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论文范文(20篇)

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论文范文(20篇)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学习的成果和不足。接下来是一些学习成功的经验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的研究活动,不但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素质。

l.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思路及任务。

各年级级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具体分工,并明确了研究思路,即把研究性学习与科研课题有机结合,统一管理。有严密的实施计划,严格的管理条例,确定研究方案,制订工作计划。相关教师负责具体指导,小组组长负责全面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2.确定研究方式,指导学生选题。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有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其组织形式也有小组合作、个人独立和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之分。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课题研究,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

3、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课题确定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给他们讲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活动方案,如何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研究中注重亲身参与,体验过程,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开题论证会,交流选题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印发了“活动记录表”,学生记录每次活动的情况,便于课题分析和总结评价。

(一)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探索出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类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研究主题下选择小课题的组织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

2.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摒弃了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成为了教师主动的教学行为。

3.提高了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促进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锻炼和培养了我校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

4.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锻炼了学生意志,又增添了他们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

1.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站在课程的高度来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开展研究性学习,便是我们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研究性学习,不仅只是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更主要的是要把它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落到实处。

2.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特别是课时的统筹,学生外出的安全,教师的课时量,以及课题研究费用,都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3.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我们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方式,但又蕴藏着迫切改革教学现状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给了我们一个教改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们的教师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或有后顾之忧。我们只有转变教师陈旧的观念,引导教师参与教改实践,正确对待教师的劳动,才能把研究性学习搞好。

4.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学生只有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求索,才能达到课程的目标。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低年级或刚开始此项活动研究的时候,学生了解甚少,一片茫然,对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设计和开展活动及怎样总结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好与学生平等、和谐关系的同时,也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实施。

5.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正确选题。

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都比较乐意和兴奋,但学生在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学生定的题目过大,难以操作,有的.选题又太偏,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有的选题又太俗,缺乏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还有的选题比较离奇,没有研究实际意义。为此,我们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选题,因地制宜,联系生活经验,发挥优势,选择自已熟悉和喜欢的,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存在的问题:

1. 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实践后,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上升到课程观念上,我们仍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我们都付出艰苦努力,但有的研究小组的学习活动却是应付式。

2.我们在整体研究中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状态。有的主题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而有的主题却冷冷清清,无动于衷;有的课题小组热情高涨,成果不断,而有的小组却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3.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们的评价机制还没有跟上,特别是过程评价。学生在每个研究阶段都还没有作出自我相应的评价,致使部分成果没有及时得到总结,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研究热情。

4.研究方法还欠规范。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用模拟科研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方法论上学生结合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欠火候。二是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过程欠规范,还达不到要求。这些都应在今后着手改进。

5.在此项工作中,我们还缺少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在调动教师执研积极性和学生可持续研究,还应有更好的配套激励措施。

今后工作的设想:

1.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宏观管理。(1)建立学分制,把每个阶段要求都细化成学分,学生对每个阶段作出自评,经小组评议后,最后作出课程的总体评价;(2)对每个阶段的工作日程表作出宏观管理要求,这样能做到管而不死,充分调动指导老师和学生完成课题各阶段任务的积极性;(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科研知识和能力。

2.扩大实验规模,并建立以班级管理与主题管理相交叉的新的课程管理模式。

3.制定相应的措施。在课程设置的模式,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师资配备的调整。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将提出新的要求。

4. 抓好实验中的薄弱环节。一是抓好评价,在重过程评价的思想指导下抓好阶段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二是抓好成果的总结与发布,拟在每学期初进行成果发布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三是继续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该课程整合的特色,使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交流信息的能力有新的突破。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将近结束,回头来看一下自己所走过的教学之路,很有必要对教学过程作一个回顾和反思,理一理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找一找存在的问题,为下学期的教学打好基础。

在这将近半年的教学中,我一直是这样做的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有着许多根本性差异:首先,常规教学是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学习对象,教学活动均受大纲和教材的制约,其教学活动是以接受教材提供的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注重知识及信息的积累,讲究知识体系和学习的系统性,其接触面相对较窄。而研究性学习则受研究对象的牵引,根据课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汲取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注重其系统性);注重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收集信息。其次,常规教学活动中学生相对被动,其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示范在前,讲解在先,学生模仿、识记随后,考试划学习直接的主要的压力或动力,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或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强,由于课题是学生自选的,面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情景惧相关信息,寻耱解决总是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但不是孤立地、自我封闭地学习相反,它需要良好交流研讨的氛围,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它还需要一种良好的的竞争环境,来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积极迎接挑战的一种心态。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还应注意做好组织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以两张课桌为单位,每四人为一组,即便于课堂上组织讨论交流,又能确保分工合作的效率(人太多,个人的发言机会、工作量就减少,且易于出现滥竽现象;人太少,信息交流量太少,不能形成研讨氛围)

此外,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如无法预料学生在汇报课题时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信息材料;无法预料其他会对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更无法预知他们会作何答辩。这就要求指导老师除预先熟悉该组研究课题以外,能在课堂上对各种分至杳来的观点、信息、问题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境做出尽可能恰当的调整和反应。这是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要求指导老师无论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情境,都能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种信息、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衡量;引导他们不断研究课题,并把每一组课题研究中个人行为衍化成全班学生均能普遍得益的收获。

从这个角度看,衡量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是否时时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目标。

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论文

课本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使用课本,养成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本的指导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对于将要学到的新知识先自学,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看书时往往只重视回答问题,寻找答案,忽视思考探索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提出一些关键的有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重点看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看书,一般是新授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留有质疑的余地。有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的内容学生看书就能看懂理解的,教师不必讲解。如比例中什么是前项、后项、比号;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等。三是指导学生课后自读课本,其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长或难记忆的概念,则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课后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教师推荐的数学课外读物,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比较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如果教师引导得力,则会对这些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如一些数学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学会动手操作。

小学生数学概念、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往往需要借助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来实现,正确的操作才能真正发挥操作的功效,而学生正确的操作来自于教师对操作方法的指导。如学习“长方形的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在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们让学生摆面积单位学具,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再问:“如果求长方形操场或更大的长方形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以后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3)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正方形。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仅理解了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公式的由来。

三、学会质疑问难。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或者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更多的是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不会质疑问难。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按角度的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后,为了使其更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质疑: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只根据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为什么锐角三角形要根据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得出呢?对此设疑进行分析:逐个用纸板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或一个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后,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得到了解释:因为三角形的三个角中,钝角、直角最多只能有一个,而锐角可以有三个,所以判断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确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个知识达到真正融会贯通。对小学生来说,虽然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开始时较难掌握,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但养成习惯后,他们会提出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四、学会总结学习过程和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在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他们从一点一滴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揭示出学习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中、高年级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不仅可以领会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学生在学习《圆柱体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形成圆柱几何图形有概念和探索掌握圆柱体图形特征的两个阶段学习后,圆柱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于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今天是怎样认识圆柱体的,怎样发现圆柱特征的,进而意识到学习的新知识是通过观察、操作、读书、想象、练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去尝试,去认识,去发现而得到的。再如学习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时,在总结出小数乘、除法实际上就是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积、商的小数点定位知识,进而意识到小学数学新知识大都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学习新知时就能主动地“见新思旧,化新为旧,以旧学新”。

