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学校管理者评估教学质量和监督教学进度的参考依据,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的分享,旨在帮助大家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效果。
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会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如学习李清照的《醉阴花》时,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诠释;有时课前活动时有些女生胆小羞涩,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下才会走上讲台,我就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讲到人的奉献精神时,我又常常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到父母之爱时就“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哟。积累了这些诗句的同学便与老师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机在课余让他们抄录这些诗。我发现当教师把自己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后,他们也会对古诗词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紧扣考纲内容来精当选材。
选题必须紧扣高考考点,有针对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从选题上看一般是相思、爱国、咏怀、立志、友情、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题。优秀的古代诗词中所张扬的是: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它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豪,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读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体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真……古诗词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同学们对诗字面意义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更不会把它们书写的答卷上,得分率极低。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因而我们在备课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
三、反复吟诵诗文来增强学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诵读为本,来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古诗词语言往往精练含蓄,意蕴丰富,且富有节奏感,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加强诵读,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为了让学生读好,要时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徐缓疾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当然,诵读活动不应流于形式,它是为理解诗词服务的。教师可先作示范,让同学们自己读读,相互听听,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写景优美的诗词,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诵读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预习自读;新课开始后教师要范读,学生朗读;新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带着自己的感觉去品读、吟诵。只要学生用心动情去读,均能有很深体会。
四、传授鉴赏技巧提升学生兴趣。
不论怎么复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品析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古诗词言简而义丰,且有很强的画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否则也就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了。
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是“一看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题干、五读文”。题目告诉你诗的主要内容,作者告诉你诗的风格,注释让你明白诗的写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题干让明白答题求,诗文是意境的再现。这样答题就不会盲目性,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得分也会高些。
五、动手来画古诗,以画带诗展示才艺。
古典诗词大多“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展示自己。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非常的兴奋,异常地投入。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我让学生用图画再现诗中景色,学生们便兴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笔画下了青山、恶水和层峦叠嶂的山峰;学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能描绘出一轮从海面升起的明月,一只挂帆小舟孤独地漂泊在江中,诗人坐在船头,倾听琵琶女诉说心中无限事的哀婉画面,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鉴赏作品的形象。
学习目标:
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诗意。
2.如何鉴赏古诗形象。
3.如何作答鉴赏类主观题。
课型:复习课。
教学设想:
思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理论实践相结合。
方法: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采用朗读、讨论、点拨、讲解、评议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
重点: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难点: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二.考纲分析:
文学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形式:主观题。
三.鉴赏方法: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本站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入党志愿书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四.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心得体会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五.总结: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约客》赵师秀。
200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0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学习目标:
1、涵咏诗歌,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
2、学习诗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背诵《登岳阳楼》。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爱国情怀,激发自己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习难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吟咏启发诵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自己定学习任务,教师展示幻灯片,师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悟,指导诵读(展示原诗)。
1、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解,读懂诗句。
2、质疑问难,大声朗读。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本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三、指导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诗。
1、以思带说:
诗中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加入自己的想象,更生动形象的描绘。
2、炼字:
抓住关键字“坼”“浮”进行体会。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诵读,读出杜甫诗风“大气”之感,体会作者心胸开阔。
四、探究作者杜甫形象。
2、思考:是什么使诗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诗谈谈。
(师展示幻灯片):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及对国家情感的?那为什么要先表达自己的情感?
联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老杜的.诗(师展示幻灯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
4、总结:鉴赏诗词应从景和情入手,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觉得描述诗的意境应分几步(师展示幻灯片):
绘景—摹形---溯情。
5、记诵:融入情感,想象自己是杜甫,大声读背。
五、迁移扩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读《旅夜书怀》。
结语(师展示幻灯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朱光潜)。
让我们热爱诗吧!
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读杜甫的其他作品。
教后札记:
一是选修课教材的处理。我觉得,选修课的学习一定与必修课的学习有区别,而且,这区别应该就在选修课更要重视方法的传授与规律的把握。这一堂课是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但我一开始就是把它当作一个例子,一个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的例子。在第一次备课过程中,我也是努力这样去做的,教案经过了几次修改,最后定为“导入——译读——赏析指导(初知意象----置身诗境——背景介绍—-知人论世——缘景明情)——情读背诵——迁移扩展---布置作业——结束语”,这样,如何“把握意象”,如何“置身诗境”,如何“缘景明情”,相对就更明晰了。虽然,这种教法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教法,但作为选修课教学的探索,我觉得我的这一变革是值得同仁借鉴的。
二是教学中的以情感人。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课,应该是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这艺术对于诗歌鉴赏尤以“情”为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吗!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中无废话,而且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煽情契机。而这一功夫,是需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练就的,那就是尽量能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既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备学法,这样,作为教师就得事先考虑好每一个环节如何过渡,每一个问题如何设计,哪详哪略哪儿容易激发学生共鸣,这样才能师生共收获。
三、幻灯片的合理展示。这么久课件课的教学实践,让我知道诗歌教学尤以读、品、悟为重。若以课件的形式上课,幻灯片的制作一定不能多,而且还要合理展示。基于这一认识,我一共制作了11张幻灯片,其中有两张是原诗文,只是便于听课老师观看,课后我也觉得幻灯片展示的真是恰到好处。其中:
幻灯片5:在分析人物环节中“是什么使诗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诗谈谈”思考题抛出后,才展示了相关背景,突破了一上课就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的传统形式。
文章是时代的产物,背景展示有时则十分必要,恰切的背景是课堂教学内容浑厚的必要要素。
幻灯片7:起到了方法小结作用,凝练到位。
幻灯片9:作为结束语,引用了两位名人关于诗歌的名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喜爱诗歌的情愫,也使本诗的教学无论是知识情感,还是德育都得到了很好的收束。
【登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为写景,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远大的报负。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目的要求: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鉴赏这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教法运用:诵读、讨论、学法设计、问题探讨。
学法指导:查找资料、分享感悟。
教学过程:
一、资料查找成果展示:
1.白居易诗歌中的名句。
2.他人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评价。
3.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及思想价值观。
二、共同探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
1.以意逆志“意”是读者之“意”。“志”是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总之,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的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不难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之“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
2.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共同探讨《长恨歌》的学习方法。
1.由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推出结论: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很多诗文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秦中吟》、《新乐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2.那么,《长恨歌》反映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焦点是什么?思路是怎么展开的?
