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包含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和写作领域。通过对范文范本的模仿和借鉴,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拓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分析,随之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主要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学工具只有教材,部分教师还会稍加使用多媒体,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往往对文章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其根本不能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诸多学校与教师却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为了课程教育开展而组成的各种辅助因素,如社会文化、教师的知识储备等等;从狭义上理解,课程资源就是指语文教材、多媒体等教材工具的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要通过不断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将资源与语文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是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被汉语言文化包围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必须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2.1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的,它涵盖了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文字和篇章结构都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中,编纂者也是为了学生尽可能掌握知识而进行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进行文章的学习时,前面就会设计单元导读的环节,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配套相应的章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在文章之前设计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图片,而且还有对桂林山水的相关介绍,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背景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后面设有相应的练习,如寻找书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作者在一些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内容。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2篇《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学校应当从学生幼儿时期就培养他们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严格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并对其实行路队制放学,这既是对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好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遵守道路交通规范,比如说,放学回家或者来学校上课的路上,不能随意大闹玩耍,注意在人行道内行走,但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尚不成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律意识。所以让学生自身遵守道路交通规范往往不会很容易,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有力引导,而如果学生养成习惯,势必会受用终身。还要让学生知道,如果道路没有人行道,尽量靠右边走。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为他们讲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相关案例,让他们认识到遵守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不少中小学生由于自身安全意识薄弱,无视自身安全,随意穿越、攀爬,或者倚坐在道口护栏上,还有随意扒车和追车甚至随意突然拦车等,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问题并非只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安全教育,它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整个过程。为了保障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师要格外提醒学生,不得在马路边上踢球、打闹或者开展其他娱乐活动,学生放学时,要求学生佩戴小黄帽或者红领巾,往往能够起到一定的交通警示作用。如果在上下学的途中,需要经过山路或者人流量较小的地方,尽量结伴而行,避免一个人单独行动。禁止在上下学过程中做危险活动,也不得打闹玩耍,这样很有可能造成车辆意外伤害。
饮食安全问题主要注意农药残留危害,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饱受社会热议,所以教师应当对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了解食品农药残留的表现和危害,并告知其一些生活实例,从而让其了解到农药残留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所以要对社会中食品农药残留危害进行准确分析,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教师可以列举当前社会食品安全现象为学生普及食品安全教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很多电视新闻或网络新闻都曾曝光过不少无良商家或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对食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不屑一顾,在食品中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比如说色素或者香料等。同时还要让学生对食品添加剂滥用的表现和危害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厂家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利,而不顾及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更不可能以合法经营商的身份面对消费者,这种经营商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此外,课堂上也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作为教师,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有耐心,否则就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出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课堂上也要时刻注意,行为过激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
另外,食品包装容器或设备对学生安全的危害也不容忽视。这一点很多教师可能就没有注意到,但确实存在。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食品与他们关系密切。食品包装问题往往会给人体健康安全带来直接危害,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发生,不得不说是隐藏的杀手,严重威胁到了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教师往往只关注传授学生知识,而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却并未引起重视,这就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或安全问题出现。因此,中小学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保证孩子健康安全成长。
[1]牧兰.内蒙古农村中小学校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巴彦淖尔地区为例[d].西南大学,2011.
[3]王玉政.中小學安全教育现状与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在当下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课程资源已经成为课改中的核心概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大开发课程资源的力度刻不容缓。要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深入研究教材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深入了解教学的对象,更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程,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学与课程的安排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理论结合实际,这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想讲授好思想政治课,没有内容丰富且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支持显然是不行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活泼的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刺激,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让学生更愿意聆听并接受。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的感受等等也都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考虑这些因素,能够让学生多方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并建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
课程资源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师不拘泥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能够影响教学与课程的各种因素,打开视野,获得更为广阔的信息,让课程资源库丰富起来。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资源信息的开发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改变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更多地利用各种感官投入到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度不够,缺乏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日常的教学中,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仅仅将教材作为独一无二的课程资源,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尚没有能力去利用众多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真正体现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了。
过分重视显性资源,忽视了隐性资源。显性课程资源属于看得见的教学资源,而隐性资源属于要间接获得,有隐蔽性特点的课程资源。隐性资源从开发上难度要更大,但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往往重视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将教学的重点确定在教室内,极少给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的机会。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上具有内容更新缓慢、时效性差的特点,如时事新闻、热点政治事件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相对滞后,观点也难以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必须在最新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新事件与即时新闻,总结出新的观点,开发利用适用于当前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并且紧密贴近教材,改变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有的教材结合网络信息内容,让学校、家长、教师与学生全部调动起积极性,利用多种路径与形式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1、深入挖掘并延伸教材资源。
(1)加工教材。教材的完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从出版到修改然后再次修改,这期间国内外的形势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包括国家的政策也会有调整。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建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来教”的新理念,按照教学的真正需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且合理的调整、添加等,让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
(2)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对教材进行扩展,这是为了让学生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中要求学生挑选并且运用资料,课后完成具有实践性的作业,整体下来,对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很有帮助。并且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大特点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对各学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以校本校验作为载体,让思想政治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研究各科之间资源的相通性以及互惠性,大力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
网络不单单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共享手段,而且本身它的存储功能就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课程资源库,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交流、分享的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融合,这不仅是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而且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捷径。
(1)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开发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以以声音、影像、文字等形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这属于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教学软件中除了必要的课件之外,电子作品、积件等也不可缺少。在软件资源的利用方面,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从静到动来转变,让软件资源不再呈现静态的模式,而是成为动态的分享过程,这样资源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2)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有关思想政治的网站上下载一些和教学有关的资料,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主动收集资料,充分交流,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3)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目前,互联网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越来越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课程资源网站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学习上的辅导。在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时,坚持规模与实效统一、教育与服务统一、学校与社会彼此投资的统一、技术与德育队伍的统一等等。
3、重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和实践活动资源。
(1)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必须重视发展民族文化。首先,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必须重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神、文献典籍,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其次,还要重视挖掘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例如地方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等。再次,要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建设具有民族特色与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课程。
(2)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大课堂教学理念不能忽视。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等方面都给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诸多的教学素材。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导到课堂以外,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中去,在课外活动中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层重视并支持教师的程度属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教师抛弃原有教学中的惰性,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习惯,帮助教师快速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本身属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学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应该大胆地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和探索,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让教师群体具有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的动力和积极性。(2)建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体系。例如,出台合理的奖惩制度,在评选先进、评奖等活动中或者在教师晋升职称时,将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做重要的参考指标,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思想政治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是课程资源,如果没有课程资源,那么教学就是死板、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也难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必须强化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为新课程改革增砖添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要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那么发达,曼哈顿街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伸手乞讨的人?”老师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经济情况,赡养老人,遗弃弱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农村中学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背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01年国家教委出台《新课程标准》,之后《新课标》在全国各地逐步扩大影响,它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有力的挑战。身为教师的我,学习、感受了新课标,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通过学习,我发现,自己几年前的一些尝试教学与其中的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我觉得只要多留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普通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1.利用好教学内容本身。
