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教学工具和辅助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三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活动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认清“酬”和“舔”的字形,辨析形近字“嫌、歉”,借助字典了解“报酬”的意思。
2、通过围绕课题质疑,通读课文释疑,了解课文内容。
3、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说说毕加索的办法巧在何处,体会毕加索的智慧。
4、在熟知内容的基础上,能以毕加索的口吻复述他巧取报酬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理解“报酬”的意思。出示词语:报酬(提醒学生注意“酬”是翘舌音)。
(1)注意读准这个翘舌音,读词。“酬”是一个生字,它部首是“酉”字部(出示,学生跟读)。
(2)借助字典理解词义。
师:“报酬”在字典里的意思就是——因付出劳动应该取得的钱或物。(出示,引读)。
2.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关于聪明人巧妙地获得因付出劳动应该取得的钱或物的事,题目就是——(引读出示课题:巧取报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师:要想读懂课文,首先要了解故事的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为了说清楚,我们可以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谁向谁巧取报酬为什么要巧取报酬怎么样巧取报酬)。
(1)学生质疑,教师归纳板书:谁?为什么?怎么样?
(2)解决疑问一。
师: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一定知道了故事讲的是——毕加索(出示)。
向一位——贵妇人(出示)巧取报酬。
师:毕加索可是有名的大画家,请你读好他的名字。
贵妇人就是地位和身份很高贵的妇女,一起读好这个词。
2.快速读文,圈划语句,了解内容。
师: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要巧取报酬,他又是怎样巧取报酬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读课文,找到能帮你解决问题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1)读文划句。
(2)指名说故事内容。(可以请2位同学)。
(3)朗读课文主要内容,辨析形近字“嫌、歉”。
师:你们已基本讲清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也将课文的内容写成了一段话,请你自己读一读,特别要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出示:
一位贵妇人请毕加索为她画像。贵妇人嫌毕加索没有把她画得苗条,就借口自己的小狗不认识画像中的人而拒付报酬。毕加索灵机一动,将奶油涂在画像上,又把小狗抱到画像前。小狗不停地舔贵妇人的脸,毕加索便说小狗认出了她。贵妇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只好付给毕加索画像的报酬。(生字要翻红)。
(自读—指名读)。
师:你读得真不错,读准了生字的字音。而且,你很仔细,读准了“嫌”(出示)这个字,没有和课文中这个字混淆(出示“歉”字)。让我们一起读字连词,注意区分这两个字。(读词:嫌弃,抱歉)。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受毕加索的智慧。
1、再读主要内容,引出故事中另一个重要角色“狗”。
交流出示板书:狗。
2、默读课文,了解拒付与巧取的相关内容。
师:贵妇人是怎么利用狗拒付报酬,毕加索又是怎么利用狗巧取报酬的,请。
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有关的小节。自己再读一读。
3.学习第2节,了解“拒付”。
(1)指名交流,出示第2节。
(指名交流后把第2句句子变红。)。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了解贵妇人拒付报酬的原因。
师:请你联系下文想一想,这位身份高贵的贵妇人,不想付钱,她会怎么想呢?
出示:(贵妇人看着画像,心想——)(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4)小结引读第2节,了解贵妇人拒付报酬的方法。
指导读好贵妇人说的话。
师:想想,贵妇人说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呢?
(自读、指名读、)。
小结:原来,贵妇人利用爱犬对着画像上的她——吠叫不止(出示)拒付报酬。那么,为什么小狗对着画像吠叫不止,贵妇人就可以拒付报酬呢?(尽量让学生说)。
(狗只有对着陌生人才会吠叫不止,她就可以说小狗不认识画像中的她了,便借口说毕加索画得不像,以此来拒付报酬。)。
师:狗对着画像叫个不停,所以她就说小狗——认不出她了。
(板书:不认)以此来——拒付报酬。
4.学习4-9节,了解“巧取”。
过渡:面对找借口拒付报酬的贵妇人,毕加索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相关内容?
(1)出示:3-9节。细读,找出重点。
师:请再快速地读读这几节,想想哪几节是直接描写毕加索用狗来巧取报酬的?
(根据学生交流,将6、7、8三节变红)。
(2)引读6、7、8节。
师:毕加索追上贵妇人后,彬彬有礼地对她说……然后,他抱起小狗,走到画像跟前放下。小狗非但……还……。毕加索微笑着说……引读过程中将三句关键的句子变蓝)。
(3)小组讨论,体会“巧”
师:请四人小组再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想毕加索巧取报酬巧在何处?
