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天宫课堂第一课学生总结范文(19篇)

天宫课堂第一课学生总结范文(19篇)



总结范文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思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进行整理和概括的成果。接下来,请大家共同阅读以下总结范文,一起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

天宫课堂第一课小学生观后感

天宫课堂中三名宇航员精心地为我们讲解了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同学们既好奇又羡慕。在失重的条件下,宇航员们可以轻松地漂浮在半空中,我们感觉太神奇了!

我要奋发学习,将太空的相关知识学好,锻炼好身体,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宇航员!

《天宫课堂》第一课学生心得体会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种植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不难想见,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必将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一次次飞向太空,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发射,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们去不懈奋斗。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20_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是日拂晓,喜讯传来,国人振奋,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英雄被送入太空,将对接天宫,开启半年征程。中国航天事业,又上一层。

毛主席昔日“上九天揽月”之宏图,不再是梦。航天事业,科技巅峰,群体作战,众志成城彰显国力,引领未来,造化苍生。其所耗人力物力财力甚巨,然着眼未来,乃深远之计,关系国计民生。非下苦功夫,焉得幸福梦。若夫拘于小家之见,则航天与我有何干系,则漠不关心,反怪劳民伤财,真乃愚见。非也,航天事业,人民与共。一者,其事关人类大局,发展之高度,彰显国力,引人尊敬。二者,其于太空探索,科学研究,造福人民,大有裨益。三者,事关国家安全之大计,抢占科技制高点,方能不受制于人,乃和平真保障。故对内可科学研究,以成果来造福国民,以荣誉来增强民族自信。对外可服务大家,提高安全,促进人类共赢。如是者,方是航天事业之使命。

由此及彼,探索无止境,上天入地,国之英雄。时代呼唤英雄,唯有敬重英雄,方能民族复兴。航天英雄,寄托亿万人之梦,敢于担当,勇作先锋,时代之楷模,国人之春风。民族复兴,始于儿童。航天熏陶,点燃梦想,去娱乐之浮躁,还高尚之信仰;树高远之志向,去物欲之平庸。如是者,少年有梦,理想初衷,非精致之利己,非利益之蛀虫,乃民族之希望,民族之光明。

重科技,敬英雄,树新风,利苍生,如是者,乃长征精神之延续,两弹一星精神之传承,民族有望,中华复兴。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曾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诸如此类,方是民族文化浩气之风。

航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人有关,人人受益也。故可知,光阴逆旅,点燃梦想,不负使命,造福苍生,是为航天事业之初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民族复兴。向航天英雄致敬,上九天揽月,遨游太空。着眼人类未来,是为格局;立足国家实力,是为务实;弘扬探索问天之精神,是为信仰;以太空为舞台,科研丰收,造福人民,是为果实。如此者,既有战略之高度,复有高尚之使命,则知人人有责,国家与共。

故可知,宇宙为家,上天真英雄。勇者无畏,大爱利苍生。重塑信仰,民族复兴。诚所谓:心无国胆人无根,人有担当国有梦。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看心得

每当看最喜欢的《西游记》时,我不由得想天上真的有神仙吗?我们能不能飞到天上呢?老师和妈妈一次又一次给我解释天上真的没有神仙,可是我心底深处却一直有个飞天梦,真想去天上看看啊!

今天学校组织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直播课,终于圆了我的飞天梦,还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航天的知识,也感受到了宇宙的奥妙和神秘。

三位航天员要在天宫生活半年时间,他们每天都会用特殊的健身器材锻炼身体。由于太空有失重现象,宇航员们明天的行走活动都和我们地球上是不一样的,一个简单的转身,对于他们来说又很困难,天宫里还有显微镜,能看到心肌细胞一跳一跳的,真是有趣极了!让我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真是太强大了!

