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经历或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形成的个人体验和领悟的文字表达,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提升自我认知。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初中化学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或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复习中,若想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复习时就要以《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范围与要求》为指导,了解中考内容和层次要求,把握复习的高度与难度,从而在复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降低重心,回归课本。中考化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都源于教材,关注教材细节也往往成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首轮复习时:
首先要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课本例题习题、教材插图、单元小结等等。
其次,所谓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就是指化学不仅有理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还有文科中的记忆任务。对于需要记忆的知识,要依据知识的特点,采用简化、理解、对比、归类、联想等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既可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减轻大量记忆的负担。
建立知识体系。物质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在建立知识网络时,一方面要以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用途为主线,另一方面还要关注知识的延伸和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外延的分析及应用。
二、重视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材中演示实验、活动探究实验的操作与设计原理,还要关注对重组、变式等综合性探究实验的评价、分析与改进等内容,尤其是情景实验探究题。此类试题貌似复杂,但解答起来并不困难。
这类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要么隐藏在题目中,要么就是课本知识的信息迁移。所以,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通读题目,通过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环节即可顺利完成。
三、科学练习,培养阅读、分析、解题能力。
在复习备考阶段,适当地进行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但试题一定要精选、精析。有一种说法叫51小于15,就是说将同一类题目做5道,其实际效果远小于从5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探究一道题。
如果在做每一道题时都能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你的阅读、分析、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势,在复习中我们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或限时训练。例如,限时50分钟完成一套试题或用20分钟完成选择、填空等等。
四、整理错题,理清思路,提高审题能力。
考场上错误审题或多次在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致命伤。所以,在平时练习时,我们要养成将出现的问题、学习中的盲点、易错点及时记录在更正本上的良好习惯。归纳和剖析常见的错误案例,不仅有助于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盲点,理清解题思路,避免犯重复错误,还能达到提高审题能力的目的。
五、注重语言表述的严谨性,答题的规范性。
每年中考都会出现化学术语、仪器、药品名称的错别字,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实验现象、简答题语言表述不准确等现象。在复习备考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把规范化答题、严谨准确的表述等内容提到复习日程上来。如,要分清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的叙述的区别、计算题的解题步骤等。
六、重视心态的调整。
复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拼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心理素质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在考场上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一方面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复习,另一方面还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复习和考试。从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中收获自信。
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合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拉瓦锡。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1、金属活动性顺序:knaalfepb(h)cuag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溶液(较浓)。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3、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在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新授课结束后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总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两个“依据”,采取三个“阶段”,注意四个“不要”.
作者:刘志刚作者单位:乐亭县王滩镇聂庄初级中学,河北,乐亭,063606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化学总复习一条“主线”两个“依据”三个“阶段”四个“不要”。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结晶。
15.kno3(nacl):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常见物质的颜色。
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氧化汞。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铜绿),七水硫酸亚铁(绿矾)。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9.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10.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液体的颜色。
1.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2.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3.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4.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5.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6.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7.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8.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9.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气体的颜色。
1.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2.黄绿色气体:氯气。
