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21篇)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21篇)



范文范本是提供给学习者参考、模仿的典型范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下面是一些写作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古代汉语传统教学与当前的教学实际问题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6(8)。

[2]韩振.传统文化是古汉语教学的重心——张世超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以外,还挖掘了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处,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开展“小”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每课练好两个字活动。每一节课,在进行新课之前,都有一名同学(已经给学生编号了,依次轮流)在黑板上写上两个字,然后师生一起做评价,一起修改,一起练习。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写字水平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每生每月办一份小手抄报。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积累资料、组织材料等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求每生每月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资料办一份高质量的手抄报,并在班内张贴展览,评出等次,记入档案。这样,既让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

二、举行“小”比赛,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

1.实行小组竞赛制度。从开学之初,教师将全体同学分为实力相当的几个小组,指定相对优秀的学生为组长负责组织学习,并规定以后的所有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评比,结果将直接关系到组长学期末的考评。这样,就调动起了所有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优秀生不再保守,落后生不好意思不思进取,全组拧成一股劲,全班掀起了学习大竞赛,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2.定期举行练字比赛。写字不好成了部分学生的心病,也有些学生不愿意练。为此,教师除耐心细致的指导外,还定期进行练字比赛,每次都评出部分优秀作品张贴在班内,对进步较大的进行适当奖励。这样既丰富了班级活动,又推动了学生练字的兴趣,提高了写字水平。

3.进行趣味故事擂台赛。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成语故事擂台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先发动学生搜集和整理有趣的故事,然后举行擂台赛,使课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倍增。

三、建立“小”本本,积累丰富资料,增加知识储备。

1.建立小作文本。学生写作水平差,但大都不愿意练习写作,觉得短时间无法提高,出力不讨好。为此,教师帮助每一名同学都建立了小本本,鼓励他们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描绘生活的新气象,评论社会上的大事小情。这样,既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让他们慢慢地学会了写作、喜欢上写作。

2.建立小资料本。农村中学条件较差,除了课本学生很难接触其他资料,视野狭窄,知识面不广,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求每一名同学建立起一个小小资料本,来搜集和积累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任何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方法、规律都是记录的`对象,例如名人名言、俗语谚语、成语故事、风俗人情、诗词名句、奇闻逸事、风景名胜、社会现象、见闻感想等。这些东西积累多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见闻广了,头脑自然也就聪明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自然也就增强了。同时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也是终身受益的。

四、给学生建立个人“小”档案,做到明明白白学习、清清楚楚教学。

教师了解到有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不够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进步不大;部分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不清楚,存在极大的误解。这些都不利于教与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就给每名同学建立起了个人小档案。学期初教师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写字水平等等各个方面)作一个清楚、全面的摸底,并记入档案,作为学习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各方面的材料及时进行积累,这样就使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情况,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学习方法等。教师也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学生的每一次考试结果教师都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家长,及时获取家长的反馈信息,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样,真正做到了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互通有无、相互了解、紧密合作,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发展。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不仅要重视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教会学生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鉴于古代汉语课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应遵循这样的思路:1.考核方式由单一考核方式转变为多维复合考核方式。古代汉语的考核方式应呈现多样化方式,如口头作业、电子版作业、分组讨论、社会用字规范调查、古籍经典内容情景演绎等,这些方式各有优缺点,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合运用,注重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判。2.考核内容由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侧重能力。古代汉语课有两个主要学习目标:一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二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分析处理语言问题的能力。就这两个要求而言,前者是必备的基础,而后者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因此,对于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上,而应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相应的考核方式上应该由理论知识型命题向实际能力培养型命题转变。3.评价主体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师生多元评价。随着高校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发展为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从单一的课堂拓展为图书馆、网络、社会。如仍用传统的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获取信息的需求。为此,应将学生也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形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网络作业学生跟帖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公平、民主。4.评价方式由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学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为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课的终极性评价,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而注重日常知识的逐步积累与运用的平时作业、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课程论文、现场答辩、撰写语言调查分析报告等过程性评价方式往往被忽视。要使学生真正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必须减少只看重结果的终极性评价,而应加大过程性评价的体现力度。

