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教案的编写和使用。好的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习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实验2-1】a、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目的: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让学生练习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习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实验2-3】a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naoh溶液。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由上面abc三组实验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水或放出气体”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习。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书写步骤。
2、意义。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酸碱滴定中三个重要的点:。
1.当量点:酸的'当量数=碱的当量数(二者正好完全反应)。
2.终点:指示剂变色的点。
3.中和点:酸碱滴定过程中,容易恰成中性的点。即ph=7。
注意:(当量点才是恰好完全反应的点)。
当量点不一定等于终点。当量点不一定等于中性。当量点无法直接观察到,滴定时酸碱的强弱不同,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酸碱性就不同,需选择适当指示剂使终点等于当量点,以作为判断标准。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为切入点,引入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过渡,提出离子反应的概念,据此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揭示离子反应的本质。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掌握电解质的含义及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对电解质以及非电解质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上一专题学生已经接触了电离的初步概念,然而对于离子反应相对比较陌生,难以把握其实质。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中,对于“拆”这个重要步骤的学习还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解质的含义,理解强弱电解质。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离子反应的分析,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内在规律的意识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四、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引入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突破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念,引入本节课对于电解质的介绍。
2.探索新知,归纳总结。
成碳酸钙的反应,进而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之后,我将继续发问:“离子反应的发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探究一,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探究二,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探究三,滴有酚酞试剂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难溶物质,易挥发物质及难电离物质,至此,达到其中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
3.明确规则,掌握书写。
在总结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基础上,我将按课本上“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书写逐一展开讲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着重强调“拆”字。并说明即使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并在今后的书写中引起重视。以此实现又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4.学以致用,复习巩固。
我将引导学生将书写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作比较,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一.强、弱电解质。
1.概念。
2.反应条件。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2、氯化钠的形成。
3、离子键的定义。
4、成键微粒。
5、成键本质。
6、成键元素。
7、离子化合物。
8、表示方法—电子式。
二、共价键。
1、解释氯分子、氢分子、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2、共价键的定义。
3、表示方法—电子式、结构式。
4、共价化合物和共价单质。
5、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差异与公用电子对的偏移。
6、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定义。
7、非极性键与极性键的判断。
8、化学键的定义。
10、化学键与物质的构成。
11、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离子反应》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单元课题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在知识学习上学生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等诸多特点。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离子反应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条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离子共存问题,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常见离子反应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探索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及自主建构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参与的方法,体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也训练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配合清晰的板书强化重点知识。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在这一个环节首先让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电离知识进行回忆,并完成习题中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分类,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为离子的概念。然后进入我的教学第二个环节。
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温故知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分三部分,离子反应的认识,离子反应方程式及其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这三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先看第一部分离子反应的认识。
(1)探究电解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那么溶液中电解质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从微观层面来看,具体发生了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思考,大胆猜想就是离子发生了反应,老师及时给予肯定。
(2)体会离子反应的含义:
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归纳出离子反应概念: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我们把这样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这一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和导入部分的习题形成很好的衔接,环环相扣,让学生自主发现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其次,根据上面所学知识,老师带领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参加反应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再按照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合并,将左右端同时存在的等数离子删掉,形成最后的离子方程式。带学生回顾书写过程,总结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四步法,明确离子方程式含义。配合练习题进行书写方法巩固。
最后,请学生上台,参与到演示实验中,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生成物,总结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合作学习,主动建构理念,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重难点,并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给学生准备了典型的练习题,一方面通过习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检测学生这节课的掌握程度,这些练习题与本节课学习内容针对性强,如离子方程式的辨别以及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虽然是选择题的形式,但是习题存在一定难度,学生通过练习可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运用意识,也可从中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巩固提高环节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回忆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这样学生通过回忆,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布置作业,作业是查阅思考总结难溶盐的特点及课后习题。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巩固练习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成功从来都没有捷径,树立他们勤奋获得成就的意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一、说教材:
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
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水平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基本概念;能够分析哪些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说出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初步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化合价与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关系。
水平2:在na、al、fe、cl、n、s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学会研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路方法,初步体会到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存在强弱关系,如cl2与fe3+的氧化性强弱等;学生初步应用电子转移守恒进行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如浓、稀硝酸与金属铜的反应配平;学生能够书写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水平3:在周期表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建立规律性认识,如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并能够从物质结构(原子结构)的角度预测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对比强弱关系。
水平4:在电化学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达到电子转移的定量水平,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水平5:高三复习,达到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分析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综合应用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进行定量计算、物质制备、能量转化、实验设计等综合问题,甚至还要跟其他相关的知识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可见本节内容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剂、还原剂及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生活中;通过知识内容类比,学会判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材料对比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探究过程,体验知识生成的愉悦感。
本节内容的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内容的难点。
1用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刚进入高中不久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心理状态活跃,易于调动。
四、教学方法及策略。
1概念教学通常是老师讲授为主,平铺直叙,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兴趣不高。为打破这种局面笔者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原因,主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氯化钠、氯化氢入手,让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的形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状态的变换,从而认清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
3利用课本插图及动画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大家是否注意过一个现象: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表面变成褐色;但市售的苹果汁不变色,为什么呢?(展示市售苹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维生素c起到了防止苹果汁变色的作用)。
提示:在空气中苹果中的fe2+被氧化成fe3+而使苹果变色,苹果汁中加的vc将fe3+还原为fe2+而防止变色。这里面涉及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活动一】请学生写出可以制取na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反应中的化合价如何变化。
