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提高工作效率。请看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发。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但是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资料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搞笑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但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貌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壶天的火龙灯会,下面就由我来说说它的特点吧。
又到了举行火龙灯会的时候了,中午,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针线,为火龙灯“封上肚皮”。这时,姨妈对我说:“这火龙灯一共60米,共24节,每一节要插一根蜡烛,晚上以火龙灯为主,还有花灯,排灯,火流星,火球呢!”姨妈笑眯眯的对我说。“真的吗?”我开心极了,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
晚上,大家为火龙灯插上了蜡烛,花灯、排灯也准备就绪,于是,大家拿出乐器“嗒嗒嗒”的吹了起来,走了起来。“姨妈,为什么要举办火龙灯会呢?”这时,我好奇的问。“因为啊,我们壶天村以前总是失火。”“那失火跟火龙灯会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为什么现在没失火了呢?姨妈你快说呀!”我就像一个记者在对姨妈进行采访。“为什么没失火了呢?因为啊,一次,几位道士他们路过壶天村,他们说,是因为山洞里有一条赤蛇,它修炼上千年,成了一条火龙,我们这里总失火就是它在放火,那怎么办呢?于是,他们让我们每年都来举行一次火龙灯会。”“哦,后来呢?”我问。“自从举办火龙灯会后啊,壶天村就很少失火了。”姨妈笑着说。“哦。”我点了点头。
壶天火龙灯会的创造和流传是壶天人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壶天人所喜爱。
。
流利地朗读背诵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成语及成语故事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吸取传统文化。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学懂成语的来源。
教具: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1、教学“艺海拾贝”部分,师生共同学习“指鹿为马”及其意思,领略对联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赵高、阿、阴中、诸、法、杞人忧天、高山流水”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对联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搜集有关成语及故事取处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成语探源四面楚歌洛阳纸贵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杯弓蛇影。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xxxxx。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没有文明礼仪,是不能在社会及家庭立足的。文明礼仪是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一种习惯。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的外表;可对祖国来说,礼仪却是生活习惯,品德的反映。
文明礼仪是中国人传统的高尚品德,古代也有很多故事讲述着文明,礼仪的高尚。古代东汉末年的时候,有一家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到家后,父亲特地选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可孔融却摇摇头说:“我是最小的,所以应该吃最小的梨,大的梨子应该给哥哥吃。”父亲听到后感到非常惊讶,小小年纪的孔融竟然懂得谦让。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懂得谦让别人,文明礼仪应从小做起。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谁又不想尊重自己呢?所以要先尊重别人。要学会在学校尊重班主任、在家中尊重长辈、在工作中尊重上司、在社会中尊重人民、就一定会成功的。
文档为doc格式。
。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节日,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记住这些节日了。
每个人都差不多都觉得中国的节日低俗、无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国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是在他们心中是不是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是否能忘本。或许在他们心中已经没有心里的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只知道一眛的效仿别人,反而舍弃了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重要的东西—文化。当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国文化,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耙,为自己所用,这是可以的,能够让我们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己身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个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就是我们心中有那份道德。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锁的牢。
爱护动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间都离不开礼貌这个词语。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涵养标准,品性等。一个好的礼貌态度,留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不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开口叫人,一般的时候也就会见到熟人才叫一声,这还是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的缘故,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守礼貌懂知识,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个乖孩子。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嘴边一直挂着叔叔、阿姨什么的,会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学笑话,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这也是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国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各种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东西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坏,人也有好人,比如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两弹一星邓稼先”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榜样。为什么他们都会被很多的人牢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心中的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心他们能够做出让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从他们的身心上我学习到了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谦虚、待人友善,更是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最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是礼貌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自豪!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是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喜贴。