二、古代汉语课程改革实践。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课程的考核方式,经过六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一言堂的理论型授课方式很难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尝试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如学生参与古代汉语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选择作业布置方式、评点作业、设计编辑课程作业论文集、搜集整理实践性教学成果等,使整个教学过程都有学生参与,力争做到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点本身,更融合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从学生熟知的今天仍在使用的语言现象入手。因古代汉语所反应的内容与今天的现实生活有距离,有些语言理论或语言现象,学生很难理解。如在讲授使动用法时,学生比较茫然,但是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的“打扫卫生”就属于使动用法,用现代汉语的解释,即:打扫,使之卫生。这里的卫生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并能举一反三,分析今天仍然使用的语言中哪些还存有古代汉语语法现象的遗留。名词作状语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但是今天的成语中有大量的成语都属于名词作状语,如:蚕食鲸吞、星罗棋布、雷厉风行、狼吞虎咽、作鸟兽散等,学生通过分析日常生活用语中留存的古代汉语现象,加深了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深化了学生运用语言理论解释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3.学生全员参与的多维作业评价方式。传统的作业布置和讲评方式,学生仅把书本上的解释照搬到作业本上,有时候完全没有理解题目的内容,谈不上真正地掌握知识点。今天的学生大多对于网络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点,我们因势利导,布置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电子版作业,传到网上,学生互评作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授《郑伯克段于鄢》时,学生对于姜氏、庄公等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理解,就此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改编成诗歌、剧本、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样式,上传到中文系教学网络平台,学生之间相互跟帖,评判同学的作业,教师再根据每位同学的作业质量和同学的评价给出最终的作业成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4.注重能力培养的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课程结束的考核方式也应与之相吻合。如根据所学知识拟定一份试卷,要求题型多样、题量适度、难度适中等。为学生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培养命题能力奠定基础;情景演绎也是学生较为喜欢的考试方式,如选取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先找到在《战国策》中出现该成语的原文,再解释其中出现的词义引申、词类活用、句式等语法现象,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情景演绎,并录像存档。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古籍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诸多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减少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构建了合理的语言学知识结构体系。由单纯的知识考查扩展到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指标的考评,实现了学生由观看教学到参与教学,再到体验教学的转变,达到了以考促学的预期效果。

古代汉语对完善学生的汉语知识体系的作用探究论文

1、改善校园物质条件,形成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住校生,他们整天奔波于教室、宿舍、图书馆、实训室等场所,校园的内部环境与他们息息相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的规划设计、建筑物的风格特色以及教学设施的配备等手段营造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教学环境和生活场景。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的物质条件,让学生充分享受校园的整洁和优美,感受环境的清幽与宁静,体验建筑的现代与舒适。同时学校还要增加文体活动设施,配足教育教学设备,形成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它可以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进取的精神状态,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营造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的确如此,学校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校园的文化氛围体现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句标语、一个横幅等方面。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环境,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都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职业院校更应给予学生关爱、重视和引导,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氛围。如在校园建筑、主干道的命名上要仔细斟酌,体现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每栋楼的楼道应设置格言警句、每个班级的板报要有启发意义、学校的电子大屏幕上也要不断更新“心情物语”等内容,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上得到积极的暗示;学校的文化长廊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上需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眼球,教会学生怎样快乐地学习生活,如何排解心理上的困惑和疑虑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就是在软环境上下工夫,在细节上仔细谋划,让学生在校园内受到无声的教诲,从而端正自己的日常行为,并学会进行心理调节,增强心理品质。

二、笃厚的校园精神能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1、弘扬校风传统,凝练育人文化。校风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高度凝练,它是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恪守的准则。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广泛宣传自己的校风、教风、学风等传统,突出职业特色,引导学生崇技尚能、实践创新。如可以发挥橱窗、展板、标语牌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校风、学风等,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地方都能见到关于校风传统的宣传标语,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的精神食粮;经常开展校情校史教育,邀请杰出校友到校进行励志演讲,彰显学校的办学成绩,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凝练深刻的育人文化。久而久之,学生们会深刻领会校风的内涵,牢固树立爱校、尊师、重教、乐学的思想,并在日常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2、尊重学生人格,和谐师生关系。校园的精神文化还体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氛围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有当师生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时,学生才能对教师言听计从,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多数职校生在中学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职校后在心理上更需要得到老师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用朋友式的爱心和诚心来对待学生,以情感人、以情教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在遇到困惑时就会首先想到找老师或朋友倾诉,并学会自己调节心理,保持心情舒畅,其心理负担便会随之减轻,心理也会变得更加阳光和健康。

三、完善的.制度规范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校园制度常常以规定、措施、决定等形式出现,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它主要是指学校和班级教育中的领导体制、管理模式、教学规范、活动组织形式以及各项规章等。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它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和特色亮点。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能够规范学校的教学秩序,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充满自信,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从而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1、严格学校管理制度,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约束性的条款,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限制性和规范性。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自我约束力较差,叛逆心理较强,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做出违纪甚至违法事件。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冰冷”的制度转变为学校的内在文化,逐步让学生接受和认可,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的管理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会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

