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范文(14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范文(14篇)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习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六、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学习吟诵。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解题。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名刹之一。人物:林子方,事情:送)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过渡: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多人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押韵、音乐的美感)。

3、a.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一起找一找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c.我来读题,你们读诗句。

4、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

5、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师细数)。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8、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a、诗的对仗美。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b、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评价: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c、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评价:你很有想像力。

9、指导朗读。

语言训练:你看……(可以观察图中荷叶的颜色、形态、整体到局部、修辞运用、优美词语、引用学过的课文语句等)。

11、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只有西湖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来,读好它。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学习吟诵。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解题。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是西湖历四大名刹之一。人物:林子方,事情:送)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过渡: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多人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押韵、音乐的美感)。

3、a.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一起找一找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c.我来读题,你们读诗句。

4、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

5、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师细数)。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8、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a、诗的对仗美。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b、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评价: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c、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评价:你很有想像力。

9、指导朗读。

语言训练:你看……(可以观察图中荷叶的颜色、形态、整体到局部、修辞运用、优美词语、引用学过的课文语句等)。

11、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只有西湖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来,读好它。

12、能背了吗?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三、探究问题,体会诗中的情感美。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这是一首什么诗?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

2、想解开这个疑问吗?听老师来读读这段文字,你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师读诗人与林子方的背景资料。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虽然不这么想,但还是尊重林子方,并写诗相送。

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指名交流。

荷,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花语是:清白、坚贞和纯洁。是佛教中神圣吉祥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总结:是啊,西湖的这片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在诗人的笔下。(板书: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4、来,读好这首诗。

四、积累送别诗。

1、交流,评价。

2、比如现在这个环境,你觉得用哪一句诗待会儿送送老师比较合适?

五、学习吟诵。

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想不想读得更好听?古人吟诗摇头晃脑、抑。

扬顿挫,简直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吟诵,古人都是先吟后写。今天老师也简单。

地教一下大家吟诵的方法。吟诵,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平长仄短韵字延。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出示:老师根据这一规律,为这首诗标好了符号,我们一起来加上手势试着吟诵一下。

带领吟诵多遍。

六、练习书写(相机作为作业)。

一首好诗,不仅要理解,要会吟诵,更要把它端端正正地写在我们的笔端。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认认真真默写这首千古名诗。

七、作业。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较阅读两首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眼中有景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学习吟诵。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解题。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名刹之一。人物:林子方,事情:送)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过渡: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多人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押韵、音乐的美感)。

3、a.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一起找一找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c.我来读题,你们读诗句。

4、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

5、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师细数)。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8、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a、诗的对仗美。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b、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评价: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c、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评价:你很有想像力。

9、指导朗读。

语言训练:你看……(可以观察图中荷叶的颜色、形态、整体到局部、修辞运用、优美词语、引用学过的课文语句等)。

11、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只有西湖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来,读好它。

12、能背了吗?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三、探究问题,体会诗中的情感美。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这是一首什么诗?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

2、想解开这个疑问吗?听老师来读读这段文字,你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虽然不这么想,但还是尊重林子方,并写诗相送。

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指名交流。

荷,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花语是:清白、坚贞和纯洁。是佛教中神圣吉祥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总结。

:是啊,西湖的这片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在诗人的笔下。(板书: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4、来,读好这首诗。

四、积累送别诗。

1、交流,评价。

2、比如现在这个环境,你觉得用哪一句诗待会儿送送老师比较合适?

五、学习吟诵。

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想不想读得更好听?古人吟诗摇头晃脑、抑。

扬顿挫,简直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吟诵,古人都是先吟后写。今天老师也简单。

地教一下大家吟诵的方法。吟诵,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平长仄短韵字延。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出示:老师根据这一规律,为这首诗标好了符号,我们一起来加上手势试着吟诵一下。

带领吟诵多遍。

六、练习书写(相机作为作业)。

一首好诗,不仅要理解,要会吟诵,更要把它端端正正地写在我们的笔端。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认认真真默写这首千古名诗。

七、作业。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较阅读两首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眼中有景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教学反思:执教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上完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我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我反问他们“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时,我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就会顿悟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

2、课堂上“写”的落实。

整节课教学下来,学生读了,诵了,背了,但学生却没能拿起笔写一写。语文教学要扎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书写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内化都离不开写!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安排3---5分钟的时间,学生或写古诗,或将自己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景象动笔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能力又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精选