接着,宇航员王亚平老师又给我们演示了乒乓球在失重情况下会出现的下沉现象,浮力竟然消失了,这是在地球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还有水膜的奇妙反应,在微重力感应下竟然变得越来越大,真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让我我不禁想起“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以后我们不要太吵闹哦,哈哈,不要打扰天上的宇航员叔叔阿姨。

看到这里,我激动的鼓起了掌,我也想向了不起宇航员们一样飞上蓝天去看看天空的奥妙,去看看宇宙的神奇,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学好科学,多观察多动手,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新时代少年发扬航天精神,才能实现我的航天梦想!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

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于2007年8月乘坐“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当年,芭芭拉主要讲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则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有明显差异。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我们先后研究了‘竹篮打水’‘乒乓球’‘回旋镖’‘溜溜球’和‘跳绳’等20多种方案,根据科学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视性、即时性、趣味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2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随后,又对确定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心细致的研究,力求给学生们最好的‘课堂’感受。庞之浩说,实践证明,授课专家组最终制定的授课教案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

“太空授课挑战不小。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物资条件下,仅教具的选择和运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资运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运输成本远超1公斤黄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现象,还要讲明白物理原理,对于备课和临场组织调配要求极高。

天宫课堂第一课小学生观后感

空间站里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航天工作者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更应该学习航天员们的这种精神,在学习上多下苦功夫,好好学习。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退缩,一往直前。

天宫课堂第一课小学生观后感

“5,4,3,2,1……”10月16日,在九泉发射中心,随着滚滚浓雾涌来,神舟13号发射成功了!不禁让人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从天宫课堂中,我感受到了太空的奇妙:太空中,失重力的情况下,万物都能漂浮;在太空中,天空不再是瓦蓝瓦蓝的,而是深邃的黑色;星星不再眨它的眼睛。王亚平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住处,带我们做了“微重力下表面张力显神威,水膜注水变水球”等的实验。既让我感到不可思议,还让我明白了许多的知识。

太空中还有许多奥秘与知识等着我们继续去探索,太空竟是如此的奇妙!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少年肩负起祖国新一代建设的重任。天空课堂给了我深刻的思考。

浩瀚的星空里,三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宫舱内要待近六个月,他们要怎么生活呢?天空课堂给了我新的认知。

失重环境下,为了抵抗肌肉萎缩的”企鹅服”;细胞生长,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乒乓球神奇的”浮力消失术”;晶莹剔透的水球变”地球”;水的再循环,让宇航员喝上健康的水;高难度的出舱任务,成了宇航员们的必备技能。于细节中见证中国科技的魅力与太空的神奇。

探索,永无止境;探索,进步之阶梯。现场的提问环节,足见同学们的探索精神;有趣的天上地下互动,拉近了我们与太空的'距离,足见科技人员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精神;深邃而又漆黑的星空,承载了三名宇航员的探索精神与中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天宫课堂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心中怀有理想,眼中有探索,脚下有行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5g之父任正非,卫星之父孙家栋。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实现了自我独立,促进了祖国繁荣发展。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正处于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新时代。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所以我们应把握好未来,做一个跟随时代脚步的少年,做一个勇往直前的少年,做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

20xx年12月2日,还有一个好消息传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第一课”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

今天,我非常自豪有幸代表我们三十五中学的学生们参加《天宫课堂第一课》。

在课堂上,我们认真聆听航天员老师们的精心讲解,积极参与互动实验。我还亲自动手和搭档一起完成了很多奇妙的实验。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深深的感触到了两点。

第一、太空真神奇。

因为失重,产生了很多有趣的实验效果,颠覆了很多我们日常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水、空气、人的行动方式等等一切。这些让我对太空有了深深的向往,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更多有关太空的知识,让我可以更好地明白这些现象的本质,发现更多的太空的奥秘。

第二、祖国真强大。

在感叹太空神奇的同时,我心里更加赞叹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上天入海,登月球、探火星,真正的成为了一个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看着在我们自己的空间站中为我们上课的航天员老师们,我心中无比自豪,希望自己今后也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看心得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中国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国太空之家。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国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中国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中国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中国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平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中国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中国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中国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看心得