2、组织校园文体活动,以制度的形式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具有愉悦性情、培养兴趣、增长才艺等作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文体活动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更渴望得到尊重,更渴望获得成功,因此职业院校要采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综合评价学生,并用制度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艺术节、职业技能节、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激励学生每学期都参加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具体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统筹规划,如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努力办好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以一系列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展现自我,克服怯懦和自卑心理;针对职校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技能比武、创新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组织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四、小结。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它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整洁的校园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传统、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特征;完善的学校制度、多彩的校园生活等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校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在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茁壮成长。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摘要: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解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胡适的《我的母亲》写得清新质朴,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例如,分析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这些细节,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母亲对“我”、对其他亲人、对自己名誉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感受母亲的思想性格和为人特点,使学生真正窥视到母亲那颗金子般的心灵。这样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建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要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如,把握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材料安排:“相识――相处――离别――思念”,抒发对藤野先生的热爱、感激之情,通篇还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天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审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冰心的《谈生命》,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春水、小树”的视觉形象,体会“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会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法指导》.河池地区教研室主编。

[2]《语文课堂艺术》.河池地区教研室主编。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4]张云岗《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史的美感教育》。

[5]刘伯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6]诸荣会《从优美到崇高》。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活动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且具有交互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实现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受到良好的教育。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掌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片段的前半部分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后半部分则选择了另几处独具特色的景点,如假山池沼、亭台轩榭、花草树木等,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这一课的热情,我在放映片段的同时还配上了古典音乐并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中聆听,在聆听中想象、感受。然后提出问题: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第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欣赏完片段后,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引导、分析、理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亲眼目睹了苏州园林的阵势,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采,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画面,进而对本节文章的脉胳有了更好的.了解,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能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者。多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锻炼,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模仿讲课时片段的顺序,把学校教学楼前面小花园的几处景点放映出来,并加以配乐和讲解说明,使学生犹如进入了美妙画卷畅游现实之中,感受大自然和校园的那份美。这里的景物学生们大都比较熟悉,于是,我就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小花园的总体印象,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最后要求学生模仿《苏州园林》的结构顺序把学校的小花园向大家介绍一下,然后把自己想说的话整理到日记本上,就成了一篇比较成功的说明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应用写作能力,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造势,让古诗词教学更精致唯美。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对唐宋诗词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和爱戴。但由于受年龄和艺术欣赏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古诗词深奥难懂,不易理解,往往不易让学生所接受,学生对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在每一阶段的篇目选取中也是不多,课文中大都是一些经典名篇,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传统的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和理解其涵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唐宋诗词的欣赏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之结合起来,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活起来、动起来,给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名篇佳作供学生自由欣赏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如能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新知,这样学生对平日里感到比较乏味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置身在诗的画卷中,自己手握着画笔,自己去设计、去创造一幅幅美妙而多彩的诗的画卷。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身心健康地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实践创新、不断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具特色、更具风格!

古代汉语论文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知识信息更多地汇集到有限的课堂中来。

多媒体技术因其灵活性、直观性、高容量性,成为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

一、与专业结合,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意义。

明确古代汉语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性质和功能,才能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主要集中体现在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古书的阅读方面,‘阅读’是其工具性最充分的直接体现。

这一点也正是古汉语课的工具性与现代汉语课的工具性在‘工具’使用范围上的不同表现。

现代汉语课的学习也是为了运用,但它不仅仅体现在对现代文的阅读上,它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指导人们更好地说话和写作上。

学习古代汉语则没有说和写的要求。”[1]明确古代汉语的工具性这一特点,教师才可以在教学时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与安排教学内容,加大重点难点的教学力度,保证教学效果;学生才可以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作用,并依此确定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基础性和语言性也是古代汉语课程的基本性质。

所谓基础性,是指古代汉语是学习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等课程的基础,如果不具备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看懂这些课程所涉及的文献内容。

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古代汉语课也是我们的基础课呢?我们不需要看很多古书,这门课程似乎与本专业没多大联系,学习起来没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教师对课程性质和意义的讲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正常。

笔者在讲授时,往往把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与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列举一两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电影中的台词或场景,让他们找出里面出现的常识性错误。

如《走西口》里田青与田耀祖喝酒时,田青说:“我父亲叫田耀祖。”田耀祖说:“认识,原来他就是你的家父啊!”学生一听,马上指出:古代称呼自己的父亲是“家父”,称呼别人的父亲是“令尊”,应该说“原来他就是令尊啊”才对。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吃玉米的镜头,学生纷纷指出:玉米是明朝时候从美洲引进中国的,三国时期哪里会有呢?之后,教师再明确: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就会不犯或少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古代汉语的语言性,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就要对学生明确,因为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分不清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差别,听课时不知如何分别对待。

甚至认为古代汉语课讲过的文选,古代文学课不必再讲,古代文学课讲过的篇目,古代汉语也可略去。

笔者第一节课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讲“绪论”时,就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同一部作品,古代文学偏重文学,侧重分析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而古代汉语强调的是语言性,侧重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把握。

