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评语寄语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优秀16篇)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优秀16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应试能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下面就谈谈笔者是如何设计收束的。

一、概括总结,钩玄提要。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收束:“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这样的收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延伸课外,引来活水。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

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讲完《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是这样收束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一去不复返,仍然就车而去,义无返顾。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搏斗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主题。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本质,就是悲壮!一定户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力度;人生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和胆怯!”

这样的课堂收束,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

四、巧设悬念,思考回味。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比如教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

这样的收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五、对照比较,加深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收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曲往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技术性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方式的关键。提问,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性的东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点、疑点、考点也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二、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畅游。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提问简单、直白的问题,就会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精力涣散。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方式和角度,要灵活地提出问题,使问题新颖、独特,富有新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塑造出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不妨先问一个关于公瑾(即周瑜)的问题,当年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候,周瑜有多大?下面,看看那时候周瑜的成就,我们再进行猜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上五句是描写周瑜的,在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兵的地方,赤壁。那石壁直插天空,那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了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一时间有多少英雄豪杰!想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雄姿英发:手里拿着羽毛制作的扇子,头上戴着头巾。就在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说到这里,不难猜出,周瑜那时候是刚成家,刚成家的周瑜,乃二十有三。可是赤壁之战却是在公元2,也就是周瑜三十三岁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相差十年的事情写在一起呢?这样带着问题去字斟句酌,细心领悟,联系前后,必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提问不仅巧妙有趣,还带有启发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文章之中,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致。

三、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发性学习。

只有问题拥有针对性,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若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应该钻研教材,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障碍去解决问题。如,教《阿房宫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翻译一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他们说出句子中各个“后人”的意思。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来。这就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细心读,把一个又一个的“后人”解决,逐层攻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如何在此过程中有艺术地提问,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有技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去读。同时,想让学生乐学、爱学,前提就是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地投入语文的怀抱中去。

参考文献:

[1]牛锡亭,张晓艳,修文俊,等。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有效性[j]。中学语文教学,(09)。

[2]郎慧娣。立足“最近发展区”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j]。中国农村教育,2010(05)。

[3]燕林。小议备课过程中的要素[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一)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沟通,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才能形成尊师爱生、和谐亲密、教学相长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常都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的话,在学生那里成了耳边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缺乏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师生之间只有进行有效沟通,才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师生感情更亲密。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能。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教学这一过程。但为何很多教师会存在这样的困惑,即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都教过了,为什么学生的反馈却是内容知识点没有学会?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的原因是由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存在着障碍。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所以,只有提高师生之间沟通的能力、沟通的艺术,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作为小学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促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师同时也肩负着教授知识和培养情感引导正确价值观的责任。所以语文教师尤其需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不仅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善于沟通交流的能力也要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与学生多交流和沟通,提高教学质量与效能。

(三)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不仅要拥有广博的学科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对教育工作充满热忱并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同时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沟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之一,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平等对话的能力,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课时提问和细致观察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或心理状态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进行中要做一个善于传递信息和接受反馈信息进行双向沟通的有心人,使课程教学有效顺利的开展。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一)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教师在使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就要求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信息的交流,教师对于信息的捕捉和分析,有助于将反馈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是在认知主义思想上发展而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主观的、不确定的。(语文教学论文)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教学主要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以此来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一)师生沟通的时空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空间上看主要是在教室中进行。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时间上看,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授课中完成的。下面主要从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策略。

1.师生沟通时间把握的策略。

首先,在课前的导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早几分钟到教室,利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通过询问学生课前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于旧课的理解情况,唤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又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好一堂课就有了保证。

其次,在新课进行过程中,也要注意在讲授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包括技能型的内容也包括人文上的关怀,所以师生之间不是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最后,在本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或询问一下学生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懂,哪些地方需要老师做进一步改进等以此来发现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还有哪些是感兴趣的,发现学生学习新的增长点,生成新的课程。这些内容都在无形中促进了教师对于自我的反思,发展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2.师生沟通空间上的策略。

第一,最常见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虽然能及时地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和对问题的理解,但仍只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沟通。真正的沟通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应用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还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将语文学习生活化。

第二,分组学习或合作学习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分组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需要适时的与学生沟通,检测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甚至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分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沟通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注到大部分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活动中要善于抓住与每一个学生沟通的机会,有效地进行沟通,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

(二)师生沟通的内容策略。

师生间的.沟通在注意沟通时的策略,善于抓住有效沟通契机的同时,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达到知识的传递,也获得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