1)课本中选用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记住通过课文给孩子们传达文中渗透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在接受思想的熏陶。
2)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介绍或推荐类似的文章、书籍,让他们有更广的涉猎。
3)根据课文的作者,给孩子们推荐此作者的更多的作品。
4)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给孩子们进行表演的机会。
……。
2.注意教材的延伸。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而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而这些延伸其实是很好的教材资源的开发,它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结果。记得在教《乌鸦喝水》,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只乌鸦,会用什么方法喝水呢?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其中一个十分捣蛋的孩子插嘴说:如果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放石子进去也喝不到水呀,因为水在石头缝缝里呢。这孩子答非所问,加上我当时也未认真思考,只是敷衍一句“是吗”便没再理会他了。两年后,有次我在洗鱼池,将鱼池的水吸到差不多见底时发现,鱼池虽有水,可都在石头缝里!我猛然想起,那小男孩是对的!若当时让孩子们回家试一试,孩子们收获会更多。
3.课本插图的利用。
中、低年级的课本,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本,有大量的生动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与课本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教师亦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拓展。如我在教丁氏教材第一册时,就利用其中的插图编儿歌教给学生:
木字旁,爱树木,
松树、杨树来聚会,
伸展绿叶空气新。
我们要爱护树木,
绿色世界笑盈盈。
心字底,要用心。
思想好,立大志。
老师教导不忘记。
在读儿歌中,学生认识了生字,增长了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思想上也有所收益。
在高年级,教师则可以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观察、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如讲《捞铁牛》一课时,我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讲述捞铁牛的过程,并利用此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岸上一定有很多的观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朗读、看图复述,心中一定有不少感受,于是进行想象,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感受,从而体会那个和尚的高明。
再者,可以给孩子们机会自己给课文画插图,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
4.利用预习课文开拓孩子的视野。
我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其中有一条是查找相关资料。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求自己所需的资料。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知道了如何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在查阅、了解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
二)课本外的课程资源。
1.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
生活是最生动的教材资源。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周围发生的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碰撞中学会待人处事。如有一次同学们排队跑步,一个在班上不受欢迎的男生故意将紧跟其后的另一男生绊倒在地,谁知害人又害己,自己也跌倒。他却恶人先告状,竟将后者反咬一口,并骂那些道出事实的同学。接下来的那节语文课,我让同学们就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我收上文章,发现同学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让人意想不到:声讨绊人的男生的占近一半;有的分析此男生不受欢迎的原因,有的劝勉绊人的男生要勇敢,要敢作敢当,还有两个女生觉得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应该大宏大量,给他改正的机会。第二天,我将同学们写的情况告诉大家,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最后,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不要做“小人”,“小人”不受欢迎;敢作敢当才算男子汉;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同学们从此事中学习思考,学习分析,学会做人。
2.让学生学会利用家中的电脑。
电脑可说是现代查找资料的最便捷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甚至可以把你的电子邮箱告诉学生,鼓励学生用电脑完成部分家庭作业,让学生建立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服务的观念。同时通过网络,让学生认识包罗万象的现实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培养竞争意识。
3.走出教室。
4.教师的言行身教是最有力的课外教学资源。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进入孩子们的眼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的思想。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这将是最好的教育。
不用特地去编写,只要我们有心,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普通教师来说也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别看教师的这点举动小,可是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针对课程特点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采取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开发隐性课程,使学生既能轻松获得本课程知识与技能,又能在学习理念、价值、态度、情感等情意要素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开发;利用。
隐性课程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有明确定义,在学校情景中,学生无意识中所获得的经验,价值观和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它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的特征。在美国的20世纪70年代,隐性课程相关的研究慢慢被关注,并逐渐进入“理论化”阶段。随着对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如今的世界各国教育界对课程理论研究中,隐性课程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其方向为: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转向较独立的理论探索,从理论层面的认识逐渐拓展到实践的操作层面。在当前职业学校全面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从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隐性课程,对隐性课程的研究逐步从学校建设、专业建设深入到具体某一课程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掌握初步的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了解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技能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及呈现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护理信息技术》、《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既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包含了非显性课程中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蕴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方面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环境和手段,能让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显性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得到综合和创新运用,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将课程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等融为一体,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实践,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2、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将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使学生尤如置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激发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隐性课程一直伴随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及人文环境,让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挖掘学习潜能,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更新换代迅速的计算机的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包含与他人分享、尊重与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不断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岗位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要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就要发挥并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为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做铺垫,在教学中能以多种形式呈现,并隐含在教学过程的多个方面。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并要加强对各种综合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很好地开发隐性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不仅仅是单纯传授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更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医院的护理工作、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上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典型案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使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成为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工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
2、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隐性课程的开发要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如学习形式、计算机操作规范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习的信息平台,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网络协作学习。通过上网查询,筛选学习资料,应用微信、qq与他人交流,应用office办公软件撰写学习心得和小结,应用excel工作表统计相关资料,应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在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并不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3、重视环境因素影响,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环境来影响并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尤其是在计算机实训中心建设中要重视引入并发展独特的课程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体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等内容。在实训室布置上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学习的影响、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等有关图片资料,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识。在校园网上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在校园网中设置论坛等信息交流工具,便于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相互交流,促进校园内良好教学风气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明确,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4、正确评价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评价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与技能除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还应掌握职业道德准则、人生价值观、计算机应用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等评价内容。并且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以通过等级考试而判定,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5、增强学生理性认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丰富多彩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关的校园活动。利用这些丰富的校园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在医疗卫生的工作与现实生活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真正的用途。使学生在见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强大功能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其社会地位的认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刚进入高职校,受教育环境、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虽有一定的兴趣与热情,但常感到学习时有一定难度,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的惧怕心理。因此,开发本课程的隐性课程资源,通过采取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正确评价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理性认识等措施。隐性课程的应用,慢慢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目的。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1] [2] [3] [4]。
新一轮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到今天,已使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所必备的才能,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生物教学资源,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有了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才能使学生摆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这也就要求广大生物教师正确地理解课程资源,注重平时的发现、搜集、整理制作、积累和总结,从而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各种资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二)主要组成部分:
1.学校资源:如教材、课标、教师用书、教学挂图、教学模型、实验室等。
2.媒体资源:网络、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电子白板、软件、光盘、信息技术等。
3.家庭资源:家中的书籍报刊、电脑、电视、收音机等。
4.社区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社等。
5.隐形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一)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
1.注重日常教学前的备课:在认真解读课标、抓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善用教辅中的建议、拓展、材料库和光盘,并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策略。
2.课堂上依据策略巧用教学模型、挂图、媒体、实验探究手段等资源。
(二)合理开发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新课程要赋予课堂教学于"生命力",就必须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下进行探究、推导,来获取新知。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的阅读、探访、调查、查阅、实地考察、饲养、观看等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开发、利用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用心开发、制作课件并在集体备课中积累、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媒体资源的最大潜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吗?我认为不很难,只要你有心!