春联。
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僻静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物,把门锁得紧紧的,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第二年一大清早,人们纷纷收拾好东西准备去城里过完年再回来,这时,一位仙翁走过,他告诉村民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买了。
对联。
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对联,放爆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新年中最有趣的要数我和小伙伴一起放烟火。晚上吃完年夜饭,我就迫不及待地拿着烟花朝门外奔去,一出门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在二村的小花园里正举行烟花比赛呢!只听见天空中“砰,砰”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真是形态各异,姹紫嫣红,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云宵,还有像一个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见这样美丽的烟花心里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几十万倍。”于是,我赶紧拿出自己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这时我在心里暗暗的想:“嘿,嘿,”我这烟花一定比你们的好看,可是,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这烟火就像一颗花生米一样飞上了天空,但在上面只“啪”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不过一转眼我就溶入到这节日的喜庆之中去了,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
1.通过调查走访,向身边的人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
2.感受活动的过程,初步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交流活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二、指导实践,分工合作。
1.指导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并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分工。(活动内容见附表)。
2.分组提出活动建议,指导开展活动。
三、学生课下自主合作,通过调查走访,向身边的人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逐步完成各项活动内容,分组填好表格。教师适时了解各组活动开展情况并相机指导。(时间两周)。
四、课堂展示活动成果(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明确课堂展示要求。
2.明确课堂展示要求:
(1)先在小组内展示并整理活动成果。
(2)班内展示时根据老师的提示,分小组按活动内容逐个展示。说,要清楚明白;演,要大大方方;评,要先举手,再发言。
(二)小组内展示并整理活动成果,教师巡视了解,为班内展示做准备。
(三)组织班内展示活动成果。
1.导语:同学们通过近半个月的调查走访和动手实践,收获真不小。大家主要分组选择了我们很熟悉的端午节、春节的风俗文化和家乡戏——黄梅戏文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先让我们一起过一过端午节,感受一下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吧。
2.引导展示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1)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学生介绍,教师相机出示屈原的图象及简介。
(2)关于吃粽子、赛龙舟和插艾草。学生介绍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的来历、粽子的作法以及自己对赛龙舟的了解等,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图片及资料。
3.引导展示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
(1)说一说,我么家乡过春节有那些传统习俗。教师相机出示交流展示提纲。
(2)关于贴春联:为什么贴春联?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和自己或家人书写的春联;说说其中一幅春联的意思。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搜集的及教师搜集的春联。
(3)关于贴门神:为什么贴门神?介绍门神上的人物和贴门神的传说。
(4)关于祭祖:说说为什么祭祖;介绍一下你家祭祖的情形。
(5)关于吃年夜饭:介绍一下你家吃年夜饭的情形。
(6)其他。
4.引导展示对黄梅戏的了解。
(1)播放黄梅戏片段,谈话引导。
(2)介绍黄梅戏与石牌的关系,说说你熟悉的黄梅戏演员及剧目。
(3)关于黄梅戏的角色行当。
(4)学生表演一段黄梅戏。
(四)交流开展此次活动的感受。
(五)小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
1、了解冬至节气的由来、特点。
2、学习《邯郸冬至夜思家》和《辛酉冬至》,感受诗歌的意境。
3、收集并分享与冬至相关的知识,尝试做一张以“冬至”为主题的书签。
学习重点难点:品诗歌,悟意境。
课件,学生专用记录本。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节气,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是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吃饺子、南方有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
《邯郸冬至夜思家》和《辛酉冬至》,感受诗歌的意境。
1、带读;
2、抄写;
3、给出相关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4、交流感受;
5、背诵。
“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2)方法:
1、带读。
2、抄写;
3、给出相关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4、交流感受;
5、背诵。
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的6个一类生字,认识9个二类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词,并学会积累这些词语。通过寻找有趣的汉字文化,来体会中国汉字的奇特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无比热爱之情,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感悟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汉字的奇特魅力。
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字卡片词语卡片。
3课时。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认读生字。
一、导入:
同学们,从我们懂事时,就开始认识了一个个汉字,它们有不同的形状,表示不同的含义。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时无刻都要与汉字打交道,早就和这些字交上了朋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悟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
3、分小组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
5、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
三、学习一类生字。
四、练习巩固生字,同桌读字组词。
五、认读生字。
六、作业:书写生字。
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一、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指名读课文。找三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三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2)找出这段中的比喻句,你能读一读吗?