只有对古汉语语言性有明确的认识,对古汉语课的学习内容才能了解得更加具体,从而采取适宜的方法来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授课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呢?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古代汉语理论知识可以有选择地去讲授,不必像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讲得全面系统;应该重点介绍那些较为实用的、能够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内容。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不必拘泥于能够准确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的来龙去脉,集中体现在能够认识繁体字,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很多古代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仍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地讲授知识、满堂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只有少数学生听讲并记笔记,课堂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为了激发非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近些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采用的方法有:

(一)古今结合,突出古代汉语的实用性。

古今汉语是“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继承发展来的,学好古代汉语,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

笔者在给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讲课时,特别注意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并鼓励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遇到的语言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古代汉语很实用,离他们也并不遥远,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义是从古代汉语沿袭或发展来的,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增强对这些词语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加深印象。

比如“奔”字,现代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意义呢?从简化字的字形上我们已经看不出来了,但是一看金文中的字形,上面是人甩着胳膊走,下面三只脚表示走得很急很快,不就是奔跑吗?再如,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的开始,我们称为“元旦”。

“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的是人最上面的部分即人头,由此引申出“开始”的意义。

“旦”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太阳刚从地面升起,本义“早晨”,引申出“天”的意义。

“元旦”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还往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通过成语和来剖析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不但使古代汉语易懂易学,还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成语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从而运用得更加准确。

例如,“唯利是图”是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常见格式,“唯”是语气词,表示单一性、排他性;“是”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意即“只追求利益”。

成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不胫而走、星罗棋布、风餐露宿、衣锦还乡、丰衣足食、不耻下问等等。

这些成语典故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通过它们来讲古汉语语法知识,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与古代文化相结合,增强古代汉语的知识性。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汉语的关系相当密切。

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曾谈到,“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过去的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

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2]“古汉语的教学虽然离不开字词解释及语言分析,但绝不应仅从语言到语言,而应将语言教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进行,因为语言并不是孤立的。

语言中变化最显著、最迅速的是词汇,词汇中很大一部分词语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含义。”[3]笔者讲授文选时,在帮助学生扫除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之后,还适当地把某些词语与古代礼制、风俗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古代文化内蕴,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话中,“山陵崩”是用山陵倒塌指“太后死”,因为古人尤其是君主都忌讳“死”字,所以用“山陵崩”作为“死”的委婉说法。

这种说法,除了避讳之外,还有尊君的意思。

讲到这里,可以再继续延伸,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语言的词汇中会有所反映。

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不能逾越的,统治阶级在某些词汇的使用上也体现出尊卑之分。

《公羊传•隐公3年》中说:“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崩、薨、卒、不禄”是一组表示“死”的同义词,但使用对象不同。

皇帝死称“崩、驾崩、山陵崩”等,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普通老百姓“死”才称“死”。

“山陵崩”这种说法更能体现出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字面上看是青色的衣衫,其实可以进一步与唐代的官服颜色联系起来讲解。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因为八九品的官员地位低,后来又借“青衫”指失意的官员。

如此分析,就将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结合到一起。

这种综合、系统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古代汉语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古代书面语言中生疏的字词、抽象的语法规律很容易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失去兴趣。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诵读、启发、设疑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多思考,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吟诵是形成并强化古汉语语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诵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常用词的意义和各种句式的特点,提高古代汉语的语言感知能力。

笔者在讲授文选时,大多选择故事情节生动、韵律突出、各类语言现象相对集中的经典作品来讲解。

且每讲一篇文章,都要请学生诵读部分段落,并拿朱熹对读书的要求来勉励他们:“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诵读时,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意,之后再串讲,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谓“不悱不愤,不启不发”,教师如果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巧妙地设计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解《鞌之战》“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中的“及”字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古汉语中“及”有哪些用法?明确是作动词“到”和连词“和”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在文中如何解释才合情合理呢?若作动词“到”讲,解张中了几箭?若作连词“和”讲,中了几箭?这样提问并启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讲语法部分的“名词用如动词”时,如何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名词在句中用如动词是教学的难点。

笔者给学生列举出二三十个句子,分成六组,引导学生在观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自己归纳总结出名词用如动词的六个条件。

讲虚词“而”时,先列举学生熟悉的文献材料,让他们自己体会“而”连接的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再进行评讲和补充。