1.如,《昆虫》一节的教学内容就是涵盖了学校资源(备课所用的教材、教参、挂图、模型、实验仪器、教室、黑板等)、学生资源(生活中所见昆虫)、媒体资源(计算机、光盘、课件、视频),还有家庭和社区资源(家里的书刊、电脑、社区内的图书馆、报刊室、学者)等多项资源的整合使用。
2.再如,在《计划生育》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图片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先分析图中的"美",要求学生在我改动第一笔(妈妈裙子两边再多加四个孩子)后改动图片的其他地方,课堂气氛很活跃,从表面看,学生凭着生活经验改丑了图片,可在这一"丑化图片"的过程中,突出了"多生差生祸害一生"的主题,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改动图片的欢声笑语中,从情感上认知、认同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巧妙地将学校资源(图片)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隐形)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整合在了教学程序中,除完成了课内任务外,还意外地收获了学生的环保教育成效,教学效果非常好。
总之,在教学中,合理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成效。一片绿叶、一幅图片、一段文字、一个生命现象都可能激发出我们挖掘课程资源的灵感,只要你有:一片忠诚上进的心;一份热爱学生的情感;一颗聪灵的头脑;一双独到的慧眼,并不断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你就会在此方面做得很成功!
参考文献: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生物科学是一门属于科学前沿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它涵盖的内容广,知识的外延大,而且课程资源又随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实行新的课程标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资源短缺。
因此,在课改后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应根据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在以后的生物教学中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校内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执行新课程计划的基本条件。
1、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因为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室设备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实验教学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例如,按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生物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满足实验、实践教学;把《标准》要求的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开足开全;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因地制宜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活动。
2、适时利用学校图书室,扩大学生生物学知识面。学校图书室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源泉,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应尽快调整图书结构,配足配齐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延长图书室开放时间,改变借阅方式,尽量方便学生阅读,切实提高图书的使用效益。
3、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整合。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及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利用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清晰的图像,有利于学生直观认识;对于细胞分裂、血液循环、尿的形成等生理知识,可以利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对于动物的行为、生态系统等章节,可播放vcd等。这一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使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整合。
4、充分利用生物园、绿化区等有限的生物区域。
生物园、绿化区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应当让学生成为生物园、绿化区的主人,参与生物园、绿化区的建设和管理。
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果园、菜园、小溪、池塘、树林、山岭、医院、养殖场、菜市场、环保机构及校外实践基地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对新课程资源贫乏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重视利用生物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教材具体教学内容,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究。通过半年的实施,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视野宽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大大提高了。
学生家庭中有不少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在争取学生家长的指导和参与下,可细心观察家中饲养的家禽家畜、宠物、种养的花木,了解一些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生殖特点等;积极看一些生物学方面的书刊,了解课本以外的生物学知识;留心家长平时谈及的作物栽培、禽畜饲养、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这样,学生会耳濡目染,积累不少感性知识,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不少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
媒体资源包括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家中的有线电视、录像等。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中不可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师生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
(1)随着计算机在农村学校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重要信息载体。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认真制作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2)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科学网站,作为生物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生物网址,再适当拿出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入学校微机室“泡吧”。但是要注意,在利用网络资源时,教师要严格把关,确保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鉴赏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录像在生物教学中已得到较长时间的应用,它可以展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实验原理等内容,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从而带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在播放有限的教学影片外,教师注意剪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中的有关内容,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在观看时兴趣浓厚,效果明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生活习性及一些学生不易见到的珍贵稀有动物。
1、生物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2、淄博市新课程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分别简称为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丽丰富多样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作好观念、心理的调适和素质、能力的准备。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
如果把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稍加对照,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中所融注的现代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而在新课标中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
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1] [2] [3] [4]。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综合实验素养。初中物理课程中涉及的很多实验都较为生活化,实验的原理学生其实都能够了解,操作也并不复杂。基于物理实验的这些特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要锻炼学生的实验开发与利用能力。
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开发利用实验器材。物理学实验不像化学或者生物实验那么专业,用到的器材、药品等都非常固定的,物理实验的开放性更强,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一点在实验器材上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不少标准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其实都可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加以替换。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并且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可以用于物理实验的各种器材、物品。这将会极大地丰富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价值。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验教学进行合理创新,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后,可以对实验进行发散与延伸,让学生挖掘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可以用于具体实验的器材。慢慢地,学生会发现很多实验器材都可以灵活地替代,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试管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试管探究音调问题:用嘴对着空试管吹,让其发声,再在试管中加一些水,再对着试管口吹气,让学生去体会声音的不同,从而感知音调;又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可以做“大小试管”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学习浮力的时候,可以利用试管制作浮沉子演示上浮、悬浮、下沉;等等。学生如果善于发现,并且思维非常灵活,会找到很多生活中的可以作为物理实验器材的物品。学生如果具备这样的发掘能力,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十分牢固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让学生发挥想象,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景或者物品的用途等进行灵活的改造,进而呈现出相应的物理学实验的过程。这种方式同样有着一定的操作空间,教师如果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生活资源,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并引导学生发展开放性与创新型的思维,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也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素养。例如,不少学生想到可以用生活用品做实验:用饭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尺做实验说明弦乐器的音调与长度的关系;用塑料尺研究摩擦起电;用手表的闹钟功能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美术课用的颜料研究颜料的混合;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用小钢勺研究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用篮球、足球、乒乓研究日食、月食;用玻璃水杯研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惯性;近视眼镜研究凹透镜的成像;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实验资源。从中我们看出,对于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有着极大的空间,重点在于要鼓励学生发展开放性与创新性的思维,这样才能让物理实验课堂变得更为丰富有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一些重点实验,教师要保障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深入的掌握。对于这部分教学素材,教师可以灵活创新实验课程资源,在一些十分巧妙的实验变化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揭露实验的实质,进而让学生对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领会。在以这种形式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准备一定要充分,也要合理地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这样才能够保障实验教学的创新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加深对学生综合实验素养的培养与锻炼。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实验,绝大多数教师采取讲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实验过程中要求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只有这样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才受平衡力,摩擦力才等于拉力,而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基于这样的限制,很多教师都无法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过程,学生无法看到具体的实验过程,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来理解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其实可以进行一些灵活的创新,比如,我和学生们设计了新型摩擦力演示器,弥补了这一缺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开放思维,并且要想办法化解各种教学难题,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效率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全国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由专家们根据体育学科的逻辑编制的统一大纲,把各学年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进度安排得十分详细周到,全国各地都按照统一的大纲实施体育教学。全国一个纲的课程管理体制,具有权威性,管理十分方便,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执行起来较省事的特点。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学生的基础等差异很大,以致于不少地方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执行大纲。原大纲包含着大量的未经改造的竞技体育内容,其中一些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望不可及,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是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标没有规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4]。课标是对全体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各地方、学校和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的。但对于如何实现课标,地方、学校和教师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地方、学校、教师应当根据各自的需要、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并从中筛选出受学生欢迎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各种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去实现课程的目标,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另外,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是为了调动地方、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让大家放开手脚更好地完成课改的任务。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意味着给予地方、学校和教师放权,更意味着对地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今后不再有现成的固定的“脚本”照搬了,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追求课标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拟定自己的“脚本”,上出自己的特色课。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被理解为仅仅是按课程表排的,在学校操场上的体育课,是一个限定在学校中和规定的45min内的封闭系统。对体育课程的这种理解,限制了我们对身边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关注和开发。如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逐渐打破了以往的封闭式的课程观,把体育课程看作是存在于校内外广大空间且不受45min限制的开放系统。“因此,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5]。”这种新的体育课程观有利于我们开拓眼界,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仅靠每周2~3次体育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程包括课业与进程,其中,进程决不仅仅指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还应当包括学生在校内的。
