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它涉及到资金的流动和风险的管理。这是一些金融业务中常见的道德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提高企业规范运营水平,强化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面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深入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已经成为国企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文章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入手,深入剖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模式。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体制、模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因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分企业出现了重大风险,如中海油新加坡事件、巨人集团事件、三鹿等,从某种方面来说是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防控风险发生是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和出路。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存在设计缺陷。内部控制制度虚而不实,完全按照内部控制理论制定制度,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指导性差。同时内部控制范围上略显狭窄,针对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内部信息传递等方面缺乏内部控制要求,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涵盖的内容与成熟的内部控制要求不符。
(二)风险评估缺乏系统性管理。内部风险识别工作并没有全面开展,对于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事项及重大事项的风险点,虽也进行了风险的识别,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识别工作体系。特别是企业在操作业务过程中,涵盖了部分风险点,但并没有形成企业自身的风险识别成果。
(三)内部控制活动过程管理不到位。国有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规章管理制度,但因制度设计缺陷及制度条款粗放,执行弹性很大,造成公司某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只重视工作结果,忽略过程中带来的遗留风险及过程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发生。
(四)审计部门独立性及业务能力不强。通常国企的审计部实际隶属于公司管理层,从而缺乏一定的中立性,进行内部审计时,会受到管理层影响,从而导致监管不利。国企业务未成体系化,重要业务集中在集团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素质相对较弱,且企业流程,制度,风险识别存在缺陷,造成审计工作开展的局限性较强,最终无法形成有效的'审计结果。
(五)信息传递存在障碍。信息管理职能缺失,造成信息传递受阻,横向纵向的信息沟通都没有有效的流转路径,因受企业文化及管理方式影响,存在很强的信息壁垒,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本位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了企业生产经营因信息不畅而推进缓慢。部分信息存在失真,可能造成经营障碍及决策失误,存在重大经营风险。
(六)缺乏内部控制自评价。内部控制的自评价体系缺失,没有内部控制自评价体系,造成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缺乏监管体系及后评价,如企业并没有形成内部控制手册,且尚未建立内部控制矩阵及风险矩阵,企业无法根据内部控制手册对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及时汇总,进而进行自我检验,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差。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构建。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互动机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风险管理是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其出发点都是保证企业能够平稳有效的进行运转,都是为企业目标体系服务的[1]。风险管理突出了风险过程管理的应用,内部控制突出规范管理的应用[2]。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风险管理增加了一个观念、一个目标、两个概念和三个要素[3]。对应风险管理的需要,企业应该有一个独立负责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比起来,在包括的主要内容的深度,涉及企业管理的领域上,都有所扩大风险管理的发展,是基于内部控制衍生出来的,本身就是建立于原先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原有内部控制框架的延伸。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设计。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构建基础,针对这五方面,要在目前基础上予以改善。在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风险管理内容融入到五要素当中,其中扩展内部环境的范围,加入风险管理的机构及功能设置,此外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扩展为风险管理,将风险事项识别、评估、预警及风险事项的应对统一纳入到风险管理的理念当中。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要突出风险管理职能机构的作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在整体内部控制中的布置与延伸,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组织机构设置,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建立风险矩阵及风险地图,控制活动中的风险预警与风险应对,监督过程中的风险自评价等,都需要有落地操作执行机构,新的模式中,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与职能定位清晰,是风险管理开展的核心所在,目前根据设计,已经将该部门的职能进行了准确定位,发挥其作用,将对内部控制的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要逐渐将企业的流程管理体系作为重点进行建设,流程清晰,就能保证有良好的工作方向与执行监督,并可通过流程体系管理,识别各项业务的流程风险点,从而进行有效控制。在风险发生时如何处理风险,归根到底是要有风险意识,预防意识,企业只有具备了风险管理意识,才能够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及时发现风险,评价风险,解决风险,这同时还要求管理层及员工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具备洞察力与判断力,才能将企业打造成为一个具备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保障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进行核心业务模式优化;其次,制度体系查缺补漏;再次,建立风险管理职能机构;最后,建立评价与奖惩机制。
(二)强化控制活动。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全程化管理,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中,通过流程管理,来完善内部控制的应用;通过信息化固化流程,来规避流程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通过信息化的操作设计,来降低人为产生的不确定风险。
(三)监督与自评价。要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外在因素或管理层的干涉,确保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实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双重监管,审计监察部,可对风险管理的执行进行监控,检查并加以反馈,提示管理层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风险矩阵,风险地图及内部控制手册为基础,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流程风险点和外部监管等四方面建立评价内部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金权,唐丽茹.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品牌,.7.
[2]王及源.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
[3]赵国粮.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研究[j].商,.8.
摘要:要使网络信息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运行,加强网络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必须全方位解析网络的脆弱性和威胁,才能构建网络的安全措施,确保网络安全。
本文在介绍网络安全的脆弱性与威胁的基础上,简述了网络安全的技术对策。
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互连网络,由于网络分布的广域性、网络体系结构的开放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通信信道的共用性,使计算机网络存在很多严重的脆弱性。
1.不设防的网络有许多个漏洞和后门。
系统漏洞为病毒留后门,计算机的多个端口、各种软件,甚至有些安全产品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和后门,安全得不到可靠保证。
2.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在网络中表现出两方面的脆弱性:一方面,网络周围电子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和试图破坏数据传输而预谋的干扰辐射源;另一方面,网络的终端、打印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辐射泄露,可以将这些数据(包括在终端屏幕上显示的数据)接收下来,并且重新恢复。
4.串音干扰。
串音的作用是产生传输噪音,噪音能对网络上传输的信号造成严重的破坏。
5.硬件故障。
硬件故障可造成软件系统中断和通信中断,带来重大损害。
6.软件故障。
通信网络软件包含有大量的管理系统安全的部分,如果这些软件程序受到损害,则该系统就是一个极不安全的网络系统。
7.人为因素。
系统内部人员盗窃机密数据或破坏系统资源,甚至直接破坏网络系统。
8.网络规模。
网络规模越大,其安全的脆弱性越大。
9.网络物理环境。
这种脆弱性来源于自然灾害。
10.通信系统。
一般的通信系统,获得存取权是相对简单的,并且机会总是存在的。
一旦信息从生成和存储的设备发送出去,它将成为对方分析研究的内容。
网络所面临的威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
造成这两种威胁的因有很多:有人为和非人为的、恶意的和非恶意的、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等,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
1.人为的无意失误。
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用户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2.人为的恶意攻击。
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黑客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
此类攻击又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是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
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
3.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
网络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无缺陷和漏洞的。
然而,这些漏洞和缺陷恰恰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黑客攻入网络内部就是因为安全措施不完善所招致的苦果。
另外,软件的后门都是软件公司的设计编程人员为了自便而设置的,一般不为外人所知,但一旦后门洞开,其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个不设防的网络,一旦遭到恶意攻击,将意味着一场灾难。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克服脆弱、抑制威胁,防患于未然。
网络安全是对付威胁、克服脆弱性、保护网络资源的所有措施的总和。
针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安全威胁,需要采取不同的安全对策。
从法律、制度、管理和技术上采取综合措施,以便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安全效果。
技术措施是最直接的屏障,目前常用而有效的网络安全技术对策有如下几种:
1.加密。
加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信息的非授权泄露。
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
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