1.认知的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主要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的交流,即知识上的传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具体形象的特点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同一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沟通中,应该尽可能使语言的表达生动形象,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表达、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等。

2.情感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包括信息、认知上的交流,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教育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而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用一颗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心来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要用童心与学生交流,真诚与学生分享,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良好有效地沟通。教师在课程内容上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师生沟通的形式策略。

根据沟通所借用的媒介的不同,沟通的形式主要分为语言的沟通和非语言的沟通。语言的沟通即以语词符号为载体实现的沟通,而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以下主要从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形式上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沟通的策略问题。

1.语言的沟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语言的沟通主要是指口头上的交流,即教师和学生利用口头语言这一媒介,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为了适应师生沟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学生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语言的技巧。在语言的表达内容上,尤其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口头表达知识的真实、准确,同时还要使语言生动活泼具有美感。教师在语言的表述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化的情景,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的发展。当然,在语言的沟通上还有很多语言表达的策略和艺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发掘自己在教学中特色的沟通艺术。

2.非语言的沟通。

非语言符号作为语言沟通的辅助工具,能够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非语言沟通是连续的,通过声音、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渠道传递信息,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也要塑造积极的体态语,避免消极的体态语。在体态语的应用中,最常用的是眼神、表情。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沟通中,要善于运用非语言的符号,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沟通的契机,丰富沟通的内容,创设沟通的空间,利用多种沟通的形式来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发展沟通艺术。

参考文献:

[1]李路。做学生的心灵导师――高校师生交往沟通的技巧[j].商业文化:上半月,,(3)。

[2]王引芳。论师生沟通的技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3]朱爱芬。浅谈师生沟通[j].学周刊,2011,(12)。

[4]张丽萍。“积极聆听”在师生沟通中的作用――师生沟通技巧谈[j].中小学教师培训,,(10)。

[5]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课堂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而像是无风三尺浪的大海。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正确处理突发事件,这就是应变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机智。在这一学期里我先后阅读了池方浩先生的《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和程翔先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两部著作,对应变艺术有了下面的思考。

一、意外因素--需要应变艺术的产生。

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几乎每一位老师都会碰到一些“突发事件”,而且以“怪事”居多,往往使教师感到“意外”,甚至“出洋相”或“当场出丑”。也有因教学环境的优劣,教具的优劣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因此,在现行的课程改革下,产生课堂意外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的因素,二是学生的因素,三是与教学相关的其他因素。

(一)教师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位教师,不可能总是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的。当他个人有什么不愉快时,甚至受到严重挫折后,他的课堂教学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工作中出了问题,受到领导的批评,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压力,带着这种压力上课,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有一位年轻教师,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被领导批评了一顿,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大发牢骚,学生上了一堂“牢骚课”。还有一位年轻教师,与妻子离了婚,他强忍着精神上的痛苦给学生上课,原来的笑脸没有了,整天阴沉沉的,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受到了表彰,或者家中有了喜事,教师情绪高昂,春风得意,这种情绪饿会影响学生。无论大悲还是大喜,都不是正常的教学心境。另外,教师备课不充分,对教材吃不透,教学设计欠妥以及教师生理上的不适等因素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因素。

每个班几十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集中精力上课,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训斥,心情烦躁,便很难集中精力上课。同学之间闹了矛盾,心绪不宁,也无法集中精力上课。学生贪玩、早恋、拉帮结伙、生理上不适等,都可能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有一位女生,在上《母亲》一课时,想到自己的母亲,因而心情不好,上课走神,教师批评她,她反而与教师吵起来,致使这堂课不得不中断。即使学生精力集中了,也还存在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比如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能否顺利回答,就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每一位教师都有这种体验:有的课非常顺利,出乎教师预料;有时上的吃力,越上越没情绪。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踊跃发言,争先恐后,教师的情绪就会高涨;反之,学生百思不解,启而不发,法而不中,教师便会焦急。

(三)其他的因素。

教学环境的优劣、教具的优劣、天气的优劣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置身于整洁明朗宽敞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情绪就会为之一振;反之,教师破烂不堪,光线昏暗,场地狭小,气味难忍,教师的情绪就会受到抑制。