1)根据学生交流适时板书:一声不叫、舔、认(书写“舔”字时,提醒学生关注字形)。
2)请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完整地说一说巧在何处。
3)小结:
师:既然贵妇人说小狗不认识她的画像,毕加索就采用的巧妙计策让小狗认识它。于是他借口小狗的视力……留住了贵妇人,接着利用小狗非但……还……,说小狗……,令贵妇人……,只好……。这就是聪明的毕加索运用的巧妙计策——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板书)。
(4)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巧”
师:毕加索用计之巧妙还体现在他说话时的语气中。请同桌读读他们的对话,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语气。(请2对同桌)。
师:毕加索明明是生气的,可是他还彬彬有礼地对贵妇人说话,从而不伤和气地取回了他应得的报酬。
(5)围绕“惊讶”展开想象。
5.再读主要内容,加深感受。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再次感受一下毕加索那聪明的智慧吧。
四.语言实践。
1.认识生字7个。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学习复述课文。
4.学习文章主人公对事情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
【教学建议】。
1.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少年读物里有两个错别字,便不辞辛劳地跑了许多路,去向杂志编辑部提出来,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习文中主人公李真真的这种精神,对朋友要认真负责,对事情要认真负责,对学习要认真负责,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对生活也要认真负责。
2.本课继续学习复述课文。这次复述的要求是,以李真真自述的方式进行复述。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理清课文内容和脉络顺序,然后设想自己就是李真真,亲自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把经过情形告诉别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想像,如:“你是怎么发现错别字的?”“你当时怎么想?”“你怎么会想到直接去杂志社提意见呢?”“在杂志社里,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回来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等等,帮助学生很好地复述。
教学目标:
1、体会泉水形态、声响的优美及勃勃生机,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描写的形象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写12个字,学认9个字。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泉水形态、声响的优美及勃勃生机。
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描写的形象及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挂图。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问:有谁看见过泉水?
3、讲:泉水从高山上流下来,那情景一定是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泉水它会遇到什么事吧?(板书课题,并出示挂图)。
1、师:赶快来读读学生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待会儿问问小组的同学。
2、自读课文,把带有这些生字的词或句子勾画出来,自己再读一读。
3、小组互读互听互纠正。
4、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5、全班交流。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读文。
2、交流学情,你还有什么不懂吗?学生提问。
3、提出用画画的方式来读课文,弄懂提出的问题。
第一段画水。
1、泉水流过的地方的美景就像一幅画,我们该先画什么呢?
2、要想画好泉水,必须知道泉水是什么样的,自由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交流,泉水是什么样的?
4、指导朗读,师引读、齐读。
5、指导作画。
1、有6个生字朋友是我们今天要学会写的。(出示“弹、股、胜、跳、流、杜、约”,指名认读)。
2、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示范写“弹”,生练写。
4、作业展示,评议。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把杂志当作朋友,对朋友的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的真诚态度。
2、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3、根据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2教时。
一、审题。
1、板书课题。
2、小读者是谁?课文写了这位小读者的意见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运用已学的方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在这两段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什么是“良师益友”?这段话中“他们”是指谁?“我们”又指谁?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小姑娘是“我”的良师益友?
2、小姑娘为什么敢于向编辑提意见?
3、感情朗读第二段。
4、归纳第二段段意。
五、归纳主要内容。
1、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题扩展法;抓重点段的方法;段意归并法。
2、确定归纳方法,并说明理由。
3、归纳主要内容。
六、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提意见。
小读者编辑。
良师益友。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试着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看生字表,生字表上没有的字查工具书,读完课文后,再读生字表。
2、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崇高浸透项目辛劳汹涌塑造朝霞。
编织茁壮衷心祝愿波涛创造智慧。
蕴含春晖闪耀甘露情不自禁。
3、读第二遍课文,达到读通句子。
4、读第3、4遍课文,达到读正确,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5、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老师“好”在哪里?试着写一写。
6、从文中标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试着写一写你的理解,不明白的可以借助工具书。
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蕴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茁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衷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浸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塑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课本上描红,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本课生字写3遍。
8、把本课生词、课后三题写2遍。
9、预习了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写在下面)。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本课12个二类生字和12个一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2.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自学一类生字,并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感悟文章思想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感悟“巴罗先生让我读书,实在是付给了我的报酬”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假、式”等一类生字的识记。
2.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熟读一类字及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一类生字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齐读。
2.学生领读习题一、二中的词语。
二、教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师领读重点词语:
面值草坪甚至提议遗憾钦佩。
沉吟通宵激动整修。
三、思考:在预习过程中,遇到哪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做好记录,并可通过学生的问题展开对文章的学习。
四、读文,感悟文章内容。
(一)解题:“报酬”是什么意思?文中巴罗先生给我劳动的报酬是什么?
(二)出示“学习的问题”。
1.巴罗先生给我报酬的方式是怎样的特别?
2.巴罗先生给我的补偿是什么?“遗憾之余”“我”遗憾的是什么?
3.巴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学习,然后全班交流。
4.文章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你想对巴罗先生或“我”说些什么?
(对于五个问题的学习,首先应建立在多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多种方式读课文。)。
五、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生字,完成课后习题写一写,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1.指读一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
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个性化识记生字。尤其注意右边上部分不能写成几。
式:与“或”比较学习。
佩:第五笔是横,不能写成撇。
二、完成习题二写一写。
1.读词。注意挑选中挑的读音。
2.书写。提示学生注意“假、竟、式”的写法。
三、讨论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组讨论:我们怎样理解词语的含义,你有哪些方法?
