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其他教案-第三节(精选20篇)

其他教案-第三节(精选20篇)



教学工作计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现在,请大家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欣赏一份成功的教学工作计划。

第三节

一、讲解内容:

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共同的家园;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追求。因此,我们要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是指平等、开放、以及参与的全球观念,就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和尊重世界各国的前提下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尊重世界各国,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2)关注世界、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关注世界全人类;

(3)奉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二、课堂讨论:

关注伊拉克战争后的伊拉克青少年生活。谈谈他们的生活怎样?

活动形式:讨论。

题目:

1、举例说明如何从世界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

程序:同前略。

结论:

1、举例说明如何从世界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

中国的能源问题表现为人均能源占有量少,能源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用面向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就要求我们:

(1)认识到我们中国的能源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能源问题,而且也是世界的能源问题。世界能源是有限的,中国对能源的消耗与世界息息相关,关系到世界未来的发展局势。

(2)在解决我们中国能源问题时,单靠从国外大量进口能源的方式不行,还必须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能源时,坚持保护能源的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首先,我们应该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次,我们应该谴责那些发动战争的人,积极倡导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

最后,我们应该为我们自己生活在和平安定的中国而感到自豪,珍惜我们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力争为祖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节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地球仪自转。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

学生回答略。

【引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用吹塑片演示(课本第27页)“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3点,使s、p、e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3h。

(4)由于地球每天公转东进59分,即图中的角e1se3的度数。课本中的`示意图实际是夸大了该角度。若按照严格的度数画图,就会发现,e1ps线和e2p线距离很近,该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这种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图中的三颗恒星是一颗恒星。角e1se3和角se3h是内错角,因此一个太阳日,地球实际自转了360度59分,多出的59分,在时间上要用3分56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板书】。

请学生看书中第28页图。

【展示模型】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

【讨论】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大小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小结板书】3.速度。

【转入自转的地理意义】。

【提问】举例说出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学生回答略。

【小结板书】4.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板图】晨昏线的画法(图2)a。

【学生练习】在上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

【提问】(1)地球自转一周是360度,计算每小时转过多少度?

(2)甲在乙的东部,甲乙两地经度相差45度,时间差几小时?

学生转动地球仪,思考回答。

【板书】(2)地方时。

【演示】椭球仪。

学生观察、回答,由于自转会使圆形变成椭圆形。

【板书】(3)使地球形成旋转椭球体。

【讲解】该现象对河流两岸冲刷的影响。

【板书】(4)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其他教案-第三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安全用机、防病毒、知识产权常识(重点);

按机房制度用机(实践中的难点)。

教学形式:进入机房,现场教育。

教学过程:

1.引言。

2.阅读与讲解(学生看书,演示相关资料)。

计算机病毒与防范知识;

知识产权简介;

用机道德规范及机房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总则。

3.提问。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有哪些危害?

使用计算机应注意哪些问题?

不经别人同意就把他制作的软件拷贝给旁人使用,对不对?为什么?

4.小结(投影或板书要点)。

计算机病毒;

防病毒措施;

知识产权;

用机道德规范。

5.上机准备。

布置预习;

安排上机座位;

注意问题。

其他教案-第三节

懂一些必要的'知识产权知识,树立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安全用机、防病毒、知识产权常识(重点);

按机房制度用机(实践中的难点)。

教学形式:进入机房,现场教育。

教学过程:

1.引言。

2.阅读与讲解(学生看书,演示相关资料)。

计算机病毒与防范知识;

知识产权简介;

用机道德规范及机房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总则。

3.提问。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有哪些危害?

使用计算机应注意哪些问题?

不经别人同意就把他制作的软件拷贝给旁人使用,对不对?为什么?

4.小结(投影或板书要点)。

计算机病毒;

防病毒措施;

知识产权;

用机道德规范。

5.上机准备。

布置预习;

安排上机座位;

注意问题。

第三节《密度》的教案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

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

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

生:体积相同.。

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实验1]。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2.建立概念。

(l)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

(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

表1。

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

(3)建立概念。

[板书2]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

3.密度的公式。

[板书3]4.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

[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

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

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

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

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

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

3.实验与讨论。

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

[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

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

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

(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

(2)实验记录。

(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

表2。

(3)思考与讨论。

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板书5]实验与讨论:

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与质量、体积v的关系.。

b.不同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

[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式.。

4.巩固练习。

(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

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

生:(略)。

5.本课小结。

6.布置作业。

第三节

1.用图片或举例说明过去我国农业的落后情况。

2.用图表说明我国主要农产品在世界的位次和中国粮食增长情况。

3.举例说明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巨大成就?