3.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1.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2.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3.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4.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5.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6.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7.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8.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2.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3.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4.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5.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6.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必考知识点二。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q: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a: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必考知识点三。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以《化学课程标准》为纲领,以教材为载体,以《中考说明》为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我们复习的指导思想。重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确定基本知识点,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1、循序渐进:化学知识点多,分散,不好记,复习时需要把知识集中起来,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由低到高,由浅到深,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强化训练,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需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谨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
5、通过形成性测验,检查复习效果。
6、注重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同时要设计作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多督促、少布置;多辅导、少轻视的情感教育,以便在提高全体学生的成绩上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7、重视过关检测,及时掌握学生复习情况。
复习内容
复习要求
所用课时
序言、第一、二单元
1、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基本操作
2、了解空气的成分、用途、污染与保护
3、理解氧气的性质与制取
4、会判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氧化反应
1课时
第三单元
1、了解水的组成与作用、水的净化与水资源的保护
2、会对物质进行分类
3、知道物质的构成及分子性质的运用
1课时
第四单元
1、知道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
2、知道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作用,含义、书写规则、读法
3、理解元素的概念和化合价的运用
4、会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及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课时
第五单元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与解释,会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断
2、会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课时
第六单元
1、了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结构与用途
2、理解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3、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1课时
第七单元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课时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20xx年中考即将来临,为了帮助更多的九年级学生更好的应对化学中考,记者特地采访了学大教育的化学老师们,老师们经过认真的研讨,为学生们制定了在接下来两个月中的复习计划。
20xx届九年级的化学课本出现了新的改革,九年级上册的课本中知识章节出现了变化,第三章先学习物质构成的知识,第四章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更加符合学生们对于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当回归课本,将课本中知识点以及基本概念梳理清楚,新教材中对于部分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加的仔细,对于重要的概念更要逐字逐句的去理解。比如在课本中对于分子的定义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只记得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这一句话,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屡屡出现错误,原因很简单,大家忽略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包括了分子,原子,离子,因此那些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不是由分子来保持。所以,希望在最后的两个月里,学生们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课本,将课本知识理解透彻。
在化学中,会有很多的专有名词,比如分子,原子,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等,这些都是学好化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学生在初期接触这些用语时候感觉模糊,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因此,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们应当将这些化学用语与具体的化学物质相联系起来,寻找其中的联系,加深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
九年级的学生们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表现出不熟练,甚至对于基本的化学式的书写出现错误,化合价的应用不熟练,直接导致方程式错误。在九年级的化学中,大家系统的学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和金属材料,酸碱盐等基础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学生们在复习起来的时候觉得不能很好的把握住重点。建议学生通读课本,利用好课本中设置的实验,在复习的时候翻开目录,采用自主回忆的方式,理解每个章节中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知识系统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九年级的课本中设计了很多简单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获得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实验尤为重要。学生们在复习中要学会总结,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备这一节中是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出现,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大家可以将九年级学习过学到的气体制备的方法联系到一起,寻找制备一般气体时候对于发生和收集装置的设计的方法。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以致用,将学习的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是一个基本应用,因此学生要格外注意课本中出现的相关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空气污染的问题,水的净化原理基本方法,温室效应,酸雨的危害等。能够做到结合课本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提出相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最后,希望学生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分析出题者的意图,发现基本考点是什么,这样便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习题。在做完练习以后要学会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的加以强化。细心加上用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学会应用。相信大家在最后的考试中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结合全县统一部署,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化学复习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我校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采用“四个阶段”的复习过程:
第一阶段(3月16日―3月23日)“分单元复习第一、二单元,”,完成相应“中考题例”的讲评。
第二阶段(3月28日―4月20日)“分单元复习第三至十二单元,”,完成相应“中考题例”的讲评。
在第一、第二阶段每周做一份综合试卷,备课组统一考试、批阅、反馈。
第四阶段(6月1日―6月13日)“回归课本和查漏补缺”。最后冲刺阶段,只进行一至两次全真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对学生没能掌握的知识进行尽量的补充和合理的指导。做好考前指导。
