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的句式要多样化,令人眼前一亮,让人意犹未尽。随后,我们将会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典型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许是那时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还很简单,所以便对古老的节日怀有很大的敬意与热情。孩子们自不必说,过了端午便一天天数着日子盼望中秋的来临。而随着商店里花花绿绿的商品日渐增多,独特的月饼香、混合的水果香日渐浓郁,人们脸上的笑意也逐渐加深,中秋节终于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来临了。
节日里最令人激动与兴奋的活动是赏月。丰盛的晚餐之后,家家户户都把餐桌抬到窗前月光最先照到的地方,摆上水果、月饼。水果一定是圆形的,象征团圆与圆满。于是,红的苹果、黄的橘子、紫的葡萄、绿的西瓜,加上香香圆圆的月饼便整整齐齐摆满了桌子。然后便耐心等待十五的月亮慢慢升起、爬上枝头,等待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向餐桌。当桌上所有的食物都沐浴在月光的祝福中后,全家人便快乐地围坐在桌边,品尝生活的幸福与甜蜜。这桌上的食物是一定要吃一些的,母亲说受过十五的月亮祝福的食物会给我们以后的人生带来圆满与幸福。我们都很相信,所以那月饼与水果吃起来就格外香甜。至今想起,仍有久违的余香从记忆深处飘来。
望向空中年年相似的明月,总感觉它已不再如儿时般圆了。真是遗憾!
我的故乡在内蒙土左旗只几梁。我们的祖辈或祖辈的祖辈都是过去走西口从晋北、晋中过来的。对了,大家知道的乔家大院乔志庸的爷爷贵发公就是走西口在我们附近萨拉齐和包头的西脑包发迹的。哈哈,有名的徽商、晋商就指贵发公那一代。我们的好多村子以山西的地名命名,如忻州营、崞县营、寿阳营等。所以,中秋节传承了山西的习俗。我去过山西,可能山西的节日习俗有了变化,但我们那边可能是更接近原汁原味的山西习俗。
记得小时侯,农村缺衣少食,孩子们最盼过节了。特别是中秋节,美味可口的月饼,平时舍不得动的西瓜,喷香的毛豆角,还有舅舅们拿来的沙果。现在想来也馋涎欲滴。还有那种中秋节的氛围:一到初七、初八,女人们就开始烙月饼了。中秋节前,月饼都是要互送的,虽然礼轻,送老人是一份孝敬;送帮忙干活的,如年内帮办过事的人还有羊官(帮放羊的)是一感激;送亲朋好友,是一份情意。礼虽轻,是一种诚挚、纯朴心意的表达。
中秋节时,烙月饼也是很有讲究的,油糖和面,用的是专门放在大锅上面的平低锅来烙。这个锅叫铖子,不是每家都有的,是借来借去互用的。烙的月饼即不糊又有焦的味道。在烙月饼时,还要烙一个三、四十厘米的大月饼叫月神爷,里面画着兔爷和桂树等。同时也要烙点兔神、鱼神、花篮等。这时街面上也有卖月饼的,但人们买得少,不是舍不得钱,是味道实在没法和自己烙的比,而且还小,送人就略显小气了。
哈哈,记得小的时候,有一个长白胡子的李祥爷爷,说鹤发童颜毫不夸张,他是个卖月饼的主。其实和现在商店卖的月饼差不多,小还贵,只有人少的人家懒得做才买点,销量很有限。大孩子们调唆我们偷李祥爷爷的月饼,有时有得逞的时候。不得逞时李祥爷爷抓到了我们,教训是拉住我们弹脑袋。哈哈,弹完后,还是给我们掰几个分了。真是和蔼的老人,现在想来真对不起这个早已过世的白胡子爷爷了。
记的每到中秋节晚,月亮挂上树梢,家家户户做了饺子等好吃的团员聚餐。饭前,爸爸在院里放一个供桌,摆上月饼、月神爷、西瓜、水果、毛豆等,祭奠月亮神。先烧香、后敬纸、再跪拜。我不知道爸爸心里想的什么,是一种虔诚还是一种感激,但我站在边上想到家乡的中秋节。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年年中秋,年年月圆。今年的中秋来临之际,忽然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句话——旧历的新年毕竟最像新年,套用过来,就是“家乡的中秋才更像中秋”吧。
然而,不管我们对中秋怀有怎样复杂的情感,它一样踩着亘古不变的步伐静静地向我们走来。看着周围忙碌的人群,脸上没有特别的兴奋抑或喜悦,似乎没有注意到中秋渐行渐近的脚步,这不禁令我怀念起在故乡与家人一起度过的中秋。
中秋节是团圆的另一种说法,我们在中秋节到来之际怀念着以前那些快乐的曾经。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范文,快来看看吧。
中秋是月圆之夜,也是人们所说的团圆节。俗话说得好:“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今年的月亮比往常都要圆,都要亮。”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在庆祝着自己的中秋节,有些人在跳彩灯舞。我想:一盏灯是一个梦想,它点亮了在外游子回家的路,点亮了家乡的味道。它是一杯杯美酒,一个个月饼,一句句浓浓的乡音。