(3)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知道朗读。
(5)指名读。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提出自己画的词语和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1)读这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换成肯定句,老师渗透这叫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2)指导朗读。
3、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这个自然段。
(2)说说第一句话的含义。
4、再练习读课文,要读出感情。
5、指名读课文。
三、作业:将文中喜欢的词语积累起来。
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完成书后练习。
1、读一读。
(1)找同学领读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2、练习2已经在课堂上完成了。
3、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
(1)找出具有独特性格的汉字。
(2)画一画。
4、朗读、体会、积累。
(1)自由练读。
(2)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大学毕业后,我踏上了工作岗位,每当我感到工作劳累,我总要拿出姥姥留给我的剪纸,耳边也会不由自主的传来姥姥那“嚓嚓”的剪纸声。
一次,我由于十分劳累,下班回家后,不由自主地倒在床上睡着了。睡梦中觉得我又回到了姥姥身边,看到姥姥正娴熟的用她的剪刀,剪出一幅又一幅栩栩如生的“牛兔图”,那一只只勤劳的老牛,和一只只顽皮的小兔,被浓浓的亲情连接在一起。看到姥姥被我死死地捂住眼睛,却能用很短的时间剪出她最拿手的“喜鹊登枝”,而且大小疏密、无可挑剔。还看见姥姥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仿佛不知疲倦。我沉浸在这对于过去的追忆之中,竟完全忘记姥姥已经渐渐离我远去。
梦醒之后,我看着姥姥留给我的剪纸,不禁流下了眼泪。这一天,我听说在我们陕西的户县,正举办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展览,据说剪纸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呢。为了能让姥姥的作品也得到很好的传承,我精心整理了一部份姥姥留给我的剪纸拿去展出,没想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真为我姥姥感到自豪,可惜我姥姥已经不在人世了,她自己已经体会不到这种成功的乐趣了。
每当我看见剪纸艺术家在一张张纸上飞快地挥舞着剪刀,创作者栩栩如生的作品时,我便不禁赞叹不已。在我的语文书上,就有着四幅剪纸作品。
瞧瞧这四幅剪纸。没每一幅上的人物,动物都惟妙惟肖。或与动物嬉戏,或翩翩起舞,或与伙伴互相帮助,或津津有味的读书,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从前,有一位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壮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玛日娜,今年17岁了。玛日娜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她非常爱学习。玛日娜还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人。她总是喜欢将天南海北的客人请到自家家里,为他们唱歌,请他们在自家吃饭,让客人们永远也忘不了壮族人民的热情。
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我不禁在一次对这幅剪纸作品啧啧赞叹。这就是我国着名的民俗文化——剪纸。它是华夏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处处都散发着华夏广大劳动人民团结,和谐的气息。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又称为“过年”和“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贴对联,可热闹了。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还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个个喜气洋洋。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吃水果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有一首重阳节的古诗是李白创作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又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称为“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汤圆。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美好的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
在活动的几天内,我们跟着陆华老师学了有关茶的歌。
在班队课上,陆老师在广播里将我们唱歌。赵老师在班里说着这件事,同学们听了哇哇大笑,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陆老师先把歌词跟老师们说,让老师把歌词写在黑板上,然后陆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一句,唱得像只老虎,不过我们已经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也跟着广播唱了起来。
有关茶的`传说很多,有龙井茶的传说、黄山毛峰的传说、铁观音的传说、君上银针的传说……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铁观音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二百多年前,当地有一位老茶农姓魏名荫,精于茶事,又笃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献清茶。一夜,在梦中荷锄出门,至溪涧石旁,见石缝中有一茶树,枝繁叶茂,芳香似兰,深感诧异,正欲探身摘叶,忽被犬吠声惊醒。翌晨,他循梦中途径,行至观音岩打石坑石壁处,果然看到梦中所见茶树,汁淳厚细润,边缘作锯齿状,红芽绿叶,异于它种。遂将茶树移植家中一破铁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从未有过的好茶,亲朋好友品尝之后,无不称道。由于此树是梦赐之物,又栽在铁鼎中,并且茶色重如铁,故取名铁观音。
我还知道了怎样泡茶才好喝。在活动的那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叫我给客人们泡茶,我根本就不会泡茶: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多,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少,一会儿水太热,一会儿水太冷……我不情愿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见我烦躁的样子,走过来对我说:“女儿,你这就不懂了,泡铁观音可不是这样泡的,要这样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温,泡乌龙茶的水温要在100度左右,水温太凉,铁观音就会泡不开,香气也不能发挥。其次在冲泡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冲泡的时间。时间和水温都把握的好,那冲泡出来的茶就要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我听了爸爸的话,茅塞顿开,马就去泡茶了。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好多的知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思想成果一脉相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涵养的。本节课力求用中华传统文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内涵的基础上,首先用儒家关于仁和人性善恶的探讨解读为什么要践行友善,之后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有着基本的体会和感悟,对于善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但还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友善为何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国价值观的传承并未进行深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不利于“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到友善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热爱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动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动践行友善。
3.知识目标:知道友善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观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重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性。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庭院为邻,两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墙,平日里也相安无事。一日,两家因重修府邸时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墙起了争执,怎么办呢?去县衙让大人评评理吧,可两家都是官宦人家,县衙大人两方都不敢得罪,也丝毫不敢偏袒,于是争执数月也难以定夺。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儿啊,于是张家人想了一法儿,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马加鞭给张英送了一封家书,张英阅罢,立即给张家人写了信并寄回。
设问:“大学士张英是怎么回的信?”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直接把那首诗回答出来。
教师将回信进行展示并设问:“你们猜,今天这地儿还在么?”学生猜测并回答。师:没错,今天这地儿还在,不仅在,而且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成为了安徽桐城一张响亮名片。
通过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恰当的提问,引起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我国倡导正确价值观的态度。
设问一:“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友善的?”