信息加密过程是由形形色色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的,加密算法有许多种,如果按照收发双方密钥是否相同来分类,可分为常规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常规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加密,还可以实现数字签名、鉴别等功能,有效地对抗截收、非法访问、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冒充、抵赖、重演等威胁。
因此,密码技术是信息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
2.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机制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安全问题。
数字签名采用一种数据交换协议,使得收发数据的双方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接受方能够鉴别发送方宣称的身份;发送方以后不能否认他发送过数据这一事实。
数据签名一般采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发送方对整个明文进行加密变换,得到一个值,将其作为签名。
接收者使用发送者的公开密钥签名进行解密运算,如其结果为明文,则签名有效,证明对方省份是真实的。
3.鉴别。
鉴别的目的是验明用户或信息的正身。
对实体声称的身份进行唯一地识别,以便验证其访问请求、或保证信息来自或到达指定的源目的。
鉴别技术可以验证消息的完整性,有效地对抗冒充、非法访问、重演等威胁。
按照鉴别对象的不同,鉴别技术可以分为消息源鉴别和通信双方相互鉴别。
鉴别的方法很多;利用鉴别码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利用通行字、密钥、访问控制机制等鉴别用户身份,防治冒充、非法访问;当今最佳的鉴别方法是数字签名。
利用单方数字签名,可实现消息源鉴别,访问身份鉴别、消息完整性鉴别。
4.访问控制。
现代企业治理要求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实现分离,以便由职业经理人独立经营,但也因此导致企业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难以及时获取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财务会计信息,甚至有可能看到的财务报表都是经营者有意造假编撰的,所以投资者就需要委托社会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审计,以便获得有关企业经营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见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企业经营者能否把握真实情况、做好决策、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同样也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安全,但因为种种原因,审计风险无法消除,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客观看待审计风险的存在,思考如何控制企业的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概述。
1.审计风险的含义。
由于种种原因和突发的意外情况,企业财务报表存在一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其主要职责不是去找出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有的错误,并一一纠正,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无误,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遵循统一制定的审计准则,执行标准的审计程序,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并将其指出改正,这才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报进行审计时应当履行的职责。从这点上来说,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没要遵循审计准则,也没有完全执行审计程序,因工作失误未能及时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审计风险的种类。
目前,大多数公司经营业务都较为复杂,有的规模还很大,如果再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逐一核对,以确定财报是否存在错报,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因而现代审计大都采用的是抽样审计,既然是抽样,那就不可避免的会遗漏某些错报,不可能不存在一点错误,因此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审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防范公司财报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上,这就需要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当充分运用专业判断技能,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小心谨慎地防范。就目前实践方面看,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可能面临以下几种较大风险。
(1)业务经营。
现代企业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经济业务也比较复杂,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风险。比如,有的公司将一些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要接受审计,不用对外发布财报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情况,虚增企业盈利,特别是那些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集团,情况更为复杂,这就给会计师发现其中的错报、漏报带来很大挑战,即使会计师能够从多种渠道搜集到很多有力的审计证据,但若想准确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实质,进而确定财报的准确有效仍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2)调整利润。
有些公司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随意将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估计变更当做调节企业经营利润的工具,用以虚增或压低当期利润,且对这些改变均不详细披露调整的原因和依据,也不说明调整后的影响,致使信息不畅,引发审计风险。
(3)隐瞒重大事项。
有些公司为了维护自己正面形象,对会严重影响到公司经营的重大事项,甚至会影响到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损失或重大诉讼隐瞒不报,这将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真实情况的获知,也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面临更多不确定风险。
(4)变更会计师或临时委托。
有些企业要求受托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审计,并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就某些会计处理持有不同意见,与企业管理层存在重大分歧,此时企业会以解除委托关系相要挟,迫使注册会计师屈从企业管理者意见,造成审计风险。也有的企业会临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且要求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出具审计报告,一些小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业务而接受此类委托,往往会因时间较短,工作量大而不得不依赖未经证实的企业自己陈述和相关解释材料,甚至有的会计师对企业意见言听计从,没有遵循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风险很大。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1.注册会计师自身能力的有限性。
尽管在我国从事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都是经过严格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成绩合格证明后,还要经历两年实务工作,并由执业会计师出具鉴定意见后,才能正式申请执业牌照,成为一名能够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的执业注册会计师,理论上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完备的会计、审计、财务、法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形成了能够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专业综合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技术发展,企业造假手段、方式也越来越高明、隐蔽,再加上现如今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即使注册会计师本身能力已经足够,但也难以完全查出企业财报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其中一些会计师也因为自身修养不够,意志不够坚定,容易被企业经济利益诱惑,而与被审计单位串谋,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2.抽样审计方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一般采用的是抽样审计,即使现代统计学已经证明抽样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样本数据的总体分布特征。但我们也要清楚知道一点,那就是抽样调查的有效性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才具备的,例如,保持抽样的随机性,如果这些特定条件不存在或没法满足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完全满足的,那么抽样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对抽样审计而言,在进行测试时,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则抽取的小样本就足以代表整个企业经济业务实情,反之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存在问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则抽取的有限样本是不能说明任何实质性问题的。
3.审计范围扩大。
早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现金资产和相关销售收入的会计处理是否准确有效,后来因为银行贷款及投资者的需要,审计范围扩大到对资产负债表的审计上,相应的审计风险也客观增大。后来美国证券市场发生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让许多投资者指责注册会计师在公司财务风险爆发之前的几个年度里,没有对公司财报进行严格审查,从而没有及时发现企业财务风险,并发布相关警示提醒,致使投资者损失惨重,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范围再一步扩大到对企业内部控制上,尤其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管理政策,内部制度运行是否顺畅,是否存在重大问题,会计师被要求能够尽职审计,以便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给出客观评价,对企业财报是否健康做出专业报告。当然因为审计范围的扩大,涉及到判断所需的信息越来越多,且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从而审计人员做出准确结论的难度大为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三、审计风险的危害性。
1.对政府科学决策的危害。
企业提供的财报如果存在重大错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没有及时发现,就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对于需要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以了解其真实经营情况的税务、财政、银行等政府部门而言,会因错误信息误导而做出错误决定,监督无效,比如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从而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每年编制的未来几年宏观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制定某些宏观经济政策时,都需要参考大量信息数据,而构成政府决策的微观数据基础就是来自各个企业公布的财报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存在重大错误,那么政府搜集到的反映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数据就有很大可能的不实,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任何决策都会缺乏必要的现实基础,导致政策与现实实际不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甚至还会对实体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2.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危害。
