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以适应不同学生和不同教学环境的需求。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的一则寓言故事。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三、教学重点: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学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四、教学准备:青蛙和小鸟图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目标:会读三个生字,朗读感悟三次对话。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一起读课题——《坐井观天》。
2、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它们在干什么?
2、生字宝宝送回家。小小组生字过关“红绿灯”。
3、多种方式检查认读:开火车,找朋友(用生字组词)……。
4、老师画井的简笔画,让学生把小鸟、青蛙的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帮助理解井沿、井里、井口。
5、你想读课文哪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感悟。
1、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分角色: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作评委)注意提示:青蛙不相信的语气;小鸟劝告的语气。
4、感悟第三次对话(抓住两个“笑”)。
(1)、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讨论。
(2)、朗读对话,读出青蛙的自以为是,小鸟的实事求是。
四、复习巩固:
1、分角色朗读全文。(同桌,全班男女生)。
2、做《随堂练习》39页第五题:读读课文,再填空:(1)、青蛙生在,小鸟飞来,落在()。(2)、青蛙说:“天不过()那么大。(3)、小鸟说:“天(),大得很哪!”
第二课时目标:初步理解寓意,学习8个会写的生字,完成《随堂练习》剩余题目。
一、复习巩固。
1、复习字卡。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激发想象,拓展深化寓意:
(1)、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天呢?
(2)、谁愿意来表演跳出井口的小青蛙,看看它会说些什么?(指名上台表演)。
(3)、你想对青蛙说些什么吗?
(4)、小结:我们可不能像做青蛙那样……。
二、生字教学。
1、想:这8个生字有什么特点?(六个左右结构,答、还又是两种类型。)。
2、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我会编字谜。(如“沿”:水边有几张嘴巴。“际”:二只小耳朵。)。
2、完成《随堂练习》39页剩余题目。(注意第六题这种学生第一次碰到的新题型的指导。一句完整的话由“谁”“怎么样”两部分组成。)。
四、拓展练习:
1、画一画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景象。
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二类字。会写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沿、际、信”是要求会认又会写的三个字。教学时,可以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通过查字典,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指导书写时,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
“抬、蛙、错、答、还”是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时,要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重点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
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3、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
4、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分角色朗读。
(三)实践活动。
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
三、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朗读感悟、扩展活动。
(一)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6)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出劝告的语气)。
4、感悟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二)扩展活动。
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教材简析:
《坐井观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课文以青蛙和小鸟生动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和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自以为是。文章笔调清新,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对话便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加深对故事深刻道理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沿、际、信”3个生字,会写“抬、蛙、错、答、还、沿、际、信”8个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无边无际、大话”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看问题和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4、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成语故事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坐井观天图)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幅图,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图中所见。)。
2、师:这是一则成语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新课文《坐井观天》。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要求:
(1)圈出课文生字,多读几遍。
(2)用序号标出课文自然段。
(3)将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生字卡片):“抬、蛙、错、答、还、沿、际、信”。“开火车”读生字;指名读生字,其他同学纠正。
(2)出示课后要求“读读抄抄”的和带生字的词语“小鸟、青蛙、朋友、无边无际、看见、井沿、抬头、不信、弄错”。“开火车”带读,读得好全班跟读,有错音及时举手纠正。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4)按组分段朗读课文,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好。
3、默读课文,想想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三次。)。
三、深入读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问题?你从青蛙和小鸟的第几次对话看出来的?(第二次。)。
(教师板书:天大小)。
2、青蛙和小鸟在哪里争论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看看书中的插图,再找到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口头填空: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3、什么是“井沿”呢?请同学们看图思考。通过看图,知道井沿就是指井口的边沿。(板书:井里井沿简笔画:井)。
4、师:站在井沿的小鸟和坐在井底的青蛙,对天大天小的问题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请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讲青蛙和小鸟不同看法的句子。
课件出示:
句子1: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要飞那么远吗?”
句子2: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指名读两句话。
(2)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什么是“大话”?(“大话”就是虚夸的话,也就是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话。)。
(3)那么小鸟说了什么话被青蛙认为是“大话”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小鸟说的“大话”。
课件出示: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5、是啊,坐在井底的青蛙,怎么也不会相信,小鸟可以在天空中飞翔一百多里。在它看来那是大话,是纯粹的大话!