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过程,包括学生节假日参加的家庭、社区等体育活动过程。学生的这些体育锻炼时间都应当被看作是体育课时间的延伸,属于体育课程的时间范畴。充足的时间资源是实施体育课程的保证,体育教师应以开放的眼光积极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的时间资源。
在体育课改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常使得体育课时间的安排不可能同以往那样固定不变。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在时间资源的调配上应当灵活机动。目前,不少学校的选项课、俱乐部制等学校改革,就不但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制,也打破了常规固定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有时还要求我们打破一堂课45min的规定,有些内容的教学需要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必要时还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当然,时间资源的灵活调配,并不是意味着可以随便和无计划,任何时间上的调配都应当事先征得学校的同意,并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体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没有足够的空间,体育教学便难以进行,这是体育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校的体育空间都是十分有限的,这对体育课程改革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在努力拓展校内体育空间的同时,还应当以开放的眼光去开发校外的体育课程空间。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应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前,人们正在呼吁学校的体育场馆应向社会开放,反过来看,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的体育课程也应当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差异很大,各地区都拥有丰富和独特的校外体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为了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不少学校都开始在积极地尝试开发校外的体育资源。比如,深圳市高级中学为了使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正在尝试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项上课。该校除设置篮、排、乒、羽、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的课程外,还设置了棒垒球、橄榄球、曲棍球、网球等对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课程。为解决这些课程的场地问题,他们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上课。比如,该校的网球俱乐部,每逢周日晚上,便组织俱乐部的上百名学生前往观澜乡村俱乐部网球中心,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地学打网球[6]。广大农村和经济尚欠发达地区,虽然缺少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但具有发达城市所没有的独特的体育空间,这些地方美丽的山山水水,沙滩、绿地等,都是良好的体育空间资源,只要我们留心开发,合理利用,都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使体育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在关注校外体育课程空间资源开发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校内空间资源的开发,毕竟体育课主要还是要在学校内上。尽管校内可开发的空间资源比较有限,但潜力总还是有的。不少学校为了给体育课程腾出更多的空间,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力,建设了一些实用的体育场、馆,一些城市学校甚至还将田径场托起来,下面留出与田径场同样大的面积建成体操房、健身房、乒乓球房等场地,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长期以来,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都习惯于按照全国统一的大纲进行教学,大纲中规定要教什么,大家就都教什么。而且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又是正规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由于是统一规定的,于是不管学校有无条件,学生是否兴趣,学生能不能学会,体育教师只能照搬照教。这就使地方、学校和教师用不着去考虑课程资源开发这个问题。正在实验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仅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不作硬性的规定。这就要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去选择课程的内容与方法。
“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宗旨。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健身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人类的健身手段与方法是十分丰富的,而且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目前,除竞技体育外,社会上还有许多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民间和民族体育的内容,如各种时尚的健美操、健身舞、民族舞、街舞、软式排球、气排球、轮滑、攀岩(人工)、飞盘以及有特色的体育项目等,都可以被堂堂正正地引进体育课堂。有的体育老师还动脑筋想办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出不少既令学生喜欢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方法。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开发还应当包括对常见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造和利用,不少竞技体育项目,只要我们降低技术要求或器械标准,突出其健身与娱乐的功能,仍不失为受学生喜爱的好教材。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还包括传授一定的有关健康的知识。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关注自己的健康。因此,各种媒体都注重报道一些关于健身、保健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这些知识的来源,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用一本好的教材外,还应当经常通过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广泛搜集有关材料,及时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可以理解为介入该课程并对课程的实施起积极作用的人力来源。课改要求体育课程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人力资源不但包括校内的体育教师、学校有关领导、班主任、学生等,还包括校外的有关专家、教练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家长等。这些人都可能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往,除了体育教师,很少有人会直接介入体育课程的实施工作。然而,开放式的体育课程,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拓展,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化,则需要多方人力的介入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为了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校内,需要校领导、教务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学生积极介入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有关专家、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部分的教学工作。实际上,一些学校已经在开始这样做了。有的学校还提倡校内外体育人力资源的相互流动,学校不但提倡在需要时可灵活聘请校外人员担任教学工作,还提倡在允许的情况下让体育教师走出校门,担任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参加各种业务进修提高,以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当然,无论体育课程如何改革,体育教师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环节。在课改的进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即从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从一个“教书匠”变为一个课程的研究者。角色的转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当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01年国家教委出台《新课程标准》,之后《新课标》在全国各地逐步扩大影响,它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有力的挑战。身为教师的我,学习、感受了新课标,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通过学习,我发现,自己几年前的一些尝试教学与其中的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我觉得只要多留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普通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利用好教学内容本身。
1)课本中选用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记住通过课文给孩子们传达文中渗透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在接受思想的熏陶。
2)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介绍或推荐类似的文章、书籍,让他们有更广的涉猎。
3)根据课文的作者,给孩子们推荐此作者的更多的作品。
4)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给孩子们进行表演的机会。
2、注意教材的延伸。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而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而这些延伸其实是很好的教材资源的开发,它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结果。记得在教《乌鸦喝水》,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只乌鸦,会用什么方法喝水呢?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其中一个十分捣蛋的孩子插嘴说:如果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放石子进去也喝不到水呀,因为水在石头缝缝里呢。这孩子答非所问,加上我当时也未认真思考,只是敷衍一句“是吗”便没再理会他了。两年后,有次我在洗鱼池,将鱼池的水吸到差不多见底时发现,鱼池虽有水,可都在石头缝里!我猛然想起,那小男孩是对的!若当时让孩子们回家试一试,孩子们收获会更多。
3、课本插图的利用。
中、低年级的课本,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本,有大量的生动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与课本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教师亦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拓展。如我在教丁氏教材第一册时,就利用其中的插图编儿歌教给学生:
木字旁,爱树木,
松树、杨树来聚会,
伸展绿叶空气新。
我们要爱护树木,
绿色世界笑盈盈。
心字底,要用心。
思想好,立大志。
老师教导不忘记。
在读儿歌中,学生认识了生字,增长了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思想上也有所收益。
在高年级,教师则可以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观察、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如讲《捞铁牛》一课时,我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讲述捞铁牛的过程,并利用此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岸上一定有很多的观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朗读、看图复述,心中一定有不少感受,于是进行想象,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感受,从而体会那个和尚的高明。
再者,可以给孩子们机会自己给课文画插图,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
4、利用预习课文开拓。
。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的弥补。校本教研,因其地域性、本土性、实用性、校本化等特点,将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产生很大的推动和帮助作用。体育健康课校本教材,因为场地器材的因地制宜,身体活动的可操作性,体育文化的本土性、趣味性,将使因经济落后而无法从场地器材及教材资源、人力资源上合理、科学、有序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程,跟大多数学校一样,实际上是“副科”,领导不重视,教师随便上,学生无所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的弥补。
经济的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体育与健康课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正常开展。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地方的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突破口。学校要根据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从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场地,采用种种手段利用和自制各种有利于学生从事健康体育锻炼的器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挖掘体育教师潜在的人力资源。