总之,把学法指导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和反思

在201x至201x学年度第一学期,我系学生会学习部根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安排,结合本系各专业的实际情况,于每周一晚自习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本次活动以“我与时事”为主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小学生关注时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同时,以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开展本次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更好的推动活动的开展,也使同学们更好的体会到时事的重要性。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定在晚自习时间举行,我们学习部确定了以部长为组长,以学习部成员为监督组成员,以各班学委为联络员的工作机制。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工作任务和各项目标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的在各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对各班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询问老师意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形成了有效的机制。

本次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影片展播、主题讨论、以及时事评论。在第一部分的影片展播中,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部短片,并通过影片来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时事,更进一步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主题讨论是一个贯穿活动始终的、调动现场气氛的环节,同时通过一系列时事知识的讨论也能促进同学们加深了解本次活动的意义。通过讨论发现,同学们们对时事政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班委积极地鼓励同学们参与到活动的准备当中,尽力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各班学委在活动举办后以书面形式对班级本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体情况反映上来。然后经学习部交至老师处,老师对活动材料进行点评,指出活动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使之下一次活动有目的的进行。

当然,由于第一次此类的举办相关活动,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还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主题不明确。因为专业的不同和经验不足,在举办活动的初期没有明确活动的主题,致使每个班举办的形式和观看的影片都不尽相同。并且和团日活动、班会等其他活动有冲突。有的班级只好作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监察力度不够。由于组织上没有系统的文件下达,加之宣传力度不够。有少许班级的班委对活动的开展极不重视,敷衍了事。在交书面材料时,也只是随便写写,并没有按照活动开展之时的具体原则举办,影响了整体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以后的思政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吸取本次的不足之处,在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的同时,加大监察力度。通过加强同各专业辅导员的联系,确定主题思想,使思政教育活动落实到每一位同学身上。为改善我校同学的精神风貌做出努力。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学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研究某些课题来学习某些知识,生成某方面能力,提高某方面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之所以将其定为教学行为,而不是学习行为,是因为研究性学习是由教师组织指导,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学生自发的,随意的自学。下面跟百分网小编一起来看看最新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范文!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将近结束,回头来看一下自己所走过的教学之路,很有必要对教学过程作一个回顾和反思,理一理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找一找存在的问题,为下学期的教学打好基础。

首先,常规教学是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学习对象,教学活动均受大纲和教材的制约,其教学活动是以接受教材提供的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注重知识及信息的积累,讲究知识体系和学习的系统性,其接触面相对较窄。而研究性学习则受研究对象的牵引,根据课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汲取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注重其系统性);注重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收集信息。

其次,常规教学活动中学生相对被动,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示范在前,讲解在先,学生模仿、识记随后,考试是学习直接的主要的压力或动力,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或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强,由于课题是学生自选的,面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情景的相关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但不是孤立地、自我封闭地学习相反,它需要良好交流研讨的氛围,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它还需要一种良好的的竞争环境,来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积极迎接挑战的一种心态。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还应注意做好组织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以两张课桌为单位,每四人为一组,即便于课堂上组织讨论交流,又能确保分工合作的效率(人太多,个人的发言机会、工作量就减少,且易于出现滥竽现象;人太少,信息交流量太少,不能形成研讨氛围)

此外,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如无法预料学生在汇报课题时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信息材料;无法预料其他会对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更无法预知他们会作何答辩。这就要求指导老师除预先熟悉该组研究课题以外,能在课堂上对各种分至杳来的观点、信息、问题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境做出尽可能恰当的调整和反应。这是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要求指导老师无论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情境,都能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种信息、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衡量;引导他们不断研究课题,并把每一组课题研究中个人行为衍化成全班学生均能普遍得益的收获。

从这个角度看,衡量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是否时时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目标。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研究性学习逐渐被引入到网络教学中.本文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对vfp课程的分析,探讨了在vfp网络课程的教学中,使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

作者:徐正巧赵德伟赵兴强作者单位:徐正巧,赵德伟(西华师范大学实验中心,四川南充,637002)。

赵兴强(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杌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刊名:福建电脑英文刊名:fujiancomputer年,卷(期):200925(3)分类号:g71关键词:研究性学习vfp课程网络教学。

小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1、背景说明(怎样会想到本课题的):

当今的科技可谓是日新月异,电脑已成为城市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电脑的游戏功能更以它的丰富多彩,新颖剌激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其中尤以在校的青少年为游戏的主力军。但学生一旦玩上瘾,真正的就会“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课,可心早已飞到家中的游戏机上了,脑子里想的是回家后如何攻下一关游戏的;甚至于为了早点回家玩游戏,能够“忘了”值日生工作,能够“忘了”完成家庭作业等。

2、课题的好处(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学生爱玩游戏,不能单给以简单肯定和否定,尤其是在全国推广素质教育的这天,这个问题的处理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处理不好甚至会给社会带来隐患。透过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到当今游戏良莠不分,哪些类型的游戏才是适合学生;玩电脑游戏的利弊;玩游戏就应如何合理安排好时刻,不能沉溺于游戏中。

3、课题说。

利用互联网,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游戏的知识,为这次实践活动奠定知识基础。

透过问卷调查,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与人沟通的潜质,以及互相合作学习。学生亲自参与调查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更具有真实感,比简单说教更有说服力。让学生懂得玩电脑游戏的目的,除了开心娱乐外,还能够了解和掌握电脑的技术、吸取有用的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质。能够认识它的利弊以便扬长避短。玩的时刻和数量要掌握好,必须要适度,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视力。要学会辨别游戏好坏,多玩一些智力类的游戏,最好是有家长监督引导。在硬件上千万不好和别人攀比,更不好为了要钱去网吧而做坏事。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脑游戏的基础知识。

2、掌握收发邮件、网上论坛讨论、制作电子报刊、制作网页等信息技术技能。

3、掌握一些适合学生玩的益智类游戏。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2、收集问卷调查能写出调查报告,开论坛能写出分析报告,听报告能写心得体会。

3、最后能根据各种材料,整理出研究成果:电子报刊和网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沉溺电脑游戏的现状担忧。

2、用心主动去了解电脑游戏对学生的利弊。

3、正确对待电脑游戏,自觉抵触不健康的游戏,避免过分沉溺在电脑游戏中。

4、向周围的学生宣传正确的对待游戏的观点。

5、透过活动,增强互相关心、团结写作的群众精神。

1、学生是五年级的学生;

2、掌握了较好的信息技术水平;

3、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浓厚兴趣,贴近他们的生活;

4、有必须的收集信息的潜质;

5、学生自控潜质较弱,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辨游戏的利弊;

6、学生对采访、问卷调查、网上开论坛等活动很有兴趣。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当今学生玩电脑游戏的现状。

2、学生沉溺游戏中的原因。

3、了解玩游戏的利弊。

4、正确对待电脑游戏。

5、向周围的学生宣传正确对待游戏的观点。

透过以下资料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收集网络游戏的种类,分析哪些适合学生,哪些是不适合学生的游戏。

2、问卷调查和采访了解到学生玩游戏花费的时刻、金钱以及对游戏沉迷的程度等。

3、分析数据和案例,总结玩游戏的利弊。

4、听专家讲座,采访老师、家长,总结如何玩游戏才最合理,写心得体会。

5、以开设网站、论坛和布置校园宣传栏等方式,向同学宣传正确对待游戏的观点。

学生可能的选题资料是:

1、我与电脑游戏。

2、电脑游戏利与弊。

3、玩不玩电脑游戏。

4、正确对待电脑游戏。

1、网上和学校发放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报告;

2、开设网上研究论坛、带给讨论主题给大家讨论。根据大家的发帖和回帖,研究如何正确对待电脑游戏,自觉抵触不健康的游戏,避免过分沉溺在电脑游戏中。小组讨论,得出“如何正确看待电脑游戏”分析报告。

3、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作报告,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4、小组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电子报刊和网站。

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综合评价等手段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价。

教师带给资源:

1、各类电脑游戏的说(文字和图片);

2、学生玩游戏调查问卷。

3、带给两则新闻:

(1)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说,为防止学生沉溺网游,影响休息学习,推荐网络游戏分时段开放。

(2)配合政府、学校新推出的课本系列,日本任天堂公司开发了ds英文软件,让学生透过电玩学习英语。

带给三篇文章:

(1)学生玩电脑游戏心理的初探与思考。

(2)“引导”还是“禁止”论如何正确对待小学生玩电脑游戏。

(3)你如何看待小学四年级教材教学生玩网游?

作为学生开设论坛的讨论话题。

4、制作研究成果的技术方法:如何制作电子报刊,如何制作网页。

5、评价量规。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录音笔、宣传板等。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明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各小组分组汇报自己将近一学期的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

1、调查报告;

2、分析报告;

3、心得体会。

汇报成果:电子版刊和网页。

2、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汇报。

3、老师根据一个学期以来,各小组活动状况,给出教师意见。老师根据整个活动过程给出评价意见和指导意见。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2002年,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3]李玲.构建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师科学课程体系[j].淄博师专学报,2008(01).

小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1、背景说明:

作文其实就是说话,而说话人人都会,那为什么学生会害怕作文,甚至把作文当作苦差事呢?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所实验的班级中提出了创新作文这一理念。

2、课题的好处:

我在所实验的班级中提出的创新作文这一理念,实际也是一种快乐作文、个性化作文,学生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写作到达一种“乐此不疲”的境地,有创造性的收获。

3、课题说:

创新作文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觉得:教育带给的东西,就应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负担来承担。创新作文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就务必着力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积累创新作文素材等。快乐作文、个性化作文,这便是我提出的创新作文研究的基本理念。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学生目前作文现状。

2、明确创新作文的理念。

3、把握创新作文的实验目标。

4、掌握创新作文的技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实施创新作文三要素训练。

2、引爆学生情感触点,鼓足创新动力。

3、开发思维专题训练,把握创新技法。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由厌恶作文转变为爱写作文。

(二)、透过下方资料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用心性,引爆学生情感触发点的研究。

2、如何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把握创新技法的研究。

3、如何夯实作文基础,丰满创新羽翼的研究。

学生特征:(1)、六年级学生,都有必须的写作基本功,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500字以上的文章。

(2)、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还不高,表达潜质较差,语言生硬,审题立意潜质不强。

(3)、作文没新意,缺个性。

(4)、这些学生都用心上进,渴望有好的方法指导,写出好作文。

(一)、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一篇总结;每一训练阶段都要求学生按要求写一篇创新作文,后结集成校园专辑;要求学生建立创新作文学习小组q群,课后交流;最后总结时,要求学生都作一个专题发言。

研究的预期成果:要求学生在每一个研究训练阶段都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观察体验生活。

2、举办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3、利用校园文化阵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教师带给资料:

1、全国各地有关创新作文研究状况的书面说。

2、有关思维训练的书籍。

3、有关创新作文技法说的书刊。

4、有关本地社团活动状况说。

5、有关网站推介。

6、q群公布。

7、评价量表。

学生带给的资料:相机、专门笔记本、作文本、资料收集夹。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明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首先,各小组针对本小组成员在各阶段参与研究的用心性、训练成果,进行自评、互评打分。其次,作文修改小组,将推荐上来的作文,公平、公正地评出一、二、三档次,并结集在校内出版。最后,各组选派一个研究训练成果突出的代表在总结大会上作专题发言。教师针对本次研究学习过程作总结,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创新作文研究提出改善意见。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和反思

为了能把这个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制定了《西郊小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教师学习,方案中详细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通过学习,全体老师都对研究性学习有了科学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为下一步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基础。

2、成立了西郊小学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员为各班主任。由领导小组协调,各班相互配合,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各种方式如:查阅资料、动手实验、走访、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题的选择。

由班主任组织学生选择活动内容,为了便于管理,活动小组在本班同学间组合。

2、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及周末、假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校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3、组织中期评价。指导教师汇报前一阶段的活动进展情况,并研讨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4、各小组将搜集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参加展示。

虽然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过程也并不完美,但是我们还是欣喜的看到了这门课程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变化,也让全体师生对新课改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总结中说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对不同班级、不同个性的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热情、智慧,这是教师付出的过程,也是教师接受挑战的过程,也是课改的新环境下成长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教师受专业、兴趣、年龄、精力等的局限,有时的辅导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给老师们带来的压力和改变,老师的角色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指导者、合作者和辅助者。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其中5年级的同学在《变废为宝》的活动中写到:“当我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中,才发现我们的准备并不足以面对这个社会。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无数次的受到别人的驱赶与嘲笑,冷嘲与热讽。但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保证了我们能坚强的走下去。在做数据统计时,我们在没有任何高科技的帮助下,认真细致工作,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在合作之中筑就的团结之火仍在燃烧着,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从同学们的这些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将意义深远。

应该说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顺利开展并且已经完成了几次活动做的非常出色。但是,由于经验不足,从开始到活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1、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不够。虽然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力度远远不够,有的教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都不很了解,并且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指导起学生来就很盲目,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学生更是无所适从,研究工作进展不顺利。同时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不到位,有的学生甚至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当成了一种外出游玩的机会,使活动陷入了误区。

2、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记录自己的研究内容,造成第一手资料的丢失;有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够,积极性不是很高。

3、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研究性学习的关心和帮助不够,学生得到的支持不够。

总之,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校已经顺利起步了,虽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我想,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收获更多!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生本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新错误观是: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点也没有关系,这并不是说不应当做得完美,而是说允许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允许错误的出现。

也有人说“差错对于学习就像沙粒之于河蚌,起初是没法排斥,后来改变策略,分泌汁液来包容沙粒,反而培育出了珍珠。”我想,这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是一种很好的启示。面对课堂巡视时所发现学生无法避免的错误,我们首先也只能是包容,然后依靠学生之错,稍作点拨,顺水推舟,“容错借错”或许能柳暗花明,水到渠成。

【案例】一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的研究课,学生在小组内编除法算式。

生1:8÷2;生2:9÷11;生3:54÷9;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三个学生都喊起来:“编错了!编错了!”生4难过地低下了头。

这时,旁听的老师轻轻地抚摸着生4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只是这道题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生4也慢慢抬起了头)。

“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2。

“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7。

生4:(赶紧举起了手)还可以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4。

……。

“容错”,让老师变得更加宽容,让教学变得富有弹性,这将会使学生不会产生挫折感;“借错”,让教学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而在兴趣盎然的儿童面前,错误也就会减少或者得到克服。“容错借错”,定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易经》表达的“无咎”境界。

3.倡导“大禹治水”

相传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导”,终于成功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课堂巡视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困难,我们唯有合理地疏导,适度的点拨指引,方能让学生豁然开朗。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案例】师生共同探索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后,学生开始求下面图形的侧面积:

在巡视时,我发现冯凯丽同学是这样做的:4x3=12平方厘米。怎么会这样列式?我低下头,开始了我和她轻声的短暂的交流:

“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么计算?”