课件再次出示: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要飞那么远吗?”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青蛙此时是什么心情?(不相信、还有点嘲笑小鸟。)再读这句话,读出不相信和嘲笑的语气。
6、小鸟听到这样的话语。是怎样回答的?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课件再次出示: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什么是“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范围十分广阔。)。
读这句话,体会小鸟的心情。(诚恳、耐心)再以恰当语气读这句话。
7、分角色朗读小鸟和青蛙的第一、二两次对话。
8、师生共同评议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中出现了青蛙和小鸟的几次对话?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
2、全班齐读第一、二两次对话。
二、深入读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讨论和交流上述问题。
3、汇报交流。(青蛙的笑表现了傲慢、自信与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笑则表现出耐心、讲道理、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4、分角色对话,教师指导朗读,特别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
三、拓展活动揭示中心。
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3、从这则成语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
四、巩固生字。
1、识记“信、际、沿”。
这三个生字宝宝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
2、书写。(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2)学生先描红再书写;(3)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沿”字的音,掌握“观、际、答、弄”四个字的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教学准备】能活动的挂图、玻璃板、投影仪或生字卡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16开的白纸。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一)谈话导题:
今天咱们来学习第六课坐井观天(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坐井观天”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写谁坐井观天?结果怎样?(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暂不讨论。)。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小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
(二)提问:
青蛙与小鸟共有几次对话。
三、分段学习课文。
(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1.青蛙坐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青蛙、井里。并把剪好的一只青蛙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放大了的插图上的井底。)。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小鸟、天上。并把剪好的小鸟图片贴在插图中的井沿上。)。
3.什么地方是井沿?(沿,就是边。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二)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1.学习它们的第一次对话。
(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指导朗读,要读出问话的语气。)。
(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井沿上?(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
(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什么?(说明天很大很大。)。
2.学习第二次对话。
(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2)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
(3)青蛙认为天有多大?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是搞错的意思)。什么叫“无边无际?”(“际”是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也就是边际,“无际”就是没有边际,“无边无际”在本课是形容天很大,没有边际。)。
3.学习第三次对话。
(1)让学生小声自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2)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是什么表情?这里的.“笑了”是什么意思?(嘲笑)。
(3)青蛙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原因是什么?(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4)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它是怎样劝告青蛙的?(教师指导朗读小鸟说的话,要表现出既觉得青蛙可笑,又仍然很耐心,很诚恳。)。
(5)假如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教师边说边把插图上的青蛙图片从井底移到井外来。)看看天,它会发现什么?会怎么说呢?(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4.让学生齐读课文,读后提问。
在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上,青蛙和小鸟各是什么看法?它们的看法为什么会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鸟是在天空中飞翔,所以它看到的天确实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天天坐在井底,它的目光受到限制,它也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
5.小结。
1、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多媒体课件、剪贴画(青蛙、小鸟)、录音机、磁带。
1、谈话导入。
2、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个故事,好吗?
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
2、播放录像。
3、反馈。生答思考题,师板书,结合课件演示。
小朋友真聪明,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要靠小朋友自己来读懂。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21页,自己找个朋友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等会我们比赛,谁读得最好。开始读书吧!
1、自由找朋友读课文。
2、指名接读课文。
3、学生评议。
指名讲。
2、赞成小鸟的请举手,赞成青蛙的请举手。
3、既然小朋友意见不一致,那我们就来开展一次小小辩论赛,同意吗?
赞成青蛙的我们称为青蛙方,请坐到左面,赞成小鸟的我们称为小鸟方,请坐到右面。
学生交换位置。
为了证明自己方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对吗?
请你们再读课文,找找书上哪一段、哪一句、甚至哪个词可以作为你的证据,同时也拿出你从课外搜集的资料。
开始你们组去研究讨论吧!