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和学校领导教育观念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潜在的轻视及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地展现应有的才干。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许多课程研究专家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教师的改革,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校本教研的开发,将会激活农村体育教师的思维,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但会开发出各种适应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土教材,而且会推动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在这种创新和改革中,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体育教师的潜在的人力资源将得到挖掘。人的因素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将给农村的体育与健康课新课标的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内容资源优势。
1、农村学校在生活中创造的体育活动。农村学校一般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学生们在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如:老鹰捉小鸡、猫捉老鼠、跑城(一种打沙包游戏)、跑国(划定活动范围,两组学生相互占领对方地域的游戏),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这些活动很有特色,只要稍一加工就可以开发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2、传统文化活动。在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活动较为盛行,大部分以身体活动为主,比如:扭秧歌、舞狮子、腰鼓、民间武术等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开发改编,都可以成为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教材。在目标统领内容的体育课实践中,教师能更多地运用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虽然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目标,但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上缺少“主打”运动项目。学生经过十几年体育教育之后,反而感到什么也没有学会。因此地方和学校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案,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加快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制定。开发校本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甚至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二)人力资源优势。
农村学校有一批年龄轻、思维活、创造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及大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喜欢体育的学生是开发体育与健康课校本教材的最大优势。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诸多缺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课程设计,体育教师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不注重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了解新课程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因循守旧,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方法,体育课不是统得太死的“老三段”,就是无任务的“放羊式”。现实工作中,部分体育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即使学习别人一点,也是生搬硬套,缺乏求实创新精神,只能使体育工作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部分体育老师不愿下力气求取新知,不想改换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使体育和健康的课程标准得到更好实践,在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水平,适应社会对多类型、多规格、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们相信,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改革中反思,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改革将写下更美的篇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的智慧、创造力,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合理利用校园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和民间的体育器材、自制的体育器材等,充分发掘当地的各种民间的体育活动,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本校实际、学生喜欢的校本教材。只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就会开发出科学的,有利于很好地开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1]李天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h]。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4)。
[2]陈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3]王立人。体育与健康基础[z]。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
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拓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分析,随之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主要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学工具只有教材,部分教师还会稍加使用多媒体,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往往对文章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其根本不能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诸多学校与教师却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为了课程教育开展而组成的各种辅助因素,如社会文化、教师的知识储备等等;从狭义上理解,课程资源就是指语文教材、多媒体等教材工具的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要通过不断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将资源与语文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是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被汉语言文化包围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必须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2.1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的,它涵盖了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文字和篇章结构都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中,编纂者也是为了学生尽可能掌握知识而进行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进行文章的学习时,前面就会设计单元导读的环节,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配套相应的章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在文章之前设计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图片,而且还有对桂林山水的相关介绍,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背景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后面设有相应的练习,如寻找书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作者在一些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内容。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333。
更新时间:2004-5-10。
文章录入:zhang]。
-----浙江嘉兴平湖市乍浦镇第一小学屠园中执笔。
一、课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为了加快教育的发展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建立了国家课程开发中心,采用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推广模式,希望以此来提高教育的质量。但是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并未取得预期成效,作为对此模式固有缺陷的反思,20世纪70年代初,逐渐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
至80年代,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课程开发的一股强大思潮,达到了发展的全盛时期。在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设想。1999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呢?这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学校已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意在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至少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有一定的研究。“小学乡土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已经结题。这一课题从丰富写作内容入手,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一课题只把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过于狭窄,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4、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计通常有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国外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早。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一级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
在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步较晚。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江苏锡山中学、上海七宝中学、杭州临平一小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乡土资源的利用上,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如某些地区编制的《乡土教材》就是知识性的教材。如果只重视乡土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那就无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知识性校本课程确实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综观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如台湾g中学确立“培养社区人才、传扬社区文化、提供公共空间,建立社区学习机制”的办学宗旨,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的理念,孕育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杭州临平一小开展《让绿色走向未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在活动课中,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收集相关的信息,获得研究成果。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特长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2、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做出的关于课程开发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课程开发活动方式,其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自身,其核心在于强调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3、本课题提出的“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辅导、评价与展示,使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和游戏等诸多方式去进行活动,还给孩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的预期目标。
3、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
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一目标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优势。
从本课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预期目标不难看出,本课题研究的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这一课题要求学校、家庭及其周边地区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学校就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优势。
项目主。
要
优
势
社会自然地理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交通发达。人文历史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名人众多。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迅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学校校园环境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拥有天然的小山丘。师资状况踏实好学、刻苦钻研,动手能力强。学生特点为人朴实、学习努力,活动能力强。家庭家庭环境小区环境优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情况服装加工业工人,家庭教育比较重视。
乍浦镇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杭州湾北岸。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已有1200多年的建镇历史,自古就有“海口重镇”之称。镇境内现存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发展迅猛,港口、电厂等重点企业落户古镇,跨海大桥即将建设,给古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正在形成乍浦港务局、乍浦镇、嘉兴港区三位一体的格局。我校就坐落在乍浦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拥有天然的小山丘,建有劳动实践基地。学校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较民主的领导班子。专任教师85人,绝大多数家住农村,虽专业知识与城镇教师有一定差距,但工作踏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且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41个教学班,学生1600多人,都为农村孩子,虽然在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上与城镇孩子有一定差距,但为人朴实、学习努力,而且活动能力强。由于港区的开发建设,大部分学生家庭搬进了新建的小区,小区环境优美。大部分学生家长也走出了世代耕种的土地,走进了工厂,从事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服装加工业,对孩子受教育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校内外主要优势见表。