古代汉语对完善学生的汉语知识体系的作用探究论文

学生社团给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社团中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不同的社团类型与种类对学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这些社团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最为显著的。首先,学生可以自觉地培养与锻炼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激发对学生生活的热爱,陶冶自己的身心,还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其次,社团成员的构成是多样化的,同一个社团中有不同专业的'社员,在这样一个人员广泛,并集聚着不同思维方式与能力的组织中,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社团活动与交往中感受到年龄与知识的不同,从而受到启发与教育,更能让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受到相互的影响与刺激,并且能在活动与相互交流中能够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拓宽自己的知识背景,再次,学生在参与和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其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处理事件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和锻炼。所以广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有效拓展综合素质,有助于个人水平与文化水平的提高,更能有利于将来的社会管理。

3.2促进学生社会化,提供了解社会的途径。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通过社会实践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其个体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以规范自身的社会性,并且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最后经历社会知识的洗礼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学生社团是学生步入社会获取社会经验与社会建立联系的桥梁和平台,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校期间,除了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参加社团活动,甚至参与管理社团,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更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交流、管理等各方面社会能力上有着显著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学生社团与社会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经常邀请一些社会成功人士、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等来学校开座谈会,作报告,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走出校门,深入社区,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奉献才智的过程中加速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3.3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角色变迁的思维,利于社会化管理。

社团活动能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角色变迁的思维,更有利于社会化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全部内容。学生不应该自己来认定社会角色,而是由社会来客观赋予学生的社会角色。大学生在走出校门的一刻,就代表着他们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重新认识自己并担当起新的社会角色,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社会职能与角色,并且认真地履行自己在社会上的责任与义务,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奉献社会并享受社会给予的回赠。由于学生社团具有来源广泛的成员的特点,依靠自主运行内部规范和章程,使得学生以担任一定的社团角色参加社团,必然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与权利。大学生活不断向前,社团内部的分工也不断变化,新旧交替,人员的职能也不断变化,在这种改变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所担任角色的相应期望值,履行好自己的角色的相应职能,在变迁过程中提高了相应的角色适应能力,从而为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不断变迁以及担任一名合格的社会角色奠定了基础。学生社团的发展对于学生思维的变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社会化的进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社会化管理。

4总结。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参与因素,不仅仅对于高校管理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还对于未来社团成员走上社会,扮演社会角色具有帮助,这有利于社会化管理。在今后社团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团对于高校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不断研究分析当今高校社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来提出解决措施与方案,促进社团建设的高效,适应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古文字知识字词的分析探究论文

(昭通市昭阳区北闸中学,云南昭通657000)。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定量测量实验中,学生虽然通过实验获得了结果,但其结果不一定是符合要求的,教师要能清楚解释类似的诸多问题,就需要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误差分析,能使教师“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也正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真实而具体的体现,进行误差分析是教师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实践,而使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应该重视误差分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通过误差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现象中温度还未到熔点便开始熔化,是萘粉不纯或者温度计零点不准而造成的系统误差.对第二种现象,广西师范大学的罗星凯教授则分析说:“主要是萘粉受热不均产生的系统误差.由于采用水浴法加热(即把盛萘粉的试管没入水中加热),就使接触试管内壁的萘粉到试管中心处的萘粉之间有一温度梯度,外层萘粉温度高,中心处萘粉温度低,萘又是热的不良导体,故这种温差较大.这样,外层萘粉已开始熔化,但中心处的萘粉温度尚未达熔点,还在继续升温,而当中心处的萘粉温度也达到熔点时,本应保持一段时间温度不再上升,但此前已熔化的液态萘内部已存在温差(靠近试管内壁液态萘的温度超过熔点),致使液态萘发生对流,加快了导热,这就加快了剩下部分固态萘的熔化.”

二、通过误差分析,合理选择实验仪器。

1.分析系统误差,合理选择实验仪器。

现对两种选择产生的系统误差进行分析来回答这一问题,电路如图5所示.。

误差理论告诉我们,电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最大相对误差为:

如果实验中两表都选小量程,指针均能偏过量程的2/3,但均可能超量程,是否可能超量程就不能选用呢?我们知道,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具有限流和保护功能,而且实验中总要求在闭合开关前要将滑片置于变阻器的阻值最大端.本实验中,当电压表示值在2,00~3.00伏范围内(满量程的2/3以上)。

2.分析偶然误差,合理选择实验仪器。

三、通过误差分析,找出提高实验结果准确度的有效办法。

例3用感量为0.2克的天平和精密度(最小分度)为1锄?的量筒测铝柱体的密度.若测得m-(57.3±0.2)g(估计读数的偶然误差为0.2g),v=v2-i/i=(21.0+0.5)cm(vl为量筒中原来水的体积,v2为浸入铝柱体后水的体积,估计读数的偶然误差为精度的一半,即0.5cm)。

该实验中“天平、量筒测量时产生的误差主要是偶然误差,而系统误差可略去不计”,这也可用下述实验加以验证:水,倒入另外的容器内,水后,将先倒入容器内的水加入量筒内水中,依此进行,发现每次水的体积分别为20cm、30cm……,即量筒自身的固定系统误差非常小.故此实验中主要分析偶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物体的密度为:

p-7n/v;57.3/21.0-2.73g/cm3。

根据误差理论,被测柱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

8m;am.2/57.3卸.003=0.3%。

8v=2aw(v2-vl)=2x0.5/21.0=0.048=4.8%。

根据间接测量的误差传递公式,密度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

8p=8m+8v.05-5%。

这一误差来源主要是体积的测量.怎样减小这一误差呢?

