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初中化学老师说课稿范文(13篇)

初中化学老师说课稿范文(13篇)



教案模板的格式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安排等部分。通过多次反复的使用和优化教案模板,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初中化学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酸及其性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酸及其性质》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酸是《新课程标准》中“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的主要内容。本节授课“常见的酸”是酸学习的开始和引领。主要介绍了酸的特征,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以及浓硫酸的特殊性质和稀释方法。本节和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是一脉相承的。

(过渡: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再说一说本班学生的情况。)。

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接触到酸雨、酸奶、碳酸饮料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如水果、食醋等。通过前面的学习,又知道盐酸能和大理石反应。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其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开始。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浓盐酸、浓硫酸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浓硫酸的腐蚀性、吸水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通过酸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提高回忆、类推、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通过探究酸的性质的有关实验,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

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了:)。

合作探究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在教学中我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程的开始,我将向学生展示两瓶未贴标签的酸溶液,一瓶为浓盐酸,一瓶为浓硫酸,并提出问题,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分它们,待学生产生困惑时,我会引导学生研究物质要从性质开始学习,由此引出本节课《酸及其性质》的学习。在导入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设置了疑问,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让学生更注重学习的过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在新课讲授环节中,我将按照三部分进行展开。

1、几种常见的酸。

首先我会请两位同学帮我轻轻摇晃一下这2个试剂瓶,并观察现象,然后揭开瓶盖,小心扇闻味道,并向其他同学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根据现象,学生交流讨论后总结出:浓硫酸是无色无味粘稠状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浓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打开浓盐酸的瓶盖产生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生成盐酸小液滴。浓硫酸没有白雾说明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接下来我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寻找两种酸在生活当中的用途,这样处理也能让学生建立起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观,同时也将生活与化学相连,也体现了生活化学的理念。在本环节中我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强调酸的使用注意安全措施,培养学生实验过程的安全意识。

2、浓硫酸的`腐蚀性。

根据上一环节,我会直接提出问题,既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于实验室干燥气体等使用,那么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顺势引入到浓硫酸性质的学习中。在探究浓硫酸的特殊的性质时,我会组织演示实验,并请两位同学协助表演“白水写黑字”、“木棍变黑炭”“水滴布穿”等趣味实验,其他同学仔细观察,通过观察现象,师生共同总结出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能夺取纸张、蔗糖、布料甚至皮肤等物质中的水分(按氢氧原子个数2:1的形式),生成黑色的炭,我们把这一特性叫作“脱水性”。

通过趣味实验一方面将学生注意力牢牢锁定在课堂上,同时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亲眼目睹浓硫酸腐蚀的现象,能够更加真实感受到使用浓硫酸要特别小心!

3、浓硫酸的稀释。

这个实验比较危险,可能会导致学生受伤,因此我会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结合教师的正确操作,以及视频模拟稀释实验的错误操作,总结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方法是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或是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在学生对浓硫酸的稀释的操作掌握了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要如何操作,教师指导提出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缓解。

该环节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大胆猜想,再通过错误操作,强化正确操作的必要性,并让学生从浓硫酸的腐蚀性中学会处理应急伤害的方法。

环节三:小结作业。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演示实验: [实验2-2]至[实验2-5]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初中化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20xx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1《空气》。本课题为一个课时,内容包括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三部分。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拉瓦锡实验得出空气组成为氧气和氮气,进而通过磷的燃烧实验验证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应用来体会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由前两部分内容学习引出第三部分内容保护空气。这一课题是中学生接触化学学科后第一个比较深入的课题你,是入门课题。本课题也为以后学习氧气及其制备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课标中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制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组成并对空气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加强合作、表达与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并且本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可以说补存在特别难的教学点,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空气组成成分实验探究上。

二、说教法。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以空气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因此,我选择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分析、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等,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参与、感兴趣的状态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对于保护空气的教学,让学生从日常事例中分析总结后,采用讨论总结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学概念是不宜扩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心问题、用途,应予以鼓励表扬。

三、说学法。

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与小学课自然课中知识有联系,

因此很容易引起兴趣,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在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做调查,对空气质量及其评价依据有所了解。

2、指导学生理解拉瓦锡实验的方法、原理及结论。

3、仿照拉瓦锡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结论,从中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对课本图片展示,指导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自主建构几种气体的应用及原因,得出几种气体的性质,从现象到本质去了解新知识,初步体验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原则。

5、指导学生对身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认识来提高学生环保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我让学生对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的调查结果分享,引出空气的话题,并由此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空气是有什么组成的:通过“在大家做活动的时候喜欢在室内还是在室外?为什么?”提问,学生回答,引出空气的宝贵,再提出“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科学家又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呢?我们能否模仿科学家进行验证呢?”这些疑问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产生疑问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把拉瓦锡实验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快速领悟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方法。此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得出用燃烧法来模仿验证,并现场来做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实验,而且详细介绍实验用品及步骤,强调学生要注意观察的实验可能发生的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及成果,做实验是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做完实验后,我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发现问题进行讨论,由此完成本课题第一个教学内容。接着由空气组成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学习概念之后,我设计了随堂练习,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记忆并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接着提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又这样的用途?”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时我要补充的是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让学生自主建构几种气体的性质用途,由此达到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