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我们有一定的基础。小学乡土作文教学研究已经结题,成果获得嘉兴市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这一课题将乡土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相结合,构建了乡土化的作文内容,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作文形式。在乡土作文教学研究的带动下,美术教学、常识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也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而且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六、研究的内容及操作措施。
1、课程规划的研究(1)课程目标规划。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目标的规划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
具体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规划各年段的校本课程目标。
低段(1-2年级):初步接触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初步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中段(3-4年级):初步了解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了解家乡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态度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探究体验,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对内容进行规划。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2、方案设计的研究。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的方案有两类,即校本课程的总方案和教学案例。校本课程的总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设计了校本课程的目标、结构、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的项目。要重视总方案的设计,并根据实际及时进行修正。完整的校本课程总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评价设想,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
教学案例是校本课程的个案,设计了具体的目标、内容、组织与辅导方式、评价与展示方法等。要研究校本课程的案例的设计格式。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辅导教师、课程内容、课程类型、活动时间、活动对象、活动目标、课程安排、评价展示等。要根据教师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校本课程的案例,探索案例的设计模式。
3、组织与辅导的研究。
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的校本课程中,应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辅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活动的组织结构和教学的场所,为达成校本课程的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要积极探索辅导方式的多样性。
如:主题活动模式,就是通过围绕乡土资源中较重大的问题开展活动,达到各科知识的综合,按照问题的逻辑线索组织活动内容;综合活动模式,围绕一个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学生围绕自己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问题中心模式,围绕某个乡土资源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后进行综合,选择一个内涵比较丰富有一定价值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去研究。
4、评价与展示的研究。
以乡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档案袋式、社会式等。
在评价的同时,积极探索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通过竞赛、汇演、表演、报告会等形式及时地把学生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成果,如科技报告、演唱、演讲、舞蹈、模型和地图、画图和制表、摄影、表演剧等集中展示出来,供人品评。也可以运用文本、多媒体、网络等途径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八、研究的对象。
全校41个教学班,1600多名学生。
九、研究的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准备阶段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结题阶段运用问卷法、测试法、调查法、行为观察等方法。
十、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年4月——5月。
1、收集、整理乡土资源,汇编成学习包。
2、查阅文献,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3、调查分析学校内外情景,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
4、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03年6月——2004年7月。
1、开展实质性研究。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各项研究。
2、完善校本课程总方案,设计校本课程案例,并组织实施。
3、对校本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4、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研究方案。
(三)结题阶段:2004年8月。
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汇编成册;总结课题成果,撰写课题报告,申请结题。
十一、成果的形式。
以报告为载体的乡土化校本课程的设计程序、辅导方式等;以书面资料为载体的课题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及案例集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以实物、图片、声像等为载体的学生实践活动成果。
十二、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负责人:屠园中。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报告的起草,课题的实施指导等工作。重点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的设计、研究内容及措施的确定及乡土资源学习材料的制作。
十三、课题经费:预计人民币20000元。
参考书目:
1、《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平。
周广强。
主编。
2、《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崔允漷。
著
3、《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团结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4、《教育科研过程》。
新疆大学出版社。
杨章宏。
著
5、《校本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斌华。
著
在今天的教育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拥有着重要的地位。课程设置和资源的使用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贴近实际,紧跟时代。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随之而来的,便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的变革。对于教师而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相信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讲授出更加深入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第三段:针对不同学生,定制各类资源。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及其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学生推出不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正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推出不同难度的课件、单元测试以及不同级别的小组讨论,通过优秀的课程资源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自身的能力。
第四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个性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个性的发展。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形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进而更好地挖掘和展现自我。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会使用音频、视频、漫画等多种资源方式,意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保持学习积极性。
第五段:总结。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真正掌握利用好课程资源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现代的教育领域中,只有不断深入探究、勇于创新,才能为更多的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教育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段——引言: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而课程资源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在我所在的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课程资源是教学的重要支撑,它们可以包括学习用书、幻灯片、讲义、教学视频等多种形式。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制作的课程资源应可靠、易懂、严谨,同时紧紧围绕知识点和情境进行设计。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工具,开发和共享实用的课程资源。另外,对于学科前沿研究的发展动态,我们应及时更新和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课程资源的利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利用课程资源时,应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节奏,使用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资源,促进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进行课程资源的评价和反思。评价不仅包括课程资源的质量和可行性,还涉及到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估。通过课程资源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后续教学中做出改进和完善。
同时,评价和反思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第五段——结论: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有助于促进课程的质量和发展。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与反思,我们可以逐步完善与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比较薄弱,涉及方面多但均不深入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找出制约其深度开发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策略,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素质教育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近几年的观察来看,其建设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部分学校出现了体育文化缺失日益加重的现象。体育课程文化资源作为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原材料,其开发的力度直接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质量。加强和深化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专项或相关研究有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体育课程文化内涵,有利于培育与创新体育课程文化,有利于突出体育课程文化育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我们深入拓展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思路。因此,将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作为专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然后探讨并找出影响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因素,最后提出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策略。
体育课程被功利化,忽视了文化价值。近年来,体育教育只是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这一错误“共识”造成了体育教育效果的变形,体育课程文化育人功能失去教育的主体地位,甚至“失语”。即便在课程实践中产出的体育文化,其文化活力也不强,因为现实的体育课程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体现了清一色的传递和复制作用,忽视了体育课程育人的文化品性。体育课程文化品性缺失的现实原因与外界对体育课程认识的偏颇和体育工作者自身对体育课程认识的不足有关[1]。市场经济背景下,部分学校受各种利益驱使,片面强调和突出体育课程的传递功能,而忽视了体育课程文化育人价值的开发和运用。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中,由于不断受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体育课程目标时常变化,有时强调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有时又强调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健康知识。体育课程的目标价值仅仅只是为了把教育对象打造成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健身手段和体育技能的知识人,而往往忽略了发挥体育课程文化育人功能,如情感的培育、情操的陶冶、人格的铸造、心灵的净化及礼仪的规范等文化品质。当前社会比较流行的跆拳道项目之所以深受家长和小朋友喜欢,主要因为它重视文化礼仪,讲究规则,体现了敢于担当、勇于拼搏和不怕失败等社会文化品质及“始于礼,终于礼”的武道精神。而近年来教育部门为了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推出了广播操、眼保健操和校园集体舞,即“两操一舞”活动,并把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该活动缺少文化元素支持,开展效果并不理想。
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开发创新不足。无论是从体育课程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课程内容构建的角度,我国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研究的最终着力点都是在西方体育课程发展的逻辑上,主要通过对西方体育课程的复制和借鉴,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的体育课程,基本上属于“鹦鹉学舌”。我国的教育部门虽然也提出许多不错的体育课程模式,如“快乐体育”、“休闲体育”、“大课间体育”、“阳光体育”等,其实质都是对西方体育的模仿与借鉴。另外,我国现有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比较零散和稀少,影响力不高和育人效果不佳,而真正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却又凤毛麟角,自然无法满足我国青少年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开始关注体育课程的文化价值开发,文学、艺术、音乐等文化元素在体育课程中不断地被体现。如曲宗湖先生[2]设计的“苦乐教学”、合作教学和“精气神”教学已经开始从文化视角审视体育课程的文化功效,课程内容有了“神”。