在上文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因为种种原因,企业提供的待审计财务报表难免会出现一些错报、漏报和失实的财务信息,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审慎,没有严格遵循审计程序,工作不到位,造成审计失败,将有可能受到使用此报告做出错误决策并产生重大经济损失的投资者的起诉,这也是近年来为什么起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案件越来越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不仅会对注册会计师的个人操守、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其在投资者心目中的认可度,同样也会对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审计组织理应保持的公正、公平、专业形象产生较大损害。
3.对被审计企业的`危害。
如果是企业有意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而会计师在审计时没有及时发现,致使存在重大错报的企业财报得以顺利通过,并对外发布,且没有发生任何问题,这种情况会助涨企业管理者继续弄虚作假的侥幸心理,以后还会继续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不过任何谎言总有被拆穿的那一刻,迟早有一天会因此而爆发更大的财务风险,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当然如果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致使财报存在重大错报,这并非管理者有意为之,但如果会计师也没有通过审计加以发现,就会给企业经营者造成一种假象,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毕竟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的日常经营决策都是依靠这些财务信息来完成的,如果这些财务信息存在错误失真,没法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依据这些财务数据做出的经营战略肯定有错无疑。
审计控制狭义的讲就是企业内部审计,不过本文谈及的审计控制更多地取其广义,主要是指在企业组织内外部都建立起能够独立运行的对企业经营活动及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的评价监控系统,从而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分为社会层面、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自身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从近年来曝光的审计案件看,不少审计舞弊案都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官员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以保证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尽管新近颁布的《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但一旦发生财务风险的时候,真正能够追究到单位负责人失职风险的案例太少,所以应加大会计打假的力度,强化对单位负责人尽职调查和失职责任的追究,以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便于注册会计师开展相关审计工作,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蔓延。
2.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1)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
注册会计师应当时刻树立风险意识,通过主动学习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努力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以全方位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使自己时刻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此外,还应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时刻牢记职业使命,不做违法乱纪之事,以免误己误人,尤其在出具审计报告时,要特别谨慎,切不可草率大意。
(2)建立客户风险档案。
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报的审计大多关注的是实质性测试,聚焦于财报本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而从近年来的司法案例来看,审计风险最大的来源不是财报而是企业在面临财务困境时有意编制假的财务报表,因为有意为之,所以各部分衔接紧密,前后一致,会计师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故而会计师在开展业务之前,应当了解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尤其是潜在的审计风险,通过对新老客户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以评估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并划分等级,据此合理安排审计工作量,节省成本。
(3)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会将工作情况,遇到的问题,调查结果详细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这既是完成最后审计报告的依据,也是未来有关监管部门追查或调查会计师工作的重要证明材料,因此,事务所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格式、内容进行编制,不能有所遗漏,此外,还应按照审计准则对审计程序的要求,严格独立开展具体审计程序或采取有关替代程序,并将实施情况完整清楚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
3.企业层面。
在加强外部审计控制的同时,企业更应重视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这是因为内部审计是防范财务舞弊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如此才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不管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最有效的途径,尤其要按照岗位分离原则、分级复核原则、定期巡视原则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及质量考核制度。
(2)严格遵循内审工作程序。
一般而言,即使是企业内部审计也应按照一定规范的程序进行,包括审计任务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编制、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向有关领导报告、审计报告存档、后续审计等一整套规范程序,不能因为是企业内部审计就降低质量要求。
(3)运用现代审计方法技术,注意搜集足够审计证据。
企业内审人员应当强化审计风险意识,选择风险导向型的风险审计模式,且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普及、应用、发展,要注意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及运行流程的考察。在审计过程中注意搜集保留审计证据,因为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在对某些问题存在怀疑时,应当抱有足够的职业审慎,通过搜集足够的多样化的证据进行多方面验证,才可做出审计结论,不可随意下决定。
(4)重视后续审计。
企业内审人员在完成审计报告,并向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后,并不意味着审计工作已经完成,要注意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要考察审计报告中提出的被审计部门应当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提出的建议是否被有关部门采纳,某些想法是否符合单位现实,只有如此,审计工作才更有意义,才能降低审计风险,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战略、经营效果、财务报告、资产评估等基本目标的控制活动,究其本质是保证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企业基本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书中,提出风险管理的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由此可知,任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气压应该在掌握客观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控制方法,制定控制流程和措施,以期能达到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关系。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防止风险、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是由风险甚至完全由风险因素(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来决定的.。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创造新的价值是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作为企业制度组成部分的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济欺诈,保护财产安全,同时保护企业名誉,以免造成经济损失等。而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的风险管理来说,内部控制推动了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风险的管理,当企业进行风险运营时,内控系统就成为了必要的、高效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该达到的状态就是能够满足企业内控系统的要求。换句话说,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概念的自然延伸,新技术和市场推动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总而言之,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
三、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现代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风险的表现就越明显,可以说,企业风险是时时在,处处有。
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外部存在的诸多因素,如国家法律、正常变动、市场供求状况或竞争力等。内部风险主要指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业地位、业务流程、财务能力以及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岗位职责、激励机制和团队精神等。
四、针对主要风险企业可采取的内控管理措施。
无论企业自身发展或和迎接风险与挑战来说,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只有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加以严格执行,才能够达到防范风险的目标。本文所指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人、财、物与信息。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确保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是指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内部环境要素(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风险评估要素(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付),控制活动要素(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与沟通要素(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内部监督要素(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等。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时刻检视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要求等是否符合四原则和五要素的内涵,有利于确保风险管理的成效。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用人制度。
企业在管理时较容易出现缺乏相关制度和流程,人员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流程,或人员业务能力、自身素质不高的现象,这将导致提升企业的用人风险。因此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把好进口关;其次要定期组织理论和实践培训,把好素质关;最后应制定较为合理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把好分配关。
(三)强化财产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利润。