神舟飞天,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夙愿。若论起“航天”,不得不说起“飞天”。早在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曾记载过“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是现存文字记载中,最早的记载有关于“飞天”的故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壁画的发展,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壁画再一次无声地诉说着古人对“飞天”的向往。元末明初,万户飞天的故事家喻户晓,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却为人类航天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神舟系列的成功,是对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是对先民“飞天”这一愿望的.最好实现。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只是我们向宇宙进军的一小步,未来等待我们的,将是更加浩淼的太空、更加广袤的宇宙。

神舟飞天,寄托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强国宏愿。上世纪50年代,面对国际对新中国的围追堵截和军事讹诈,毛泽东同志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星”便是人造地球卫星。从那时起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再次吹响了向宇宙进军的号角。经过十余年的刻苦钻研,1970年4月,中国人终于成功发射了属于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从“神舟号”到“嫦娥号”,从“天宫系列”到“天问系列”,从“卫星设备”到“火箭装置”,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这是强国的基、大国的魂,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和平利用宇宙、科学经略太空方面迈出了强国的步伐,其声必振聋发聩,其势将势不可挡!

神舟飞天,高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火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二十字高度概括总结了“载人航天精神”的精神实质。回望中国的航天发展史,是代代科技工作者、宇航员用汗水浇灌而来的。数不清多少日夜,他们埋头于科研站台、投身于训练沙场,日夜攻关、磨砺体魄,在走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载人航天精神”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藏”,要发扬好、学习好、继承好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或许还会有很多挑战、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这就要求我们以伟大中国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源泉,不怕苦、甘奉献,勇拼搏、强攻关,奋力谱写新的时代画卷。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性时刻、记住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因为它必将载入人类发展史册,必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征途中又一新的里程碑。它将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从这里启航,更将为中国航天史、世界航天史标注下最完美的时代印记。

“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授课项目附后),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天宫课堂第一课课程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独家全程现场直播。12月9日12:00起,央视新闻新媒体将推出6小时不间断直播,开设多个特色太空小课堂,全程见证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直播节目将邀请多位航天系统重量级嘉宾以及网友喜爱的物理老师、科普达人等参与,一起观看浩瀚太空,品尝太空食品,揭秘航天员训练日常、通过趣味物理小实验学习感受神奇的太空现象等等。

2、央视少儿客户端也是总台的直播平台之一。

天宫课堂第一课小学生观后感

今天下午,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我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太空授课。其中,我最喜欢的实验是泡腾片实验,在水膜上,滴入水成为一个大水球,又在上面放上泡腾片,水球却没有破裂,为什么呢?因为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与地球都不相同造成的。

今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感到航天员们真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期待你们早日归来!

天宫课堂第一课直播观后感心得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一课直播观后感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神秘的宇宙,人人都向往;皎洁的月亮,使人产生无限遐想。我也不例外,每当晚上月亮高挂天空,神秘的黑色笼罩天空,我就总想象着能到宇宙上,大开眼界。

啊!只听“咚”的一声,我来到了20年后的宇宙。哇!这里充满黑色,一颗颗闪烁耀眼的星球似乎在大片的黑色中飘移着。“欢迎你,来自中国的朋友,我叫拉多。让我来为你介绍吧。”我身旁不知怎的多了一位外星人。拉多指着地上的细沙说:“在这里呢,只要拾起一把地上的沙子,再在沙子上浇上几滴水,即刻就变成蛋糕了,不相信你可以试一试哦。”我还真有点半信半疑,马上试验起来。奇迹啊,简直比刘谦的魔术还要奇。我站在这里什么都没有干,一个蛋糕就无缘无故的到手了。

拉多又说:“看见那本购物书了吗?它可是无价之宝!今天你是客人,就为你展现一下他的奇特之处。”说着,拉多打开了购物书,点了一台电视机的图片,简直不敢想象,一台一模一样的电视机出现在眼前。真是有福呀,拉多将这本购物书送给了我,还外赠一套别墅。拉多走了,我一个人回了屋,打开那本购物书,刚想多点一些家具和零食。突然,我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无底洞,人一直在向下掉。啊!“你怎么回事啊,人睡着睡着就到地上去了。喂,喂!”我揉揉眼睛,“谁呀,烦死了。”估计是妈妈又推了我一把,我彻底醒了。“嘿,我怎么在这里呀?”“不然你还想在哪里呀?”妈妈故意用开玩笑的语气说。