4.我国农业现在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处在这个阶段?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要求具体、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回家问父母、爷爷、奶奶或熟悉农村情况的街坊邻居。

问题2、问题3、问题4:参照教材相关内容。(鼓励自己找资料,用图片、照片或事例把要讲的内容具体化)。

第二组: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例子说明农业结构的概念。

2.读“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详细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所占的比例。

3.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此来分析目前的这种产值结构的不合理之处,说明为什么需要调整结构。

4.举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

5.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内部如何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弄清每天自己三餐吃什么?得出你自己的饮食结构。同理,弄清每天自己三餐里的食物都来自于哪些农业生产部门,得出农业的结构的概念。

问题2:看图我国农业产值构成,从中可以得出各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由学生直接读图说出。

问题3:随着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你能说出有哪些变化?乳肉蛋奶水果蔬菜增加了,粮食减少了,现在的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就不合理了。应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牧业、林业、水产业,使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

问题4:可让学生先朗读然后提问:为什么要把水稻改为其他经济作物?让大家一起讨论。

问题5:可在网上或其他途径得到一些图片如:优质水稻田、优质棉田、优质果品产区、优质经济作物、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家禽养殖,屠宰生产线加快优质猪、牛、家禽的生产等。

第三组:科技兴农:

1.讨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这说明了什么?

2.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依靠科技兴农。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让学生朗读文章,然后讨论,可和下面的问题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搜集图片(搜集图片:种子工程在温室中工厂化生产优质种子。太空柿子椒,用先进手段培育新品种,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地膜覆盖。广泛推广先进技术。林木球果实采摘机器人,伐根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等。)。

问题3:因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集中了各方面多学科雄厚的科技力量,对动植物、旱作农业、环保农业、节水农业、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是对农业这一大产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是发展优质农业的方向,因此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1.讨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2.为什么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马上出售,而是以此为原料进行各种层次的加工,然后,推向市场,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花生和花生糖的价格、棉花和服装的价格差别。

3.从土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到市场提供的各种商品,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经过哪些环节?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如,小麦到面包、糕点。这些环节是否都需要农民来参与。

4.读“阅读材料”:江苏省捉拧县经过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状况。现在每年生产160万头猪、4500万只禽,还有1、6万多公顷蔬菜,有6000多公顷稻田养蟹,有5万平方米的池塘养黄鳝。这么多东西能卖的掉吗?肯定能!为了搞好商品流通,县内建成了猪苗、水产、粮食、花卉等是十大市场,还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设了不少销售点,更重要的是全县有1.5万农民经纪人,走南闯北,购进购出,使农产品没有积压,大家都说:农民经纪人起了大作用。

农民经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让学生朗读文章片段,然后讨论。也可和问题4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3: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4:农民经纪人是架在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是购进购出,从农民那儿卖进农产品,再买给需要的消费者,他们赚取中间的差价。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困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第三节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规律。

教学重点。

1.自转的运动规律。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经度时差。

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

【讲述】地球运动的种类。

第三节

【教学重点】对“农业发展”的几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处理、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形成观点,最后表达的过程。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方法】分小组学习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或投影仪(根据学校的具体状况决定采用某种工具,主要是用来展示学生找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在学习了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之后,从更高的视角来综合的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农业发展的前景。

[提出要求]我们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农业发展的成就”、“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科技兴农”、“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四个问题作为四个专题,根据讨论提纲,在小组里已进行了讨论、交流。

每组派两个代表就自己的专题进行讲解,其他组的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可以自由提问。讲解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各组学生按顺序进行讲解。

[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引导及点评、

[小结]总结学生对前四个方面的讲解,引出“农业发展的前景”这个问题。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讲述,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总结]对这次探究活动表示肯定;对同学的出色表现进行鼓励,对讲解好的同学给予点名表扬。

讨论提纲:

其他教案-第三节

教材分析:

《保护我的计算机》是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由“任务引导”、“知识窗”等模块构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由“网络中的安全隐患”、“个人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两部分内容组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隐患,学习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措施,要让学生知道:网络虽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开放的网络系统也带来了众多的安全隐患。“知识窗”模块,主要介绍了“系统漏洞与补丁”,使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拓展知识的空间。教材由“做一做”、“试试看”模块构成课内操作实践体系;(“做一做”模块让学生参照操作步骤完成任务后,可以模仿或自主确定方法步骤,进行“试试看”的模块)。使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网络防护软件来保护个人计算机的安全。使学生树立正确网络安全与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网络中的'安全隐患;

(2)了解网络防护软件的种类,掌握360安全卫士的基本使用方法,学会维护个人计算机的网络安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学习,知道网络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网络安全防范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网络防护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树立网络安全与防范意识。

教学媒体(资源):

微机室360安全卫士计算机多媒体课件(ppt演示文稿)片断。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的作用和运用。

设计意图、依据。

一、谈话导入。

1、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上网最喜欢做些什么呢?上网时遇到过哪些问题?

2、出示课题《网络安全与防范》。

学生回答。

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幻灯片1,出示课题。

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建构新知。

1、网络中的安全隐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网络中的安全隐患。)。

师提出问题:网络中的安全隐患都有哪几种?

引导学生看书63-64页快速浏览网络中的安全隐患这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师进行小结。

师引导再次阅读网络中的安全隐患这三部分内容,还能获得哪些知识。

师巡视指导。

师引导学生说出防护软件的种类。

师小结常用的防护软件的种类。

引导以360为例进行学习。

引导完成做一做。

师指明学生演示操作。

师出示知识窗。

学生看书快速浏览相关内容,找出问题的答。

汇报学习结果。

看书自学。

学生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回答防护软件种类。

学生探究学习完成做一做。

学生演示。

学习知识窗。

出示课件:幻灯片2。

明确问题,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

出示片断(病毒):进一步体验病毒的危害。

出示课件:幻灯片3,进一步了解网络隐阱。

出示课件:幻灯片4,了解常用的防护软件。

出示课件:幻灯片5,明确任务及要求,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出示课件:幻灯片6,了解漏洞与补丁的相关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网络中的安全隐患及其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学习360安全卫士的使用方法,举一反三,知道其它防护软件。

第六章第三节其他节肢动物

1、沼虾足的特征是()。

a.5对步足,5对游泳足b.3对步足,5对游泳足。

c.5对步足,10对游泳足d.4对步足,5对游泳足。

解沼虾的头胸部的腹面生有5对细长的步足,前2对有螯,后3对步足呈爪状,适于攀援爬行;腹部有5对桨状的游泳足,只能辅助爬行或作短距离的游泳。选项a正确。

2、蟹脐实际上是蟹的.()。

a.肚脐b腹部c.游泳足d.鳃。

解蟹的身体分也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和头胸甲十分发达,腹部退化,卷曲在头胸甲的下面,俗称为蟹脐。蟹脐的形状是识别雌蟹和雄蟹的重要特征:同种蟹的雄蟹的蟹脐狭窄,呈三角形,雌蟹的蟹脐较宽,呈圆形。选项b正确。

3、园蛛的身体为()部和()部。()部没有眼而只有()眼,有()步足。

解头胸;腹;头胸;复;单;4对。

蛛形纲动物身体分两部: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和腹部都比较发达,除蜘蛛外,还有蝎、螨等动物也属蛛形纲,它们都没有复眼,都有4对步足。

4、下列有关蜘蛛的叙述中,有错误的是()。

a.有许多种类的蜘蛛可以结网捕食b.蜘蛛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

c.有些蜘蛛并不结网,用其他方式捕食d.利用农田蜘蛛可以防治害虫。

解许多人会把蜘蛛当作一种昆虫,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蜘蛛不具备昆虫纲的特征:没有翅,不是3对足,没有复眼,身体分部与昆虫不同,蜘蛛属于蛛形纲动物。同样,也不能把蝎子、螨虫等称作昆虫。选项b正确。

5、园蛛取食的方式是()。

a.吸食体内汁液b.全部吞食c.吃掉一部分d.分多次吃掉。

解园蛛进行体外消化,将动物体内的汁液吸入自己的体内,剩余的不能消化的部分废弃。选项a正确。

6、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

b.体表有外骨骼。

c.头部有触角、口器、单眼、复眼等取食和感觉器官。

d.用气管进行呼吸。

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多体节;足和触角分节;身体分部;体表有外骨骼。选项中的a、c项和d项基本是昆虫的特征,并不是所有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选项b正确。