今天的月圆之夜,我们一家人去火锅店吃晚饭。平时很少在外吃饭的爷爷、奶奶十分激动。一到火锅店,找到位子,他们俩活像只可爱的小兔子跳向免费调料区。爸爸给爷爷和奶奶倒上了酒,给我和妈妈倒上了雪碧。爸爸举起酒杯,对着爷爷、奶奶深情地说:“爸、妈,祝你们中秋快乐!”我也站来扭扭捏捏地说:“爷爷,奶奶祝你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爷爷、奶奶听后乐得合不上嘴,仰头就把酒一饮而尽。看到爷爷、奶奶的高兴劲儿,我想每年的节假日,我都要带着爷爷、奶奶外出吃饭。
晚饭过后,我们又去步行街上去看音乐喷泉。观看的人有很多,有的孩子骑到了爸爸的肩上,有的孩子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孩子高声欢呼真美,真美!每一首歌曲,随着节奏的变化,喷泉的喷法都不一样。有的如同一朵朵争相开放的花朵;有的如同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在飞快地跳跃;有的如同一群四蹄生风的白马向我们跑来。
抬起头来,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中,一闪一闪地望着我们……。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中秋节总是被称为“八月十五”。曾祖母是这样叫的,祖母也是这样叫的,到后来,就连生活在城里的父亲、母亲也是这样叫的。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八月十五”就比“中秋节”亲切的多。虽然,它们指的是同一天,同一个节日,可我总是觉得“中秋节”是属于所有人的,而“八月十五”是真真属于我们自己的。
过去的庄稼人不会说什么是中秋节,也不会问“八月十五”为什么要放假,倒不是他们不懂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是,在农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表达有他们自己的方式。
所以,我们小时候根本不会听到有人说放中秋节假或是国庆节假,老师说放假也只是说放“农忙假”。是的,在过去的农村,农人一年四季有着干不完的活,尤其是到秋季,地里的玉米熟了,树上的苹果红了,田里的小麦该播种了。。。。。。
农活是繁重的,可“八月十五”必须是得过的,白天自然是忙碌的,可到了晚上等大家都吃过了饭,这时,就真的到了人们闲暇的时间。男人们都披上外衣拿起茶杯去门外的槐树底下下棋,女人们收拾完厨房就急着叫自己的.孩子回家给他们分配任务,而这也是孩子们乐意做的。
我们家种的苹果最多,奶奶分配给我的任务自然是去给村里没有种苹果的人挨家挨户的送苹果,奶奶挑着又大又红的苹果放入一个箩筐中,还不时地给我吩咐:“你三爷爷家就你三爷爷和三奶奶,苹果也不大能吃得动,就把这几个给他们吧,你二叔家孩子多,你看着到你大伯家让你大伯给他们自己留一些,剩下的全给你二叔家吧。”我貌似专注地听着奶奶的安排,可两只眼睛却直勾勾的盯着的苹果看,口水早是咽了又咽。奶奶觉察出了我的馋样,在屁股上拍了我一下:“快去,要不人家都睡了。”
我快速的完成了奶奶安排的任务,同时也“换来”了不少新的水果:三爷爷家的紫葡萄,大伯家黄软梨,二叔家的大青枣。。。。。。装满苹果的筐子,绕着村子转了一圈回来后还是一筐子,嘿!这种事情也许只属于那个年代了。
满筐子去,满筐子来,肯定是要挨奶奶说的,可我早已管不了那么多了,像猴似的跳出了门,去找爷爷,正好,下棋的人都散了,我急忙奔到爷爷面前:“爷爷,爷爷,快,献月亮了。”爷爷刚从棋中回过神来,被我一喊,猛地抱起我来用他那硬渣渣的胡子扎我的脸蛋:“好,回家献月亮喽,献完月亮吃月饼。。。。。。”
家乡的传统,只有先敬过月亮的那些个水果才是允许被我们吃的,而爷爷所说的月饼,也就是现在最普通不过的点心。
微风习习,那是秋风的凉爽,一字雁阵拉开了金秋的帷幕,累累果实,舒展丰收的画卷。秋如一叶飘落,书写金色的秋天。而中秋,便炫丽的展现在这华丽的尽头。
每逢中秋,家里就会有几盒月饼,那诱人的瓜果香夹杂那月饼甜蜜的味道,这就是中秋的味道。
思念是中秋独有的味道。在中秋的饭桌上满是幸福甜蜜和那欢快的话语,而这些对于远在异乡的游子,这是遥不可及的幸福,就像那大圆盘似的明月,近——似在眼前,远——似在天边。这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望着异乡的月亮,眼眶中不知何时有几滴晶莹剔透的眼泪在滚动,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啊!这时的游子望着月亮,我想:这时的月亮定不是温暖的,总感觉那圆圆的月亮透露出冷清的感觉。游子蹲坐在屋中,在游子眼前是万家灯火的交相辉映,耳边是温馨的喧闹,欢快的谈笑声,到处都洋溢着团圆的味道,而这更加深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我想这时的游子会摇头道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
是呀,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美无缺啊!