一、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终究”、“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同学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规范》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同学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同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

时间。

资料来源。

媒体作用。

媒体方式。

导入。

注意反应。

cai。

课件。

文字。

(三首送别诗)。

1分钟。

自制。

创设氛围。

边读边想。

范读。

感受。

cai。

课件。

声音、图像、文字。

(西湖美景)。

0.5分钟。

剪辑。

整体感知引入意境。

边看边听。

作者简介。

知识。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作者、时代背景)。

0.5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了解作者。

边听边记。

感悟诗意。

理解接受。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字词句意)。

因同学而定。

自制。

提供资料协助理解。

同学自查。

感情吟诵。

理解接受反应。

cai。

课件。

音乐、图像。

(西湖美景)。

1分钟。

剪辑。

再现意境。

边播放边写吟诵。

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接受反应组织。

cai。

课件。

背景音乐。

5分钟。

剪辑。

渲染气氛、交流。

边播放边写画、交流。

欣赏积累。

知识拓展。

cai。

课件。

文字。

(杨万里其它诗作)。

2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

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布置: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一起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

二年级语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一课时。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学习要求:

读一读。(读通全诗)。

说一说。(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议一议。(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习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3、自由交流。

4、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这首诗或对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二年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预习作业: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若有条件,可在网上百度网站中分别输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中间是空格)以及“诚斋体”,有选择地查阅一两篇对这两首诗的鉴赏文章。结合着对重点词语的.圈点,选择最重要的词句赏析,直接摘录在课本空白处。对感兴趣的,以及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赏析语句,可作摘抄。

5、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终究”、“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同学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规范》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同学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同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一起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2)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同学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同学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习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同学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同学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二年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注释]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配乐背诵古诗。

2、试着诵读一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学诗句理解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大意。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系列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学习关键点。

1、体会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的情感,感受诗人清新、明快的诗风。

2、体会古诗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

学法指导。

1、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与不同诗比较,感受诗人清新自然的诗风,感悟杨万里高洁的人品。引导学生领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学习《采莲曲》。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

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

生:真好听!

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

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

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师:你们的资料都是从哪来的?

生:我从电脑上查的。

生:我从一本杂志上找到的。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第一首诗中没有点明送朋友到哪,而第二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元二是要到安西去。

师:从小小的题目中,同学们却可以发现这么多的秘密,可见,题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每一首诗包括每一篇文章时,一定要留意题目,因为它可以给你很多信息。

三、教给方法,品味诗韵。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古诗词的感悟还是靠朗读去实现,因为朗读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古诗中去,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朗读,在诗的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这两首古诗读一读,当然是越得越多遍越有感情越好。

师:现在,读三遍的举手,读四遍的举手,五遍的呢?六遍的有吗?(老师数人数)。

生:老师,我读了七遍了。

师:好,就你来把这两首古诗读一遍。

生: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其他同学,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在跟着默读。他们真是时间的主人,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们的嘴在动啊!观察是很重要的!

师:大家来评评,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不是很有感情。

生:他读得有点快。

师:那综合你们俩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有感情必须……。

生:(齐声)读得慢。

师:谁来向他挑战?你真有勇气,你来读!

生:读。

生:是“朝”和“舍”。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读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读。

师:也就是说,这俩字在这里应该怎样解释才对呢?

生:可能是早晨和宿舍的意思。

师:可能?

生:是肯定是。

师:对,男子汉就应该果断点。

师:谁能更有感情地读一读呢?

生:读。

师:这个同学真不赖,我们发现,真的想读得有感情就应该……。

生:慢。

师:那么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就有感情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故意拉长声音)。

生:不仅没有感情,而且听起来很难受。

师:对了,有感情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读得一样慢,而是要有快有慢,就是要讲到一个音韵。我们一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板书)平声时读得又慢又长,仄声时读得又快又短。(板书)。

师:老师已经把这两首诗的平仄声都标出来了,平声用横,仄声用竖。现在,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随着老师的手势读)。

师:在我这名师的指导下,效果果然是好多了。还有谁敢跟他一拼高低?这生女生真是巾国不让须眉,来吧,我相信你会读得比他更好的。

生:读。

师: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真是读得太好了。现在,让我们全班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边读边找一找,你能找到这两首诗中哪能些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生齐读)。

四、对比参读,感悟诗情。

同是送别诗,两诗人取象的景物是一清新,一恶劣,表现的感情是一凄凉一豪迈,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诗的对比,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前面两句都是写景的。

师:那你能说一说都写了哪些景吗?