落后的体育教育观念是阻碍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根本原因。教育观念决定着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并最终决定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阻碍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罪魁祸首,它严重影响着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体育教育观念的落后主要表现为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对体育教育的理解不全面、不科学,难以推出行之有效的举措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重视体育教育的错误观念,将严重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的建设及体育课程文化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教育观念的不同会造成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不同,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是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的基础和源泉,它是促进素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保证,这与“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相反,与人的发展相悖的教育观念会造成人的健康意识和主动锻炼意识不强,并最终导致体育课程发展内力丢失。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增强现代教育意识,促进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开发不断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要融入人文理念,重视体育对人发展的积极作用,突出体育的人文素质教育[3]。总之,教育观念的提升是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持续不断开发的源泉和动力,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薄弱。素质教育的提出使中国教育改革开始起航,学校体育改革重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优质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是提升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保证,而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更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基础。体育课程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日益成为体育课程研究的热点之一[4]。现有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形式繁多,较为零散,从全球范围来看,体育课程文化的专项研究并不强,而国内有关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专题研究更是薄弱和少见。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网站,以“体育课程-文化或资源”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核心期刊文章各为13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03年至2010年之间,2010年以后的核心期刊篇数为0。已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只是把对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研究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小部分进行论述性概括,并没有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分支进行深入研究。其二,是有关其存在作用和意义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深入研究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对促进和完善体育课程改革及课程的有效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检索结果表明:我国有关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不足,尤其是近年来,有关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专项研究成果明显偏少,研究进程基本处于停止状态。以上两个方面成果虽然给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启示,但整体而言在研究内容上和研究视角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内涵、分类及现状等方面深入的理论研究不多,把体育课程文化资源作为一个主体而非辅助的独立研究尚未报道。
体育场馆设施配制不足、不合理,限制了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开发。体育运动的场地、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和实施体育教学的基础,更是开展体育课程的保障。有研究表明[5],在中小学体质增强和健康知识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场地、器材设施对其教学影响较大,其权重系数约为0.213,这说明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与体育硬件设施条件有着直接的关联。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的配套充足与否、合理性和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质量。体育场馆管理混乱会导致现有的体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有的资源不够用,有的资源没人用,体育资源浪费严重。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引进与开发,尤其是优秀传统项目的引入,但由于相应的场地设施及专门的体育教材等硬件条件不能同步跟上,而时常导致项目“搁浅”,因此,要在学校体育课程文化的建设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就必须要对推广或引进的项目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6]。“可悲”的现实是,即便许多学校已经开发出好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项目,由于配套体育场地硬件设施的缺乏而难以“长久生存”,体育场馆设施配制不足、不合理是限制了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的一大障碍。另外,我国的大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基本上都是按照西方体育项目模式建造的,符合开设我们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的设施很少,这些都严重限制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
兼并融合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与时俱进,开发国际化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趋势,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开发应顺应这种趋势,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现代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要求体育课程文化发展定位向“大一统”趋同。多元性、开放性与融合性是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全球化引领下体育文化的合作交流日趋频繁,各国间、各民族间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借鉴与共享已成新常态。因此,我国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加强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兼并与融合,注重课程文化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互融与变通,着眼于全球化视野,与时俱进,不断开发国际化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
以西方为主的体育课程文化体系导致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体育课程文化建设中突显不足,体育课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偏向于西方,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引进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西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核心地位不但稳定而且不断被强化,这也佐证我国开发自身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主动性不强。因此,我们要在借鉴西方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文化独特性,积极推动我国自身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根据我国区域特色,积极开发并推广优秀传统“武术”类等项目资源,着眼于国际化,将中华民族的“尚武”等文化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并内化为自身发展动力,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形成互为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兼并与融合,既要体现出自身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性,也要兼顾西方优秀体育文化元素。既要接纳“既定事实”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性现代体育文化,还要注重传承与开发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把握好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建设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尺度,形成一种既适应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文化体系。
以人为本,确定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开发质量的重要保障,丰富而优质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是保证学校体育课程高效实施的源泉基础。关于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和价值定位问题一直是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讨论和争论的热点问题,出现了不少的优秀理论成果和新理念。不可否认,“以人为本”是这些新思潮和理念的核心和精髓,体现了体育课程发展人的本质特点,也有利于找出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方向[7]。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课程实施要充分考虑并参考体育课程“以人为本”的目标价值取向。我国学校体育已经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各校确立特色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8]。因此,要充分依据各区域、各级各类学校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并设计出适宜于各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并通过多样的课程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于学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定位不能动摇,不论是西方典型的竞争型体育文化,还是我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尚武”传统文化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体育文化精神,它们都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精神。在学校体育课程编写和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文化主体”的教育理念,把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根本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要有着国际化的视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典型的以西方为主的体育竞争文化,其对学校体育课程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民主、自由、进取与合作等精神文化,值得借鉴,但同时不要忘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样值得传承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庸和平”及“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总之,学校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要更多地突出人文价值,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只重视其工具价值而导致体育文化在体育课程教育中“失语”。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摆脱根深蒂固的工具思维模式,转变思维,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及时添加更多体育课程开发的新成果,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挖掘传统文化素材资源,深入开发提升人文素养的体育课程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资源是保障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素材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筛选出便于开发、易于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资源。各学校要在充分考量自己体育课程资源情况下、注重挖掘各区域的传统文化资源,强化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创新,突出体育课程的文化价值属性,不断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思路,并最终找出开发优质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传统体育项目所占比重很小,主要表现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进不足,理论研究仅仅局限于武术等个别项目上,还不丰富,文化自信尚需进一步加强。现阶段的文化自信应该是将更多迎合各级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大纲[6]。因此,国家要鼓励挖掘各区域、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多开发、开设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模式多元化,改变全国上下一致体育课程局面,实施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所以,当前很有必要选取部分适宜于学校开展的特色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大纲。在传统体育项目的选取上,要选择文化成分多且文化育人效果好的传统项目,充分凸显传统文化价值,突出体育课程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体育课程功能价值的单一性。在积极推进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同时,既要考虑不受地域和场地限制、适宜于大范围推广的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项目,又要考虑一些受条件限制较多的以龙舟竞渡为代表的传统项目,也要考虑一些以独竹漂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做到特色分明,共同发展,突出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没有休止的艰巨任务,需要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学者在充分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投身其中。此外,我们的教育部门、体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课程文化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体育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的引导与支持,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开发出更多优质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用以全面提升我国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5]王忠杰。辽宁省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6]王利国,程传银,刘璐。基于国际性与民族性视角审视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95-99.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国家和政府、学校、教师等开发主体通过自主开发、共同开发、本地开发和特色开发等几个途径加以实现,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鼓励各个主体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特色开发力度.