3.《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4.《长恨歌》艺术上的主要技巧是什么?
5.此诗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四、实战演习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1:长恨歌反映的是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其焦点在“长恨”二字。
学生2:全诗思路四段。
段一,写李杨会合的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
段二,写叛乱爆发,贵妃殒命;
段三,写李对杨的无尽思念;
段四,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
学生3:《长恨歌》的主题。
1.歌颂李杨忠贞不渝的`爱情。
2.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批判:歌颂=4:6。
学生4:《长恨歌》的艺术技巧。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2.采用七言歌行体。
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以感情而顿挫,多出运用顶针格。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诗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的描写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的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
对杨玉环的描写刻画,主要抓住两点:一是美貌;二是忠贞。
五、课堂小结。
1.《长恨歌》的启示:
对历代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对普通人:为众人活着千万别只为一人活着。
2.探讨生存的意义。
知识归纳。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第一单元。
1、《长恨歌》——白居易表现手法:以景衬情。
思想内容:诗歌既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2、《湘夫人》——屈原表现手法:比兴、铺陈。
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3、《拟行路难》——鲍照表示手法:比兴。
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
4、《蜀相》——杜甫。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5、《书愤》——陆游。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7、《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表现手法:移情于物。
思想手法: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8、《越中览古》——李白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9、《一剪梅》——李清照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10、《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表现手法:对比。
思想手法: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技术的昌明。
第二单元。
1、《春江花月夜》——张苦虚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思想手法: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
4、《登岳阳楼》——杜甫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国家对力的感慨。
5、《菩萨蛮》(其二)——韦庄表现手法:白描、情景交融思想手法: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第十课时(二)。
[附录]。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自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0杭州统考题)。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年通辽统考题)。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赤峰统考)。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20通辽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年淄博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宋朝前后延续了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平。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下面就两幅名画作说明。
《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途中造型曲尽变化的“蟹爪树”,树干枝杈笔法稳健有力,树态展枝摇曳,显得生动活泼。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纵观全图,笔法娴熟老健,用墨层次分明,浑厚苍劲。构图呈自然开合状,节奏明快,气势雄逸,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溪山春晓图》作者惠崇。
此图画江南平远山水景色。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在这些平凡的景物里,画家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欢欣。苏轼咏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欣赏诸多山水画名作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的经典之作都是以寒林、雪景为题材,而这种情景较集中地出现在北宋时期,在其他时期则比较少见。只有北宋时期稳定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得一种绘画题材稳定化、持久化。毫无疑问,北宋山水画的艺术水平及成就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顶峰。南宋山水的“一角半边”似乎是当时残山剩水的真实写照,作品的完整性无法与之比拟。元代由于汉族文人士大夫没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所以并没有太多展示他们艺术才华的机会,他们的艺术也只是“在野”的。明清时期更是趋向于笔墨技巧自身而渐渐忽略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技法和艺术内涵本末倒置是无法使他们的作品达到最高水平的。只有在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使得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画家们才有宽松的环境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雪景寒林山水画的空旷之美也正是北宋文化博大空间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似,而是讲究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中国山水画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气度。
“奇”;中国山水画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
“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
重视立意构思的重要作用,提倡艺术形象是为了表达内心与外界之间的交流,“敢于使用程式化、装饰化与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对象传神,为作者达意”;创造了独特的“计白当黑”审美观念,色彩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诗歌中的形象有三类:一是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二是景物形象,三是事物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4.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1课时。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文学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年份诗歌。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约客》赵师秀。
200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0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几道〔宋代〕。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3.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唐代〕。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无论是诗还是词、曲,题目都与内容有关,或者规定了内容,或者暗示了内容,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如不关注题目,也许会误认为是写景诗,而实际上它是谈读书好处的哲理诗。
在高考卷中,为降低鉴赏难度,命题人会对影响鉴赏的疑难问题作注释,或注明生僻字词读音,或解释生僻字词意义,或交代典故内容,或介绍写作背景。被注释处往往是鉴赏的拦路虎,不注释将妨碍鉴赏;而注释是鉴赏的一把钥匙,关注注释有助于准确鉴赏。故诗歌鉴赏要关注注释,对注释不可等闲视之。
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要通过把握意象去理解意境,理解情感态度和内容主旨。因此,诗歌鉴赏要关注意象。要在感知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全诗的内容主旨。应熟悉复习资料中列举的各类意象的意义,熟悉诗歌意象与情感态度的四种关系:以乐写乐、以乐写哀、以哀写哀、以哀写乐。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最难,因为它涉及面宽,不知从哪个角度切入。要了解表达技巧涉及的范围,最好能在头脑中“画”表达技巧的“知识树”,将“主干”“枝丫”“果叶”都画出。表达技巧“这棵树”主要有三棵“枝丫”: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衬托、反复、用典、化用、互文等;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其他手法等;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铺垫、前后对比、起承转合等。各类“枝丫”又有若干“小枝丫”与“果叶”“果子”,限于篇幅,不再详谈。复习资料有详细介绍,要认真阅读掌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4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1.比兴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3.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
4.对比衬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280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