他自称自己“老夫”,大抵是因为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吧。
那时候,他对语文的沉醉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声音粗旷,时常让我想起张晓风笔下的那个“声音沙哑有些凶恶”的老杜,语音语调都是极神似的。但他的语调里却还是有小孩样的轻狂上扬的味道,颇有些年少无知的勇敢。
或许是因为声音与我们大不相同,倒使得他在班里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
记得,我在背曹操的《龟虽寿》,恰巧他在看《三国演义》。听到我背诵的磕巴,他一个箭步跨过来,夺起我桌上的诗页,端举在眼前。用他那沙哑沉厚的嗓子高声诵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念到最后,他激动地向后仰去,一只手在胸前猛地一挥,身子猛地一颤,声音顿彻四周,身旁的门幽幽冒出摇动尖细的声音。然后,长呼一口气,有俯身回来,站直。我看着他,笑得发颤。他一本正经,紧绷着脸:“老夫我最好曹操,此时应该如此读。”既而大手一挥,转身摇摇晃晃大步走出去,只留下一个潇洒轻狂的背影。
他总是如此,读诗恍如身临其境。
自然,因为对语文的狂热,他的口才是极好的。屡屡被拉到台上演讲。我笑着戏弄他是下一个“__”,他到也不在意,嘻哈一笑,应和着:“老夫将来定要办个《细品三国》。”他说的字字恳切,当真是应了那句“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了。”
或许都对语文有所研究,我和他的关系便熟络起来。
记得有次因事务耽误了午饭,正闷闷坐在位上刻饿着肚子。他坐我前桌,转过身来,一把拿过碗。“这等小事,老夫帮你。”不知他在哪里找到的,正以为他一无所获的时候。他气喘吁吁的跑回来,站在我桌前,“呐,给你。”低头,碗里依旧还冒着热气。抬头正要去谢他,他嘴一撇,大手一挥“嘿,老夫这是‘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不必不必。”依旧是沙哑粗犷的声音,带着急促的喘息。语调依旧轻快上扬,他浓眉之下的那双眼睛,在阳光的那一束里,泛着“谦谦君子”的温润光亮。
他就带着他特有的语文气质,自在班里掀起一帆波澜,叱咤风云,年少轻狂,轰轰烈烈的度过了六年。
后来,两个月后,我再次见到他,已是敛下一切高傲轻狂的少年。也许是时间偷走了年少时张扬轻狂姿态,只剩下成长的寂寞安稳。他的眼睛里,已不是我所熟悉的明亮。
算来算,好久好久都没有听到那声“老夫”在耳边聒噪。竟觉过于安静了。在这样一个阴雨的午后,怀念起他和他粗犷的嗓音,在年少的日子,和我最爱的语文相伴。
后几次,当表弟因为考试成绩优异而得到外公奖励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外公即使躺在病床上,依然关心着我们;我也意识到,将外公忽略的罪过,远远大于自己将不好的成绩告诉他,起码这可以证明我回应了外公对我的关爱,而不是将他老人家遗忘在了病床上。
在这件事情以后,我觉得和外公的距离似乎又在变得疏远。也许那时的我根本就不懂得亲情不懂得关爱,而他对我的关爱也从来没有消褪过。
(六)。
那天下午,外公走了。我记得那天阳光很明媚。
人在死亡的时候都是走得那么平静,然而心里却会有多么的不舍。很多次回想那天的情景,都让我害怕到快要窒息。
按照习俗,死去的人是不能留头发的,也是为了在火化更顺利,舅舅为快要断气的外公剪掉了白发,家人给外公换上了寿衣。大家木然的做着一切,没有人会想到它是否庄严或者虔诚。即便这样,我们心里也希望着外公一路走好。
为什么先祖要规定这样的仪式是要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就进行呢?为什么说人死了之后再做就就来不及?他们可曾想到,人还活着的时候,看见亲人都把自己当作死人来对待,剥去他受之父母的头发、换上寿衣会有多么的难过。人死前一定都在挣扎着要活下去,不愿合上眼睛,而活着的人为什么又要那么着急呢?当死亡不可避免时,为什么不能给将死之人、给自己的亲人多一点时间呢?为什么还要催促他?他一定是多么真实的希望在这世界上多看一眼!
生命的价值应该怎样衡量?或许不应当看他的功绩,不应当看他的经历。因为对于那些曾经和他一同走过一段人生道路的人,他就是一个完整而美丽的世界!
我不敢去说“下辈子我还是做你的外孙”“下辈子我要成为你的守护天使”那样无法断定的话。我只愿意肯定的说,在认识你的人的心中,你会一直存在着。即使时间无法证明,但你真实的存在过!
(一)。
好几次在夜里惊醒,看不见妈妈,我会大哭着到马路上去找;曾经在清晨醒过来看见外婆在好远好远的消防队洗衣服,我会抱着枕头蹲在家门口垂泪。
外公去世前几天,我为他的病情恶化哭泣,却也是唯一一次在外公活着的时候为他落泪。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外公再一次病倒了;医生说是脑血栓,恐怕时日无多。
那天深夜,舅舅猛敲我们家的门,告诉我父母,恐怕老头子不行了,得马上去医院看看他。因为我第二天要上课,年龄也还小,所以他们没有带上我。
我久久不敢睡去,眼睛直盯着天花板。然后起身反复的祈祷,之后又在被窝里不停的哭泣。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思索死亡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带给我们的恐惧却远远超过成年后我们的想象。
不记得那天是什么时候睡去的,只知道一觉醒来,听爸妈说外公还活着,而且身体康复了许多,早上还吃了三个鸡蛋!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回光返照”这种现象。只以为外公身体真的好了,外公不会死了。直到外公不久后的离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单纯。也许上天已经为每一个人安排好了属于自己的路,你需要做的,就是一步步走下去,而已。
(二)。
因为外公的身子又硬朗起来,我也没有再去看他。