全班交流:教师注重指导:如:“换词法”、“查词典”、“先查出生字的意思,再理解词语”等。
四、书写生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完成课后习题“填一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读生字卡片。
二、交流:与书有关的话题。
你读过哪些书?最喜欢哪些书?
板书设计:
报酬。
巴罗先生热情沉吟特别。
“我”钦佩吸引的报酬。
(改变命运)遗憾。
感激。
2、小老师带读。
3、齐读课文。
第二段画水池及其它。
(一)指导读文。
1、要把这幅画画好,我们要弄清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在奔向大海的路上,泉水都遇到了谁?说了什么?自由读第二段(第四——第十自然段)。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把刚才说的画下来,指导作画。
(二)画水池。
2、泉水乡那么多,生活在这里的人多么幸福啊。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画杜鹃花及其它。
方法同上。
着重欣赏文中比喻的作用。
1、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为了让我们没看见过泉水的读者,能具体感受到泉水的声音和形状,在文中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方法。你们再读读,作者描写泉水用了哪些比喻和拟人?(学生自读,画出比喻句和拟人句。)。
2、在老师带你们一起读读这些句子。(通过导读,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包含的意思。)老师说上半句,你们讲下半句。
3、如果把这些句子省掉,你们体会体会怎么样。(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在文中的作用。)。
1、小朋友想一想,再对照书上的插图。看看还可以画什么?(楼房、鸟、树……)。
2、学到这里,你们想对泉水说些什么吗?
3、你觉得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你能献给它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5、指名试读、试背,评议指点,再指名。
1、有五个生字朋友是我们今天要学会写的。(分组出示“顶、影”、“热”、“候”,指名认读)。
2、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示范写“热”,生练写。
4、作业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泉水。
山腰姐姐多。
平地杜鹃花清。
果园果树甜。
山谷画眉鸟美。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语。
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文中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小姑娘纯真、一丝不苟的美好形象。
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感受小姑娘认真负责的美好形象。
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叔叔的良师益友。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切入。
1.出示“小读者”“编辑”这两个词语,读一读,说说什么是读者和编辑。
2.揭示课题。
3.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内容并识字。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新词检测。重点注意:“您”和“你”的区别;“及”和“级”的区别。
3.再次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随机板书以下内容:小姑娘、编辑、两个错别字。
5.课文中的小姑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品读体会小姑娘的可爱。
1.外貌的可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小姑娘外貌的词句。
学生交流朗读以下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可爱:扎着蝴蝶结,年纪不过八九岁,扑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脸蛋红扑扑的。
2.找出写小姑娘神情和语言的词句。
3.放声朗读这些词句,指名读,随机点拨说话人在话语中表达的感情。
4.学生默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5.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随机点拨。重点注意以下语句;。
(1)“你是编辑叔叔吗?”“我是来提意见的。”小姑娘从书包里掏出我们最近出版的一期杂志,一本正经地说,“这里有两个字错了。”
(2)“是的,我查过字典啦!”小姑娘抬头看了我一眼,像背书似的说,“11页谁叫‘包么’呀”小姑娘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她不再说下去了。从这段话中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为了这两个错别字下了工夫,不但查字典还要把错误的地方记熟,小姑娘活泼又善解人意等)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好这一段话。
(3)“嗯,”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她改正。”
从这一段话体会到些什么?(爱读书、真诚地帮助朋友)启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是在及时帮助朋友改正错误?——为了两个错别字特意跑一趟,来回要走几千米的路。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真诚,一丝不苟)随机板书“来回几千米”。
6.读课文,再说说小姑娘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体会编辑的心情。
1.默读课文,找出写编辑叔叔的心情、神情变化的词语。
2.交流后出示以下词语:甜丝丝的、愣住了、诧异、将信将疑、尴尬、火辣辣、笑着问、久久难以平静。
3.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进行体会。
4.讨论:编辑叔叔为什么心里甜丝丝的?引导学生读好第1段。
后来编辑叔叔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想些什么呢?