强化财产管理,即指强化对存货、能源及固定资产的物化管理。存货风险主要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存货损坏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一旦存货出现危机,那么也将影响企业经营方向或现金的流向。有部分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过于宋笋,制度得不到落实,因此造成库存物资的损毁、报废、短缺等情况,致使单位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想降低企业风险必须健全物资财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应加强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登记明细、财产保险、监控监管等工作,从而确保财产的安全,促进企业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其次应严格执行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在做好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有的放矢的运用资金。企业的资金流动主要用于采购、付款、销售、收款等,应制定刚性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和责任,确保能够职工按照相应管理条例予以执行,以保证资金安全。
(四)职工各司其职,完善落实风险管理。
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国家出台了细分为十八项的规范指引,是对五要素的进一步细化,为企业的规范运作起到了十分详细的指导作用,每个指引明确了风险点,如何控制潜在的风险等,是企业建立内控体系的重点参照内容,也是企业必须坚持执行的规范内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的实施最主要的是人的执行力,所以企业实施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的最关键因素是参与意识和全员素质的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1对象。
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
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
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
根据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关资料和实际评估内容,编制了风疹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军团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铜绿假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包括10个病毒、19个细菌、2个螺旋体和1个真菌。
2.2专家评审结果。
2013年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并邀请专家再次审核修订的评估报告,认为这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对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疾控系统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讨论。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最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增加了危险度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质运输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内容。美国疾控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指出,生物风险评估还应包括对实验工作人员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瑞典传染病控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合作中心,2007年前就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体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于2004年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后才真正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各实验室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开始逐步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也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明确提出对实验室进行风险评估的要求。风险评估作为生物安全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下城区疾控中心实际检测的32个病原微生物,对实际操作的所有实验活动及实验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尽量减少工作人员暴露危险,并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经专家评审后修订的风险评估报告更加完善、规范,评估结论明确。风险管理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切实可行。编制的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是疾控系统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经常检测的病原微生物,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能积极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今天中国企业界,科技进步、信息爆炸以及全球化为企业带来了种种便利和商机,但同时也迎来了国外强劲的竞争对手。
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了很多风险。
营销风险管理逐步成为营销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营销决策及风险预防,对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国内外风险研究现状。
1.1国外。
关于风险管理,有的学者是这样定义的,风险管理是一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方法。
风险管理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提供系统的识别和衡量企业所面临的损失风险的知识,以及对付这些风险的方法。
通过查找国外文献,可将国外风险管理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至1970年代前,以客观实体派为主;第二阶段,1970年后至1990年前,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形成转折点;第三阶段:1990年代至今,财务性风险管理又迈向新的里程。
1.2国内。
我国大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0年代中期,旅美华人着名学者段开龄博士应我国教育部邀请,正式将风险管理知识引进中国内地。
武汉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率先开授风险管理课程。
自此,中国内地的风险管理发展开始萌芽并发展起来[1]。
而在专着上,国外的专着始于80年代初,国内的专着见于90年代初,之后才大量出现。
这些专着研究和介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的将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保险、银行管理、项目管理、外贸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讨论。
2我国市场营销存在哪些风险。
2.1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营销活动离不开它的外界环境,企业营销环境的变化会给公司的营销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会造成企业的营销危机。
由于营销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相当复杂,且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因而这些复杂环境的不规则变动就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会给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如面对技术创新加快的环境,一些企业产品不能及时更新换代,遭受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海洋中的狂风巨浪制造了无数悲剧,使今天的人们仍然记忆犹新。
自然灾害不但会毁坏人们的居所,对于企业来说,更是毁坏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最大威胁。
洪水、地震等会瞬间摧毁整个企业。
另外,企业的营销活动离不开的政治、经济环境,国内政局、国家间的外交与贸易、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一旦发生变化,也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而带来企业营销活动的风险。
[2]而中国加入wto之后,相关行业不再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保护及支持,自由经济区域和新出台的政策等都为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新的机会,这些都会导致营销风险的发生。
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趋强,这些都加剧了营销风险出现的频率。
面临着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浪潮,面临着从法律到经济体制、到政府职能、到企业体制,到企业规模、品牌规模、对wto的.不熟悉不适应。
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应付以上局势的时间、经验、能力、手段比我们强得多。
这无疑给我国广大企业增加了巨大压力,使我国企业的风险急增。
2.2需求变化迅速。
市场需求是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
时代的发展、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激烈的竞争带给市场越来越多的产品,消费者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显着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以及对销售服务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较大差异和随机性,个性化消费逐步兴起,这必然影响到了企业的营销活动,相应的营销风险也呈现增大趋势。
为了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必须使用所能够想到的各种营销手段和策略达到自身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营销风险。
2.3营销人员自身问题。
营销人员由于自身素质、责任心等原因,在工作质量上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损失。
营销人员主观上的疏忽与过失,也会增加营销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例如优秀即营销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质量问题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如某一知名企业的部分销售人员在成功地开发一目标市场后,与企业讨价还价,并威胁说,如不答应其条件,就把客户拉到该企业的竞争对手那里去,该企业为了浅谈市场营销风险管理。
由于市场营销环境的复杂多变与参与营销活动的行为者不确定因素造成市场营销活动负面影响,降低了企业的市场利润,因此,将市场营销风险管理方法引入市场的营销活动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1做好营销预警管理。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
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所差异,但最重要的是选择敏感指标和主要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反映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实际情况。
预警指标体系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潜在指标,它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的定量化或对征兆信息的定量化;二是显现指标,它主要用于显现因素的定量化或对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预警准则的设置要把握尺度,如果准则设计过松,则会使得有危险而未能发生警报即造成漏警,从而削弱了预警的作用。
如果准则设置过严则会导致不该发警报时却发出警报导致误警,使企业虚惊一场。
3.2更新观念,加强营销人员自身能力。
对营销人员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主动承担一部分风险损失,规避一些风险损失,哪些风险是营销人员必须承受的,哪些是可以且应当规避的,不能规避是处于成本的考虑还是战略、策略的考虑等等,应当做出正确决策和安排,否则承受或规避不当就会引发新的风险损失,实际所承担的损失就会比预计的要大得多,即会由一种风险导致出新风险,由小风险引出大风险。
要树立“服务营销”思想与“客企关系营销”理念,将成本消耗与市场风险融合在市场与消费者的有机结合之中[3]。
同时,要提高素质。
高素质的人可以正确理解与把握成本与风险的关系,有效消除不利因素而正确决策。
还要加大教育和监督力度,有效控制日常成本甚至因此而引发的诉讼成本与风险。
3.3增强信用,得到更大的利益。
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是缔约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以法律形式确定双方各自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契约。