“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

“圆柱的底面是什么图形?”

“圆形呀。”

“圆的周长又应该怎么算呢?”

“直径乘圆周率呀。”

“那你又是怎么算的呀?”

“我是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算的呀?”

我总算明白了,原来她把底面直径看作了底面周长。我直接在她的补充习题上画出了这个圆柱的底面透视图,并用虚线作出了底面直径,如下图:

“箭头表示的是两点之间线段的距离,不是表示中间所有的线的长度,因此在这儿只能表示圆柱的底面直径的长度。”我边说边用笔比划着两点之间的线段。

“吴老师,我知道了,用箭头表示的应该是线段的长,而不是曲线的长。”

4.坚信“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学说精华所在,其本意是顺应自然,遵循民意,要以民心为心,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与生本教育所遵循的尽可能少干预的原则是一致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巡视中,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生1:(演示)可以竖着对折,还可以横着对折,一共有两条。

生2:对,只有两条,我也是这样想的。

生3:不对,应该有四条,沿两条对角线对折,折痕两边是一样的。所以,两条对角线也是它的对称轴。

生4:(一脸茫然。)。

生1、2:这……..

小组四人不约而同地抬头看着旁听的我。我知道他们把轴对称概念中“重合”一词与“一样”混淆了。我刚想指明,但欲言又止。“你们再仔细想一下,一定会得出正确结论”。我给他们四人送去了期待的笑容。

(十几秒的沉默后,)。

生1:(兴奋地对生3)你错了,对角线两边是一样,但折后两边不重合,所有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

我想,在课堂巡视中,坚信“无为而治”,定能引领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善教者少教甚至不教”的理想境界。

三、研究成效与反思。

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较深刻地感悟到数学课堂巡视作为数学课的重要环节,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在进行课堂巡视时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细心地发现学生的错因,处理好课堂生成,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巡视努力构建高效的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

由于多种因素,该课题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研究过程重视巡视中的生成研究减少了巡视的预设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巡视预设?巡视过程中教者的心理如何?等等,均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

为了能把这个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制定了《位庄小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教师学习,方案中详细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通过学习,全体老师都对研究性学习有了科学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为下一步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基础。

2、成立了位庄小学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员为各班主任。由领导小组协调,各班相互配合,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各种方式如:查阅资料、动手实验、走访、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题的选择由班主任组织学生选择活动内容,为了便于管理,活动小组在本班同学间组合。

2、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及周末、假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校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3、组织中期评价。指导教师汇报前一阶段的活动进展情况,并研讨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4、各小组将搜集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参加展示。

虽然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过程也并不完美,但是我们还是欣喜的看到了这门课程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变化,也让全体师生对新课改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总结中说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对不同班级、不同个性的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热情、智慧,这是教师付出的过程,也是教师接受挑战的过程,也是课改的新环境下成长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教师受专业、兴趣、年龄、精力等的局限,有时的辅导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给老师们带来的压力和改变,老师的角色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指导者、合作者和辅助者。

我们的准备并不足以面对这个社会。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无数次的受到别人的驱赶与嘲笑,冷嘲与热讽。但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保证了我们能坚强的走下去。在做数据统计时,我们在没有任何高科技的帮助下,认真细致工作,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在合作之中筑就的.团结之火仍在燃烧着,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从同学们的这些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将意义深远。

应该说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顺利开展并且已经完成了几次活动做的非常出色。但是,由于经验不足,从开始到活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1、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不够。虽然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力度远远不够,有的教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都不很了解,并且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指导起学生来就很盲目,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学生更是无所适从,研究工作进展不顺利。同时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不到位,有的学生甚至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当成了一种外出游玩的机会,使活动陷入了误区。

还不够,积极性不是很高。

3、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研究性学习的关心和帮助不够,学生得到的支持不够。

总之,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校已经顺利起步了,虽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我想,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收获更多!

在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学科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说都有不可动摇不分主次的学术地位,这是新课程赋予每个学科的不同优势。这使一些“小学科”也能“扬眉吐气”,不再受到“友好的欺凌”.

在教育改革深入的今天,不但小学科的地位在提升,而且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地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数理化学科之间、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学术共性已经得到确立。那么其他学科之间是否也有相互作用之处呢?能否利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呢?自从我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来,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发现体育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其实是随处可见的,在课堂上有意地渗透不同学科的可教学因素,对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深度是很有益处的。

一、加强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的课题,因为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将会自然地加深对相关文字的领悟,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这是学生自学之路的一条捷径。新课程形势下的体育课同样在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述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特别是在组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的就是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正确的理解能力、多元的实践能力。比如,研究学习运动技术时,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与否、评价同学的正确与否等都直接依赖于朗读所带来的表达、理解和判断能力。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上也相当注意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练习。我们自制了体育课专用的移动板架和活页黑板,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地插入了朗读教学的实践。比如,在体育课刚开始介绍上课内容与学习重点的时候,我们组织了学生的个别与集体的朗读,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运动项目时,我们组织了学生对动作要领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边读边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逐渐地加深对要领的理解。

二、渗透音美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舞蹈作为体育的姊妹学科,它于体育课中的一些可教育因素已经被我们体育教师有所挖掘,在体育课中合理恰当地运用音乐舞蹈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习内容、激活学习气氛,还能够调整学生学习的心情,加强学生对美的体验。在体育课中阶段地、适时地配以音乐和舞蹈的模仿、游戏、活动,更能体现教育的.科学性。至于如何将体育课巧妙地体现美术元素,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的思路下,走出了鲜明的一步。我们将美术教学中的折纸、画图等活动巧妙地搬进了体育的课堂上。比如,在投掷教学课的开始部分,我们让同学用一张纸折成一只纸飞机,然后让纸飞机飞起来,飞完后,再让学生将这一张纸叠成不同的纸帕进行甩打,作为投掷教学中鞭打动作的专门性练习;在重点部分,让学生将这张纸捏成一个纸垒球进行投掷的体验学习;在进行结束的放松运动时,还是让学生用这张纸折成自己会折或者想折的东西,并配以音乐,在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中结束这堂课。()这一用一张纸来贯穿的一堂投掷教学课,不仅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去完成投掷的初步体验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能实践美术课中折纸活动并进行新的创新,让体育课与美术课变得更亲密可容。