四、通过误差分析,判断学生实验结果。

例4在上文密度测量的例析中,已求得铝柱体密度为p=2.73g/cm3,由最大相对误差5%求得最大绝大误差: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高效发展。可见,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开展课前活动,丰富感性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新课前,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地进入学习境界,我们有必要作一定的课前铺垫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学习《蚕姑娘》前,我上网查找了一些养蚕的录像,课前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看到录像中的蚕,大家都显得兴致勃勃,争着问这问那,但我笑而不答,只是让大家去问问课文,如果读了课文觉得知道的还不够,就再去网上查询一下,了解各种关于蚕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了上来,对于之后的课文学习,自然也是兴趣盎然了。

二、开展课堂活动,加强实践探索,培育创造思维。

1.问一问,写一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标准“修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由于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应也千差万别,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不应该刻意追求准确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教师应放飞学生的心灵,允许他们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问银河》一文后,我问学生:“你有哪些问题想问银河的.?”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说:“银河呀,在你的旁边有学校吗?你那里的孩子需要上学吗?”有其他同学在笑,而我马上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表示肯定,表扬他很有想象力。之后,我请学生把自己想问的话像课文一样写下来,我获得的是一篇篇洋洋洒洒、显现个性、透着智慧的小短文。

我想,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现在我们就必须相信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孩子提供学习研究的空间,并给予积极的配合指导,允许鲜明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2.说一说,找一找。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实际锻炼,因此我经常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国标本教材故事性较强,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把课文编成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例如,学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我让学生自己加上动作来复述,还评出小小故事星,学生的热情可高了。

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不但让学生体会丹顶鹤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惯,还向学生介绍了丹顶鹤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地方在中国版图上位置,同时还告诉学生丹顶鹤目前数量很少,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我们应当保护它。又如我在教学第四册练习七学用字词句时,当交流完“石林在哪儿”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石林在昆明,你还知道其他地方的哪些景点也很有名的吗?”我还在课前准备了一份《旅游手册》,在这份《旅游手册》中,向学生介绍了石林的所在地,石林概貌,阿诗玛石峰及其传说,火把节的来历与盛况等。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等等,而这一切得益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3.演一演,画一画。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适合表演的。如在《恐龙》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所喜欢的一种恐龙表演出来。在充分练习后,我让学生戴头饰上讲台来表演,看,有的踏着雷鸣般的脚步走上来说:“我是庞大的雷龙!”有的张牙舞爪地说:“我是一只凶恶的霸王龙……”有的如鱼得水地“游”上讲台,轻声细语地说:“我是鱼龙……”这样,大家在“自我介绍”中既培养了表演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胆量。当然,有的课文可以集体表演,学生边读课文,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自由做动作。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演,效果也不错,学生不但感到有趣,而且记忆深刻。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多彩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游》这篇课文,文中二、三两段分别介绍了秋天的天空和农田。学了课文后,我就提议大家来画一画天上那变化多端的白云,画一画农田里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学生们通过手中的画笔不但进一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开展课后活动,深化感知领悟,拓展教育时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时,刚好逢“三八”妇女节,为了使孩子们深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他们不忘母亲养育之恩,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活动“我的好妈妈”,主要活动如下:

1.自己设计一张贺卡,在“三八”妇女节时送给妈妈:

2.争取每天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小家务事;

3.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有关妈妈爱我、疼我、教育我的叙事小作文;

4.结合妇女节开展主题班会“我的好妈妈”。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上了一堂生动的敬母课,也让学生的自爱自信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第八中学)。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我国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而作文教学正是这些水平提高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这是值得探索的。

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进行词、句、段、文的训练。对于词语我们可以开展:(1)连词成句;(2)遇景用词;(3)词语辨析;(4)品味词语;(5)成语接龙等等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词语,丰富学生的表达内容,为写作打好基础。对于句子和段,我们可以开展看图说话的训练。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图景让学生用一定的修辞、句式、表达方式来进行表达,由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水平。至于课堂上的小短文练笔更是可以提高学生在语言、结构安排、立意等方面的水平。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真实生动的作文素材。

中考作文其实是以记叙文为主的,四大类型: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内容。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精彩之处,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我手写我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最近的校内外活动,如,运动会、社区活动等,作为写作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这些都是学生经历过的,但是这些经历在学生的头脑中较为模糊,缺乏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日常观察、积累的习惯。