合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作为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是当前销售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是营销风险出现的“高发区”;重客户信用调查。
客户是企业交易的对象,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客户管理在现代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货款回收风险防范。
销售的结束以货款回收为标志,回收决定着利润,企业销售商品必须按合同付款方式及时结算和回收货款,以使销售工作能够及时、安全、顺利地进行,保证销售利润的实现。
结束语。
市场营销风险是不确定性事件发生、表现和影响于市场参与主体的营销活动和结果的特殊形态。
中国已加入wto,面对未来的大趋势,,我国必将努力、迅速地溶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面对西方过节企业的强势,我们要做好准备和风险应对的对策。
尽管我们的市场营销的能力还落后的多,但我们的财力、规模、人才资源更不可同日而语。
在我们前面的风险乃至危机非常严峻。
论文2:浅议营销理念及市场营销模式创新。
摘要:
煤炭一直都是工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高速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煤炭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些许风险,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干扰和不确定因素,对此,要做好煤炭企业在相关财务方面的风险评估,尽量控制低风险发展。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中国从国外进口煤炭数量巨大,为了饱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煤炭需求,每年国内会通过与国外煤炭储存量较大的国家以贷款和交换的方式,与国外国家共同开采煤矿,互惠互利,而这对于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中国来说远远还不能满足。对此,国内高新人才进行了很多的新能源的开发来取代煤炭在工业制造方面的作用,替代了部分,但在例如“炼铁”等方面,对于煤炭的依赖还是很大,所以,煤炭企业的发展会相应产生很多不确定性的变动,对此,我们需要进行精密的风险评估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确保财政方面的稳定,资金能够稳定的流通,把损失和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一、煤炭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所遇到的问题。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作为一种微观经济风险评估,在会计评估行业来讲,可以把煤炭企业风险评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企业进行资金筹集时所出现的波动,产生不确定性,另一种就是企业的财政收入和财务目前的情况的比例不成等比,对此,财务风险的评估是对于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处理,最大程度较小损失,保证后续资金流动稳定发展。在对于煤炭企业进行相关的投资、集资、分配相关利润等等的财务管理而对企业的盈利、发展这些地方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企业进行运营管理时需要详细的分析每一个步骤,把不必要的影响降到最低。
其实,在财务风险进行相关的划分时,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有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分配风险、筹集资金风险、融资及现金等收支划分,而面对煤炭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于煤炭发展进行相关的调整,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未知的风险,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需要根据国家给定的管理制度和需求进行调整,并在财务管理方面给出最优的处理方法,控制风险。
在对于煤炭企业内部财务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完成后,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保证财政安全,能够在遇到风险之前快速的找到风险来源,及时的控制。在对于公司进行相关财务经营活动时,我们就需要在对于进行交易所面临的环境、内部经营机制范围、需求、资金运作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估,把控在经济形势情况下对煤炭所产生的影响,进而直接对公司财务发生威胁进行拦截。
而对于投资项,也需要进行周密的规划,包括投资人,投资公司发展及资金链路的稳定支出,投资人在公司管理方面的理念和该公司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每个小细节都会对投资产生影响,都会对公司财政管理产生动荡。而为了能够很有把握的去进行相关运作,需要在公司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在进行交易之前进行指标核对,把风险降到最低,构建完善的煤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在遇到有风险时,会自动进行预知管理,把风险评估报告自动转财政管理部门,进行财务调整。而这一系列的管理都要围绕煤炭企业的收支、债务来进行,进行各种分析,包括曲线分析、风险比率、趋势及其它分析法,要详细的计算对于煤炭企业所能保障的.比率,债务保障,利息保障,资金额度保障,根据计算数据进行合理调整,形成平衡的财务。
三、进行有效地财务评估,做好相应的措施。
在对于煤炭企业财务管理评估阶段时,需要在风险来临之前进行通知,快速的采取有效地应急措施,根据风险所带来的最大化财务损失进行相关信息收集、处理、筛选,根据实际市场情况,制定详细有效地控制计划,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的控制,把风险情况进行终止或是调整。煤炭企业在进行公司内部业务或是其它公司业务运营时,都是需要资金链的稳定管理作为前提,保障能够顺利的运行,在管理公司财政时,就需要制定相关流程,进行规范化,科学有效地进行持续性的发展,企业也就能稳健的运行。在通知风险评估的方式上,企业内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制定预警警报,能够第一时间把风险传至管理人员手中,再在预警风险分析过程中进行计算评估,利用相关数据作为依据,科学的根据公司财务管理标准来进行处理,确保企业在进行经营时稳定发展。
在进行煤炭企业的风险拦截并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不确定性,在对于煤炭企业面向社会进行运营时,周边的环境,国家的国情,世界经融危机等等大事件是不可控制的,这些在对于人为上还是很难控制的,可作为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根本无法作为依据来判断,就像地震海啸这些天灾,不能为人为来改变实情,只能够根据事件发生时所带来的最大损失来进行分析,把最大损失降到最低,在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也只能做到预警处理,发现情况时进行相关的财务评估,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数据进行管控,尽量降低损失,对于这些不确定因素,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预警分析机制的加强管理运营,能够事先发现风险,进行企业相关煤炭业务的管控,缩小交易损失,缩小运营范围,资金的合理分配,保障资金链的正常供应,资金最小化损失,把不必要的资金支出排除,把控资金正常周转公司主要的业务,保障公司有条不紊的进行交易发展。
五、财务评估风险损失报告。
在进行煤炭相关的交易时,同时也就带有来自不同区域的风险,有盈利也就会出现亏损,而一套很好的风险管理机制将会对于造成不同的损失,对于相对应的损失,也就会在公司资金方面产生影响,这就是投资,时刻需要防止风险的产生,在对于不可挽回的损失局面下时,已经做不了什么来挽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该次风险评估,进行详细的分析,把本次损失所产生的因素记录下来,在公司运营管理方面所产生的动荡进行分析,总结这次损失的详细报告,进行存档,作为一次依据来进行建立一套类似风险的预警机制,在下次遇到此类风险,能够很快的找到相关处理的数据,仿照此次损失所进行的处理机制进行相关的处理措施,逐渐的进行评估风险的机制强化、完善。在进行风险分析报告时,我们需要非常详细,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合作公司及企业、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运行业务所遇到的有关财务管理的不当之处、社会煤炭交易发展的现状等,尽量做到完善,把每个会产生风险的因素都要考虑到,完整的写在风险报告中。
六、煤炭企业内部管理。
在对于财务管理时,企业内部的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发展迅速,公司内部消费也就跟着涨大,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资金来进行维持相关的机制,所以,公司需要进行很合理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最好是有一个监管部门,专门负责企业内部运行的稳定和分配的合理性,防止内部出现资金滥用,防范其它一些的不当行为造成公司财务的损失。所以,在内部会计管理方面,公司可进行相应的培训,把公司财务风险评估报告等相关知识重点在培训课堂上进行分享,提高公司内部人员的自我管理和素养的提升,提高对公司财务管理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对相关风险进行分析处理,确保了企业资金的安全,确保公司财务记账方面的真实性,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增强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企业就需要对公司内部职位及所对应的职责分清楚,从上到下,层层管理,每部分人负责相应的管理,形成很强的阻止架构,在人事管理方面需要很好的分配职责,能够物尽其用,在对财务进行运行时采取一定的流程来管理,例如“风险评估分析―提交报告―报告审计―资金分配―业务资金流程”等,一步一步来确保财务的使用得当。最终把此次业务所需要的最低资金通过分析管理来做个评估,确保后续企业运行正常。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进步,煤炭的运作越来越大,煤炭企业也越来越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变得很大,包括煤炭勘测开采等相关的技术也越来越要求高智能,我们在进行运行时,就需要把握机会,能够得到更多的业务,在很多的招投标过程中,招标公司也会根据投标公司的相关情况以及公司的资金链的管理和饱和来进行招投标,符合相关开发的用户才会有机会进行投标。一套强有力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在公司进行业务办理时相对于顺利,在正式接管该项目时能够无后顾之忧,企业也能够产生很高的效益,所以,在企业进行投标之前,需要对投标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查看项目从进行需求分析到完工大致需要多少资金,能够以最有力的方式来进行项目的完工并保证质量的优化。七、结束语综上所述,煤炭企业财务风险评估,需要从公司内部环境、业务管理机制、人员职责分配、财务使用流程审核再到外部运行环境的风险评估,整体找到合理的处理措施,把企业的财政用到实处,把不可控因素对财务损失降到最低,保障业务正常运行,公司内部正常管理。
参考文献:
[1]梁婧。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探索[j]。现代国企研究。(z2)。
[2]孙长峰。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j]。市场论坛。2014(06)。
[3]毋建冰。煤炭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家。(04)。
[4]赵春荣。煤炭资源整合中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j]。会计之友。(22)。
[5]马尚宏。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2(03)。
[6]孟召德。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2)。
性别:男。
年龄:27岁。
婚姻状况:已婚。
最高学历:本科。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现居城市:广西。
籍贯:广西。
教育经历。
-09--07华东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全职。
期望薪资:5000元。
工作地点:南昌市。
求职职位:风险控制资产评估/分析信贷管理/资信评估证券分析师知识产权/专利顾问。
语言水平。
英语:熟练(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沉稳,处事态度严谨,善于处理和分析问题。对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适应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喜欢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待人真诚,喜于与人为善。
互联网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新思路,中小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时期,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解决互联网金融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要结合社会各界力量。
3.1规范网络融资平台。
网络融资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监管部门要着眼于加强对网络融资平台的规范引导,破除网络融资业务不规范、不安全的隐患。当前p2p平台的备案制改革正在推进,加强p2p行业监管、积极主动防范风险,有利于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互联网金融出现时间短,发展迅猛,出现了大量纠纷问题,各契约方之间的权利地位尚不完全明确融资纠纷处理亟待法律依据。对于中小企业众筹与非法筹资的界限划分等问题关系到互联网融资方式的合法化规范化。
