3.那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作者有哪些特点?
孤独、彷徨、寂寞、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总结:作者执着追求的是一个能理解他、与之心心相印的姑娘。
二、“飘”字内涵解析。
“飘”让人感觉到虚无缥缈,给人的感觉很奇妙,让人感觉到这个姑娘好像不真实,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教师总结“姑娘”的形象特点:
美丽、忧愁,与人擦肩而过,又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具备这些特点的会是什么呢?
是美丽的又让人感觉到飘渺的理想。如果“姑娘”象征理想的化,那么,“我”则象征着不断追求理想同时有感到茫然的青年。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及内心的苦闷迷茫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雨巷——黑暗而沉闷的社会大环境与内心苦闷的小环境)。
四、作者简介。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独具特色、颇有影响的诗人,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员,左联成员,曾被日本宪兵拘捕入狱,曾对大革命寄以美好的愿望。因发表《雨巷》,人们称他为“雨巷诗人”。诗人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隐居乡下时写的,《雨巷》可视为此时他的代表作。它在低沉的氛围里抒发了沉重的情绪。它的深层含义表现的是诗人对爱情、理想、光明等美好事物有所追求而不可得,对黑暗统治有所不满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境与幻灭情绪。
五、浪漫主义的手法。
作者在此诗歌中沿袭了诗歌中浪漫主义的手法,将屈原的“香草美人喻”暗含其中,此诗既是对古典手法的传承,又有创新之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374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