我曾经是他最疼的外孙,有什么好东西他总是要给我留着。我考试得了好成绩,他一定会高兴得合不拢嘴。
而我那时却不怎么喜欢他,因为他脾气太大,一生气就要骂人、打人,我甚至因为这个缘故时常刻意的避开他。我确实太不理解老人的心思了,没想过他发火的原因,不关心他的过去,也不知道他在发我身上的脾气有那么多是出于深切的期盼。然而没有等到我有能力去思考这些问题,外公就抽身离开了,那一年我9岁。事实上,直到他死去那天,他也从来没有打过我,哪怕是轻轻的拍我一巴掌。是我太幼稚,是外公走的太早。
还记得这温柔的灯光下你不知所措的神态,那爱我却又不敢说出的羞涩,那份不知该如何表达的朴实,和那种一直让我割舍不断的坦然和正直。真喜欢那个卖玫瑰的小男孩,当接过你从他手中买的玫瑰的时候,我仿佛突然变得很美丽,那份自信的感觉久久不逝。在你第一次注入情感的目光里,我依稀找到了回家的路。
从不敢告诉你我的思念。思念时,只有拿出那枝已枯萎的玫瑰,在花瓣中找寻你真挚的初恋,但愿你还记得,那,是我。
文档为doc格式。
。
(四)。
外公对我好,也是因为他疼我妈妈的缘故吧。我妈妈是他的大女儿,最懂事,为家里做的事情也最多。我妈妈是典型的对外人十分精明,对自家人一点不计较的传统妇女。有什么好事情,总是想到外公外婆、二姨姨爹、舅舅姨妈;很少想到我爷爷婆婆、姑妈小伯。我也经常因为这个和妈妈闹不快。
而外公却是一个骨子里重男轻女的传统男人。他最喜欢我舅舅,虽然他比其他姐妹小了好几岁,脾气也很倔,对老人并不那么尊重。但外公临死前还是只把舅舅叫到身边,含着眼泪跟他说了些什么。
或许是因为感激她的大女儿,或许觉得愧疚,也或许刚好我是男孩……反正外公很喜欢我们家,虽然比不上对舅舅那么好,但也是处处把我们家设想到。
在外公的有生之年,他没有机会抱自己的孙女儿,也算是一个遗憾吧。舅妈生出女儿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也许外公是在某种程度上把我当成了他的孙子吧。
也许是代沟的问题,外公和其他老年人一样,不会向孙子辈的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没有过太多的交流,几乎也不懂得该怎样交流。
记得我读小学时,有一次班里要收费一块钱;爸妈不在家,我只好找到外公要,虽然自己并不情愿也不太敢。不幸的是,在上学路上我把钱弄丢了,我只好再次找到外公,虽然这次更加的不情愿和更加的害怕。然而那次外公并没有责备我,而是对我说这回要小心,不要再掉了直到今天,我都依稀记得当时外公凝视我的眼神,那样的慈祥,那样的亲切;这就是留在我我记忆中的外公。事后妈妈责备了我,外公却从来不提起这件事情。
曾经以为,从书上、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感人的小细节永远不会出现在我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家庭,我这才知道自己一直都错了。在外公去世后的好多年,记忆串连起这些小事情,我懂得了外公那无言的爱竟是这样的深沉和温暖。在回忆翻腾出来的那些刹那,泪水不停使唤的模糊我的双眼,——而我,却只能在后知后觉的悔恨里深深思念我的外公。
爱,也可以这样平淡无奇、根本不被察觉的方式充盈于我们的生命。当语言缺位时,它所触及到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灵!
(五)。
小学三年级,我们暂时搬家了,因为房屋改造,我们家要先在厂里分配给我们的一套平方里住上一年时间。这样,我们家离外公家以及医院一下子远了很多。
外公的病情也在那时候变得更严重了。我妈妈因为新住处离上班地方较远的缘故,很难更多的关心到外公。这时,外公便多是由阿姨来照顾。或许这也是我们家和外公疏远的一个原因吧。当然,自从外公病情恶化以来,他的脾气也愈发古怪,谁都很难再和他亲近。
曾经,我每次考了好成绩,外公都会翻遍自己的衣裤兜,然后掏出一张十元的“大团结”作为给我的奖励。而三年级那次期末考试,我成绩不好,没有让外公知道。从此,我也再没有给外公看过我的成绩,只有曾经外公那习惯性的动作还长久记在我的心里,无法抹去。
夜幕渐渐降临,一轮明月徐徐上升。又是一个中秋夜,又是一个不眠夜。一家人品着饼,赏着月,本是如此,可亦为何,看着那似玉盘般的圆月,吃饼的念头固然烟消云散。只是抬头望着那明月,低头看着那柔和的月光,心中有许多感想。
想到了外公外婆,他们年事已高,可还却在田里耕种在家里喂猪养蚕。记得小时候外公常常牵着我稚嫩纤细的小手,带我去捉蚱蜢,蛐蛐,伴我去摘瓜果蔬菜。外婆也很疼我,不过她可不会像外公那样带我去捉昆虫,摘水果。外婆的厨艺很好常常给我做好吃的。到晚上了就把我抱在怀里,给我叫故事哄我睡觉。等我睡着了,就把我抱到床上,盖好被子。想到这些,我的心有些酸,有些甜。
想到了大舅家的蚕。每当我这个闹事小大王到大舅家,大舅家的蚕都别想活了,因为调皮的我把蚕当游戏,一看见就给我整死了。也不知现在大舅家还有没有养蚕。
天越来越冷了,妈妈叫我回家,我心里并不想,因为我那双眸,并没有停留在月亮上,而是被月亮停留在了往事与思念上。真的,好想回到家乡。那个满是回忆的地方,那个童趣不褪的地方。
这个中秋节,我难以入眠,还在沉思着家乡的美好事物。想着想着我好想已近身至家乡,看着那多年未见的家乡与朋友还有外公、外婆,我哭了。可是当我醒来,一切却不以为然,是梦。披上一件衣服,我又走到院子里,看着那明月,心中的思感了。
中秋月圆,倍思乡……。