1、两组争论。
师说:“现在请小鸟方发言。”学生发言。
师说:“现在请青蛙方发言。”学生发言。
师及时指点。
1、刚才小朋友争论得相当精彩,看来准备都很充分,现在我们进行读课文比赛。
青蛙方读青蛙的话,小鸟方读小鸟的话,直接对话,行吗?要读出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很肯定的语气。
自由练习指两名对话——集体对话。
2、读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指名答。
3、看来“坐井观天”这个词是不好的,贬义的,古代这个故事中的青蛙因为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
而今天我们这些小青蛙真勇敢,敢于站出来为青蛙说话,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知识,我真佩服你们。
2、现在请你们组里讨论,等会派代表来说,看哪边说得更精彩。请小朋友好好动动脑筋。
3、两边派代表发言。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教学目标:
1.借助偏旁含义认识4个生字,会写“喝、渴、沿、信”,并能在语境中正确区分“渴喝”。
2.能够正朗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小青蛙、小鸟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伸出手指跟老师来写课题。(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读完了。你能对照屏幕上的插图和问题,说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吗?
(谁)——(在哪里)——(干什么)——。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他们在争论天的大小。)。
指2—3名学生回答,然后同桌互相练习。
你瞧,我们抓住人物、地点、主要事件,就能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明白。
三、识字、写字。
学生列举,教师通过图片引领学生读“盆沿儿、河沿儿、缸沿儿”
2.“沿”的儿化音读得真不错。奖励大家一棵结满苹果的大树。喜欢吗?
果子里还藏了许多词语宝宝呢?谁能和这个词语宝宝打个招呼?
指名往下读。(出示:无边无际、抬头、相信、井沿、喝水、口渴)。
3.读得真棒!难度升级!大家敢接受挑战码?
单个的生字宝宝,不仅要读准还要给它组个词,开火车。(沿、际、抬、信、喝、渴)。
4.这么多生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的?
学生交流“喝、渴”时,补充儿歌“肚里缺水就会渴,喝水要用口来喝。”其实,这首小儿歌根据偏旁的含义编的。
借助偏旁的含义,我们还可以记住哪些字?(抬,提手旁和手有关的动作,做胎的动作,你抬的是什么?)。
“信”字,生活中你经常在哪里看见?(手机短信)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可以认识很多生字。
5.“喝、渴”这对孪生姐妹你能把它们写漂亮吗?
它们的结构特点是——通过手势,指导学生说出左窄右宽(屏幕出示:左窄右宽)。
左右两部分的高低情况呢?课件出示蓝色虚线,学生观察后说出渴左右上边等高,下边左短右长。
重点笔画有什么要提示大家的?(小撇都是从“日”的竖画处起笔,竖折从小撇的尾尖处起笔)。
教师范写,强调先进人后关门的笔顺规则。
学生练习。()水口()。
同桌互评,词语正确一星、左窄右宽一星、左右高低合理一星、重点笔画到位一星。
四、朗读课文,练习语用。
1.关注表达,读好语气。
同样的一片天他们看到的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从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当中去找答案。他们的对话里藏有许多的,你能读出他们应有的语气吗?自由练习。
2.学习第一次对话,关注语气词和标点。
出示第一次对话。(指名读)。
大家觉得小问号的语气读得怎么样?大家发现没有,小问号前面的字是“呀”(课件变红),像“呀、吗、啊、哪、吧”(课件出示)这样的词是语气词,放在句子的最后,来加强语气。
谁再来读读青蛙的话?大家一起来试试。
(指一生)小鸟,请你来回答青蛙的问话吧!
2.检查第二次对话朗读,读好语气。
这是他们的第二次对话。请一对同桌来朗读,大家听听他们的语气你是否满意。
男女生朗读。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无边无际?课件出示:无边无际的()进行语言文字拓展训练。
3.学习第三次对话,关注提示语。
瞧,这是他们的第三次对话,要读好这次对话,我们要关注什么呢?(课件将两个“笑”变红,我们要关注提示语)。
同桌两个自己读读,互相评价一下。
刚才谁当青蛙了?谁当小鸟了?
我们分角色读一下,老师给大家读提示语。
4.个性化理解,揭示寓意。
青蛙笑了,它心里是怎样想的?
小鸟也笑了,它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们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到底谁的想法对呢?(做看天花板的实验)。
你想对青蛙说点什么呢?
根据学生发言梳理板书:看待事物要全面。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的道理。
4.发挥想象,续编对话。
后来在小鸟的帮助下,青蛙跳出了井口,课件出示:
青蛙跳出井口,看到_________,它说:“__________!”