三、运用数学加减运算,提高学思行的统一性。

体育与语文、体育与音乐、体育与美术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随着新课程的落实被大家在慢慢地发现和肯定,但体育与数学之间的血缘关系就好像远了一点,这或许数学的学术性比较强,而体育课教学经常会被误认为是简单的身体训练而已,两者之间缺少学术共性。其实,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细细的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问题上还是有相当大的领域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思想家孔子所言极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在进行一些数学问题的时候,要尽量地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已学的知识试着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包括体育方面的某些问题),并获得成功,这样的“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快乐,这也是“学而时习”的深层意义。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把一些简单的“四肢练习”变得不简单,要让学生在身体训练的时候也能感受数学问题。在这里,笔者进行了一些很有商讨价值的尝试,就是在体育课的不同阶段加入了数学中的加减运算: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每个学生手执五张纸牌(代表数字“5”)让学生两两结对,用双脚比赛“剪子、石头、布”,每次输赢都进行纸牌的同步输赢,教师用一句“看看谁手上的纸牌数量多?”让学生在每次游戏后纸牌数量发生变化时,都能快乐地进行数学的加减运算,而且学生还能自觉地进行评价与纠错;在素质练习时,也同样运用准备活动后的加减结果进行加减搬运法,用不同的数字与相同数量的重物进行数字比较,决定是用加法还是减法,并用实际的行动(即素质练习――搬运重物)完成加减运算。

这样寓教于乐、学思行并用的教学手段,不仅架起学科之间交流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让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活化,让体育课变得更“理智化”,学生还能轻松完成复习巩固。做到“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会带来教学的有效促进,我们就有必要去挖掘它。至于如何合理地进行探讨实践,以不至于生搬硬凑,这将是我们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今后思考的重点。

参考文献: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在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实验法、问卷法、观察法等方法,结合体育教学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期测试分析中,除了理论评价方面实验组远远高于对照组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第二学期的测试分析表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从各个评价指标上均优于传统教学。从长远来看,研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体育教学传统教学实验研究。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把小组合作研究作为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笔者按照研究性学习教学法,iz’~l-了实验方案,并在网球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以期探讨其在体育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南京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级本科网球班36名男生。他们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人。这些学生以前从没接受过网球训练。实验组18名学生分为3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并推选出负责人。

2实验思路、基本模式与条件施加及控制。(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的讲解一教师的示范一学生的练习一教师的纠错一学生的再练习一教师的评价”。理论课由教师统一安排时间进行。(2)实验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实施过程及方法。总体研究目标设定为如何提高网球运动水平。第一,讲述一个学期网球课所要完成的任务。第二,把学生进行分组,在每个学习阶段前、中、后不定时地进行分组学习研究和讨论,并做好研究记录。第三,通过搜集和研究技术动作图片、录像、文字资料等,在理论上解决提出的问题,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出以请教专家和教师。第四,教师通过课堂精讲、提问学生以及回答学生问题的方式完成讲授,并做动作示范。第五,学生通过练习体会和理解此前的研究,并对实践中的困惑和体会,再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建立研究的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第六,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和点拨。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点评和归纳。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课后重新投入研究和讨论,进行自我评价,做好记录。第七,每周上交研究记录,每学期提交小组研究报告,并进行三组间的交流。教师可根据研究报告微调实施方案。这种教学法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即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认识规律。(3)研究性学习基本模式。即教学的总体目标一教学的阶段目标一学生的分组研究一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知识学习一学生的实践一实践中的新问题一教师的评价一学生自我评价和对新问题的研究探讨―研究报告的提交。(4)实验时间。从9月到7月两个学期,每周2次课,每次1.5小时,每学期18周,共144个学时。(5)实验条件施加及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同一教师进行授课,教学进度、授课时数、场地器材、考试内容、评分规则等均相同。实验组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效果的检测采用教考分离制,由非任课教师进行考核(含理论课出卷、改卷)。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实验前测试结果研究。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形态、网球运动所需身体素质和文化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取五个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这五个指标分别为:身高、体重、一分钟双飞(个)、“米”字跑(秒)和高考文化成绩。其中,一分钟跳绳双飞测试包含了网球运动所需的上下肢爆发力、耐力以及协调性等指标;“米”字跑包含了速度、速度耐力、灵活性、柔韧性等指标;高考文化成绩代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果显示:在相对应的两组五项指标的p检验中,两组研究对象实验前各项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基本情况趋于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

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并对其两次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一学期我们测试的指标设置为:专项素质(20%)、正反手技术和技评(50%)、理论(30%)。第二学期我们的测试指标为:专项素质(20%)、正反手技术、发球、截击、综合能力(50%)和理论(30%)。

1第一学期两组间学习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经过t检验,第一学期实验组的总评成绩为81.11±16.32,对照组为81.89±7.11,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平均分上实验组略低于对照组,标准差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实验组的成绩的离散程度较高,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相对较集中。从实践分的平均值来看也是对照组略高于实验组。理论分占总成绩的30%,我们用了百分制进行统计分析。在第一学期理论成绩分析中,实验组为82.39±5.77,对照组为75.67±7.23,在理论分上实验组在平均分上高于对照组6.72分,t检验中p0.01,表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2第二学期两组间学习效果对比。在对第二学期总评分、理论分、实践分的对比分析中,实验组在三项测试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在进行的独立t检验中实验组的总评分和实践分都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的差异性。实验组的理论分和对照组虽然没有像第一学期那样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但成绩平均值之间还是高出对照组4.17分。显然,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一年后,对学生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3专项素质的效果研究。为了弄清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网球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我们把实验后两组的身体素质情况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一分钟双飞(个)75.78±7.57,对照组为69.22±10.890。实验组“米”字跑(秒)26.97±0.729,对照组为27.40±0.375。通过一年的训练,在进行的独立t检验中实验组的专项素质测试值(一分钟双飞和“米”字跑)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有着良好的影响。对两组内实验前、后所测的身体素质指标值进行比较(其中实验后的专项素质和实验前测试的方法、评价标准均相同),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实验后比实验前的网球专项素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实验组提高的幅度和实验前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而对照组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更能意识到素质对专项能力提高的作用,同时也通过研究性学习掌握了较为有效科学的训练手段,对其网球专项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讨论。

第一学期的成绩出现上述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师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适应问题。学生在大学前上的体育课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实验组学生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样,体育教师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比较而言,对照组适应多年以来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能很快融入学习中。因此,在实验第一学期,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总评和实践分数平均分没有对照班的高,且离散程度较大。第二,实验组学生想要达到各阶段的目标,提出各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研究和小组讨论,所以,他们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思路比较活跃,理论成绩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实验组学生想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练习时考虑的较多,而且在练习过程中想学习一些高水平才能运用的技术,使得练习效果不稳定,不能很快形成动力定型。第三,研究性学习对师生的要求比较高。研究性学习突出表现在“研究”二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熟悉教材的`内容,而且要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其次,教师不仅要课前、课中引导学习,探讨上课内容,对学生课后的研究也要给予关注和指导。因此,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去。另外,要求学生也要有学习和积极发现的主动性,要求他们不论在上课前还是上课后都要能找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寻求答案。这些过程需要学生较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第二学期实验组各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因为,首先,师生都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能够自觉运用研究性学习指导自己的教和学,因此,成绩逐步稳定并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研究性学习运用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我要学”的局面,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发了每一位同学的创造潜能,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使学生能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知识的探讨研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必要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笔者研究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并不是纯粹因为传统性教学模式有其局限性,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特别是体育专业的专项教学来说是值得推广的。