1、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2、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3、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9、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10、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1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2、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13、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14、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6、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17、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18、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1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1、露从今夜白,月是绞乡明。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3、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2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5、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7、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2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9、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0、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怀念家乡,是每一个中国人必然要做的事。我怀念我的家乡——上窑。它在我心中,是一个充满古色古香、诗情画意的小村庄。它虽然无比平凡,它没有宫殿那样金碧辉煌,也没有蓬莱瑶台、武陵春一色。但是,与这些建筑物不同的是,它充满了朴素的乡村味儿。
来到上窑村跟前,两头威风凌凌的雄狮迎接着你的到来,这两头雄狮身上,曾有被我划过的划痕,随着岁月的变化,划痕只留下了淡淡的痕迹,向我们诉说着年代的长久。跨进上窑村,一座年代悠久的长亭映入眼帘。在以前,这儿常有几位春一光满面的老太太坐在板凳上,用不太熟练的本地乡音,拉拉家常,谈谈心事,向对方诉说着心事。有时,这几位老太太会在长亭下跳广场舞。这个时候便是最热闹的时候了。每当这时,老太太们便会放起震耳欲聋的音乐,她们一边跳广场舞,一边放声歌唱,引来了许多年轻人的观看。
在长亭的前面,有着一条清绿色的河。原来这里是一个有着娱乐设施的小公园。可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现在更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味儿,绿色的河水里多了几条欢快嬉戏的小鱼,它多了一份美化环境的作用,也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河边,经常坐着几位洗衣物的妇女,她们一边洗着衣物,一边拍打着,衣物就发出了美妙的旋律,尽情歌唱着。
在上窑,最美的季节就要数夏天了。夏天,树木异常繁茂,一些树无比高大,直一插云天,把整个上窑村包围了起来,上窑村就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到了中午,苍天大树下就会传来一阵欢笑声。原来,是一群孩子们在欢乐的玩耍。你瞧!他们玩得可野了!他们满脸通红,眼睛晶亮,满头大汗,汗水顺着脸腮流了下来。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笑声充满了整个天空。
啊!上窑!您就像是我的最亲密的朋友!您的美丽使我羡慕,您的古色古香使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文档为doc格式。
。
我的家乡就是一首歌里写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太阳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这是我的家乡的真实写照。
我的家乡在著名的黄土高坡上,这里唯一的特点就是可以盖土窑洞,说起土窑洞,大家都知道冬暖夏凉,住在里面好是舒服。而我的童年就是在土窑洞里长大的。每到夏天的时候,躺在土窑洞的炕上,凉凉快快的,让你丝毫感受不到外面的热气滔天。每到冬天的时候,老妈会把家里的炕生的暖暖的,让你感受不到冬的寒冷。
在自己小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是住的土窑洞,并且土窑洞都是自己和村里的亲朋好友一起打的,如果稍微有钱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拿砖头把土窑洞接口一下,这样子从外观上看就是砖窑的样子,里面就是土窑洞。
家乡的土窑洞只有在黄土高坡上才有,在我国也只有陕北一带还有土窑洞,别的地方的土质不适合土窑洞,并且气候也不适合。
总之,土窑洞是家乡的一大特色吧。
直到现在自己的家乡还有三间土窑洞,窑洞的墙上贴满了自己学生时代得的奖状,还有一些老照片,能够让人想起好多过去的往事。
如今好多年没有回村里去了,偶尔也能够想起来自己的土窑洞,承载了的自己整个快乐的童年,是自己儿时最无忧无虑的乐园。
如今每当想起过去的一些往事,总是特别怀念家乡的土窑洞。
每个人的家乡都是美好的,往往他们都会怀念在家乡的日子,那样的日子,无忧无虑,而我,却怀念家乡的漓江。
漓江,是我家乡非常美的一个地方,漓江的水一年四季都是清澈见底,水面上映着绿茵茵的大树,还有小鸟飞过水面的影子。
但这些不是我喜欢的,我最喜欢的是漓江的秋季时的景色。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秋天时的漓江很明显少了哗啦啦的响声,由欢乐的奔跑变成了闲庭信步,巨石下的泉水依旧在咕噜噜、咕噜噜地往下翻,翻出来的沙粒也明显变细了,减少了。两岸的树叶子开始发黄、飘落,阳光穿过树缝照了过来,照在流淌的漓江上,点点斑斑,像撒了几把碎银,叶子在水面上漂浮着,小鱼和小虾游过去,把身子藏在落叶底下,把它当做伞。