设问二:“同学们刚才针对友善都谈了自己的相关见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辞海关于“友善”是如何注释的?”
设问三:“咱们学校刚刚结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的评选活动,大部分班级都选取了友善作为班会主题,同学还记不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友善”是如何界定的?”
通过聊一聊、说一说,拉近学生与上课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友善,使学生明确友善的内涵。
过渡:友善不只是今天提出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体系,而这个道德体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的。
设问:“儒家有一个关于道德标准的‘五常’,谁知道这五常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首先结合学生的现实体验进行“五常”内涵的释义,最后指出,在这五常里,仁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的道德标准,它的内涵也比我们刚才说的.丰富,它最直接地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至于是否准确,咱们同学回去查阅一下相关的材料,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讨。
通过儒家的五常的道德要求切人,使学生能对儒家的至善“仁”有最基本的认识,从而看到儒家道德体系中善的影子。
铺垫:观点罗列并碰撞。
通过学生熟知的《三字经》引入到本课,接下来探讨的主题“人性本善”,以及与孟子的“性本善”相对应的观点——荀子的“性本恶”。
学生在小组探讨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的认可“人性本善”,有的认可“人性本恶”,有的认为“人性既善又恶”,有的认为“人性既非善也非恶”(详细回答略)。
师:补充明代王阳明“非善非恶心之本”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补充说明,刚才同学针对人性善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想补充一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既善又恶以及人性非善非恶并非完全对立的,这是历史上存在的关于人性探讨的几种基本观点。
使学生在分析和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通过观点的冲击碰撞,再加上老师的追问和引导,能够明确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体会,进一步增强辨别善恶的能力,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并为下文理解孟苟的基本观点以及增强修身养性主动性做好铺垫。
探讨一:性本善。
同学思考并回答,可能大部分同学指出意识、思考和发达的大脑……顺势进行引导:在这个基础上,孟子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在他看来,这四心人皆有之,若没有,便不能称其为人。而这四心便是人之本性,孟子称之为“良知”,人性之善,也就体现在这四心上。
因为这完全是发自于我们每个人的本性,这也是我们人性之善的体现。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不向下流的。
追问一:既然人性本是善的,那么为什么社会现实中还存在恶行?
追问二:后天环境的外在影响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就一定会出现恶行吗?
师总结:所以由此可知,不管一个人是否做出了恶行,内在的善心和善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出,人可以通过“存其心、养其性”,保存自己的善心,涵养自己的善性而实现善。
探讨二:性本恶。
引导:我们探讨完了人性本善,那么荀子是怎样说明人性本恶的?
师: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恶,他的善,是人为的。(对于学生理解“伪”可能是伪装进行纠正)。
追问一:既然荀子说人性是本恶的,那么社会现实中就是恶行遍地了,是这样吗?
追问二: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至于出现恶性外化于行,导致恶行遍地?
师总结:虽然苟子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但是人可以通过“明礼仪以化之”,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实现善。
师总结: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还是后代的其他的儒学思想家,大多是向善的。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咱们同学有没有听闻社会上的或者发生在你身边的友善的事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的体会和感悟。
学生自我反思。
师总结:践行友善不仅需要善心和善性,还需要善行,需要方法。
过渡:除了我们前文中所探讨的善恶问题,知行问题也是儒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思考:知是什么?行是什么?