可以通过日记方式让学生记录每天的一件小事、一处景物、一点读书观后感等。真正的写作其实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不光要让学生观察积累,还要让学生学会把积累的素材一点一滴叠加到一起,有效地组合,再进行加工,如此这般,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头脑里才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写作时便会出现“文思泉涌”。

指导学生“泛读”和“精读”“边读边写”,由此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利用范文和身边作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给学生诵读,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使学生找到榜样和信心,从而对写作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

作为间接材料,我们必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以课本为例,鼓励学生多记、多背及时摘抄,分类整理,除了课本还要大量阅读经典名着,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并且边读边做阅读批注辅助记忆。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飞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作文教学死板,不敢创新,写作课堂中往往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对象等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了学生的思维狭窄、僵化、虚假,千人一面。为此,我在上作文课时经常以课本作为写作范本,用课本中的一些文章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散步》中,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文中的母亲、妻子、有任何一方不满意我当时的决定,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改写文章结尾。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和学生谈起他们看过的一些着名影片,一起分析里面的人物性格,引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去观察人物、看待事物,写作中学会独辟蹊径,反弹琵琶。让学生明白无论是生活中的直接素材还是书上的间接材料都是需要再加工的,写人记事不能总是陈年旧事千篇一面,要学会变通、比较、发现和联想,陈旧僵化的作文得不到读者的青睐。

四、写作前的情境引入和初稿完成后的自我修稿。

“语文”本身承载着文化,承载着优雅,承载着美,当学生在构思时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写作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写作佳境,如,播放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一些雅致的图片,让学生身处一定的情境中触发写作情感,感受写作的美妙。当一篇初稿完成时要指导学生先进行自我修稿。学生是写作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基础常规修改和自我品赏。此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小组互读交流、评赏精彩,以此来强化、维持学生的写作热情。

编辑郑淼。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发展的,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但同时它也不可能变化得很大,因为它一方面有发展,一方面还有它的稳固性。因为有继承,所以几千年前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许多共同处,这是继承的一方面,但它也有发展的一方面,这就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学习汉语首先须树立历史观点,知道它有相同,有不同,有继承,有发展,这对我们学习汉语是有很大好处的。

现在就词汇方面来谈,词汇方面也是有继承有发展的。那末我们对语言的发展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如果是很大的不同,容易发现,也容易知道它不同。古代没有的东西,现在有的,语言的表现就不同。如现代的飞机、拖拉机以及各种科学和工具,都是古代所没有的,当然它就不同;还有些东西是古代有现在没有的,因为古代有许多风俗习惯和工具,都是现在所没有的,所以不可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出从前古老的词汇来,这种大不相同的地方,大家都容易注意到。但是,有些并不是大不相同,而是大同小异,古代的和现代的看起来好象是一样的,可是真正仔细考察起来,却并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两者不可能有很大不同。刚才说的很大的不同,只是小部分不同,大部分都是大同小异的。因为从古代来是有继承的一面,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它也有发展的一面,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又同又不同、大同小异的地方。从词的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观点的重要。我们要研究古今这些词的意义的异同,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应该搞得很清楚。因为看古书,太深的字不怕,我们可以查字典得到解答。如“靔”字,这个字太深,但我们从《康熙字典》上可以查出这个字就是道家的“天”,一点也不难。又如“墬”字,这个字也很深,但是我们一查《辞海》,知道它就是“地”字。所以说,难字难不倒我们,容易的字,倒易迷糊。刚才举的许多字,都是很容易的字,每人都认识它,由于太熟悉了,所以古今的不同就容易忽略,容易放过,这样使我们读古书读得半懂半不懂,实际就是不懂,那就有点象我们读日文,许多字我们认识,就是不懂它的意义。当然读古代汉语不能与读日文相比,但是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要以为字很熟就懂得它的意义了。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树立历史观点。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本站,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

字典。

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

三字经。

》、“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

唐诗。

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壮成长。让我懂得如何去体悟人生和领悟生活。

2

页,当前第。

2

1

2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汉语成语典故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

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战斗列队。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垒,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2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2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5、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2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28、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9、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释本义。

30、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31、判断句:是指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32、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33、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34、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35、“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36、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7、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38、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39、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40、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41、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

42、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43、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44、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45、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a“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省略“于”字,“动+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为”字句。a“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a“见+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为……所”句。