3.2建设网络借贷信用体系。
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的长期发展亟待建立完善的网络借贷信用体系。网络融资方式下中小企业隐瞒信息形成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银行因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逆向选择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信用评级进行大数据-电商平台进行信用的分析,有助于推动构建完善的网络借贷信用体系。例如利用在网络交易中的信誉大数据进行借贷风险分析。网络融资模式追求规模的同时应重视对信用风险的控制,降低企业贷款门槛可能导致风险上升,最终将不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3.3拓展互联网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融资方式不断创新,面对其他融资渠道的竞争,p2p网络贷款平台模式急需在满足中小企业用户的期望的同时降低费率,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中小企业要在互联网金融下合理选择融资途径,比较内外部资金的利用效率,谋求企业资金利用最优化,在重视利用内部融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拓展融资,借助商业银行的贷款同时,根据自身需求,结合电子商务,合理利用大数据-电商平台融资模式、p2p网络贷款平台模式、众筹融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提高融资效率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蔡苓.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基于商业银行“投贷联动”视角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3)。
[2]武静.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浅析[j].电子商务,2017(2)。
[5]谢群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成为了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依据。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促使我国进入了市场竞争的时代,对企业的会计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会计管理面临着诸多风险,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风险控制方法。本文就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策略进行研究。
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会计部门掌握着企业的命脉,所以会计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中的会计控制着企业中的所有财务工作,一旦会计方面出现问题就会使企业陷入危机当中。会计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朝着系统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风险。对于企业会计管理中所遇到的风险一定要加以控制,采取相对应的策略,这样才能实现会计在企业中的积极作用。
企业会计部门是企业中的精髓所在,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如果会计管理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会计管理方面面临着很多的风险。
1.1信息失真的风险。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很多的问题都是由信息进行传递与沟通的,但是由于会计管理的不到位,会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这样就会造成会计管理上的信息失真现象,比如:在企业管理中成本的预算方面没有明确的计算,成本的运用不合理,没有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等,这些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很多企业在投资风险上又没有加以控制,就会导致会计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传递和沟通,最终导致信息失真。一旦信息出现失真的现象,就会导致企业的管理层不能及时地把握风险控制的信息,也就无法对财务进行高效地管理。
1.2意识不足的风险。
想要重视企业会计管理,首先要树立管理层的重视意识,要从思想上重视会计的风险控制。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足够的风险控制意识,只重视企业发展的经济利益,将其所有的目光和精力都放在了经济的活动上面,而忽视了经济活动所带来的风险,也就没有及时对风险进行有效合理地控制。此外,很多的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的时候,并没有将专业的素养放在首要的地位,只要具备一些会计方面的知识就可以进入到企业会计部门工作,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会计人员在风险的.控制方面意识也很薄弱,没有采取相关控制的策略,不能起到会计人员应有的核算、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这样更加不利于企业的会计管理。
1.3执行能力的风险。
执行能力是会计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很多的企业没有足够的执行能力。我国有很多的企业在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方面已有了基本的意识,但是却没有完善风险控制的制度,有的企业在制度方面制定得过于烦琐,这样烦琐的制度确实能在日常的管理上起到作用,但却不符合市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于大型的项目风险更是无法进行控制。
风险意识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真正决定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策略的成效,所以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当中,一定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电力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一定要消除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将风险意识融入到电力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规范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含义,所以政府机关以及相关的建设部门都要从管理体制上入手,构建电力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
由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商、承包商和咨询商,都会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因此建立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电力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来规范电力建筑市场,利用与风险管理相配套的绩效考核等制度来降低电力工程项目风向。与此同时,对一些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还要以法律的形式来实行强制保险。
创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风险管理数据库作为数据方面的支持,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采取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监控等风险管理措施,这样一来就可以创建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自动化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基本模块如图一所示。
3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大,再加上运行的稳定性也很难保证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这些风险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去防范,就会造成电力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下降,所以说我们在增强电力企业风险意识上一定要足够重视,我们还要结合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特点,对其电力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超,佟瑞鹏.大型活动暴力骚乱发生模型及风险管理研究[c]//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马慧.政府和企业it项目的风险与信任度综合评估模型的研究[c]//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3]吴庆洲.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c]//《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
1.审计项目的复杂性。首先,国外贷援款项目涉及到农业、环保、医疗卫生、水利、节能融资、铁路、机场、电力和林业等众多领域,审计这些领域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然而,这些审计项目主要是由各审计机关的外资审计部门负责审计,外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审计项目行业众多而言比较单一,当然审计人员的知识也不可能涵盖所有领域,一个主审往往负责较多不同行业项目的审计,这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其次,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是一种比较综合性的审计,不仅仅是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更多的还包含整个项目执行情况的审计。项目的整个执行情况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之多,如项目的立项是否符合规定,项目单位内控是否健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招投标是否规范,项目执行单位职责履行情况以及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发挥预定效益等。这种多环节、内容复杂的审计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客观上容易产生审计“盲点”,形成审计风险。
2.公证审计方式的特殊性。由于受审计时间和审计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国外贷援款项目公证审计往往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审计。这种抽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当涉及到的财务收支资金量较大的时候,公证审计往往根据审计方案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对审计风险的评估采取抽查一定比例的方式进行审计;另一方面,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往往涉及到全国众多的项目执行单位,在每年的审计中只能覆盖一部分。如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涉及到全国16个省的1400多个县,在每年的审计中只能抽取一定比例的项目执行单位进行审计。虽然是以抽查方式进行的审计,但是我们在发表审计意见的时候却是对项目的整个会计报表及项目执行情况发表审计意见,这必然就会存在潜在的审计风险。
3.审计任务集中。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大部分要求在6月30日之前出具中英文审计报告,项目单位一般3月份左右才能结账并编制完相应会计报表,审计人员进行现场审计的时间一般都在3月底4月初,审计时间加出具中英文报告时间也就不到三个月。而且,国外贷援款项目实施地点往往都比较分散,点多面广,审计人员不得不在路途上耗费相当多的宝贵时间。而且大部分审计机关外资审计人员相对缺乏,因此在审计中还不得不大量借用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相当一部分项目所借用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的数量都超过审计机关自身外资审计人员数量。然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对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业务相对陌生,其审计方式、审计思维都有一定局限性,其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严重不足。过多依靠事务所人员进行审计,必然会影响到项目审计质量,留下审计风险。
4.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对项目的管理方式导致审计风险容易暴露。审计风险如果没有最终暴露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就不构成风险威胁。审计风险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被暴露出来,二是被举报或有关人员检查发现后暴露出来。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一般都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报告进行相应的检查评估,有的项目还聘请相应的专家组对所提交的审计报告进行认真检查,甚至进行再核实。另外,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也会有相应的财务专家和采购专家等对项目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检查中完全可能发现审计人员没有发现的问题。世界银行这种管理方式决定了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更大、更容易暴露。