师:一般情况下,知指认识和知识,行指行动、行为,但儒家最重视的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在儒家看来,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行指人的道德行为和伦理实践。
思考讨论并回答:知和行谁在先谁在后?谁更重要?
学生针对知行关系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知先行后,行先知后……。
师:至于知行关系,实际上,历代儒家大都主张知先行后,但这并不是说轻视行动,恰恰相反,儒家非常重视道德知识引导下的道德实践,并且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也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强调学以致用。对行动的重视在孔子那里表现尤为突出,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是强调知行并重的,甚至是更加注重“行”。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到了宋明理学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真正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引发道德行为,而每一个道德行为,一定同时包含着相应的道德观念,知行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今天,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这个主题,回溯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最后的落脚点——友善的践行,便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善恶问题和知行问题结果的融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仁心善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便是友善,它也是我们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收获:在这节课中,学生会有一些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认识,更多的是对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思考。作为学生应该意识到,友善不仅仅是今天才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它是自古就被社会倡导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具有了民族根基和文化认同。相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取开放式探究讨论和启发式诱导,关于人性善恶以及知行关系的思考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受益,还会在思维上有所收益。
不足:因为本堂课是将当下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友善溯源,因而文章最终落脚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还是传统文化探究课我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最终使得本堂课的定位不够准确。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许多。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比如:十二生肖了、剪纸了、陶瓷了、国画了、书法了······书法艺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从书中了解到,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书法,也特别想学它,可由于那时年龄小,老师把我拒之门外了。现在上学了,又看到班主任唐老师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羡慕不已,我心里又开始痒痒了,也想像老师一样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来。
我刚练毛笔字的时候,手中的毛笔总是不听使唤,写出来的字横不是横,竖不是竖,难看极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毛笔字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我写的作品还在学校展览呢!我自豪极了。
许许多多,比如:有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舟和吃棕子,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看花灯许许多多,比如:有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舟和吃棕子,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看花灯、还有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吃月饼、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登高山,还有腊月的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等等。
虽然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多的数不清,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因为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比如说有:“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辉耀满堂春”。到处都是张灯结彩,喜喜洋洋,大家都在放鞭炮,有的放冲天炮,玩得很爽,很开心,有的使劲一仍到地上便会有一声巨响;有点要擦一下或者用打火机烧一下才会爆炸,炸得声音也很大。我非常喜欢春节,因为春节会放假,我就可以和我的哥哥一起玩有趣的鞭炮了。爸妈还有我还会去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去拜年,小姨﹑爷爷奶奶,还有外公外婆﹑舅舅﹑舅妈都会给我红包。有了红包钱之后,我一部份买学习用品,一部分买玩具,剩下的我就存起来。
我非常非常喜欢美好的春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
中华文化,范围广阔。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绘画中的中国国画;文学中的中国古典。
诗词。
小说神话寓言;还有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服饰饮食武术等等,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当然,我并不觉得追赶潮流不好,我也喜欢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觉得对于传统的文化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的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的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于是,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把传统文化向年轻的一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发扬、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开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利用他们自身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戏剧有更多地了解,为发扬传统戏剧献上自己的力量,毕竟,这些年轻的歌手的老师也是上一辈的老艺术家;而老艺术家们也开始在传统中融入新元素,是传统戏剧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吸引年轻人,使年轻人不仅追赶潮流也爱上传统,对戏剧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现在,也有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戏剧,对中华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戏剧,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爱。璀璨的戏剧艺术将会在世界的东方放出光芒!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
唐诗。
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
宋词。
元朝的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
成语。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19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19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
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环是:天长地久、久负盛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由、由浅入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陈汉东伯伯创作的中华成语龙,从天开始,以天结束形成了五个大圆环。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又好记又好玩。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
一、学习目标:
(一)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三)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四)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五)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二、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三、讨论交流。
(一)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二)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四、观摩评选。
(一)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二)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
(三)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五、集体评议。
(一)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二)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总结、颁奖。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可以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打捞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可真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啊!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星元小学三年级三班三年级:郭静怡。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教学内容和过程。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汉族,现代学者。
《沉思集》。
《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
三、总体结构:
总——分——总最典型的关系性。
(传统)统化(两重性)。
文传。
化统。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
(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
(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仁人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
(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
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讨论。
提出“……”差别。(比喻)。
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1、第4自然段——讨论。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讨论。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
(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
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一种……象征”“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
(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16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