三、结论。

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南京师范大学网球专修课的教学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网球技术课的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所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此教学法的内涵可在其他体育课程教学中借鉴和运用。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法在半年网球课的学习效果对比中显示:理论测试评价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性,在总评分评价中实验组的成绩离散程度较高。其原因在于实验组师生需要一个过程适应新的教学法,且每名学生适应的快慢不同。另外,实验组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尝试各种技术的运用,不能很快形成动力定型。在一年后的教学效果对比中,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教学效果,这说明在适应新的教学法后,研究性学习对提高网球专项教学效果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使学生能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知识的探讨研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三年级小学生个人总结

1.请家长指导孩子在7月10日前结合上述项目要求引导孩子一起做好暑期计划,鼓励大家在班级微信群里晒计划;a类是暑期长项活动,可以与孩子约定家庭奖励措施。

2.b、c类,指导孩子招募伙伴儿、约定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及活动方式,认真组织活动,活动结束,指导制作美篇上传校园网指定网络端口。

3.愿意在班级分享的同学或小组,假期认真制作交流课件,并做好交流准备,开学初申报,班级、年级展示。大家可以积极将自己研究性学习的建议或意见,向物业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或媒体提交,承担小公民的社会责任。

四到八年级。

1.7月10号前完成个人暑期生活计划表,招募活动小组成员,通过微信群或qq群召开小组活动筹备会议,也可以征求家长同意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现场小组会议商议暑假活动实施,注意过程性图文资料收集。

2.暑假生活完成美篇,分三部分(生活与运动、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图文记录“我的快乐暑假”,并选择前两项其中之一完成一篇作文(电子稿)放在美篇上。发布在校园网指定网络端口。研究性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大家可以积极将自己研究性学习的建议或意见,向政府有关部门或媒体提交,承担小公民的社会责任。

3.愿意在班级分享的同学或小组,假期认真制作交流课件,并做好交流准备,开学初申报,班级、年级展示。

在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与创设情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知识、技术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加工,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解放军,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维持、指向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如着重提高身体素质时,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着重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采用多种辅助器材及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知觉,培养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投远是连贯协调运用下肢、躯干、手臂、手腕、指的力量,以最佳的出手角度尽力向前投掷;而投准是协调运用腕、指的力量,并合理地把握力度,对准目标进行投掷。让学生在练习、实践的过程理解、掌握要领、运用技术动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投掷要既远又准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在实践中改良、组合,合理运用知识、技术,减少负迁移,促使学习、探究的内在动机延续不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记忆力、想象力及应变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创造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挑战,使德育、心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得到全面拓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增强其体质,提高其体育素养,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

在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近日,关于将足球纳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必修课程的提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反响,人们都在热议足球纳入必修课程后,将对小学体育教学和中国足球发展带来多少积极影响和变化。对此,笔者表示理解,但不能忽视的是,即使足球成为体育教学必修课,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足球场地不足、教师足球素养不高等问题是仍然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将极大地制约小学体育足球课程的开展。笔者正是基于此背景,就小学体育如何在现有硬件、师资等条件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有效开展足球教学作策略探析,提出三个建议,具体阐述如下:

一、技巧妙教,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足球是一项技巧十分丰富的运动,但这些丰富的技巧并不全部适应小学生身心条件。在小学体育中有效开展足球教学的一大关键便是如何巧妙地进行足球技巧教学,使足球多变的运动技巧与体育课程提升学生体质的教学目标相契合。能否做到这一点与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相契合,将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足球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足球技巧的有效教学,应该将足球的各种技巧有机组合,再以适当的运动游戏进行呈现,通过教师深思熟虑的设计,让学生在运动游戏中既得到身体锻炼,又习得基本技巧,充分感受到足球运动的乐趣。

例如,在足球的基础技巧训练中,笔者便将颠球、盘带、掷球等技巧融合组合成一个闯关游戏,具体设计如下:首先,学生要颠球十下,这个技巧主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控制能力,特别是身体动作和力度的准确把握;其次,学生要带球五十米,这个环节比的是学生的冲刺速度,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爆发力和短跑冲刺能力;最后,当学生带球到指定地点后,学生要将球拿起,以标准的界外球投掷姿势,将球投到指定的区域,这个环节锻炼学生的腰腹和手臂力量。这种对足球技巧进行巧妙组织,再作趣味呈现,学生非常感兴趣,喜欢参与。这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二、战术趣讲,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战术是足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学习足球只是入门,足球战术又相对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不需要进行足球战术教学。其实不然,教师在足球课程上适当讲解战术,不仅能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小学足球教学中进行战术讲解,应该做好两点:一是做到“趣”要将抽象的战术内容尽量口语化,生动化,让小学生听得懂,感觉喜欢;二是做到“启”善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每个战术中的涵义,在思考中不断锻炼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造越位”战术时,笔者是这样向学生进行战术讲解的:“同学们,我们在进行短跑比赛的时候,如果所有人都在起跑线上,但有一个人在裁判鸣枪之前就已经冲出起跑线了,对于这个提前冲出去的人,我们一般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这样就犯规了啊,在裁判鸣枪之前,大家要在一条线上,抢跑就犯规了。”笔者点点头,话锋一转:“同学们说得很好,足球比赛也是这样。在本队队员传球的一刹那,如果你和防守队员不在一条线上,而是超过防守队员,那么你就是犯规了,这就是越位。故意让对方越位,就叫造越位战术。通过问题引导,笔者将战术知识与学生日常所见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同时,在战术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也逐渐理解造越位的原理,明白防守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有时候反其道而行造越位h也能有效达到目的。这样的教学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团体训练,融入学生道德教育。

足球运动是团队运动,在团队配合中传递出的合作、互助、拼搏等精神内质,是开展小学生德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在利用足球团体运动开展品德教育时,可以采取正反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教育可以利用体现团队拼搏的视频、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坚毅、拼搏意识,也可以利用团队竞技实例来进行德育教学,实现德育目的;反面教育需要教师敏锐抓取课程教学中的反面实例,以此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错误和失败中受到德育。

例如,笔者在进行五人对抗赛时,让班级同学选出技巧最好的五名学生组成甲队,笔者随机挑选出五名技巧中等的学生组成乙队。学生看了之后,都觉得甲队臝定了。笔者笑着不语,在比赛前,我将乙队队员叫过来,教他们防守时利用围抢,进攻时三过二配合法。之后对抗赛便开始了,甲队因为技巧比较好,每名队员都试图依靠一己之力拿下胜利,而反观乙队,虽然技巧相对平庸一些,但是依靠围抢、三过二配合等团队方法,很快便控制住赛局,结果乙队3:1臝得比赛,这让班级其他学生都大跌眼镜。这时,笔者再现身跟学生解释甲队为何会失败,乙队为何会成功,让学生在对比中领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从而起到德育效果。

总之,足球运动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必修课,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利大于弊的。但是,要真正发挥足球这项运动的魅力,使之符合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就需要教师从足球和学生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切入,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最大限度挖掘足球运动的丰富内涵,多向进行学生素质培养,最终实现足球推广和学生成长的双臝。

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实施教育论文

福建省南安一中林少安(邮编:362300)。

(一)课题及其类别。

我们知道,一般性的课题按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如下几种分类:

按照研究的深度可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描述性课题是指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详细地描述,这是最基本的课题,难度小,层次低;因果性课题指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社会现象之间因果关系,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层次较高,难度较大;预测性课题指在弄清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研究层次最高,对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按照课题的大小可分为宏观课题、中观课题和微观课题。宏观课题涉及的是某一时期较大范围需要解决的标本性问题,如素质教育;中观课题以阶段性问题、局部问题对研究对象,研究涉及的范围要小一些;微观课题指研究对象非常具体、涉及面不太广的课题。

按研究的层次可分为面上课题、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面上课题面向大多数科研人员,它也称为自由申请课题;重大课题少而精,目标明确,有重大科研意义,对课题组织者和呈担者要求非常高;重点课题有针对学科发展和布局中最急需、最重要的问题和新学科新领域的增长点,开展深入研究而设立。

按照研究目的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前者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后者以提出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当某一课题两个目的兼而有之时,就可看作是综合性课题或理论应用性课题。

(1)知识探究型。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指定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学习研究,尽管只是初步,但对于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无疑是全新的起点。

(2)学术研究型。学生在文理各科学习中,对某一教学内容发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课题,寻找导师给予指点,化上数周、数月甚至年余时间研究探索,写出学术论文。

(3)社会调查型。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是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之后十分可喜的现象.学生通过对社会进行研究调查,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

(4)创造发明型。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最高的研究层次应当属科技的创新发明。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认真的科技发明尝试,并取得了成果。然后应用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何处选题(即问题从哪里来)。

(1)生活实践(2)报刊、杂志论文(2)热门话题(3)参考教师提供的课题。

(三)如何选题。

学生自主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不受学科的限制,可以是运用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理论性较强、需要逻辑推断予以阐明的问题,也可以是实验性较强、需要进行科学实验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现实性较强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进行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的课题。总之,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是前人(别人)已研究过的课题,但两者都强调课题研究本身的新颖性--要么取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要么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要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

(四)选择课题的原则与策略。

价值性原则: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创造价值。

总的讲,在选择和提出研究课题时,不仅要对这项研究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有充分的考虑,而且要从各个方面周密地估价研究的可行性。

课题选择的具体策略有:

审时度势,根据社会需要,认清社会潮流,选择当前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观点选择相应课题;

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争选择课题;

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进行质疑提出研究课题;

查阅和评价已有研究文献选择课题,密切注意文献中被忽略的问题、研究结果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问题、方法上存在缺陷的问题、需要重复验证的问题等。

从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

从新学科的发展中发现、移植、借用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提出研究问题。

新的高中各科教学大纲都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仅供参考)。

生物-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查,对社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物理-调查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研究用电量与电路负荷的矛盾,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等问题,讨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氟利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氟利昂中某些物质与臭氧的作用,臭氧层与人类的关系,臭氧层空洞对策。

历史-分析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巴尔于问题的由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世界近现代史上著名科学家传略;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化学-调查市场补钙保健品的种类、钙的存在形式和钙元素的含量;调查本地区燃料的种类、性能、发热量、价格以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能价格比以及电池中的氧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回收电池的意义和价值。

地理-观测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找两副或两副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看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了解家乡种植结构的变化,为学校设计一个绿化方案。

数学-分析说明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等。

二课题的确立。

研究方案的制定。小课题确立后,要求每一个研究小组认真讨论,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开题报告)大致包括: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本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本课题拟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研究进度计划)、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课题研究所需设施、场地、经费预算、主要参考文献等。以上内容完成以后,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会。

课题申报表的填写。

经过严密地论证后,最后要填写正式论证报告,送交有关部门进行评审。申请报告可手工填写,也可计算机打印,一般需要多个副本,除了上交之外,需要自留一份备案查索。送交上去之后,研究者在申请方面的工作就已结束,只需耐心等待评审结果。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和反思

为了能把这个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制定了《西郊小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教师学习,方案中详细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通过学习,全体老师都对研究性学习有了科学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为下一步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基础。

2、成立了西郊小学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员为各班主任。由领导小组协调,各班相互配合,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各种方式如:查阅资料、动手实验、走访、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题的选择。

由班主任组织学生选择活动内容,为了便于管理,活动小组在本班同学间组合。

2、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及周末、假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校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3、组织中期评价。指导教师汇报前一阶段的活动进展情况,并研讨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4、各小组将搜集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参加展示。

虽然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过程也并不完美,但是我们还是欣喜的看到了这门课程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变化,也让全体师生对新课改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总结中说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对不同班级、不同个性的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热情、智慧,这是教师付出的过程,也是教师接受挑战的过程,也是课改的新环境下成长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教师受专业、兴趣、年龄、精力等的局限,有时的辅导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给老师们带来的压力和改变,老师的角色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指导者、合作者和辅助者。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其中5年级的同学在《变废为宝》的活动中写到:“当我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中,才发现我们的准备并不足以面对这个社会。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无数次的受到别人的驱赶与嘲笑,冷嘲与热讽。但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保证了我们能坚强的走下去。在做数据统计时,我们在没有任何高科技的帮助下,认真细致工作,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在合作之中筑就的团结之火仍在燃烧着,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从同学们的这些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将意义深远。

应该说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顺利开展并且已经完成了几次活动做的非常出色。但是,由于经验不足,从开始到活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1、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不够。虽然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力度远远不够,有的教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都不很了解,并且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指导起学生来就很盲目,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学生更是无所适从,研究工作进展不顺利。同时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不到位,有的学生甚至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当成了一种外出游玩的机会,使活动陷入了误区。

2、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记录自己的研究内容,造成第一手资料的丢失;有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够,积极性不是很高。

3、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研究性学习的关心和帮助不够,学生得到的支持不够。

总之,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校已经顺利起步了,虽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我想,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收获更多!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将近结束,回头来看一下自己所走过的教学之路,很有必要对教学过程作一个回顾和反思,理一理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找一找存在的问题,为下学期的教学打好基础。

在这将近半年的教学中,我一直是这样做的。

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有着许多根本性差异:首先,常规教学是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学习对象,教学活动均受大纲和教材的制约,其教学活动是以接受教材提供的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注重知识及信息的积累,讲究知识体系和学习的系统性,其接触面相对较窄。而研究性学习则受研究对象的牵引,根据课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汲取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注重其系统性);注重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收集信息。其次,常规教学活动中学生相对被动,其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示范在前,讲解在先,学生模仿、识记随后,考试划学习直接的主要的压力或动力,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或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强,由于课题是学生自选的,面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情景惧相关信息,寻耱解决总是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但不是孤立地、自我封闭地学习相反,它需要良好交流研讨的氛围,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它还需要一种良好的的竞争环境,来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积极迎接挑战的一种心态。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还应注意做好组织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以两张课桌为单位,每四人为一组,即便于课堂上组织讨论交流,又能确保分工合作的效率(人太多,个人的发言机会、工作量就减少,且易于出现滥竽现象;人太少,信息交流量太少,不能形成研讨氛围)。

此外,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如无法预料学生在汇报课题时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信息材料;无法预料其他会对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更无法预知他们会作何答辩。这就要求指导老师除预先熟悉该组研究课题以外,能在课堂上对各种分至杳来的观点、信息、问题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境做出尽可能恰当的调整和反应。这是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要求指导老师无论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情境,都能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种信息、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衡量;引导他们不断研究课题,并把每一组课题研究中个人行为衍化成全班学生均能普遍得益的收获。