出示句子:“我想,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从时时刻刻和千千万万体会到什么?“怎样的人才被称为良师益友呢?”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小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让编辑们办的杂志更完美;小读者的夸奖和感谢,让编辑的工作更快乐让编辑充满信心)。
五、完成作业。
1.分角色根据提示语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区别形近字:蜜、密;稿、搞;极、级;淘、掏。
3.书写生字。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语。
小姑娘(纯真、一丝不苟)。
两个错别字查字典记熟来回几千米编辑(深受感动、启发)。
同学们,今天老师换了一个工作,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工作吗?请大家来看老师的名片:
黄山风景区总经理。
杜新华(电脑出示)。
现在我们景区缺少一名为游客介绍黄山奇石的工作人员,想在咱们班级里招聘一名导游,到我们景区作导游工作条件好,工资高,而且还可以天天看到美丽的景色,有没有愿意报名的呀。
有这么多的同学都愿意参加,可是我们只要一名呀,那现在我们就要开一个招聘大会了,由同学们来作评委,大家来决定让谁来作这个人人都羡慕的导游吧。
作为一名导游,首先要求是口齿清楚,现在进行第一关的比赛,就是朗读课文。这些同学请你们每一读一段课文,然后由大家评判,选出五名选手进入下一关的比赛,评委可以对选手进行点评。
(学生读课文,举手表决后,再由学生来。)。
恭喜这五位同学进入了第二关。第二关的比赛是生字关,这一关的比赛是由选手在班级中找一个合作者,两个人共同来完成,其中一个人来说字的意思和用法,另外一个人来猜出这个字是什么字,在规定时间内都猜到的同学就算过关,在猜字的过程中表达的一方不能用到生字本身。
(学生来完成学生字的过程)。
第三关的比赛就要考我们同学作为导游的能力了,现在选手就是真的导游了,你们要向游客介绍我们黄山的各种奇石了,你们要抽签来决定向游客介绍哪一个,游客可以向导游提出关于这个奇石的问题。
(学生来完成,由同学来评选出两名选手)。
(电脑出示不同景区的图片)。
下面就剩下你们俩个人了。进入最后一关的比赛,这一关要考验你们的能力了,现在每个同学有一分钟的时间来向大家总体的介绍一下我们黄山风景区的这些奇石,同学们会对你们的加以评定,然后选出由谁来作我们景区的奇石导游。
学生、评选。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2、交流、品读。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扩展阅读。
教学目标:
学写钢笔字,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写毛笔字,掌握竖钩和横钩的写法。
重点难点:
学写钢笔字,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写毛笔字,掌握竖钩和横钩的写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a说说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b出示:困、周、间,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发现?(三个字是包围或半包围结构。)。
c在写的时候,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
d出示“困”,指导书写,学生书空。
e教师范写,注意里面的木的最后一笔要写成点。
f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描红“困”,并临写。
g按以上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周、间”两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写毛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水”中的竖钩。在竖中线居高起笔,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锋向上缩笔,然后快速向左上钩出。
2、教师执毛笔范写竖钩。
3、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
4指导观察“家”中的钩——横钩。
5、学生临贴描红。
6、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钩,互相交流书写心得,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1、认识生字3个。
2、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1、把课文快速读几遍,读熟。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指名分节朗读。
3、学生质疑。
4、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6、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高兴吗?要把我们的喜悦欢乐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也会变得更快乐。回家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听,好吗?所以我们得学会复述课文的本领。
7、出示课文复述提纲,请大家根据提纲,抓住每部分的要点,先好好地读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或书中优美的语句,不看书,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小组准备。
指名分节复述课文。指名复述课文。边复述边看媒体演示。
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略读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人们对小燕子的关心,受到关爱生命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感受能力。
运用略读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ppt课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一共有几个角色?主要人物是谁?(田田和韩奶奶)你觉得她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关心燕子的人)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体会出来呢?用什么方法能很快的找到呢?(略读,抓重点句、关键词)
二、精读感悟运用略读
1.学生自由读文,围绕“田田”,感悟内心
学生汇报: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的?
预设如下:
(1).“小燕子饿了,燕子妈妈出去找食,什么时候回来呀?”
(2).“如果谁把它关上,燕子妈妈衔食回来就进不来了,小燕子会饿死的。爷爷,我们想想办法吧。”
(3).“二楼韩奶奶家离燕子窝近,我们跟韩奶奶说一声,大家共同看着这扇窗户。”
指导朗读:想出办法的田田一定激动不已,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激动的语气。
(4).田田“抢先说”说明她很着急。
2.自由读文,围绕“韩奶奶”解读文本
学生汇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韩奶奶也很关心小燕子一家的?