哦,原来那只是个梦呀!不过,真希望那是真的。我相信,20十年以后,或者30年以后,等到科技发达了,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3月23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再次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他们讲得精彩、讲得成功,备受欢迎。而继第一堂课后,“天宫课堂”第二课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例如,太空“冰雪”实验,演示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实验我还历历在目:“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而“天宫课堂”第二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实验还演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2022年3月23日15:40,“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其实,我非常想当一位出色的航天员。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自由翱翔,探索其中无穷的真理。在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后,我非常佩服杨利伟叔叔。当航天员必须要有结实的身体,丰富多彩的航天知识,还要经过长期的艰辛训练,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太空吃东西不方便,就连睡觉也要睡在睡袋里。

想着想着,我便立即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梦见自己驾驶着飞船,在地球上环游了几圈,发现湛蓝的海水一块一块的,像块拼图。黄色的陆地像烙饼。飞船停在了月球上,我觉得月球没有地吸引力,一跳起来就跳到了空中。月球上的环形山好像埃及的金字塔一般。我把随身带着的地球植物种子从袋子中取出来,一把撒在了月球的尘土止,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经过一阵子观察后,月球上种出来的农作物比地球上要高几十万倍。还种上了一些西红柿,有的比一个高尔夫球小,有的比很大很大的南瓜还大。

突然间,我眼前出现一道亮光。我猛地一惊,大声说:“是谁,要命的快给我滚出来!”只见那东西长着一双超大的眼睛,眼里闪着金色的光,脑袋像个萝卜,细小的胳膊长长的腿,样子长得非常奇怪。难道就这是外星人吗?我很惊讶。它们奇怪地问:“你是地球人吗?”我目瞪口呆,难道外星人也会说汉语?我连忙打了一个招呼说:“我们地球人很想见到你们,现在见到了你们,终于可以回去‘交差’了!”我既激动又高兴。我问道:“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外星人很友好地说:“我们是来考察情况的,看看这里适不适合我们生存,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突然一阵刺眼的光闪过,它们消失了。

“醒醒!”我迷迷糊糊听见一点声音,原来是妈妈在叫我。原来是个梦呀,我想这个梦一定会实现的!

“天宫课堂”第二课3月23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众所周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航天人不畏艰辛,勇于攀登、奋发图强,他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队伍,由此形成了“航天精神”。要想把航天精神传承下去,必须靠广大青少年接好班,因此,“天宫课堂”正是青少年航天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展现航天精神的好平台。

“天宫课堂”通过三位航天员惟妙惟肖的讲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离深入了解航天知识,直观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奥妙之处。观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对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天宫课堂”使我从小树立起了崇高理想,在我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激发了我无尽的探索欲望!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呀习也飞不高……”我哼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走在路上,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只小小鸟,我是人,人怎么能飞呢?一想到这儿,我就十分沮丧。不过我有时还是想入非非:我的梦想就是也能乘坐飞船火箭,飞到太空去遨游一番,去寻找新的有生命的星球或其他任务,呵呵,那就太爽了!不过好像不太现实,神舟五号也才载了杨利伟一个人,那能轮得上我呢?唉!

要计划一下,争取当一名宇航员,到太空去遨游一番!

做宇航员所必备的条件是:高超的飞行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高超的飞行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以后可以慢慢培养,现在我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练,增强体质,同时更要抓紧学习,积累知识,希望长大以后成为一名航天员。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飞天梦想将成为现实,我一定会圆了这个梦!