生:第一首诗中有黄云、太阳、北风、雁、雪;第二首诗中有雨、轻尘、客舍、柳树。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前两句虽然都是写景的,但第一首中的景物感觉起来很悲,而第二首诗中的景物布满了春天的气息,非常清新。

生:我认为前两句读的感情应该不一样。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对呢?

生:第一首应该读得凄凉、悲壮一点,而第二首应该读得轻快、欢乐一些。

师:那你试试把两首诗的前两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专心是体会果然与众不同,真是打从心里读出感情了。全班同学试试把前两句读一读。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在第二首诗中有点明了送别时的地点,而第一首没有。

生:可以。(在黑板前写)渭城——阳关——安西。

师:同学们说说在这首诗中出现的这三个地名他标对了吗?

生:对。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三个地方的位置。(课件出示地理位置)。

谁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第一首诗写的是冬天,第二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雪纷纷”可以看出冬天,“柳色”可以看出是春天。

师:(竖起大拇指)这个同学懂得从字里行间找答案,真是细心。还看出什么了?

生:我读出了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对他的朋友送别时所说的话。

师:他们都说什么了,你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师红字出示)。

师:高适在送别董大时董大说……。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而王维在送元二时,则对元二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生:“莫愁”应该是“不要忧愁”的意思,应该是叫董大放心吧!

师:叫他放心就是对朋友的……。

生:对他的安慰。

生:激励。

师:你在劝慰和激励别人时是怎么说的?你对那种语气把这两句读一读吗?

生:读。

师:有没有谁知道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处境怎么样呢?

生:我在网上看到,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官程上不得志,正到处在游荡,经常处于贫*的境遇之中。

生:他很乐观。

生:他有开朗的胸襟。

师:那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他的乐观、开朗读出来呢?

生:应该是豪迈的。

师:对,当诗人对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布满豪情的。让我们用作者的这种语气把这两句读读。(全班随着老师的手势齐读)。

生:从“西出阳光无故人”,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对他的朋友不放心。

师:对,是对朋友的不放心,你能用别的词来形容吗?

生:嗯,可以用担心。对担心他的朋友出了阳光之后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师:除了担扰之外,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叫他的朋友喝酒,还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

生:依依不舍。

师:对了,那么这两句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之情。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来,你来试试。

生:读。

生:劝慰和激励,不舍与担忧。

师:现在请全体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齐把这两首诗读一读,留意读出第一首的凄凉与豪迈,第二首的轻快与不舍。

(全班齐读)。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古诗教学仅仅局限于所教所学的这些古诗,很难完成大纲要求,很难使学习形成能力。所以必须从古诗教学积极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到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包括学习方法和朗读方法学以致用,开阔学习的思维和眼界。

生:我知道的有《芙蓉楼送辛渐》。

生: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好个“一片冰心在玉壶”,谁还有?

生:《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背得真好,能用今天学到的读诗方法来背,真好。还有呢?

生:《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师:同学们,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送别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找些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感受我国诗歌的魅力。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有人曾经把读者与诗的关系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的学生和诗,只有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诗的意思,这诗才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学生也才能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大胆采用了“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的独特魅力。语文课标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计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想,假如每一个老师都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中布满书声,那么我们的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感受、欣赏西湖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感。

1.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1.看到同学们自信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肯定会读会背这首诗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学生说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诗文,选择一个话题,与同桌交流。

我知道了——哪一句诗能读出这个意思?

我看到了——从哪一句诗看到的?

我想到了——哪句诗让你想到了?(评价语:你能真会读书,你真会思考,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感受很独特)。

3.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明媚的早晨,还是绚丽的黄昏,不论是晴雨雾雪,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那么迷人。诗人杨万里眼中,西湖什么时候最美?(六月中)。

4.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这赞叹:啊!

5.诗人用哪一个词表达了对西湖的独爱?(毕竟)。(打出原诗)(读)。

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

8.同学们想一想,无穷碧的莲叶,青翠欲滴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铺满了西湖,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接天)。

接天的莲叶中点缀着怎样的荷花?为什么会别样红呢?(阳光映照和绿叶衬托)。

9.莲叶是美的,荷花是美的,它们相互映衬,融为一体,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是多么壮观呀!让我们再读一读,去想象这样的画面,去感受这样的美。(指板书)。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