工程化的管理手段在金融产品质量控制工作中的应用,是对金融产品的产品质量进行提升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工程化的建设阶段,金融机构需要对金融产品文档的规范问题、测试方法和评审方法进行完善。在工程化的完善阶段,先关机构需要在工程化质量控制体系在运转过程中所需要的工程标准规范进行逐步的完善。从软件产品与金融产品之间的相似性来看,两者的质量控制工作都需要经历一个由无形变有形的过程。针对金融产品的服务形态的差异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不同的控制方法进行应用。在软件开发领域,软件研发人员需要从文档规范的要求入手,用文件形式对软件的需求、设计、编程和测试等问题进行明确[3]。对文档资源的运用是一种变无形为有形的方式。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研发人员也需要遵循整体性和分级性相统一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在新业务开辟以后,金融机构需要在新业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之间构建一种科学化的制衡机制。软件工程化理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环境基础之上的,在对软件工程化的核心因素进行吸收借鉴以后,金融机构需要把产品和客户看作是产品创新的主要着眼点。在对我国的国情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金融品种进行创新,可以让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成为促进金融产品质量提升的有效工具。
监督机制的优化,是银行在构建金融产品质量控制措施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对传统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对金融产品的监管体系进行创新,可以让金融机构的集体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对软件工程领域构建的监管机制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评审环节是相关单位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软件的研发部门在这一环节中,通常会组织同行专家对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审,这一评审机制的构建,也是对传统的工程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应用的'表现。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配置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也表明软件工程化与传统的管理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在对金融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以软件工程领域的相关方法为蓝本,利用工程化的发展道路,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针对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音考虑不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构建一种自上而下的风险预警机制,这一机制的构建,可以让研发人员对可能出现风险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关注。
3.3对中央银行的监管作用进行强化。
在软件工程化机制与金融产品创新机制相融合以后,中央银行也需要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监管作用[4]。在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对金融产品的创新问题进行监管,是央行在金融产品创新工作中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对此,央行可以借助自身的先进系统对国内外的重要金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在对国外的金融产品创新动态进行收集以后,将这些信息发布各个金融机构。在这一过程中,央行所发挥从作用是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的引导作用。第二,在对软件工程化的相关机制进行应用以后,央行对自身的监管作用的发挥,可以让商业银行的自律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这一机制的作用来看,央行的监管作用的发挥,可以让金融机构妒忌盲目行事所造成的成本增加问题进行有效避免,也可以在坚持依法创新的基础上,为各个商业银行的创新工作提供支持。
4结论。
软件工程化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程化的管理方法是软件工程化的核心要素。工程化的管理方法与金融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让金融产品的产品形象得到有效的强化。金融产品、服务和和科技研究是不同金融机构的主要竞争内容。在科技研究问题的影响下,银行开发的主攻方向也成为了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对工程化管理理念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对金融产品的质量问题和管理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在对自身的品牌形象进行强化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2]彭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韦茜.金融产品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d].西南政法大学,.
[4]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课题组,李晓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其风险防控的研究[j].浙江金融,,09:4~10.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项目的最终效益,而且也会影响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最终质量,该文此次主要先分析了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然后又结合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为我国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议。
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企业在管理上也采用了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电力工程的项目风险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在材料、设计以及技术上也向着精度高、质量高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项目建设的稳定性就会有所欠缺,电力工程的项目风险程度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一定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并结合电力工程项目所具备的特点,对工程项目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估计和评价,对电力工程项目实施阶段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让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实现最优化。
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项目风险管理的成熟程度还不是很高,风险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也不是很健全,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所以一定要从外部制度上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约束,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全周期都要进行实时的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促进风险管理水平。
在我国的电力领域,电力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垄断性质极强的行业,它不像其他行业那样竞争性非常强,电力行业在建设大型项目工程的时候,其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非常长,一般都是按年计算的,技术也非常复杂,所涉及的单位部门还非常多,相对于其他建设项目来说,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也是最大的,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只是将对风险的认识停留在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上,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也是比较欠缺的,这样的一种风险管理意识并不能真正地控制好周期如此长、管理如此复杂的电力工程项目。更不能有效地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本身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就大,如果电力管理者和决策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那么就会导致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更大,这就增加了施工中的风险。
1.3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缺乏。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可以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分析管理体系的动态化和集成化,加上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我国的电力公司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非常缓慢,数据信息库如果建不好的话,很难对风险事故进行分析和统计。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提高企业规范运营水平,强化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面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深入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已经成为国企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文章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入手,深入剖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模式。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体制、模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因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分企业出现了重大风险,如中海油新加坡事件、巨人集团事件、三鹿等,从某种方面来说是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防控风险发生是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和出路。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存在设计缺陷。内部控制制度虚而不实,完全按照内部控制理论制定制度,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指导性差。同时内部控制范围上略显狭窄,针对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内部信息传递等方面缺乏内部控制要求,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涵盖的内容与成熟的内部控制要求不符。
(二)风险评估缺乏系统性管理。内部风险识别工作并没有全面开展,对于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事项及重大事项的风险点,虽也进行了风险的识别,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识别工作体系。特别是企业在操作业务过程中,涵盖了部分风险点,但并没有形成企业自身的风险识别成果。
(三)内部控制活动过程管理不到位。国有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规章管理制度,但因制度设计缺陷及制度条款粗放,执行弹性很大,造成公司某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只重视工作结果,忽略过程中带来的遗留风险及过程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发生。