(二)具体措施。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进行“一轮复习校本教学案”修改,在有效课堂的打造上追求教学质量的持续、健康的提高。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能让学生减轻负担的同时不减学生的成绩。要制订详细的课时教学计划,每周定期摸底练习反馈;要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努力吃透教材、紧扣“中考说明”;对学生要着力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要引导学生跳出题海,注重精练,重视错题再现。
在专题复习中,要按知识体系归类,总结规律,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每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讲解,又有专题小测验,还有专题的试卷讲评,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初中化学的知识网。
在最后冲刺阶段,要认真研究盐城市11、12、13、14、15五年中考试卷,研究其考查内容及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考察方向,编制或寻找类似的模拟试题供学生练习。教师要从批改学生的练习题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学生缺什么,教师想方设法补什么,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小结归纳一些易记易忘、考前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摸索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尽量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和网络,能熟练的应用和掌握知识。我们要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看做过的练习,看错题集,或者看以前做的习题和试卷中自己用特殊笔迹做出的标记。使学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题型。
(三)教学安排。
二、今年中考化学复习力争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学生复习主动性的问题。
在整个复习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保持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是教师要思考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学生的思想工作,多鼓舞学生不断的取得进步,二是教师要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来调动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多肯定、少批评,对学困生要有耐心,找准症结,多帮助、多关心,帮助其树立信心,促使其转变。
(二)解决好分层教学、全面提升的问题。
提高中考复习有效性的关键是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就是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宜的教学,能解决各自的问题,学业成绩都能得到提高,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教学问题。在班级各个学习小组内建立“1对1”或“2对1”手拉手结对帮扶制度,让一至二个优秀学生帮扶一个学困生,让学生教学生,这项工作如果教师落实早、落实好,效果十分明显,同时,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指导针对性要强,方法、策略要灵活,落实程度要高。
(三)解决好核心主干知识落实的问题。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萌阶段,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中考的重点。纵观盐城市历年化学试题,都体现了基础知识考查履盖面广,突出对核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
(四)解决好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培养的问题。
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的培养是中考复习中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有策略、有计划地将这项工作融合入中考复习的整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一轮复习重点是回归教材分单元复习,也可以将各单元的内容重新组合,按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分块复习。
第二轮复习重点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专题复习。例如: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见的物质、物质的检验、鉴别和分离、物质的推断、化学用语、图像题、新情景题、社会热点题、综合计算题等。同时本阶段还应注意试题的训练和题型的分析。
第三轮复习重点是阅读课本,通读加精读,把缺漏的知识,不扎实的概念,设计成专项训练题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学生要关注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家庭小实验、课本注解、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和解释、课本中的图和表以及课后习题。
2.运用适当、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复习物质性质时,要将所学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碳、铁、铜、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氧化铁、氧化铜、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碳酸氢钠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看看它们相互之间能发生哪些反应。
3.注重复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讲究质量:不要只追求做题数量,而要追求做题的质量。
建备忘录:对疑难问题和错误随时记录,不能轻易放过。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以备以后解决。
跟着老师走:认真听课很关键,只有认真听课才能领会到老师的精华,才不会落后于老师的时间表。
4.注意审题、答题要规范。
不管是在平时练习,还是考试,都要认真审题,看好是让写序号还是化学式、名称;描述实验现象或实验步骤;一定要语言规范,描述现象的语言中不要出现结论性语言,实验方法要由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三句话组成。
连续听了两个礼拜的初中化学专题复习课,感悟还是挺多的,由于第一个礼拜没有写反思,所以这次把两节课的感悟放一起谈一下。
初中化学的知识已是很多年没有接触了,印象中就是很简单,但这两节课听下来发现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甚至很多问题我都答不上来,很是惭愧。一起听课的学生大多是比较好学的,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知识储备也比较充足,如果我以后要做一名初中教师的话,想要在他们面前有自信的教课,不会被他们的提问问倒,没有扎实的学科功底是不行的。而且我自己也抽空做了一些高考题,错的惨不忍睹,一直说要复习复习,但也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但这也不是放任的理由,该做的还是一定要做的,我打算配合学而思的高中化学教学视频把高中知识复习一下,顺便再研究一下他们教学的可取之处。
1.讲课风格
陈凯老师的课总是激情澎湃,即使早上五点半就起床的我也不会想要睡觉而是一直有听下去的兴趣。这在我遇到的老师中是很少有的,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吧。我认为这种魅力也是作为教师所需要的,但我觉得我很难做到像陈凯老师那样。首先是因为我性格比较内向,而且自以为说话也比较无聊。但这些通过锻炼都是可以改变的吧。
2.复习方法
第一节课酸碱专题复习,陈凯老师以硫酸为例罗列了所有与酸发生的反应,碱也同样。第二节课盐的专题复习,陈凯老师就以工业流程图的方式,将所有反应全都包括在内。这两种复习方法都特别系统而有条理,可以感受到这些知识在老师的脑中都是信手拈来,而我目前还很难把这种知识体系补充的如此完全,这还是归结于学科功底不扎实。这种复习方式确实很有利于学生回忆以及记忆,但对老师的知识基础要求是很高的。让我来教的话,我也会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我自己在复习的时候就喜欢用这种方法,但我还做不到把专题知识概括的那么完全。
回想以前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的老师哪会这样给我们复习,只会让我们死记硬背答案。虽然初中化学成绩也不错,但现在让我回忆初中的知识能记住的却很少,大概就是因为当初并没有理解吧。而上了高中之后,我的化学成绩一直都不出色,无非是因为对老师的课没有兴趣,且老师也不要求记忆,所以习惯被动学习的我化学成绩一落千丈,我对化学也一直没什么好感。但大学我还是阴差阳错的学了化学专业,为了以后不误人子弟,我也得好好的学。
我以前学这个专业是因为被家长要求,他们觉得教师适合女生,工作比较稳定,但那时我还没什么兴趣。但我现在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重要的,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为了学生也得好好的教,用心的教啊。我也不想变成自己以前的某些初中、高中化学老师那样,而是成为像陈凯老师这样让学生喜欢听他的课的老师。
我觉得听课好处就是能学习教学方法,还能感受到现在的学生的状态,这都是平时课上学不到的,所以就算跑再远去听课也是很有意义的。
前几天听见有同学说,“我就把当老师当作自己最后的选择,实在不行了我就去当老师。”我心想,这就是某些误人子弟的老师存在的原因吧。别人管不了,我不能成为那样的人就是了。
成为一名合格又优秀的老师的路还很长,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但还是要不断努力啊!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12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