小鸟说“__________。”
教师小结:青蛙跳出井口,才心服口服相信天是无边无际的。
五、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信、沿”,这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部件是——口。口字作为这两个字最后的部件,往往发生形变,变得扁扁的、宽宽的。
教师强调:言的横画间距相等,长短变化。沿的右上部分笔画引领边读边书空。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互评。
2.课堂练习,巩固识字。
字写得有进步,送给大家一首小儿歌,自己读一读。一起读。
小鸟飞百里,
口渴找水喝,
落到井沿上,
青蛙把话说:
小鸟你说大话,
天不过井口大。
小鸟叹口气:
天空无边又无际,
不信上来看一看。
六、课后作业。
好书推荐:《伊索寓言》。读好书,懂得更多的道理。
看待事物要全面。
1、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学生能发挥想象,续写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
3、理解“井沿、无边无际、一百多里、大话”等词语,学生能从中体会青蛙和小鸟的争论,初步理解寓意。
1、理解“井沿、无边无际、一百多里、大话”等词语,学生能从中体会青蛙和小鸟的争论,初步理解寓意。
2、学生能发挥想象,续写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
教学准备:
课件、青蛙和小鸟的图片和头饰。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位新朋友。(出示青蛙图片)青蛙从生下来的那天起他就一直生活在井底。(画井)在井里抓虫,在井里玩耍,从来没有见到过外面的世界。另一位朋友是(出示小鸟图片)小鸟生活在广阔的天空,他每天在天上飞来飞去,见到了很多东西。今天,这两位新朋友要带大家去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
1、请打开课文60页,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再读课文:课文的哪些词语你弄不明白的把它画出来。
3、全班交流:无边无际井沿一百多里大话过渡:同学们通过读书提出了这么多词语,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读书也能自己找到答案。
1、“井沿”
谁能让小鸟飞落在井沿上?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了,谁也不让谁,究竟是什么事呢?请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答案。
2、无边无际
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谁能告诉老师,无边无际是说天怎么样?请你试着把天很大的样子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
3、“一百多里”
一百多里有多远啊?试着把一百多里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评价)飞了一百多里,小鸟可能看见了什么呢?小鸟看见了这么多东西,飞了这么远的路,还是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天大不大?一起把天很大的样子读出来。
4、大话
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却认为小鸟在说“大话”。什么样的话是大话呢?(吹牛、夸张、不切实际)(撒谎的话是谎话。)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坐在井里,没有出去)
试着把青蛙的话读一读。(男生读)
5、青蛙和小鸟都认为自己说的对,那么你认为谁说得对?小组先讨论。小结: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好不好?请同学把书卷成圆筒状,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强调“一部分”,你只看到了一部分,那小青蛙会看到什么呢?天的一部分)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他只看到天的一部分,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小青蛙呢?(目光狭窄、自以为是)
6、你还从课文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青蛙是自以为是的呢?请你找一找。
小青蛙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认为自己是对的。下面请小朋友读第六自然段,要读出小青蛙自以为是的样子。
7、分角色朗读。
青蛙还是不相信小鸟的话,他们争论的更加激烈了,我们也学着他们争论争论好不好?
(1)戴上头饰同桌对读。
(2)师生共读:师读旁白,男女生分角色读。
:后来,人们给这个寓言故事起了个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坐井观天)现在你们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目光狭窄还自以为是。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呀!五、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小朋友们还想不想读更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呢?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寓言成语故事,然后到班上来一起交流分享。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1.会认“沿、际、信”3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无边无际、大话”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通过游戏等方式学会生字词。
懂得坐井观天的意思,知道做人要眼界开阔,不能做井底之蛙。
教学重点:。
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青蛙和小鸟图片。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教学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
2、“摘苹果游戏”复习词语。
1、交流积累的成语。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题意。
(一)屏幕出示本课自读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四人小组合作:用“谁在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有几个自然段。
(三)交流课文内容,明白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交流知道的信息。
(2)区别“沿”与“没”
(2)理解“沿”的意思。
2、浏览课文,学习青蛙与小鸟的对话。
·理解第一次对话。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青蛙与小鸟共有三次对话。
(2)理解第一次对话。
(3)指导读第一次对话中小鸟的话。
(4)区别“渴”“喝”
·理解第二次对话。
(1)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
(2)抓重点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进行句式变换。
(3)回到对话,理解“无边无际”。
(4)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鸟的话。
·理解第三次对话。
(1)小组合作探究:青蛙为什么笑了?小鸟为什么也笑了?