教具也很重要。黑板光滑,粉笔软硬适度,录音机性能良好,教师得心应手,课就上的顺心;反之黑板粗糙,粉笔易断,录音机出故障,课就上的困难。有一次,我上初中一位年轻教师的课,是公开课,录音机突然出了毛病,怎么调整都不出声,白白浪费了20多分钟,教师急得满头大汗,后面的课想想也上不顺心了。还有一次,一位教师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他准备了几幅纪念碑的挂图,偏偏黑板上没有钉子可挂。他想学生要了透明交代将挂图黏在黑板上,但粘的不老,挂图很快掉了下来,他只好再粘。如此反复三四次,浪费了许多时间,情绪受了影响。同时天气的变化对课堂教学也有很大影响。

二、基本原则--应变艺术需要遵循的法则。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极大,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应付这些“突发事件”呢?我们应该遵循一下原则:

(一)自我调控的.原则。

教师本人在情绪上的波动需要教师本人的自我调控。教师遇喜事后,不要得意忘形,更不要在学生面前自吹自擂。上课前,教师应先自我沉静一会儿,比如读一段课文淡化一下兴奋的情绪。程翔老师是这样沉淀情绪的。那是他被评为特级教师之后,他的心情特别激动,上课前为了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他在纸条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特级教师有什么了不起的!”然后自己轻轻说道“没有什么了不起,实在是没有什么了不起!”就这样程老师等情绪比较正常了,才走进教室,像没事一样按原计划上完了课程。

教师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控。因为教师不良的心绪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会给课堂罩上一层阴影。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毅力去克服它。那当教师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精神上蒙受了深度刺激后,应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避免正面面对学生,不要以讲为主,应以练为主。比如,有一位教师的亲人病故,他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在学校里不戴黑纱,多让学生来做练习,课堂也就没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课堂上难免出现教师答不上来的情况,难免出现了教师说错了话写错了字的情况。有个别学生有意要考考老师。也有个别学生专门挑教师的毛病。这并不是坏事,倒是一种“约束机制”。它促使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这样。无论学生怎样“为难”教师,教师都可以“稳坐钓鱼船”。一旦在课堂上出现令教师尴尬的情况,教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处理,不要强词夺理,不要掩饰错误,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谓教学相长,教师提高了学生,学生也提高了教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冷处理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发生争执。学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见解,常有谁说不服谁的情况。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毫无节制的争论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当学生不能被教师说服时,或学生几种意见争执不下时,教师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休战”,课后慢慢解决。教师切忌强迫学生接受某种观点。

冷处理是应变的一条基本原则,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只要能在课堂上解决的就不要放到课下解决。课上是在解决不了的,才进行“冷处理”。比如我的一位老师给我们提过的,学生在课前吧板刷放到了电扇上看老师上课怎么办,语文老师进门看大家的眼睛都盯着电扇,他明白了。下面学生都看着老师怎么办,看他会不会发火。这位老师想了想把原本的课程内容改了一下,该成了一堂作文课,作为题目是《从板刷飞上电扇说起》让同学们用作文形式来认识这个问题。

三、思想、知识、经验--应变艺术的基础。

(一)思想基础。

这个思想艺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有一个忧国忧民的头脑,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代英才的强烈愿望和振兴祖国的神圣使命感。这是从事任何工作所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二是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站在讲台上,不是显示自己如何有水平,而是脚踏实地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没有以上两点,应变艺术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匠气十足的雕虫小技,称不上真正的艺术。

(二)知识基础。

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运用自如,越能驾轻就熟。知识是支持课堂教学这座艺术大厦的基础。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捉襟见肘,就谈不上艺术。我们看那些著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是因为他们坐拥百城,用有成竹。

(三)经验基础。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是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杂技演员精湛的表演,令人惊叹不已,殊不知他们背后流了多少汗,失败过多少次。应变艺术是千锤百炼的结果,一堂好课是多少次练习、反复推敲的结果。青年教师不能像老教师那样有化险为夷的本领,因为老教师驾驭课堂的高超艺术是靠常年修炼出来的。

总之,应变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要想彻底掌握它,费一朝一夕可成,需要长期实践。“实践出真知,探索诣佳境。”相信每一位有志于语文教学艺术的教师,会有一天登上这座艺术大山的顶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下面就谈谈笔者是如何设计收束的。

一、概括总结,钩玄提要。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收束:“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这样的`收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延伸课外,引来活水。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

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讲完《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是这样收束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一去不复返,仍然就车而去,义无返顾。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搏斗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主题。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本质,就是悲壮!一定户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力度;人生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和胆怯!”