化学教案-第三节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并认识原子团;理解置换反应概念;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和方法,学会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能力;通过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和氢气的收集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教学用品仪器:试管、铁架台、漏斗、长颈漏斗、带单孔塞的'导管。

药品:锌粒、铜片、镁片、铁片、稀硫酸、稀盐酸。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早在16世纪,瑞士医药学家帕拉塞斯就发现铁屑放在硫酸中有气体生成并可以燃烧,叫做“可燃性空气”。

实验室就是用金属和酸反应来制氢气的。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

a:稀硫酸色体。铜片色体。放在稀硫酸中。

b:铁片_________色__________体。放在稀硫酸中_______,把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__________。

c:锌粒_______色_______体。放在稀硫酸中_________,把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________。

简介氢气的发现。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引入新课。

许多金属能与酸反应,通过实验现象,让同学比较在实验室用什么金属比较好。

【实验】取c试管内液体至蒸皿中,加热蒸干观察硫酸锌。

实验记录:

硫酸锌溶液___________色__________体。硫酸锌晶体______色________体。

使同学认识硫酸锌晶体。

回顾实验室制氧气用何药品?用何装置?应注意什么?

(提问后打出投影片)。

【提问】制氢气用些套装置行不行?如何改进?

回忆并回答。

思考后回答。

复习实验室制氧气,引出实验室制氢气装置,达到以对比法加强记忆。

训练想象力。

【展示】制氢气的一种装置。

观察、思考与制氧气装置的不同。

分析氢气制取装置,及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问】为能随时加酸,不打开塞子,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如何改进装置?

分析这套装置适合块状固体。

不加热气体。

思考并提出设计方案。

讨论后回答。

b装置好,优点是能随时加酸。

a装置虽能随时加酸,但氢气可从漏斗逸出。

提高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和记忆。

回答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

【分析】介绍氢气的密度和溶解性,分析氢气收集方法。

氢气密度最小,用何方法收集?

氢气难溶于水,用何方法收集?

并进行演示,分析两种方法哪个方法为最佳方法?

【提问】有a、b两瓶气体放置在桌上,哪瓶是氢气正确的放置方法?为什么?

回答问题;实验室收集氧气用_______法,因为氧气_______。还可用________法,因为氧气_______。实验收集氢气用_______法,因为氢气______。还可用______法,因为氢气_______。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氧气收集方法的复习,由同学根据氢气性质分析出氢收集方法。

对比加深记忆。

提问思维能力。

【过渡】是否必须使用稀硫酸呢?

猜想。

培养想象能力。

【实验】以干杯代替稀硫酸制取并检验氢气。

记录:

a.盐酸______色________体。与铁反应现象。_______。

b.盐酸与锌反应现象_____。

c.盐酸与镁反应现象______。

制氢气可用稀硫酸还可用稀盐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写出a、b、c三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回顾并提问】什么叫化合反应?什么叫分解反应?

分析铁、锌、镁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属于化合化应还是分解反应?提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

回答问题:

_________叫化合反应。举一例。__________叫分解反应。举一例。

看书:置换反应概念,并找出关键词语。

做练习二。

导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简介原子团】硫酸(。

第七章

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澳门的位置及组成,并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经济合作模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区域特点。

2.运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合作方式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香港留有大片城市绿地的实例,初步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合作模式的变化,初步树立发展经济既要对外合作,也要不断升级,寻找新优势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

2.教学难点。

针对地狭人稠的现状,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保护环境的双赢;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间合作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学生听歌曲《香港别来无恙》)香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正如同学们在歌中听的那样,它经历了1的荣辱、沧桑、风雨和成长;澳门曾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也和香港一样,是祖**亲又一个在外漂泊400多年的儿子。如今她们已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香港和澳门地区,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

化学教案-第三节

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3.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

4.解决方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的药品、仪器名称和收集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h2、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用金属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教师活动]:投影出制取h2、o2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2)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制取h2的装置(注意该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提问]:(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h2和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

(2)如何检验h2和o2?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总结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板书]: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3页。

[板书]: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演示实验]: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cl,另一支也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大理石跟稀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是由于caco3和h2so4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l。

[演示试验]: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大理石,另一支装有碳酸钠,都加入盐酸。

[学生活动]: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目的意图]: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和依据的反应原理。

[提问]: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装置:同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

[讲解]:采用与制取氢气相同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

[提问]: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板书]: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提问]:(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总结板书]: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5页的选学材料,回答每种灭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目的意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板书]:四.三种常见的灭火器。