(1).“韩奶奶正站在门口”可以看出她也十分担心和关心,担心的是窗户被关上,关心的是小燕子被饿坏了。
(2).“有一天窗户关上了,燕子妈妈的叫声跟哭声一样”,
追问:韩奶奶听到后什么感受?为什么会这样想?这叫什么?(将心比心)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将心比心”的含义。
4如果你是小燕子,听了他们的谈话和想法,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加深理解和教育】
三、回读课文积累背诵
1.是啊,人关心动物,动物也同样会回报人类,我们应该和睦相处,那样,我们的家园才会更美好,就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再次感受一下田田他们对小燕子的关爱吧!自由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背下来。
燕子回家的路
小燕子饿坏窗户关上
田田:焦急担心
关心
站在门口
韩奶奶:担心等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金色、水泥”等词语。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熨帖”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一、对比欣赏,激发兴趣:
1、激趣揭题。
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走进一条水泥道。通过原始水泥道和铺满金色叶子的水泥道比较,感受水泥道奇妙的变化,感受落满叶子的水泥道的美,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板贴,认识梧桐叶。
2、指导书写“铺”。
指导“铺”的读音,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1、读课文,认识生字词语。
下面咱们读读课文,可以吗?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画出你认为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2、生自由读课文。
3、师板书:熨帖,凌乱。
“粘在熨帖”这两个词语指导认读。等楼梯的方式认读词语: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小雨靴。4重点指导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重点指导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
课文中还有一些难懂得词语,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都画了,熨帖、凌乱,其实还有一个词语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看板书:明朗。课文里是这样写的:抽生读第1—3自然段。“明朗”什么意思啊?总结方法:借助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
(2)小结:同样一个词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的。三、细品:学习5—7自然段。
重点学习5—7自然段,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5—7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用……画下来,喜欢的词语用圆圈圈出来。
2、与同桌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1、学生根据要求学习。勾画,交流。
2、分享你都画了哪些词语和句子,体会秋景之美。
(1)抓词语“闪闪发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了,下过雨,叶子上的水珠还在发光,好美呀!指导朗读。(老师范读,生读,齐读)。
(2)抓句子“我走在……路的尽头……”比喻手法,把水泥道比作地毯,把落叶比作图案,师范读,生跟读。体会的好,你们才能够读的好。
(3)抓词语:“金黄金黄”重点强调叶子的颜色,体会到了色彩之美。图文结合感悟美:金黄金黄的叶子,带着体会再读一遍。有了理解就读的更美了。
(4)联系上下文理解“熨帖”“凌乱”。“熨帖”就是粘在,紧紧地粘在(联系上文),联系下文就是平展的粘在。(师板贴,联系上下文。)。
“凌乱”,用学过的方法说一说你的理解:不规则,联系上文,也可以借助词义理解。“凌乱”就是杂乱无章,这个词有点贬义的,可是为什么放到这里来形容落叶的美啊?(自然,不死板,是一夜秋风也是一夜秋雨,更是美丽的大自然。)学生上讲台把凌乱的落叶铺到水泥道上来吧!欣赏图片,再次感受凌乱之美。
指导朗读:他们排列的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生齐读。你们体会到了这凌乱,感受到了这份自然之美,这份秋景之美,(师板书:美)。
3、指导写作方法。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整体的这三段,作者是如何把这秋景之美,自然之美呈现给我们的呢?完成练习纸第二个学习内容。
(1)学生完成第二部分学习内容,汇报:一片片是数量,金黄金黄是颜色,小巴掌是形状。同学们,你们看有光泽,有数量,有形状,有颜色,你们认为作者怎么样?(喜欢秋天,带着这种喜爱之情他把叶子观察的非常细致,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就依靠这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作者把这秋色之美写的多好啊,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秋景之美读出来。找三位小小朗读者,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欣赏这秋景之美。
(2)师创设情境引读:
(生说)。
四、学习最后一段,收尾呼应。
为什么说“第一回”,因为以前都没有留意过,今天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有心发现,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上学、放学路上的美,下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细心感受把你们上学放学路上的美写下来。
是什么让“我”心情愉悦?是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不得不说,张秋生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确实让我惊艳,这梧桐叶经历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的折腾,不仅没有影响美观,还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了一番。
它们排列的一点儿也不规则,可在张秋生的眼睛里却产生了一种凌乱的自然美,这样的美让人无法轻易的将注视的目光移向别处。我跟随着作者的步伐走着,一步一步小心的走着,生怕踩坏了一片落叶;我像作者一样仔细的数着,一片一片仔细的数着,不肯错过一片落叶。那些金色的小巴掌,就这样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而“我”棕红色的小雨靴就像是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愉快地穿梭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慢悠悠的走着,毕竟“我”也舍不得这短暂的美好。
可是这平常普通的水泥道,在“我”的眼中为何如此之美呢?
原来呀,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物质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要学会像作者一样不仅能发现平常普通的水泥道的美,还能够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大自然充满热爱,要是有了这样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啊,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这是一篇写景叙事散文,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的流露出了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仿佛身临其境。我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细细的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有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如6、7、8自然段的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喻,这个也是显而易见的,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就是在仿照“金黄金黄的叶子”“闪着雨珠的叶子”这样的词语形式去模仿描写时,可能稍稍有点难度,不过主要也重在平时的积累。
总之,这篇课文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审美,使学生学会如何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去发现美,并能尽其所能的将这些美好用细腻的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卢沟桥是一处古迹,也是一处历史意义重大的建筑,这些内容与学生阅历、知识水平存在差距,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障碍。
教师思考:
课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介绍了一处著名的古迹,描述特点时想象合理,恰到好处,并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鼓励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了解卢沟桥作为“七七事变”发生地的历史意义。
设计特色:
突出主线,读书自悟。
信息资料: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了解“七七事变”的大致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的地方的历史意义。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学习生字、新词。
3.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改课题入新课。
1.教师板书“狮子”并问学生看到这个词语想到了什么?
3.改动板书“卢沟桥的石狮子”想到了什么?