这样的课堂收束,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

四、巧设悬念,思考回味。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比如教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

这样的收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五、对照比较,加深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收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教学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笔者说:“小说中主人公苏比,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阿q正传》,小说中的阿q同样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他们国籍虽然不同,但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1、都有着畸形的心理。阿q有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吃了亏,但他会在精神上取得满足和胜利;苏比呢,竟‘衷心企求’牢狱生活,心理不能说没有点变态和反常。2、都有着‘低俗’的目的。阿q以为革命的目的就是报私仇、抢东西、讨老婆;苏比呢,希望进监狱的目的,竟是图那里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舍。两个人的行为目的显得多么的‘低俗’。3、都有着悲惨的结局。阿q真心向往革命,却被拒绝革命,最后又被当作革命党的长衫人物而送上了断头台,落得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苏比呢,几番造恶,却能逍遥法外;正当他欲归正向善时,却无辜入狱。而他们的悲惨命运,都是由社会造成的。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样一对比,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的知识的理解。

六、检查作业,巩固成果。一堂课讲完了,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心中往往是无底的,这时需要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来调查实情。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比如,笔者每每教学完一篇文言文,总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进行抽查学生。事实证明,必要的测验是能反馈教学情况的,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的智能结构、课文的体裁和内容等差异,收束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最终应当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原题是“结课的艺术”,后有所改动。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总有一些瞬间,让人回味;总有一些经典,让人感触。选择了瞬间,便意味着选择了智慧;选择了经典,便意味着选择了永恒。”而教师独特的教学艺术则是成就自己课堂经典和永恒的有利途径。

——题记。

最近读了于永正写的《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一次次领略着名师的风采,一次次感受着他们课堂的生命气息,一次次被语文的艺术美深深打动,一次次被特级教师所追求的艺术人生深深叹服。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王松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

于老师给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儿写下了20条贴心小建议。其实,我觉得这些建议与其说是给他女儿的,倒不如说是给每位年轻教师提出的。这20条建议饱含着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望,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除了对我们教学的指导,要我们上好课,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选择好教学的方法手段,还关注了我们平时的教学细节。殊如要我们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同时在交流中恰当使用肢体语言,是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拉近师生的距离。再如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要我们要感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发现他的某一长处,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孩子的喜爱。于永正老师的建议朴实而细致,温心而值得深思,如果能按着20条去做,我想一定能成为孩子喜爱的老师的。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语言文字的理解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让学生去体会,而是在学生自己的品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体会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感受。而且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巧妙,不同的课文设计的完全不同,但同样能使学生读的好,读的美,就是因为教师的引导,教师擅于以情激情,以境激情,以言激情。这就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在课堂教学中,盛新凤老师借鉴闻一多先生在新格律诗运动中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努力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追求语文课堂的“三美”。她的课,可以如散文般“形散神聚”,也可以如小说般构思巧妙、丝丝入扣;可以如诗歌般凝练传神、含蓄隽永,也可以如科学小品文般科学严谨、信息丰盈……不管是“散文体”、“诗歌体”,还是“小品文体”,都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图画般的美丽;她的课,特“抒情”“煽情”,善于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使孩子们在这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她的课,如流水,在流动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构成了一堂课的结构,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一言以蔽之,盛老师的课真正达到了“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语文”境界。

是的,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名师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达到目标。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摘要: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本身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那么,如何把语文教出“语文味”就成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困惑的一个问题。由此,如何设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势必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方面。

在素质教育还没全面实施的现实背景下,很多中学语文老师还是以成绩为导向,在课堂上将原本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拆解成一个个生硬的知识点,让原本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生生将语文课变得让学生厌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接受外界事物的量在单位时间内是有限的。如果同一信息重复刺激人的大脑,信息会一掠而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讲究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人类的知识不是通过外部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为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与其相关的情境,这就是教学情境的浸润性功能。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里产生、发展。综合以上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创造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本所描绘的场景中,让其身临其境,在感受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升华情感、深刻感悟。下面,我将介绍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一)利用语言,描绘情境。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而且要生动、形象。试。

想,如果用毫无感情的语言去讲解文章,学生不仅会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也不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老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就要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在情境教学中更是如此,情境教学讲究直观手段同语言描述的`结合。在情境教学中,老师伴以语言描绘,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就更加鲜明,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通过感官的兴奋,强化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唤起情感,促使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如于漪老师在教《雨中登泰山》时,就设置了这样的语言情境:“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一想到它们,民族的自豪感就会充满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风光。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请作者作为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这样饱含深情、描述生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壮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感受到站于山顶、俯视群山的傲然于世的雄壮之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其激发学生的潜在情感,让学生无意识中体会文章的深意,培养其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