从这个角度看,衡量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是否时时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目标。

为了能把这个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制定了《位庄小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教师学习,方案中详细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通过学习,全体老师都对研究性学习有了科学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为下一步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基础。

2、成立了位庄小学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员为各班主任。由领导小组协调,各班相互配合,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各种方式如:查阅资料、动手实验、走访、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题的选择。

由班主任组织学生选择活动内容,为了便于管理,活动。

小组在本班同学间组合。

2、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及周末、假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校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3、组织中期评价。指导教师汇报前一阶段的活动进展情况,并研讨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4、各小组将搜集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参加展示。

虽然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过程也并不完美,但是我们还是欣喜的看到了这门课程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变化,也让全体师生对新课改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总结中说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对不同班级、不同个性的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热情、智慧,这是教师付出的过程,也是教师接受挑战的过程,也是课改的新环境下成长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教师受专业、兴趣、年龄、精力等的局限,有时的辅导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给老师们带来的压力和改变,老师的角色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指导者、合作者和辅助者。

我们的准备并不足以面对这个社会。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无数次的受到别人的驱赶与嘲笑,冷嘲与热讽。但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保证了我们能坚强的走下去。在做数据统计时,我们在没有任何高科技的帮助下,认真细致工作,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在合作之中筑就的团结之火仍在燃烧着,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从同学们的这些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将意义深远。

应该说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顺利开展并且已经完成了几次活动做的非常出色。但是,由于经验不足,从开始到活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1、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不够。虽然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力度远远不够,有的教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都不很了解,并且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指导起学生来就很盲目,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学生更是无所适从,研究工作进展不顺利。同时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不到位,有的学生甚至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当成了一种外出游玩的机会,使活动陷入了误区。

还不够,积极性不是很高。

3、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研究性学习的关心和帮助不够,学生得到的支持不够。

总之,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校已经顺利起步了,虽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我想,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收获更多!

小学研究性学习总结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有着许多根本性差异:首先,常规教学是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学习对象,教学活动均受大纲和教材的制约,其教学活动是以接受教材提供的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注重知识及信息的积累,讲究知识体系和学习的系统性,其接触面相对较窄。而研究性学习则受研究对象的牵引,根据课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汲取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注重其系统性);注重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收集信息。其次,常规教学活动中学生相对被动,其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示范在前,讲解在先,学生模仿、识记随后,考试划学习直接的主要的压力或动力,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或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强,由于课题是学生自选的,面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情景惧相关信息,寻耱解决总是的知识。

上组织讨论交流,又能确保分工合作的效率(人太多,个人的发言机会、工作量就减少,且易于出现滥竽现象;人太少,信息交流量太少,不能形成研讨氛围)。

此外,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如无法预料学生在汇报课题时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信息材料;无法预料其他会对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更无法预知他们会作何答辩。这就要求指导老师除预先熟悉该组研究课题以外,能在课堂上对各种分至杳来的观点、信息、问题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境做出尽可能恰当的调整和反应。这是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要求指导老师无论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情境,都能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种信息、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衡量;引导他们不断研究课题,并把每一组课题研究中个人行为衍化成全班学生均能普遍得益的收获。

从这个角度看,衡量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是否时时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实施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第1期刊登了刘俊利先生《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1],对于研究性学习主阵地在“课堂”;“标准”下的“多元”;灵魂是“问题”等认识,本人原则上认同。但有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不敢苟同,如“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我认为至少在认识上有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学习方式划分标准的逻辑错误。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2](p.247)。学习方式的划分以什么为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呈现的是重教轻学的局面,教育理论研究的多是“教”的方式,而对“学”的研究则是长期冷落,重视不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开始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为标准,可以将学习分为观察性学习、模仿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三大层次”[3];依据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定论或问题),可分为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大类别。研究性学习就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属于发现式学习类别。

可见,学习方式的划分是以一定的逻辑关系为依据的,比较必须放在同一标准下才有可比性,或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或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或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特征等等。而刘先生将体验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接受式学习视为并存的三种学习方式,这种分类的标准令人不解。如果一定要给“体验式学习”找一种可比的学习方式,那只能是“非体验式学习”或机械学习,其划分标准当然是“是否存在体验”。读张肇丰先生的《试论研究性学习》[4]不难看出,该文是针对接受式学习存在的不足,而强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

误区之二:定位过于狭窄,忽视体验的存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5](p.34),其宗旨是“以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6]。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基础上,以问题为载体,自主地了解和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是教学方式)[3]。

体验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宗旨。而刘先生却指责“把明显带有体验式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归纳到研究性学习范畴”,强调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让我们不明白的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没有了学生的感知和领悟,还怎么进行?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从何而来?如果理解不错的话,刘先生显然是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理解上的偏差,因而将研究性学习局限在“科学研究”的外壳上,而忽略了研究性学习最具活力的体验性。什么叫体验?现代心理学认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5](p.133),换言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情感活动,一种对感情的感知方式。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历史进程的动荡和绚丽,并将现实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视为体验的客体。

只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学生才能形成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进而获得个性的发展。只有这种直接的.、他人无法替代的体验,才能真正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代教育学理论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则是要把学生从过去的“他主性、被动性”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并获得有益体验,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正因为对体验的关注和重视而成为体现新课程思想的最佳载体,仅有“科学研究”外衣的研究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

误区之三:过分追求“研究”形式的完备,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本质内涵。

由于以上两个误区的存在,导致刘先生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过分追求作为手段的研究形式,而忽略了学习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个根本。从刘先生对几个案例中的批评中可见一斑。

1.他指出“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7]一课“内容过于宽泛,任务太过繁重”;却忽视问题的提出源于学生,教师正是看到了学生在思考和消化所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以及在这当中思维逻辑的明显漏洞和情感态度人文缺失的普遍性,才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的着眼点并不在把深奥的逻辑理论和大量的未知史实呈现给学生,而是利用学生已有历史知识和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正如专家点评说的:“虽然这个‘的’本身没有史学意义,但之所以将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因为它有教育、教学上的价值,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的‘最需要的发展区’,也是‘最近发展区’。”[8]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使我们看到学生的收获是多重的:首先是作为发现者的惊喜;其次是教师对其主体地位的认定,就大家困惑的问题讨论;再次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思维碰撞的激奋;最后达成的共识,科学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当今世界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2.“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会成功吗”[9]一课,刘先生认为其不成功之处在于“整个学习过程在发散中失去控制”,而我认为,该课的成功之处正是它的发散性。因为学习的主体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探究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鼓励学生探讨历史问题的兴趣,保护学生探索和质疑的精神,而不在于学生所讨论的问题有怎样的深度。”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了“主动思考过去事件”的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求到了历史的真相,更增强了探求真知的自信心,正如著名思想家威廉・詹姆斯所说:“人性中最深刻的天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10]。

长期以来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教无学,课堂沉闷,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体验,没有兴趣。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11](p.33)一语道出了历史学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j].历史教学,,(12).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8).

[3]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目标纲要[j].历史教学,,(4).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6]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7]韩春玲.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j].历史教学,2004,(7).

[8]聂幼犁.从“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看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7).

[9]张明智.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会成功吗?[j].历史教学,2003,(5).

[10]叶素贞.错误也是美丽的[j].全球教育展望,2004,(6).

[11]有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