二:自学课文、质疑。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2.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3.指名串读,全班交流,评论长短。
4.引导学生就词、句、段质疑问难。
三:抓住重点学课文。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的一段话。
3.图文对照学习重点句:“有的……好像……”哪些内容是讲作者看到的,哪些内容是作者想到的。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狮子的特点。
5.你还能想象出几种狮子的形态?
6.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2自然段。
四:提供想象的空间。
文物工作者怎样数清楚狮子的数量的?你准备怎样数清楚?
五:课堂练习。
1.模仿“有的……好像……”句式落笔练习.
2.听记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了解“七七事变”的大致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地点和历史意义。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背诵第2自然段,导入新课。
二:汇报收集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
1.关于卢沟桥的资料,并结合第1自然段理解。
2.关于“七七事变”的资料,并结合第3自然段理解。
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三:朗读全文,升华感情。
四:课堂练习。
1.用“甚至、大概”造句。
2.搜集或写出几句歇后语。
板书:
数量之多:数不清。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甚至历史意义的建筑。
形态各异:有的……好像……。
上这一课,来源于去年听了窦桂梅老师上的以“母爱”为题的阅读文章《合欢树》一课。该课堂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紧紧地抓住了“好好活……”,把史铁生笔下那份深深的慈母深情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学中,窦老师适时地引入了史铁生其他文章,让孩子们在一种浓厚的母爱氛围中,感受作者笔下那份深沉、朴素而又高洁的母受。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那份真切的爱。后来,我又在网上看到了窦桂梅老师的《朋友》主题阅读教学实录。大师手笔,不同凡响。
今年,我们开始进行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尝试,可是,到底怎么进行?如何操作?我简直无从下手。后来,我想,就算是东施效颦,我也学学窦老师吧。于是,我选了五篇文章。准备以《蚂蚁的救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实施,到课后的反思,我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我哑然。是啊,我上这课的目标是什么?一开始,我定的目标是“感悟朋友之情”。可是,这朋友之情的范围也太大了,“生死之交”是朋友之情,“相互敬重”也是朋友之情,“雪中送炭”更是朋友之情……这节课,就让孩子们感悟那么多的“友情”,然后再联系实际,说自己的感受吗?那么,这是语文课还是品德课?我否定了这个定位。几经反复,我确定了“通过阅读文章,感悟蚂蚁困难时不离不弃的朋友之情;通过学习,懂得课外阅读一些基本方法”,这个定位就比较小,也比较容易操作了。
二是明确了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含义。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方法的指导应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堂课中,我要渗透怎样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呢?我觉得,作为40分钟的课堂,你想把一篇文章析透,已经很难很难,更别说还要带其他的几篇文章了,那么,怎么办呢?我觉得,比较恰当地把握精读课文的度,让学生学习“抓住主要句子理解文章中心”应该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方法指导。于是,我把阅读方法指导定在了“抓住主要句子理解文章中心”这个方面。希望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把这个方法迁移到学习其他几篇新的文章中去。课堂结果显示,这种迁移还是比较成功的。
三是课外阅读指导的度的掌握。这个问题,我上课前觉得很困惑,上课后,还是觉得非常困惑。因为《蚂蚁的救助》这一课中的蚂蚁精神,那在危急关头,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助他人的品质不是平常的“朋友”之义所能概括的,甚至可以说,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朋友的。对学生来说,那种在朋友需要帮助时,比如同学要向他借橡皮时,要请教他问题时,热情地帮助他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友谊了。课堂上,我把重心放在那只自己刚脱离危险,却不肯离开这是非之地,拼命衔咬泥土救同伴的蚂蚁身上,通过品读那句话,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那种“不离不弃”的患难之友情。
课外阅读指导课到底怎么上?主题性阅读到底如何把握?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耐心求索。
1、学会8个字,认识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学习课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教学过程。
2、师: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3、师:你们可真会动脑筋,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吧!
1、师:请同学们把书轻轻打开第11课自由的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相信这些生字也都会认了!谁能读?