(四)总结、扩展。

四.布置作业。

2.教材第96页习题2、3、4、5。

第三节

2.养成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3.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相关投影、化石标本。

教学程序。

老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复习巩固1.生命的起源可以通过有关的研究进行()。2.科学推测需要有确凿的(),还需要有严密的(),和丰富的和()。3.米氏的实验说明了生命起源从()到()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学生回答过渡如今生物圈中我们熟悉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而来的呢?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一.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资料分析:(见书本53—54页)出示讨论题讨论题:1、3个资料中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2、3个资料中,科学家所采用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3、根据3个资料,你能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推测?小组学习并讨论指导交流共同得出结论。(略)全班交流老师对比较的方法和化石进行总结1.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2.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3.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在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学生划出来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指导学生观察1.观察生物进化树,并完成。观察并完成2.总结: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划出来三.技能训练提出问题恐龙是怎么绝灭的?学生主要有两种观点:1、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了火出爆发,导致迅速绝灭。2、恐龙是因为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而渐渐地消亡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在书本57页上的7个证据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小组合作完成小结本课内容略学生小结练习巩固课后练习及课课练。

八年级物理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地点:xxx。

教学过程简介:

本课主要内容共分三大块:音调、响度、音色,每块内容分别交由4个小组合作处理,有的小组负责讲解,有的小组负责做实验,有的小组负责反馈,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实验课。

优点:

1、学生的讲解基本到位,学生能积极配合回答讲课者的提问;

2、及时以题目的形式对所有知识进行反馈;

3、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演示实验。

4、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不足:

1、反馈题重数量,但处理质量不高;

2、个别反馈题不能紧跟所讲内容;

3、小组合作有待加强,五、六、七组间有重复现象。

建议:

1、加强预习和课下的辅导,对较难的内容如演示实验,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

2、老师可参与准备一些反馈习题,使之更有针对性;

3、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充分的预习。

八年级物理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音调有“高低”之分。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

响度有“大小”之分。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课后习题。

1.“闻其声而知其人”,这句话表明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c)。

a.音调b.响度。

c音色d.频率。

2.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3.拨动同样张紧的粗橡皮筋和细橡皮筋,观察到粗橡皮筋比细橡皮筋振动得_____,它们发出的声音的_____不同,这说明_______;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去拨动已张紧的同一根橡皮筋,观察到力大时橡皮筋振动的振幅比力小时的振幅_________,两次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不同,这说明_________。

答案:慢;音调;振动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大;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

八年级物理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u课型:新授课。

u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u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u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u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

u重点。

u难点。

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

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约4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约16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音调的定义。

2.探究:

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

引导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如p19图1.3-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3)分析和论证: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引导学生分析: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钢尺振动的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3.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4.讲述: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板书结论。

由演示得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讲述: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到0hz之间。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提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发声频率范围与人的差异。并扩展介绍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广泛的应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危害。

6.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声波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

1.学生听音而且指出音的高低。(学生音乐课具备这样的常识)。

获得对音调高低的感性认识后,了解音调的定义。

2.探究。

(1)思考,进行猜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平时自己对声现象的观察,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管学生的看法如何,教师都应该表扬、鼓励,倡导大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2)学生积极地尝试各种办法,有的可能用钢尺、塑料尺拨动,有的可能有长短、大小不同的笔筒吹,有的可能敲动不同的物体、不同的部位。

学生筛选出方案。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听声、观察。

(3)比较、分析,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3.学生观察器材、弄清原理,认真听声、作出比较。

分析、比较,再次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为后面的归纳打下基础。

4.听讲,这里是学习物理学第一个引入了物理量,认识到引入物理量总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意义,认识到频率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定义、单位及单位的符号。

归纳。作好记录。

5.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小组间有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

听讲。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

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知识,活跃思维。

学生也可以举一些自己了解的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应用。

6.观察。获得“单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的感性认识。

三、响度:(继续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验的精神)(约12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用一面小鼓或音叉,轻敲和重敲让其发出声音。问:同学们听出声音有何不同?