“咚”的一声,一颗小石子掉进了漓江里,溅起了一层层绿色的涟漪,向四周荡开来了,像姑娘们穿着的皱褶的绿色衣裙。漓江边上的山,两岸对峙,绿树滴翠,江边上很干净,没有半点污染,抬头望去,全是绿油油的一片,从江边往水里望过去,能清楚地看到成群的小鱼小虾儿在水里戏耍,它们游来游去,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每每回想起家乡这些美景,我非常想回去一趟,我只有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才得以回去一趟,家乡的空气清新,每天都能听到小鸟的歌唱声,朗朗的嬉闹声,家乡那里没有空气污染,没有水资源污染,并不像这里,热闹的城市有极大的吵闹声,时不时还夹杂着喧嚣。
家乡,多么美好的一个家,多么温馨的一个家,我非常怀念家乡的日子。
许多贪吃的人提到端午节就会想起充满清香的粽子,那清香,真的是有一股子家乡的味道。
每年端午节我最期待的是挂五彩和吃粽子,今年也不例外。
老人说挂上了五彩绳就会平平安安,可我们这些孩子哪懂啊?纯粹就是为了好看,挂在手腕上与其他小女孩显摆着我的手链可比你的好看多了,其实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惹得父母嘴直笑我们的幼稚天真。
端午节家里是要挂葫芦的,大人们老是让孩子去买。
于是像我一样调皮的孩子买完后有剩下的零钱就偷偷的去买糖块吃,把糖块含在嘴里甜甜的化开。回到家把葫芦和钱一并交时,父母发现也不会责怪的。()。
大人把买回的葫芦挂上,瞅着也是怪好看的,但是我至今都搞不明白为什么端午节要挂那些葫芦。
在我的家乡端午是一定要吃粽子的,但具体的做法我并不知道,每次看着妈妈做看着她灵巧的双手穿梭我总是打个哈欠,跟着哪家孩子出去玩儿了。
中午,妈妈叫我回家吃饭时我便急忙往家跑,似乎那黏黏的粽子正在召唤着我。
我坐在饭桌上小心翼翼地揭开被水浸湿的棉线,打开粽子看见里面粘粘的三角米,它的中央有一颗甜枣,甜枣周围的米,被它浸得甜甜的。
我最爱吃那甜枣,吃完后挖几口粘米就全部给了妈妈,看着妈妈无奈的眼神,我美滋滋的又打开了一个粽子。
家乡的端午啊,连街上都有一股粽子的清香,有一派和乐的景象。
在炎热的夏天,我会和伙伴们一起在赤日炎炎的中午去钓黄鳝。每天中午可以钓五、六条。钓到黄鳝,可以自家食用,也可卖了换钱。虽然天气十分炎热,但是为了能够有零花钱,就不由自主地想去钓。日积月累,就钓了很多黄鳝,有时候我们把这些黄鳝吃了,吃不完的就卖掉。当我们拿到钱后,一个个心里都乐滋滋的。一个暑假的零花钱就不用愁了!钓黄鳝的时候必须要要沉着、有耐心,不然的话,就有可能钓不到。到了秋天,就没有黄鳝,还可以到河边钓鱼。
钓的鱼少了,不想拿回家,就找来一些调料、火机,然后带到山上烤鱼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就会舒心地笑了。
每个夏季和秋季,我们都要受到父母的批评,因为钓黄鳝、钓鱼等之后衣服就会弄得很脏。挨批归挨批,但我们心里偷着乐。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这句话说到我的心坎里了。家乡毕竟是养育我们的地方。啊!我的家乡,你是多么的可爱、多么的美丽,我长大一定要好好报答您的哺育之恩。
家乡,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永远怀念的地方……。
夜深了,月亮出来了,朦胧的银色月光照耀着大地。
黑猫雁雁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太想念家乡了。想到这儿,她的脑海里清楚地浮现一幕情景:那时,她还是一只流浪猫,虽然她是流浪猫,但是她很自由,她很喜欢自由的滋味。白天,她看着湛蓝湛蓝的天空,雪白雪白的云,那清澈的小溪……她在麦田中自由奔跑,饿了吃几只野果,渴了就用爪子捧点儿泉水喝喝,那时,她多么快乐啊!玩够了她就抓老鼠,因为她的功劳,庄稼的收成更好了。她记得农民伯伯还抚摸了自己,而且一个阿姨还买了花布,给自己做了漂亮的新衣……可是,自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啊!雁雁感叹道。
突然,雁雁感觉左腿一阵疼痛,原来黄猫伯娜把腿放在了她的身上。过了一会儿,她又把雁雁身上的棉被拉到了她那儿去,还将雁雁挤在床角。雁雁并没有吱声,她知道,在她没到来之前,黄猫伯娜很得主人欢心与宠爱。可是,她来了,夺走了人们对她的专宠,黄猫自然会恨自己。她长叹一声,晶莹的大颗泪珠从她眼角落下。
文档为doc格式。
。
吃“家乡菜”不仅仅满足味蕾的需求,更充满着对家人朋友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
离开家乡五月之久,在学校食堂吃着食不知味的饭菜。我向来觉得吃学校食堂的饭菜,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为了品尝舌尖美味。
还记得第一次在大学食堂吃饭时,点了一份“酸豇豆”,咬了第一口,直接吐了出来,好甜!早就听闻江浙沪饮食偏甜,却没想到竟是如此不适应。我并不挑食,可每天也在思索着吃什么才会欢快地下咽。若是遇见“火锅”、“川菜”、“酸辣”等字眼,一定会约上几个老乡去尝一尝,总想在家乡菜里品尝出家乡的味道。可即使饭菜做得再诱人,或是请了老乡做厨师,也难以做出家乡的味儿来。久而久之,也便只能将这份菜香寄托在回家的期待中。
来浙江已数日,好在可以自己烧饭,不必受本地菜的煎熬。尽管爸爸妈妈在浙江工作五年多了,可未曾忘记过家乡的味儿,总是回归着家乡菜的做法。
爸爸说:“务开了一家‘贵州手工粉’,你去尝尝。”
我很是担心吃不出家乡的味道,“辣不辣?”“辣椒倒是可以自己放,关键是那粉自己手工做的,老板是贵州人。算是这几年在浙江第一家我比较满意的味道了。”
听爸爸这么说,我充满了期待。
我说:“老板,加辣。多放点辣椒。”
老板笑了,用家乡话说:“姑娘,你不是本地人吧?”