聊天鱼饵挣扎筋疲力尽鲈鱼叫嚷遵守。
小岛急切划破乞求余地慢吞吞嘴唇。
涟漪周旋月光如水小心翼翼一收一放翕动。
不容争辩依依不舍。
指名读正音齐读。
教师给一个提示:一天夜晚,汤姆和爸爸去(),汤姆(),可是爸爸坚持()。
3、师:很明显,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记叙文的三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从哪些词句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大鱼?拿出笔画一画,并做上批注。
“啊,真大!还是条鲈鱼呢!汤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他和爸爸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一张一合地翕动着。”
抓住:“大、得意、漂亮”体会鲈鱼的大、珍贵、不容易钓到。
谈体会读评再读。板书:钓到鱼之后得意。
再次齐读这部分。
5、师:能钓到这么大而且又珍贵的鲈鱼,可真是不容易呀!汤姆是怎样钓到这条大鱼的呢?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汤姆钓鱼动作的词语圈出来。
6、师:从这些动词当中那个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经验、急切)。谈体会读评再读。
板书:钓到鱼之前急切。
7、师、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样钓鱼的?其他同学思考:你都知道了什么?拿笔画出来,做上批注。
8、“过了好长时间,汤姆突然觉察到水下有动静,鱼竿猛地抖动了一下。”
“汤姆一阵惊喜: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板书:钓到鱼当时惊喜。
“他赶紧抓起鱼竿,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一放一收,和鱼钩上的鱼周旋着。”
“那条鱼想挣脱鱼钩,不停地蹦跳着,甩动着尾巴,水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溅起点点水花。”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汤姆有经验、钓到大鱼很不容易(教师补充资料:汤姆当时只有11岁)。
指名读评范读各种形式的读。
9、师:同学们指板书总结,齐读1—5自然段。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认知:认识课本生字7个。
操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反映新型电影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情感:了解新型电影造型新,放映新的特点,知道科技的进步,新型电影的诞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创新:根据课后练习,也可自设内容开展想象,为新型电影创设情节。
1.继续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作到不出声、不动唇,边读边思。
2.用各种方法学习新型电影的特点,并找出有关句子感情朗读
根据练习,展开想象,说说哪些情景能拍成新型电影,注意用词准确,说话连贯、通顺。
一.结合旧知,引入新课
1、还记得电影是谁发明的吗?
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新型电影层出不穷。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丁丁和小林一同到球幕电影院去了解一下。
3、出示课题
(1)指名读课题:辨析:型――形
(2)齐读课题,感知全文
二、学习字词,完成练习
1.用你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读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些什么?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雁:双人旁;隙:右上是变形“小”
说出“窄”的反义词。
3.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看看下面各组字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区分它们,然后组成词语:
板()形()飘()错()
扳()型()漂()措()
4.刚才,小朋友们都表现出色,现在请你们看课后练习2,注意形容词与名词的正确搭配。
红通通的天
蓝蓝的猴子
刺耳的苹果
调皮的叫声
三.学习课文
1.刚刚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新型电影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新型电影究竟新在哪儿?有何特点呢?请你默读课文,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注意默读的要求。
2.交流
(常见的电影院是四四四方方的,而这个电影院却是半球形的,造型独特新颖。运用比喻:像一只巨大的碗反扣在地面上,语言生动形象。)
(2)大厅里亮堂堂的,地板像个巨大的盘子,中间低四面高。
(大厅的.设计与众不同。比喻:像个巨大的盘子。这个盘子中间低四面高。补充介绍:这个盘子的底下还有弹簧,根据剧情,这个大盘子还会动起来,让观众感觉置身于影片的场景之中。)
(3)天花板就像那蓝蓝的天空。
(比喻:像蓝蓝的天空。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结:这个电影院造型新颖,不同于一般的电影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句,使文章更加生动,让我们仿佛真的看见了一座新型的电影院。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巧用比喻,把事物介绍得生动形象。
板书:造型新耳目一新
(4)四周的银幕上出现了彩色的画面,连天花板上也出现了朵朵漂浮的白云,成队的大雁从上面飞过。
(这个电影院的放映形式也很新,有声有色,让观众感觉就在影片之中,真是――-身临其境)
(5)这时候,飘来一阵阵苹果的香味。
(更加逼真)
(6)嘿,这电影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
(这句话概括出了新型电影的新颖之处)
(7)他向前一冲,头撞在透明的椅子背上了。
(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小林已经完全沉浸在影片当中,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
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说明其特点,并进行朗读,集体点评,老师指导感情朗读。
3.除了朗读法之外,请你用其他学习方法来说说新型电影的特点。
概括法:嘿!这电影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
板书法:(见板书)
图片观察法:(从图中找出新型电影的别具一格之处)
四、说话练习,课后练习
球幕电影院,即将开播新片,如果你是导演,想想哪些情景拍成新型电影,会令人新奇、惊险、有趣的感受,请你想一下,然后将你创作的情节告诉同学们。(注意,内容符合逻辑,说话连贯,用词正确,情节新颖)
五、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新型电影
造型新(耳目一新)放映新(身临其境)
半球形有声
地板中间低四周高有色
天花板蓝蓝的有香味
[练习设计]
1.请你画一画新型电影的外形。
2.照样子写词语
例:一阵阵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4.照样子写句子
例:大厅里亮堂堂的,地板像个巨大的盘子。
(1)新型电影像
(2)天花板像
5.你看过立体电影吗?假如看过,写一写你的感受。