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被字句”。

a“被+施事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a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常由人提到,在否定句中有个词序问题。所谓否定句,是指含有“不”“莫”这一类字眼的句子。比如“不知道我”,古人说的时候,要把词序颠倒过来,说成“不我知”。这就是说,在否定句中要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还有“你”字,古代说成“汝”。“他”字说成“之”,“自己”说成“己”。这一类都是代词,在否定句中,如作宾语用,一律提到动词前面,说成“不我知”“不汝知”“不之知”“不己知”。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用得很普遍,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疑问句中的宾语,也要提前。不过这里有的限制,宾词必须是代词。比如“何”字,是个代词,它在“尔何知”这句话中作宾语用,需要提到动词前面。如果不提前,说成“尔知何”,那不合语法。有个成语“何去何从”,意思是离开什么,追随什么。这个“何”字也在动词的前面。《孟子》中有句话:“先生将何之。”“之”者,往也,是“去”的意思。这个“何”是动词“之”的宾语,需要提前。上古时候,“往”字不带直接宾语,因此这句话不能改成“先生将何往”。何以见得?这可用《孟子》中另外一句话作比较说明。《孟子》中有句话说:“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这个“焉”字作“于何处”讲,而“于”是介词,所以“焉”能当“往”的间接宾语用。

学习古代汉语语法,要仔细进行分析。宾语要提前,得有条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问句的情况下。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如果普通名词,那就不能提前。比如说“不骑马”,就不能说成“不马骑”。“知我”,不能说成“我知”,因为这不是否定句。如果学习时,忘了这些条件,那就容易出错。《论语》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这句话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动词前面,“不知人”的“人”却没有提前。这些地方都值得注意。语法方面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有的可研究得很细。不妨再举个例子。“之”和“往”有分别,“之”本来是“往”的意思,但从语法上看,“之”不等于“往”,其中有差别。“之”的后面可以带直接宾语,而“往”则不能。比如说到宋国去,可说“之宋”,到齐国去,可说“之齐”,但不能说“往宋”、“往齐”。总之是我们也要注意学习语法。

古代汉语学习笔记

现代汉语为白话文,为大多数国人理解学习,而古代汉语则为中国独创,很多字词语句和现在相比,意义差别较大,所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学习了近一个学期的古代汉语后,我对“望文生义”这个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现代汉语中有不少。

成语。

这其实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一般人仅知道一个成语的引申义但对它的原义则孤陋寡闻。例如“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它用来形容两件事情毫不相干但究其原义则会叫许多人大吃一惊它的原义是指牝牡相诱即动物交配的意思如果你“望文生义”了则会成为一段笑料因而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培养一个人严谨治学的态度。

对每个字斟酌一番,虽有“咬文嚼字”之嫌,但却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尊重古人成果的表现。

自从文字改革以来,国人多写简化字,有的人为了附庸风雅,会象征性地写几个。

繁体字。

然而他们未必懂得体字代表的意义因此常常张冠李戴。例如“发”这个字繁体字“髪”和“發”两个读音意义完全不同其中前一个读“发展”的“发”是“发射”、“产生”、“兴起”等义为动词;后一个读“头发”的“发”为去声指“头发”。这种现象其实为古代汉语中异体字、古今字的常识异体字是指字音意义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代的某一义经发展而产生了新字这个新字与古字在字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古代汉语的字义多与造字结构有关由此产生了一个字的原义但许多字的原义现在已不用仅用它的引申义然而在一些文献资料中许多字还使用它的原义引申义反而比较少。

历时一个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终传承的文明古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考古发掘的斑驳甲骨文,再到历朝历代遒劲奇秀的书法艺术,无不散发着历经数千年洗礼的汉语言的神奇魅力。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使我们更便捷的阅读古代优秀典籍,去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古代汉语教程》的第一页写着摘自《论语》的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要广博的学习,更要有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好问又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我想这也应是做学问之道。我们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书容易,但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是不容易的。

也许多数人认为学习古代汉语会是枯燥的课程,但通过张教授的讲解和学习的深入,发现学习古汉语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个汉字被创造时都有它最初的意义,而历经岁月的变迁,它的样子会变,也许你依然可以认出它,但却读不懂它了。现在,我们普遍使用学习的是简体字,简体字虽然使用简单方便,但也使文字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和造型原则。张教授在讲解繁体字时,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使我们清晰的记住汉字的原有意义和创造由来。同时老师在上课时,用幽默的语言结合现实的事例,来讲解枯燥的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些的确应该感谢张教授。

苏轼曾有言“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在信息量巨大而且便捷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尽力去读书,去读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知识的影响,让书卷气来点缀生活的色彩。学习古汉语,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也许我们不是专门去搞古汉语的研究,但是它提升的不只是我们的单纯的语言知识,还有阅历和能力。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兴趣是做学问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习古汉语课的过程中,虽然学的不深,但的确很受用,就像老师给了你一把钥匙,然后,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去探索了。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古代汉语心得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壮成长。让我懂得如何去体悟人生和领悟生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