保护空气:由讨论“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大气污染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为保护大气,你能做些什么?”几大问题过度到第三部分内容,先指导学生分析图2—8(大气污染),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全面、更清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叙述大气污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进友谊。并通过提问“你能为保护大气做些什么?”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达到情感目标的教学。

结课:我通过鼓励学生对课前的调查结果以图片、论文等形式展现,并在网上做交流,使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并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提问为结尾,引发学生对本课题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更系统化。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课题知识内容不多,所以我将空气组成以示意图展示,而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并将混合物、纯净物概念书写出来,用化学符号列举纯净物,为以后学习元素符号打下基础。最后对空气污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现,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知识一目了然!

对于《空气》的说课就到这里,希望各位老师指导指正!

初中化学说课稿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州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州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2)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1)、(2):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升华。

初中化学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又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从本节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会写化学方程式显的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一步:想一想(温故知新)。

生:变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cropbottom="44398f"/。

师:这个化学方程式表明了什么?

生:1、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哪两个原则?

生: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生:遵守了书写的两个原则。各物质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符合事实,等号左右两边c和o原子总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观察猜想)。

(多媒体显示):教材p96图片。

师:猜一猜,第一幅图片揭示了一个化学反应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个式子左右两边h、o原子总个数相等吗?遵守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了吗?

生:氧原子个数不相等。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师:猜一猜,第二幅图片左右平衡了吗?用一个什么化学方程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左右平衡了。

师:第二幅图中的平衡,是怎样从第一幅图中的不平衡变化来的?什么叫配平?

生:将第一幅图中的h2o的前面配2,h2的前面配2。加在一起就配平了。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边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叫配平。

设计意图:从图片上形象直观的告诉学生,h2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学生很轻松的就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我们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步:试一试(自主探索)。

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那些?

生1:生成物可能不对,应该是p2o5。

生2:没有反应条件。

生3:若生成物为p2o5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写化学方程式有那些步骤?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找错误)。

点燃。

生1:

4p+5o2====2p2o5。

生2:第一步,将磷、氧气的化学式写在左边。p2o5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第二步,配平:因为左边有两个氧原子,右边有五个氧原子,两数的最小公倍数10,所以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式子右边的磷原子个数是4,左边磷原子个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师:化学反应的信息是否都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生:没有。

师:能不能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出这一信息?

生:在氧气的化学示后面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师:演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有沉淀产生。怎样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这一信息?

生齐答:在氢氧化铜的化学式后边加一个向下的箭头。

师:是不是见气体和固体就加箭头呢?请你们看书自找答案。

设计意图:强化理解、巩固练习。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使学生在尝试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练一练(讲练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点燃。

点燃。

(1)fe+o2====feo2(2)fe+o2====fe3o4。

2、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水通电分解。

(4)一氧化碳(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帮助学生指点、纠正。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第五步:议一议(小结提高)。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3、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多媒体显示):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口诀):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需注明。

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课节巩固)。

1、教材p98:1题、3题、4题。

2、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初中化学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元素》,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本节课分为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本节课是化学的“工具性”课程,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工具。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后续,而且是学习以后离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不喜欢老师的单纯灌输讲解,希望老师创建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本节课中我多数设置讨论、看图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密切的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格总结法等。并通过使用投影展示,将知识体现的更加具体形象。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疑问: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疑问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教师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元素呢?运用投影展示两组物质:

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规律,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这样的设计,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氧气、铁、硫酸铜,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培养学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念,并认识元素的分类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3、认识身边物质中的元素

教师组织活动学生看教材图2—8,将构成地壳成分元素的质量分数做一些常识性介绍,并简单向学生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怎样测定的。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铁。

教师总结: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4、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讲解(投影教材p61图3—19)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的情景。引出“元素符号”。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体会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投影教材p62表3—4)请同学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教师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并投影规范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图文并茂,将抽象的规则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书写规则,并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5、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师讲解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科学家把它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投影介绍门捷列夫。提问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发现规律。

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元素周期表共有7横行,18纵列,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列叫做一个主族,按核电子数递增顺序进行,对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标注。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盐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科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本课题教材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小资料核试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和理论依据。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形象。

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小资料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化石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及新能源的优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以发展,就应引导学生主导参与和体验各种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摆脱以志士为中心的束缚,促进学生转变学生方式,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五、教学流程。