学生有的写出来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有的写出了钠与氯气的反应……。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将这些化学反应分类: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和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我们就将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重点分析钠和氯气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探究活动二】请大家阅读课本36页,图2-11,用自己的话描述氯化钠形成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并归纳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
【活动三】若参加反应的物质中的元素都不容易得失电子化合价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请大家看课本37页第一段,然后观看动画氯化氢形成的过程及电子对的形成和偏移情况。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该物质即为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该物质为还原剂。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知识方面:
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特色六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课标和教材。
化学键是苏教版化学二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二单元微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内容。关于此课题的课程标准是: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知道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是如何的形成,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教材体系中本专题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入手,介绍了元素周期律,引入到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最终要求学生从微观结构层次上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本单元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强弱之分,本节课主要讨论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化学键。化学键是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理论部分的重要内容,它着重讨论微粒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特征,通过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为从微观结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从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提供了保证。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章共分三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主要介绍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的实质。第二部分为离子反应,第三部分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和规律,对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氧化——还有反应的基本概念,对于他们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和进一步深造也很必要。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第一章里讲述是由于第二章是碱金属,第四章律卤素。这两章里介绍的氧化反应较多,并能加深卤素和其它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用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气体——还原反应,由于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复杂,且高一学生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所以学习此内容时会感到困难,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发言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好化学课,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整体来看,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综上,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依据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
3、学会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判别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通过氧化与还原两个概念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对应统一观点的教育。
5、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和思维能力。
6、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实例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的表示方法,
3、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性,还原反应、还原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化合价的改变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知识有层次结构为基础,通过分析,讲解,让教师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4、多层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提高,为此按照上面思路要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完成教学目的,并适时指导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和将采用讲述,讲义等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教学方法,把教师的认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识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我说课的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此内容选自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一章《化学反应基及其能量变化》中的第一节,这节内容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掌握基本概念,才能理解反应实质。
文档为doc格式。
。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
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本教学设计预计,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到实验探究中,学生体验了过程,学习了方法,发展了能力。但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书写技能上会不够扎实,少部分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不会书写离子方程式。这些将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充实、巩固、强化。对于少部分理解仍不到位的同学,拟在课后给予特别的关注与辅导。
或许“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但是,新课程背景下如果能够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恰当引导,加强师生互动,用我们的智慧,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我相信“鱼和熊掌也可以得兼”!
文档为doc格式。
。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习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实验2-1】a、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目的: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让学生练习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习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实验2-3】a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naoh溶液。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由上面abc三组实验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水或放出气体”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习。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习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a、[创设问题情境一],让学生思考“是否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1】。
a、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目的: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让学生练习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习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c、[创设问题情境二]让学生思考“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3】a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naoh溶液。
b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向试管里慢慢加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由上面abc三组实验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水或放出气体”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习。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现将板书划分为三版: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课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属于c级要求。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思维抽象,它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与氧化还原反应打交道。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巩固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学会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会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五、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教材分析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教材主要讨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部分内容。分三课时学习:
课时2:氧化剂和还原剂,“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3:课堂小结、训练及作业评析。
教材首先复习初中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让学生自己举例复习,用时约5分钟。通过对两个反应(h2+cuo==cu+h2o,fe2o3+3co==2fe+3co2)的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首先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例,从得失氧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之间的关系,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进而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有化合价升降的范围。教材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打算引导学生从钠和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从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分析电子对偏移的情况,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同时利用穿插多媒体演示并抓住课本中的漫画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扮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如慷慨解囊、互不相让来形容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从而更好的突破难点。从第一部分的最后,还通过讨论,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介绍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里,我将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记忆口诀:“失高氧得低还”。引导学生讨论已学过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加以补充。并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内容。
再花相当的时间进行“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如箭头的表示,得失电子的数目等)。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本节最后简介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的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复习]:从复习初中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入手,进入新课。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h2+cuo=cu+h2o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完成课本讨论(投影片打出)。
[讨论]:仍从反应h2+cuo=cu+h2o中化合价升降分析(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由同学展示讨论结果)。
[追问]:若没有氧的得失呢?
[提问]: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讨论、回答)。
[讨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第二课时。
[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方面的体现,并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并小结]:记忆口诀。
[补充]: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八、板书设计。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h2+cuo==cu+h2o。
得氧:h2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电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10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