讲述: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板书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提出问题: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如p21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3)分析和论证: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引导学生分析:音叉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的响度越小,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

3.演示: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结论。

5.演示、补充: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观察、听音,然后回答:声音的强弱不同(或声音的大小不同)。

了解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思考。提出猜想。

(2)设计实验: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有其它实验方案更好。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比较、归纳。认识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观察演示实验或上讲台进行实验。对实验方案有创新的同学给予很好的评价。

4.了解振幅的意义和定义。

在实验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5.观察、了解。

四、音色:(通过体验和事例,认识音色这个特征)(约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找四个同学在后面分别念一首诗,能指出是哪一个同学吗?

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出“音色”这个概念。

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演奏同一曲子,我们可以听出差别。不同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就有了“闻其声而知其人”。

2.演示: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例如都发c调的1(dou),比较各波形有什么不同。

1.听声音、参与活动。

听讲。甚至有些同学的思维得到扩散,“我们能听出敲桌子声和打碎玻璃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在家里,我还能辨出爸爸、妈妈的脚步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等等,教师给以肯定。

2.观察波形。对“不同乐器音色不同”获得感性认识。

五、简单小结(巩固本节的知识点)(大约2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

回顾本节内容,回答。

六、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约6分钟)。

练习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a、频率很高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d、音调很高。

1.根据对雷声的体验回答问题。

答案:c。

2.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和教学中对音调、响度和音色区别的认识,得出答案。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3.经过小组讨论,利用人与动物听声的频率范围的差异回答。

答案: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

七、课后延伸练习。

p21“想想议议”

(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hz,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500~600hz。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听到了讨厌的蚊子声。)。

板书设计。

一.音调。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二.响度。

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2.响度与振幅有关。也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音色。

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

多媒体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与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如录音机、vcd、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展示音乐的魅力,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播放丰富的超声和次声应用的资料片,拓展学生的知识。

能力提高设计。

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此题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能正确区分乐音的三要素。“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调,因此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轻声”与“放声歌唱”则表明了声音响度的大小,女高音响度小,男低音响度大。)。

物理小知识。

共振在开玩笑。

大约在170年以前,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入侵西班牙,有一支部队从一条铁链悬桥上通过的时候,指挥官起劲地喊着口令:“一、二、三、四!”随着口令,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上了桥。悬桥越来越激烈的上下振动着,当队首的人快走近对岸的时候,只听见哗啦一声巨响,悬桥突然断了,桥上的官兵都掉进了水里,淹死了不少。

原来是共振在开玩笑。你知道共振在开什么玩笑吗?断桥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队伍齐步走过桥的时候,相当于对桥加了一个策动力。当它的频率等于或者接近桥的固有频率的时候桥就发生共振,振幅迅速增大,把桥震断。因此,大队人马过桥,切忌齐步走,有些国家还做出规定,军队一律不许齐步过桥。

同样,火车过铁桥,车轮和铁轨衔接处的撞击,也会产生周期性变化的作用力。如果这种作用力的频率和铁桥的固有频率相等或者接近,桥就会发生共振,这种震动也可能使桥震坏。所以火车通过大铁桥一定要减速行驶,使撞击力的频率远低于桥的固有频率,避免铁桥发生共振。