作者:易琳琳王敏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日照,276826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摘要:随着课堂改革的实施与深入,教育者本身以及被教育的对象都不再满足于教材上的知识,也不再似以前的唯教材而教,而是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继而跳出教材、驾驭教材,教师从此不再囿于教材的束缚。但是由于生成性资源的未可知性,使得教师虽然重视却难以预料,而显得被动,如果再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更难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了。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更主要的是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几乎是只要参与就会有所收益。因为教师本身就该是一个巨大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随着课堂改革的实施与深入,我们要倡导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中来,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教材、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开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也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各自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才可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益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点,要求广大的师生必须主动广泛地猎取各方面的知识与信息。例如教学《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如果学生闻所未闻气温的表示方法,不懂得零上和零下的一般知识,区别不开赚与亏的表示方法,想象不出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意思,那么要建构负数的概念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要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加以利用,优化课堂效益。
一、“广种薄收”,亦可丰收。
1、鼓励学生多“看”。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客观上是由于拥有者教育服务意识不强,但是主观上,广大师生也缺乏积极主动的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基于这一点,我们不仅自己要主动参与,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多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增加课外阅读量。对于身边缺乏了解途径的信息要多浏览因特网,网上冲浪不仅可获得感官的享受,更能给学生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给学生多加以引导,以防止学生误入不健康的书刊、网络陷阱之中,更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教师的平时教学也不能受课堂的时空局限,而要突破课堂积极向课外延伸,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如在《生活中的负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负数的意义后让学生掌握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低谷――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分别高于海平面8848米、低于海平面11034米,应记作+8848米、―11034米。这些知识的建构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珠穆朗玛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一些常识之上。
2、引导学生多“想”。对于学生从各方面获取的信息,教师要从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各方面获取的资源加以整理与揉合,使之成为受用的东西。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唤起学生记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只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合情合理,都应给予肯定。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着极强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有利于对知识的迁移与延伸,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是大教育家孔子的至理名言,个中道理不言而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交流与对话中,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往往是直接的、平白的,也是教师所无法估计的。正是这种双赢互惠式的交流互动,使得学生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双方甚至是多向的互为利用者。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获取知识信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再融合自己的观点,这样形成的知识结构一定会比原先来得更扎实、更透彻。
二是学会表达。有位哲学家对于合作学习打过这样一个比方:甲方两人各有一个苹果,两人互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个思想,交换思想后,每人就会有两个思想。而这个交换的完成,表达是重要的支撑,只有用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活泼的表达方法,自己的观点才会使人乐于接受、甘于接受。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将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与顺应来构建知识的内部图式。
同样,在课改道路上,我们广大教师要善于挖掘、巧妙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在师生的“表述”中显现资源,让各种适合教学的资源走进数学课堂,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从而使他们获得有效发展。因此,每位教师之间都要加强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避免课件的低水平复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缩短开发的进程,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三、“拿来主义”,未必不可取。
这种“拿来主义”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加以运用。这里的“拿来”是学习,是深化,而不是单纯的生搬硬套、照本宣科。
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都是在无数的科学家亦或是社会个体成员在获取前人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征途中,不可避免地要实行“拿来主义”,毕竟,靠个人的奋斗、个人的探索终究力单势薄、难成大器。因此,对于前人已形成观点或成就,在人群中已形成共识的,我们不必让学生再事事去探究,也不必再浪费脑细胞――“拿来主义”,未必不可取。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256页、第257页。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7页、第38页。
3、《新课程与学校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36页。
4、《江苏教育》。2007年期刊,第7、8期。
实上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加以开发和利用,而应当根据资源的优劣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4.1开发原则。
4.1.1健身性原则。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健身性原则。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他们发育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能发展敏感期。所以,我们在选择素材资源时,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保证这些素材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作用。切忌选用一些不切合实际,无助于学生健康的素材资源。
4.1.2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产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开发体育课程素材资源时,切忌选择那些技术要求太高,学生根本学不会,或枯燥无味的素材。青少年活泼好动,我们应当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选择他们喜爱和欢迎的运动素材,包括一些娱乐、休闲和新兴的体育锻炼内容,使他们能在学习的乐趣中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4.1.3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应考虑到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很好的课程资源,但是不是能够得很好地利用,还要看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校的场地器材、财力和环境等是否具备应有的条件,体育教师是否具备开发的能力,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基础,甚至还要考虑到能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个新概念,它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崭新的课题。然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靠闭门造车,更不能以拍脑袋的方式盲目进行,而应当经过广泛的调查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证,用实践来检验所选用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好经验还应当进行交流与推广。只有通过这些途径才能实现资源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4.2.1调查研究。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每所学校所在的社区,都客观存在着许多可开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但这些资源如不去发现它、挖掘它,就谈不上利用它。因此,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可利用资源的实际情况,再经过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
4.2.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必经途径,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才能证实所开发的资源是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否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当提倡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实验的结果证实所选择的资源的有效性,并从中选择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
4.2.3交流推广。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当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近年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在这一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他们在素材资源的特色化上,在社区条件资源的利用上,或在人力、财力资源的开发上,都打破了原有旧课程的框框,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的好经验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工作中应提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以上三项工作,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区教研部门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开展,也可由各学校体育教研室在学校的支持下展开研究开发,甚至还可以由有热情、有能力的体育教师独立进行开发。总之,应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资源,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喜欢,并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5结论。
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资源的功能特点,可把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分为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两大类。
2.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
3.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原有课程的框框,将课程视为开放系统,拓展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全面开发和利用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
4.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按照健身性、兴趣性和适应性等原则进行选择,选取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交流推广等。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73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4.
[3]钟启泉,崔允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03.
[4]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143.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
[6]刘晋.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研究.园丁工程体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90~39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8]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26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