(二)结合音乐,渲染情境。

不同于文学用文字语言塑造形象、表达作者情感,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利用乐音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这种刺激形成心理反映,通过类比、联想和暗示,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曲家的情感。因此,音乐可以表达人类微妙的情感变化,利用音乐渲染情境,是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根据文本内容选取与之相适应的乐曲,渲染教学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老师请同学闭上眼睛,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动情地朗读课文。那琵琶的弹奏舒缓、清幽,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将优美的文字形象化。又如在教学司马迁的《鸿门宴》时,教师可以播放《十面埋伏》,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感受来再现古战场刀光剑影、万马奔腾的激烈战斗场面,进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妨用音乐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选取合适的音乐,用音乐来强化对他们的情感培养,用音乐来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进而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

(三)借助表演,体会情境。

体通过把其自身置于他人情境而采纳不同角色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者想象自身遇到了与他人相同的情境,这有利于移情者诱发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人产生很强的移情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光靠学生不断朗读还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特别是小说、戏剧这类文章,它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时学生借助于角色表演能较快地融入人物、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感受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深层意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学者周振甫先生说过:“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气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气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可见,读书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朗读就是通过声音、语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本是作者情感表达的物质外壳,通过朗读,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各种感觉的综合利用来代替单一的视觉作用,利用音调的变化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立体化,引发联想,使学生由字得言,由言生意,由意生情,形成主体对象的感应与自我世界的交融,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汉字本就具有表音、表义的功能,通过朗读,一篇优美的文章变得抑扬顿挫、响亮悦耳。因此,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情感,还可以培养语感。

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最后,教师要重视语感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它是在瞬间调动起头脑中所有的知识结构,跳过中间环节,直接从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内涵的高级认知形式,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语感实际上是通透言语去感受语言使用者的内心情感和思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范读、领读、分角色读、自读等方式,鼓励学生课外多读美文,在读中培养语感。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札记艺术论文

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下面就谈谈笔者是如何设计收束的。

一、概括总结,钩玄提要。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收束:“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这样的收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延伸课外,引来活水。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

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讲完《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是这样收束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一去不复返,仍然就车而去,义无返顾。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搏斗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主题。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本质,就是悲壮!一定户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力度;人生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和胆怯!”

这样的课堂收束,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

四、巧设悬念,思考回味。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将书本上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演出表演出来。学生情境表演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上课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在满足学生的好奇欲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进教材,了解掌握文本人物的内心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笔者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组织团队,分别扮演文中孔乙己、掌柜、丁举人、“我”、路人,通过“我”的描述、掌柜与孔乙己的交流、旁观者对孔乙己的讽刺、孔乙己自己的心理活动等情节将孔乙己的形象生动的表演出来。学生们对于参加表演《孔乙己》非常感兴趣,课堂上非常积极踊跃的回答我的问题,并且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我的一堂课上的非常轻松。

二、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演示。

现实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心思放在课堂上,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练习时,要让学生写一篇《简单描述小制作》的作文,那么我就在自己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物件,然后自己再在上课的时候将自己制作这件物件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积极制作属于自己的小物件,每个人都兴趣高昂,东西做完之后,肚子里装满了自己想要说的话,急切的想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写作就成了他们倾吐情感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这些作文中有关于制作昆虫标本的、有关于制作书签的、有关于制作泥画的,各式各样的制作,每个同学都写出了非常精彩的制作过程和感悟。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对语文有着更深的感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问教学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情境的创设可以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认真学习。比如在上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时,我会以游览动物园为情境设立问题,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自己去过动物园。接下来我就会对同学说“既然大家都去过动物园,那么大家发现没有,有些动物是大家在动物园里经常能看到的,但是有些动物却不是在每个动物园都能看到的。比如上节课我们讲的《松鼠》,大家是不是已经在动物园看到了?”全班学生都齐刷刷的点头示意,然后我在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大家在动物园不常见的动物——大熊猫,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大熊吗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它与别的动物有着怎样的区别,大家觉得好不好啊?”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异口同声的说“好”,然后我就很顺利的带着同学一起去学习这篇问篇文章。我通过提问同学们去动物园看过哪些动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身临其境,仔细回忆自己在动物园看过哪些动物,思维得到引导。接下来又通过学生已经熟悉的松鼠来引出学生不熟悉的大熊猫,让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抓住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提升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四、多媒体情境教学的运用。