我也笑了,“我是贵州的,喜欢吃辣,好久没吃家乡的粉了。”
老板端上热气腾腾的粉,上面加了我期待已久的红色辣椒,的确诱人。闻一闻,比我想象中要香得多,可以开吃了。是家乡的味道!没错,和我吃过的粉味道差不多!
一口一口慢慢品尝,尽情享受着味觉盛宴。可能,就凭这“贵州手工”几字就足以使我心理上刻意假想成家乡味儿了。当然,这碗粉,在味蕾上确实是刺激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
吃着吃着,想起小时候吃粉时的欢乐。每逢赶集,爷爷带着我和弟弟总会吃一碗粉再回家。那时候觉得一碗粉是奢侈,毕竟一月就只能吃一两次,再加上量少,总觉得不够吃,可谓“意犹未尽”。所以,格外珍惜吃粉的机会。爷爷总会带我们去一家熟识的粉馆,说是大家相互照顾生意。如果老板不忙,爷爷还会和他闲聊。我和弟弟倒是不怎么说话,眼巴巴地看着老板挥动手里的厨具,渴望能够早些时候吃到又解饿又解馋的.粉。当粉一上桌,自然就迫不及待地开动了。加些醋或是酱油,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搅拌,一是担心打翻碗,而是避免油渍溅到身上。不管多烫,搅拌好了就狼吞虎咽了。爷爷总是细嚼慢咽,说这样才能享受美味,我和弟弟就像“猪八戒吃人生果”一样,我们才不管,吃饱了就心满意足。
现在却很难找到那种狼吞虎咽的快意了。要么是不和口味,强忍下咽,要么就是和现在一样,企图把这家乡的味道保留着唇齿之间。慢慢地吃,慢慢地回忆。
高中去市里上学,长假回家时,总会和朋友在县城吃一碗酸汤粉。这一份,又是满满的情义。初中三年,只要周末不回家的话,就喜欢和朋友去十字街的酸汤粉馆吃粉。三年从未改过地点,当然,也没换过那群人。就这样,吃出了情义。与其说吃饭,不如说是朋友几人的盛宴。约好时间,找到常坐的桌子,我们喜欢靠窗,光线好,视野也开阔。在吃之前,旁若无人地聊着各种话题,不在乎他人异样的眼光。我们交流学业上的困惑,吐槽着生活的烦恼,也会分享各自的喜悦,偶尔还会八卦一下情情爱爱的故事。需要安慰的,我们毫不吝惜自己的肩膀。值得祝贺的,又怎会少得了掌声与尖叫?当然,自己陷入纠结无法自拔的,我们或斥责怒骂,或婉言相劝,初衷都一样,我们希望一直一起走。
曾经每次的粉馆聚餐都是我们友情的升华,而之后每一次重聚,我们在回忆曾经的快乐,我们在问候彼此是否安好,我们在约定下一次重逢。
多年来,我有了一个习惯,每每想念家乡的时候,就在电脑上打开谷歌地图,找到灵台县,再找到星火乡,再找到上塬村,在那里面可以清晰看到家乡的影像,看看庄里人住的房子,看看庄里人种的地,似乎也能找到回家的感觉,倍感温馨。
家乡地处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千百年来聪明智慧的先人们,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土层厚土质坚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凿窑洞而居,上塬人则选择通往上良的那条大沟,顺着沟的边缘,齐刷刷的挖一个大坑下去,挖下的土用木轱辘车子一车子一车子顺着沟边,轰隆隆倒下。挖成的窑庄,在正面子挖三只顺窑,中间的作厨窑,“锅头连炕,烟筒朝上”,做饭和烧炕在一道工序里完成,既经济又实惠。右边的窑洞是客窑,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客厅,平常是老人或者家长居住,其他还有装粮食的、养牲口窑,放柴的等等。
窑顶还要在雨天后碾压平整、使得下雨利水,同时还可当作晾晒粮食的“场”,夏天碾麦晒麦都在上面。
一声啼哭,诞生了一个生命,生命的印记从此便和这土窑洞有了血肉联系。我这个年纪的上塬人绝大多数是出生在窑洞中的。窑庄的院子虽小,却容得天地;窑洞不大,却装得下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上塬庄的最南头叫沟垴,我们家就在沟垴,自然就成了沟垴人,中间部分是当庄,大部分是杨家人,北庄就是薛家人和景家人了。三大姓杨家人最多,薛家次之,景姓最少。
小的时候,我从没睡过懒觉,天刚亮,父亲就在旁边催着起床,给你爷拢火盆去,我还要顺便要把大人的尿盆端出院子倒在粪堆上,大人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沟里担水,农忙时节,得起得更早,天亮时水担好了,就不会影响一天农活。
中午,我得去饮牛了,生长在黄土旱塬上的牛也是可怜,每天只能喝一次水,涝坝没水的时候,只能去水泉沟里了,我们家离水泉沟有两三里路,要走过整个庄到了最北头,才往下走那九曲十八弯的下坡路,走到沟底,有一汪清泉从山根底下的泉眼缓缓地流出,甘甜的泉水养活了上塬的200余口人,还有家畜,记得从小到大,一年四季,渴了就是一马勺泉水。吃冷馍,喝凉水,习以为常。