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服,从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的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三度金秋,三度飞天,三度突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太空的包装尝试,再到现代杨利伟独自一人造访“天空”,到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到翟志刚出舱漫步,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飞跃,标记在了太空之上,成员从一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

翟志刚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步。

--这历史性的一步,所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

综合国力的大步跨越,托起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大步跨越,从高安全,高可靠性的运载火箭到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遍布陆,海,空的航天测控网到先进的立体搜救系统......决定神舟一步一步跨越的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改革开放所积蓄的巨大经济和科技力量。

尽管在太空探索的许多领域,中国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但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一定能够迈出坚实的第二步,第三步。因为,中国航天拥有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腾飞的火箭中,加注了一个焕发青春的民族的雄心壮志和动力之源。

古时候,人们总是想把一些探测器送上太空。不过,功能单一,并不能完成人们对太空的探索。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怎么让人上天!我们这次采用的是“长征二号火箭”和“神州十二号飞船”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费很多钱,如果只上去三四个小时又觉得不划算,我们想建一个像酒店一样能让宇航员住的地方,就是空间站。

按照计划,空间站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载人飞船”,主要接送宇航员;第二个是“问天实验舱”,是用来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实验;第三个是“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差不多,也是用来做实验的;第四个是“天和核心舱”,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就是住在这里面;第五个就是“货运飞船”,主要是负责运送各种物资的。不过,这个计划还没完全完成,现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部分:“天和核心舱”和“运货飞船”。据说,在2022年的时候,空间站就能补齐了。

传说有个广寒宫,是在月球上的,而咱们的空间站是飘在太空里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大。宇航员在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高于地球1000千米。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空间站飞得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转地球一圈。

从古至今,人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太空环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比如说找出一些比手机芯片更紧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环境下能变色的东西。

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几个小目标:住上三个月左右;调试一下各种设备;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和空间站的全貌。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

通过神九飞天壮举,人们记住了美丽大方的河南姑娘刘洋,那么神十乘组中是否会有女航天员,备受关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透露,神九的3位航天员均未参加神十乘组的选拔,而来自山东烟台的王亚平是当前唯一参加选拔训练的女航天员。周建平虽然没有挑明,但是人们能捕捉到这个说法的弦外之音:神十乘组中不仅确定有女航天员,而且她就是王亚平。

“如果到时候身体状况允许的话,王亚平很有可能将乘坐神十进入太空”。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原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的话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判断。

去年神九发射时,王亚平曾和刘洋一起进入备选名单,通过其堪称豪华的简历人们了解她:17岁参加空军招飞选拔,成为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能飞4种机型,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2009年5月通过层层严格选拔,成为我国首批女航天员,神九任务备份乘组成员。

小山村走出的飞行员。

王亚平老家在山东烟台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村,是地地道道的烟台人,父母都是种地为生的农民,现在福山家中还有一些樱桃树,是主要经济来源。王亚平姐妹二人,她是老大,如今妹妹和父母也都在武汉。目前已婚,且已生育,丈夫也是一名飞行员。

小时候虽然个子矮,但身为班干部,王亚平很有威信,人缘也特别好。她乐观开朗,还喜欢跳舞,在文体活动中表现活跃。“七八岁时就能帮家里干农活,种黄豆很麻利,人家都说我养了个贴心的好闺女。”王亚平的母亲说,女儿从小身体素质就不错,喜欢锻炼身体,特别擅长长跑。

王亚平从小到大,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都比较优异,1997年高考那一年,听说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但是人数很少,她本来不想去,因为竞争很激烈,后来在同学们的怂恿之下,王亚平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参加了体检,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通过了学校、烟台市和济南的大体检,高考分数下来以后,就收到了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中的一员,从小到大,想过当医生、当律师,可是从未敢想过会当女飞行员。就这样,1997年的8月份,带着美好的愿望,王亚平来到了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涯。

参军后,王亚平很少回家。她是家中老大,还有个妹妹。王亚平的母亲介绍,王亚平7个月便会走路,冬天时喜欢在炕上跑,运动细胞很强。“学习成绩从小就数一数二,聪明,努力,在军校被评为优秀学员。”