化学教案-第三节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第三节

八下传统文化教案:《关汉卿:一枝花》(2课时)。

八下传统文化教案:《关汉卿:一枝花》(2课时)第三单元:文艺园林关汉卿:一枝花目标定向:1.了解关汉卿的文学成就。2.学习一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课时:二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让学生讲有关关汉卿的故事或窦蛾冤的故事导入新课。教师对关汉卿作简单介绍: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曲作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窦娥冤》为元代杂剧杰出的代大作。关汉卿,名不详,号已斋,又号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解州等多种不同的说法。关汉卿大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公元121o年前后),卒于13。在元代杂剧四大家中,关汉卿为四人之首,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很高。关汉卿多与当时大都一带的著名杂剧、散曲家及艺人来往,商酌文辞,评改作品,有时候还会亲自登台演出,在创作之余,过着“射践排场、面敷粉墨”的书会才人个活。[《莫娥冤》书影]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7部,现仅存18部,其中《塞娥冤》为其代表作。《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创作出来的。其题材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于宝《搜神记》的“东海孝妇”故事。关汉卿在创作时结合元代生活的实况,成功地塑造了窦娥的艺术形象,描写了她的悲惨遭遇。[《窦娥冤》内页]关汉卿的杂剧现实性十分强。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牛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关汉卿的杂剧极具浓郁的时代气息,深刻地再现了几代现实社会。关汉卿非常重视舞台实践,因此,他的优秀作品舞台生命力极长。在关汉卿的杂剧中,情节自然而有层次的进展,人物、事件的安排十分符合舞台演出的要求,甚至剧中次要人物的.出场都是不可或缺的。关汉卿努力吸收和提炼人民的口头语言,丰富自己的艺术再现力,在文学语言方面开一代风气之先河。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翻译原文【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那些纨绔子弟们,谁让你们钻进他那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摆不脱、慢腾腾、好看又心狠的千层圈套中呢?我赏玩的是梁国之月,饮的是东京美酒,观赏的是洛阳名花,玩弄的是章台美女。我也会围棋、蹴g、狩猎、插科打诨,还会唱歌跳舞、吹拉弹奏、滑稽表演、双陆博戏。你即便是打落了我的牙、扭歪了我的口、打跛了我的腿、折了我的手,老天赐给我的这些恶习,还是不肯悔改。除非是阎王爷亲自传唤,神鬼自己来勾,三魂归入地府,七魄丧入黄泉,苍天啊,到那个时候,才有可能不往那妓女出没的场所去。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1、说一说这首元曲表现了关汉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2、从中可以体会到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尾】曲是全套曲子的最精彩的部分,谈一谈它精彩在哪里?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1、你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2、我们应向关汉卿学习什么?3、背诵课文六、拓展延伸:课下搜集有关关汉卿的更多的资料。。

八年级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教案八年级第三单元英语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除此之外还有:

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

2、空气的利用:

3、首先确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家拉瓦锡,它选用的药品是氧化汞。

4、证明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变浑浊。

证明水存在的方法:通过无水硫酸铜现象变蓝色。

5、说出空气成分的三种用途:供给呼吸、急救病人、支持燃烧。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常温下1升水中大约能溶解30ml。

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在1标准大气压下、-183℃时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在。

-218℃时凝固成雪花状的蓝色的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反应的物质。

反应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碳与氧气。

白光。

硫与氧气。

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磷与氧气。

大量白烟。

铁与氧气。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从中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3、在做氧气与铁丝反应的实验时,试剂瓶底应放沙或水,目的是为了防止炸裂瓶底。

4、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按反应的剧烈程度氧化反应分为:燃烧、

缓慢氧化。

5、燃烧的条件是达到着火点、跟助燃物充分接触,所以灭火的措施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隔绝助燃物。

6、缓慢氧化会产生热量,若热量积聚,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会产生自燃现象。

7、工业制氧的方法:分离空气,本质上属于物理变化。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

1、化合反应的特征:多个反应物质生成一个生成物;。

分解反应的特征:一个反应物生成多个生成物。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过氧化氢催化分解法。

药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化学原理。

装置的适用范围:液体与固体(不需要加热)。

实验步骤:连、查、装、固、倒、收。(六字诀)。

收集方法:排水收集法(原因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原因密度略大于空气)。

二氧化锰在本实验中起催化作用。它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本身的质量、

化学性质不变。像这样的物质称为催化剂。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法。

药品:高锰酸钾化学原理。

装置的适用范围:固体加热。

实验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8字诀)。

注意事项。

(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装置顺序要先下后上,从左至右装配仪器。并注意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管口的1/4)左右处,试管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b)理和装入固体试剂?

加入高锰酸钾,并使之倾斜地铺在管底,不要让它堆积在底部。

(c)为什么要稍向下倾?

因加热时药品里所含的湿气变成水蒸气,到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倒流,致使试管炸裂。

(d)为什么气泡刚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气体?

开始加热时排出的主要是空气,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才是氧气,这时才能进行收集。

如果先移去酒精灯,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就沿导管被吸到热的试管里,有使试管破裂的可能。

(f)为什么试管内的导管不宜过长?

伸入试管内的导管不宜过长,以免气体难于排出。

(g)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怎样验证氧气已经集满?

用带有火星的木条去试验氧气,是鉴定氧气的一种常用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集满。

(h)怎样验证制得的气体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3)氯酸钾催化受热分解法。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化学原理。

选用的装置与高锰酸钾相似。

三种方法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优点是:简单、易控制。

3、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4、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书写的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书写的步骤:

(4)配平的方法:观察法适用于每种元素只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出现一次的化学反应配平。最小公倍数、奇数配偶法适用于某种元素在反应中出现的次数较多且正好一奇一偶的化学反应配平。

(5)以碳与氧气的反应为例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6)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