生活感知:某些燃料燃烧会污染环境;分组实验:酸雨危害模拟实验;观察图片: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讨论:1、空气受到污染的原因;2、如何才能减少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介绍:两种清洁燃料;阅读:有哪些可被利用的清洁能源。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一问一答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新课探究。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酸雨的危害,发扬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在界河图片对酸雨造成的危害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从而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清醒地认识。

(2)通过市区的环境,明确造成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解决的方法,从而从学生内心唤起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的紧迫意识,同时激发对使用清洁能源的渴望。

(3)介绍使用和开发新的能源,通过自学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分析对比能力,知道在化学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4)通过阅读新能源,了解我国在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所作的工作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结:提出希望,给学生鼓励,引导努力奋斗的方向。

4、作业。

5、质疑。

初中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记我的初中化学老师

“classbegins!”随着这句响亮的口令,我们最敬爱的魏老师的趣味课又开始啦!不过,你们可千万别被这句英语误导了哦,我们的魏老师呀上的可是化学课噢!

“魏嗲”是我们对这位诙谐、幽默的化学老师的尊称。不过,你可别听我们称他“魏嗲”,就以为他年龄很大,其实他是一个才学横溢,上课生动有趣,爱耍酷而又有那么点儿“自恋、自负”的中年老师。他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有趣,是我们最享受的!“魏嗲”虽然比我们大三十几岁,但时常和我们打成一片。可以说他不仅是我们最爱的好老师,也是我们的最好的知心朋友,但在医生的眼中他却是一个最不乖的病人,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听了我解说,你们就会恍然大悟。

好老师呢,是因为他有一套独特的“魏氏”教学方法,能使他所教的学生人人爱学,个个都懂。比如说,他自编的“魏氏诗”和“打手板”等。你们知道吗,虽然我们“魏嗲”是一名化学老师,可他曾是诗歌协会的会员哦!他为了让我们轻松掌握那些化学知识,分别把它们编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

诗词。

如“钾钠铵盐硝酸盐溶于水中一片天……”还有就是他的那把尺子让我们既想念又害怕!因为他有一个规定每次考试没有达到他预定的目标就要上台“领赏”—打手板。也许你们会认为他只是吓唬我们其实我告诉你们那可是真的打呢!就是在他这种严格的要求下我们班同学一个个进步很快成绩也就迅速提高啰!

至于好朋友嘛,要说的就太多太多,要不我给你们说一件事吧!“魏嗲”课余时间经常在我们面前自夸他的烹调手艺如何好,尤其“魏氏红烧猪脚”堪称一绝。于是,我们就缠着要他做“魏氏红烧猪脚”给我们解解馋。你别不相信,有个星期日他真的做了一大锅的“魏氏红烧猪脚”,并一个个打电话通知我们去品尝。哇!他的手艺确实棒,我们每个人都吃得好香、好享受!你们说,我们的“魏嗲”是不是很够朋友。

初中化学说课稿

《离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第四单元课题三。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为学生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基础。

(1)知识与技能:在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过程:学习“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发展。

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我会答、“我会写”、“讨论与交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依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及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方法: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一是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二是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知识回顾:“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示课件,抽生回答。)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那么,当他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来探究离子的形成。

2、创设情景: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3、讨论交流:全班分为八个小组,短暂讨论交流。(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4、漫画导入:投影教材第79页插图4—10和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环节1、离子的定义: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荷吗?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

环节2、离子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得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都带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带电荷有什么不同。交流发现: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离子带负电荷,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分类思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环节3、离子的表示:通过分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而形成,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离子符号的书写就是在原子的基础上标明所带电荷。这样可以轻松突破离子符号的书写这一难点,也为介绍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当然离子符号的书写还要结合后面的化合价反复训练才能落实。

环节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提出问题:带异种。

电荷的两种微粒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展示课件原子和离子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评价归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2、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已初步形成体系。结合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此时提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

1、我会答: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上(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上(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我会写:写出下列离子符号: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设计目的:第1题,主要是对离子的形成进行检测,第2题,熟悉离子符号的书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是发放“小礼包”,“小礼包”内写着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打开“小礼包”宣读知识点,给学生一点点神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既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检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教学高潮。)。

1、小结交流: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1)过程小结、(2)知识小结两个步骤,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2、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离子。

一、离子的形成。

二、离子和原子的关系。

1、离子的定义。

2、离子的分类。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

3、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的意义。

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中化学《盐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单质》。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该部分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1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石墨和钻石有所了解,同时对于煤炭燃烧,以及冶炼金属也略知一二,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本节课内容源于生活,了解碳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体现元素的统一性和物质的多样性。能够借助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不同,明确三者物质的性质不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有区别,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道理。学生学完本课,不仅对碳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有了充分的认知,同时能够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铅笔芯、钻石、玻璃刀等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储备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是学生并不能系统概括金刚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质以及其他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因此在讲课期间可以应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认知。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对应的用途。

2.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关图片和实体物品观察与分析,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学的奇妙和谐。

四、说教学重难点。

初中化学元素说课稿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xx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1999年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