新教育改革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学生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资料的同时,可以对课文内容有着一个更好地理解。比如笔者我在给学生上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这篇文章时,我先通过投影仪将“神舟”五号出征的视频投放到大屏幕上给学生看,学生们在观看“神舟”五号发射过程的视频时,亲身感受到了航天员们出征时的情境,许多学生看视频时都发出了惊叹声,他们都被这种场面感染了,视频看完之后,许多学生还沉浸在那种震撼中。这时我再带着学生一起去学习课文,由于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认真思考,脑海中有着航天员出征时的场景,使得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篇课文。对我来说,这节课有着一个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结语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继续开发研究。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具体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设立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表达情感。通过正确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语文能力优秀的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必修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为基础的.教育,是充分发扬主体性、注重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就英语学科而言.

作者:张淑贞作者单位:贵州省赤水市第一中学,贵州,遵义,564700刊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论文

虽然教育改革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受到很多局限因素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

1.1教师教育理念落后,不能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局限于应付中考的工具,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于现阶段初中语文教育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无法顺应教育的发展需要,仍然把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本内容学习上,而教师授课的依据仍然是中考的考试范围,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扩展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提起重视,这种行为与教育改革相悖。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阻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负面影响。

1.2课程任务繁重,学生无法适应。教育改革,要求打破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形式,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侧重升学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是灌输知识,没有提高教学效率,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教师的重点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讲述一下大概故事,教会学生生字和句式,这样的一篇课文就完成了,但是,学生们应该知道的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给我们的启示:通过人物和语言的刻画和描写,反映出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启示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不忘初心的人。学生们在这种听故事的氛围中,感悟到人生的真理,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1.3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授课,布置给学生的练习极少,组织春游等这类课外活动少之又少,导致学生们理论知识很扎实,背课文什么的都能达到张口就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形容景物,可就是“难以胜任”了,所以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札记艺术论文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课堂教学艺术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指课堂教学的密度、速度、难点、重点、强度和激情度等。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种类。

1.教学行程的节奏。

教学的行程节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二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二者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教学行程的起始便是教学内容的导入,教学行程的发展便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行程的高潮是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教学行程的终结便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小结。

2.教学环节的节奏。

课堂教学环节是连接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去组织衔接,争取处理“主导”、“主体”和“主线”的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将课堂教学按轻重缓急设置好探究获取、记忆巩固、归纳概括、灵活运用等环节,并且使之丝丝入扣;既要有教学达到高潮时,学生思维处于最集中、最兴奋,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良好精神状态,又要有教学平稳时,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止阶段,使他们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试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和设疑、讨论和练习、展开与收拢浑然一体,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按其规律和特点有节奏地进行。

3.教学内容的节奏。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处理和驾驭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主次、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4,教学速度的节奏。

课堂教学速度快慢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适时操作和调整进行的频率,准确掌握教学进程。节奏过快,会使学生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节奏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散、“缺乏营养”;节奏单一,会使学生漫不经心、索然寡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承受力,从整体节奏的速度上,做到有效控制。其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弛、彼此起伏,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

5.学生思维的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课堂上提倡学生积极思维,但不能把弦绷得太紧,应有张有弛,形成节奏。教师的讲授、设疑、提问都能起到调节学生思维活动节奏的作用。例如:演示试验时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观察现象,思维就相对处于低潮,而试验成功、揭示结论时,思维就上升到高潮;教师归纳小结时,往往有停顿地留下学生做笔记的空隙时间,讲解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时就应放慢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回味、接受。此外,边讲边练、边讲边试验等等,都是动态节奏促进思维节奏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课堂节奏调控的原则。

1.快与慢有变化。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课中的严格要求是实施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课后作业限时是实施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解剖表达概念的语句,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理清来龙去脉,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该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推导公式。要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解题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明白思路剖析、矫正、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处于失控状态,或者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张与弛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的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弛”,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课堂教学既要有“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可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畅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必修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的成败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的'好坏.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个原则进行.我在本文谈到的导入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情景导入法、实物导入法、设疑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激趣导入法、故事导入法.

作者:陈魁秀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县路罗中学刊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afterschooleducation年,卷(期):2008“”(z1)分类号:h3关键词:学习动机主体作用导入法情境教学直观教学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步伐了。语文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瓶颈,并指出了相应对策。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有着指导作用。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深受影响,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初中语文教学走入一个瓶颈,无法继续进步创新,是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创伤,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善于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乐观向上的成长。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