长春飞行学院的生活是艰苦的,入校的第一天,她就和大家一样,被迫剪去了心爱的长发留起了男孩式头发,长飞院的一年零八个月,她们除了学习大学课程以外,每天都得进行体能训练和军事训练,还进行了拉练、游泳、跳伞等特殊的训练。由于王亚平从小到大体育都比较好,初中、高中一直都是校队的,所以这些苦对她来说都没有觉得很苦。1999年的4月份,在淘汰了七名同学以后,她们剩下的30名学员顺利地转入了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在初教机飞行团,当第一次在教员的带飞下飞上蓝天,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王亚平心里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那一刻她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女飞行员的骄傲。是的,尽管失去了同龄人拥有的一些东西,可是作为飞行员得到的东西,是她们永远、永远也体会不到的,热爱飞行、热爱蓝天,从那一刻开始结下了深厚的蓝天之情。经过了两年零四个月,王亚平以总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从一飞院毕业生分配到航空兵某师某团。该团素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全国大多数女飞行员都集中在这里,这里先后涌现出了岳喜翠、刘晓莲、程晓健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来到这里,王亚平一直以她们为榜样,努力学习飞行技术,3年多过去了,她的飞行技术已比较过硬,航理考试连续两年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王亚平会更加努力,沿着前几批女飞行员的光辉足迹成为女飞行员队伍里的骄傲。

王亚平离家后,坚持给家里写信,前两年就寄了三四十封。每年到了中秋节,如果无法回家团圆,她都会托人往老家捎月饼。母亲过50岁生日时,她专门委托朋友买了一个大的生日蛋糕送给妈妈,感动得老人当场热泪盈眶。“我自己都忘了要过生日,孩子心里能想着我,当然高兴。”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时间,搭载神舟十三的号载人飞船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轨道,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的序幕。如今,“北斗”“神舟”“天舟”“嫦娥”“玉兔”“天问”……星辰大海中,中国“星”亮晶晶,中国已由航天大国开始迈向航天强国,当然,我们曾经艰难,曾经受制于人,但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无人可以阻挡,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会在星辰大海中独领风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之时。伟大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全方位崛起的梦想,无疑,中国航天梦成为重要的方面,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给百年党庆献上的一份厚礼,也将向世界宣告,中国航天新时代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14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中国航天即将进入新时代,让我们仰望星空,为中国航天祝福,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征途漫漫,努力奋斗,弘扬中国航天精神,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

天宫课堂第一课心得体会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三号即将起飞。这件事,让每个同学心血膨湃。我们都在课桌前坐好,伸长着勃子,瞅着那讲台前大大的投影机,希望看到令人振奋的那一刻!

__时__分,“滴答,滴答”秒针在钟上划动着;“10、9、8……3,2,1,发射!”随着火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火箭笔直地射向天空,瞬间就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哪,太好了!成功了!”我的眼睛仍然没有离开投影机,嘴里却不禁欢呼起来。“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我的内心涌起一股来自祖国的自豪。

愿神舟十三号成功飞回祖国,愿航天员平安归来!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以一人主讲两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圆满的教学。这是一个创举,这是对课堂一人授课传统的打破,笔者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应该在地面试验推广,一方面,我们的班级人数很多,一人授课,老师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讲课,更加生动,立体,多元,必然给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充实的学习氛围。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创举。

“太空授课以身临其境的感悟教学别具一格,教师与知识融为一体,与环境融为一体,教师身临其境的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真正创造了教师,课堂,知识的形象合成的。作为地面授课的课堂,我们应该好好借鉴,要根据现场的环境,现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个性融为一体,创造的课堂。只有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

“太空授课是高科技的结晶,是教育现代化的硕果,必然对我们教育中国梦有无数的启迪,必然引领教育中国梦更加精彩纷呈。

我期盼我们的教育中国梦里有更多这样的太空授课,有种类丰富的工厂授课,商场授课,军舰授课,飞机授课,等等,教育的中国梦,是教育的立体化,社会化,现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具体落实之梦。

天宫课堂第一课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老师带我们看了“神舟十三号”的发射过程。

北京时间__点__分__秒,火箭准点发射,尤其是最后的倒计时时刻——“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让人热血沸腾!

遥想起以前的中国,发射火箭是一件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啊,可是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为数不多可以自主制造火箭的大国之一。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在未来努力将中国建设成第一强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