课文《不吃无主梨》主要讲的是我国宋元时期的学者许衡年轻时,与几位朋友在战乱时期出行,虽然天气炎热,大家都干渴难耐,但许衡仍然坚持不吃没有得到主人许可的梨子。表现了许衡做人做事有严格道德原则的精神。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过程,也是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情感体验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对话过程,全在不同目标、不同层次、不同情味的朗读中。以读贯穿始终,读中感受、读中思索、读中碰撞、读中顿悟,并随机以说促读,读使对话过程得以升华,让枯燥的文字,在学生心中变成流淌着的浓浓的情意。另外,以情启思,以思促情,情思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因此,在课堂上我构建了“情中研读,境中探究”的教学模式。
1.通过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学习他做人做事有严格道德原则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
3.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对课文内容和许衡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和感情,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4.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
难点:1.对课文中多次提到的“有主”和“无主”的理解。2.进行个性化阅读,对许衡的做法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理解什么叫“无主梨”,进而对题目也有了一个从字面上的了解,那就是“不知道是谁的梨不能随便吃”。
2.师: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谁不吃无主梨的事吗?(许衡)书中是怎么介绍许衡的?(学生读书中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教师相应出示投影片,简介许衡,同时要给学生解释一下什么叫“宋元之际”。
过渡:瞧,他多有名气啊,同时他也是一位值得人敬佩的人。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他年轻时的一件事,让我们快来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并且边读边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学生自由读文)。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例如,让学生区分“啃”和“肯”的字形和字义,读准“汗流浃背”“撩起衣襟”的读音。如果学生不理解词义,教师可以先让其他学生先解释,老师再做引导。学生可能不明白“讽刺”一词,这里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词义。让学生找到课文中哪句话是讽刺的话,并用讽刺的语气读一读:有梨不吃,宁愿口干舌燥,真是书呆子!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多渠道的,不同的词语要灵活选用不同的理解方法。比如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撩起衣襟);采用分解组合理解词语(汗流浃背);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如讽刺);还可以用词语说一句话来理解词语(比如下面要讲到的“争先恐后”一词)等等。
3.检查读文情况。几生分几部分读课文,其他生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从整体把握课文。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先自己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概括有困难,就出示下面的提示句,帮助学生来概括。)。
课文主要讲述了()在()情况下,()的事。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中年段的学生要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要领着学生抓文章要点,主要内容一定要涵盖所有要点,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至于表达的语言不必强求统一。所以在此,我们要给概括能力较弱的孩子搭建一个阶梯,扶助他们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另外,也是把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辐射点,为下面的教学做以铺垫。
(三)研读感悟。
1.师:课文中除了许衡,还有哪些人物?(他朋友)他的朋友们吃梨了吗?(吃了)为什么?(因为口渴)。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许衡和他的朋友很渴呢?(出示第二段句子)。
3.谁能把他们干渴难耐的感觉读出来?(指几名学生感情朗读,教师适时指导或范读,总之要通过朗读让学生们体会当时大家十分干渴)。
4.师:正在他们干渴难耐的时候,突然有人看到前面有一棵梨树。(出示梨树图片)呵,树上挂着黄澄澄的大梨。让学生说说假如你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要说出真实想法。
5.师:许衡和他的朋友都是怎么做的呢?轻声读读第3自然段,画出他们见到梨后不同表现的词语。
6.师: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地让孩子理解“争先恐后”的意思,可以用“争先恐后”说一句话)。
7.师:为什么许衡不去摘梨吃呢?让我们也走到梨树下,一起听听他们的对话吧。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4—16自然段,一边自学以下内容:
(1)许衡不吃梨的理由是什么?用——画出来。
(2)有几位朋友劝说许衡吃梨?用不同的符号做上标记。
(3)你怎样看待许衡的做法?
学生先默读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a.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要重点说清“许衡为什么开始说这是有主的梨树,然后又说这是无主梨,最后说我们的心是有主的”呢?在第9和11段提到的“这是有主的梨树”,这里的“有主”指的是这梨不是野梨,是有人特意栽种的,也就是“有主人”的。在13段提到的“梨是无主的”,这里的“无主”指的是梨树的主人逃难去了,不在这里,或许再也不回来了,这梨树就无人看管了,所以说“梨是无主的”。而“心是有主的”,指的是心里要有主见,做人做事要有原则。如果学生对两个“主”字理解有困难,可以出示投影片,选择“主”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而第15自然段提到的“不吃无主梨”是指即使有主人,没有得到主人的许可,梨也是不能吃的。那么课题中的“不吃无主梨”就有了更深刻的含义,而并非是上课伊始学生的浅显理解了。
b.第二个问题,是有四位朋友劝说许衡吃梨。师可问学生:天气炎热,口渴难耐,你们愿意扮演许衡的朋友来劝劝他吗?看看谁的语气最符合当时的情况。为了朗读更有连贯性,可以不读提示语,只读人物对话部分。然后选5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教师要适时指导评价。
c.第三个问题是“你怎样看待许衡的做法?”在这里要让学生大胆地谈出自己的观点。也许有人赞成许衡的做法,认为他有道德原则;也许有人会质疑许衡的做法,认为他太迂腐。
(四)总结提升。不论怎样,教师在教学时都要总结出: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摘人家的梨吃。因为我们的心是有主的,能分辨出对与错,不是自己的东西,在没得到许可的情况下,坚决不能要。所以才有了“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句名言。(教师板书)。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145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