(2)汇报交流。
(3)接读小鸟的话。
(4)总结、明确课文寓意。
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听。
2、续编故事。
3、课外读读《成语故事》一书。
《绿叶的梦》是s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绿叶的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美好的童年生活,重点记叙了与小伙伴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到大自然里采集绿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的过程,作者用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副快乐有趣的童年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快乐生活和有益活动的留恋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拥有很多童年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经验,通过朗读、欣赏、想象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作家的童年生活。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自学能力,能感受到人类置身于大自然的愉悦和欢欣。“我为什么最着迷绿叶?”这个问题贯穿全文,学生不容易全面理解,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学前准备教师: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学生:想想平时玩些什么。
第一课时。
1、观察文中的挂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说出童年的乐趣。
2、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圈出来。
3、自由朗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反复读几遍。并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4、自主识字,给生字组词。
5、利用字典理解字义,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如:搜、汇。
6、再读课文,想想文中回忆了作者童年的什么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些事?
第二课时。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3、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作者搜集绿叶觉得很快乐的地方画出来,把重要的动词画出来。
4、来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
5、朗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6、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后,你想说些什么?
7、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
8、写写自己童年有趣的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文中的挂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请看这两幅画面,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指导学生说出童年的乐趣。
2、师述:是的,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相信每个人都有许多童年的回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绿叶的梦》(板书课题),看看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互动展示,合作释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圈出来。
2、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楚生字词的读音。
4、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四人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3)利用字典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4)让学生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如:搜、汇。
5、默读课文,思考: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6、小组讨论交流。
三、总结评价,拓展提升。
1、重点指导“戒”“汇”“刺”的笔顺,可以用课件展示笔顺或板书笔顺。
2、指导写字。
3、播放配乐,齐读课文。
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作者描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叙了与小伙伴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到大自然里采集绿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的过程,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互动展示,品味赏读。
过渡: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如:绿叶最使我着迷。)。
2、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3、.同学们请看,多快乐的场面!(播放录像或看图讲述。)。
4、同学们,通过看录像(或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5、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作者搜集绿叶觉得很快乐的地方画出来,把重要的动词画出来,认真读一读。(……爬大树,钻丛林,嬉笑、打闹……树叶串成项链……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让学生反复读,个别读,齐读,感受采集绿叶的快乐。)。
6、秋天的收获更大,请你们采用老师刚才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先默读,再讨论。(引导学生汇报:作者在秋天的收获更大,课文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用词很贴切。如:“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堆、躺、打滚、翻跟头、挑选、串成、挂”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既忙碌又欢乐的场面。)。
7、同学们,请把眼睛闭上,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生活。(配上音乐,老师有感情地范读第三和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画面,并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8、绿叶不仅带给“我们”快乐,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文章最后一句“也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我的记忆里”,表明了那一串串叶片,那采集树叶标本的活动,那绿叶带给“我”的生活知识,无不给“我”留下永久的记忆,正因如此,“我”对绿叶是那样的着迷。)。
12、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三、总结评价,拓展提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5、总结: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6、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树叶的知识?