水泉边上有几个沤麻的池子里散着臭味,被水泡脱了的麻杆皮,晒干了就拧成了麻绳,女人用纳鞋底,男人则用作拉车的绳。喝饱了的牲口打着饱嗝,摇着尾巴,悠悠地往上爬了,尾巴一抬,一泡稀屎拉在早已接好的粪笼里,一把铁锹挑着一个粪笼,饮牛人标准装备,除了自己牲口的,还可以在路上拾到人家牲口拉的。
出了圈的牲口吆在路上疯狂地撒着欢儿,绕着人家的麦垛撑圆了身子拱着,其实它就把麦垛当成痒痒挠了,弄不好会拱翻了人家的麦垛,踩烂了人家光光的晒场,引得那家女人骂你个祖宗三代。
上塬人从吃完腊八那顿搅团就开始盘算年怎么过?先要扫窑,扫掉窑洞里的灰尘蛛网,然后磨好白面,做一锅豆腐,腊月二十三杀一头肥猪,去集市置点年货,一个丰盛的年开始在心中酝酿了。
过了初一,提几坨油饼,去邻里给长辈拜年,看着猪肉盘子端上来,抓起酒瓶,给长辈看个酒,趴地上磕个头,常常因为搞不清那个方位是上,索性就向着人磕。从初一吃到初七八,就算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该糊个灯笼过十五了。听着远处排社火的锣鼓,找来一把老扫帚,抽下几根节疤少的一化四半,扎个八卦灯笼,糊上纸,贴上剪纸,或者画个鸟,下一年鞠个火罐灯笼,在后来就弄个转灯,每年换着花样,做这个是我的长项,每年就为图个喜庆。
“王朝马汉喊一声,莫呼威相下退,相爷把话说明白,见公主不比同僚辈……”晚上,“场房”里,贵菜爷,文学爸几个爱唱戏的在那里自娱自乐,不知道谁拉的板胡像丝线一样越拉越长,越长越细,细得可以让人心颤。
“正月里剃头死他舅”,到了二月,大人、小孩在庄里互相串腾着,剃个头、理个发,女人们提上篮篮,拾点地软,缠上一锅搅团,对于胡吃海喝了一个月的庄里人来说,吃顿地软搅团倒也清新爽口。
二月二,龙抬头,炒一锅豆豆,左右两个口袋各装一样,在大人们怂恿下,掂个骨都(木头锤子,用来砸碎土坷垃的工具)在麦地里打瞎瞎,嘴里叫上,“龙抬头、虎抬头,瞎瞎抬头一骨都。”
等到阳坡地的苜蓿冒出点尖尖,女人,娃娃边迫不及待地提个笼笼,拿个刀刀,相互招呼着,“掐苜蓿走”。有了苜蓿菜,女人便变着法的做苜蓿菜圪塔,苜蓿拌汤,苜蓿搅团,苜蓿馍馍。
春季是多风的季节,几乎不停地刮着,时小时大,时紧时慢,吹绿了整个塬上,也吹开了桃花杏花,吹来了槐花飘香,吹黄了地里麦子,吹得塬上的人个个脸膛发红。
杏花落后,眼盯着杏娃一天天长大,长到指拇蛋蛋大,娃娃们就开始吃了,吸溜一声,口里的酸水从嘴角流到了脚面上。
沟里洼里的洋槐花开了,香味随着风弥漫在塬上的角角落落,飘进了窑洞。邻居的女人嫂子说,洋槐花可以蒸菜疙瘩吃,很香甜,可惜我没有吃过。
拔了节的麦子噌噌噌地长,一天一个样,很快,几天的功夫,就抽了穗,灌了浆,一望无际的麦浪汹涌澎湃。玉米也有半米高了,高梁谷子都在争先恐后地往上窜。麦黄时节,麦地变成了金色的海洋,大人忙着在麦地里挥汗如雨,小孩子则在杏树下打转转,爬上树一摇,杏子哗啦啦滚落一地,大人生怕孩子吃坏了肚子,总爱说,“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
秋季,塬上到处是玉米,绿子、黄子、红粱、荞麦……把田野装扮得五彩缤纷。到处弥漫着浓郁的花香,靠近大路的荞麦地边,早有养蜂人,摆放了一箱箱蜜蜂。去上山放羊时,偷着扳几个玉米棒棒,踹在怀里是必须的,烧得焦黑,吃起来却甜,核桃开始灌瓤,找根钉子,把尖的那头塞进门缝扳弯,惦着斧头找块磨石,把钉子打扁,磨出刃来,核桃刀刀做成了,成了那段时间口袋里最重要的物件,接下来的几个月,当伸出熊爪一样比核桃皮染黑的手时,往往会招致大人的责骂。
那时候的冬天,雪总是下得很大,早上开了门,大雪封门是常有的事,我们走在上学路上,常常被大雪淹没小腿。北风刮在脸上,刀子割一样,脚冻肿手冻肿,耳朵也肿了,只有热炕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现在的上塬人早已不在窑洞里了,一部分人在塬边上盖房居住,另一部分已住进了政府统一规划的小康屋了,再也不用半夜起来去沟里担水,打开水龙头水可以自己流到锅里,互联网接进了家家户户,女人在淘宝上选着防嗮霜,脸上的颜色从此变得红润。男人们在手机上打着麻将,吃饭时虽然不会端着碗去隔壁的园文家看看他媳妇做的啥饭,却喜欢在微信群里晒一晒自己漏的粉糊,馋得整个庄里人口水连连,纷纷嚷着,“走,到赵改勤家里吃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19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