(四)审计部门独立性及业务能力不强。通常国企的审计部实际隶属于公司管理层,从而缺乏一定的中立性,进行内部审计时,会受到管理层影响,从而导致监管不利。国企业务未成体系化,重要业务集中在集团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素质相对较弱,且企业流程,制度,风险识别存在缺陷,造成审计工作开展的局限性较强,最终无法形成有效的'审计结果。
(五)信息传递存在障碍。信息管理职能缺失,造成信息传递受阻,横向纵向的信息沟通都没有有效的流转路径,因受企业文化及管理方式影响,存在很强的信息壁垒,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本位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了企业生产经营因信息不畅而推进缓慢。部分信息存在失真,可能造成经营障碍及决策失误,存在重大经营风险。
(六)缺乏内部控制自评价。内部控制的自评价体系缺失,没有内部控制自评价体系,造成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缺乏监管体系及后评价,如企业并没有形成内部控制手册,且尚未建立内部控制矩阵及风险矩阵,企业无法根据内部控制手册对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及时汇总,进而进行自我检验,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差。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构建。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互动机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风险管理是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其出发点都是保证企业能够平稳有效的进行运转,都是为企业目标体系服务的[1]。风险管理突出了风险过程管理的应用,内部控制突出规范管理的应用[2]。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风险管理增加了一个观念、一个目标、两个概念和三个要素[3]。对应风险管理的需要,企业应该有一个独立负责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比起来,在包括的主要内容的深度,涉及企业管理的领域上,都有所扩大风险管理的发展,是基于内部控制衍生出来的,本身就是建立于原先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原有内部控制框架的延伸。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设计。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构建基础,针对这五方面,要在目前基础上予以改善。在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风险管理内容融入到五要素当中,其中扩展内部环境的范围,加入风险管理的机构及功能设置,此外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扩展为风险管理,将风险事项识别、评估、预警及风险事项的应对统一纳入到风险管理的理念当中。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要突出风险管理职能机构的作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在整体内部控制中的布置与延伸,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组织机构设置,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建立风险矩阵及风险地图,控制活动中的风险预警与风险应对,监督过程中的风险自评价等,都需要有落地操作执行机构,新的模式中,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与职能定位清晰,是风险管理开展的核心所在,目前根据设计,已经将该部门的职能进行了准确定位,发挥其作用,将对内部控制的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要逐渐将企业的流程管理体系作为重点进行建设,流程清晰,就能保证有良好的工作方向与执行监督,并可通过流程体系管理,识别各项业务的流程风险点,从而进行有效控制。在风险发生时如何处理风险,归根到底是要有风险意识,预防意识,企业只有具备了风险管理意识,才能够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及时发现风险,评价风险,解决风险,这同时还要求管理层及员工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具备洞察力与判断力,才能将企业打造成为一个具备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保障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进行核心业务模式优化;其次,制度体系查缺补漏;再次,建立风险管理职能机构;最后,建立评价与奖惩机制。
(二)强化控制活动。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全程化管理,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中,通过流程管理,来完善内部控制的应用;通过信息化固化流程,来规避流程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通过信息化的操作设计,来降低人为产生的不确定风险。
(三)监督与自评价。要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外在因素或管理层的干涉,确保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实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双重监管,审计监察部,可对风险管理的执行进行监控,检查并加以反馈,提示管理层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风险矩阵,风险地图及内部控制手册为基础,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流程风险点和外部监管等四方面建立评价内部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金权,唐丽茹.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品牌,2015.7.
[2]王及源.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
[3]赵国粮.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研究[j].商,2014.8.
。
想让企业长久稳定地发展下去,就要做好风险控制。企业会计管理目前还面临着很多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只有进行适当的风险控制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会计管理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应对目前会计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管理好控制环境。
企业管理的环境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内部环境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外部的环境管理。内部环境是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相互适应的,也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成分。在内部环境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可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控制能力,也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内部环境对于企业的人员是有积极作用的,好的内部环境会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企业相关人员都有风险控制的意识。此外,企业还应该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让企业人员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管理好企业的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环境。
2.2明确会计管理目标。
会计管理首先要明确管理的目标,想要对会计的风险进行管理,就要清楚的知道风险是什么,找出风险的所在,制定详细的目标,根据所制定的目标进行管理与控制。这样才能尽快实现企业的目标,也能够保证企业不受到风险的影响,将企业风险控制到最低,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2.3完善监督制度。
企业都会制定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还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制度应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将管理与监督相结合。尤其是针对会计管理更应该制定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并且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其特点,分析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差距所在,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在制度中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身份的识别并确定安全的等级,将数据的处理人员与业务的操作人员分离开来,完善员工的岗位责任。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选择合适方法对权限进行强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要想让企业能够稳定长久的发展下去,就需要加强对企业会计风险的控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当代企业管理中,企业不仅要提高风险控制的意识,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发挥会计管理真正的作用,制定完善的监督制度,还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控制,明确管理的目标,将企业面临的风险控制到最低,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娟.刍议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策略[j].魅力中国,(17).
[2]高丽平.浅谈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与控制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
当前整个建筑工程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同时兼管多个建筑工程项目,势必会增加建筑投入。作为集经济和技术于一体的商业活动,蕴含的建筑工程造价风险也随之增大,为此加强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控成为整个建筑业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良好的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控能有效避免或降低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损失,强化建筑成本控制,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助于实现科学合理化管理目标,有效解决投资膨胀问题,为建筑施工企业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长远可持续发展。但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源众多,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管控措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影响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主要因素分析。
为了有效管控建筑工程造价风险,应当先全面了解影响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具体因素,然而就每个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管控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目的,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众所周知,建筑工程造价贯穿工程投资、设计、招标、施工、竣工等多个阶段,在这个长期、动态管理体系中影响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建筑技术因素和不可抗拒因素等三大类。其中人为因素归根结底也是影响工程建筑技术的一大因素,因人为因素导致对建筑工程的错误估计和判断,会大大增加建筑工程造价风险。建筑技术因素是最重要的建筑工程造价风险源,与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息息相关,是否符合施工要求,是否达到施工标准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甚至还可能增加工程后期改善的工程造价。为此,在建筑工程项目正式施工前,在考虑建筑本身各种因素的同时,选择施工技术过硬的建筑施工单位至关重要,也是降低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有效途径。而所谓的不可抗拒因素更多的是指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尤其是自然灾害因素,如:暴雨、暴雪、冰雹、地震、台风、严寒等,会迫使建筑工程造价骤然上升,加大造价风险,基于此需要建筑施工单位提前做好各种不可抗拒因素的应对措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将建筑工程造价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31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