7、小练笔:写写自己童年有趣的事。
作业设计。
一、课文里有许多好词佳句,把你喜欢的抄写下来。
二、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树叶的知识?写一写吧。
四、小练笔:写一写自己童年有趣的事。
板书设计。
收集树叶-----制作标本-----知识见闻。
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
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和理解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所谓理解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把握言语对象的意义,或作语法、修辞、逻辑和文学知识方面的分析。而感受呢?则是充分调动阅读者的感受、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精味和旨趣,“化”语言文字为语感的能力。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言语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抛弃传统。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体悟人生,陶冶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学《泪珠和珍珠》一文,让学生紧紧抓住文眼“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让学生感受教材中情感的丰富性,并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比之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把握更为重要。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含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但这种陶冶与净化过程并不是自然完成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与点拔,文学作品才能成为陶冶与净化的载体,成为学生的又一笔精神财富。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应当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之中接受洗礼,领略语文的“真味”。我在导入课文时,就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自主体验入手,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为课文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节课,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开启了学生的情感闸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学会怎样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优秀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与伟大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浓浓乡情”和“融融亲情”的同时,感悟人间“眼泪中有深深大爱”。
散文尤其是美文的教学,应该把“读”放在第一位。“读”包含着了解的程度与欣赏的程度。朗读是欣赏的必须步骤。在宁静幽美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读琦君的《泪珠与珍珠》,确是一种享受。这享受一半来自作品的品评赏析活动中的再创作。如,让学生围绕“眼泪”这一话题,写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这是因为,倘若没有读者的审美介入,没有读者对艺术作品的正确解读,是难以在鉴赏过程中获得再创作的美的享受的。
教学目标: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教学设计。
课堂主要部分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的,从离别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眼泪之所以能变成真正,珍珠为什么又是珍珠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虽历尽困苦,流尽辛酸泪,亦需有一颗像珍珠一样明亮,充满光泽,晶莹圆润的珍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分析文章,体会感情。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几种泪,也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泪的。
明确: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分析。
“书中泪”
请同学快速阅读文章1-4小节,看看作者举了哪些书中泪。
《小妇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
对于这里涉及“泪”的句子作者她是怎样来欣赏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从文中找出一些原句回答第一问。这是一种喜爱的感情,是一个文学青年喜爱句子本身的美,就仅如此而已。
“分离泪”
请一位同学读5—6小节。
大家仔细品味这两小节的情感,结合韦庄的词来谈谈你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理解或描述这样的一种断肠的场面。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亲子泪”
这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
感受一下琦君的语言风格,缓缓的叙述,浓烈的深情。
“奋斗泪”
要大家选择,在第10小节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话?
不管是哪一句,都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坎坷,有欢笑,我们需要奋斗,要历尽坎坷。
联系题目,泪珠与珍珠,作者在这里才把两者相连,为什么?前文的叙述与此又有何关系?
明确:就用琦君的话来回答:“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慈悲泪”与“感恩泪”
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人需要有慈悲心,有感恩心,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我们要感谢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要感谢困难,坎坷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珍珠一般的心灵。
此处我们可以联系琦君的身世及她对母亲的爱来让学生们感受这段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情。
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是否重复?试体会每一部分的含义。
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再次谈及,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与开头相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一、导入新课: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说的是兄弟姐妹四个,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双遇难,大哥只得把弟弟妹妹送给别人抚养。片子很感人,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视频)。
这是电影《我的兄弟姐妹》中的亲人分别的场景,相信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多回忆。是的,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流泪的情景。每一次流泪,都有很多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包含了许多泪珠故事的文章:《泪珠与珍珠》。
二、课文探讨:
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我们发现课文里五至十三段里写了好几种人们流泪的场合。我们在现实生活里总会亲身体验到或是观察到、听说过许多流泪的场景。
1、回忆一下与课文里写到的流泪的场景相类似的镜头,把它说出来。
要求:作具体的情景描述;泪为什么而流,与课文3种情形类似;是一种什么泪。
(学生交流,依次出示有关图片与文章、视频录像)。
明确:返乡者的眼泪与丈夫的欲哭无泪。(思乡泪)(出示骨肉相聚图)。
母子、母女对于亲情欲诉不能的眼泪。(怜子泪)(出示母子流泪图)。
天使的泪和牡蛎造珠流下的泪。(奋斗泪)(出示女排获胜喜极而泣图)。
观音流泪是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是为天下苍生的幸福和平安,这是一种爱之真切的神圣的泪。(慈悲泪)(出示观音流泪图和温流泪文字资料)。
基督徒的泪是为耶稣为了背负人间的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流下的,是最最纯洁真挚的泪,是一种感恩的泪。(感恩泪)出示基督受难像和焦裕禄葬礼视频)。
2、这各个场景里流下的泪是否一样?各为谁而流?
明确:泪有为己而流,为他而流;有为众而流,有为感激而流。
有大我之泪,有小我之泪。
3、你觉得哪种泪最珍贵?为什么?(慈悲泪感恩泪:父子之间,师生之间)。
4、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
5、前面四段还写了书中泪,把名句读出来,明确: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的。
6、文章的行文思路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
“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何尝不是蚌的泪珠呢?”(第10自然段)。
明确:滴滴泪珠皆是珍珠,珍珠有价泪珠无价。(答案不求完全统一)。
三、深入拓展: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生活的本身远比文学来得更感人。照片是生活的真实记录,老师选取了一些照片和大家一起感受。
出示照片。
照片出现了爱子泪、自豪泪、失败泪、分离泪。我们也知道世上有很多种泪水,那么我们该追求怎样的泪?(发言、交流)。
四:教师总结:
课文为我们讲述了许多泪珠的故事,(出示板书总体设计)每一滴晶莹的泪珠原来都凝结了一段人生深沉的体验和悲欢。我总想会流泪的人也是幸福的。因为流泪表示他们还有对生活的渴望和留恋,对真情的感动和拥有。在这个意义上说,无泪的人,也是世界上最痛苦的。
我们是带着泪水步入知识殿堂的。我们应该深深领悟到:流泪的过程就是不断奋斗的过程。只有从奋斗中我们才能得到最珍贵的收获。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泪珠就没有珍珠!让我们珍惜泪水,珍惜这纯洁真挚的泪珠中凝聚的所有珍珠般晶莹美好的情感。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收获之一吧。
五、课外作业:
书中泪喜欢、欣赏。
认识人间真情。
思乡泪思乡心。
怜子泪慈母心。
奋斗泪坚忍心美、珍贵的化身(珍珠)。
慈悲泪慈悲心神圣、崇高。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青蛙与小鸟之间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1、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学生能发挥想象,续写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
3、理解“井沿、无边无际、一百多里、大话”等词语,学生能从中体会青蛙和小鸟的争论,初步理解寓意。
1、理解“井沿、无边无际、一百多里、大话”等词语,学生能从中体会青蛙和小鸟的争论,初步理解寓意。
2、学生能发挥想象,续写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
课件、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师:同学们,喜欢听成语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坐井观天。
师:谁能猜猜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啊?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朗读了课文,这些生字朋友们大家都认识吗?谁来读读看?
你们发现了吗?这个还字,还可以读什么音?谁来给他组个词?
师: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朋友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谁来?
1、师:刚刚有同学提出了疑问,谁坐在井里啊?现在你们知道了吗?
(井沿在哪?点生上讲台指)哦,原来井的边缘就称之为井沿.
原来他们在争论天有多大?板书:天有多大?
(2)、他们围绕天有多大,进行了几次对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指名读—
师:小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认为它是在说——大话,什么叫做大话呢?
生:假话。夸口。吹牛。
师:大话就是吹牛,做不到的事也偏要把它说出来。
总结:可是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不要去吹牛,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师:小青蛙认为小鸟的话是在吹牛,谁能用你的读让老师感受到青蛙对小鸟的不信任呢?(点生读)
师:同学们,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青蛙的话是什么意思啊?用不用飞那么远啊?
那小青蛙实际上是想说,师出示,齐接!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所以这只小青蛙认为天有井口那么大。它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接下来,我们做个小实验,一切就明白了!
我是小小实验家: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书卷起来,卷成一个纸筒,用它来看黑板,你们看到的黑板有多大呀?指名说。
这么大的黑板,你们怎么只看到了几个字?
原来,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小结:青蛙不就是这样吗?我们的视线被纸壁挡住了,它一直生活在井里,它的视线被——井壁挡住了,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什么叫无边无际?
谁来读读小鸟的话?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小鸟为什么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
出示句子:
小鸟回答:“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边想象边说句练习。
小鸟飞过了这么多地方它看到过天的边际吗?
难怪它坚定地认为读——“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板书:无边无际
这只小鸟飞到过这么多的地方,见过这么的东西,知识面这么广所以说,这是一只()的小鸟(板书:见多识广)
1、奇怪!天有多大?青蛙认为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1)大家都知道小鸟对,青蛙错,但是这只小青蛙知道自己错了吗?请你赶紧从他的话中寻找答案吧!
反馈后出示: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错了,态度还那么坚定,谁再来读读?
(2)明明自己错得一塌糊涂了,可还蒙在鼓里,还要反复强调自己是对的,笑话别人。你说说,这是一只()的青蛙。
自以为是、目光短浅来形容(板书)
2、小鸟不忍心看到青蛙一错再错,他是怎样劝说的呢?谁来读读?
出示: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3、同学们,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劝劝这只自以为是的青蛙吧!我们一起来读读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
瞧,它鼓足勇气,使劲儿跳了出来,这时,小青蛙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继续续编故事。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7篇《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陋室铭课文讲解》,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28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